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桥 第二课时

桥 第二课时

桥 第二课时
桥 第二课时

《桥》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语言文字,感受老汉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并受到情感的冲击。

3、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教学重点。

4、理解文章题目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悟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的深刻含义。

疑难问题:

课堂作业本第五题的第2小题:这篇课文的句子和段落与我们平常读的文章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第3题:当小伙子被洪水吞没时,老汉“似乎要喊什么”。展开想象,写写他当时可能会喊什么。

解决策略:

第3题采取“分层化解”,课堂作业“随堂化”的方法。首先引导学生抓住老汉与小伙子的举动“揪—推”“瞪—推”这前后矛盾的举动;再运用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述情境等带领学生进入文本,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想一想,老汉与儿子的内心独白;最后再让学生展开想象,写写老汉当时可能会喊什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撼人情境,回顾上节内容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6课——《桥》。

2、让我们再去读读这几句话,感受洪水疯狂和可怕。

课件出示: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3、在突发的山洪面前,村民们——(惊慌失措)。

课件出示:

生齐读。

二、聚焦老汉,品读人物形象

过渡:在这场可怕的洪水中,村民们最终得以逃身,谁起了关键的作用?——(老汉)

1、读课文第7-23自然段。找出描写老汉的句子,用“﹏﹏画出最能打动你的那句话反复读读,并在句子旁写下你感动的原因。

2、生交流汇报。

(1)交流感动之一:老汉像山

出示句子:

启发想象:刚才还是跌跌撞撞、乱哄哄的人们,为什么此时停住脚,望着老汉?感悟“他像一座山”中“山”的含义。

老汉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健壮、魁梧,随时都有可能洪水冲走,可这里却说他像一座山!这段话中,你觉得哪一个词最让你感觉他像一座山?(盯)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这是怎样的一种目光啊?(犀利、严肃、沉着、冷静、镇定的目光),这是坚定沉着的目光!让我们一起来读这段话,读出老汉的坚定、沉着。(生齐读)老汉的沉着冷静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此时,他就是村民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让我们带着对老汉的敬佩之情读这段话。(生齐读)

抓住“党员排在后面”体会老汉的舍己为人。此时你觉得老汉是个怎样的人?(尽责、尽职)

党员为什么要排在后边?因为党员应该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此时此刻,党员应该把群众的生命放在第一位!这样的党员群众才会拥戴他!谁来带着对老汉对党员的敬意读这段话?(指名读)。

同学们仔细观察这段话,看看标点有什么特别之处?从感叹号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对!老汉的喊话虽然是沙哑的,但三个感叹号传出来的声音就像大山一样坚定!就像大山一样铿锵有力!咱们再次朗读这段话,读出三个感叹号表现出的坚定、铿锵有力。(生齐读)

(2)同学们,老汉的大山形象让我们刻骨铭心。还有哪一处令你感动?

在与洪水抗争的过程中,老汉与小伙子的举动已经深深地感动了你。老师把他们相关的几个自然段打在屏幕上。请自由地读读,把他们前后各自的动作对照看看,你发现了什么矛盾的地方吗?

出示:

“揪—推瞪—推”

这一“揪”是把小伙子从哪里揪到哪里?(很可能把小伙子从生命线上揪到死亡线上)老汉犹豫了吗?哪几个词可以看出?(突然,冲)老汉揪得像大山一样果断来,一起果断地读读。

后来,老汉与“揪”相反的动作是“推”。这一“推”,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小伙子。

这一“瞪”,是小伙子对老汉的不满,不情愿。可是后来这一“推”,又是那么心甘情愿地把生的希望让给老汉。

师板书矛盾:老汉:揪——推;小伙子:瞪——推

②老汉和小伙子,他们说的、做的,前后似乎充满了矛盾。同学们,你们能读懂吗?

似懂又非懂,令人费解,是吧?如果你读了下面这段话,老师相信你在顷刻间会明白许多许多……

出示文章的结尾:

(课件)背景音乐

让我们一起怀着沉痛的心情读读这段话。

③同学们,这是这篇课文真正的结尾。现在,你真的读懂了吗?(老汉和小伙子,他们是一对亲生的父子啊!那么,当时老汉的揪和推;小伙的瞪和推,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内心世界呢?请任选一题想一想,老汉与儿子的内心独白。”)

a父亲从队伍中揪出儿子——儿子啊,

b儿子瞪了父亲一眼——父亲啊,

c儿子推了父亲一把——父亲啊,

d父亲用力的把儿子推上木桥——儿子啊,

交流

是啊,这看似矛盾的举动,实际上饱含了老汉为了大家舍小家的无情,为了儿子舍自己的满怀深情。这用力一推,推出了一位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是多么希望自己的儿子能活下来啊,但就在老汉把儿子推上木桥的一瞬间,桥轰然倒塌了,眼睁睁

地看着无情的洪水吞没了自己的儿子,老汉似乎要喊什么,同学们,他会喊些什么呢?(完成课堂作业本第五题的第(3)小题)

(你不愧是我的儿子。好样的,儿子。谁让你是我老汉的儿子呢。儿子,我对不起你!)

生交流。

三、感受“桥”之内涵

五天以后,山洪退了(擦去板书“山洪”)那位受全村人爱戴的老汉牺牲了(擦去板书“老汉”),那个曾经还鲜活的在人群中求生的儿子被洪水吞没了(擦去板书“儿子”),那座窄窄的木桥也被洪水冲毁了,我们是不是也该把它擦去?

生:

是的,它已经成为不朽的一座精神之桥,永远留在每个人的心中,让我们再次饱含深情的读读课题吧-----桥

四、领悟课文表达的特色

这篇课文感人至深,震撼人心。除了内容的原因外,还因为作者在表达方法上的独具匠心。请同学们再来认真读读课文,看看作者在表达上有哪些特点:

1、作者为什么要到结尾才点明“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这样的结构安排有什

么好处?

