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刘培桐《环境学概论》(第2版)考研真题精选-第五章 固体废物与环境【圣才出品】

刘培桐《环境学概论》(第2版)考研真题精选-第五章 固体废物与环境【圣才出品】

刘培桐《环境学概论》(第2版)考研真题精选-第五章 固体废物与环境【圣才出品】
刘培桐《环境学概论》(第2版)考研真题精选-第五章 固体废物与环境【圣才出品】

考研真题精选

第五章固体废物与环境

一、名词解释

1.固体废物[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的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

2.资源化[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研]

答:资源化是指采取管理和工艺措施从固体废弃物中回收有用的物质和能源。资源化途径包括废物回收利用、废物转换利用、废物转化能源,资源化技术包括分选技术、化学浸出技术、生物处理技术、热转化技术以及制备建筑材料技术。

3.废物的焚烧与热解[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研;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研]

答:废物的焚烧是指高温分解和深度氧化的过程,目的在于使可燃的固体废物氧化分解,借以减容、去毒并回收能量及副产品;热解是指在无氧或缺氧条件下的可燃物高温分解,并以气体油或固形炭的形式将热量储存起来的过程。

二、简答题

1.简单介绍城市垃圾的主要处理技术。[山东大学2018年研]

答:对于城市垃圾处理如粉碎、压缩、干燥、蒸发、焚烧等过程,或是通过生物化学的氧化、消化分解、吸收等作用以缩小其体积,加速自然净化的进程,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1)可焚烧垃圾

包括厨余垃圾、包装物以及废弃的废弃生活用品,要采用“湿石灰吸附—活性炭吸附—布袋集尘”处理方式。

(2)生物质垃圾

包括餐饮业以及食堂餐饮泔水、农贸市场下脚料、屠宰场以及食品加工残渣等,含水量大、易变质。目前采用干燥和直接做动物饲料,发酵作为有机肥或沼气使用,要求完全灭菌。

(3)生活垃圾的填埋处置

填埋处理是城市生活垃圾最基本的处理方法,它是将垃圾埋入地下,通过微生物长期的分解作用,使其分解成无害的化合物。

2.固体废物综合处理的意义。[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研]

答:固体废物综合处理是指将城市中各种废物集中到一个地点,根据固体废物的特征,把各种废物处理过程结合成一个系统,以便把各过程得到的物质和能量进行合理的集中利用。固体废物综合处理的意义如下:

(1)城市中各种企业,各行各业均有废物产生,采取各自分散处理方式,不但技术上不能满足需要,而且对经济投资和资源的充分综合利用也是不合理的。因此,就一个城市来说对产生的固体废物做出全面的、综合性处理规划是非常必要的。

(2)综合处理的目的是将城市中各种废物集中到一个地点,根据固体废物的特征,把各种废物处理过程结合成一个系统,以便把各过程得到的物质和能量进行合理的集中利用。通过综合处理可对废物进行有效的处理,减少最终废物排放量,减轻对地区的环境污染,防

止二次污染的扩散,同时还能做到总处理费用低,资源利用效率高。

(3)在规划城市废物综合处理时,先确定其综合处理的效果,将涉及面广、收效高的废物列入优先位置,其次要研究处理方法,力求其二次排出物造成的污染不超过国家或地区规定的标准。为此需进行详细的调查,了解选定的该种废物产地的排出情况和数量,以其作为处理设计的依据。

3.简述固体废弃物处理的原则和实现途径。[湖南农业大学2015年研;江西农业大学2013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1)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的原则

①含有有害重金属的少量废物和不含重金属的大量废物,或者少量的高放射性废物与大量的低放射性废物不宜相混进行综合处理;

②过热易软化的废物和不易软化的废物不宜相混,因为在用回转窑处理时,前者会包裹后者形成大块,需要延长燃烧时间,如果前者灰分大时,还会形成很厚的灰层,影响导热性妨碍燃烧进行;

③热熔性塑料和非热熔性塑料不宜相混,如用固定床燃烧炉处理时,热熔物会漏过炉床而燃烧,使炉子下部过热,容易烧坏炉床及其驱动装置,使它们变形,断裂或腐蚀。熔融物的炭化还会堵塞通风孔。当②、③两种情况废物中熔融物含量较少时,从经济观点出发,采用混合处理是较有利的;

④当废物中固体物质很多而进行混合处理时,由于在短时间内难以混匀,影响处理效果,故负荷会有很大波动。相反,在下列情况下,采用混合处理是有利的:a.向含水率高而不能自燃的废物中混入高热值废物,可使整个混合物作为可自燃物,便于焚烧处理;b.有的废物焚烧时会产生氨类碱性气体,有的废物焚烧时会产生氯化氢、二氧化硫之类酸性废气,

如把这两类废物混合后进行焚烧处理就十分合理。

(2)固体废弃物处理的实现途径

①固体废物的预处理

在对固体废物进行综合利用和最终处理之前,往往需要实行预处理,以便于进行下一步处理。预处理主要包括固体废物的破碎、筛分、粉磨、压缩等工序。

②物理法处理固体废物

利用固体废物的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从中分选或分离有用或有害物质。根据固体废物的特性可分别采用重力分选、磁力分选、电力分选、光电分选、弹道分选、摩擦分选和浮选等分选方法。

