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文课例5

论文课例5

论文课例5
论文课例5

研究背景:

传统的教学模式,课上学生主要是听和看,按照教师的讲解、演示来记忆、理解和掌握知识,学生的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很难得到培养和发展.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欲和好奇心.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发挥学生参与教学,自主探索的积极性.新课程也要求改变教师一味传授的权威地位,做好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研究主题:动手实践、探索发现

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冀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万以内整数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生活的需要,先从学生们熟悉的分桃子的情境出发,联系平均分的意义,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然后让学生自己用不同的方法折纸,并涂出它的1/2,进一步体会意义,接着又在操作活动中教学其他几分之一。这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次重要扩展。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理解并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可为今后进一步深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基础。

学生状况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整数知识,学生在生活中还经常会遇到一些不能用整数来表示的一些量;但他们在生活中能理解一半和一多半等概念,这就决定了学生只能模糊地来表示某些量,他们的年龄决定了其认识事物往往停留在感性层面,他们好奇心强,渴望认识新事物,喜欢尝试,根据这些特点,我采用分、折、涂等直观形象的方式、方法实施教学。

教学法及手段:

1、教学方式: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的作用,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学习方式:

新的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就是转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自主探索、动手实践、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等方式,使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

教学设计:

1、突出数学概念形成的一般过程。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分数的概念是一个原发性概念,学生头脑中没有与之对应的上位或下位概念,因此必须遵循数学概念形成的规律,按照实例观察、分析共性、抽象属性、符号表示、具体运用的流程充分展开教学过程,尤其是要通过大量的操作实践,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比较丰富的表象。

2、突出数学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本课教学从教师的教来看,要做到设情引趣,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学、乐学;要创造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善学。从学生的学来看,要注重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注重同桌互学,小组研讨,集体交流。整个教学过程着眼于一个“探”字,贯穿一个“疑”字,突出一个“动”字。

(1)自主学习,着眼一个“探”字。

数学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要让他们拥有强烈的学习欲望,亲身感受探寻数学的乐趣,用自己的方式去主动学习。例如:表示半个苹果时,让学生尝试着想办法表示它。这样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

(2)巧妙引导,贯穿一个“疑”字。

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把学生思维引到焦点上,使他们动脑筋,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当认识了二分之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能折出这张纸的1/2,你还能折出它的几分之一呢?这样设疑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3)实践操作,突出一个“动”字。

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折纸等实践活动,在思维活跃和情绪高涨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活动中,学生不单单是在动口、动手、动脑,更重要的是通过“动的过程”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外在“动”的形式,使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感悟更为深刻和完善。

一、知识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和操作活动,经历由生活经验到认识分数的过程。

2、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用几分之一表示简单图形的一部分。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在活动中用数学眼光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感受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苹果、刀子、剪子、糖果、双面胶

学生用具:水彩笔、长方形纸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老师问问你们喜欢吃糖吗?喜欢的请举手,呦,这么多同学!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谁想得到老师的的糖果,好,请两位同学到前面来,王老师把10块糖平

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得几个?(2个)再来两位同学,王老师把6块糖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得几个?(3)王老师是怎样分的?(平均分)因为两个小朋友得了同样多的糖果,所以是平均分。(板书)同学们回答的真好,那同学们会讲故事吗?根据三幅图编故事,可要仔细看啊?出示教材中的情景图,学生依据三幅图编故事后,(拿苹果)哎呀!,可现在只剩下一个了,现在我们就把这一个苹果分给这两个小朋友怎么分呢

生:切开。

师:切开之后,怎样分呢?

生:一人一半。

师:那如果老师切的一块大,一块小,分给两个小朋友,还能叫一人一半吗?(不能)那把这个苹果怎样分,就叫一人一半呢?

生:平均分成2半。

师:对,只有平均分了(指板书),他们两人才能得到同样多的苹果。

现场切苹果

师:其中的一半还能用我们学过的1、2、3这样的数来表示吗?(不能)请同学们想一想,应该用什么数来表示。(1/2)

对,也就是分数。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苹果的1/2。

这一半,是这个苹果的()。生:1/2

这一半呢,也是这个苹果的()。生:1/2

也就是每份都是它的1/2板书:二分之一。。生活中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的事物有哪些?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像1/2这样的分数。(板书课题)

二、认识1/2

师:我们除了可以把实物平均分成两份,每份都用1/2表示以外,我们还可以把图形平均分成2份,也用1/2表示其中的一份。同学们愿意试试吗?课件:圆形分成两份的过程

下面请你从小信封里拿出一张白色的长方形纸。(课件)折一折:把长方形纸平均分成2份,给其中的1/2涂上你喜欢的颜色。

1.(汇报第一种对折方法。学生回答后,重点讲解)———师:当我们把长方形这样折后,每条边都完全重合,这种折法叫对折。

师:那不涂色的部分是这张纸的几分之一?(1/2)

2.(继续汇报第二种对折方法。)

3.师:(指着沿对角线折法)这种折法是对折吗?(不是)那它能不能把长方形纸平均分成了2份呢?(能,不能)怎么验证一下呢?

(学生想出办法后,老师和汇报的学生合作剪开比一比)

4.师:(顶点对齐)这种折法能平均分吗?(能,不能)我们亲自动手验证一下,行吗?请你从小信封里拿出一张粉色的长方形纸,把长方形的两个顶点对齐折一折,然后沿着折痕剪开,看看结果怎样?

5.任意折。师:南老师这样折,图色部分是这张纸的1/2吗?只有把长方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才是长方形纸的1/2。

同学们折的好,说的棒,那老师要考考同学们的眼力怎样?

(课件)判断一个图形的涂色部分能否用1/2表示。

三、认识1/3

师:那如果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3份,也取其中的一份,应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呢?(1/3)你想动手折一折吗?

请你从小信封里拿出一张画有虚线的长方形纸。上面的虚线是老师把长方形纸分成了3份,请你用折一折的方法验证一下是不是平均分成了3份。如果是请你给其中的1/3涂色。

师:先给大家说说你验证的结果。

学生汇报。

生:我发现长方形是平均分成了3份,这是长方形纸的1/3。

(学生手中的纸是两种情况)

四、教读写法

师:刚才我们折出了1/3,1/3如何写呢?先画一条横线,谁知道表示什么意思?(平均分)在横线下面写3,表示什么意思?上面写1,表示其中的一份。读作:三分之一。(板书)

学生书空,练习写1/2。

五、认识几分之一。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1/2、1/3,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自由发言。看来同学心目中都有一个想认识的几分之一的分数。下面我们进行小组活动。

课件:游戏规则

1、想分数:想一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小组里先交流一下。

2、折图形:小组里折图形表示不同的分数,给其中的几分之一涂上你喜欢的颜色,并把这个分数大大的写在图形的涂色部分。

3、交流结果:

组内看一看折图形和写分数是否正确。

4、比一比哪个小组最快。

(活动结束)

师:谁来说说你把什么图形平均分成了几份,涂色部分是这个图形的几分之一?(先交流1/4)

师:我们折的图形不同,(指不同图形的1/4)为什么涂色部分都可以用1/4表示呢?

