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4小时计时法

24小时计时法

关于“24时计时法”一课的评析

“24时记时法”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属于“数与代数”领域“常见的量”的知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钟面,学习了时、分、秒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教学的层次清楚通过形象化的选材,启发性的联想,开放性的活动,使每个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本领。下面谈谈本课中的几个亮点:

一、选材生活化,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24时计时法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本来就是来自于实际生活,如何把生活中的内容融入数学的知识呢?

我们都知道,一天有24小时,那么一天的24小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当学生还在互相猜测的时候,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视频1:零点钟声)视频中播放的是中央电视台迎新联欢会上零点钟声敲响的片段,老师就是利用学生看到过的,经历过的过程,唤醒学生已有的认知,感受零时就是新一天的开始。

学生对24小时是否真正感知呢?其实未必,对学生而言,白天的这段时间他们经历过,所以很熟悉,但是其他时间段,他们感性认识不是很充分。老师不紧不慢:“让我们联系自己的生活,随着钟面上指针的转动,一起回忆一下24小时是怎么走过来的。”(视频2:一天24小时的片段):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随着钟面指针的变化,周围环境的变化,让学生整体感受一昼夜从0时到24时的变化过程。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使得学生更深地了解普通记时法,并为后面让学生更好地区分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作了铺垫。

在时间词的引入方面,也是非常自然。当学生要区分什么时候的7时,就自然而然用到了已有的生活经验“上午7时,下午7时”。你还知道哪些表示时间的词吗?凌晨、早上、上午、下午、晚上、夜里……这些平时被大家经常用到的时间词由此迸发出来,又一次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巩固新知的练习中,老师设计了多种形式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题型,例如观察新华书店和银行营业时间中不同的记时方法、进行课表上的作息时间的转

化、生活场景与时间的搭配等。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真正体验有用的数学。

二、过程清晰化,遵循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

“24时记时法”作为记时的方法,学生在生活中已有所了解,但出现在课程中还是第一次。在这节课中,老师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感兴趣的题材,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主动了解24时记时法的规律,理解和发现12时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正确的进行两种记时法的互换,这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时间方面的计算打下基础。

(一)新授条理化

一天为何是24小时?教材中提到的“钟面上时针转两圈,是24小时”,这只是一种直观的推算,而科学依据是地球自转。本课教学通过“一天有24小时”、“为什么是24小时”、“如何记录24小时”来层层推进,优化教学结构,简化教学程序,让课堂简洁、清晰、流畅、生动。

“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作为两种记时法,如何来“定义”?理论上来讲,这两种说法都是习惯称呼,属于张奠宙教授所提到的“不需要定义”的概念。但是,作为课程标准中明确的学习内容,作为具有不同特征的两种记时法,作为两个完全不同的且使用频率很高的名词术语,我们还是要帮助学生真正建立起“24时记时法”这一概念的。因此,在教学中通过不断强化和对比“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在使用数字、记写形式上的不同,来帮助学生完善清晰的认知结构。(视频3:比较两种记时法的异同)通过填写表格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思考,用自己的理解方式,用自己的话来表达它们之间的异同,这比老师反复地强调,效果要好得多。

(二)练习层次化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第一层次:观察、辨别。通过出示新华书店的营业时间和节目预告表,让学生观察(找出表示时间的信息)——“辨别”(辨别出是12时计时法,还是24时计时法),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第二层次:思考、改写。在师生共同配合下,将银行营业时间上的24时记时法改成普通记时法。接着学生独立练习,将上课时间由普通记时法改成24时记时法,同时,老师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互相说说改写的秘诀是什么,再一次帮助他们巩固两种记时法互相转化的方法。

第三层次:交流,碰撞。在“对对碰”的游戏中,根据“朝阳初升”、“烈日当空”、“夕阳西下”、“繁星满天”这四张图片,让学生把相应的时间移到对应的图片上。老师给出的具体时间共有6个,有的用普通记时法表示,也有的用24时计时法表示。题中表示朝阳初升的时间有两个(6时和早上7时),表示夕阳西下的时间也有两个(17时10分和下午5时)。这样一对二的练习设计,让学生摆脱常规解题思路,要全方面考虑。

第四层次:掌握,延伸。课的最后,截取“生命的节奏”这本书中一部分,介绍一天24小时的节律,感受时间与我们生长过程中神秘的联系。贴近生活,既对学生进行了促进生长方面的教育,同时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

三、语言艺术化,帮助学生感悟时间的宝贵

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简洁、形象、生动、富于儿童化的语言,不仅能给学生以美感,还能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课的一开始,教师的导入语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视频:4:课堂导入)从流淌的河水的小河,引导学生联想到我们身边的一条看不见的河流,一去不复返,那就是时间,暗示时间的宝贵。课的最后,老师用课件向学生展示人的一生每天都经历着朝阳初升到繁星满天,周而复始,时间的长河就是在这样的轮回中一直向前淌着,同时让学生想象把钟面设计成圆形,在指针的转动中一天一天就这样流淌着,为学生搭建想象的平台,化不可感知为可以感知,让课堂充满了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启发性的语言和激励性的语言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像“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说的真有道理”、“亮出你的观点”、“大家写得特别认真”,这些话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纵观本节课,老师教学思路清晰,有条不紊,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收效明显。不过有些地方还是有点小小的建议

1、两种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合理运用

在课堂上,老师教会学生将两种记时法进行相互转换,学生学得非常扎实。其实,在生活中,两种记时法运用的场合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平时生活交流中,

我们习惯上用12时记时法,大家都能听的明白,比较口语化;但是在正式场合,例如在机场上表示飞机起飞时间、电视台节目预报、电影票上的放映时间等,都是采用24时记时法,让人感觉简洁、明了。如果能在课堂上交流一下,还调动学生兴趣,引起他们的注意。

2、对多选题进行一些必要的分析

在游戏对对碰中,表示朝阳初升的时间有两个(6时和早上7时),一个学生把“6时”移到图片下面,在老师的提示下,另一个同学把“早上7时”也移了过来。但是我想,有的同学可能产生疑问,为什么早上7时也可以表示朝阳初升呢,我们知道,夏天太阳升起的时间比较早,冬天太阳升起的时间比较晚,而且不同地点太阳初升懂得时刻也会有所不同,所以两个答案都可以选。在分析时,如果老师能把选择的原因讲的明白些,相信学生更能接受。

“将数学学习回归生活”,是新课程理念下转变小学数学教育观念的一个重要命题。本节课选材生活化,过程条理化、练习层次化、语言艺术化,信息技术与知识整合的恰到好处,使学生乐于学习,使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真正让学生懂得学习数学首先是生活的需要,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