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天气变化对经济的影响

天气变化对经济的影响

天气变化对经济的影响
天气变化对经济的影响

天气变化对经济的影响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论天气变暖对经济的影响

袁婧妍

税务学院

税务0977

01

摘要:气候变化在经济学上提出了独一无二的挑战,这是迄今为止范围最大、规模最大的市场失灵现象。文章探讨了经济发展与气候变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从市场失灵的角度切入,通过阐述气候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探讨政府和企业对气候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做出的反应,从而提出中国应对这种“市场失灵”现象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字:气候变化、经济发展、环境

引言:气候变化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向大气排放了过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过高,从而在全球平均气温基础上产生了以增温为主要特征的全球范围的气候变化现象。如今,气候变化已经对神州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造成了沿海海平面上升、西北冰川面积减少、春季物候期提前等,而且气候变化未来将连续对中国天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产生重要影响。由于中国还是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相对较弱的发展神州家,气候变化给中国带来了严峻挑战。同时,气候变化在经济学上提出了独一无二的挑战,这是迄今为止范围最大、规模最大的市场失灵现象。因此,经济分析必须是覆盖全球、着眼长期的,把风险和不确定因素摆在中心,并考虑发生重大的、非边际化的可能。

因此,研究气候变化的经济学是必要且紧迫的。

1、气候变化——迄今为止范围最大、规模最大的市场失灵现象

如何理解气候变化是市场失灵现象

所谓“市场失灵”,主要是指市场机制在实现资源配置方面存在许多的局限性或缺陷性,

因而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不能实现预期的社会经济目标。“市场失灵”是主张实行政府干预的强有力的理由。气候变化之所以可以看作是市场失灵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首先,气候变化问题是具有很强的外部效应的,而且负外部效应是大于正外部效应的。气候变化问题直接造成人类自然环境的改变,例如,在过去100年中,海平面上升了10到20厘米。在过去50年中,北极夏季海面浮冰的面积缩小了10%甚至更多,冰的厚度则减少了40%。亚洲和非洲的干旱更加频繁剧烈。世界上许多珊瑚礁遭到与海水升温有关的破坏。动植物生存的地理范围和行为有所改变。极端天气情况可能增加等等。

其次,全球大气环境资源(温室气体排放容量资源)是全球性的公共产品,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正是由于全球大气环境资源不具有排他性,没有产权的划定,各国为了经济快速发展,向大气排放的温室气体量越来越大,使得气候变化问题越来越严重,从而反过来对经济发展造成消极影响。

最后,气候变化对全球各地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对低纬度地区的影响更为严峻,而对高纬度地区的影响则是初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随着气候变化问题继续严重,消极影响逐渐大于积极影响,这就造成了在收入分配问题上的不公平。

因此,将气候变化理解为市场失灵现象是有利于进行经济上的分析的。

2.气候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严峻影响

迄今为止,人类的经济活动主要还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特别是维系人们生命的农业中的粮食生产,受着气候条件的极大制约,丰、歉年往往就是气候变化的直接表现。另外,气候变化对其他产业的影响也是愈加明显。同时,气候变化的影响在地区上的分布是极为不平均的。这也正是市场失灵的分配不公的表现。

(1)气候变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首先,目前世界上大部分的发展中国家都处于低纬度地区,这些国家的平均气温比发达国家地区的平均气温更高,而且降水量的起伏也更大,因此,气候变化会给这些国家带来更高的成本和更低的收益。其次,发展中国家的主导产业往往是农业,而农业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就是气候因素,因此,气候变化会使得这些

地区的农业发展迟缓甚至倒退。最后,发展中国家本身的经济实力就不强,资金缺乏,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明显低于发达国家。

所以,气候变化很可能会进一步降低发展中国家已经很低的收入以及导致疾病和死亡率的增加。农业收入降低致使大部分人民生活水平的降低,人民的消费及储蓄都会减少,从而导致投资的降低;而且还会使得国家税收收入减少,增加财政开支的需要,GDP最终减少。

(2)气候变化对发达国家经济的影响。许多发达国家都处在中高纬度地区,本身经济实力雄厚,因此,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同时,全球气候变暖在短期内对这些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有一定好处:会促使农业丰收;冬季气温升高,供暖减少,死亡率下降;还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但在长期来说,气候变化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是很不利的:极端天气的“拜访”次数增加;温度上升速度最快,这也使得基础设施、人类健康、区域经济和生物多样性受到损害。气候变化给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

气候变化虽然会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气候变化还是会给经济发展带来许多新的机遇:气候变化将引领全球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第三次联合国气候风险机构投资人峰会”上曾说过:“你们的与会说明你们认识到气候变化既是一种威胁,同时也是一次机遇;你们认识到向低碳经济转变的过程将带来新的财源,并将开辟新的市场。”

换句话说,气体减排对我们是有利的。根据一项数据显示,如果我们长期坚持向低碳型社会转型,每年获利可达25000亿美元。向低碳型经济转变也将带来巨大的商机。如果全世界都按照要求的规模行动起来,估计到2050年低碳技术的市场价值将达到甚至超过5000亿美元。气候变化带来的机遇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首先,气候变化政策有助于根除目前的低效率。从企业的角度看,实施气候变化政策会使得人们开始注意节约资金机会;而从国民经济角度看,气候变化政策是一种宏观调控工具,可以改革低效的能源体制,取消产生扭曲作用的能源补贴。

其次,气候变化政策还有助于实现其他目标,例如,减少由空气污染导致的疾病和死亡,保护森林,从而保护生物多样性。这样也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总经济成本。

最后,国家能源安全目标也可以同步实现。能源安全的保证是能源效率与能源来源的多样化,以及为发电部门制定的长期政策框架。在这里,煤就显得异常重要,而要保证煤的供应,碳捕捉和碳储存就至关重要了。