还有谁表示的是其它分数?

(展示1/8、1/16…….)(学生贴图形并板书1/4、1/8、1/16)

六、教学平均分数与每份大小的关系。

师:(指着板书)同学们表示出了1/4、1/8、1/16等,那请同学们看着黑板上的图形说说这里的4、8、16各表示什么意思?(平均分的份数)

那平均分的份数与每份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呢?请你看着小组里的6个图形讨论一下。学生汇报。

七、练习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老师发现咱们班的同学聪明可爱,有的同学手巧,折纸折的好,有的同学会说,回答问题特别精彩,还有的小朋友写的分数好,那老师还要看看谁眼急嘴快,快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课件:

八、总结

师:同学们,学了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看来大家的收获都很大。老师希望同学们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还要学会从生活中去发现数学,掌握数学,感受数学的独特魅力,让我们的数学学习充满生活和时代色彩!

二分之一记作1/2

1/3 读作三分之一

一、优化学习情境,丰富情感体验。

分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为了使抽象的数学概念以一种生动活泼,富有活力的姿态展现在学生面前,我们在设计教学中注意精心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现实场景和素材,优化学生的学习情境。在“导课”环节,我开门见山,直奔主题,非常自然地从谈话中的分糖果场景切入,从分苹果中提出平均分实物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分数的产生是由于生活实际的需要。也是实实在在的发生在我身边的数学。这些丰富的情境,既让学生感受到分数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又有助于学生逐步深入地加深对分数的理解和认识,形成丰富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中以认识1/2为重点,引导学生主动迁移。

这节课所认识的分数都是几分之一,在结构上具有相似性,在意义上具有相同点。因此,我抓住学生最容易理解的一个分数1/2重点突破。由分苹果,激发思维冲突,引导学生将认识视野由整数向分数拓展,初步建立1/2的表象;之后,我又组织了折长方形纸表示1/2和判断一个图形的涂色部分能否用1/2表示活动。尽量多层次,多角度地丰富并充实学生对1/2的理解和认识。有了对1/2的深刻把握,“认识1/3”和“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等学习任务便在类比和迁移的过程中水到渠成的得以实现。

三、精心设计问题,引发数学思考。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我在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是十分重要和有益的。例如学生表示出长方形的1/4后,我提问:折的形状各不相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能用1/4表示?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渐渐明晰“折法”不是分数的本质属性,而“平均分成若干份”和“表示这样的几份”才是分数的本质属性。

总的来说我在设计这节课时本着能够安排出扎实、开放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氛围

中主动思考,从容对话,真诚分享。使学生既经历数学思维的挑战,又扎扎实实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还经历情感与态度的润译和熏陶,获得和谐的发展

课例研究报告

课例研究报告 一、提出课例研究的背景 课例研究的提出是普教科研回归本原的一个举措。提倡教师的研究回归本原,就是关注实践问题的解决。即教师的研究以行动研究为首选,以课堂为研究的主要场所,以实践反思为主要特征,以指导教育实践获取策略知识、促进专业成长为首要目标。 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课程改革必须有教师的跟进;课程的理念必须让教师内化,才会转化为实际行为;课程改革中的教师不应只是“教书匠”,而应是自觉的研究者。 二、课例研究的价值取向 通过文献检索和实践经验总结,课例研究的校本培训是解决由理论到实践的一条有效途径。课例研究把先进的理念通过课例为载体的研究、指导、对话,通过专家、骨干教师等高一层次的研究人员的引领,通过教师个人在反复讨论中做行为自省与调整的跟进,实现设定的目标。 课例研究重视积累,重视增加教师的实践智慧,发展教师的反思能力,强调面对教学共同分享,其意义十分明显。 三、课例研究的基本操作 1、选题。与任何一项研究一样,课例研究也要有一个研究的主题。 2、选课。有了研究主题,接着是选课。 3、设计。要思考在教学设计中,如何依据新课程理念和我对这节课的理解设计教学?如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 实施。把设计变成课堂教学的过程。并仔细观察分析其效果。 课后反思。通过对课的分析,形成什么反思文本? 反思的结果是对后续研究的导引。教师再选择一节课,通过再设计、实施、课后讨论与反思达到新行为阶段,从而实现行为跟进。 四、课例研究成果表述 研究主题。完成一项课例研究后,会留下很多素材。研究者要对素材进行取舍。取舍的依据首先是主题的突现。一个课例研究会不可避免地涉及“这节课怎样上才好”,但这不是课例研究的主题,是一般意义上的评课。 研究过程的展示。在叙述课例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依据的是行动研究的要义,采用叙事研究,从研究材料中得出研究结论,而不是脱离材料,空发议论。 反思。反思是课例研究中极为重要的内容。缺乏反思的课例,不是完整的课例,甚至算不上课例,只是教学实录而已。 把教学实录转写成课例,不仅有主题、选材的问题,还有文章结构安排,语言表述等。 开展课例研究,十分强调研究者的理论学习。课例研究的基础是教师自觉的实践反思,而实践反思又往往依赖于理性精神、批判精神。 附表:课例研究与教学研究(公开课)的区别

小学五年级语文作文教学案例

小学五年级语文作文教学案例 设计思路:小学高段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基础。对其听、说、读、写能力的要求就相应有所提高。不仅能通顺流利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会分段,有中心。还应学会运用一定的写作技巧使文章增色。结合本班学生在习作中存在的语言平淡,缺乏说服力的问题。设计本课,让学生学会怎样利用排比句准确而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怎样使自己的作文更添亮点。 教学步骤: 片段1: 师:(布黑板展示一个排比句和一个根据此排比句修改过的陈述句,学生比较。并说一说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句子1:母爱是什么?母爱是早上出门前一句叮嘱“好好学习”;母爱是回家之后一顿香喷喷的饭菜;母爱是早上穿在身上的带有阳光味道的衣服;母爱是…… 句子2:母亲每天早上都要对我们不厌其烦地说“好好学习”,除了上班,还要做家务。妈妈真累啊,我爱我的妈妈! 生1:排比句更顺口,更流利。 生2:我读排比句似乎更能表达我对母亲的爱。而且用了排

