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社会学:社会流动

社会学:社会流动

社会学:社会流动
社会学:社会流动

第二节社会流动

有人曾经贫穷但现在却很富有,这是一种变化;有人以前有稳定的工作可现在却处于失业状态,这也是一种变化,无论是社会成员个体,还是阶级、阶层等社会群体,都不会永远固定在其社会地位上,社会中各种因素的变化都可能使其变动社会地位,不管是变好了还是更糟了。这就是社会流动。社会结构的调整过程主要是通过社会流动实现的。如果说分层研究是从静态的角度研究社会地位结构的话,那么社会流动研究是从动态的历时性角度研究社会地位结构的。

什么是社会流动?它有哪些表现形式?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是什么?社会流动有何社会意义?当前中国社会流动的具有哪些特点?这就是下面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一、社会流动的涵义

(一)定义

所谓社会流动是指就一个人或一个群体而言,从一种社会地位或社会阶级向另一种社会地位或社会阶级的变化。“社会流动”不仅指向上移动或社会地位的改善(向上流动),也可能向一个较低地位移动(向下流动)。个人地位无论是向上流动还是向下流动都叫垂直流动。

(二)社会流动类型

社会学家通常分析两种社会流动:代际流动与代内流动。

第一种类型即代际社会流动,是将父母的社会地位与其子女或孙子女所获得的社会地位相比较而言的,参照基点是父亲或母亲在同一年龄时的职业或其他地位。

代内社会流动是指个人在其一生中的社会地位变动,参照基点一般是自己的最初职业。例如从奴隶到将军,从贫穷到富有。不过这两种类型都会既包括向上的流动也会有向下的流动。

(三)社会流动的条件

1、影响向上流动的条件

其实影响向上流动的因素可以是来自个人的,一个人有能力,或者受到很高的教育,就有条件改善自己的境遇,向较高的社会地位移动。另外的影响因素来自于社会,由社会或经济体系而非个人成就的变迁所产生的向上流动,叫做结构性流动。有研究表明,在特定社会中,有两个条件似乎特别容易产生向上的流动:

①先进工业的发展

随着社会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不需要多少技术的低工资、低地位的工作逐渐减少,并且这些工作最容易被机器替代。同时,更多的中、高水平的工作添加进来,给人们提供了向上流动的机会。

②大规模的学校教育

更多高级工作岗位的产生,使得父母地位较低的子女只有受到知识和培训才能从事这些工作,达到向上流动。发达社会试图用公立中学和高等教育制度来满足这种需要。

③大众传播、城市化与地理的移动

这些也是与高水平向上流动联系在一起的因素。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了大量的外界的信息,向人们展示向上流动的美好前景,这有助于改变人们的观念和激发他们有所行动。城市规模扩大将大量需求并吸引人口居住并参与服务和建设,为向上流动提供契机。地理位置的空间转移可能使人们有更多机会去接触和创造美好生活。

④社会政府形式的影响

向上流动与一个社会政府形式之间有一定关系。独裁政府一般对向上流动和收入平等有消极影响,而民主政治一般具有积极影响。

在有些社会里,很多人的向上流动,是平等竞争的结果,还有一种是提携式流动(sponsored mobility),也就是精英们从中产阶级中发现有前途的新人,然后有意识地把他们吸收进地位更高的阶级,这一过程被称之为提携式流动。这在英国比较常见。

不利于向上流动的社会条件:

传统社会提供的上层社会位置很少,人们就很难再向上流动。在相当封闭的社会,像印度,身份地位的流动可能受到传统或法律的禁止;另外,工业化并不总是保证向上流动,因为地位较高的工作岗位上的人数可能相当稳定,没有空缺,职业发展又少,结果许多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非常难,像在印度和埃及。

2、影响向下流动的社会条件

常识可能告诉人们导致个人向下流动的条件就是导致向上流动条件的反面。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的。得不到教育,很小就结婚,或者拉扯一个大家庭都与向下流动有关。如果生在一个大家庭,它不能给所有孩子提供受教育机会和其他有利条件,这就可能会导致向下流动。城市生活促进种种形式的流动,但农村生活和小城镇常与较低的流动率相关。

二、社会流动的社会意义

一个社会中社会流动的状况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一)对个人来说,大多数人都希望通过各种合理途径去改善自己的社会地位,在具有较多社会流动机会的社会中,这种愿望是可能实现的。在这样的社会里,个人可以通过合理的地域或职业流动找到更适合自己的生活地点或工作岗位。从本质上讲,向上流动有利于个人的发展,而向下流动往往会使人们产生心理上的挫折感。

(二)对社会来说,正常的社会流动更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社会流动首要的社会功能在于,它能有效地缩小各阶层之间的距离,并因此缓和因社会分层而带来的各种社会矛盾。

缺乏社会流动会使各阶层之间的关系僵化,矛盾尖锐,严重时还可能发生大规模的社会冲突。

其次,社会流动有助于社会选拔人才。

通过合理的社会流动,社会的劳动力资源和人才资源可以得到较为合理的分布,从而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并促进社会发展。但从另一方面讲,每个社会都要通过一些制度和政策对社会流动加以适当控制,避免在一定条件下,过量的和盲目的职业流动与地域流动,有碍于正常的经济及社会生活秩序。落后地区的“人才流失”,对这些地区是有损害的。

社会流动已成为评价一个社会的分层体系良性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一个社会流动可能性较大的社会是开放社会,是工业化程度高、技术先进的发达社会,依赖自致身份地位;一个社会流动可能性较小的社会是封闭性社会,经济以农业为基础的前工业化社会一般相对封闭,特点是更依赖于先赋性身份地位。

在我国的许多历史时期中,各阶层之间都有一定的开放程度。在传统小农经济中一般农民通过财富积累可以成为地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阶层结构正朝着开放性发展,社会流动越来越频繁,这种趋势已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当前我国社会流动的特点

目前总体看来,社会流动已成为稳定的常态。我国社会在改革开放前后呈现出的特点对社会流动产生很大影响,下面就从这样的一历史时点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总结出当前社会流动的特点。

第一,社会分化呈多样化,常态化趋势,加快了社会流动。

改革开放前,社会分化程度低,同质性强,社会流动率也低,主要表现在:

(1)工人、农民、干部三种身份间隔绝;

(2)同一身份内具有同质性色彩,收入差不多,社会上可供选择职业少,人们工作地点与工作单位都很稳定。

(3)社会成员获得某种社会位置取决于许多先赋性条件,如接班(子承父业),走后门(利用亲属网络),使个人与其社会地位关系很牢固,使个人终身固定在一种社会地位、束缚于某一阶层成为可能,这就强化了社会结构的刚性,使每个社会成员所在的层面缺乏有效的社会活力。

