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学第一章教案设计

教育学第一章教案设计

教育学第一章教案设计
教育学第一章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

课本

教学目标:了解现代教育的发展轨迹及其相关背景。

掌握现代教育发展的特点、及其趋势原因。

第三节教育的历史发展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伴随着人类发展走过了漫长的历史道路。研读教育发展演进的历史进程,就是要探索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总结出富有启迪意义的经验和教训。

一教育的起源

如果说,关于教育概念的界定,人们的共识多于分歧的话,那么,对于教育的起源问题,人们的分歧可能会大于共识。从目前的研究结论看,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四种,即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和劳动起源说。

(一)神话起源说

神话起源说是关于教育起源最古老的观点。它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更加自觉自愿地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这主要是由于当时在人类起源问题上认识水平的局限,因而不能正确提出和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二)生物起源说

19世纪末,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化》中提出,在人出现之前动物界已经存在教育:老猫教小猫捕鼠,老鸭子教小鸭子游水。除法国的利托尔诺外,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还有美国的桑代克、英国的沛西·能等。生物起源说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认为动物界就有教育活动。这种观点强调和突出的是教育的过程性及其结果,混淆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

活动的界限。

(三)心理起源说

美国教育学家孟禄认为生物学起源说没有揭示人的心理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他提出儿童对成人的模仿是教育的基础,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这种观点从受教育者的本能和需要阐发教育的本质,有一定的合理性。其错误主要在于没有区分人类本能与动物本能之间的区别,没有看到人的意识性和社会性,把全部教育归于无意识状态下的模仿行为,把有意识的和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排除于教育之外,否定了教育的目的性。

(四)劳动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也被称为教育的社会起源说,它是在评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的。

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很多,主要集中在苏联和中国。教育劳动起源说的主要内容如下: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经验的传递;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口耳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生产劳动的变革是推动人类社会教育变革最深厚的动力。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为理解教育起源和教育性质提供了一把“金钥匙”。这种观点自20世纪50年代由苏联传入我国以来曾被普遍认同并广泛传播。

近些年来,我国又有学者对劳动起源说提出质疑,并在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形态交往起源说。“交往说”认为,教育作为一种活动,显然与生产劳动及其他社会活动相关,但不是生产劳动本身,而是人类非物质的交往活动。只要这类交往发生,就必然有交往的双方和交往的内容,交往活动的一方转化为教育者,另一方则转化为受教育者。当这种特殊的交往逐渐形成较为固定的内容和教学关系时,教育活动就产生了。“交往说”比较好地回答了为什么人类社会不同时期的教育活动具有共同的要素和持续一致的表现形式,因而在我国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赢得了较高程度的认可。

二,教育的发展过程

教育自产生之日起,就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中,由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不同,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不同,教育也就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形成各种历史形态。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非形式化教育)

原始社会的教育即原始状态的教育,是起始阶段教育,是处于低水平的无阶级性的教育,教育形式、内容、方法、手段等非常简单和原始。

在原始社会里,由于生产力水平很低,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活中分化成为专门的事业,既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也没有专职的教育人员。教育通常是在生产劳动过程和人们日常生活中完成的,亦即说教育是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此时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均非常简单,主要是成年人在带领年轻人狩猎、捕鱼、采集野果、制造工具等生产劳动过程中,向他们传授这些方面的经验与技术,培养他们勇敢、机智、团结、互助等品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畜牧业和农业生产的分工,教育的内容也就随之增多,老年人向年轻人传授饲养牲畜、种植庄稼、制造陶器、建筑房舍等生产经验与技术,

并向他们进行礼节仪式教育,向年轻人传授角斗、射箭、骑马等方面的经验和技术③。值得一提的是,人们一般认为学校教育是在奴隶社会时期产生的,但据考证,在原始社会,确切地说是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曾出现过一种公共教育机构一青年之家,这是原始社会在音乐、舞蹈、风俗、习惯、宗教等方面的教育。在青年之家中,儿童接受着从事未来劳动生活的训练,学习内容也是前面所述的社会生活中的教育内容。青年之家被认为是学校的萌芽。在原始社会中,由于没有阶级,因而,原始社会的教育是没有阶级性的,所有的儿童和青年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总体来看,原始社会的教育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显著特点。

第一,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教育没有从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分化出来,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

第二,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是原始状态下的教育机会均等。

第三,教育具有原始性,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由于没有文字和书籍,教育方法和手段只限于动作示范与观察模仿、口耳相传与耳濡目染。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形式化教育)

一般认为,学校产生于奴隶社会。人们通常把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统称为古代教育。虽然这两种社会的学校教育在目的、内容、制度和组织规模等方面有所不同,但它们在许多方面仍存在着相同或相似之处

1,奴隶社会的教育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出现,社会上出现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这种分工,一方

面推动了生产,产生了文字,出现了科学艺术的萌芽;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奴隶制的形成。剩余产品的出现为专门从事教育的工作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因而,在奴隶社会里,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使教育从直接生产活动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社会生活形态,与原始形态的教育(与其他社会生活中共生的教育)并行发展。奴隶社会使用手工工具进行生产,这种生产在当时主要是凭借直接的生产经验和技艺,不是依靠科学知识,这就决定了生产劳动者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家庭教育和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来实现的。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基本上没有培养生产工作者的任务,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在奴隶社会中,所有的学校都是奴隶主阶级用来培养他们自己的子弟成为统治人才的场所。学校教育被奴隶主阶级所垄断,奴隶阶级的子弟只能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学习生产技能,无权进入学校学习。从这时起,教育便具有了阶级性,成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

(1)中国奴隶社会的教育。我国是历史上最早出现学校教育的国家。据《礼记》等书记载,在我国的夏朝已有名叫庠、序、校的施教机构,到了殷商和西周,又有学、瞽宗、辟雍、泮宫等学校的设立。可以认定,在夏商周时期,我国就设有“庠、序、学校”等施教机构。到西周,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教育制度,形成了“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但“学在官府”的格局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政府的官吏及其豢养的学者垄断了文化和教育的大权,奴隶的子弟是无权问津的。中国古代校教育内容在奴隶社会可以概括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种科目。其中礼与乐为政治伦理和艺术教育;射与御为军事体育教育(射是指射箭技术的训练,御指驾驭马拉战车技术的训练);书和数为基础文化知识教育,书为文字,数为算法。设置这些教育内容的主要目的是使奴隶主的子弟学习一套管理国家、镇压奴隶与作战的本领。我国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主要是让奴隶主阶级的子弟学习礼仪等治人之术,鄙视体力劳动,轻视学习稼穑百工之艺,因而,教育与生产劳动基本上是相

互脱离的

(2)古代印度的教育。古代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佛教手中。婆罗门教把人分成婆罗门(祭祀僧侣)、刹帝利(军事贵族)、吠舍和首陀罗

(3)在欧洲奴隶社会中,出现了斯巴达和雅典两种教育体系。其中,斯巴达教育具有浓厚的军事色彩,其教育目的是为了把奴隶主贵族子弟培养训练成为体格强壮、受过严酷军事体育锻炼的武士。期巴达把教育看成是国家的事情,教育全都由国家组织、管理和控制。儿童属国家所有,7岁前由父母代替国家抚养,7至18岁被送入国家的教育机构,接受严酷的军事训练和道德灌输,使他们养成健康的体魄、顽强的意志,以及勇敢、顺从、爱国等品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为赛跑,跳跃、掷铁饼、投标枪、角力五项竞技,此外还包括肉搏术、骑马、游泳、音乐与舞蹈等。18至20岁的青年被送到士官团接受专门的军事训练。而雅典则是最早形成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教育的欧洲国家。雅典的教育制度既有公共教育,也有私人教育。男女儿童7岁以前受家庭教育;7岁以后,男孩进入文法学校和弦琴学校,学习读、写、算等知识以及音乐、唱歌和朗诵等;13岁左右的少年在文法学校和弦琴学校继续学习的同时,还进入体操学校接受体育训练,大部分青年在学习2~3年后即告结束,少数显贵者的子弟升入国立体育馆继续学习;他们]年满18岁,从体育馆毕业后可升入士官团深造,接受正规军事训练;到20岁被授予公民称号,成为国家正式官吏。雅典和斯巴达的教育各以其不同特点影响了以后欧洲教育的发展。