比句感情更强烈。 生3:后面用了一个省略号似乎还没有说完。而陈述句是平铺直叙,感情一般。 师:很好,你们能比较出排比句有这么多好处,那为什么不把它用在我们的作文中去呢?(出示课题) (评论:导入直接入题,既节省时间,让学生很快地明白本堂课要学习的内容,而且对一般的陈述句和排比句进行了比较,初步感受了排比句的妙处。) 片段2: 师:仿照下面这个句子,你还能说出更多的句子吗?(大黑板展示句子) 希望是春天刚探出头的小草;希望是春天归来的燕子;希望是 ;希望是;希望是…… 生1:希望是春天刚展开笑脸的桃花 生2:希望是春天刚扎好辫子的柳树 生3:希望是春雪覆盖下努力生长的麦苗 ……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那赶快把这个排比句工工整整地写在你的作文本上,并向你的同桌读一读吧! (评论:用学生熟悉的春天的景物作为此排比句的原材料,

课例论文

第一部分课例研究的背景 一、问题的提出 经济的增长与能源的短缺是当今社会的一大问题,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所以我们学校早前已提出“节能减排”的口号。目前仍有部分学生存在浪费水电等行为,故考虑让学生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对校园的用电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牢固树立“节能减排”的意识,养成爱护环境,珍惜有限资源的生活习惯。学校正在大力宣传节能,要求我们每一位同学养成节能的意识。自从开展节能教育以后,同学们的节能意识有了明显的加强,以前出现的教室里没有人,还亮着灯、开着电扇;自来水用后龙头不拧紧的现象基本上不再出现了,在上一学期我们开展的调查活动中出现的那些水、电浪费现象,已不见了。不仅是同学们,老师们也能模范地做到节能。 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中的用电情况,从而养成节俭、创新的品质。通过亲身的调查和研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形成科学的思考习惯,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本次活动,由学生亲身去调查,增强了学生收集和处理数据的能力,并且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让学生从活动中体会经济发展与能源短缺的矛盾,进而落实"节能减排"教育,养成爱护环境,珍惜有限社会资源的习惯。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可按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布鲁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和方法的阐述),在新课标的课程目标里的

关于“知识与技能”中要求: 1.了解自己家庭和学校的用电现状 2.了解目前我国的用电形势,认识到节约用电的紧迫性和社会意义 3.了解节约用电的常用方法 在“过程与方法”中要求: 1.学会收集数据的有效方法,比如采访有关负责人、上网搜索、查阅工具书等等 2.学会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学以置用 3.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实际问题,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 1.了解目前我国用电的紧张形式 2.养成爱护环境、珍惜有限资源的生活习惯 3.培养承担社会责任的精神,形成负责任的生活意识 4.通过活动,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体验物理这一学科的魅力。 研究的目标与内容(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通过哪些内容的研究来达成这一目标) 本课题所要研究的内容: 1.了解我国紧张的供电形势 2.收集目前自己学校和家庭的用电情况,即年用电量和月用电量、用电的主要构成

小学作文教学案例

小学作文教学案例 案例陈述: 一、情境导入: 师(热情的态度、洋溢的语言):同学们,很高兴本学期我能担任你们班的语文老师,说明我们也很有缘份。此时此刻,我希望早点了解班里每个同学的“子丑寅卯”,也希望自己能被大家尽快地认识和接受。现在老师和大家一起用“我”自由之笔,写“我”自得之见,抒“我”自然之情,显“我”自在之趣,力求做到“我以我手写我心”,把“真实精彩独特的自己”诉诸于文,以文会友。 (适时契入了作文话题;介绍自己。) 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探讨作文的真谛:写出有个性的我,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师(鼓励):叶圣陶老先生说:“写东西是怎么一回事?无非是把所见所闻的感受想一想,想清楚了,构成了有条有理的形式,用书面语气固定下来。”我们想想“我”是自己最熟悉的,最了解的。所以只要静下心来,审视一下自己,完全可以像做菜那样做出有特殊风味的自家的特色菜,奉献给大家。 师: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份关于检测自己意志力和性格气质的表,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取走这份资料。 学生中有60%的同学取走资料,以帮助自己进一步了解自己这一方面的情况,可以写这方面的内容。 (教师只作资料的提供者,而把选择交还学生自主) 十分钟后,学生都想好了写自己的哪方面的内容,有些想写自己的名字,有些想写自己的爱好,有些想写自己对自己的看法,有些想写别人眼中的自己……,总之,都想写与众不同的真正的自己。 师:大家都找到了写自己的内容,那么在怎样让文章出彩上有什么要老师帮助,同学帮助的呢? 生提出:1、拟题是否可以别出心裁?能否小组讨论出一些题目? 2、写作文的形式可否有自己的创意? 3、想了解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能否将完成作文的时间延至下周? 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予以肯定,结果小组讨论热烈,课后学生还跑向教师、朋友、父母询问,了解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印象。 三、一周后,我组织学生当堂完成作文。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因为情感和需要已找到释放点,35分钟内都已完成200字左右的文章,学生课堂作文体验十分愉快。 四、情况反馈及评价 情况反馈: 1、作文题目耳目一新:《这个年龄的我有点怪》《我是个“小气鬼”》、《我的代码——名字》《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你眼里的我》 《我长得很黑》、《泪水,我》《唐诗宋词,我不变的兴趣》 2、内容、语言富有个性,流露真情实感。 如生一:题目:我——一道风景线 ……我们家老少爷们中就数我人最瘦,气力最小,胆子也最小,因此,被大家看作一棵“盆景”,人家看我性格平和,其实,这丝毫掩饰不住我那性格中的“猴性”与“邪劲”…… 3、评价:本次作文全班49位学生,2篇为满分,18篇为90分以上,29篇为80分以上每篇文章后我适时引导,让他们要持之以恒关注生活,作文就是生活啊。 案例分析: 一、当前一部分学生虽然也知道作文在开学考试,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但写作兴趣仍不浓,甚至怕作文。即使是在老师的强迫下完成作文,也多是敷衍塞责。加以多数是以教师命题,学生硬着头皮在老师划定的圈子里咬笔杆、绞脑汁,冥思苦想,被动地训练,结果是材料枯竭,信息断流,收效甚微,有时甚至还会产生逆反心理。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需求心理,进而调动其写作积极性呢?如何融化小学生对于写作缺乏应有热情的坚冰,努力激发学生的写作,挖掘其内在写作潜力,写出富有个性,充满真情实感,让作文回归生活,已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亮点,学生所喜爱的热点。案例中我在这些方面有了初步的尝试。 (一)、激发写作冲动,给学生自信、愉快的写作空间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动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要唤起学生的写作冲动,首先要使学生产生好的情绪,打破大脑皮层相应区域的平静状态,引起兴奋调动潜在的需求,激发其作文的内动力,促其乐于作文。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作文有了兴趣,然后就能积极思维,主动作文,因此激发兴趣是取得成功的第一步,为此,我又从下面几方面尝试: 1、教师通过鼓励的艺术,通过自己热情的语言和姿态来赢取学生的情感,告诉学生写作无非是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和思维习惯,克服学生写作的畏难情绪。努力给学生一个愉快,自信的作文氛围,对学

