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学设计:文艺随笔两篇

教学设计:文艺随笔两篇

教学设计:文艺随笔两篇
教学设计:文艺随笔两篇

教学设计:文艺随笔两篇

咬文嚼字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2.过程与方法: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理解文中所选的诗词及故事背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咬文嚼字”的习惯。

4.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5.教学难点: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咬文嚼字”。

6.设计思路:这篇文章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随笔,同时也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议论文。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了解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因此,教学设计在分析论证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09年9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调研时说“广大师生应该做到:不计名利,成功不必在我;甘为人梯,奋斗当以身为先。自强不息,成功必定在我;奋发有为,报国当以身为先。”我想这是对我们的希望也是要求。大家一起朗读一下这段话。做学问也好,生活也罢,我们都需要有不计名利,自强不息的精神,今天我们学习的《咬文嚼字》的作者便是拥有这样精神的人。

二、认识作者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奠基者之一。代表作品:《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人生格言:“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明确:朱光潜的人生格言正是温总理讲话中所提到的不计名利,自强不息的写照,而他的这篇随笔正是被这样的精神触发,思考完成的。

三、粗读课文,把握论点

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咬文嚼字”什么意思?

明确: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2、看起来“咬文嚼字”有些贬义,那么朱光潜为什么会用它来作为自己的观点,一定有他的道理,那么,请同学在课文中找一找作者是怎样阐述自己的观点的?

明确: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四、再读课文,深入分析

1、为了让大家接受这个观点,作者选了哪些例子来证明呢?

明确:①郭沫若改字②王若虚改句③贾岛“推敲”④苏轼《惠》诗⑤“套板反应”

2、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你认为作者是随便举的例子么?

明确:这些例子不仅不是随便举的,而且是用心选择的。从选材的内容来看,一方面是关于文字修改,一方面是有关联想意义;从修改的效果来看,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

3、具体分析有关文字修改的例子:

①郭沫若改字(通过指导学生诵读修改前后的句子来体会“咬文嚼字”的精神。)

明确:同样是一种改法,却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原因在于不同情感的句子不可以千篇一律的修改,应分析句子情感,把握句式特点来修改。

补充示例:唐代诗人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中“怯”能否替换成“切”呢?

很显然,不可以。“怯”更能表达作者逃亡时的胆怯心情,既急切的想知道家人的情况,又担心自己给家人带来灾祸,“怯”可以非常准确的表现当时那种矛盾的心情。

总结:写文章时要求用词准确,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在斟酌字句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着。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唐·卢延让)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杜甫)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法·福楼拜)

②王若虚该句(指导学生朗读修改前后的句子,体会修改的效果)

明确:改过之后确实更简洁了,但却缺少了意味。

补充示例:宋人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第一段原来是“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山,林壑尤美。”最后修改为“环滁皆山也。”这是修改的更简洁的成功的示例。

总结:文句是否简洁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怎样表述才最符合原文的意味,也就是说咬文嚼字的精髓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③贾岛“推敲”(这个故事已经耳熟能详,重点在于了解作者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同时引导学生用咬文嚼字的精神自己分析诗句,提出看法。)

⑴请找出文中作者的理由和解释。

⑵你认为应该用“推”还是“敲”呢,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可自由讨论,只要解释合理就应给予鼓励)

总结:无论用那个字,好像都有道理,其实就在于不同的字表现的意境不同,每个字所蕴含的意境又是合乎情境的,所以都是可以的。

小结:以上三个例子有成功,有失败,他们的评判标准都是一样的,即这个词或句是否符合作者的思想情感。

4、具体分析有关联想意义的例子:

①苏轼《惠》诗(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利用联想意义的妙处。)

补充注释:小龙团是福建名茶,一般是地方上供给皇帝的茶。一两茶相当于0.1两黄金。苏轼在任常州刺史时得到朋友赠送的小龙团,异常兴奋,来到无锡的第二泉取泉水泡茶。小龙团是茶团,北宋蔡襄创制的一种名茶,形状似饼,这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因为他们的形状都是圆形的。

②“套板反应”(指导学生理解“套板反应”的概念,概括作者的观点。)

⑴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概括“套板反应”。

⑵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套板反应”背离了创新,引不起新鲜和真切的情趣,反对。

唐代的古文运动中韩愈等人提出写文章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辞”,“词必己出”,这体现的就是创新,反对掉书袋。

总结:这一正一反两个例子都充分说明了咬文嚼字还应有创新意识。合理的运用联

想意义。

补充示例:唐代大诗人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注:李龟年为唐代著名的音乐家,受唐玄宗赏识,后流落江南。

思考:其中“江南”两字你能有多少联想呢?

