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西方社会学史发展史

西方社会学史发展史

西方社会学史发展史
西方社会学史发展史

第一讲社会理论概况

社会学的发展阶段

社会学发展的几个阶段

1. 启蒙阶段—19世纪30年代-19世纪末

代表学者—法国的圣西门和孔德,英国的斯宾塞

2. 形成与发展阶段—19世纪后期-20世纪中期

代表学者—(马克思)、德国的滕尼斯、齐美尔、韦伯;法国的迪尔凯姆;美国的萨姆纳、芝加哥学派的创始人斯莫尔、美国社会学学会的创建者和美国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库利;意大利的帕累托。

3. 美国社会学主导阶段— 20世纪40年代中期-60年代中期

代表学者—帕森斯、默顿、戴维斯、穆尔、利维(舒茨)

4. 理论纷乱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

代表学者—加芬克尔、米尔斯、科塞、达伦多夫、布鲁默、戈夫曼、霍曼斯、布朗

不同阶段的社会学理论

1. 创立时期的社会学理论

圣西门、孔德、斯宾塞

2. 形成时期的社会学理论

迪尔凯姆、韦伯、齐美尔、帕累托、滕尼斯、曼海姆、萨姆纳、托马斯与兹纳涅茨基、帕克

3. 当代前期的社会学理论

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默顿的中层理论、科塞的社会冲突理论、达伦多夫的辨证冲突理论、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布朗的结构交换理论、爱默森的社会交换网络分析、布鲁默的符号互动理论、戈夫曼的拟剧互动理论、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加芬克尔的常人方法学、马尔库塞的工业社会批判论、米尔斯的美国文明批判论、哈贝马斯的晚期资本主义批判论。

4. 当代后期的社会学理论

福柯的后现代社会理论、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布迪厄的反思社会学。

详见黎民、张小山主编,《西方社会学理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年目录以及1-18页的第一章绪论部分。

早期社会学家的主要著作及相关理论

圣西门(1760-1825)—法国思想家、《人类科学的自觉书》(1813年)—同自然科学一样,根据具体的社会事实了解社会,把人类科学看作实证科学。实证主义的始祖(迪尔凯姆语)

孔德(1798-1857)—法国社会学家、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和实证主义哲学的鼻祖。《实证哲学讲义》(1838年)—社会学(sociologie)这一词汇的提出;社会静态学和社会动态学的阐述;人类知识的三状态法则(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

斯宾塞(1820-1903)—英国社会学家、哲学家、英国社会学的创始人、《社会学原理》(1860-1896)、《社会学》(1873)—社会有机体论、社会进化论、适者生存。

滕尼斯(1855-1936)—德国社会学家、《共同社会和利益社会》(1887)—感情结合和利益结合。

迪尔凯姆(1858-1917)—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分工论》(1893)《自杀论》(1897)

—把社会事实当作“物”来考察,倡导实证主义;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

齐美尔(1858-1918)—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形式社会学的创始人《社会分化论》(1890)、《货币的哲学》(1900)、《社会学》(1908)、《社会学的根本问题》(1917)—相互作用论

韦伯(1864-1920)—德国社会学家、理解社会学、微观社会学创始人、行为理论、理念型、理性化、科层制等。

帕累托(1848-1923)—意大利社会学家、经济学家,人类行为为了利益的最大满足(经济人)

社会学理论

社会学的诞生

18世纪30年代圣西门、孔德(科学的本质就是重视经验;把道德和社会的理论从神学的及形而上学的阶段提高到实证阶段)

19世纪末期的英国和法国,斯宾塞、米尔和迪尔凯姆(坚持社会学的实证主义原则,特别是迪尔凯姆直接继承了孔德的社会学和实证主义,把两者结合起来。在《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中,指出社会事实看作“物”,《自杀论》是实证主义方法的典范。)

米尔把孔德的实证主义介绍到英国,他是洛克创始的英国经验哲学的正统继承者,主张观察和实验为出发点的归纳法推理才是科学方法的中心。斯宾塞在《综合哲学体系》中指出,综合哲学是指科学主义的哲学,反对形而上学在科学之外研究哲学问题的见解,社会进化论法则定型化是社会学的课题。霍布豪斯继承并发展了斯宾塞的综合哲学和社会进化论。这样,19世纪后期英国的经验论哲学和法国的实证主义哲学在社会学这块土地上相遇了(注:两者的共同源泉是启蒙主义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作为孟德斯鸠及孔多塞的直接继承者,建立于法国启蒙主义的基础之上,同时它又与洛克、休谟、米尔的经验论哲学—启蒙主义的英国形态间接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在法国和英国,社会学是作为一门处于经验主义与实证主义的交汇点上的学科而发展起来的。)

德国的社会学完全独立于孔德、斯宾塞的英法社会学,它是在黑格尔提出的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对抗关系的基础上,作为在德国占优势的国家学的补充,由斯坦因、莫尔和里尔创立的(马克思是赋予德国社会学在黑格尔传统中的应有地位的中心人物,他给予后世的影响远远超过了斯坦因、莫尔和里尔,但马克思从未给自己的学说冠以社会学的名称,所以他的学说在社会学史中的地位是不明确的)。真正意义上的德国社会学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滕尼斯、齐美尔、韦伯奠定的。这些人的学说与现代社会学的各种流派有着直接的联系,在这个意义上,它们与法国的迪尔凯姆、意大利的帕累托、美国的米德和库利等人的理论一同构成了“现代”社会学的起点。

宏观社会学与微观社会学

宏观社会学

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结构功能理论

微观社会学

韦伯的理解社会学、现象学社会学、常人方法学、符号互动论、戏剧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社会冲突理论理论渊源

1. 结构功能主义

孔德(社会是一个由许多相互依存的不同因素组成的有机体)、斯宾塞(人类社会是生物有机体的一种特殊类型;按照进化论原则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适者生存;在组织结构和功能上新陈代谢、发展分化、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存)、迪尔凯姆(社会事实是外在于人的“物”,它之所以存在,有由于它具

有维持社会系统的功能;对社会事实的因果关系,应该从社会系统的功能方面去寻求解释)、帕累托(社会制度模式)、→马林诺夫斯基(从基本需要理论出发,社会是一种整合的、相互依存的系统;整合体结构中的每一个部

门都能满足一定的需要,同时又能完成一定的功能)、拉德克利夫-布朗(社会系统是具有规范性的相互关系的网络,而这种规范性的相互关系又依存于一种共同的价值体系)→帕森斯、默顿、戴维斯、穆尔、利维等注:孔德、斯宾塞属于有机体论;迪尔凯姆、马林诺夫斯基、拉德克利夫-布朗属于功能主义

2. 行动理论

韦伯(行动中的主观意义)→帕森斯(唯意志论的行动理论1949年)→舒茨(以韦伯理论为出发点的现象学的行动理论1947年)→哈贝马斯(沟通行动理论1981年)

3. 符号互动理论

米德(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相互作用,即符号在自我形成中的作用1943年)→库利(镜中之我)、托马斯、齐美尔(大城市与精神生活,社会是由用相互作用连结起来的许多个人所组成的,是通过相互作用建立起来的群体-关系的组合物))、帕克(城市-社会是一种人际互动的系统)→罗斯(1962年)、布鲁默(1969年)→戈夫曼(戏剧理论)

社会学的产生及发展

1. 社会学的起源

社会学起源19世纪中叶的欧洲(法国、英国、德国)。此前的社会研究是社会哲学家的研究领域。一般认为,社会学奠基人是法国思想家孔德(1789-1857年),早期的经典社会学家主要是马克思(1818- 1883)、斯宾塞(1820-1903)、迪尔凯姆(1858-1917)、韦伯(1864-1920)、齐美尔(1858-1918)

社会学产生的背景

(1)启蒙运动

“启蒙”,就是开启智慧,通过教育和宣传,把人们从愚

昧、落后、黑暗的封建社会中解放出来,使人们摆脱教会

散布的迷信和偏见,从而为争取自由和平等去斗争。启蒙运

动是发生在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革

命运动,它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

代表人物:

法国启蒙运动的中坚—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

英国的启蒙思想家—休谟、斯密;

德国的启蒙思想家—康德

以上的启蒙思想家被认为是现代社会科学乃至社会学的先驱。他们强调理性,反对教会权威和宗教盲从,主张用自然科学方法审视人类社会,反对形而上学的神学体系,反对迷信,揭示了对人类事务进行超自然解释的荒谬性,从而能够以一种理性、科学的眼光看待实际的社会情形。启蒙运动的后果之一,是导致了“社会的发现”。

如果没有启蒙运动中对于社会的发现,没有启蒙运动中倡导的科学精神,社会学的出现是不可能的。

(2) 工业革命的爆发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变革(农民的城市流动;城市的膨胀;传统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发生变革;作为道德权威的宗教对人们的行为开始失去约束力;劳动分工引起的阶层分化;等)

(3) 自然科学导致的社会变革促使人们对人类社会进行研究;

(4) 欧洲各国与殖民地的广泛的社会接触。

2. 发展阶段

(1) 19世纪中期—孔德(法国)、斯宾塞(英国);

斯宾塞的社会学理论—社会本身不是超出个人的实体,而是由人们的社会活动以及社会关系结成的关系实体;作为关系实体的社会不是无机体的东西,而是有机体的东西,个人与社会共同发展;在竞争社会中,人们的生存原则是“适者生存”;取消男女老少的差别,使个人的能力得以自由发挥。

(2)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滕尼斯、迪尔凯姆、齐美尔、韦伯、帕累托(意大利1848-1923)

