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完整版)公共政策分析陈庆云(整理).doc

(完整版)公共政策分析陈庆云(整理).doc

(完整版)公共政策分析陈庆云(整理).doc
(完整版)公共政策分析陈庆云(整理).doc

第一章导论:公共政策

第一节公共政策的本质

一、中外学者对公共政策的界定

1、伍德罗。威尔逊认为,公共政策是有政治家,既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

执行的法律和法规。(这个定义对政策内容规定得太窄,并受到政治与行政二元论的影响。

2、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这个定义侧重于公共

) 政策的价值分配功能,但对价值可以有广义的理解)

3、拉斯韦尔与卡普兰认为,公共政策是一种具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强调了政策作为一种以特定目标为取向的行动计划,以及与一般计划的区别,统。 )

(这个定义但内涵过于笼

4、托马斯·戴伊认为,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者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 这个定义强调了政策的表现形式,特别提出了"不做"的形式,但它没有严格地指出政府要做的事情与决定做

的事情之间存在的偏差。)

5、詹姆斯。安德森认为,公共政策是政府的一个由目的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有一个或

一批行为者为处理某一问题或事务采取的。(这一定义强调公共政策是政府官员的活动过程,

是政府实际做的事情而不是政府打算或将要做的事情,指出了公共政策的动态性和实证性。

但这种理解忽视了价值判断与政策方法的重要性,尤其忽略了政策执行的重要性。)

6、国内学者张金马认为,公共政策是党和政府用以规范、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动的

准则或指南。其表现形式有法律规章、行政命令、政府首脑的书面或口头声明和指示以及行

动计划与策略等等。 (这个定义比较全面地指出了公共政策的表现方式,而且突出了它是一

种行为规范。但定义没有把公共政策的本质反映出来。)

第二节公共政策的特征与功能,,

一、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1、整体性

政策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完整性;政策的过程具有完整性等.

2、超前性

政策是对未来的一种安排与指南,所以必须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3、层次性

不同的主体制定的不同政策是有主次之分的.

4、多样性

由于政府职能管理内容的扩大 ,而引发的政策问题页涉及到诸多领域 ,从而变得多元化和复杂化 .

5、合法性

政策体现着政府的行为,在法治国家 ,政府的行为必须依法而行.

二、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

1、导向功能政策的导向功能是指政策引导人们的行为或事物的发展朝着政策制定者所

期望的方向发展。如改革开放初期,党和国家制定的"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的政策,引导成千上万的城乡居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2、控制功能政策的控制功能是指政策对社会中人们的行为或事物的发展起到制约

或促进作用。政策控制功能的典型例子是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它通过政策的控制功能把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增长率控制在一个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平上。

3、协调功能国家的管理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其申有许多利益关系需要协

调,以保证整个国家社会生活的和谐进行。比如"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就是协调执政的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关系的基本政策;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策,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是我国协调各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

4、象征功能政策的象征功能是指政策仅具有符号意义,不产生实质性后果,主要

发挥象征性作用。例如在我国推广使用普通话的政策。我国地域广阔、方言众多的国情决定了这项政策仅具有象征性的意义。但是,这项政策的意义就在于它具备的象征功能表达了人

们应当以此为努力方向的目标趋势。

第三节政府市场公共政策

一、公共政策形成的逻辑起点

二、政府干预政策及其缺陷

三、政府、市场、公共政策相互关系的再分析

第二章公共政策分析及其历史沿革

第一节公共政策分析的框架

一、公共政策分析的内涵

二、公共政策分析的三种模式

三、综合分析框架

第二节公共政策分析要素

一、政策问题

二、政策目标

三、政策方案

四、政策模型

五、政策资源

六、政策评价标准

七、政策效果

八、政策环境

九、政策信息

第三节公共政策分析原则

一、系统原则

二、预测原则

三、协调原则

四、必要多样性原则

五、分解综合原则

六 ?⒚裰髟?

第四节公共政策分析历史沿革

一、政策分析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政策科学的诞生与发展

三、后工业社会的政策分析

第三章公共政策分析方法论

第一节现代科学方法论

一、科学方法的三个层次

二、现代科学方法论的内容

三、现代科学方法的认识论原则

第二节公共政策分析方法论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

一、事实分析

二、价值分析

三、规范分析

四、可行性分析

五、利益分析

第三节公共政策分析的模型方法论

一、关于模型方法的基本思想

二、政策分析中的数学模型

三、建立数学模型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四节系统方法与系统分析

第一节系统分析方法

一、什么是系统分析

(一)系统的概念

美国韦氏词典把系统定义为:是有组织的或被组织化了的总体;又构成总体的各种概念、原理有规则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形式组成的诸要素集合。系统包含三大基本特征:第一,

系统是由要素组成的;第二,各要素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第三,由要素及

要素间关系构成的整体具有特定的功能。

(二)系统分析的概念

系统分析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至今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国外学者对系统分析有不同的看

法,例如:

政策科学家克朗认为,系统分析可以被视为由定性、定量或两者相结合的方法组成的一个集合,其方法论源于科学方法论、系统论以及为数众多的涉及选择对象的科学分支。应用系统分析的目的在于改进公共的和私营的组织系统。

贝塔朗菲认为,系统分析提出一定的目标,为寻找实现目标的方法和手段,又要求系统专家或专家组在极其复杂的相互关系网中,按最大效益和最小费用的标准去考虑不同的解决方案

并选出可能的最优方案。

费茨杰拉德认为,系统分析方法是分析和评价系统中各个决策点就系统的效果所产生的各种

影响和制约。在系统分析中,一个系统的设计是以各种决策点为依据。

切克兰德认为,系统分析是系统观念在管理功能上的一种应用。是一种科学的作业程序或方法,考虑所有不确定的因素,找出能够实现目标的各种可能方案。然后,比较每一方案的费用效益比,通过决策者对问题的直觉与判断,以决定最有力的可行方案。

美国兰德公司认为,系统分析对于运筹学的关系犹如战略之于战术的关系。

综上所述,系统分析是一种系统研究的方法,他运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对构成事物

的系统的各个要素及气象和关系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和优化可行方案,从而为决策者提供可靠的依据。因此,可以将系统分析看作根据客观事物所具有的系统特征,从事物的整体出发,着眼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结构及层次、结构与功能、系统与环境等方面的相互联系和相

互作用,以求得最优化的整体目标的现代科学方法及政策分析方法。

二、系统分析的特征

1、以整体为目标

2、以特定问题为重点

3、运用定量分析方法

4、凭借价值判断

三、系统分析的基本原则

1、内部条件与外部条件相结合的原则

2、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3、局部效益和整体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4、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四、系统分析的内容

(一)整体分析的运用

1、系统的各个要素和单元对系统整体均有其独特作用,突出整体中的任何局部的作用都

将影响到整体效果的发挥。

2、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必须按照系统的整体目标进行有序化,偏离系统整体目标或分散

目标都会增加系统的内耗。

3、必须不断调整和处理系统的各个要素和单元中不合理或相互矛盾的成分。

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二)结构分析

作为系统分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寻求系统合理结构的途径和方法,目的是找出系统

结构上的层次性、相关性和协同性特征,使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联在分布上达到最优

组合和输出。

1、层次分析(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AHP )的运用

是美国著名运筹学家萨蒂教授于20 世纪 70 年代提出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是分析多目标、

多准则等复杂的公共管理问题的工具。是以用于解决那些难以完全用定量方法进行分析的公

共决策问题。

运用层次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首先,明确问题中包含的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把要解决的问题分层系列化,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达到的目标,将问题分解为不同的组成因素,按照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隶属关系将其分层组合,形成一个递阶的、有序的层次结构模型。其次,对模型中的每一层次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一举人们对客观现实的判断给与定量表示,再利用数学方法确定每一层次全部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权值。最后,通过综合计算各层因素相对重要

性的权值,得到最底层相对于最高层的相对重要性秩序的组合权值,以此作为评价和选择方案的依据。具体可分解为五个步骤:建立层结构模型;构造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层次总

排序;一致性检验。(第 200 页)

2、相关分析的运用

相关分析的原理要求在政策研究的过程中重视在问题界定、目标却和方案规划中,应充分注意到各种问题以及问题的各个方面之间、各个目标之间、各个方案之间、字母表和总目标以及自方案和总方案之间的关系,注意问题、目标和方案与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之间的相互

联系和相互作用,考虑各种因素对政策执行效果可能产生的影响,从而设计出理想的或较优的政策方案。

3、协同分析的运用

协同形势之系统发展变化中各部分发展变化的同步性,即系统变化引起系统各要素或单元及

环境的变化的必然性和规律性。协同性关键在于对矛盾进行及时处理,避免出瞎闹顿尖锐对立的局面,防止系统本身走向分裂解体。

(三)逻辑分析

是指对系统的实质内容进行逻辑的分析,以揭示系统逻辑结构的方法。主要范畴和过程:1、目标,即为解决公共问题所要达到的目的和指标。2、备选方案,即为实现目标而设计的具

体措施和方案,并对此进行可行性论证。3、模型,即按照原有方案设想建构分析模型,以

找出说明系统功能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包括系统的输入、输出、转换关系,系统的目标和约束等。 4、费用,即政策方案实施过程中各种成本开支的总和。5、效果,即政策方案

的实施在社会环境里产生的反应和效果。6、评价,按照一定价值标准对政策方案进行的价

值评估。 7、优化,为实现最优效果而对这个方案进行的优化排序和选择决策。以上过程见

下图:

分析求解费用、效果

目标备选方案模型评价优化排序、选择决策

逻辑分析过程

(四)环境分析(详见政治系统分析)

环境因素主要有:物理技术环境;社会经济环境;文化心理环境。五、

系统分析中的定量技术和定性分析(参见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

案例:计划—项目—预算制度(PPBS)

引自 [美 ]费斯勒、凯特尔:《行政过程的政治状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理性途径凭借其逻辑而拥有许多追随者。然而,正如PPBS 案例所表明的那样,理性决

策直接明了的逻辑在现实中存在相当大的变动,而且,系统分析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可能

会导致其最终失败。

1961 年,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 麦克纳马拉(Robert McNamara) 在五角大楼里推介使用

了 PPBS。这项方法分三个步骤 :(1) 计划。高层官员制定国防活动的五年战略。(2)项目。将战略转化为对国防部的需要的具体说明,包括应在何时购买何种武器系统。(3)预算。将项目转变为每个年度的预算要求,其基本思路就是要将年度预算过程与长期计划相挂钩,而不是与随意性要求相联系。而且,每个分支机构都要根据规划而不是单位编制来制定预算。如五角大楼会根据国家的战略要求决定是否需要喷气式战斗机,如果需要的话,它要具备什么性能。而在预算方面,麦克纳马拉希望规划预算能够通过减少机构间为其特有的武器系统而

进行的竞争来压低开支。

约翰逊总统对国防部所取得的成效甚为满意。1965 年,他将 PPBS 推广到几乎所有的联邦非军事部门和机构,每个机构都要以计划的形式向预算局提交预算。计划预算要有大量的论证资料,这些资料包括" 所有相关的结果、费用、资金需要"以及 " 解决问题的各种途

径所需的成本和收益 "。此外,各个机构还要为未来计划和资金拟定一个五年规划。然而,

这些规划往往是 " 冗长的愿望清单,列明了机构在没有被施加财政约束的情况下想在它们的

计划上所做的投入 "。PPBS 文件和机构实际计划之间的联系往往很模糊。同时,由于国会仍沿袭旧的方式来操作拨款程序,PPBS 与国会决议间的联系实际上也很模糊。

PPBS 没有对总统及国会的预算决议加以结合和改进,反而创建了自己的文案工作领域,PPBS 最终不堪重负而失败。1971 年 6 月,当行政管理与预算局停止要求各机构将常规预算

