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初一生物教学案例

初一生物教学案例

初一生物教学案例
初一生物教学案例

初一生物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知识:

(1)概述肺通气的过程;(2)描述呼吸运动的原理;(3)说出平静时和运动后呼吸频率的不同,解释产生差异的原因;

2.能力:

(1)通过演示“呼吸”的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根据观察现象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针对提出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知识介绍,过程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通过开展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呼吸运动、肺通气的原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比赛吹气球,培养学生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以增强自己的肺通气能力。设计思路

1.以多媒体课件引入能引起悬念,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主动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景,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时空,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发现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探究性学习是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探究性学习贯穿于新教材的全部文字和设置的各个栏目之中,因此,在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中,应该时时不忘探究。虽然在本节课中没有探究活动,但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应体现探究的思想。因此,在本节课中,教师首先为学生提供观察的材料,让学生先自己观察,然后提出问题,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一个问题的解决又会引出新的问题,整个一堂课就是在不断解决问题,最后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小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3.通过课堂反馈可以及时检查教学效果,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以便查漏补缺。

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来自四面八方的居民,其小学教育质量参差不齐,进入中学后,同样面临这种状况:学生两极分化严重,学习目的复杂多样,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欠缺,学习习惯差。加之学生家长外出打工的较多,疏于对孩子的管理。这给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带来了相当的困难。

教学重点

①描述呼吸运动的原理;②概述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第一过程(即肺通气)。

教学难点

呼吸运动的原理。

教法设计

(1)引导探究法

本课的教学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活动,创设学生“有所发现”的教学情景,采用模型、多媒体课件等作为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体验、阅读、比赛和交流讨论等活动进行探究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

(2)演示教学法

本课教学以重点知识“呼吸运动的原理”为核心,通过演示呼吸运动的模型、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理解呼吸运动和肺通气的原理。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制作呼吸运动的模型(两种状态都应有);

2.制作多媒体课件(呈现呼吸的动态过程及吸气和呼气两种状态,便于对比)

3.购置气球和软尺;

4.胸廓的骨骼模型。

(二)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展示:人吸气、呼气的动态过程。

师:请大家认真仔细地观察画面,针对你所看到的现象,提出你想知道的问题。(稍停片刻)

生甲:我想知道外界的气体是怎么进入肺的?肺内的气体又是怎样排出去的?生乙:肺为什么能够扩张和收缩?生丙:我想知道人体细胞是怎么获得氧气的?师:同学们刚才提出的很多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内容。

(三)学习新课

课件显示:呼吸运动与肺通气(课题)。

师:刚才同学们看到的现象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呼吸,也叫肺通气。

问:什么叫肺的通气呢?

(一生答:外界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叫肺通气)

课件显示:1.肺泡通气:外界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

问:肺泡外表面缠绕着什么?(生答: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有没有肌肉呢?(生答:没有。)既然没有肌肉,肺泡能不能主动地扩大?(生答:不能。)

出示:一只未吹的气球。

师:就像这个气球一样,气球自己能不能从外面主动地吸入气体,把自己吹大呢?请一学生来吹一下,吹大后,再把气放掉。(生答:不能。)那到底是什么外部力量让肺泡扩大的呢?

学生体验:请每位同学把双手放在胸部的两侧,先深深吸气,再深深呼气,仔细体验自己的胸廓的变化。

提问:吸气时,胸廓扩大了还是缩小了?呼气时,胸廓扩大了还是缩小了?吸气、呼气与胸廓变化有何关系?

(生答:略。)

学生小结:吸气时,胸廓扩大;呼气时,胸廓缩小。这说明吸气和呼气与胸廓扩大和缩小的运动有关。

师:我们就把胸廓扩大和缩小的运动称之为呼吸运动。

课件显示:2.呼吸运动。

(1)概念:胸廓扩大和缩小的运动。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肺的通气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呼吸运动又是怎样完成的?为什么通过呼吸运动会实现肺通气呢?

(引导学生看图10—5及相关文字,同时分组讨论如下问题。)

课件显示:

①胸廓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②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容积有什么改变?

③为什么吸气时外界气体会进入肺,呼气时肺内的气体可以顺利排出体外?这与胸廓容积的改变有什么关系吗?

师:胸廓能够扩大和缩小,这是胸廓的功能,它有这一功能显然跟它的结构有关,胸廓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呢?(生答:略。)是哪一部分引起胸廓运动的呢?(生答:肋间肌)需要说明的是:肋间肌分为肋间外肌和肋间内肌。在安静状态下进行的平和呼吸,是由肋间外肌舒缩引起的,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模拟实验来演示这个过程。

用课件再演示一遍,让每个学生看清楚。

课件显示:

讨论:①哪些因素会改变胸腔的容积?

①胸腔容积的改变如何影响肺泡的形状?