(3) 20世纪中期至1979年—帕森斯、默顿、霍曼斯。

(4) 具有影响、引导社会学研究的主导理论,还没有诞生。

注: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给欧洲的社会界带来极大影响,社会学的中心逐渐移向了大洋彼岸的美国。

美国的社会学诞生于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是由于芝加哥学派关于城市理论的提出,而引起各国的社会学家注目的。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中期,基本上可以说,芝加哥学派独统天下,但真正使美国成为世界社会学中心的标志,当是帕森斯、默顿、霍曼斯以及拉扎斯菲尔德的社会学理论的诞生。

在第3阶段,帕森斯是最主要的社会学家,他把欧洲的社会学理论引入到美国之后,成为美国社会学的开始。从此,在理论方面,美国社会学理论引导着世界社会学的研究。

3. 社会学古典理论

功能主义理论—斯宾塞、迪尔凯姆、帕累托、马林诺夫斯

基、布朗→帕森斯、霍曼兹、默顿、戴维斯、穆尔、列维、

斯梅尔塞

冲突论—马克思→米尔斯、科塞、达伦多夫

马克思的冲突论(阶级斗争)20世纪中期以前,一直在欧洲的社会学研究中占居统治地位。其后,受到美国社会学家的重视,米尔斯、科塞认为每个社会都存在着不同社会集团和社会利益之间的冲突。例如青年与老年、生产者与消费者、城市居民与乡村居民等等。

相互作用论—韦伯(1864-1920年)→米德、库利、戈夫曼(戏剧表演方法论)、霍曼斯(1910-1989 交换理论)

4. 19世纪至今的主要社会学研究潮流

(1)英国的经验主义(洛克、休谟、米勒)和法国的古典实证主义(圣西门、孔德、迪尔凯姆);

(2)作为自然主义社会论的古典社会进化论(斯宾塞);

(3)由狄尔泰创始,阿尔福莱德、韦伯、曼哈姆继承的知识社会学和文化社会学;

(4)形式社会学(齐美尔);

(5)行为理论(韦伯的理解社会学)→结构-功能理论(帕森斯)→现象学的行为理论(舒茨)→沟通行动理论(哈贝马斯);

(6)发展社会学—作为产业化论、近代化论的社会变动理论(韦伯、斯宾塞、滕尼斯、迪尔凯姆、齐美尔)

以上6种潮流,都是在19世纪至20世纪初社会学草创期形成的。现在看来,(1)-(4)已经结束了它的使命,成为古典的社会学理论。(5)和(6),由于韦伯理论对现代社会的强烈影响以及帕森斯这样大理论家的继承,是至今仍有影响力的社会学理论。

(7)功能理论以及结构-功能理论(斯宾塞、迪尔凯姆、帕累托→马林诺夫斯基、布朗→帕森斯、霍曼兹、默顿、戴维斯等)

(8)符号相互作用理论(库利、托马斯、米德→布鲁默、戈夫曼等)

(9)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第二讲卡尔马克思的社会学理论

1. 理论的出发点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

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

产,便构成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

(即经济基础),国家设施、法律、艺术、宗教观念,都

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

2. 理论特征

(1) 将经济关系或财产关系理解为全部社会关系中最核心、

最本质、或最基础的部分,始终将注意力集中在现代社会

的财产关系及其经济、政治与社会后果上。

(2) 试图从经济运动的规律和机制中,揭示早期自由主义社会体制各种矛盾和危机产生的根源及其解决之道。从这种角度出发,马克思把现代社会理解为“资本主义”社会。

(3) 生产资料归资本家私人占有,是现代社会里一切矛盾和危机的最终根源;要消除现代社会中的各种内在矛盾和危机,就必须消灭以生产资料的资本家占有制度为核心的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一种以生产资料公共所有制为基础的新型社会制度,即共产主义制度。

社会形态理论

1. 基本概念

(1)生产力: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用来改造自然、从自然界中获取

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

(2)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当中、为了进行物质生产过程而

形成的那些社会交往或社会联系。

(3)经济基础:即社会的经济结构,它在内容上包括了人们在物质生

产过程当中所发生的全部“生产关系”的总和。

(4)上层建筑:在一定的“经济结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全部法律设施、

政治设施和社会意识形式。

(5)社会存在:在人们的意识之外、不以人们的意识独立存在的那些

社会现实。

(6)社会意识:以图像或符号形式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以反映社会

现实为内容的那些观念。

(7)社会形态:特定类型的生产力状况以及与该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

“经济结构”及在其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全部法律的、政治的上层建筑和

社会意识形式之有机统一,就构成了特定类型的“社会形态”。

2. 基本命题

(1) 生产关系的性质一定要和生产力状况相适应;

(2) 上层建筑的性质一定要和经济基础的状况相适应;

(3)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变迁理论

不存在着永恒不变的一般“社会”,存在着的只是一些暂时、历史性的“社会形态”,历史就是诸种

社会形态在一定的规律作用下依次更替的过程。

1. 社会变迁的基本动力

(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或冲突。

(2) 判断一个社会形态是否或者应否发生改变的根本标准,只能看它是否符合生产力进一步的发展。只有当某个社会形态不再适应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时,改变社会形态的变革才会真正发生;反之,社会形态的真正变革是不会也不应该发生的。

社会变迁的历史过程和未来方向

1. 部落所有制

人们依靠狩猎、捕鱼、牧畜或者最多靠耕作生活;社会分工不发达,父权制的部落首领,他们管辖的部落成员,最后是奴隶。

2. 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

由于几个部落通过契约或征服联合为一个城市而产生的;仍然保留着奴隶制,但私有制已经发展起来;分工已经比较发达,城乡对立、国家对立和阶级对立也都已经出现;

3. 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

封建时代所有制的主要形式,一方面是土地所有制和束缚于土地所有制的农奴劳动,另一方面是拥有少量资本并支配着帮工劳动的自身劳动。

4. 资本主义所有制

生产资料归资本家个人所有;资本家阶级凭借所占有的生产资料对雇佣劳动及其产品进行支配,社会日益分化为资产者和无产者两大对立的阶级;社会分工高度发达,生产过程日益社会化并因而与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有制日益冲突。

5. 共产主义所有制

生产资料将重新由社会共同体统一占有、统一管理,固定分工以及与此相连的阶级对立、城乡对立等现象都将会消失,每个人都将可以自主地选择自己所从事的活动,获得自由、全面发展。

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

1. 阶级是从特定生产关系当中形成起来的那些具有共同利益的个人的集合。阶级和阶级斗争都并非是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它只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上的产物,是在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种特定生产关系基础上形成起来的特殊社会关系。

2. 阶级起源于社会劳动分工,阶级本质上就是由于劳动分工而形成的那样一些社会集团,阶级关系本质上就是分工关系。

3. 阶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它的产生是以剩余劳动产品的存在为前提的,是剩余劳动产品已经出现但又不够丰富的结果。

4.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使得通过阶级性的劳动分工来发展生产力成为不必要时,阶级关系才会最终消失。

5. 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关系,任何一类阶级性生产关系都会要求有一定的政治、法律与思想,即上层建筑来为它服务。在生产过程中占据统治地位的阶级,必然要把自己的统治上升到政治、法律和思想的高度,通过对政治、法律和思想上层建筑的控制来维护自己在生产过程中的统治。

6. 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因此,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

7. 阶级的存在必然要导致阶级之间的冲突和斗争。阶级斗争既存在于经济领域中,也存在于政治和思想领域中,但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经济利益而展开的。

8. 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进步的直接力量。

现代性:资本主义及其后果

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或“资产阶级社会”。现代社会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它的资本主义制度。社会分工、生产与人口的集中、官僚体制、全球化等现代社会的特征,最终都可以看作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因此,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机制及后果的描述与分析,就是马克思关于“现代社会”的描述和分析。

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市场扩大,需求增加,一方面促使工业生产从分散的个体化生产方式转变为工场手工业的集中化生产方式,另一方面推动生产和交换突破地域限制,结合成一个相互依赖的经济实体走向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对现代性的超越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社会特征

1. 消灭了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人所有制,生产资料及其劳动产品归全体社会成员所有,由社会根据全体成员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共同加以支配;

2. 消费资料按照每个社会成员的实际需要进行分配;商品经济以及与此相连的货币制度和市场体制也都将消失;

3. 消灭了固定的劳动或职业分工;消灭了阶级和阶级对立,以及与此相连的工农对立、城乡对立,每个社会成员地位平等。虽然还存在着统一的社会管理机构,但已经没有了国家这样的暴力性阶级统治机构,对人的统治将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所替代。

马克思社会学理论的影响及其引发的争论

1. 理论的影响

自从19世纪中后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就一直是现代思想和文化领域中影响最强大和最广泛的一股社会思潮。即使对于那些不同意甚至反对马克思社会学理论的人来说,马克思的社会学理论也差不多是他们当中绝大多数人都难以回避、必须要与之进行对话或争论的重要对象。一个不了解马克思社会学的人,对现代思想和文化任何一领域的发展就都难以有真正透彻的理解。

马克思的社会学理论,不仅仅只具有思想或学术方面的影响,它还深刻地影响了现代社会的实际进程。自19世纪中期以来,除了马克思主义以外,几乎还没有哪一种社会理论能够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打下如此深刻的烙印。马克思的社会学理论,不仅对19世纪中叶以来世界各国的工人运动以及其他一些社会运动产生了重大的形塑作用,而且还催生或引导了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并且始终是这些国家的主导性话语。不了解马克思的社会学理论,也难以对19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演变过程有真正透彻的理解。

