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与传统文化保护研究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与传统文化保护研究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与传统文化保护研究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与传统文化保护研究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与传统文化保护研究

XXX

[摘要]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有着多元的民族文化。在各个少数民族聚居地,有很多民族特色很浓的少数民族村寨。其产业结构、民居样式、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集中体现了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的特点。民族村寨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 是发展特色经济的宝贵资源。但在农村发展过程中,有的村寨破坏少数民族传统建筑风格和生态环境的现象越来越严重。2014年1月25日,镇远县报京乡报京侗寨25日晚发生寨火,100余栋房屋被烧毁。报京大寨是黔东南北部地区最大的侗寨,曾是中国保持最完整的侗族村寨之一。报京大寨距离镇远城南39公里,居住着470余户、2000名侗族同胞,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因此,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工作刻不容缓。

[关键词]特色村寨,民族文化资源,民族文化保护,保护性开发

近几年以来,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以支点战略为中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湖北省民族部门紧密围绕湖北武陵山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先进自治州建设,抢抓机遇,主动作为,突出特色,扎实工作,在开展恩施市枫香坡等17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基础上,重点实施了17个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其中2009年5个:恩施州咸丰县官坝水脉苗寨、来凤县舍米湖村、宣恩县两河口村彭家寨、宜昌市点军区车溪土家族村、襄樊市宜城市王台回族村等,2010年和2011年又启动了12个:宜昌市枝江县安福寺乡秦家塝村、宜都市潘家湾土家族乡集镇、巴东县东壤口镇雷家坪村、长阳县武落鈡离山、恩施市营上村、宣恩县谭家坝村、荆门市沙洋县沙洋镇三峡土家族村、恩施州恩施市盛家坝乡小溪村、建始县高坪镇石垭子老街、利川市沙溪乡繁荣村张高寨、利川市水井村、咸丰县麻柳池),为全省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增添了特色,丰富了内涵,拓展了领域,提升了质量。

一是改善基础设施。二是壮大主导产业。三是彰显民族特色。四是繁荣民族文化。湖北省民宗委先后制发了《关于在全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开展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和《湖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五年规划》(2011-2015年),相关管理制度、工作机制逐步建立健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发展工作总体规划已全面展开。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成为少数民族群众的幸福工程。通过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极大地调动了少数民族群众改造特色民居的热情,少数民族群众在享受特色村寨建设成果的同时,体会到了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群众的关心,看到了党和政府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的决心,进一步充满了信心。同时,通过试点示范,民族地区各县市政府和部门都自发组织到试点村寨参观学习,激发了少数民族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推动了民族地区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的开展。少数民族群众对民居改造工作交口称赞,他们说:水电路气房,样样比过去强,日子越过越亮堂。基层干部认为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增进民族团结的重大举措;他们都表达了加快少数民族特色民居改造的愿望。

文化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是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是发展生态旅游特色经济的宝贵资源。在新农村建设中,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是在新形势下对尊重民族文化平等权利,保护文化多样性,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是促进少数民族群众民生改善的客观需要。

我的家乡湖北省宜都市潘家湾土家族乡便是湖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与保护的试点之一。为此制定的四点计划:一是科学制定规划,提升特色集镇水平。聘请宜昌市建委等

单位和专家对集镇进行科学规划,制定了《潘家湾土家族乡集镇总体规划》,对现有集镇环境进行特色化、绿化、亮化、黑化、净化、美化改造,努力打造民俗旅游、农业观光旅游,自然生态旅游等具有土家特色的民族集镇。二是争取各方重视,多渠道筹集项目资金。采取“项目支持一部分,政府自筹一部分,市场化运作筹集一部分”的方式,多方筹资,量力而行,分步实施。以省财政厅“1 1”对口帮扶为契机,先后争取环境整治项目资金200余万元。宜昌、宜都两级市直部门先后落实重点项目5个,资金300余万元。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探索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采取“谁投资谁建设、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先后吸纳外来资金500余万元。三是精心组织实施,建设土家特色集镇。先后组织集镇居民12批470人次到车溪土家族村、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白岩坪村、神农架林区等地参观考察,学习经验,开阔眼界,并通过广播、公开栏、会议等方式宣传民族政策,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建立干部全员包户责任制,保持总体风格一致,一户一个设计方案,一户一个协调专班,定期督办通报。四是谋求长效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特色集镇改造坚持与经济效益、改善民生、弘扬民族文化“三结合”。同时对富有特色民居老屋、烈士陵园制定保护措施,发掘民俗文化遗产,建设省级民俗文化博物馆,民族特色日益浓厚,旅游产业逐步壮大,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条例,打造宜都市特色集镇、窗口集镇、环境优美集镇,2009年,宜都市委、市政府在潘家湾土家族乡启动“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项目内容涵盖“13个一”工程。2012年5月相继启动了特色集镇改造、民族文化博物馆、集镇供水等五项工程。集镇改造规划已全部完成,根据集镇规划,特色房屋改造已动工100余户,完成改造85户,施工人员达到120人,完成投资610万元。

2012年11月22日,省民宗委经济发展处调研员袁金山一行前往潘家湾土家族乡,检查验收该乡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宜昌市民宗局副局长王邦华等陪同验收。

自开展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以来,潘家湾土家族乡紧扣土家文化主题,高起点、高标准制定《潘家湾土家族乡集镇总体规划》,先后投资2100余万元,对集镇和部分村居民点环境进行了全面改造,全乡累计改造新建特色民居545户,民族特色逐步显现。先后荣获“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省民族乡镇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等荣誉称号。验收组先后查看了吕家坳村庄集镇建设、沈家冲村居民点建设和乡集镇特色民居改造,参观了乡民俗文化博物馆。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验收组对该乡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自开展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以来,全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居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验收组强调,要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工作,确保民族村寨特色。

通过我对我们乡镇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与保护工作的调查,我总结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与保护工作要做到以下五点:

一,要与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试点村寨的发展,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让利于民;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企业与村组、村民共存、共生、共荣;坚持按照“两型社会”建设和“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总体目标,把科学发展观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具体落实到特色村寨建设的全过程,不仅深得政府和村民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而且保证了少数民族村寨健康、快速的建设和发展。

二,要注重产业定位,科学规划,让村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产业是带动少数民族村寨稳定脱贫、逐步致富、持续发展的根本支撑。要坚持把培育和壮大特色产业作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充分挖掘和发挥地域文化优势,有效对接市场需求;找准产业定位,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分步实施,逐步到位,有效避免了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出现的盲目性、随意性、甚至破坏性问题;注重让村民在村寨发展中尽可能多地获得利益,实现富民富村、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三,要坚持政府主导,村民主体,充分调动项目业主和农民的积极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是一项全新的事业,需要社会广泛参与。作为政府,必须要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加强主导和引导,并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归口到相关部门直接管理,帮助解决规划和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作为项目业主、村民,他们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主体,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既是他们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关系到他们及子孙后代的利益问题,保护和发展需要他们付出,成果也是他们享受。同时,项目业主和村民参与的热情度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能否成功的关键。

四,要重视整合政策,捆绑资源,努力形成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合力。政策和资源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重要基础。一是要充分利用相关职能部门的独特优势,抢抓机遇,多做政策的争取、督办和落实工作。二是要充分发挥地缘、人缘、资源优势,大力做好招商引资、引智工作。三是要合理开发和利用政策资源、自然资源,充分发挥政策和资源的最大效应。四是要建立和完善社会服务功能,针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特点和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活动。

五,要坚持保护为主,发展第一,突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优势。独具特色既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优势的体现,也是根本出路。试点村寨在保护和改造特色民居中,坚持“整旧如旧”的原则,在设计风格上,充分体现土家族民居的典型特征;在建筑用材上,突破传统的条条框框,坚持现代性、节能性与环保性原则;在布局上,强调实用性与现代生活需要相适应。在传承和保护特色文化中,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既挖掘整理、妥善保护了一大批土家族传统文化遗产,又深入研究和挖掘民族服饰、习俗、歌舞等民族文化表现形式和载体,开发、打造了一批弘扬优良传统、体现时代精神、富有创新魅力、达到领先水平的民族文化精品,把以土家族民风、民俗、民情为特点的人文景观与秀美迷人的自然景观有机结合,以民族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为龙头来带动少数民族村寨发展。

少数民族文化月活动方案

少数民族文化月活动方案 1、活动背景 哈尼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滇南地区,包括礼社江下游、红河西侧、哀牢山区的新平、镇源、墨江、元江、红河、元阳、绿春、金平、江城等县。民族风俗浓厚,非常富有历史色彩,他们的住房、服饰、食品、节日、风俗都非常具有特色。 2、活动宗旨 通过展示哈尼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文化发展、中教信仰、生活习性,弘扬少数民族文化,承载傣族民俗风情,丰富校园文化,拓展同学们课外生活,让更多同学老师认识、了解哈尼族人民的生活我系特举办此哈尼族文化月活动。 3、活动主体 本次哈尼族文化月活动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完成,前期主要通过多种方式宣传达到预热,让全院师生了解活动概况,中期通过活动展演、长街宴等一系列活动向大家展现哈尼族风貌,让更多同学了解、认识哈尼族,后期则是哈尼文化讲座,旨在让同学们更深入了解哈尼族民族风俗及历史文化。

活动地点:经济管理学院喷水池广场 活动时间:11月14日----28日 活动对象:文华学院舞蹈系学生会及全院师生 4、活动负责人 主办单位:文华学院舞蹈系团支部 策划承办单位:舞蹈系学生会 协办单位:单位 邀请单位: 赞助商:优习网、大学生精英论坛 5、五活动宣传 (一)宣传部 时间:11月14日(星期三)进行张贴海报、挂横幅、礼仪拿着展报游动、小规模游街、发卡片+传单+歌伴舞蹈等宣传。 地点:1、三栋教学楼一楼两个楼梯口、二栋教学楼一楼、男女生宿舍一楼、食堂门口张贴哈尼海报 1、经管学院喷水池处设点进行舞蹈、卡片、传单宣传 2、学院外商业街、校内球尝食堂门口进行礼仪游动宣传 3、到时得现场进行拍照 (二)外联部 负责联系一些商家,更大范围的宣传我们学生会,拉到些赞。 6、活动开展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大纲

《公共体育(Ⅲ)》课程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 通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的学习,有效培养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解认识,深入了解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民俗习惯与文化内涵,将各民族文化内涵融入到民族传统体育之中,使学生掌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二、重点与难点 (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社会功能和教育价值。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竞赛规则与实践。 三、基本内容与要求 理论部分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本知识 1.1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概述: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与发展 1.2介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1.3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竞赛规则 (一)教学目的:掌握民族传统体育的定义、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社会功能和教育价值,掌握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与发展,了解区域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项目的挖掘整理。 (二)重点与难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特点和社会功能。 (三)基本内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和社会功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竞赛规则等。 实践部分

第1章珍珠球 1.1 珍珠球运动的概况、运动特点 1.2 珍珠球基本技术:水区队员的技术、封锁区队员的技术、得分区队员技术。 1.3 珍珠球基本战术:水区队员与抄网队员的战术配合、水区队员与持拍队员的基础配合、珍珠球的防守。 1.4 教学比赛 (一)教学目的:了解珍珠球的起源、发展、运动特点,掌握珍珠球的技术动作和战术运用。 (二)重点与难点:珍珠球的基本技术动作与技战术运用。 (三)基本内容:传投球技术;抄网技术;挡板技术;进攻与防守战术配合。 第2章蹴球 2.1 蹴球运动的概况、运动特点 2.2 蹴球的基本技术:正撞球技术、侧撞球技术、回旋球技术、发球技术 2.3 蹴球的基本战术:失分战术、走球战术、借力战术、开局发球战术、5分球战术、8分球战术、抢分战术、1米战术、回避球战术 2.4 教学比赛 (一)教学目的:了解蹴球的起源、发展、运动特点,掌握蹴球的技术动作和战术运用。 (二)重点与难点:蹴球的基本技术动作与技战术运用。 (三)基本内容:回旋球技术;定位球技术;双蹴球技术;推球技术。 第3章花炮 3.1 花炮运动的概况、运动特点 3.2 花炮的基本技术:握炮技术、传接炮技术 3.3 花炮的基本战术:快攻战术、阵地突破 3.4 教学比赛 (一)教学目的:了解花炮的起源、发展、运动特点,掌握花炮的技术动作和战术运用。 (二)重点与难点:花炮的基本技术动作与技战术运用。 (三)基本内容:跑动与掩护技术;抢空中炮、交手、传接炮技术;抢跑和冲炮台技术;防守配合技术。

