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目标设定理论

目标设定理论

目标设定理论
目标设定理论

目标设定理论

(Goal-Setting Theory)·1960年代洛克(Edwin Locke)所提出。·认为挑战性的目标是激励的来源,因此特定的目标会增进绩效;困难的目标被接受时,会比容易的目标获得更佳的绩效。

美国心理学家洛克(E.A.Locke)于1967 年最先提出了“目标设置理论”(Goal Setting Theory),他认为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目标能把人的需要转变为动机,使人们的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并将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既定的目标相对照,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能实现目标。

目标设定理论提出,目标是一个人试图完成的行动的目的。目标是引起行为的最直接的动机,设置合适的目标会使人产生想达到该目标的成就需要,因而对人具有强烈的激励作用。重视并尽可能设置合适的目标是激发动机的重要过程。

目标设定理论预测当目标困难增加是一个人的工作业绩会提高,直到到达业绩的顶峰,而对困难目标缺乏认同感的个体,企业业绩降低或者很差。

目标设置理论(Lock & Latham, 1990)

1,目标要有一定难度,但又要在能力所及的范围之内。

2,目标要具体明确(例如,对于写一篇文章来说,完成70%要比仅仅试着做做要好得多)。

3,必须全力以赴,努力达成目标。如果将你的目标告诉一两个亲近的朋友,那么,就会有助于你坚守诺言。

4,短期或中期目标要比长期目标可能更有效。比如,下一星期学完某一章节,可能比两年内拿一个学位的目标好很多。

5,要有定期反馈,或者说,需要了解自己向着预定目标前进了多少。

6,应当对目标达成给予奖励,用它作为将来设定更高目标的基础。

7,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对任何失败的原因都要抱现实的态度。人们有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不好),而不是内部因素(如没有努力工作)的倾向。只有诚实对待自己,将来成功的机会才能显著提高。

目标设定理论简介

美国马里兰大学管理学兼心理学教授洛克(E.A.Locke )和休斯在研究中发现,外来的刺激(如奖励、工作反馈、监督的压力)都是通过目标来影响动机的。目标能引导活动指向与目标有关的行为,使人们根据难度的大小来调整努力的程度,并影响行为的持久性。于是,在一系列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他于1967年最先提出“目标设定理论”(Goal Setting Theory ),认为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目标能把人的需要转变为动机,使人们的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并将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既定的目标相对照,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能实现目标。这种使需要转化为动机,再由动机支配行动以达成目标的过程就是目标激励。目标激励的效果受目标本身的性质和周围变量的影响。

目标设定理论的基本模式

目标有两个最基本的属性:明确度和难度。

从明确度来看,目标内容可以是模糊的,如仅告诉被试“请你做这件事”;目标也可以是明确的,如“请在十分钟内做完这25题”。明确的目标可使人们更清楚要怎么做,付出多大的努力才能达到目标。目标设定得明确,也便于评价个体的能力。很明显,模糊的目标不利于引导个体的行为和评价他的成绩。因此,目标设定得越明确越好。事实上,明确的目标本1身就具有激励作用,这是因为人们有希望了解自己行为的认知倾向。对行为目的和结果的了解能减少行为的盲目性,提高行为的自我控制水平。另外,目标的明确与否对绩效的变化也有影响。也就是说,完成明确目标的被试的绩效变化很小,而目标模糊的被试绩效变化则很大。这是因为模糊目标的不确定性容易产生多种可能的结果。

从难度来看,目标可以是容易的,如20分钟内做完10个题目;中等的,20分钟内做完20个题目;难的,20分钟内做完30个题目,或者是不可能完成的,如20

分钟内做完100个题目。难度依赖于人和目标之间的关系,同样的目标对某人来说可能是容易的,而对另一个人来说可能是难的,这取决于他们的能力和经验。一般来说,目标的绝对难度越高,人们就越难达到它。有400多个研究发现,绩效与目标的难度水平呈线性关系。当然,这是有前提的,前提条件就是完成任务的人有足够的能力、对目标又有高度的承诺。在这样的条件下,任务越难,绩效越好。一般认为,绩效与目标难度水平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是因为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任务难度来调整自己的努力程度。