2. 引发的争论

(1) 重要争论之一是就如何看待经济因素(生产力、生产关系或经济基础)在社会生活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这一问题而展开的;

(2) 围绕马克思社会学理论所产生的另一方面的争论涉及对马克思社会学理论当中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问题。像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等。

(3) 围绕马克思社会学理论所产生的另一争论,则涉及到对马克思社会学理论当中一些基本理论命题的理解。

(4) 围绕马克思社会学理论产生的再一重要争论,涉及到所谓“五形态发展模式”的普遍有效性问题。

第三讲迪尔凯姆的社会学理论

迪尔凯姆(Emile Durkheim)(1858-1917年)

法国社会学家,现代(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经典社会学的三大代表人物之一。

主要著作

1893年《社会分工论》、1895年《社会学研究方法论》、1897年《自杀论》,这三本书奠定了实证主义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论基础,也奠定了迪尔凯姆在法国学术界的地位。

1898年《社会学年鉴》1912年《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理论背景、

关注的核心问题

如何来恰当地理解和有效地解决19世纪西方发达国家在从前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危机。

经济危机—随着劳动分工的不断发展,工商业的危机和破产越来越频繁;

社会危机—劳资冲突,工人和雇主之间“永无休止的敌对状态”已经成为“工业社会的显著特征”。

精神危机—人们普遍对社会现实感到悲观失望,悲观思潮已经到了不正常的程度:自杀率的上升。

工商业的危机和破产使社会团结发生断裂,劳资之间的对抗正在把居住在同一个社会的成员分裂成两个敌对的国度,自杀现象也具有类似的社会后果。

解决危机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者—危机主要起源于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核心的自由资本主义制度同在这个

制度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要消除危机,就必须从根本上对自

由资本主义制度加以变革,用暴力革命的手段推翻自由资本主义制度,用以生产资料公有

制为核心的共产主义制度来替代它。

密尔等自由主义者—并非是自由主义制度本身具有的某些特质,而是由于自由主义制

度尚不完善,自由未能充分地、平等地扩展到每一个人,因此消除危机的办法是进一步改

良和完善自由主义制度,使每一个人都能够享有充分的自由。

梅斯特尔等保守主义者—由于社会从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个人自由的高度扩展以及平等的社会发展趋势破坏了原有的社会秩序。因此,通过恢复各种古老的传统来

重建社会秩序。

孔德等实证主义社会学家—源于社会结构从前现代向现代类型的转型,源于工业化和劳动分工的发展所导致的个人主义的高涨以及传统社会秩序的崩溃。解决危机的办法是重建社会秩序。

迪尔凯姆理论观点

1 工业化(而不是资本主义或自由主义)是现代社会最核心特征;

2 工业社会是劳动分工不断发展的结果;

3 社会团结的削弱或社会失序是工业社会面临的最主要社会问题;

4 将共同的世界观、价值观看作是包括工业社会在内的各类社会团结和社会秩序的真实基础;

5 将集体意识的衰退看成是导致工业社会各种危机的根本原因;

6 将重建集体意识看成是在工业社会中重建社会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基本途径

《社会分工论》的主要思想

现代经济生活存在着的法律和道德的失范状态,并不是由劳动分工引起,而是源自于其他方面的因素。

劳动分工的发展或工业社会的出现,是由于“社会容量”(即人口的数量及关系)和“社会密度”(社会成员之间相互交往的频率和强度)的增加所导致的人们之间生存竞争不断加剧的结果。

“两个有机体越是相似,就越容易产生激烈的竞争。正因为它们有着相同的需要,追求着同样的目标,所以他们每时每刻都陷入一种相互敌视的状态中”;

“各种职能越是比较相近,接触点越多,它们就越容易产生冲突。”

“幸亏有了劳动分工,不然竞争对手就会把对方置于死地,不

能共同生存下去。”

竞争中的失败者不得不重新选择自己的生存方式,开辟一个新的职业领域,人们之间的竞争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暂时得到了缓和。但随着人口数量和交往程度的进一步增加,人们之间的竞争又会加剧,因而又会有新的职业领域开辟出来,这样,劳动分工也就一步一步地扩大和发展起来,最后导致了以高度劳动分工为特征的工业社会的形成。

劳动分工的发展产生许多社会后果,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后果就是改变了社会团结的基础,为社会团结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纽带。

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

机械团结是指,通过强烈的“集体意识(所有群体成员的共同感情和共同信仰)”而把个体联结起来的那样一种社会结合类型。在机械团结中,“所有成员的共同观念和共同倾向在数量和强度上都超过了成员自身的观念和倾向”,个体的独特意识或者说个性即使存在也极其微弱,以这种方式相互凝聚的社会分子要想一致活动,就必须丧失掉自己的运动,就像无机物中的分子一样,这就是把这种团结称做机械团结的原因。

有机团结是指,通过职能上的相互依赖而将个体联结起来的那样一种社会结合类型。在有机团结中,社会成员的集体意识即使仍然存在也已经非常空泛和模糊,个人的独立人格有了很大的发展,社会成员之所以结合在一起,主要不是因为他们拥有强烈的共同意识、共同情感,而是因为他们存在着功能上的相互依赖,谁也无法离开谁。这种结合类似动物有机体内部各个器官之间的联结,因此叫做有机团结。

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机械团结的优势和地位不断衰微,有机团结的优势和地位不断递增的过程,而造成这种趋势的基本原因就是劳动分工的不断发展。在工业社会中,把我们同社会维持起来的纽带,已经不再主要依赖于共同的信仰和感情了,相反,它们越来越成了劳动分工的结果。这种结果是值得欢迎的进步现象。因为:

第1,它创造了一种新的生存条件,因而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人们之间或群体之间生存竞争的残酷程度,

使人们可以在社会容量和密度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继续共同生存下去。

第2,加强了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使人们得以在一种比以往更广

泛的程度和范围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有了分工,个人才会摆脱孤立的状态,而形成相互间的联系;有了

分工,人们才会同舟共济,而不一意孤行。只有分工才能使人们牢固地

结合起来形成一种联系。

分工越发展,通过分工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就越多、越广泛,战争就

越趋于为和平所取代,博爱的思想就越接近于实现。”

第3,削弱了集体意识对个人的控制力,拓展了个人意识发展的自由

空间,促进了个性的发展。个人人格的进步与分工的进步是一脉相承的。

个人人格的发展为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提供了永不衰竭的活力和源泉。”

劳动分工的反常形式

1 失范的分工

由于缺乏充分而有效的社会规范,因而使得分工过程中各个机构、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得不到正常规定和调节。

2 强制的分工

在违背某些当事人本性和意愿的情况下,通过某些外部的强制手段来实行的分工。一种情形是社会通过某些强制手段迫使人们接受某种与其嗜好和能力不相符合的工作岗位;另一种情形是社会通过某些强制手段迫使人们接受某种违反等价交换原则的分工形式。

3 不适当的分工

劳动分工不够规范、合理,而且组织不够适当,使得每个人不能够保持充分的活力。

上述3种反常状态的劳动分工,会造成一系列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

甚至造成严重的社会失序和社会危机。

在《社会分工论》中,迪尔凯姆最为关注、论述最多的是“失范的分工”,认为工商业的危机和破产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源于已经高度发达的社会分工关系缺乏必要和有效的调节规范;劳资之间的紧张关系虽然部分源于工人阶级对现实地位的不满,但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社会失范使然。“失范”是当时各种社会危机最主要的根源。要解决现代社会所遭遇的各种危机,就必须在现代社会的基础上重建集体意识和社会规范,消除现代社会的失范状态。

消除危机的处方:职业群体与职业伦理的建设

现代社会是劳动分工高度发达的社会,各个职业活动领域都有自己

独特的性质和内容,需要用一些各自特殊的职业伦理来加以规范。只有

通过不同职业领域的法人团体(职业群体)制定适合该职业领域的职业

伦理和职业规范,对于消除社会的失范状态、重建社会秩序,解决社会

面临的各种问题,才具有更为关键的意义。

但是,在迪尔凯姆有关现代社会危机解决方案的理论中,国家、个

人和法人团体是一种相互辅助、相互制约的关系:国家借助于法人团

体这种中介力量来对个人的行动进行具体的管理和规范,又通过对法人

团体的监督和节制来捍卫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不受这些法人团体的侵犯;

个人从法人团体那里获得最直接的道德生活环境和生存意义,又从国家

那里获得自由和独立的保障,但个人也必须接受法人团体和国家的规范

和引导;法人团体虽然受到国家的控制,但却在很大程度上也需要借助

于国家的力量来实现其在全国范围内的联合和调节。因此,国家、个人

和法人团体之间的辅助和制约关系,就可以促成一种“道德个人主义”状

态的实现,从而从根本上消除现代社会形成之初产生的那些弊端和问题。

社会学研究方法论(1895年)

社会学是一门独立的科学。虽然它产生于哲学,但它不属于任何哲学学派。

社会学研究方法具有客观性,它要求研究者彻底摆脱个人的感情和成见,放弃那种不求证于事实、只依靠逻辑推理来了解事物的办法,力求运用客观的研究程序和方法来原原本本地认识事物。

社会学要求研究者必须把社会现象当作客观事物来看待,并且不是当作一般的事物,而是当作社会的事物来看待。它要求人们必须且也只能用社会现象来解释社会现象,而不能用社会现象以外的因素(心理、自然因素等)去解释社会现象。