1979年以来,社会分化呈多样化,常态化趋势,整个社会异质性增强,加快了社会流动。在提倡发展多种经营,多种所有制并存(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背景下,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向服务业转移,社会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选择职业空间,长期计划体制下部门所有制、单位所有制制约了人才合理流动,改革开放后有了很大改观,并逐渐正规化,使人才能够按照市场和社会需求进行合理流动和被使用。

第二,注重个体利益,已成为社会成员在社会流动中重要的行为特征。

1979年以前,人们社会流动行为取向有两个明显的特征:

(1)个人对社会流动的选择余地很有限,开放的社会地位不多,当时更多的是一种政府行为,集体行为,而不是个人选择。如60年代的知青响应国家号召“上山下乡”。

(2)人们对于社会流动考虑更多的是“国家需要”,以建功立业为基点,并鄙视出于个人功利与生活安逸考虑的流动趋向。那时年轻人主动去西藏、新疆、青海等边远地区工作。

改革开放后,人们社会流动表现出社会成员个性意识觉醒,更注重现实生活质量和个体价值的实现。

在谋求职业时,人们更多地考虑到“实惠,收入好不好,职业环境和待遇怎样,自己在这里有没有发展前途”等;而社会也提供了一些有利条件,越来越尊重个体的选择,制定规则,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

第三,受教育程度已成为影响社会成员流动的最重要的因素。

改革前,尤其是十年动乱期间,学校正常的上课秩序被破坏,学生不上课,老师受到不公正待遇,不能正常工作。知识无用的价值观普遍存在,知识分子的声誉和社会地位降到历史上的最低点。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进而又迎来科学的春天,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科教兴国”,终身教育等观点被社会接受。知识和知识分子受到了社会的重视。教育成为社会成员实现向上流动的最重要的途径。就拿职业选择来说,个体的文化程度对其有很大影响。社会成员职业地位的高低序列同人们文化程度的高低序列基本上是重合的。

第四,户口对社会流动制约作用逐渐淡化。

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的含义,一是设定严格的城乡界限,二是区域之间居民的户口有极强的固定性和封闭性。户口对于社会成员获取职业地位有十分重要作用,从而决定人们的职业类别和社会地位。

中国政府1958年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户籍管理登记条例》及一系列补充规定组

成了户籍制度,以法律的形式限制农民进入城市,限制城市间的人口相互流动,加固城乡差别,从而形成城乡“二元结构”即“二元经济模式”,为全面加速工业化,实行农产品价值“剪刀差”制度。大量的乡村劳动力被束缚在土地上。80年代以前,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间封锁很严,“农转非”只有四种途径:考大学,当兵提干,厂矿招工和走后门,当时限制农转非比例为每年1.3‰。

1984年,农民户籍管理松动,《国务院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规定可自理口粮到小城镇落户。农民开始进城。80年代最初几年中,乡村实行“离土不离乡”,就地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政策,鼓励到乡镇企业和其他乡村地区非农产业转移,到80年代中期,这种吸收能力趋于饱和。80年代末,90年代初大量农民涌入城市。除此之外,不同地域的人才流动频繁,比如大学毕业生就业,可以不要户口而留下来创业。

以上是目前我国社会流动的几个特点,但不可否认的是社会上的某些领域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价值观念上,“官本位”意识浓,很多担任官职的人具有只能上,不能下思想,形成壁垒,影响流动。也存在着传统观念的“安土重迁”、“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进而阻碍社会流动。

但从总体情况看,随着我国社会越来越走向开放,社会流动将持续下去,是社会分层体系向良性化发展。

社会学概论作业参考答案(1-4全)

作业一 一、填空题 1.孙中山写下了“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座右铭,康有为在青年时代就撰写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同书》。 2.19世纪30年代末,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在其名著《___实证哲学教程_》中首次提出“社会学”这个名词以及建立这门新学科的思想体系。 3.在中国第一个讲解社会学的是康有为,在1891年。 4.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__来看待。 5.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满足人民的各种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___。 6.马克思主义认为,___需要____是人的本性。 7.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 他就什么也不能做。” 8.社会需要是人们的___社会关系____基础。 9.西方流行的需要学说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_需要层次论_______。 10.人类生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1.人类的成长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___自我意识___的获得是一个关键环节。 12.社会交往是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 13.___社会关系____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较为普遍的联系或行为模式。 14. ____语言___是人们相互传递信息、感情的象征性符号之一。 15.巴甫洛夫的信号刺激分为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 二、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一词源于( A )。 A.中国 B.美国 C.英国 D.德国 2.文化是指( D )。 A.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C.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D.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3.“工作安定”属于( B )需要。 A.生理的 B.安全的 C.归属的 D.自尊的 4.“镜中自我”是( B )提出来的。 A.米德 B.库利 C.布卢默 D.托马斯 5.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 B )。

社会学理论试题集

华农大社会学专业07级 西方社会学史复习参考之四 拓展部分(作为以后深入和继续学习参考) 4 简述科层制的特点,正负功能及未来发展趋势 6 简述韦伯关于“感召性权威合法化”的论述? 7 米德关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基本观点。 8 默顿怎样批评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1试论述“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争论的基本内容和分歧实质。 2 试论帕森斯“结构功能模式”同马克思的“社会实践结构论”的联系与区别。 5 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8 异化劳动 9 普遍化的他人 6 米德怎样论述社会组织的心理基础。 7 简述布迪厄关于惯习“habitus”的基本观点。 8 简述城邦社会学的主要学术贡献及局限性。 4 试论哈贝马斯对西方社会学理性观的批判与重建。 5 有序的社会秩序是通过哪些环节建构的?谈谈你对此问题的见解。 6 试论世纪初期社会思潮的历史地位。 8 反功能 9 合法性 12 主观主义 13 异化 16 社会几何学 18 姿势对话 21 实践的模糊逻辑 22 时空抽离化 3 什么是社会行动?它大约可分几类? 6 布劳怎样分析社会交换论中的内部报酬与外部报酬? 7 莫顿的中程理论分析原则与帕森斯的结构功能分析原则区别 9 布劳怎样从微观的社会交换研究上升到宏观的社会结构研究? 10 简述利奥塔关于“重写现代性”的基本观点。 4 联系中国社会发展实践,详述帕森斯的A-G-I-L的模式理论。 6 试论帕森斯关于文化因素在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观点。 3 实体性社会结构 4 社会稳定 5 社会运行 6 宗教冲突 7 话语方式 8 次级结构 9 普遍语用学 10 社会建构论 11 秩序 8 简述帕森斯的模式变量理论。 9 简述吉登斯关于“时空抽离化”的论述。 2 依据人的社会化理论,结合中国实际,谈谈你对当前青少年社会化障碍问题的认识。 3 举例论述西方社会学理论中宏观社会学与微观社会学研究的联系与区别。 4 联系当代社会专业化的趋势,论述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5 模式变量 6 实践的逻辑 4 教育制度的显功能 7 莫顿如何批判宏关结构功能主义的? 4 为什么说加芬克尔的常人方法学实现了社会学的语言学转向? 7 话语实践(福柯) 8 叙事知识(利奥诺) 10 本体性关怀(吉登斯)15 制度化(帕森斯) 16 旋转的中轴(贝尔) 8 怎样理解利奥塔对“元话语”的批判? 9 怎样来理解吉登斯的“方法论置括号”? 4 比较分析帕森斯的AGIL社会系统模式与丹尼尔.贝尔中轴原理的联系与区别。 5 怎样借鉴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解释观念更新在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中的意义? 6 概念行图示(贝尔) 7 认识的子集(利奥塔) 8 双重解读(布迪厄) 9 压抑文明(马尔库塞) 10 解放的认识兴趣(哈贝马斯) 1 当代社会学主要丛哪些角度去研究社会化问题? 2 社会互动的类型及其各自特点。