申请同 PPBS 文件一起上交时,联邦政府的PPBS 也就宣告终结了。

从其最初的目标来看, PPBS 是个失败的例子,它未能改变政府计划的基础,也未能真

正把预算——政府的投人——和它的产出联系起来。在尝试过该方法的外国政府和美国几乎

所有的州及地方政府中,其结果都是相似的。PPBS 的失败部分归因于预算者无法应付该制

度在分析上的负担,从根本上讲,它的失败是因为设计上存在明显的缺陷: PPBS 没有根据它要运作的组织环境来设计。首先,PPBS 的设计者将国会排除在外,而且 PPBS 的实施者"

拒绝向国会透露依据 PPBS 所做的研究和有关信息。。。。。 (可是 )缺少这种信息,国会甚至连针对项目进展提出恰当问题的能力都会受到严重削弱"。其次,虽然PPBS 仅是行政机关的一种工具,但甚至连这种有限的环境因素也被忽略掉了。PPBS 实施者对如何化解行政抵制

准备不足,任何创新都会招致这样的抵制,但 PPBS 实施者似乎对许多其他政府官员显得相

当傲慢。 PPBS 的实施使下层组织非常不安,因为PPBS 看起来要夺走他们的权力(权力被集中到机构负责人和预算局手中) ,使分析工作从深明政策领域的机构人员手里转移到那些

擅长量化却不熟悉政策领域的PPBS 技术人员手中,同时它要求的大量文件报告却对决策无

任何明显的作用, PPBS 仍具有相当大的成效。它把大量能干的分析者引入政府,其中的许

多人仍在为政府效力。它使许多高层官员和职业公务员熟悉了一种论述问题的新风格:强调解释目标、形成实现目标的各种途径以及在适当的时候使成本收益量化。现在,制定项目成本的多年规划已成为国会预算程序中的例行部分。

此外,五角大楼现在仍积极地实施一项修正过的PPBS。国防部官员继续制定长期规划,

将这些规划转变为具体计划,然后再形成预算。这一过程的运作方式因行政方面的差异而有

相当大的区别。共和党政府倾向于授予各个机构更多权力,而民主党政府则将权力更多地收

归于国防部长身上。尽管PPBS 持续存在,但结果却仍令人失望。原助理国防部长劳伦

斯· J·科伯 (Lawrence J· Korb) 认为在里根时期,高层官员采取的PPBS 使得国防部的合理预算近乎崩溃,并是对国家一致性的进一步破坏。事实上,当 1987 年末温伯格 (Weinberger) 离开五角大楼的时候,预算程序近乎一片混乱。科伯认为,国防部的规划对" 预算程序几乎毫无影响 ",规划会议的参与人数过多以致根本无法做出有意义的决策,而前期的决策从来

不会促成最终预算决策的形成。

案例分析,指出PPBS 最终失败的原因。

第四章政治决策与数学分析的基本模型

第一节政治决策模型

一、理性决策模型

理性决策模型,也被部分人成为科学决策模型。他的基本出发点是,人们在决策是遵循最大化

原则,抉择最优方案,谋求最大效益。作为决策的主体,始终坚持理性化活动,不存在任何非理性

成分。

(一)这种模式通常包含了下列基本内容:

1、决策者面临的是一个既定的问题,该问题同其他问题的区别非常明显,或者至少

同其他问题相比,它是最重要的。

2、决策者选择决定的各种目的、价值或目标是明确的,或是希望利益最大,或是希

望损失最小,而且可以依据不同目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

3、决策者有可供选择的两个以上的方案,面对着这些方案,通常在逐一选择的基础上,

选取其中一个。假如方案基本是相同的,通常会作相同的决定。

4、决策者对同一个问题会面临着一种或多种自然状态。它们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

不可控因素。

5、决策者会将每一个方案,在不同的自然状态下的受益值(程度 )或损失值 ( 程度 ) 计(估) 算出来,经过比较后,按照决策者的价值偏好,选出其中最佳者。

(二)理性决策在实际中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决策过程中必须获得全部有效的信息。

2、寻找出与实现目标相关的所有决策方案。

3、能够准确地预测出每一个方案在不同的客观条件下所能产生的结果。

4、非常清楚那些直接或间接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人们的社会价值偏向及其所占的相

对比重。

5、可以选择出最优化的决策方案。

(三)评价

理性决策模型所要求达到的基本条件,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它遭到了许

多学者的强烈批评。其中最突出的是查尔斯·林德布洛姆与赫伯特·西蒙。

林德布洛姆指出:决策者并不是面对一个既定问题,而只是首先必须找出和说明问题。问题

是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与看法。比如物价迅速上涨,需要对通货膨胀问题做出反

应。

首先,明确这一问题的症结所在,往往十分困难。因为不同的利益代表者,会从各自的利益看待这些问题,围绕着通货膨胀存在不存在,若存在,其程度和影响怎样,以及产生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等问题,人们都会有不同的回答。

其次,决策者受到价值观的影响,选择方案往往会发生价值冲突。比较、衡量、判断价值冲

突中的是与非是极其困难的。靠分析是无法解决价值观矛盾的,因为分析不能证明人的价值观,也不可能用行政命令统一人们的价值观。

再次,有人认为"公共利益 "可以作为决策标准,林德布洛姆批评了这种认识,认为在构

成公共利益要素这个问题上,人们并没有普遍一致的意见,公共利益不表示一致同意的利益。

第四,决策中的相关分析不是万能的。决策受时间与资源的限制,对复杂决策讲,不

会做出无穷尽的,甚至长时间的分析,也不会花费太昂贵代价用于分析,或者等待一切分析妥当再作决定,否则会贻误时机。

西蒙进一步补充,决策过程中要收集到与决策状况有关的全部信息是不可能的。决策

者处理信息的能力十分有限,不可能对信息做出最优化的处理与分析,因而不能获得百分之百的最佳决策。

二、渐进决策模型

渐进决策模型最初是由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和政策科学家林德布洛姆于1959 年发表的《“渐进调适”的科学》中提出的。渐进决策模型也是从批判理性决策模型入手的。

(一)渐进决策提出的社会背景

林德布洛姆关于渐进决策的思想,在他的早期著作《政治、经济、福利》一书中己具雏形。

他在书中提出了社会政治过程有四种基本形态:

1、价格体系对政治领袖来说,只有服务而无权力,他们不会屈从; 但只有权力而无服务,又会失去大众的支持。如价格体系一样,政治领袖控制着社会大众,同时又被社会大众

控制,两者相互控制。

2、层级体系层级体系是政治领袖为实现其目标,由上而下,层层控制的工具。

3、多元体制在美国多元化的政治体系中,存在着多元政治权力中心,并各有其自己

的政治领袖。决策经常是在各党派公开地相互竞争中进行。各政治领袖受到多元体制形态的控制。

4、议价市场买卖双方要相互讨价还价。妥协的结果是互相退让,选取折衷方案作为成

交的价格。在政治上,各政治势力团体,如政党、政治派别与利益集团等等,相互妥协、

交易,取得一种能牵制各政治领袖的"议价 " 。

因此,从价格体系角度上看,价格不可能单方面决策;从层级体系角度看,除最高层外,其

他层次也无法单方面做决定;从多元体系看,决定是各政治权力中心互动的结果;从议价的角度看,决定又是双方妥协的产物。这样,决策是彼此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无一方可以单独做

决策。

(二)渐进决策的内涵与特点

由于多元主体的参与制衡,政府的公共政策实际上只是过去政府活动的持续,只是根据过去

的经验而对现行的政策做出的局部的、边际性的调适。这种调适源自渐进的政治、渐进的政府决策,并主要通过政党政治来实现。调适的成功与否则取决于是否能够在一种渐进演变的

过程中逐步寻获关于既定政策的公共看法。因此,关于政策的社会趋同程度是这个成败的关

键。林德布罗姆认为的渐进政策如图所示。

新增加的政策

过去的政策承诺

19401950196019701976

渐进主义政策分析模型

概括地说,渐进主义政策分析模型有以下特点:

1、因为现实政治所推行的是渐进政治,对政策问题,各政治领袖与政党的看法大致上达

成共识,所能调节或改变者,只是在小的支节问题上,因而是渐进的。在实际政治中,不一

定需要用许多理论。

2、尽管政策分析或制定也会经常出现许多变量,但渐进分析只注重几个重要变量,方

案的考虑也只限于少数几个。

3、价值与事实在渐进分析中交互使用,互为一体。现实政治中的基本价值已达共识,

无需再寻求各种不同的价值标准作为决定的标准。

4、渐进分析着重己有的政策为前提,这样的政策更可能被社会上一般人所接受,并且

与实现差距不大,不至于冒险。

按照上面的想法,林德布洛姆认为渐进决策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1)按部就班原则

(2)积小变大原则

(3)稳中求变原则

(三)渐进分析的合理性:

1、渐进政治的基本特征是政治领袖对基本国策的看法是一致的,仅对每项政策提出渐

进修改而已。每一个竞争政党也只是渐进地改变本身的政策,因而某项政策是在解决某一个既

定问题时,经渐进修改而达到完善地步。

2、渐进决策模型基本是保守的,它以现行的计划、政策、消费为基础。决策者既没有

足够时间、智慧或经费,用以调查所有的政策方案,也无法在多种不同的政治、社会、经济

和文化价值相互交错作用的情况下,评估出每一项方案的成本与利益。只好以接受以往政策为理由,只审查不至于造成自然、经济、组织与行政失调的方案。

3、人的智慧与能力是有限的,作为现实主义者,人们不会经常追求唯一的最佳途径,

一旦发现有可行的途径,就会停止追求。决策者只有在那些自己熟悉的方案中,不能再满足需求时,才会冒险寻求较根本性的政策改革。

4、社会由各种不同的阶层,甚至不同的种族组织而成。不同的团体,各有其既定目标。

在现阶段多元的社会环境下,为维持社会稳定,政府希望保持现行的计划,不太愿意从事全面性的政策改革。为保证现行计划的连续性,决策过程只能是渐进的。

综上所述,渐进决策模型从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角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从认识论上

讲,它在于以历史和现实的态度将决策的运行看成是一个前后衔接的不间断过程 ;从方法论上看,

它注重事物变化的量的积累。以量变导致质变,主张通过不间断的修正,达到最终改

变政策之目的。

(四)评价

优点 :

1、决策所选择方案与现实状况相差不大,可以预测;

2、在一时无法搞清人们的各种需求时,渐进方案会以不断尝试的方式,找出一种满意结

果。

3、易于协调各种相互冲突的目标,不会因远离原有目标,搞乱了原目标间的秩序。

4、渐进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检验所做的抉择是否正确,特别在复杂条件下,可以孤立某些

因素,比较其利弊。

5、渐进方式比较稳妥,容易控制,能及时纠正错误,不会造成大起大落的状况。

批评:这种模式在社会稳定,变迁速率缓慢时还比较适宜。但社会条件与环境发生巨大变

革时,需要彻底改革现有政策,这种模式非但起不到应有作用,很可能阻碍社会的变革。理

性决策模型所要求的过于理想化,在现实世界中是无法达到的,而渐进决策模型虽与实际决

策过程相近似,但只适用于稳定的社会中。

三、精英决策模型

精英决策模型,是将公共政策看成是反映占统治地位的精英们的价值和偏好的一种决策理

论。又成为杰出人物模型,是托马斯·戴伊(T.R.Dye) 和哈蒙·齐格勒(Harmon Zeigler )于1975 年在《民主政治的讽刺》中提出来的。其基本点是,不是人民大众通过他们的需求与