③肺泡的形态与气体流动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课件显示:(2)原理

肋间外肌、膈肌的收缩和舒张→胸廓容积扩大和缩小→肺容积扩张和缩小→气体进出肺泡(即肺的通气)。

师:现在我们弄清楚了胸廓的扩大和缩小(即呼吸运动)是如何完成肺通气的,还知道通过测量胸围差可以间接反映肺通气量的大小,如何更直接知道肺通气量的大小呢?同学们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请每一组选一个人参加。每个人先尽力深吸一口气,然后对着气球吹气(不能换气)直到不能吹出为止。用手捏住口子,不要让气跑了。气球里面的气体量就是你的肺通气量即肺活量,怎样算出具体的数值呢?(激励学生:曹冲小小年纪能称出大象的体重,你们肯定也能算出自己的肺活量!时间关系,请同学们下课后再交流自己的方法。)如何增大自己的肺活量呢?(通过体育锻炼)

设问:胸廓的扩大和缩小有程度之分,有快慢之分吗?什么时候快些?什么时候慢些?引起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并回答。)

(四)教学反馈与矫正、巩固

分发:平和呼吸时呼吸运动过程表,看哪一个小组最先完成。

小组交流完成情况。

课件显示:表格的答案。(点击空白处即出现)

(五)小结

这一节课的学习很快就要结束了,当初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相信在你们的心中已经有了答案,还有不清楚的吗?请提出来,我们一起帮助解答。(留足时间让学生提问题,并帮助解答。)现在请同学们用最简短的语言,小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一生答:呼吸运动实现了肺的通气。)

(六)布置新课题

通过呼吸运动可以实现肺的通气,即外界的新鲜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到肺泡,肺泡内的二氧化碳被排出体外。肺泡内的氧气又是怎样到达人体细胞内,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是怎样到达肺泡内的?这将是我们下一节课探讨的内容。

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让学生沿着探究之路顺藤摸“瓜”,找到了自己问题的答案;在探究路上,学生学会了与同伴相处、交流,学会了思考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存在的不足

初一学生还未学习物理,对“体积变化引起压强改变,气压差引起的气体进出”等物理知识不知道,导致学生在理解“呼吸运动的原理”时,思维明显跟不上,部分学生没有真正理解透切。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

有关探究性实验的作业布置案例: 《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教学案例 哈力旦。买提汗 作业是一种对课本的复习方式,也是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有帮助的一种学习方法。但是对刚步入到初一的学生来说作业对他们来说一种负担。那么怎样才能让他们自愿的去做这《作业》呢?在这我们要看老师的布置方法。下面我主要以探究性实验为布置《作业》的方法和过程以案例的方式来展示给大家,与大家共享。希望老师们给予批评和指正。 《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按课本的要求让学生去做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在本班进行了讨论、总结、得出了结论。我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探究理解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 2. 能力目标:通过采用对照实验进行探究取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界的兴趣,养成根据科学的事实作出客观判断的习惯,培养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种子的萌发条件 难点:种子萌发需要外界条件的原因,以及种子萌发时内部物质的转化。 手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分析得出结论为主设计思想: 采取观察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此实验以作业的方式布置下去,在布置作业过程中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如:(1)要求他们可用课本中提供的一样的一起,也可以自制。但是要求必须是透明的,不仅可以观察到里面的现象而且便于携带.(带到班里老师打分)(学生用矿泉水瓶子代替了玻璃瓶) 2)所用的材料也可以是课本中提供的也可以自己选,但是要

求易长得种子.(有绿豆和玉米种子) 3)组成小组(四人为一组).这是我给学生说:你可以跟你说到一块的学生组成小组.(总共8组):,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适当给以提示,最后由学生观察由教师完成课本上的有关实验,归纳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 教学过程: (学生把已经萌发的种子带过来,说出观察其萌发过程中的变化,以及记录过程。) 一、导入: 提出问题: 1、说明种子的各部分结构及其作用是什么? 2、种子中含有哪些物质? 3、如果你是农民,你会选择什么样的种子种在田里? 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总结,并引入课题: 种子里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以及供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这是种子能够发育成幼苗的内部条件。那么,是否种子具备了这些自身的内部条件就能萌发成幼苗呢?种子的萌发还需要什么条件,种子又是怎样萌发成幼苗的,这些内容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 (一)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的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2、分析学生的实验,指出其中不科学或不准确的内容,如“学生很容易认为阳光也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之一”。 3、引导学生分析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哪些,并设计对比实验。 4、组织学生观察教师提前完成的实验结果,并对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5、总结: 根据对实验的结果分析,得出结论: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适

初中生物的实验教学案例

实验教学案例 课题: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兵团二中 吕笃康 2013年7月 七年级(上册)生物实验教学案例 课题:第四章第一节——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以"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为实验课题,了解绿色植物在光下能制造有机物——淀粉,同时知道光照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最后,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光合作用对生物圈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到绿色植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的情感。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课堂教学,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自主发现新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以期使得生物实验教学更为科学和有效。 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之一,光合作用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光合作用就没有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因此,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奥秘就成为最具吸引力的课题。学生在学习了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之后,继续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重要的生理现象。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设计、操作、

探究和讨论,使学生对实验的设计原理、技巧,有更深层次的感悟。通过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学情分析: 1、七年级同学对生物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实验探究积极主动,愿意与同学合作性探究学习,敢于大胆质疑。 2、七年级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光合作用的原理比较抽象。学生相应的知识铺垫不够,动手能力较弱,而且光合作用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来源之本,通过光合作用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到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性。所以本节知识要用具体的,形象的实验进行教学。让学生体验到由现象到理论的过程,即通过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知识。 学法、教法分析: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家们探索光合作用的历程,激励他们努力获得与科学家结论相似的结果,在这节课中,我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模拟探究实验,以培养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不断深入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尝试做“小科学家”的愿望。 《探究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是七年级学生刚接触不多的一种探究实验,而且操作的准确性强,由学生独立完成有一定难度。对此,在教学中我有放有收,既有老师的指导,又还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独立进行探究;而且这个实验也是七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么多种类的实验用具,第一次点燃酒精灯并隔水加热。为确保实验安全、顺利地进行,我在课前几天开始培训实验小组长,并强调注意事项,同时设计并印发实验报告单给学生,让他们边复习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边分组填写: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然后根据设计方案小组长带领组员提前做好实验准备工作;可以将各实验小组实验准备的过程拍成录像,作为上课资料。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