明确:⑴点明与李龟年相逢的时令暮春;⑵暗指李龟年不幸的身世;⑶暗指自己不幸的身世;⑷暗指唐王朝衰落时期。

5、小结:通过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作者指出无论是文字修改,还是使用联想意义,我们都要寻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和吻合,这样才会达到艺术的完美。

五、引申探究,比较阅读

研讨与练习中列举了一篇文章《不求甚解》(马南邨),其中提出了另一种阅读的方法,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面对朱光潜和马南邨的不同见解,请结合自己的读书习惯谈谈你的看法。(引导学生自由讨论,老师可加以指导和鼓励。)

六、应用拓展,活学活用

课前老师要求学生整理出自己平常读书时“咀嚼”出的好句子,选择了其中的一部分,请学生自己赏析。(由选出语段的同学先发表观点,再由其他学生补充。)总结:很好的思想内容,像一盏画得很美的纱灯,表达思想的文字就像灯里的烛光。若是里面的烛光很亮,这盏灯上的美丽图画就会映射得纤毫毕现;若是烛光昏暗,无论是多美的纱灯,也会减色。(冰心《漫谈语文的教学与学习》)

七、作业设计

片段训练:请写一个片段来赏析你所喜欢的语段,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分析。要求:重点突出,语句通顺,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字数不少于400字。

八、板书设计

郭沫若改字——不同情感

文字修改王若虚改句——不同意味

咬文嚼字贾岛“推敲”——不同意境

苏轼《惠》诗——正面

联想意义

“套板反应”——反面

教学反思

一、立足议论文体,理清论证思路,学习作者缜密的构思

议论文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文体之一,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也是这篇课文学习的重点之一。这篇文章在选材上独具特色,思路严谨,脉络清晰,论证缜密,方法多样。因此在指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时,笔者先让学生先找出观点句,然后概括出所举的例子,再将例子分类,引导学生分析把握论证思路。掌握这篇议论文的写作特点,为今后议论文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联系学习实际,落实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审美、探究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重人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在平时的阅读中,有不少学生都比较马虎,对文中用词用句缺乏思考,自主探究意识不够,而朱光潜先生提出阅读或写作中要有咬文嚼字精神,正好给学生提供了一种读书的方法,也可以帮助学生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的习惯。

分析完课文后,我结合研讨与联系中提到的马南邨的阅读方法,帮助学生结合自身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从最后学生写的赏析文章可以看出,学生已经有意识的关注自己读过的文章了,并开始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喜欢思考并分析一些优美的语句。这些应该说是可喜的变化。

三、补充示例扩展阅读,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轻松快乐的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因此上课过程中,我补充了很多示例,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体会到咬文嚼字的乐趣,在轻松和愉悦的环境中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在这节课里,同学们学习了议论文的论证思路,领悟了咬文嚼字的精神,开始留心玩味文字,可以说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不求甚解

教学目的:了解陶渊明提出的“不求甚解”的含义,认真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主张。

教学重点:品味文中的关键词语“会意”、“前后贯通”、“了解大意”和“观其大略”等。

教学难点:就读书是否完全读懂这一问题先行思考,然后围绕“求甚解”和“不求甚解”的主要展开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不求甚解,本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原意是读书只领会意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现多谓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本文通过对不求甚解一词的辩证,提倡读书要多次反复,虚心领会。文章反弹瑟琶,新人耳目,在轻松愉快中使读者受到教育。就其根本思路来说,乃是对不求甚解的否定之否定。就其立意来说,是不求甚解的新解。