2.封建社会的教育

在封建社会里,生产力比奴隶社会大大地提高了一步,社会的财富和人类的经验也日益增多,因而,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较之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在规模上逐渐扩大在类型上逐渐增多,在内容上也日益丰富。但是,由于封建社会的生产仍是手工操作的小生产,生产劳动者的培养不需要通过学校教育,因而,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仍然没有培养劳动者的任务,基本上是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

(1)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在我国的封建社会中,学校教育被地主阶级所垄断。学校教育按其性质分为官学、私学和书院三种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私学发展的鼎盛时期。私学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并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这在我国教育史和文化史上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

两汉时期,西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思想专制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东汉灵帝时,设立鸿都门学,这是一种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汉代地方官学通常称为郡国学或者郡县学,其发展始于景帝末年、武帝初年的“问翁兴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学校设置上推出新的举措,即国子学与太学并列,建立郡国学校制度,这种专门的学校,实行“九品中正制”选士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隋唐时期,采用重振儒术、三教(儒教、道教、佛教)并重的文教政策,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相当完备的官学教育体系,由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构成了中央官学的主干。同时,采取科举选士制度,极大地激发了读书人的求学热情,逐步形成“读书做官”的思潮,影响中国教育一千多年

宋、元、明、清时期,基本沿用了以前的科举选士制度。这一时期的学校教育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直到1905年,科举选士制度废除。

从上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官学是由官府举办并管辖的学校,具有鲜明的等级性。以学校制度较为完备的唐朝学制为例,唐朝由中央直接设立的学校有六学二馆,六学中的国子学收文武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孙人学,太学收文武五品以上的官员的子孙入学,四门学收文武七品以上官员的子孙人学,律学、书学和算学收八品及八品以下官员的子孙人学,只有通律学或书学、算学的庶族地主子弟才能进律学、书学和算学三类学校就读东宫的崇文馆和门下省的弘文馆,入学条件更是苛刻,专收皇帝、皇后的近亲及宰相大臣的儿子就读。在地方设立的学校有州学、府学、县学,这些学校的入学条件虽无严格的等级限制,但由于名额所限(大县县学的学生名额才40人),只有地方官吏和富豪地主的子弟才有入学的机会,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子弟是没有条件进入的。私学,顾名思义,是指私人办的学校。至于历代的私学,表面上虽是人人可以人学,但由于学费(束情)的限制,贫困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子弟也是很难进去学习的。他们基本上还是通过家传父教、师傅带徒弟等形式在生产劳动中学习生产知识和技能,接受家长和师傅的思想影响。自汉以后的整个封建时代,由于朝代更替,社会动荡,官学往往兴废无常,而私学则始终存在,成为我国古代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

在中国浸长的封建社会中,除了官学和私学外,书院在文化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能小觑。书院始于唐朝,盛于宋朝,是封建社会后期最重要的教育机构之一。书院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中央政府设立的主要用作收藏、校勘和整理图书的机构,另一种是由民间设立的主要供个人读书治学的地方。现有资料表明,从事授徒讲学活动的书院萌芽于唐末,作为一种教育制度正式形成则是在宋朝。宋朝出现了一批著名书院,如北宋的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等,南宋的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丽泽书院和象山书院等。宋朝时期,政府开始加强对书院的控制,书院逐渐纳入官学体系,有的甚至直接变成地方官学,成为准备科举考试的场所。元、明、清的书院,在数量上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官学化倾向越来越严重的同时,也涌现出些颇有特色,对中国封建社会政治、文化、学术人才培养等产生重要影响的书院。书院作为与古代官学、私学并行的一种教育机构,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学术文化发展以及人才培养,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年来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儒家的封建伦理道德是维系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儒家“学而优则仕”的主张则成了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封建统治者利用教育,把自己的子弟培养成为统治劳动人民的官司吏和士君子。儒家的经典著作“四书”和“五经”是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除“四书”和“五经”外,也传授一些算学、天文、医学等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在教育方法上是崇尚书本,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对学生实行棍棒纪律教育。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是个别教学

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主要特点,就是通过选士制度控制学校教育,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治学人才,尤以隋唐始行的科举制为最。科举制在中囯古代实施时间漫长(历时整整1300年之久),影响最大。科举制的基本方法是,由国家设立科目,通过逐级统考试,按照成绩选录人才,分别授予相应的官职。科举制度的出现是我国教育史上的

个进步:一方面,它具有一定的平等性,不讲出身,重看成绩,为平民百姓进入统治阶层开辟了一条可以实践躬行的路径,可在一定程度上化解民愤和民怨;另一方面,它可以为封建统治者选择一些懂得诗书、“日时务”的人才,在维护封建统治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科举考试的内容多为儒家经典,科举考试的方法又多要求死记硬背,由此束缚了学生的头脑,影响了文化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发展。

(2)中世纪欧洲的教育。在欧洲封建社会里,宗教成了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和统治人民的工具,僧侣垄断了文化和学校教育,科学成了宗教的奴仆。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形成了僧侣封建主和世俗封建主(贵族)两个阶层,因而出现了两种类型的教育:教会学校和骑士教育。

这个时期的教会学校大体上可以分为修道院学校(旧译僧院学校)、座堂学校(旧译主教学校或大主教学校)、堂区学校(旧日译教区学校)。修道院学校设在修道院内,分内学和外学。内学专门培养僧侣,外学的对象则为俗人。早期的修道院学校主要强调宗教内容的学习,辅之以简单的读、写、算,后来有些学校还教授“三艺”,即文法、修辞学、辩证法。少数能开设完整的“七艺”,即在“三艺”之外增加算术、几何、天文学和音乐伦理。这四门课程又称之为“四艺”。修道院学校多由神职人员担任教师,教学方法为教师口授,学生记录、背诵,教学组织形式采用个别教学,纪律严格,体罚盛行,棍棒和鞭子是学校必备教具。座堂学校设在主教的大教堂所在地,一般设备较好,学科和内容较完备。堂区学校设立在教堂所在的城区和村落,规模小,设备简陋,是教会面向世俗群众开设的普通学校,教师多为牧师。到中世纪晚期,堂区学校发展较快,成为当时最音遍的学校教育形式。

相对于教会学校而言,这段目时期的世俗教育显得相当薄弱。这个时期世俗封建主的主要教育形式是骑士教育。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骑士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身强力壮、彪悍勇猛、武艺精湛、虔敬上帝、忠于封建主的职业军人,主要教育内容是忠主思想与军事技能,俗称“骑士七艺”,即骑马、游泳、投矛、击剑、打猎、弈棋和吟诗。骑士教育过于倚重军事教育、宗教教育和封建道德教育,轻视文化知识的学习,以至于许多骑士目不识丁,甚至不会签名。

值得指出的是,近现代意义的大学是在中世纪诞生的,这无疑是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在1150年获得大学身份,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大学。法国巴黎大学约在1200年、英国牛津大学在1220年,也拥有了大学的身份。到13世纪晚期和14世纪初,设定一所大学必须获得法律的认可。但是,博洛尼亚大学、蒙彼利埃大学、帕多瓦大学、奥尔良大学、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在它们]获得正式的资格之前就已经是合法的大学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古代学校教育呈现以下特点:第一,学校教育基本上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第二,学校教育为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以

