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secure_boot导读 (MTK)

secure_boot导读 (MTK)

secure_boot导读 (MTK)
secure_boot导读 (MTK)

单烧

导读

编译方法

烧录方法

重新烧录

解析

编译方法:

第1步:项目名称n

第2步:项目名称sign-image 第3步:把烧录版本所在目录(eg:out\target\product\yecon89_tb_jb2\)下的

文件,复制到

同目录(eg:out\target\product\yecon89_tb_jb2\)下的目录里。

第4步:工具烧录目录里面的文件。

烧录方法:

第1步:替换烧录工具里面的两个文件:、

文件目录所在地:同一样

第2步:打开烧录界面:

①单击,双击弹出界面中的文件。

②再单击,在弹出的界面中,对

所在的路径,

③双击文件

④进入

第3步:先,再

重新烧录:

如果遇到按“烧录方法”的步骤,不能重新烧录,则解决方法为:第1种方法:

①只勾选

②先,再----注意先后顺序

完成“重新烧录”工作后,平板机已解密,就可以进行正常烧录!

第2种方法:

要求:改代码

①mediatek\custom\common\secro\SECRO_FACTORY_LOCK_CFG.ini

②把DL_FORMAT_LOCK = 1 ,DL_1ST_LOADER_LOCK = 1 的值改为 2

③按“编译方法”中的步骤进行(也可以把新编译出来的文件,替换掉原来的此

文件)

④按“重新烧录”中的进行,但“重新烧录”中的“②”,改为双击文件

解析:

表示不可格式化,不可重新烧录

表示可格式化,可重新烧录

多烧方法

元素知识点总结知识讲解

元素知识点总结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原 子 1、原子的构成 (1)原子结构的认识 (2)在原子中由于原子核带正电,带的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数值上等于核外电子数)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因此: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注意:①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②并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中都有中子。例如:氢原子核中无中子 2 、相对原子质量:⑴ ⑵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核内微粒的关系: 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 课题2 元 素 一、 元素 1、含义: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注意: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这类原子的质子数相同 相对原子质

因此: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质子数决定,质子数不同,元素种类不同。 2、元素与原子的比较: 3、元素的分类: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三种 4、元素的分布: ①地壳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O、Si、Al、Fe ②生物细胞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O、C、H、N ③空气中前二位的元素:N、O 注意: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二、元素符号 1、书写原则: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2、表示的意义;表示某种元素、表示某种元素的一个原子。例如:O:表示氧 元素;表示一个氧原子。 3、原子个数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前面加系数。因此当元素符号前面有了系 数后,这个符号就只能表示原子的个数。例如:表示2个氢原子:2H; 2H:表示2个氢原子。 4、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的含义;表示原子的个数。例如:6.N:6表示6个氮原 子。

几种常见元素的知识点

常温:生成白色固体(氧化钠) : 4Na +O 2=2Na 2O 加热:淡黄色固体(过氧化钠): 2Na + O 2 Na 2O 2 Na 与水离子方程式:2Na + 2H 2O = 2Na - + 2OH - + H 2 ↑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 2Na 2O 2 + 2H 2O = 4NaOH + O 2 ↑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 2Na 2O 2 + 2CO 2 = 2Na 2CO 3 + O 2 碱性氧化物:能与酸生成盐和水,无其他产物生成。氧化钠是,过氧化钠不是。 Na 2O 2中阳离子与阴离子个数之比为2:1 过氧化钠在潮湿的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变成白色粘稠物:2Na 2O 2+2H 2O=4NaOH+O 2 碳酸钠的溶解性、碱性、热稳定性都大于碳酸氢钠的 Al 1、铝与碱的反应:2Al +2NaOH +2H 2O = 2NaAlO 2 +3H 2↑ 2、在常温下,铁,铝遇浓硝酸,浓硫酸会在表面生成致密的氧化膜而发生钝化,从而组织内部金属的进一步发生反应。因此可以用铝制容器盛放和运输浓硫酸,浓硝酸 3、氧化铝熔点很高,可做耐火材料 4、Al 2O 3既能强酸反应,也能与强碱反应: ① 与酸反应:Al 2O 3 + 6HCl 2AlCl 3+3H 2O

