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柴油发动机供油系统加热装置介绍

柴油发动机供油系统加热装置介绍

柴油发动机供油系统加热装置介绍
柴油发动机供油系统加热装置介绍

柴油发动机供油系统加热装置介绍

柴油发动机使用的燃料是柴油,柴油质量的好坏对发动机燃料燃烧过程、油耗和排放以及发动机的工作性能、使用寿命等都有着很大的影响。柴油是液态的石油产品,石油开采后经加工提炼形成各种燃料油、润滑油、石蜡、沥青等石油产品。柴油是燃料油的一种,提炼加工后形成的燃料油,分送到各地加油站供车辆使用。所以无论人们怎样小心,污物、铁锈、水份、胶物质以及油漆等杂质仍然会进入燃油中。

在常温下,柴油是透明液体,其黏度较小,流动性好,喷雾效果好,燃烧充分,从而,排放低、耗油少。当环境温度降低后,柴油会产生石蜡结晶,此时,柴油会变得浑浊,黏度增大,流动性、雾化效果变差,燃烧不完全,耗油增加,排放烟雾增大。情况严重时柴油中析出的固体石蜡,会造成各部位滤网堵塞,燃料供给减少甚至停止,致使发动机熄火。尽管柴油车司机,都知道根据当地的环境温度选用合适标号的柴油,但当环境温度降到一定程度时,所使用标号的柴油也改变不了其低温流动性变差的事实。实验证明,在环境温度低于4℃时,对柴油进行适当加热,不仅可以改善其流动性,优化喷雾质量,容易启动,而且还可以减小烟雾排放,保护发动机,延长其工作寿命,并能起到节油的作用。

针对上述现象,本公司组织了一支行业专家队伍用了近一年多的时间开发了柴油发动机供油加热装置,该装置具有结构简单、加热快、能效高、工作稳定可靠、安全性高、并能实现自动控制等特点。

一、技术原理:

该加热装置以车辆自备蓄电池为电源。车辆在冬季或低温环境中启动时,通电8-15秒之内,使凝结在柴油油路里的柴油解冻,保证发动机冷启动时供油畅通。在低温环境行驶过程中始终对输入发动机的柴油保持加热,确保柴油顺利输入发动机,避免了中途因柴油结蜡而堵塞油路造成熄火。发热元件是热敏陶瓷电阻。它具有恒温,热敏和限流等特性,用它做发热体,具有寿命长、安全、无明火、升温迅速、受电流电压波动影响极小等优点,是电阻丝无法比拟的。

二、功能特点:

该加热装置耗电量低,热效率高。发热元件将电能安全转化为热能,并将热能直接加热柴油,热效率高。该加热装置不是对油箱里的柴油全部加热,只对油路的柴油加热。油路里的柴油小部份进入燃烧室燃烧,大部份从回油管里流回到油箱。回到油箱里的油是热油,直接通到进油口再重复使用,柴油机工作时自身的温度不断升高,直到与使用环境达到热平衡,对回油进一步加热。因此实际被加热的柴油就是柴油机的耗油量,耗电量很小。

三、使用价值:

1、节能降耗、提高经济效益:安装本系统后,同等条件下发动机用柴油可以降低一个标号,即该用-10#柴油的可换成0#柴油,该用-20#柴油的可以换用-10#柴油,即该用-35#柴油的可换成-20#柴油。可以节约成本约在6%-8%左右。

2、延长柴油机寿命:柴油加热后黏度降低,不仅增强了流动性,也使柴油中的杂质易于沉淀,使油水更易于分离,从而使供入柴油机喷射系统的柴油更纯净,减轻柴油机喷射系统精密元件的磨损。

3、安全可靠:本产品采用的加热元件具有恒温特性,不会使柴油过热。即使停车后忘记关电源一直加热(不允许)仍不会造成系统损坏,被加热的柴油不会超过40℃,而柴油的燃点300℃,二者相差很远。另外,所有电线接头都不与柴油接触,所以即便线头打火也不会引燃柴油。非低温环境不需加热时,智能控制装置会自动切断该加热装置的电源。

4、使用寿命长:电热元件在正常使用情况下,20万公里不损坏。其它元件不低于汽车产品寿命要求。

四、技术参数:

1、供电:24V或12V

2、启动瞬时电流:100A~120A

3、保持电流:10A~60A

4、温控器启动温度:4±3.5℃

5、温控器断开温度:10±3℃

五、结构组成:

1、加热部分:加热器的结构由绝缘塑料腔体、上盖、压力弹簧、陶瓷热敏电阻加热片、导电散热金属片等组成。

2、温度控制部分:该部分由温控开关和电气控制系统组成,当燃油温度小于等于4度时,燃油加热器的温度开关和控制继电器被激活,加热器开始工作,直至燃油温度达到10℃左右时才断开电路停止加热。

此产品已在世界著名卡车依维柯、奔驰、现代等汽车柴油发动机供油系统中试用,均博得广大用户的一致好评。

柴油车智能控制加热器录入:系统管理员

该产品为一套完整的电子控制装置,所有功能都集中在控制面板上。

该产品是在原车基础上,利用车辆自身电瓶作为电源,为整套油路系统即油箱、油管、油水分离器、发动机细滤(油底壳可视需求进行选配)进行加热,使燃油温度瞬间加热并始终控制保持在燃油的最佳燃烧温度30℃,燃油雾化好,燃烧更充分、动力足、节能减排,保障车辆易启动、行驶安全;产品管路配件的设计严格参照原车结构,根据车辆不同的连接方式量身配置特制螺丝,无需替换或打孔破坏车辆自身的油路系统即可直接安装,保养时无需拆卸加热部位,不影响车辆日常维护保养;耗电量只有120W,此耗电量是目前国内外同类产品中最低,不影响车辆的正常用电而达到加热效果。