(是为了设置悬念。这样安排结构,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2、课文的句子和段落与我们平常读的文章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句子和段落简短。这样写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加强了故事的悲壮色彩,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作业:

1、写一篇读后感;

2、收集一个感人的故事,和同学或家人进行交流。

板书:桥

一座山镇定尽责不徇私情舍己为人

老汉:

揪——推

小伙子:瞪——推

教学反思:

根据《课堂作业本》中疑难问题的解决来展开课堂教学,对我来说是一种挑战,因为我从未尝试过。

在准备《桥》这堂课的日子里,我思索、探寻,不断走进文本,贴近学生。这个过程是艰难的,也是快乐的。

最初根据《课堂作业本》第五题中的第3小题,我设计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首先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描写洪水肆虐、可怕的句子,感受当时情况的危急,再让学生找出描写老汉的句子读读,并结合村民的慌乱的表现来逐步深刻感受老支书在危难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人格与精神。第一次试教以失败告终。当出示课文第15—23自然段(课堂作业本第五题)时下课铃无情地响了。听课老师告知教学内容太多,学生朗读描写洪水肆虐、可怕的句子的时间多了点。但不充分感悟当时情势的危机,又如何为后文理解老汉形象做好铺垫呢?再说朗读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学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所以,我就进行了第二次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悟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关注朗读的指导和训练。引导学生读出洪水的肆虐,情况的危急,人们的慌乱和老汉的沉着、镇定。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加深对老汉的理解,并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从而使学生与作者、文本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反思我的教学,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让人性光辉在学生心间闪耀

《桥》这篇课文,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老汉既是党支部书记,又是一位普通的父亲。面对滔滔的洪水,人们惊慌失措,而老汉却盯着乱哄哄的人们积极地想着对策,镇定如山。临危不乱的老汉,此时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因为他是党支部书记,心里装着群众,这是人性第一美。当老支书发出了“党员排在后边”的命令时,他想到了自己是党员,党员就应该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这是人性第二美。老支书在人群中发现了自己的儿子,并用力揪出了他,把生的希望让给了群众,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和自己的儿子。这一刻,老汉的人性光辉达到了高潮,这是人性第三美。如何让人性光辉在学生心中扎根、升华呢?我没有一处空泛的讲解,而是以直接描写“桥”的三处句子为线索,并抓住老汉言行的三个重点句,引导学生感受当时情形的危急、人们的惊恐和老汉的精神品质,体验父子情深。为了让学生感悟出老汉不仅平时在人们心目中的威信像一座山,在困难面前他更是人们的一座靠山,体会老汉的镇定、果断、先人后已,我针对不同的朗读内容,精心设计了三次不同的朗读形式,让学生自读自悟。第一读,我让学生朗读“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这一处,让学生通过关键词“不说话”,与当时乱哄哄的人们形成鲜明的对比,品悟出老汉的镇定。第二读,我设计让学生分男女生有感情地练读“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体会老汉的果断。第三读,我让学生练习朗读:“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因为小伙子在老汉心中,不仅仅是自己的儿子,更是一名共产党员。所以,我先让学生通过自由读抓住关键词“冲”、“吼”、

“揪”明白此时的老汉非常凶、急,再带领学生两次品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使学生进一步明白老汉此时此刻已抛弃了亲情,牢记着党性。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加深对老汉的理解,并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从而使学生与作者、文本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二、让亲情种子在学生心间播撒

当学到“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老汉的儿子被洪水卷走了,老汉似乎要喊什么,但还没来得及喊,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时,我激发学生想象:如果老汉还有机会喊,他会对儿子喊些什么?学生通过对老汉的了解,知道了老汉其实也是一个有亲情的人,但在危难之际,就当时的形势,他为了群众,舍弃了亲情。这样的人,表面看没有亲情,其实,是最有情的人。他视群众为亲人,这种亲情才是最伟大的、最高尚的。学生此时已完全进入了文本,能领悟到这种人世间最伟大的亲情。“儿子,爸爸对不起你!”“儿子,你生得伟大,死得光荣。”“儿子,你是爸爸的骄傲。”……学生的回答自然水到渠成,不拘一格,追溯到了亲情的最根源。

三、让师生之情在学生心间绽放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这是“新基础教育”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宣言。所以我将“你读出了什么?你是从哪儿读出来的?”贯穿教学的始终。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感悟,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文本、教师、同学进行全心的对话,在多层次、多角度的对话中深入感受文本,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从而明白其中蕴含的深义,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叶圣陶先生也认为:语文课堂应该议论纷纷。只有教师的讲解,没有学生的积极感悟与争议的课堂就好比一潭死水,没有活力。当学生知道老支书从队伍里揪出了一个小伙子,并且揪出的这个小伙子就是他的儿子,也就因为这一揪,导致儿子生命的夭折后,我让学生就老支书是否该“揪”分小组展开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展开了激烈的争辩,他们各有各的道理。孩子们独特的见解、飞扬的思绪正是我所希望看到的!在争辩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的心灵是多么丰富多彩,思维是多么创意勃发,语言是多么灵动鲜活!虽然课上没有得到统一的结论,却换来了学生心灵的开放,语言的激活,个性的张扬。这就是我理想中的语文课堂!

生命中,充满着遗憾。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遗憾,才让人生的记忆更加深刻,才让生命的色彩更加丰富。课堂教学同样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反思我的教学,最大的遗憾莫过于以下两点:

一、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的贫乏与单一

新课程呼唤充满活力的新课堂,新课堂呼唤“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评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妙恰当的评价语言能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智慧的生成、情感的涌动、心灵的放飞,为学生生命成长奠基,让课堂绽放无限美丽!课堂评价语言的贫乏与单一,也许是我这堂课最大的硬伤。可能是由于试教时拖延的时间太长,对时间的把握没有十足的信心,从而有点吝啬自己的语言,且在具体评价中经常有一些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表扬,缺乏个性化的、恰到好处的评价,使语文教学失去了语文应有的魅力。教学的评价多是生成的,我还缺少一双慧眼,还缺乏课堂教学中把握评价契机的意识,还缺欠抓住评价契机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让评价富有情趣,焕发魅力光彩;提倡多元,唤醒各异光彩;开发生成,充溢智慧光彩;多向互动,呈现思维光彩。