中国建筑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建筑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乡土文明历史悠久,各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建筑文化。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正是在中国数千年农耕文明进程中形成的民族建筑文化的结晶,相对完整地保留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基因,以建筑的形式记载和描画着各民族壮丽的历史诗篇,直接反映着各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的生活状况及经济、体制、生产关系等社会状况。 在中国快速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民族传统文化遭到破坏。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政府主导的大拆大建,村民自发的随意改造,屡见不鲜。许多传统民居被风格迥异的新兴建筑替代,民族与乡村特色逐渐消失,民族特色村寨建筑文化亟待保护。 历史建筑与历史风貌的保护和村民要求改善传统落后的居住环境与生活方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是当前中国传统村落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中显得尤为突出。

对特色村寨进行博物馆式的保护,得不到村民的响应和支持,最终会使村寨文化的传承陷入无人承担、无物承载的困境。时代的发展变迁,使满足乡村振兴主体生产生活需要的创新成为必然。如何在建筑文化创新中,汲取民族文化的精华,新老建筑景观风貌的协调性显得尤为重要。 民族村寨建设在国家大力扶持下,迅速地改变了过去脏乱差的面貌,民生问题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新时期国家持续的扶持和社会资本的注入,加上村寨发展主体自身的资本积累和改善需求,更加量大面广的村寨环境建设即将全面铺开。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要求建筑者们在满足当代人生产生活需求的同时,确保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不受破坏。 1.对乡土材料的应用和现代材料的取舍。 需要原样风貌传承的建造,乡土材料是最佳的选择。现代建筑中回归应用传统材料的做法,既可以满足人们怀旧和寻根的心理情结,也有环保的需求。而在新型大空间建造和内藏承重结构时,现代材料无疑具有不可代替性。对建造时间、性能和造价的综合考量,最终以是否符合村寨建筑文化的场所精神和风貌传承为依据。所以在大力倡导使用乡土材料来传承地域建筑文化的同时,必须加强乡土材料的力学性能、耐久性能、热工性能、抗震性能的改良和提升,尤其是乡土材料的可再生利用,能够避免造成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富家团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宣传片解说词

《孽龙故乡——富家团》解说词 鸡冠、蛇身、凤尾,传说孽龙由金鸡产蛋、蟒蛇孵化而成,因而长成了这身独特的模样,它也是中国唯一由一人舞动的龙。2011年5月,孽龙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种别具风味的孽龙文化,孕育于湖南西部的芷江侗族自治县土桥乡富家团村。 (出片名:孽龙故乡富家团) 这是一个世外桃园般的小山村,群山环绕、土地肥沃、侗民世世代代过着自给自足、悠然自得的农耕生活。自480年前田姓祖先来此定居后,开枝散叶,已历35代。如今的富家团,共有十个百年侗寨、386户1487人。 富家团的民居大都为一正两横的三合式院落,正屋为三柱三瓜结构,中间为堂屋,两边为厢房,是待客和给长辈居住的地方。左边横屋是儿孙居住的房子,右边模屋则为三屋吊脚楼,底层养牲畜和堆放柴草、农具,中间一层是客房,最上层为观赏风景和晾晒衣物的地方。 虽然已经进入现代社会,但富家团的侗民依然保存着传统的家庭用具。这印花的雕床和衣柜、老旧的石磨和石对、古朴的蓑衣和斗笠,仿佛在向我们讲述富家团先民开垦破荒的古老历史。 这座上百年的老院落,据说是孽龙创始人田希佳的故居。窗上的雕花历经百年风雨,依然清晰可见,特别是那一条条

缠绕在窗格上的孽龙,栩栩如生、似乎要破窗而出。 田老先生虽已过世多年,但他扮土地、舞孽龙的遗物依然保存在这间老屋里,他传承下来的孽龙文化,在今天的富家团得以发扬光大。 (效果声) 据传说,孽龙幼时顽劣,但龙归大海后,改邪归正,成为护佑富家团风调雨顺的吉祥之龙。逢年过节、春播秋收,富家团的侗民都要举行庄严的祭龙仪式。 (仪式) 祭龙之后,侗民就会舞动孽龙走村进寨、驱散瘟疫、祈求安康幸福,丰收平安。 (同期声) 舞完孽龙,锣鼓手还要来到侗寨后山敲起“闹年锣”,那锣鼓声响遏行云,在各个侗寨间久久回荡。 (同期声) 闹年锣响过以后,寨子里的侗民就会围扰在一起,哼唱一段富家团口耳相传的土戏自娱自乐。 (同期声) 每年春播时,富家团侗民不仅要舞孽龙,还要开秧门。用新鲜的禾苗擦去手上的污垢,可保插秧时手脚不会腐烂。高声喊唱一段四六八句,祝福自已和乡邻今年有个好的收成。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报告

