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碑拓鉴赏 讲座

碑拓鉴赏 讲座

碑拓鉴赏 讲座
碑拓鉴赏 讲座

碑拓鉴赏讲座

主讲:李绪杰

顾问:王钧刘大新

一、

碑帖的含义

1、

碑在《说文解字》中是这样定义的“碑,竖石也”,(幻灯)这是碑的原义。后经过发展才开始刻有文字。

今天我们解释“碑”字,应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理解。

狭义来讲,碑是许多石刻种类中的一种;而从广义来讲,它泛指各种形制的石刻文字。今天我们欣赏石刻文字书法时,就得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了。这也是碑的含义的引伸和扩展的结果。

凡刻有文字的刻石统称为碑,也有其渊源,并非近时开始的,清代叶昌炽在其《语石》中曾记载:“凡刻石之文皆谓之碑,当是汉以后。”

碑这一概念,经过含义的延伸,就包括了:刻石、碑、碣、墓志、塔铭、刻经、造像、石阙、摩崖、画像题字等等,成为一切刻有文字的石刻的总称。

2、

帖,(幻灯)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帛书也”。古人把书写在竹、木上的字迹,称之谓“简牍”,书写在丝织品上的字迹,称之谓“帖”。帛,就是丝织品的总称。自从造纸术发明后,帛与缣jian

(细绢)素、纸并用于书札。到此凡是小件篇幅的书迹,当时人们都称之为帖。帖的含义因此也就得到扩展。(一扩展)

从东汉开始,书法艺术逐渐受到社会的重视,文人士大夫有收集书家手迹的习惯(用现在话说就是收藏名人信札或墨迹),这些名家信札被收藏者作为珍秘,供收藏者研习。(二扩展)

自宋朝开始(也可能从五代开始),有汇刻历代名家书迹于木、石之上的,称作丛帖或集帖。从石刻上棰拓下来的拓本,为了便于临摹欣赏,装订成册。(三扩展)

从清末西方摄影技术传入我国后,凡是镌刻或手写的一切书法艺术文字,经过影印装裱成册的,也都称为帖。

这样,就能看出帖的产生与发展了。

二、

碑与帖的区别(幻灯)

人们习惯于碑帖合称,形成了一种刻字拓本的概念。而实际上,碑和帖是有区别的。这些不同体现在文字内容、书法风格、性质、功用及制作方法上。

碑的文字内容和功用是为了追述世系、纪功颂德或祭祀记事之用,有一定的格式。虽有正、行、隶、篆各种书体,但要求肃穆庄重,书丹上石,刻成后立于地上。形状多为竖长方形,早期上有穿孔,后发展成为上有碑额,下有碑趺(赑屃)之状。通常是碑阳、碑阴两面刻字,如汉《张迁碑》等。也有加上两碑侧,四面刻字者,如唐《颜氏家庙碑》等。到后来,凡刻于石上,符合其功用的石刻文

字,均可包含在碑刻的广义范围内。

帖是摹刻名人法书,为书法研习者提供名家书法的复制件。以名家和书法优秀者为选择标准,内容诗文、书札等等不限。书体多为行、草、小楷。一般都是刻在一、二尺横长方的石或木板上。因是仿刻真迹,所以都是摹勒上石,要求刻工绝对忠实于原作,丝毫不能走样。为椎拓方便,只在一面摹刻。

具体从考史、书法的功用来看,应该说碑比帖更具有史料价值,而帖比碑刻更具书法艺术价值。从晚清到现在,碑和帖的书法艺术价值,就同样重要了。

刻帖刻帖从编辑体例来分,有两类,一为汇刻丛帖,包括多人墨迹;如:淳化阁帖,大观贴,汝州帖,三希堂法帖等等。(幻灯)。

一为个人书帖,即只有一个人的墨迹,个人书帖又有集帖与单帖之区别。如:兰亭序,十七帖,乐毅论,争坐位帖等等。(幻灯)

三、

碑刻拓本鉴赏(碑帖鉴赏)

【鉴】,就是鉴定。鉴定的结果是去伪存真,从众多的碑帖拓片中选出真本、善本以至孤本、珍本。

【赏】,就是赏玩。通过赏玩进行学习研究,提高自身认识。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碑帖鉴定知识和鉴定方法。这方面的知识来源于:金石学、文字学、书法史学、文史知识、文房用具及捶拓知识等方面。现在我们临帖,所选择的大部分是印刷本。印刷本所选用的底本,有真伪优劣之分。掌握一定的碑帖版本(版本:区分拓本的真伪优劣之

不同)的鉴别知识,对选帖会很有帮助的。(这也是本次讲座的目的之一)1、

孤本:原石久佚仅有拓本传世,拓本又存世无双者,称为孤本。如北魏《张黑女墓志》拓本,为锡山秦氏后人藏。

2、

珍本:原石久佚,传世拓本无多者,或原石虽在,然残损过多,或原石已流于外域,拓本稀有者,再有初拓本。皆称为珍本。(幻灯)如:

1)先秦《石鼓文》(幻灯)

2)秦《泰山刻石廿九字本》(幻灯)

3)隋《元公姬夫人墓志》(幻灯)

4)后秦《吕宪墓表》(幻灯)等

现在选择在书法史上有重要意义的历代碑刻和部分刻帖,结合今天的主题,(说明:碑刻的下限到唐代,所介绍的碑刻,一般的书法爱好者临习书法基本都绕不过去)加以介绍:

一)、先秦刻石。(顺便介绍一下金文)

金文:又叫钟鼎文。是铸造或刻凿在钟鼎彝器上的铭文。商代晚期,金文已较为成熟,一般文字都较少,书体较为凝重。西周早期金文还遗留殷商时的遗风,但文字内容开始多起来,如《大盂鼎》,笔画方正,茂密恢宏。西周中期金文,长篇巨制较多,而且书法风格变化较大,笔画均匀,圆润丰满,书风平实质朴。

如(害夫)簋九年卫鼎

西周晚期,金文发展达到一个高峰。《散氏盘》、《毛公鼎》、《虢季子白盘》等都是此时的代表作。另外:此时各国诸侯沿殷周以来的文字,各自演变成截然不同的书体。

回到石刻上来:

1、

石鼓文比较典型了,石鼓文亦称做“猎碣文”。其年代论述不一,其中唐兰先生考其为秦献公十一年时物,即公元前374年,是在商鞅变法(孝公)之前。(幻灯)

2、

河北平山县的战国时期中山王陵河光刻石,都可称作碣。

二)秦刻石(幻灯)

《泰山刻石》传世拓本最早者,见有明代安国所藏两册,,一册存一百六十五字;一册存五十三字。两册皆宋拓本。现存日本。除这两册宋拓本,再有拓本就是二十九字本了。高邕之(1850-1921,仁和(今杭州)人,寓上海。官江苏县丞。工书,好李(邕)法。能以草书作画。善篆刻。)得一本,号称泰山残石楼;罗叔言得一本,辑入《秦金石刻辞》;孙星衍得一本即摹刻于魏高贞碑阴。可见二十九字本也极难得。

说到这儿,或许会产生一个疑问:仅凭《泰山刻石》几十个字就能练出大书法家?太玄了点!其实,我们学习的是秦刻石上篆书的间架结构及其骨力,也就是平时所说的“金石味”。

三)、两汉碑刻

目前发现两汉碑刻约有560余种,常见的,书法意义较重要的约有130种左右。《汉碑全集》(河南美术出版社,全书共六卷,收汉碑285种,360件)、

1、西汉的隶书,已日臻成熟。结体突破了小篆的纵长体势,渐趋扁平。有上下紧严,左右舒展的特点。还保留着篆书的用笔特点,圆笔较多,笔画转折处亦取圆势。笔画形态富于变化。隶书的特点已非常的明显。