教学案例:小学数学教学案例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教学论文 一、利用案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节课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的开始是否合理.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是用简单、直白的叙述开始知识的讲解,学生的注意力没有很好地集中起来,很多学生还沉浸在课下的游戏中,教学效果自然就不好.所以,为了提高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师应利用合理的案例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案例情境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教学中.在学习上下位置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案例情境:深秋,大地丰收了,小兔子忙着收萝卜,准备回家过冬呢!可爱的小鸟正忙着摘果子呢!看它们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大家说得好,小松鼠也想来听一听,观察小松鼠的位置,你还能用“上”或者“下”来说说小兔子、小鸟以及小松鼠现在的位置吗?说“小松鼠在上面”对吗?“小松鼠在下面”对吗?那怎样才能完整地用上和下来说小松鼠的位置呢?通过有趣的案例激发小学生的兴趣,从而积极地参与学习. 二、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案例加强探究 小学生的天性爱玩,而且对外界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在课堂中,小学生不可能做到40分钟都集中注意力听课,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教师还应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引入案例,引起学生的关注,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而使教学效果得到显

著提高.在学习10的认识时,在学生明确10的位置、大小比较等问题后,引入案例:一个星期天,小明准备去看望奶奶,给奶奶带点什么呢?对了,这里有10个苹果,给奶奶带去吧!但是一个袋子装不下,就把10个苹果分别装到两个袋子里,小明可能会怎样装这10个苹果呢?教学过程中使用案例,进一步集中学生注意力,而且由学生进行小组探究,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数学能力. 三、引入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开展教学 很多学生认为数学知识是枯燥、无聊的,不愿意学习数学,而且传统的数学教学是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以及大量习题为主的,数学教学脱离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数学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教师应注重生活化案例的引用,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思维锻炼,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更好地学习.生活中数学案例的引用,能够使学生的数学意识逐渐增强,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生活中的事物,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乘法除法时,可以利用打扫卫生的场景,假设一名学生一天乱扔一张废纸,那么一个学校一年会产生多少张废纸?这些废纸是由多少棵大树做成?这样不仅能增加该题的趣味性,还让学生接受了不乱扔废纸的思想. 四、利用多媒体展示案例促进教学开展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长期使用这种枯燥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渐渐产生抵触和厌烦,不利于教学效果的实现.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在教学中开始广泛应用,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生动、形象的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案例内容感兴趣,才能够更加积极地参

小学习作教学案例

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习作教学案例——如何描写田园风光

教材分析 本次习作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要求学生们能够通过学习第六单元的几篇课文,学习作者写景状物的方法,然后灵活应用到自己的日常写作当中。本单元的习作继续要求学生们在平时的文本学习和课外阅读中积累好词好句,学生能够在教师平时的授课过程中掌握基本的语言运用技巧,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和修辞手法,并能够在自己的平时习作中加以运用。 本单元的习作重视学生们关注自己的生活环境,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重锻炼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情分析 1.四年级学生通过一年多的习作练习和阅读体验,具备了一定的感悟语言的能力,激发学生注重语言积累,更好地运用语言文字,使语言更连贯通顺,成为习作课的当务之急。 2.基于年龄段的原因,学生们习作书写习惯、修改作文的习惯还有待老师的进一步强调训练。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描写田园风光的好词好句,在感悟优美语句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恰当通顺的语言表达。 2。锻炼学生们如何更好地锤炼语言文字,观察景物的角度和方法,描写景物时如何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 3.养成良好的修改作文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选择合适的观察景物的角度和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让文章变得更美,结构安排合理。 教法与学法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生将口语交际与书面习作相结合,教师作语言指导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第六单元课文及其他描写景物的文章中优美语句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感悟语言美 1.本单元我们学习了许多描写田园风光的课文,同学们对哪些优美语句印象最深?请你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2.配乐:教师深情朗读师问:你们觉得这些语句好在什么地方?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感受,锻炼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走进田园风光,学生畅所欲言 1.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处处充满了美,让我们睁开发现美的眼睛,来看一看这些美妙的图画 教师播放课件,展示众多田园风光图,带给学生们形象直观的美的感受。 2.学生谈一谈自己欣赏过这些图片后的感受 (鼓励学生大胆说,引导学生们能够应用合适的词语和优美语言来表达出自

在课例研究中成长

在课例研究中成长 【摘要】搞好校本教研是落实新课程的需要,我校科学教研组在校本教研中,对课例研究这种教研方式进行积极地探索和实践,利用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等多种研究形式,提高了校本教研的有效性,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关键词】课例研究实践形式多样感悟 课例研究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学习、展示的平台。它聚焦课堂教学,改进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1 课例研究在校本教研活动中的重要意义 在传统的备课中,有限的精力使我们教师无法做到每节课都能精益求精。另外,教师们有时舍不得把自己的备课成果向他人展示,相互之间都各自为政,缺乏足够的成果交流。课例研究,是以学生学习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主导,通过集体合作确立主题、设计教案、上课和观课、评价与反思以及分享成果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而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循环过程。 在校本教研的集体备课过程中,课例研究最主要的优势在于以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的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华,这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探讨,整体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提升了教研团队的整体素质,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如何开发整个备课组每个人的潜能,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做到优势互补,是当前日常教研活动要面对的主要问题。本学期我校科学教研组对课例研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2 课例研究在我校科学组教研活动中的实践探索 2.1 精心策划,确定主题。要提高课例研究活动的实效性,需要教师在活动前进行精心策划。确定研究的主题:如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否适宜,整个教学预设是否科学合理,重难点的处理上采取哪一种教学方法最有效,或者某个情境的创设是否真实、有效等等问题都可以作为研究的主题。如课例《电流的测量》中,我校科学组校本教研活动的主题为“探究在课堂”。 2.2 观察课堂,分工协作。进行《电流的测量》的观课前,我们确定了几个观察点:活动的参与度、活动的深度、教学情境的创设、如何预设才能有效生成?探究活动的设计是否有效?还对参加观课的老师做了详细的分工。 课例:《电流的测量》(研究主题为“探究在课堂”),由一位老师上课。教学片段简述:展示电流表,学生观察。师:你有什么发现?师:三个接线柱怎么使用?师:两排刻度怎么看?两个量程各是什么?师:小结电流表读数的方法。师:

写作教学案例分析

写作教学案例分析 传统的作文教学,大多是命题或是半命题的作文,其内容老化、枯燥、脱离生活。所以作文一般拘泥于课本,从句式到文章结构,模仿的居多,雷同的居多。在传统课堂上,写作被限制在课堂里,100%属于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上的写作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思维阶段,包括审题、立意、选材构思;二是书面表达阶段,包括起草和修改。教学中,又由于一些教师思维定势,致使学生作文千人一面,毫无新意可言。长时间的传统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以致“谈写色变”。 案例讲述的作文教学体现了课改后的新作文教学观。从写作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看,新课标倡导“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倡导学生“自主写作”,“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从写作教学的过程看,教学不在局限与课堂,而是为学生“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在写作前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案例中的教师抓住了写作教学的规律,选用了“学烧菜”为写作内容,素材直接来自生活。教学时,教师先以“老师要到菜烧得最好的同学家过端午节”为由,不觉中给学生布置了学烧菜的任务。这是引导在写作前先对生活实践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到了写作课上,教师先通过充满智慧的谈话引导学生说说做菜的过程,然后借口方便老师比较让学生书面写作。因为每个学生都想请老师做客,所以整堂课上,虽然教师只字未提“作文”二字,可学生们却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完成了写作。从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一直处于主动学习状态,个个都充满了表达的欲望。可以说这则作文教学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这个案例,让我们这些语文教师明白了:写作来源于生活;写作描写生活;学生只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基础上才能表现生活,只有在像生活一样的环境中才“易于表达,乐于表达”。一句话:文无定法。

课例研究我的文章资料

课例研究阶段汇报 自接受我校课例研究相关培训以后,我上网查看了一些关于课例研究的内容, 内容之多,分析之杂,理论性之强,让我一时难以适从。抛开这些纯理论的东西, 让我就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发现的问题和我的实际操作,谈一些认识和感想, 这样我还能轻松应对。 小组合作探究不是什么新事物。几年前我们就知道就做过,可后来就淡了,源于一些评论,多对比持否定态度,说什么小组探究,无非是四个学生凑到一起说点闲话,待老师走到跟前,在不痛不痒地说些有关课文内容,学生并没有真正投入。 好了,我们弃之不用了。我们极容易被专家的评论所左右。老师引导到位,也能上一堂自然流畅,水到渠成,妙趣横生的课。可困惑又来了,老师领着学生走,学生还是不会走。有人戏称我们语文老师是推土机,乍听不免愤愤然,可细想也很开缘。我们上完课不也感叹学生推不动”吗?而并为此感到困惑吗?其实所有的老师都在思考着,尝试着让自己的课堂活”起来,学生参与度高起来,学生收获多起来,不是课改专家说了才思考,才行动的。 小组合作探究是个好途径,而我们之前对小组合作探究的否定态度是源于对这种形式寄予太大希望,认为只有每个学生都参与了都发言了,都有变化了,才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而事实上这种理想状态短时间不可能或根本不可能出现,我以为任何形式的学生活动都达不到全员参与,全员收益的状态,语文课可能还尤其特殊性。 学习语文是需要热情的,甚至是激情地投入,说起读书,就积极热情,放声,忘乎所以,旁若无人地读,能把自己置身于作者所描绘的情境中去,能看到文中景,见到人,听到声。说思考就静默沉思,单从表情上看,就若有所思,有所悟学就要这样投入才行,是用心,用情在读书。说交流就迫不及待要表达,这样的效果是极佳的,是我们追求和向往的,然而能有这样表现的学生不到1/3。据我观察还有1/3的学生,让读书不张口,张口了声音也不大,感情也不足,看上去心不在焉的样子,说思考就默默然;说交流,往往不作声,一副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落寞”,完全置身事外,可能还有个别几个学生嘻嘻哈哈,表情不严肃,态度不认真。你若看到这部分学生的表现,你会很着急,会对自己设计的合作探究的问题甚至为这

体验式作文教学案例

体验式作文教学案例 课题:笑态百出——人物神态描写训练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体验,能够生动形象地刻画人物的笑态。 2、锻炼观察能力,体验快乐情感,激发写作情趣。 【教学设想】 1、叶圣陶曾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联系学生生活,发掘作文资源。 2、创设一个笑的情境,让学生亲自感受并认真观察别人的笑,在老师的指导下,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笑的情态。 3、把指导重点放在对学生观察力的培养,情感的体验,思考的驱动,认识的提升和智慧的开发上。 4、整个设计力求从易到难,循序渐进,体现作文训练的层次性。 【教学过程】 活动前: 布置摘抄描写笑态的语句和成语;每人搜集一个小笑话。 活动中: (一)交代课时目标:通过观察和体验,能够生动形象地刻画人物的笑态。 (二)创设笑的情境:请同学来讲笑话。 1、一生上台讲笑话“阿蛋写信” 一日,阿蛋听说老舅病了,便写了一封问候信。平时阿蛋办事马虎粗心,遇到不会写的字便画个“O”代表其字。信是这样写的(“O”读“蛋”) 亲爱的老O(舅):听说你生O(病)了,我们一家希望你好好养O(病),等O(病)好了再下O(床)。千万不要O(病)没好就下O(床),一定要等O(病)好了才可以下O (床)。愿你好好养O(病),早日下O(床)!你的外O(甥)阿蛋 老师叫暂停,提示:你能用一个词或成语来形容一下大家的笑吗?一生答:哄堂大笑开怀大笑 一生答:前仰后合捧腹大笑 你能用几句话描绘一下教室里的欢乐气氛吗?最好用上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找同学来描述) 一生答:同学们个个笑得前仰后合,人仰马翻,整个教室就像一口沸腾的大锅。笑声传出了教室,回荡在走廊上,校园里。 一生答:我们的笑声像波浪在教室里回荡,久久不能平静。 一生答:同学们都哈哈大笑,有的张着大嘴笑;有的眯着眼睛笑;有的捶着桌子笑;有的捂着肚子笑。 老师启发:能否衬托一下? 一生答:笑声飘荡在校园里,感染了校园里的柳树,柳树也笑弯了腰,柳叶也赶来伴舞。

贾志敏特级教师作文教学案例

贾志敏特级教师作文教学案例 <两个苹果>作文教学案例 教学要求: 1. 指导学生仔细观察静物(苹果),围绕中心,按一定的顺序把所观察的静物(苹果)描写具体; 2.指导学生观察课堂小品,抓住故事的主要内容,编列出提纲,确立重点,完成作文。 教具:大小两个苹果。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板书: 我感到十分____ 1、请学生填上合适的词语,使句子完整(可以填“高兴”、“舒服”、“快活”等)。 2、老师朗读一段话,请学生根据这段话所叙述的内容,再填上合适的词: 我站在老师的眼前,耷拉着脑袋,脸红到脖子根,两只眼睛眨巴眨巴的,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鼻子一煽一煽的,两片嘴唇翻动几下,想说话又不敢。一双手没地方放,只是无意识地搓着衣角,两条腿无力地支撑着身体,心里真不是滋味。同学们信任我,选我当队干部,我却干出这种丢人现眼的事儿!我的目光在地面上搜索着,如果地上真有一条裂缝的话,我一定钻进去了事!