加热方式为内嵌式加热,提高了油路加热的热效率利用,采用自主研发的加热线,由特殊合金为原料,经特殊工艺加工而成,耐腐蚀、耐高温、不易损坏、使用寿命长,加热线直径仅为2mm,不会因使用阻塞油路减少燃油流量。加热线的表面温度可在1-5秒内达到所设定的恒温,并控制燃油温度达到最佳燃烧点,不会因加热时间长而使温度无限制地上升,永远保持温度恒定。

该产品具有断路、短路保护以及故障检测功能。当某个加热部位发生故障时,发出声光报警的同时自动断电。

在安全方面,采用三种安全设置:

1.智能控制设施;

2.断路、短路保护设施;

3.加热线最高温度限制设施。

2011-9-1 14:56:37 [关闭] [返回顶部]

(注:范文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只是收取少量整理收集费用,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柴油机的四种低温启动方式

柴油机的四种低温启动方式 低温条件下,燃料粘度增加而不利于燃油的雾化与燃烧,润滑油流动性变差使各运动零部件阻力增大,再加上蓄电池工作能力降低等因素的影响,极易导致发动机启动困难、机件磨损、功率降低、燃料消耗增加和动力性能下降。为保证各类工程机械在寒冷条件下能够安全地投入使用,应当做好日常保养,最好安装低温辅助启动系统。 四种常见的低温启动方式 (1)加注冷起动液 冷起动液是一种辅助启动燃料(由乙醚,低挥发点的碳氢化合物和带有添加剂的低凝点机油组成),其中加入的带有添加剂的低凝点机油可改善气缸壁的润滑条件,达到启动的目的。由于乙醚具有较好的挥发性、易点燃和易压燃,因此乙醚的含量越多,柴油机可直接启动的温度就越低,但启动时柴油机的工作粗暴程度也就会越大。因此,使用冷起动液时一定要按规定量加注,切不可过量加入。此种启动方法虽可在瞬间启动发动机,但由于此时机油的温度低、粘度较大,启动后在一段时间内气缸壁上油不多,润滑条件恶劣,发动机工作时机体内作往复运动和回转运动的机件间就会形成干摩擦,使机件磨损加剧;因此,使用冷起动液启动发动机后切忌加大油门运转,选择这种启动方式启动时,应选雾化情况较好的起动液,并控制好喷射时间、喷入位置和喷入量。另外,切忌从空气滤清器的进气口直接喷入起动液,以免影响空滤器滤芯的质量和加大起重液的喷入量,造成发动机冷机启动运转超速。根据以上说明,建议慎用冷起液。 (2)火焰预热启动 火焰预热装置的最低工作温度为-40℃,工作过程为电子自动控制。火焰预热起动装置一般由电子控制器、电磁阀、温度传感器、火焰预热塞及燃油管和导线组成。该装置的工作过程是,将电热塞加热到850-950℃后接通起动机,电磁阀自动打开油路,通过燃油管向电热塞供油,进行火焰预热启动,采用该装置启动发动机后,由于此时机油的温度低、粘度较大,启动后在一段时间内气缸壁上油不多,润滑条件恶劣,发动机工作时机体内作往复运动和回转运动的机件间同样会形成干摩擦,使机件磨损加剧;由于摩擦中产生的高温能使摩擦表面金属熔化,极易造成机件卡死。因此,使用火焰预热装置启动发动机后也应切忌加大油门运转,否则易造成拉缸事故。 (3)循环水加热系统(也称燃油加热器加热系统) 这是近几年新采用的低温辅助启动方式,这种低温启动方式是通过燃油加热器.附带的水泵将发动机机体内的冷却液抽出,通过燃油加热器将其加热后再循环至发动机机体内,以此加热发动机,达到低温条件下启动发动机的目的。 这种低温启动方式的整个加热过程需30-40min,能将发动机机体温度加热到40-50℃左右,此时发动机的机油也得以加热,机油的粘度降低,发动机在低温条件下的润滑条件改善,使发动机顺利启动。这种低温启动方式优点明显,使发动机在低温寒冷条件下的启动性能大大提高,建议采用。ZLG50C高原型装载机、TLG210A高原型推土机上采用了这种低温启动

