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旧日的时光

旧日的时光

旧日的时光
旧日的时光

《旧日的时光》、《箭与歌》、《别离》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要求:

1、知识目标:分析几首歌词所歌颂的友谊的不同内涵,理解几首诗歌意象运用的特色。

2、能力目标:学会诗歌比较阅读,提高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体会这几首诗歌歌颂友谊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理解诗歌意象分析诗歌表现的友谊的不同内涵。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反复阅读时隔,大体指导他们阅读理解时隔的重要内容,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对这几首诗歌的阅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个专题我们在探索的是人类真挚、丰富、高尚的情感。

学习《陈情表》,我们感悟到了孝情的重要;学习《项脊轩志》,我们感悟到了亲情的意义;而《长亭送别》、《罗密欧与朱丽叶》则告诉了我们爱情的高贵。今天我们再来探索一下友情,感悟友谊的内涵。

友谊是一曲唱不尽的歌,道不尽的情。在我们古诗中有: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

友谊是一个人类的话题,在外国诗歌园地里同样有许多对友谊的歌颂。今天我们来学习三首歌颂友谊的歌词,他们分别是英国作家罗伯特?彭斯的《旧日时光》、美国作家朗费罗的《箭与歌》、中国作家冯至的《别离》。

二.诵读研究

1.学生自读歌词,选择一首独特感悟的歌词进行品读。

……

教师有意识地分几个同学朗读这三首歌词。

……

2.听学生朗读,体会诗歌对友谊内涵的不同诠释。

提问:友谊是说不尽的话题,唱不完的歌,不同的作家或读者对友谊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反复诵读这几首歌词,说说他们分别表现了友谊的哪些不同的内涵,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

《旧日的时光》歌颂朋友之间的友谊天长地久,揭示了友谊的永恒。

主要诗句有:让我们干一杯友谊之酒,为了那旧日的时光;……

《箭与歌》说明友谊是心心相印,是心灵的应答,揭示了友谊彼此默契的特征。

主要诗句有:很久以后,我找到那支箭,插在橡树上,还不曾折断;也找到那支歌,首尾俱全,一直藏在朋友的心间。

《别离》指出友谊是朋友彼此的勉励和支持,友情是生活的动力,揭示了友谊的价值。

主要诗句有:我们招一招手,随着别离,我们的世界便分成两个,身边感到冷,眼前突然辽阔,像刚降生的两个婴儿;……

3.学生再朗读诗歌。注意读出情感。

三.理解几首诗歌意象运用的特色。

刚才我们分析了这三首歌词揭示的友谊不同的内涵,我们知道,诗歌是用意象来表达这种情感的,请同学们找找每首诗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友谊的。

……

教师明确:1、《旧日的时光》:作者在这首诗歌中选取了两个意象,一是“山坡游荡”,一是“漫步溪上”。这两个意象的特点是平时自然,作者用举杯饮酒及从前故乡生活为主体,朴实清新,情感浓郁,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特别是“让我们干一杯友谊之酒,为了那旧日的时光”一句反复咏叹还造成回环跌宕的气势。

第三四节,诗人更是满怀深情地回忆了与童年时代朋友共同度过的欢乐时光,那时他们曾满山遍野地奔跑,采摘美丽芬芳的野花。那时,他们曾经漫步溪上,在晨曦与落日中欢歌笑语。然而童年时光转瞬即逝,接着便是天各一方,为了生计,他们四处颠沛流离,历尽沧桑,直到精疲力竭。汹涌的饿大海则横卧在朋友之间,使他们不能相见。这两节诗歌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赞美经受时间和空间,以及经历磨难考验真诚的友谊。我们油然而起一种人生的苍凉感,感受到生活的坎坷与波折。但时空阻滞并没有使友情黯然失色。

2、《箭与歌》:运用“箭”与“歌”两个意象,构成比喻关系。生活中,“箭”和“歌”本是极普通的事物,诗人运用这两个意象写出了一种人生体验:有时我们随意唱一首歌(或者说一句话、做一件事),时过境迁也就浑然忘却,然而很久以后才惊讶地发现,这悠扬的歌声,永远铭记在朋友的心中。就像流行歌曲里唱的那样:“当你遗忘的时候,我依然还记得”。这就是友情,一种宝贵的人生体验。无论时光怎样流逝,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在付出中我们得到朋友,品尝友谊的快乐。

特别是最后一节:很久以后,我找到那枝箭,插在橡树上,还不曾折断;也找到那支歌,首尾俱全,一直藏在朋友的心间。这四句诗可谓画龙点睛,诗人将“箭”与“歌的相似关系扩展到新的层面:很久之后诗人在一棵橡树上找到了那枝箭,同样,也在朋友心中找到了那一支歌——原来朋友一直把他的歌默默地珍藏在心中。