社会学与心理学当中一个臭名昭著的理论——公正世界理论

公正世界理论(Just-world Theory / Hypothesis)——社会学和心理学中一个臭名昭著的理论 我会不定时找一些心理学的小文章上传,这些文章也是经过筛选的,如果您对心理学、心理咨询有兴趣想学习可以加我的Q二八妖妖八七司仪一八,我是勤思心理咨询师课程培训李老师。 在这种假说里,人们生活在一个公正的世界里,得到的都是他们理应得到的。不幸的人所遇到的不幸都是“咎由自取”,而幸运的人则收获着他们的奖励。 世界上第一个“公正世界”实验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末,由心理学家Melvin Lerner 设计。作为一名心理学家他设计了实验的理论和临床部分,并在之后对他的学生和同事们对病人做出的反应感到震惊。虽然他的学生和同事们都是心理学专业人士,但是私下里他们的态度却倾向于认为“病人会有这样的苦恼完全怪他们自己”——甚至就算是那些只与运气有关,和个人情况完全没有关系的疾病,他们的态度也是这样的。为了搞清楚为什么他们会这样认为,Lerner 设计了一个简易的实验。 Lerner 招募了一组志愿者——全为女性——并让她们观察另一名女性进行“学习测试”。每当受害则在练习中犯下错误都会遭受一次痛

苦的电击。但是这名进行测试并且被电击的女人其实是一名演员,而电击等场景也是Lerner 和同事们所设计好的,但观察者们仍然认为电击的场面很残酷,不忍观看。不过随着实验的进行,志愿者的态度有了转变,她们对受害者的遭遇从同情变得充满敌意。 在观看完整个过程后,观察者们的“休息时间”到了,而休息时间结束后她们将继续观看同一个受害者参加测试和被电击的场景。一部分观察者们被告知,之后的阶段电击将会变本加厉,而另一部分则被告知在严酷的测试结束后,受害者将会被奖励一大笔钱作为帮助完成实验的酬劳。鉴于在上一阶段的末尾观察者们对被电击的受害者产生的敌意情绪,可以很自然地想到,如果她们得知受害者会得到金钱奖励她们必然会十分愤怒,心理失衡甚至辱骂受害者;但实际上当观察者们知道受害者将会得到补偿时,她们的敌意消失了,甚至开始赞赏受害者。在实验中讨厌受害者的人们都是那些被告知受害者会接受更多惩罚的人。她们认为受害者被电击是因为她自己表现不好,太笨了或者智商太低,老是给出错误答案而导致。 Lerner 所得出的结论就是,观察者们希望相信她们自己生活在一个公正的世界里。而在一个公正的世界里,只有坏人才会得到惩罚,所以被持续惩罚的“受害者”就必须是一个坏人。很多人认为“性本善”是人类的天性,而Lerner 提出的结论则让人性显得丑陋。

社会学方法论笔记

社会学方法论笔记 渠敬东 2013-09-12 解题:Methodology of Social Science 1、是方法论,而不是方法Method; 2、强调logos逻辑 3、Social科学几百年而已 涂尔干(法国的第一位社会学教授):奠定了学科的方法论。 方法论:看待世界的方式。 社会学与现代性紧紧连在一起。 Economics的对象:family Politics的对象:polity、city(两者都起源于古希腊) 社会即是一个晚近的概念,而社会学则更是近代才诞生。但,社会学不是剩余学科。 社会学关注总体性totality。例如:《资本论》可称为“人性论”,在马克思看来,人即商品;韦伯认为,理性主义在资本主义和宗教上是一致的。 学科的知识谱系:古希腊(经济学、政治学——哲学) 古罗马(empire治理术——法学) 基督教时代(交汇出现在皇权和民权之间,organization组织出现 了;更重要的是宗教的渗透性,冲破一切障碍。)中世纪后期(自由:航海、贸易、文明化等) “民情”是社会学最初的概念。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中的“法”不是自然法、罗马法或者神圣法,而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法:1、nature整体;2、principle(由内而发的品性)——sentiment(情感)。 这里,“法”即社会学中的methodology方法论。 最早有关社会科学的概念:马基雅维利:people;霍布斯:passion;笛卡尔:self(与社会并生);亚当-斯密:sympathy(是exchange交换的基础)。 Political——economics (国) ——(家),两者之间即是社会。 社会学家是要理解身在的世界。 方法论恰恰是反对纯粹的知识的,而是观察世界的艺术。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学研究方法读书报告 杨磊 本人通过前人经验分别从每个章节进行归纳总结,把一些自认为重点内容进行归纳整理成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读书报告,个人能力有限,如有错漏之处,望老师批评指正。 第一章导论 一、科学方法 1、知识的几种来源:常识:众人经验的积累。传统:历史形成的观念,经验个人经历的积累。权威:众人公认的依据,科学:符合逻辑的经验总结。科学的特征:科学是经验的,根植于、依赖于,科学是命题式的,形式结构,科学是逻辑的,符合正确的思维,科学是操作的,可实际检验,科学是趋于抽象的。概括、理论,科学是趋于系统的,完整体系,科学是累积的,相对的、部分的。 二、社会研究的概念与特征:1.社会研究的定义,研究:提出问题,寻求答案的过程。社会研究:利用经验去研究人们的行为、态度、特征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2.社会研究的特征,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研究的方式是经验的,而非思辨的。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而非判断的。3.社会研究中的困难人的特殊性:感情、意识、霍桑效应;研究的干扰性:研究本身是一种行为;现象的复杂性:果多因、一因多果;特定的限制:伦理的、政治的、法律的; 三、方法体系:方法论研究的逻辑和哲学基础;研究的规则和程序体