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练习题

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试题 一、填空题 1.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过程可按曲轴转角划分为(备燃期)、 (速燃期)、(缓燃期)和(后燃期)四个阶段。 2.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有四部分组成:(燃油供给)、(空气供给)、(混合气形成装置)和(废气排出装置) 3.柴油机的混合气的着火方式是(压燃式)。 4.国产A型泵由(泵油机构)、(供油量调节机构)、(驱动机构)和(泵体)等四个部分构成。 5.喷油泵的传动机构由(凸轮轴)和(挺住组件)组成。 6.喷油泵的凸轮轴是由(曲轴)通过(定时齿轮)驱动的。 7.喷油泵的供油量主要决定于(柱塞)的位置,另外还受齿条的影响。 8.柴油机的最佳喷油提前角随供油量和曲轴转速的变化而变化,供油量越大,转速越高,则最佳供油提前角(越大)。 9.供油提前调节器的作用是按发动机(工况)的变化自动调节供油提前角,以改变发动机的性能。 10.针阀偶件包括(针阀)和(真阀体),柱塞偶件包括(柱塞)和(柱塞套),出油阀偶件包括(出油阀)和(出油阀座),它们都是相互配对,(不能)互换。 二、选择题 1.喷油器开始喷油时的喷油压力取决于(B )。 A.高压油腔中的燃油压力 B.调压弹簧的预紧力 C.喷油器的喷孔数 D.喷油器的喷孔大小 2.四冲程柴油机的喷油泵凸轮轴的转速与曲轴转速的关系为(C )。 A.1:l B.2:l C.1:2 D.4:1 3.孔式喷油器的喷油压力比轴针式喷油器的喷油压力( A )。 A.大 B.小 C.不一定 D.相同 4.在柴油机中,改变喷油泵柱塞与柱塞套的相对位置,则可改变喷油泵的(C )。 A.供油时刻 B.供油压力 C.供油量 D.喷油锥角 5.喷油泵柱塞行程的大小取决于(B )。 A.柱塞的长短 B.喷油泵凸轮的升程 C.喷油时间的长短 D.柱塞运行的时间 6.喷油泵柱塞的有效行程( D)柱塞行程。 A.大于 B.小于 C.大于等于 D.小于等于 7.喷油泵是在(B )内喷油的。 A.柱塞行程 B.柱塞有效行程 C.A、B均可 D.A、B不确定 8.柴油机喷油泵中的分泵数(B )发动机的气缸数。 A.大于 B.等于 C.小于 D.不一定

依维柯柴油机(索菲姆发动机)汇总

南京依维柯索菲姆电控共轨柴油机及整车匹配技术资料 一、引言 共轨柴油喷射系统(Common Rail System)是随着世界范围内对柴油机排放要求的提高以及电子控制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新一代燃油系统,它相对于其他燃油系统,在排放、噪声、振动和经济性等要求方面,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欧美汽车发达国家已研制出成熟的共轨柴油机,并在汽车上获得应用。相比而言,我国对于共轨柴油喷射系统的研发和应用,还差距甚远。南京依维柯公司为了满足中国实施的柴油车欧Ⅲ排放标准要求,从依维柯公司引进了索菲姆8140.43S发动机,它是国内首例达到欧Ⅲ排放标准的小型柴油机。 引进之初,依维柯公司和博世公司都持谨慎态度,因为索菲姆8140.43S共轨发动机比之前以凸轮轴驱动的索菲姆2.8L柴油喷射系统,在共轨、电控技术以及对中国燃油品质和环境适应性要求方面,难度大很多。南京依维柯公司经过严格的二次开发,国产化索菲姆8140.43S发动机已经正式下线,装配该发动机的都灵V汽车也已投产并取得了很好的市场表现。 二、柴油发动机的电控共轨技术 (一)概述 为了降低排放中的微粒,要求特别高的喷射压力。如图1,索菲姆8140.43S柴油发动机采用博世EDCMS6.3电控共轨系统(注:EDC是ElectronicDieselControl的缩写,6.3代表控制单元的版本),它能适应柴油机高度复杂的控制需要,最高喷射压力可达135MPa,最高转速可达6000r/min。其中,“燃油轨(共轨)”是储存燃油的公共油轨,它使喷射时间能够自由地组织,完全与系统压力独立。“高压泵”用来生成喷射压力,它和燃油的喷射过程是独立的,生成的高压燃油被储存在共轨中等待着喷射。“电磁喷油器”具有预喷功能,在主喷之前1%秒内,少量的燃油被喷进了气缸压燃,预加热燃烧室。预热后的气缸使主喷射后的压燃更加容易,缸内的压力和温度不再是突然地增加,有利于降低燃烧噪音。在膨胀过程中进行后喷射,产生二次燃烧,将缸内温度增加200℃~250℃,降低了排气中的碳氢化合物。“电子控制单元ECU”是共轨系统的控制中心,它计算需要的燃油喷射量、喷射始点和喷射压力,控制喷油器中的电磁阀的动作,使得每一气缸的燃油喷射始点是完全独立控制的。 二、发动机的基本参数 索菲姆8140.43S共轨发动机的基本参数见表1及图2、图3。

挖掘机的四大系统、三大装置

一、四大系统 1、动力系统,它指的是柴油内燃机。柴油机的特点,压缩比高动力大。试验证明,柴油机的燃油消耗率平均比汽油机低30%左右。柴油机的缺点:性能差、震动大、噪音大。 ①柴油机有两种冷却方式:A风冷、B水冷。 ②柴油机有四个工作行程:进气、压缩、作工、排气。 ③六缸柴油机的作工顺序:1-5-3-6-2-4。 ④现在的挖掘机多采用六缸直列涡轮增压式柴油内燃机,涡轮增压器在机器上方进气口位置,它使过滤后的空气在没进入气缸前先预压一次,以增加进入气缸的进气量来增大发动机的功率。 ⑤有的挖掘机的动力系统采用电动机,我们习惯上称之为“电铲”,多用于电比较丰富的矿山,优点:动力大,噪音低、环保。 2、液压系统,现在的挖掘机的传动方式多采用液压传动液压系统主要指的是液压油箱、液压油泵、主控阀,液压油缸和液压马达。液压泵压液压系统中属于动力元件,液压油缸和液压马达在液压系统中属于执行元件。 3、操作系统:它是对整个挖掘机进行操作控制的系统,它包括左右工作装置操纵杆,左右行走操纵杆,安全锁定杆,启动开关,油门控制杆或燃油控制杆。 4、电子监控系统:电子监控器、导电线路和电子传感器。 二、三大装置,它主要包括:工作装置,行走装置和回转装置。它们之间的相互配合,充分地完成了挖掘机的行、转工作这些动作的基本要求。 1、工作装置主要分为:大臂、小臂、铲斗、油缸、连杆等。 ①其中大臂也叫动臂,小臂也叫斗杆,铲斗也称为挖斗。 ②动臂是采用优质钢板弯曲成135°左右而制成的。 ③一般挖掘机小臂长2.9米,大臂长5.7米左右。如神钢210标准小臂为2.94米。 ④挖掘机从铲斗的安装方式上可分为正铲和反铲两种。 A、正铲:当挖掘机在针对停车面以上的部位进行挖掘作业时,所采用的一种铲斗的安装方式,其要求是铲斗的开口朝向前方。 B、反铲:其安装方式正铲相反,其作业面处于停车面以下。同时,它又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铲斗安装方式。 ⑤大臂相比小臂和铲斗、油缸而言,它承担的负荷比较大,大臂的支点与大臂油缸的支点是三角形,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使工作时大臂不会来回振动。 2、回转装置:回转平台、回转轴承、回转机构。其中回转机构包括回专马达、回转减速器。 3、行走装置:引导轮、驱动轮、链轮、支重轮和履带习惯上称之为“四轮一带”。