及壁垒森严的等级性。第三,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守性。第四,教育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和死记,同时也比较注重在实践中学。第五,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学校与社会生活相脱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被囿于狭小的天地里,所以,古代的学校教育是一种封闭式的教育。第六,出现了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但尚未形成自己

社会的发展。特别是18世纪蒸汽机的发明,带来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也使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产生了现代学校教育。近代和现代虽然是时间相随、传承相继,但近代社会教育和现代社会教育依然有显著的差别,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分述如下。

1.近代社会的教育

16世纪至19世纪,世界进入近代社会。新大陆的发现和第一次工业革命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使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是这一时期教育的主要特点。具体地说,近代学校教育与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区别有以下几个方面①。

(1)教育日渐贴近生活,与生产劳动的联系日益增强。大机器生产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把科学技术融入生产过程。它不仅要求扩大劳动者的数量,而且更要求提高劳动者的质量。劳动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才能与大机器生产相适应。这就决定了自然科学技术知识成为学校教学的重要内容,从而推动了实科教育的发展。同时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也随之加快。此外,大机器生产

要求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并为这种结合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无论是培养目标,还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都体现出教育与生产劳动日益

密切的结合。

(2)国家开始重视并干预教育,公立教育崛起。19世纪以前,欧洲各国学校教育的权力被教会或行会所垄断。19世纪以后,各国政府逐渐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采取措施干预教育,并逐渐建立了公共教育系统。国家干预教育,最初发生在工业革命的策源地英国。法国在19世纪初也颁布了一系列法令,以加强对教育的控制,建立起中央集

权的教育管理体制。

(3)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学校教育不再为少数剥削阶级所垄断,而是逐渐大众化,具有民主性,初等教育逐渐普及。机械化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电气化工业革命的兴起,既提出了普及教育的要求,也为普及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19世纪以后,初等义务教育在西方各国普遍实施,并不断增加义务教育的年限。如19世纪80年代英国全国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0%,实行初等教育免费义务教育的年限不断延长,1880年为5至10岁,1893年提高到11岁,到1899年又提高到12岁。在美国,马萨诸塞州于1852年成为第一个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州,密西西比州于1918年最后一个颁布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在美国普遍实施。

(4)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西方教育发展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有法律的明确规定,教育的每次重要进展及重大变革,都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定和提供保障。如19世纪下半叶,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社会普遍关注普及义务教育问题。1870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初等教育法》(又称《福斯特法案》),规定了义务教育一系列重大问题,保证了义务教育的实施,同时也标志着英国国民教育制度的正式形成。又如,法国在19世纪初颁布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法令,如《关于公共教育的基本法》(1802年)、《关于创办帝国大学的法令》(1806年)、《关于帝国大学条例的政令》(1808年)等,通过这些法令以贯彻实施拿破仑的教育改革思想。

2.现代社会的教育

现代社会的教育是指18世纪英国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代替了原来工场手工业生产以后的教育,起始时间大致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社会前期,教育分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各有不同特征。

(1)资本主义教育的特征。

第一,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教育对象不断扩大。

第二,学校教育日益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学校教育的目的上,依据社会的客观要求培养生产技术工作人员;在教育内容上,自然科学课程逐渐成为学校的必修学科;在教育方法上,实验法、演示法、实习法进入课堂。(袁隆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三,建立了现代学校制度。学校脱离教会的控制,学校制度由国家制定;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联系逐渐加强,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体系;出现了单轨制(单轨制以美国为代表的学制结构,形成于19世纪后半期。具体为自下而上的结构:小学、中学、而后可以升入大学。“轨”为一个年级的班数。历史上之所以出现单轨制与双轨制的学制现象,是基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阶层的划分的。双轨制,主要是根据入学者的阶级和社会地位,分别进入两套不同的学校系统。一套系统是为贵族和特权阶层的孩子所设立的,主要是为了能够进入以学术课程为主的文法或公学,将来可以升入高等学府机构或者是大学,掌握学术理论知识。另一套系统是为普通的平民阶层所设立的,是为普通的平民培养日常的生产生活所需的技能。)、双轨制(一轨是学术教育,另一轨是职业教育,英国哈罗伊顿公学,培养社会精英,一轨自上而下的结构——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另一轨从下而上的结构——小学(后来是小学和中学)及其后的职业学校(先是与小学相连的初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和初中联结的中等职业教育)、分支制等多种不同的学制形式。

第五,政府开始重视和干预教育,并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国家教育系统。

(2)社会主义教育的特征。

第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第二,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实行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第三,教育逐步实现了从法律到事实的平等。

第四,加强国家对教育的统一领导,学校同宗教分离,对学生进行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第五,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为教育科学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

3.现代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整个世界日新月异。人们在享受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丰硕成果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教育的重要作用。教育被看成是增强国力的基础,教育在数量上迅速膨胀,尤其是高等教育更是突飞猛进。教育进入现代社会之后,改革与发展相辅相成,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概括地说,现代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趋势如下

(1)教育终身化。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都应当且需要受到各种教育培养。今天的世界日新月异,新的知识和信息层出不穷。人们只有得到学习,不断接受教育,才能跟得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人们在走出校园就结束自己的学习生涯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终身教育,在时间上贯穿人的一生;在空间上,打通了学校与社会、家庭的分隔。“活到老,学到老”,终身教育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趋势中不可逆转的潮流。

(2)教育全民化(社会化)。所谓全民教育,就是教育对象的全民化,亦即群体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通过各种方式满足基本的学习需求。为了应对全民教育的挑战,保证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满足全民的基本学习需要,许多国家根据本国的实际采取了有较强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如提高入学率,扩大基础教育的范围,普及初等教育,开通青年和成人学习必需的多种传授体系,有效地利用信息通信等手段和渠道传播知识等

(3)教育生产化。一方面,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地更为密切,如产学合作,教育生产、科学一体化等;另一方面,教育本身的生产化,即教育本身具有产业属性,如当前民办教育、私立学校的兴起。

(4)教育民主化。教育民主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教育民主化的中心内容之一是实现教育平等。教育机会平等是教育平等的基础。教育机会平等关键在于每个人都有机会享受最基本的教育,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受符合其能力发展的教育。实现教育

民主化,一方面要做到教育的普及化;另一方面要达到教育质量和效果的平等。其中,教育普及化是教育民主化的基本保证,也是教育全民化的核心内容。

(5)教育国际化。教育从民族的、狭隘的观点转变为全球的观点,主要表现为教育领域的国际比较研究加强、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密切化以及国际教育援助有所加强。

(6)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变革在教育上的反映,是教育的整体性变革。这种变革不仅体现在教育手段、教育方法等方面,还包括制度、组织行为、思想观念、教育内容等,其中,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尤为重要。

(7)多元化。教育多元化是社会生活多元化和人的个性多元化要求在教育上的反映。当代教育现代化的成果突出地表现为教育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科学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得到普及和深化,教育内容的科学化程度越来越高,教育方法、手段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学历不断提高,教育制度越来越灵活,教育结构越来越合理。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全球性的不断变革发展的过程。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教育的多元化现象不可避免。教育多元化包括教育思想的多元化,教育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形式、评价标准等的多元化。在教育界,人们通常把教育多元化理解成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产物。

【问题与思考】

1.为什么说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3.近代学校教育与古代学校教育有什么区别?

4.用自己的话谈谈你对教育的理解?

5.结合日常学习生活实际,就个人而言该如何践行教育终身化?