《自杀论》

《自杀论》是迪尔凯姆运用他自己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一书中所阐释的科学研究方法,来研究一个具有重要道德意涵的社会问题的典型范例,其写作的目的是:

1. 以自杀现象为切入点,明确19世纪欧洲国家发生社会危机的原因以及消除危机的有效办法。

2. 通过对自杀现象进行科学研究所得到的成果,来展示这门新兴学科在帮助人们理解社会现实、解决社会问题方面所具有的作用和魅力。

主要内容:首先否定非社会性因素—生理、心理特征和外部环境对自杀现象的解释力,然后考察了社会因素对自杀现象的影响。

1. 利己型自杀

由于极端的个人主义而引发的一种自杀。一个群体,其成员

自杀率的高低与该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整合程度密切相关,整合

程度越高,其成员的自杀率就越低,反之则越高。例如宗教团体、

家庭、政治团体。

当团体紧密结合时,团体能够把个人仅仅控制在自己周围,

使之为团体服务,禁止他们随便以自杀来逃避自己的责任。紧密

结合的团体也为成员提供了一个共同的生活目标,使他们的行动具有明

确的方向和意义。

团体内部整合度的下降很大程度上是个人主义兴盛的结果,正是个

人主义的兴盛削弱了个人依附的集体力量,使个人把自己的目标和利益

凌驾于集体的目标和利益之上,从而降低了团体的整合程度,提高了自

杀的概率。

2. 利他型自杀

由过度的利他主义而导致的自杀。在利他型自杀盛行的地方,自我完全不属

于自己,个体的生命本身毫无价值,它只是集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个人扼杀自

己的个性,正是为了使自己淹没在自认为是其真正本质的那种东西之中。因此,

个体才会或者是出于对所属群体尽义务,或者是出于获得所属群体尊崇的某种荣

誉,或者是出于所属群体的默许与鼓励,而轻易地放弃自己的生命。

利己型自杀和利他型自杀的区别:

利己型自杀是由于极端的个性化造成的,原因在于社会部分地甚至整体地涣

散而无力阻止自杀;而利他型自杀则是由于个性的极端退化造成的,因为社会

把个人严格地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而造成的。

在利己型自杀中,社会禁止选择死亡,在利他型自杀中,社会却给人们以压

力,使他们不得不选择死亡。

如果说利己型自杀的主要原因是社会整合不足,那么利他型自杀则是由于社

会整合过度。

3. 失范性自杀

由于人们的行动缺乏适当的规范以及由此引起的痛苦而导致的自

杀行为。

在经济危机期间骤然增加的自杀现象实际上与社会秩序的重大变

更有关。一旦社会秩序出现重大更迭,无论是骤降的好运还是意外的

灾难,人们自我毁灭的倾向都会格外强烈。

和动物不同,人的欲望并不完全是由生理需要所决定,如果没有

适当的约束,它是可以永无止境地增长的。未加遏制的欲望总有一天

会与现实的可能性产生冲突,使人们痛苦不堪,陷入精神危机。为了

避免这种精神危机,就有必要对人的欲望加以限制,使之与人们的能

力相一致。而个人本身是没有能力来对自己的欲望加以限制的,

这种限制必须要有一个他们尊重并自愿服从的权威来进行。社会

的法律和道德规范,在一定时期就具有调节人们欲望的作用。但

当社会被严重的危机或幸运的骤变打乱时,其调节、约束作用便

会暂时地消失,结果扰乱了人们的精神平衡,导致自杀率上升。

失范性自杀不仅会由于社会动荡而引发,而且也会由于家庭动荡而引发。在整个欧洲,离婚率与自杀率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19世纪欧洲主要国家中自杀率的变态上升主要是由于个人主义过度发展、社会整合程度过度降低导致利己型自杀过度增加所致。因此,要消除这种不正常的自杀现象,关键的措施就是要在新的社会条件下重建新的社会整合。

什么样的团体才适于完成这样一项重建社会整合的任务呢?不是国家,不是宗教团体,也不是家庭,而是职业团体。

迪尔凯姆社会学理论的简要评价

迪尔凯姆继承孔德的思路并将其做进一步的发挥,为现代社会学确立了一个最基本的研究主题,这就是对社会整合和社会秩序的强调和关注;

迪尔凯姆把由劳动分工状况所决定的功能关系视为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从功能关系的角度出发将现代社会理解为工业社会,侧重于从劳动分工的发展所引起的功能关系转型这个方面来对现代性进行描

述、诊断和分析;

迪尔凯姆在继承和修正孔德思想遗产的基础上,从实证主义立场出发为现代社会学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研究程序和方法,从而从根本上确立了社会学在现代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学科地位;

迪尔凯姆通过对社会分工、自杀现象、宗教现象以及教育现象的具体研究,从经验研究方面为现代社会学提供了诸多经典性的研究范例,推动了相关领域中社会学研究的开展。

西方经济学课后答案

第一章绪论 参考答案: 一、思考题 1.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由什么基本经济问题引起的,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答: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稀缺性问题引起的,没有稀缺性,就没有经济学存在的理由和必要。 稀缺性是西方经济学关于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基础性概念。稀缺性是指经济生活中存在的这样一个基本事实:“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因而不能生产人们希望所拥有的所有物品和劳务。”稀缺性是相对于人类无限的欲望而言的。人的欲望具有无限增长和扩大的趋势,而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就要生产更多的物品和劳务,从而需要更多的资源。但在一定时期内,可用于生产物品和提供劳务的资源与人们的欲望相比总是远远不够的。这就是稀缺性。 由稀缺而产生的第一个基本问题是:社会如何将稀缺性的、竞争性的和生产性的资源在现在和将来、在生产各种商品和劳务之间做出选择,以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等问题。这是关于稀缺资源配置问题。第一,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这就是说,在可供选择的各种各样的物品和劳务中,生产哪些种和生产的数量是多少由于资源的有限性用于某一种产品生产的资源太多,其他产品的生产数量必然会减少。社会是以怎样的次序和什么样的机制来分配稀缺资源以满足各种各样的需要第二,如何生产即应用何种技术来生产物品是用蒸汽还是用水力或原子能发电多用劳动少用资本和土地,还是恰恰相反生产是大规模还是小规模怎样区别一种生产方法是高效率的还是低效率的第三,为谁生产即社会总产品以何种尺度分配给不同的个人和家庭谁得什么得多少为什么穷人仅有一点点,而富人拥有的太多这种分配是公平的吗 由稀缺性而引起的另一个基本问题是,社会能否最好地利用其有限的资源,在资源、需要和技术的约束条件下,最大限度地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和劳务这是关于经济效率问题。“经济”这一词的最初含义就是效率、节约和避免浪费。作为一门研究经济的学问,经济学研究以尽可能小的代价获得同样的满足,或以同样的代价获得更大的满足。如果社会能以更便宜的方法生产,这意味着这个社会将生产更多的产品和劳务,从而得到更大的满足。 西方经济学认为,稀缺性是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就一直困扰人类的一个难题,是人类面临的永恒的问题。每个经济社会都面临很多经济问题,但西方经济学认为,任何社会——不论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如何,也不论它处在什么历史年代——的经济问题都导源于一个基本的经济事实或矛盾,即人类需要的无限性和满足需要的资源的稀缺性。正是由于这样的一个基本矛盾,因此便产生了社会的基本经济问题,产生了研究经济问题的经济学。从根本上说,经济学是与稀缺性进行斗争的一门学问。 ; 人类社会迄今为止并没有摆脱稀缺性,这是事实。但是,稀缺性是人类面临的永恒的问题吗第一,事实上,自然科学已经证明,潜在的自然资源是无限的。自然资源的稀缺实际上反映了人还没有充分利用无限的自然资源,就是说到目前为止人还不具备利用无限资源的充分知识。第二,不能把人类历史的特定时期(商品经济)的特定阶级(资产阶级)的欲壑难填的贪婪之心当作既定存在的事实,或者当作自然的合理的现象,而以各种手段刺激或助长其无限膨胀。人的需要不仅仅是个生理的范畴,还具有社会的内容。道德、理想追求、教育、文化素质等因素都会影响和制约人的需要。因此,解决资源稀缺性与人的欲望无限性矛盾的关键在人本身,在于人的智慧、能力的解放。 2.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由哪两部分构成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答:西方经济学根据它所研究的具体对象、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组成部分。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是研究构成整个经济制度的各个经济决策单位的经济行为,研究这些单个单元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影响这些决策的因素。由于这些决策是市场上或通过市场进行的,各种商品和劳务

生产物流管理计算题

第四章 6、某公司拟建一仓库负责向四个工厂进行物料供应配送,各工厂的具体位置与年物料配送量于下表,请利用重心法确定物流公司的仓库位置,设拟建仓库对各工厂的单位运输成本相等。 解:X=∑QiXi/∑Qi=20*2000+60*1200+20*1000+50*2500= Y=∑QiYi/∑Qi=70*2000+60*1200+20*1000+20*2500= 该物流公司的位置坐标为(,) 7、某公司有三个不同仓库建设方案,由于各场址有不同的征地费、建筑费,工资、原材料等成本费用也都不同,从而有不同仓储成本。三个选址的仓储成本见下表,试利用盈亏平衡发决定不同仓储规模下最优的选址。