行动决定公共政策,而是占统治地位的精英们决定了公共政策,然后由政府官员和机构加以实施。

(一)精英决策模型的基本内容

1、社会分化成掌权的少数人和无权的多数人。只有少部分人才有权为社会分配价值,而群

众则不能决定公共政策。

2、少数的统治者与杰出人物不是被统治的群众代表,他们主要来自社会中社会经济地位较

高的那个阶层。

3、非杰出人物向杰出人物的转化必然是一个缓慢而又持续的过程,从而才能保持社会

的稳定并避免发生革命,在非杰出人物中,只有那些接受了杰出人物的一致意见者,才被允许进入统治集团。

4、在社会制度的基本价值观和维护这一社会制度方面,杰出人物的看法是一致的。

5、公共政策所反映的不是大众的要求,而是反映了杰出人物的主要价值观,公共政策

的变化将是渐进性的,而非革命性的。

6、活跃的杰出人物很少受群众的直接影响。相反,杰出人物影响群众远远超过群众对他的

影响。

(二)评价

戴伊等人的理论,把政策看成是杰出人物行为的产物,只反映他们的价值观,并服务于他们的目标,有其合理性。迄今为止,人们不难发现,现今在任何政治制度下,总是少数人统治

着多数人;其次,在任何社会中,政治精英对政治参与的态度可能是影响该社会政治参与性

质的一个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对大多数政治精英来说,政治参与至多是一种手段,而不是一

种基本价值;(亨廷顿《难以决策》)另外,人类政治民主的理想形式是最广大的人民直接管

理国家,但政治民主的内涵在本质上是由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只要代议制民主制依然是现阶段人类政治民主的主要形式,精英决策就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在任何一个大众参政议政程度较高的社会里,人民群众的影响仍是占主要地位的。从发展民主政治的要求看,政府最基本的目标,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其决策既要真正能代表并反映他们的需求,又要获得他们的支持和拥护,否则任何一个政治系统不可能稳定和发展。

四、集团决策模型

假设:这个模型的基本假设是,集团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斗争是政治生活中的根本事实。

在如美国的那样的多元化社会中,存在着大量的政治利益集团。尽管这些利益集团,在利益、规模、结构和活动方式上是多样化的,但一般地说,某一利益集团往往关心的是影响与某一

具体问题相关的政策。不同的利益集团对同一个政策,常存在着相互矛盾的理解与追求,因此政府就有必要从相互冲突中进行选择。

内涵:集团决策模型将公共政策看成是集团斗争的产物,正如厄尔· 莱瑟姆指出的那样 :" 所谓公共政策,是指某一特定时间里,团体间的争斗所达到的平衡,它体现了那些一直试图

获取优势的并相互竞争着的党派或集团之间出现的均势。从集团模型看来,集团是个人与政府间发生联系的纽带,集团间的互动是政治生活中的基本特征。作为一种政治行为,这种体现了个人的愿望和利益间的集团的互动性,将不断地影响着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动机。

评价:按照集团决策模型的理解,政府在制定政策过程中,完全处于被动地位。集团决策模

型过份夸大了集团的重要性,既低估了决策者在政治过程中所起到的独立的又富有创造性的

作用,又没有充分认识到政治生活中其他因素的重要影响。但这种模式把注意力集中到决策

过程中集团的作用上,并以此去认识、分析和处理具有利益冲突的各种政治经济和社会行为,

从这点上讲是富有启发性的。

五、系统决策模型

系统决策模型是一种视公共政策为政治系统对来自环境需求反应的决策模型。是美国著名学者戴维·伊斯顿于 1979 年在《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中提出来的。它将公共政策的制定放

在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环境中进行考察和解释,强调政治系统的环境作用,将政策看成

是环境对系统作用下的产出。

(一)政治系统模式的几个主要概念:

输入表示政治系统与其他环境之间的概括性变量,这种变量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包括了系统外部以一切可能的主要方式改变,修改或影响系统的所有事件”。在所有事件中,要求和支

持变成主要的输入方式。

要求表示构成政治系统环境的个人和团体为了得到一定的利益或实现一定的价值理念而以

政治系统为诉求对象提出的采取行动的政策主张。一般地说,环境因素的要求尤其是那些代

表广泛或者表现强烈的要求,会直接影响公共政策的规定性。

支持表示,个人和团体遵从约定的政治民主方式——选出的结果,遵守法律、缴纳税收,接收政治系统为满足要求而做出的权威性的价值分配,即遵从政策决定。

输出表示,政治系统制成公共政策(完成了关于价值的权威性分配)并以此影响环境,改变环境因素提出的要求,增强或降低环境因素的支持。

从一般系统论的观点看,系统的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因为政治系统的复杂性,人们视它为黑箱,一般不需要仔细研究清楚它的结构,只求对输入(投入 )、系统、输出 (产出 ) 之间的关系搞明白就行。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也可以用图表示:

环境环境

要求政治

输出

输入

支持系统

环境环境

政治系统的简化系统

(二)政治系统的内容

公共政策制定系统与环境的作用,是个互为影响的动态过程,在反复循环中产生公共政策。

对系统来说,保存自己的机制是:产出要符合民众利益;本身要不断完善具有法律支持的强制力; 对冲突性的投人要有协调措施。对反馈来说,有效的机制是:实施公共政策后需要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叠加到输人中,达到影响输出之目的,即修改和补充原有的公共政策。

(三)评价

利用系统决策模型,若能对下列问题做出圆满解答,会对政策分析提供有意义的成果:

1、需求和支持(投入 )会在什么样的政策环境下对系统发生影响?

2、政治系统本身所具有的哪些重要特征,得以将需求和支持转化为公共政策,并使

公共政策具有持久效用 ?

3、环境的投入,如何影响政治系统的特征?

4、政治系统的特征,如何影响公共政策的内容?

5、环境的投入,如何影响公共政策的内容?

6、公共政策如何作用于环境并反过来对政治系统发生作用?

系统决策模型虽没有很好地说明一项决策中的决定是如何做出的,但它能很好说明政治现象的复杂性和动态性。无论在何种环境里,它都可以解释复杂的社会现象,因而它有广泛

的应用性。在稳定的环境里,需求和支持变化不大,政治系统只需渐进地修改公共政策的内

容;在快速变迁的环境里,需求和支持变化很大,为适应变化获得自身生存的需要,政治系

统必须实行彻底改革,使系统的产出,即公共政策符合新的需求和支持。

第二节数学分析模型

数学分析模型,在公共政策分析中运用很广。仅运筹学的内容中,如规划论、排队论、决策

论、对策论等,都是经常用到的方法。本节仅介绍规划论,主要是线性规划,以及决策论、

对策论的基本内容。

一、规划论

作为规划论中最基本的内容,线性规划是一种合理利用资源、调配资源的应用数学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在满足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实现目标的最大化,即以消耗最少的资源,实现最大化的社会经济效益目标。这个目标既可以使产出最大,也可以使投入达到最小。线性规划模型结构有三个基本要素:

1、决策变量在给定的政策问题中,要确定其值的变量,它们与问题的目标和从事的活动有

关,是非负数变量。

2、目标函数是决策目标的数学描述,主要是求得目标的极值。

3、约束条件实现政策目标的客观条件和限制因素。对模型中的决策变量起约束作用,可

分源、需求、构、界束等。

明性划的基本内容,例如下:

某条河流两个城市 A 与 B,流城市 A 的河水流量是每天500 万立方米。在两个城市之

有一条流量每天200 万立方米的支流,城市 A 每天排放水 2 万立方米,城市 B 每天

排放水 1.4 万立方米。从城市 A 排出的水流到城市 B 之前,有20% 可自然化。依据

保要求,河流中的水含量不大于0·2%。若两个城市都各自理一部分水,城市A

理水的成本是1000 元 /万立方米,城市 B 理水的成本是800 元/ 万立方米。要

足保的要求,两个城市各自理多少水,才能使两地的理水用最小?

A: 500 万立方米 /天

B

200 万立方米 /天

河流流量

然本所要求的控制量是城市 A 与城市 B 理的水量,分用X1与X2 表示。目

函数是要求两城市所用于理水的用最小,以Z 表示。按照定的条件:

Z=l0Oox1+800x2

2%,因此得出:

束条件是要符合保要求,河流中的水量不能大于

2-x1/500 ≤ 2/1000

0.8(2-x1) 十 (1.4-x2)/700 ≤2/1000

上所述,保可足如下束条件的一性方程:

x1≥ 1

0.8x1+x2 ≥ 1.6

x1≤ 2

x2≤ 1.4

x1,x2≥ 0

使得 :Z=l0OOX1+800x2最小

本是我假定条河只流两个城市,若条河流若干城市,每个城市都可能会向条河流排放水量。在

保符合境保要求的前提下,如何治理各城市的水,而使的理水的用达到最小 ?根据一思路,可

以做出抽象,并从数学上列出两化

的共同特征 :(1) 用一未知数(x1, x2?? Xn) 表示政策分析中的一决策量,体些

量的未知数是非的;(2)用若干个性等式或不等式来表示束条件;(3) 目可以表示

若干未知数的性函数,并求出最大化。所以性划准的数学模型:

目函数max(min)Z=c1xl+c2x2+??cnxn

束条件a11x1+a12x2+ ?? a1nxn≤ (=,≥ )b1

a21x1+a22x2+ ?? a2nxn≤ (=,≥ )b2

┊┊┊

┊┊┊

am1x1+am2x2+ ?? amnxn≤ (=,≥ )bm

x1, x2,?? xn≥0

如何求解一个线性规划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其中图解法既直观又简单。在前面所举的例子中,我们可以依据条件画出图来,并由此获得最优解。

Z=l0OOX1+800x2

x1≥ 1

∵已知条件为:0.8x1+x2 ≥ 1.6

x1≤ 2

x2≤ 1.4

x1,x2≥ 0

∴在以 x1,x2 位坐标轴的直角坐标系中,非负条件x1≥ 0 代表包括x1 轴和它的右侧半平面;

非负条件x2≥ 0,代表包括x2 轴和它的以上的半平面。在两个约束条件同时存在时,实际

是指坐标系第一象限。同理x1≤ 2,是包括x1=2 的左平面; x1 ≥ 1 是包括 x1=1 的右平面;

x2≤ 1.4 是 x2=1.4 的下半平面。特别0.8x1+x2 ≥ 1.6 是表示以0.8x1+x2=1.6 为直线边界的右

上方平面。综合上述条件,必然得出以上多平面相交而成的区域,即图中阴影部分(见下图)。在这个区域内,每一个点都符合上述条件,即它们是问题的可行解。

x1(万立方米)

2 x1=1 x1=2

0.8x1+x2 ≥1.6

x2=1.4

1

x2(万立方米)

1 2

污水处理费用

本题是求最小值问题,由图可知,在x1=1 , x2=0.8 时 Z=1640 位最小。即城市 A 每天处理

污水量 1 万立方米,城市 B 每天处理0.8 万立方米,则处理污水中费用最小。

尽管线性规划在政策分析中有一定的应用,但却存在着局限性,首先在实际问题中,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并不一定都是线性的,以及过份苛刻的限制条件会使目标函数得不到满意解。

其次,由于人们在不同价值观上的差异所造成的目标冲突,使目标函数的设置产生了困难,

若不采取一定的妥协,就难以设立目标函数。如果目标函数或约束条件中,有一个或多个变量是非线性函数,这种规划问题称为非线性规划。自然解非线性规划问题要比解线性规划问

题困难得多。

在政策分析中,还会遇到这样一类问题:它把整个决策过程划分为若干互相联系的阶段。在

每一个阶段都需要作出决策,并且在一个阶段的决策确定后,会影响下一阶段的决策,以至于影响到整个活动过程。如果每一个阶段选择了最恰当的决策,这样可期望获得整体上的最优化。正由于每个阶段是以时段表示的,各阶段所采取的不同决策都随时间而变化。这类规划又称为动态规划。

