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EGFR基因突变检测的临床应用

EGFR基因突变检测的临床应用

EGFR基因突变检测的临床应用
EGFR基因突变检测的临床应用

患者肺动脉压之间的相关性分析[J].临床医学工

程,2011,18(11),1710-1711.

X u C M,C h e n L X,@i a n WX.C o r 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

N T-p r o B N Pa n c p u l m o n a r y a r t e r i a l p r e s s u r e o fA E-

C O P

D p a t i e n t s[J].C l i n i c a l M e c i c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2011,18(11),1710-1711.

[16]I s h i i J,N o m u r aM,I t oM,e t a l.P l a s m a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o fb r a i nn a t r i u r e t i c p e p t i c e a s ab i o c h e m i c a lm a r k e r

f o r t h ee v a l u a t i o no f r i

g

h tv e n t r

i c u l a ro v e r l o a ca n c

m o r t a l i t y i n c h r o n i c r e s p i r a t o r y c i s e a s e[J].C l i n

C h i m A c t a,2000,301(1/2),19-30.

[17] R u t t e nF~,C r a m e rM J,Z u i t h o f fN P,e t a l.C o m p a r i-

s o no fB-t y p en a t r i u r e t i c p e p t i c ea s s a y s f o r i c e n t i f-

y i n g h e a r tf a i l u r ei ns t a b l ee l c e r l yp a t i e n t s w i t ha

c l i n i c a lc i a g n o s i so fc h r o n i co b s t r u c t i v e p u l m o n a r y

c i s e a s e[J].E u r J~e a r t F a i l,2007,9(6/7),651-659.

[18] S e t h iS.E t i o l o g y a n c m a n a g e m e n to f i n f e c t i o n si n

c h r o n i c o b s t r u c t i v e p u l m o n a r y c i s e a s e[J].M e cP r o g

S E A,2011,28(3),11-14.[19] V i g n o l aAM,C h a n e z P,C h i a p p a r aG,e t a l.T r a n s f o r-

m i n g g r o w t h f a c t o r-b e t a e x p r e s s i o n i nm u c o s a l b i o p-

s i e s i na s t h m aa n cc h r o n i cb r o n c h i t i s[J].A mJR e-

s p i rC r i t C a r eM e c,1997,156(2P t1),591-599. [20] D eB o e r W I,V a nS c h a c e w i k A,S o n eJ K,e ta l.

T r a n s f o r m i n gg r o w t hf a c t o rb e t a1a n cr e c r u i t m e n t

o fm a c r o p h a g e s a n cm a s t c e l l s i na i r w a y s i n c h r o n i c

o b s t r u c t i v e p u l m o n a r y c i s e a s e[J].A mJR e s p i rC r i t

C a r eM e c,1998,158(6),1951-1957.

[21] C e l l i B R,M a c N e e W,A T S/E R ST a s kF o r c e.S t a n c-

a r c s f o r t h e c i a g n o s i s a n c t r e a t m e n t o f p a t i e n t sw i t h

C O P D,as u m m a r y o f t h e A T S/E R S p o s i t i o n p a p e r

[J].E u rR e s p i r J,2004,23(6),932-946.

[22]S t o l zD,B r e i c t h a r c tT,C h r i s t-C r a i n M,e t a l.U s eo f

B-t y p e n a t r i u r e t i c p e p t i c e i n t h e r i s k s t r a t i f i c a t i o n o f

a c u t ee x a c e r

b a t i o n so fC O P D[J].C h e s t,2008,133

(5),1088-1094.

收槁日期2012-10-29修回日期2013-04-21

E G

F R基因突变检测的临床应用+

周瑞芳?9卢仁泉?(1.江苏省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技术学院,江苏泰州225300

2.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检验科,上海200032)

摘要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 p i c e r m a l g r o w t h f a c t o r r e c e p t o r9E G F R)是一种跨膜受体酪氨酸激酶9在许多肿瘤中过表达或发生突变9通过信号转导对癌细胞增殖\凋亡和血管生成具有重要./9已成为抗肿瘤药物的重要靶点之一D近年来9尤其是肺癌患者中开展该基因突变的检测已逐渐受到重视D掌握E G F R基因突变检测的,-./9E G F R基因突变检测常用方法以及E G F R基因突变检测常用的样本及其处理9可为其今后在,-中的广泛应用提供更广的前景D

关键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检测肺癌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75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7414(2013)03-072-03

,10.3969/ . .1671 7414.2013.03.022

C l c a lA p p l c a f

D e e c g

E G

F R m u a

Z~O U R u i-f a n g?,L U R e n-C u a n?

(1.,225300,2.

,,200032,) A b r a c ,E G F R(e p i c e r m a l g r o w t h f a c t o r r e c e p t o r)i s a t r a n s m e m b r a n e t y r o s i n ek i n a s e r e c e p t o r.M u t a t i o n s t h a t l e a c t oE G-F Ro v e r e x p r e s s i o no r o v e r a c t i v i t y h a v e b e e n a s s o c i a t e cw i t h a n u m b e r o f c a n c e r s.M u t a t i o n s o fE G F Rc o u l c l e a c t o i t s c o n-s t a n t a c t i v a t i o n,w h i c h p l a y s a n i m p o r t a n t r o l e i n t h e p r o l i f e r a t i o n,a p o p t o s i s a n ca n g i o g e n e s i so f c a n c e r o u s c e l l s.R e c e n t l y, t h e c e t e c t i o no fE G F R m u t a t i o n s i n l u n g c a n c e r i s p a i ce n o u g ha t t e n t i o n.M a s t e r i n g t h e t e s tm e t h o c sa n cc o m m o ns a m p l e p r e t r e a t m e n t c o u l c p r o v i c e v a l u a b l e i n s i g h t s i n t o i t s c l i n i c a l a p p l i c a t i o n.

K e y w r ,e p i c e r m a l g r o w t h f a c t o r r e c e p t o r m u t a t i o n s c e t e c t i o n l u n g c a n c e r c l i n i c a l a p p l i c a t i o n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 p i c e r m a l g r o w t h f a c t o r r e c e p t o r, E G F R)是原癌基因c-e r b-1表达的产物,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能调控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在许多肿瘤中过表达或发生突变,通过信号转导对癌细胞增殖凋亡和血管生成具有重要意义,已成为抗肿瘤药物的重要靶点之一<近年来,尤其是肺癌患者中开展该基因突变的检测已逐渐受到重视<本文综述了关于E G F R基因突变检测的临床意义,E G F R 基因突变检测常用方法以及E G F R基因突变检测常用的样本及其处理,可为其今后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提供更广的前景<

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分子结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是一种跨膜受体酪氨酸激酶,含细胞外区疏水跨膜区和细胞内区3个区域,其由E G F R基因编码<该基因位于7号染色体,由26个外显子组成 á ,其中外显子15编码单一的跨膜序列以及这一序列两边的少量氨基酸残基,几乎所有E G F R的胞外区都是由外显子2~14编码,酪氨酸激酶区

2

7现代检验医学杂志第28卷第3期2013年5月JM o cL a bM e c,V o l.28,N o.3,M a y.2013

+作者简介周瑞芳(1985-),女,复旦大学医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肿瘤及血液科疾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护理新 施的探讨<

万方数据

由外显子16~22编码,C端自磷酸化部位由外显子23~26编码<研究表明,E G F R细胞外区与其相应的配体结合后,会在细胞表面形成受体同源二聚体或异源二聚体(E G F R 最常见的异源二聚体化类型是~e r-2),该二聚体化改变了受体的构象,导致受体胞内结构的特定酪氨酸残基自身磷酸化,激活其下游信号途径,进而对癌细胞增殖凋亡和血管生成具有重要意义 <在肿瘤的E G F R突变体中最主要出现在E G F R酪氨酸激酶编码区,集中在18~21外显子,占突变类型的90%以上,多为框内缺失性突变或替代突变 ? <这种突变的受体具有不依赖配体的酪氨酸激酶持续活化的特性,导致E G F R下游信号的异常活化<

2 E G F R基因突变检测的临床意义大量研究发现,E G-

F R基因突变与肺癌的临床病理背景相关<例如日本报告的以2880例病例为对象的13项研究的汇总分析中,发现E

G F R基因突变的频率与东方人(32%)非东方人(7%)男性(10%)女性(38%)非吸烟者(47%)吸烟者(7%)腺癌(30%)非腺癌(2%)等临床病理背景密切相关 <另有一项研究显示,在组织类型性别吸烟等临床背景中与E G F R基因突变独立相关的是组织类型和吸烟状况 <女性肺癌几乎都是非吸烟者腺癌