教案 学科:生物 班级:七年级(上) 教师 2017—2018年第一学期

《致同学们》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为以后的生物教学打下基础。 2、学生初步了解生物课的教学流程,以适应以后的教学。 二重点和难点: 激发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 三课前准备: 动物彩图,病例资料,书本彩图,课件 教学过程: 同学们,我们今天上什么课啊?(生物课)这是同学们上初中后新开的课程之一,相信你们都对这新的科目很好奇。你们喜欢生物吗?生物无处不在,首先,告诉我,在你们的理解中,生物包括哪些方面呢?(动物,植物,菌类)我们先来看一些图片。(出示生物发展史)我们生活的家园地球的历史已经有46亿年了,但我们人类的历史只有一小段,那么在我们人类出现之前的那段时期地球上有些什么生物呢?而这些动物现在还存在吗?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简单介绍)这些动物现在我们还能看到吗?为什么呢?大家想一下。那生物除了动物之外还有其他吗?像我们漂亮的校园里面都种满了各种各样的树,为什么有的树能长成几十米高,有的却长在地上当地毯来观赏呢?除了动物,植物,还有一些我们看不见的生物在我们身边。大家说一下?刚才我们所说的动物,植物,微生物那都是一些生命的现象,我们书本上《致同学们》那一页中说到,生物学除了研究这些不同生命的现象之外,还要研究生命活动规律。我们生命活动的规律有哪些呢?像我们常说多喝牛奶会长高,这就是因为牛奶中含有钙,钙是我们骨骼中重要的组成成分。我们生物学是农学,医学,林学,环境科学等等学科的基础,书本上也举了好多生物学用在其他方面的例子,我们看看图3中的幼儿预防接种,同学们都有接过种吧?我们为什么要接种呢?接进去我们体内的其实也是一种病毒,只是它的毒性很小,对我们人体无害,但是注入这种病毒之后我们人体就会产生相应的抵抗能力,以后遇到毒性大的病毒也不怕了。(还有书本上的其他例子逐步介绍。) (学生提出问题再讨论解决) 我们生物课是一门新课程,很多同学对生物课的课堂要求不是很明白,现在我提出几点要求,希望同学们认真遵守: 课前十分钟预习,课堂积极发言 课外作业按时单独完成 课堂上的实验课,讨论课可互相讨论问题,但要保持课堂纪律 实验课,探究课布置的准备工作要做好 教学反思: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 作为一名中学的生物教师,在自己多年的工作中,自己尝试着融入教育工作当中的同时,也在尝试着对以上问题进行着解答。 我的观点是做一名有智慧的生物教师。智慧的教师是每个人都尝试着去模仿去追寻的,然而我想谈的智慧,是从生物学科入手,借用生物学的智慧对学生进行智慧的教育。 案例:课堂喝水、吃零食事件 在本学期第一节生物实验课后,我就听到生物实验员老师对我的“抱怨”,学生做完实验后,实验员要花很大功夫去收拾教室中的垃圾,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食品的包装袋、饮料瓶子。不用说,一定是学生在上课时又吃东西了。消了实验员老师的“火”,我的“火”反而上来了,跑到刚做过实验的班级里,对学生进行一顿“训斥”,“都上初中了,连上课不能随便吃东西的规矩都没有?!如果这样,以后不要来实验室上课了”!说完这些,心脏通通地乱蹦,一个原因是第一次和孩子们这么生气,另一个原因是对自己的教育方法提了一个问题,这么说就真的能起到教育作用了?

果不其然,孩子就是孩子,起初他们见我生气的样子,知道了上课喝水、吃东西是不对的,一段时间内果然不带来零食了,可是过了不久,这阵风气又开始了。 “同学们请大家想一想,如果有一天别的班同学请你去做一个小的汇报,在你正起劲的时候,看到台下每位同学桌子上都摆着一个大水杯,不停的咕嘟咕嘟地有人再喝水,你们会怎样想?你还有心思讲下去吗?”,我吸取了上次教训,跟学生商量着来,不急躁,引导他们去思考,可哪儿想,孩子们根本没有上台汇报甚至跨班汇报的经历,五六个孩子在台下起哄“我们愿意讲,他们喝的时候,我正好停下来,也歇歇,喝些水,润喉龙”。当时我并没有爆发我的怒火,因为看到了早在手心上写的两个字“火灾”。担心又对学生生气,我特意在手心上写上了这两个大字,提醒自己。看着这群男孩子们没有用心的回答,我只是一笑,不再对此话题谈论下去。然而一次实验课上,我却“意外”地找到了方法,而且很有用,直到现在在我的生物课上,尤其是在生物实验室进行的实验课上,很少有同学带零食、喝饮料,而且现在去问他们印象较深的一堂生物课是什么,他们也会回答这次实验课。 这是一堂“探究孢子萌发条件”的实验课,本节课将组织学生进行对黑根霉或青霉的接种,在进行实验前,首先引导学生思考在哪里能够发现霉菌,学生回答“变质的面包,长毛的馒头,剩饭上面……”,我问:“霉菌的产生的孢子有着哪些作用?”起初是想引导学生说出孢子能够协助霉菌