二、决策

公共政策是政府决策的物。决策与划一,也是运筹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决策是解决目前或未来可能生的,最佳方案的一种程。在政府的决策中,比如做一或划,常会面几种不同的情况,有可能采取几种不同的方案,最后从多种方案中定某一个理想的方案。在决策中,把所面的几种不以人意志移的自然情况,

称自然状,又叫客条件,称状(或条件),是一些不可控因素。把那些

目的各种方案,称行方案,称方案(或策略)。每个行方案在不同的自然状下受或失的,大致

可以依据或其他料算出来,,决策中的基本模型:

Q=F(Ai , Qi)

式中 :Q 价,是Ai 与 Qi 的函数

Ai 行方案,称决策量

Qi 自然状,称状量

人依据政策性的不同,把决策分确定型决策,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

确定型决策通常具四个条件:(1)存在着决策者期望的明确目(收益大或失小 );(2) 只存在一个确定的自然状;(3) 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可供的行方案;(4) 不同的行方案在确定自然状下的益可以算。

性决策通常具五个条件:(1) 存在着决策者期望的明确目(收益大或失小 )?(2) 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不以人的主意志移的自然状;(3) 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可供的行方案,最后只定一个方案;(4)不同的行方案在不同自然状下的益

不确定型决策的条件,前四条与性决策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各种自然状出的可能性

(概率)也不知道。本文重点性决策,或称概率分析性决策。

依据性决策的界定,决策者可以把政策分析中若干行方案的集合一个向量,

称方案向量。同把自然状的集合成状向量;把状生的概率集合成状概率

向量。分:

A=(A1,A2 ?? Ai ? Am) Ai 是分量( I=1,2 ?m)

θ=( θ1,θ 2??θ j?θ n) θ j 是分量( j=1,2 ? n)

P=[P(θ 1),P(θ 2)?? P(θ j) ? P(θ n)]

Pj( θ j)是分量( j=1,2 ? n) ;∑ (j=1 ? n)Pj=1

当自然状是θ j ,采取方案的Ai 的益是 a(A i, θ j)=aij,Ai 的益期望

E(Ai)= ∑ (j=1 ? n)Pjaij 。把状、方案、概率、益、期望之的关系,可用矩表示如

下:

状θ 1 θ 2??θ j ?θ n

状概率益期望 E(A)

益矩P1 P2?? Pj?Pn

方案

A1 a11 a12?? a1j?a1n E(A1)

A2 a21 a22?? a2j?a2n E(A2)

┆┆┆┆┆┆

Ai ai1 ai2?? aij ?ain E(Ai)

┆┆┆┆┆┆

Am am1 am2??amj ?amn E(Am)

决策Ar=max[E(A)](As=min[E(A)])

明性决策在政策分析中的用,一例:某地方政府解决某个

行决策,其方案、状、概率、效益如下:位 :百万元

状θ 1 θ 2??θ 3?θ 4

状概率益期望 E(A)

益矩0.2 0.4?? 0.1? 0.3

方案

A1 4 5??6?7 5.5

A2 2 4?6?9 5.3

A3 5 7 3 5 5.6

A4 3 5??6?8 5.6

A5 3 5 5 5 4.6

通 E(A)= 益矩 * 概率矩求,最益期望上表。合理决策是可取方案A3 ,又可取方案A4 ,最取哪个方案可以再比。

三、策

策是决策者在某种争合下争手所做出的决策,是在的策略集合中取

付方的策略。事抗、政治抗等,无疑都是典型的策。1944 年著名学者· 依曼提出了系的策理后,人不断利用策,分析事政策与外交政策,

成功地解决了多重大的政策,以下例明策内涵。

二次世界大期,美国悉日本准从南太平洋的一个上,向新几内。

阻截日,美国西南太平洋空受命行炸任。从到新几内有南北两条航,

航程都是三天。根据气象,提供的北阴雨,南能度高等料,以及美先需派

机察然后再炸的要求。日将走南或北两种可能策略,美分析得四种果 :日走北,美机大多北,可能有两天炸;日走北,美机大多南,

可能有一天炸 ;日走南,美机大多北,可能有两天多的炸;日走南,美机大多南,可能有三天的炸。从争的需要分析,美策略目是要得更

多的炸,而察机也有搜索南、北两的行策略。美究竟采取何种策略?美、日双方策略以及效果可用表明:

美方策略的条件收益日方策略(即美方未来客条件)

航北航南美方策略大多北 2 天炸2· 2 天炸

(即日方未来客条件)大多南 1 天炸 3 天炸美方来,一旦日方策略确定,想在可供的策略中,找效果最好的策略。比如日方北航,美方想采用效果好的北策略,因它能得两天的炸,而南却得一天的炸。同理,日方若南航,美方就想采用效果好的南策略,因它能得三天的炸,而北却得两天多的炸。日方来,一旦美方策略确定,想在可供

的策略中,找效果最好的策略,即失最小的策略。比如美机南,日方想采用效果好

的北航策略,因它只被美机炸一天,而南航被炸三天。同理,美机北,日航采

用北航策略,因它只被美机炸两天,而南航被炸两天多的司。史事是日走了北,美机也把大部分力量放到北的搜索上。

个案例果十分、明。在社会生活中生的策案例,要比它复得多。案例是 "两人零和

策 " ,即双方必有一方是者,另一方是者。双方的利益得失之

和为零。事实上在各类政治系统的竞赛中,不一定双方得失之和一定为零。有时双方都是赢者,有时双方都是输者。为研究方便,我们先从零和对策问题谈起。因为在大量的政策分析

中,决策者面对着总资源有限,并且在总量一定的条件下,两者竞争的对策分析,可以简化为零和对策分析。

从对策现象的分析中,对策状态包含三个基本要素:

局中人在一场竞争或斗争中,那些具有决策权的参加者。为在对策中争取好的结局,他们必须制定对付对手的行动方案。而那些在一局对策中,既不参与决策而结局又与他们的得失

无关的人,就不算局中人。局中人可理解为个人,还可理解为集体,也可以把大自然看成局

中人 ( 在人与自然的斗争中 )。为简化研究,经常把那些利益完全一致的参加者,看作一个

局中人,凡有两个局中人的对策现象,为" 两人对策 " ,而多于两个局中人的对策,为"多人对策 " 。依据局中人之间是否存在合作关系,还分结盟或不结盟对策。

策略决策者为战胜对方所选择的一套行动方案,它不是某一步行动方案。策略可以由有限的" 步 " 组成,被称为有限策略。但对每一个决策者来说,可能采取的策略必须是两种或两种

以上,由若干策略组成的全体,称之为策略集合。如果在一局对策中,各局中人都有有限个策略,我们称之为 "有限对策 ",否则是 "无限对策 "。

局势从每一个局中人的策略集合中,各取一个策略组成策略组。于是"得失 " 是局势的函数。若全体局中人的得失相加总为零,这样的对策为零和对策,否则称为"非零和对策 " 。在对策论中,有一种对策十分值得研究,这就是有鞍点的对策。比如已知决策者为应付对手采取的策略集为 A=( a1,a2, a3, a4),对手的策略集为 B=(b1 ,b2, b3),这样它们由此组

成的支付矩阵为 :

a1 bl

-6

b2

1

b3

-8

a2 3 2 4

G=f(ai , bj) = a3 9 -1 -10

a4 -3 0 6

从支付矩阵可知,决策者 A 的最大赢数为9,故选取的策略为a3,然而对手知此策略,绝

不会选取b1 策略,而耍选取b3 策略,使决策者非但不能赢,而且要输掉10。同样决策者

还会选取a4 策略,使对手得不到10,反而输掉6。双方都要想到,自己既不冒风险,又要

想到对方会使自己得利最小。双方都要从最坏处争取好的结果。对决策者 A 来讲,分别采

取 a1,a2,a3,a4 策略,其最坏结果分别是损失8,赢 2,损失 10 和损失 3。在所有这些坏

结果中,最好结果是赢2,决策者不论对方采取何种策略,总能赢2。同理,对手分别采取

策略 b1, b2,b3,时,其最坏结果是输9,输 2、输 6。其中以损失 2 为最好结果。这样,

决策者只要选择a2 策略,都可以使之获利;而对手只要选取b2 策略,其支付不会大于2。决策者与其对手在最坏情况下最好结果是绝对值为2,是等值的。我们把局势(a2, b2)为最佳

局势,在为“ 2”值的那点又称为鞍点。在对策问题中,决策者面对决策矩阵寻找鞍点的方

法是 :

1)求出策略集中每一策略的最大损失值。

2)求出各种策略的损失值中的最小者。

为验证其结果,可按同样方法,先求出对手每一策略的最大损失值,再求各损失值中的最小值。在有鞍点的情况下,双方的最优纯策略具有绝对值相等的支付值。

很显然,鞍点存在的意义是:对决策者来说,先从行中求最小,再从列中求最大;对对手来说,先从列中求最大,再从行中求最小。若双方取值相等,则表示有稳定解。这类零和对策问题,

除遵守最大利益原则外,所施展策略会受到对方策略与行为的影响,且前提是双方必须了解对方

的可行策略及其条件效果 ;双方在许多零和对策中,不一定都存在鞍点,即不可能出现

既定型的零和对策。一方不会死守一策略,一旦得知对方决策要改变,就马上改变自己的策略,从而出现无穷回合的改变策略的局面。所以凡不存在鞍点,对策双方首要做的是保守自

己选取的策略秘密,不让对方掌握到自己选择策略的规律。这时采取的策略是随机的,这种随机性服从自己损失最小原则。那末,双方应以何种概率出不同策略,使之损失最小?由于各方都以一定比例混合采取各个纯策略,所以这类策略又称混合策略。

比如决策者的策略集为A={a1,a2}, 对手的策略集为 B={b1,b2} ,在支付矩阵为:

G= 1 0

-4 3

这时本例是无鞍点的混合策略问题。

若决策者选取 a1 策略的概率为P,选取 a2 策略的概率为1-P。同理,对手选取b1 策略的概率为 Q,则选取 b2 的概率为1-Q,在决策者与对手的策略及所组成的支付矩阵为G 的条件下,决策者的期望赢得值是

E(P,Q)=1*P*Q+0*P*(1-Q)+(-4)(1-P)*Q+3(1-P)(1-Q)=8PQ-3P-7Q+3

分别用 E(P,Q)对 P、Q 求偏导数,以求期望值E(P,Q)在 P、 Q 为何值时有最大值。

得8Q-3=0

8P-7=0

求值为P=7/8

Q=3/8

对决策者来说,应在平均8 次选择中,有 7 次选择 a1,1 次选择 a2。而对手是在 8 次选择中, 3 次选择 b1, 5 次选择 b2。他们最佳的期望值可求为0.375。可见混合策略中,决策者

与对手都并不是单一地选择一个策略为对策,而是按一定的分配概率随机地选择策略。

市场经济下,存在着大量的竞争现象,因而使得不少公共问题都可以从对策角度加以研究。

不仅如中央与地方关系、政府与企业关系等一些明显存在竞争的例子可以通过建立对策模

型,从一个角度去反映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且可以把社会某一组织(或群体 )看成一方,把大自然看成另一方,组成一种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讲,凡带有竞争性质,或至少包含竞争成份的现象,都可以视为对策现象。

比如,某乡政府在秋天要决定冬季为居民取暖的煤贮量问题决策。在正常气温下冬季要消耗15000 吨煤,但在较暖与较冷的冬季则分别需要10000 吨与 20000 吨。假定煤的价格随温度下降而变高,设在较暖、正常、较冷的冬季气温下煤价分别为100 元/吨、 150 元 /吨和 200 元/吨。又设秋季煤价为每吨 100 元。在没有关于冬季准确气候预报的条件下,秋季贮煤多少

吨才较合理 ?