③化学法处理固体废物

通过固体废物发生化学转换回收有用物质和能源。煅烧、焙烧、烧结、溶剂浸出、热分解、焚烧、电力辐射都属于化学处理方法。

④生物法处理固体废物

利用微生物的作用处理固体废物,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微生物的生物化学作用,将复杂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物质,将有毒物质转化为无毒物质。沼气发酵和堆肥即属于生物处理法。

⑤固体废物的最终处理

没有利用价值的有害固体废物需进行最终处理。最终处理的方法有焚化法、填埋法、海洋投弃法等。固体废物在填埋和投弃海洋之前需进行无害化处理。

4.简述废物综合处理系统分类的方法。[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研]

答:废物综合处理系统可分为焚烧型、熔融型及资源化型三类。

(1)焚烧型

焚烧法是高温分解和深度氧化的综合过程。通过焚烧可以使可燃性固体废物氧化分解,达到减少容积,去除毒性,回收能量及副产品的目的。固体废物的焚烧过程与以加热为目的的燃烧过程稍有不同。一般地说,为了保持良好的燃烧状况,达到完全燃烧,要求被燃物与空气以适当的比例混合,并应迅速地点火燃烧。

(2)熔融型

又称熔渣炉,它的构造与一般焚烧炉的构造相似,只不过熔渣炉排出的炉渣则以玻璃体状态排出。当固体废物中含有有害金属时,经过熔渣炉处理,绝大多数的重金属被封存在玻璃体之中,可以有效地控制重金属的二次污染。在废物中含有大量灰分和重金属的情况下,采用熔融型焚烧法很有利,但焚烧的温度很高时会散发大量有害物质。

(3)资源化型

将废物资源化。此法适用于工业基地,因为回收品有市场,能构成循环封闭型生产基地。资源化型和焚烧型不同,需要对废物性质、组分有充分把握,特别要求时间性变动小,在设计前应有充分根据。资源化型比焚烧型、熔融型温度低,所以不必担心空气中氮氧化成NO x 和重金属的挥发飞散。

5.简述城市垃圾处置原则及基本思路,不同垃圾处理方法的优缺点。[首都师范大学2015年研]

答:(1)城市垃圾处置原则及基本思路

①减量化

固体废物排放量日趋增多,对环境造成巨大压力,这不仅要花费大量的资源去处理,另外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所以垃圾减量化极为重要。

②资源化

综合利用固体废物除增产原材料,节约投资外,环境效益也是十分明显的。另外,从废物中回收资源、能源,就是减少实际废物处理量和运输量,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而且做到物尽其用,取得一定经济效益。

③无害化

固体废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污染环境、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无害化处理。

(2)不同垃圾处理方法的优缺点

①填埋法

优点是只要经过适当的预处理,任何废物都可以通过填埋处理,通常用来处理无机废物;缺点是占地面积大,前期工程量大,对隔离措施要求较高,还需要配套的渗滤液处理设备。

②焚烧法

优点是可以使垃圾减重、减容,并可以使某些有害组分分解和去除,同时可以回收垃圾燃烧释放出的热能;缺点是建焚烧厂的投资较大,同时对垃圾成分要求较高,只适用于有机物含量高的垃圾。

③堆肥

优点是可以将垃圾转化成肥料,并且获得沼气等附加产品;缺点是占地面积大,堆置时间长且影响环境卫生,适用于可降解有机物多的垃圾。

6.简述城市垃圾的类型及危害。[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1)城市垃圾的类型

①食品垃圾

食品垃圾是指人们在买卖、储藏、加工、食用各种食品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垃圾。这类垃圾腐蚀性强、分解速度快、并会散发恶臭。

刘培桐《环境学概论》第2版章节题库(水体环境)【圣才出品】

刘培桐《环境学概论》第2版章节题库 第三章水体环境 一、名词解释 1.水体富营养化 答:水体富营养化是指由于大量的氮、磷、钾等元素排入到流速缓慢、更新周期长的地表水体,使藻类等水生生物大量地生长繁殖,有机物产生的速度远远超过消耗速度,水体中有机物积蓄,破坏水生生态平衡的过程。出现富营养化现象后,水体会呈现蓝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在海中称为赤潮。 2.化学耗氧量(COD) 答:化学耗氧量(COD)又称化学需氧量,是指在规定条件下,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需的氧量。COD可以反映水体受有机物污染的程度,COD越高,说明有机物质越多,受有机物的污染越严重。通常用高锰酸钾法和重铬酸钾法测定。 3.BOD 答:生化需氧量(BOD)是指在需氧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水体中有机物质的生物化学过程中所需溶解氧的量。BOD是反应水体有机污染程度的综合指标之一,通常采用20℃培养5天的生物化学过程需要氧的量为指标,记为BOD5,单位为mg/L。 4.总需氧量(TOD) 答:总需氧量是指有机物全部被氧化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需的氧量,即碳被氧化为二氧