② 与碱反应:Al 2O 3 + 2NaOH 2NaAlO 2 +H 2O 5、“Al 三角”:根据电荷守恒写 ① Al 3+ →AlO 2— : Al 3+ + 4OH - = AlO 2- + 2H 2O ②AlO 2— →Al 3+ : AlO 2-+ 4H + = Al 3+ + 2H 2O ③Al 3+ →Al(OH)3: Al 3+ + 3OH - = Al(OH)3 ↓ ④Al(OH)3→AlO 2— : Al(OH)3 + OH - = AlO 2- + 2H 2O ⑤Al(OH)3→Al 3+ : Al(OH)3 + 3H + = Al 3+ + 3H 2O ⑥AlO 2— →Al(OH)3: AlO 2- + H + + H 2O = Al(OH)3↓ CO2不足时: 2AlO 2- + CO 2 +3H 2O =2Al(OH)3↓ + CO 3 2- CO2过量时:AlO 2-+ CO2 + 2H2O =Al(OH)3↓+ HCO 3 - ⑦ 3AlO 2-+Al 3+ + 6H2O =4Al(OH)3↓ 6、Al 图像: 1、向AlCl 3溶液中逐滴滴入NaOH 溶液至过量 有关反应:Al 3+ + 3OH — = Al(OH)3↓ Al(OH)3 + OH — = AlO 2— + 2H 2O 现象:先产生白色沉淀,后沉淀逐渐消失 2、向AlCl 3溶液中逐滴滴入氨水至过量 有关反应:Al 3+ + 3NH 3·H 2O = Al(OH)3↓ +3NH 4+ 现象:产生白色沉淀,继续加氨水,沉淀不消失。 3、向NaAlO 2溶液中逐滴滴入盐酸至过量 有关反应: AlO 2—+ H + + H 2O = Al(OH)3↓ Al(OH)3 + 3H + = Al 3+ +3 H 2O

高考化学基础复习知识点总结:元素及其化合物

元素及其化合物 1、元素化合物知识包括金属和非金属两部分,是高中化学的基础知识之一。知识特点是作为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实验和计算的载体,其信息量大,反应复杂,常作为综合试题的知识背景或突破思维的解题题眼。 2、注意处理好两个关系,必须先处理好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部关系,方法是:“抓重点,理关系,用规律,全考虑”。 ①抓重点:以每族典型元素为代表,以化学性质为抓手,依次学习其存在、制法、用途、检验等“一条龙”知识,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 ②理关系:依据知识内在联系,按单质→氧化物→氧化物的水化物→盐的顺序,将零碎的知识编织成网络,建立起完整的知识结构,做到滴水不漏 ③用规律:用好化学反应特有的规律,如以强置弱等规律,弄清物质间相互反应。 ④全考虑:将元素化合物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系统理解,从而达到解综合试题时能将所需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信手拈来。 另一方面是处理好元素化合物知识与本学科理论、计算或跨学科知识间的外部关系,采取的方法是“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 ①分析:将综合试题拆分思考。 ②综合:将分散的“点”衔接到已有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块”中。 ③抽象:在分析综合基础上,提取相关信息。 ④具体:将提取出的信息具体化,衔接到综合试题中,从而完整解题。 (一)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规律 ⑴常见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如下:F、O、Cl、N、Br、I、S、P、C、Si、H。 ⑵元素非金属性与非金属单质活泼性的区别: 元素的非金属性是元素的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影响其强弱的结构因素有:①原子半径:原子半径越小,吸引电子能力越强;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越大,吸引电子能力越强;③最外层电子数:同周期元素,最外层电子越多,吸引电子能力越强。但由于某些非金属单质是双原子分子,原子是以强列的共价键相结合(如N N等),当参加化学反应时,必须消耗很大的能量才能形成原子,表现为单质的稳定性。这种现象不一定说明这种元素的非金属性弱。 ⑶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及其应用 元素的非金属性的本质是元素的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原子半径、核

元素知识点总结范文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原 子 1、原子的构成 (1)原子结构的认识 (2)在原子中由于原子核带正电,带的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数值上等于核外电子数)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因此: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注意:①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②并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中都有中子。例如:氢原子核中无中子 2 ⑴ ⑵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核内微粒的关系: 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 课题2 元 素 一、元素 1、 含义: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注意: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这类原子的质子数相同 因此: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质子数决定,质子数不同,元素种类不同。 4、元素的分布: ①地壳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O 、Si 、Al 、Fe ②生物细胞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O 、C 、H 、N 相对原子质量=

③空气中前二位的元素:N 、O 注意: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二、元素符号 1、 书写原则: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2、 表示的意义;表示某种元素、表示某种元素的一个原子。例如:O :表示氧元素;表示 一个氧原子。 3、 原子个数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前面加系数。因此当元素符号前面有了系数后,这个 符号就只能表示原子的个数。例如:表示2个氢原子:2H ;2H :表示2个氢原子。 4、 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的含义;表示原子的个数。例如:6.N :6表示6个氮原子。 三、元素周期表 1、 发现者: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 2、 结构:7个周期16个族 3、 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①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电子层数=周期数 ②同一族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主族数 4、 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 5、 元素周期表中每一方格提供的信息: 课题3 离子 一、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结构图: ①圆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的质子数 ②+:表示原子核的电性 ③弧线:表示电子层 ④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1、 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①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 ②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 ③最外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若第一层为最外层时,最多容纳2个电子) 3、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①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电子层数=周期数 ②同一族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主族数 4、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4 易失电子 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4 易得电子 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He 为2) 不易得失电子 最外层电子数为8(若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为2)的结构叫相对稳定结构 因此元素的化学性质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当两种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则这两种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注意:氦原子与镁原子虽然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是氦原子最外 质子数