另外,E G F R作为癌症治疗的分子靶标受到普遍关注,已陆续开发出了E G F 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 G F R-T K I)和抗E G F R抗体等,如日本率先批准的E G F R-T K I制剂之一的吉非替尼(G e f i t i n i b)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在2008年的欧洲临床肿瘤学会(E S M O)上,发表了在亚洲实施的以轻度吸烟或非吸烟腺癌患者为对象,卡铂+紫杉醇对照吉非替尼的]期临床试验(I P A S S)的结果 " <该试验中,在亚洲人吸烟史腺癌这三个临床背景下选择患者<在该项研究中,证明了吉非替尼P F S的优越性

研究显示,E G F R基因突变也可以作为最重要的疗效预测因子

3 E G F R基因突变检测常用方法目前有很多E G F R基因突变检测的方法,包括直接测序法突变扩增阻滞系统(a m p l i f i c a t i o n r e f r a c t o r y m u t a t i o n s y s t e m,A R M S)片段长度分析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和焦磷酸法(P y r o s e C u e n c-i n g)等<这些方法各有优势和劣势,目前对于哪种是最好的方法尚未达成共识

4 E G F R基因突变检测常用的样本及其处理 E G F R基因突变的检测样本及其处理对检查的结果至关重要<其中,有很多重要的影响因素,如组织的量是否充足,检测的样本是否符合标准,组织的保存是否恰当等等<

来自不同组织样本或细胞学样本均有可能发生基因突变<组织活检的部位由临床医生决定,一般说来,选择活检部位应当遵循两大原则,最容易获得的肿瘤组织对患者的创伤最小<对于检测的样本中所需肿瘤细胞的量,目前尚有争议<但是各位专家一致认为理想的样本应为,至少包含有200~400个肿瘤细胞进行D N A测序时样本中肿瘤细胞的比例应至少达到50%,采用高灵敏度的方法时该比例可酌情降低(如A R M S法)<组织采样术后,要尽快固定<目前推荐10m l/c l的福尔马林缓冲液为最佳的样本固定液(切忌使用B o u i n氏液),固定时间要尽可能短,建议小的组织一般固定6~12h,而手术中获得的较大标本固定8~18h <一般选取1~10片5~10#m的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组织切片来抽提D N A<当然,检测对象的样本不同,其肿瘤细胞的确认方法和含量也不同,因此需要特别注意,区别对待<

4.1肿瘤部位新鲜冷冻材料肿瘤部位新鲜冷冻材料可提取出最高品质的D N A,R N A<在手术现场切割取样的情况也比较多,但需要在显微镜下确认肿瘤细胞含量<周围炎症严重的肿瘤轴液产生过高的肿瘤病变中心广泛纤维化的肿瘤细胞不能采集,以免产生假阴性结果<切割后取其中一半,并利用另一半切面制作组织标本,然后进行确认<

4.2活检组织的石蜡切片制作5片切片,其中1片进行~E染色,并确认肿瘤细胞的存在<特别是T B L B标本,病理诊断后再切薄,由于在制作好的标本中基本上没有组织,肿瘤细胞也已消失,因此需要注意<如果预计提前进行E G F R突变检测,在制作标本时多制作一些未染色标本(空自对照)也很有用<此外,即使病理诊断报告书上写明有肿瘤细胞,其含量也各不相同,病理医生最好在检测报告上记录有多少肿瘤细胞<

活检材料的固定时间一般是一昼夜<活检取得的肿瘤细胞的量很少,因此该标本最好使用高灵敏度的检测方法(如A R M S法)<

4.3手术标本的石蜡切片制作五片连续切片,其中一片进行~E染色,并确认肿瘤细胞的存在

3

7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第28卷第3期2013年5月JM o cL a bM e c,V o l.28,N o.3,M a y.2013万方数据

4.4细胞学样本细胞学样本包括支气管灌洗液胸腔积液心包液经支气管刷检细胞和痰液等<由于细胞学样本的肿瘤细胞含量往往较低,目前对使用此类样本进行E G-F R基因突变检测还在探讨中,相应的检测技术仍需优化,因此暂不建议用此类样本的检测结果来指导临床用药<如果必须使用此类标本进行检测,建议使用高灵敏度的方法(如A R M S法),且对阴性结果需额外谨ó地解释<

4.5血液血液易于反复采集,如果有方法可稳定可靠地进行检测,则血液会成为理想的检测对象<然而对于外周血的检测技术手段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有报告显示,利用从血浆或血清中提取的游离D N A也可以检出突变 $ ,但技术尚不成熟,假阴性率仍然较高,且需要使用A R M S法等灵敏度非常高的检测方法<

2008年发表了利用上皮特异性抗体包被的微柱捕捉循环血中的癌细胞,并进行E G F R基因分析的报告 " <该方法的灵敏度比血浆好,但是循环血的癌细胞的捕获需要特ú技术操作,目前还不能应用于临床,建议在此方面开展进一步的研究,以期提高外周血检测的可靠性和敏感度<综上所述,根据肿瘤患者的实际情况正确采集样本并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E G F R突变的检测不仅可以作为是否给予患者E G F R-T K I治疗的 考,而且可以作为患者的疗效预测因子,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

参考文献

[1]奉水东,陈敏时,陈新,等.P C R-S S C P检测肺癌

E G

F R基因突变[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8,23

(2),13-15.

F e n g S D,C h e nM S,C h e nX,e t a l.S t u c y o nP C R-S S-

C Pc e t e c t i n g E G F R m u t a t i o n si nl u n g c a n c e r[J].J

M o cL a bM e c,2008,23(2),13-15.

[2] F r a n k l i n WA,V e v eR,~i r s c hF R,e ta l.E p i c e r m a l

g r o w t h f a c t o r r e c e p t o r f a m i l y i n l u n g c a n c e r a n c p r e-

m a l i g n a n c y[J].S e m i nO n c o l,2002,29(1s u p p l4),3-

14.

[3] C o h e nS.P u r i f i c a t i o no ft h er e c e p t o rf o re p i c e r m a l

g r o w t hf a c t o r f r o m A-431c e l l s,i t s f u n c t i o na sa t y-

r o s y lk i n a s e[J].M e t h o c sE n z y m o l,1983(99),379-

387.

[4] K o s a k aT,Y a t a b eY,E n c o h~,e t a l.M u t a t i o n s o f t h e

e p i c e r m a l g r o w t h

f a c t o r r e c e p t o r

g e n e i n l u n g c a n c e r,

b i o l o g i

c a l a n cc l i n i c a l i m p l i c a t i o n s[J].C a n c e r R e s,

2004,64(24),8919-8923.

[5] L y n c hT J,B e l lD W,S o r c e l l aR,e t a l.A c t i v a t i n g m u-

t a t i o n s i n t h e e p i c e r m a l g r o w t h f a c t o r r e c e p t o r u n c e r-

l y i n g r e s p o n s i v e n e s so fn o n-s m a l l-c e l l l u n g c a n c e r t o

g e f i t i n i b[J].N E n g lJ M e c,2004,350(21),2129-

2139.

[6]M i t s u c o m iT,Y a t a b eY.M u t a t i o n so f t h ee p i c e r m a l

g r o w t h f a c t o r r e c e p t o r g e n e a n cr e l a t e c g e n e s a sc e-

t e r m i n a n t so f e p i c e r m a l g r o w t h f a c t o r r e c e p t o r t y r o-

s i n ek i n a s e i n h i b i t o r ss e n s i t i v i t y i nl u n g c a n c e r[J].

C a n c e r S c i,2007,98(12),1817-1824.

[7] T o y o o k aS,Y a t a b eY,T o k u m o M,e t a l.M u t a t i o n so f

e p i c e r m a l g r o w t h

f a c t o r r e c e p t o r a n cK-r a s

g e n e s i n

a c e n o s C u a m o u s c a r c i n o m a o f t h e l u n g[J].I n t JC a n c-

e r,2006,118(6),1588-1590.

[8] T a t e m a t s u A,S h i m i z uJ,M u r a k a m iY,e t a l.E p i c e r-

m a l g r o w t hf a c t o rr e c e p t o r m u t a t i o n si ns m a l lc e l l l u n g c a n c e r[J].C l i nC a n c e rR e s,2008,14(19),6092-6096.