3.中国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中国作为目前世界上排放二氧化碳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应当从发展、公平角度考虑,积极进行有关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从政策上进行引导,探索并推动全球向低碳经济发展,作为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必由之路,抓住这个机遇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1.进行碳定价,使人们对其行为承担全部社会成本。从经济学角度上看,温室气体具有外部性:排放温室气体的人们造成了气候变化,但他们所造成的结果并不是全部由他们承担,而是其成本由地球和其子孙一起承担。因此,要消除这个外部性就应当采取税收、交易等手段对碳进行定价,使排放温室气体的人们承担自己所造成的全部社会成本。这样就会使人们放弃高碳商品和服务,用低碳作为替代。

2.加强国际技术合作,推动一系列低碳高效率产品的开发和应用。首先,应加强国际技术合作与转让,使全球共享技术发展所产生的惠益;其次,应建立有效的技术合作机制,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技术的研发、应用与转让;同时,消除技术合作中存在的政策、体制、程序、资金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障碍,为技术合作和技术转让提供激励措施,使技术合作和技术转让在实践中得以顺利进行。

3.排除对提高能源效率的阻碍,对人们进行宣传、教育和说服工作,帮助他们了解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培养对气候变化本质及其后果的共识,对于规范人们的行为、支持国内及国际性行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倡导节约用电、用水,增长垃圾循环利用和垃圾分类的自觉意识等;组织有关气候变化的科普学术研讨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一步充实现有气候变化信息网站的内容及功能,使其真正成为获取信息、交流沟通的一个快速而有效的平台。

利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利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利率对经济的影响 (一)利率变动对资金供求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中,利率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杠杆,这种杠杆作用首先表现在对资金供求的影响上.利率水平的变动对资金盈余者的让渡行为有重要影响,它对资金盈余者持有资金的机会成本大小起决定性作用.当利率提高时,意味着人们借款的成本增大,资金短缺者的负担也越重,他们的借款需要就会受到制约. (二)利率变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从宏观看,居民的全部收入可分为消费和储蓄两个部分.储蓄=收入-消费.在收入水平一定的情况下.储蓄的多少取决于消费倾向.若居民的消费倾向高,则新增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大,储蓄就少.居民的消费倾向除了与目前收入水平、未来收入预期、物价水平及消费观念等有关外,还受利率水平的影响.当利率上升时,会一直人们的消费欲望. 再从厂商投资来看,投资代表着社会资金需要.提高利率则使厂商投资成本增加. 当利率水平提高时,一方面减少消费、增加储蓄,使社会资金供给扩大,从而有可能使社会产出扩大;另一方面,又可能使投资受到抑制,从而使社会产出减少. (三)利率变动对国际收支有重要影响 当发生严重的逆差时,可将本国短期利率提高,以吸引外国的短期资本流入,减少或消除逆差;当发生过大的顺差时,可将本国绿水平调低,以限制外国资本流入,减少或消除顺差.

(四)利率变动对汇率的影响 首先,利率政策通过影响经常项目对汇率产生影响。当利率上升时,信用紧缩,贷款减少,投资和消费减少,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进口,促进出口,减少外汇需求,增加外汇供给,促使外汇汇率下降,本币汇率上升。与利率上升相反,当利率下降时,信用扩张,货币供应量(M2)增加,刺激投资和消费,促使物价上涨,不利于出口,有利于进口。在这种情况下会加大对外汇需求,促使外汇汇率上升,本币汇率下降。这里以人民币利率下调为例来说明利率-汇率机制的传导效应:利率下降,国内需求上升,进口需求也上升,导致人民币汇率下降;进口需求上升和通货膨胀率上升,使得对人民币贬值预期增加,企业进口增加而出口减少,资金外流增加,导致人民币汇率下降。实际利率的下降引起外汇汇率上升、人民币汇率下降。实际上,人民币汇率下降的效果是扩张性的:一方面,人民币汇率下降,在国外相对价格变化的影响下,由于出口扩大,在乘数作用下使国民收入得到多倍扩张,另一方面,人民币汇率下降通过收入再分配效应和资产效应导致国内需求下降;与此同时,出口企业利润增加,进口商品成本上升,推动一般物价水平上升。总之,人民币利率下调造成人民币汇率下降,对总需求的影响是双重的。 其次,通过影响国际资本流动间接地对汇率产生影响。当一国利率上升时,就会吸引国际资本流入,从而增加对本币的需求和外汇的供给,使本币汇率上升、外汇汇率下降。而且,一国利率的提

负利率对经济的影响

《负利率对经济的影响》 徐路婷 (温州大学瓯江学院 09财务管理本五) 【摘要】:伴随物价指数的上涨,我国进入了存款负利率时期。较大幅度的存款负利率影响着社会财富在存款者、银行、政府和企业间的公平分配和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为了保护存款者利益,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我国应适当提高存款利率,逐步消除存款负利率现象。 【关键词】:负利率,利益 一存款负利率对存款者利益的影响 国家统计局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4.9%,与1月份涨幅持平进一步拉开了与3.25%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间的差距,继续延续着居民储蓄负利率的格局。受持续负利率影响,一些居民的储蓄热情正逐渐降低。央行12日发布的金融数据从一个侧面也印证了这一点。数据显示,5月份银行人民币存款虽增加1.08万亿元,但同比少增2528亿元,增速正在趋缓。与之相伴的是银行存款活期化现象的延续。存款负利率现状直接导致我国居民对自身财富的重新配置行为。在中低收入家庭的财产构成中,银行存款是其财富主要拥有形式,但是更多的中低收入群体对负利率缺乏应对之策,只能被动的遭受存款负利率的损失。如果持续负利率,无疑将对中低收入人群的利益构成直接威胁。