。。。。。。 要求学生能捡出“羞愧”“渐愧”等词语。 我感到十分羞愧。 二、教师从怀中取出一只大苹果,举起让学生观看。 1、这只苹果怎么样?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把这只苹果描写具体: 板书:这只苹果____。 2、组织学生讨论:从哪几方面去描写呢? 形状、香味、大小、重量、品种、产地、颜色等。若按接触的先后顺序,该如何排列?颜色大小形状 观看黄里透红爸爸的拳头圆圆的 闻掂香味重量 一股清香三四两 判断品种 红焦 想象果味 又香又甜 推测产地 山东烟台 3、要求学生运用语言,按一定顺序组成一段话。 例:这只圆圆的苹果黄里透红,有爸爸的拳头那么大,用手掂一掂怕有三四两重吧!放在鼻子前闻一闻,啊,一股诱人的清香沁人心脾。这也许是山东姻台产的红蕉苹果。这种苹果我吃过,它又酥又甜,老人和孩

作文教学案例让写作快乐起来

作文教学案例——让写作快乐起来 一、引言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令人最苦恼的莫过于学生的作文教学,这学期我执教初一2班,共有45名学生,不少同学语文成绩很不好,这些学生平时写作文字数总在四百字左右,所写内容单调乏味,不会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平铺直叙较为简单的生活、学习事件。为了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使他们感受到作文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我设计了一堂作文课,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增强学生的信心,力求拓展学生作文的思路,引导学生自由写作,表达自己对社会、自然、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二、教学设计说明 面对这些基础并不好的学生,如果只是简单地告诉他们这次作文的要求,读几篇范文,然后叫他们写作,这样效果肯定不好,因此在设计时必须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让他们即兴说、想说爱说,让他们通过畅所欲言萌发写作的信心,进而产生写作的欲望,于是我就选取了“兴趣”这个话题。 三、教学进程 作文课上,当我走进教室正准备上课时,突然有两个学生在下面窃窃私语,打打闹闹。我站在讲台上,平静地望着他们,直到教室完全安静下来,我便微笑着说:“初一刚刚开始,老师对你们关心不够,没有过多地与你们交流沟通,今天想跟同学们聊聊天,好吗?”学生听了我的话,开心地笑了(对他们来说由于基础差,上课是一种折磨)。

于是,我提出第一个问题:“你们平时最喜欢干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都在下面说了起来,这时我要求学生一个个清楚地告诉我。 “最喜欢打篮球、最喜欢看NBA;最喜欢踢足球;最喜欢看电视;最喜欢上网;最喜欢看小说;最喜欢逛街……”也许是找到了学生说话的兴奋点,学生们在下面显得格外起劲。看到这种情景,我又欲擒故纵,“大家说了这么多喜欢的事,能告诉我你为什么喜欢”话刚完,下面学生安静下来了,没过多久,学生又开始“动作”了,我抓住这一时机,叫了一个平时不爱学习的学生,那学生平时非常喜欢打篮球,一起来,那学生语出惊人:“打篮球给我自信,使我快乐,所以篮球是我的最爱”,说得好,我立即鼓掌叫好,下面同学也拍手叫好。由于开了一个好头和对学生的鼓励,接下来学生都积极配合,思维活跃,说话热情高涨。 “足球是男人的运动,踢足球可显示一个人的风采,足球使我找到感觉”,“逛街,让我边散步边欣赏风景,让我没钱的人能大饱眼福。”“上网,能让我一网情深,使我跟人聊天玩游戏听音乐,上网查各种有用的资料。”“读书,使我不出家门了解天下,使我感受书中有无穷无尽的知识和乐趣……” 这些即兴的发言使我一下子惊呆了,也使学生对自己的出色表现感到兴奋,于是我因势利导,抛出早已准备好的话题作文——以兴趣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以上我们每个同学谈了自己的兴趣爱好,说得非常精彩,只要我们每个同学把刚才说的话整理好,说具体,就可以

五年级作文教学案例

五年级作文教学案例 小学五年级语文作文教学[案例] 设计思路: 小学高段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基础。对其听、说、读、写能力的要求就相应有所提高。不仅能通顺流利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会分段,有中心。还应学会运用一定的写作技巧使文章增色。结合本班学生在习作中存在的语言平淡,缺乏说服力的问题。设计本课,让学生学会怎样利用排比句准确而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怎样使自己的作文更添亮点。 教学步骤: 片段1: 师:(小黑板展示一个排比句和一个根据此排比句修改过的陈述句,学生比较。并说一说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句子1:母爱是什么?母爱是早上出门前一句叮嘱“好好学习”;母爱是回家之后一顿香喷喷的饭菜;母爱是早上穿在身上的带有阳光味道的衣服;母爱是??

句子2:母亲每天早上都要对我们不厌其烦地说“好好学习”,除了上班,还要做家务。妈妈真累啊,我爱我的妈妈!生1:排比句更顺口,更流利。 生2:我读排比句似乎更能表达我对母亲的爱。而且用了排比句感情更强烈。 生3:后面用了一个省略号似乎还没有说完。而陈述句是 平铺直叙,感情一般。 师:很好,你们能比较出排比句有这么多好处,那为什么不把它用在我们的作文中去呢?(出示课题) 片段2: 师:仿照下面这个句子,你还能说出更多的句子吗?希望是春天刚探出头的小草;希望是春天归来的燕子;希望是?? 希望是??