关于申报毛口乡牂牁村为少数民族特色村 保护与发展工作报告 一、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现状 毛口乡辖6个行政村(西陵村、沈家村、大冲村、木城村、牂牁村、半坡村)、1个居委会,共59个村民组、48个自然村寨。全乡2570户10132人,少数民族有布依、苗族、彝族、仡佬等,其中以布依、苗族为主体民族,占全乡总人口85%以上。 1、有保护价值的特色村寨数量和主要建筑类型 毛口乡牂牁村共12个村民组,80%以上为布依族,村寨内居住有布依、苗族、彝族、仡佬等少数民族,房屋建设全部为少数民族特色建筑。村境内有多处优美的自然景观及传说,这些民族村寨,在产业结构、民居式样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都集中体现了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的特点。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是发展特色经济的宝贵资源。主要建筑有:毛口乡牂牁村水电站、毛口乡口棚大桥、牂牁寨等。 2、特色村寨民族、地域的分布情况和特点 毛口乡牂牁村所处地区属岩溶结构的喀斯特地形地貌,海拔落差大。地势平坦而开阔,东、西、北三面是崇山峻岭,最高山峰是老王山,海拔2126.94米,是六枝特区第一高峰,最低海拔

为北盘江虎跳石处,海拔为581米。在海拔800米以下地区属冲积性平原,具有“小盆地”、“小吐鲁番”等之美称。地势低凹,是北盘江低热河谷,气温高,气候炎热,光照充足,最高温度为43℃,最低温度为5.5℃,年均气温为22℃,无霜期达360天,降雨量1035毫升,春旱较严重。 3、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情况 毛口乡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居民长期生存的环境,村寨内植被茂密,水土流失较少,大部分村寨保存完好。因2007年光照电站的修建,毛口乡西陵村、牂牁村部分民房已被拆迁,新建的民房已失去民族村寨的特色,需要加以修饰。 二、“十一五”时期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情况 1、取得的成绩 在国家、省市和特区相关部门的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在特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及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牂牁江旅游正在乘着西部大开发利用的东风迅速发展。1995年六枝牂牁江风景名胜区经黔府发[1995]10号文件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而且,毛口乡牂牁村是一个集布依、苗、彝、回、仡佬等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少数民族乡,其中以布依族和苗族为主,各兄弟民族热情好客,民风纯朴,具有传统的民族文化和民间艺术,蜡染、绣花更是独具风格。苗族的芦笙舞,布依族的赶俵歌更是叫人叹为观止。吸引很多的游客。北盘江光照电站已被列为国家“十二五”重点项目,光照电站建成后,毛口乡将成为一个人工大湖,面积

少数民族村寨民俗展演与文化建设与保护

吉首大学 湘西民间传统艺术鉴赏 题目名称:少数民族村寨民俗展演与文化建 设与保护 学生姓名:****** 学号:*********** 学院:**** 专业年级:*****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前言: (1) 一、湘西村寨民俗展演 (1) (一)民俗的概念 (1) (二)土家族 (2) 1 土家族摆手舞 (2) 2 土家族哭嫁 (2) 3 土家族毛古斯 (2) (三)苗族 (2) 1 苗族银饰 (3) 2 苗族赶秋节 (3) 3 苗族接龙舞 (3) 二、民族村寨文化建设 (3) 三、村寨文化的保护 (4) 四、结语 (4) 参考文献 (4)

少数民族村寨民俗展演与文化建设与保护 *** (****** 湖南吉首 416000) 摘要:湘西自治州主要少数民族为苗族和土家族,苗家和土家村寨民俗展演是其特色资源和优势资源,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得传统的相对封闭的区域文化已被打破,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频繁,这使得民族村寨文化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在遭受破坏,文化建设固然重要,但村寨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保护也不容忽视。本文以湘西自治州为例,对少数民族村寨文化建设传承和保护进行了探讨,为少数民族民俗展演和文化建设保护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湘西;民俗展演;村寨文化;文化建设 前言 历史上,现在的张家界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市、邵阳市和益阳市的安化等地都同属于湘西[1]。湘西地处武陵山脉,居住着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所特有的民俗特色,为湘西又增添了一分神秘。湘西土家族苗族民俗风情多种多样,涵盖了信仰、居住、服饰、饮食、节庆活动等方面。土家族的脚楼、哭嫁、摆手舞和毛古斯,苗族的银饰、拦门酒,接龙舞,赶秋等民俗活动更是闻名与海内外。 村寨是民族文化赖以传承的生活空间,村寨文化则是民族文化的基本单元。中国大部分少数民族都以固定的村寨作为主要生活空间,因此其民族文化也主要通过村寨文化而得以体现[2]。村寨文化是村寨成员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并集体遵循和认同的共同行为模式、共同价值取向和共同心理机制。 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化当属最丰富灿烂、最富有潜在价值的民族文化资源。然而当今社会的迅猛发展和变迁给世界上的各民族带来了巨大冲击,传统的相对封闭的区域文化已被打破,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频繁。这一方面给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促进了文化系统的发展和更新,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大量的村寨文化因子在外来强势力量的冲击下破坏殆尽,民族村寨文化的保护变得尤为紧迫。 一、湘西村寨民俗展演 (一)民俗的概念 高丙中在《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一书中认为:民俗是具有普遍模式化的生活文化和文化生活。陶立蟠在《民俗学概论》中认为:民俗是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是一种相沿成习的东西,简言之,就是民间风俗。我们可以认为:“民俗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一定的群体为适用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而逐渐形成的,并以民族的群体为载体的,以群体的心理结构为依据的,表现在广泛而富情趣的社会生产与生活领域的一种程式化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惯制,是一种集体性

##乡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十二五”规划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十二五”规 划 一、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现状 (一)行政区划 ###乡###村位于巴州东南部,距离市中心145公里,距离乡中心42公里,占地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00亩,草场面积60万亩,海拔3200米,无霜期171天,年降雨量118.4毫米。 (二)民族状况 全村现有4个村民小组,80户317人,其中维吾尔族16人,主要以蒙古族为主,占全村人口的96%。全村居民住房以土坯房、土木结构、砖木结构为主,该村现有贫困户25户,人口为80人。现有卫生院一所。 区域内气候不稳定,自然灾害频繁,风沙大,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盐碱化十分严重,境内盐碱滩与戈壁约占总面积的70%以上,林地面积较少,生态环境脆弱,生活、生产基础设施落后。水源不足、利用率低、生产用水紧张短缺、农作物在6-8月份缺水,造成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下降。 (三)保护措施 ###村以牧为主、以农为辅,畜牧业收入占到农牧民收入的60%以上,近年来,在辽宁沈阳的援建下,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民居进行新建、加固和改造,对居民道路进行硬化,环境进行绿化,支持培育特色产业。随着沈阳新村的建设、设施农业和现代化畜牧业的推进,乡党委、政府抢抓政策机