这一贮量问题可以看成是一个对策问题,政府有关部门为局中人,它有三个策略,分别为

a1、 a2、a3 其数值是 10000、15000、 20000。大自然也有三种策略,较暖、正常、与较冷的

冬季,分别为 b1、 b2、b3。先把该政府冬季取暖所用的煤费(秋季购煤时的用费,与冬季不够

时在补购时的费用总和)作为局中人的赢输结果,其支付矩阵为:

b1(较暖)b2(正常)b3(较冷)

a1 (10000) -1000000 -1750000 -3000000

a2 (15000) -1500000 -1500000 -2500000

a3 (20000) -2000000 -2000000 -2000000

依题可解得秋季贮煤20000 吨合理。

第五章公共政策问题构建分析

第一节公共政策问题及其基本特征

1、问题、社会问题与公共政策问题。

问题。通常指人们的需要、受剥夺或不满足的感觉,这种感觉可以有自己认定也可以由他人

代为认定,但都同时产生了解决问题的诉求。应有现象与实际现象之间的偏差。

社会问题。问题有个人或私人问题与社会问题之分。私人问题是指那些因个体人的性格或与

他人的直接关系而发生的问题,在影响范围上,私人问题只涉及一个或几个人的问题,通常,由私人自行解决。当相当一部分人遇到同一个问题,并且彼此意识到这一点进而认为社会规

范出现问题的时候,就不再是私人问题,而是社会问题了。

公共政策问题。当公共权力主体体会到公众的公益性并趋同于公众的诉求时,该问题就成为了一项公共政策问题。

2、政策问题的定义

安德森等:从政策意图的角度来看,政策问题可以被定义为某种条件或环境。这种条件与环境引起社会上某一部分人的需要或不满足,并为此寻求援助后补偿。

张金马:公共问题,社会问题只有当通过个体与集团的行动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而且该问题又属于该部门权限,政府又试图采取干预的手段去解决时,才会把他们列入政府议程,此时的问题就成为政策问题。

林水波等:所谓政策问题,乃是在一个社群中,大多数人觉察到或关心到的一种情况,与他们所持有的价值、规范或利益相冲突时,便产生一种需要、以及某种被剥夺或不满足的感觉,

于是通过团体的活动,向权威当局提出,而权威当局认为所提出的属于权限范围内的事务,且又采

取行动,加以解决的必要性。

邓恩:政策问题时还没有实现的,通过公共行动可能追求得到的需求、价值或改进的机会。

上述理解的共同点:

被社会上多数人感知、觉察、并要求关注。

部分人的需求被剥夺,不能满足,产生了利益、价值与规范上的冲突。

反映了一种团体活动的过程。

突出了人的行为性与动态性。

3、公共政策问题

是指基于特定的社会公共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希望实现或

解决的问题。包括五个基本内容:

社会客观现象。

大多数人对上述现象觉察、认同并受其影响。

价值、利益与规范的冲突。

团体的活动与力量。

政府的必要行动。

4、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特征

关联性;主观性;人为性;历史性;动态性。

5、公共政策问题的类型

根据政策问题的构建,通常分为三种类型:结构优良、结构适度与结构不良,具体结构特征

见下表:

要素问题结构

结构优良结构适度结构不良决策者一个或少数几个一个或少数几个许多

方案有限有限无限

价值共识共识冲突

后果确定或风险不确定不确定或然率可计算不可计算不可计算

6、公共政策潜在问题(未来事件及其影响)

二、政策问题的认定条件(例:公共道德纲要的形成过程)

存在一种可以确认的客观情势。

出现强烈的公众诉求。

形成明显的政策需要。

三、影响政策问题认定的重要因素

政治领袖

利益集团

危机或特殊事件

抗议活动

大众传播媒介

新旧事物的差别

第二节公共政策问题程序的确定与论证

一、政策问题确定程序

1、问题的产生往往由政策对象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偏差引起的。问题分析程序大致如下:

认定问题

应有现象

实际现象

偏差

说明偏差

何种何处何时何

种程度

确定原因

推断可能

证实可能

问题表述

量的说明

质的说明

分析程序

二、政策问题的论证

政策问题的论证的复杂性可以通过论证所在的组织层次具体表现出来。根据类别的等级,可以分为一级论证、二级论证、功能论证、小论证。一级论证反映在政府最高层,以确定是否

要做某事件;二级论证反映在政府机构进行规划时,所优先考虑的背景条件,以及目标群的确定等;功能论证反映在具体规划上;小论证反映在特定项目中。

政一级论证

题二级论证

证功能论证

小论证

第三节构建公共政策问题的方法

一、边界分析

一系列问题规划的相对完全性可以用如下的三步来加以估计:(1) 饱和抽样。可以通过一个多阶段的过程来获得有关利益相关者的饱和抽样(或滚雪球抽样);

(2)问题陈述的启发。具体说明这些问题表述的证据可以从面谈或电话交谈中获得,并可从

饱和抽样阶段中的相关者那里获得所需的文件;

(3)边界估计。这一步是要估计元问题的边界。可以利用积累频率分布图,弄清问题的特征。

(见下图)途中横轴表示被调查对象,纵轴反映的是问题的要素,如思想、假说、变量、目

标等。随着被调查者所提出的新问题数量的变化,曲线就会呈现不同的走势,起初会直线上升,到了一定的阶段则呈现水平态势。

新概念(思想假说等)

(完整版)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读书笔记

《公共政策分析》读书笔记 本书共十二章,分别对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框架;政府、市场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分析;公共政策系统分析;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分析;公共政策方案的制定分析;内容执行分析;效果评价分析;方法论;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分析方法;分析模型与框架以及量化方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作者认为,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公共政策是某类政策主体,如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的基础上,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有三个:导向功能、调控功能与分配功能。利益究竟分配给谁?在通常情况下,下列三种利益群体和个体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或绝大多数者。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框架是: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公共政策方案的制定与通过;公共政策内容的实施;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 书中指出,从一般意义上讲,公共政策是由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共同管理过称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包括四点:1、公共政策制定主体是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2、公共政策的需求基础是社会公共事务;3、公共政策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所制定的行为规范;4、公共政策的主体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管理的同时,也要对自身管理制定准则。 在书中第二章,作者集中考察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种考察将有助于回答如下问题:政府为什么要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政府应当在哪些方面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实际上,这些问题同时也就是政府在解决社会问题过程中的角色定位问题。 由于上述问题的重要性,社会科学中的许多理论都对其有所涉及。此书主要以经济学理论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分析为线索来进行讨论。这一方面是因为经济学理论在此领域的分析是到目前为止最为系统的理论之一;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经济理论对该问题的分析,已经影响到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从而成为一种基本的分析途径。大致上,经济学理论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分析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房地产“限购令” 内容摘要:房地产作为国家的支柱性和先导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持续高速发展,但由于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相对不成熟,房地产投资过热、房价收入比过高、房价涨幅过快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不少城市出现了房价增长幅度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符合、与城市居民收入水平不相协调的现象。为此,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试图抑制房地产过快上涨,而“限购令”无疑是其中调控力度最强的政策,足以体现出中国政府打压房价,抑制房地产泡沫的决心。笔者试图结合公共政策动态运行过程来分析这项政策出台的背景、原因以及效果,并就这项政策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案例回顾 (一)“限购令”的出台: 我国于2010年出台“限购令”,通过加大对购房者购房条件的限制来打击房地产行业的投机行为,控制房价过快增长。2010年4月17日,“新国十条”出台,其中第3条明确指出要实行更为严格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要严格限制各种名目的炒房和投机性购房。条例指出,商品住房价格过高、上涨过快、供应紧张的地区,商业银行可根据风险状况,暂停发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对不能提供1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暂停发放购买住房贷款。地方人民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临时性措施,在一定时期内限定购房套数。

“新国十条”出台后,各地根据其房地产现状陆续颁布“限购令”。2010年4月30日,北京出台“国十条”实施细则,率先规定“每户家庭只能新购一套商品房”。2010年9月29日国家多部门再次出台调控新措施,其后深圳、广州等多个城市陆续公布“限购令”。随后有上海、广州、天津、南京、杭州等16个一二线城市推出限购政策。2011年1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指出,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和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城市,在一定时期内,要从严制定和执行住房限购措施。通知明确规定,原则上对已拥有1套住房的当地户籍居民家庭、能够提供当地一定年限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当地户籍居民家庭,限购1套住房(含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对已拥有2套及以上住房的当地户籍居民家庭、拥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非当地户籍居民家庭、无法提供一定年限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当地户籍居民家庭,要暂停在本行政区域内向其售房。通知还指出,已采取住房限购措施的城市,凡与本通知要求不符的,要立即调整完善相关实施细则,并加强对购房人资格的审核工作,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尚未采取住房限购措施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和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城市,要在2月中旬之前,出台住房限购实施细则。其他城市也要根据本地房地产市场出现的新情况,适时出台住房限购措施。 2011年8月17日,住建部下发二三线城市限购标准。12月,住建部知会地方政府,对于限购政策将于2011年年底到期的城市,地方政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考研笔记总结

育明教育 2014年考研视频课程+内部资料笔记+历年真题+公共课阅卷人一对一3次指导=2500元 第一年没过,第二年免费重修,直到考上!!! 此外,现在很多小机构虚假宣传,建议到现场实地考察,并一定要查看其营业执照,或者登录工商局网站查看企业信息。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笔记 ——育明教育考研咨询师整理汇编·五年积淀综合模型 综合模型的提倡者认为上述两种模型都或隐或显地使用了两个相互联系的变量,即国家能力和政策子系统的复杂程度。由此,它用这两个变量建构了一个政策工具选择的二元四维模型。 考试时,列出表格之后,要对每一个选择进行解释说明。 第四章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分析 1.从本章开始就进入公共政策分析的过程模块阶段了,整个政策分析过程从政策问题的构建开始。所谓 “公共政问题的构建是公共政策过程的逻辑起点”。公共政策本质上是问题取向的,关心的就是解决社会问题,这一点我也提到过。首先必须明白,政策问题是构建的,不是自然形成的。政策问题远远不是社会问题本身。 2.本部分的内容包括:政策问题的特性;政策问题的分类;政策问题构建的环节;政策问题论证的种类 以及社会问题进入政府议程的几种途径。 3.政策问题的构建分析之所以重要不仅仅是因为它是政策过程的逻辑起点,更因为传统的政策研究忽视 了对问题的分析,只把政策分析的任务看作是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把政策问题看成是特定的客观存在而忽视了它其实是人们主观构造的产物,(传统的政策分析只重视政策制定,政策执行也被忽略)所以导致用有效的方法解决错误的问题,而不是错误的方法解决正确的问题。这就是所谓的“第三类错误”

