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体系内容

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体系内容

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体系内容

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的理论是其历史唯物主义发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理论为后来人们以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科学辩证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人类的艺术活动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石。本文力图深入探讨和概括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归纳总结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体系内容,系统地描述和梳理基本观点之间关系结构,更加深入地解说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

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两方面:作为生产的艺术;作为艺术的生产。

1 作为生产的艺术

从作为生产的艺术角度看,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文学和艺术等社会意识形式不仅根植于社会的物质生活实践之中,而且它们的生产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

艺术活动与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物质生产)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艺术是生产的特殊形态,也要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作为生产的艺术”,即将艺术生产放在人类改造自然与社会的生产实践的背景下,艺术生产必须遵循生产的普遍规律。

2 作为艺术的生产

从作为艺术的生产的角度看,艺术生产作为精神生产必有其自身内在的、不同于物质生产的规律。物质生产劳动是以满足人们生活所需的物质条件为目的,而精神生产本身不是以生产人们生活所需为目的,而是生产非物质的思想、观点、形象、意识和情感,即精神财富。艺术生产比物质生产更注重审美价值的追求和创造,更注重人的精神层面的追求。

正是从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差异性着眼,马克思以“艺术生产”概念为核心的“艺术生产”理论,包括“作为生产的艺术”和“作为艺术的生产”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艺术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产活动,其具有着物质性和精神性,这两者都应归属于艺术生产之中,有矛盾更有一致性,应该是辩证统一的。

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基本内容

1857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正式形成的标志,而其中的这段著名论述:“当艺术生产一旦作为艺术生产出现,它们就再不能以那种在世界史上划时代的、古典的形式创造出来;因此,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才是可能的”。

则应看成是“艺术生产”理论的总纲。

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的论述,资本主义生产同某些精神生产部门相敌对的论述,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辩证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的分析等,这些都是马克思从那时开始所思考的中心问题。今天我们所探讨的艺术作为一种社会生产的问题,就是在这种思考下所产生的结果。

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基本特征和本质

1 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基本特征

(1)“艺术生产”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全面考察了人类生产活动,包括艺术生产活动,提出了“人的本质对象化”就是一切生产的实质这一重要命题。马克思认为,生产(包括艺术生产)主要是要强调主体的人及其心理能力,这样就可以引申为在艺术生产中,同样要求强调主体的人及其的心理能力,既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与别的生产完全相同的,所不同的只是要求某些审美心理的特别的发展,只是所达到的要求和效果不同。

“艺术生产”过程中“艺术”与“生产”的基本形态,就好像在现实生活中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也是艺术与美的关系。“艺术生产”理论所具有的在物质过程和精神过程中统一性,可以在客观上把艺术与美、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结合起来,使他们有机结合、融会贯通。“艺术生产”既然是一种生产,是对精神生产的一种“物化”,那么它就必然具有生产力,没有生产力的生产是实现不了的。但“艺术生产”的生产力构成又与物质生产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主要应包括人借助现有的资料和工具,凭借着自己的审美意识和观点,所进行的创造活动。

(2)“艺术生产”是社会生产的一种特殊方式。

艺术生产主体的特殊性。艺术生产主体的根本定位是,艺术生产是审美性的精神生产,创作主体在审美中与一般的物质生产是不同的,它要求主体必须有绝对的精神自由,即能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中看到自己的存在;还要会运用审美心理,如情感、意志、想象等等,必须全面调动,充分运用到创造中,才能使艺术品趋向完美;更需要具有经验、独特的艺术表达力以及审美的感悟性。

艺术生产对象的特殊性。在艺术领域,纯物质材料不能成为艺术对象,艺术创作是主客体的统一,它必须在客观对象上加入主体,使之成为有人之物。艺术中的自然不仅要人化,进而是将人的审美心理化,即情绪化、情感化。艺术生产对象要将客观存在转化为主观存在既经过人的打脑的加工,改变其的物质性,转化为精神性;要改变对象所具有的特殊性质,激扬情感,将人生的多种形式等存在的情绪,体现在作品中;要使对象本身传达出人的精神。

艺术生产的特殊方式。艺术生产的特殊方式可分为思想方式、意识方式和实践方式,它是三者的统一。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提出人们掌握世界的方式,指出理论的、思维的、认识的、艺术的、实践精神方式的掌握。这些都是生产的特殊方式,是马克思最早提出的人掌握世界方式中的最主要的几种。

2 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本质

马克思艺术生产的本质是审美价值的创造及其实现。创造及其实现,并不代表一定能够全部实现。在商品生产中,人们所创造的任何一种价值都不是实现了的价值,而是一种可能的价值,既有可能实现,也有可能实现不了。这对于商品经济条件下的艺术生产也具有适应性。在商品经济中,艺术生产也是一种特殊的价值的创造活动,即审美价值和经济价值两重价值的创造活动,也有可能实现,也有可能不实现。

从艺术商品的生产阶段来看,审美价值的创造和经济价值的创造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在审美价值创造的期间,人们(艺术家)完全根据自己的自由思想,有着自由精神,表达自己的所求、所需、思想和情感而进行创造;而在经济价值创造的期间,权力部门尤其是文化产业的生产部门会用自己的生产工具和手段,将前一时期艺术家们创造出来的审美价值转化为社会产品和社会价值。这两个过程实际上是艺术生产的同一生产中的两个时间段,最后的目的性必然是统一的,但又有着相对的独立性。因此其必然有着许多矛盾,它包括艺术商品审美价值的个人生产与社会实现的矛盾和艺术商品经济价值的个人生产与社会实现的矛盾。这两重矛盾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影响着艺术生产的整个过程和结果。但在这两个矛盾中,商品审美价值的个人生产与社会实现的矛盾是艺术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决定着艺术生产的成功与否。因此,这个主要矛盾的解决也就成为了艺术生产的本质。

这是因为人(艺术家)所创造的审美价值的实现决定着艺术产品能否成功并投入社会化生产的关键,并且在经济价值还没有生成的时候便有了审美价值,它不依附于经济价值的存在而存在。而且艺术生产所产生的艺术产品其作具备的经济价值并不完全有它的艺术价值决定,它的价值是难以捉摸和确定的,但纵观中外历史,那些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艺术产品都很好地实现了自己的经济价值。审美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相互促进,共同实现是商品经济条件下艺术商品价值的理想实现状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