化碳,而氢、氮、硫被氧化为水、一氧化氮和二氧化硫等所需的氧量。结果以O2的mg/L 表示。 5.水质标准 答:水质标准是指为了保障人体健康,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水资源,控制水污染,在综合水体自然环境特征、控制水环境污染的技术水平及经济条件的基础上,所规定的水环境中污染物的容许含量、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数量和浓度等的技术规范。 6.农业退水 答:农业退水是指农作物栽培、牲畜饲养、食品加工等过程中排出的污水和液态废物。农业退水中含有各种微生物、悬浮物、化肥、农药、不溶解固体和盐分等生物和化学污染物质,是造成水体污染的面源,它覆盖面广、分散,并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地面水体。 二、简答题 1.简述水体中污染物主要来源与主要的污染物。 答:当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使水体的水质和水体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被称为水体污染。 (1)水体污染物质的来源 人类活动造成水体污染的来源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工业废水;二是生活污水;三是农业退水。 ①工业废水。各种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水,包括工艺过程用水、机械设备冷

刘培桐《环境学概论》(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 【圣才出品】

第三部分模拟试题 刘培桐《环境学概论》(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名词解释 1.环境 答: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PM2.5 答:细颗粒物(PM2.5)又称细粒、细颗粒,是指大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μm的颗粒物。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面积大,活性强,易附带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空气中PM2.5来源主要有土壤扬尘、海洋气溶胶和车辆尾气。 3.水体富营养化 答:水体富营养化是指由于大量的氮、磷、钾等元素排入到流速缓慢、更新周期长的地表水体,使藻类等水生生物大量地生长繁殖,有机物产生的速度远远超过消耗速度,水体中有机物积蓄,破坏水生生态平衡的过程。出现富营养化现象后,水体会呈现蓝色、红色、棕

色、乳白色等,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在海中称为赤潮。 4.环境容量/Environmental Capacity 答:环境容量是指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的前提下,环境可能容纳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量。环境容量是衡量和表现环境系统、结构、状态相对稳定性的一个概念,它的大小与其组成成分和结构、污染物的数量及其物理和化学性质有关。 5.可持续发展 答: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要遵循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二、简答题 1.简述酸雨的形成与危害及其防治对策。 答:酸雨正式的名称是为酸性沉降,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雾、雹等大气降水。 (1)酸雨的形成 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其中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多数情况下以硫酸为主。从污染源排放出来的SO2和NO x是形成酸雨的主要起始物,其形成过程为 SO2+[O]→SO3 SO3+H2O→H2SO4 SO2+H2O→H2SO3 H2SO3+[O]→H2SO4

环境学概论(刘培桐)第四章知识要点

第四章土壤环境 一名词解译 1.原生矿物:是直接来源于岩石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作用的碎屑,其化学成分和结晶构造未有改变。 2.次生矿物:岩石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新生成的矿物,包括各种简单盐类,次生氧化物和铝硅酸盐类矿物等统称次生矿物。次生矿物是土壤矿物质中最细小的部分(粒径<0.001mm)具有胶体特性,影响土壤许多物理化学特性。 3.土壤质地(土壤的机械组成):自然界的土壤都是由很多大小不同的土粒,按不同的比例组合而成的,各粒级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或重量百分数称为土壤的机械组成,也叫做土壤质地。 4.土壤结构:一般把土壤颗粒的空间排列方式及其稳定程度,孔隙的分布和结合的状况称为土壤的结构。 5.土壤胶体:土壤中颗粒直径小于2微米或1微米,具有胶体性质的微粒。 6.土壤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具体地说,污染物质是指与人为活动有关的各种对人体和生物有害的物质,包括化学泻药、重金属、放射性物质,病原菌等。 7.土壤净化:是指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氧化—还原、络合-螯合作用及化学沉淀等作用而使进入土壤的污染物的浓度降低,形态改变,难以被植物所吸收而暂时退出生物小循环,脱离食 物链或被排出土壤之外的过程。 8.溶胶:胶体微粒分散在水中成为胶体溶液称为溶胶。凝胶:胶体微粒相互凝聚呈无定形的凝胶。凝聚作用:由溶胶凝聚成凝胶的作用。分散作用:由凝胶分散成溶胶的作用。 9.环境背景值:是指环境中诸因素,如大气、水体、土壤以及植物、动物和人体组织等在正常情况下,化学元素的含量及其赋存形态。 10.土壤环境中重金属元素背景值:是指一定区域内自然状态下未受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正常含量。 11.活性酸度:由土壤溶液中的H+ 所引起的酸性和活性酸底。酸度大小取决于溶液中的[H+ ]。土壤胶体所吸附的可交换性H+及A13+水解所产生H+总称为潜在酸度(包括交换酸和水解酸)。 二简答题 1.土壤胶体包括哪些?胶体的性质有哪些? 答:土壤胶体是指土壤中直径小于2微米或1微米,具有胶体性质的微粒。包括有机胶体(主要是腐殖质和生物活动的产物,直径在20—40nm之间)胶体的性质:(1)巨大的比表面和表面能。物质的比表面越大,表面能也越大(每100g腐殖质胶体的交换容量平均约为2000mo l)。(2)电荷性质。土壤胶体微粒具有双电层,微粒的内部称微粒核,一般带负电荷,形成一个负离子层,其外部由于电性吸引,而形成一个正离子层,即合称为双电层。(3)凝聚性和分散性。 2.土壤的吸附与交换包括哪些? 答:土壤的吸附作用:生物吸收(指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保蓄作用)、机械吸收、物理吸收、化学吸收、物理-化学吸收;离子交换作用:阳离子交换、阴离子交换。 3.土壤酸碱性的来源及分类? 答:土壤中的氢离子主要是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有机物分解产生有机酸以及某些少数无机酸、铝离子水解产生氢离子。氢氧根离子主要来自土壤溶液中的碳酸钠、碳酸氢钠、碳