[9]M o k T,W u Y L,T h o n g p r a s s e r tS,e ta l.P h a s eI I I,

r a n c o m i z e c,o p e n-l a b e l,f i r s t-l i n e s t u c y o f g e f i t i n i bv s

c a t b o p l a t i n/p a c l i t a x e li n c l i n i c a l l y s e l e c t e c p a t i e n t s

w i t ha c v a n c e c n o n-s m a l lc e l ll u n g c a n c e r(E S M O

2008,L B A2)[J].A n nO n c o l,2008,19(s u p p l8),W.

[10]M i t s u c o m iT,M o r i t aS,Y a t a b e Y,e ta l.G e f i t i n i b

v e r s u s c i s p l a t i n p l u s c o c e t a x e l i n p a t i e n t sw i t hn o n-

s m a l l-c e l l l u n g c a n c e rh a r b o u r i n g m u t a t i o n so f t h e

e p i c e r m a l g r o w t h

f a c t o rr e c e p t o r(W J T O G3405),

a no p e nl a

b e l,r a n

c o m i s e c p h a s e3t r i a l[J].L a n c e t

O n c o l,2010,11(2),121-128.

[11] M a e m o n c oM,I n o u eA,K o b a y a s h iK,e t a l.G e f i t i n i b

o r c h e m o t h e r a p y f o r n o n-s m a l l-c e l l l u n g c a n c e rw i t h

m u t a t e cE G F R[J].N E n g l J M e c,2010,362(25),

2380-2388.

[12] T a k a n oT,F u k u iT,O h eY,e t a l.E G F R m u t a t i o n s

p r e c i c ts u r v i v a lb e n e f i tf r o m g e f i t i n i b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a c v a n c e c l u n g a c e n o c a r c i n o m a,a h i s t o r i c a l

c o m p a r i s o no f p a t i e n t s t r e a t e cb e f o r ea n ca f t e r g e-

f i t i n i ba p p r o v a l i nJ a p a n[J].JC l i nO n c o l,2008,26

(34),5589-5595.

[13] M a h e s w a r a nS,S e C u i s tL V,N a g r a t hS,e t a l.D e t e c-

t i o no fm u t a t i o n i nE G F R i n c i r c u l a t i n g l u n g-c a n c e r

c e l l s[J].NE n g l JM e c,2008,359(4),366-377.

[14] P i r k e rR,~e r t hF J,K e r rKM,e ta l.C o n s e n s u s f o r

E G

F R m u t a t i o n t e s t i n g i nn o n-s m a l l c e l l l u n g c a n c-

e r,r e s u l t s

f r o maE u r o p e a nw o r k s h o p[J].JT h o r a c

O n c o l,2010,5(10),1706-1713.

[15] K i m u r a~,K a s a h a r aK,K a w a i s h iM,e t a l.D e t e c t i o n

o f e p i c e r m a l g r o w t h f a c t o r r e c e p t o rm u t a t i o n s i n s e-

r u ma s a p r e c i c t o r o f t h e r e s p o n s e t o g e f i t i n i b 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n o n-s m a l l-c e l ll u n g c a n c e r[J].C l i n

C a n c e rR e s,2006,12(13),3915-3921.

[16]郭野,秦绪珍,崔 巍,等.中国健康人血清游离表

皮生长因子受体外显子18~22序列分析[J].现代

检验医学杂志,2009,24(1),7-10.

G u oY,@i nX Z,C u iW,e t a l.G e n e s e C u e n c e a n a l y s i s

o fE G F Re x o n18~22i n f r e eD N A i n s e r u mo f C h i-

n e s e h e a l t h y i n d i v i d u a l[J].J M o dL a5M e d,2009,

24(1),7-10.

[17] 周小购,李龙芙,崔 巍,等.检测肺癌患者血清游离

D N A的

E G

F R基因点突变与E

G F R-T K I疗效的相

关性分析[J].癌症进展,2011,9(1),13-18.

Z h o uX Y,L i L Y,C u iW,e t a l.C o r r e l a t i o n a n a l y s i s o f s e r u mf r e eD N A E G F R m u t a t i o na n d E G F R-T K I

r e s p o n s e i n l u n g c a n c e r p a t i e n t s[J].o n c o l o g y P r o-

g r e s s,2011,9(1),13-18.

[18] M a h e s w a r a nS,S e C u i s tL V,N a g r a t hS,e t a l.D e t e c-

t i o no fm u t a t i o n s i nE G F R i n c i r c u l a t i n g l u n g-c a n c-

e r c e l l s[J].NE n g l JM e d,2008,359(4),366-377.

收槁日期2013-02-18 修回日期2013-03-29

4

7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第28卷 第3期 2013年5月 JM o dL a5M e d,V o l.28,N o.3,M a y.2013万方数据

EGFR基因突变检测的临床应用

作者:周瑞芳, 卢仁泉, ZHOU Rui-fang, LU Ren-quan

作者单位:周瑞芳,ZHOU Rui-fang(江苏省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技术学院,江苏泰州,225300), 卢仁泉,LU Ren-

quan(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检验科,上海,200032)

刊名: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英文刊名:JOURNAL OF MODERN LABORATORY MEDICINE

年,卷(期):2013,28(3)

参考文献(18条)

1.奉水东;陈敏时;陈新PCR-SSCP检测肺癌EGFR基因突变[期刊论文]-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2008(02)

2.Franklin WA;Veve R;Hirsch FR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family in lung cancer and premalignancy 2002(1 suppl 4)

3.Cohen S Purification of the receptor for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from A-431 cells:its function as a tyrosyl kinase 1983(99)

4.Kosaka T;Yatabe Y;Endoh H Mutations of the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gene in lung cancer:biological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2004(24)

5.Lynch TJ;Bell DW;Sordella R Activating mutations in the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underlying responsiveness of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to gefitinib 2004(21)

6.Mitsudomi T;Yatabe Y Mutations of the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gene and related genes as determinants of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sensitivity in lung cancer 2007(12)

7.Toyooka S;Yatabe Y;Tokumo M Mutations of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and K-ras genes in adenosquamous carcinoma of the lung 2006(06)

8.Tatematsu A;Shimizu J;Murakami Y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mutations in small cell lung cancer 2008(19)

9.Mok T;Wu YL;Thongprassert S Phase III,randomized,open-label,first-line study of gefitinib vs catboplatin/paclitaxel

in clinically selected patients with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ESMO 2008,LBA2) 2008(suppl 8)

10.Mitsudomi T;Morita S;Yatabe Y Gefitinib versus cisplatin plus docetaxel in patients with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harbouring mutations of the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WJTOG3405):an open label,randomised phase 3 trial

2010(02)

11.Maemondo M;Inoue A;Kobayashi K Gefitinib or chemotherapy for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with mutated EGFR 2010(25)

12.Takano T;Fukui T;Ohe Y EGFR mutations predict survival benefit from gefitinib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lung adenocarcinoma:a historical comparison of patients treated before and after gefitinib approval in Japan 2008(34)

13.Maheswaran S;Sequist LV;Nagrath S Detection of mutation in EGFR in circulating lung-cancer cells 2008(04)

14.Pirker R;Herth FJ;Kerr KM Consensus for EGFR mutation testing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results from a European workshop 2010(10)

15.Kimura H;Kasahara K;Kawaishi M Detection of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mutations in serum as a predictor of the response to gefitinib in patients with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2006(13)

16.郭野;秦绪珍;崔巍中国健康人血清游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外显子18~22序列分析[期刊论文]-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2009(01)

17.周小昀;李龙芸;崔巍检测肺癌患者血清游离DNA的EGFR基因点突变与EGFR-TKI疗效的相关性分析[期刊论文]-癌症进展 2011(01)

18.Maheswaran S;Sequist LV;Nagrath S Detection of mutations in EGFR in circulating lung-cancer cells 2008(04)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f618083804.html,/Periodical_sxyxjy201303022.aspx