二存款负利率对银行利益的影响 作为资金供求方的中介,银行利润主要来源于存贷利差,这也是企业所创造价值的一部分,即企业所支付的利息的一部分,决定了银行在我国金融市场短期来看不可能是“负利率”的牺牲者。我国利率是政府管制型的,存贷款利差往往是联动的,影响银行利润的关键是利差的大小。尽管我国经济增长与利率走势发生了背离,但存款利差空间任然很大。因而银行利润并未受到存款负利率的侵蚀。并且,在存款负利率下,企业存款的实际利率大为降低,廉价的资金成本也大大刺激了企业的贷款需求,从短期看也拓宽了银行利润面。而且,进入“负利率”时期以来,面对企业旺盛的资金需求,银行纷纷提高了贷款利率浮动水平,扩大了的存贷款利差。 从另一方面看,存款负利率也会带给银行一些利益损害,主要表现在一下两个方面: 1.贷款成本的低廉降低了利率这一价格手段的市场约束力和甄别力,有发展潜力和无发展 潜力的企业在贷款市场鱼龙混杂,使得一些生产力低下,盈利水平较差的企业得以继续生存。这就加大了银行未来回收贷款的难度。而且,未来银行一旦提高利率会使得一部分依靠银行贷款生存的行业面临资金断裂的危险,进而影响银行资金安全。如房地产业是一个高度依赖银行贷款生存的行业,超低率和相对方便的贷款的双重便利刺激了中国房地产行业投资和贷款超速成长,未来一旦这些便利条件消失会引发行业危机。据中国银监会统计:2010年商业银行房地产业不良贷款余额439.8亿元。 2.存款负利率使一部分社会闲散资金脱离银行进入民间借贷市场,这在银行表现为存款增 幅下降。在贷款增长难以压缩的情况下,存款增长率较大幅度下降,会降低银行资金的流动性,甚至肯能影响银行运行安全。 三存款负利率对政府利益的影响 1存款负利率对政府利益的影响是多元的、复杂的,但总体来讲政府在存款负利率下会获得较大的利益。在存款利率为负的情况下,贷款成本低廉,使得企业的融资成本大大降低,这必然会促使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和企业业绩普遍提升。当然作为国民经济的管理者,政府在享受存款负利率带来的收益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大的风险。

1992年以来我国利率变动的经济效应

1992年以来我国利率变动的经济效应分析 【摘要】自1992年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利率开始成为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杠杆。从92年至今,利率的变动对走向世界的中国经济在宏观和微观层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国内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提供了重要条件。本文从相关宏观指标分析出发,结合实证分析,剖析这一时期利率变动带来的经济效应。 现代市场经济决定了利率是能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效应的经济杠杆,从宏观上它能影响经济的运行,微观层面上则与企业和个人的利益密切相关。国内学者对我国利率变动与经济效应之间做了相关研究,如:张荔(2003)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利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名义利率每上升1%,GDP增长率下降0.07%;实际利率每上升1%,GDP 增长率将增长0.22%。1这是利用数学工具对两者变动的量化分析,有一定的借鉴。通常从学理上说,利率变动的因变量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储蓄和投资 由于储蓄是可支配收入减去消费的剩余,因此,利率在此中则起到了调和消费和储蓄的作用。在其他条件既定的情况下,储蓄的总量与存款利率的变动成正比,与此同时,利率变动也调节居民的资产持有结构。 对于企业来说,利率构成了其借款的成本,当投资项目收益既定时,社会投资规模与利率的升降反向变化。这种借款成本的变动通过影响资本流动的方向和规模从而使得政府可以利用差别化的利率政策对投资结构进行调控。 二、借贷资金供求 以利率决定理论为基础,利率与资金需求存在负相关的关系。高利率使得企业、个人获取资金的成本增加,从而抑制资金需求;低利率会导致借贷资金供给减少,但由于一国借贷资金的供给主要受其本国经济发展规模和货币政策影响,因此借贷资金供给的利率弹性较低。 三、资产价格 资产价格等于该资产未来现金流或收益的贴现,在未来现金流或收益既定时,资产价格与贴现率的利率水平成反比。因此,在日常投资活动中,加息被视为利空房地产价格和证券行市,降息则是利好因素。 四、资源配置效率 市场经济国家中,企业是自负盈亏的行为主体,利息成本支付是其盈利的最低界限,高1许婷:《中国利率改革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浅谈利率对经济的影响(一)

浅谈利率对经济的影响(一) 提要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作为经济的监管者和调控者,要靠货币政策,利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控经济。一般情况下,不管哪种货币政策工具,都要通过利率来影响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指标。但是,中国的利率机制并没有放开,完全是由央行的基准利率执行的。所以,研究货币政策对于经济各项指标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成是利率对经济的影响。为了防止经济过热,保持物价相对稳定,可以通过上调存贷款基准金利率来收缩流动性;反之亦然。本文从利率与汇率、消费、投资、通货膨胀率、失业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利率对经济的影响。 关键词:利率;经济;流动性;影响 引言 当前,世界各国频繁运用利率杠杆实施宏观调控,利率政策已成为各国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求,进而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利率政策在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萧条时期,政府可以通过降低利息率,扩大货币供应,刺激经济发展。在膨胀时期,政府可以通过提高利息率,减少货币供应,抑制经济的恶性发展。合理的利率,对发挥社会信用和利率的经济杠杆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在2010年12月CPI较上年同期上涨4.6%,虽然脱离了11月创下的28个月高位,但仍是居高不下,2011年2月9日央行再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以调节飙升的物价,稳定经济。因此,在此背景下研究本课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利率的分类及调整 本文讲的“利率”即“利息率”,是相对数。利息率,就其表现形式来说,是指在一定时期之内利息额同借贷资本总额的比率,是单位货币在单位时间内的利息水平,表明利息的多少。(一)利率的分类。利率按照确定方式不同,分为官方利率、公定利率和市场利率。官方利率又称法定利率,是指由政府金融管理部门或者中央银行确定的利率,在不同国家,该利率内容不完全相同。公定利率是指由金融机构或银行业协会按照协商办法确定的利率,这种利率标准只适合于参加该协会的金融机构,利率标准通常介于官定利率和市场利率之间。市场利率是指根据市场资金借贷关系紧张程度所确定的利率。 官方利率往往在利率体系中发挥主导性作用。基准利率是法定利率的一种,在整个金融市场上和整个利率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起决定性作用,是金融市场上具有普遍参照作用的利率,其他利率水平或金融资产价格均可根据这一基准利率水平来确定。基准利率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前提之一,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融资者衡量融资成本,投资者计算投资收益,以及管理层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客观上都要求有一个普遍公认的基准利率水平作参考。可以说,基准利率是利率市场化机制形成的核心。 本文所说的利率指的是官方利率里面的基准利率,且是名义利率,没有把通货膨胀率剔除掉。在我国,以中国人民银行对国家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规定的存贷款利率为基准利率;在西方,一般是以中央银行的再贴现利率作为基准利率;英国是把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作为基准利率;美国的联邦基准利率是指美国的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其最主要的是隔夜拆借利率。 (二)我国的利率调整。我国从2002年2月21日的1年期存贷款基准金利率调整如图1(图1)存款基准金利率从2002年2月21日的1.98%上调到2007年12月21日的4.14%,所示。 除了2006年4月28日调动幅度为0外,共计8次以0.27%的增幅上调;相应的贷款基准金利率从2002年2月21日的5.31%上调到2007年12月21日的7.47%,6次以0.27%的增幅上调,3次以0.18%的增幅上调,此时期内,共计上调利率9次。存款基准金利率从2007年12月21日的4.14%到2008年12月23日的2.25%,除了2008年9月16日的调息幅度为0和2008年11月27日下调幅度为1.08%外,3次下调幅度为0.27%;相应的贷款基准金