西汉时期碑刻相对较少,常见的有:

1)群臣上寿刻石(幻灯)

2)杨量买山地刻石(幻灯)

3)祝其卿上谷府卿坟坛刻石(幻灯)

4)莱子侯刻石(幻灯)

5)麃孝禹刻石(幻灯)

5)五凤刻石等(幻灯)

例:《祝其卿上谷府卿坟坛刻石》(幻灯)

祝其卿坟坛刻石亦称《汉居摄坟坛刻石)、《孔子墓前石坛刻文》、《子思墓前石龛文》。西汉王莽居摄二年(公元7年)二月刻。文字刻于凹进去的平面上,篆书:“祝其卿坟坛居摄二年二月造”12字。石损泐极甚。原在孔子墓前,清雍正十年(1732年)移置孔庙。

上谷府卿坟坛刻石亦称《汉居摄坟坛刻石》、《孔子墓前石坛刻石》。西汉王莽居摄二年(公元7年)二月刻。石灰质岩。字刻于凹进去的平面上,篆书:“上谷府卿坟坛居摄二年二月造”13字。原在孔子墓前,清雍正十年(1732年)移入孔庙。

例:五凤刻石亦叫(鲁孝王泮池刻石)刻于五凤二年(前56)鲁卅四年六月四日,金明昌二年发现于孔庙。

2、东汉是中国文化史非常重要的时期,在两汉前三百年的时间内,没有见到丰碑巨碣出现,直到汉桓帝刘志、灵帝刘宏时,碑刻才大量出现,而且碑的形制也已固定,内容也较为充实,用途也多样起来,加上厚葬之风,使中国的石刻文字艺术达到第一次高峰。这和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外文化的交流亦有密切的关系。(幻灯)

如:乙瑛碑、祀三公山碑、封龙山颂、熹平石经、张迁碑、韩仁铭、杨淮表记等等。

先重点介绍一下刻经,根据内容,我把它分为两部分:

1)儒家刻经刊刻的儒家的经典论著籍以流传,如《周易》、《尚书》、《诗经》、《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周礼》、《孝经》、《尔雅》、《孟子》等,这是在中国古代印刷术尚未发明或还不普及的时候,士人学子所应用的书籍都是转而传抄的,其中不免有错误或遗漏,刻经的目的就是以此为标准,使大家可以校对。因此现在来说这种刻经的价值极高。历史上前后共有七次大规模的刻经:东汉《熹平石经》汉灵帝嘉平四年(公元175年),蔡邕等

建议在太学建立正定的六经标准文字,以免贻识后学,为此而立。、曹魏的《正始石经》(三体石经),1922年在河南洛阳《正始石经》出土最大的一块刻石,内容为《尚书》和《春秋》、唐《开成石经》、后蜀《广政石经》(与注文同刻)、北宋《嘉祐石经》二体石经、南宋的绍兴《御书石经》、清代《乾隆石经》。

2)宗教刻经:所刻内容主要是佛教、道教的经书。有摩崖刻经、碑刻佛经、经幢等。

(1)佛教刻经流传的比较多,范围也比较广。如:北京云居寺刻经,山东邹县冈山、铁山、尖山、葛山四山摩崖刻经,泰山经石峪摩崖刻经(幻灯:实景图片)等。

(2)道教刻经相比佛教刻经时间上要稍晚些,现在所发现最早的道教刻经为唐景龙二年(708)《龙兴观道德经碑》,还有《黄帝阴符经》等十余种。

后人把汉代隶书书法风格作了一下梳理,总结出这样几种风格(幻灯):

1)、方整劲利、厚重古朴:《张迁碑》《子游残石》《鲜于璜碑》等

2)、遒劲凝练、劲利爽捷:《礼器碑》《史晨前后碑》等

3)、飘逸俊秀、妩媚多姿:《曹全碑》《朝侯小子残碑》等

4)、宽博开张、工稳端丽:《乙瑛碑》《韩仁铭》《孔宙碑》等5)、茂密雄强、浑穆苍郁:《衡方碑》《郙阁颂》等

6)、舒张峭拔、奇纵恣肆:《石门颂》(对于石门颂,近代金石学家张祖翼1849-1917有这样一段话:“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西狭颂》《杨淮表记》《何君修阁道铭》(2004年新发现的幻灯)等

现在找到几种何绍基临写汉碑书法作品,和拓本做一个对照。何绍基(1799—1873)中国清代书法家,亦碑学大家。四体皆工,大小兼能,亦善篆刻。他的篆书,中锋用笔,并能掺入隶笔,时有颤笔,何绍基写字,用回腕执笔法,写起字来与一般人同样顺畅。如:

(1)、临《礼器碑》与拓本对比遒劲凝练、劲利爽捷

(2)、临《石门颂》与拓本对比舒张峭拔、奇纵恣肆

(3)、临《史晨碑》与拓本对比遒劲凝练、劲利爽捷

(4)、临《衡方碑》与拓本对比茂密雄强、浑穆苍郁

(5)、临《西狭颂》与拓本对比

(6)、临《张迁碑》与拓本对比方整劲利、厚重古朴

除隶书之外,两汉的篆书在继承秦篆的基础上也有所发展,如:《嵩山三阙(开母庙石阙铭、太室石阙铭、少室石阙铭)》、《袁安碑》《袁敞碑》《祀三公山碑》(幻灯)及汉碑的碑额。

例:袁安碑篆书。东汉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刻,1929年重新发现于河南偃师城南辛村小学。存十行,行十五字。因出土较晚,所以字迹用笔极其清楚。东汉篆书碑刻传世稀少,除《嵩山三阙》《袁敞碑》《祀三公山碑》及汉碑碑额外,无所取材。

例:祀三公山碑东汉安帝元初四年(117)刻,(说明:除了此碑之外,带“三公山碑”的还有:东汉本初元年146年的《三公山神碑》、光和四年181年的《三公山碑》。都在河北元氏县。清道光年间发现,同为隶书,两碑刻极漫漶。)乾隆年间发现,共十行,行十四至二十三字不等。篆书属谬(miu)篆的一种,书界对此碑评价极高。转折全采用隶法,长短大小不拘一格,起笔重而方,收笔劲细,结体多有奇趣。三国吴《天发神谶碑》有此碑取法。

四)魏晋南北朝碑刻

这一时代,是诗词文赋、思想文化、书法艺术等争奇斗艳,各领风骚的时代。就书法艺术而言,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局面,不同艺术风格的书法作品大量涌现。上承汉制,下启隋唐。此一时期重要的碑刻达400余种,加上新近出土的碑刻,还会更多一些。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1、2、3期的《东方艺术·书法·胜嘉堂金石谈》已发《北魏僧欣造像题记》、《东魏王偃墓志》、《梁袁月玑墓志》、《燕张惟恭墓志》等。

这个时期重要碑刻有(部分):

曹魏:《上尊号》《受禅表》《孔羡碑》《正始石经》等

吴:《谷朗碑》《禅国山碑》《天发神谶碑》等

晋:《龙兴皇帝三临辟雍颂》《孙夫人碑》《吕望表》《荀悦墓志》《枳杨阳神道阙》《爨宝子碑》《好大王碑》等

碣的形式到“好大王碑”(在吉林省集安县。为六米多高的巨碑。立于公元414年)可以说告一个阶段。(幻灯)

