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复杂断裂带隐蔽断块油藏精细研究及勘探(田振磊)

复杂断裂带隐蔽断块油藏精细研究及勘探(田振磊)

复杂断裂带隐蔽断块油藏精细研究及勘探(田振磊)
复杂断裂带隐蔽断块油藏精细研究及勘探(田振磊)

复杂断裂带隐蔽断块油藏精细研究及勘探

——以孤东东南部为例

田振磊汪延富王宏亮

(孤东地质所)

【摘要】孤东油田的东南部处在孤东、垦东构造单元交汇处,该区断裂复杂。近期通过精细低序级断裂刻画和微构造的落实,研究区北部钻探的滚动井孤东7-36-111井断块油藏取得成功,揭示了该区东营组仍具一定勘探潜力。通过老井复查以及钻测井资料的精细对比及分析,落实潜力区;应用相干分析等技术,精细落实东营组断裂系统发育特征,突出含油层段低序级断层识别与刻画,落实主要含油层段的微构造特征,优选有利圈闭进行滚动目标的部署、实施。

【主题词】断块油藏滚动勘探复杂断裂带

研究区位于孤东油田的东南部,面积约40km2。位置处在孤东、垦东构造单元交汇处,该区断裂复杂,具有孤南、桩东双向油源供烃的优势。该区东营组探明储量主要集中于孤东七、八区分界断层高部位,共上报探明含油面积2.4km2,地质储量266×104t,油藏类型主要是受断层控制的断块油藏。该区东营组地层具有底超顶剥的特征,应当具有一定的成藏潜力。研究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构造特征不完善:研究区处于孤南断裂带、孤东断裂带交汇区,断裂复杂,断块破碎,对断层发育认识不清,低序级断层刻画难度大。

(2)东营组内部地震反射弱,连续性差:东营组内部储层发育,地震反射弱,非标准层的微幅构造、小断层的解释难度大。

因此,在老井复查和精细地层对比基础上,运用精细构造解释技术,加强该区低序级断层的识别和刻画,突出微幅构造的描述,结合已发现油藏的分布和控藏特征分析,寻找有利滚动目标,对于在当前低油价的严峻形势下,指导孤东东南部东营组勘探新局面,实现老区增效创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1建立精细地层格架

以综合录井及岩心录井资料为主,辅以测井曲线、反射地震剖面特征,结合以往工作成果,提出了孤东东南部地层对比方案。本次研究在对区域构造、沉积体系有了定性认识的基础上,按照“等时、分级、实用”的划分对比原则,借助地质、地震、测井等资料,取长补短、互相验证,力求使地层划分与对比合理、实用。

1.1单井层序划分

依据已钻井的岩性-测井相-地震相进行分析,界定东营组(各砂层组)地层划分标准,对孤东72、22、27、11、单井层序划分,精细划分出东营组三段6个砂层组。东营组划分为东一段(Ⅰ+Ⅱ砂组)、东二段(Ⅲ+Ⅳ砂组)、东三段(Ⅴ+Ⅵ砂组)。

1.2连井层序划分

在综合钻井、地震、测井等资料的基础上,

选取研究区钻遇较全的井出发,针对东营组地

层对比选取了八区的孤东22井进行对比。井

震结合,建立研究区东营组地层格架。从孤东

27~孤东22~孤东11~孤东72井东营组连井

层序对比图分析(图1),位于孤东八区的孤东

27、孤东22井东营组层位全,地层由南向北

抬升遭受剥蚀,孤东11和孤东和孤东72井区图1孤东27~孤东22井东营组连井层序对比

东一段(Ⅰ+Ⅱ砂组)地层剥蚀殆尽。东营组下部地层分布稳定,储层发育。

1.3地层平面展布特征

在地层格架建立的基础上,绘制了研究区东营组的地层等厚图,分析了各层序地层的平面展布特征。东营组沉积期整体湖退,该期孤东断层南段、孤东南断层控制东营组的地层的沉积。孤东72东部靠近垦东凸起区域厚度最薄,地层总体上西南厚、东南薄。Ⅱ砂组沉积期,垦东凸起继续隆升,地形变化较大,孤东72区域存在一个较大范围的剥蚀区,Ⅱ砂组地层缺失。

2构造、断裂特征研究

2.1低序级断层识别

运用正演模拟技术,建立了低序级断层地震响应特征(表1)。从不同主频下正演结果来看,同相轴的微扭动和错位也是地震响应(图2)。

表1小断层地震识别标志表(基于地震正演)图230Hz 主频下正演结果(地震响应)