央行利率调整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分析

央行利率调整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分析2015为啥要降息? 谈及降息原因,央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国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外部需求波动较大,我国经济仍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同时,国物价水平总体处于低位,实际利率仍高于历史平均水平,为继续适当使用利率工具提供了空间。 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作为经济的监管者和调控者,要靠货币政策,利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控经济。一般情况下,不管哪种货币政策工具,都要通过利率来影响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指标。但是,中国的利率机制并没有放开,完全是由央行的基准利率执行的。所以,研究货币政策对于经济各项指标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成是利率对经济的影响。为了防止经济过热,保持物价相对稳定,可以通过上调存贷款基准金利率来收缩流动性;反之亦然。本文从利率与汇率、消费、投资、通货膨胀率、失业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利率对经济的影响。 有相关人士称利率政策是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货币政策实施的主要手段之一。中国人民银行根据货币政策实施的需要,适时的运用利率工具,对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进行调整,进而影响社会资金供求状况,实现货币政策的既定目标。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加强了对利率工具的运用。利率调整逐年频繁,利率调控方式更为灵活,调控机制日趋完善。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作为货币政策主要手段之一的利率政策将逐步从对

利率的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化。利率作为重要的经济杠杆,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一、利率的分类及调整 本文讲的“利率”即“利息率”,是相对数。利息率,就其表现形式来说,是指在一定时期之利息额同借贷资本总额的比率,是单位货币在单位时间的利息水平,表明利息的多少。 (一)利率的分类。利率按照确定方式不同,分为官方利率、公定利率和市场利率。官方利率又称法定利率,是指由政府金融管理部门或者中央银行确定的利率,在不同国家,该利率容不完全相同。公定利率是指由金融机构或银行业协会按照协商办法确定的利率,这种利率标准只适合于参加该协会的金融机构,利率标准通常介于官定利率和市场利率之间。市场利率是指根据市场资金借贷关系紧程度所确定的利率。 官方利率往往在利率体系中发挥主导性作用。基准利率是法定利率的一种,在整个金融市场上和整个利率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起决定性作用,是金融市场上具有普遍参照作用的利率,其他利率水平或金融资产价格均可根据这一基准利率水平来确定。基准利率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前提之一,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融资者衡量融资成本,投资者计算投资收益,以及管理层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客观上都要求有一个普遍公认的基准利率水平作参考。可以说,基准利率是利率市场化机制形成的核心。 本文所说的利率指的是官方利率里面的基准利率,且是名义利

利率变化的因素及影响

一、影响利率变化的主要因素 利率水平受各种因素的制约而发生变化。通常影响利率的直接因素有: 1.平均利润率的水平。利息只能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利息率不能超过平均利润率。利率与平均利润率成正比。 2.资金的供求状况。某一时刻利率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资金的供求状况。市场借贷资金紧张时,利率就上升,反之则下降。 3.借贷资金的风险大小。利率与借贷风险成正比。 4.借贷期限的长短。通常借贷期限越长,利率越高,反之则越低。 5.预期的物价水平。利率与物价同方向变动。 此外还有银行费用、国家经济政策、历史因素和世界利率水平等因素也对利率的变化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作用。 二、利率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作用 利率是宏观经济调节的重要杠杆,是货币供给量的重要控制手段。利率的变动对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存款利率变动的影响。通常利率上调会吸引储蓄,使流通中货币量减少,从而生活消费相对下降;利率下调会使储蓄下降,流通中货币量增大,从而使生活消费增加,同时还会改变居民的投资方向,如转投向股票和债券。可见,存款利率的调整主要是通过调节存款量来控制流通中的货币量和社会对生活资料的需求量。 2.贷款利率变动的影响。贷款利率上调会加大借款成本,抑制借款者积极性,从而抑制银行贷款规模,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并使生产性需求相对下降;利率下调会减小借款成本,刺激借款,使银行贷款规模扩大、流通中货币量增加,并使生产性需求增长。可见,贷款利率的调整主要是通过调节贷款量来控制货币量和社会对生产资料的需求量。 利率杠杆的运用通常是政府、中央银行和专业银行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尤其是总供给与总需求比例状况和物价指数,进行逆风向调节。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或出现通货膨胀时,会提高利率,以减少货币量,抑制总需求和物价增长;相反当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和物价指数过低时,则会降低利率,以增加货币量,刺激总需求的增长。 当然,利率的调整和利率的杠杆作用是有条件的,只有恰当适度地运用才能获得最佳的政策效应。 利率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作用 利率是宏观经济调节的重要杠杆,是货币供给量的重要控制手段。利率的变动对经济的