柴油发动机冷却系统使用与维护研究

柴油发动机冷却系统使用与维护研究 摘要对于柴油机而言,正确使用、合理维护冷却系统可使其性能得到有效提升。然而,在日常使用过程中,仍有大量关于冷却系统的错误认识存在,以至于柴油机性能受到影响。基于此,本文入手于柴油机冷却系统的组成及功用,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使用、维护方法。 关键词柴油发动机;冷却系统;使用与维护 柴油发动机零部件在吸收燃烧气体后,会有热量产生,冷却系统主要便是将这些热量及时散发,为发动机的工作提供适宜的温度环境,对发动机零部件温度进行有效控制,为其使用寿命提供保障,为发动机使用功率的充分发挥奠定基础。因此,本文主要对柴油发动机冷却系统适用于维护展开研究。 1 冷却系统的组成及功用 以散热方式为根据对柴油机冷却系统进行分类,主要包含水冷却和空气冷却系统。水冷却系统的组成成分有水泵、配水管、散热器、风扇、调温器和水温表等。该系统主要负责将柴油机运作过程中零部件所接收的热量朝着大气及时散发,以正常范围控制柴油机工作温度。发动机工作时,冷却水会在水泵的作用下由配水管传输至缸盖、水套,而吸收了热量则会朝着散热器上部传输,途经散热器芯传输至散热器下部。同时,当热量传到散热器芯、片时,空气会在风扇的旋转下朝着散热器流动,加快热量散发,实现水温降低。水在经过冷却后,在水泵的作用下再次进入水套,不断循环。 2 冷却系统的使用与维护 2.1 水泵的使用与维护 水泵使用过程中,难免会有故障发生,故而必须重视水泵的正确使用及合理维护措施。 首先,在水泵使用过程中,水泵若是带有齿轮传动,那么水泵齿轮、传动齿轮之间的啮合必须保持良好;水泵若是带有皮带传动,那么水泵皮带与传动皮带轮槽必须同线,其松紧度也需维持在适宜的程度[1]。松紧度过紧会使水泵轴承承受更大的负荷,缩短轴承的寿命。而松紧度过松会有皮带打滑的现象出现,以至于降低水泵工作效率。 水泵使用中,需定期开展保养工作,以列举于说明书内的要求为根据,将润滑油及时加注至水泵轴承内,在加注时必须合理控制加注量,以免水泵轴承使用寿命缩短。同时,针对水泵工作状态定期开展检查工作,在水泵传动皮带拆除后应能自如地用手转动皮带轮,水泵叶轮、泵壳之间不会发生擦碰,泵轴内不会存在卡滞。要想确保发动机的运转正常,就必须正确使用、合理维护水泵,为其提

柴油机的燃油系统

柴油机的燃油系统 1.商用车发动机增压式共轨喷射系统及关键技术的研究 随着未来排放法规(美国2010年及欧6排放标准)在重型商用车柴油机上的实施,以共轨喷射系统替代目前尚在许多场合使用的单体泵或泵喷嘴系统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快,而废气再循环(EGR)在所有重要的燃烧过程中的应用推动了共轨喷射系统方案的实施。由此产生的发动机对部分负荷时最高喷油压力的需求只能由带蓄压器的喷射系统采用液力方式才能有效地实现。 Bosch公司的产品系列以共轨系统(CRS)的2种变型来支持高负荷运转工况的燃烧过程设计。CRSN3.3系统提供了可挑选的柔性多次喷射自由度,它可用于采用高增压压力和高EGR率的燃烧过程。目前,喷油压力为220~250 MPa的产品分级可满足匹配特殊发动机的需求。 CRSN4.2增压式共轨喷射系统能提供可选择喷油开始时喷油速率的柔性功能,故能降低对氮氧化物(NOx)敏感的特性曲线场范围内的NOx形成。在与传统共轨喷射系统相同的喷油压力下,增压式共轨喷射系统生成NOx较少有利于降低高负荷运转工况下的燃油耗。此外,还能减少发动机在进气增压和废气流冷却方面的费用。 在发动机采用增压式共轨喷射系统进行全面优化时,实际行驶循环的燃油耗最多能降低3.5%。预测表明,在4年使用期内,欧洲长途运输由此而削减的二氧化碳(CO2)排放高达200 t,并能节省10 000欧元的燃油成本。 (1)系统设计 增压式共轨系统的基本结构具有以下众所周知的共轨系统部件及功能:(1)高压泵供应燃油;(2)共轨储存压力,并将燃油分配到各个气缸;(3)喷油器喷射燃油。 与传统共轨系统的最大区别是系统中产生压力的功能被分成两级:高压泵作为产生压力的第1级,将燃油压缩到25~90 MPa范围;第2级由集成在喷油器中的增压装置,即1个阶梯型柱塞,将燃油增压到额定喷油压力210 MPa,而增压装置由其自身的电磁阀来控制。 这种带增压装置的系统配置对于开发先进的发动机方案具有以下优点:(1)柔性和高液力效率的喷油特性曲线可优化高负荷运转工况的燃油耗;(2)共轨压力≤90 MPa的预喷射和后喷射降低了油束的动量,减小了燃油对气缸工作表面的浸湿及对发动机机油的稀释;(3)将喷油器中少数几个零件上承受最高压力的份额降至最少程度,而高压泵、共轨和高压油管最多只需按90 MPa压力来设计。 避免发动机机油掺入燃油是尽可能延长排气后处理装置使用寿命的重要环节,因此,增压式共轨系统将通常商用车上采用发动机机油润滑的高压泵传动机构改成燃油润滑的传动机构。 共轨选用与重型柴油机一样长度的结构型式,与紧凑型结构相比,它具有许多优点:(1)高压油管的变型数目减少了30%;(2)高压油管结构紧凑;(3)减小了共轨 高压油管 喷油器中的压力波动;(4)因共轨和高压油管的连接刚度好,降低了振动加速度。 (2)增压式共轨系统中的喷油器 由于对其提出的任务和要求不同,商用车发动机用的第4代喷油器与老产品有所不同。这主要体现在功能及设计方面,故在形式上考虑采用增压式喷油器,并缩小了最初采用电执行器行使原来喷射及控制功能的喷油器(包括喷油器中的构件)尺寸,使其只占普通商用车发动机共轨系统喷油器的一小部分,为扩展功能范围提供了空间。