以地震正演成果为基础,以已落实的小断层为原型,逐一分析其实际地震反射特征,归纳总结了“低序级断层地震识别标志”,由此来指导对低序级断层的精细识别和刻画。

2.2地震资料提频处理

孤东东南部东营组地层整体含砂率较高,由于泥岩隔层少而薄,在地震上难以形成连续稳定的反射,剖面上整体表现为连续性极差的中-弱振幅反射特征,对构造描述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利用三参数小波变换技术对地震资料进行提频处理,处理后地震资料主频从25Hz 提高到30Hz,且频谱上反射能量更加集中,有效提高了地震反射轴的横向可追踪性,避免了解释穿时、造成构造假象的情况。

2.3相干体分析

相干体分析技术是复杂断块描述、查清小断层的最有效方法。在常规地震解释时,大的断层虽然较容易识别,但对于断层较复杂的地区,断层组合的合理性往往存在一定的问题,特别对于那种比较隐蔽,延伸不长,断距很小的断层,在断层解释中往往被忽略,但这些小的断层往往对泥岩裂缝储层起到较好改造作用。断层就是连续的地震反射发生错断或扭动,所以其波形的相似性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连续性变差,这样就可以利用相干属性分析,能较清楚地识别出这些断层,包括细小的断层,解决研究区断裂系统组合不合理和隐蔽断层的识别问题。

2.4正交切线法

根据相干分析技术和初步解释层位后,运用平行于断层方向切线引地震解释层位;沿垂直于断层方向切任意线,可较准确找到断点位置。运用垂直于断层方向切线,断层清楚,可准确地找到断点位置。运用平行于断层方向切线引地震解释层位,层位连续性好,易连续追踪解释,使全区层位标定准确,解释合理。

总之,地震资料处理,提高构造解释精度,在地震记录标定基础上,通过正交切线法、相干数据体等技术达到精细构造描述的目的。由此,绘制了孤东东南部Ed1、Ed2、Ed3、Ed4、Ed5、Ed6、T2构造图。

3应用效果

在孤东9~孤东22井区,通过综合评价,部署了2口滚动井孤东8-18-斜3井(图3)和孤东22-斜6落差

主频

4m 6m 8m 12m 20Hz

能量突变微扭动合并分叉微错位30Hz

微扭动合并分叉微错位错开40Hz 微扭动微错位错开错开

井(图4),分别评价东一段、东二段含油性,均取得良好的效果,落实储量30万吨。在八区南部新落实的小断鼻构造上部署的孤东8-18-斜3井钻探取得成功,该井钻遇目的层Ed 油层8.7米/3层,同层1.3米/1层(图5),射开上部油层顶2.1米,投产日油14.6吨,生产效果良好。已部署滚动井孤东22-斜6,2016.10.21刚完钻,钻遇东营组油层7.0m/1层(图6),待投产。

图3孤东八区南部东营组油层顶面构造图图4孤东八区南部Ed3段2砂组顶面构造图

图5孤东8-18-斜3测井图图6孤东22-斜6测井图

4结论与认识

(1)从正演模型分析入手,研究了低序级断层的地震特征:小断距断层在常规地震剖面上同相轴错断不明显,有的只是扰动。所以低分辨率地震资料难以识别低序级断层。断层两盘因破碎造成相位连续性差,可以应用属性求导技术识别低序级断层;断层两盘因断开,地震波形不一致,为相干技术应用提供依据。

(2)针对低序级断层的特点,系统优化了地震资料提频处理技术,提高地震资料视分辨率使断点比较清晰,将井震结合识别低序级断层技术,形成了地震识别和平面组合的隐蔽油藏勘探配套技术系列及勘探方法。

(3)针对孤东东南部隐蔽断块东营组地质、地震条件,需要地震、地质、测井多学科结合在一起研究,动静态资料有效结合才能寻找有利目标圈闭。

综合上述,在研究区低序级断层识别解释、构造断裂特征等方面作了细致的研究,形成了一套适合该区断层刻画的创新技术,准确地确定了低序级断层和弱反射带的断层断棱的具体位置,并取得了较好的效

Ngx Ed GD22GD8-25-041

GD27GD22X6

GD9

GD9-17

8-18X3

7.0m 19341941

果。本次研究共落实、提出有利断块区滚动井井位2口,实施完成1口,落实石油地质储量30万吨,新增探明含油面积0.6Km2,可新增探明储量72万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该技术应用到了孤东东南部的构造落实中,指导了隐蔽断块油藏的滚动勘探,并为孤东地区同类油气藏的勘探提供了良好借鉴。

【参考文献】

[1]张文起.孤东垦东地区储层精细构造解释及构造特征分析.内蒙古石油化工.2009/04.

