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试析哲学与宗教的相遇

试析哲学与宗教的相遇

试析哲学与宗教的相遇

[摘要]哲学与宗教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两大要素,二者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始终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并且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下表现出不同的特色。对哲学与宗教的关系进行界定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可以澄清它们各自在人类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宗教里有哲学,哲学里也有宗教。宗教常使用哲学思维的方式和哲学的语言来论证其教义、确立其信仰;哲学则常把宗教视为神圣的教义信仰和哲学思考的对象,把它们放在理性审视台前进行考察对比。由宗教和哲学相互作用构成中国宗教文化,中国宗教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其以“和谐”为生命之本的生命哲学、以“和达”为在世之道的社会哲学等对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接下来将在本文浅谈宗教和哲学的关系及它们对社会的意义方面等问题。

[关键词]哲学;宗教;关系;中国宗教文化;和谐社会

[Abstract]Philosophy and religion are two major key elements of the human cultural life, the two have a dense integral relation in the long river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ll background and mode of thinking. It is a very important thing to define philosophy and religious relation, can clarify their each role in human cultural life. There are philosophy in the religion, there are religion in philosophy too. Religion use philosophy way and language of the philosophy of thinking prove their religious doctrines, establish their faith often ; Philosophy regard religion as sacred religious doctrine faith and target that philosophy think often, set them free getting reasonable close examination go on, investigate, compare. Interacted to form China’s religious culture with philosophy by the religion, China’s religious culture is the component of the Chinese culture, Especially it, as life philosophy of the foundation of the life with harmonious, By having important meanings in constructing the harmonious society for social philosophy of the way alive, etc. And then shallow to discuss religion and relation and they meaning , etc. problem in society of philosophy in this text.

[Key words] Philosophy; Religion; Concern; China’s religious culture; Harmonious society

I

目录

目录 .................................................................. II 一、哲学和宗教的产生及界定问题 . (1)

(一)宗教 (1)

(二)哲学 (1)

二、哲学和宗教辩证关系的分析 (1)

(一)从它的联系方面来说,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1)

(二)简要说明哲学与宗教相互区别的三个方面 (2)

(三)哲学和宗教的相互作用 (3)

三、从宗教和哲学的结合来探讨它们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4)

(一)人的肉体与精神的和谐 (4)

(二)人与社会和谐 (5)

(三)人与文明的和谐 (5)

(四)人与人的和谐 (6)

(五)人与自然的和谐 (6)

谢辞 ................................................... 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 .. (7)

宗教和哲学在内容和形式上是最具有普遍性的观念形态,都具有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性质,同属于精神性的文化。哲学和宗教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既相互对立,又相互渗透。都对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及其他各种社会文化形式,发挥着自己的影响和作用。

一、哲学和宗教的产生及界定问题

(一)宗教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它是历史的产物。宗教萌芽的重要标志是灵魂不死观念的出现,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宗教这种社会现象也经历了从发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文明的进步,宗教的形态也由原始宗教发展为人文宗教。他摆脱了低级、自然的状态,增加了文化的内容,于是出现了人文宗教,这是宗教发展的高级形态。由于观察者的角度不同和研究者的领域有别,因此很难为宗教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因此,简单地说所谓宗教,就是对某种无限者的信仰,并以之为核心又与之相适应的一种情感体验、思想观念、行为活动和组织制度。宗教不是独立存在着的,它从来都是与哲学、科学、道德、政治等各种上层建筑形式有着密切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宗教在与它们分离之后,仍然与之有着或远或近,或正或负,或直接或间接的相互渗透的关系。这些关系常常表现为互为形式或内容的关系。

(二)哲学

西方“哲学”—一词源自古希腊思想家毕达哥拉斯,他以Philosophia 这种表述来说明人类的“智慧之爱”或“趋向智慧的努力”。因此,“哲学”在西方的原初意义即“爱智慧”,而“哲学家”则是“爱智者”。什么是哲学呢?由于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视角看问题,因此或许对哲学的概念会作出这样或那样的概括。哲学界普遍认为,哲学是政治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问。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之精华,是文明的活的灵魂,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它是灵魂对于世界和人生发出的根本性追问,所探究的是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道理。所以我们可以说,哲学来自于现实生活世界,又可用来指导改造现实生活世界。因而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必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长期存在。