论利率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论利率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利率是资金使用的成本,如果一国的经济过热,国家会提高利率,这样的话一方面央行给予商业银行的信贷额度会减少,商业银行放贷的资金量会减少,另一方面资金使用的成本提高,借款者借款所用的资金需要支付的利息会增多,这样会使市场上投资的热度降低,从而抑制投资。 利率的功能主要有四个方面:(1)利率与资源配置。(2)利率与储蓄,利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储蓄量的大小,进而影响消费。(3)利率与投资。利率在宏观经济中分析的意义:利率从表现形式来说,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息额同借贷资本总额的比率,通常由国家的中央银行控制,在美国由联邦储备委员会管理。现在,所有国家都把利率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当经济过热、通货膨胀上升时,便提高利率、收紧信贷;当过热的经济和通货膨胀得到控制时,便会把利率适当地调低。因此,利率是重要的基本经济因素之一。利率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金融变量,几乎所有的金融现象、金融资产均与利率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当前,世界各国频繁运用利率杠杆实施宏观调控,利率政策已成为各国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求,进而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利率政策在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利率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杠杆,对经济有着极其重要的调节作用:1.利率具有引导储蓄和消费的作用。利率的高低不仅影响储蓄的总量,而且影响储蓄的结构。储蓄是利率的增函数,较高的利率会促进储蓄总量的增加,特别是对储蓄存款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从短期来看,利率的提高必然会使消费减少,利率的变化会影响消费总量,消费是利率的减函数。从长期来看.利率影响的只是即期消费量,提高利率,则减少即期消费量,但却会使远期消费量增加,即增加社会消费基金总量。2.利率对投资的影响作用。投资可分为实质性投资和证券投资。利率对实质性投资和证券投资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实质性投资是指对生产流通领域进行的投资活动。实质性投资与利率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理论认为,低利率对实质性投资有刺激作用,高利率则不利于投资规模的扩大。在正常的经济情况下,利率与证券价格成反方向变化,即当市场利率下跌时,资金更多地流向证券,证券价格会上升。市场利率变化是影响证券行情的一个重要因素。

最新实际利率水平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实际利率水平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实际利率水平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本文分两个阶段研究实际利率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发现1978年-1990年较高的实际存款利率水平降低了当期经济增长,反而推动滞后一期的经济增长;1991年-2005年,实际存款利率水平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实际贷款利率水平与经济增长呈负相关关系。 关键词:实际利率水平;经济增长;金融深化 一、引言 实际利率(RealInterestRate)是资金的价格,是借贷的成本,也是经济活动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变量。对于作为资本市场关键变量的实际利率,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和什么方向上对经济增长发生作用,理论界长期意见不一。传统的以凯恩斯学派为代表的主流经济学派一直强调利率与经济增长的反向变动关系。凯恩斯(1936)认为,实物投资的效益体现为“资本的边际效率”(MarginalEfficiencyofCapital),投资成本为利率水平。资本边际

效率递减的性质决定了利率水平必须相应下调,才能保证实物投资的利润,否则会出现投资需求不足进而导致经济衰退。因此,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必须采取以降低利率为主的货币政策才能达到扩张需求、刺激产出增加之目的。麦金农(1973)和肖(1973)则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时存在“金融抑制”现象,经济严重分割,不存在发达的资本市场,缺乏金融工具,在不同的资金市场存在不同的利率。大企业较易融资,而大量的中小企业以“内源融资”为主,融资渠道单一,甚至难以获得发展所必要的资金。作为资本价格信号的实际利率被严重低估,储蓄和投资受到抑制。因此,提高实际利率水平有助于增加储蓄和投资、推动经济增长。 1978年以来,我国的利率变动比较频繁并且波动幅度较大:1978-1989年是利率水平逐步提高阶段。在这一阶段,央行先后7次调高了储蓄存款利率,1年期定期储蓄存款利率达到了11.34%的历史最高点;1990~1995年是利率适应性调整阶段。在此期间,利率短时间内3次下调又3次上调,存贷款利率差距拉大;1996~2003年利率下调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连续8次下调存贷款利率,1年期储蓄存款利率由1995年的10.98%下调至1.98%,1年期贷款利率由12.06%下调至5.31%,降至改革开放后的最低点;2004年至今是利率上调阶段。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2次上调,表明开始进入一轮新的加息通道。本文所要分析的,是我国利

利率调整对经济的影响

实例分析利率调整对经济的影响 一、利率调整对经济影响的理论分析 利率是指金钱的时间价值。利率上升或下降,会改变居民和企业等微观主体行为选择,进而明显地影响经济运行,也会直接影响资本市场的表现,反映到资本市场会直接造成股票和债券市场价格的变化。同时,基准利率作为资本市场定价和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也是现代央行所倚重的。利率作为“经济杠杆”的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个人而言,储蓄是其可支配收入减去消费以后的消费部分。利率变动会影响储蓄收益和个人储蓄倾向,从而调节居民消费和储蓄的相对比重。 (2)居民可用多样化的方式保有其储蓄——实物资产或金融资产,而金融资产中,又有货币资产和股票、债券等非货币资产。利率变动对通胀率和各种金融资产收益率的影响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资产持有结构。 (3)利率作为企业借款的成本,对投资的规模和结构都具有非常直接的影响。总体来说,投资项目收益既定时,社会投资规模会与利率的升降反向变化。因此国家可以通过调节基准利率进行宏观调控。 (4)利率的变动会影响资本流动的方向与规模,从而会对投资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政府可以通过差别化的利率政策,调节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 (5)利息成本支付是企业盈利的最低界限,利率水平也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因此提高利率可以对企业进行约束和激励,使资源更集中于优质高效的企业,同时督促企业降低资源耗费速度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6)在宏观经济方面,利率调整可以在不扩大货币供应的条件下,改变社会资金总量和借贷资金的供给,从而影响总供求。其主要体现在短期内对总需求的调节,利率降低一方面增强居民的消费动机,另一方面导致企业投资需求的增加,从而导致总需求的增加,但是从长期看来,低利率导致的企业投资规模扩张会倾于增加总供给。 (7)由于资产价格等于该资产未来现金流或收益的贴现,在未来现金流或收益既定的情况下,用来代表贴现率的利率水平越低,该资产的价格也就越高,反之同理。因此利率变动对房地产和证券市场的影响不可小觑。 (8)国内外利率差异会对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收支产生影响。国际利率高于本国利率时能促进本国资金外流,同时防止外国热钱流入,一定程度上缓解国际收支顺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率调整的状况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率调整的状况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对于历年存款利率的分析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调整,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至今已有30个年头了。 下表是1980年以来中央人民银行对存款利率的调整数据。