育明教育:考研专业课答题攻略 (一)名词解释 1.育明考研名师解析 名词解释一般都比较简单,是送分的题目。在复习的时候要把重点名词夯实。育明考研专业课每个科目都有总结的重要名词,不妨作为复习的参考。 很多高校考研名词解释会重复,这就要考生在复习的同时要具备一套权威的、完整的近5年的真题,有近10年的最好。 2.育明考研答题攻略:名词解释三段论答题法 定义——》背景、特征、概念类比、案例——》总结/评价 第一,回答出名词本身的含义。一般都可以在书本找到。 第二,从名词的提出的背景、它的特征、相似概念比较等方面进行简述。 第三,总结,可以做一下简短的个人评价。 3.育明教育答题示范 例如:“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第一,什么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这是答案的核心) 第二,它的几个特征,并简单做一下解释。 第三,和职能人力资源管理,人事管理等进行对比。 4.危机应对 如果出现没有遇到的名词解释,或者不是很熟悉的名词解释,则尽量把相关的能够想到的有条理的放上去,把最有把握的放在第一部分,不要拘泥于以上的答案框架。 5.育明考研温馨提示 第一,名词解释一般位于试卷的第一部分,很多考上刚上考场非常的兴奋,一兴奋就容易下笔如流水,一不小心就把名词解释当成了简答题。结果后面的题目答题时间非常紧张。 第二,育明考研咨询师提醒大家,在回答名词解释的时候以150-200字为佳。如果是A4的纸,以5-8行为佳。按照每个人写字的速度,一般需要5分钟左右。 (二)简答题 1.育明考研名师解析 简答题一般来说位于试题的第二部分,基本考察对某些重要问题的掌握程度。难度中等偏低。这就要求考生在复习的时候要把课本重要问题梳理清楚,要比较扎实的记忆。一般来说书

公共政策案例

公共政策白色污染案例分析 ——“白色污染”到底如何解决? 问题:今天你是否依然“我行我‘塑’”? 中国目前的经济处于飞速发展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国民收入的稳步提高,也使得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不断改善和更新。然而,在人们追求更便捷、更舒适、更优质的生活的同时,我们的环境日益遭到破坏,环境状况不容乐观。我国目前面临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非常严重,就拿“白色污染”这一令人头疼的问题来说,白色污染是人们对难降解的塑料垃圾(多指塑料袋)污染环境现象的一种形象称谓。它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各类生活塑料制品使用后被弃置成为固体废物,由于随意乱丢乱扔,难于降解处理,以致造成城市环境严重污染的现象。据中国塑协塑料再生利用专业委员会介绍,我国每天买菜要用掉10亿个塑料袋,其他各种塑料袋的用量每天在20亿个以上。北京目前每年废弃23亿个塑料袋,产生废旧塑料包装垃圾14万吨,占整个生活垃圾的3%;上海每年产生废旧塑料包装垃圾19万吨,占生活垃圾总量的7%;天津每年的废旧塑料包装垃圾也超过10万吨。 塑料垃圾带来的问题非常严重: 一,漫天飘飞的塑料袋或挂在树梢,或飞到建筑物上,破坏了城市环境,造成严重的“视觉污染”; 二,塑料袋系高分子化合物,其结构稳定,难以在自然环境下被微生物分解,不可分解的塑料袋自然腐烂需要200年以上。混入土壤的塑料袋,会引起土壤结构的改变,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农作物吸收水分和养分,导致农作物减产; 三,抛弃在陆地和水体的塑料袋会被动物和鱼类当做食物吞食,造成动物和鱼类死亡,或影响它们的生存; 四,如果对塑料垃圾进行焚烧,会造成二次污染,产生有毒气体,污染空气,。特别是塑料的焚烧会产生强致癌物质—二噁英,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构成极大威胁;四,对塑料垃圾进行填埋,不仅会占用大量土地,而且被占用的土地也长期得不到恢复,影响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这些塑料垃圾还会对土地和地下水造成污染; 五,生产塑料袋要耗费大量的石油资源。我国每年为生产塑料袋要消耗480多万吨石油,塑料袋的过度使用对我国的能源资源以及环境产生的负面效应已不容忽视,能源的紧缺必然带来生产成本的攀升和物价的上涨,这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是极为不利的。 为此,2007年12月31日,我国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这份被群众称为“限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公共政策方案的制定分析)

第五章公共政策方案的制定分析 一、概念题 1.政策制定过程(对外经贸大学2009年研) 答:政策制定过程是指政策决策者根据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使其转化为政策规范的过程。政策制定系统担负着政策制定的任务,改进政策制定系统是提高政策质量的关键。政策制定必须遵循科学的程序和运用科学的方法,以保证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目标,二是方案。政策目标是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政策实施所要达到的目的,政策方案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具体途径。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确定政策目标是前提,拟定政策方案是基础,选择优化方案是关键。公共政策制定作为一个动态过程,一般包括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论证评估方案、抉择方案等几个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的环节。 政策制定过程可分为:①广义上的公共政策过程,从政策问题的确认开始,一直到政策评估和政策终结为止。站在宏观角度,关注从问题确认到政策终结这样一个完整的政策周期。 ②狭义上的公共政策制定过程,是指从确立政策目标到抉择政策方案的过程。站在微观角度,研究从确立政策目标到决策政策方案的微观过程。 2.孔多塞悖论(厦大2013年研) 答:投票循环或投票悖论是指在采用过半数规则时,投票过程的次序至关重要,不同的次序会产生不同的选择结果,各种政策方案,都有可能被通过的现象。包括:①孔多塞悖论,

是指在只存在两个备选方案时,多数票规则是有效的;而当面对三个或更多个的备选方案时,多数票规则便会显得不那么有效,通常会出现循环投票现象。即在多数票规则下,可能没有稳定一致的均衡结果,而是在各种选择中循环。②阿罗悖论,又称阿罗不可能定理,是指不可能存在一种社会选择机制,能够使个人偏好通过多数票规则转换为成社会偏好。 3.方案规划(首都经贸大学2007年研) 相关试题:政策规划(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 答:政策方案规划是指公共权力机关针对特定的政策问题,依据一定的程序和原则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并进行优选抉择的过程。在政策方案规划的过程中,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目标;二是方案。确定政策目标是前提,拟定政策方案是基础,选择优化方案是关键。政策方案规划的特性包括:政策规划的目标导向、变革取向、选择取向、理性取向和群体取向。 4.政策目标(厦大2010年研) 答:政策目标是指决策者凭借决策手段所要取得的东西,是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制约着公共决策及政策分析的全过程。目标涉及“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对不同政策目标的澄清和认定是分析者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基本的政策目标包括增长、效率、稳定和公平。 政策分析的中心任务,是要确定解决问题的目标。界定了政策问题,并不等于确定了目标,因为问题中确认的东西还太抽象,往往抓不住要害。所以必须要求目标明确,具体落实。围绕问题,开始设定的目标往往笼统,有待进一步具体化。其方法有两种:—是把总目标分解成更低层次的子目标;二是量化,给目标定出必须实现的数量界限。这样使整体目标与

公共政策期末案例分析参考(共8个)

第一节案例 分析: 一体现了国家的一种信念、一种立场、一 种挚爱; 二以人为本,关注民生; 三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 四符合国际惯例的做法; 第二节案例 分析: 一政治性工具: 二经济性工具: 三社会性工具: 第三节案例 此政策坚决依靠群众,积极推行火葬,改革土葬,破除旧的丧葬习俗,节俭办事,但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正常实施,没达到政策精神。 1、自然环境。在农村,土地的获得比城市容易得多。 2、政治环境。很多时候政治环境与公共政策相互影响,其中公共权力的配置是关键。 3、经济环境。镇政府财力薄弱,靠死人剑财,百姓为了改变下辈子的财气,象富人一样地活着。 4、文化环境。传统的民间陋习。 5、社会环境。是指总的社会状况,人口,群体、职业,规范等的总和。现代社会公共政策的实施要求有成熟的公民社会。 第四节案例 核心内容:1、规定商品零售场所不得销售使用不符合相关标准的塑料购物袋,2是规定商品零售场所应当依据相关规定向消费者有偿提供塑料购物袋。 限塑令是一项利在长远的公共政策,要取得好的实施效果,还需要引入利益平衡、责任均衡的理论,让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和政府管理部门都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从人性化管理理念出发,多为消费者提供使得方面动脑筋,设溘减少服从成本,确保政策的更好执行。 比如,本案例中缺乏良好的消费观念才是造成污染根本原因,对环境的破坏不是塑料本身的过错而是人的不良习惯造成的。 第五节案例 存在的主要问题:(1)选择执行(20 附加执行(3) 机械执行 政策执行效能的障碍因素:(1)、政策规划障碍:政策方案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公共政策缺乏稳定性案例里的政策变化令村民组长尴尬无法和农民交代走上绝路(2、)\政策认知障碍案例对政策的宣传不到位,导致农民误种粮食要被罚款无奈选择自杀(3)、政策资源障碍物力资源与财力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退耕还林的补助很少,无法满足农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再加上宣传的问题,导致农民误种粮食遭罚款,无力支付无奈选择自杀如果你是一名政策执行者,你将如何推行该项政策的执行:(1)、提高公共政策主体的政策执行水平和执行能力;(2)、提高公共政策执行对象的政策认同感;(3)、有效利用公

公共政策分析案例分析二(计划生育)(1)

超生罚款的案例分析 案例:我国南方某县的计划生育工作,多年来一直排在全倒数几位。2005年,新一届县政府领导走马上任,为了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计划生育工作任务,采取了一项新的政策。该县政府希望通过这项新的政策措施的实施来控制生育数量。 措施1:对计划外生育实行罚款;超生第二胎罚款2000元,第三胎罚款5000元,第四胎罚款1万元。措施2:考虑到计划生育的艰巨性,为了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也为了解决基层计划生育工作经费不足的问题,该政策还规定,罚款所得的收入,村乡两级政府分别可提成30%。政策实施两年后,政府发现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后果:由于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等传统观念在当地群众中还根深蒂固,许多人宁愿交罚款,也要生第二胎、第三胎,即使需要借债来交罚款也是在所不惜。有的群众甚至认为,缴纳罚款就是购买计划生育的权利,在未生育之前便预先把罚款交上去。另一方面,一些乡村干部为了多“创收”,不管超生,只管罚款,甚至暗中鼓励计划外生育。 案例分析过程:

一、政策质量方面:由于我国的计划生育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长期以来,带有很强的计划经济的烙印和色彩,工作方式主要依靠政策和地方条例调整,基本上形成以行政制约、“人治”管理为主的运作模式,法制建设滞后。计划生育工作往往依靠行政强制手段多,提供服务少;要求群众尽义务多,考虑群众的权益少;考虑政府行使的权利多,而考虑政府应承担的责任少。从某种意义上讲计划经济是一种命令经济,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文件与法规政策是计划生育工作中各博弈方的游戏规则,主要是指乡镇级及其以上政府机关所发送和传达的文件和讲话精神等。文件相对于下级土政策是普遍主义的。在基层社会运作中这个因素一直起着宏观支配作用,在具体操作中有各种变通,特殊主义几乎无处不在。不同的博弈方面都在利用规则。比如,“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作为政策力量,就是强大的合法性后盾。村民也在利用文件政策。对生二胎游戏规则的规定和解释中的利用,是村民和干部同时利用同一规则进行互利式合作的一个例子。办二胎准生证的理由之一是,符合“经县级计划生育技术鉴定组织鉴定,报市(地)计划生育技术鉴定组织确诊第一个子女为非遗传性残疾,不能成长为正常劳动力”的条款。上级的人口生育计划中有这方面的指标,各地都有。于是,村民可以此作为来寻求生第二胎;而乡村等有关干部也可利用这一点从中牟利。例如某村民,花了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白色污染”到底如何解决 问题:今天你是否依然“我行我‘塑’” 中国目前的经济处于飞速发展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国民收入的稳步提高,也使得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不断改善和更新。然而,在人们追求更便捷、更舒适、更优质的生活的同时,我们的环境日益遭到破坏,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我国目前面临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非常严重,就拿“白色污染”这一令人头疼的问题来说,白色污染是人们对难降解的塑料垃圾(多指塑料袋)污染环境现象的一种形象称谓。它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各类生活塑料制品使用后被弃置成为固体废物,由于随意乱丢乱扔,难于降解处理,以致造成城市环境严重污染的现象。据中国塑协塑料再生利用专业委员会介绍,我国每天买菜要用掉10亿个塑料袋,其他各种塑料袋的用量每天在20亿个以上。北京目前每年废弃23亿个塑料袋,产生废旧塑料包装垃圾14万吨,占整个生活垃圾的3%;上海每年产生废旧塑料包装垃圾19万吨,占生活垃圾总量的7%;天津每年的废旧塑料包装垃圾也超过10万吨。塑料垃圾带来的问题非常严重,一,漫天飘飞的塑料袋或挂在树梢,或飞到建筑物上,破坏了城市环境,造成严重的“视觉污染”;二,塑料袋系高分子化合物,其结构稳定,难以在自然环境下被微生物分解,不可分解的塑料袋自然腐烂