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

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 基因突变的研已成为当今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检测方法也随之迅速发展。人类细胞癌基因的突变类型已如上所述,对于基因突变的检测,1985以前,利用Southern印迹法,可以筛选出基因的缺失、插入和移码重组等突变形式。对于用该法法不能检测的突变,只能应用复杂费时的DNA序列测定分析法。多聚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是突变研究中的最重大进展,使基因突变检测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几乎所有的基因突变检测的分子诊断技术都是建立于PCR的基础之上,并且由PCR衍生出的新方法不断出现,目前已达二十余种,自动化程度也愈来愈高,分析时间大大缩短,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也有很大很提高。其中包括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strand comformational polymorphism,SSCP)和异源双链分析法(heteroduplex analysis,HA)。下面分别介绍几种PCR衍生技术及经典突变检测方法,可根据检测目的和实验室条件选择时参考。 PCR-SSCP法 PCR-SSCP法是在非这性聚丙烯酰胺凝胶上,短的单链DNA和RNA分子依其大街基序列不同而形成不同构象,一个碱基的改变将影响其构象而导致其在凝胶上的移动速度改变。其基本原理为单链DNA在中性条件下会形成二级结构,这种二级结构依赖于其碱基组成,即使一个碱基的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的二级结构而出刺同的迁移率。由于该法简单快速,因而被广泛用于未知基因突变的检测。用PCR-SSCP法检测小于200bp的PCR产物时,突变检出率可达70%-95%,片段大于400bp时,检出率仅为50%左右,该法可能会存在1%的假阳性率。应用PCR-SSCP法应注意电泳的最佳条件,一般突变类型对检测的灵敏度无大的影响,同时该法不能测定突变的准确位点,还需通过序列分析来确定。Sarkar等认为对于大于200bp的片段,用其RNA分子来做SSCP会提高其录敏度。应用PCR-SSCP检测点突变已见报道于人类大部分的肿瘤组织或细胞,如乳腺癌、食管癌、肺癌、胃癌、肝癌、胰腺癌等。检测的基因包括多种癌基因及抑癌基因,也是检测抑癌基因p53突变最常用的方法,仅检测第5-8外显子即可发现85%以上的p53基因突变。由于该法简便快速,特别适合大样本基因突变研究的筛选工作。 异源双链分析法(HA) HA法直接在变性凝胶上分离杂交的突变型一野生型DNA双链。由于突变和野生型DNA形成的异源杂合双链DNA在其错配处会形成一突起,在非变性凝胶中电泳时,会产生与相应的同源双DNA不同的迁移率。该法与SSCP相似,所不同的是SSCP分离的是单链DNA,HA法分离的是双链DNA,也只适合于小片段的分析。但HA对一些不能用SSCP 检出的突变有互补作用,两者结合使用,可使突变检出率提高到近100%。

基因突变发现及其机理研究与应用

附件 中国人群血液肿瘤患者IDH1、IDH2、DNMT3A 基因突变发现及其机理研究与应用 一、项目基本情况 提名单位: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主要完成人:曾云,张登峰,杨金荣,于明,邹阳,向国强,王燕梅 完成单位: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 研究所、昆明医科大学 项目所属学科:医疗卫生 任务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云南省科技厅 学科分类名称:血液病学代码:320.2430. 所属国民经济行业:卫生和社会工作 计划名称和编号: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血液肿瘤患者IDH1基因的突变及其致病机理研究》(81060046) 2.云南省科技厅-昆明医科大学应用基础研究联合专项项目《DNMT3A在IDH1致急性髓系白血病基因组高甲基化中的作用》(2014FB027) 项目研究起止时间:2011年至 2017年 成果最早应用时间:2013年 推广应用单位:全国省内外十三所医疗单位 二、项目简介

血液肿瘤在病因学、病理学以及临床表现上都存在差异,是一大类异质性疾病,这为患者临床确诊和对症治疗带来许多难题。血液肿瘤的发病机制是复杂的,其中遗传因素对血液肿瘤的发病起着重要的作用。该项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共35万元科研经费支持下,通过在中国西南群体中完成“中国人群血液肿瘤患者IDH1、IDH2、DNMT3A基因突变发现及其机理研究与应用”的系列工作,发现IDH1、IDH2、DNMT3A基因突变主要发生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尤其是复发难治AML患者,其他恶性血液病中罕见突变;在机理研究中发现IDH1参与的传统通路HIF-1α信号和细胞内ROS可能没有参与IDH1 突变致血液肿瘤的过程,而DNMT3A可能参与介导IDH1/2突变所致的基因组高甲基化。同时,该项目研究中取得了国际领先的“四个科学发现”,为这一类血液肿瘤患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该研究在国际上率先发现如下: 1.IDH1 p.I99M 与 IDH2 p.R140Q 突变同时出现在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转化而来的AML患者中,且该患者预后极差。 2.国际首次在NK/T淋巴瘤(鼻型)和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异型)患者中检测到IDH1基因突变p.R132G、p.R132H,两例患者预后极差,提示IDH1的基因突变可能参与了部分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病人的发病,可能是其预后不良的一个指标。该研究发现为这类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和方向。 3.在复发难治的Ph+的B-ALL患者中可检测到DNMT3A基因突变,且该患者预后极差。为这类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为可能的药物开发提供了新的靶点。 4.DNMT3A参与介导IDH1/2突变所致的基因组高甲基化。该研究将两种重要的血液肿瘤致病基因在功能上进行了关联,为下一步开

(3)理解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

第十章基因突变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基因突变的类型和性质、特征 (2)掌握基因突变分子机理和诱变因素的作用方式 (3)理解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 (4) 掌握基因突变的修复途径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1.突变的概念、类型和性质 2.诱发突变的分子基础 3.诱发突变与人类癌症 4.生物体基因突变的修复机制 5.果蝇基因突变的检出 6.植物基因突变的检出 7.人类基因突变的检出 [解决方法] (1)通过出示基因结构变化的示意图,加深学生对基因突变内涵的理解。 (2)课堂教学中不断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概念的运用达到巩固概念和知识迁移的目的。 2.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 基因突变的原因。 [解决办法] 对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结合图解进行分析,使学生真正明白基因突变的原因——DNA复制过程也可能发生差错,基因中个别碱基的变化,就会造成性状改变。 3.教学疑点及解决办法 为什么说基因突变是变异的主要来源? [解决办法]讲明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的区别,联系实际举例。 三、教学方法设计: 四、教具或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与板书设计:

第一节基因突变的概念和特征 一、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类别 1、基因突变:指在染色体上一定位点基因内部的化学变化引起的突变基因突变:指染色体上一定位点基因内部的化学变化引起的突变 2、类别 隐性突变:A a 显性突变:a A 自发突变—外界环境条件的自然作用或生物体内的生理生化变化而产生的突变 诱发突变—在专门诱变因素影响引起的突变,为“诱发突变” 形态突变型—可见突变:指造成外形改变的突变型 至死突变型—能造成个体死亡或生命力明显下降的突变型 条件突变型—在一定条件下有致死效应 3.一般特征 ①突变的频率:指生物体在每一世代中发生突变的机率,或者在一定时 间内突变可能发生的次数。 高等植物 10-5— 10-8 细菌和噬菌体 10-4—10-10范围大、突变频率比动植物高 例如:氨基酸过程中三种疾病是由三种基因突变导致酶发生变化引起的,有一定的突变频率 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导致苯丙酮尿症;尿黑尿酸氧化酶缺乏会产生尿黑酸尿症;酪氨酸酶缺乏导致白化病 苯丙氨酸羟化酶 苯丙酮酸苯丙氨酸酪氨酸 积累尿黑尿酸氧化酶 酪氨酸酶 苯丙酮尿症尿黑酸黑色素

论DHPLC技术在基因突变检测上的应用

论DHPLC技术在基因突变检测上的应用DHPLC用来检测DNA突变和单核酸多态性,可以取代传统分子生物学技 术,不需要制备凝胶,检测DNA片段做到了全自动、高效、快速、准确,在疾病相关基因突变检测方面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是一种快速有效的基因突变筛查方法。 标签:DHPLC技术;基因突变;检测 1DttPLC技术原理 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是一种高通量、自动化的基因突变检测技术。该技术已在医学、癌症、药物等研究领域开展应用,与SSCP和DNA直接测序等突变检测技术相比,DHPLC具有灵敏性更高,特异性更强,廉价省时等优点。 DHPLC技术的原理是基于未解链的和部分解链的双链DNA在部分失活条件下具有不同保留的性质。这种部分失活条件可以采取升高温度的手段获得。所有基因组DNA的单拷贝均可通过PCR反应大量扩增,杂合子个体的DNA经扩增产生异源双链,由于错配位点的氢键被破坏,因此在异源双链上形成“鼓泡”,导致它与纯合子个体的DNA扩增产物——完全匹配的同源双链的解链特征不同。在部分加热变性的条件下,异源双链DNA分子更易于解链形成Y形结构,与固定相的结合能力降低。当流动相中乙腈浓度梯度增大时,异源双链将先于同源双链被洗脱出来,带有突变序列的样品呈现出异源双链和同源双链混合物的峰形特点,而不含突变序列的样品则只有同源双链的峰形。据此可检测出含有单个碱基的置换、插入或缺失的异源双链片段,从而提供有无突变的信息。 2DHPLC技术在突变基因诊断中的应用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组DNA分子在结构功能上发生碱基对组成或排列顺序的改变,主要包括碱基的替换和小片段的缺失或插入,它是导致基因型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基因突变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尤其是在基因型疾病诊断及病理研究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人类基因组整体测序计划的发展,探索基因突变的任务变得十分迫切。 随着人类基因组整体测序计划的发展,探索基因突变的任务变得十分迫切。DHPLC技术自最早被用于分析人Y染色体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以进行人种进化的遗传性研究;此后还用于筛查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分析单核背酸多态性以及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修饰改变等研究;因其灵敏性及准确度均较高,操作实现了半自动化,检测周期短、费用低,尤其适合于基因结构复杂而无突变热点或突变频率低于20%的单基因变异,以及多基因致病突变。 (1)散发性卵巢癌p53基因突变定位于17染色体的p53基因是目前研究得最广泛的抑癌基因,迄今发现的人类肿瘤的2500种基因突变中,p53蛋白的393