二、哲学和宗教辩证关系的分析

哲学与宗教的关系是历史上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至今对哲学和宗教的关系问题的思考远没有结束,而且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仍然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哲学与宗教同为人类社会生活最抽象、最集中的反映,都是人们的世界观,同其他意识形态相比,二者有着更多的相关联之处。宗教的本质,在于对神的信仰,具有绝对性;哲学的本质则是一种理性思维,是批判性的。宗教和哲学似乎是水火不容的关系,然而两者之间更多的是相互吸收、借鉴与利用。

(一)从它的联系方面来说,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从本质上讲,他们都是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一种认识、领悟和理解

他们所关注并试图解决的问题都是一些关乎人的安身立命的根本性的大问题。“我们说宗教与哲学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世界观,就是说它们都是对世界的一种认识、一种态

1

试析哲学与宗教的相遇

度。”[1] 哲学起源于自然问题的思考,但哲学关注的领域并不仅仅局限于自然问题,希腊人把哲学思考的对象转向了关注人自身,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便是最好的例证。现今,哲学思考的对象越来越丰富,如政治、伦理、道德等等都成了哲学思考的对象,就这样,哲学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精神生活,在人类的精神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同哲学一样,宗教所关注的问题也是关乎人的安身立命的根本性的大问题。生与死、或与福、善与恶、今生与来世、现世与彼岸这些都是宗教关注的问题。宗教在人类的精神生活中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且这种角色是不可替代的。宗教代表和提供一种象征和趋善的训诫与人类渴望善的心灵是相通的,所以,其成为人类向往、持守善的根据是非常自然的。

2、从历史渊源的联系上来看,哲学起源于宗教,是从宗教中分化独立出来的

宗教和哲学都以有关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为研究对象,都以获得人生指导、表达人的理想和对世界的看法为主要目标;而作为认识和意识形式的表象和概念、非理性和理性本来就是相互渗透的,因此宗教和哲学必然相通。正像概念是以表象发展起来,而又高于表象一样,哲学最初起源于宗教,后来从宗教中分离出来并超越了宗教。马克思指出:“哲学最初在意识形态的宗教形式中形成,从而一方面它消灭宗教本身,另一方面从它的积极内容说来,它自己还只在这个理想化的、化为思想的宗教领域内活动。” [2]同样,宗教信仰虽然主要是以表象形式表现出来,但表象的形成离不开概念和理性,而宗教理论也需要用理性来论证,因而它也离不开哲学。

哲学起源于宗教又摆脱了宗教,成为一种独立的意识形态,这是人类认识史上的又一次大的进步,哲学思想摆脱宗教的过程是人类认识过程所不可避免的现象。哲学起源于宗教,即使从宗教中分化独立出来,但宗教和哲学在他们各自所关注的问题上还是有重合的关系,正是这种重合关系才形成了哲学与宗教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形。他们共同关注人类安身立命的终极问题,为人类的发展提供精神庇护所。使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始终保持并永远充满希望。它们维系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存的基础。

(二)简要说明哲学与宗教相互区别的三个方面

1、哲学和宗教各自都有自己的独特问题,也就具有了不同的范畴、概念体系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围绕这一基本问题引申出一系列关于本体论的、认识论的和历史观的命题、范畴和概念体系。

宗教的基本问题是人与神的关系,围绕这一基本问题引申了一系列关于创世论、神启论和人生论的命题、范畴和概念体系。可见,宗教虽与哲学有其同一方面,但只要涉及到具体问题,做一番具体分析,就可以把一般的哲学问题同特殊的宗教问题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种区别,它们各有不同的侧重点、不同的范畴、不同的概念和论述。