前秦、后秦、北凉、刘宋:《广武将军口产碑》《邓太尉祠碑》《吕

宪墓表》《沮渠安周造像碑》《爨龙颜碑》《刘怀民墓志》等

北魏、西魏、东魏:《龙门造像》《云峰山刻石》《晖福寺碑》《石门铭》《刁遵墓志》《张玄墓志》《高贞碑》《刘根造像》《张元砖志》《邹珍碑》《司马昇墓志》《凝禅寺三级浮屠碑》《李仲璇修孔子庙碑》《侯海墓志》及从清代陆续出土的元氏墓志等等。

北齐、北周:《泰山经石峪摩崖刻经》《四山刻经》《徂徕山映佛崖刻石》《曹恪碑》《时珍墓志》等等(幻灯)

《泰山经石峪摩崖刻石》,文物出版社曾出版发行,现在书店也还在卖。在出版说明里有这样一段话“据旧时坊间印本,适作技术处理重印”,像这样的出版物参考的意义就不大了。

五)隋唐碑刻(侧重于讲解鉴定)

隋朝:1、苏慈墓志

2、龙藏寺碑(幻灯)

3、秘丹墓志

4、宁贙碑

5、陈思王曹子建碑

6、陈叔毅修孔子庙碑

7、南宫令宋君碑并碑阴碑侧

8、董美人墓志

9、讳奉叔墓志10、赵芬碑

11、青州舍利塔下铭12、首山栖岩道场舍利塔铭

13、元公墓志元公夫人姬氏墓志(幻灯)

唐朝:分初唐、盛唐、中、晚唐几个时期。

书法评论中,有评价“书至唐而极盛”,期间名家辈出,总体特点结

构严谨整洁。

虞世南的端庄、欧阳询的冷峻、褚遂良的流畅、颜真卿的恢宏,跃然脑中。汉人尚气,魏晋尚韵,隋唐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态。

此次展览中唐代碑刻等,有60余种。包括虞(孔子庙堂碑)、欧(房彦谦碑)、褚(雁塔聖教序记)、颜(李玄靖碑)、柳(玄秘塔碑)、李阳冰(般若台题名)等人

除此之外,这位潘祖荫老夫子还曾收藏过一本很重要的碑帖,这就是《唐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

在此有一件事值得交待一下,是关于《唐化度寺碑》的。在此也说明鉴别碑帖不可轻信妄听。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上海的王壮宏先生与北京庆云堂的张彦生先生,都是研究碑帖的大家。一同到吴湖帆“四欧堂”,观其藏唐《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原石久佚,宋时已断缺,传世的多为翻刻本。四欧堂所藏此册,是清乾隆帝弘历第十一子,成亲王永瑆旧藏,中华书局曾影印过。清代翁方纲跋,以为翻刻本。王壮宏经过细察,用纸是薄型藏经纸(唐纸)。墨光紫黝,精气内含,神采飞越(佳拓)。字口风神一似佳本《九成宫醴泉铭》(唐刻)。初步认定必是原石宋以前的拓本。而成亲王永瑆题以为翻本,吴湖帆认为与敦煌藏经洞所出残本毫发皆同,因此认定是原拓。

王壮宏就取来翁方纲自己收藏的以为原石拓影印本比校,又取南海吴氏本、临川李氏本、陆氏松下清斋本(清代吴县的陆恭的斋号)

逐一对校。不比不知道,除四欧堂本外,其他各本字口皆木僵,石花皆板滞,无神韵可言,与四欧堂本不可同日而语,真赝结果立刻就出来了。由此可确定,四欧堂本为原本,它本皆为翻本。翁方纲的跋言真赝颠倒不可信也。吴湖帆说与敦煌出残本毫发皆同。又以敦煌本细校一过,这一对校,判定敦煌本也为翻本,而四欧堂本实为传世唯一真本,吴湖帆认为与敦煌本同之言,也不可信。

这件事王壮宏老先生记入了《崇善楼鉴碑日记》中。

通过这一事实,我们可得到这样几点启示:

1、

碑刻的翻刻、重刻自唐以来就有。

2、

前贤、先辈之言(跋文),有些可辨证的看待。

3、

树立严谨的、科学的治学态度。

敦煌石室所出皆是北宋之前之物,所出唐《化度寺碑铭》都以为是原石蓝本。如轻信,不加对校,这本四欧堂本《化度寺碑》可能就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鉴碑不可轻信妄听。

例:查考据、观墨色、看装裱,来鉴定碑帖。也有一典型例子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一九五八年,王壮宏先生,在上海到张家花园一旧家观赏金石书画,看到一页碑帖拓本,垫于书堆下面,取出一看,是唐代的《怀仁集王圣教序记》残页。刚开始没太在意,细细观察,觉的其拓墨精细,

字画较一般宋拓更瘦劲,而精气内含。感觉不是一般的拓本。让主人又找寻数页,查看其裱褙都是宋纸,字口用墨都属宋拓上乘,但是其重要考据之处,都看不见,于是,和主人在厨前、屋下、废书、杂纸堆中一起找寻,又找到数页,一校对,还缺一页。而其考据非但“圣慈所被”之“慈”字丝毫未损,并文内六行“纷纠”之“纷”字“分”部,首笔赫然尚存,为现存《圣教》考据最高之本。无意中发现如此鸿宝,不禁为之狂喜。主人亦喜形于色。翌日主人复于锅盘下得面板二纸,内缺一页亦已寻得,竟成完璧,粘贴成册。这册《集王圣教序》比“墨皇本”及“第一圣教序”还要早,还要好。

此册为明张应召旧藏,帖蕊前后俱有“张应召家藏”等印记。锦面及裱褙皆是宋时原装,略有蛀伤。每页右边均钤有口口骑缝印,及下“谷芗”小印,并有“吴音忘听”之双葫芦印。

碑前后共十八开,净帖十六开,首开空白,第二开有文华殿大学士王际华题记一则,录如下:“宋拓圣教序,旧藏天瓶老人家,后归葭(jia)谷居士,十数年来未尝轻视一人,予与葭谷为亲串得从借观,越岁葭谷使至,赍(ji)手札并此帖见赠,祇领之余,聊志其末。乾隆壬年七月既望梦舫居士王际华书”,这一本,于一九五九年归中国历史博物馆(国家博物馆)收藏。

启示:1、拓碑用墨。(幻灯)

2、纸张的辨认。(幻灯)

3、考据字。(幻灯)

4、字体之风神。(幻灯)

碑帖善本的两个标准:一是拓的时间要早,二是拓工要精良。

四、刻帖拓本鉴赏(碑帖鉴赏)

“渊源与流变——…二王?与帖系书法研究展”1、对二王与帖系书法的认识和思考。2、对帖学技法的探讨及对帖学书法审美的认识。3、对帖学书法创作思路的体会。

丛帖主要有:宋代《淳化阁帖》《绛帖》《大观帖》《汝帖》等例;《淳化阁帖》《淳化阁帖》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所谓法帖,就是将古代著名书法家的墨迹经双钩描摹后,刻在石板或木板上,再拓印装订成帖。《淳化阁帖》共10卷,收录了中国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书法墨迹,包括帝王、臣子和著名书法家等103人的420篇作品,被后世誉为中国法帖之冠和“丛帖始祖”。从宋代到清代,有据可查的翻刻就有17种之多。而且各有其名,如:绍兴国子监本、淳熙修内史本、泉州本、二王府本、王著模本、等等。(幻灯)

当时拓帖所有的材料,就不同一般:最初拓用徽州贡墨,澄心堂纸。“墨浓、字瘦、无银锭、澄心堂纸拓者为先,墨淡、字肥、有银锭、金箔纸拓者为后。”