二、课文初读,整体把握。

1、作者介绍:

邓拓,原名邓子健,邓云特,笔名马南邨、向阳生等。建国后历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即遭迫害,1966年5月18日含冤去世,主要著作有《中国救荒史》、《燕山夜话》、《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等,并与吴晗、廖沫沙合写《三家村札记》,1944年主持编辑了第一部《毛泽东选集》。

2、给课文分段,概括出每一段的主要意思(可以用书中的语句)

第一部分(第1段):摆出批驳的靶子。

这篇杂文是一篇驳论文,作者首先摆出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接着作者明确提出自已的看法:“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的理由”。

第二部分(第2---4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第2段,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证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是正确的,值得我们学习。

第3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书”,才能,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所以陶渊明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

第4段,说明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指出“不求甚解”有两层含义,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就承认“不求甚解”。二是

说明读书的方法,不固执一点,不死抠字眼,而是了解大意。

第三部分(第5---6段):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并以古人事例证明。

第5段,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求甚解”,实际上做了许多曲解。今天我们读经典著作,一定要虚心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第6段,介绍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态度读书的。举了诸葛亮的例子。诸葛亮读书是“观其大略”,比徐庶等人“多于精熟”高明,知识面更广,了解问题更全面。

第四部分(第7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指出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因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

第7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从反面说,“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很不认真,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第五部分(第8段):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正面主张。

第8段,因为书籍不是一下子就能读懂的,所以作者在文章结尾又提出“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的主张,给读者以有益的建议。(主要观点)

3、概括出文章的主要观点(在什么地方出现?)最后一段。

4、边读边对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进行圈划和简单批注,做质疑准备。

5、本文的文体是议论文。议论文分立论和驳论,.驳论的定义:驳论是就某一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三、再读思考

1、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本文主要讨论了应该怎样正确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

2、作者是怎样驳斥“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①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②阐述“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③用诸葛亮和普列汉诺夫的例子,从正反两方面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④全面、明确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⑤提出自己认可的读书方法——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

3.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一般人”“常常”指出持这种观点的人,为数不少,并非偶然。

“其实也不尽然”,表明对“一般人”的否定,然而语气委婉。

“不尽然”,不把话说死,自然而然地正面表明自己的态度:“虽然不提倡,但是又应该盲目地反对”。这样,引出了本文议论的核心:不必提倡怎样的不求甚解?什么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

4、“其实也不尽然”中的“然”指的是什么?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5、“也不尽然”是指什么意思?

是指也不完全是这样,也不能说得这么绝对,即不能把话说死

6、不必提倡的是什么样的不求甚解?

不必提倡”的不求甚解是指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

7、不能盲目地反对的又是什么样的不求甚解?

“盲目反对”的不求甚解是指只求领会要旨,不必在字句上花太大的功夫。

8、如何理解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下面阐述陶渊明的本意,一是全文引原文,言之有据;二是对引文进行全面辩证。

A、“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

B、“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不要“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

C、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虚心,戒“自负”;二是讲读书方法,前后贯通,戒“固执”。

9、“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

“好读书”讲的是一个人要养成好的读书习惯;“不求甚解”则强调的是读书的谦虚态度和正确的方法。

10、文中“咬文嚼字”的含义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文中“咬文嚼字”的含义是:过分地斟酌字句。其作用是用于讽刺那些专门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的人,也讽刺那些讲话时卖弄学识的人。)

11、文中例举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的事例与“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有什么关系?

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

12、“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观其大略是什么意思?

欣赏其大概的意思

13、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

了解问题更全面。(“往往”表示绝大多数情况下,读书观其大略,会让人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但是并不排除个别现象。这样体现了语言的严密性。)

14、第7段能否删去?为什么?不能,从反面论证使论证更全面。

15、“不求甚解”,语出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原意是读书只领会意旨,不过多在字句上下工夫。现在多指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本文对“不求甚解”的辩证,提出读书要多次反复,虚心领会。这是对“不求甚解”的否定之否定;从立意上看,是对“不求甚解”的新解。

16、本文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本文主要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17、本文采用了什么论证结构?