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总结

中子N (核素) 原子核 质子Z → 元素符号 原子结构 : 决定原子呈电中性 电子数(Z 个): 化学性质及最高正价和族序数 体积小,运动速率高(近光速),无固定轨道 核外电子 运动特征 电子云(比喻) 小黑点的意义、小黑点密度的意义。 排布规律 → 电子层数 周期序数及原子半径 表示方法 → 原子(离子)的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 1.微粒间数目关系 质子数(Z )= 核电荷数 = 原子数序 原子序数:按质子数由小大到的顺序给元素排序,所得序号为元素的原子序数。 质量数(A )= 质子数(Z )+ 中子数(N ) 中性原子: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阳 离 子: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 所带电荷数 阴 离 子: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 所带电荷数 2.原子表达式及其含义 A 表示X 原子的质量数;Z 表示元素X 的质子数; d 表示微粒中X 原子的个数;c± 表示微粒所带的电荷数;±b 表示微粒中X 元素的化合价。 3.原子结构的特殊性(1~18号元素) 1.原子核中没有中子的原子:1 1H 。 2.最外层电子数与次外层电子数的倍数关系。①最外层电子数与次外层电子数相等:4Be 、18Ar ; ②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2倍:6C ;③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3倍:8O ;④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4倍:10Ne ;⑤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1/2倍:3Li 、14Si 。 3.电子层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相等:1H 、4Be 、13Al 。 4.电子总数为最外层电子数2倍:4Be 。 5.次外层电子数为最外层电子数2倍:3Li 、14Si 6.内层电子总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3Li 、15P 。 4.1~20号元素组成的微粒的结构特点 (1).常见的等电子体 ①2个电子的微粒。分子:He 、H 2;离子:Li +、H -、Be 2+。 决定 X)(A Z 原子(A Z X) 原子核 核外电子(Z 个) 质子(Z 个) 中子(A-Z)个 ——决定元素种类 ——决定同位素种类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X A Z c ± d ±b

元素推断题知识归纳及其应用

一.解元素推断题必备知识归纳 1.与元素的原子结构相关知识归纳 ⑴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电子数的元素是Be、Ar;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有C;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3倍的元素有O;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4倍的元素有Ne。 ⑵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有Li、Si;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4倍的元素有Mg。 ⑶内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有Li、P;电子总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有Be。原子核内无中子的元素是11H。 ⑷常见等电子微粒: 电子数分子阳离子阴离子 2 H2、He Li+、Be2+ H- 10 Ne、HF、H2O、NH3、CH4 Na+、Mg2+、Al3+、H3O+、NH4+ O2-、F-、O H-、NH2- 18 Ar、HCl、H2S、PH3、SiH4、F2、H2O2、N2H4、C2H6、CH3OH K+、Ca2+ S2-、HS-、Cl- 2.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相关知识归纳 ⑴主族序数与周期序数相同的元素有H、Be、Al;主族序数是周期序数2倍的元素有C、S;主族序数是周期序数3倍的元素有O。 ⑵周期序数是主族序数2倍的元素有Li、Ca;周期序数是主族序数3倍的元素有Na。 ⑶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的绝对值相等的元素有C、Si;最高正价是最低负价的绝对值3倍的元素有S。 ⑷上一周期元素所形成的阴离子和下一周期元素最高价态阳离子的电子层结构与上一周期零族元素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 3.与元素性质相关知识归纳 ⑴元素所形成的单质及化合物的物理特性 ①颜色:常温下,单质为有色气体的元素是F、Cl;单质为淡黄色固体的元素是S;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的元素是Na,呈紫色的元素是K(通过兰色钴玻璃)。②状态:常温下,单质呈液态的非金属元素是Br;单质为白色蜡状固体的元素是P。③气味:有臭鸡蛋气味的非金属元素是S。④熔点:单质熔点最低的金属元素是Hg;熔点最高的金属元素是W。单质熔点最高的非金属元素是C。氢化物熔点最高的非金属元素是O。氧化物熔点最高的非金属元素是Si。⑤硬度:单质为天然物质中硬度最大的元素是C。⑥密度:单质最轻的金属元素是Li;单质最轻的非金属元素是H。⑦溶解性:气态氢化物最易溶于水的元素是N。⑧导电性:单质能导电的非金属元素是C;单质属于半导体材料的是Si。 ⑵元素所形成的单质及化合物的化学特性 ①无正价、无含氧酸的元素是F;单质氧化性最强、其氢化物水溶液可雕刻玻璃的元素是F;气态氢化物稳定性最强的元素是F;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最强的元素是Cl。②其两种同素异形体对人类生存都非常重要的元素是O(O3层被称为人类和生物的保护伞);气态氢化物与最低价氧化物能反应生成单质的是S。③气态氢化物与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能起化合反应的元素是N;气态氢化物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元素是N;其中一种同素异形体在空气中能自燃的元素是P。 ⑶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①元素金属性强弱比较规律 I.依据元素周期表,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同一主族中,由上到下,