现代社会的时代背景

政治:从两极格局到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二战后初期,美苏“冷战”,两极格局形成;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欧共体、日本、不结盟运动等新兴力量崛起,多极化趋势出现;伴随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

经济: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国家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市场的作用不断加强。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向纵深方向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

科技文化: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大大推动了生产力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20世纪末,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现代主义文学、美术、音乐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学前教育学教学设计(任建龙)

“学前儿教育学?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单元教学设计 时间:2012年3、22上午1、2节 学生:学前教育系学前专业09级五专2班 地点:教学楼J—A510 执教老师:学前教育系任建龙 教学内容:模块七投身教育事业 项目一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 设计意图: 本次课内容是课程标准第七模块,项目一的部分内容。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是幼儿教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幼儿教师对幼儿园教育工作基本原则的认识、理解与运用直接关系到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和幼儿园保教质量。对于幼儿园教育工作原则的掌握、运用是幼儿教师投身幼儿园教育事业必备的专业素养,鉴于这几条原则的整体性,执教教师将其作为一个单元来进行组织。 根据我校学前教育专业见实习情况了解到09级学生五专学生已有很多的幼儿园见习经验,因此,这两节课主要基于幼儿园教育活动相关案例,来逐一剖析这些原则,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对案例的讨论、分析和教师归纳提升的方式使学生能初步知道幼儿园教育工作基本原则的重要,并掌握初步运用这些基本原则的能力,在这几条原则的讲解过程中,执教教师主要侧重于幼儿教师目前在教育实践中常常出现误区和忽略的幼儿园教育工作原则,体现“教、学、做合一”

的教学方式。此外,由于教材关于六条幼儿园教育工作原则的解释较为冗繁,且略有重复,为了便于学生掌握,执教教师将其作以概括和归纳,使其更加的条理化,执教教师并根据书本讲解的不足之处,查阅了相关资料,并在参照《学前教育学》——李生兰版和《学前教育学》黄人颂版的基础上补充了相关的知识。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幼儿园教育工作基本原则内容。 2、能力目标:掌握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注意事项,并初步掌握运用幼儿园教育工作原则分析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能力。 3、素质目标:锻炼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并知道幼儿园教育工作原则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对幼儿园教育工作基本原则的理解 教学难点:掌握运用幼儿园教育基本工作原则分析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能力。 教学课型:理论课 教学学时:2课时 教材处理:将教材分为设计步骤的内容和技能项目训练的内容。简单讲学生已经孰知的幼儿园教育工作原则,详细讲解幼儿教师目前在教育实践中常常出现误区和忽略的幼儿园教育工作原则。 教学方式:集中教学、分组讨论与个别试教的方式;采用案例分析、讲解归纳。 教学准备:

图案设计(第一章图案概论)教案

第一章图案的概述 第一节图案的概念 图案:顾名思义,即:图,图形;案,方案,图形设计的方案。生活中具有装饰意味的花纹或图形都可称之为图案。 第二节图案的起源及发展 一、图案的起源 1、装饰说起源于人类爱美的天性 2、图腾意识促进了装饰的发展 3、服饰说 二、图案的发展 1、中国传统图案 (1)新石器时期的彩陶装饰图案 彩陶装饰纹样的特点:简洁、概括、充满活力 彩陶装饰纹样的内容:动物、植物、人物、几何(较普遍)(2)商周时期青铜器装饰图案 商周两代是青铜器艺术的鼎盛时期,它是权利的象征。(欣赏图片)青铜器装饰纹样的特点:庄重、严肃、神秘、结构严谨 青铜器装饰的图案有:饕餮纹、夔龙纹、凤鸟纹、象纹 (3)战国时期的装饰 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交替时代,政治体制变动带动社会经济发展。 战国时期装饰图案特点: 风格:日渐活跃 内容:不再是凶狠的神秘怪兽,而是贴近生活,自然中动物或生活场景运用于不同的装饰

造型构图:严肃对称结构变得活泼 (4)汉代装饰图案 汉代时期,建筑装饰得到发展,遗留下大量的画像砖、画像石、瓦当。风格朴实 画像砖、画像石:题材与形式丰富多彩的现实生和生活,反映墓主人生前的身份经历或垂教后世的历史故事。 瓦当:云纹瓦当、文字瓦当、动物瓦当 (5)魏晋南北朝装饰图案 南北朝时期,盛行佛教,,随着佛教的传播,佛像、壁画、石窟寺空前发展。 石刻装饰图案:飞天、忍冬草、莲花图案 石刻装饰图案特点:以线条为主,反映生活,超越生活,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6)唐代装饰图案 特点:丰满、华贵、富丽、饱满有张力 内容:唐三彩、织锦、宝相花、团花、卷草、折枝花 (7)宋元时期 特点:写实、自然、平淡、雅 装饰题材:花鸟为主 装饰图案:莲花图案、牡丹图案、花鸟画有折枝花式、穿枝花式、喜相逢式 (8)明清时期 是一个从昌盛到没落的时期,而在英国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国外的一些技术传入我国,出现了新的工艺品种:雕漆、景泰蓝、琉璃、珐琅。 民间图案 (1)民间图案多与民俗活动相关

现代教学设计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现代教学设计》课程考核要 求(专科适用) 说明:本课程考核形式为撰写课程论文,完成后请保存为WORD2003格式的文档,登陆学习平台提交,并检查和确认提交成功。 一.论文撰写要求 1. 任选一题,论文内容须紧扣主题、思路清晰、观点明确。 2.须结合课程内容和教学实践,联系教学实践,撰写课程论文, 不得抄袭或请人代写(一经发现该门课程将以“不及格”处理),可参考相关资料,引用内容须注明出处,论文结尾须列出主要参考文献。 3. 字数:1500-2000字左右。 二.参考题目 1.对中小学新课改教材中某一教学案例的介绍与评析(如:中学 语文《×××》教学案例的介绍与评析)。 2.选择一个的主题,分析学习目标和学习者特征,完成一个研究 型学习教学设计方案。 3.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数学、英语……) 教学中的应用 4.谈语文(数学、英语……)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 5.谈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数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学

习动机的激发 6.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语文(数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7.新课改中的评价体系对语文(数学、英语……)的影响 谈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随着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多媒体已越来越广泛地在各科教学中运用,尤其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更为普遍。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是直观、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直接表现各种事物和现象,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对所学教材有充分的感知,思维活跃。它可把抽象的东西变成直观形象的内容,使学生易于理解,变苦学为乐学。因此,语文教学中科学的运用多媒体,为改革传统教学思想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一、多媒体可以转换学生和教师的角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众所周知,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决定,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灌输。教师通过黑板、教具模型等媒体向学生展示各种信息,学生在座位上被动地吸收、记忆,课后抄写、背诵。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陈旧的教学方式,只是把学生当作教育对象看待,严重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只能培养出一批照本宣科的“书呆子”。而现代技术教育手段,能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创造更好的学习情境。在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从而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去探索、去发现、去研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采取不同的、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去学习,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网上丰富的资源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让学生围绕主题自己去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学会网上在线自学,发挥远程教育的优势,提高学习能力。还可以在网上与他人交流沟通,向他人寻求帮助,探讨学习和生活上的一些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不仅能学会教师教给的基础知识,而且懂得怎样去获取知识,具有在信息时代获取知识、探求知识的能力。 在高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往往出现费时低效的问题,有的课文要教二三课时还完不成教学任务。时间一长,学生学习起来就觉得呆板、枯燥,注意力就会不集中。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利用多媒体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在夺取“391”高地时,我军要想取得战斗的胜利,潜伏时必须做到纹丝不动。为什么纹丝不动呢?此时出示投影片,学生的注意力会格外集中,并能从投影片中找到答案:知道敌人离潜伏部队太近了,又加上敌人居高临下,我军很容易被发现。此时,学生既愿动脑筋思考问题,又会积极回答问题,这样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效果极佳。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 语文教学是形象思维和再现表象的过程。小学生的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只有在影像上较完整地把表象再现出来,才能激发出应有的情感效果,从而深刻领会内容,在配制影象上要充分体现它的直观性,使直观的形象和语文很好地结合起来,就能唤起学生大脑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活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更

