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内名解和简答

中内名解和简答

1.骛泄:指泻下水粪相杂,色青黑如鸭粪,小便清,脉沉迟。
2.阴结:便秘之一种,由于阴寒内结或阳虚阴凝传送无力者。
3.历节风:风寒湿邪,侵入经脉,流注关节所致。症见关节肿胀,游走不定,疼痛剧烈,不能屈伸。
4.时行感冒:感受时行病毒,有较强的传染性,并可引起广泛流行的感冒。
5.痴呆:多由髓减脑消,神机失用而致,以呆傻愚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神志疾病。其轻者可见神情淡漠,寡言少语,反应迟钝,善忘等症;重则表现为终日不语,或闭门独居,或口中喃喃,言辞颠倒,或举动不经,忽笑忽哭,或不欲食,数日不知饥饿等。
6.蜘蛛蛊:喻腹大肢细,形如蜘蛛的臌胀。
7.黄汗:汗出色黄,染衣着色者称黄汗,多由湿热内蕴所致。
8.真心痛:指心痛剧烈,“手足青至节”,可“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的胸痹重症。
9.提壶揭盖法:据“上窍通下窍自通”的理论,用开提肺气,取嚏,探吐等法通调水道,以利小便之法。
10.夙根:指旧有的病根。以哮证为例,伏痰为其夙根。
11.脏躁:多见于青中年女性,因情志所伤而起病。症见精神恍惚,多疑易惊,悲忧善哭,喜怒无常,在精神因素的刺激下呈间歇性发作,不发时可如常人。
12.真头痛:为头痛中的一种特殊重症,其特点起病急骤,多表现为突发的剧烈头痛,持续不解,阵发加重,甚至呕吐如喷,肢厥,抽搐,本病凶险,应与一般头痛区别。
13.滞下:即痢疾,就排便阻滞不畅而言。
14.怔忡: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等因素亦可发生,常持续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动后加重,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病来虽渐,病情较重,不发时亦可兼见脏腑虚损症状。
15.肾着:腰痛的一种,由寒湿伤及腰肾而致。
16.洁净府:“净府”指膀胱,即利小便之意。
17.葡萄疫:即紫斑,血证的一种,血溢于肌肤之间,皮肤见青紫斑点,色若葡萄而得名。
18.单腹胀:即臌胀。乃“肢体无恙,胀唯在腹。”
19.脾约:便秘的一种,由胃热过盛,脾阴不足,胃强脾弱,脾之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肠液干燥所致大便干燥,便秘不下的病症。
20.梅核气:指咽中如梅核堵塞,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的病症,多由肝郁气滞痰凝导致。
21.关格:以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为临床特征的危重病症。
22.肠澼:指痢疾。肠中积滞,排出时澼澼有声,故名。
23.痛痹:又称“寒痹”痹证以寒邪偏盛,表现为关节疼痛,部位固定。
24.风痱:指手足萎废不用,又称“痱”“痱风”“中风痱”
25.影袋:瘿块肿大,如囊似袋,故名。又称瘿囊,瘿瘤
26.虐母:指疟久而在

胁下结有块者
27.薄厥:由暴怒而致气血并逆使人昏厥
28.大瘕泄:多指痢疾而言,部分指似痢之泄泻
29.飱泄:泄下完谷不化。脾胃气虚阳弱,或内伤七情,或风寒,湿,热诸邪客犯胃皆可导致
30.疳黄:
31.九种心痛:
32.呷嗽:指哮证,其发病时咳嗽气急痰鸣,呷呀有声得名
33.不得卧:
34.痃癖:
35.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
36.胆黄:由胆气败而胆汁外泄所致的黄疸
37.骨蒸:形容发热如从骨髓蒸发而出
38.开鬼门:鬼门即汗孔,即发汗之意
39.滞下:即痢疾,就排便阻滞不畅而言
40.灯笼病:是“身外凉,心里热”之病,常示内有淤血
41.战汗:急性热病过程中,突然恶寒战栗,继而全身汗出,为邪正交争之象
42.积聚:
43.噤口痢:指痢疾伴有不能食,或呕不止者
44.虚劳:又称虚损,是以脏腑功能衰退,气血阴阳亏损,日久不复为主要病机,以五脏虚证为主要临场表现的多种慢性虚弱症候的总称