目标对绩效直接产生的影响,可用模型表示,见图1。

目标设定理论

目标设定理论的扩展模式

在目标设定与绩效之间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因素产生影响。这些因素包括对目标的承诺、反馈、自我效能感、任务策略、满意感等。

1、承诺

承诺是指个体被目标所吸引,认为目标重要,持之以恒地为达到目标而努力的程度。个体在最强烈地想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最能产生对目标的承诺,并随后真正解决问题。

由权威人士指定目标,或是个体参与设定目标,哪一种方式更能导致目标承诺、增加下属的绩效呢?研究发现,合理指定的目标(所谓合理,即目标有吸引力,也有可能达到)与参与设定的目标有着相同的激励力量。这两者都比只是简单地设定目标而并不考虑目标的合理性要更有效。当人们认为目标能够达到,而达到目标又有很重要的意义时,对目标的承诺就加强了。研究者发现],人们认为目标能够达到可以加强自我效能感。

近来的研究发现,激励物对产生承诺的作用是很复杂的。一般来说,对于无法达到的目标提供奖金只能降低承诺。对于中等难度的任务给予奖金最能提高承诺。

2、反馈

目标与反馈结合在一起更能提高绩效。目标给人们指出应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或结果,同时它也是个体评价自己绩效的标准。反馈则告诉人们这些标准满足得怎么样,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尚有待于改进。

反馈是组织里常用的激励策略和行为矫正手段。许多年来,研究者们已经研究了多种类型的反馈。其中研究得最多的是能力反馈(Competence Feedback),它是由上司或同事提供的关于个体在某项活动上的绩效是否达到了特定标准的信息。能力反馈可以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正反馈个体是指个体达到了某项标准而得到的反馈,而负反馈是个体没有达到某项标准而得到的反馈。

另外,反馈的表达有两种方式:信息方式和控制方式。信息方式的反馈不强调外界的要求和限制,仅告诉被试任务完成得如何,这表明被试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活动。因此,这种方式能加强接受者的内控感。

控制方式的反馈则强调外界的要求和期望,如告诉被试他必须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和水平。它使被试产生了外控的感觉──他的行为或活动是由外人控制的。

用信息方式表达正反馈可以加强被试的内部动机,对需要发挥创造性的任务给予被试信息方式的正反馈,可以使被试最好地完成任务。

3、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是由Bandura 提出的,目标激励的效果与个体自我效能感的关系也是目标设定理论中研究得比较多的内容。自我效能感就是个体在处理某种问题时能做得多好的一种自我判断,它是以对个体全部资源的评估为基础的,包括能力、经验、训练、过去的绩效、关于任务的信息等。

当对某个任务的自我效能感强的时候,对这个目标的承诺就会提高。这是因为高的自我效能感有助于个体长期坚持在某一个活动上,尤其是当这种活动需要克服困难、战胜阻碍时。高自我效能感的人比低自我效能感的人坚持努力的时间要长。

目标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另一个方面是目标设定的难度。当目标太难时,个体很难达到目标,这时他的自我评价可能就比较低。而一再失败就会削弱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目标根据它的重要性可以分为中心目标(proximal goal)和边缘目标(distal go al),中心目标是很重要的目标,边缘目标就是不太重要的目标。安排被试完成中心目标任务可以增强被试的自我效能感。因为被试觉得他被安排的是重要任务,这是对他能力的信任。被安排达到中心目标的被试的自我效能感明显比只被安排边缘目标的被试强[15]。

4、任务策略

目标本身就有助于个体直接实现目标。首先,目标引导活动指向与目标有关的行为,而不是与目标无关的行为。其次,目标会引导人们根据难度的大小来调整努力的程度。第三,目标会影响行为的持久性。使人们在遇到挫折时也不放弃,直到实现目标。

当这些直接的方式还不能够实现目标时,个体就需要寻找一种有效的任务策略。尤其是当面临困难任务时,仅有努力、注意力和持久性是不够的,还需要有适当的任务策略。任务策略是指个体在面对复杂问题时使用的有效的解决方法。

目标设定理论中有很多对在复杂任务中使用任务策略的研究。相对于简单任务,在复杂任务环境中有着更多可能的策略,而这些策略有很多是不好的策略。要想完成目标,得到更好的绩效,选择一个良好的策略是至关重要的。Cheslley和Locke发现,在一个管理情景的模拟研究中,只有在使用了适宜策略的情况下,任务难度与被试的绩效才显著相关。