教育学第十四章班主任教案

班主任 【学习目标】 1.正确认识班主任的角色定位和地位与作用,认识班主任的职责与任务,把握班主任的素质要求,了解提高自身素养的途径。 2.明确班级组织的概念和基本结构,正确认识班级组织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理解班级组织的功能。 3.明确班级建设与管理的目标、任务和主体,掌握班级建设与管理的要素与要求,了解班级建设与管理的策略。 第一节班主任工作概述 一.班的地位与功能 班是指学校为了学习和发展的目的,将一定数量的年龄与学业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程的相对稳定的基层群体。它是开展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的基层组织单位,也是学生生活及开展活动的集体组织。 (一)生态功能与归属功能 学生一入校就开始了分班活动。这在客观上,给学生构建了一个相对固定的新的学习与交往的群体和有一定地点作息与生活的环境;在学生的主观心理上,满足了他们内在的归属感、稳定感和定位需求。 (二)教导功能与自主功能 班本质上是为了引导学生学习与成长而组建的,安排了一定学科进行系统的教学。学生是有能动性的主体,班是有相对独立性的群体,学校教导功能的效果与质量最终还需要得到学生个体和群体积极而协调一致的参与和支持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三)社会化与个性功能 班为着实现共同的学习目的,、任务,遵循共同的规范、制度,去协作、争取、分享集体的成就和荣誉,并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使共同体的学生都能养成相互尊重、民主平等、团结协作、遵时守纪、惜时勤奋等现代人的品质,卓有成效地推进了青少年的社会化;而且每个学生由于在班上容易激发各自的情趣、潜能,形成各自不同的才能、特长和习性,也加速了学生的个性化。 二.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任务 班是学校的细胞,既是学校教导工作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层集体。只有把一个班的学生很好地组织起来进行教学和教育活动,才能使这个班的学生在德智美体等方面得到发展。只有把教育目的和教学计划很好地落实到每一个班,才能提高全校的教育质量。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设计范本

篇一: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设计模板范例 表格式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设计方案 篇二: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设计范例 《四边形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一.前期分析: 1、学习要分析:低年级的学生像认识一些数字和掌握数字之间的简单运算之外,他们对简单图形的学习兴趣是很浓厚的。 2、学习内容的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 3、学习者的分析:低年级的学生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图形的认识主要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二.目标编制与策略设计 1、目标编制 三、评价方案: 1、评价计划: (1) 收集资料类型:有关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卡片 (2) 选择被试:二年级小学生 (3) 试用成果背景条件:在自然课堂状态下试用 2、评价方法:测验调查和观察 3、试用设计成果和收集资料的工作内容:观察数学并记录(教学活动内容、时间、练习设计的合理性,学生的反映) 4、归纳分析资料 5、报告评价结果: (1) 教学目标是否合理,在教学中目标是否完成 (2) 教学策略是否运用恰当,多媒体的使用是否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3) 学生的参与是否积极,认知、情感、能力是否得到发展 篇三: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设计模板 英语教学设计 学院: 学号: 姓名: 学科:英语 教材版本:人教版 年级:高一 章节:英语必修2 unit 1 cultural relics 目录 一、教学内容分析?????????????????? 3 1. 地位与作用?????????????????? 3 2.学时 ????????????????????? 3 3.教学媒体????????????????????3

《教育学》教育目的教案

教育目的概述教案 一、教学时间安排:1学时; 二、教学目标: 1、识记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概念; 2、理解教育目的的应然性与应然性的意义; 3、理解教育目的的结构及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应然性教育目的与实然性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结构层次的换分意义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 五、教学过程 导入:人的活动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目的构成人的实践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也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如蜜粉的活动与建筑师的活动之间的区别…… 六、教学内容: 一、教育目的的涵义 1、涵义: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反映了一种关于教育过程预期结果的价值取向。 2、教育目的的分类: (1)从内涵上讲,教育目的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页脚内容1

广义的教育目的指的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与要求。这种教育目的是每个人对自身接受教育,或者教育能够给每个人带来什么的一种预设。狭义的教育目的指的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这一教育目的是由国家提出的,对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2)从形态上分,教育目的可分为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 理论形态的教育目的是人们根据现存的社会条件和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所提出的具有某种倾向性的教育目的。实践形态的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者或者与教育有直接联系的人,在自己的教育行为中所实际追求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应然层面与实然层面之间,是一种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也是一种价值与事实的关系。 (3)教育目的概念辨析。 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总目标。反映了一个国家整体的终极的教育意图,它要说明的是教育应满足什么样的社会需求和应培养人的哪些身心素质。也就是说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和具有什么样素质的根本性问题,含有一定的方向性,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根据一定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需要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来确定。”它具有历史性,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需要不同的社会角色,就决定了具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教育方针是指“国家为了发展教育事业,在一定阶段,根据社会和个人两方面的发展需要制定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总政策或总的指导思想。内容包括教育的性质、地位、目的和基本途径等。”它具有行政性和法规性的权威,主要规定教育为谁服务,培养什么样的人。 (4)教育目的的特性 教育目的具有超越性和理想性,渗透着目的确定者对于教育对象未来发展的美好期待和高层次的要求。同时,应然教育目的指向的是未来社会的发展要求,具有未来性和理性。比如说,杜威提到,为即将到来的民主社会培养民主的人。他正是看到了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向,提倡民主主义教育。实然的教育目的往往具有适应性、现实性。是在应然教育目的指引下,教育依据自身的特点,所处的社会环境所提出的一种适应社会要求的活动导向。比如说,在目前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大背景下,教师认为学生要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必须通过不断的努力逐级深入到更高水平的学校。他所追求的就是通过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够顺利深入更高一级学校。 抽象性: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群体发展的一般的和概括性的要求,而非针对某个个体具体的要求。 页脚内容2

教育学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教育学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中央电大教学管理科 一、课程基本说明 1.课程的性质与教学目标 教育学课程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公共事业管理(教育)专业(专科)与小学教育专业(专科)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的教育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掌握教育领域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命题,具备基本的教育理论素养,能初步运用教育理论观察、分析中小学教育现象和问题,并初步训练学生具有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实践能力。 2.课程的学时、学分、开设情况 “教育学”课程1999年秋开设,3学分,54学时。 由于“教育学”开设在我国颁布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之前,因此有关新课程改革的内容以及许多随之出现的新的教育观、学生观、评价观等都未能进入中央电大现行使用的教材内容中。在新的教育学课程改造完成之前,建议各地从事教育学教学工作的教师,在教学中注意两点: (1)要注意更新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补充新的教育理论与教育方法。如补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增加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关于教育方针的新定义等。 (2)在教学中,注意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采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与研究式学习方式等。 3.课程的基本特点 在教育管理及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教育学课程同时也是学生将来从事教育工作的一门教育专业入门课程,具有基础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特点。在与其他教育课程的衔接与配合上,教育学课程要根据它自身的特点以及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一方面侧重于一般教育观念和原理的教学,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系统知识结构,能从宏观上、整体上把握教育的概貌;另一方面,还有注意对学生教育教学及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注意激发学生教书育人的热情,培养学生从事教师职业的专业精神和情感等。总之,通过教育学课程的学习为其他后续教育类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课程的内容体系及教学要求 (一)课程的基本内容