系; 四、研究过程: 1.选择问题阶段:研究主题与研究问题 2.研究设计阶段: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案 3.资料收集阶段:四种主要方式 4.资料分析阶段: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 5.得出结果阶段:研究报告与成果交流。 第二章:理论与研究 一、理论及其层次:1.理论的层次:宏观理论,中观理论,微观理论; 2.衡量理论优劣的标准:范围广泛,精确性高,结构简练。 二、理论的结构: 1、概念:对现象的一种抽象,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映2.概念的功能:提供交流的工具,提供观察的视角能够分类和概括构成理论的元素;3.变量:具有一个以上取值的概念可以实际测量的概念;4.变量间关系:相关关系(共变关系)因果关系,共变关系,时间顺序非虚假关系;5.命题:关于概念的特征或概念间关系的陈述;6.假设:关于变量的特征或变量间关系的陈述可用经验事实检验的命题;7.理论建构研究:归纳推理从观察到概括从概括到理论暂时的、相对的、或然的理论;8.理论检验研究:演绎推理竞争解释与理论检验的需要。 第三章:选择研究问题 一、研究问题及其来源1、什么是研究问题:研究主题问题领域2、研究问题的来源:社会现实,个人经历,相关文献。 二、选题的标准1、重要性:意义、价值;理论、实践; 2、创造性:知识积累、独特之处 3、可行性:主、客观限制。

大连理工大学《社会学原理与方法》20秋在线作业3答案

1.以下各项中,不属于根据参与者之间人际关系的性质划分的社会互动情景是()。 A.社交关系 B.情感关系 C.工具关系 D.混合关系 答案:A 2.统计学抽样调查中,一般以()为界。 A.30 B.50 C.100 D.120 答案:A 3.询问调查对象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看法、态度以及社会心理状态的问题属于()。 A.事实问题 B.行为问题 C.态度问题 D.观念问题 答案:C 4.通过表彰模范行为来弘扬正气的社会控制属于()。 A.消极的控制 B.积极的控制 C.非正式控制 D.外在控制 答案:B 5.以下各项中,不属于社会工作的主要对象的是()。 A.未成年人 B.生理上有某种残缺或受到某种损害的人或群体 C.心理上有某种障碍和创伤的人 D.社会关系上出现某种不适应或对立的人、群体或社区

答案:A 6.社会互动的理论包括()。 A.符号互动论 B.戏剧理论 C.社会交换论 D.本土方法论 答案:ABCD 7.简单随机抽样包括()。 A.抽签法 B.随机数表法 C.等距抽样法 D.分层抽样法 答案:AB 8.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包括()。 A.技能社会化 B.结构社会化 C.政治社会化 D.行为社会化 E.性别角色社会化 答案:ACDE 9.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基本内容包括()。 A.私有化社会的阶级斗争 B.阶级的历史发展趋势 C.阶层分析 D.阶级分析 答案:ABCD 10.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包括()。

A.普遍性和变异性 B.复合性和周期性 C.破坏性和集群性 D.结构性和功能性 答案:ABC 11.率先实现城市化的国家是美国。()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12.回报都是有形的。()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13.负向社会化是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14.对比值就是两变量值的比值。()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15.频数分布是不同类别在总体中的相对数量分布,而频率分布则是不同类别在总体中的绝对数量分布。()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社会学理论与方法考题——南开大学社会学博士考题2010

2010年博士入学社会学专业课——社会学理论与方法考题 1.结构主义对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影响。 2.试论“社会学中国化”或“中国特色社会学”建设中应坚持的原则,路径和注意的问题。 3.试述我国社会学界对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研究的理论成果,并谈谈你对中国目前社会分层的看法。 4.以经济发展与社会收入差距扩大的关系研究作为主题,设计研究框架(理论模型),设计一个在全国范围内进行5000份问卷调查的抽样方案,并说明其设计原理。 2010年博士入学社会学专业课——法社会学考题 1.如果你认为法社会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那么请你列举出当前中国法制建设中你最为关注的几个学术问题,并解释理由。 2.如果你认为法社会学是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则请你谈谈法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与传统法学的研究方法相比主要有哪些不同? 3.“清官崇拜”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重要现象,请你谈谈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中国 传统法制的影响。 内容提要 法律是现实社会的调节器,是人民权利的保障书,是通过国家的强制力来确认人的不同社会地位的有力杠杆,它来源于现实生活,而且真实地反映现实的要求。因而透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法律制度,我们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当时人们关于人、社会、入与人的关系、社会组织以及哲学、宗教等诸多方面的思想与观点。同时,法律是一种具有国家强制力、约束力的社会规范,它以一种最明确的方式,对当时社会成员的言论或行动作出规范与要求,因而也清楚地反映了人类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中对于不同的人所作出的种种具体要求和限制。因此,从法律制度的发展变迁中,同样可以看到人类自身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历史轨迹。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国家文明发展历史已经无可争辩地证明,法律制度乃是维系社会、调整各种社会关系、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的工具。同时,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体现。 目录 第一篇法社会学的概念、框架和方法论 第一章法社会学的概念和框架 第一节法社会学的概念 第二节法律与社会研究的框架 第二章法社会学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法社会学的产生及发展概况