高中生物教学案例

生物教学案例 龚宗茂 一、案例背景及学情分析 《减数分裂》是苏教版《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二章“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的第1节内容。本节课内容与上学期学过的有丝分裂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又是后面学习遗传变异的基础,所以本节课内容在整个高中生物学习中有着承上启下,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本节课内容由于图像多,曲线多,变化抽象等特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减数分裂是高中生物教材比较经典的一个内容,也是我们广大教育者值得思考的一节课。为了学生便于理解,这节课采用多媒体动画、绘图和列表等方法来模拟减数分裂各时期的变化以及整个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在整个减数分裂的学习中采取多种活动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让学生用建好的彩纸到讲台上演示减数分裂染色体的变化。另外,由于我们普通班的学生基础比较差,所以在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中要做到形象化、整体化和直观化,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减数分裂的概念;? 精子的形成过程;?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分子数的化。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活动,体验合作的力量,养成团体意识和合作意识;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用辩证的观点认识生命现象。 教学重点(1)减数分裂的概念;(2)精子的形成过程;教学难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分子数的变化教学方法利用探究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模型模拟教学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来学习减数分裂的相关内容。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用ppt打出“受精过程”和“胚胎发育”的动画,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进入学习目标做好心理准备。然后和学生一起讨论我们人类是由什么发育而来的。教师提问:假设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以有丝分裂的方式产生两性生殖细胞,这个假设成立吗?通过学生的假设,从而进入新课《减数分裂》。 (2)减数分裂的概念活动一??小组自主学习:减数分裂的概念学生阅读教材掌握减数分裂的概念,同时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对象”、“时期”、“特点”、“结果”几个字,让学生从这几方面来更深刻的理解减数分裂的概念。下一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开始减数分裂模拟探究活动。 (3)?精子的形成过程在让学生模拟减数分裂之前,先让学生了解“同源染色体”、“联会”和“四分体”这三个概念,并在ppt上投出:1对同源染色体=1个四分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

七年级生物人教版教案

七年级生物人教版教案 【篇一:人教版七年级生物教学设计】 第一章认识生物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 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 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 的重点。 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生物的录像、有关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放录像,让学生仔细观察录像中出现的生物与非生物。 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 明生物的特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如果学生人多可两组 一题)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小组研究讨论结束后,可

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待各组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最 后可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 (教师除了组织学生的活动,可以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 论和研究)。 总结:除了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外,还有其他别的生物特征吗?(根据生物的特征说)补充: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生物体能进行新陈代谢 3、生物体能遗传变异 4、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等 能力训练:可用书上练习p6 (1)分析图片弹钢琴的机器人、慢慢生长着的钟乳石为什么不是生物? (2)珊瑚和珊瑚虫都是生物吗?详细说明。 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教案 教学目标: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3、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设计调查方案、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会做调查记录,同时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 教学难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3.2.1种子萌发 教学案例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 课题:种子的萌发 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探究理解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 2. 能力目标:通过采用对照实验进行探究取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界的兴趣,养成根据科学的事实作出客观判断的习惯,培养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种子的萌发条件 2.难点:种子萌发需要外界条件的原因,以及种子萌发时内部物质的转化。 手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分析得出结论为主 设计思想: 采取观察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提前在课下进行实验,让学生从实验的现象入手,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适当给以提示,最后由学生观察由教师完成课本上的有关实验,归纳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关于种子萌发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前实验进行观察,并通过教师准备的实验材料及挂图来描述,最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关键的问题:一粒饱满的且胚完好的种子在得到充分的外界条件下是否一定能够萌发成幼苗?从而将话题引入种子的休眠和寿命的问题中。 教学过程: (课前可提前一至两周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并随机的发给学生一些种子,让其根据自己的经验,让种子萌发。观察其萌发过程中的变化,并对实验的过程进行记录。) 一、导入: 提出问题: 1、说明种子的各部分结构及其作用是什么? 2、种子中含有哪些物质? 3、如果你是农民,你会选择什么样的种子种在田里? 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总结,并引入课题:

种子里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以及供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这是种子能够发育成幼苗的内部条件。那么,是否种子具备了这些自身的内部条件就能萌发成幼苗呢?种子的萌发还需要什么条件,种子又是怎样萌发成幼苗的,这些内容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 (一)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的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2、分析学生的实验,指出其中不科学或不准确的内容,如“学生很容易认为阳光也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之一”。 3、引导学生分析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哪些,并设计对比实验。 4、组织学生观察教师提前完成的实验结果,并对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5、总结: 根据对实验的结果分析,得出结论: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是: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一定的水分。 除此之外,有些植物的种子萌发时还受到一些其他的因素的影响,如:光照条件、酸碱性等。 (二)种子萌发的过程: 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实验时对种子萌发过程的观察记录。 2、出示种子萌发过程的录像或课件,组织学生观看。 3、教师结合种子萌发的实物进行总结: 菜豆种子的萌发过程: (1)种子吸水后,体积胀大,种皮胀破。 (2)胚根首先伸长,突破种皮,发育成幼根。 (3)子叶以下的胚轴伸长,带着两片子叶伸出土面。 (4)子叶分开,黄白色的胚芽在光下逐渐变绿,发育成茎和叶。 玉米种子萌发的过程: (1)种子吸水后,胚根先从种子里伸出,发育成幼根。 (2)胚芽由胚芽鞘保护伸出土面,子叶留在种子里。 (3)胚芽鞘里的胚芽长出新叶。 4、提出问题:"以上介绍的种子萌发的过程只描述了种子外部形态的改变,那么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其内部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种子的萌发条件 难点:种子萌发需要外界条件的原因,以及种子萌发时内部物质的转化。 手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分析得出结论为主 设计思想: 采取观察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提前在课下进行实验,让学生从实验的现象入手,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适当给以提示,最后由学生观察由教师完成课本上的有关实验,归纳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关于种子萌发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前实验进行观察,并通过教师准备的实验材料及挂图来描述,最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关键的问题:一粒饱满的且胚完好的种子在得到充分的外界条件下是否一定能够萌发成幼苗?从而将话题引入种子的休眠和寿命的问题中。 教学过程: (课前可提前一至两周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并随机的发给学生一些种子,让其根据自己的经验,让种子萌发。观察其萌发过程中的变化,并对实验的过程进行记录。) 一、导入: 提出问题: 1、说明种子的各部分结构及其作用是什么? 2、种子中含有哪些物质? 3、如果你是农民,你会选择什么样的种子种在田里? 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总结,并引入课题: 种子里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以及供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这是种子能够发育成幼苗的内部条件。那么,是否种子具备了这些自身的内部条件就能萌发成幼苗