最新元素推断题常考知识点总结

1号元素氢:原子半径最小,同位素没有中子,密度最小的气体。 6号元素碳:形成化合物最多的元素,单质有三种常见的同素异形体(金刚石、石墨、富勒烯)。 7号元素氮: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78%),单质有惰性,化合时价态很多,化肥中的重要元素。 8号元素氧: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空气中含量第二多的气体(21%)。生物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与生命活动关系密切的元素,有两种气态的同素异形体。 9号元素氟:除H外原子半径最小,无正价,不存在含氧酸,氧化性最强的单质。 11号元素钠:短周期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焰色反应为黄色。 12号元素镁:烟火、照明弹中的成分,植物叶绿素中的元素。 13号元素铝:地壳中含量第三多的元素、含量最多的金属,两性的单质(既能与酸又能与碱反应),常温下遇强酸会钝化。 14号元素硅:地壳中含量第二多的元素,半导体工业的支柱。 15号元素磷:有两种常见的同素异形体(白磷、红磷),制造火柴的原料(红磷)、化肥中的重要元素。 16号元素硫:单质为淡黄色固体,能在火山口发现,制造黑火药的原料。 17号元素氯:单质为黄绿色气体,海水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氯碱工业的产物之一。 19号元素钾:焰色反应呈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化肥中的重要元素。 20号元素钙: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矿质元素,骨骼和牙齿中的主要矿质元素。

2.与元素的原子结构相关知识归纳 ⑴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电子数的元素是Be、Ar; 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有C; 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3倍的元素有O; 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4倍的元素有Ne。 ⑵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有Li、Si; 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4倍的元素有Mg。 ⑶内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有Li、P; 电子总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有Be。原子核内无中子的元素是11H。3.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相关知识归纳 ⑴主族序数与周期序数相同的元素有H、Be、Al; 主族序数是周期序数2倍的元素有C、S; 主族序数是周期序数3倍的元素有O。 ⑵周期序数是主族序数2倍的元素有Li、Ca; 周期序数是主族序数3倍的元素有Na。 ⑶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的绝对值相等的元素有C、Si; 最高正价是最低负价的绝对值3倍的元素有S。 ⑷上一周期元素所形成的阴离子和下一周期元素最高价态阳离子的电子层结构 与上一周期零族元素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 4.元素的含量 地壳中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是O,其次是Si; 地壳中质量分数最大的金属元素是Al,其次是Fe; 氢化物中氢元素质量分数最大的是C;所形成的有机化合物中种类最多的是C。 5.元素所形成的单质及化合物的物理特性 ①颜色:常温下,单质为有色气体的元素是F、Cl; 单质为淡黄色固体的元素是S; 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的元素是Na,呈紫色的元素是K(通过兰色钴玻璃)。

元素周期表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一、原子结构 1. 原子核的构成 核电荷数(Z) == 核内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 原子序数 2、质量数 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与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 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近似原子量 原子 A Z X 3、阳离子 aW m+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a -m 阴离子 b Y n-: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b +n 二、核素、同位素 1、定义 核素:人们把具有一定数目质子与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称为核素。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互为同位素。 3、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2、同位素的特点 ① 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 ②天然存在的某种元素,不论就是游离态还就是化合态,其各种同位素所占的原子个数百分比(即丰度)一般就是不变的。 三、核外电子排布 1、电子云:我们只能指出它在原子核外空间某处出现的机会大小——几率 电子云密度大小反映电子在该区域(单位体积)出现的机会(几率)大小 2、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1、电子就是在原子核外距核由近及远、能量由低至高的不同电子层上分层排布; 2、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 2(n 代表电子层数); 3、电子一般总就是尽先排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即最先排第一层,当第一层排满后,再排第二层,等等。 4.最外层电子数则不超过8个(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不超过2个)。 3、元素性质与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

①稀有气体的不活泼性: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8个电子(He为2)处于稳定结构,因此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跟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②非金属性与金属性(一般规律) 电外层电子数得失电子趋势元素性质 金属元素<4 易失金属性 非金属元素>4 易得非金属性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周期: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七个周期(1、2、3短周期;4、5、6长周期;7不完全周期) 2、族: 主族元素的族序数=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或: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18个纵行(7个主族;7个副族;一个零族;一个Ⅷ族(8、9、10三个纵行)) 二、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 1、碱金属元素 (1) 在结构上: 结构异同:异:核电荷数:由小→大; 电子层数:由少→多; 同:最外层电子数均为1个。 最外层都有1个电子,化学性质相似;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的电子层数递增,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 (2) 碱金属元素在化学性质上的规律: ○1相似性:均能与氧气、与水反应,表现出金属性(还原性); 4Li + O2 ==== 2Li2O(白色、氧化锂) 2Na + O2 ==== Na2O2(淡黄色、过氧化钠) 2Na + 2H2O === 2NaOH + H2↑ 2K + 2H2O === 2KOH + H2↑ ○2递变性:与氧气、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有所不同;在同一族中,自上而下反应的剧烈程度逐渐增大; (3) 元素金属性判断标准 ○1、根据金属单质与水或者与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置换出氢越容易,则金属性越强。