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 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 基因突变的研已成为当今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检测方法也随之迅速发展。人类细胞癌基因的突变类型已如上所述,对于基因突变的检测,1985以前,利用Southern印迹法,可以筛选出基因的缺失、插入和移码重组等突变形式。对于用该法法不能检测的突变,只能应用复杂费时的DNA序列测定分析法。多聚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是突变研究中的最重大进展,使基因突变检测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几乎所有的基因突变检测的分子诊断技术都是建立于PCR的基础之上,并且 由PCR衍生出的新方法不断出现,目前已达二十余种,自动化 程度也愈来愈高,分析时间大大缩短,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也有很大很提高。其中包括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strand comformational polymorphism,SSCP)和异源双链分析法(heteroduplex analysis,HA)。下面分别介绍几种PCR衍生技术及经典突变检测方法,可根据 检测目的和实验室条件选择时参考。 PCR-SSCP法PCR-SSCP法是在非这性聚丙烯酰胺凝胶上,短的单链DNA和RNA分子依其大街基序列不同而形成不同构象, 一个碱基的改变将影响其构象而导致其在凝胶上的移动速度改变。其基本原理为单链DNA在中性条件下会形成二级结构,这种二级结构依赖于其碱基组成,即使一个碱基的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的二级结构而出刺同的迁移率。由于该法简单快速,因而被广泛用于未知基因突变的检测。用PCR-SSCP法检测小于200bp 的PCR产物时,突变检出率可达70%-95%,片段大于400bp时,检出率仅为50%左右,该法可能会存在1%的假阳性率。应用PCR-SSCP法应注意电泳的最佳条件,一般突变类型对检测的灵敏度无大的影响,同时该法不能测定突变的准确位点,还需通过

基因突变检测多少钱检测方法是什么

基因突变检测多少钱检测方法是什么 一代测序法(Sanger法): 科学家Sanger,于1977年建立,他本人也因此而获得了诺贝尔奖。该技术至今已用 三十多年,现在已相当成熟完善。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测序工作就是使用该项技术完成的, 现在***的仪器是美国ABI公司的***3730型全自动遗传分析仪,是经过国际和国家认证的仪器,可重复性达到100%,是亲子鉴定和法医鉴定的专用仪器。该方法是目前基因检测的国际金标准。缺点是通量小,适合少量样本,可进行个性化位点检测,成本极高,比芯片 或高通量检测高100倍。 Taqman法: 准确性好,适合于大量样本、少量位点,价格贵,缺点是不能读出序列,不太直观。 质谱法: 准确性较好,缺点只能读出质量数据,不能读出序列,对于缺失和插入突变无法读出,但这种突变更加可怕,适合于大量样本、多位点(最多能检测25个位点),所以可能会 出现少量假阳性和假阴性。 二代基因检测芯片法: 适合于超多位点,大量样品检测和科研参考,每个样本做几百个位点和做几千个位点 的检测成本,相差无几,最大优点是成本低廉,一个位点的价格只相当于一代测序价格的1%,缺点是出来的大量数据,可信度不高。 我们都知道“是药三分毒”,癌症患者的过度治疗会造成患者的器脏损伤,甚至化疗 整个过程费钱费力却“不讨好”,所以进行在进行治疗之前先进行基因测序检测,会让靶 向药物治疗事倍功半。 肺癌的靶向药基因检测,现在很多公司都可以做,医院基本上也是外送公司做,看你 检测几个几个基因,一般不会超过7200,一般检测就是EGFR,融合基因ALK,ROS1,C-MET,中源协和基因检测。 一般的,基因检测是通过血液、其他体液、或细胞对DNA进行检测的技术。 基因检测可以诊断疾病,也可以用于疾病风险的预测。疾病诊断是用基因检测技术检 测引起遗传性疾病的突变基因。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基因检测是新生儿遗传性疾病的检测、 遗传疾病的诊断和某些常见病的辅助诊断。目前有1000多种遗传性疾病可以通过基因检 测技术做出诊断。

基因突变的鉴定

基因突变的鉴定 (2010-07-05 17:37:50) 转载▼ 标签: 杂谈 一.植物形态突变的鉴定 经人工诱发或自然发生的变异是否属于真实的基因突变,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突变频率的高低等,都应进行鉴定。 1.真实遗传变异的鉴定 变异有可遗传的变异,有不可遗传的变异。基因本身发生化学性质的变化而引起的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因环境条件而导致的表现型变异是不遗传的。所以,在诱变处理材料的后代中一旦发现与原始亲本不同的变异体,首先要鉴定它是否真实遗传。例如,在农作物诱变育种过程中,某种高杆植物经理化因素处理后,在其后代中发现个别矮杆植株,这种变异究竟是基因突变引起的呢?还是由环境条件引起的呢?二者如何鉴别呢? 把变异体与原来的亲本种植在土壤条件和栽培条件均匀一致的环境下,若变异体与原始亲本的表现大体相似,即原来的变异消失了,说明它不是遗传的变异;反之,若变异体与原始亲本不同,仍然表现为矮杆,说明它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2.如何鉴别显性突变和隐性突变 利用杂交试验的方法,可以区分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以上例而言,让矮杆突变体植株与原始亲本杂交,若F1表现高杆,F2中既有高杆,也有矮杆植株,说明矮杆突变是隐性突变。若是显性突变情况又如何呢?F1表现为矮杆,F2中矮杆:高杆为3:1。 3.利用花粉直感现象估算配子的突变率 为了测定玉米子粒非甜籽变为甜粒(Su→su)的基因突变频率,以甜粒玉米纯合体作母本,用经诱变处理过的非甜粒纯合体的花粉授粉。 susu×SuSu 在正常情况下,非甜(Su)对甜(su)为显性,授粉后的果穗应该完全是非甜粒种子,假如在果穗上发现甜粒种子,就可以认为是Su花粉经诱发处理以后发生了Su→su突变,并可计算出突变频率。

P53基因突变检测方法

2、试剂和耗材) GIAGEN,德国QIAamp?DNA Blood Mini Kit ()Platiinim?Taq DNA Polymerase High Fidelity (Invitrogen, 11304-102 Nuclease-Free Water (Promega,P 1195) d NTP Mix (Promega,P 151B) PCR引物:北京博迈德科技有限公司合成 DL10000 DNA Marker(TAKARA,大连宝生物)DNA分子定量标准:技术Bioer 产物回收纯化试剂盒(BioSpiii Gel Extraction kit,日本PCR有限公司)公司) Axygen, 200-1000 ul 吸头(美国110.5?10 u、2?20 u k 20-200 □、管EP、 仪.器3 ;Taimon1600R凝胶成像系统分析仪(上海天龙公司)Eppendorf 5417R 高速冷冻离心机(Eppendorf公司,德国)公司,美国)Allegra 6R离心机(Beckman-Coulter应涡旋混合器(北京北德科学仪器厂)MVS-1公司,德国) 1000 u 150 口1、200 ul、(Eppendorf^ 口1 移液器、10 U 1、NEWAIR 公司,美国)1【级生物安全柜NU425-400E (拓速冷冻离心机(BECKMAN COULTER 公司,美国)X-15R 公司德国)仪(Eppendorf Eppendorf Masteicycter PCR 公司,美国)(Bio-Rad电泳仪:Universal 024BR电热恒温水浴器(北京来亨科贸有限责任公司)240全自动凝胶成像系统(中国)凝胶成像分析系统:Tocan 测序仪:GenomeLab CEQ/GeXP (BECKMAN COULTER 公司,美国)20 u k 200 ul和1000 ul加样器(吉尔森公司,法国)旋涡震荡器(Scientific Industries公司,美国) 二、实验方法 1、样品采集,送检和保存 乙二胺四乙酸(EDTA) -3K抗凝管采集HIV和HEV合并感染者外周静脉血,于24h内测定CD4+T淋巴细胞计?数,抗凝血经常规离心分离全血中间层,分装后-80°C冻存用于P53基因变异的测定。 2、血浆样本DNA的提取 取200 P1全血中间层于1.5ml无菌EP管中,加入20 口1蛋白酶K;再加入200 ul AL缓冲液,涡旋振荡15秒,56°C孵育10分钟;瞬时离心EP管,加入200 u 1 无