1.何谓“逆流挽舟法”,其适应证和代表方剂是什么?
“逆流挽舟法”乃通过疏解表邪,使由表而入里的风寒暑湿之邪再从表出,前人所谓邪从外入者还需从外而出,犹如逆流中挽船上行之意。适用于湿热痢初起兼有表证,除有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脓血,赤白相夹,兼有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脉浮等表证。代表方为荆防败毒散(或人参败毒散),疏表除湿,寓散于通,使表解里滞亦除。但本方药多辛燥,里热已盛者,不可使用。
2.黄疸的辩证原则和治疗大法是什么?
辩证原则:以阴阳为纲。阳黄以湿热为主,表现为黄色鲜明如橘,甚则色黄如金,或伴身热,口干苦,尿黄赤,舌苔黄腻,脉玄数。阴黄以寒湿为主,表现为黄色晦暗如烟熏,或伴腹胀,便溏,尿淡黄,苔腻,脉濡。
治疗大法:主要是化湿邪,利小便。属湿热者清热化湿,佐以通利腑气。属寒湿者温中化湿。如为急黄热毒炽盛,邪入心营,又当清热解毒,凉营开窍。
3.淋证的主要病机是什么?六淋的主症和病机有何不同?
主要病机: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
淋证可分为热淋,石淋,膏淋,血淋,劳淋,气淋等。热淋:以小便灼热刺痛为特征,主要病机为热结膀胱,气化不利。石淋:主症为尿中有细小沙石排出,病机为热熬津液,日久聚沙成石。膏淋:主症是小便浑浊如米泔米,尿道热涩疼痛,病机有实有虚,实者为湿热阻肾,分清泌浊失司,清浊相混;虚者为脾肾两虚,不能固摄,精微脂液下泄。血淋:主症为尿血而涩痛,病机湿热內盛,或阴虚火旺,灼伤血络,以及气虚阳衰,统摄失常

,血不归经之异。劳淋:主症小便淋沥不已,遇劳即发,病机为脾肾气虚,膀胱气化无权。气淋:主症少腹胀满较为明显,小便艰涩疼痛,尿有余沥,因肝气郁结,膀胱气化不利者属实;中气下陷,膀胱气化无权者属虚。
4.腹痛寒邪内阻证和中虚脏寒证如何辨证施治?
寒邪内阻证的主症:腹痛急暴拘急,得温痛减,遇冷更甚,伴口淡不渴,形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正常或秘结,舌淡,苔白腻,脉沉紧。治宜散寒温里,理气止痛。以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为主方,常用药有高良姜,干姜,紫苏,乌药,香附,陈皮等。
中虚脏寒证的主症:腹痛绵绵喜按,时作时止,喜温喜按,形寒肢冷,神疲乏力,胃纳不佳,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治宜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以小建中汤为主方,常用药有桂枝,干姜,附子,饴糖,芍药,甘草,大枣。
5.臌胀使用峻下逐水剂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有哪些?
臌胀患者病程较短,正气尚未过度消耗,而腹胀殊甚。腹水不退,尿少便秘,脉实有力者,可遵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满者,泻之于内”的原则,酌情使用逐水之法,以缓其苦急,主要适用于水热蕴结和水湿困脾证。
注意事项:①中病即止:在使用过程中,药物剂量不可过大,攻逐时间不可过久,遵循“衰其大半而止”的原则,以免损伤脾胃,引起昏迷,出血之变。②严密观察:服药时必须严密观察病情,注意药后反应,加强调护。一旦发现有严重呕吐,腹痛,腹泻者,即应停药,并做相应处理。③明确禁忌症:臌胀日久,正虚体弱;或发热,黄疸日渐加深;或有消化道溃疡,曾并发消化道出血,或见出血倾向者,均不宜使用。④祛邪与扶正药物的配合:临证还可根据病情采用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或攻补兼施等方法,扶助正气,调理脾胃,减少副作用,增强疗效。
6.何为四饮?试述悬饮邪犯胸肺证的症状,病机,治法与代表方。
所谓四饮是痰饮,悬饮,溢饮,支饮。悬饮之邪犯胸肺证,症状表现为寒热往来,身热起伏,汗少或发热不恶寒,有汗而热不解,咳嗽,少痰,气急,胸胁刺痛,呼吸转侧疼痛加重,心下痞痛,干呕,口苦,咽干,舌苔薄白或黄,脉玄数,其病机是痰热蕴肺,枢机不利,治法为和解宣利,代表方用柴枳半夏汤加减。
7.什么叫提壶揭盖法?其理论依据是什么?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提壶揭盖法就是通过开提肺气,升举中气,而使下焦之气通利的方法,主要用于治疗癃闭小便不通,特别是肺热气壅或肝郁气滞所导致的小便不通。其理论依据是“上窍通则下窍自通”,是取类比象于提壶倒水时须揭其盖