何种情景、何种目标更利于形成有效策略,对此还没有搞得太清楚。前文提到,在能力允许的范围下,目标的难度越大,绩效越好。但有时人们在完成困难目标时选择的策略不佳,结果,他的绩效反而不如完成容易目标时的绩效好。对此现象的解释是,完成困难目标的被试在面对频繁而不系统的策略变化时,表现了一种恐慌,使他最终也没有学会完成任务的最佳策略。而完成容易目标的被试反而会更有耐心地发展和完善他的任务策略。

5、满意感

当个体经过种种努力终于达到目标后,如果能得到他所需要的报酬和奖赏,就会感到满意;如果没有得到预料中的奖赏,个体就会感到不满意。同时,满意感还受到另一个因素的影响,就是个体对他所得报酬是否公平的理解。如果说,通过与同事相比、与朋友相比、与自己的过去相比、与自己的投入相比,他感到所得的报酬是公平的,就会感到满意。反之,则会不满意。

目标的难度也会影响满意感。当任务越容易时,越易取得成功,个体就会经常体验到伴随成功而来的满意感。当目标困难时,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就要小,从而个体就很少体验到满意感。这就意味着容易的目标比困难的目标能产生更多满意感。然而,达到困难的目标会产生更高的绩效,对个体、对组织有更大的价值。是让个体更满意好呢?还是取得更高的绩效好?这样就产生了矛盾。如何平衡这种矛盾,有下面一些可能的解决办法:

⑴设定中等难度的目标。从而使个体既有一定的满意感,同时又有比较高的绩效。

⑵当达到部分的目标时也给予奖励,而不仅是在完全达到目标时才给。

⑶使目标在任何时候都是中等难度,但不断小量地增加目标的难度。

⑷运用多重目标-奖励结构,达到的目标难度越高,得到的奖励越重。

6、高绩效循环模型

综合的目标设定模型被称作高绩效循环模型(High Performance cycle)。模型从明确的、有难度的目标开始,如果有对这些目标的高度承诺、恰当的反馈、高的自我效能感以及适宜的策略,就会产生高的绩效。假如高的绩效导致了希望中的回报,

例如有吸引力的奖赏,就会产生高的满意感。工作满意感与工作承诺联系在一起。高的承诺又使人们愿意留在该项工作上。此外,高度的满意感还能增强自我效能感。人们的满意感和对工作的承诺使他们愿意接受新的挑战,这样就能导致新一轮高绩效的产生。

目标设定理论

反过来,如果没有满足这个高绩效循环的要求,如低挑战性,缺少回报,就会导致低绩效循环。

目标设定理论意义与缺陷

自洛克1967年提出目标设定理论,30年来的研究有力地证明了从目标设定的观点来研究激励是有效的。在这个领域已经取得了很多有意义的成果,这些理论成果也已应用到实际管理工作中去,给实际工作带来了很大帮助。

但是,在目标设定理论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1、目标设定与内部动机之间的关系。一般认为,设定掌握目标(Mastery Goal)比绩效目标(Performance Goal)更能激起内部动机[17],但这个过程也受到很多其他中介因素的影响,如被试的成就动机的高低等等。

2、目标设定与满意感的关系。如前所述,目标设定与满意感之间呈现一种复杂的关系。困难目标比容易目标激起更高的绩效,但它却可能导致更低的满意感。

3、一般认为反馈可以促进绩效的提高,但不同的反馈方式对绩效的作用也不一样。因此需要研究清楚如何进行反馈是最有效的。

4、另外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有:目标冲突对绩效效果的影响;当目标困难,任务复杂时,影响选择策略的因素。