西方社会学主要理论

一 结构功能主义 现代西方社会学中的一个理论流派。它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衡。 思想渊源 社会科学中的功能主义有着长期的历史。A.孔德和H.斯宾塞在其著作中都有所论述。□.迪尔凯姆、A.R.拉德克利夫—布朗和B.K.马林诺夫斯基对功能主义也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现代社会学中的结构功能主义是在以往的功能主义的思想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美国社会学家T.帕森斯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结构功能主义这一名称,他在以后的许多论著中,为形成结构功能主义的系统性理论作出了很大努力,并成为结构功能分析学派的领袖人物。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是行动系统的4个子系统之一,其他3 个是行为有机体系统、人格系统和文化系统。在社会系统中,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结构形成了社会系统的基本结构。社会角色,作为角色系统的集体,以及由价值观和规范构成的社会制度,是社会的一些结构单位。社会系统为了保证自身的维持和存在,必须满足4种功能条件:①适应。确保系统从环境中获得所需资源,并在系统内加以分配。②目标达成。制定系统的目标和确定各目标的主次关系,并能调动资源和引导社会成员去实现目标。③整合。使系统各部分协调为一个起作用的整体。④潜在模式维系。维持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基本模式,并使其在系统内保持制度化。在社会系统中,执行这 4种功能的子系统分别为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社会共同体系统和文化模式托管系统。这些功能在社会系统中相互联系。社会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社会系统内的各亚系统之间,在社会互动中具有输入—输出的交换关系,而金钱、权力、影响和价值承诺则是一些交换媒介。这样的交换使社会秩序得以结构化。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是趋于均衡的,4种必要功能条件的满足可使系统保持稳定性。 默顿的经验功能主义 美国社会学家R.K.默顿是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发展了结构功能方法。默顿认为,在功能分析上,应该注意分析社会文化事项对个人、社会群体所造成的客观后果。他提出外显功能和潜在功能的概念,前者指那些有意造成并可认识到的后果,后者是那些并非有意造成和不被认识到的后果。进行功能分析时,应裁定所分析的对象系统的性质与界限,因为对某个系统具有某种功能的事项,对另一系统就可能不具这样的功能。功能有正负之分,对群体的整合与内聚有贡献的是正功能,而推助群体破裂的则是负功能。默顿主张根据功能后果的正负净权衡来考察社会文化事项。他还引入功能选择的概念,认为某个功能项目被另外的功能项目所替代或置换后,仍可

韦伯和涂尔干的社会学方法的比较 - 用于合并

韦伯和涂尔干的社会学方法的比较 (一)研究对象的比较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一书是涂尔干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在这本书里,涂尔干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确定为“社会事实或者社会现象”。同时他给社会学所下的定义是这样的:“一切的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再看韦伯,我们习惯称韦伯的社会学叫做“理解的社会学”,他的研究对象可以说是社会行动。他说“社会学是一门致力于解释性理解社会行动并通过对社会过程和影响作出因果说明的科学。”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两位大师所分别代表的社会学理论传统之间的区别。社会事实和社会行动是两个大小不同的概念范畴,可以说是一个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也就是说,韦伯的研究对象即社会行动相对于涂尔干的社会事实来说就显得更具体。不难推理,由于社会事实的宏观性等原因,涂尔干社会学理论中的研究对象是客观存在的,对象就是“物”。但韦伯对社会学的研究应该具体的,个别存在的,将处于社会中的人的行动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作出解释性的理解,去认识这些隐藏在具体社会行动背后的“秘密”,做出最终的因果性说明。韦伯也因此将社会学研究的两大任务规定为对社会行动的解释性理解和因果性说明。这样一来,便产生了社会学研究的两大派别——实证主义派和解释性社会学研究派,而且双方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造成了双方的矛盾对立。 (二)立场比较: 1、涂尔干实证主义基本立场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当然是社会现象,在涂尔干看来,这个研究的本体就应该是一种自然主义取向。社会现象背后的本真状态是自然的和真实的,当人们去研究它时应该把这种状态保持住,不应该进行人为的干预将其破坏和打乱,人都有好动性、感情、偏见、自以为是、马虎等等一系列特点,只要主动插入一次在他之外的社会行动,这些特点势必就会对他/她所参与的活动造成影响。所以他坚信,以自然科学家的身份去研究社会科学,从自然科学借取概念、方法和运算方程,把社会现象当做“物”,当做数字来看待和研究,包括研究的理论经验原则都是可以从自然科学中借鉴的。

大工18春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在线作业2辅导资料

大工18春《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在线作业2 1、C 2、A 3、B 4、A 5、C 一、单选题共5题,20分 1、大量日常生活中的角色都是()。 A不自觉角色 B自致角色 C开放性角色 D规定性角色 正确答案是:C 2、()年,法国大革命为标志的政治大革命(思想大革命),到19世纪30-40年代,在欧洲基本完成。 A1789 B1790 C1791 D1792 正确答案是:A 3、人一出生就具有的角色叫做()。 A自致角色 B先赋角色 C规定性角色 D自觉角色 正确答案是:B 4、个人社会化中第一要素是()。 A家庭 B学校 C朋友 D大众传播媒介 正确答案是:A 5、()的著作《自杀论》被许多社会学家誉为社会学的“圣经”,标志着社会学与社会哲学的彻底分离。 A奥古斯特?孔德 B赫伯特?斯宾塞 C埃米尔?迪尔凯姆 D马克斯?韦伯 正确答案是:C 二、多选题共5题,20分 1、社会角色失调的类型有()。 A角色冲突 B角色不清 C角色中断 D角色失败 E角色矛盾 正确答案是:ABCD 2、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战后四十余年来的发展,带来了经济、社会、政治领域的一系列变化,

具体表现在()。 A产业结构的变化 B物质生活水平提高 C闲暇时间的增加 D劳动力结构的变化 E生产关系的变化 正确答案是:ABCD 3、“镜中我”理论认为,自我作为一种社会产物,它的出现有三个阶段:() A我们观察到我们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 B我们领悟了别人对我们行为的判断 C基于对他人反应的理解,我们评价我们的行为 D我们根据想象别人对我们自己行为及外表的感觉来理解自我,自我在初级群体中得到了最充分的发展 正确答案是:ABC 4、社会化的内容有()。 A传授基本生活技能 B内化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文化 C指点人生进取目标 D培养担当社会角色 正确答案是:ABCD 5、认为社会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而已,是空名,而非实体的社会唯名派代表人物有()。 A韦伯 B吉丁斯 C斯宾塞 D迪尔凯姆 正确答案是:AB 三、判断题共10题,60分 1、功能主义的视角强调这样一种模式,即社会的每一个部分都对总体发生作用,由此维持了社会稳定。社会非常像人类的机体或任何活的有机体。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是:B 2、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在本质上是生产力的总和。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是:A 3、没有社会化的人也就没有社会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是:B 4、继续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变迁所必经的途径 A错误

社会学概论作业至作业标准答案

社会学概论 单选题:(共10道试题,每题2分) 1.“老年保险”属于哪种需要() A.归属与爱的需要 B.生理的需要 C.安全的需要 D.自尊的需要 2.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A.心理上的矛盾 B.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C.心理上的紧张 D.心理上与父母对立 3.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 A.同事一起春游 B.赶时髦 C.抢购 D.球迷闹事 4.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技能的 社会化,称作() A.继续社会化 B.再社会化 C.特殊社会化 D.反社会化 5.由父母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A.主干家庭 B.联合家庭 C.核心家庭 D.其他家庭 6.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 A.库利 B.林顿 C.托马斯 D.米德 7.文化是指() A.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C.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D.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8.马斯洛认为在不同时期内各种需要对行为的支 配力量是不一样的,支配力量最大的那种需要叫 ()