本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逐层深深地剖析问题,并通过引用、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阐述方法,从而明辨是非,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四、拓展:

1、关于读书的名言有很多,例如:腹有诗书气自华,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请再举出2例,谈谈你的看法。

2、长期以来,对读书博览与精通的争论,你持有什么样的态度?说说理由。

中职生礼仪演示教学

中职生礼仪,教案,中职礼仪规范教程教案,中职礼仪公开课教案,中职学 生个人礼仪教案 第一篇:中职生礼仪,教案 礼节+ 仪表= 礼仪它为我们生活中的活动和行为提供了一个准则,如同足球比赛的规则一样。中职生基本礼仪规范一、个人仪容仪表二、课堂礼仪三、尊师礼仪9/23/2014 1、头发(不染、不烫、干净、适合)男士:前不抵眉,侧不掩耳,后不及领女生:头发束起2、服饰(整洁、合适、大方、得体)3、面容(清爽、干净)9/23/2014 ? 课前:将手机调至静音或关机,与课堂无关的物件要收起。 ? 上课:预备铃响,学生应端坐在教室里,恭候教师上课;当教师宣布上课时,全班应迅速肃立,向老师问好,老师答礼后,方可坐下。学生应当准时上课,若因特殊情况迟到,应先得到教师允许后,方可进入教室。 ? 听讲:坐姿端正,认真听讲,独立思考,重要的内容做好笔记;回答提问,应先举手;发言时,身体要立正,态度要落落大方,声音清晰响亮,并且应当使用普通话。 ? 下课:听到下课铃响时,若老师还未宣布下课,学生应当安心听讲,不要忙着收拾书本,或把桌子弄得乒乓作响,这是对老师的不尊重。下课时,全体同学仍需起立,与老师互道: “再见”。待老师离开教室后,学生方可离开。9/23/2014 与老师见面:遇见教师应主动向教师行礼问好;学生进教师的办公室时或宿舍,应先敲门,经老师允许后方可进入;要尊重老师的习惯和人格。与同学见面:同学见面互相问好,使用姓名称呼,不可使用绰号;借用同学物品,经同学允许后,方可使用;尊重同学习惯和人格。9/23/2014 ? 1、礼仪——不是表面,是细节? 2、尊重——不是忍让,是双赢? 3、培训——不是目的,是提醒9/23/2014 谢谢观赏WPS Office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WPS官方微博@kingsoftwps 第一篇:中职生礼仪,教案 番禺职校学生基本礼仪规范让文明礼仪之花香满校园欢迎进入礼仪天 地观看视频学礼仪视频1:请假礼仪课间礼仪课堂礼仪视频2:办公室礼仪考场礼仪离校礼仪礼节+ 仪表= 礼仪我们为什么要重视学 习礼仪?礼仪是通行证,是名片,是可再生的人生资本。中职生基本礼仪规范一、个人仪容仪表二、课堂礼仪三、尊师礼仪1、头发总要求:不染、不烫、不怪、不超长男士:前不抵眉,侧不掩耳,后不及领女生:头发束起或者整齐散发2、服饰整洁、大方、得体,以校服为主3、面容清爽、干净、不化妆课间礼仪1、收拾前一课所用的东西2、准备