呢?种子的萌发还需要什么条件,种子又是怎样萌发成幼苗的,这些内容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 (一)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的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2、分析学生的实验,指出其中不科学或不准确的内容,如“学生很容易认为阳光也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之一”。 3、引导学生分析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哪些,并设计对比实验。 4、组织学生观察教师提前完成的实验结果,并对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5、总结: 根据对实验的结果分析,得出结论: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水分。 除此之外,有些植物的种子萌发时还受到一些其他的因素的影响,如:光照条件、酸碱性等。 (二)种子萌发的过程: 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实验时对种子萌发过程的观察记录。 2、出示种子萌发过程的录像或课件,组织学生观看。 3、教师结合种子萌发的实物进行总结: 菜豆种子的萌发过程: (1)种子吸水后,体积胀大,种皮胀破。 (2)胚根首先伸长,突破种皮,发育成幼根。 (3)子叶以下的胚轴伸长,带着两片子叶伸出土面。 (4)子叶分开,黄白色的胚芽在光下逐渐变绿,发育成茎和叶。 玉米种子萌发的过程: (1)种子吸水后,胚根先从种子里伸出,发育成幼根。

生物《种子的萌发》教学案例

第四节种子的萌发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探究理解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 2.能力目标:通过采用对照实验进行探究取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界的兴趣,养成根据科学的事实作出客观判断的习惯,培养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种子的萌发条件 2.难点:种子萌发需要外界条件的原因,以及种子萌发时内部物质的转化。 手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分析得出结论为主 设计思想: 采取观察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提前在课下进行实验,让学生从实验的现象入手,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适当给以提示,最后由学生观察由教师完成课本上的有关实验,归纳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关于种子萌发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前实验进行观察,并通过教师准备的实验材料及挂图来描述,最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关键的问题:一粒饱满的且胚完好的种子在得到充分的外界条件下是否一定能够萌发成幼苗?从而将话题引入种子的休眠和寿命的问题中。 教学过程:

(课前可提前一至两周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并随机的发给学生一些种子,让其根据自己的经验,让种子萌发。观察其萌发过程中的变化,并对实验的过程进行记录。) 一、导入: 提出问题: 1、说明种子的各部分结构及其作用是什么? 2、种子中含有哪些物质? 3、如果你是农民,你会选择什么样的种子种在田里? 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总结,并引入课题: 种子里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以及供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这是种子能够发育成幼苗的内部条件。那么,是否种子具备了这些自身的内部条件就能萌发成幼苗呢?种子的萌发还需要什么条件,种子又是怎样萌发成幼苗的,这些内容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 (一)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的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2、分析学生的实验,指出其中不科学或不准确的内容,如“学生很容易认为阳光也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之一”。 3、引导学生分析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哪些,并设计对比实验。 4、组织学生观察教师提前完成的实验结果,并对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七年级生物实验教案

七年级生物实验教案 实验1:调查校园的生物种类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校园内的生物及其它们的生活环境。 2、尝试对看到的生物进行归类,初步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以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3、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二、材料用具 调查表、笔、放大镜、照相机等。 三、方法步骤 1、分组 2、设计调查路线 3、调查 4、归类 5、整理 四、讨论 1、每一小组展示的问题:你们小组调查了多少种生物?你们是按什么特征分类的?分多少类?各多少种?每类选1—2种生物说说他们的生活环境? 2、说一说你在调查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你是如何克服的? 3、根据交流情况小组内互评,教师也作出评论