3、《别离》:运用“挥手”“辽阔”“工作”“相逢”等意象,刻画出“别离的场景”。但最后一节却在前面三节的基础上融入了作者的思考,“一生里有几回春几回冬,我们只感受时序的轮替,感受不到人间规定的年龄。”他表达了这样的内在情绪:我们的人生仿佛是由一次次别离和欢聚组成,既彼此融合又各自独立,只要保持精神状态的年轻,会使人觉得不知老之将至。这些内容很具有哲理的光辉。

四.学生再次朗读三首诗歌。

五.小结

对友谊,我们人类读出了不同的内涵:

孤独如“此地为一别,孤蓬万里征”;痴迷如“斜阳落尽天山外,望断天涯路”;豁达如“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我们认为:友谊不仅是相聚时的互相扶持,更是别离后的互相勉励。

附板书:

《旧日的时光》彭斯

歌颂朋友之间的友谊天长地久,揭示了友谊的永恒。

《箭与歌》朗费罗

说明友谊是心心相印,是心灵的应答,揭示了友谊彼此默契的特征。

《别离》冯至

指出友谊是朋友彼此的勉励和支持,友情是生活的动力,揭示了友谊的价值。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 第1单元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赏析二 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1单元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赏析二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白日沦西阿①,素月出东岭②。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③。风来入房户④,中夜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⑤。欲言无予和⑥,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⑦。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⑧。 【注释】 ①沦:沈。阿:山岭。西阿:西山。②素月:白月。③万里辉:指月光。荡荡:广阔的样子。景:同影,指月轮。这两句是说万里光辉,高空清影。④房户:房门。这句和下句是说风吹入户,枕席生凉。⑤时易:季节变化。夕永:夜长。这两句是说气候变化了,因此领悟到季节也变了,睡不着觉,才了解到夜是如此之长。⑥无予和:没有人和我对答。和,去声。这句和下句是说想倾吐隐衷,却无人和我谈论,只能举杯对着只身孤影饮酒。⑦日月:光阴。骋:伸、展。这两句是说光阴弃人而去,我虽有志向,却得不到申展。⑧此:指有志不得申展这件事。终晓:彻夜,直到天明。这两句是说想起这件事满怀悲凄,心里通宵不能平静。 【赏析】 陶渊明的诗歌,往往能揭示出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这种体验,是对生命本身之深刻省察。对于人类生活来说,其意义乃是长青的。《杂诗》第二首与第五首,所写光阴流逝、自己对生命已感到有限,而志业无成、生命之价值尚未能实现之忧患意识,就具有此种意义。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阿者,山丘。素者,白也。荡荡者,广大貌。景通影,辉与景,皆指月光。起笔四句,展现开一幅无限廓大光明之境界。日落月出,昼去夜来,正是光阴流逝。西阿东岭,万里空中,极写四方上下。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此一幅境界,即为一宇宙。而荡荡辉景,光明澄澈,此幅廓大光明之境界,实为渊明襟怀之体现。由此四句诗,亦可见渊明笔力之巨。日落月出,并为下文“日月掷人去”之悲慨,设下一伏笔。西阿不曰西山,素月不曰明月,取其古朴素淡。不妨比较李白的《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虽然境界相似,风格则是唐音。那“明月”二字,便换不得“素月”。“风来入房户,中夜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上四句,乃是从昼去夜来之一特定时分,来暗示“日月掷人去”之意,此四句,则是从夏去秋来之一特定时节,暗示此意,深化此意。夜半凉风吹进窗户,枕席已是寒意可感。因气候之变易,遂领悟到季节之改移。以不能够成眠,才体认到黑夜之漫长。种种敏锐感觉,皆暗示着诗人之一种深深悲怀。“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和念去声,此指交谈。挥杯,摇动酒杯。孤影,即月光下自己之身影。欲将悲怀倾诉出来,可是无人与我交谈。只有挥杯劝影,自劝进酒而已。借酒浇愁,孤独寂寞,皆意在言外。李白《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大约即是从陶诗化出。不过,陶诗澹荡而深沉,李诗飘逸而豪放( 诗长不具引) ,风味不同。“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此二句,直抒悲怀,为全诗之核心。光阴流逝不舍昼夜,并不为人停息片刻,生命渐渐感到有限,有志却得不到施展。本题第五首云: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饮酒》第十六首云: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可见渊明平生志事,在于兼济天下,其根源乃是传统文化。志,乃是志士仁人之生命。生命之价值不能够实现,此实为古往今来志士仁人所共喻之悲慨。诗中掷之一字,骋之一字,皆极具力度感。唯骋字,能见出志向之远大;唯掷字,能写出日月之飞逝。日月掷人去愈迅速,则有志不获骋之悲慨,愈加沉痛迫切。“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终晓,谓从夜间直到天亮。念及有志而不获骋,不禁满怀苍凉悲慨,心情彻夜不能平静。上言中夜枕席冷,又言不眠知夜永,此言终晓不能静,志士悲怀,深沉激烈,一篇之中,三致意焉。一结苍凉无尽。 渊明此诗,将素月辉景荡荡万里之奇境,与日月掷人有志未骋之悲慨,打成一片。素月万里之境界,实为渊明襟怀之呈露。有志未骋之悲慨,亦是心灵中之一境界。所以诗的全幅境界,自然融