二、文本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结合

不难发现,课堂上,学生还没有被文中的人物深深地打动,也没有被我的激情深深地感染,所以朗读显得不够精彩。冥思苦想,我终于找到了答案。原因在于不管是从年龄、视野还是从经历的角度考虑,文章中所描述的真人真事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太遥远了,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学生根本没有见过这样的人,他们缺少这样的生活体验。所以,他们的情感是苍白的,难以通过挖掘语言文字的方法来体会人物的高尚品质。如果我能在课前先让学生“热热身”,使文本渐渐贴近学生的生活,寻找一下身边的好人好事,可以是从报纸上看到的,也可以是从别人那里听说的,或是自

己亲眼看到的……,然后说给班上的同学听;如果我能在第一课时时先给学生讲几个解放军战士抗洪抢险的故事,播放几组真实的镜头,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当中自然而然地释放自己的情感,然后再开始学习课文;如果我能……也许这样,课堂上学生的情绪能最大程度地被调动起来,从而使他们的话语发自内心,朗读充满深情。只有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才能够碰撞出情感的火花。真实的感受,真切的情感比任何语言都更有力量。

遗憾颇多,难以用文字一一记录。正是这些遗憾,才督促我不断提高教学能力。遗憾,有时,也是件好事。感谢专家、领导一路的引领、期待、鼓励。唯有勤于学习、勇于实践才能不辱使命,不负众望。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1赵州桥第二课时+

11 赵州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县、拱”等11个生字,其中一个多音字“爪”,会写“赵、 省”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智慧、创举、设计”等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赵州桥不但精巧而且美观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体会一段话中,句子之间的关系,知道这段话是围绕什么讲的。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1.理解赵州桥的历史悠久、设计上精巧、美观的特点。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及用词的准确。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和设计上的特点。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及用词的准确。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初步了解了赵州桥,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和作者一起荡舟洨河,去领略赵州桥独特的美。 二、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1.学习第1自然段(齐读)。 (1)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2)请根据第一段内容用“因为……所以……”说一句完整的话来赞美赵州

桥。 因为赵州桥是隋朝建造的,至今已经有一千四百多年了,所以它是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板书:世界闻名、历史悠久) (3)以自豪、赞美的语气朗读第1自然段。 2.学习第2自然段。 (1)自读并思考:全段有几句话,说说每句话的主要意思。整个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赵州桥非常雄伟。) (2)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划出文中具体写赵州桥雄伟坚固的词语和句子。重点理解“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没有……只有……横跨……”、“创举”各是什么意思。(板书:非常雄伟:“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没有……只有……横跨……”、“创举”) (3)同桌讨论上述词语在说明赵州桥雄伟坚固中的作用。 (4)练习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向大家介绍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及其建筑结构在建桥史上的创举。 预设:因为赵州桥整个桥身只有一个大桥洞,两边各有两个小桥洞,所以,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坏,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5)“创举”是什么意思?(指前所未有的影响大的举动或事业。)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是指怎样的设计?理解“既……又……”句式。 出示文字:“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坏,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出示课件后要求学习朗读。 因为用“既……又……”连接起来的两个文字片段是并列的关系。你能用“既……又……”说个句子吗? 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又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坏。 (6)指导学生以赞美的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 (7)引导学生小结:赵州桥设计得非常精巧。 3.学习第3自然段。

三年级语文《赵州桥》第二课时教案

15、赵州桥(2) 科目:语文班级:三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5课 教学目标:查字典理解词语;运用“参加”、“而且”造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了解句与句的联系,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进行朗读训练。 教学重难点:通过深刻理解语言文字、观察投影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掌握赵州桥的特点。 教具准备:PPT 课件链接:无 教学过程:(一)导语。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1、2自然段,回顾这个自然段的内容,说一说赵州桥是怎样的一座桥?(赵州桥非常雄伟、也很坚固) 导语:赵州桥除了雄伟、坚固以外还有什么特点?接着学习第三自然段。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读第三自然段,这段的第1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说桥“坚固”是哪一段?(第二自然段说桥坚固)这一段说桥怎样:(桥美观) 小结:这句话由两个小分句组成,前一个小分句与上边一个自然段紧密相连;后一个小分句又与本自然段紧密相连。一句话把两个自然段连接在一起,在文章的结构上起了连接作用。这句话在第3自然段又起了什么作用。 2、自由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第一句话与后边内容的关系。(第1句话的第2 个小分句概括地写桥美观,其他内容是具体地写桥的美观) 3、具体描写部分作者详细描写了桥上的什么?(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雕刻着精美的图案,作者具体描写了栏板上雕刻的图案。) 4、理解“雕刻”。(一种工艺,本文指在栏板上、刻凿图案) 栏板上的雕刻也属于石雕,在石头上雕刻想像有多大的难度。(一般的石匠是难以胜任的。只有手艺高超的精工巧匠才能完成。赵州桥已有1300多年了,但雕刻的图案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说明雕刻很有深度,很有功夫。) 5、欣赏栏板上雕刻的精美图案。出示投影或录像。(电教手段可以超越时空,把学生带到赵州桥上,使其身临其境,亲眼目睹那一幅幅精美的图案。学生在欣赏美,感觉美的同时自然也就会感到这一历史遗产的珍贵。) 6、让学生讲述栏板上雕刻的精美图案。(在学生观看了投影或录像之后,也就是在“欣赏美”,“感受美”之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美”。) 7、研究书中怎样描写这些精美图案。(有的……有的……有的……所有的……) ⑴这段里写了几幅雕刻图案(3幅) ⑵这3幅图案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相同之处:①画的都是龙②画的都是两条龙。不同之处:姿态不同。) ⑶栏板上只有这3幅图案吗?为什么选择这3幅图案?(栏板上有许多幅图案。这3幅是最精美的。) ⑷作者只描写了3幅是最精美的图案,其它图案雕刻怎么样?出示文字投影片:“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所有的”指桥上栏板上雕刻的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是作者的想象。因为雕刻得太逼真了,活灵活现,给人一种游动的感觉。“真像活的一样”是因为雕刻的太精美了,精美绝伦,栩栩如生。这句话不仅是对这层内容的总结,也是对桥上所有图案的高度评价。) 8、朗读训练,赵州桥上的图案是精美的,作者的语言描绘是优美的,所以我们读这段时,声音表情都应是甜美的。 9、作者是怎样写桥的美观的(对照版书:先概括写桥很美观,然后具体写栏板上图