解:假设仓储总成本为TC,仓储量为Q,则TC=固定费用+可变费用*Q TC A=600000+40Q 、TC B=1200000+20Q 、TC C=1800000+10Q 由线性规划可以得出,当Q<30000时,选择A方案合适;当30000<Q<60000时,选择B 方案合适;当Q>60000时,选择C方案合适 8、某家电制造公司现有两个分销配送中心F1及F2,供应四个城市销售区域市场S1、S2、S3、S4,由于销售量不断增加必须另设新一配送中心,现通过定性分析,可供选择的地点为F3及F4。各配送中心以千台为单位的产品储存费用及各个配送中心至各销售城市的运输费用如表1所示。

试问在可供选择的地点F3及F4中,选择其中哪一个地址为好解:假设选择F3,其解如下表(括号内为运输量) 选择F3总的费用(运输费+仓储费): (*+*+*+2*+3*+*)+(*+*+*2)=万元 假设选择F4:

东方时尚珠宝首饰设计大赛金奖作品赏析

2018?东方时尚珠宝首饰设计大赛金奖作品赏析 历时两个多月的2018?东方时尚珠宝首饰设计大赛,于7月11日在昆明国际会展中心3号馆内举行了盛大的颁奖典礼。 此次由云南省美术家协会设计艺术委员会主办,云南红掌柜珠宝有限公司承办的“2018.东方时尚珠宝首饰设计大赛”,旨在弘扬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培养、发现和鼓励具有现代创新设计理念的青年一代珠宝设计师,同时也为东方美学的传承提供新的审美和创意。

本次大赛以“我眼中的中国式时尚”为主题,联合各大高校珠宝设计人才,共同打造出了一批最具有东方时尚品味的珠宝作品,并从中评选出了12件铜奖,6件银奖和3件金奖,同时还评选出了杰出组织奖,和优秀指导教师奖(大赛金奖与银奖作品的指导老师),以及特加设的网络投票人气奖3名。 金奖作品【寓光】 设计师:黄嘉欣 所属院校:香港知专设计学院

设计稿 设计灵感:在作品中,寓意明珠是窗花所遮盖的一些未被发现的玉,如同璞玉,璞玉指蕴玉石,每人都有才能,只是一直没有被发现,设计中,窗花的中间都可以清晰看到明珠,意指看到的时候,可以和明珠一样,发光发亮。窗花就像是一个遮盖着明珠的屏障,但在适当的位置却又能看到发光发亮的时候。

实物 点评:在普通的窗花中带出了不普通的感觉,作品中参考了中国古式窗花的经典花纹结合一颗明亮的圆珠,本来空无一物的窗花在明珠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的抢眼。 【永恒经典】 设计师:项彩云 指导教师:郭强 所属院校:北京服装学院

设计稿 设计灵感:此首饰作品,运用中国式传统建筑中的的“庑殿式”“攒尖顶”等屋檐结构元素。象征着传统韵味的的玉石珠子像胚胎一样,被金属链子

第五章微分方程模型

第五章 微分方程模型 、 某人每天由饮食获取10467焦热量,其中5038焦用于新陈代谢,此外每公斤体重需支付69焦热量作为运动消耗,其余热量则转化为脂肪,已知以脂肪形式贮存的热量利用率为100%,每公斤脂肪含热量41868焦,问此人的体重如何随时间而变化 解: 设此人的体重为w ,则根据题意有,每天获取的热量,减去新陈代谢,减去运动消耗的热量,剩余的按利用率100% 转化为脂肪,即有下列等式成立: 1046750386941868 w dw dt --= 经化简有: 232313956139565429()41868t t w e t e c - =-?+ 假设此人现在的体重为0w ,则此人的体重随时间的变化如下: 2323139561395605429()41868t t w e t e w - =-?+ 、 生活在阿拉斯加海滨的鲑鱼服从Malthus 增长模型)(003.0)(t p dt t dp = 其中t 以分钟计。在0=t 时一群鲨鱼来到此水域定居,开始捕食鲑鱼。鲨鱼捕杀鲑鱼的速率是)(001.02t p ,其中)(t p 是t 时刻鲑鱼总数。此外,由于在它们周围出现意外情况,平均每分钟有条鲑鱼离开此水域。 (1)考虑到两种因素,试修正Malthus 模型。 (2)假设在0=t 是存在100万条鲑鱼,试求鲑鱼总数 )(t p ,并问∞→t 时会发生什么情况 解:

(1),由题可知, 在考虑两种因素后,修正后的Malthus 模型如下: 2()0.003()0.001()0.002dp t p t p t dt =-- (2),假设在0t = 时,存在100万条鲑鱼,即(0)1000000p = ,解下列初值问题 2()0.003()0.001()0.002(0)1000000 dp t p t p t dt p ?=--???=? 解得 0.0010.0012999998()11000001t t ae p t a ae --+==-其中 当t →∞ 时,2p →。 、 根据罗瑟福的放射性衰变定律,放射性物质衰变的速度与现存的放射性物质的原子数成正比,比例系数成为衰变系数,试建立放射性物质衰变的数学模型。若已知某放射性物质经时间21T 放射物质的原子下降至原来的一半(21T 称为该物质的半衰期)试决定其衰变系数。 解: 假设初始时刻该放射性物质的原子数位0N ,在时间t 时,该放射性物质的原子个数为N ,设衰变系数为k ,则有下列微分方程: 0,(0)dN kN N N dt =-= 解得 0()kt N t N e =

生产物流管理作业题(2015版)

生产物流管理作业思考题 (2015) 第一章导论 1、物流在制造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地位? 2、企业物流合理化的意义与途径? 3、生产物流的含义?特点?管理意义? 第二章生产运作管理与生产物流管理 1、简述生产与作业管理的概念 2、生产与作业管理的目标 3.生产与运作管理包括哪些内容?生产物流管理包括哪些内容? 4.简述生产与运作管理的新特征?新趋势? 5、生产物流管理的含义? 6、简述企业生产物流管理与生产运作管理的关系? 7、实现生产系统物流活动的合理化主要从那入手? 8、生产物流计划的内容与任务? 第三章生产运作战略与物流外包策略 1、运作战略(含物流战略)的主要内容? 2、制定运作战略的基点是什么? 3、企业生产营运战略类型有哪些? 4、为什么说生产系统又是企业竞争之本? 5、什么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它有何特点?企业如何构筑生产系统竞争力? 6、物流管理在企业竞争中的有何作用? 7、什么叫物流外包?企业物流外包有哪些形式? 8、如何进行企业物流外包与自营决策? 第四章不同生产模式下的生产与物流管理 1、生产类型有哪些?各有和特点? 2、简述备货性生产和订货性生产的的主要区别? 3、简述不同批量生产模式下的生产与物流管理策略? 4、简述MTS/MTO生产模式的生产与物流特征及其物流管理方案? 5、分述推动式与拉动式生产模式物流运作原理? 6、简述延迟制造与生产延迟及物流延迟的原理、关系? 7、简述顾客需求切入点(CODP)? 8、简述延迟制造与物流延迟的环境条件? 第五章生产系统布局与物流优化 1、厂址选择应考虑哪些因素? 2、制造业通常的生产组织形式有哪些?试分析其优缺点? 3、生产工厂布置有哪几种典型的布置形式?其物流有何特点?

国内外首饰设计及首饰展示的现状与分析.doc

国内外首饰设计及首饰展示的现状与 分析 摘要:随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时首饰的需求也向个性化、多样化、定制化等方向发展,我国首饰业整体起步晚,传统的设计模式与展示手段成为首饰产业发展的阻力。文章对国内外首饰设计及首饰展示的现状进行总结,通过多角度的比较分析,试为我国首饰产业发展的提供新思路。关键词:首饰设计;首饰展示;设计手段 首饰作为一种反映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状态的具有特殊象征性的文化载体,在日常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首饰的需求也向个性化、多样化、定制化等方向发展。我国首饰业起步较晚,现代化程度不高,传统的设计模式与展示手段与市场成熟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成为首饰产业发展的阻力。因此,总结我国首饰设计的现状,与首饰艺术有较长的发展历史欧美等国进行比较。并从中寻找发展的契机。 一、国外首饰设计及展示的现状 (一)首饰设计实力雄厚,思维活跃 在国外首饰设计从业者一般分为两类,一是具有高专业素质供职于大珠宝、首饰公司的设计师:二是具有高艺术修养的个体设计者、艺术家。他们当中拥有不少世界顶级首饰设计大师,如珍妮杜桑(Jeanne Toussaint)、帕洛玛毕加索(PalomaPicasso)、佛杜拉(verdura)等。实力雄厚、专业性强是国外首饰行业设计人员的整体特点,他们创新意识强,设计作品具有主题明确,设计风格多样等特点。 (二)首饰设计交流频繁,引领时尚 在欧美、日本等国首饰设计相关的交流非常频繁。如有珠宝首饰协会、美术馆、画廊经常举办的各类首饰展览;各珠宝首饰协会除了定期发布专业刊物之外,还不定期举办专业性的讲座等。频繁的首饰设计及相关的交流不仅有助设计师思维的拓展,同时也是新品很快推向市场并成为流行时尚的重要原因。 (三)品牌意识强烈,首饰设计风格独特