原拓本比较希见,比较可信的,李春湖(李宗瀚,字公博,一字春湖,江西临川人。乾隆癸丑进士,官至工部左侍郎。嗜癖金石文字,所藏多名拓,筑湖东楼贮之。桂林山水奇秀,岩壁间多唐宋人手迹。登椒穷邃。摩蹉挲玩,手拓殆遍。又尝得元康里氏所藏唐拓庙堂碑,及唐拓化度寺碑,皆亲自钩摹上石,均极神妙。)收藏过的六七八卷,有宋代淳熙年间王淮等题记,上海有正书局曾影印。

明代《宝贤堂集古法帖》《真赏斋帖》《停云馆帖》《戏鸿

堂法帖》《郁冈斋帖》《余清斋帖》

例:《戏鸿堂法帖》明代汇刻丛帖,十六卷。万历三十一年董其昌摹集平生所见晋唐以来法书刊刻行世,董氏刻帖十余种,其中以《戏鸿堂法帖》为最,原刻为木板,刻成不久就毁掉了。后又复刻,掘劣。(幻灯)

清代《快雪堂帖》《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

例:《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幻灯)全称《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清代乾隆十二年(公元一七四七年)梁诗正等奉敕编,计收魏晋至明代一百三十五位书法家(包括无名氏)的书法作品三百四十七种。

三希堂法帖有32卷,续帖(墨妙轩法帖)4卷。刻在495块富阳石上,存放在万寿山惠山园阅古楼。初拓本用的是桃花纸、再和墨,纸白墨亮(乌金拓)。乾隆五十七年时,第十八册赵孟頫《卫宜人墓志》后面,加刻了御题跋,由彭元瑞代笔。道光十九年,在石头的上下方刻了“万”字花边。此时的拓本多选用连史纸,用擦它的方法。咸丰以后石就开始有泐损了,到了光绪末年,彭元瑞代书的刻跋上角,就缺损了五个字。

单贴主要有:魏钟繇《宣示表》、吴皇象《急就章》、王羲之《十七帖》《兰亭序》、《黄庭经》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隋智永《千字文》唐孙过庭《书谱》颜真卿《争坐位帖》等等。

例:《兰亭序》定武、神龙本。(幻灯)

例:《争坐位帖》(幻灯)

如溶金泻地,而时露忠义之气。《与郭仆射书》,是唐庆德二年(公元764年) 系颜真卿与尚书右仆射、定襄郡王郭英仪书。,行草书。六十

四行,旁添小字四行。鱼朝恩在当时是一个大权在握、骄横跋扈、朝野侧目的人物。

碑帖的拓制过程(以黄石崖造像为例)

五、碑帖的价值

包含这样几个方面:

一)、历史资料价值。如乾隆年间发现于新疆巴里坤的汉永和二年(137)《裴岑纪功碑》,(幻灯)就记载了敦煌太守裴岑以郡兵三千抗击入侵之敌的事情。1954年5月在广州越秀山镇发现的唐《王涣墓志》铭文1704字。为墓志中的宏篇,就解决了晚唐历史中的久疑未决的“都都统”的头衔问题。等等

二)、文学资料价值。

三)、文字学资料价值。关于文字学的著录非常之多,文字学的一手资料来自碑刻。(幻灯)

四)、书法艺术资料价值

清叶昌炽《语石》中说“吾人搜访著录,究以书为主,文为宾”(幻灯)。这就说出了看重碑帖的人的心理。也符合当代艺术家看待碑帖的心理。

五)、宗教艺术资料价值(幻灯)、美学方面、民族学方面的价值,等等。

按:说明一点,现在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生活富足。全社会收藏热,而在众多的收藏品类当中,碑帖的收藏是最具文化品位的。而

且,也是最具升值潜力的。

六、碑帖鉴定的主要工具书

分为1、碑帖鉴定类、通论类、录文题跋类、拓本图集、词典与碑目类等专著。

碑刻,如:方若《校碑随笔》、《增补校碑随笔》(从先秦到唐代介绍碑刻800余种,伪刻180余种)、《碑帖鉴定》、《善本碑帖录》、《语石》、、《金石萃编》、《八琼室金石补正》、《北京图书馆藏历代石刻拓本汇编》、《汉碑全集》(河南美术出版社,全书共六卷,收汉碑285种,360件)、《碑帖叙录》(介绍碑刻与刻帖总共有1600余种)、《中国金石学概要》、《中国古代石刻通论》、《碑别字》、《广碑别字》、《四山摩崖刻经》、《泰山石经》等等。

刻帖,如:《丛帖考》、《张伯英碑帖论稿》(限量发行1000套)、《帖学举要》、《宋代帖学研究》等。

金石论著书目有上千(560)种。

拓片制作技法及元碑拓制过程

拓片制作技法及元碑拓制过程 拓片的拓印的方法有四种。分别是扑墨拓法、擦墨拓法、蜡墨拓法、响拓法;而其中最常用的是扑墨拓和擦墨拓。现将其中拓法大略及《尊经阁记》碑拓制过程表陈如下,以记古技。 四种拓法: 一、扑墨拓法:先把要拓的花纹或文字尽可能剔刷清楚,用大小合适的宣纸盖上,把纸轻轻润湿,然后在湿纸上蒙一层软性吸水的纸保护纸面,用毛刷轻轻敲捶,使湿纸贴附在该物表面,随着它的花纹文字而起伏凹凸。之后除去蒙上的那层纸,等湿纸稍干后,用扑子蘸适量的墨或朱砂,敷匀在扑子面上,向纸上轻轻扑打,形成拓片。 二、擦墨拓法:主要用于拓印碑石。先把湿纸铺在碑石上,用棕刷拂平并用力刷,使纸紧覆凹处,再用鬃制打刷有顺序地砸一遍。待纸干后,用笔在拓板上蘸墨,用细毛毡卷成的擦子把墨汁揉匀,并往纸上擦墨,勿浸透纸背,使碑文黑白分明,擦墨三遍即成。 三、蜡墨拓法:用松烟子和蜡调合,做成饼状大墨团,将干纸贴在刻石上,用大蜡饼干擦,又名为干擦墨。

在气候严寒或洞窟潮湿地区,均可使用干擦墨拓法。 四、镶拓法:用小扑子先拓大字边缘,然后镶补完整的方法。先把字边拓好揭下,再全补上墨。摩崖大字题刻,多用此种拓法。 四、响拓法:拓善本碑帖,将透明薄纸平铺在碑帖上,用笔双钩轮廓,然后用小扑子影拓。或在原碑帖上覆一层薄纸双钩填墨,也叫响拓。传拓碑帖用墨,以晚清、民国初年碎墨最佳,将碎墨放入小罐内,加适当凉水,用木棍搅成墨汁,写字不洇即可用。松烟桐油合香料制成的墨,或现在精制书画墨汁,也是传拓碑帖佳品。用烟子合胶做墨汁,或用烟子合蛋清做墨汁,必须在墨汁中加薄荷精、樟脑精等香料少许,可免去拓片的腥臭味。直接用黑烟子合水传拓的最劣。 用的最多的是扑墨拓和擦墨拓。 《尊经阁记》拓制过程 元代文字学家、书法家杨桓篆额书丹的《尊经阁记》碑2008年在山东济宁发现,因其形制巨大,文字众多,字体奇特,而受到关注。《济宁日报》、《中国书法》杂志(2011年第10期)分别刊登文章,赞誉“一字点画囊多体,楷书篆意隶风骨”。