元素周期表知识点总结(终极版)

元素周期表的高中化学问题终极总结 一、最外层电子数规律 1.最外层电子数为1的元素:主族(IA族)、副族(IB、VIII族部分等)。 2.最外层电子数为2的元素:主族(IIA族)、副族(IIB、IIIB、IVB、VIIB族)、0族(He)、VIII族(26Fe、27Co等)。 3.最外层电子数在3~7之间的元素一定是主族元素。 4.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元素:0族(He除外)。 二、数目规律

1.元素种类最多的是第IIIB族(32种)。 2.同周期第IIA族与第IIIA族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差有以下三种情况: (1)第2、3周期(短周期)相差1; (2)第4、5周期相差11; (3)第6、7周期相差25。 3.设n为周期序数,每一周期排布元素的数目为:奇数周期为;偶数周期为。如第3周期为种,第4周期为种。 4.同主族相邻元素的原子序数: 第IA、IIA族,下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上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上一周期元素的数目; 第IIIA~VIIA族,下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上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下一周期元素的数目。 三、化合价规律 1.同周期元素主要化合价:最高正价由+1+7(稀有气体为0价)递变、最低负价由-4-1递变。 2.关系式:(1)最高正化合价+|最低负化合价|=8;

(2)最高正化合价=主族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主族价电子数。 3.除第VIII族元素外,原子序数为奇(偶)数的元素,元素所在族的序数及主要化合价也为奇(偶)数。 四、对角线规律 金属与非金属分界线对角(左上角与右下角)的两主族元素性质相似,主要表现在第2、3周期(如Li 和Mg、Be和Al、B和Si)。 五、分界线规律 位于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分界线,右上方的元素为非金属(周期表中的颜色为深绿色),在此可以找到制造农药的元素(如Cl、P等),左下角为金属元素(H除外),分界线两边的元素一般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能与酸和碱反应(如Be、Al等),还可找到制造半导体材料的元素(如Si、Ge等)。 六、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规律 1.同一周期,从左到右(0族除外)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同一主族,从上到下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减弱。金属性最强的位于左下角的铯,非金属性最强的是位于右上角的氟。 2.金属性越强,单质越容易跟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碱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跟氢气反应越容易,生成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酸性越强。 七、半径大小规律 1.原子半径:同主族--从上到下逐渐增大;同周期--从左到右逐渐减小(0族除外)。

元素周期律 知识点总结

元素周期表与周期律知识总结 知识结构图: 一·周期表结构 二·“位,构,性”的相互推导 元素周期律三·原子结构 四·碱金属 五·卤素 一.周期表结构 1.元素周期表 注意:A元素周期表的上界②金属与非金属的边界线 B元素周期表中几个量的关系: (1)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周期序数=核外电子层数 (3)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高正价数(F无正价,O一般也无正价) (4)非金属元素:|最高正价数|+|负价数|=8 C主族元素化合价 (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 (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价、负价均相同 (3)主族元素的最高正价和+最低负价的绝对值=8 2. 推断元素位置的规律 判断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应牢记的规律: (1)元素周期数等于核外电子层数; (2)主族元素的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3)确定族数应先确定是主族还是副族,其方法是采用原子序数逐步减去各周期的元素种数,即可由最后的差数来确定。最后的差数就是族序数,差为8、9、10时为VIII族,差数大于10时,则再减去10,最后结果为族序数。 3推算元素的原子序数的简便方法 同一主族相邻两元素原子序数差值(上周期的元素种类数)

同一周期相邻两主族元素的原子序数差值 4.每个周期元素的总数和每个周期过渡元素的总数 二.“位、构、性”的相互推导 失电子能力↓?金属性↑ 1.结构与性质 原子半径↑?F↓ 得电子能力↓?非金属性↓ (1)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 核电核数↓ ?F↓ 半径↓ 半径↑ (主) 同周期 F↓ 同主族 F↓ 质子数↑ 质子数↓(次) 2.位置与结构 (1) 周期数=电子数 主族序数= 3位置与性质 ①、核外电子排布 ②、原子半径 性质递变 ③、主要化合价 ④、金属性与非金属性 ⑤、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⑥、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碱性 电子层数 相同条件下,电子层越多,半径越大。 判断的依据 核电荷数 相同条件下,核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 最外层电子数 相同条件下,最外层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 微粒半径的比较 1、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减小(稀有气体除外) 如:Na>Mg>Al>Si>P>S>Cl. 2、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增大。如:Li Na +>Mg 2+>Al 3+ ⅡA ⅢA 二三 X X+1 四五 X X+11 六七 X X+25 221r q q G F =