组织行为学教案[精编版]

组织行为学教案[精编版] 组织行为学教案(精品课程) 第一章概述 ★目的和要求 本章概括介绍了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以及研究方法,作为全课程的引论与向导。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对组织行为学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和认识,并了解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理解有关概念,术语;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对象;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难点是学生刚刚接触这门学科,因此在了解学科术语时,应结合实际生活事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增强理性认识。同时逐步掌握研究这门学科的方法。 ★教学内容 学习一门课程,首先要了解这门课是研究什么的,是怎样的一个学科。因此我们首先要了解组织行为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一、组织与组织行为的基本概念 (一)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既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性,又研究人的行为活动的规律性。 (二)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内容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了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为以下四个方面: 1、个体心理与行为 2、群体心理与行为 3、领导心理与行为 4、组织心理与行为 二、组织行为学的学科特征 1.多学科的交叉性。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生物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在组织管理的实践中来解释组织中人的行为的学科。 也就是说组织行为学具有以上这些学科的一些特点,由于组织行为学是多种学科相融的产物,因此它同时具有原有学科所不具备的一些新的特点。 2.情景性 强调的是权变的方法,即不存在那种对任何组织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最佳管理模式。 3.系统性 组织是一个大系统,研究组织行为必须从整体出发,既反映人的行为一般规律的自然属性,又反映人的社会生活规律的社会属性。 4.实用性 组织行为学属于应用性的学科。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应用于管理实践,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和能力才是我们学习组织行为学的目的。那么如何提高我们的能力和水平呢,我认为学习组织行为学为我们在纷繁的管理活动中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以前我们可能是这样考虑问题,学了组织行为学之后,对于管理中人的行为我们就有一些理性的知识,它会帮助我们正确的处理管理中的问题。因此同学们一定要勤于思考,这样才会有真正的收获。 5.科学性 力求严格的科学调查和实验,用客观事实进行论证。 多层次性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三维目标教案

杂诗十二首(其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才及魏晋门阀士族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压制、迫害 2、细心品味诗中意象,理解诗歌的艺术构思和意境创设 过程与方法: 1、教师范读提示字音、节奏,学生参照注释朗读分析初通大意 2、师生共同探究主题、手法、思想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作者“归隐田园、独善其身”的人生选择 2、感受作者寂寞、苦闷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诗句的意思,诗歌抒发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悲戚”的深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屈原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阮籍说“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李白说“花间一杯酒,独酌无相亲”,他们都比世俗之人有更高远的志向,不愿随波逐流,因而都难容于世,陶渊明也是这样一个人。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杂诗十二首》。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352或365或372或376—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市)人。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1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学设计 福建省莆田华侨中学许丽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体会“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观点,通过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细心品味诗中的意象,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理解诗歌的艺术构思和意境创设。 2、过程与方法: 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参照注释朗读分析初通大意,师生共同探究主题、手法、思想意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作者“归隐田园、独善其身”的人生选择,感受作者寂寞、苦闷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朗读品味诗句的意思,理解诗歌抒发的悲哀寂寞的情感。 【教学难点】“悲悽”的深意。 【教学方法】涵咏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意味,讨论作者人生选择的意义。 通过比较阅读,深刻领会两诗意象、构思和意境情感的不同。 【教学设想】读一读,想一想,评一评,议一议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诗词是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中国诗坛上,文人墨客人才辈出,名篇佳作历久不衰。说起唐代,我们就会想起李白、杜甫,说起宋朝,我们往往想起苏轼、李清照。说起东晋,我们会想到谁?陶渊明。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东晋,走近陶渊明,走近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走近诗人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陶渊明出身没落的官宦家庭,曾祖陶侃曾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一生曾做过几年地方小官,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回家,从晋安帝义熙二年(公元406年)起隐居不仕。主要作品《归园田居》、《饮酒》、《读山海经》、《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感士不遇赋》等。 (学生背诵学过的诗歌《饮酒》、《归园田居》) 陶渊明的杂诗十二首系组诗,约作于晋义熙十年(414)前后,大都慨叹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情怀。课文所选为其中的第二首。 三、整体感知(诵读) 1、范读(注意正音)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齐读。 3、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疏通诗歌大意。(请一位同学上台讲解分享,教师点评) 四、赏析诗歌,领悟诗歌情感。 1.请从诗中找出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 明确:悲悽。 2.诗人为什么“悲悽”?请用诗中的语言回答。 明确:“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时光飞逝离人而去,空有壮志难得伸展。