[2]谭河清,彭存仓等.孤南洼陷东部斜坡带沉积体系与油气聚集关系研究.胜利油田学术研讨,2004,2:4-10.

[3]田振磊.地震反演技术在红柳油田中的应用.内江科技.2015/01.

[4]周锦明.地震数据精细处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86-90.

[5]彭存仓,谭清河.孤东地区第三系成油气体系研究[J].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3.

[6]徐中清,周海明.复杂断块油田精细勘探开发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36-47.

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及勘探方法

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及勘探方法 目录 1 隐蔽油气藏的概念及研究现状 (1) 2 隐蔽油气藏的分类 (2) 3.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 (5) 3.1 层序地层理论 (5) 3.2 坡折带理论 (6) 3.3 复式输导体系理论 (7) 3.4 相势控藏理论 (7) 4 隐蔽油气藏勘探的方法和技术 (8) 4.1 高精度层序地层学指导下的准确选区选带是隐蔽油藏勘探的基础 (9) 4.2 地震资料高分辨率采集、高保真处理是隐蔽油藏勘探的保障 (11) 4.3 多井多层位标定、构造精细解释、变速成图是隐蔽油藏勘探成功的关键 (12) 4.4 地震属性分析、频谱分解、地震正反演等预测技术是隐蔽油藏勘探的手段 (14) 4.5已钻井重新认识、“滚动勘探”模式是隐蔽油藏勘探的重要途径 (16) 4.6 应用油气化探技术勘探隐蔽油气藏 (16) 4.7按照隐蔽油气藏的类型选择勘探方法 (17) 5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18) 5.1 存在问题 (18) 5.2 发展趋势 (18) 参考文献 (19)

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可供勘探的构造圈闭日益减少,隐蔽油气藏已成为未来最具储量接替前景的勘探目标。所谓隐蔽油气藏通常是指以地层、岩性为主要控制因素、常规技术手段难以发现的油气藏⑴。隐蔽油气藏成条件复杂、圈闭形态不规则、埋藏和分布具有隐蔽性、勘探难度较大,人们对隐蔽油气藏研究还不系统,对它的认识还不够完善。本文结合国内外隐蔽油气藏勘探的理论研究现状,总结了隐蔽油气藏勘探的思路与技术,分析了隐蔽油气藏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隐蔽油气藏研究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以指导日后隐蔽油气藏勘探。 1隐蔽油气藏的概念及研究现状 关于隐蔽圈闭,最早在1964年由美国著名石油学家Levorsen进行了完整的论证,随后世界各国都加强了对地层圈闭、岩性圈闭和古地貌圈闭的油气勘探。目前普遍认为,隐蔽圈闭是指用常规技术方法和手段难以识别的圈闭,它们主要是 由于沉积、古构造运动、水动力变化及成岩作用所引起的,包括地层超覆、地层不整合、上倾尖灭、透镜体、古河道、潜山、礁体及裂缝圈闭等。隐蔽油气藏是指油气在隐蔽圈闭中的聚集。隐蔽油气藏的概念最早由卡尔(1880) [2]提出。威尔逊(1934)提出了非构造圈(Nonstructural trap)是“由于岩层孔隙度变化而封闭的储层”的观点[3]。莱复生(1936)提出了地层圈闭的概念[4],并发表了题为“地层型油田”的论文;Lveorsen在1966年发表的遗作《隐蔽圈闭》 (obseurea ndSubtletrpas) 提出现代意义的隐蔽油气藏的概念,认为是隐蔽和难以琢磨的圈闭。后来哈尔布特H(T.Halbouyt1982)等对这个概念作了的进一步阐述,其含义主要是泛指在油气勘探上难以识别和难以发现的油气藏,并不是专指 非背斜或地层岩性类型的油气藏⑸。萨维特认为隐蔽圈闭是用目前普遍采用的勘探方法难以圈定其位置的圈闭;朱夏指出,隐蔽圈闭也包括某些构造圈闭,圈闭是否隐蔽,取决于它们本身的形式和成因类型;庞雄奇等将隐蔽油气藏定义为:在现有理论和技术条件下,从物探和测井等资料上不能直接发现或识别出来的油气藏概称为隐蔽油气藏。 对于隐蔽油气藏的概念目前还存在不同的认识,主要的差异在于构造成因油藏是否属于隐蔽油气藏,如邱中健曾将极其复杂的小断块油气藏列入隐蔽油气藏的范畴,薛良清则认为隐蔽油气藏主要指非构造的地层、岩性圈闭被油气充注后形成的油气藏。潘元林等认为隐蔽油气藏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时期、不同技 术经济条件下,其含义也有所不同,而与具体的油气藏类型没有直接的关系,并认为就勘探的难易程度而言,构造油气藏具有特定的空间形态和分布规律,不论 是传统的勘探方法,还是现代的勘探技术方法,它们都是比较容易发现的;虽然