小学四年级语文《飞夺泸定桥》教案

飞夺泸定桥 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反复朗读课文,对课文内容做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大渡河沿岸的泸定县城西边,有一座横跨大渡河的铁索桥。1935年5月,红军曾在这里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4课“飞夺泸定桥”。(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读准生字读音,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一些生词的意思。 高山峻岭:峻,山高而且陡峭。高山峻岭指又高又陡的山岭。近义词:崇山峻岭。 增援:增加人力物力,用来支援。 诡计:阴险狡猾的计策。近义词:阴谋、奸计。 关键:指事物中起转折关联作用的部分,或者对事物发展变化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本课指对夺取战斗胜利起决定性作用的环节。 击溃:打垮,打散。课文中是把敌人打垮、打败的意思。 索性:干脆,直截了当。 心惊胆寒:心里非常害怕。 震耳欲聋:声音很大,就像要把耳朵震聋似的。 千钧一发: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为三十斤。发,指头发。千钧。(三万斤)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比喻形势万分危急。 奋不顾身:奋勇向前,不顾惜生命安全。 狼狈: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这里指敌人遭到惨败的样子。 浩浩荡荡:原意是水势盛大的样子,课文中指队伍雄壮,气势浩大。 天险:天然形成的险要地方。 工事:作战时,军队为了发挥火力,保护自己而修建的建筑物。 水流湍急:水流得很急。 奔赴:紧赶急跑。 2.再读课文,思考: (1)红军为什么要夺取泸定桥? (2)围绕“飞夺泸定桥”,课文主要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检查读课文情况。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及时纠正字音。) 3.回答自学中的两个问题。 (l)说说红军为什么要夺取泸定桥? (结合课文第l自然段的有关文字,也可结合有关的背景资料。)

《桥》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福禄镇中心小学潘杨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6课《桥》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课文词句,结合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逐步深刻感受老汉在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人格与精神。 2、积淀情感,让学生通过层层深入的感情朗读课文,得到语感的有效提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飞速上涨的洪水,感受情况的危急,领悟老汉的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与精神。 难点:理解“桥”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1、洪水疯狂而至,老汉沉着冷静地指挥村民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吞没了。就是这样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6课《桥》,通过深刻的研读,会感受老汉这一人物形象。请同学们拿出右手,和老师一起书写这个课题:横平竖直,撇捺要舒展。齐读课题:第十六课《桥》。你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这篇课文,这些词语你们还记得吗? 咆哮清瘦 势不可当沙哑 狂奔而来祭奠 呻吟 请同学们,请注意“呻吟”的吟字,右边是今天的今,不是一个命令的令。祭奠二字有一点复杂,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然后在本子上把这两个词语写两遍。(生写,师巡视) 二、走近洪水,感悟洪水的可怕 1、请同学们打开语文课本,翻到78页,快速地浏览课文,勾画出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并和同桌交流交流。(师请生起来交流) 生1生2生3

2、同学们,你们找到的是这些句子吗?出示: 黎明的时候,雨越下越大。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3、同学们找得很准,请同学们自由反复朗读,注意把这些文段读正确,读流利。好了,开始练读吧!(生读,师巡视) 4.师:老师看大家都练读得非常认真,谁愿意起来给大家读一读第1、2句? 生1读完。 师:这位同学读得非常通顺、流利。我注意听了,他着重强调了“泼”、“倒”“咆哮”“狂奔而来”“势不可当”等词语。听他们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了倾盆的的大雨,以及洪水来临时的大而猛,就是凶猛。)(板书:凶猛) 谁愿意再来给大家读一读3、4句? 生2读完。 师:你也读得非常棒!同学们,我们再来看看3、4句。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有,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拟人)。对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跳舞”“狞笑声”等词再次让我们感受到洪水的凶猛和可怕。 同学们,大家一起来读读最后两句。(生齐读)看来,大家都能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那个特殊的黎明,去再次感受那惊心动魄的时刻,请听。(播放录音),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请同桌相互交流。(生交流,师巡视) 生1交流感受。师随机点评:这样的画面你害怕吗?(害怕)那你带着你的感受给大家读一读第一二句。 生2交流感受。师随机点评: 孩子,你的感受也非常深刻。 生3交流感受。师随机点评。

优质课《桥》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优质课《桥》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授课班级:五(1)班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文理解“咆哮,狞笑”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的老汉在生死关头,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3.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体会课文中的老汉高尚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开门见山,聚焦洪水 1利用提示性谈话,提出阅读要求:边读课文边用笔勾画出描写大雨和洪水的词句。努力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根据学生交流的结果,适时用课件出示这些句子或词语,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朗读,体会洪水的可怕。(课件出示:略) 3、通过多媒体情境展示,再现文本情境,让学生用心去感受当时的场景,并在情感体验中声情并茂地读,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深化情感体验,使语言、情感、精神三者和谐共振,并为下文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抓重点词,感悟群众 我让学生找出描写人们慌乱的词语,并适时板书:惊慌、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再让学生读一读,感受人们的惊慌失措。 (视频对学生留下的情感冲击,会使学生以换位思考的方式,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真切地感受到当时情势的危急。) (三)、熟读精思,剖析老汉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老汉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影响?