柴油发动机管理系统故障诊断与修理 教学大纲

“柴油发动机管理系统故障诊断与修理” 教学大纲 目录 一、学习领域定位 二、学习领域目标 三、学习情境设计 四、学习单元设计 五、考核方案 六、教学资源

一、学习领域定位 “柴油发动机管理系统故障诊断与修理”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针对于汽车机电维修工岗位能力进行培养的一门核心课程。本课程构建于“汽车构造与拆装”、“汽车零部件识图”、“汽车维护”、“发动机机械系统故障诊断与修理”等课程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对柴油机电控系统的学习,了解柴油机电控系统的故障诊断,熟悉柴油机检测设备的使用方法,掌握柴油机电控系统的故障检修,培养学生电控柴油机检修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为今后继续学习和应用汽车新技术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二、学习领域目标 通过”柴油发动机管理系统故障诊断与修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以下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1.专业能力 (1)具备与客户的交流与协商能力,能够向客户咨询车况,查询车辆技术档案,初步评定车辆技术状况; (2)能独立制定维修计划,并能选择正确检测设备和仪器对柴油发动机管理系统进行检测和维修; (3)能对燃油供给不良故障进行故障诊断并对零部件进行检测; (4)能对传感器不良故障进行故障诊断并对零部件进行检测; (5)能对柴油发动机管理系统的综合故障进行诊断和分析; (6)能正确使用万用表、故障诊断仪、示波器及发动机综合分析仪等常用检测和诊断设备; (7)能遵守相关法律、技术规定,按照正确规范进行操作,保证维修质量; (8)能检查修复后发动机系统工作情况,并在汽车移交过程中向客户介绍已完成的工作; (9)能根据环境保护要求处理使用过的辅料、废气液体及损坏零部件。 2.社会能力 (1)具有较强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 (2)具有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 (3)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克服困难的能力; (4)能与客户建立良好、持久的关系。 3.方法能力 (1)能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

船用柴油机主要系统介绍-燃油-滑油-冷却

第五章柴油机系统 第一节燃油系统 一、作用和组成 燃油系统是柴油机重要的动力系统之一,其作用是把符合使用要求的燃油畅通无阻地输送到喷油泵入口端。该系统通常由五个基本环节组成:加装和测量、贮存、驳运、净化处理、供给。 燃油的加装是通过船上甲板两舷装设的燃油注入法兰接头进行的。这样,从两舷均可将轻、重燃油直接注入油舱。注入管应有防止超压设施。如安全阀作为防止超压设备,则该阀的溢油应排至溢油舱或其他安全处所。注入接头必须高出甲板平面,并加盖板密封,以防风浪天甲板上浪时海水灌入油舱。燃油的测量可以通过各燃油舱柜的测量孔进行,若燃油舱柜装有测深仪表的话,也可以通过测深仪表,然后对照舱容表进行。 加装的燃油贮存在燃油舱柜中。对于重油舱,一般还装设加热盘管,以加热重油,保持其流动性,便于驳油。 燃油系统中还装设有调驳阀箱和驳运泵,用于各油舱柜间驳油。 从油舱柜中驳出的燃油在进机使用前必须经过净化系统净化。燃油净化系统包括燃油的加热、沉淀、过滤和离心分离。图5-1示出了目前大多数船舶使用的重质燃油净化系统。 图5-1 重质燃油净化系统 1-调驳阀箱;2-沉淀油柜燃油进口;3-高位报警;3-低位报警;4-温度传感器;5-沉淀油柜;6、16-水位传感器;7-供油泵; 8-滤器;9-气动恒压阀;9’-流量调节器;10-温度控制器;11、12-分油机;13-连接管;14-日用柜溢油管;15-日用油柜从图可以看出,通过调驳阀箱1,燃油被驳运泵从油舱送入沉淀油柜5,每次补油量限制在液位传感器3与3之间,自动调节蒸汽流量的加温系统加速油的沉淀分离并且可使沉淀油柜