高中信息技术第一章算法与程序设计教案选修1

高中信息技术第一章算法与程序设计教案选修1 本章的作用和地位 高中信息技术选修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的课程目标是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体验算法思想,了解算法和程序设计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能从简单问题出发,设计解决问题的算法,并能初步使用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编写程序实现算法解决问题。本章是全书的开篇和概述,它承接了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并通过一些比较复杂的实际例子,让学生再次经历使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使学生对分析问题、确定算法、编程求解等使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几个基本环节有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在头脑中建立一个使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比较完整的轮廓,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本模块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通过学习算法、算法描述、程序与程序设计等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程序设计在解决问题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算法在程序设计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程序设计语言的产生与发展,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章还注意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与他人合作的方法和意识,也为后续章节的学习和其他各选修模块开展多元化交流与合作做好必要的知识与技能上的准备。 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能从问题出发,亲历分析问题、确定算法、编程求解等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体会每一个步骤的含义和操作。 (2)掌握算法的基本概念,经历用自然语言、流程图或伪代码等方法描述算法的过程。

(3)掌握程序与程序设计等基本概念,了解程序设计语言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 教学难点: (1)求解生产方案选择问题的算法。穷举法是人们求解问题的一种常用的思维方法,但如何寻找穷举的边界(即满足穷举条件的可能解集)是该方法的难点。其次,如何使用比较准确的语言来描述算法也是一个难点。 (2)调试VB程序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也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这需要老师的帮助。 (3)算法、程序、程序设计、程序设计语言等基本概念比较抽象,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例子和组织学生进行比较、探究和交流,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理解和总结。 教学建议 本章是全书的开篇和总论,是《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学习的第一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一些比较、探究和交流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在本书的学习和教学中,经常需要分组进行协助学习和交流,因此教师在开课之前,应设计一些活动,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混合编组),各小组的水平相当,成员之间应建立一种向上、宽容、和谐的关系,以便于今后的讨论、交流学习活动。 由于本章的内容比较注重实践和体验,建议尽可能在多媒体教室或计算机机房上课。 1(学情分析

教育学教案第一章

名师精编精品教案 授课班次与时间: 课题名称: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方法设计: 重点:教育学的定义、教育的三要素、教育的发展、教育学的发展 难点: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的发展 教学手段及方法:多媒体教学、讲授法、问答法、读书指导法 说明: 一、教案还应包含教具、幻灯、电化教学(若使用)使用手段的说明;新课内容小结; 作业布置;后记 二、课时授课计划(教案)以一次课(2学时)为单元编写,每一单元有一首页 三、教学内容、小结、作业布置、后记等书写在竖直线左边,其他内容书写右边 四、青年教师需提供板书设计(最后)

教学主要内容: 新课导入: 引导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学习教育学这门课? 1、作为专职教师学习教育学的必要性 2、作为家长学习教育学的必要性 3、作为社会其他角色必须学习教育学 通过案例“金表的故事”分析引导: 案例设疑:案例中的母亲与教师的差异何在?这种差异形成的知识背景是什么? 案例分析引导:差异在于教育策略,母亲是基于惩戒的教育,老师是基于引导和启发的教育。这种差异形成的知识背景是教师有深厚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等条件性知识,这是教师的必备条件之一。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 分为三类:1、作为一种过程2、作为一种方法3、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二)教育的词源 在西方,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三)教育的定义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 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化学选修5第一章教学设计

选修5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指的是用树状分类法,交叉分类法以及官能团分类法将有机物质进行分类,其核心是官能团分类法,理解它关键就是要认识高中阶段出现的常见官能团。学生已经学过物质分类的方法,本节课的内容树状分类法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由于它还与必修2中有机物质的基础以及有机物中的性质有直接的联系,所以在本学科有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 (2)认识一些重要的官能团。 1.知识目标:了解有机化合物的两种分类方法,认识一些重要的官能团。 2.能力目标:通过有机化合物分类方法的学习,认识分类思想在有机化合物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分类方法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机化合物两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和官能团的概念 难点:分类思想的建立。 四、教学过程及设计

选修5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二节:《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的内容是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在必修2模块中,学生已具备了有机化学的初步知识,初步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认识到有机化合物种类的多样性与其结构特点有关,在上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的学习中,已经认识到按碳骨架对有机物进行分类的方法,本节从碳原子的成键特点认识同分异构现象──碳链异构、位置异构、官能团异构,为下一步学习“系统命名法”做准备。所谓“结构决定性质”,所以本节的学习是学生学习后续章节“有机物性质”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理解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 ⑵通过对典型实例的分析,了解有机化合物存在同分异构现象,能判断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预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独立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 ⑵通过模型制作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亲身体验并能初步体会“模型方法”的意义。 ⑶通过思考与交流,让学生学会联系自己已掌握的知识通过比较归纳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⑵经历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勇于探索问题的本质特征,体验科学过程。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有机物的成键特点,同分异构现象。 教学难点:正确写出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

《学前教育学》教学设计

《学前教育学》教学设计

《学前教育学》教学设计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学前教育学》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主干课程,是以《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教育学》等基本理论及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帮助学生掌握现代幼儿教育思想,全面理解幼儿园教育工作的一般规律,以达到提升学生教育理论素养素质,形成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分析教育现象,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为教学目标的一门教育应用学科,是理论性与实践性并举的基础理论课程。本课程在我院开设已有几十年的历史。 本课程最初称为《幼儿教育学》,是根据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幼儿师范学校教学计划》和《幼儿师范学校幼儿教育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编写的。主要是供中专层次的幼师使用的教科书。随着幼教改革的发展,大家认为,使用《幼儿教育学》这一名称显然与学前教育的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其名称被改为《学前教育学》,其内容体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由原来侧重于幼儿教育内容转化为更为0-6、7岁儿童教育内容。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综合学前教育学理论建设和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针对国内高职院校全日制学前教育专业缺乏适宜的《学前教育学》教材的现状,我们根据高职院校全日制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以构建高职高专层次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教育学》学科体系为目标,初步对《学前教育学》课程进行了涉及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环节、教学手段等领域的改革,努力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初步掌握了本学科较为系统的知识和理论;学会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评价教育教学活动;能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观察、分析教学现象和幼儿学习活动。能帮助学生了解幼儿教育实际,培养他们热爱幼教事业的思想,学会审视、分析当前幼儿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具备从事幼儿园教育所必需的教育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 二.课程沿革 多年来,我们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积极进行课程改革研究,在完善课程体系、选用合适的教材、改革实践教学和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使该课程的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教改成果,使该学科成为一门受到学生喜爱的学科。 1、注意教学内容的更新,构建相对完善的学科体系 学前教育学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由于建国以来我国长期实行两级师范教育体制,专科层次的学前教育学的教材建设相对来说是一个空白。鉴于这一情况,我们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借鉴此前学前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先进的实践经验,在教学中不断地尝试、探索,终于构建起了一个相对完善的学科体系,该学科体系容纳了当今国际、国内学前教育领域最新的教育理念、成功的教改经验和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使教学内容具有创新性、时代性和丰富性,夯实了学生的教育理论基础。 2、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原则,积极改进实践教学