作散点图如下:(我认为折线图不是很精确,所以选择了散点图,模拟出大致的形状) 背景资料收集 (一)改革开放之前的利率管理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为应对通货膨胀一度实行了与货币利率并举的折实存款利率和折实贷款利率,当时对稳定货币、发展经济发挥了积极作用。后来,为了恢复国民经济,我国对不同的经济成分、不同行业、不同用途、不同期限的存贷款,曾制订多档利率.,并且适时调整灵活运用,利率的经济和杠杆作用比较明显。国家进人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建设时期,银行根据物价趋向稳定、国民经济全面高涨的新情况,调低了各项存款利率,对贷款实行多档次的差别利率,以较低的贷款利率支持国营经济的发展壮大。 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利率的经济杠杆作用受到了严重削弱。1958年,受“共产风”的影响,中国人民银行大幅度降低了储蓄存款利率,同时大大简化了利率层次,利率积累资金、引导资金流向的作用受到影响,高利贷活动活跃了起来。在“文革”时期,在利率政策和利率管理上受到了极“左”思潮影响,进一步降低了存货利率水平,归并利率档次,取消了企业贷款过期加息的规定,缩小了利率作用的范围,进一步削弱了利率的杠杆作用。 (二)改革开放以来利率管理的调整和改革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国务院强调要自觉运用各种经济杠杆工具管理经济,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中央银行按照资金供求状况及时调整基准利率,并允许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在规定幅度内自由浮动。”中国人民银行根据要求,在利率政策和利率管理方面作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在推进利率市场化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利率的经济杠杆作

论2004年至今我国利率调整对经济的影响

论2004年至今我国利率调整对经济的影响 【摘要】利率调整作为货币政策的一部分,应该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本为将2004年至今央行进行的利率调整分为三个阶段分别论述,从GDP增长率、CPI增长率、股市、房地产市场四个方面展开讨论,旨在综合分析我国2004年至今的多次利率调整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关键词】货币政策利率调整金融危机影响 GDP增长率 CPI增长率股市房地产市场 在我国这样的非利率市场化国家,利率是国家控制经济的一个杠杠。国家可以利用加息降息对国家总体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调控。 当国家经济增长趋缓、国民投资降低、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时,国家可以降低利息,使储蓄的回报减少。相对而言,投资的回报率将提高。这样,人们将更趋向于将钱投入股市、楼市、基金等市场。另外,在降低储蓄利息的同时,贷款利息也将降低,这样更多的想投资到无奈缺少资金支持的企业和个人可以以更低的成本获得资金进行投资,这对投资也是一种促进。在这两方面的作用下,降低利息可以很好的促进投资的增加,拉动经济增长,使国家走出经济阴霾,更快的发展起来。 而当经济过热,投资不断增加,从而导致产能过剩、贸易顺差增大、通货膨胀压力加剧、货币升值压力增大的情况下,政府可以采取降息来减缓经济的增长,冷却投资,达到经济合理增长、释放通货膨胀压力等目标。 从2004年起,我国的利率调整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2004~2007年底、2008年~2009年以及2010年至今。这三个阶段政府对利率的调整目标不同,因此采取的方法不同。 在第一个阶段,暨2004年~2007年底,由于中国加入WTO,经济一直处于过度发展状况,包括房地产和股市等方面的经济泡沫不断增大,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增大。因此急需政府采取手段调控经济,减缓经济增长,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因此,在2004~2007年底这段过程中,央行加息9次,总加息2.16个百分点。其中在2007年加息最多,力度也最大。在2007年内,央行总共加息6次,总加息1.08个百分点。 在第二个阶段,暨2008年~2009年,世界经济形势急剧变化,美国次贷危

提高利息率对经济带来的影响

提高利息率对经济带来的影响 摘要:利率政策是西方宏观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政府为了干预经济,通常通过变动利息率的办法来间接调节通货。在经济萧条时期,降低利息率,扩大货币供应,刺激经济发展。在经济过热时期,提高利息率,减少货币供应,抑制经济的恶性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热钱、人民币升值、高房价、高股价等一系列不可策因素正日益严重地冲击着我国尚不完善的金融市场,如何利用利率政策调控经济,确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定发展,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显得至关重要。 关键词:利息率、货币、资金 一、利息率变动对聚集社会资金的影响 随着银行制度的发展,由于银行对存款支付利息,使社会闲散的、小额资金存人银行,形成巨额的资金。银行对存款支付利息,提高了银行聚集借贷资本的能力。银行调整利息率对借贷资本的聚集规模有很大的影响,在社会可聚集的闲置资金一定的条件下,提高存款利率就有利于吸收存款,降低存款利率就不利于吸收存款,利息率越高,对社会闲置资金聚集的就越充分。因此,存款利率水平和吸收存款的数量成正方向变化。 二、利息率变动对信贷规模和结构的影响 贷款利率的高低与借款者的收益成反方向变化,提高贷款利率,使借款企业利润减少,盈利机会减少,借款行为减少,贷款数量和投资规模随之缩小。当贷款利率提高到一定程度,借款企业不仅会减少新借款,甚至收缩现有生产规模,把资本从再生产过程中抽出,将生产资本转化为借贷资本,以获取较高利息;反之,降低贷款利率,降低借款者的借款成本,增加收益,盈利机会增加,借款者就会增加借款,扩大生产规模。因此,贷款利率水平和贷款的数量成反方向变化,国家可以通过调整银行贷款利率水平调节信贷规模。 利息率是调节信贷资金结构的工具。信贷资金结构主要是指信贷资金在不同生产部门、行业和企业的分布。货币资本是各行业、企业进行生产的共同要素,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所以,哪些行业、企业使用的信贷资金多,其支配的货币资本就多,致使这些行业经营规模大,发展速度快。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使用的信贷资金数量不同,其发展速度就不同,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也就不同。利率具有调节信贷资金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一般的调节方法:对有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短线行业、经济发展重点部门的贷款实行较低的优惠利率,促使这些部门、企业获得更多的信贷资金,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加快发展速度;反之,对那些需要限制发展的行业、部门、企业实行较高的贷款利率,使其减少信贷资金的借入,缩小生产经营规模。运用利率调节信贷资金结构,直接影响产业结构,而产业结构的优化,对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浅谈利率调整对经济生活和发展带来的影响效应