组织行为学完整教案.doc

组织行为学教案 第一章概述 ★ 目的和要求本章概括介绍了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以及研究方法,作为全课程的引论与向导。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 对组织行为学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和认识,并了解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 学习目的与目标 一、定义组织行为学 二、明确组织行为学中的基本行为准则 三、描述组织行为学的三个目标 四、列举管理者使用组织行为学概念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机会 五、列举与组织行为学领域相关的学科 六、描述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理解有关概念,术语;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对象;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难点是学生刚刚接触这门学科,因此在了解学科 术语时,应结合实际生活事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增强理性认识。同时逐步掌握研究这门学科的方法。 ★ 教学内容学习一门课程,首先要了解这门课是研究什么的,是怎样的一个学科。因此我们首先要了解组织行为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 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案例导入 你对人的心理了解多少? 弗洛伊德 本我:是内心深处最本质的想法,是潜意识,表现为情绪;自我:是心灵的检察官和思想工作者,表现为理智、文化与修养; 超我:是心灵的“外部环境”,表现为法律、道德与习俗,即中国传统文化中“慎独”的境界。 讨论:组织行为学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一、个体行为:核心问题是沟通与文化“其实,我同意你的想法,但我很不喜欢你讲话的口气和态度” 。这体现了理性的逻辑思维和感性的心理状态之间的距离,表现为心灵之间的距离。 二、群体行为:核心问题是领导与团队 三、组织行为:核心问题是系统和规律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杂诗十二首(其二) 课时作业

1-6 推荐作品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杂诗十二首(其二)课时 作业 一、选择题 1.下列字形、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号.叫(hào )装载.(zài )杳无音信 B.凄怆.(chuànɡ ) 驰骋.(chěnɡ ) 落日余晖 C.玉簟.(diàn ) 绸缪.(miù ) 花自飘零 D.滞.留(zhì ) 倏.忽(shū ) 金衣玉食 解析:A项,“号”应读“háo ”。C项,“缪”应读“móu ”。D项,“金”应为“锦”。 答案:B 2.下列诗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荡荡空中景B.徘徊将何见 C.眼见双轮驰D.亦不畏石尤 解析:A项,“景”通“影”,月光。 答案:A 3.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孤鸿号.外野号:哀号 B.气变悟时易 ..时易:时节变换 C.并力 ..生离愁并力:合力,一起 D.白日沦.西河沦:沉沦 解析:沦:落下。 答案:D 4.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徘徊 ..不能寐(夜里) ..将何见(来回走)夜中 B.气变悟时易 ..(夜长) ..(时节变换)不眠知夕永 C.义士还家尽锦衣 ..(华丽的衣服) 云中谁寄锦书 ..来(写在锦帛上的信) D.望影倏.不见(疾速,忽然)归定留滞不.(通“否”) 解析:A项,“夜中”在此句中指中夜、半夜。 答案:A 5.下列诗句或词句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B.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解析:A项使用了对偶,B项使用了比喻和对比,C、D两项使用了比喻。 答案:A 6.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在诗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颇具艺术辩证法。下列唐人诗句中没有运用动静相衬手法的一项是() 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 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李白《秋浦歌》) 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刘禹锡《途中早发》) D.鹤鸣梦山静,霜白秋江晓。(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 解析:B项只写动态。 答案:B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7~8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7.“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两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以动衬静、象征。清风吹拂薄帷又反“鉴”明月,仿佛月光在飘洒流淌,加上衣襟的飘抖,造成动感。但这动又反衬出整个黑夜笼罩之中万籁无声的沉寂之境,象征着现实的黑暗和压抑以及诗人满怀情衷无以倾吐的孤寂之境。 8.“孤鸿”二句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从“孤鸿”与“翔鸟”的形象对比以及“号”和“鸣”的对比来看,这两句承接前面四句,把诗人的思想与现实的矛盾以及由这种矛盾冲突引起的对个人命运的忧虑的心境,表现得更加强烈。它们形象地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认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9~10题。

《组织行为学》教案设计

《组织行为学》教案 第1章组织行为导论 现场阅读“信息系统”案例,思考和讨论《组织行为学》是一门怎样的学问? 只要组织行为能力强,即使不是某一职能领域的行或专家,也可能成为一名有效的领导者。 ——作者剑锋 第1节组织行为核心概念 什么是组织? 组织是一群人的集合,为了完成共同的使命和目标,组织成员按照一定的方式相互合作结成有机整体,从而形成单独的个人力量简单加总所不能比拟的整体力量。 组织构成要素: 目标(财务指标、非财务指标) 资源(有形资源、无形资源) 管理(高层管理、职位管理) 环境(微观环境、宏观环境) 什么是组织行为? 组织行为是指各类组织的每位成员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的所有行为。 组织行为的种类: 一、根据分析水平的不同,可分为: 1、微观组织行为:包括个体行为(态度、能力、人格等)和群体行为(沟通、领导、 冲突等)。 2、宏观组织行为:指所有组织成员作为一个整体活动时表现出的行为,如组织结构、 组织文化、组织变革等。 二、根据组织目标的关系,可分为: 1、正向组织行为:指组织成员表现出的一切有利于组织目标实现的行为,如尽职尽责、 遵守规章、组织公民行为等。 2、反向组织行为:指组织成员表现出的所有阻碍组织目标实现的行为,如迟到、缺勤、 偷窃欺骗等。 组织行为技能举例:(看短片) 一、如何表扬员工? 1、表扬要及时 2、表扬要具体 3、表扬要讨论相关事件 4、表扬要公布于众 5、表扬要转达相关表扬信息