现代教育学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集合与函数概念”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1)》(人教A版)第44页。-----《实习作业》。本节课程体现数学文化的特色,学生通过了解函数的发展历史进一步感受数学的魅力。学生在自己动手收集、整理资料信息的过程中,对函数的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感受新的学习方式带给他们的学习数学的乐趣。 1.学习任务分析 学生第一次完成《实习作业》,积极性高,有热情和新鲜感,但缺乏经验,所以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做好准备工作,充分体现教师的“导演”角色。特别在分组时注意学生的合理搭配(成绩的好坏、家庭有无电脑、男女生比例、口头表达能力等),选题时,各组之间尽量不要重复,尽量多地选不同的题目,可以让所有的学生在学习共享的过程中受到更多的数学文化的熏陶。 2.学习者分析 学习者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刚开始高中的学习生活。教师要充分的利用这次机会,让同学们之间增加合作意识,同时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函数概念的形成、发展的历史以及在这个过程中起重大作用的历史事件和人物;(2)过程与方法 体验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合作学习品尝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合作形式的小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领导意识、社会实践技能和民主价值观。4.教学过程分析 【课堂准备】 1.分组:4~6人为一个实习小组,确定一人为组长。教师需要做好协调工作,确保每位学生都参加。 2.选题:根据个人兴趣初步确定实习作业的题目。教师应该到各组中去了解选题情况,尽量多地选择不同的题目。 3.分配任务:根据个人情况和优势,经小组共同商议,由组长确定每人的具体任务。4.搜集资料 【新课教学】 (1)学生1:我国数学家李国平与函数 学生3描述了数学家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李国平(1910—1996),的身世和他的成长历程。李国平193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后历任中国科学院数学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武汉数学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数学会理事,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等职务。学生还通俗地讲述了李国平先生在微分方程复变函数论领域的卓越贡献。 (2)教师带头鼓掌并简单评价 (3)学生2:函数概念对数学发展的影响 该学生从历史上重要数学概念对数学发展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事实出发,讲述了函数概念对数学发展的深刻影响,可以说是贯穿古今、旷日持久、作用非凡,回顾函数概念的历史发展,看一看函数概念不断被精炼、深化、丰富的历史过程,是一件十分有益的事情,它不仅有助于我们提高对函数概念来龙去脉认识的清晰度,而且更能帮助我们领悟数学概念对数学发展,数学学习的巨大作用. 函数概念来源于代数学中不定方程的研究.由于罗马时代的丢番图对不定方程已有相当研

学前教育学教案

《学前教育学》教学设计方案 教师:周江 学生活时间分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儿童的价值与权利问题是儿童与社会关系中的核心问题,也是讨论教育的职能与作用问题的基本出发点。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以及在这种关系中社会制约与影响,主要涉及三个问题:(1)关于教育在儿童发展中所占有的地位与作用的问题。(2)关于教育促进儿童什么样的发展的问题。(3)关于教育过程中儿童发展的特点问 二、讲解新课:(50分钟) 【理论研讨】 (一)整体化趋势:现代科学发展所带来的多学科交叉的横向联系使得现代社会,无论是生产方面,还是社会生活方面,彼此之间互相连接, 互相适应,互相影响。整体化趋势使幼儿园与高科技部门接壤,打破了各部门各自封闭的状况。 (二)变动性、革命性趋势:变革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突出特点。这些变革首先反映在知识的不断更新和急剧增加上。 学关于 教育促 进儿童什么样的发展的问题50分钟

【观点辨析】 观点1:现代社会,有钱人接受优等教育,没钱人接受劣等教育,或者是不能接受教育。 观点2:现代教育的开放性是指要重视国际间的教育比较研究,不能关门办教育,要了解别的国家,而不是幼儿园向家庭和社会开放。 三、当前的社会建设与幼儿教育 【理论研讨】 (一)幼儿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 1、现代幼儿教育地位的变化。 (1)具有相对独立性。 (2)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事业。 2、国际社会关于儿童问题的儿个纲领性文件:《世界人权宣言》、《儿童权利宣言》、《儿童权利公约》、《关于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执行90年代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行动计划》。 3、我国关于儿童问题以及幼儿教育的儿个纲领性文件:《90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母婴保健法》、《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国务院关于幼儿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意见》。 (二)现代社会对优质幼儿教育的需求【观 点分享】 1、各学习小组介绍本组关于社会对幼儿教育价值的认识的调查报告。 2、思考讨论:从社会对幼儿教育价值的认识,我们感觉幼儿教育的地位怎样乂肩负着怎样的使命【理论研讨】 1、背景:(1)儿童研究的进展包括儿童发展的生理原因,成长发展的过程等等,带来人们对儿童更加透彻的了解。(2)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使家长从关怀孩子的健康发展到关怀孩子的发展,对学前教育提出强烈的要求。(3)儿童观的演变 2、需求:(1)世界科技发展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2)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对人际交往能力的需求。(3)家庭规模的小型化趋势带来的独生子女教育问题。(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呼唤优质的幼儿园教育。现代教育的开放性是指要重视国际间的教育比较研究,不能关门办教育,要了解别 的国家,而不是幼儿园向家庭和社会开放

现代教育学

现代教育学 选择题 下列哪一内容不属于学习资源 (c ) A. 信息和人员 C. 设计和制作 D. 技巧和环境 在美国教育技术作为一个新兴的实践和研究领域而出现是始于下列哪一项内容(D ) A. 计算机辅助教育的 B. 网络技术应用 C. 程序教学法 D. 视听运动 下列说法哪一个是不正确的 (C ) A. 计算机用于教学和训练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 B. 20世纪60年代早期CAI系统主要用于模仿传统的课堂教 学,代替教师的部分重复性劳动 C. 当前,CAI系统在学校的广泛应用说明个别化教学已成为 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 D. 早期的CAI系统的产生曾受到斯金纳程序教学的强烈影响 (C)被引进视听教学领域以后,使视听教学运动向一个崭新的方向发展,教育技术的观念也从静止的媒体论走向动态的过程论。 A.学习理论 B. 教学理论 C. 传播理论 D. 教学系统方法 下列说法哪一个是不正确的 (D ) A.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以前视听教学方法、程序教学方法、 系统化教学方法基本是各自独立发展的 B.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视听教学方法、程序教学方法、系 统化教学方法中的概念和模式相互影响 C. 教育技术是视听教学方法、程序教学方法、系统化教学方 法三种概念整合形成的一种分析、解决教育或教学问题的综合 技术 D. 20世纪70年代,由视听教学方法、程序教学方法、系统化 教学方法三种概念结合的教育技术的实践已广泛应用 哪位学者最早提出使用教学机解决教学问题 ( B ) A. 戴尔 B. 斯金纳 C. 克劳德 D. 加涅

大约在何时我国已开始进行幻灯教学实验 ( C ) A. 19世纪末 B. 1922 C. 20世纪20年代 D. 1936年 教育技术发展的初级阶段是 ( B ) A. 19世纪末、20世纪初 B. 1918—1942 C. 二战时期 D. 1945---1955 20世纪初出现的采用照相、幻灯和无声电影的视觉教学,主张利用媒体向学生提供视觉形象, 以具体、生动的形式呈现抽象的概念和选择教具等。因此,在本质上与直观教学是(A)。 A. 一致的 B. 无联系的 C. 不同的 D. 相反的 教育技术领域的最后定义是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哪一年作出的 (D ) A. 1972 B. 1973 C. 1994 D. 2005 在视听教学的研究中,具有代表意义的著作是(B)于1946年所著的《教学中的视听方法》一书,书中提出了“经验之塔”理论。 A.加涅 B. 戴尔 C. 瑞奇 D. 赫本 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1994年关于教育技术定义结构的内容是(B ) A. 理论与实践;关于设计、开发、利用;关于管理和评价; 关于过程与资源 B. 理论与实践;关于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关于 过程与资源;为了促进学习 C. 理论与实践;关于设计、开发、利用;关于管理和评价; 为了促进学习 D. 关于设计、开发、利用;关于管理和评价;关于过程与资 源;为了促进学习 施拉姆循环模式在香农一韦弗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B ) A. 译码 B. 反馈 C. 干扰 D. 信号 加涅的信息加工模式中不包括(B)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一章 准备课《数一数》教学设计