提供给供油泵7的油温变化幅度很小。供油泵后设气动恒压阀9和流量控制阀9’,以确保平稳地向分油机输送燃油,有利于提高净化质量。燃油进入分油机前,通过分油机加热器加温,加热温度由温度控制器10控制,使进入分油机的燃油温度几乎保持恒定。系统设有既能与主分油机串联也能并联的备用分油机,还设有备用供油泵,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分油机所分的净油进入日用油柜15,日用油柜设溢流管。在船舶正常航行的情况下,分油机的分油量将比柴油机的消耗量大一些,故在吸入口接近日用油柜低部设有溢流管,可使日用油柜低部温度较低、杂质和水含量较多的燃油引回沉淀柜,既实现循环分离提高分离效果,又使分油机起停次数减少,延长分油机使用寿命。沉淀柜和日用柜都设有水位传感器6、16,以提醒及时放残。 燃油经净化后,便可通过燃油供给系统送给船舶柴油机。近年来由于高粘度劣质燃油的使用,其预热温度大大提高。为避免在使用高(700mm2/s)重油时因预热温度过高而汽化,出现了一种加压式燃油系统。如图5-2所示,在日用燃油柜与燃油循环油路之间增设一台输送泵,保证柴油机喷油泵进口处的燃油压力为800kPa(循环泵出口压力为1Mpa),循环油路(回路)中压力为400kPa,防止燃油系统在高预热温度(如150℃)时发生汽化和空泡现象。 图5-2 加压式燃油供给系统 二、主要设备与作用 1.重油驳运泵 重油驳运泵的作用是将任一重油舱中的重油驳至重油沉淀柜中进行沉淀澄清处理;在各

柴油机电控系统的组成、类型及其各类型的特点

柴油机电控系统的组成、类型及其各类型的特点 柴油机电控系统部件的组成 柴油机电控系统的基本组成与其他电子控制系统一样,也是由传感器,ECU 和执行元件三部分组成. A 、传感器:传感器(包括信号开关)用来检测柴油机与汽车的运行状态,并 将检测结果转换成电信号输送给ECU。 1. 加速踏板位置传感器:加速踏板位置传感器用来检测加速踏板所处位置, ECU根据此传感器信号间接判断柴油机的负荷,作为控制柴油机喷油量和喷油正时的主控制信号,常用的加速踏板位置传感器有电位计式和差动电感式。 2. 反馈信号传感器:柴油机电控系统一般对供(喷)油量和供(喷)油正时采用 闭环控制,反馈信号传感器就是指闭环控制系统中用来检测控制系统执行元件实际位置的传感器,主要包括负荷传感器(如供油齿条位置传感器、滑套位置传感器、喷油压力传感器等)和正时传感器(如分配泵正时活塞位置传感器、着火正时传感器等)两大类。 3. 燃油温度传感器:柴油的温度直接影响其黏度,燃油温度传感器用来检 测柴油的温度变化ECU根据此传感器信号对喷油量进行修正;一般采用热敏电阻式,其结构原理与进气温度传感器基本相同。 4.其他传感器和信号开关:发动机转速传感器(或凸轮轴/曲轴位置传感器), 车速传感器,冷却液温度传感器,制动开关,空调开关,E/G开关(点火开关)等的功用,结构和工作原理与汽油机电控系统基本相同。 B 、ECU :ECU的功用和结构与汽油机电控系统基本相同,只是控制程序 有较大差别。 C 、执行元件:执行元件主要是执行ECU的指令,调节柴油机的供(喷)油 量和供(喷)油正时,不同柴油机电控系统的执行元件有很大差异,常用的执行元件有:电子调速器和电磁阀。 柴油机电控系统的类型 按对供油量的控制方式不同,柴油机电控系统可分为位置控制方式、时间控制方式、时间-压力控制方式和压力控制方式四种类型。位置控制方式和时间控制方式是早期的第一代柴油机电控系统,它们保留了传统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的基本组成和结构,只是取消了机械调速器,增加了传感器、电控单元和电子执

柴油机高压共轨喷油系统的现状及发展

柴油机高压共轨喷油系统的现状及发展 陈然 摘要:随着排放法规的日益严格和柴油机电控技术的不断进步,高压共轨喷油系统作为一种高度柔性控制的燃油喷射系统,以其显著的优越性,已经成为现代柴油机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本文介绍了电控高压共轨喷油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和特点,概括了国内外的研究状况,最后提出了未来的研究目标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柴油机;喷射系统;高压共轨;发展趋势 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以及世界各国日益严格的排放法规促使人们进一步改善柴油机的燃烧过程,而影响燃烧过程的关键是燃油喷射系统的性能。电控高压共轨喷油系统通过各种传感器检测出发动机的实际运行状况,由计算机计算和处理,可以精确、柔性地控制柴油机喷油量、喷油定时和喷射压力,与传统的喷射技术相比,进一步降低了燃油消耗和排放,增强了动力性能,实现了柴油机综合性能的又一次飞跃。柴油机高压共轨系统在整个内燃机行业被公认为20世纪三大突破之一[1],是21世纪柴油喷射系统的主流。 1电控高压喷油系统的原理和结构 与前两代喷油系统相比,电控共轨燃油喷射系统克服了燃油压力受柴油机转速的影响,不再采用传统的柱塞泵脉动供油原理,而采用了公共控制油道——共轨管,高压油泵只是向公共油道供油以保持所需的共轨压力,通过连续调节共轨压力来控制喷射压力,使其达到与工况相适应的最优数值,而且还使得喷油压力和喷油速率的控制成为