以学生为中心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

2011年第10卷第19期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19 Industrial &Science Tribune 以“学生为中心”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探讨 □徐敏丽 杨 帆 【摘 要】本文首先通过问卷调研分析了学生对西方经济学教学的需求, 据此分析“以学生为中心”的西方经济学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以学生为中心”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教学目标;教学方法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精品课程“西方经济学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徐敏丽(1973 ),女,山西永济人, 江南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财经大学财政学博士杨帆(1989 ),女,安徽天长人, 江南大学国贸专业硕士研究生《西方经济学》课程是财经类本专科学生的必修专业基 础课,而且在经济类研究生入学中,很多学校将它列为学生报考的可选择的基础课程,西方经济学是研究生入学初试、复试几乎都要涉及的基础课。西方经济学经过了数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内容复杂,流派众多,分析抽象,模型较多的课程。对于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如何精准地把握内容,掌控取舍,讲究艺术组织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变得尤为重要。 一、学生对西方经济学教学需求的调研2010年,我校西方经济学课题组对经管类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收回问卷132份。各类数据统计结果表明:64%的学生希望能将西方经济学开设为微观、宏观,并设立初级和中级供同学们选择。多数本科生认为西方经济学课收获较多的是得到了理论思维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则显得较为薄弱。89%的学生认为掌握了基本理论与知识,而仅有36%的学生认为能够做到用所学的经济学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及经济政策。因此对于经济学的学习内容,70%的学生希望以实用为主,能更多理 解与掌握我国经济政策与运行情况。随着考研人数的增加,80%的学生认为西方经济学安排课时紧张,相对教学较多的教学内容,以至于教学的内容被压缩,影响了学生的理解。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提出了自己独创性的建议, 51%的学生针对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很高而学校提供的平台较少这一现象提出希望在课程与教材建设中能给自己一定的发挥空 间。对于多媒体教学,73%的学生认为较好,但依然有52%的学生认为现代化的教学信息量多,记忆不深刻,师生互动 性差,容易疲劳。对于目前经济学考核方式,73%的学生认为应该提高平时成绩的权重,增加平时的考核,对于期末考 试的成绩权重应该弱化。还有70%的学生认为西方经济学教学方式应选取案例分析、师生角色互换、课堂讨论、教学讲授等方法。 针对以上的调研,学校已经逐步实施课程改革。到2012 年我校财经类本科生开设的《西方经济学》将改成《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课程,课时各为40课时。西方经济学面 临的教学质量和教学任务常常打架的情况将得到缓解,但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依然存在。我校财经类大多学生在高中属文科类,许多学生提起数学、统计学、经济学就发怵,如果将数学、统计学、经济学与计算机知识融合起来那对学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而经济学是一门大量使用数学、计量、统计工具来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学科,因此研究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于达到高质量的教学目的具有重要的意义。(二)听觉模态。口语表达能力不仅仅是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意愿,同时还应该具有口头转述与概括能力。口语课上,教师可以播放一段音频或是没有字幕的视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刚刚所听到的,从而提高学生的口头概括能力。这也是通过听觉模态把听说有机结合起来的一个良好途径。视觉模态与听觉模态在口语课堂上的应用,对于增添课堂乐趣,提高课堂效率都有积极的作用。 四、结语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普及,使得教学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这为多模态教学引入课堂提供了技术条件。多模态理论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它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也为英语教学提供一个新的思路与途径。但目前多模态理论在外语教学课堂中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随着 多模态理论与外语教学实践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该理论将会日趋成熟和完善,实践性将更强,这对于外语教学具有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 ].外语电化教学,20072.胡壮麟.意义的多模态构建对一次PPT 演示竞赛的语篇分 析[ J ].外语电化教学,20063.张德禄.多模态话语理论与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 ].外语教学,20094.刘芹,潘鸣威.多模态环境下中国大学生英语非言语交际能力研究初探[ J ].外语电化教学,2010· 761·

《珠宝首饰的发展史》之现 代首饰的特征

珠宝首饰的发展史 现代首饰艺术,是在继承传统首饰工艺,结合现代文化和艺术思潮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和传统首饰不同,现代首饰抛弃了传统的束缚与枷锁,结合现代设计思维和制作工艺,广泛地从其他艺术门类,比如服装、家具、建筑、玻璃艺术、金属工艺等方面吸取积极的因素,进入了一个更自由、更科学、更具创意和美感的空间,极大地丰富了首饰的题材和意境,体现了浓厚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第一章:现代首饰的特征 一、现代首饰的造型 现代首饰具有设计新颖性、材料多样性的特点。但是,从造型要素上讲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1、点 首饰设计中点可以有大小不同的面积,其大小要根据它与周围要素的比较来确定,也就是说首饰设计中只有相对的点,而没有绝对的点。 点是形体组成要素的基本单位,在首饰设计中的每一粒宝石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点”的造型。点给人的感觉是单一、孤立和稳定,但它的变化却是无限多样的。点的排列及其疏密、聚散,能给人以不同的视觉效果和美学感受。例如,多个点呈直线排列,就能给人以连贯、渐进、有规律和发展之感,是一种跳跃、流动的动态美。如果将点组成环状,则能给人以动中有静、统一中有独立的联想,为一种很好的艺术组织技巧。如果将点组成疏密不等的一片,则能给人以蓬松、开放、弥漫和浸润之感。 在现代首饰设计中,适当、巧妙地运用点的艺术是首饰设计中最为基础的技巧,并且适合多种宝石题材的设计。比如将一粒较大的钻石镶嵌在白金托上,既表现了钻石冷艳、绚烂之美,又给人以独立、高贵和超然之感。如果将一粒较大的红宝石置于中央,其周围配以小钻或碎钻作环状或放射状衬托,两种大小、疏密和组织不同的“点”,便营造了很好的意境。点,在珍珠设计中的应用也很常见,比如用一粒珍珠制成耳坠,便表现出一种文静、静谧的感觉。如果选用大小适度的随意型彩色宝石连成一串坠,由于其色泽绚丽、飘逸洒脱,故能给人活泼、清新之感. 2、线 点与线的结合 线在现代首饰设计中是经常运用的元素,线的长短、粗细、刚柔、波动都可以作为设计师的语言。直线可以上下、左右延伸,表现出一种果断、坚定,对人的视觉可以起到调节作用。折线在形状上常为角度性的折回,适合表现刚毅和讲究条理,富于个性色彩。曲线因有各种不同的曲折变化,能给人以温和,柔顺之感,进而可以增加融合和亲切。环线

西方经济学教学大纲

西方经济学教学大纲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西方经济学是关于现代市场经济的经济学,它用一套独特的方法、工具和概念,建立了反映市场经济中经济规律的理论,是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主要专业基础课。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所开设的《西方经济学》课程,主要内容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由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所组成。 本课程的设置在于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现代西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理解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和政府干预经济生活的必要性及其方法,了解现代经济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培养和提高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当前国际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的能力。 二、本课程教学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西方经济学》是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一门核心课程和主要专业基础课,该门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对其他经济学后续课程的教学效果以至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教学的质量有重要影响。为了更好地体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本课程教学采用尹伯成主编的《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同时参考国内外最新优秀经济学教材,如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使学生不仅能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还能够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以及学会运用理论分析身边的经济学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学习关于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越来越重要。学习《西方经济学》课程,使学生能够运用经济学的知识、理论和方法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和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更加深刻地理解国家关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 三、本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 1、使学生掌握好“三基”,即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准确理解记忆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了解课程的理论体系,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历代中外首饰

1.1 中国古代首饰发展史 1.1.1原始社会 1、社会发展背景 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80万年前的陕西蓝田人,50万年前的周口店北京人,以及一万七千多年前生活在周口店的“山顶 洞人”都是我国最古老的先民。他们已经 跨出了与其他动物形成本质差别的第一 步,学会了生产和使用劳动工具,其中最 重要的技术之一是石器制造。 人们开始对石头进行加工,用尖状石 头来做砍砸器,而片状石头用来做削割 器。如果从审美文化发生学的角度来看, 这种对以用为本的形的概念的形成已经 具备了最原始的审美因素。 随着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人们又学会 了磨制技术,对石器进行了更精细的加 工,并经过磨光,钻孔并穿绳,大大增 加了使用的功能。 在制造过程中,人们已形成了直线与曲线,对称与均衡,方与圆等一些基本的形式法则,人们的审美要求和审美意识已大为增强和完善,并逐步发展成不仅对石材的形状进行加工,还有意识的选择一些纹理细腻,色泽晶莹的石头进行精密加工,挂在身上作为一种没有什么使用价值的装饰。至此,真正意义上的首饰开始形成。 2、原始社会首饰形式特点 从图1-1中可见,山顶洞人已经开始用钻孔,磨光和刻纹等技术,把石块,海贝,兽骨等制成装饰品,甚至还染成红色加以美化。 由于原始社会人们从生产中首先接触的材质为石头,随着人们对石器材质的进一步认识和加工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审美需求的不断丰富,最早的首饰材质种类也是与石器生产紧密关联的玉石工艺也就发展起来,形成独立的玉石首饰文化。 1.1.2夏商周时期 1、社会背景分析 原始社会晚期,社会结构逐步发生变化,,男性在社会中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并以父系