(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顽强、在危难面前镇定自如,忠于党,忠于人民……) 一、抓住言行,研读体会 1.用心默读课文第七到第二十三自然段,找出描写老汉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然后再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3.自学成果展示。 ①、那个小组找到了神态描写的句子?(小组展示,集体交流。) 出示句子:“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大山。” 指导学生反复读,通过交流,体会老汉的威严,沉着与镇定。体会出老支部书记的人格魅力。 老汉先村民到来到木桥前,却没有夺路而逃生,真是一个为村着想,为民着想的好书记,怪不得他受人“拥戴”,老汉在村民中的威信“像一座山”。 ②那个小组找到了语言描写的句子?(小组展示,集体交流。) 屏幕出示句子“老汉沙哑的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指导朗读,理解“沙哑”交流感受。 “老汉冷冷地说:‘能够退党,到我这儿来报名!’”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体会老汉的高风亮节。 ③、那个小组注意到了老汉的动作描写。 出示句子:“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比较句子: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老汉突然跑上前,从队伍里拉出一个小伙子,叫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很。

《飞夺泸定桥》教学设计.

《飞夺泸定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细读课文,了解红军长征途中可歌可泣的英雄史,体会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2、理解“关键、心惊胆寒、震耳欲聋、千钧一发、奋不顾身、激烈、搏斗、浩浩荡荡”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3、理解课题中“飞”和“夺”的含义。 教学重点:目标1和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准备:课件和红军夺取泸定桥的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通过初读课文,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脉络层次,并作了摘录笔记,这节课,我们来深入学习课文。 二、明确学习目标 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课件,齐读。 学习目标: 1、通过细读课文,了解红军长征途中可歌可泣的英雄史,体会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2、理解“关键、心惊胆寒、震耳欲聋、千钧一发、奋不顾身、激烈、搏斗、浩浩荡荡”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3、理解课题中“飞”和“夺”的含义。

三、了解事情发生的起因 过渡: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一般顺序先交代了故事的起因,即红军为什么要夺取泸定桥呢?当时的背景如何? 自由读课文第1、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红军为什么要夺取泸定桥?当时的背景如何?(学生自由读课文,寻找问题的答案。)交流板书:北上抗日 师补充材料:1863年,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和他的四万士兵,曾因为没有及时渡过大渡河而贻误战机,导致全军覆没,成为千古恨事。蒋介石曾扬言:到了大渡河让红军过不去,做石达开第二。所以,一桥安危,红军能否渡过大渡河,关系到能否北上抗日,关系到红军的生死存亡,关系到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所以必须夺取泸定桥,这是一个死任务。 四、学习红四团飞夺泸定桥的经过。 (一)围绕“飞”字,体会红军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过渡:然而,要想夺取泸定桥谈何容易。红四团从接下命令到29日早晨夺取泸定桥,只剩下二十多个小时的时间了,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二百四十里,敌人两个旅的援兵正在对岸向泸定桥前进。所以,抢在前面,是战胜敌人的关键。那么红军是如何和敌人抢时间的呢? 课件出示: 默读课文第3、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红军在赶往泸定桥的过程中遇到了那些困难?他们是如何解决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在课文旁边做简单批注。

《桥》第二课时教案设计与反思

《桥》第二课时教案设计与反思 【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 【设计理念】 根据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以读促悟”这一要求,在教学设计中我尝试抓重点词句让学生充分地读,层层深入地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书为主,让学生“自己读”,“自主读”,“自觉读”,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做阅读的主人。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感悟洪水肆虐的危机情境,体会老汉的大山形象。 【教学重点】 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感悟洪水肆虐的危机情境,体会老汉的大山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桥”的深刻含义。 【课前准备】 1、学生熟读课文,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2、教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制作课件(图片、视频)。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词语:咆哮狞笑放肆没腿深 拥戴清瘦沙哑揪出 2、复现洪水可怕 师:这究竟是一场怎样可怕的洪水呢?选择一句你最能读好的读给大家听。教师引导有感情朗读。 课件出示: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板书:如魔 师:多么可怕的洪水啊!从这五句话,我们仿佛看到洪水在不断地——上涨,灾情在不断地——加重。此时此刻,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会有逃生的欲望。 课件出示: ◆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座木桥拥去。 二、聚焦老汉,体会党员大山形象 1、师:洪水势不可挡!村民们惊慌失措!在这危难时刻有一个人出现了,让我们走进老汉,想想老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课件出示: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1)、生自由读这两段话。 (2)、反馈交流。 ①哪个动作,让你感觉到此刻的老汉像一座山?(站) (3)、指导朗读这两段话。 课件出示:(远教图片资源)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1)、从这句话中你看出什么? (2)、指导朗读这段话。 3、小结:在洪水面前,老汉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党支部书记,他就像一座山巍然屹立,岿然不动。 三、设置矛盾,体会老汉父亲的大山形象 1、认真默读课文,划出描写老汉与小伙子动作的词句。 师:你发现了什么矛盾的地方吗? 交流:矛盾之处【老汉:揪——推;小伙子:瞪——推】 2、学生交流汇报。 3、引读课文。自读7---27段。 四、习作练笔,感悟课题 1、文章为什么要以“桥”为题目? 2、写一句话赞美老汉,尽量用上“桥”。

《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特点。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物崇高的人格魅力。 3.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体会课文中的老汉高尚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桥》这篇课文,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桥》这一课,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2.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三组词语,看看这些词语你会读了吗? 3.出示三组词语,学生朗读,说说这三组词语分别是描写什么的?(分别描写洪水、村民和老汉) 4.谁来说说课文围绕着洪水、村民和老汉写了一件什么事 (1)方法提示:什么时间+什么地方+谁+在怎样的情况下+做了什么+结果怎样(讲清故事的主要内容——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强调答题规范:这篇文章主要写了…… 5.交流反馈。 二、精读感悟 (一)抓关键句,感受洪水的凶猛可怕 1.找出描写洪水的句子,用横线画下来,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说说你的体会。 (1)交流感受,体会洪水的凶猛可怕。(逐句讲解,抓关键词,体会修辞手法)。 (2)指导朗读,读出洪水的凶猛可怕。 (3)出示4个句子。 过渡:这真是一场凶猛可怕的洪水,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四个句子,读出洪水的凶猛可怕。