利率调整的经济效应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利率已经成为调节经济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之一。作为资金这种特殊商品的价格,利率不仅调解资金的流动,还是连接货币市场和实物市场的重要纽带,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利率调整会影响到经济体中的众多其他变量,进而会对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产生正向或是反向的作用。由于利率调整的重要性,很多的经济学家和学者都对利率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虽然有不同的结果,但是普遍的结论是:对任何一个国家而言利率都是发展经济的重要政策选择。 利率是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杠杆之一,特定的宏观经济目标和微观经济目标可以通过利率调整实现。利率调整是在一定的经济运行环境下进行的,它的调整对经济增长、居民消费、居民储蓄、市场投资等都会产生直接或是简洁的影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将利率作为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引导整个经济健康的发展。 利率也称为利息率,是指一定接待期内所形成的利息额与存入或贷出金额的比率。利率也被看作是借贷资金的价格。 利率政策是货币当局为了带到特定的经济目标采取的调整利率的方针和措施,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央行对利率的调整主要是调整基准利率,并通过基准利率影响和

指导市场利率。利率调整的经济效应主要是通过利率从而影响经济体中的众多变量,如经济的增长、消费。储蓄、投资等等,来实现政策制定者预期的目标问题。 存款利率的变化 存款利率的变化主要由中央银行根据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状况来进行调整。利率在经济调控中具有重要作用。利率政策的作用机制 在封闭经济中,货币供给减少是利率上升,导致借贷成本提高,进而影响投资、消费和总需求。因而,当货币紧缩时,利率上升,总支出下降;当货币扩张时,利率下降,总支出上升。 完善的金融市场能够为利率政策的有效发挥提供有利条件。要建立起完善的金融市场,就必须建立起完善的金融运行机制。 和形成机制。 逐渐改变居民的生活习惯。由于受到传统因素和文化因素的影响,我国居民在经济生活中形成了一种不理性的思想和习惯,即存钱才是硬道理。无论自己的收入状况如何,都尽可能的少消费多储蓄。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逐步建立现代消费观及储蓄观。 以利率为主导的货币政策框架是全球趋势如此。在完

我国利率变动的因素

我国利率变动的因素 而利率的变动是由哪一些因素引起的呢?下面是整理的一些关于我国利率变动的因素的相关资料,供你参考。 我国利率变动的因素利率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利息仍作为平均利润的一部分,因而利息率也是由平均利润率决定的。 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现状与改革实践,这种制约作用可以概括为:利率的总水平要适应大多数企业的负担能力。 也就是说,利率总水平不能太高,太高了大多数企业承受不了;相反,利率总水平也不能太低,太低了不能发挥利率的杠杆作用。 资金供求在平均利润率既定时,利息率的变动则取决于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与企业利润的比例。 而这个比例是由借贷资本的供求双方通过竞争确定的。 一般地,当借贷资本供不应求时,借贷双方的竞争结果将促进利率上升;相反,当借贷资本供过于求时,竞争的结果必然导致利率下降。 在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作为金融市场上的商品的“价格--利率,与其他商品的价格一样受供求规律的制约,因而资金的供求状况对利率水平的高低仍然有决定性作用。 物价变动由于价格具有刚性,变动的趋势一般是上涨,因而怎样使自己持有的货币不贬值,或遭受贬值后如何取得补偿,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这种关心使得从事经营货币资金的银行必须使吸收存款的名义利

率适应物价上涨的幅度,否则难以吸收存款;同时也必须使贷款的名义利率适应物价上涨的幅度,否则难以获得投资收益。 所以,名义利率水平与物价水平具有同步发展的趋势,物价变动的幅度制约着.名义利率水平的高低。 国际经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在这种情况下,利率也不可避免地受国际经济因素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国际间资金的流动,通过改变中国的资金供给量影响中国的利率水平;②中国的利率水平还要受国际间商品竞争的影响;③中国的利率水平,还受国家的外汇储备量的多少和利用外资政策的影响。 政策因素自1949年建国以来,中国的利率基本上属于管制利率类型,利率由国务院统一制定,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管理,在利率水平的制定与执行中,要受到政策性因素的影响。 例如,建国后至十年动乱期间,中国长期实行低利率政策,以稳定物价、稳定市场。 1978年以来,对一些部门、企业实行差别利率,体现出政策性的引导或政策性的限制。 可见,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利率不是完全随着信贷资金的供求状况自由波动,它还取决于国家调节经济的需要,并受国家的控制和调节。 影响利率变化的因素①平均利润率。

利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之欧阳歌谷创作

利率对经济的影响 欧阳歌谷(2021.02.01) (一)利率变动对资金供求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中,利率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杠杆,这种杠杆作用首先表现在对资金供求的影响上.利率水平的变动对资金盈余者的让渡行为有重要影响,它对资金盈余者持有资金的机会成本大小起决定性作用.当利率提高时,意味着人们借款的成本增大,资金短缺者的负担也越重,他们的借款需要就会受到制约. (二)利率变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从宏观看,居民的全部收入可分为消费和储蓄两个部分.储蓄=收入-消费.在收入水平一定的情况下.储蓄的多少取决于消费倾向.若居民的消费倾向高,则新增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大,储蓄就少.居民的消费倾向除了与目前收入水平、未来收入预期、物价水平及消费观念等有关外,还受利率水平的影响.当利率上升时,会一直人们的消费欲望. 再从厂商投资来看,投资代表着社会资金需要.提高利率则使厂商投资成本增加. 当利率水平提高时,一方面减少消费、增加储蓄,使社会资金供给扩大,从而有可能使社会产出扩大;另一方面,又可能使投资受到抑制,从而使社会产出减少. (三)利率变动对国际收支有重要影响