隐蔽油气藏分类与勘探方法认识

隐蔽油气藏分类与勘探方法认识 摘要:随着隐蔽油气藏勘探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对于其认识与深入理解日趋重要。近年来对于隐蔽油气藏的分类复杂多样,勘探方法层出不穷,本文通过参考大量文献,总结出了部分可行的分类方法以及其部分勘探方法,为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字:隐蔽油气藏,分类,勘探方法,层序地层学,三维地震 0引言 近年来,随着勘探程度的逐渐提高,油田可采储量与采出资源量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于是寻找隐蔽圈闭和隐蔽油气藏就成为大多数油区的主要勘探方向。(季敏等,2009) 自20 世纪80 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对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和研究已取得了显著的勘探成果和理论认识,尤其是对渤海湾盆地的研究和勘探最为深入和系统。但在隐蔽油气藏(隐蔽圈闭)的涵义和分类方面,仍存在较大的争议,甚至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混乱。目前我国对其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和分类归属。笔者依据对国内外文献的调研和我国隐蔽油气藏勘探与研究历程的回顾,现对其进行部分总结并阐述自己的认识。(牛嘉玉等,2005) 1我国对隐蔽油气藏的研究 几乎与国际同步,我国地质界对非构造油气藏也在进行不断探索。我国学者对隐蔽油气藏的理解和定义形成了2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隐蔽油气藏”在涵义上等同于“非构造圈闭油气藏”,即直接沿袭和引用了A. I. Levorsen的初始定义;另一种观点是以朱夏先生为代表,认为隐蔽油气藏除非构造油气藏外,还应包含某些类型的构造油气藏,将“隐蔽油气藏”定义为在现有勘探方法与技术水平条件下较难识别和描述的油气藏圈闭成因类型。圈闭识别、描述和评价的

难易程度取决于勘探技术及方法的发展水平、盆地的勘探阶段以及盆地的类型。也就是说,在盆地不同的勘探阶段,随着针对性勘探技术方法的发展与完善,对各类圈闭目标的识别与描述愈来愈明朗化。所以,其隐蔽油气藏涵盖的圈闭成因类型也在不断变化。 从我国学者对隐蔽油气藏的两种理解和已取得的认识来看,无论是等同于非构造圈闭,还是对A. I. Levorsen的初始定义加以扩展(包含某些难识别的构造圈闭),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隐蔽油气藏作为一种油气勘探圈闭目标特性的分类,在勘探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时刻提醒油气勘探工作者们应积极开发和探索各类隐蔽圈闭目标的识别技术与方法,并明确了科技工程攻关的目标。在理论层面上,对隐蔽油气藏的石油地质理论研究都应归属于各种油气藏圈闭成因类型的研究,即针对它所涵盖的各种油气藏圈闭成因类型来进行石油地质理论的研讨。任何试图脱离盆地类型以及盆地勘探阶段对隐蔽油气藏进行的统一分类均是无意义的。其根本原因在于:隐蔽油气藏所涵盖的类型因盆地类型以及盆地勘探阶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其主体由各种非构造油气藏构成。在油气藏分类方面,对非构造油气藏的分类争议较大,方案较多,一直未能形成较为统一的意见。从而,对非构造油气藏进行较为科学合理的圈闭成因分类将更利于指导隐蔽油气藏的勘探。(牛嘉玉等,2005) 2隐蔽油气藏的分类 关于隐蔽油气藏的分类,国内外的许多学者都进行过探讨。这些分类方法主要是以传统的隐蔽油气藏的定义为基础,把地层圈闭油气藏作为隐蔽油气藏的主体,其不同之点在于对地层圈闭的概念和定义有争论。近年来,有将岩性油藏从地层油藏中分出来的趋势。(庞雄奇,2007) 在20 世纪50 年代,前苏联的多位学者对非构造油气藏也开展了大量的探讨与实践。其油藏圈闭成因分类与美国有所不同,更加突出岩性因素(砂岩上倾尖灭、砂岩透镜体等),专门划分出岩性圈闭大类;而美国分类中的地层圈闭则包含了砂岩上倾尖灭和透镜体等类型。我国老一代石油地质学家也早已有若干圈闭成因分类方案和论述,他们结合陆相沉积盆地物源近、岩性岩相变化快等特点,均突出了“岩性”控制因素,将岩性圈闭定为与地层和构造同级的一大类。地层