需要200年以上。混入土壤的塑料袋,会引起土壤结构的改变,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农作物吸收水分和养分,导致农作物减产;三,抛弃在陆地和水体的塑料袋会被动物和鱼类当做食物吞食,造成动物和鱼类死亡,或影响它们的生存;四,如果对塑料垃圾进行焚烧,会造成二次污染,产生有毒气体,污染空气,。特别是塑料的焚烧会产生强致癌物质—二恶英,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构成极大威胁;四,对塑料垃圾进行填埋,不仅会占用大量土地,而且被占用的土地也长期得不到恢复,影响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这些塑料垃圾还会对土地和地下水造成污染;五,生产塑料袋要耗费大量的石油资源。我国每年为生产塑料袋要消耗480多万吨石油,塑料袋的过度使用对我国的能源资源以及环境产生的负面效应已不容忽视,能源的紧缺必然带来生产成本的攀升和物价的上涨,这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是极为不利的。 为此,2007年12月31日,我国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这份被群众称为“限塑令”的通知明确规定:“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毫米的塑料购物袋”;“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时至今日,“限塑令“到底效果怎么样一份2009年民间限塑政策小组发布的《限塑政策研究NGO合作项目综合报告》表明,我国大中型超市限塑令执行情况比较乐观。在本次调查中,北京和杭州等

2020公共政策案例分析范文

新时期我国的耕地保护问题 一、案例描述: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逐步建立与完善,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社会结构深刻转型、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如,资源环境制约日趋严峻,农产品供求总量趋紧、结构性矛盾上升,来自国际市场的影响明显加大,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民新的就业门路不多,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不适应农民需求,其中,我国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在这个拥有世界上五分之一的国家里,耕地不仅关系到GDP的增速,关系到人民的幸福,社会的安定的问题,更是我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能否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最为基础,最为关键的生命线,“民以食为天,国以食而立。”而耕地恰恰是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证,正所谓“没天哪有地,没地哪有粮”。当前,我国耕地不断减少的原因如下: (一)城市化建设对“耕地”的侵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得到迅速提高,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近半个世纪中我国城市发展的最快时期。据统计,1998年我国城市人口约 3.8亿,城市化程度大约为30.4%。据专家预测,我国到2050年,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70%,在未来50多年中,将有约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家属进城,变为城市人口。这样不仅要建立大量新城市,而且现有的许多城市都要程度不同地扩大其规模。按照每个城镇人口占地100平方米计算,增加5亿城市人口,约需要土地5万平方公里,即7500万亩。 首先,新城市的建立和老城市的扩大是我国整个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表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而占用一部分耕地,是不可避免的。但无论如何,城市化所带来的占用耕地的需要,与耕地保护两者之间毕竟产生了矛盾,如何正确处理这对辩证的矛盾的统一体,是一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违法用地现象严重 据《中国土地报》报道,陕、粤、赣、豫、皖、鲁、吉、川、湘、浙等10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5-8章)【

第五章政策工具 1.简述政策工具的兴起及其原因。 答:(1)政策工具的兴起 ①政策工具是人们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或达成一定的政策目标而采用的具体手段和方式。 ②对政策工具的研究有着很长的历史,可以说政策研究一开始就伴随着对政策工具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对政策工具的重视源于政府对自身行动及其影响的关注。对政策工具的兴趣的增加使得政策制定者们开始根据目标和手段之间的联系来思考,这种转变被看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府治理的最为重要的进步之一。 (2)政策工具兴起的原因 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动政策工具的兴起 大学学者与政策工具领域的实践者(实际操作者)保持密切的联系,比如说高校法律学者同时也参与实际生活中法律的制定、执行、评估以及终结等过程。这种学术与实践的密切结合刺激了更多的学者投身于解决实际社会问题,因此,推动了对政策工具的研究。 ②政策工具的兴起是政策执行的现实需要 近代以来,政策执行难度和复杂性程度的大大提高以及政府职能的扩张,导致对政府管理相关知识的需求增大,这就要求对政策问题做更多的科学与实证分析和研究。由于政策工具研究致力于如何把一个简单但却难以回答的社会问题解决好,因此,根据政策目标和途径来进行思考使政策工具研究为公共管理做出了实际贡献。 ③工具研究途径的倡导者长期以来得到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支持 对福利国家的某些政府部门的不满使人们对政策失败的分析予以更多的关注。解决政策

失败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和发展一门政策工具理论并将它付诸实践。 2.政策工具研究有哪些基本途径? 答:政策工具的研究主要有四种基本途径 (1)工具主义 ①这种途径又称古典途径。它认为,人们知道一种特殊的工具,了解其内在的作用机制;这种工具的效果已被证明或具有十分的现实性;人们在大部分可预测的环境中可以期待其产生效果;并且,恰当的工具可以将政策失败转变为政策成功。因此,政策工具研究应弄清工具的属性与特点,以便辨别、提炼少数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工具,扩大其应用范围。 ②工具主义认为工具的属性本身就构造了政策过程,即工具使用及其效果的好坏是由政策工具的特性预先决定了的,政策失败是由于所选择的政策工具存在着缺陷,这是一种工具至上主义。 (2)过程主义 这种途径的支持者并不承认存在着超出特殊具体问题之外的工具。他们认为,各种工具之间有着重要的差别,没有哪一种或哪一类的工具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恰当的工具并不是抽象计算的产物,而仅仅是一种在动态适应过程中的试探性解决办法;工具的恰当与否是因具体情况而定的。因此,过程主义者所强调的是工具发展的重复性过程,而不是工具的特性。 (3)权变主义 这种途径又称政策工具的背景研究途径。它所持的是传统的社会计划观点,认为工具选择的根据是:工具的绩效特征是如何满足某种特殊问题背景的需要的。一旦政策的目标或目的明晰化了,那么,直截了当的事情就是要去工具箱中找出最适应的工具。因此,工具的研究既要注意弄清解决问题的特定要求,又要注意选出最适合这种要求的工具。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公共政策分析方法论)

第八章公共政策分析方法论 一、概念题 1.模型 答:模型是指主体为了某种特定的认识目的,依据相似性原则而创造或选择一种系统,用于代表被研究的对象。通常把模型分为实物模型与理论模型。公共政策分析所讨论的对象经常既可以是定性相似,也可以是定量相似;既可以是外在的相似,也可以是内在的相似;既可以是结构的相似,也可以是功能的相似。 2.系统 答:系统是指由两个以上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与外部环境发生联系的有机整体。坚持系统观点,要充分认识到系统是各要素之间、要素与整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具有从要素的量的组合达到系统整体的质的飞跃的矛盾统一体。系统具有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和动态性的特点。 3.决策论 答:决策论是根据信息和评价准则,用数量方法寻找或选取最优决策方案的科学,是运筹学的一个分支和决策分析的理论基础。在实际生活与生产中对同一个问题所面临的几种自然情况或状态,又有几种可选方案,就构成一个决策,而决策者为对付这些情况所采取的对策方案就组成决策方案或策略。

4.对策论 答:对策论是研究互动决策的理论。互动决策,即各行动方的决策是相互影响的,每个人在决策的时候必须将他人的决策纳入自己的决策考虑之中,当然也需要把别人对于自己的考虑也要纳入考虑之中,从而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战略。 5.模型方法 答:模型方法是指作为一种现代科学认识手段和思维方法,所提供的观念和印象,不仅是人们获取知识的条件,而且是人们认知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模型方法是以研究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是逻辑方法的一种特有形式。模型舍去了原型的一些次要的细节、非本质的联系,以简化和理想化的形式再现原型的各种复杂结构、功能和联系,是连接理论和应用的桥梁。模型方法在满足政策系统整体性的要求下,力求抓住本质、化繁为简,为处理和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提供行之有效的工具。 6.线性规划 答:线性规划是一种合理利用资源、调配资源的应用数学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在满足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实现目标的最大化,即以消耗最少的资源,实现最大化的社会经济效益目标。这个目标既可以使产出最大,也可以使投入达到最小。 7.事实分析 答:在政策分析中,事实是指对客观存在的事物、事件与过程的描述与判断。事实分析是指要对社会的事物、事件、关系及其相互作用进行描述、观察、计数、度量与推理。事实

公共政策分析陈庆云(整理)

第一章导论:公共政策 第一节公共政策的本质 一、中外学者对公共政策的界定 1 、伍德罗。威尔逊认为,公共政策是有政治家,既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这个定义对政策内容规定得太窄,并受到政治与行政二元论的影响。)2、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这个定义侧重于公共政策的价值分配功能,但对价值可以有广义的理解) 3、拉斯韦尔与卡普兰认为,公共政策是一种具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这个定义强调了政策作为一种以特定目标为取向的行动计划,以及与一般计划的区别,但内涵过于笼统。) 4、托马斯?戴伊认为,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者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这个定义强调了政策的表现形式,特别提出了"不做"的形式,但它没有严格地指出政府要做的事情与决定做的事情之间存在的偏差。) 5、詹姆斯。安德森认为,公共政策是政府的一个由目的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有一个或一批行为者为处理某一问题或事务采取的。(这一定义强调公共政策是政府官员的活动过程,是政府实际做的事情而不是政府打算或将要做的事情,指出了公共政策的动态性和实证性。 但这种理解忽视了价值判断与政策方法的重要性,尤其忽略了政策执行的重要性。) 6、国内学者张金马认为,公共政策是党和政府用以规范、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动的 准则或指南。其表现形式有法律规章、行政命令、政府首脑的书面或口头声明和指示以及行动计划与策略等等。(这个定义比较全面地指出了公共政策的表现方式,而且突出了它是一种行为规范。但定义没有把公共政策的本质反映出来。) 第二节公共政策的特征与功能,, 一、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1、整体性政策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完整性;政策的过程具有完整性等. 2、超前性政策是对未来的一种安排与指南,所以必须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3、层次性 不同的主体制定的不同政策是有主次之分的. 4、多样性 由于政府职能管理内容的扩大,而引发的政策问题页涉及到诸多领域,从而变得多元化 和复杂化. 5、合法性 政策体现着政府的行为,在法治国家,政府的行为必须依法而行. 二、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 1、导向功能政策的导向功能是指政策引导人们的行为或事物的发展朝着政策制定者所 期望的方向发展。如改革开放初期,党和国家制定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引导成千上万的城乡居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2、控制功能政策的控制功能是指政策对社会中人们的行为或事物的发展起到制约或促进作用。政策控制功能的典型例子是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它通过政策的控制功能把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增长率控制在一个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平上。 3、协调功能国家的管理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其申有许多利益关系需要协 调,以保证整个国家社会生活的和谐进行。比如”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就是协调执政的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关系的基本政策;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策,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是我国协调 各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