希望是?? 生1:希望是春天刚展开笑脸的桃花 生2:希望是春天刚扎好辫子的柳树 生3:希望是春雪覆盖下努力生长的麦苗 ??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那赶快把这个排比句工工整整地写在你的作文本上,并向你的同桌读一读吧! 片段3: 出示多个课文中的排比句,让学生找出排比句的普遍特点。学生归纳出: 1、几个句子句式相同; 2、必须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相同句式的句子构成。片段4: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例研究报告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例研究报告 一、课例研修背景 本人参加工作也有好几年了,我一直担任小学语文教研员工作。众所周知阅读教学不仅是重点,更是难点。课堂上文章的剖析,即使教师把文本分析得再细,再清楚,练习题还是有学生不会写;还有的学生即便会说了,可是写在作业本上却又是另外的一番情形。有时,同样的回答,你换一种说法,有不少学生又不会了。同样的主题文章,换一篇来练习,不少学生又不会了,教师还得重新解析文本内涵。所以平时教学中进行阅读教学时,似乎总有讲不完的内容,除了把课文解析完,还要解析练习册上的阅读,否则学生做出的题不尽如意。针对这种现象,本学期,我们语文组制定了一个研究课题:如何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 二、课例研修计划 第一步:每位老师用自己常规的方法上一堂阅读课。(在上课之前,要集体说课、备课,大家一致通过具有可行性,该老师方可上课)。 第二步:每上完一节课,大家一起评议这节课,说一说自己的看法。这节课有哪些方法值得大家借鉴,哪些方法有待讨论,哪些方法运用不妥当等。教研组长把每位教师的发言及时记录下来,再整理成资料保存下来。 第三步:教研组内的每一位教师都上完课了之后,组长把所有可取的方法进行汇总,然后集体备一堂阅读课,把这些好方法备进去,最后由一位大家公认的课讲得精彩的老师,再进行试讲,看看教学效果如何。 三、课例研修来源:来自小学语文S版语文实验教科书十一册第21课《詹天佑》。 四、课例研修过程 第一步:每位老师根据自己所教年级不同制定不同的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我教六年级语文,所以,我把阅读教学的目标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培养语感涵咏能力;二是学习阅读的方法;三是提高理解文本内涵的能力。 第二步:我以本学期的课文为内容,确定一篇文章作为公开课来解析。我选的是《詹天佑》。 第三步:我认真钻研教材,多方收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查阅其他优秀的教案设计及反思,然后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情况,设计出如下教案: 詹天佑 教学目标

《我的作文教学课例》读后感

《我的作文教学课例》读后感 月初,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继续“啃”管建刚老师的书。有了前两本书——《我的作文教学故事》、《我的作文教学六讲》作铺垫,对于管老师的教学理念有了一些了解。现在迫切想知道具体的操作方法,于是选择了《我的作文教学课例》开始本月阅读之旅。 可以说,这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书,之前一直疑惑的一些问题,在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 一、怎样写好人物的说话 目前,正在教三年级,三年级的习作中经常要写故事,故事少不了人物,更少不了人物的说话。可是,对于很多孩子来说,一写起来无非就是用“××说”的句式,大不了在前面加上一些修饰词,例如:高兴地说、生气地说。如果一篇习作中,从物对话比较多,从头到尾读下来真像喝白开水一样,淡而无味。管老师把这种情况叫““说”病”。 “说”病怎样治?注意提示语。通过对学生习作的讲评,管老师总结出一些不用“说”字,写提示语的方法:1、对“声音”、“话”的描述,作提示语。2、用人物的心情

写提示语。3、用人物的动作、目光写提示语。真正好的对话,精彩在提示语,那些一天到晚“我说”“他说”的对话是不精彩的。 提示语的位置也不是固定的。可以放前,可以放后,也可以放中间。至于什么时候放什么位置,不仅需要学生做个有心人,多看书、多琢磨,还需要老师做个有心人,多发现、多鼓励。 二、如何培养读者意识 文章是写给读者看的,写的过程中要多想想什么样的文章读者爱看。什么要是读者意识?引用管老师的话:“写作,你要有一种感觉,我这样写,读的人会笑,会感兴趣。这就是读者意识。”最近,王老师跟我们分享的统编教材培训,就特别指出三年级的习作教学要加强读者意识。统编教材中有很多地方都提到了写好后和同学交流,询问同学的看法,并修改自己的习作。怎样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在管老师的作文讲评课中,前面都会有欣赏的环节:课件出示学生习作中写出的佳句,针对这些佳句进行点评。最欣赏管老师在讲评中说的一段话:“能够让你在阅读中有情绪起落,起落之后发出会心一笑,那就是美妙。写好作文后,一定要回过头来读一读,有没有这样美妙的句子。没有,要念,要修改,要打磨。”

课例研究论文(刘付菊)

我参与我收获 ——全程参与“课例研究”活动所获 (合肥市海顿学校小数组刘付菊) 在北师大马教授等专家指导下,我校的“文化创建项目——课例研究”活动于12月已完满落幕。并确定“海顿教育”为我校的文化标签。“海顿教育”是促进全体师生“与真同行”的教育,即培养具有“寻真理”、“做真人”、“谋真事”、“求真知”等整全人格的教育。 此项活动分别于2015年10月12日、2015年10月23日、2015年11月6日共开展三次,倘若加上前期的准备工作以及后续的整理工作实际上历时近四五个月的时间。加上正常的教学任务,这几个月确实比较累,但累的充实,累的值得! 尤其是在每次活动中听完北师大马建生教授、我校刘昌福校长和曙宏小学方义伦副校长3位专家的专业点评后,总是有一种收获满满的感觉。 现将在本次“课例研究”活动中的收获与我校的“求真课堂”理念进行如下整理: 第一篇:自主探究 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主探究”获取知识,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学会并会学,已经成为共识。 一、创设情境,明确探究目标 创设情境,启发和激励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是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前提条件。师生共同构建一个“认知平台”,设置恰当的情境去创设一个有问题令人困惑,有悬疑引人思索,从而激发学生带着困惑和悬疑兴致盎然地在不断观察、研究、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有所发现,寻求解决问题、达到学习目标的途径与方法,从而满足他们作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心理需求。 本次“课例研究”活动的研究课例是盛祝梅老师执教的《简单的周期》(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内容)。马教授针对“情境的创设”明确指出:“创设问题情境”很重要,但情境的创设是为了能更好的实现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服务的,不应流于形式。比如,就《简单的周期》这节课而言,完全可以借助“魔术箱”的活动,通过变换方式的形式贯穿整节课的始末。 刘校不仅在每一次的“课例研究”汇报会上反复强调,在每一次学校的教研活动中也都反复的强调“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他始终认为,没有每位同学“独立思考”的“合作交流”都是白交流。充分说明“自主探究”的重要性。 二、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机会 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索,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同时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用脑想、尝试练、动手做、进行自主探索的活动。如学生能发现并提出问题,教师不点破,留给学生思考;学生自己能总结的定义、性质、公式、规律等,教师不暗示,让学生自己补充完善;学生能进行的操作活动,教师不要代替,让学生独立完成。