复杂小断块油藏开发特征分析

复杂小断块油藏开发特征分析 广北区位于八面河油田的北部斜坡带,区内断层发育,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沉积,发育构造油藏、构造-岩性油藏,单砂体含油面积多小于0.3km2,属于复杂、极复杂小断块油藏,油井生产情况差异大,注水效果待进一步认识,有必要分油藏类型进行开发特征认识,以指导区块及同类型油藏下步开发调整。 标签:复杂断块油藏;开发特征;含油宽度;开发调整 1 研究区储量分布特征 经落实,研究区共有510×104t地质储量,考虑研究区内各层系之间的渗透性差异,及由此造成的油藏开发特征、开发水平的差异,本次研究以50×10-3um2为界限,将细分后的各单砂体划分为中高渗透油藏和中低渗透油藏,其中中高渗透油藏300×104t,分布在沙三段、沙四段2、3、4砂组,平均渗透率154×10-3um2,中低渗透油藏210×104t,平均渗透率26×10-3um2,分布在沙四段1、5、6砂组。 2 中高渗透油藏开发特征 该类油藏具有以下地质特征:储层物性好、边水较活跃,地层能量评价为较充足或充足。 油井生产具有以下开发特征: 2.1 油井多以天然能量开采 新井投产、老井补孔措施后,初期产量高(大于10t/天),但含水上升快、产量下降快,且砂体水淹后,油井含水持续上升,由于后劲不足,提掖潜力小。 2.2 注水有效地降低了砂体自然递减率 例如:广北9块S423砂组注水15年,对应油井长期稳产,砂体共有15口井生产过,单井平均累采油16570t,最高达51500t。砂体采出程度43.6%,远远高于邻块同层位的24.8%和36.1%,目前开井4口,目前生产油井依然保持中含水状态,综合含水88.5%,日产油8.9t。因此,注采调整可有效控制砂体的自然递减率。 2.3 油井轮采可以取得较好效果 开发初期的高速调层补孔阶段为区块后期稳产造成被动的同时,也为油井轮采创造了可能性,轮采潜力逐渐增大。2005-2014年轮采20井次,平均单井年增油350t,因此,在构造有利区域进行轮采,逐渐成为广北区增油亮点,为该区的稳产、上产做出巨大贡献。

复杂断块油藏精细油藏描述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复杂断块油藏精细油藏描述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摘要:油藏资源是支撑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主要能源,复杂断块油藏是原油储层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油气田的开拓开发当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和重要的影响。所以这就使得对现有复杂断块油藏开展剩余油分布现状规律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中原油田等多个复杂断块油田的精细描述和实践了解、资料收集,首先整理了复杂断块油藏的基本特征,科学运用前沿的油藏精细描述手段,对中原油田数个复杂断块油田通过运用动静态分析法等模拟技术研究和考证了剩余油分布的规律。 关键词:复杂断块油藏;精细油藏描述;剩余油;分布规律; 断块油藏通常是说由断层作用形成的圈闭,在开始发生变动的过程中断层可以作为流体运移的通道,而在闭合的过程中对油气运移起遮挡作用。断层很多时候也会把一块相对完整的背斜褶皱分割成一些断块,这些断块就会形成一个个独立的储油圈闭,就像一份相对完整的披覆构造,使得许多断层成为了分割油田的分界线,使油田显得支离破碎,并且形成一个个大小不等的独立的次生油气藏和原生油气藏,所以,断块油藏就是主要因为断层作用形成的油气圈闭。 一、复杂断块油藏的一些地质特点 复杂断块油田主要是指断块油藏的含油面积不足一千平方米,切石油地质储量占总储量的一半以上的断块油田。其一些主要的地质特征是:1、构造复杂,类型多,断块小,断层多;2、多种砂体沉积类型(河流相、三角洲相),储层物性比较好,但是其中的变化很大;3、含油层系多,主力含油层系大面积分布,切不同的区块其含油层系也大不相同;4、油水关系复杂,油藏数量多类型广,油藏之间的天然能量区别很大。 二、复杂断块油藏精细描述的内容与技术 复杂断块油藏精细油藏描述的内容主要应该包括:储层单元的细胞对比,微型构造,自然断块的划分,储层非均质,精细油藏类型,储量复算,与地层单元、断块划分紧密结合的沉积微相分析,油藏地质模型,储层空间封闭单元,流体模型等。 1、储层单元的细胞对比 储层单元的细胞对比作为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在当前,主要可以分为下列几类对比法:按沉淀单元时间划分;层序划分;单砂体划分;按小层、小小层划分四种。 2、微型构造