总结:关爱生物的同时要保护他们的生存环境更为重要 实验2: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 1.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会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2.通过探究活动明确外界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 3.学会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其他同学讨论的习惯。 二、材料用具 10只鼠妇、湿土、纸盒、纸板、玻璃板 三、实验过程 1、提出问题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吗? 2、作出假设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3、制定计划确定实验探究方案 4、实施计划实验探究 5、得出结论分析实验数据获得结论 6、表达和交流交流过程与结果达成共识 四、讨论 1、怎样才能知道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一个有光的组够不够? 2、怎么能说明是光这个因素对鼠妇生活造成的影响,而不是其他因素呢? 3.、设计多少只鼠妇合理呢,1只行吗? 4、为什么要计算全班各组的平均值? 摘要: 关键词: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新课程在现代教育中相对于传统教育内容和方式都发生了巨大改变。而初中生物学,是基于实验教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加深对于该学科相关的理解与掌握,由此来提高学生理解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综合性能力。因此,在新课程的前提下,研究提高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随着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可以让学生在实验后提出自己的想法,亲身感受实验中的变化,从而提高相关知识的掌握水平。 一、教学之效率性 在全国新课程推广的时候,教学有效性对于新课程的效果起到加强作用,能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质量,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在校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 (一)高效率理念及意义 教学的高效率是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对教师而言,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出色、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因而让学生受益,让教师从以前的“授之以鱼”变为现在教学的“授之以渔”,形成让学生成为主体,让学生在真正意义上完成自主学习。 (二)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习有效性的影响 对于现在新课程的推行,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现在以多元教学为目的的教学目标,不适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而教师通过改变教导学生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业上有所得到、有所改变、有所进步,教师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以前的枯燥学习转移到现如今的兴致学习,从以前对于学习是应付心态转移到现如今的热爱学习,从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对在教师手下学习的人的未来发展产生深刻的良好改变。 二、关于提升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一)传统教学方法机械单一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细菌)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 细菌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学习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了解细菌的生殖方式和营养方式;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2.通过观察细菌形态和对问题的分析、比较,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了解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继续树立生物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辩证观点;通过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关系,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去分析事物;并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重点、难点 1.细菌结构特点及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是本章的重点知识。 (1)通过学习细菌细胞结构特点,让学生与前面所学过的植物细胞结构进行比较,找出它们在细胞结构上的相同点及显著区别,明白为什么把细菌从植物中划分出来。 (2)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为重点之二。腐生细菌等微生物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起着重要作用,维持着生态系统中物质转化的动态平衡和自净作用。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细菌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为学习高中生物学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打下基础。 (3)细菌与人类的关系为重点之三。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看待客观事物。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表现在有利与有害两个方面,从而纠正许多人误以为细菌都是有害的错误观念。 2.如何使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及了解细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重要作用是本章的教学难点。 (1)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是本章的难点之一。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数量极大,与人类关系密切,但因为非常微小,用人的眼睛不能直接观

察到,特别是有些地区的学校缺少相应的教学设备,如显微镜、显微投影仪、录像设备和微机等,所以教师难以进行直观教学。 (2)细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重要作用是本章教学的难点之二。因为学生所掌握的生化知识很少,也没有接触生态系统的概念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知识,因而讲透细菌在促进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作用有一定难度。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1.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1)在讲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时,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些问题如:你们见过细菌吗?听说过细菌吗?能否描述出细菌的样子?在学生议论后请学生回答问题。 由此引入新课,教师接着指出:细菌分布广泛,无论是空气、水、土壤还是每个人身上都有细菌生活。但它是单细胞生物,个体十分微小,所以我们用眼睛看不到,下面我们就要了解一下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2)关于细菌形态的教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进行直观教学。①用高倍显微镜演示细菌的三种形态;如果有教学设备的学校最好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用高倍显微镜进行观察。②可以用显微投影仪投影放大细菌的三种形态。③播放细菌显微结构和亚显微结构的录像片段。④以上设备都没有,教师可让学生参看书中的显微照片及插图,同时教师用粉笔在黑板上边讲边画出细菌三种形态的示意图。接着教师总结出细菌的形态:单细胞个体,从形态上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类。 (3)细菌的结构特点,该教学内容由于学生没有学过有关知识,可用讲述法。首先课前要准备好细菌结构的模式图。如果没有,教师可参照书上有荚膜的细菌结构示意图画一个。对照图来讲述细菌结构特点时,注意让学生与前面所学过的植物细胞结构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注意强调:细菌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是细菌细胞与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重要

初级中学生物教学案例分析

为学生揭开“性”的面纱 背景: 《青春期》是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通过对青春期的身体变化和青春期的心里变化及其卫生方面的学习,帮助同学们正确看待并健康度过人生的黄金时期----青春期。但在农村地区,性教育几乎为盲区,学生们的性知识几乎为零。为了打破禁忌,揭开“性”的面纱,让学生们以一颗平常心接受性知识,我决定增上一堂青春期性知识课。 案例: 大屏幕打出《青春寄语》:青春是人生关键时期,是人生过度时期,走好青春期,是未来成功的基石。 在多媒体教室中,学生们正在交头接耳,讨论着老师会给他们带来那些知识。当悦耳的铃声响过,我开始展示多媒体课件,大屏幕上赫然出现了:“爱,你了解多少?性,你知道多少?”这几个特别“刺眼”的大字,学生们的脸上有的出现了错愕、尴尬的表情,而且从学生的眼中我还读出了他们对这个话题还产生了戒备心理。他们的反映我都看在眼里,也正如我所料,他们没有想到老师会那么直接的帮他们把现在心里最想解决的问题摆了出来。接着,一组图片展示了出来:一个非常可爱的小男孩正在掀开小女孩的裙子;一对胖嘟嘟的男女儿童正抱在一起互相亲吻。由于图片非常的可爱、有趣,同学中开始爆发出一串串的笑声。 “你们说说看,如果你是那个小男孩,你当时的想法是怎么样 的?”“我掀她的裙子只是好奇!我认为裙子下面藏了糖果!”“我亲她