遇,积极申报各类发展经济的扶贫项目,配全配强村两委班子队伍,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争取上级对口帮扶单位的帮扶,加强劳务输出力度,着力改进畜牧业生产方式,鼓励农牧民群众开展家庭圈养。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建设沈阳新村20座日光温室大棚,效果十分明显。2010年,全村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41.39元。在上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帮助下,该村目前实现了“五通”、“五有”。新建了村委会、卫生院及双语幼儿园,这些都为该村更好的发展经济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十一五”时期琼###村保护与发展工作情况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十一五”时期在国家、自治区、自治州、和硕县和对口援疆省市、对口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在全乡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该村的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乡村面貌和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社会稳定,边防巩固,民族团结、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十一五”时期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十一五”末,全村生产总值完成779.3万元,人均纯收入1841.39元,第一产业1674.88元;第二产业33.89元,第三产业36.82元,劳务输出95.8元;粮食总产达到109.4万公斤,牲畜存栏头数为7500头(只),村集体收入收入完成6万元。 (二)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1、风沙等自然灾害严重,土地沙化,水土流失严重、植

少数民族文化(配图)

中国少数民族及其服饰文化 段艳冰 2013.11 【少数民族简介】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语属阿尔 泰语系。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满族过 去一年四季都穿袍服,袍服中最具特色 的是旗袍。古代,满族先民一年四季都 穿袍服,因八旗制度而称之为“旗袍”。 满族过去一年四季都穿袍服,袍服中最具特色的是旗袍。满族妇女的旗袍最初是长马甲形,后演变成宽腰直筒式,长至脚面。领、襟、袖的边缘镶上宽边作为装饰。坎肩是满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作精致,不仅镶上各色花边,而且还绣有花卉图案。 蒙古族 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 蒙古族男女老幼都喜爱穿长袍,称蒙古袍;系腰带;蒙古靴。男子穿 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 维吾尔族

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维吾尔族传统的民族服装为男子穿绣花衬衣,外面套斜领、无纽扣褂子,外系腰带。妇女则喜欢穿色彩艳丽的连衣裙,外面往往还套绣花背心。男女皆喜欢头戴绣花小帽,脚穿长筒皮靴。 朝鲜族 朝鲜族人主要分布在吉林省、 在黑龙江省、辽宁省,还有些 散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最大的聚 居区。白色是朝鲜族最喜欢的 服装颜色,象征着纯洁、善良、 高尚、神圣,故朝鲜族自古有 "白衣民族"之称。 回族 回族是我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 宁夏为主要聚居区。男子多带小 白帽,女子带各种花色的头巾。

男子多留有大胡子! 壮族 人口最多的民族,主 治区。 在壮族聚居的农村,妇女的服装端庄得体,朴素大方蓝 土家族 土家族主要聚居在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 治州、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 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 女穿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 较宽大,下面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 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 黎族 黎族主要分布在海南省中南部。黎族服饰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的贡献。 服饰

少数民族村寨建设中特色文化保护对策

价值工程 0引言 2009年9月8日,国家民委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决定从2009年起至今,在全国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财政部和相关省市将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试点工作。在这个大背景下,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特色文化保护是一项开创性的的工作,它涉及经济、文化、建筑、艺术等多个领域,对促进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传承、特色产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此思想为指导,在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张家川镇查湾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规划设计中,以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为切入点,推动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以促进民族关系和谐为目标,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尊重历史,尊重民族建筑风格,结合当地建筑工艺,就地取材,尊重村民意愿,注重环境协调,突出民族特色。预期达 到经过改造的民族村寨保持力求整旧如旧、 建筑风格主体不变,民族特色得以鲜明体现与发展。 1用地概况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张家川镇查湾村距县城5.5公里 处,有五个自然组,173户、795人,总耕地面积约2300亩,梯田700亩,草林面积约1600亩,农业以小麦、洋芋、玉米为主,60岁以下劳动力480人,外出务工人员约550人,占全村总人数一半以上,现有存栏大家畜260头,教育落 后,现有村办小学1处, 教师2名,在学人数38人;清真寺1;多数住宅建筑为土胚房。村内干道为土质路面,无自来水,各户均自建水窖,村内除普通的照明、电话通讯外,无其他基础设施和人工绿化景观。2011年底人均纯收入2200元,属典型的山区少数民族贫困村。全国伊斯兰哲赫忍耶学派最大的拱北就在查湾村。因其座落于山冈之上,故名宣化冈。“宣化”含宣传、教化之意,这里集中建有该派三代穆勒什德(阿拉伯语,意为导师、引路人)和先贤的墓庐。每年都要举办十多次盛大的宗教活动,全国各地前来拜谒的教众络绎不绝,人数众多,为教众敬主颂圣、纪念先贤、涤净心灵的圣地。 2规划思想及目标 结合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要求,为加速查湾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建设和发展进程,提供一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建设的模式范例,以期达到: ①通过吸给来阐释、展现地域特色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让查湾村成为一个具有深厚伊斯兰文化的聚焦点和伊 斯兰民间工艺展示窗口。②把查湾村建设成自然风光和伊 斯兰教传统文化两全其美的少数民族文化名村。3特色村寨的规划布局3.1规划思路规划力求在保持原有环境、自然和少数民族人文景观及村落格局的基础上, 通过对村落局部的调整、更新和改造,相应的景观环境设计、道路设施完善、—————————————————————— —作者简介:陈华(1977-),男,江苏泰州人,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 城市规划学院,讲师,工学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 建筑、遗产保护;张萍(1979-),女,甘肃兰州人,兰州 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建筑学硕士,兰 州大学人文地理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民族建筑、城乡人居环境。 少数民族村寨建设中特色文化保护对策 ———以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张家川镇查湾村少数民族 特色村寨保护规划为例 Analysis on the Protection Measures of Special Cultur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thnic Minorities Villages : Illustrate the Protection Plan of Special Ethnic Minorities of Gansu Province Zhangjiachuan Hui Autonomous County Zhangjiachuan Town Chawan Village 陈华CHEN Hua ;张萍ZHANG Ping (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兰州730070) (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Architecture &Urban Planning ,Lanzhou 730070,China ) 摘要:少数民族特色鲜明、历史文化积淀丰厚的村寨建筑,是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与生活的集中体现。少数民族村寨是保存少 数民族地区传统特色的载体。如何保持和发扬少数民族村寨的文化特征,继承其优秀的文化精粹,在不断提高当地民众居住生活的同 时,实现少数民族村寨特色保存的持续发展。结合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张家川镇查湾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规划设计,简要分析地域性、民族性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生态村的保护设想。 Abstract:Construction of ethnic minorities villages with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and rich history cultural heritage reflects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life of ethnic minority regions.Ethic minority village is the carrier of protecting the traditional features of ethic minority region.It is an important topic that how to keep and develop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of minority village,inherit the excellent culture essence,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local people living at the same time,and realize minority village preserv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ustainable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f5014086.html,bined with the protection plan and design of Gansu province Zhangjiachuan Hui Autonomous County Zhangjiachuan town Chawan Village,the article briefly analyzes the protection plan of ethnic culture ecology villages with region,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关键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可持续发展Key words:characteristics of ethnic minorities ;village ;protec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5-0084-02 ·84·