可能,且系统的控制自由度及精度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高压共轨喷油系统的结构见图1,为典型的电控高压共轨喷射系统,主要由高压泵、带调压阀的共轨管、带电磁阀的喷油器、各种传感器和电控单元(ECU)组成。 图1 高压共轨喷射系统结构 2 国外主要的高压共轨喷射系统 目前,国外在柴油机电控共轨喷射系统方面的研究进展很快,并有多种共轨喷射系统设计并投产。德国Bosch公司、意大利菲亚特集团、英国LUCAS、日本电装公司、美国德尔福公司等世界著名油泵油嘴制造商相继开发了高压共轨系统。 2.1 德国Bosch公司的高压共轨系统 目前为止,Bosch公司总共规划和设计了3代高压共轨系统。如图2所示为Bosch公司的高压共轨喷射系统。第一代已经上世纪批量投放市场,主要应用于轿车,喷射压力达135MPa。第二代于2000年开始批量生产,开始使用具有油量调节功能的高压泵和经改进的电磁阀喷油器,喷射循环由预喷射、主喷射和多级喷射等多次喷射组成,最大

供油系统简介

供油系统(Fuel supply system),是发动机五大系统之一,根据发动机运转工况的需要,向发动机供给一定数量的、清洁的、雾化良好的燃油,以便与一定数量的空气混合形成可燃混合气。同时,还需要储存相当数量的燃油,以保证汽车有相当远的续驶里程。 供油系统包括了燃油输送系和燃油喷射系,由于燃油输送系中,汽油泵跟柴油机的输油泵结构并无太大特别之处(都是液压元件里的膜片泵或者柱塞泵),所以小编想着重介绍一下燃油喷射系。 车用汽油喷射系统有多种类型,可按不同的方法分类:(1)按汽油喷射系统的控制方法分为机械控制式、电子式及机电混合控制式3种。其中机械控制式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化油器喷射,已经在97年明令淘汰;电子控制式是大家平时口中的电喷;机电混合式则是两者之间的过渡产物——即节气门控制还是用拉索控制。(2)按喷射位置的不同可分为缸内直喷和缸外喷射。缸内直喷是通过安装在上的喷油器,将汽油直接喷入内。这种喷射压力较高,需要3到5MPa的压力,国外产品比较常见,国内基本没有。缸外喷射是将喷油器安装在进气管或上,以到的喷射压力将汽油喷入进气管或进气道内,前者称为进气管喷射,后者称为进气道喷射。 图:左图为进气管喷射,由于一台发动机只装有1或2个喷油器在节气门体上,所以这种喷射方式称为单点喷射(SPI)。右图为进气道喷射,每个气缸设置一个喷油器,各个喷油器分别向各缸进气道(进气门前方)喷油,这种喷射方式又称为多点喷射(MPI) (3)按喷射的连续性将汽油喷射系统分为连续喷射式和间歇喷射式。间歇喷射由于燃油经济性等原因已经用于绝大多数汽车中,电喷中的程序喷射就是间歇喷射式中的一种。 下面要介绍的是一款比较古老的电喷系统,但也是市面上最常见到的——L型电控汽油喷射系统。 这种电喷系统与其他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用了叶片式空气流量计,从精度上看比热线式和热膜式都要差。当驾驶员踩下油门时,通过此时的发动机进气量、转速和负荷确定基本喷油量,再通过此时的水温、温度、气压、氧反馈信号确定补偿喷油量,从而得出最佳喷油量。喷油量的多少一般式通过喷油时间和喷油压力来决定的。此外,大家在爱车上看到的比如TSI、TFSI等字母中的I都代表着车上所应用的是电控喷射系统。 下面小编再向大家介绍一下柴油机的电控喷油系统。由于燃烧方式的不同,柴油机的喷油器不但要起到喷油的作用,还要像汽油机中的一样,具备喷油提前的功能。另外,柴油机燃烧时需要很高的压缩比,所以喷油器还要能提供16MPa以上的喷油压力(高压油泵供油时,高压共轨则需要130MPa以上),因而喷油器件间的结构非常精密,通常以微米级表示。

柴油发动机电控系统

柴油发动机的电控系统 柴油机电控系统以柴油机转速和负荷作为反映柴油机实际工况的基本信号,参照由试验得出的柴油机各工况相对应的喷油量和喷油定时MAP来确定基本的喷油量和喷油定时,然后根据各种因素(如水温、油温、、大气压力等)对其进行各种补偿,从而得到最佳的喷油量和喷油正时,然后通过执行器进行控制输出。 柴油机电控系统概述 【任务目标】 (1)柴油机电控技术的发展。 (2)柴油机电控技术的特点。 (3)柴油机电控系统的基本组成。 (4)应用在柴油机上的电控系统。 【学习目标】 (1)了解柴油机电控技术的发展。 (2)了解柴油机电控技术的特点。 (3)了解柴油机电控系统的基本组成。 (4)掌握应用在柴油机上的电控系统。 柴油机电控技术的发展 1.柴油机电控技术的发展 1)柴油机技术的发展历程 柴油用英文表示为Diesel,这是为了纪念柴油发动机的发明者――鲁道夫·狄塞尔(RudolfDiesel)如图8-1所示。 狄塞尔生于1858年,德国人,毕业于慕尼黑工业大学。1879年,狄塞尔大学毕业,当上了一名冷藏专业工程师。在工作中狄塞尔深感当时的蒸气机效率极低,萌发了设计新型发动机的念头。在积蓄了一些资金后,狄塞尔辞去了制冷工程师的职务,自己开办了一家发动机实验室。 针对蒸汽机效率低的弱点,狄塞尔专注于开发高效率的内燃机。19世纪末,石油产品在欧洲极为罕见,于是狄塞尔决定选用植物油来解决机器的燃料问题(他用于实验的是花生油)。因为植物油点火性能不佳,无法套用奥托内燃机的结构。狄塞尔决定另起炉灶,提高内燃机的压缩比,利用压缩产生的高温高压点燃油料。后来,这种压燃式发动机循环便被称为狄塞尔循环。