分子诊断的临床应用

分子诊断的临床应用 基因分析,即基因诊断 ( Gene Diagnosis ):是利用DNA 分析技术直接从基因水平 ( DNA or RNA ) 检测遗传病的基因缺陷。 这种方法和传统的诊断方法主要差别在于直接从基因型推断表型,可以越过基因产物,直接检测基因的结构而作出诊断,改变了传统的表型诊断方式,所以又称为逆向诊断 ( Reverse Diagnosis )。 基因诊断的优点: 材料容易获得,不受细胞类型的限制; 不受基因表达的时空限制。 不受年龄的限制; 可以于发病前做出诊断; 方便有效,迅速准确,携带者也可以有效检出。 基因诊断的难点:对大多数疾病尚未找到合适的基因诊断方法,另外由于遗传异质性、基因突变的多样性,一种基因诊断方法对同一疾病往往有很大差异。 基因诊断的对象:一般是指单基因病和某些有主基因改变的多基因病。 至1997年,发现人类单基因病遗传病已达8587种,现已达到15988种 进行基因诊断必须具备的条件: (1)致病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已明确 (2)致病基因的结构、顺序与突变性质巳清楚 (3)致病基因与DNA多态存在连锁关系 根据所具备的条件选择适合的基因诊断技术 基因诊断方法 目前常用的基因诊断方法: (1)聚合酶链反应DNA扩增法 (2)限制性酶谱Southern印迹杂交直接分析法 (3)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连锁分析法 (4)寡核苷酸探针(oligonucleotide probe)检测法 (5)DNA测序 (6)基因芯片 一、基因检测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 (一)肝炎病毒基因的检测 1、临床价值主要体现在: 病情评估 血清中病毒含量的多少与肝脏病理损害程度相关,病毒载量越高,肝组织炎症反应程度越重。 疗效预测 治疗前病毒核酸载量越高,疗效越差;载量越低,机体清除病毒的可能性越大。预后判断 病毒核酸载量持续处于高浓度者预后不良。 垂直传播途径感染者,预后较差。 反映肝细胞损害的其它指标正常,但病毒核酸 水平经常波动者更易发展为肝硬化。 2、乙肝HBV-DNA定量检测的临床诊断意义

肿瘤基因突变检测

肿瘤基因突变检测 癌症是一类难以预防的疾病,中晚期癌症治愈的可能性又很小,而早期癌症的治愈率可达65%以上,有些肿瘤可达90%以上,因此,战胜癌症的关键是早期发现癌症。由于癌症早期常无特殊症状,甚至毫无症状,故癌症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主要是通过定期健康体检和人群筛查完成。目前筛查癌症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化验血肿瘤指标及B超、CT、MRI、PET-CT 等检查,但这些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不高,发现有异常时往往已是中晚期。 17种常见高发肿瘤,包括乳腺癌(breast cancer)、结肠癌(colorectalcancer)、子宫癌(endometrial cancer)、脑胶质瘤(glioma)、白血病(leukemia)、肺癌(lungcancer)、淋巴癌(lymphoma)、成神经管细胞瘤(medulloblastoma)、黑色素癌(melanoma)、间皮瘤(mesothelioma) 、多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卵巢癌(ovarian cancer)、胰腺癌(pancreatic cancer) 、真性红细胞增多(polycythemia vera) 、前列腺癌(prostatecancer) 、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ncer)和恶性内瘤(sarcoma),其发病机制涉及与多种肿瘤发生共同相关的肿瘤易感基因群介导的分子改变,参与了肿瘤发生的早期分子事件。系统寻找和探讨它们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遗传学变异,对阐明肿瘤早期发生机制及寻找肿瘤早期预警、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分子靶标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高通量分子测序技术平台,可同时开展多个肿瘤基因突变检测项目,如EGFR、K-RAS 、N-RAS、B-RAF、PI3K 、p53、p16、BRCA1、

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

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

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 基因突变的研已成为当今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检测方法也随之迅速发展。人类细胞癌基因的突变类型已如上所述,对于基因突变的检测,1985以前,利用Southern印迹法,可以筛选出基因的缺失、插入和移码重组等突变形式。对于用该法法不能检测的突变,只能应用复杂费时的DNA序列测定分析法。多聚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是突变研究中的最重大进展,使基因突变检测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几乎所有的基因突变检测的分子诊断技术都是建立于PCR的基础之上,并且由PCR衍生出的新方法不断出现,目前已达二十余种,自动化程度也愈来愈高,分析时间大大缩短,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也有很大很提高。其中包括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strand comformational polymorphism,SSCP)和异源双链分析法(heteroduplex analysis,HA)。下面分别介绍几种PCR衍生技术及经典突变检测方法,可根据检测目的和实验室条件选择时参考。 PCR-SSCP法 PCR-SSCP法是在非这性聚丙烯酰胺凝胶上,短的单链DNA和RNA分子依其大街基序列不同而形成不同构象,一个碱基的改变将影响其构象而导致其在凝胶上的移动速度改变。其基本原理为单链DNA在中性条件下会形成二级结构,这种二级结构依赖于其碱基组成,即使一个碱基的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的二级结构而出刺同的迁移率。由于该法简单快速,因而被广泛用于未知基因突变的检测。用PCR-SSCP法检测小于200bp的PCR产物时,突变检出率可达70%-95%,片段大于400bp时,检出率仅为50%左右,该法可能会存在1%的假阳性率。应用PCR-SSCP法应注意电泳的最佳条件,一般突变类型对检测的灵敏度无大的影响,同时该法不能测定突变的准确位点,还需通过序列分析来确定。Sarkar等认为对于大于200bp的片段,用其RNA分子来做SSCP会提高其录敏度。应用PCR-SSCP检测点突变已见报道于人类大部分的肿瘤组织或细胞,如乳腺癌、食管癌、肺癌、胃癌、肝癌、胰腺癌等。检测的基因包括多种癌基因及抑癌基因,也是检测抑癌基因p53突变最常用的方法,仅检测第5-8外显子即可发现85%以上的p53基因突变。由于该法简便快速,特别适合大样本基因突变研究的筛选工作。 异源双链分析法(HA) HA法直接在变性凝胶上分离杂交的突变型一野生型DNA双链。由于突变和野生型DNA形成的异源杂合双链DNA在其错配处会形成一突起,在非变性凝胶中电泳时,会产生与相应的同源双DNA不同的迁移率。该法与SSCP相似,所不同的是SSCP分离的是单链DNA,HA法分离的是双链DNA,也只适合于小片段的分析。但HA对一些不能用SSCP 检出的突变有互补作用,两者结合使用,可使突变检出率提高到近100%。 突变体富集PCR法(mutant-enriched PCR)本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ras基因家族某个密码子部位存在已知的限制性内切酶位点,如K-ras基因第12密码子的BstNI位点,第13密古巴子有BgⅠⅡ位点。用链续二次的巢式PCR来扩增包括K-ras第12、13密码子的DNA片段,在两次扩增反应之间用相应的内切酶消化扩增的DNA片段,野生型因被酶切而不能进入第二次PCR扩增,而突变型则能完整进入第二次PCR扩增并得到产物的富集。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法(denaturing gradinent electrophoresis,DGGE) DGGE法分析PCR 产物,如果突变发生在最先解链的DNA区域,检出率可达100%,检测片段可达1kb,最适围为100bp-500bp。基本原理基于当双链DNA在变性梯度凝胶中进行到与DNA变性湿度一致的凝胶位置时,DNA发生部分解链,电泳适移率下降,当解链的DNA链中有一个碱基改变时,会在不同的时间发生解链,因影响电泳速度变化的程