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情况调研报告范本

Record the situation and lessons learned,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orm future countermeasures.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情况 调研报告

编号:FS-DY-20721 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民族文化的积淀,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是发展特色经济的宝贵资源。为促进贫困民族地区经济开发与民族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协调发展,XX年始财政部会同国家民委开展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丽水是浙江省少数民族重点市之一,为了推动我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加快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根据《xx市人大常委会XX年监督工作计划》安排,常委会副主任吕文明带领民侨工委及市民族工作部门负责人,于XX 年6~7月,采取听取汇报、实地考察、座谈走访等方式,先后到松阳、遂昌、龙泉、云和、景宁、莲都等县(市、区)部分民族乡镇和民族村,就我市畲族特色村寨建设工作进行了调研。 一、我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进展情况及主要成效 我市现有6个民族重点县(市、区),7个民族乡(镇),208个

民族村。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市现有少数民族人口9.06万, 其中畲族人口7.19万,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人口的4.28%,主要聚居在少数民族村寨。这些少数民族村寨,在产业结构、民居式样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都集中体现了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的特点,具有一些自身的少数民族特色。XX年以来,我市根据国家和省有关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试点的精神,按照“保护一批、改造一批、提升一批、建设一批”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积极开展畲族特色村寨建设工作,通过近两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积极主动,争取列入特色村寨建设试点。XX年,我市开展了“畲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排摸工作。对全市7个民族乡镇和208个民族村的村寨建筑情况进行了调查,基本上摸清了现有民族村特色村寨的历史沿革、民族特色、发展潜力和保护情况。通过论证、筛选、上报,争取了一批民族村寨列入特色村寨建设试点。XX年省民宗委确定xx区老竹畲族镇沙溪村、xx县东坑镇深垟村2个村作为省级特色村寨建设试点村,并分别给予了30万元和40万元建设补助资金。XX年,省民宗委确定xx县雾溪畲族乡坪垟岗畲族文化旅游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学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院:创新实验学院 班级:工商管理081 姓名:朱旭 学号:17608014 内容摘要:中国自古以来,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发生了多次冲突与融合,满族,蒙古族,鲜卑族,契丹族,藏族等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激荡,铸就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明。 关键字:冲突与融合,满文化,蒙古文化,鲜卑族文化,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占有绝大多数,其他的民族都被称为少数民族。从古至今,中国大部分王朝都是被汉人统治,而且汉人的文化一直以来都远远比少数民族发达。 在个别少数民族统治汉人的王朝中,该民族与汉族文化发生着冲突与融合。 一、满文化与汉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中国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中,最繁荣的无疑是满人统治的清朝了。那么,在清朝,满文化与汉文化是如何冲突的呢? 十七世纪,汉族人口为八千余万,满洲民族人口只有三百余万,满洲人以绝对少数人口统治一个有着绝对多数人口的文化深厚的古老帝国,有随时被消化掉了的危险,当然十分恐惧,所以满族统治阶级提出“崇尚满洲”的治国原则,大兴“文字狱”,将对满清有反抗思想的知识分子赶尽杀绝。。“文字狱”真实地反映当时满族贵族对汉族的民族情感很敏感,内心也是惧怕汉族的民族情绪高涨。在行政管理上,满清政府尽管也使用汉人,但是不敢赋予汉人以实权,甚至在思想内心深处对汉族官员处处揣测和提防。 满清政府还通过重修或编写文献典籍,淡化汉民族意识。清政府在编纂《四库全书》时提出:“凡宋人之于辽、金、元,明人之于元,其书内记载事迹,有用敌国之词”者,在《四库全书》中要“夷之改彝,狄之改敌”。精神思想上的禁锢和文化意识上的阉割,导致汉民族的许多知识分子要么整天埋头在传统的八股文、科举之中,专心致志从事考据,在古书堆里当不需要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学者”。 满清政府要求汉族在服装式样、礼仪方式甚至一些生活习俗上放弃汉族传统而沿用满洲传统。顺治初年,满清政府下令汉民与满族一样蓄发,易衣冠,概从满洲制,由束发留辩改变民族习俗入手在精神上征服汉人。满清政府还强调学习满文满语,将汉文官名、城邑名一律改用满文。 满清政府在压迫汉族人民,扼杀汉文化的同时,满文化也在与汉文化进行着不知不觉的融合。 文化典籍的翻译,是满族吸收汉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努尔哈赤在1616年建立八旗制度的时候,就重视在汉族的文明宝库里寻找自己民族缺乏的文化科学技术。他重视将汉族的文化典籍翻译成满文,设置了翻译汉文的翻译机构。入主中原后,1651年在科举考试中设立翻译科,应考者限于旗人子弟,雍正元年设立翻译乡试,乾隆4年开始举行翻译会试。 满人学习汉家经世谋略,仿汉制建国家政权。满族八旗与汉军八旗朝夕相处,满汉之间早已相互影响。而汉族儒生士大夫入仕清廷,更是满族吸纳汉族文化重要途径。 满汉民族驻防杂居,文化习俗相互影响。满族入关,八旗分兵把守泱泱中国国土,满族形成大分散、小聚集的局面,满族与汉族在杂居中逐渐吸收和顺应汉民族的文化习俗,汉族也同样受到满族的影响。 满族学习和研究汉族文化取得杰出成就。由于满族的乾隆皇帝爱好汉族民间的皮黄演唱艺术,在北京举办戏园子祝寿,通令徽班进京,形成中国今天的国粹---京剧艺术。满族上层学习汉族文化形成了一种风气,《啸亭杂录》记载:当时“士大夫家几上,无不陈《水浒传》、《金瓶梅》以为把玩”。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与大型丛书《四库全书》分别在雍正、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 “十二五”规划 一、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现状 (一)行政区划 哈拉峻乡琼哈拉峻村位于阿图什市东北部,距离市中心105公里,距离乡中心2公里,占地面积2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00亩,草场面积160万亩,海拔3200米,无霜期171天,年降雨量118.4毫米。 (二)民族状况 全村现有4个村民小组,664户2997人,其中维吾尔族116人,主要以柯尔克孜族为主,占全村人口的96%。全村居民住房以土坯房、土木结构、砖木结构为主,该村现有贫困户385户,人口为1820人。现有小学1所,教师78人,在校生572人,适龄儿童人数146人,有卫生院一所。 区域内气候不稳定,自然灾害频繁,风沙大,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盐碱化十分严重,境内盐碱滩与戈壁约占总面积的70%以上,林地面积较少,生态环境脆弱,生活、生产基础设施落后。水源不足、利用率低、生产用水紧张短缺、农作物在6-8月份缺水,造成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下降。 (三)保护措施 琼哈拉峻村以牧为主、以农为辅,畜牧业收入占到农牧民收入的60%以上,近年来,在辽宁沈阳的援建下,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民居进行新建、加固和改造,对居民道路进行硬化,环境进行绿化,支持培育特色产业。随着沈阳新村的建设、设施农业和