柴油机空调系统和冷却系统的关系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of mobil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upled with engine cooling system Zhao-gang Qi *,Jiang-ping Chen,Zhi-jiu Chen Institute of Refrigeration and Cryogenics,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No.1954,Huashan Road,Shanghai 200030,PR China Received 19September 2005;received in revised form 28March 2006;accepted 8October 2006 Available online 6December 2006 Abstract Many components of the mobil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nd engine cooling system are closely interrelated and make up the vehicle climate control system.In the present paper,a vehicle climate control system model including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nd engine cooling system has been proposed under di?erent operational conditions.All the components have been modeled on the basis of experimental data.Based on the commercial software,a computer simulation procedure of the vehicle climate control system has been developed.The performance of the vehicle climate control system is simulated,and the calculational data have good agreement with experimental data.Furthermore,the vehicle climate control simulation results have been compared with an individual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nd engine cooling system.The in?uences between the mobil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nd the engine cooling system are discussed.ó2006Elsevier Ltd.All rights reserved. Keywords:Air conditioning system;Engine cooling system;Coupled analysis;Simulation;Comparison 1.Introduction A mobile air conditioning (MAC)system can supply drivers and passengers a safe and comfortable environ-ment.Perfect performance of the MAC is the target that automobile manufacturers pursue in the period of design and development.It is known very well that MAC can sup-ply cold capacity under summer operational conditions and waste heat of the engine is used to heat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under winter operational conditions.For envi-ronmental factors,researches have been performed extensively to develop and improve the e?ciencies of MAC and engine cooling systems.Heat exchangers are the research emphasis of MAC and engine cooling systems.A lot of correlations,experiments and models about vari-ous heat exchangers have been proposed.Chang and Wang [1,2]and Chang et al.[3]developed thermal characteristics correlations related to the geometrical parameters of heat exchangers with louvered ?ns.Their correlations have good agreement with their and previous experimental data in a wide range of Reynolds numbers based on louver pitch.Nowadays,many advanced technologies have been applied to enhanc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heat exchangers of MAC and engine cooling systems.For engineers and researchers,the simulation procedure [4]of MAC and engine cooling systems can save test cost and manpower considerably.Raman Ali [5]developed a computer pro-gram for the MAC refrigerant circuit.The MAC included a condenser and an evaporator cooled by fans,a ?xed power reciprocating compressor and a thermostatic expan-sion valve.The heat transfer processes of the condenser and evaporator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as liquid,two phase and gas phase.All the nonlinear algebraic equa-tions were solved by iterative procedures.Saiz Jabardo et al.[6]proposed a steady computer program for an auto-mobil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The authors implied that operational parameters such as compressor speed,return air temperature in the evaporator and condensing air tem-peratures have an obvious e?ect on the performance of a 0196-8904/$-see front matter ó2006Elsevier Ltd.All rights reserved.doi:10.1016/j.enconman.2006.10.005 * Corresponding author.Tel.:+862162933242;fax:+862162632601.E-mail address:qizhaogang@https://www.wendangku.net/doc/ff14201811.html, (Z.-g.Qi).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f14201811.html,/locate/enconman 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 48(2007) 1176–1184

柴油机电子控制系统的发展

目录 1前言......................................................................................................................... 2电子控制柴油机概述............................................................................................... 2.1何谓电喷柴油机 ............................................................................................ 2.2柴油机电子控制技术的发展状况 ................................................................ 2.3柴油机电子控制技术的目的及优点 ............................................................ 2.3.1柴油机电子控制技术的目的.............................................................. 2.3.2柴油机电子控制技术的优点.............................................................. 2.4柴油机电控技术的特点 ................................................................................ 2.4.1柴油机是一种热效率比较高的动力机械.......................................... 2.4.2柴油机的喷射系统形式多样.............................................................. 2.5电控柴油喷射系统分类 ................................................................................ 2.5.1位置控制系统...................................................................................... 2.5.2时间控制方式...................................................................................... 2.5.3时间-压力控制方式.......................................................................... 2.5.4压力控制方式...................................................................................... 3电子控制柴油机技术介绍....................................................................................... 3.1单体泵技术 .................................................................................................... 3.1.1单体泵控制油路.................................................................................. 3.1.2单体泵系统的另一个优势.................................................................. 3.2泵喷嘴技术 .................................................................................................... 3.3高压共轨技术 ................................................................................................ 4柴油机电子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 4.1高的喷射压力 ................................................................................................ 4.2独立的喷射压力控制 .................................................................................... 4.3改善柴油机燃油经济性 ................................................................................ 4.4独立的燃油喷射正时控制 ............................................................................ 4.5可变的预喷射控制能力 ................................................................................ 4.6最小油量的控制能力 .................................................................................... 4.7快速断油能力 ................................................................................................ 4.8降低驱动扭矩冲击载荷 ................................................................................ 5结论......................................................................................................................... 6参考文献................................................................................................................... 摘要 柴油机的发展水平一直是车辆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国家对环保的重视和国际石油价格高涨,我国应对柴油机的发展引起足够重视。车用柴油机面临着日趋严格的排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