2、宗教不仅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而且还是一种社会实体,而哲学则仅仅只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宗教特别是神学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实体,有其严密的组织机构,有许多的神职人员和广大信教群众,还有特定的宗教礼仪和约束教团的教规,这使宗教在政治、经济和思想上形成了一种特有的宗派社会力量。哲学与之相比则没有这些。哲学家们往往也没有自己的学会和学派这样的组织形式,但没有特定的礼仪形式,更没有类似教阶制的组织形式。

3、哲学本质上为理性主义,而宗教本质上为信仰主义

这是为对象的性质及认识其对象的方法所决定的。宗教信仰的对象是某种超自然的力量和存在,具有超自然的神性,它既不是经验的对象,也不是理性的对象,而只能是信仰的对象。宗教的神圣真理是人类理性所不能认识的。哲学是理性思维的结果,而宗

教则诉之于信仰;哲学依靠概念进行逻辑推演,而宗教依靠一整套身心训练方法进行体征。哲学通过理性的反思由现世返回本原,而宗教通过启示由本原之光照亮现世,二者是相反的两个过程。

宗教和哲学作为意识形态在研究的对象、方法和目标上的这种异同关系,使二者在现实形态上必然随着所处社会历史条件的不同时而相互连接,甚至融合在一起,时而又相互分离,甚至相互独立。这种连接和分离、融合和对立的状况主要表现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宗教和哲学这两种意识形态的关系中,有时也表现在某些哲学和宗教派别或思想家的理论体系中。

(三)哲学和宗教的相互作用

1、宗教对哲学的作用

宗教为哲学奠定了思想基础。从历史来看,宗教的历史十分悠久,“是在野蛮时代的中期产生的”。[3] 而哲学的历史则要短得多,“哲学是从泰勒斯开始的”。从泰勒斯到现在也不过两千多年的历史。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维得到了极大地提高。至此,哲学才得以产生。所以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说:“没有希腊宗教,希腊艺术和希腊的国民生活,他们的哲学是不能成立的。”[4] 从希腊哲学史来看,“希腊哲学起源于希腊神话宗教,希腊神话与宗教是希腊哲学之母”。[5] 也就是说宗教为哲学奠定思想基础。

对哲学家而言,宗教更是为他们提供了思想动力。在公众的眼中,苏格拉底是一个无神论者,并因此受到指控。但他自己却不这样认为。“从幼年起就有一种声音降临于我心中。”“经常降临的神的意旨不时地警告我,甚至极小的事如不应做,都要阻止我做。”

[6] 正是因为信仰这样一位神,苏格拉底才以大无畏精神,孜孜不倦地从事哲学事业,并且在必须作出抉择的时候,勇敢地面对死亡。在西方哲学史上,还有许多哲学家都有着虔诚的宗教信仰,也有许多大哲学家虽然放弃了宗教信仰,但他们却深受宗教的教育和熏陶。

2、哲学对宗教的作用

哲学的本质是理性反思,通过理性反思形成系统化的思想。然而哲学的出现使宗教面临严重的挑战。许多宗教都由于没有系统的哲学思想而逐渐失去信众消亡了。因为对世界的认识是宗教的基础,整个宗教的教义、仪式和宗教行为活动以及宗教组织都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宗教要想在一个理性化的世界中生根、发展,却非是要有一套神学理论不可。

宗教不得不吸收哲学中的一些因素,建立严密的神学体系,发展为“理性神宗教”,并利用这种理性神学来回敬理性对信仰的挑战。对于宗教,“哲学一方面起着破除原有的宗教神圣感和神秘感的作用,另一方面却又在提升宗教的品味,我为宗教神学的发展铺路架桥。”[7]在宗教的传教过程中宗教学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据《圣经—新约》记载,耶稣的门徒走进希腊文化氛围后,发现那里的“异教徒”相信的是“哲学”,要使他们皈依上帝,便不能不以“道”服“理”,即以神学家信奉的“上帝的话”来说服哲学家所探究的“逻各斯”。

宗教和哲学都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两个基本方面,哲学应该充分挖掘和利用宗教的相关因素以便能更好的发挥其功能;而宗教也应该正确地对待哲学,充分利用哲学的相关因素才会有更好的发展。以上讲述两者的关系,接下来我们探究当二者相互作用后对中国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做出的意义。