现代化畜牧业的推进,乡党委、政府抢抓政策机遇,积极申报各类发展经济的扶贫项目,配全配强村两委班子队伍,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争取上级对口帮扶单位的帮扶,加强劳务输出力度,着力改进畜牧业生产方式,鼓励农牧民群众开展家庭圈养。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建设沈阳新村20座日光温室大棚,效果十分明显。2010年,全村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41.39元。在上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帮助下,该村目前实现了“五通”、“五有”。新建了村委会、卫生院及双语幼儿园,这些都为该村更好的发展经济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十一五”时期琼哈拉峻村保护与发展工作情况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十一五”时期在国家、自治区、自治州、阿图什市和对口援疆省市、对口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在全乡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该村的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乡村面貌和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社会稳定,边防巩固,民族团结、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十一五”时期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十一五”末,全村生产总值完成 779.3万元,人均纯收入1841.39元,第一产业1674.88元;第二产业33.89元,第三产业36.82元,劳务输出95.8元;粮食总产达到109.4万公斤,牲畜存栏头数为7500头(只),村集体收入收入完成6万元。 (二)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1、风沙等自然灾害严重,土地沙化,水土流失严重、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农牧民收入下降; 2、基础设施落后、农牧业产值低、效益差;

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思考

第31卷第5期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ol.31No.52011年9月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Sep.2011 收稿日期:2011-08-08 基金项目:国家民委研究项目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经验研究”(MSY10011);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研究”(10JZD0031)。作者简介:段超(1964—),男(土家族),湖北省来凤县人,中南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民族问题。E -mail :duanchao@mail.scuec.edu.cn ①国家民委经济司内部统计资料。②湖北省民委内部统计资料。 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思考 段 超 (中南民族大学学校办公室,湖北武汉430073) 摘 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意义重大。少数民族特色 村寨保护和发展工作成效显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和民俗文化、生态环境得到保护,村民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村寨特色优势产业建设取得进展, 村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目前,特色村寨建设存在着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保护和发展规划和方案不尽科学,部分地区部门协作不力,村民参与不够,村寨经济发展缓慢等问题。要提高对特色村寨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明确建设目标和原则,因地制宜,探寻各自的建设模式和方法,发挥政府、村民、企业和社会各界的作用, 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关键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发展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33X (2011)05- 0020-05我国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建立了 许多特色村寨。这些特色村寨规模不一、类型多样、布局奇巧、建筑独特、民俗浓厚,是少数民族智慧的结晶。目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有三种境况:一是残破衰败,异质化严重,面目全非;二是保护与发展较好;三是总体上尚好,但保护与发展面临许多困难。由于现代化的冲击,村寨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自然和谐布局受到影响,特色建筑和民间文化受到一定程度破坏、消解,村寨文化资源被滥用、过度开发现象严重,如果不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不久将会消失。 一、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的成效 2009年,国家民委和财政部联合下文,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全国28个试点省、 自治区、直辖市共确定121个试点村寨,涉及27个少数民族,投入中央补助资金5000万元①。此项工作开展以来,取得了积极成效。 1.促进了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存着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 如文物、遗址、具有纪念价值的建筑、口头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通过采取抢救保护、开发利用等方法,特色村寨的民族文化遗产得到较好保护, 式微的民族传统文化又勃兴起来, 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如湖北来凤县舍米湖村、贵州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云南云 龙县诺邓村、湖南通道县芋头村等村寨都在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2.保护了村寨自然生态,改善了少数民族生活环境。环境整治与生态保护是民族特色村寨保护的重要内容。少数民族村寨实践着各具特色的村寨环境整治方法,如湖北民族地区实施了“五改三建”(改水、改路、改厨、改厕、改圈,建家、建园、建池),这一生态家园建设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到2010年,湖北省试点建设的特色村寨公路入户率达95%,通电率达100%,自来水入户率达96%,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100%, 电话入户率95%;新建了村级卫生室,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新农合”参保率达90%以上②。重庆民族地区在民居改造上下功夫,通过建设、改造巴渝新居示范点,改善了村民生活的 环境卫生条件。云南在环境卫生的社区自我维护与 2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总结111