A.生理需要 B .安全需要 C.优势需要 D.归属与爱的需要 9.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 ) A.严复 B. 康有为 C. 梁启超 D. 陈千秋 10.人们通常把围绕着某一社会地位而形成的一 组角色叫做( ) A.角色丛 B.复式角色 C. 先赋角色 D.实际角色 单选题:(共10道试题,每题2分) 1.可以称为社会群体的是() A.交通事故围观的人群 B.火车上的乘客 C.青少年 D.学校 2.提出人文区位学的分析框架是()。 A.芝加哥学派 B.社会进化论学派 C.华盛顿学派 D.哈佛大学学派 3.兄弟姐妹分别结婚后仍在一起生活组成的家庭 是() A.主干家庭 B.联合家庭 C.核心家庭 D.其他家庭 4.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 A.奉献关系 B.索取关系 C.对立关系 D.交换关系

社会学答案

单选题 2.第2题 孔德的代表作是() A.《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B.《权力精英》 C.《实证哲学教程》 D.《神圣的帷幕》 C 4.第4题 下列关于角色的理解,正确的是 A.角色内含着一系列的权利义务关系 B.角色与身份是相同的 C.角色与地位是相同的 D.角色与社会期待无关 A 10.第15题 个体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是指() A.身份 B.地位 C.角色 D.角色丛 B 15.第22题 认为存在许多相互冲突的文化要素,不同文化要素代表不同群体或社会阶级的利益的文化分析视角是() A.生态学视角 B.互动论视角 C.功能论视角 D.冲突论视角 D 26.第50题 一般认为,最早使用“社会互动”的社会学家是() A.齐美尔 B.涂尔干 C.滕尼斯 D.帕累托 标准答案:A 28.第52题 如同们师兄弟这样群体成员对其有忠诚感的群体,属于() A.外群体 B.内群体 C.正式群体 D.次级群体 标准答案:B 4.第4题 以下沟通方式,属于语言沟通的是()A.借助面部表情的沟通 B.借助身体姿势的沟通 C.借助行为举止的沟通 D.借助文字的沟通 标准答案:D 16.第16题 家庭的本质关系是() A.婚姻关系 B.血缘关系 C.收养关系 D.同代关系 标准答案:A 18.第18题 社区发展的直接目标是() A.培养社区成员的民主意识 B.协助社区成员认识到自己的共同需要,协助社区运用外部援助和内部资源 C.提高社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经济收入水平 D.建立良好的社区内部人际关系和合理的社会结构 标准答案:B 23.第23题 按照霍尔的观点,45至120厘米的距离属于() A.个人距离 B.公众距离 C.亲密距离 D.社会距离 标准答案:A 30.第30题 再社会化与继续社会化的区别是() A.再社会化的环境相对开放,继续社会化的环境相对封闭 B.再社会化具有自主选择性,继续社会化具有强制性 C.再社会化在成年早期进行,继续社会化在成年之后进行 D.再社会化具有强制性,继续社会化具有自主选择性标准答案:D 1.第1题 假设教师、警察和消防员的职业声望分别是75分、70分和65分(满分100分),如果一个人从警察变成了教师,他的社会流动属于() A.向上流动 B.水平流动 C.向下流动 D.地理流动 标准答案:A 3.第3题 被假设为会对其他变量造成影响的原因变量是() A.控制变量 B.因变量

2020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答案

2016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答案 (1/32)、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2分) ?A、心理上的矛盾 ?B、心理上与父母对立 ?C、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D、心理上的紧张 (2/32)、从一岁半到六七岁的阶段。该阶段,作为能够进行思维活动的人来说,是开动和运转思维机器进行实际运算操作的准备阶段,是()。 (2分) ?A、感知运动阶段 ?B、形式运算阶段或命题运算阶段 ?C、前运算阶段 ?D、具体运算阶段 (3/32)、人的需要的满足方式和满足的可能具有()。 (2分) ?A、阶级性 ?B、自然约束性 ?C、客观现实性 ?D、社会制约性 (4/32)、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 (2分) ?A、严复 ?B、陈千秋 ?C、康有为 ?D、梁启操 (5/32)、以下哪种关系属于次级社会关系。() (2分) ?A、工作单位中的同事关系 ?B、血缘关系

?C、家庭关系 ?D、地缘关系 (6/32)、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指明()是产生社会交往的根本原因。 (2分) ?A、社会发展 ?B、人的需要 ?C、个人发展 ?D、组织生存 (7/32)、马斯洛于1943年出版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 (2分) ?A、需要层次论 ?B、宏观需求理论 ?C、激励理论 ?D、社会需求理论 (8/32)、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产生于()年代。 (2分) ?A、19世纪30年代 ?B、19世纪60年代 ?C、19世纪40年代 ?D、19世纪50年代 (9/32)、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2分) ?A、语言 ?B、直立行走 ?C、思维 ?D、劳动 (10/32)、在人的个性的形成过程中,生理、心理因素都以()为中介发挥作用。 (2分) ?A、主观因素