刘培桐《环境学概论》(第2版)考研真题精选-第九章 人口与环境【圣才出品】

考研真题精选 第九章人口与环境 一、名词解释 1.人口预测[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研] 答:人口预测是指根据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现有人口状况及可以预测到的未来发展变化趋势,测算在未来某个时间人口的状况。人口状况首先是指人口的数量,其次是指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对未来人口的地区分布、婚姻状况、家庭结构等进行分析。 2.人口容量[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人口容量又称人口承载量,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区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条件下所能维持供养的人口数量。 二、简答题 1.简述目前中国人口现状及特点。[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研] 答:目前我国人口现状和特点如下: (1)人口基数大、总量增长迅速 新中国人口的发展是在一个相当庞大的基数上开始的。由于长时间的社会稳定,加之激励人们多生育的社会经济基础依然存在,因此,我国的人口总量处于一种迅速增长的状况。 (2)增长率变化明显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结束了长期以来的战乱纷争,农村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同时,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上升,导致增长率显著上升。 (3)年龄结构的变化 现在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属年轻型,但已开始向成年型过渡,并已出现一定的老龄化趋势。在我国尤以农村人口更为年轻,从地区分布来看,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地区,人口年龄结构成年型较接近;反之,经济、文化不发达的地区,人口年龄结构就越年轻。 (4)农村人口比重大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左右。尽管工业化迅速发展,农业人口比例关系没有太大的变动,但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人口的城镇化水平都有明显提高。 (5)人口分布不均衡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较稠密的国家之一,全国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18人,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从人口的地域分布来看,我国的人口分布极不均衡,表现为东南部人口稠密集中,西北部人口稀少分散。 (6)人口素质有所提高 从人口的文化素质来看,1949年以来有大幅度的提高,1982年以后,我国的人口文化素质又有了明显提高。在每10万人口中拥有各种文化程度的人数都有较大的提高。各种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的明显上升,标志着我国人口的文化素质已有很大的改善。 由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人口的身体素质明显提高,婴儿死亡率降低。与此同时,中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则大大的延长。尽管我国的人口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人口的整体文化素质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受教育的程度与先进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继续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长期而又紧迫的任

刘培桐《环境学概论》第2版名校考研真题(绪论)【圣才出品】

刘培桐《环境学概论》第2版名校考研真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环境[江西农业大学2014年研] 答: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工程环境[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研] 答:工程环境是指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中创造出来的人工环境。包括农业工程环境、工业工程环境以及能源工程环境、交通通讯工程环境、信息工程环境等。它们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中创造出来的,但反过来它们又成了影响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重要因素和约束条件。 3.环境问题[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从广义理解,环境问题是指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从狭义上理解,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一般情况下,人们多从狭义上理解环境问题,它可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

4.环境污染[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环境污染可以是人类活动的结果,也可以是自然活动的结果,或是上述两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5.水俣事件和富山事件[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水俣事件是指发生在日本水俣镇,由于人通过食用受甲基汞毒害的鱼类而导致甲基汞中毒的严重污染事件。 富山事件是指发生在日本富山县,由于炼锌厂排放含镉废水进入河流污染农田和饮水,导致人们镉中毒的严重污染事件。 二、简答题 1.简述环境科学的主要任务。[湖南农业大学2014年研] 答: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人类—环境系统的实质,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掌握它的发展规律,调控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以改善环境质量,造福人民,促进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因此,环境科学首先是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所引起的较近期的直接影响,并预测较长期的间接影响;在研究中,不仅要考虑人类对环境的利用、改造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关系,也要考虑生产关系的制约作用。其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四点: (1)探索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的规律,了解人类环境变化的过程、环境的基本特性、环境结构和演化机理等,以便应用这些认识使环境质量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避免对人

《环境学概论》_(刘培桐)_考研知识点归纳

《環境學概論》知識總結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 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 环境和社会环境。 2、聚落环境:是人类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3、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 4、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 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 化反过来产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5、环境保护: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和潜在的环境问题,维持自身的生 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具体 实践活动的总称。 6、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 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 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 7、环境自净能力:当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因大气、水、土壤等环境

要素的扩散、稀释、氧 化还原、生物降解等物化和生化作用,使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逐渐自然降低的现象称为环境 自净能力。 第二章大气污染 一、名词解释 1、大气污染: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生成危害的现象。 2、一次污染物: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如SO2、CO、NOx、颗粒等。 3、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硫酸、硫酸盐气溶胶、硝酸及硝酸盐气溶胶、臭氧、光化学氧化剂Ox,以及许多不同寿命的活性中间物(又称自由基)。 4、气溶胶:指固体粒子、液体粒子或他们在气体介质中的悬浮体。

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 (刘培桐)