目标设置理论研究综述

目标设置理论研究文献综述 陈桂芳 2111640085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目标设置理论的起源、基本内容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并结合已有相关研究提出目标设置理论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目标设置理论;目标设置;教育心理学 1引言 目标设置理论作为重要的激励理论之一,自1967 年目标设置理论被提出以来,大量学者进一步研究,使目标设置理论的内容日趋丰富,并广泛用于管理学和心理学等领域。目标设置理论作为近年来研究最多、影响最大的一种激励理论之一,也被我国学者引入到教育领域用来激发学生动机和指导学生的学习。 2目标设置理论的基本内容 2.1目标设置理论的起源 目标设置理论的产生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那时,诸多心理学领域的学者开始对目标与行为绩效的关系进行研究。1923年,Tolman提出目的行为主义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概念就是目标。[1]他认为人的行为以目标为导向,周围环境中的刺激物都是达到目标的手段。 1935年英国学者Mace验证了不同目标对任务绩效的影响,但他的研究被大多数人所忽略,在此后的工业心理学教科书(Ryna&smtih)中引用了他的研究。 1958年,Atkinson提出通过任务难度来测量任务成功完成的概率,并且任务难度与绩效呈负相关。[2] 1967年美国马里兰大学的著名的管理学兼心理学教授E. A. Locke正式提出目标设置理论。[3]Locke认为“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目标能把人的需要转变为动机,使人们的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并将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既定的目标相对照,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能实现目标”。目标设置最初在工业和组织心理学领域,而且目标设置的有效性己经得到大量的研究支持。[4]

“目标设置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

“目标设置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 “目标设置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由美国爱德温?洛克(Edwin Loche)提出的一种激励理论:目标能把人的需要转化为动机,形成人的内驱力,指向行为,使人的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并将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既定的目标相对照,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实现目标。那么,目标设置理论如何应用,才能使学校管理达到最优化呢? 1.明确作用,全员重视。在学校管理中,要让全体教职员工与学生明确目标设置的重要性。明确的目标就是一种动力,要帮助全体教职员工树立正确的目标设置理念,合理地、科学地、规范地设置目标,以此来激发自己的内驱力,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2.目标匹配,适应需要。对于各级各类人员,在制定目标时,要关注明确的近期可达到的目标。学校部门设置的目标,同样也要具体、明确、适宜难度、通过努力可以达到。因为具体的目标提供了判断行为的标准,适宜难度的目标提供了一种挑战,近期便可达到的目标不会被日常事物所干扰,这样就能使教师从目标反馈信息中获得成就感。同时,要认识到这类目标能够使教师做出目标承诺,使他们的内驱力不断强化,完成任务的努力度不断维持。当然,不同的人

员,不同的部门,目标设置的具体内容是不同的,但设置所遵循的原则是相同的,所以在设置过程中有些方面是可以借鉴的。 3.全员参与,激发效能。目标设置理论认为,参与目标设置比被分配目标更能获得高的工作绩效。在学校管理中,要组织全体教职员工积极参与到目标的设置中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全体员工明确自己的目标在所属部门、所属组织中的目标定位,自己的目标在部门和组织目标体系中的地位,才能明白自己的目标的实现对组织目标、部门目标的最终实现所起的作用。积极参与目标的设置能增强员工的自我效能感。通过参与目标设置,使员工在自我的选择过程、认知过程、动机过程和情绪反应等方面得到历练,强化自我效能感的提高,使员工在面临困难目标时,能充分相信自己,勇于挑战自我,从而实现自我的价值。 4.适时调整,获得满意。每一个目标的实现,都会获得满意感,拥有成就感。一个目标的实现,往往会激发另一个目标的确定,甚至是更高、更难目标的确定。学校的各级各类目标既要服从于学校总的发展目标,又要服务于学校总的发展目标以及每一个子目标的实现。有时,子目标的实现无法触动层目标的实现,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必须及时调整子目标的目标体系以适应为实现层目标服务的要求。例如,教导处所制定的质量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教师的教学目标、教研

目标设置理论

目 标 设 置 理 论 在 新 飞 集 团 的 应 用 分 析 系别:工商管理学院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班级:1142 学号:201111210229 姓名:钟倩