书法文化之仿古碑拓书法作品制作教案

《书法文化之仿古碑拓书法作品制作》教案 武汉市汉阳区车站小学邢珺 【设计意图】: 我校是一所全国书法艺术特色的学校,校园内浓浓的墨香浸润着一代代车小人,随处可见的名家手笔、名家肖像、师生书法作品……我们的学生每天都要进行“书法天天练”的书写,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书法书写的兴趣,因此,我设计了“书法文化之仿古碑拓书法作品制作”的综合实践活动,希望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书法相关文化,并在制作活动中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领域】:设计?应用、造型?表现 【适用年级】:小学四、五、六年级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介绍仿古碑拓书法制作方法,并能让学生正确选择制作用纸。 2.学生根据想象、创造,设计方案,并尝试将制作完成仿古碑拓书法艺术品。 3.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我研究、小组合作的精神。 【课前准备】: 1.学生分小组 2.制作材料:明矾、毛笔、各种生宣纸、废旧报纸、墨、排刷、装饰纸 3.cai课件和课前教师制作的仿古拓碑书法作品。 4.学生调查母亲节的好词好句。 【教学设计】: 一、引导阶段(观察—演示) 1.师:同学们,邢老师给大家变一个魔术! 2.魔术演示 3.师:你们想提什么问题吗? 4.指名提问,教师答疑。 师:刚才这个魔术展现了书法文化之仿古碑拓书法作品制作的全过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制作方法。 (板书课题:《书法文化之仿古碑拓书法作品制作》) .二、发展阶段(初探—交流) 1.师:通过刚才的你们的观察,都有哪些制作步骤呢? 学生回答(课件逐一出示) 2.欣赏教师作品。 师:同学们喜欢仿古拓碑书法作品吗?教师还做了几件作品,下面就请同学们

【碑拓撷英】 隋碑第一:《龙藏寺碑》元拓本

【碑拓撷英】隋碑第一:《龙藏寺碑》元拓本 【碑拓撷英】隋《龙藏寺碑》隋《龙藏寺碑》,楷书,无撰书人姓名,开皇六年(公元五八六年)刻,碑在河北省正定县。有人说它“整密瘦健,为隋碑第一”,有人说它是“爽整精能,为隋碑之极则。”隋建国只有三十七年,在书法艺术方面的成就,当然不及两汉,唐宋那样百花争妍,蔚然大观,但是,它在书法发展史上所占的地位和功绩,还是值得一书的。这正是今天珍视和研究《龙藏寺碑》的原因所在。康有为曾说:“隋碑渐失古意,体多闿爽,绝少虚和高穆之风,一线之延,惟有《龙藏》。”《龙藏寺碑》用笔沉挚有力,刚柔相济,结体严谨安雅,方整有致,已是成熟的楷书形象。杨守敬说:“细玩此碑,正平冲和处似永兴(虞世南),婉丽遒媚处似河南(褚遂良),亦无信本(欧阳询)险峭之态。”可见初唐诸家大多从此萌芽。其中受其影响最大的应是褚遂良。褚的《雁塔圣教序》、《孟法师碑》等与它似乎有着明显的渊源关系。因此,人们说《龙藏寺碑》是集北碑之众长,开初唐一代书风的“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梯。《龙藏寺碑》碑额楷书“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15字《龙藏寺碑》全拓《龙藏寺碑》通高3.15米,宽0.90米,厚0.29米。碑文楷书30行,行50字,凡1500余字。碑为龟趺。碑额呈半圆形,浮雕六龙相交,造型别致,刻工精细,具有隋唐蟠龙的

古朴风格。碑额楷书“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15字。碑阴及左侧有题名及恒州诸县名,分5截30行,行字数不等,亦为楷书。据光绪元年《正定县志》载:“龙藏寺碑并阴,张公礼撰并书,开皇六年十二月立,今在隆兴寺。”释文:窃以空王之道,离诸名相;大人之法,非有去来。斯故将喻师子,明自在如无畏,取譬金刚,信毕竟而不毁。是知涅槃路远,解脱源深。隔爱欲之长河,间生死之大海。无舩[同“船”]求度,既似龟毛;无翅愿飞,还同兔角。故以五通八解,名教攸生;二谛三乘,法门斯起。捡麁[同“粗”]摄细,良资汲引之风;挽满陷深,雅得修行之致。若论乹[同“乾”] 闼之城皆妄,芭蕉之树尽空,应化讵真,权假宁实,释迦文非说法之□,须菩提岂证果之人?然则习囙[同“因”]之指安归,求道之趣奚向?如幻如梦,谁其受苦;如影如响,谁其得福。是故维摩诘具诸佛智,灯□之坐斯来;舍利弗尽其神通,天女之花不去。故知业行有优劣,福报有轻重。若至凡夫之与圣人,天堂之与地狱,详其是非得失,安(?)可同日而论哉?往者四魔毁圣,六师谤法,拔发翘足,变象(?)吞麻,李园之内,结其恶党,竹林之下,亡其善聚。护戒比丘,翻同雹草。持律□□,忽等霜莲。慧殿仙宫,寂寥安在?珠台银阁,荒凉无处。离离缀彩,宁劳周客;含含奏曲,讵假殷人。我大隋乘御金轮,冕旒玉藻(??),上应天命,下顺民心,飞行而建鸿名,揖让而升(?)大宝。匪结农轩之阵,谁侚汤武之师?称

碑拓工具材料

传拓简史 (一)名称的由来 传拓技法,是以纸紧覆进石器物的文字、图画上面,然后用墨打印;因在传拓过程中有一套技术方法,故名。由于此法主要应用于金石器物上,如拓因碑刻、墓志、甲骨文字、陶器文字、青铜铭文、玉器花纹、瓦当图案、画像石、铜镜、货币、铜器器型等,所以也称金石传拓技法。 传拓技法的“拓”是个多音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力读音不同。“拓”字的规范语音读tà,但在民间大多读作tuò,拓也作搨。 人们通常所说的拓本或拓片,就是指用这种技术方法而形成的纸本或者纸片而言。 拓印,通俗的说法叫拓碑,或者叫打碑帖。唐、宋时期,拓碑称为“打碑”,拓本名曰“打本”或者“墨本”。据记载,唐·天宝四年的《石台孝经》后刻《李齐古表》,表内就有“臣谨打本分为上下卷,于光顺门奉献以闻”;唐·元和八年,《那罗延经幢》后有“弟子那罗延尊胜碑,打本散施”;汉·《仓颉庙碑》碑阴的宋·《嘉祐五年题字》末有“万年朱吉打碑记”;唐·《八关斋报德记》碑阴有唐大中五年的崔倬补刻跋,跋云:“在前刺史唐氏得墨本”,最末为“曹州□□县主簿□□师傅打石碑”;宋·田克仁重刻《郙阁颂》跋曰:“克仁开禧年得由墨本于京口”;苏辙题灵严寺诗后的跋说:“原石久佚,此为靖康初,得墨本于(艹仕)平李时升家再模石”等。时至今日,西安仍旧有人把拓本称为“打本”或者“墨本”。 至于唐人所云“模搨”,是指摹写古人书法的墨迹而言,于我们今天所讲的这一传拓技法不是一回事。 (二)传拓的肇始 我国的传拓技法,历史悠久,至少已有千年。《隋书·经籍志一》载:“其相承传拓之本,犹在秘府”,可见“传拓”一词早已有之。有从前面提到的《石台孝经》、《那罗延经幢》、《八关斋报德记》等刻跋来看,拓本在唐时已经流行,那么,传拓这种技术方法,至少应在隋代已经产生,甚至更早。 秦·《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梓唐代在宝鸡被发现后,很奎就有了拓本应世。韩愈《石鼓歌》曰“公从何处得纸本,毫发尽备无差讹。”韦应物《石鼓歌》:“令人濡纸脱其文,既击既扫白黑分。”由此可见,唐时人们对传拓技法不仅已经掌握,而且还能拓出上好黑白分明的拓本来。清·道光年间,甘肃敦煌石窟曾发现一大批珍贵文物,其中有唐太宗书《温泉铭》拓本、欧阳询书《化度寺(sss 邑)禅师舍利塔铭》拓本、柳公权书《金刚经》拓本,这些都时唐代拓本中的佳作,县珍藏于法国巴黎图书馆,三拓本的发现也足以说明这一点。 (三)传拓石刻简史 传拓首先是从拓印石刻开始的,其技法主要是擦拓。 宋代拓发沿袭唐代。擦拓仍是主要方法。所拓之碑,多集中于隋、唐名碑。在当时,所拓墨色,已分出两种,乌金拓(图1)与蝉翼拓(也称蝉衣拓,图2)。