只是觉得她长的很可爱!”班上两个表现欲特别强的小男生一边学着小男孩的神情一边解释道。全班都被逗得东倒西歪。看得出大家的尴尬、戒备心理都已经消除。“在你们眼中小男孩这些行为和性欲有没有关 系?”“没有!小孩子肯定不懂的!”于是我更进一步,问道:“如果画面换成成年人在做类似的事情呢?你们认为是什么行为?”大家都笑而不答。过了许久,有人小声嘟哝着:“性行为!” “我们现在对性的理解有个误区,一谈到性就回避,就造成了一种神秘感、罪恶感、肮脏感、以及其他的心理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谈论它,研究它、认识它!在这一环节里,我请同学们就性方面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提问与交流。”虽然在此之前我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面对的挑战和孩子的反应令我始料未及。 孩子们的问题千奇百怪,从为什么要阉割太监,到泰国的人妖是否为性变态;从同性恋是否遗传,到两性人原理……让你震惊于目前媒体的威力。虽然孩子们提出的问题与我原来的设计相差十万八千里,但我还是尽己所能告诉他们其中的一些道理和观念。 果然,在经历了一轮问题大战之后,孩子们的提问直逼性交,教室里突然安静下来,所有的眼睛都在关注着老师的反应。这时,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的感觉尤其强烈,我想我有一刻一定脸红了。虽然事先曾想到他们会问这样的问题,而一旦真的面对,我还是会有一些不自在。但从孩子们的眼神中,我知道,我不能退却、躲闪。于是,我笑着告诉孩子们,性交是成人之间表达爱慕的最高形式,是通过男女生殖器的结合完成的,性交的时候男性的阴茎会进入女性的阴道,并有射精行为产生。而强奸是

生物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1、面向高二学生 2、人教版高中生物第五章第一节 3、课时:1课时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从陆地、水中和空中三大环境来探讨动物类群与各自环境相适应的特征,以及保护动物栖息地的重要性。教材在最后介绍了昆虫与人类的关系,目的是让学生对生物和人类的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本节是本单元最后一课时,主要讲述可以在空中飞行的无脊椎动物——昆虫。这样由易到难的教学安排,符合人的认识特点。节肢动物是无脊椎动物的高等类群,昆虫又是本类中最多的种类,与人类关系极为密切。因此,《昆虫》一节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蝗虫的形态结构既体现昆虫类的特征,又体现节肢动物的特征,因此《昆虫》一节是第11章的重点,又是学好其他节肢动物的基础。本节知识较为零散,但是许多知识都为日后的学习做了铺垫。所以说本节课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 (一)、教法分析: 1、多媒体投影与指导阅读法。在教学中我给学生指明了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在教材中迅速寻找答案,寻找重点和疑难点。这样,节省了时间,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 2、观察思维法。即观察现象,探究本质。在教学中,我多处指导学生对标本、模型和挂图等进行有序观察,并结合观察启发他们思考一些问题。观察使学生看到了什么?思维,使学生明白为什么是这样。通过观察和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实验探究、讨论、谈话等有机结合的教法,这样的教法加强了直观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动学习动因。学生在学习中,眼、耳、口、手、脑并用。通过教学,可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操作、分析思维等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积极探索设计一个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主动探索知识。在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全部教案(完整版)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生物 2.区别生物和非生物 3.了解生物特征 4.通过学习使学生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1.生物和非生物区别 2.生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生物的特征 课时安排:1课时 第一节认识生物 课前准备:教师制作单元页和课本第3至第第6页的图片,学生查找与生物的特征相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讲授新课 1.什么是生物 师:我们生活在一个异常美丽的星球上,你们知道是什么将我们的环境点缀得如此绚丽多彩吗? 生:花、草、树、山石、河流等等。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我们的环境就是因为有这些花、虫、鸟、兽和它们栖息的环境,才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今天我们就来关注一下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进一步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单元页的照片和图I-6,I-10。 生:欣赏屏幕上所呈现出的绚丽多彩的大自然。 师:请同学描绘大屏幕中的图像。 师:这些形态各异的物体各自具有不同的形态,但是又都具有共同的特征,它们有的具有生命,有的没有生命。请同学们想一想哪些物体是非生物,为什么? 生:同学1说:“蓝天、白云、房屋、太阳、山石、车辆等是非生物,因为它们没有生命”。同学2补充说:“还有、流水、土地”。 2.生物的特征 师:出示图I-6,I-1,I-10图片中的狮在追辅斑马,植物光合作用,小鸡觅食等等都是生命现象,到底什么是生物呢?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回答:“活着的,具有生命的物体是生物。” 学生2回答:“有感情的物体。” 学生3回答:“生物的存活需要养料,要吃东西。” 师:你们列举一下所知道的生物,看看他(它)都需要什么才能存活?

初中生物学科教学实施及案例分析

初中生物学科教学实施及案例分析 在初中生物教学实施中,有许多值得教师关注的点,我们给学生讲什么?怎么讲?初中的生物教学应该给学生留下些什么?这些都是我 们必须思考的.为了学生发展的需要、贴近学生生活、全面提高学生 的科学素养的知识都是重要的,都是我们应该讲给学生的.那这些内 容怎么讲才能让学生容易理解、容易掌握呢?可以说,教无定法,但 作为生物学本身的学科特点来说,直观的、生动的、具体的、看得见 的是初中的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所以,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教 师一定要充分考虑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用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方 式加以呈现,定会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能 较长时间的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活跃学生的思维,课堂提问是必 不可少的,所以,在教学实施中,问题设计也是很重要的点.什么类型 的课设计什么样的问题?问题在一节课中的什么时间出现?问什么?怎么问?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程度的班级,我们到底应该怎样 设计问题才最有利于我们的教学效果呢?这些都是我们在备课时应 该好好设计和准备的.在长期的初中教学实践中,我有了不少这方面 的心得和体会,希望能和更多的老师进行交流.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谈 谈“几个重点内容的教学案例分析”和“问题设计”两方面的学习 内容. 一、几个重点内容的教学案例分析 ?重点内容的确立 ?重点内容的教学策略 ?重点内容的教学实施案例 与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的是,新的《生物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 了“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 三大课程理念.围绕着这样的理念,课标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确定了 初中生物的十大主题.即“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