(二)感受人们的惊慌害怕 1.发现洪水来袭,人们有什么表现?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用波浪线画下来,说说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交流感受,体会村民的惊慌害怕。 (三)抓住言行,感知人物形象 1.阅读5-13段,当一百多号人跌跌撞撞地向那唯一可以逃生的木桥拥去时,有一位老汉早已站在了木桥前,他是怎么做的,找出描写老汉神态、语言、动作的句子,用双横线画下来,感受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1)学生自读感悟,圈点勾画。 (2)交流感受,感知人物形象。 2.阅读14-23段,在人们排队过桥时,老汉做了一件什么事?结果如何?找出描写老汉在洪水中的句子,感受老汉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1)学生自读感悟,圈点勾画。 (2)交流感受,再次感知人物形象。 (四)研读结尾 1.老汉的沉着镇定和大公无私帮助村民胜利地渡过了桥,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读故事的结尾,你发现了什么? 2.出示句子:

飞夺泸定桥教案

飞夺泸定桥教案 The case of flying to Luding Bridge

飞夺泸定桥教案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飞夺泸定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正确读写:“湍急、高山峻岭、增援、妄想、诡计、击溃、心惊胆寒、红褐色、震耳欲聋、疯狂、政委、千钧一发、号召、浩浩荡荡、狼狈、奔赴”等词。 2、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时代背景,理清文章层次。 一、揭题,了解时代背景。

1、《飞夺泸定桥》关键词是什么?“飞”、“夺”各是什么意思? 2、简介时代背景。 泸定桥在四川泸定县大渡河上,1706年建成,是四川西康的交通要道。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来到大渡河边。这里水流太急,不能架桥,渡口只有几只小船,往返一次就需要几十分钟,几万红军如果只靠这几只小船来渡河,要用多少天啊!能否及时度过大渡河,对红军至关重要,关系到红军能否北上抗日,关系到红军的生死存亡,关系到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为了迅速渡河,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妄想把红军消灭在大渡河边的阴谋,必须火速夺下泸定桥。 二、检查预习。 1、生字词:撤che 召zhao读音 “关键、千钧一发、水流湍急、诡计、震耳欲聋”的意思。 2、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重点写的什么内容? 3、小组讨论,理清层次。 第一部分(1),讲红军北上抗日,必须夺下泸定桥。 第二部分(2),讲红四军团接到夺下泸定桥的命令。

《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6课《桥》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课文词句,结合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逐步深刻感受老汉在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人格与精神。 2、积淀情感,让学生通过层层深入的感情朗读课文,得到语感的有效提升。 3、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环境描写的表达特点,理解题目“桥”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飞速上涨的洪水,感受情况的危急,领悟老汉的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与精神。 难点:理解“桥”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感受洪水的肆虐 1、同学们,你们从电视上看到过山洪暴发时的画面吗?当时你有什么感受?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2、如果你遇到这种危急的情况,你会怎么做? 3、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6课《桥》,看看文中的老汉在山洪暴发时又是怎么做的?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那个村庄,走进那个特殊的黎明和村民们一起感受灾害突然降临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二、走近洪水,感悟洪水的可怕 1、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并说说这场洪水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用一个词来形容。 2、交流,用一个词形容这场洪水给你带来的感受。 3、你们是从课文哪些语句的描写中感受到危急、恐怖、害怕的?找到并划下来读一读。 4、同桌或前后桌的同学交流一下找到的句子。 5、出示: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6、同学们找得很准,但是,像刚才几位同学那样读,能让人感受到洪水的可怕吗?请同学们反复朗读,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这的的确确是一场可怕的洪水。 7、洪水如猛兽般正以强大的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了整个村庄,淹没了农田,冲毁了房舍,死亡正向人们一步步地逼近。可劳动了一天的人们还在熟睡中。一声惊呼,大家突然一脚踩进水里,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是什么感受?你能想象出男女老少命在旦夕时的样子吗?找找课文中的人们作出了怎样的反映?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从哪儿感受到的?用一个词形容人们的表现。惊慌失措(惊恐万分、惊恐不安) 8、让我们一起朗读第3——6自然段,感悟情况紧急,人们的惊慌失措。 9、是的,求生是人的本能。但如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样的结果? 10、“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读着这个句子,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四、聚焦老汉,感受老汉的党员大山形象 1、当人们跌跌撞撞拥向木桥时,看到了谁?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位老汉在生死攸关之际作出的人生抉择。他是怎么做?怎么说的?找找令你感动的语句,结合当时洪水所达到的程度想想为什么感动? 2、出示: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3、哪个动作,让你感觉到老汉此刻像一座山? 4、为什么老汉这么一站,在哪些惊恐不安的村民眼里就像一座山呢? 5、你真会读书,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那你能告诉大家“拥戴”是什么意思吗? 6、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桥》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桥》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文理解“咆哮,狞笑”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的老汉在生死关头,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3.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体会课文中的老汉高尚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入情入境,导入课题 1.诗歌导入: 当2019年那场百年罕见的洪水毫无预兆席卷而来,大地失去了光彩,华厦顿时变废墟,良田转眼已沧海,难民流离失所,百姓苦不堪言。在这危急的时刻,最可爱的英雄们驾着冲锋舟四处营救百姓,跳进混浊的狂浪中充当中流砥柱!可是肆掠的洪水还是把大堤撕开了口子,如猛兽般的洪水一泻千里,所有的交通瘫痪,所有的房屋变成了一座座孤岛,就连回家的路都显得那么的遥远。洪水啊洪水,你为什么这般