3

试析哲学与宗教的相遇

三、从宗教和哲学的结合来探讨它们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首先我们看宗教和哲学的结合产物,即中国宗教文化。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其以“和谐”为生命之本的生命哲学,以“和达”为人物之法的生态哲学。以“和中”为文明之度的生活哲学,以“和善”为人际之理的道德哲学,以“和生”为人物之法的生态哲学。中国宗教文化集大地体现了我们以上讲述的宗教与哲学的结合。接下来我们以这种结合的中国宗教文化来看其对构建中国和谐社会有什么意义。

我们知道和谐社会建设,不仅是一项社会工程,也是一项文化工程。其中,深入挖掘、系统整理中国宗教文化的“和”之灵性,并通过社会主义文化话语的阐释,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种哲学文化资源,是中国宗教和哲学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肩负的重要使命。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问题是人的问题。这不仅在于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目标,即为了人的存在更加完善,而且还在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因素是人。社会是人构成的,人是什么样的,社会就是什么样的。人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动物,能根据自我的需要变换视角看待这个世界。人又是一种生活着的动物,必须聚精会神地过他自己的生活。这意味着人在处理与世界的关系是通常并不是依据理性的、普遍的或某种“好”的标准,很多情况下是依据反思的、个体化的、生活的标准。威廉詹姆斯曾说过:每一个人心灵中凸出的我或者我的那种完全独特的事实,可能是一个道德之谜,但它却是一个基本的心理学事实。[8] 那种被称为“好的”生活,如康德的道德、斯宾诺莎的“永恒”,也很打动人并可能引发人的追求,但它们在人的价值天平中的比重还是要由生活来定位。人的生活的根本目的是幸福。凡是能够创造幸福生活的东西,人们就会与其和谐一致,因此,此时宗教与哲学就发挥了极大地作用。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社会转型过程的加速,我国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与文化生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利益最大化的经济生活、价值多元化的社会生活和彻底世俗化的精神生活与人性中固有的自私与功利趋向混杂在一起,使人在处理与世界的关系时主观性更加明显。因而,它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系列社会矛盾,导致人与世界的分裂这样一种不和谐现象。从人的存在的角度看,社会转型时期人与世界的分裂有种种症状,但概况起来不外以下五种情况:人的肉体和精神的分裂、人与社会的分裂、人与文明的分裂、人与人的分裂、人与自然的分裂。这些分裂不仅造成人的存在的痛苦与焦虑,也导致人的心理变态、人格扭曲和人性沉沦,构成了对社会和谐的严重解构。这种分裂的驱除不仅需要德治与法制,也需要从其他文化系统中汲取灵性。其中弘扬中国宗教的“和爱”哲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人的肉体与精神的和谐

当代中国,由于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如价值多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世俗化对人的精神生活的冲击,导致人的灵肉分裂,其主要表现就是人的生命意义的迷失。因此,重建人的意义世界或精神家园成为重要方面。而经过哲学与宗教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可以使我们体现其带给我们的一种幸福理论。其中宗教提倡的人文关怀就是为人从事有意义的生活提供一种生命智慧。这种生命智慧就是我们所说的信仰。它守护着人类生命世界的意义,使人保持一种乐观、积极、努力、超越的生命和谐状态。而人的生命和谐恰恰是社会和谐和“人类学”基础。正像斯特伦所表述的那样,信仰作为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它把日常生活置于永恒实体的笼罩中,这种信仰不仅使人精力充沛,而且使人从至善的无限力量中获得最深厚的充实感。从而,不管生活如何变幻,人都会充满力量、觉悟与安宁,并且高高兴兴地为他人服务。[9]