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编辑:细JO 第一章绪论 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 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 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境的基本特性:(1)整体性;(2)有限性;(3)差异性和变化性;(危害作用的滞后性)。 3.聚落环境:是人类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 的生存环境。 4.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 境。 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 的研究任务: 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就是揭示人类-环境系统的实质,研究人类-环境系 统之间的协调关系,掌握它的发展规律,调控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 能量交换过程,以改善环境质量,造福人民,促进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协 调发展。 具体包括: (1)探索全球范围内自然环境演化的规律; (2)揭示全球范围内人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3)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4)研究区域污染综合防治的途径。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包括原生环境 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8.环境保护: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和潜在的环境问题,维持自身的生存 和发展而进行的具体实践活动的总称。 自净能力:当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因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扩散、稀释、氧

化还原、生物降解等物化和生化作用,使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逐渐自然 降低的现象称为环境自净能力。 第二章 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生成危害的现象。 染的发生:大气污染物由人为源和天然源进入大气,就参与了大气的循环过程,经过一定的滞留时间后,又通过大气中的化学反应、生物活动、和物理沉 降等过程从大气中去除。(输入——输出)。当输出率小于输入率,发 生积聚,污染物浓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直接或间接地对人体、生 物等造成急、慢性危害。 气污染源:是指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按污染物质来源可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1)天然污染源:火山喷发、森林火灾、自然尘、森林植物释放、海 浪飞沫。 (2)人为污染源: a.燃料燃烧:SO2、CO2、CO、氮氧化物、有机化合物和烟尘。 b.工业生产过程排放:氟化物(磷肥厂)、氯化氢和酸性气体(酸碱盐 工业)、硫氧化物、硫化氢、酚、苯类、烃类等 c.交通运输过程排放:碳氢化合物、铅的化合物、硫氧化物、含氧有机 化合物等。 d.农业生产过程排放:颗粒物、氧化亚氮(N2O),破坏臭氧层。 4.一次污染物: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如二氧化硫、CO、NO、 颗粒物等。 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 一 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 一次污染物还强。硫酸、 硫酸盐气溶胶、硝酸及硝酸盐气溶胶、臭 氧、光化学氧化剂 Ox,以及许多不同寿命的活性中间物(又称自由 基),如HO2、HO。 6.主要大气污染物:

湖南农业大学818环境学概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湖南农业大学818环境学概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2021年湖南农业大学《818环境学概论》考研全套资料 来源:才聪学习网/考研真题 目录 ?湖南农业大学《818环境学概论》历年考研真题汇编 ?刘培桐《环境学概论》(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刘培桐《环境学概论》(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2021年环境科学考点归纳与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5.名校考研真题 ?全国名校环境科学考研真题汇编

考研真题及详解 第一部分名校考研真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环境[江西农业大学2014年研] 答: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工程环境[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研] 答:工程环境是指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中创造出来的人工环境。包括农业工程环境、工业工程环境以及能源工程环境、交通通讯工程环境、信息工程环境等。它们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中创造出来的,但反过来它们又成了影响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重要因素和约束条件。 3环境问题[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从广义理解,环境问题是指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从狭义上理解,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一般情况下,人们多从狭义上理解环境问题,它可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

环境学概论 刘培桐主编第五章知识要点

第五章固体废物与环境 一名词解释 1、固体废物:指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丢弃的固体和泥状物质,包括从废水、废气中分享出来的固体颗粒物。实际上所谓的废物一般是指在某个系统内不可能再加工利用的部分物质。例如植物的枯枝落叶、动物的骨骼及排泄物,人们生活中的各种垃圾,工业生产过程的排出物等。 2、有害固体废物:固体废物中凡具有毒性、易燃性、腐蚀性、反应性、传染性、放射性的废物均列为有害固体废物。 3、资源化:就其广义来说表示资源的再循环。就狭义来讲,是为了再循环利用废物而回收资源与能源。 4、再循环:指的是从原料制成品,经过市场直到最后消费变成废物又引入新的生产—消费的循环系统。 二简答 1、固体废物的来源:(一)按其化学性质可分为有机废物和无机废物;(二) 按危害状况可分为有害废物和一般废物;(三)按形状分为固体的和泥状的; (四)按来源分为矿业固体废物、工业固体废物、城市垃圾、农业废弃物和放射性固体废物。 2、简述固体废物的污染途径及危害。 答: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的、物理的或生物的转化,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若处理不当,有害物即将通过水、气土壤、食物链等途径危害环境与人体健康。人畜粪便与有机垃圾是各种病原微生物的孽生地和系列场,形成病原型污染。固体废物的危害:(一)污染水体,减少江湖面积,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和水资源的利用,投弃在海洋的废物会在一定海域造成生物的死区。(二)大气污染,固体灰渣中的、粉末受风吹、日晒、产生扬尘、污染大气环境,固体废物中的有害物质经长期堆放发生自燃,散发有害气体,多种固体废物本身或在焚烧时能散发毒气和臭味,恶化环境。(三)土壤污染,固体废物堆臵或垃圾填埋处理,经雨水浸淋,其渗出液及沥滤中含有的有害成分会改变土质和土壤结构,影响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妨碍植物的根系生长,或在植物机体内积蓄,危害信用。各种固体废物露天堆存,经日晒雨淋,有害成分向地下渗透而污染土壤。(四)影响