方能倒出的现象。因开提肺气有助于恢复肺的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功能,而升举中气有助于膀胱的气化,从而达到通利小便的目的。提壶揭盖法具体包括:①取嚏法。②探吐法。③开提肺气的药物:桔梗,紫苑,升麻,杏仁等。
8.试述胸痹的辩证要点和治疗原则。
胸痹的辩证首先应掌握虚实,分清标本。标实应区别阴寒,痰浊,血瘀的不同。阴寒者,胸痛较剧,胸痛彻背,受寒则甚,胸中有冷感,恶寒肢冷,苔白腻或滑,脉沉迟;痰浊者,胸闷如窒而痛,恶心或痰多粘腻色白,苔浊腻,脉濡缓;血瘀者,胸痛加刺,或呈绞痛,固定不移,唇紫舌暗,脉细涩或结代。本虚应区别阴虚与阳虚的不同。阴虚者,胸闷且痛,心悸盗汗,腰酸膝软,耳鸣头昏,舌红,脉细数或细涩;阳虚者,胸闷气短,甚则胸痛彻背,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唇甲淡白或青紫,脉沉细或沉微欲绝。
治疗原则:先治其标,后顾其本。先从祛邪入手,然后再予扶正。必要时可根据虚实标本的主次,兼顾同治。祛邪治标常以活血化瘀,泄浊豁痰为主,扶正固本常用温阳补气,益气养阴,滋阴益肾等法。
9.黄疸,癥积,臌胀有何区别联系?
区别:黄疸因湿困脾运,肝胆失疏,胆汁外溢导致身黄,目黄,小便黄;癥积因肝脾失调,气滞淤血而表现为腹内结块,固定不移,或痛或胀;臌胀病机为气滞血瘀,水湿内停。本虚标实,以腹部胀大如鼓为特征。
联系:黄疸迁延日久,肝脾失调,气滞血瘀可发展为癥积,进一步还可发展为臌胀;癥积可以并见黄疸,可发展为臌胀;臌胀可以并见黄疸,癥积。
10.如何理解“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临床意义?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是指治疗痰饮当以温化为主。因饮为阴邪,遇寒则聚,得温则行,故有“离照当空,则阴霾自散”的比喻。具体而言,还当分别标本缓急,根据表里虚实的不同,采取相应的处理,水饮壅盛者祛饮治标,阳微气虚者温阳治本。在表者宜温散发汗,在里者宜温化利水,正虚者宜补,邪实者当攻,如属邪实正虚,治当消补兼施,饮热相杂者又当温凉并用。
11.如何鉴别内伤发热和外感发热?
内伤发热和外感发热的鉴别应从其病因,发病特点,发热特征,恶寒情况及兼症几个方面加以鉴别。内伤发热多因体虚,饮食,情志,劳倦等内因引起,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反复发作,发热以低热为主,或仅自觉发热,或感手足心热,其热时作时止,发无定时,多无恶寒,或虽感怯冷但得衣被则减,常伴头昏,神倦,自汗盗汗,脉弱无力等虚象。外感发热主要是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所致,起病急,病程