王羲之《集字旧拓周孝侯碑》

王羲之《集字旧拓周孝侯碑》 《平西将军周府君碑》现存江苏宜兴周孝侯庙,碑上题款标明由西晋文学家陆机撰文,集右军将军王羲之书,唐元和六年义兴县令陈从谏重立。据《宜兴县志》记载,明嘉靖年间,宜兴遇水灾,粮仓被淹,周王庙曾作粮仓。后因洪水泛滥,粮食腐烂,蒸蚀了石碑,字多漫漶,可辨识字仅三分之二。此旧拓本所有字迹清晰可辨,故可知其所拓时间至少早于明嘉靖,可称为此碑拓的最善本。

周府君即著名的“周处除三害”中的周处,生于公元242年,卒于297年,字子隐,晋朝阳羡人。年轻时常与人斗殴闹事,乡亲们将他与长桥下的独角蛟、南山上的白额虎并称“三害”。他射虎斩蛟后,入吴求学,立志改过。曾任吴国东观左丞、晋新平太守、广汉太守、楚郡内史、散骑常侍,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周处刚毅正直,任御史中丞时,得罪了梁王司马彤,元康七年(297年)被迫孤军与叛军齐万年交战,战死疆场。赠平西将军,谥号孝。周处在史学、文学等方面也有建树,著有《默语》、《吴书》,还撰写了《风土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介绍地方性岁时节令和风土习俗的著作。 平西将军周府君碑部分碑体镶嵌在宜兴周王庙大殿西侧墙壁中,碑面凸出墙体以外。因年代久远,碑面局部蚀坏,历来不为人们所注目。此碑顶部有碑体本色的夔龙卷卧,碑上侧穿孔。从碑的形制看,“穿孔双头夔龙碑”至迟是南北朝时期的。因为,此后延续到唐代几乎就看不到“穿孔碑”了。碑文为行书,与唐人集王羲之《圣教序》中字体毫无二致。据悉,《兰亭序》真伪辩论由来已久,王羲之及其书法特征是争论关键。郭沫若认为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没有行楷书,《兰亭序》是隋朝和尚智永所作,这一论点和者甚众。中国著名学者、书画鉴定大师扬仁恺则针锋相对,认为王羲之的文字既有行书又有楷书,《兰亭序》是王羲之的真迹。而此碑的幸存对甄别《兰亭序》真伪有着至关重要的佐证作用。 此拓文与《续修四库全书》中《陆士衡文集》所录略有不同,兹依拓文记全文如下: 晋故散骑常侍,新平、广汉二郡太守,寻除楚内史,御史中丞使,持节大都督涂中京下诸军事,平西将军孝侯周府君之碑。 晋平原内史陆机撰,右将军王羲之书。 君讳处,字子隐,义兴阳羡人也。氏胄曩兴,焕乎坟典,华宗往茂,郁其简书。启三十之洪基,源流定鼎,运八百之远祚,枝叶封桐。轩盖烈于汉廷,蝉冕播

拓印

二、拓碑的方法: ◎拓碑必备的工具:一、白芨水:中药行有售,其性黏若胶水,使用前需煮过如胶水一样泡稀使用。〈也可使用白芨粉但效果不佳〉二、刷子:棕刷:敲打宣纸,使文字凹入用软毛刷:上白芨水及裱宣纸用三、拓包:用眠布包栗米,沾墨汁,拓印碑面用(拓包必须绷紧)四、墨汁:着色用,可使用墨汁或研磨之墨汁五、其它:宣纸、清洁用之刷子、装墨汁及白芨水之盆子,喷枪、卫生纸、抹布等 ◎拓碑的方法:第一阶段准备工具1、拓碑前必须先清洁碑上的灰尘2、纸的准备必须比碑大,上下左右稍大约二~三公分。3、白芨水必须于当天或前一天准备,切勿提早储存,以免失去黏性。4、拓包二个,一个沾墨汁,一个均匀墨色。〈可交替使用〉5、刷子、盆子、墨汁、喷枪第二阶段上纸1、先在碑上刷一层白芨水,必须涂均匀。2、上纸由上而下对其四角之后用软毛刷由上而下由中而左右由内而外刷平,同时赶走空气使纸与碑面密合第三阶段敲打1、用棕刷敲打,使文字凹入均匀,但不能太大力敲打,以免拓纸破裂。2、敲打时力量需均匀,不轻不重,每个字凹入约0.5公分左右即可,由上而下先纵或先横敲打皆可,俟字全部均匀凹入籍告完成。第四阶段上墨色1、上墨时左右手各执一拓包,左手沾墨汁,右手柔搓,左手拓包引色至右手拓包,使之平面均匀,并先行试打在预备纸,查看色泽是否均匀。2、使用拓包必须上下正打,不可左右斜打或过分用力,亦不可专打一处,也不可东打一下、西打一下;必须由上而下或由左而右,渐次密集吋吋相连,连续地步轻不重地先纵后横或先横后纵地上色,直至全碑皆上色完毕即可。第五阶段取下1、取下拓本的最好时机是拓本八至九分干时最为恰当,因此时拓本较不易破损且易于取下,若尚湿即急于取下,则易破裂。2、大型碑于取下前必须二至三人协助,由上而下与碑面成垂直,平均提起拉开,并事先预备好报纸,平面放置,让他自然干,若让拓本晒太阳则拓本将形成凹凸不平及僵硬的现象。 ◎优良碑拓的特征:1.墨色均匀、黑白分明。 2.字迹清晰不渗墨。 3.字迹完整不变形。这是战国时代秦国的诅楚文,与石鼓文两件刻石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石刻文字,诅楚文原石自宋代出土后不久就不见了,然今日的后人得睹见秦时古文字端赖拓墨之术与保存之功。这是东汉时的曹全碑,原碑石在中国大陆西安碑林,距今约1800余年前,然今天的台湾人仍能睹见曹全碑的秀逸多姿风格,拓墨之术功不可没。 ◎野外拓碑注意事项:1、注意天气变化,风过大或太热均不适施工。2、若有需攀爬岩墙时,注意安全。3、各项拓碑工具务必备齐,外加清洁用具等均需妥备4、需有防蚊虫叮咬措施或药品。5、若是至庙宇或墓场拓印,建议您三牲、水果之礼,不可少。毕竟中国人是相信这套的。 ◎碑拓的保存与运用:辛苦拓印而得的碑拓,如果没有妥善保存、运用,殊为可惜,建议如下:一、编号与纪录:碑拓需详加纪录,编号、地点、时间、文字或图样、样式、内容、字数、大小等均需详细纪录,不但便于整理、寻找,亦可整理出版嘉惠后学。二、装裱:可将碑拓请良善之裱功师父,加以精裱。再好的碑拓如无经装池,则不显其价值,因此精选良善之师父是很重要的。三、或作为展示或为欣赏或临摹学习、教学均可,例如乡土教学课程野外参观时如能将该处之碑拓图案拓印回校彼此交流或作研究社会历史或欣赏其书法之美均是很好的运用。 三、碑帖的拓法: 1、洗碑对于新碑要洗去石粉的碎块。对于旧碑要洗去泥垢杂草,洗后要吹干。对于有些碑,由于常年倒在地上,碑面长满青苔,要用火烧去青苔。经过火烧过的碑,容易变酥。这就是有些碑锤拓树次就碎裂的原因。 2、准备传拓用纸各个时期用纸是不同的。南北朝时期用桑皮纸,唐朝时多用棉料纸。传拓碑刻用纸,是很讲究的。太薄易破,纸厚不能呈现笔锋;另外纸要有韧性,竹纸不耐久,棉纸易干起毛,藤纸虽佳,但不宜捶拓。拓碑刻古器物等用纸,先用小裁刀剔去纸上疙瘩、草棍、沙粒等杂质,裁掉纸边红色印记,把纸清扫干净再使用。闷纸,也是传拓碑刻的一个重要步骤。传拓碑刻闷纸,主要方法是清洗碑刻,按刻石尺寸裁纸,四边余3厘米,用棉连纸、料半纸等均可,把纸折成20×20方块,或长方形,每折相错5毫米,以便揭开使用,然后将一张叠好的纸放入清水盆内,湿透后取出放在洁净的湿布上,每一张湿纸,加上叠好的一张干纸,用湿布包好,双手用力压纸,待湿干均匀后取用。 3、上水蜡古人是上白芨水,有的用薄浆水,也可以用水蜡。各个时期方法不同,性能也不同,但目的是一样的,主要是使拓纸能稍粘住。 4、上拓纸其方法是用椎包将纸与石之间,拓平,挤出空隙,把纸平服地贴在石面上。注意用力轻重适宜,纸张不能皱,不能破。然后,用垫纸的毡子吸干拓纸的水分。 5、