元素知识点讲解

元素周期表知识点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3个短周期(1、2、3周期) 周期(7个) 3个长周期(4、5、6周期) 1个不完全周期(7周期) 元素周期表主族(7个) IA~VIIA 副族(7个) IB~VIIB 族(16个) VIII族(1个) 8、9、10三个纵行 零族(1个)最右边一个纵行(惰性气体元素)归纳:七主、七副、一八、一零;三长、三短、一不完全。 四、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高正价数 *|最高正价数|+|负价数|=8 元素周期表结构的记忆方法如下: 横行叫周期,共有七周期;三四分长短,第七不完全;一八依次现,一零再一遍; 竖行称作族,总共十六族;Ⅷ族最特殊,三行是一族;二三分主副,先主后副;镧锕各十五,均属ⅢB族;构位性一体,相互可推断。 三、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3.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1、预测元素的性质(由递变规律推测) 常见的题目给出一种不常见的主族元素(如砹、碲、铋、铅、铟、镭、铯等),或尚未发现的主族元素,推测该元素及其单质或化合物所具有的性质。解答的关键是根据该元素所在族的熟悉的元素的性质,根据递变规律,加以推测判断。

2、 按周期表的位置寻找元素 启发人们在一定区域内寻找新物质(农药、半导体、催化剂等)。 3、 3、启发人们在一定区域内寻找新物质。 四、注意点 1、判断元素金属性强弱。 a 、单质跟水或酸反应置换氢的氢的难易,易则强... 。 b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强弱,碱性强则强..... 。 c 、置换反应,强换弱... 。 2、判断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 a 、跟随氢气形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易则强... 。 b 、氢化物的稳定性,稳则强... 。 c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酸性强则强..... 。 d 、置换反应,强换弱... 。 3、核素和同位素区别 (1)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如 1H(H)、2H(D)、3H(T)就各为一种核素。 (2)同位素: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之间互称同位素。 160、17O 、180 是氧元素的三种核素,互为同位素。 (3)元素、核素、同位素之间的关系如右图所示。 (4)同位素的特点 ①同种元素,可以有若干种不同的核素。至今已发现了110种元素,但发现了核素远多于110种。 ②核电荷数相同的不同核素,虽然它们的中子数不同,但是属于同一种元素。 ③同位素是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之间的互相称谓,不指具体的原子。 ④17O 是一种核素,而不是一种同位素。160、17O 、180是氧元素的三种核素,互为同位素。 ⑤同一种元素的不同同位素原子其质量数不同,核外电子层结构相同,其原子、单质及其构成的化合物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只是某些物理性质略有差异。 规律: 不同价态的同种元素与其氢氧化物酸碱性的关;变价元素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与价态有关,价态越低其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弱,碱性越强。例如: HCl0 HCl02 HCl03 HCl04, 极弱酸 弱酸 强酸 最强酸 酸性增强 Mn0 Mn 203 Mn02 Mn03 Mn 207 碱性 弱碱性 两性 酸性 强酸性 碱性增强 Mn(OH)2 Mn(OH)3224Mn(OH) H MnO HMnO ????????→酸性增强

《物质结构_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总结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1.原子结构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及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原子核外电子数注意:(1) 阴离子: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所带的电荷数 阳离子: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所带的电荷数 (2)“核电荷数”与“电荷数”是不同的,如Cl-的核电荷数为17,电荷数为1.[质量数] 用符号A表示.将某元素原子核内的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相加所得的整数值,叫做该原子的质量数. 说明(1)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的关系:A=Z + N.(2)符号A Z X的意义:表示元素符号为X,质量数为A,核电荷数(质子数)为Z的一个原子.例如,23 Na中,Na原子 11 的质量数为23、质子数为11、中子数为12. [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1)当电子在原子核外很小的空间内作高速运动时,没有确定的轨道,不能同时准确地测定电子在某一时刻所处的位置和运动的速度,也不能描绘出它的运动轨迹.在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时,只能指出它在原子核外空间某处出现机会的多少. (2)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某处出现几率多少的图像,叫做电子云.电子云图中的小黑点不表示电子数,只表示电子在核外空间出现的几率.电子云密度的大小,表明了电子在核外空间单位体积内出现几率的多少. (3)在通常状况下,氢原子的电子云呈球形对称。在离核越近的地方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的地方电子云密度越小.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2)能量最低原理: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而只有当能量最低的电子层排满后,才依次进入能量较高的电子层中.因此,电子在排布时的次序为:K→L→M…… (3)各电子层容纳电子数规律:①每个电子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n=1、2……).②最外层容纳的电子数≤8个(K层为最外层时≤2个),次外层容纳的电子数≤18个,倒数第三层容纳的电子数≤32个.例如:当M层不是最外层时,最多排布的电子数为2×32=18个;而当它是最外层时,则最多只能排布8个电子. (4)原子最外层中有8个电子(最外层为K层时有2个电子)的结构是稳定的,这个规律叫“八隅律”.但如PCl5中的P原子、BeCl2中的Be原子、XeF4中的Xe原子,等等,均不满足“八隅律”,但这些分子也是稳定的. 2.元素周期律 [原子序数]按核电荷数由小到大的顺序给元素编的序号,叫做该元素的原子序数.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规律] 对于电子层数相同(同周期)的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