短,发热以高热为主,外邪不除,其热不退,常伴恶寒,其寒得衣被而不减,可兼有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表证。
12.辨别感冒风寒和风热证的要点是什么?其病理变化有何不同?
主要根据恶寒和发热两者的轻重,有汗无汗,汗之多少,结合舌苔,脉象进行辨别。如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舌苔白润,脉浮紧的是表寒证;如恶寒轻,或恶风,发热重,有汗不多,舌苔薄白而干或薄黄,舌尖红,脉浮数者是表热证。
表寒证的病理变化:风寒束表,肺卫失宣,卫阳被郁,肌表皮毛闭塞。
风热证的病理变化:风热犯表,肺卫失和,营卫不和,皮毛疏泄不畅。
13.痢疾与泄泻如何鉴别?
痢疾与泄泻均多发于夏秋季节,病变部位在胃肠,病因亦有相同之处,症状都有腹痛,大便次数增多。但痢疾大便次数虽多而量少,排赤白脓血便,腹痛伴里急后重感明显。而泄泻大便溏薄粪便清稀,或如水,或完谷不化,而无赤白脓血便,腹痛多伴肠鸣,少有里急后重感。泻,痢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互相转化,一般认为先泻后痢病情加重,先痢后泻病情减轻。
14.淋证的治法,古有忌汗,忌补之说,你的看法如何?
①淋证的治法,古有忌汗,忌补之说,按之临床实际,未必都是如此。②淋证往往有畏寒发热,此并非外邪袭表,而是湿热熏蒸,邪正相搏所致,发汗解表,自非所宜。因淋证多属膀胱有热,阴液常感不足,而辛散发表,用之不当,不仅不能退热,反有劫伤营阴之弊。③若淋证确由外感诱发,或淋证新感外邪,症见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咳嗽,咽痛者,乃可适当配合运用辛凉解表发汗之剂。因淋证为膀胱有热阴液不足,即使新感寒邪,亦容易化热,故在需要解表时,应当避免辛温之品。④至于淋证忌补之说,是指热实之证而言。诸如脾虚中气下陷,肾虚下元不固,自当运用健脾益气,补肾固涩等法治之不必有所禁忌。
15.真心痛危候具有哪些临床表现?
胸痹久发,正气愈衰,邪气益盛,可致阴寒痰瘀闭塞心脉,阳气虚衰欲脱而见真心痛危候。此时可见心胸剧痛,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脉微细,结代,甚则气息微弱,冷汗淋漓,神昧不清,常可危及生命。
16.如何根据经络循行辨别头痛的发病部位?如何选用适当的引经药?
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均循头面,厥阴经亦上会于巅顶,由于受邪之脏腑经络不同,头痛之部位亦不同。大抵太阳头痛,多在头后部,下连于项;阳明头痛,多在前额部及眉棱骨等处;少阳头痛,多在头之两侧,并连及于耳;厥阴头痛则在巅顶部位,或连目系。临床治疗头痛,除根据辨证论