2015年中国政法大学行管考研复习笔记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

育明教育 2014年中国政法大学行政管理考研辅导再创佳绩2014年,育明教育共有6名学员成功考上中国政法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更有8名学员成功考上北大行管,12名学员成功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5年中国政法大学行管考研全程班(基础+强化+冲刺)优惠价2500元!赠送阅卷人指导一对一指导! (一)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笔记 ——育明教育考研咨询师整理汇编·八年积淀 政策过程的一般框架就是我们所说的教科书式的过程模型,也叫阶段模型。把公共政策看作是由政策主体作用于政策客体的决策行为,公共政策分析正是设计并选择政策方案的过程。李永军说过他认为这种简单地建立主体客体的对立划分上的线性过程一般模型存在很大的缺陷,但是却毕竟还是主流的模型。与此相对应,我们看到诸如多源流模型,倡导者联盟框架、间歇性均衡框架,政策传播与创新框架都与此不同,一方面并不简单地把公共政策过程看作是主体对客体的作用,即并不对政策行为者作简单的主体和客体的划分,另一方面认为政策过程不是线性的先制定政策再执行政策的过程,而是复杂多变的。这几种框架是对传统的阶段模型框架的创新。 由于整个政策分析学科内在发展逻辑较为混乱,还未形成统一的模式,所以不用在学科发展上作太多的纠缠,只需要记住每一个模型内部具体说了什么就行了。 这本笔记有很多是用论述和讲述的口吻写的,非常利于理解。虽然内容很多,但并不难记忆。 虽然陈庆云时代和李永军时代考察的重点不一样,前者是利益政策,决策类型,政策过程,后者是政府市场关系及政策工具,但是二者要考察的内容极少超出书本上的内容,只是书上有的东西很容易被忽略罢了。所以最终还是要回归书本,把书本理解得滚瓜烂熟才是根本。 第一章导论: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框架 公共政策(在形式上)是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共同管理过程中所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关于舟山市普陀区免费婚前检查案例分析 案例描述: 据2003年5月23日《人民日报》报道,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率先在全省施行免费婚前检查,婚检的实际费用由政府承担。据了解,普陀区免费婚检的项目包括肝功能、血常规、小便常规、乙肝表面抗原、X光胸透、梅毒、艾滋病血清学检查(HIV)等,每对夫妇检查费用为213元,全部由政府承担。除了免费婚检,普陀区还对准妈妈们的孕前检查实行免费服务,费用也由政府承担,并承诺为新人保密。在一定意义上说,普陀区政府部门的做法为由新《婚姻登记条例》所引发的全国范围内的争论画上了句号。 案例背景: 自2003年10月1日《婚姻登记条例》实施后,我国取消了强制婚检,婚前医学检查制度遵循自愿原则。结婚不必出示婚检证明,公民欣喜的是隐私权得到保护;而随之产生的忧虑是一些人将婚检变为“不检”,减少了一道筛查疾病的关口,给下一代的健康留下隐忧。一年间,全国各地的婚检率下降到了令人忧虑的地步,卫生部初步统计显示,目前全国婚检工作量不足往年的十分之一,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零婚检”。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普陀区婚检人数大幅度下降。据普陀区妇幼保健所统计,今年1~3月前来婚检的只有5对,占实际结婚数的5%以下。同样,杭州的

婚检率为2.3%,浙江全省的婚检率仅为1.94%。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舟山市普陀区推出了“婚检费用政府埋单”的新举措。 社会效应:政策出台后,社会反响强烈,得到大多数民众支持。虽然每对夫妇婚检所需费用不过213元,但由政府承担后,立即产生收效。从简单的数据对比看:“免费婚检”前3个月只有5对夫妇进行婚检;“免费婚检”后,11天时间就有6对夫妇接受婚检(5月24日《新京报》),增幅可谓惊人。当婚检作为结婚的前置条件时,新婚夫妇感到的是义务;当婚检变为自愿,而且免费,新婚夫妇感到的是权利,而且是由政府贴钱的权利。在这样的义务与权利之间,人们的选择取向是不言而喻的。作再多的宣传,讲再多的道理,都不如掏213元钱来得干脆。一两百元的费用影响了许多人(主要是文化水平不高、素质较低的国民)参与婚检的积极性。不仅是农村青年,一些新闻报道中还提到,许多城市青年表示,要等到新《婚姻法登记管理条例》颁布后才去登记结婚,以节省下婚检费用。由此可见,今后婚检费用将是婚检推广的一大阻碍,所以免费婚检成为国民福利,由公民自由选择是否参加婚检是推广婚检的有效手段之一。 法律依据:一个即将领结婚证的新人,可能面临这样的尴尬境遇:依照新《婚姻登记条例》,当事人是否婚检完全自愿,婚检将不再成为领取婚证的必要条件;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又明确规定“男女双方在结婚登记时,应当持有婚前医学检查证明或医学鉴定证明”。10月1日婚姻登记条例实施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考试重点

基本的公共政策目标 基本的公共政策目标也称元目标:公平、效率、发展、自由、安全。 影响政策目标确定的主要因素 (1)价值因素(2)政治因素(3)目标的多重性及其冲突 评估标准 评估标准是衡量政策目标实现的尺度,它将定性的或者概念的政策目标转化成为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定义,是关于那些被用来评估备选方案或者项目的目标诸方面的明确的陈述,包括成本、收益、有效性、可行性等。尺度是标准的有形或者操作性的定义,每个标准有几个与之相关的量化的尺度。尺度也称做指标。 确定评估标准有时是非常困难的,这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政治过程的本性使得决策者不愿意明确陈述出相关的政策目标,而目标不明确也就难有准确的评估标准。 二是被提出的政策方案或者项目往往不是单一目标而是多个目标,每个目标一般都有相关的评估标准,而每个标准都可能有多个尺度,这使得评估标准问题复杂化; 三是政策参谋人员或者分析人员可能被公共部门或者政府部门所雇佣,他们也不愿意放弃多重的、冲突的目标和评估标准。 政策指标 政策指标是政策评估标准的具体化,是衡量政策目标的量或者质的尺度,是政策目标具体说明。根据指标所要衡量的政策领域的不同,可划分为经济指标、社会指标、政治指标和综合指标。

第二节备选方案的拟订 备选方案的产生一般经历3步: 第一步:搜寻备选方案 从问题构造的程序中可以发现一些备选方案。邓恩列举了八个来源: (1)权威;即相关政策问题的专家。 (2)洞察力:长期与某些政策对象打交道的人或者一些政策相关者的知觉或者判断; (3)方法:利用系统分析等创新性的分析方法; (4)科学理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所产生的一些对问题现象的解释;(5)动机:参与者的信念、动机和需要。 (6)相似的案例:其他地方处理相同或者相似问题的经验; (7)类比:不同种类问题的相似性的的比较。 (8)伦理体系:哲学或者其他社会学家所提出的社会正义、公平等理论。 艾西从系统分析的角度讨论了政策备选方案的四个来源: (1)保留现有方案 (2)修改现有方案 (3)使用以前被包装过的方案设计 (4)创造一个新的方案。新方案的设计包括理想化的设计、类似情形途径和形态学途径。 依照林德布洛姆的渐进主义的观点,现有政策是构成新的备选方案的基础。

运用公共政策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对个案例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

运用公共政策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对某个案例进行较为 详细的分析 案例: 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及其保障 一、失地农民的产生和现状:(一)城市化必定向农民征地,因而导致失地农民产生。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批农民的田地被征占。据国土资源部统计,1987~2000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万公顷(3395万亩),其中通过行政手段征地160万公顷(2400万亩)。这些仅是依法审批的征用数,尚没有把那些违法侵占、突破指标和一些乡村私下卖地包括在内。据统计,违法占地占合法征地的比例一般为20~30%,有的地方甚至高达80%。这意味着1987~2000年实际征占耕地数为4000万亩以上,按人均占有耕地亩计算,那么建设占用耕地导致失地农民有5000万之多。按照我国目前城市化进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今后每年需征用农民土地280~300万亩,若按照城效农民人均占耕地亩计算,就意味着每年新增加420万失地农民,十年后失地农民总数将达到1亿。由此可见,失地农民的产生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二)失地农民的现状。城市化进程中产生失地农民是正常现象,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帮助失地农民解决面临的问题,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随着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市场经济建设带来了企业用工方式的市场化,政府传统行之有效的失地农民安置方式逐渐失灵,于是失地农民问题开始呈现。目前对失地农民安置虽有货币补偿、就业安置、住房安置、划地安置、建立社会保险等形式,但最主要还是采取货币化安置方式。由于对失地农民货币安置只能解决失地农民近忧,难以化解远虑,从而导致部分农民失地又失业。由于我国目前大多数地方对失地农民采取以货币安置为主的"要地不要人"的城市化模式,失地农民处境艰难,他们的基本生活、就业、子女入学、养老和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问题缺乏解决的有效途径,他们的长远生计更是得不到制度保障。福州市2000年征地安置人员为例,其货币安置比例高达82%。浙江省对10个建设用地项目进行抽样调查表明,在安置的3379人中,除172人进入社会保障体系外,其余均为货币安置,其比例高达%。然而,由于征地制度的缺陷和现行土地制度的缺陷,导致补偿标准过低,补偿安置费的克扣和分配使用的不合理、安置方式简单和责任不明造成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许多失地农民处于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游民"状态,有些地方的失地农民已到了面临"无路可走,无地生存"的困境。二、失地农民权益损失分析(一)农民所拥有的诸多权利和利益,都是附着在他们赖以安身立命的土地之上,直接或间接地与土地相关联。失去了土地也就意味着失去了他们那些与土地关联的权利和利益存在的基础和实现的条件,因而导致那些权利和利益的损害或完全流失。失地农民失去了生活保障、就业机会,失地农民失去了一项重要的财产土地。还会失去与土地相关的其他一系列权益。土地是农民集体赖以存在的物质载体,农民的诸多权利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与所拥有的土地相关。如政府对农民的技术、资金、农资等方面的支持都是以土地为基础的,失去了土地,也就失去了获得这种支持的机

北航行政管理专业考研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导论》重点笔记

北航行政管理专业考研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导论》重点笔记 书名,出版社,版次 作者 812 公共政策分析 《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第二版 陈振明 《公共部门决策理论与方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版 胡象明 《社会研究方法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版 袁方 《公共行政研究方法》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版 [美]伊丽莎白.奥沙利文等 《公共政策学》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版 严强 712 行政管理基础 《管理学》(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周三多 《公共行政学》(第三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张国庆 《西方公共行政学思想与流派》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谭功荣 《政治科学》第九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美】迈克尔·罗斯金,林振译 1.《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陈振明 第一章 绪论:政策科学的“研究纲领” 重点:1、政策科学运动 2、政策科学的概念和政策科学的研究范围 3、政策科学的研究途径 考点:1、拉斯韦尔和德洛尔的主要思想 第二章 政策与政策系统

重点:1、政策的概念和政策的本质 2、政策的基本功能和分类 3、政策系统的构成(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环境) 4、政策主体. 客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5、政策子系统的划分 第三章政策活动者 重点:1、官方的政策活动者(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执政党、司法机关) 2、非官方的政策活动者(利益团体、公民 选民、大众传播媒介) 3、现代政策研究组织 考点:现代政策研究组织的地位与功能 第四章公共决策体制 重点:1、公共决策体制的构成和决策权力的含义 2、公共决策体制的分类(议会制、独裁制、人民代表大会制) 3、现代公共决策方式和决策方式的改进 考点:1、阿罗悖论 第五章政策工具 重点:1、政策工具的内涵与分类 2、政策工具研究的途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