拓片的装裱的方法

聚贤阁装裱培训中心指点你拓片的装裱的方法 1,全拓的装裱 具体托裱方法是把要托的拓片反铺在台面上,在上浆水时,不能用大排笔,只能用两三管小排笔或大毛笔。用羊毫笔蘸浆水,在刷浆水时,一定按拓片纹饰或文字的结构,用笔慢慢刷抹。拓片有皱纹的地方,让它原样皱着。浆水上湿点关系不大。将托纸覆上后,用鸡毛帚轻轻一扫,稍等一会儿。将吸水纸铺在旁边,把上好托纸的拓片提起,放在铺好的吸水纸上,用棕刷刷实, 起吸湿作用。然后在托好的拓片四边刷上稠浆,在下边贴一小纸条作启口,上墙。待数日干后揭下,裁剪整齐即可。留边应宽,以便书跋题笺。 在托裱立体图形拓片时,其方法与上述托裱整张拓片方法相同,只是应将青铜器铭文的全文粘附在立体图形上端的某一位置上,要合乎章法。这样,才能成为一幅完整的立体图形拓片。装裱成轴后,可作为艺术品欣赏或珍藏。 2,册页的装裱 装裱之法因人所好不同, 目的不一,其装裱形式也就不一样。在唐宋时期盛行剪裱本,也就是将拓片剪成条分页装裱成册页。如敦煌石室发现的四种碑刻古拓,仍保留唐代的形状,为剪裱本。有些人把好的字剪下来进行装裱,则是为了以之作为学习书法的范本。 此方法要求拓片的字数和行数,必须依照原石刻的文字顺序,其跳行空格、损泐之字均不能剪弃,也都应尽量剪裱。每页有若干行、抬头、年月、落款以及首尾附题小跋的位置均应画好样式;文词必须连贯,方可剪成条,再分条装裱。装裱册页多用罗纹纸镶嵌,洁净古雅。册面可用织棉或缂丝糊制,也可用楠木或红木制作。 碑帖拓片或仅垫薄纸一层,每一层接缝处,以纸黏合,循环舒卷,称之为经折裱。 如果字比较大,可一页一字,或一页二字,贵之绫绢。绫绢易脱落,以纸为佳。 碑帖拓片也可装裱成书籍形式,线穿成册。本虽便于观赏,但也有它的弊端,年久易脱胶,装成推蓬式册页。其四边如欲包边,切不可用华穿线一边,每页垫纸条,使厚薄均匀。只是剪裱特别容易遗散。 注意事项 在对拓片进行托裱之前,首先要对拓片进行仔细的观察,确定方案后方可实施。因为传拓时是把纸刷在字和花纹的里面,这里面的纸即已伸开,到了拓成揭起时,虽然宣纸有收缩性’但伸耳的部分绝不会恢复如前。 尤其对新拓片,在托裱之前,把它折叠起来,用纸包住,不要压得太实,避免文字紧贴。放进蒸笼内蒸 20一30分钟,使墨胶牢固地定在拓片上,不至于在托裱过程中因湿水而脱墨。 北京聚贤阁装裱培训中心一家专业装裱字画,高仿水印书画的老作坊,成立于1984年,主要经营:手绘高仿字画,古字画揭裱修复,传统手工装裱,现代机裱装裱,剪纸、十字绣卷轴裱,配框等。框类有国画框、油画框、版画框,素描画框、水彩画框,摄影配框、剪纸配框。 装裱亦称“装潢”、“装池”、“裱背”,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美化和保护书画及碑贴的技术。装裱也一是门艺术。俗话说,三分画七分裱,可见装裱之重要。书画作品一经装裱、便觉神采墨妙而成为完整的作品使人感到赏心悦目。其方法是先用纸托裱在书画作品的背后,再用绫、绢、纸镶边,及至扶活,然后安装,轴杆或版面。成品按形制可分为卷、轴、册页和片。经装裱后的书画,碑帖便于收藏和布置观赏。明代周嘉胄所著《装裱志》,清代周二学所著《一角篇》及现代冯鹏生所著《中国书画装裱概说》杜子熊 所著《中国书画装裱》;都是系统论述书画装裱的专门著作。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目前我国书画市场已经出现了机裱,通过高温定型、化学胶膜粘压的方法装裱。省去了制作浆糊的工艺,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益,但是机裱的字画不易揭裱、翻新、修补,所以具有收藏价值的字画还要慎重,尽量用传统浆糊装裱。

石碑拓片拓制(全)

拓印技术在中国已有1000 多年的历史。有些珍贵文物碑、版、印章边款、镇纸、臂搁、笔筒、扇骨、墨盒、铜镜、瓦当、画像砖和钱币等器物,由于受保护条件的限制以及大自然中有害因素的侵蚀,这些都给文物碑、版等造成不同程度的损毁。为了保护祖国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就应将其拓印下来以作备份,使其传承后世子孙。例如:我国古代许多已散失毁坏的碑刻,因有拓片传世,如今才能见到原碑刻的内容及风采,如汉西岳华山庙碑,在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地震时被毁,但它的传世拓片现在已成为珍品;又如唐柳公权书宋拓神策军碑,因原碑已佚,仅有一册拓片传世,就成为孤本。因此,拓印技术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笔者作为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一名专业技术人员,有责任将祖国传统传承技术及经验,继承并发扬光大下去;同时,对国外一些先进的传承保护技术和经验,也应该很好的学习,取长补短,使我馆的文物保护传承工作达到新的水平。下面就将拓片制作的方法及步骤简要介绍如下: 一、什么是拓片? 用墨把石刻和古器物上的文字及花纹拓在纸上后的成品。这种拓印行为也称为拓片。拓片是从原物直接拓印下来的,大小和形状与原物相同,是一种科学记录的方法。除有凹凸纹饰的器物外,甲骨文字、铜器铭文、碑刻、墓志铭、古钱币、画像砖、画像石等,都广泛使用这种方法记录并保存流传后世。 二、主要的拓印方法 扑墨拓法:先把要拓的花纹或文字尽可能剔刷清楚,用大小合适