治原则外,还可根据头痛的部位,参照经络循行路线,选择引经药,配合辩证选方,可以提高疗效。如,太阳头痛选用羌活,蔓荆子,川芎;阳明头痛,选用葛根,白芷,知母;少阳头痛,选用柴胡,黄芩,川芎;厥阴头痛,选用吴茱萸,藁本等。
17.痰湿咳嗽有哪些主症?如何治疗?临床可见到哪些病理演变?
痰湿咳嗽的主症: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易咯,因痰而嗽,痰粘腻或稠厚成团,色白或带灰色,每于早晨或食后为甚,进甘甜油腻食物则加重。常兼见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舌苔白腻,脉象濡滑。
治疗:当健脾燥湿,化痰止咳,方用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加减。常用药如苍术,厚朴,法半夏,陈皮,光杏仁,佛耳草,茯苓,炒苏子等。
病理变化:痰湿久蕴,或复加感受外邪,可以转从热化,表现为痰热咳嗽。部分慢性年老患者,病久可致脾肺两伤,出现两种转归:①因气不化津,停而为饮,成为痰饮咳嗽,表现寒饮伏肺之证;②因肺脾气虚,病延及肾,成为“肺气虚寒”的慢性咳嗽或咳喘,前者偏于标实,后者偏于本虚,但又互为联系,发作时以标实为主,稳定时以本虚为主。
18.试述痹证总的病理机制,并分别说明痹证风,寒,湿,热病邪偏盛的症候特点。
痹证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正气不足,感受风,寒,湿,热之邪,病邪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痹证以肢体关节疼痛为其共有的症状,若风邪偏盛,则见疼痛游走不定,恶风寒;若寒邪偏盛,则见疼痛剧烈,痛有定处,遇寒加重,得热痛缓;若湿邪偏盛,则见重着酸痛,肌肤麻木不仁;若热邪偏盛,则见肢体关节红肿灼热疼痛。
19.如何辨别泄泻的虚实寒热?
凡病势急骤,脘腹胀满,腹痛拒按,泻后痛减,小便不利者,多属实证;凡病程较长,腹痛不甚且喜按,小便利,口不渴,多属虚证。粪质清稀如水,腹痛喜温,完谷不化,多属寒湿之证;粪便黄褐,味臭较重,泻下急迫,肛门灼热,多属湿热之证。久泻迁延不愈,倦怠乏力,稍有饮食不当,或劳倦过度即复发,多以脾虚为主;泄泻反复不愈,每因情志不遂而复发,多为肝郁克脾之证;五更泄泻,完谷不化,腰酸肢冷,多为肾阳不足。
20.中风有什么先兆?如何鉴别中风之中经络与中脏腑?
年在四旬以上,经常出现头疼,眩晕,肢体麻木,肌肉瞤动,以及一时性语言不利等症,多属中风先兆。
凡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而神志清楚者为中经络;若有神志不清者为中脏腑。
21.胸痹的发病基础和病理因素是什么?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胸痹的发病基础:胸阳不振 病理因素:主要是阴寒

,痰浊,瘀血,气滞,而以阴寒,痰浊多见。
胸居阳位,内藏心肺,有维持气血正常运行的功能。若胸阳不振,阴寒之邪乘虚而袭,痹阻胸阳,胸阳失旷,气机不畅,即成胸痹。如胸阳痹阻,痰浊内生,在阴寒,痰浊的基础上,气机阻滞,血行不畅,又可逐渐形成瘀血。由此可知,胸阳不振是发病基础,因为只有在阳气不振的情况下,形成阴寒,痰浊,气滞,瘀血而发病。而它们的存在,又可进一步损伤胸阳,致胸痹愈益加重。
22.惊悸与怔忡如何鉴别?两者的联系
心悸可分惊悸与怔忡。大凡惊悸发病,多与情绪因素有关,可由骤遇惊恐,忧思恼怒,悲哀过极或过度紧张而诱发,多为阵发性,病来虽速,病情较轻,实证居多,可自行缓解,不发时如常人。怔忡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等因素亦可发生,常持续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动后加重,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病来虽渐,病情较重,不发时亦可兼见脏腑虚损症状。惊悸日久不愈,亦可形成怔忡,怔忡患者,又宜受外惊所扰,而使惊悸加重。
23. 试述噎嗝的病例演变过程?
噎嗝多由饮食不当,情志失调,或久病年老等而致痰,气,瘀交接于食道,胃口,使食道狭窄,上下不通渐积而成。
初起多为痰气交阻,或痰瘀互结,正虚不著,以邪实为主。病情进一步发展,日久津液逐渐枯竭,胃腑失于濡养痰,气,瘀交接倍甚,形成虚实夹杂之候。随着病情逐渐恶化,阴津日耗,阴血枯槁,阴伤及阳,肾气耗竭,中气衰败,化源告竭,乃表现为形体消瘦日甚,或伴肢体浮肿等气虚阳微,正气不支之危象。在此阶段,若阳竭于上而水谷不入,阴竭于下而二便不通,称之为“关格”,系开合失司,阴阳离绝的一种表现。
24.治疗痹症使用剧毒药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①药物剂量应由小量开始,逐渐增加。②药物应先熟后生,先用炮制过的,肉用后症情不减,再用生品。③煎煮时间要长,久煎可以缓和其毒性。④可配解毒药物,如与甘草同煎,或与白蜜同服。⑤密切观察药后反应,若药后患者有唇舌发麻,手足麻木,恶心,心慌,脉迟等中毒症状时,应立即停药,并及时采取解救措施,如用大剂量的蜂蜜,淘米水,或大剂量的防风甘草绿豆汤以解救。若副反应轻微,则应酌情情减轻剂量。
25.呕吐的主要病理变化是什么?临床是怎样辨证的?
呕吐的主要病理变化是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因外邪食滞,痰饮,情志失调等引起者属实;因中阳不振,胃阴不足,致胃虚不降者属虚。
临床应详辨虚实。实证多病程短,来势急,吐物较多;虚证多病程长,来势缓,吐物较少,