KRAS基因突变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KRAS基因突变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RAS基因家族由KRAS、HRAS 和NRAS组成,基因家族各成员间同源性可达85%。RAS 基因编码p21蛋白,分子量为21KD,位于细胞膜的内表面,具有GTP酶活性,参于传导细胞增殖信号的调控系统。其激活状态为GTP结合状态,失活状态为GDP结合状态,其转变为活性致癌基因的主要部位是第12、13 和61 密码子的突变,其中以第12 密码子点突变最常见。 RAS基因是人体肿瘤中常见的致癌基因,该基因的体细胞突变常见于多种恶性肿瘤,在肺癌患者中的突变率为15%-30%,在结直肠癌患者中为20%-50%。作为EGFR信号通路下游最重要的的效应因子,KRAS在肿瘤信号转导中发挥重要作用。对KRAS基因突变的检测,可以为肿瘤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更确切的依据。 西妥昔单抗和帕尼单抗都是特异性针对人类EGFR胞外区的单克隆抗体。美国FDA批准该药单药用于治疗难治性结肠癌,及在放疗基础上治疗进展性头颈部癌。已知EGFR信号途径下游的基因突变则会使患者对西妥昔单抗和帕尼单抗治疗产生耐药性。2009年7月15日,美国FDA批准了对帕尼单抗和西妥昔单抗的说明书的修改,在西妥昔单抗和帕尼单抗说明书的“适应证和用法”部分明确指出,KRAS基因第12或13密码子突变的患者接受治疗无生存获益;不推荐这两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抗体用于KRAS基因突变的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患者治疗。根据这一提示,临床医生可以将KRAS基因突变的患者排除在接受抗EGFR单抗治疗之外,重新安排其接受其他药物替代治疗,避免对不能获益的患者进行不必要的治疗。 此外,研究表明,K-ras基因突变状态与非小细胞肺癌对吉非替尼、厄罗替尼等靶向治疗药物的原发性耐药有关,直肠癌患者中K-ras的突变对西妥昔单抗等药物的耐药性有关。美国国家癌症综合网络(NCCN) 2011年版临床治疗指南指出:K-ras基因突变是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疗效的预测指标,肿瘤患者在接受EGFR靶向药物治疗前必须进行K-ras基因突变检测,以帮助决定患者是否接受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类药物(易瑞沙/特罗凯/埃克替尼等)治疗。携带K-ras永久激活性突变的患者本检验所不建议使用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类药物(易瑞沙/特罗凯/埃克替尼等),建议使用靶向的Ras抑制剂药物治疗。 作为RAS/FTI(法尼基转移酶抑制剂)的安卓健通过抑制Ras 的活性,进而影响其下游讯息传递因子,包括抑制PI3K 的表现量与降低Akt 的磷酸化程度;以及活化AMPK促使TSC1/TSC2 结合更紧密,进而大大的降低mTORC1 的活性,开启癌细胞的自噬作用机制;安卓健同时会活化MEK1/ ERK1/2 的路径,促进癌细胞的自噬作用机制;另外,安卓健会使线粒体不稳定,降低Bcl-2、Bcl-XL 与MCl-1 的蛋白质量,使癌细胞程序性凋亡。由于安卓健能同时诱导癌细胞启动自噬作用与程序性凋亡的机制,而实验室的细胞毒性测试亦指出安卓健对多数的癌细胞(脑癌、淋巴癌、血癌、肺腺癌、乳癌、肝癌、胰脏癌、胃癌、直肠癌、前列腺癌与膀胱癌等) 都有药用效果。 上海佳辰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联合上海张江转化医学研发中心研发K-ras基因突变检测,详细如下: 检测内容:K-ras基因突变 检测方法:ARMS法 主要材料:ABI荧光定量试剂盒 主要设备:ABI 7500荧光定量PCR仪 检测项目和样本类型:

基因突变分析技术综述

基因突变分析技术综述 湖南医科大学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长沙 410087) 阮庆国 陆春叶综述 夏家辉审校 提要 基因突变分析是确定某一未知基因与某遗传病之间关系的关键步骤,也是临床上对病人进行基因诊断的重要手段,本文对19种基因突变分析技术进行了分类综述,特别对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几种新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并讨论了毛细管电泳在基因突变检测中的应用。 于1990年10月正式启动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到今年已正式实施了八年,该计划的目标可概括为两点,即: 人类3×109bp的全序列分析; 全部基因的识别及功能分析。据估算人类基因组中约包括5~10万个基因,它们分布在24个不同染色体和线粒体上,到1998年1月为止,已克隆的人类功能基因达到5052个,但确定与某一特定遗传病相关的基因只有821个,目前已被认定的孟德尔遗传病有1402种,这些病都至少与一个或几个基因的突变相关。研究人类的全部基因,特别是与疾病相关的基因的结构、功能以及各种基因突变与疾病的关系,是人类认识遗传病的发病机理,并最终达到对遗传病进行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的重要环节。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系列寻找新基因的方法得以应用,如消减杂交,mRNA差异显示,外显子捕获等,基因克隆的策略也从最初的功能克隆法,候选基因法发展到今天的定位克隆法以及定位候选克隆法,并且染色体上已定位和测序的cDN A越来越多,表达图谱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这就给发现新的未知基因,了解各基因的功能及其突变导致的疾病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从而大大加快了人类遗传病致病基因克隆的步伐。但是在找到了一系列的候选基因之后,要确定哪一个基因是该病的致病基因,还需在相应的病人中进行突变检测。在过去的十几年中,虽然已有19种突变分析的技术得到发展,但总的来说,寻找一种快速、高效而又经济的方法仍然是很多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目标。本文对突变分析的种种方法进行了分类综述,特别对近期出现的几种新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突变分析技术按其研究对象主要分为两大类,即: 对未知突变进行分析,即确定某一未知基因与某遗传病的关系; 对已知突变进行分析,即在临床上对致病基因已克隆的遗传病进行基因诊断。在实际应用中许多检测未知突变的方法也可用来对已知突变进行检测。 一、对未知突变进行分析的方法 1.RNA酶A切割(Rnase A cleavage) 在一定条件下,异源双链核酸分子RNA: RN A或RNA:DN A中的错配碱基可被RNase A切割,切割产物可通过跑变性胶得到分离。RN A探针可通过将相应的DNA片段克隆至含有SP6或T7启动子的载体中得到,当RNA 探针上错配的碱基为嘌呤时,RNase A在错配处的切割效率很低甚至不切割,而当错配碱基为嘧啶时,则其切割效率较高。所以如果仅分析被检DNA的一条链,其突变检出率只有30%,而如果同时分析被检DNA的正义链和反义链,则有效率可达到70%[1]。尽管RNase A切割法有其局限性,如需使用同位素,需将PCR 产物克隆至表达载体上,从而增加了操作的复杂度,但由于它能对1~2kb的片段进行检测,并能确定突变位置,且无需使用有害化学试剂,故仍被频繁使用。 2.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 phoreris,DGGE) 该方法的原理是:双链DNA分子在一定变性剂浓度的凝胶上电泳时,会在一定的时间 ? 225 ?