当发生严重的逆差时,可将本国短期利率提高,以吸引外国的短期资本流入,减少或消除逆差;当发生过大的顺差时,可将本国绿水平调低,以限制外国资本流入,减少或消除顺差. (四)利率变动对汇率的影响 首先,利率政策通过影响经常项目对汇率产生影响。当利率上升时,信用紧缩,贷款减少,投资和消费减少,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进口,促进出口,减少外汇需求,增加外汇供给,促使外汇汇率下降,本币汇率上升。与利率上升相反,当利率下降时,信用扩张,货币供应量(M2)增加,刺激投资和消费,促使物价上涨,不利于出口,有利于进口。在这种情况下会加大对外汇需求,促使外汇汇率上升,本币汇率下降。这里以人民币利率下调为例来说明利率-汇率机制的传导效应:利率下降,国内需求上升,进口需求也上升,导致人民币汇率下降;进口需求上升和通货膨胀率上升,使得对人民币贬值预期增加,企业进口增加而出口减少,资金外流增加,导致人民币汇率下降。实际利率的下降引起外汇汇率上升、人民币汇率下降。实际上,人民币汇率下降的效果是扩张性的:一方面,人民币汇率下降,在国外相对价格变化的影响下,由于出口扩大,在乘数作用下使国民收入得到多倍扩张,另一方面,人民币汇率下降通过收入再分配效应和资产效应导致国内需求下降;与此同时,出口企业利润增加,进口商品成本上升,推动一般物价水平上升。总之,人民币利率下调造成人民币汇率下降,对总需求的影响是双重的。

利率变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利率变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利率表示一定时期内利息量与本金的比率。当经济过热、通货膨胀上升时,便提高利率、收紧信贷;当过热的经济和通货膨胀得到控制时,便会把利率适当地调低。因此,利率是重要的基本经济因素之一。利率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金融变量,几乎所有的金融现象、金融资产均与利率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当前,世界各国频繁运用利率杠杆实施宏观调控,利率政策已成为各国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求,进而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利率政策在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所有国家都把利率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那么影响利率变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首先经济因素,一是经济周期。危机阶段:利率节节上升;萧条阶段:利率降低;复苏阶段:利率较低;繁荣阶段:前期利率不很高,危机前利率上升。二是通货膨胀。会造成借贷资本金贬值,实际利率下降,因此,应该提高利率。三是税收。利息税率直接影响利率。其次是政策因素,自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推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其中利率成为国家对经济活动实行宏观调节的重要工具。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的中央银行都把调节利率作为调节信用,从而调节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规定差别利率与优惠利率实现对重点产业、部门或项目的扶持,进而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保证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完成国家预期的经济目标;通过规定和调整官方利率以影响整个市场利率的变动。因此,国家经济政策对利率有重要的影响。再次是制度因

素,主要是利率管制。在一国经济的非常时期或在经济不发达的阶段,利率管制也是影响利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政府有关部门实行利率管制,直接制定利率或利率变动的界限。由于利率管制具有高度行政干预和法律约束力量,排斥各类经济因素对利率的直接影响,因此,实行利率管制的范围是有限的,而且,一旦非常时期结束或经济已走出不发达的阶段,应及时解除管制。最后是风险因素,主要包括违约风险、流动性风险、偿还期风险以及政策性风险。 利率上升或下降,会改变居民和企业等微观主体行为选择,进而明显地影响经济运行,也会直接影响资本市场的表现,反映到资本市场会直接造成股票和债券市场价格的变化。同时,基准利率作为资本市场定价和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也是现代央行所倚重的。利率作为“经济杠杆”的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个人而言,储蓄是其可支配收入减去消费以后的消费部分。利率变动会影响储蓄收益和个人储蓄倾向,从而调节居民消费和储蓄的相对比重。 (2)居民可用多样化的方式保有其储蓄——实物资产或金融资产,而金融资产中,又有货币资产和股票、债券等非货币资产。利率变动对通胀率和各种金融资产收益率的影响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资产持有结构。 (3)利率作为企业借款的成本,对投资的规模和结构都具有非常直接的影响。总体来说,投资项目收益既定时,社会投资规模会与利率的升降反向变化。因此国家可以通过调节基准利率进行宏观调控。

利率上升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

利率上升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

利率上升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分析银行加息利率上升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信贷,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外贸以及财政收入的影响,得出利率上升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产生的影响:cpi同比涨幅高;紧缩货币政策导致的经济增速放缓、房地产市场低迷致使信贷需求有所放缓;央行提高基准利率,紧缩货币政策使pmi开始不断回落;出口增速放缓,进口规模下滑,贸易顺差增大;财政收入增幅较高。 关键词:紧缩货币政策 cpi 贸易顺差 我国经济2011年下半年面临最主要的挑战是关于加息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从短期来看,对宏观经济增长的速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为收缩流动性会对一些企业的资金成本和经营带来压力。但是从中长期来看,它会有利于经济可持续的增长,因为加息,包括货币政策趋于稳健,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收缩流动性、控制物价,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紧缩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 (一)对居民消费价格cpi的影响 由表1可知:2011年6月cpi同比上涨6.4%,食品价格上涨6.4%;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7.1%。加息主要针对负利率,cpi的下行将使负利率水平收窄,6月cpi达到6.4%,创全年新高。若不加息负利率水平达到-3.15%,创自2008年6月以来新低。负利率已经严重影响到普通居民的储蓄收入,cpi创下年

内高点的情况下,加息成为缓解负利率和社会矛盾的手段。而随着下半年翘尾因素下降,若新增因素对cpi推动能力不强,负利率水平将在下半年逐步缩小。负利率的长期存在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一是使中低收入者的实际利益受损,促使高收入者减少银行储蓄,加大对房地产等收益较高资产的投资,进一步推升资产价格,进而增强公众通胀预期和推高物价;二是负利率意味着借贷成本较低,促使投资快速增长,拉升投资品价格;三是负利率使居民和企业储蓄存款活期化倾向明显,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对价格上涨产生较大影响。 2011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良好,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转变,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但是,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仍十分复杂,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还不少。当前,一些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没有根本消除,稳定物价总水平仍然是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当前我国经济金融运行正向宏观调控预定的方向发展,但经济金融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复杂,世界经济继续缓慢复苏,但面临的风险因素仍然较多,通胀压力仍然处在高位。未来将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把握政策的稳定性、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节奏和力度,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总量。 (二)对信贷的影响 在强力的货币政策之下,2011年5月份m1、m2增速延续下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