《数一数》教案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数数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难点:学会观察图片的方法;用语言表达观察的结果。 四.教学准备: 第2~3页彩图(或相应多媒体课件),第4~5页彩图,10以内的数字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小朋友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是小学生了,要与老师一起学习很多的数学知识。数学知识是很有用的,学会它你就能增长本领,会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大家想不想学好数学? 我们平时很多时候要用到数数,大家会从1数到10吗?谁来数一数?(伸出两只小手,互相数一数同桌小朋友有几根手指。与老师一起一边伸手指一边数数。) (二)看图数数: 1.激发观察兴趣。 (1)师出示教科书第2~3页彩图。 (2)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一所美丽的小学校。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上学来了。大家看看这里都有一些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同桌的小朋友。 (3)问:谁来说一说这幅图上都有些什么?还有什么? 2.数图中的数量。 (1)小朋友们认真地数一数,这里有几面国旗?(配合学生回答,贴一面国旗图(2)师:一面国旗,就可以用数字“1”表示。(同时在图右边对应贴出数字卡片“1”。) (3)教师领读,学生自己小声读。 (4)小朋友们再找一找,图中还有哪些也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 (5)小朋友们再数数看,你又发现了什么?有多少? (三)认读1~10各数: 1.10个数都数完后,教师先领读各数,然后同桌两个小朋友互相读一读。 2.可以打乱顺序指数让学生读。 (四)数身边的事物: 师:这幅图上这么多事物的数量能用数来表示,那么我们身边的事物能不能也用这些数来表示呢? 你有几个铅笔盒?几枝铅笔? 第一行有几位同学?几位男同学?几位女同学? 我们教室有几扇窗户?几只日光灯? 你的右边有几位同学?左边有几位同学? 黑板的上边贴了几个字? ……

专接本《学前教育学》教案

第八章幼儿园的教师 一、教育目标 1.了解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特点和培训形式。 2.理解幼儿园教师的职业道德。 3.掌握幼儿园教师的只能结构。 4.把握《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 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素养。 三、教学难点 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特点。 四、教学过程 (一)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 1.幼儿教师劳动的特点(小题) 主要有:幼稚性、全面性、时代性、复杂性、多样性、地方性 (1)幼稚性 其一,从劳动的客体来看:教师教育的对象是幼儿,教师对其进行粗浅的、简单的、正面的教育。 其二,从劳动的主体来看:幼儿教师刚从幼师毕业,很年轻。 (2)全面性 幼儿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任务是面向全体幼儿,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使每个幼儿都能生动活泼的成长。 (3)时代性 幼儿教师的劳动充满了时代的气息,在不同的时代,教师的劳动拥有不同的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不论从劳动内容上看,还是从劳动手段上看,均如此。 (4)复杂性 幼儿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寓教于幼儿园一日生活之中的,为了实现幼儿教育的任务,教师往往要精心安排、组织幼儿的入园、晨间活动、早操、早点、盥洗、教育教学活动、游戏活动、午餐、午睡、散步、午点、自由活动、兴趣活动、离园等各个环节的活动,做到动静交替,保证幼儿健康的发展。 (5)多样性 首先表现在劳动模式的多样化上:分科教育模式、综合教育、主题教育、区域教育其次表现在劳动形式的多样化上:集体教育、小组教育、个别教育 再次表现在劳动方法的多样化上:讲解说理、榜样示范、情感陶冶、动手操作 (6)地方性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差异较大,不论是城乡之间,还是城市与城市之间、乡村与乡村之间都有着明显的差别,不同的地区,经济资源、文化设施不同,为幼儿教师的劳动所创造的

现代教育技术作业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二第六课第三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 的政党制度》教学设计 201103040034 傅少红11思政 一.教材分析 1、与原教材的相关内容对比这一框题的内容是原高三教材“政治常识”第三课《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中四个框题的教学内容,课改之后,它是一个框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主题下“政党观”的集中体现。可以看出,新教材对知识进行了浓缩和删减,但仍然有所侧重。 2、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这个框题的内容是本单元“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一体三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政党观”的集中体现,是认识和把握中国政党活动现象的知识依据。学习这部分知识,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有利于理解前边“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的原因”,联系民主广泛性、“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性质本质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相关知识,也将为后边全面理解“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而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政党制度的含义;掌握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内容;理解政党制度的优越性;了解我国的政党关系,明确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基本方针、根本活动准则和重要机构,理解我国政党制度对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对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所显示的优越性运用和联系知识分析我国不能采取多党制的原因等。 (2).能力目标: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归纳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等。(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使学生拥护这一制度,增强维护、巩固这一制度的责任感,使命感,能够旗帜鲜明地抵制和反对歪曲、破坏这一制度的言论和行为。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年龄特点上,学生都已十六七岁,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学习热情高,生活中也接触了一些政党制度的新闻,但

教学设计李龙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

第一章教学设计概述 1、什么是教学设计?如何理解教学设计的定位和层次? 答:教学设计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教学设计的定义、教学设计的学科特点与学科定位、教学设计的层次。 定义: 教学设计是依据对学习需求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教育教学绩效得到改善的系统决策过程。它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设计理论为基础,应用整体优化论的观点和系统科学方法,对教学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从而使教育教学绩效得到改善和提高。 学科特点与学科定位: 综合性(学科基础)、应用性(多种模式提供多种解决方案)、创造性(复杂系统需根据具体情况创造性解决问题),因此是一门有方法论性质的应用学科,起到了联结学科的作用。层次: 教学系统设计——属于宏观设计层次,所涉及的教学系统比较大,比如远程教育体系的建立,一个新的专业、一个培训系统或者一个学习系统的建立。 教学过程设计——对于一门课程或单元,直至一节课或某几个知识点的教学全过程进行的教学设计。对一门课程或单元的教学设计叫课程教学设计,一般由教研机构或教师、专家组共同来做;对一节课或某几个知识点的教学设计叫课堂教学设计,把对知识单元或学习任务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叫做自主学习教学设计,这两种由任课老师来做。 教学产品设计——包括网络课程、教学媒体资源、教学环境、教具学具等。 教学设计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上一个设计层次的输出正是下一个设计层次的输入。整个系统的输入为社会需求,最后的输出为改善教育教学绩效的最佳设计方案(或产品)。每一个设计层次都组成一个完整的子系统;评价随时在进行,确保设计目标的实现。 2、教学设计的哲学基础有哪几种? 教学设计作为教育技术学的分支学科,其哲学基础理论是教育技术哲学。教育技术学的核心思想是整体优化论,所依据的方法体系是系统科学方法论。 整体优化论: 整体优化论由两部分组成——整体论、优化论。整体论认为,对事物的研究要关注其整体性,不仅要注意系统内部各要素的有序运行,更强调系统与其所处外部环境间的协调发展;优化论认为,对教育的优化应该表现在教育绩效的提高上面,发挥教育技术对教育教学发展的促进作用。整体优化论对教学设计有如下启示:①要把教育系统放在更大的社会系统中加以考查,不仅要考虑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的有机关联,还应考虑教育系统与外部社会环境间的有机关联;不仅要考虑教学系统内部各要素的有机关联,还应考虑教学系统与教育系统中其他部分的有机关联。②依据目标对学习者认真分析;选择教学资源与环境时,恰当有效地选择、运用技术。注意各种理论、原则、模式、方法的优化组合,发挥整体效益。③正确认识教学系统复杂性,学会用复杂科学思维解决教学问题。④注意区分观念层面与实际操作层面的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