复杂小断块油藏开发中立体井网开发技术的应用

复杂小断块油藏立体井网开发技术的应用 张金岗(孤岛) 【摘要】复杂小断块油藏因为断块的分割作用,形成形态各异、断块碎小的独立开发单位。复杂小断块油藏在开发上存在着油藏能量低、断块面积小的特点,因此使用常规面积井网进行注水开发十分困难,导致了油藏产量逐年减少。本文结合复杂小断块油藏开发的特殊性和地质特点,在对储量进行最大限度控制的基础上,将“少井高产”作为生产理念,使用水平井控制定向井、直井、优势油砂体的方式,对注采关系进行完善,最终形成完善的立体井网优化控制理论。在对立体井网进行部署的过程中,应该首先对一下几个特征进行考虑:油砂体的分布特征、断块规模、断块几何形态,同时对渗透率方向性和储层非均质性进行考虑,明确二者对水驱效果产生的影响。在对复杂小断块油藏进行开发的实践之中,使用立体井网理论的直井和水平井联合井网,能够比直井井网更有效的对复杂小断块油藏进行开发。 【关键词】复杂小断块立体井网注采系统 研究复杂小断块油藏的立体井开发是人们关注的重点,我国目前对复杂小断块油藏的开发主要采用不规则三角形井网,但是由于这种井网的理论研究十分有限,而且没有形成完整的开发模式。通过油田开发研究,针对我国目前对油藏地质的了解,在充分了解复杂小断块油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立体井网开发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井网优化部署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1 立体井网开发技术的提出 复杂小断块油藏具有断层密集且多的特点,因为油藏被众多断层切割,断块的面积较小,含油量很低,开发单元很小,而且每个开发单元具有不同的形态,因此,对井网的开发造成了很大困难,增加了步井难度,很难形成系统化的注采井网。同时,在复杂小断块油藏中含有多套含油层系,而且油砂体缺乏均匀的分布,断块中具有错综复杂的特点,很难整合为一个开发单元,最终很难形成开发井网。在半圆形断块油藏之中,采油井部署在沿着构造轴线的构造顶部,在构造底部部署注水井,使用比一般井网大的井距,遵守“顶稠底稀”的步井原则。在条带性断块油藏之中,在条带中部部署采油井,注水井和采油井在断层控制的方向进行均匀的分布。在三角形断块油藏之中,针对油藏的不同特点,针对井距使用不规则的井网部署,并且对地质储量进行控制,将采油井部署在高部位上,将注水井部署在低部位上,同样遵守“底稠顶稀”的原则进行步井。在四边形断块油藏之中,首先将采油井设置在油层较高的位置,一些面积较小的断块,可以使用一口井对地质储量进行控制,在面积较大的断块之中,可以使用不规则井网,在断块中心设置中心井。 复杂小断块油藏在开发上具有复杂性的特点。油藏的油砂体分布不均匀,很难进行注采,有由于储层平面多种地质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纵向和横向的动用程度呈现不均衡的现象,粘性指进和单层突进现象十分严重,降低了在开发复杂小断块油藏时的经济效益。因此,对储量进行控制,是提高采收率的重要因素。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以及定向井和水平井技术的不断进展,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完善的水平井开发技术,在大港油田、冀东油田和胜利油田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从具体的开发指标可以看出,在阶段采收率和含水量上升速度上来说,直井井网比水平井联合井网略逊一筹。 在一些复杂小断块油藏的开发过程中,无法与以往的常规面积井网理论相适应,在特殊油藏之中,油藏的断块部分特征、断块规模和几何形态等特征,使以往以直井为主的常规面积井网无法和开采的要求相适应。因此,应该在对现代油藏的准确描述的基础上,将对储量的控制作为前提,将“少井高产”作为开发的理念,使用水平井对优势油砂体进行控制,使用定向井和直井对注采关系进行完善,并使用这种步井方式对立体井网理论进行优化。立体井网