6、表扬要善始善终 7、要寻找机会表扬员工 8、要存入员工档案,为什么事而被表扬 二、如何批评员工? 1、态度要平和、客观、严肃 2、具体指明问题 3、不针对具体人 4、允许员工述自己的看法 5、保持对讨论的控制 6、对今后如何防错误达成共识 7、逐步选择惩戒程序,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 第2节组织行为研究与管理 什么是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组织行为的相关学科: 心理学:能力、动机、态度、认知、学习、压力、情绪 社会学:群体动力、权利、冲突、组织理论、组织变革 社会心理学:态度、沟通、人际关系、群体动力、社会知觉 人类学:价值观、组织文化、跨文化分析 政治学:冲突、组织政治活动、权利 管理学:领导、激励、控制、组织设计、国际管理 组织行为管理模式:

高中语文新课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习题:1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杂诗十二首(其二) 含答案

推荐作品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杂诗十二首(其二) 越中览古一剪梅今别离(其一) 对点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解析】首联写皎洁的月亮慢慢升起到山顶,月光如银,轻泻在山中的小溪上,水汽飘浮在溪水上,又弥漫在山间。颔联接着写到,月光照耀下的水汽如同天上的白云,轻轻地飘到诗人所居住的山寺前。诗人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烟”的洁白,又用一“流”字点出了“烟”飘流的动态。 【答案】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一是具有动态。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

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 2.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箨(tuò),笋壳。帙,包书的布套。 试分析本诗描写了竹子怎样的形象?诗人借竹告诉了我们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解析】本诗是一首关于“竹子”的咏物诗,分析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找出答题的区域,看看哪几句是写“竹子”的,即写物的,哪几句是写情的,即通过物来吟情的。通过阅读可知,诗的前六句是咏物的,后两句是抒情的。那么可通过前六句来概括竹子形象;(2)概括完形象后,可用一句话对咏物的目的进行概括分析,即对“情”的分析。此诗咏物的目的不求唯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1)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学设计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鉴赏方法,结合陶渊明生平,感受诗中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情怀。 过程与方法师生梳理诗意,品析诗人写作缘由,探究诗人的情感归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作者“归隐田园、独善其身”的人生选择,从而为自己的人生选择提供参考。 教学重点朗读品味诗句意思,理解诗中抒发的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悲寂之情。 教学难点探究诗人选择归隐的必然性,从而感受陶渊明抒怀诗的质与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 1.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早上,雾色渐渐散去。透过微薄的阳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中走去,他便是陶渊明。他忘却了官场的失意,忘却了仕途的不达,却记住了世人的愿望,写出了心中的圣地——桃花源。让我们带着对世外桃源的向往再次走进陶渊明。 2.陶渊明曾在市俗纷乱歌舞升平的纸醉金迷里,舞着一曲对荣华享乐的淡泊,以轻蔑的步伐,踏出桀傲的旋律,遗万世以芬芳。也曾在硕果累累田间丰收的满目金色中,舞着对谷物满仓的淡泊,以轻盈的步伐,踏出悠然的旋律,遗万世以芬芳。请同学为我们朗读《归园田居》。 3.他确实是一个自由的真挚追求者,人性的坚决守卫者,幸福的终极向往者,中国文人里,又有谁能将心澄净到如此境界,以至于只剩下南山之菊,他的肩膀上负着炎黄子孙精神的月