最新七年级生物教案人教版

最新七年级生物教案人教版 地球上的植物大约有50多万种,动物约有150多万种。多种多样的生物不仅维持了自然界的持续发展,而且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七年级生物教案人教版,供大家参考。 七年级生物教案人教版1:种子植物 第一章第二节种子植物 教学目标 1.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识别当地常见的_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3.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 重点和难点 1.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 2.识别当地常见的_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课前准备 教师:观察种子的结构所需的各种材料用具:菜豆种子结构挂图、玉米种子结构剪贴图(自制);常见的_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图片; 学生:不同植物的种子和果实,如花生、苹果、桃、梨的果实,松的球果、种子等。 教学过程 一、观察种子 ①菜豆种子的结构; ③玉米种子的结构; ③菜豆、玉米种子结构的异同。 方案一、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法,4人小组合作实验,通过观察和讨论,说出菜豆种子、王米种子的结构。 方案二:对照老师出示的菜豆种子结构挂图、玉米种子结构剪贴图(自制)看书,同学间讨论交流知道两种种子结构。 二、产生种子的主要意义 方案一:观察课前收集的种子、果实,感受种子植物能够产生种子。然后在

看书自学的基础上就讨论提纲,实验小组讨论、比较得出结论。 方案二:观察藻类、苔藓、蕨类三类植物(突出放大孢子)以及种子植物(突出放大果实、种子)的CAI课件,实验小组就讨论提纲讨论、比较得、出结论。 出示讨论提纲如下: 1.孢子和种子哪一个生命力更强?为什么? 2.种子植物更适应陆地环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 三、_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1.二者异同 方案一:将苹果、桃等果实切开,观察其种子的着生位置。再观察松的种子在球果中的位置,在老师启发下思考讨论得出答案。 方案二:观察“桃的果实、种子”、“松的球果和种子”挂图,在老师启发下思考讨论,得出答案。 1以_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共同点是“_”“被”为启发点,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答案。出示补充的图片。 2.识别常见的_子植物、被子植物 一:观察书上的图以及老师补充的图片,认识常见的_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方案二:观察CAI课件,识别常见的_子植物、被子植物。 3.种子的传播方式和途径 方案一:在看书自学基础上,与实际相联系,结合常见的被子植物,如梨、杏、蒲公英、苍耳、柳、榆等,小组讨论,得出答案。 方案二:观察“当地几种被子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和途径”的CAI课件,小组讨论,得出答案。 出示讨论提纲: 1.在种子发育过程中和种子成熟后,果皮各起什么作用? 2.种子的传播与环境相适应,如借动物、风力、水力传播等,请联系实际举例说明。 七年级生物教案人教版2:种子的萌发 第二章第一节种子的萌发 教学目标:

初中生物学概念教学案例

初中生物学概念教学案例

初中生物学概念教学案例 薛刚华 【摘要】概念是知识的细胞,是学生学习的核心。生物学科也不例外。本文对初中生物概念教学进行了初步总结,用教学实例阐明了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的两种方法。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概念的教学方法。也可只用两种方法中的某些片段。只要方法恰当,设计合理,便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概念教学; 课堂效率;提高 【正文】知识,从其结构来说,是概念与概念间所形成的这样和那样的联系,因此也可以说概念是知识的细胞,是学生学习的核心,概念的掌握是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一个重要课题。生物学科也不例外。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在抽象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通过抽象、概括,舍弃了事物的次要的、非本质的特性,把握了事物的本质特性,并据此把同类事物联合起来,就形成了事物的概念。①从另一个角度看:概念和表象不同,表象是关于事物的形象的反映,而概念则是关于事物内在的属性或关系的反映。

就是空气清新,草本茂盛。有的还这样描述:我们生活的环境有许多鲜花,有假山、有流水,环境非常优美。而教材中环境的概念是这样定义的:环境是指生物生存的空间以及其中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由此看来,学生对环境的理解是事物的表象,是学生的感性经验。教材中所表述的环境则反映了事物的本质。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学生感性经验中的环境是直观形象思维的结果,而教材中的定义则需要学生的抽象思维。因此要想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这个概念就必须帮助学生完成思维方式的转换:由直观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换;从经验思维到理论思维的转换。方法如下: 1. 从感性经验入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如针对环境这一概念我 设计了这样的场景:你们从周一到周五的主要任务是上学,你们的生活轨迹基本上是家和学校两点一线。当你在家时,家这个空间就构成了你的生存环境。有同学意识到:到学校后,学校这个空间就构成了自己的生存环境。通过这样的场景设计,突出环境的本质之一:“生存空间”。 2.从身边现象说起,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还以环境这个概念为 例来说:我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咱们正在上课,教师在上课,同学在听课,但是假如现在有个别人开始说话,做小动作,势必会影响教师讲课,你们听课。这种情况如经常发生,势必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