目标设置理论在新飞集团的应用分析 摘要:目标设置理论最初是由美国马里兰大学管理学兼心理学教授洛克提出的一种激励理论,认为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目标能把人的需要转变为动机,使人们的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并将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既定的目标相对照,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能实现目标。目前,目标设置理论在管理学领域尤其是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有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目标设置对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绩效的提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针对不同的人制定不同类型的目标以及如何在目标与绩效之间作出合理的调整与修正,使目标影响动机,引导活动指向与目标有关的行为,并使人们根据目标难度的大小来调整努力的程度,进而影响行为的持久性,是目标设置理论应用的关键。 关键字:目标设置理论新飞集团应用分析 一、目标设置理论的主要内容—目标机制 (一)目标通过四种机制影响绩效: 1、目标引导注意和努力指向目标行为而脱离非目标活动,这一影响同时发生在认知和行为中 2、目标有决定努力付出多少的作用,高目标比低目标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3、目标影响行为的持久性。研究发现,当参与者被允许控制任务时间,困难目标延长了努力时间,然而在平衡了工作时间和努力程度之后会缩短努力时间。面对一个困难目标,个体可能会在短期内工作得更快更紧张或者在长期内工作得更慢更轻松,有研究发现,紧密的工作日程比宽松的工作日程更会导致较快的工作节奏 4、目标会通过唤醒、发现或目标任务知识和策略的使用来间接地影响行为。所有的行为都是认知和动机的结果,但目标的元素又能以复杂的方式相互影响。 在关于目标设置的研究中可发现这样一些结论: 1、面临任务目标时,人们会自觉地使用与目标相关的知识和技术

目标设定理论

目标设定理论: 目标设定理论(英语:Goal-setting Theory)是一个由美国马里兰大学管理学兼心理学教授爱德温·洛克(Edwin A. Locke)提出的动机理论。研究发现,外来的刺激,例如奖励、工作反馈、监督压力等,都是通过目标来影响动机的。目标设定理论认为,工作目标的设定会直接影响到工作表现,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能把个人的需要转变为动机,使人的行为向特定方向努力,并将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既定的目标相对照,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能实现目标。一个明确、具有挑战性的目标,配合合适的反馈,可以令个人的工作表现获得更大的提升。 目标设定理论的相关研究指出,设定的目标具有以下特性时,会有较好的激励效果。 1.目标定义明确:目标的定义包括衡量目标是否达成的标准,完成的时间等。 2.目标挑战性适当:设定的目标具有一定挑战性,但其难度又不超过个人的承受范围,这样的目标可以产生激发潜力的效果,反之,太简单的任务容易让人觉得无聊,太难的工作则让人有挫折感。 3.回馈:人们不仅应有目标,更应定期地得到有关这些目标的达成状况。 目标有两个最基本的属性:明确度和难度。 从明确度来看,目标内容可以是模糊的,如仅告诉被试“请你做这件事”;目标也可以是明确的,如“请在十分钟内做完这25题”。明确的目标可使人们更清楚要怎么做,付出多大的努力才能达到目标。目标设定得明确,也便于评价个体的能力。很明显,模糊的目标不利于引导个体的行为和评价他的成绩。因此,目标设定得越明确越好。事实上,明确的目标本1身就具有激励作用,这是因为人们有希望了解自己行为的认知倾向。对行为目的和结果的了解能减少行为的盲目性,提高行为的自我控制水平。另外,目标的明确与否对绩效的变化也有影响。也就是说,完成明确目标的被试的绩效变化很小,而目标模糊的被试绩效变化则很大。这是因为模糊目标的不确定性容易产生多种可能的结果。 从难度来看,目标可以是容易的,如20分钟内做完10个题目;中等的,20分钟内做完20个题目;难的,20分钟内做完30个题目,或者是不可能完成的,如20分钟内做完100个题目。难度依赖于人和目标之间的关系,同样的目标对某人来说可能是容易的,而对另一个人来说可能是难的,这取决于他们的能力和经验。一般来说,目标的绝对难度越高,人们就越难达到它。有400多个研究发现,绩效与目标的难度水平呈线性关系。当然,这是有前提的,前提条件就是完成任务的人有足够的能力、对目标又有高度的承诺。在这样的条件下,任务越难,绩效越好。一般认为,绩效与目标难度水平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是因为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任务难度来调整自己的努力程度。 目标对绩效直接产生的影响,可用模型表示,见图1。