无情?你看,把我们的家园变成了什么!把我们的校园变成了什么!此时的山村是充满了死亡的恐怖。就在这时,一群穿穿迷彩服的钢铁战士又出现在我们身边,一瓶水浇灌了我们的心田,一袋米饱含了一段军民鱼水情!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些最可爱的人! 2.师:同学们,你们看完这个短片你的脑海里浮现了那些画面?你想说一些什么? 3.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也要走进一段关于抗洪抢险的英雄故事,课文中有一个村庄,曾经有过一座窄窄的木桥,(板书课题:桥)桥虽窄,却是村子通往外面世界的一条重要的通道。可是有一天黎明,它和村子里的一百多号人一起经历了一场可怕的灾难,这究竟是场怎样灾难的呢? 4.学生们交流。 5.师:是啊!这是一场百年洪灾,故事中的主人公让我们无比崇敬!就让我们跟随作者谈歌一起走进那位看似平凡却并不平凡的人物——老汉(板书:老汉)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首先要渲染气氛——创造情境——引出主题,因此,在这个环节的设计,我主要让快速进入课文,为接下来的授课做好铺垫。】 二、细品词句,感受情势危急 1.过渡:是的,一场可怕的灾难来临了,看到“洪水”这两个字,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微课教案《桥》

微课教案:五年级下册《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知老支书的感人形象,体会他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用生命维持求生的秩序、坚持求生的顺序,将人民群众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共产党员的伟大情怀。 3.理解文章题目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唯一求生之路──“窄窄的木桥”;“生命桥”;“党群桥”。 教学重难点: 1、感受共产党员在危难面前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不拘私情、英勇献身的高贵品质和人格魅力。 2、理解文章题目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唯一求生之路──“窄窄的木桥”;“生命桥”;“党群桥”。 教学准备: 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朗读,导入新课 1、(播放洪水画面)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读了《桥》这篇课文(板书课题:桥),理解了生字新词,了解到在黎明的时候,一个村庄被迅猛的洪水淹没了,此时村民们面临着生死存亡的问题,(板书:生死存亡),为了逃生,一百多号村民惊慌失措地涌向那唯一可以逃生的窄木桥。(板书:唯一逃生) 2、就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谁出现在大家的面前?(老汉)这是一个怎样的老汉呢?

二、品味语言文字,感受老汉光辉的形象与不朽的精神 (一)、自读课文第7~23自然段,从老汉的外貌、语言、动作感受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请同学们用心读第7—23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描写老汉的语句,并在最让你感动的地方写写批注、感受。(学生读课文,画句子,写感受。) (二)、讨论交流: 1、镇定的老汉。 过渡:同学们,你们几处描写老汉的句子?从那些句子中,你认为老汉是个怎样的人?现在让我们一起看看一下,随着洪水的变化老汉有什么变化! 课件出示: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请看大屏幕! (1)、轻轻地读,用心体会,通过“拥戴”一词,可以让我们知道老汉在村民心中的地位是怎样的?(威望很高) (2)、从“盯”字,你可以读懂老汉的心吗?“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在想什么?(相机板书:有序) (3)、理解“他像一座山”。“山”给人怎样的感觉?(伟岸、高大、稳重……)老汉没有伟岸的身材,他的什么给人山一般的感觉?(相机板书:镇定) 多么沉稳的老汉啊!面对着死亡的逼近,——(生齐读)

《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 6、《桥》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根据本课的特点,结合新课程理念,教学本课时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教学中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目标] 、 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咆哮”等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抓住课文中感动我们的地方,感受老汉在危难之时,把生的希望留给别,自已却英勇献身的精神。 4、 体会文中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学习课文独特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嵩高精神,体会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准备]多媒体(抗洪救灾的短片,课文中的重点词句)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 学习生字词,正确读写“咆哮、放肆”等词语 2、 读通读顺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脉络。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桥》这篇课文,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方法提示:讲清故事的主要内容——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 指名学生回答,生补充。

3、 师小结并板书:洪水肆虐——人们惊慌——老汉献身。 4、 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这些内容。 二、 品读感悟,体会精神 (一) 感受洪水肆虐 、 默读全课,想想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大雨和洪水的可怕,把它用“——”画出来。 2、 小组内交流自己画出的句子,并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3、 体会洪水和大雨的可怕,形势的危急。 出示句子: ①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②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③近一来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 ④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⑤水渐渐地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飞夺泸定桥教学设计方案

飞夺泸定桥 教案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中“飞”、“夺”的含义。 2、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事件的写作方法。 3、了解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经过,学习红军奋不顾身、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教案重点: 理解红军是怎样抢时间、攻天险,夺下泸定桥的,体会他们奋不顾身、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教案难点: 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事件的写作方法。 教案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案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3分 1、出示课件、介绍背景 师:同学们,这节是语文课。我们来学习一篇讲述红军长征中英勇战斗的课文。请看大屏幕,这是什么?(课件出示:泸定桥图片)(一座铁索桥或泸定桥)对,这就是位于我国四川省泸定县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是四川西康的交通要道。1935年5月,北上的红军来到大渡河边。当时泸定桥下水流湍急,桥上只剩铁索,对岸又有国民党反动派重兵防守,可以说红军想要过桥难于上青天。然而,红军能否渡过大渡河,关系到红军能否北上,因此必须火速夺下泸定桥。

2、揭示课题、理解关键 师:你们想知道红军战士是怎样夺取泸定桥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9课飞夺泸定桥。(板书课题:9、飞夺泸定桥)请齐读课题!(生飞夺泸定桥。)我们来看课题中的“夺”是什么意思?(夺取、夺下)“飞夺”是什么意思呢?(生可能说出:飞夺就是用极快的速度夺取。)那飞夺泸定桥就是(生:用极快的速度夺取泸定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5分 1、自由读文、读准读通5分 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63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2、分段读文、概括内容7分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老师想请几名同学合作来读一读课文,注意:我们要认真听他们读得怎么样,仔细看课文内容,动脑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3生读,余生听。)谁想来?(指3人)请你读第一自然段,你来读第2-8自然段,请你读最后一自然段。 师:谁来评一评他们读得怎么样?(指2人说) 生可能会说:xx同学声音很洪亮,读得很流利;xx同学读的时候丢了一个字。 师:总的来说这几名同学读得很不错,读音准确,语句通顺,声音洪亮,很值得大家学习。 师: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指2生)