小学作文案例分析

小学作文案例分析 小学作文教学案例分析是老师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加以判断分析,并最终得出结论的过程,所以小学作文教学案例分析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当前一部分学生虽然也知道作文在升学考试,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但写作兴趣仍不浓,甚至怕作文。即使是在老师的强迫下完成作文,也多是敷衍塞责。加以多数是以教师命题,学生硬着头皮在老师划定的圈子里咬笔杆、绞脑汁,冥思苦想,被动地训练,结果是材料枯竭,信息断流,收效甚微,有时甚至还会产生逆反心理。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需求心理,进而调动其写作积极性呢?做好小学作文教学案例分析也许就能帮你解决这些问题。 (一)激发写作冲动,给学生自信、愉快的写作空间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动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小学作文教学案例告诉我们要唤起学生的写作冲动,首先要使学生产生好的情绪,打破大脑皮层相应区域的平静状态,引起兴奋调动潜在的需求,激发其作文的内动力,促其乐于作文。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作文有了兴趣,然后就能积极思维,主动作文,因此激发兴趣是取得成功的第一步,为此,我们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尝试: 1.教师通过鼓励的艺术,通过自己热情的语言和姿态来赢取学生的情感,告诉学生写作无非是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和思维习惯,克服学生写作的畏难情绪。努力给学生一个愉快,自信的作文氛围,对学生讲:世上无难事,作文亦然;“只有写,你才能真正会写。——巴金”。 2.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给题目松绑,教师在把作文要求及目标确定好后,鼓励学生自己拟题,甚至可以尝试定出大范围之后,把其它大权全部下放。在小学作文教学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如果能在拟题、写作内容、写作时间等方面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往往能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自主性。 3.选择学生最喜欢的切合他们实际的文题。文题选得好,可以触发学生的灵感,诱其打开记忆的仓库,把自己看的、听的、说的、玩的都倾吐出来。有了这种写作愿望,才能思接千载,心游方向,浮想联翩,就会有事可记,有情可抒,有理可论,因为写自己,学生才有得写了。 4.引导学生重视写作之本——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培养情感,训练思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学习作文的目的是为了生活应用。 (二)调动真情实感,明确写作的灵魂和恒久生命力。

什么是课例研究

什么是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不是课例。课例是一节节具体的课,课例研究是要对这一节节具体的课进行研究,是要弄清一节课为什么这样上而不那样上。 课例研究也不是教案。教案是具体一堂课的教学方案,是由具有特定教育思想的教师制定的、面对特定的学生、在特定的时代环境里的具体教学实施方案。教案的意义是发生在一定范畴里的,包括具体的时间、范围,特定的区域、人群等。课例研究活动还要研究支持性的材料,结果具有普适性。 课例研究是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分析与积累的过程,是教师完成某一课堂任务的支撑性材料。如在《项链》一课的课例研究中,材料的主题可以是"反映当时法国虚荣腐朽和没落颓废的社会生活",也可以是“细节决定成败”,“人生变幻无常”等,这适用于各种课堂情况。 (1)常见的教学课例研究报告一般包括三部分:一是对教学设计的背景、思路与意图进行说明;二是如实描述课堂教学的实际进程,包括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师生是如何互动的,描述应点面结合,给人以整体感,同时又要突出重点;三是对授课过程及效果的反思与讨论。 (2)课例研究的材料应由课堂呈现材料、支持性材料、结果评价性材料、反思性材料四部分组成: 1、课堂呈现材料。课堂呈现材料指向课堂教学的实现,可以是教案、课例、课堂实录、课堂片段、说课稿、教学案例等。 2、支持性材料。包括学生学习层面的知识情况分析、课堂呈现的学习知识来源、课堂教学内容建设的支撑性教育理论资料,及其他有价值的文献资料等。 3、结果评价性材料。结果评价性材料是某一课堂实践情况的评价性记录,可以是简单的效果等次,可以是翔实的课堂实践得失记录,还可以是学生作业,如成功的或失败的学生作文。

作文教学案例分析

三年级写人作文教学案例 泰州师专附属小学丁茹萍 教学背景: 以写人为主的作文主要是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和典型事例的叙述来反映人物的思想、性格、品质、等特点。要写好写人为主的作文,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写好人物的形象。 人物的形象,一般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人物的外貌,就是人物的外形特征,包括容貌、衣着、姿态、神情等等。外貌描写首先必须从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出发,要求抓住人物的本质特征,有选择、有重点地描写。人物的语言包括人物的独白,对话,交谈以及语气。“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直接表现。因此成功的语言描写能恰当地表现人物的身份、年龄、思想、品质、作风和个性特点。描写人物语言时,要注意符合人物的身份,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相互间的关系。描写人物的动作时,不仅要写出人物“做什么”,还要写出“怎么做”。心理活动是无声的语言,是直接表现人物精神面貌,思想活动的手段。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时,要注意把心理活动产生的原因叙述清楚,还要注意与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结合起来。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写好了,人物的形象就突出、鲜明了。 2、选用典型事例。 人与事是分不开的。一个人做的事很多,在作文时我们应选择那些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和文章中心思想的典型事件。

3、运用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就是对能充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表情等细小环节作具体、细致的描写。 在三年级作文教学中,写人是作文的基本命题。如在教学描写童年小伙伴时我是这样进行的。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追忆生活,重温往事,点燃真情,引发学生的倾吐欲望,培养写作兴趣。 2.熟练运用“用一件事表达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的写法,并学会用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显露特点,体现个性。 作前准备: 事先有意让学生回忆和收集童年生活中自己喜欢的小伙伴的材料如幼儿园的毕业照等,然后通过活动,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丰富素材,让作文和生活紧密联系,为习作作好准备。 教学过程: 首先播放送别歌,让学生欣赏,把学生带进回忆的氛围。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篇文章。 欣赏范文。 师:这是一篇回忆童年小伙伴的文章,那个小伙伴叫什么名字啊?(学生都积极回答并补充自己听到的其他内容) 师:怎么描写他的外貌的?从外貌就看得出他很机灵,也很调皮,作者是怎样写他的调皮的?(学生纷纷举手,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重点词语板书到黑板上,以便学生能体会描写外貌该怎样抓住特点来写。) 然后我设计了一个结合讲评,讨论理解的学习过程。因为前几次作文练习进行了一系列人物描写的训练,如写我的弟弟,让学生说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