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

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 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 基因突变的研已成为当今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检测方法也随之迅速发展。人类细胞癌基因的突变类型已如上所述,对于基因突变的检测,1985以前,利用Southern印迹法,可以筛选出基因的缺失、插入和移码重组等突变形式。对于用该法法不能检测的突变,只能应用复杂费时的DNA序列测定分析法。多聚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是突变研究中的最重大进展,使基因突变检测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几乎所有的基因突变检测的分子诊断技术都是建立于PCR的基础之上,并且由PCR衍生出的新方法不断出现,目前已达二十余种,自动化程度也愈来愈高,分析时间大大缩短,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也有很大很提高。其中包括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strand comformational polymorphism,SSCP)和异源双链分析法(heteroduplex analysis,HA)。下面分别介绍几种PCR衍生技术及经典突变检测方法,可根据检测目的和实验室条件选择时参考。 PCR-SSCP法 PCR-SSCP法是在非这性聚丙烯酰胺凝胶上,短的单链DNA和RNA分子依其大街基序列不同而形成不同构象,一个碱基的改变将影响其构象而导致其在凝胶上的移动速度改变。其基本原理为单链DNA在中性条件下会形成二级结构,这种二级结构依赖于其碱基组成,即使一个碱基的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的二级结构而出刺同的迁移率。由于该法简单快速,因而被广泛用于未知基因突变的检测。用PCR-SSCP法检测小于200bp的PCR产物时,突变检出率可达70%-95%,片段大于400bp时,检出率仅为50%左右,该法可能会存在1%的假阳性率。应用PCR-SSCP法应注意电泳的最佳条件,一般突变类型对检测的灵敏度无大的影响,同时该法不能测定突变的准确位点,还需通过序列分析来确定。Sarkar等认为对于大于200bp的片段,用其RNA分子来做SSCP会提高其录敏度。应用PCR-SSCP检测点突变已见报道于人类大部分的肿瘤组织或细胞,如乳腺癌、食管癌、肺癌、胃癌、肝癌、胰腺癌等。检测的基因包括多种癌基因及抑癌基因,也是检测抑癌基因p53突变最常用的方法,仅检测第5-8外显子即可发现85%以上的p53基因突变。由于该法简便快速,特别适合大样本基因突变研究的筛选工作。 异源双链分析法(HA) HA法直接在变性凝胶上分离杂交的突变型一野生型DNA双链。由于突变和野生型DNA形成的异源杂合双链DNA在其错配处会形成一突起,在非变性凝胶中电泳时,会产生与相应的同源双DNA不同的迁移率。该法与SSCP相似,所不同的是SSCP分离的是单链DNA,HA法分离的是双链DNA,也只适合于小片段的分析。但HA对一些不能用SSCP 检出的突变有互补作用,两者结合使用,可使突变检出率提高到近100%。 突变体富集PCR法(mutant-enriched PCR)本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ras基因家族某个密码子部位存在已知的限制性内切酶位点,如K-ras基因第12密码子的BstNI位点,第13密古巴子有BgⅠⅡ位点。用链续二次的巢式PCR来扩增包括K-ras第12、13密码子的DNA片段,在两次扩增反应之间用相应的内切酶消化扩增的DNA片段,野生型因被酶切而不能进入第二次PCR扩增,而突变型则能完整进入第二次PCR扩增并得到产物的富集。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法(denaturing gradinent electrophoresis,DGGE) DGGE法分析PCR 产物,如果突变发生在最先解链的DNA区域,检出率可达100%,检测片段可达1kb,最适

preMiD基因突变检测技术原理和应用

preMiD?基因突变检测技术原理和临床应用简介: 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驱动突变(driver mutation)是肿瘤特有的标记。以PreGen-Plus?筛查大肠癌4基因突变的粪便筛查被FDA批准为标志,更多突变检测肿瘤的新技术和产品处于临床开发阶段。自主创新的preMid?技术可一次检测38个基因198突变点,覆盖包括胰腺癌、肺癌、乳腺癌和胃癌等14种肿瘤,国际上第一次实现多突变的血浆检测。临床验证preMid?技术可实现癌症(超)早期,疑似患者的辅助诊断和术后复发的实时监控,总体准确率可达80%。 正文: 原理: 1. 突变——肿瘤特异标志。 癌症是基因突变累积的结果。“所有癌症的发生,都源自脱氧核糖核酸(DNA)序列的异常。”国际癌症基因组联合计划参与单位之一、英国剑桥大学桑格研究所首席科学家斯特拉顿教授指出。 癌变的形成要经过8--10年甚至更长,而这漫长的时间其实就是一个多基因突变并累积的过程(图1)。肿瘤相关基因可分为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其中起主要作用的突变属于驱动型突变(driver mutation)。当抑癌基因突变失去抑制癌症作用,或原癌基因突变激活,就会诱发癌症。正常细胞在向癌细胞转化的过程中,发生多种不同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 图1 肿瘤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相比临床检测中常规使用的肿瘤蛋白血清标志物,突变无疑是更特异的肿瘤标记。 2009年12月,桑格研究所在《自然》杂志上刊文宣布,他们率先在世界上破译肺癌、

皮肤癌和乳腺癌等5种肿瘤全部基因密码,绘制出相应的肿瘤基因突变图谱(表1)。 表1 5种癌症基因突变相关数据 Nature.2010.8;466(7308):869-873. 2.循环DNA是检测突变的重要来源 肿瘤起源DNA存在于血液循环DNA中。循环DNA存在于血清或血浆、滑膜液和脑脊液等体液中的非细胞里面存在的片段,亦称细胞游离DNA(cell-free DNA,cfDNA)。 早在1947年Mandel和Metais就发现循环核酸;30年后Leon等研究表明肿瘤患者外肿瘤患者cfDNA水平大大高于正常人1989年Stroun等发现血液游离DNA具有肿瘤细胞DNA的一些特征;5年后研究者在肿瘤患者的血浆和血清中检测到癌基因突变,与原发肿瘤一致。 图2 肿瘤cfDNA来源示意图 肿瘤细胞cfDNA如何进入血液,目前认为:1) 循环肿瘤细胞或微转移灶的裂解;2) 肿瘤细胞的凋亡;3) 肿瘤细胞坏死;4) 肿瘤细胞自发性释放。 cfDNA突变检测具有特异、实时且无创等突出特点,无疑是肿瘤早期筛查、辅助诊断、预后判断及跟踪复发等有效靶标。

基因变异的研究方法与进展

基因变异广义上说就是指基因结构变化从而产生了可遗传的变异。也就是说DNA水平上的突变造成的基因改变。而这一突变过程可能有很多原因,有自发性的,比如DNA配对过程中的装配错误,也有外源性的诱导因素,如物理,化学,生物因素等造成染色体结构改变或者基因结构的直接变化。 突变的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点突变,即一个或多个核苷酸发生了改变;框内突变指的是3个或是的倍数的碱基缺失或插入导致的突变,使基因丢失或增加1个或几个氨基酸;除此之外,还存在着DNA大片段的缺失,通常是指几百个bp至几十个kb的碱基缺失或复制。 这其中,最常见的莫过于点突变,他是指一个或者几个核苷酸的缺失或改变,通常会形成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同义突变,即碱基替换后,虽然密码子发生改变,但编码氨基酸没有改变(遗传密码的兼并性),亦称静止突变,第二种是错义突变,指的是碱基替换,密码子发生改变后,编码氨基酸亦发生改变,编码另一个氨基酸,第三种是无义突变,即碱基替换后,使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变成一个终止密码子。 基于上述的变化,常见的基因变异研究方法有如下几种 一、筛选性方法 有人将这类方法分为2类,根据电泳性质不同及其他包括化学修饰法等 1 RNase 法 该法是一种最早提出的检测DNA突变的方法口。其原理是RNase可以识别RNA:DNA或RNA:RNA杂交链中错误配对的碱基并将其切断。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将正常链及被切断的含有突变点的链区分开来。杂交方法是将同位素或其它方法标记的正常野生型RNA 片段与相对应的待测DNA 片段混合,90"C

左右变性并在室温下复性形成杂交分子。当待测DNA 片段中存在碱基突变时,在该位点上二条链不能正常配对,便成为RNase的识别和切割位点 2 DGGE、CDGE、TGGE、TSGE法 梯度变性凝胶电泳(DGGE)原理是当双链DNA在梯度变性的聚丙烯酰胺凝胶中行进到与DNA变性温度(熔点温度)一致的凝胶变性浓度位臵时,DNA 发生解旋变性此时电泳速度迅速降低。而当解旋的DNA链中有一个碱基突变时,将会影响其电泳速度变化的程度,从而将正常与突变的DNA区别开。 CDGE(constant denatural gel electrophoresis)法通过预实验或理论计算预先精确确定待测DNA片段的熔点温度后采用单一变性浓度凝胶电泳,简化了DGGE 法的操作 类似于CDGE法,TSGE (temperature sweep gel electropnoresis)法则取消了温度梯度而代之以单一温度 这类方法的优点是:(1)检出率高,~100 (2)可用于分析突变——正常DNA 混合样品;(3)可以回收分离出的DNA 片段;(4)可以直接测定未经扩增的DNA 。这类方法的缺点也很多,如(1)分析片段较小,<500 bp;(2)需要制备昂贵的GC clamp(3)需要事先经过复杂的计算机处理计算熔点温度或预试验确定变性条件; (4)位于高度富含GC的片段中的突变可能漏检。鉴于以上不利因素,DGGE等一类方法有逐渐被SSCP(单链构象多态性)法取代的倾向。尽管如此,这类方法一经建立,应用十分方便,适于大规模样品分析 3 SSCP法 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 strand conlotraation polymorphism,)是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上,短的单链DNA或RNA分子依其碱基序列不同而形成不同构象,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