刘培桐《环境学概论》第2版章节题库(资源与环境)【圣才出品】

刘培桐《环境学概论》第2版章节题库 第十一章资源与环境 一、名词解释 可更新资源和不可更新资源 答:可更新资源是指如水、土地、植物、动物等能在一定的时间内再生产出来或循环再现的资源;不可更新资源是指如各种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化石燃料等需要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才能形成的资源。 二、简答题 1.简述我国土地资源严重破坏的表现。 答:庞大的人口对农产品的需求压力迫使人们高强度地使用耕地,特别是不合理地开发利用土地,导致大量耕地被毁,使土地资源发生严重退化。我国土地资源严重破坏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造成土地退化、土壤肥力下降、农业产量低而不稳,同时给人们带来了恶化的生态环境和频繁的旱、涝、风沙灾害。如果不采取根本的治理措施,会造成许多河床淤高,湖泊缩小,大量水库被泥沙淤积,导致洪水和干旱灾害加重,水土流失将成为危及全国生态环境的重要问题。 (2)土地沙漠化 我国由于人口急剧增加造成的压力,迫使人们盲目开垦,过渡放牧,破坏植被,以致土地不断沙化。土地沙漠化以后,风沙危害特别严重,使脆弱的生态环境破坏而更趋恶化。

(3)土地的次生盐渍化 土地的次生盐渍化主要是由于不合理灌溉造成的,盐渍化土地极易形成旱、涝等自然灾害,使粮食产量下降。 (4)城镇建设对土地的侵占 人口的急剧增加,住房、交通和其他基本建设都要占用土地,其中占用城市近郊耕地的可能性最大。这些被占耕地都是优质农田,直接影响粮食和蔬菜的生产。 2.根据我国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措施。 答:解决我国土地资源存在问题的措施包括: (1)充分认识土地生态一经济系统的规律 ①为防止土地退化,首先必须加强宣传教育,使全体人民充分认识到滥伐森林、刀耕火种、陡坡开垦等所引起的土地退化的危害性及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②要因地制宜,将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和环境条件统一起来,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对生态破坏严重的地区采取恢复整治措施,要大力种草造林,禁止陡坡开垦种植,制定适宜的恢复土地生态系统平衡的各项政策,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建立良好的生态平衡。 (2)改善生态环境 ①通过恢复植被、建设梯田等一套小流域治理,合理利用土地,坚持生物治理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搞好水土保持,防止水土流失。 ②通过大量治沙的典型试验,进行种树、种草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治沙、防沙的措施,调整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向,在农牧交错带坚持“以林牧为主”的方针,对强烈发展的沙漠化旱作农田,要坚决退耕、还林、还草;对正在发展中的沙漠化地区,要减轻其利用强度;对潜在沙漠化土地要坚持以防为主,保护天然植被,增加覆盖率,不断改善生态环境。

刘培桐《环境学概论》(第2版)考研真题精选-第一章 绪 论【圣才出品】

考研真题精选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环境[江西农业大学2014年研] 答: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工程环境[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研] 答:工程环境是指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中创造出来的人工环境,包括农业工程环境、工业工程环境以及能源工程环境、交通通讯工程环境、信息工程环境等。它们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中创造出来的,但反过来它们又成了影响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重要因素和约束条件。 3.环境问题[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从广义上理解,环境问题是指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从狭义上理解,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一般情

况下,人们多从狭义上理解环境问题,它可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 4.环境污染[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环境污染可以是人类活动的结果,也可以是自然活动的结果,或是上述两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5.水俣事件和富山事件[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水俣事件是指发生在日本水俣镇,由于人食用受甲基汞毒害的鱼类而导致甲基汞中毒的严重污染事件。 富山事件是指发生在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由于铅锌冶炼厂排放含镉废水进入河流污染农田和饮水,导致人们食用含镉稻米和饮用水而造成镉中毒的严重污染事件。 二、简答题 1.简述环境科学的主要任务。[湖南农业大学2014年研] 答: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人类与环境系统的实质,研究人类与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掌握它的发展规律,调控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以改善环境质量,造福人民,促进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因此,环境科学首先是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所引起的较近期的直接影响,并预测较长期的间接影响。在研究中,不仅要考虑人类对环境的利用、改造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关系,也要考虑生产关系的制约作用。其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四点: (1)探索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的规律,了解人类环境变化的过程、环境的基本特性、

刘培桐《环境学概论》(第2版)章节题库-第三章 水体环境【圣才出品】

第三章水体环境 一、名词解释 1.水体富营养化 答:水体富营养化是指由于大量的氮、磷、钾等元素排入到流速缓慢、更新周期长的地表水体,使藻类等水生生物大量地生长繁殖,有机物产生的速度远远超过消耗速度,水体中有机物积蓄,破坏水生生态平衡的过程。出现富营养化现象后,水体会呈现蓝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在海中称为赤潮。 2.化学耗氧量(COD) 答:化学耗氧量(COD)又称化学需氧量,是指在规定条件下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需的当量氧量。COD可以反映水体受有机物污染的程度,COD越高,说明有机物质越多,受有机物的污染越严重。通常用高锰酸钾法和重铬酸钾法测定。 3.BOD 答:生化需氧量(BOD)是指在需氧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水体中有机物质的生物化学过程中所需溶解氧的量。BOD是反应水体有机污染程度的综合指标之一,通常采用20℃培养5天的生物化学过程需要氧的量为指标,记为BOD5,单位为mg/L。 4.总需氧量(TOD) 答:总需氧量(TOD)是指有机物全部被氧化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需的氧量,即碳被氧化为二氧化碳,而氢、氮、硫被氧化为水、一氧化氮和二氧化硫等所需的氧量。结果以