目标设定理论的概念与应用

第三章目標設定理論的概念與應用 一、前言 當我們在從事一件事情時,在心理可能會有一些構想和處理步驟,或者可以說是心中的圖案,它是我們行動的指引也是努力的方向,也預期了可能達到的程度,其實這就是一種目標設定(g o a l-s e t t i n g)。在體育教學與運動訓練上多數的教師與教練都會同意動機的引起與持續是影響學習效果相當重要的一環,而目標設定即是一種簡單而實用的技術,適當地應用目標設定的方法,可以引起學者的動機,增加努力的程度,亦可維持學習與訓練的效果。目標設定在工業和組織心理學的領域中,已廣泛被應用於實際的研究與管理上。從許多的研究中可以知道目標設定對於工作表現與自我概念的增進,早已獲得正面的肯定與評價,而且透過正確而適當的目標設定,可以增進16%的工作表現(l o c k e e t a l.,1981)。此外L o c k e(1985)在目標設定於運動上的應用一文中亦將其結論歸納成下列五點:(一)明確困難的目標比容易簡單的目標有較好的表現;(二)短期目標可視為達成長程目標的一種方法;(三)目標影響表現是基於努力、持續力、注意力的方向與工作策略的發展;(四)過程中回饋的提供是必須的;(五)目標必須被接受才能影響表現。 目標設定除了可增進運動表現外,另一重要影響就是目標本身是一種誘因,它會引起動機、持續努力及增強行為,並將注意力和行動投入在整個過程中。

二、目標設定的概念 目標設定理論認為明確而困難的目標,將會比簡單目標、無目標或模糊目標有較好工作表現(L o c k e t a l., 1981; L o c k e &L a t h a m,1985,1990)。目標難度是指目標可能達到的機率(p r o b a b i l i t y o f g o a l c a n b e r e a c h e d),也可以說是在一個工作上達到特定熟練的標準(L o c k e e t a l.,1989)。如網球第一次發球必須達到60%的進球率(達到目標的機率),明確目標是一種量化的程度,確實指出什麼必須被完成。由上述可知目標難度與目標明確性是相對的概念,意即有目標難度時必定明確的目標,而有明確目標時,卻未必是有難度的目標。L o c k e 與L a t h a m(1991)的研究中歸納出明確而困難的目標與工作表現間,有三點穩定而一致的發現: 1、當個體有足夠的能力與高承諾時,愈困難的目標會有越 好的工作表現。 2、明確而具有挑戰性的目標,會比模糊目標或是沒有目標 產生較高水準的表現。 3、明確的目標在表現上會比模糊目標有較穩定一致的表 現。 由上述可以了解到運動員在參與運動訓練與運動競賽的過程中,必須要設定適當的目標,藉以提升訓練的績效,並維持個體繼續參與運動的動機。 三、目標設定的性質與屬性 所謂的目標是指一個行動目的(a i m),通常我們都會把目標定義為個體企圖要達到或完成的行為。而在體育教學或運動訓練上,大都將目標視為在某一工作(t a s k)上達到特定熟練的標