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卢莹莹 授课时间:2014/5/21 教学目标:1、通过研读课文词句,结合洪水肆虐和人们惊慌失措的危急情境,逐步深刻感受老汉在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人格与精神。 2、理解课文以“桥”为题目的深刻含义 3、初步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悟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难点:理解课文以“桥”为题目的深刻含义以及本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谈话:回忆学过的关于“桥”的课文;欣赏一组桥的图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复习词语,归纳共同点 板书:人们洪水老汉 4、谁能看着这些词语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回顾洪水肆虐 1、师过渡: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黎明,请同学们翻开书第78页,配乐齐读课文 2、这究竟是一场怎样可怕的洪水呢?回顾找到的描写洪水的句子 3、出示句子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的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4、用你喜欢的方式再读读,边读边想想画面。读完了,你有什么感受?(自由读) 5、体会比喻、拟人的神奇效果 6、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齐读) 7、归纳写法上的特点 8、观看洪水视频,感受一下洪水带给我们的视觉冲击。 9、小结 三、体会村民惊慌 出示3、(齐读) 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座木桥拥去。 1、从这里你又体会到了什么?(板书惊慌)从哪些词感受到的? 2、那此刻这窄窄的木桥在人们的心中变成了什么?(预设:救命桥生命桥救命的稻草唯一的道路……

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

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二 一、复习引入 1、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六课《桥》。齐读课题。 2、快速回忆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写(老汉)在山洪暴发的黎明,指挥一百多村民通过小桥撤退,最后他和儿子(都牺牲)了。 二、感情读文、体会老汉的精神品质 (一)、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画出描写老汉有关的语句,边读课文边注上简短的旁批,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1、学生汇报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A.从站着一词你体会到了什么?(老汉很沉着) B、读一读这个句子,如果读的不好,纠正读 老汉清瘦的脸上躺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A、从老汉的表情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着急) B、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可能在想什么呢?(只有有秩序的排队,疏散,撤离得才快些) C、像一座山给人什么样的感觉?(镇定、) D、该怎么读这句话?(读得坚定有力) E、齐读这句话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党员排在后边,那谁排在前面先走?(群众) 从老汉的语言描写中,你有什么体会?(老汉大公无私)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1)读了这句,你体会到老汉当时怎样的心情? (2)当时的情况怎么样?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3)把语句中的“小伙子”换成“他的儿子”读一读,你又体会到什么?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1)把句子中的“小伙子”换成“他的儿子”读一读。当时的情况又是怎么样? (2)从老汉的“推”字当中你又体会到什么?(爱自己的儿子) 二、从山洪的凶猛感受老汉的精神 (一)课文中出了除了直接描写老汉的句子之外,还写了什么?写了山洪。把描写雨大和山洪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么 写? 1、学生汇报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 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狰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2、从第一自然段的“像泼。像倒。”你发现了什么? (四个字两句话)

《飞夺泸定桥》教案

《飞夺泸定桥》教案Teaching plan of flying to Luding Bridge

《飞夺泸定桥》教案 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设计理念: 1、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精 神的滋养; 2、通过充分读书,通过影视辅助,引导学生运用感性 的方式发展语文素养; 3、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重视学生在读书过程中的 理解和感受。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受到革命英雄主义教育; 2、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注重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运用影视资料激发学生情感,辅助学生理解;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运用影视资料激发学生情感,辅助学生理解。 教学过程: 一、影视导入 综合几部相关电影电视,编辑成一段小影片,用以介绍红军与敌人“抢时间”的经过,导入新课。 二、理解夺桥之难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红军要夺取泸定桥,他们面临着哪些困难? (桥上……桥下……对岸……) 2、精读课文,交流见解 (1)、提出要求:认真阅读第六自然段,然后和大家交流你的见解。 (2)、学生自渎交流。 (3)、学生汇报,师生共同交流。 (鼓励学生自主地、探究性地学习,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教师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做到胸有全局,相机

点评学生发言,并适时辅以影像资料加深学生对“夺桥之难”的理解。) 3、感情朗读,再现艰难 (这一环节也应结合前面的教学,相机进行。) 三、感受红军之勇 1、运用影视,真切感受 播放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电影片段,让学生真切地感受红军的英雄气概。(加以背景音乐:雄壮的《红旗颂》和激烈的枪炮声。) 2、辨析词句,深入理解 (1)、通过分析“二连担任突击队……向对岸冲去”一段话用词的精当,理解红军战士的英勇。 (2)、结合电影,结合生活实际,相机理解“千钧一发”、“奋不顾身”、“狼狈”等生词,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英勇豪迈。 3、激情朗读,永记豪情 (朗读时辅以电影片段,激发情感。)

小学五年级语文 《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从文中准确找出描写洪水的句子,感受洪水的“可怕”。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的老汉在生死关头,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3.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体会课文中的老汉高尚的精神品质。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今天,王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题目叫《桥》。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课时,对课文的生字词和主要内容有了基本的了解。下面王老师就要考考你们啦,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1、出示词语: 咆哮狂奔狞笑放肆没腿深 这是课文中的几个词语,谁能来读读?(请两位同学读/齐读) 2、朗读词语: 如果我们用心就会发现,这些词语都是描写(洪水)的,那么让我们试着在每个词语前面添上“洪水”两个字再来读一读。 (二)、走近洪水,感悟洪水“可怕” 1、洪水的凶猛: 那么,这到底是一场怎样的洪水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洪水的句子,把它用“——”划下来。 谁来说一说!(指名读) 同学们找得真准!这真是一场可怕的洪水,请大家自由读一读,选择一句最触动你的句子来反复读读。 教师适当引导:读到“受惊的野马”这个词时,你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有了这种体会,你肯定会读得更棒。 可你觉得是人在跳舞吗?是魔鬼、是野兽、是死神在跳舞,是死亡之舞啊! 狞笑是一种怎样的笑声?是什么在逼近?是死亡啊! 作者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来突出洪水可怕的特点。 这时,仿佛我们面前正涌现出洪水可怕的画面,他发出狞笑,死亡之神在逼近。老师注意到你的表情,来让我们一起把脸沉下,把声音提高,一起读。 课件出示: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