永宁乡城子古村彝族特色村寨 建设推进情况工作总结 国家民委和财政部联合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 发展试点工作以来,通过县民宗的积极争取,我乡城子古村荣幸列为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试点建设项目之一。为此,我乡在开展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的基础上,采取有力措施,扎实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取得了“改造一片民居,壮大一方产业,传承一种文化,繁荣一项事业”的显著成效,形成了“试点一个村,宣传一个村,富裕一个村,民族团结的气氛活跃一个村”的良好局面。现将城子古村彝族特色村寨建设工作推进情况作如下总结: 一、项目区基本情况 项目区——城子古村位于泸西县城南部,地处两州(红河州、文山州)三县(泸西县、弥勒县、丘北县)交界处,距泸西县城26公里,距州府蒙自近200公里,距省城昆明197公里,是泸西县连通州内各县(市)及文山州的南大门,泸中(泸西县城至开远中和营)公路穿境而过。城子古村保持了“质朴、自然、宁静、生态”的具有浓郁乡村气息风貌,其景观系统主要由自然景观区和人文景观区两大类构成,其二者浑然一体不可分割。自然景观区包括主入口区、田园水域景观区、休闲度假区、山地景观区。其主体景观以农田、溪流、山体为主,强调“自然、生态和乡村”的景观特征。人文景观区主要是指土掌村寨景观区。其主体景观是以小 1 营、中营和小龙树构成的以彝族传统民居——土掌房建筑群为主要特征。城子古村的土掌房以整体格局真实完整,建筑群集中连片、依山而建、户户可通、家家相连而闻名,具有独特的历史风貌和浓厚的人文气氛,为游人展现具有彝族文化底蕴的“建筑奇观”和“土掌房民居活化石”。

城子古村2007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确立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10年被评为云南省旅游特色村,确定为“云南省文联文学艺术创作基地”,荣获“亚洲民俗摄影之乡”称号; 2011年被评为“红河州农业旅游示范点”。今年又被列为云南 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建设项目。 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工作进展情况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国家民委和财政部正式出台《关于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后,我们深刻领会、认真贯彻,进一步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的领导,成立了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有效地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的氛围。 (二)抢抓机遇,准确定位。如何找准发展的路子,是摆在面前的首要问题。对此,我们在借助国家、省、州有关发展政策,认真领会有关文件精神的基础上,抓住新农村建设、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等机遇,大打民族牌,寻找发展主题,形成独特、有效的发展模式。 在特色产业培植工程方面:发展示范农家乐和示范农家小旅馆各1户。因势利导,开发一批别具一格的农家乐,完善接待设施,引导有条件的农户开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赏土掌房、看田园景、品民族情”为目的的“农家乐”生态休闲游,突出浓厚的民族特色接待,走出了一条以游补农、以游助农、以游促农的良性发展路子。 在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方面:将采取分展馆和在农户中布展的方式,展示该 乡世居少数民族文化。一是在土司府遗址展示永宁乡彝族、壮族、苗族等民族的历史和节日礼仪等。通过展板与实物相结合的方式,展示少数民族的历史沿革、文化、风俗、习惯等内容,展板在文字说明的基础上配合图片资料,使展出生动翔实。二是选择3户具有代表性的农户,进行原生态民族建筑、服饰、生产、生活习俗的展示。

浅谈少数民族在中国文化发展方面的贡献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f5014086.html, 浅谈少数民族在中国文化发展方面的贡献 作者:李璐言 来源:《丝绸之路》2013年第22期 [摘要]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唯一一个文明发展进程没有遭受重大破坏的国家。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辉煌历史是由各个少数民族共同缔造的。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文化的发展融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为 各民族政权内部稳定和向外发展提供了条件,也为中国的统一和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 献。 [关键词]少数民族;思想文化;法制建设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22-0058-02 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称皇帝始,到1912年最后一个皇帝溥仪宣布退位止,经历了2132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国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正是以文化为纽带,以法律为保证,共同推动了中国历史文明的进程。 一、思想文化方面:丰富儒学思想意蕴与共同缔造大一统 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是由多民族共同缔造形成的。每一个民族都对我国文化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以各自独特的创造和表现形式丰富着我国的历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凝聚、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一颗颗明珠,并且作为特殊的思想和文化纽带,维系和托动着各民族统一的中国历史的发展,使得各民族间长期相互融合、密切交流、长期依存、不可分离。 (一)少数民族文化丰富了儒学的思想意蕴 儒学思想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的主体,与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思想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这种密切关系是双向的,即儒学对少数民族思想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少数民族对儒学的发展也有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 1. 促进了儒学的流传 纵观儒学思想发展史,它之所以能不断演化、发展,原因有多种,自身的或外在的,政治的或思想的,现实的或历史的。但各兄弟民族在儒学流传过程中也发挥着积极作用功不可没。少数民族在儒学流传中的作用是指其传播、提倡儒家文化、崇孔读经等,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文人、思想家传播、宣扬并阐发儒学思想,如办学授徒宣讲儒家经传,翻译、注释儒家典籍,著书立说阐发儒家思想,乃至将儒学思想融汇于乡规民约、宗谱家训之中;二是少数民族统治阶层的传播、崇尚、提倡,主要是汉朝以后少数民族陆续建立的政权,其存在期间统治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