洛克目标设置理论

洛克目标设置理论 内容: 目标设置理论认为,外来的刺激(如奖励、工作反馈、监督的压力)都是通过目标来影响动机的,目标本身就有激励作用,目标能把人的需要转变为动机,使人们的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并将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既定的目标相对照,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能实现目标。这种使需要转化为动机,再由动机支配行动以达成目标的过程就是目标激励。目标激励的效果受目标本身的性质和周围变量的影响。 目标设置理论的要点: 1. 目标难度(goal difficulty):是指目标的挑战性和达到目标所需的努力程度,难度依赖于人和目标之间的关系,同样的目标对某人来说可能是容易的,而对另一个人来说可能是难的,这取决于他们的能力和经验。 2. 目标清晰度(goal specificity):要使目标能引导个体的努力,它必须清晰而具体,主要体现在工作任务的内容和方向、最后完成期限和应达到的绩效标准等方面。 3.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 ):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有效地实现特定行为目标的自我认知,以个体对能力、经验、过去的绩效、与任务目标相关的信息等多种资源的感知作为评估基础。 4. 调节变量(variables ):影响目标设置与绩效之间关系的其他因素,如能力(制约着个体对挑战进行反应的能力)、目标承诺(是个体为达到目标而努力的程度)、反馈(告诉人们这些标准满足得怎么样,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尚有待于改进)、以及任务复杂性(对于一项简单任务来说,努力能直接导致较高的任务绩效。对于更多的复杂任务来说,努力不会直接产生明显的结果)等。 在管理中的应用: 以企业管理为例,企业管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目标达成的过程,将目标设置理论运用到企业管理中,可以发挥其激励作用。企业在制定目标的时,要尽可能的使目标的执行者参与进来,以便于集思广益,使目标的设定更贴近实际,也能激发执行人员的工作热情。现代企业的管理目的之一,是让员工实现自我管理,工作做到自主自发。而想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同时还要考虑执行者的自身实际情况,避免不合理的工作目标挫伤员工的积极性。所以说,主管人员既要帮助执行者认清目标,又要善于将大目标分解为便于实现和执行的小目标,使工作的完成分层化和分段化。总而言之,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用目标设置理论进行企业管理,可以使执行者在完成目标后产生自我实现的成就感,从而更加投入到新的工作中,提高工作效能,促进企业发展。 意义和启示: 1.目标设置理论的意义:a.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而且便于绩效考核;b.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c.能够帮助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d. 有利于实现组织的使命和战略。 2.对管理学的启示: 第一,目标是一种外在的可以观察并且可以测量的标准,管理者可以直接设置、调整和控制目标,作为激励员工的重要手段和技术。 第二,管理者在为员工设置目标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尽量使员工参与目标设置,了解并且认同组织目标;其次,帮助员工设立具体的、并且有相当难度的目标;最后,对目标的实现应该采取各种形式的激励和肯定,以强化和调动员工完成目标的积极性。 第三,积极做好目标的反馈。信息的反馈可以增强员工实现目标的积极性,并且使员工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方向,从而更好地实现目标。第四,促进目标管理的实现。目标设置理论为管理中采用的目标管理技术提供了心理学的理论依据,促进了目标管理的实现。

目标设定理论

目标设定理论 (Goal-Setting Theory)·1960年代洛克(Edwin Locke)所提出。·认为挑战性的目标是激励的来源,因此特定的目标会增进绩效;困难的目标被接受时,会比容易的目标获得更佳的绩效。 美国心理学家洛克(E.A.Locke)于1967 年最先提出了“目标设置理论”(Goal Setting Theory),他认为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目标能把人的需要转变为动机,使人们的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并将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既定的目标相对照,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能实现目标。 目标设定理论提出,目标是一个人试图完成的行动的目的。目标是引起行为的最直接的动机,设置合适的目标会使人产生想达到该目标的成就需要,因而对人具有强烈的激励作用。重视并尽可能设置合适的目标是激发动机的重要过程。 目标设定理论预测当目标困难增加是一个人的工作业绩会提高,直到到达业绩的顶峰,而对困难目标缺乏认同感的个体,企业业绩降低或者很差。 目标设置理论(Lock & Latham, 1990) 1,目标要有一定难度,但又要在能力所及的范围之内。 2,目标要具体明确(例如,对于写一篇文章来说,完成70%要比仅仅试着做做要好得多)。 3,必须全力以赴,努力达成目标。如果将你的目标告诉一两个亲近的朋友,那么,就会有助于你坚守诺言。 4,短期或中期目标要比长期目标可能更有效。比如,下一星期学完某一章节,可能比两年内拿一个学位的目标好很多。 5,要有定期反馈,或者说,需要了解自己向着预定目标前进了多少。 6,应当对目标达成给予奖励,用它作为将来设定更高目标的基础。 7,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对任何失败的原因都要抱现实的态度。人们有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不好),而不是内部因素(如没有努力工作)的倾向。只有诚实对待自己,将来成功的机会才能显著提高。 目标设定理论简介 美国马里兰大学管理学兼心理学教授洛克(E.A.Locke )和休斯在研究中发现,外来的刺激(如奖励、工作反馈、监督的压力)都是通过目标来影响动机的。目标能引导活动指向与目标有关的行为,使人们根据难度的大小来调整努力的程度,并影响行为的持久性。于是,在一系列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他于1967年最先提出“目标设定理论”(Goal Setting Theory ),认为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目标能把人的需要转变为动机,使人们的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并将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既定的目标相对照,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能实现目标。这种使需要转化为动机,再由动机支配行动以达成目标的过程就是目标激励。目标激励的效果受目标本身的性质和周围变量的影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