美国社会学发展简史

美国社会学发展简史 起源 美国的社会学理论来源于19世纪欧洲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当时美国正面临着在现代工业发展、资本主义发展以及民主发展背景下剧烈的社会变革。美国社会科学的发展主要是在传承法德两国、尤其是德国社会科学发展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自己文化的改造。在欧洲的社会思潮中,很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卡尔?马克思,他认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是阶级斗争,是由生产方式的进化决定的;法国哲学家图尔干认为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在于集体意识的形成,包括宗教及社会分工的形成;德国哲学家韦伯则认为社会最大的问题是权威问题及社会的理性化。这三个思潮对美国的社会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早期的美国社会学家将社会学由欧洲介绍到美国,这是社会学在美国发展的开端。早期社会学家有萨姆纳,他承继斯宾塞进化论学说,认为进化通过生存竞争为自己开辟道路,著名理论是“合作对抗论”。另一位早期社会学家是沃德,他一方面继承了孔德和斯宾塞的实证主义传统,另一方面强调人的意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提出“有目的进化”的口号,认为社会学的基础应该是心理学,而非斯宾塞认为的生物学。 美国社会学以在大学讲坛上介绍著名欧洲社会学家的著作和思想为起点。19世纪70年代,萨姆纳在耶鲁大学以斯宾塞著作为教材讲授社会进化论,这是美国大学中最早开设的社会学课程。1889年,斯莫尔、吉丁斯、布莱克默分别在科尔比大学、布莱恩马尔大学、堪萨斯大学开设社会学课程,这一年标志着美国社会学正规教育的开始。1892年斯莫尔在芝加哥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1894年吉丁斯在哥伦比亚大学建立社会学系。自此社会学开始在美国的高校中得以发展。1984年斯莫尔与文森特合著了第一本社会学教科书《社会研究导论》。这些都为社会学在美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斯莫尔创建的第一个社会学系中逐渐形成了芝加哥学派,他们把参与观察技术引入社会学研究,对多种社会问题,特别是城市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经验性研究。芝加哥学派的成就标志着美国社会学从早期以吸收、传播欧洲社会学为主,发展到具备自己特征的新阶段。 托马斯一开始就用心理主义研究原始社会,认为人的行为必须从历史和社会的角度去解释。他和兹纳尼茨基合著的《波兰农民在欧洲和美国》(1918~1920)是这一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被看做是美国社会学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相结合的转折点。 围绕帕克的一批芝加哥学派学者及其研究成果,标志着美国式的经验社会学的成熟。这种注重经验研究和实际社会问题研究的风气始终是美国社会学的主流。在芝加哥学派经验社会学崛起的同时,库利和米德为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奠定了基础。库利是美国早期社会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库利全部著作的主题,同时提出了“镜中我”“初级群体”等概念,并称初级群体是“人性的摇篮”。米德在萨姆纳、杜威、库利等人关于个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论述基础上,创立了符号互动论,提出了角色扮演,主我、客我等概念,并区分了三种社会控制的形式。到19世纪30年代中期,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

社会学概论主要理论

社会学概论主要理论十分以上喔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1.社会学创立时期代表 (1)孔德(社会学之父)将社会学居于科学最高层次;“秩序”和“进步”是他的两个核心概念。 (2)卡尔·马克思;(3)斯宾塞 2.社会学形成时期代表 (1)涂尔干: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②社会团结理论;③失范理论;④社会学研究方法准则; ⑤功能分析和历史分析方法:系统的社会学功能分析。 (2)韦伯:①理解社会学--韦伯认为,研究对象是社会行动。 ②社会行动类型。合理性是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 3.芝加哥学派:社会学起源于欧洲,但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是在美国成立。 4.结构功能论 关注焦点在于社会均衡是如何维持和不断修复的。代表人物是帕森斯和默顿。 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和《社会系统》。其AGIL功能分析图式是理解其结构功能理论的重要内容。默顿:《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提出显功能与潜功能。 5.冲突理论 (1)源于马克思的社会思想,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是最早、最深刻和最系统的冲突论; (2)辩证冲突论:德国达伦多夫--《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 6.交换理论:霍曼斯提出,布劳修正--《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 7.符号互动论:源于美国社会学家米德,主要代表人物是布鲁默和戈夫曼。 8.社会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所主张的理论道路。 9.艾尔弗雷德·舒茨--奥地利--创立现象学社会学。 11.“五脏六腑”--费孝通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1.实证主义方法论 遵循自然科学法则,用普遍因果律研究社会现象的方法理论,以孔德《实证哲学教程》为代表。 2.人文主义方法论 反实证主义方法论,是对社会行动过程及结果予以主观意义理论的方法。 基本观点: (1)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 (2)研究的目的在于“理解”而非“说明”; (3)立足于微观层面,研究社会现象。 3.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基本观点 (1)承认客观的社会规律; (2)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进程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3)唯物史观,强调人类的历史实践活动,注重制约人的行动的社会物质环境。 4.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流派 (1)后实证主义--20世纪后期,波普尔的证伪理论、科学哲学家库恩的“科学革命论”和“范式理论”占主导地位。 (2)新人文主义--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欧洲兴起的新人文主义,又称新韦伯主义。 (3)批判诠释理论--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被称为“用历史诠释学观点考察真理”的里程碑。 (4)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在文化、文学领域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潮,对社会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装逼”的心理学及社会学分析

"装逼"的心理学及社会学分析 “从1974年初到1976年中期,谁在群落内处于等级秩序的顶端,这一点是很清楚的。初看起来,耶罗恩至高无上的地位似乎是奠基在他那傲视群猿的体力之上的。耶罗恩的庞大身躯和他充满自信的行为方式,会使人产生一种天真的设想,即黑猩猩们的社会是由最强者为王的法则所支配的。他看上去要比群落内第二大成年雄黑猩猩——鲁伊特强壮得多。但实际上,这是一个假象,造成这个假象的原因则是,在耶罗恩占据最高统治地位期间,他的毛发总是略微地竖立着的,即使在他不卖力进行那些威胁性武力炫示的时候也是如此,而他走路的时候总是迈着一种缓慢而稳重的夸张的步伐。这种具有欺骗性的习惯性做法——让躯体看起来显得大而沉重——是黑猩猩中的雄1号普遍具有的一个特征,正像我们在后面将再三看到的那样,每当有其他个体将先前占据这一位置的个体取而代之时,他们都会这么干。处在拥有权力的位置上这一事实会使一只雄性在身躯上也给人以深刻印象,这就是前面所说的那个设想——作为阿尔法雄性[注]的他占据了一个与其外貌相称的地位——得以产生的原因。” 在荷兰动物学家弗朗西斯·德-瓦尔的名著《黑猩猩的政治》一书里面,出现于第四章“二次权力更迭”开篇的这段话让我印象十分深刻,而在接下去数个小节,德-瓦尔绘声绘色地描写了鲁伊特向耶罗恩发动权力进攻并一度成功罢黜了这只阿尔法雄性的过程,包括双方如何对黑猩猩群中的雌性进行争夺,以及对其他雄性进行笼络,一波三折的,看起来十分有趣。但,事情还没有完,这故事有一个悲伤的结局,第一次看书时让我几欲落泪——失去地位以后,老奸巨猾的耶罗恩忍气吞声了一段时间,但暗中酝酿反扑,终于有一次趁鲁伊特睡觉,和其他雄性一起把他给打成重伤,并阉割了他,后者最后悲惨地死去。1989年出版的《黑猩猩的政治》曾在2007年与《沉思录》、《物种起源》、《君主论》一同入选百位哈佛大学教授推荐的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经典图书,它不仅是作为一本引人入胜、有很多故事的动物书,更多是作为一本帮助我们了解灵长类的行为与需求的普及型读物,受到了政治家、管理者和社会学者的广泛关注。关于这本书的赞美我不再多说,只想指出的一点是,德-瓦尔德这段描述之所以数年之后还在我脑中呼之欲出随手拈来,乃因为它深刻地指出了一只黑猩猩(或一个人)如果想要在他所属的群体中处于(或维持)优势地位,则必须做的一件事就是适当地“装”。耶罗恩成功地通过把毛都耸立着这种方式,装成了比其他个体都体格硕大,从而引起他们的敬畏。事实上,这家伙后来被打败了,毛就耷拉了下来,德-瓦尔德的团队观察到他其实一点儿也不比别的雄黑猩猩高大。非常有趣的事实。 无独有偶,哈佛商学院的美女副教授艾米·库迪(Amy Cuddy)在她的一系列研究中,探讨人所采取的身体姿势会如何影响其行为方式乃至行事效果,就发现了另外一些很接近的事实。她把结果发表在一篇名为《在高风险的社会评估之前采取强有力姿态的利益》 (The Benefit of Power Posing Before a High-Stakes Social Evaluation)的论文中,并且在2012年出席TED演讲时,做了一个极其生动的演讲《用肢体语言重塑自己》。艾米提到,她一直以来很想知道,如果人外表上伪装成比较强大的模样,是不是就会真的在心理乃至生理层面产生效应,所以她和同事们招募了一批志愿者来做实验。这些被试在一开始会被要求做出一些开放型或收缩型的动作:前一类如坐在椅子上把腿跷到办公桌上去、双臂打开、叉腰耸肩,这样显