隐蔽油气藏勘探对基准面旋回研究的启示

隐蔽油气藏勘探对基准面旋回研究的启示X 杨 龙1,宋来明2,桑淑云2,魏 宁3,董海亮4 (1.长庆油田第四采油厂地质研究所,陕西靖边 718500;2.中海油研究总院,北京 100027; 3.中国石油大港油田井下作业公司; 4.渤海钻探国际工程分公司,天津 300283) 摘 要:从基准面以及基准面旋回研究的进展出发,论述了层序界面划分的弊端,该弊端导致了基准面旋回应用于工业化生产中,带来了诸多不便。目前,我国油气勘探工作已经进入了隐蔽油气藏勘探阶段,而这种弊端更显突出。隐蔽油气藏中,洪泛面的意义尤为突出,不但控制了岩性油气藏的分布,更是控制了主力油层的分布,因而对原有的基准面旋回划分方案提出质疑。松辽盆地隐蔽油气藏勘探的结果进一步表明,在隐蔽油气藏勘探阶段,调整基准面旋回划分界限,大大提高了基准面旋回划分的可操作性,意义非常重大。 关键词:隐蔽油气藏;基准面旋回;洪泛面;层序界面 中图分类号:P618.1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1)02—0139—03 上世纪90年代末期,邓宏文教授将基准面旋回理论引进国内,短短的十多年时间,基准面旋回理论在国内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在各高校以及科研生产单位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如果说,层序地层学理论是地质学上一次重大革命,基准面旋回理论则是这次革命性事件中一次重大变革。 1 基准面旋回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层序地层学理论为地质学家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而基准面旋回理论无疑是这一理论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分支。 早在20世纪初,地质学家就已经认识到基准面的存在并试图论述其对于地层层序的依存性[1],并开始对其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描述以及研究,试图能将基准面及其意义进行明确定义,并加以定量表征。总的说来,地质学家或者认为基准面是地貌学上的平衡剖面[2],或者认为是分隔沉积作用和侵蚀作用的理论均衡面[3,4]。Wheeler H.E.的工作[5]奠定了目前基准面旋回理论广泛应用的基础,他第一次明确地从地层保存作用出发来认识基准面,并赋予其时间意义。Cro ss T.A.[3,6,7] 进一步论述了基准面的含义,提出:基准面是一个势能面,它反映了地球表面与力求其平衡的地表过程间的不平衡程度。目前国内普遍应用的基准面旋回理论即基于此观点,认为基准面为一非物理面,而是一个抽象面,是动态的、波状起伏的、不可测量的三维空间势能曲面[3,6,7]。基准面旋回是指基准面上升到下降过程中保存下来的一系列地层[3]。 基准面旋回理论为建立等时性地层框架提供了一套有利的工具,使油气领域地质工作者乃至物探工作者以等时性为研究基础的观念空前广泛地建立起来。这一点意义尤为突出。到目前为止,基准面旋回理论的广泛应用为工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获得了广大生产科研人员的一致认同。但随着该理论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发展,基准面旋回理论一个重大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即基准面旋回规模的确定及层序方案的划分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基准面旋回的划分一直是基准面旋回理论的核心问题。不同的地质工作者对旋回的理解不一致,相差非常大。很多学者作了大量工作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从方法上[8]到资料上[8]再到研究的思路和角度[8-12],学者们孜孜以求,做了很多工作。然而,即使是同一地区,不同学者划分方案迥异、基准面旋回规模差别较大。甚至导致了目前二分、三分、四分等众多的层序划分方案及其改良建议[13]。也就是说,基准面旋回划分的可操作性不强。即虽然基准面旋回提供了一套科学分析地层问题的思路,但其没有提供有效利用该套思路的标准。部分学者[13-14]针对这个问题,作了有益的探索。 139  2011年第2期 内蒙古石油化工 X收稿日期:2010-12-20 作者简介:杨龙(1977—),男,工程师,现在长庆油田第四采油厂地质所从事科研及管理工作。

岩性油气藏勘探方法与技术

岩性油气藏勘探方法与技术 岩性油气藏勘探现状及勘探前景 一、勘探现状 随着中国陆上含油气盆地逐步进入高成熟勘探阶段,探索岩性油气藏的重要性也日趋明显。岩性油气藏是目前中国陆上油气勘探的四大重要领域之一(其他 3 个领域是前陆冲断带油气藏勘探、叠合盆地中下部组合和老区精细勘探)。也是目前中国陆上实现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现实领域。从中国陆上近年来岩性油气藏探明储量规模来看,已经从90 年代初的20%逐步上升到目前的55%左右,初步显示出岩性油气藏在增储上产方面的重要意义。从具体盆地来看: 在松辽、鄂尔多斯、渤海湾等盆地年增储规模均在亿吨以上;在准噶尔、塔里木、四川等盆地其增储地位日显重要;在二连、海拉尔、柴达木等盆地成为新 的增储领域;在酒泉、吐哈等盆地此方面勘探也有新的发现。总体来看中国陆上大部分含油气盆地在岩性油气藏勘探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勘探实践证明,中国陆上绝大部分含油气盆地应具有发育岩性油气藏的良好地质背景。 二、勘探前景 从中国陆上主要含油气盆地剩余油气资源量来看,七大盆地(松辽、渤海湾、鄂尔多斯、准噶尔、塔里木、柴达木、四川盆 —1— 地)剩余石油地质资源总量179.2亿t,岩性地层91.3亿t,占总石油地质资源量的51%。具体到各个盆地来看: 松辽盆地剩余资源41。3亿t,其中岩性-地层26.6亿t;渤海湾盆地剩余资源32.7亿t,其中岩性-地层12.7亿t;鄂尔多斯盆地剩余资源33.7亿t,其中岩性-地层27.6亿t;准噶尔盆地剩余资源20.3亿t,其中岩性-地层10.3亿t;塔里木盆地剩余资源38.3亿t,其中岩性-地层 8.5亿t;柴达木盆地剩余资源10亿t。其中岩性-地层4亿t;四川盆地剩余资源2.9亿t,其中岩性-地层196亿t。由此可见,中国陆上主要盆地都具有开展岩性