血缘关系建立起了众多的氏族公社,完成了由母系向父系社会的结构性转变,并出现了管理和协调所需要的不同社会层次。一系列的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较之原始社会都产生了极大的变化。 这个时期最典型的工艺是青铜工艺,无论是造型,纹样还是铸造工艺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阶段,而且充满神秘之感,充分显示出奴隶主统治阶级希望用神灵的观念来威慑奴隶阶层的本意。除此以外,陶瓷工艺也有了新的发展,并在原有基础上创烧了白陶和釉陶,进一步创烧出原始青瓷。 2、首饰形式特点 该时期首饰佩饰除富于宗教性的内涵之 外,更赋予了阶级内涵。当时的首饰佩饰, 有骨、角、玉、蚌、金、铜等各种制品,玉 制品最为突出。首饰的发展仍以玉石雕刻为 主。商周时期的玉器,从材质来看有青玉, 白玉,墨玉,黄玉以及绿松石,孔雀石和玛 瑙等,从品种上看主要有礼器,日用品,配 饰品,兵器和工具等。 礼器是玉器工艺中最为精美的一类。他主要包括壁,宗,圭,抉,璜,角(图1-2左)等。 除了礼玉工艺外,配饰玉器也非常丰富。造型多为动物形象,如玉龙,玉人,玉鸟,玉兔,玉象,玉羊等(图1-2右)。 日常生活用品:玉梳,玉簪,玉带钩等也比较多见。由于青铜工艺的发展以及黄金被人们的认识,黄金也被用来制作首饰。此时的金属成型,金属雕刻等工艺都已经比较成熟。图1-3中的金臂钗截面直径0.3厘米,钏直径12.5厘米,其中一只重93.7克,另一只重79.8克,两件含金量为85%,余为少量的银及微量的铜。各用一条将两端捶扁呈扇状,变成环形。

教你如何准备西方经济学

教你如何准备西方经济学 - 西方经济学学习方法西方经济学复习策略:知识的掌握要系统化西方经济学属于纯理论性的学科,它所包括的知识也基本上是比较模式化的,也就是说,相对于政治经济学它联系实际的东西比较少,能与实际联系起来的地方主要是宏观部分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通货膨胀理论、开放经济理论部分等章节。另外,西方经济学中理论模型很多,要引起注意。下面具体谈几点: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图形。可以发现,整个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由一系列的图形贯穿起来的,几乎每一章、每一节都有图形,而且,要想阐述一个原理,没有图形配合是做不到的。因此,在复习时,我把每一个图形都画在一个本子上,图形旁边还加注上有关图形的解释和说明,以及图形所代表的政策含义。总结在一起以后,就可以常常拿出来看一看了,仔仔细细地看懂每一个图,并且牢记。许多题目即使没有要求画出图形也可以利用图形帮助解答的。另外,答题时能用得上图形就尽量用上。; 其次,重要的概念要进行理解记忆。一般的专业课考试中都有名词解释,按常理说这属于基础题,是给你分得的,所以不能丢分。对这些重要概念,不需要一字不差地背出来,还是要首先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可以用自己的话说的。 最后,知识的掌握要系统化。这一点也尤其重要。因为西方经济学中涉及到许多不同的学派,不同学派的理论模型、观点、政策主张都是有一定的差异的。很可能会出题让你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所以在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去联想记忆,看到一个学派的因素分析时,要回想一下其他哪个学派也在这一领域有分析,异同点在哪里。比如,消费理论就包括凯恩斯、弗里德曼、莫迪利亚尼等,货币需求理论包括货币数量说、货币交易说、凯恩斯的流动性陷阱等,厂商理论中包括四种厂商类型,它们之间的需求供给曲线、均衡状态、均衡条件以及效率的比较等。从而我们能够看出,这些理论之间的相关性是很大的,因此,在复习的时候,你也要体现出这一方面的偏向。你可以把这些相关联的知识点也都总结在一个本子上,总结的过程也就是你去理解、系统掌握它的过程。 由于西方经济学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极其重要,关于西方经济学的复习和考试一般应该注意: (1)准确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并能比较灵活的运用。一些基本概念不是死记硬背能解决的,必须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加以理解,并且不能求大概。在熟练掌握这些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就可以根据基本概念来串联相关的知识和内容。比如说需求变动和需求量变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需求的弹性和需求曲线的斜率也不相同,但很多人可能会混淆,因而理解概念背后的经济学涵义是必要的。再如,从需求量变动就应该能想到需求曲线背后消费者行为理论。而从需求弹性就要能分析不同需求弹性对厂商受益的影响。不仅是这样,还要能将这个专业所要考的课程能联系起来,如由需求曲线的变动和供给曲线的变动能分析利率决定理论,等等。因而只有通过比较和联想,才能真正地学好西方经济学并能在其他课程中灵活运用,以减轻学习的负担。 (2)要对整个知识框架进行掌握。对于这一点来说,就是要在脑海中随时可以浮现出这门课程的全貌,而不是支零破碎的,或者很多知识只有当别人提醒时才能回忆起来。把握好整

中国首饰发展简史上

《首饰简史》 娥皇女英 那么,在上古神话时期,娥皇女英,甚至精卫、嫦娥、女娲们到底戴什么

首饰呢?唯有兽骨、木和碎陶片。 尧帝的两个女儿,一个叫娥皇,一个叫女英,同嫁舜帝为妻。后来舜死于南巡途中,二女哭着去找,泪染青竹,竹上生斑(潇湘竹、湘妃竹,也就是南方的斑竹,原来是她们二位哭出来的物种);伤心欲绝,跳了湘江,化为神,人称湘君、湘妃或湘夫人。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潇湘神》描述了上古第一幕伤情: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琴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作为上古传奇悲情姐妹花,老爸和老公都是最高领导人,娥皇女英的出身和归宿尊荣无比,世无其俩。她们的衣饰,自然也代表了时代潮流。但毕竟那是原始社会,茹毛饮血之后,骨头用来做饰品。一般女子披头散发,唯有殷实人家才能将头发束起来。束发品普遍有三种:笄、巾帻和冠帽。其中能称为首饰的,只有笄。那时制作笄,材料主要是骨、木、石、蚌、竹、玉等,从式样来说,有棒形、柳叶形、长方形、椭圆形等,笄首装饰不同的图案、花纹,甚至兽首,但总体以简单质朴为主。无关审美,只因工艺所限。 笄后来演变为簪和钗,进而发展出步摇与华胜。及笄表示女子成年,可以出嫁了。随着时代发展,头饰渐渐弱化,即便结婚这等隆重之事,也几乎只盘发、绾髻,不再花钿满头了,这多少令人惋惜。但也不意味着发簪在今天就一定会消亡,如下图这支,古朴而又时尚,难保不会开启新的潮流。

西施 身姿绰约、容貌姣好、素手纤纤......多美好的词语都不足以形容这样一

个如水的女子,她的美,或许只有她的名字可以概括——西施。是的,图中这个溪边浣纱的女子就是四大美女之首西施,那时她还只是一名乡村浣纱女,唯一特别处就是有沉鱼之貌。 这样一个纤细柔弱的女子,你能想像得出她日后为越国复国立下了旷世之功吗?吴、越江山已成旧事,而西施的容颜却一直美在世人心底。 真正的美能超脱时空岁月,恰如女人的首饰。且看西施头上的梳篦,在今天看来也是那么精巧、美观。 梳篦是梳理头发的用具,也可插在头发上作装饰。春秋战国时期,梳篦以竖长方形造型为主,但梳背雕镂日趋精美,梳齿也日益细密。这只造型别致的骨质梳篦,由梳背与梳齿两部分组成,梳背雕刻头相背、身相连的动物形象,梳背下端与梳齿上端均有钻孔,可能由榫卯方式连接,梳齿雕刻细密,工艺精湛。 动物形象历来是中国首饰设计常用的元素,但植物形象就更加普遍,如下图中的这把用作头饰的梳子,背上可不分明是一朵“花”么!

西方经济学 教学大纲

西方经济学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 英文名称: Microeconomics 所属院:经济学院 日期: 2015年5 月

第九节弹性与边际收益 第十节边际收益曲线 第十一节收入弹性 第十六章均衡(2个课时) 第一节供给 第二节市场均衡 第三节两个特例 第四节反需求曲线和反供给曲线 第五节比较静态分析 第六节税收 第七节税收的转嫁 第八节税收的额外净损失 第九节帕累托效率 第一阶段课堂讨论与训练 一、偏好、效用与选择等基本概念 二、需求及斯勒茨基方程的讨论 三、消费者剩余的进一步分析 四、市场需求及均衡分析 第十八章技术(0.5个课时) 第一节投入和产出 第二节描述技术约束 第三节技术的例子 第四节技术的特征 第五节边际产品 第六节技术替代率 第七节边际产品递减 第八节技术替代率递减 第九节长期与短期 第十节规模报酬 第十九章利润最大化(0.5个课时)第一节利润 第二节企业组织 第三节利润和股票市场价值 第四节企业的边界 第五节不变要素和可变要素 第六节短期利润最大化 第七节比较静态分析 第八节长期利润最大化 第九节反要素需求曲线 第十节利润最大化和规模报酬 第十一节显示的盈利能力

第十二节成本最小化 第二十章成本最小化(1个课时) 第一节成本最小化 第二节显示的成本最小化 第三节规模报酬和成本函数 第四节长期成本和短期成本 第五节不变成本和准不变成本 第六节沉没成本 第二十一章成本曲线(1个课时)第一节平均成本 第二节边际成本 第三节边际成本和可变成本 第四节在线拍卖的成本曲线 第五节长期成本 第六节离散的工厂规模水平 第七节长期边际成本 第二十二章厂商供给(1个课时) 第一节市场环境 第二节完全竞争 第三节竞争厂商的供给策略 第四节一个例子 第五节另一个例子 第六节反供给函数/利润和生产者剩余第七节厂商的长期供给曲线 第八节长期不变的平均成本 第二十三章行业供给(1个课时) 第一节短期行业供给 第二节短期行业均衡 第三节长期行业均衡 第四节供给曲线 第五节零利润的含义 第六节不变要素和经济租金 第七节经济租金 第八节租金率和价格 第九节租金政治学 第十节能源政策 第十一节碳税与限额交易 第二阶段课堂讨论与训练 一、利润最大化与成本最小化 二、供给曲线的研究