的宣纸盖上,用喷水壶把纸均匀润湿,然后在湿纸上蒙一层软性吸水的纸保护纸面,用毛刷轻轻敲捶,使湿纸贴附在该物表面,随着它的花纹文字而起伏凹凸。之后除去蒙上的那层纸,等湿纸稍干后,用扑子蘸适量的油墨或书画墨,敷匀在扑子面上,向纸上轻轻扑打,形成拓片。 擦墨拓法:主要用于拓印碑石。先把湿纸铺在碑石上,用棕刷拂平并用力刷,使纸紧覆凹处,再用鬃制顿刷有顺序地砸一遍。待纸八成干后,用笔在拓板上蘸墨,用细毛毡卷成的擦子把墨汁揉匀,并往纸上擦墨,勿浸透纸背,使碑文黑白分明,擦墨三遍即成。此外还有蜡墨拓、镶拓、响拓等。就不一一介绍了。通常我馆常用扑墨拓法制作拓片。总之,采取什么拓制方法要视其拓体的类型而灵活选择。三、拓印材料 纸。纸要求有韧性、细腻、超薄。1、汪六吉净皮扎花纸。2、边史纸。3、净皮棉连纸4、生宣为拓纸常用选纸。 墨。一般要求油烟墨(但也可以用“曹素功墨汁”和“一得阁墨汁”);腊墨 白芨。白芨水具有无色、透明、黏性的功效,白芨水的作用是提高纸和碑刻的吸附力,可使纸张附着拓体不致脱落,拓成后又易揭取不会粘贴拓纸。 丙三醇。俗称甘油,在拓印调墨时在墨上滴几滴,可防止拓纸过湿使字迹跑墨、走样、污染拓体。 四、拓印工具

拓碑的方法

拓碑的方法 ◎拓碑必备的工具: 一、白芨水:中药行有售,其性黏若胶水,使用前需煮过如胶水一样泡稀使用。〈也可使用白芨粉但效果不佳〉 二、刷子:棕刷:敲打宣纸,使文字凹入用 软毛刷:上白芨水及裱宣纸用 三、拓包:用眠布包栗米,沾墨汁,拓印碑面用(拓包必须绷紧) 四、墨汁:着色用,可使用墨汁或研磨之墨汁 五、其它:宣纸、清洁用之刷子、装墨汁及白芨水之盆子,喷枪、卫生纸、抹布等

◎拓碑的方法: 第一阶段准备工具 1、拓碑前必须先清洁碑上的灰尘 2、纸的准备必须比碑大,上下左右稍大约二-三公分。 3、白芨水必须于当天或前一天准备,切勿提早储存,以免失去黏性。 4、拓包二个,一个沾墨汁,一个均匀墨色。〈可交替使用〉 5、刷子、盆子、墨汁、喷枪 第二阶段上纸 1、先在碑上刷一层白芨水,必须涂均匀。 2、上纸由上而下对其四角之后用软毛刷由上而下由中而左右由内而外刷平,同时赶走空气使纸与碑面密合 三阶段敲打 1、用棕刷敲打,使文字凹入均匀,但不能太大力敲打,以免拓纸破裂。 2、敲打时力量需均匀,不轻不重,每个字凹入约0.5公分左右即可,由上而下先纵或先横敲打皆可,俟字全部均匀凹入籍告完成。 第四阶段:上墨色 1、上墨时左右手各执一拓包,左手沾墨汁,右手柔搓,左手拓包引色至右手拓包,使之平面均匀,并先行试打在预备纸,查看色泽是否均匀。

2、使用拓包必须上下正打,不可左右斜打或过分用力,亦不可专打一处,也不可东打一下、西打一下;必须由上而下或由左而右,渐次密集吋吋相连,连续地不轻不重地先纵后横或先横后纵地上色,直至全碑皆上色完毕即可。 第五阶段:取下 1、取下拓本的最好时机是拓本八至九分干时最为恰当,因此时拓本较不易破损且易于取下,若尚湿即急于取下,则易破裂。 2、大型碑文取下前必须二至三人协助,由上而下与碑面成垂直,平均提起拉开,并事先预备好报纸,平面放置,让他自然干,若让拓本晒太阳则拓本将形成凹凸不平及僵硬的现象。 ◎优良碑拓的特征 1.墨色均匀、黑白分明。 2.字迹清晰不渗墨。 3.字迹完整不变形。 ◎野外拓碑注意事项: 1、注意天气变化,风过大或太热均不适施工。 2、若有需攀爬岩墙时,注意安全。 3、各项拓碑工具务必备齐,外加清洁用具等均需妥备 4、需有防蚊虫叮咬措施或药品。 5、若是至庙宇或墓场拓印,建议您三牲、水果之礼,不可

碑拓鉴赏 讲座

碑拓鉴赏讲座 主讲:李绪杰 顾问:王钧刘大新 一、 碑帖的含义 1、 碑在《说文解字》中是这样定义的“碑,竖石也”,(幻灯)这是碑的原义。后经过发展才开始刻有文字。 今天我们解释“碑”字,应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理解。 狭义来讲,碑是许多石刻种类中的一种;而从广义来讲,它泛指各种形制的石刻文字。今天我们欣赏石刻文字书法时,就得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了。这也是碑的含义的引伸和扩展的结果。 凡刻有文字的刻石统称为碑,也有其渊源,并非近时开始的,清代叶昌炽在其《语石》中曾记载:“凡刻石之文皆谓之碑,当是汉以后。” 碑这一概念,经过含义的延伸,就包括了:刻石、碑、碣、墓志、塔铭、刻经、造像、石阙、摩崖、画像题字等等,成为一切刻有文字的石刻的总称。 2、 帖,(幻灯)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帛书也”。古人把书写在竹、木上的字迹,称之谓“简牍”,书写在丝织品上的字迹,称之谓“帖”。帛,就是丝织品的总称。自从造纸术发明后,帛与缣jian

(细绢)素、纸并用于书札。到此凡是小件篇幅的书迹,当时人们都称之为帖。帖的含义因此也就得到扩展。(一扩展) 从东汉开始,书法艺术逐渐受到社会的重视,文人士大夫有收集书家手迹的习惯(用现在话说就是收藏名人信札或墨迹),这些名家信札被收藏者作为珍秘,供收藏者研习。(二扩展) 自宋朝开始(也可能从五代开始),有汇刻历代名家书迹于木、石之上的,称作丛帖或集帖。从石刻上棰拓下来的拓本,为了便于临摹欣赏,装订成册。(三扩展) 从清末西方摄影技术传入我国后,凡是镌刻或手写的一切书法艺术文字,经过影印装裱成册的,也都称为帖。 这样,就能看出帖的产生与发展了。 二、 碑与帖的区别(幻灯) 人们习惯于碑帖合称,形成了一种刻字拓本的概念。而实际上,碑和帖是有区别的。这些不同体现在文字内容、书法风格、性质、功用及制作方法上。 碑的文字内容和功用是为了追述世系、纪功颂德或祭祀记事之用,有一定的格式。虽有正、行、隶、篆各种书体,但要求肃穆庄重,书丹上石,刻成后立于地上。形状多为竖长方形,早期上有穿孔,后发展成为上有碑额,下有碑趺(赑屃)之状。通常是碑阳、碑阴两面刻字,如汉《张迁碑》等。也有加上两碑侧,四面刻字者,如唐《颜氏家庙碑》等。到后来,凡刻于石上,符合其功用的石刻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