断陷湖盆隐蔽油气藏勘探方法与实践_以泌阳凹陷为例_蒋恕

[收稿日期]20050428  [基金项目]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2003AB13012)。  [作者简介]蒋恕(1976),男,2000年大学毕业,博士,现主要从事石油地质研究工作。 断陷湖盆隐蔽油气藏勘探方法与实践 ———以泌阳凹陷为例 蒋 恕 中海石油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北京100027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与信息学院,北京102249 王 华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资源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摘要]海相或陆相盆地(凹陷)隐蔽油气藏勘探成功得益于沉积型或者构造型坡折的存在,而在无坡折 型断陷湖盆的隐蔽油气藏勘探处于初步探索阶段。通过在泌阳凹陷的工作,初步探索出了无坡折型断陷湖盆隐蔽油气藏勘探的方法和技术,该方法和技术以层序地层学“点线面体面线点”的研究思路为 主线,以地震解释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测井约束反演技术为手段,通过宏观和微观的结合,地震地 质的相互验证,最后结合成藏条件分析进行隐蔽油气藏预测。 [关键词]隐蔽油气藏;断陷盆地;湖相盆地;坡折;油气勘探;泌阳凹陷 [中图分类号]T E132.14;P618.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752(2005)03027305 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必须要有一套自己的方法和技术,才能提高复杂多变的隐蔽油气藏的发现率[1]。基于高分辨率的地震勘探技术以及结合露头、测井分析和储集层预测技术而发展起来的高精度层序地层学,为隐蔽油气藏的勘探提供了新的概念和方法[2~4]。在国内外,隐蔽油气藏勘探中已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如南非的Pletoms 盆地和Bredasdrop 盆地、中国东部东营凹陷和辽河东部凹陷等隐蔽油气藏的预测等[5~9]。但是这些盆地(凹陷)隐蔽油气藏勘探成功主要得益于沉积型或构造型坡折的存在及坡折带对隐蔽油气藏的控制理论[10,11]。泌阳凹陷这类盆地控盆断裂为陡倾平面状,这种边界断层导致上盘旋转旋斜,只发生变位,而不发生明显变形,往往形成枢纽型斜坡[12],其缓坡带没有明显的坡折带,不具备形成下切谷的条件,加上盆小,盆底扇不典型,难于识别,对这类盆地隐蔽油气藏勘探是一个挑战。 1 勘探方法与技术路线许多实践证明了层序地层学运用于陆相断陷湖盆是可行的,但是其在不同类型断陷盆地中,层序及体系域的划分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传统层序地层的研究流程是“点线面体”,前人在运用中要么过多依赖地震剖面,要么过多强调等时地层格架中沉积体系空间配置,近年来加强了反演技术在隐蔽油气藏预测中运用,总结出的预测隐蔽油气藏方法往往不系统[13];尤其对应泌阳凹陷这类盆地无明显的坡折带,低位体系域的划分或初始湖泛面的识别困难,非典型的盆底扇地震反射特征不明显,因而在层序地层界面上识别一些特殊反射的地质体是隐蔽油气藏勘探的重点;而特殊地质体的识别和检验在无坡折型断陷湖盆非常困难,为了验证找寻的特殊地质体的可靠性,测井约束反演、地震属性提取、三维可视化等技术是重要的保障;另外,成藏条件分析是决定特殊地质体能否成藏的关键所在。为此,笔者采用如图1所示的方法与技术路线,强调先“点线面体”建立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然后在有利区带内从面到点,自始至终紧密地将地质与地球物理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2 勘探实践 2.1 层序界面的准确识别与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在野外露头、岩心、单井层序界面识别、结合高精度三维地震剖面地震同相轴反射特征的基础上, 273 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2005年6月 第27卷 第3期 Journal of Oil and Gas Technology (J .JPI ) Ju n .2005 Vol .27 No .3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