亮,守护了无数人心中最纯净的角落,可是他却在归隐后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请同学为我们朗读《杂诗十二首》(其二)。 4.请几位同学说说听完之后的感受。 背景补充介绍:这首诗是陶渊明50岁时写的,共12首,此首为其中之二,这离他归耕园田已10年之久了,在带月荷锄归的生活中,他心情舒畅,然而他终非浑身静穆,这首诗正透漏出个中情思。 提问:我们不难看出,诗中最直接地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是什么?明确:悲悽(悲伤)。 二、品一品 1.合作探究:既然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悲伤,那么请同学们通读全诗,思考,诗歌的每一句都是怎样透漏出这种悲伤的感情的? 分小组讨论:四句为一组。前三小组讨论,后两组做总结。 第一组: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阿者,山丘。素者,白也。荡荡者,广大貌。景通影,辉与景,皆指月光。起笔四句,展现开一幅无限廓大光明之境界。日落月出,昼去夜来,正是光阴流逝。西阿东岭,万里空中,极写四方上下。古往今来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此一幅境界,即为一宇宙。而荡荡辉景,光明澄澈,此幅廓大光明之境界,实为渊明襟怀之体现。由此四句诗,亦可见渊明笔力之巨。日落月出,并为下文“日月掷人去”之悲慨,设下一伏笔。西阿不曰西山,素月不曰明月,取其古朴素淡。不妨比较李白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虽然境界相似,风格则是唐音。那“明月”二字,便换不得“素月”。 第二组: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 其一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其二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其三 荣华难久居,盛衰不可量。昔为叁春蕖,今作秋莲房。 严霜结野草,枯悴未遽央。日月还复周,我去不再阳。 眷眷往昔时,忆此断人肠。 其四 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 觞弦肆朝日,樽中酒不燥。缓带尽欢娱,起晚眠常早。 孰若当世时,冰炭满怀抱。百年归丘垄,用此空名道! 其五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 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 前涂当几许,未知止泊处。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 其六 昔闻长者言,掩耳每不喜。奈何五十年,忽已亲此事。 求我盛年欢,一毫无复意。去去转欲速,此生岂再值。 倾家持作乐,竟此岁月驶。有子不留金,何用身後置! 其七 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寒风拂枯条,落叶掩长陌。 弱质与运颓,玄发早已白。素标插人头,前途渐就窄。 家为逆旅舍,我如当去客。去去欲何之?南山有旧宅。 其八 代耕本非望,所业在田桑。躬亲未曾替,寒馁常糟糠。 岂期过满腹,但愿饱粳粮。御冬足大布,粗絺以应阳。 正尔不能得,哀哉亦可伤!人皆尽获宜,拙生失其方。 理也可奈何!且为陶一觞。 其九 遥遥从羁役,一心处两端。掩泪汛东逝,顺流追时迁。 日没星与昴,势翳西山颠。萧条隔天涯,惆怅念常餐。 慷慨思南归,路遐无由缘。关梁难亏替,绝音寄斯篇。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 知识讲解-高二语文人教新课标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 编稿:程彦芳审稿:姜虹 学习目标 1、了解阮籍、陶渊明及其诗文,了解两首诗创作的背景; 2、理解体会这两首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这两首诗歌中借景抒情或运用对比等表达技巧。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阮籍(201-263)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其父阮瑀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阮籍与嵇康齐名,同为为竹林七贤之一。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阮籍年轻时很有政治抱负,但生活在魏晋易代之际,为了全身远祸,他不得不在政治漩涡中小心翼翼。《晋书·阮籍传》记载“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门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忘其形骸,时人多谓之痴。”“籍早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焉,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司马昭)初欲为武帝(司马炎)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备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他的诗歌大量运用比兴象征、神话传说、以景寓情、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曲折隐晦地抒写愤世嫉俗、感慨郁闷的内心世界,形成了言近旨远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352或365或372或376-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市)人。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2、创作 (1)阮籍的创作 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这些诗非一时一地而作,是总计平生所作之诗,总题为“咏怀”。是诗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主要作品有《咏怀诗》82首,抒写内心的苦闷,揭露现实的黑暗,充满愤世嫉俗之情,限于政治环境,《咏怀诗》大量运用比兴寄托,借古喻今的手法,诗旨遥深,隐晦曲折。阮籍继承了《诗经》《楚辞》及建安文学的优良传统,对五言诗的发展颇有贡献。他的散文《大人先生传》,讽刺世俗庸人的虚伪和贪婪,文笔辛辣至极。辑有集13卷,已散佚。明人辑有《阮步兵集》,近人有黄节著《阮步兵咏怀诗注》。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他的《咏怀》82首是十分有名的抒情组诗。其中有些诗反映了诗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在种种醉态、狂态掩盖下的内心的无限孤独寂寞、痛苦忧愤。有些诗表现了诗人害怕政治风险,希冀避世远祸的思想面貌;有些诗借古讽今,寄托了对时政的抨击或感慨,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切;还有些诗嘲讽了矫揉造作的虚伪的礼法

杂诗十二首(其二)

杂诗十二首(其二) 课时两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知道魏晋门阀士族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压制、迫害;细心品味诗中的意象,理解诗歌的艺术构思和意境创设。 过程与方法:教师范读提示字音、节奏,学生参照注释朗读分析初通大意,师生共同探究主题、手法、思想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作者“归隐田园、独善其身”的人生选择,感受作者寂寞、苦闷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教法教学重点:朗读品味诗句的意思,理解诗歌抒发的悲哀寂寞的情感。教学方法:涵咏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意味,讨论作者人生选择的意义。教学设想:读一读,想一想,评一评,议一议l 第一课时 一、课前导入: 中国古代的文人,有嗜酒的共性,这与陶渊明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白居易在《效陶潜体十六首》。其中写到:先生去我久,纸墨有遗文。篇篇劝我饮,此外无所云。我从老大来,窃慕其为人。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白居易的这首诗就说得很明白:“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下面让我们与陶公对饮畅叙。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352或365或372或376—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市)人。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三、朗读赏析 1.齐读前六句,概述诗歌中的意象及意味 明确:时间在交替,日沦月出。“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这是一个生命无法与之相比的无穷大的宇宙,也是一个象生命一样美丽而飘渺的虚空。“风来”、“夜中’两句中两个触觉意象把生命与巨大的空间分离,限定在一个点上——房户、枕席;“气变”与“不眠”两句中“易”和“永”在无限的时间运行过程与静止的这一“夕”之间拉开了距离,前者迁化不已,此时已非彼时,后者却因主观情感的悲凄、焦躁而凝定不动,从而凸现了此“夕”对生命的体验与感受。 2.诗歌的七、八两句在诗中起何作用 讨论明确:总括前六句描绘的景象,以“悟”和“知”引入到下面的抒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诗歌的后六句抒发了作者何种感情 讨论明确:生命是孤独的,不仅“欲言无余和,挥杯劝孤影”,连生命须臾不可脱离的时间也无情地抛弃了它,自顾自地奔向前方,把人播种在时间田野上的愿望连根拔走。“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人生的好戏还未正式开场,时间的舞台已匆匆撤走了,增加生命