第五章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

第五章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本章要点】 ·社会学的方法体系由方法论原则、具体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三个层次构成。社会学研究方法具有动态性、整体性和经验性等特征。 ·社会学研究主要有实证范式、解释范式和批判范式三大类型。研究的逻辑过程是由问题、理论、假设、操作化和假设检验等几个环节构成的。 ·社会学对社会运行及协调发展的理论解释过程主要包括:概念和变量、假设、变量测量和分析、假设检验。 ·问卷调查法、田野调查法、实验法是社会学研究中用于收集经验资料的最常用的方法。历史比较法是常用的分析方法。 ·社会指标是把复杂的社会现象变为可以量度、计算、比较的数字、数据、符号。 ·抽样调查和数据分析是社会学定量研究中用来使收集的资料具有总体代表性以及利用调查数据揭示社会运行规律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关键概念】 概念变量假设操作化范式“科学之环”原理定量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田野调查法实验法社会指标抽样分层抽样 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具体社会学科,社会学发展至今,已经形成和积累了相对独立的、系统的和科学的研究方法。正是依托这些系统方法,社会学的特殊视角逐渐形成,学科理论和知识得以不断积累和拓展。 第一节社会学方法论 一、社会学方法体系 从知识结构的角度看,社会学的方法体系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为方法论原则,具有指导研究方向的意义;第二层次为具体研究方法,与研究实践和过程相统一;第三层次为技术手段,是研究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工具。 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原则,是确定研究者的基本方向、影响研究性质的基本观念和定律。方法论原则通常包括:(1)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2)逻辑思维方法原则;(3)社会学的一般化理论。 无论是社会科学研究活动还是自然科学研究活动,都属于人的认识活动范畴,是人们在一定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进行的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认识。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在于其一般性,即引导人们对世界形成一种基本观念,而且这种观念会影响其他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因此,研究者所遵循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会对其研究方向和基本性质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各学科中形成的理论流派和不同的知识体系,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不同世界观和方法论发展的结果。 逻辑方法原则是指导人们进行正常思维的基本规则。遵循逻辑规则既是进行研究活动的最基本保证,同时也有助于科学研究活动的深入。对科学研究活动有指导意义的逻辑原则主要包括逻辑方法,如分类法、归纳法和演绎法等,以及逻辑规律,如同一律、排中律等。在社会学研究中,正确运用分类法、归纳法等逻辑方法.并按照逻辑规律来进行思考和推理,是非常必要的。 学科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学科研究的不断创新,不断超越已有的知识范围;另一方面,学科的知识积累也非常重要,创新和超越是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在社会学的研究中,已经成型的学科一般化理论对研究实践同样具有方法原则的指导意义。 二、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特征 社会学具有自己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其独立性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具体化和专门化,即其关注的焦点是社会行为、社会现象以及社会系统。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为以

第二章 农村社会学发展简史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国内外农村社会学的产生及发展历史沿革。 教学内容:农村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国内外发展简史。 教学重点:农村社会学发展历史沿革。 授课方法:讲授加讨论 主要参考书目: 1、朱启臻主编《农村社会学》,第二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12. 2、钟涨宝主编《农村社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0. 第一节国外农村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农村社会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1.美国农村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农产品价格下降;铁路公司肆意剥夺农民;农业日益资本主义化和现代化使农民急剧分化。 2.反抗运动:格兰其运动;绿背党运动;平民党运动。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20余年中,美国农村一直骚乱不安,农场荒废,学校关闭,破产农民涌入城市,农村社会问题丛生。) 3.1876年,萨姆纳在耶鲁大学讲授社会学,标志着社会学在美国的诞生。 1892年,斯莫尔建立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创办美国最早的社会学杂志《美国社会学杂志》。1905年,成立了以沃德为主席的社会学会。世界社会学研究中心由欧洲转向美国。 1908年,罗斯福成立了农村生活委员会,农村问题专家贝利教授为主任,主持美国农村大规模调查研究,提交了一份包括教育、土地保护、劳动力、技术、妇女负担等内容的调查报告,里程碑。1915年,查尔斯.葛文宾发表《一个农村社区的社会解剖》。“美国第一件合于科学的、系统的、分析性的农村社会学研究。” 1916年,吉勒特出版《农村社会学》,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由专业社会学家从社会学学科角度撰写的系统化著作。 1929年,索罗金,齐默尔曼《乡村—城市社会学原理》 20世纪50年代以来,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社会学研究萎缩。 二、农村社会学的发展 1.欧洲 欧洲国家、美国农村社会学者、联合国粮农组织三方合力。 法国:主要探讨法国农村的历史和文化特点及农村多样性问题——农村城市化。 孟德斯鸠《农民的终结》 1957年成立“欧洲农村社会学工作者协会”,“欧洲农村社会学会” (还有英国、荷兰、意大利、苏联) 2.亚洲 日本,运用社会结构概念进行村落分析的研究特色。 铃木荣太郎《日本农村社会学原理》;福武直《中国农村社会结构》,村落类型理论的创立者。 20世纪30-40年代,朝鲜半岛开始农村社会学研究。 3.拉丁美洲,“内殖民主义”;传统依附理论;新依附理论;发展;低度发展理论。 4.国际 成立国际农村社会学联合会;亚洲农村社会学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