(二)人与社会和谐

在中国宗教的“和爱”哲学中,也体现着对人与社会的和谐所做的努力。中国的道教倡行逍遥隐逸、寂寞无为,以求心境的虚静恬淡而长生久视,实现精神的超越。从道教这一特征上看,似乎不食人间烟火。其实,中国道教有着深厚的人间关爱精神。它既有抱朴寡欲得修身养性,又有行善济世的度人之德;既有扶危济困、惩恶扬善的神仙吕祖,又有“上马杀贼,下马修道”的爱国道士。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道教弘扬其“以道为事,以德为本”、“和光同尘,济世利人”的修道宗旨,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中国道教人文主义哲学的内涵,对于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基督教也是一种充满人间情怀的宗教。从基督教传入中国后,在中国文化积极入世精神的影响下,其人间关爱情怀进一步彰显。“左眼做光,荣神益人”、“修好现世,来世至福”的信仰与“爱心工程”、服务社会、关怀弱者、博爱天下的修行实践融为一体,使其爱社会的精神更加鲜活而丰满。不仅对于基督教,而且对于非信仰者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人与文明的和谐

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飞速发展,然而,正像存在主义所表述的那样,现代文明的发展非但没有使人更幸福,反倒使人的幸福日益稀薄,“不幸”感与日俱增。文明的发展并没有错,社会要进步,人民要幸福,文明就必须发展。问题就在于现代文明面前人们丧失了欲望的节制能力,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超越了“越”之“度”。人不可无欲,但纵欲则生悲;业不可不勤,但忙碌则为奴;好事不可不用,但贪婪则寻烦恼。人与文明的分裂并不仅是“肯兰福斯丁”这文明的怪兽对人的残害,而是人被自己欲望的魔鬼所折磨。

叔本华曾有一个关于人的生存悖论:如果我们的意欲没有实现,我们就因为不满而痛苦;如果意欲得以实现,我们就因为餍足而痛苦。如此说来,人注定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只要活着就无幸福而言,而人与文明也将处于永恒的分裂状态。并非如此,人与文明的矛盾既然源于人类自身,作为智能动物的我们就能够找到破解这一矛盾的出路。心理学与精神分析学从临床医学的层面为我们提供了层面为人类提供了文明社会的生活智慧。这种智慧,从宗教的角度论,就是“和中”哲学。“和中”即温和适中,顺道无为。以和中之智面对生活,你会发现生活并非西绪佛斯式的苦役令人逃离,而是禅意盎然、优游雅致、可亲可爱。这里仅就宗教“和中”哲学与人与文明之和谐关系的三个层面提出三点,即:欲而有度、为而有限、既有又无。

1、欲而有度

诚如佛家所说,欲乃万恶之源。它如同套在人脖子上的死结,我们越是抓住不放,它就勒的越紧。因而,“节欲”是我们摆脱生存之困境的精妙法门。在这方面,中国道教、佛教有着极为高明的智慧。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自然淡泊、自然悠哉乐哉。假如我们能把欲望调整到和中之度,那么,我们就可以走出叔本华式的“死胡同”,既可以尽情享受现代文明之福祉,又不为“文明综合症”所折磨。

2、为而有限

所求不逾期,既有为又不为。“无为”即道教所谓的效法天道,不妄作为,为而不过,柔弱不争。[10] 尤其是其淡泊无为、少私寡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人生态度,对于在这个“无所不有”的消费社会里如何不为物累、自由快乐地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

3、既有又无

“有”指有用的生活,即实际功用的生活;“无”指无用的生活。“无用的生活”不

5

试析哲学与宗教的相遇

是“无意义”的生活,而是其意义已超越了日用食量实际功用的层面而逼进到人性之底层。现代人之所以感到生活的困倦与乏味乃至绝望,就在于他拜倒在“有”神明的脚下,使人的幸福生活与生命智慧乃至于人性彻底破产。为了守护人类的生命智慧和幸福,我们需要像托马斯·阿奎那所说的那样,拥有一种“无用”的生活。其实,我们完全不必坐禅修道,只要能像基督徒那样,跟上上帝活动的节律,我们也就找到了步入“无用”生活的方便法门。正如托克维尔对美国人的宗教生活所做的描述那样,每星期的第七天,全国停止所有的工商活动而走进教堂聆听布道或守在家里阅读《圣经》。人们迎来了安静的休息或者说进入一种庄严地凝思时刻,灵魂又恢复了自主的地位。[11] 亚里士多德说得好:“幸福存在于闲暇之中,我们为了闲暇而忙碌。”[12]正是在这种无用而自由的生活中,我们发出了“生活真有意思”的狂喜。