人教版-语文-高二《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 一、教学目的 1.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观点分析诗歌,理解诗人情感。 2.学习通过多种途径表现诗人“悲戚”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移情的手法;意象的选用,意境的营造。 2.难点:“悲戚”的深意。 三、教学步骤: 导入: 屈原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阮籍说“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李白说“花间一杯酒,独酌无相亲”,他们都比世俗之人有更高远的志向,不愿随波逐流,因而都难容于世,陶渊明也是这样一个人。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杂诗十二首》。 一、作家作品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陶渊明出身没落的官宦家庭,曾祖陶侃曾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一生曾做过几年地方小官,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回家,从晋安帝义熙二年(公元406年)起隐居不仕。主要作品《归园田居》、《饮酒》、《读山海经》、《归去来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感士不遇赋》等。 陶渊明的杂诗十二首系组诗,约作于晋义熙十年(414)前后,大都慨叹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情怀。课文所选为其中的第二首。 二、诗歌鉴赏 1.师问:找出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 生答:悲戚。 2.师问:诗人为什么“悲戚”?(用诗中的语言回答) 生答:“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时光飞逝离人而去,空有壮志难得伸展。(结合诗人生活背景讨论) 3.师问:诗人是如何表现“悲戚”的?(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生答:这首诗先描写了日月更迭,万里辉煌的景象作为铺垫,一句“荡荡空中景”为全诗铺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然后诗人又用了晚风、冷席的意象,写出了因为天气的变换觉察出四时更替,更以“天寒”衬托出“心寒”,刻画了自己“不眠”的凄寒心境。接下来的两句写出了孤独文人常有的一种景象:对影独酌,倍显诗人之孤独。 师问:“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中“冷“字用的妙,试分析。 生答:表面上是写枕席冷,实际上是写人的心冷。这里运用了移情的修辞手法。 4.主题把握 这首诗写诗人中夜不眠时的情怀,抒发了事业无成的感慨。用环境的清冷衬托出自己心情的孤独,又以时光的流逝引出有志未骋的悲戚,是陶渊明咏怀诗中的代表作。 5.总结: 古代很多文人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我们对他们应该报以深深的同情。好在我们生活在“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新时代,同学们一定要珍惜当前的大好时光,认真学习,细心做事,怀大志,成大事。 精心校对版本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 巩固练习-高二语文人教新课标

基础知识 1、下列句中加红的字注音全错的一项是() A、玉簟.(diàn)倏.(shū)地绸缪 ..(chóu liáo) B、落帷.(wéi)箪.(dān)食鹧鸪 ..(zhè gū) C、旧苑.(yuàn)红藕.(ǒu)驰骋.(chěng) D、悲凄.(qī)衣襟.(jìn)鉴.(jiàn)明月 2、下列句子中加红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徘徊 ..不能寐(夜里) ..将何见(来回走)夜中 B、气变悟时易 ..(夜长) ..(时节变换)不眠知夕永 C、义士还家尽锦衣 ..来(写在锦帛上的信) ..(华丽的衣服)云中谁寄锦书 D、望影倏.不见(疾速,忽然)归定留滞不.(通“否”) 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1—6题。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也。父瑀,魏丞相掾,知名于世。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博览群籍,尤好《老》《庄》。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忘其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已,由是咸共称异。 籍本有济世志,属魏之后,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及文帝辅政,籍尝从容于帝曰:“籍平生曾游东平,以其风土。”帝大悦,即拜东平相。籍乘到郡,坏.府舍屏障,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旬日而还。帝引为大将军从事中。 会帝让九赐,公卿将劝进,使籍为其辞。籍沉醉忘作,临诣府,使取之.,见籍方眠。使者以告,籍更书案,使写之,无所改窜。辞甚清壮,为时所重。 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 ..人物。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及将葬,食一蒸肫,饮二斗酒,然后临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骨瘠立,殆致灭性,裴楷往吊之.。籍散发箕踞,醉而直视。楷吊唁毕便去。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欲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悦而退。喜 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 ..,籍大悟,乃见青眼。由是礼德之士疾之若仇,而帝每保护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红的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坏.府舍屏障坏:毁坏 B.直言穷.矣,举声一号穷:尽 C.口不臧否 ..人物臧否:批评 D.乃赍酒挟琴造.焉造:赠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红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喜怒不形于色吾尝终日而.思矣 B.籍由是不与.世事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C.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知道魏晋门阀士族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压制、迫害;细心品味诗中的意象,理解诗歌的艺术构思和意境创设。教师范 读提示字音、节奏,学生参照注释朗读分析初通大意,师生共同探究主题、手法、思想意义。理解作者“归隐田园、独善其身”的人生选择,感受 作者寂寞、苦闷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朗读品味诗句的意思,理解诗歌抒发的悲哀寂寞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悲戚”的深意。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古代的文人,有嗜酒的共性,这与陶渊明的影响是 分不开的。白居易在《效陶潜体十六首》。其中写到:先生去我久,纸墨有遗文。篇篇劝我饮,此外无所云。我从老大来,窃慕 其为人。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白居易的这首诗就说得很明白:“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下面让我们与陶公对饮畅 叙。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352或365或372或376—427),字元亮,别 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市)人。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