社会研究方法答案

社会研究方法 第一章 1. 什么是科学?科学的两大支柱是什么? 答:科学就是在寻求解答过程中所发展出的一种答案。科学既可以切入约定俗成的真实,也可以进入经验的真实。对于非亲身经验的真实,科学家有很多标准来做评断,才会把这些事物视为真实。 科学有时以逻辑实证(logico-empirical)为特色,其两大支柱是逻辑和观察。科学对世界的理解必须言之成理,并符合我们的观察。这两者对科学都不可或缺,而且和科学研究的三大层面密切相关:理论(theory),资料收集(data collection)和资料分析(data analysis)。 2. 什么是理论?什么是变量?理论和变量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理论(theory)是对某特定生活方面相关的观察的系统解释,如青少年不良行为、社会分层、政治改革等,是科学观察的层面。 变量(variable)属性在逻辑上的归类,属性指的是事物的特征或本性。变量是许多属性的逻辑组合。 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理论用来描述(可以逻辑地预期的)变量间关系。这种预期常常包含因果关系。一个人在某个变量上的属性会造成、倾向于、促进另一个变量的某一个属性。理论是以变量语言来建构的,理论所描述的是不同变量的属性之间逻辑上可能有的关联性。 3.社会研究中存在哪些辩证关系?请逐一解释。 答:社会研究中存在的辩证关系有: (1)个案式和通则式解释模式 个案式解释(idiographic)是一种解释方式,企图针对特定的个案进行全面的了解。 通则式解释(nomothetic)也是一种解释方式,试图寻找一般性的影响某些情形或者事件的原因,也就是对许多事例进行概括性的也是表面性的了解。 (2)归纳与演绎理论 归纳理论(induction)是从个别出发以达到一般性。从一系列特定的观察中,发现一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所有给定事件的秩序。 演绎理论(deduction)根据一般理论预测个别事件,也就是特定的命题来自普遍性的原理,从逻辑或理论上预期的模式到观察检验预期的模式是否确实存在。 (3)定性与定量资料 定量资料是数学形式的,定性资料不是。在不同的研究目的中,两种类型的资料都是有用的。 (4)抽样研究和应用研究 纯粹研究和应用研究都是社会科学事业中有效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4.研究中可能的错误有哪些?解决方法有哪些? 答:研究中可能的错误有: (1)不确切的观察:研究者常常在观察中犯错。解决方法:更谨慎的观察、使用简单或是复杂的测量手段。 (2)过度概化:当我们探讨周围事物的模式时,通常会把一些类似的时间当做某种普遍模式的证据,在有限观察的基础上,做了过度的概括。解决方法:

中国元素在首饰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元素在首饰设计中的应用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1-00-01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五千年,其中形成了许多自己特有的文化。将这种特有的文化运用在首饰设计中,即形成了当下最流行的首饰时尚趋势――“中国风”首饰。中国元素多种多样,含义内容十分丰富,如何将中国元素运用的恰到好处是当下首饰界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当然,虽然中国元素在首饰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但是这其中仍然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 第一节中国元素的含义和内容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上下五千年文明发展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东方大国,蕴藏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到底中国的元素是什么?有哪些东西可以代言中国呢? 可以说只要是能够代表中国的元素,或者让人一看到就会联想到中国的文字、符号、图像等都是中国元素。所以中国元素的组成内容非常丰富。 通常人们认为最能代表中国的元素为:长城、春节、龙、中国汉字、黄河、长江、儒家思想、天安门、唐诗、故宫、五星红旗、秦始皇陵兵马俑、孔子、中医中药、北京、京剧、熊猫、等。以上结果固然不能

全面的代表中国元素,但是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着属于中国自己的一些符号文化,中国元素已经在人们心中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第二节“中国式”首饰设计风格的发展 最早的“中国风”首饰设计风格常表现为单纯复制、叠加中国古典元素,将中国历史文化发展中沉淀下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元素略加修改,重新组合并演变成可用于创作首饰的元素,这种早期的首饰设计风格在现今仍被传承下来,并被称为“复古”的“中国式”首饰设计。应用这种风格最具代表性的是一些专营黄金、玉石的珠宝品牌,如老凤祥、玉翠山庄等。这些品牌早期的首饰设计风格具有浓郁的中国古典之美,设计元素多为中国古典纹饰与动植物、器物造型,是极少的纯正的“中国式”首饰设计风格。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审美要求的提高,来自西方的设计理念开始进入中国首饰设计界,“中国式”首饰设计风格也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或多或少的受到了西方设计思维的影响,纯正的“中国式”首饰设计为了顺应国际时尚要求和人民不断提高的审美需求,逐渐演化出一种结合现代首饰制作工艺、西方先进的设计思维、中国历史文化元素于一体的新“中国式”首饰设计风格。

社会研究方法

社会研究方法 第一单元:导论 1.社会研究:是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2.社会研究方法的特征:经验性,实证性。 3.社会研究的基本特征: ①研究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地。 ②研究方式是经验的,而非思辨的。 ③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而非判断的。 4.社会研究中的困难: 1.人的特殊性。 2.研究的干扰性。 3.社会现象的复杂性。 4.研究受到特定的制约 5.保持客观性的困难5.社会研究的方法论所探讨的主要问题包括: 1.社会现象的性质及其理解 2.社会研究的哲学基础及其假定 3.社会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客观性问题 4.社会研究者的价值与研究之间的关系 5.社会研究中的不同范式及其应用。 6.不同研究方式的内在逻辑 6.社会研究方法论: ①实证主义方法论(定量研究) ②人文主义方法论(定性研究) 7.社会研究过程的两项任务:资料收集和分析(具有专门性,技术性,操作性) 8.社会研究方法体系: 1)方法论:哲学基础,逻辑,范式,价值,客观性。 2)基本方式: ①调查研究:包括抽样,问卷统计分析,相关关系(统计分析--定量) ②实验研究:包括操纵与控制,实验组,控制组,前侧,后侧,实验刺激,因果关系(统计分析--定量)

③实地研究:包括参与观察,深入访谈,研究者的角色,投入理解,扎根理论(定性分析--定性) ④文献研究:包括内容分析,编码与解释,二次分析,现有统计分析(统计分析--定量定性分析--定性) 3)具体方法技术:问卷,结构式访问和无结构是访问,局外观察法和参与观察法,量表法,抽样方法,测量方 法,统计分析方法,定性资料分析方法,计算机应用技术 9.实证主义--认为只有客观的,实证的和定量的研究才符合科学的要求,才具有价值。{孔德,涂尔干} (实证主义------科学主义-------定量研究) (人文主义------自然主义-------定性研究) 10.研究的主要阶段: ①选择问题阶段:主要任务--a.选取研究主题b.形成研究主题 ②研究设计阶段:为实现研究的目标而进行的道路选择和工具准备 ③研究的实施阶段,就是资料的收集阶段,主要任务就是具体贯彻研究设计中所确定的思路和策略,按照研究设计中所确定的方式,方法和技术进行资料的收集工作。 ④资料分析阶段:主要任务是对研究所收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系统的考核,整理,归纳,统计,分析 ⑤得出结果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攥写研究报告,交流研究成果 第二章:理论与研究 1.理论: 1)定义:理论是一种系统化的方式将经验世界中某些被挑选的方面概念化并组织起来的一组内在相关的命题。 2)特征:1.理论来自经验的实践。 2.理论是一种抽象的,系统的认识。3.理论的目标是对经验现实作出解释。 3)理论的层次:1.宏观理论(一般性理论) 2.中观理论(中层理论)3微观理论 4)判断理论优劣的标准: ①解释范围越广泛的理论越是好理论(理论的影响面或概括范围) ②解释越精确的理论越是好理论(理论的效果或精确范围) ③结构越简练的理论越是好理论(理论的效率或节俭性)

第五章----微分方程模型

第五章 微分方程模型 5.1、 某人每天由饮食获取10467焦热量,其中5038焦用于新陈代谢,此外每公斤体重需支付69焦热量作为运动消耗,其余热量则转化为脂肪,已知以脂肪形式贮存的热量利用率为100%,每公斤脂肪含热量41868焦,问此人的体重如何随时间而变化? 解: 设此人的体重为w ,则根据题意有,每天获取的热量,减去新陈代谢, 减去运动消耗的热量,剩余的按利用率100% 转化为脂肪,即有下列等式成立: 1046750386941868 w dw dt --= 经化简有: 232313956139565429()41868t t w e t e c -=-?+ 假设此人现在的体重为0w ,则此人的体重随时间的变化如下: 2323139561395605429()41868t t w e t e w - =-?+ 5.2、 生活在阿拉斯加海滨的鲑鱼服从Malthus 增长模型)(003.0)(t p dt t dp = 其中t 以分钟计。在0=t 时一群鲨鱼来到此水域定居,开始捕食鲑鱼。鲨鱼捕杀鲑鱼的速率是)(001.02t p ,其中)(t p 是t 时刻鲑鱼总数。此外,由于在它们周围出现意外情况,平均每分钟有0.002条鲑鱼离开此水域。 (1)考虑到两种因素,试修正Malthus 模型。 (2)假设在0=t 是存在100万条鲑鱼,试求鲑鱼总数 )(t p ,并问∞→t 时会发生什么情况? 解: (1),由题可知, 在考虑两种因素后,修正后的Malthus 模型如下: 2()0.003()0.001()0.002dp t p t p t dt =-- (2),假设在0t = 时,存在100万条鲑鱼,即(0)1000000p = ,解下列初值问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