高考化学必备的基础知识点总结

高考化学必备的基础知识点总结 1.Li是周期序数等于族序数2倍的元素。 2.S是最高正价等于最低负价绝对值3倍的元素。 3.Be、Mg是最外层电子数与最内层电子数相等的元素; 4.Li、Na是最外层电子数是最内电子数的1/2的元素; 5.最外层电子数是最内层电子数的2倍的是C、Si;3倍的是O、S;4倍的是Ne、Ar。 6.Be、Ar是次外层电子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的元素; 7.Na是次外层电子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8倍的元素。 8.H、He、Al是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核外电子层数相等。 9.He、Ne各电子层上的电子数都满足2n2的元素。 10.H、He、Al是族序数与周期数相同的元素。 11.Mg是原子的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等于电子总数的1/6的元素; 12.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等于电子总数的1/3的是Li、P;1/2的有Be;相等的是H、He。 13.C、S是族序数是周期数2倍的元素。 14.O是族序数是周期数3倍的元素。 15.C、Si是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代数和为零的短周期元素。 16.O、F是最高正价不等于族序数的元素。 17.子核内无中子的原子氢( H) 18.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碳

19.地壳中含量前三位的元素O、Si、Al 20.大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N 21.最外层电子数为次外层2倍的元素(或次外层电子数为最外层1/2的元素)C 22.最外层电子数为次外层3倍的元素(或次外层电子数为最外层1/3的元素) O 23.最外层电子数为次外层4倍的元素(或次外层电子数为最外层1/4的元素)Ne 24.最外层电子数为次外层电子数1/2的元素Li、Si 25.最外层电子数为次外层电子数1/4的元素Mg 高考化学易错知识 常错点1 错误地认为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辨析 酸性氧化物与非金属氧化物是两种不同的分类方式,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CrO3、Mn2O7是酸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和NO2等。 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而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Al2O3是两性氧化物,CrO3是酸性氧化物。 常错点2 错误地认为胶体带有电荷。 辨析胶体是电中性的,只有胶体粒子即胶粒带有电荷,而且并不是所有胶体粒子都带有电荷。如淀粉胶体粒子不带电荷。

元素化合物知识总结

元素化合物知识总结 一、各类物质所具有的通性总结: 1、金属单质的通性:⑴与非金属单质(如Cl 2、O 2、H 2、S、N 2、C等)反应⑵与酸反应⑶与水反应⑷与盐发生置换反应 2、非金属单质的通性:⑴与非金属单质(如Cl 2、O 2、H 2、S、N 2、C等)反应⑵与金属单质(如钠、铁、镁、铝、铜等)反应⑶与碱反应⑷与水反应⑸与盐反应 3、酸性氧化物的通性:⑴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酸⑵与碱中和生成对应的盐和水⑶与碱性氧化物化合生成对应的盐 4、碱性氧化物的通性:⑴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碱⑵与酸中和生成对应的盐和水⑶与酸性氧化物化合生成对应的盐 5、酸的通性:⑴与指示剂变色(与石蕊变红,与甲基橙变红)⑵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低价态的盐和氢气⑶与碱发生中和反应⑷与碱性氧化物反应⑸与盐反应生成新酸和新盐

6、碱的通性:⑴与指示剂变色(与石蕊变蓝,与甲基橙变黄)⑵与非金属反应⑶酸发生中和反应⑷酸性氧化物反应⑸盐反应生成新碱和新盐 7、盐的通性:⑴与金属单质发生置换反应⑵与非金属单质发生置换反应⑶酸反应生成新酸和新盐⑷碱反应新碱和新盐⑸盐反应生成两种新盐 二、研究各类物质性质的方法 1、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有没有毒性、密度、熔沸点、硬度、柔韧性、导电导热性、溶解性(主要是在水中的溶解度)等。 2、化学性质:⑴根据物质类别分析其应有的通性:⑵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物质可能具有的特性:①分析化合价,总结其氧化性或还原性;②吸水性;③漂白性;④脱水性;⑤腐蚀性;⑥其他违反规律的可能性质 三、纵线(即同主族)归纳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性质的方法过程㈠找一种代表性元素,分析其原子结构,再根据原子结构推其原子性质(得失电子能力强弱)、元素性质(金属性或非金属性)、单质性质(氧化性或还原性)、该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态(游离态或化合态)和主要的存在形式(具体物质)㈡代表元素单质 1、单质的结构 2、单质的物理性质

元素周期律17个知识点归纳

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17个知识点归纳 1、对原子的4点认识 (1)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之一。 (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化学变化就是分子拆开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分子的过程。 (3)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绕核运动的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原子核上,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4)原子呈电中性,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 离子是带电荷的原子,离子所带电荷=离子的质子数—离子的核外电子数。 2、前20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的4种基本模型 用Z表示原子序数,将前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成四种基本模型如下: 3、同周期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6条 (1)核外电子排布:随着核电荷数增大,内层电子数不变,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除第一周期外,每一周期主族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从1个增加到7个)。 (2)原子半径:随着核电荷数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3)最高正化合价:随着核电荷数增大,最高正化合价从+1 → +7(氧、氟例外)。 (4)非金属元素的最低负价:随着核电荷数增大,从IVA→VIIA,化合价升高,-4 → -1。(5)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增大,金属性越来越弱、非金属性越来越强。(6)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碱性:随着核电荷数增大,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