(四)人与人的和谐

倡导人间友爱,诉求人与人的和谐,是中国宗教“和爱”哲学的核心范畴。我们通常所说的宗教伦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宗教的人际伦理。正如所说的,宗教就是人为了生活幸福而与世界和谐一致的文化游戏。这里的世界既包括精神世界也包括生活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和谐是神人关系的和谐,而与生活世界的和谐则是人际关系的和谐。中国几大宗教都十分丰富的关于人际相处的伦理学说,甚至有一些彼此相通的“金规则”,诸如“善”与“爱”。[13] 几乎是所有宗教共同的伦理诉求。这些伦理准则不仅为宗教徒处理人际关系提供了神圣的伦理框架与行为规范,推进了宗教徒之间、宗教徒与一般民众之间的关系和谐,而且,其作为民族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对全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甚至成为“民间伦理”思想极为主要的精神资源。这些对于人们平等交往、和谐人际提供了基本的道德规范,对于今天化解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人与人的分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资本。[14]

(五)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是和和分分。大自然的灾难不仅回报给人类生命以巨大打击,日益加剧的生态危机也导致人类的精神危机:不仅仅是人类生命的价值和信念的危机,还有人类的哲思、审美等文化智慧的危机,并由此产生了焦虑、恐惧、惊悸、虚无、末世感等诸多精神疾患。化解人与自然的分裂,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已成为我们这颗脆弱的星球上智能动物的普遍共识,人们也从社会、经济、政治、技术、生态等不同的框架作出了些努力。但人与自然的这种分裂不单是制度与技术手段所能化解的,它还需要人类灵性的革命,包括自然的价值、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革命等重新反思和合理定位。宗教和哲学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生态哲理,需要我们合理的运用。

拿基督教举例来说,基督教的生态观宗旨为:人不是这个世界的统治者,而是管理者;也就是所,人不过是上帝所创造的这个“大花园”中的“园丁”。园丁的使命不仅是保护好这个“大花园”,而且还要为其增辉添色,使其更美,这样主人也会很满意。而其“园丁论”就构成了基督教的生态人类学的基本框架。[15] “安息论”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生态智慧。今天我们所实施的“封山”、“封草”、“休渔”、“休耕”等环保策略,就与“安息论”十分相似。

总之宗教与哲学在他们各自所关注的问题上是有重合关系的,正是这种重合关系才形成了哲学与宗教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形。同样,它们之间的区别也是明显的,哲学的基础在于人类理性,宗教的基础在于虔诚的信仰。宗教固然不能用经验和理性去论证“神”的权威,但哲学也不能用它去否定宗教。人类追求精神家园的努力永远不会停止,对未来的美好愿望从不会破灭,无论是哲学还是宗教,都应该为人类自由健康的发展肩负起神圣的使命。人类追求永恒的至善也不会停止,世界人民和平共处,人与自

然的和谐发展,全人类精神素质的提高都期待着哲学或者宗教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承贵.宗教与哲学的分合及其未来关系之走向[J],江苏社会科学,2006,1

[2]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商务印书馆,1959.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分册)[M],人民出版社,1972:26

[4]圣经.[M],上海: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2000,7

[5]宗教哲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3

[6]王晓潮.宗教学基础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8

[7]罗素.何兆武.西方哲学史(上卷)[M],商务印书馆,1963

[8]杜威.论哲学的改造[M],商务印书馆,1985

[9]张志刚.宗教研究指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0]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M],商务印书馆,2004:21

[11]乔·霍兰德.后现代精神和社会观[M],后现代精神,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80

[12]斯特伦.人与神—宗教生活的理解[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2

[13]刘小枫.20世纪西方宗教哲学文选,上海三联书店,1991,1

[14]麦奎利.二十世纪宗教思想,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56

[15]伊安·G·巴伯.科学与宗教,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3

7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