O2的mg/L表示。 5.水质标准 答:水质标准是指为了保障人体健康,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水资源,控制水污染,在综合水体自然环境特征、控制水环境污染的技术水平及经济条件的基础上,所规定的水环境中污染物的容许含量、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数量和浓度等的技术规范。 6.农业退水 答:农业退水是指农作物栽培、牲畜饲养、食品加工等过程中排出的污水和液态废物。农业退水中含有各种微生物、悬浮物、化肥、农药、不溶解固体和盐分等生物和化学污染物质,是造成水体污染的面源,它覆盖面广、分散,并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地面水体。 二、简答题 1.简述水体中污染物主要来源与主要的污染物。 答:当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使水体的水质和水体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被称为水体污染。 (1)水体污染物质的来源 人类活动造成水体污染的来源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工业废水;二是生活污水;三是农业退水。 ①工业废水。各种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水,包括工艺过程用水、机械设备冷却水、烟气洗涤水、设备和场地清洗水及生产废液等。废水中所含的杂质包括生产废液、残

刘培桐《环境学概论》第2版章节题库(人口与环境)【圣才出品】

刘培桐《环境学概论》第2版章节题库 第九章人口与环境 一、名词解释 人口预测 答:人口预测是指根据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现有人口状况及可以预测到的未来发展变化趋势,测算在未来某个时间人口的状况。人口状况包括人口的数量、性别和年龄构成。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对未来人口的地区分布、婚姻状况、家庭结构等进行分析。 二、简答题 1.简述人口预测的必要性。 答:人口预测是指根据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现有人口状况及可以预测到的未来发展变化趋势,测算在未来某个时间人口的状况。其必要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当前生产力发展达到空前的水平,生产已经不是为满足生产者个人的需求,而是要面向社会的需求,所以必须了解需求和供应的未来趋势,协调人口、资源与环境的持续发展。 (2)要取得最佳平衡状态,又不能降低人们的生活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就必须对人口发展进行预测,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 (3)对预测所显示出来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可能出现的结果,不能消极等待,被动地接受,而应积极采取措施,控制人口的数量。 2.简述直接推算法的三种人口预测模型。

答:直接推算法是根据基年的人口总数直接推算未来的人口数,有以下三种模型: (1)算术级数法 人口预测的算术级数法是假定历年人口增长的绝对数相同,只要把上一年末的人口总数加上本年度人口增加数,就等于下一年初的人口总数。用算术级数法预测人口,方法简单,计算方便。但由于影响人口增长变化的因素很多,不可能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每年的人口都按照一个绝对量增加,所以,此法预测短期的人口变化是可行的,预测较长时间的人口增长则误差较大。其表达式为: Y t=a+bX 式中,X为时间(a);Y t为各年人口预测值;a为x=0时的人口数;b为逐年人口增加数(即X变动一年Y t的增加数)。 (2)几何级数法 一般情况下,经过长期的观察,人们注意到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是比较平衡地均匀地增长,而且这个增长数量基本上和原有的人数成比例,按一个不变的自然增长率增加,对于这样增长的人口,可以用几何级数来预测未来各年的人口。此法采用下列公式计算: P n=P0(1+K)n 式中,P0为基年的人口总数;P n为预测年的人口总数;K为每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n 为年数。 (3)指数增长方式计算 实际上人口的增长变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在一年当中,出生、死亡和迁移随时都在发生,不论将时间间隔划分的多细,后一时期的人数与前一时期的人数相比总是有所增减的。如果将时间间隔无限缩小,而使时期数目n无限增多,就可以得到以下的指数方程:

刘培桐《环境学概论》(第2版)章节题库-第一章至第十二章【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章节题库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环境 答: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的定义:“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工程环境 答:工程环境是指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中创造出来的人工环境。它包括农业工程环境、工业工程环境以及能源工程环境、交通通讯工程环境、信息工程环境等,它们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中创造出来的,但反过来又成了影响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重要因素和约束条件。 二、简答题 1.简述环境科学的主要研究任务和研究内容。 答:(1)环境科学的主要研究任务 ①探索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的规律,了解人类环境变化的过程、环境的基本特性、环境

结构和演化机理等,以便应用这些认识使环境质量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避免对人类不利的变化; ②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便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使人类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③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发挥环境科学的社会功能,探索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机理及环境毒理学研究,为人类正常、健康的生活服务; ④研究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2)环境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①研究全球范围内危害性大的环境污染机理问题; ②保障全球生态系统安全及人类健康的环境污染控制与减排体系; ③优化以环境影响评价(EIA)等为基础的环境管理体系; ④构建不同时空下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体系,以规范地球公民的环境道德与行为。 2.简述环境的组成以及各自的特点。 答:人类的生存环境是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它是由自然环境、工程环境和社会环境组成的。其特点如下: (1)自然环境的特点 ①自然环境是人类发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是由生物和无机环境组成的。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总是结合成一定的生物群落而存在着,通常它们是由几个营养级和能量级组成的; ②生物群落及无机环境共同组成自然环境的结构单元,由低级单元再组成高级单元,所以自然环境实际上是一个由两阶梯(由组成要素组成结构单元,再由低级结构单元组成高级