可反复发作。实证中由外邪犯胃者,常突然发病,伴有寒热表证,由于食滞者,呕吐酸腐,嗳气厌食,多有饮食不洁史;痰饮内阻者,呕吐物多为清水痰涎,伴头眩心悸,常反复发作;肝气犯胃者,呕吐吞酸,嗳气频频,胸胁闷痛,多因情志失调引起。虚证有中阳不振,脾胃虚寒合胃阴不足,使其和降之别。前者以饮食稍有不慎即吐,肢冷便溏为临床特点;后者以干呕嘈杂,口燥咽干,舌红少津为主证。
26.症积与瘕聚有何区别和联系?
区别:症积是腹内积块,有形可征,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多为脏病,形成时间较长,病情亦较重。瘕聚指腹内积块柔软,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属气分,多为腑病,病史短,病情较轻
联系:部分聚证如病势迁延日久,气病及血,可转为症积。
27.如何理解邪湿在黄疸发病中的意义?
黄疸的发生主要是湿邪为患,如饮食不节,嗜酒肥甘,或外感湿热疫毒,均可导致脾胃功能受损,运化功能失常,湿邪雍滞中焦,则脾胃升降失常,肝胆疏泄失职,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下流膀胱,而表现身黄,目黄,小便黄。如平素胃火偏旺,湿从热化可致湿热为患,而表现阳黄症候;如平素脾阳不足,湿从寒化可致寒湿为患,而表现阴黄症候。
28.什么是喘证的“上盛下虚证”?试述其病机及证治。
喘证的“上盛下虚证”是指痰气雍盛去肺,肾元亏损于下的肺实肾虚之喘证。
病机:为痰浊雍盛于肺,肺失肃降,肾气亏乏于下,气失摄纳,肺肾同病,邪实正虚。临床表现既有喘咳气息,痰多,胸中窒闷等痰气雍肺的症候,又见气息短促,呼多吸少,动则喘甚等肾不纳气的征象。治当化痰降逆,温肾纳气。方用苏子降气汤加减。
29.试述胃痛的病因病机合辨证要点。
胃痛的常见病因有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脾虚素体四个方面。如外邪犯胃,内客于胃,可致胃脘气机郁滞,不通则痛;如饮食不节或过饥过饱。损伤脾胃,胃气雍滞,致胃失和降,不通则痛;如情志不畅,肝木失于疏泄,横逆犯胃,则气机阻滞,而发生胃痛;如劳倦过度或脾胃受伤,均能引起脾胃虚弱而发生胃痛。上述各种原因,既可单独出现,又可合并出现,变现出不同的临床症候。
胃痛的病机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胃痛的辨证要点是: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辨兼夹证。
实证多病程短,来势急,痛而拒按,脉盛,虚证多病程长,来势缓,痛而喜按,脉虚。寒痛多呈冷痛,泛吐清水,得温则减。热痛多灼热而痛,遇热痛甚,伴泛酸嘈杂,口干苦。气滞痛以胀闷攻窜作痛为主,每与情志因素有关。瘀血痛以痛有

定处,痛如针刺,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暗为特点。各证可相互转化,如寒热错杂,虚中夹实,气血同病等特点。
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邪盛以祛邪为急,正虚以养正为先,虚实夹杂者兼顾。
30.试述支饮,伏饮与肺胀,喘证,哮病的关系。
31.请问出唐容川的治血四法,并按你的领会加以阐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