应的水化物的碱性越来越弱、酸性越来越强。 4、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5、有关元素周期表的10点认识: (1)元素周期表有多少横行就有多少周期,但是不是有多少列就有多少族。 (2)周期是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集合,族是性质相似的元素集合。 (3)族是性质相似的元素集合,所以氦元素排在了0族,而不是IIA。 (4)族是性质相似的元素集合,所以氢元素既可以排在IA也可以排在VIIA(NaH)。(5)元素种类最少的周期是第一周期,元素种类最多的周期是第六周期(依据现在的元素周期表)。 (6)元素种类最多的族是IIIB,其次是VIII族。 (7)如果原子序数为x的元素是IIA的元素,则原子序数为(x+1)的元素可能是IIIA元素或IIIB元素。 (8)元素周期表中每一种元素占据元素周期表的一个方格,而每一个方格内的元素有的不止一个(例如:镧系、锕系15种元素占一个方格)。 (9)IA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1,最层电子数是1的元素不一定在IA,可能在IB,例如:Cu、Ag、Au等。 (10)IIA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2,最层电子数是2的元素不一定在IIA,可能在0族,如:He;也可能在IIB,如:Zn、Cd、Hg。 6、主族金属元素的原子半径、金属性、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递变规律示意图 族:IA IIA IIIA IVA VA VIA 箭头所指的方向:金属渐增强、原子半径增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增强 图示5点含义: (1)同周期元素从右到左金属性增强,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增强,所以金属性:左下角元素的大于右上角元素的。

元素周期表知识点总结(终极版)

元素周期表的高中化学问题终极总结 、最外层电子数规律 1?最外层电子数为 1的兀素:主族(IA 族)、副族(IB 、VIII 族部分等)。 2.最外层电子数为 27CO 等)。 2 的元素:主族(IIA 族)、副族(IIB 、IIIB 、IVB 、VIIB 族)、0 族 ( He )、VIII 族(26Fe 、 3.最外层电子数在 3~7之间的兀素一定是主族兀素。 4.最外层电子数为 8的元素:0族(He 除外)。 、数目规律 1?元素种类最多的是第IIIB 族(32种)。 3*1 中 31 ■ N B n tft 弼* "^TT Vi Cft K z M' * in Udi' 黠「 /!.? ft - 密L Slbd'a- m If JVH rT5c u \c id'"*1 ■ Ti M^gh 1 ra" m 鼻0 ?扭 rt? Pr 肺 ”知升 !*£kl IWJI 懦 y■ ?R M'VU 1 仙J 1 R TE * ?I (P ' l 也■ M ■-.i 忆 <7 A K 很 inrft W j* r fl H ,■巡 ■. g NIMH 『NT* VIE W!) 1 B A * TICF am 3dW lAi J | 41 Nb w ■it M - ■a n i- Mr Hl M M TTftii It ? I -JW 1 1 ■' UC NT 4?'4.p 1 STYn K i 」III 怖 乂 3 I JB£ 匸d rl W H fid*!- w a rrr^ 4md J i rp I ?冲5 [Ml Sd'ftfc' 忖J 10 f7

jQuery基础知识点总结(DOM操作)

jQuery基础知识点总结(DOM操作) 下面就为大家带来一篇jQuery基础知识点总结(DOM操作)。觉得挺不错的,现在就分享给大家,也给大家做个参考。 使用jQuery的方式来操作DOM更加的简洁、方便,统一的调用方式方便学习并且可降低学习成本。 1、样式属性操作 1)设置样式属性操作 ①设置单个样式: // 个参数表示:样式属性名称 // 第二个参数表示:样式属性值 $(selector).css(“color”, “red”); ②设置多个样式(也可以设置单个) // 参数为 {}(对象) $(selector).css({“color”: “red”, “font-size”: “30px”}); 2)获取样式属性操作 // 参数表示要获取的样式属性名称 $(selector).css(“font-size”); 2、类操作 1)添加类样式 ——addClass(className)为指定元素添加类

className $(selector).addClass(“liItem”); //此处类型不带点,所有类操作的方法类名都不带点 2)移除类 ——removeClass(className)为指定元素移除类className $(selector).removeClass(“liItem”); $(selector).removeClass ; //不指定参数,表示移除被选中元素的所有类 3)判断有没有类样式 ——hasClass(className)判断指定元素是否包含类className $(selector).hasClass(“liItem”); //返回值为true 或false 4)切换类样式 ——toggleClass(className)为指定元素切换类className,该元素有类则移除,没有指定类则添加$(selector).hasClass(“liItem”); 【注意】 1、操作类样式的时候,所有的类名都不带点(.) 2、操作的样式非常少,那么可以通过.css 这个方法来操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