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 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年 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 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 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 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 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 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 的两种不同的志趣。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 和田园诗三大类。 三、欣赏 (一)诵读感知 1、找出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 悲悽。 2、诗人为什么“悲悽”?(用诗中的语言回答)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时光飞逝离人而去,空有 壮志难得伸展。(结合诗人生活背景讨论) 3、诗人是如何表现“悲戚”的?(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 样的意境) 这首诗先描写了日月更迭,万里辉煌的景象作为铺垫, 一句“荡荡空中景”为全诗铺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然后诗人又 用了晚风、冷席的意象,写出了因为天气的变换觉察出四时更替,更以“天寒”衬托出“心寒”,刻画了自己“不眠”的凄寒心境。接下来的两句写出了孤独文人常有的一种景象:对影独酌,倍显 诗人之孤独。 4、“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中“冷“字用的妙,试分 析。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杂诗十二首 教案1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 课时两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知道魏晋门阀士族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压制、迫害;细心品味诗中的意象,理解诗歌的艺术构思和意境创设。 过程与方法:教师范读提示字音、节奏,学生参照注释朗读分析初通大意,师生共同探究主题、手法、思想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作者“归隐田园、独善其身”的人生选择,感受作者寂寞、苦闷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教法教学重点:朗读品味诗句的意思,理解诗歌抒发的悲哀寂寞的情感。教学方法:涵咏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意味,讨论作者人生选择的意义。教学设想:读一读,想一想,评一评,议一议l 第一课时 一、课前导入: 中国古代的文人,有嗜酒的共性,这与陶渊明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白居易在《效陶潜体十六首》。其中写到:先生去我久,纸墨有遗文。篇篇劝我饮,此外无所云。我从老大来,窃慕其为人。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白居易的这首诗就说得很明白:“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下面让我们与陶公对饮畅叙。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352或365或372或376—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市)人。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三、朗读赏析

高中语文杂诗十二首(其二)越中览古一剪梅今别离(其一)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三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杂诗十二首(其二) 越中览古一剪梅 今别离(其一) 一、古诗文阅读 (2019·甘肃天水市一中质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① 柳宗元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②故道风烟在,翁仲③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④。 【注】①柳宗元、刘禹锡因参与“永贞革新”而久遭贬谪,奉旨返京后,再度被远谪。此诗作于两人在衡阳分手、各赴谪地之时。②伏波:这里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其在抵御外侮、平定叛乱上功勋卓著。③翁仲:后世称石像或墓道石为翁仲,此指伏波将军庙前的石像。 ④濯缨:洗濯冠缨。《楚辞·渔父》中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句。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两人在长期贬谪之后重回长安,没料到再度被远谪,两句表现了命运之多变,人生之艰辛。 B.“伏波故道风烟在”写诗人行进在伏波将军当年出征的路上,追忆前贤,不由得心生自勉奋发之意。 C.“翁仲遗墟草树平”写伏波将军的庙宇空余石像荒草、断壁残垣,借此感慨人心变异,世道衰微。 D.“休将文字占时名”话中有话,因为两人曾因作诗讽刺权贵而背上罪名,此处多有自嘲之意。 解析:选B B项,表达的不是“自勉奋发”之意,而是在追忆前贤的同时,古(人)今(我)对比,感慨自身飘零于世,壮志难酬。要注意结合把握整首诗的感情倾向,并结合上下文来理解。故选B。 2.尾联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解析:题干问的是“尾联‘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是考查诗歌抒情的方式。“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意思是“今日生离死别,对泣默然无声;何须临河取水,泪洒便可濯缨”,尾联表友情之深厚,叹身世之悲凄,将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诗人以汉代苏武去国离乡,李陵赠别苏武的诗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