环境学概论复习刘培桐

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 编辑:细JO 1.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 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 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2.环境的基本特性:(1)整体性;(2)有限性;(3)差异性和变化性;(危害作用的 滞后性)。 3.聚落环境:是人类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4.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 5.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 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 6.环境科学的研究任务: 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就是揭示人类-环境系统的实质,研究人类- 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掌握它的发展规律,调控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以改善环境质量,造福人民,促进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具体包括: (1)探索全球范围内自然环境演化的规律; (2)揭示全球范围内人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3)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4)研究区域污染综合防治的途径。 7.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 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 生环境问题。 8.环境保护: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和潜在的环境问题,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具体实践活动的总称。 9.环境自净能力:当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因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扩散、稀释、氧 化还原、生物降解等物化和生化作用,使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逐渐自然 降低的现象称为环境自净能力。 第二章大气污染 1.大气污染: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 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生成危害的现象。 2.大气污染的发生:大气污染物由人为源和天然源进入大气,就参与了大气的循环过程, 经过一定的滞留时间后,又通过大气中的化学反应、生物活动、和物 理沉降等过程从大气中去除。(输入——输出)。当输出率小于输 入率,发生积聚,污染物浓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直接或间接地 对人体、生物等造成急、慢性危害。 3.大气污染源:是指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 装置。按污染物质来源可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刘培桐《环境学概论》第2版章节题库(绪论)【圣才出品】

刘培桐《环境学概论》第2版章节题库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环境 答: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的定义:“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工程环境 答:工程环境是指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中创造出来的人工环境。它包括农业工程环境、工业工程环境以及能源工程环境、交通通讯工程环境、信息工程环境等,它们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中创造出来的,但反过来又成了影响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重要因素和约束条件。 二、简答题 1.简述环境科学的主要研究任务和研究内容。 答:(1)环境科学的主要研究任务 ①探索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的规律,了解人类环境变化的过程、环境的基本特性、环境结构和演化机理等,以便应用这些认识使环境质量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避免对人类不

利的变化; ②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便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使人类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③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发挥环境科学的社会功能,探索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机理及环境毒理学研究,为人类正常、健康的生活服务; ④研究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2)环境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①研究全球范围内危害性大的环境污染机理问题; ②保障全球生态系统安全及人类健康的环境污染控制与减排体系; ③优化以环境影响评价(EIA)等为基础的环境管理体系; ④构建不同时空下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体系,以规范地球公民的环境道德与行为。 2.简述环境的组成以及各自的特点。 答:人类的生存环境是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它是由自然环境、工程环境和社会环境组成的。其特点如下: (1)自然环境的特点 ①自然环境是人类发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是由生物和无机环境组成的。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总是结合成一定的生物群落而存在着,通常它们是由几个营养级和能量级组成的。 ②生物群落及无机环境共同组成自然环境的结构单元,由低级单元再组成高级单元,所以自然环境实际上是一个由两阶梯(由组成要素组成结构单元,再由低级结构单元组成高级结构单元)组成的多级谱系。

《环境学概论》_(刘培桐)_考研知识点归纳

環境學概論》知識總結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聚落环境:是人类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3、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 4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产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5、环境保护: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和潜在的环境问题,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具体实践活动的总称。 6、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 7 、环境自净能力:当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因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物化和生化作用,使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逐渐自然降低的现象称为环境自净能力。

第二章大气污染 一、名词解释 1 、大气污染: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生成危害的现象。 2、一次污染物: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如SO2、CO、NOx 、颗粒等。 3 、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硫酸、硫酸盐气溶胶、硝酸及硝酸盐气溶胶、臭氧、光化学氧化剂Ox ,以及许多不同寿命的活性 中间物(又称自由基)。 4 、气溶胶:指固体粒子、液体粒子或他们在气体介质中的悬浮体。 5、总悬浮颗粒(TSP):用标准大容量颗粒采样器(流量在1.1 ―― 1.7m3/min )在滤膜上所收集到的颗粒物的总质量,通常称总悬浮颗粒。 6、飘尘:能在大气中长期飘浮的悬浮物质称为飘尘。其粒径主要是小于10 ^m的微粒。 7、降尘:降尘是指用降尘罐法采集到的大气颗粒物。其直径一般大于30 ^m。 8、可吸入粒子(IP):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建议将粒径(W 10呵)的粒子定为可吸入粒子。 9、光化学烟雾:含有NOX和HC的大气,在阳光中紫外线照射下反应所发生的光化学反应生成二次污染物,参与化学反应过程中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被称为光化学烟雾。 10、干绝热递减率:干气块或未饱和湿空气块在绝热条件下每升高单位高度(通常取用单位高度为 100m )所造成的温度下降数值称为干绝热递减率。(P36 ) 11 、辐射逆温:在睛空无云(或少云)的夜间,当风速较小(<3m/s )时,地面因强烈的有效辐射而很快冷却,近地面气层冷却最为强烈,较高的气层冷却较慢,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逐渐向上发展的逆温层,称为辐射逆温。 12 、下沉逆温:又称压缩逆温,当高压区内某一层空气发生强度较大的气团下沉运动时,常可使原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