最新文艺随笔

文艺随笔 文艺随笔篇【一】:诗与书 倘若提起艺苑那还要比世外桃源的意境还深邃,幽雅哩!我带大家一同迈进艺苑,领略一下柳陌花庭,湖影仙舟,雨声雪絮,鱼游鸟唱,还有仙女散花,轻笛绕耳,这些迷人的景象,激发对中国诗书文化的兴趣,此乃流连忘返啊! 艺苑里美景目不暇接,让徜徉在文艺大门上的“游客”张目而望。当你身伏在霓光灯下,翻阅着粉泪沿面滴润的花笺,记忆着花板杨柳曼舞风韵的诗篇。或者,手持毛锥在洁白的纸上临习着飞鸢翔空,眉月露天,零雨洒地般的书法,美轮美奂的笔墨文字间,洋溢着时代的气息,流光溢彩般的美妙,剔透心灵。 诗歌与书法相提并论,就像“魂”和“体”一般关系,诗歌为书法的灵魂,诗歌为语言的精华,书法若没有诗歌作为载体,那就空有躯体存在。缘于书法以文字为载体,从上古文字到中古文字,再到今天的文字,作诗雕字,无不体现中国书法与诗歌的孪生团圆。但“书”是手拿着可以呈现字形的工具,做出的字表现出来的活动。而诗歌是心花的怒放,心声的自然的流溢,也许最需要土壤的沾卷。倘若一个诗人,哪怕冰壶干枯,犹如一条涸辙之鲋,都会在眼睛里挤出两行泪花花的诗句来。因为诗人生命的背影是对生活感悟的源泉,心泉淙淙的流淌,最终会湿润巴掌大的天地,让最早的花果树,移植到他乡别处。诗歌格律严谨,意境寥廓,浓缩度精,想象空间广阔。这大概是历来大家承认“诗

无达诂”的缘由之一吧! 在一个夜晚,梦见自己乘着一匹天马在苍穹中奔腾嘶叫,凌空回望着幅员辽阔,绚丽多彩的世界,想把自己的才华展现给天上人。看那灵芝烟韵飘渺多情,封住了神圣天宫,蓬莱,琅嬛的大门,可以排闼欣赏上天和谐、迷人的风光。在那皓月千里,静影桂树在蟾陌上云影旖旎,月宫中的嫦娥婀娜多姿,舞态翩翩。月影映着瑶池犹如静影沉璧般的宜人。伴随着婵娟扬起了锦袖丝袂,一缕仙风玉露抹面扑鼻而来,同时邀请着天上各路神仙,把酒临风,吟诗畅饮,但此时的我不是神仙胜似神仙。微风吹过蟾宫,让我感到格外的凉快舒适,天边卷起了五色的云朵,把我的一支玉兰笔染得简直是郭璞送给江淹的彩笔头了。此时,窗外的风飒飒吹起,惊醒了信天游的我啊!枕边滴下的几颗泪珠,不知是在天上激动的泪水,还是在屋里寂寞的泪水…… 手摸着桌子上的宣纸,斟量一番,那无形的灵感,让人顾不得披衣穿鞋。窗缝棂格挤进的星光,点点浮动,逍遥的笔下怎能呈现出墨色的斑澜呢? 书法主要是毛笔写字的艺术,至于要诠释她,那还得深思。我学书法细细算来,已经十载有余了,但是对书法的理解,恐怕还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书法是“目击道存”,不是天天练就要进步的,而是时时“学”才有进步,书法的本质特性是抒发情感,表达己境,驾驭毛笔呈现独特的心灵,展现给看官的是笔墨风神的特有情趣。积学养,感悟,修炼等一身的墨道墨迹。要把书法

文艺随笔二篇教案

文艺随笔二篇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3.分析评价课文观点,借鉴吸收课文的写法。 4.培养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精练相吻合"的谨严精神。 【教学设计】 通过对比阅读来引导学生思考"咬文嚼字"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不同美学追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清代唐彪在《读书谱》中引用武叔卿的话说:"文章有一笔写成不加点缀而工者,此神到之文,尚矣。其次须精思细改,如文章草创已定,便从头至尾-一标点。"同学们能列举出文学史上的作家哪些属于前者,哪些属于后者吗? 前者有李白。后者如贾岛、王安石、欧阳修、曹雪芹等。(贾岛有关于推敲的典故。 王安石修改"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传为佳话。欧阳修《醉翁亭记》的开头便是精心改成的。《红楼梦》更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提问:古今的伟大作家为什么像李白式的诗人很少,而大多数人却都要"咬文嚼字",苦苦修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二、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全文,熟悉主要内容。 2.根据"学习重点",确立学习目标。 三、课文分析

1.理清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首先,让学生找出本文在论证中所运用的材料。 (1)郭沫若听演员的意见改动《屈原》的一句台词。 (2)《水浒传》《红楼梦》中几句谩骂性的话语。 (3)《史记》对李广射虎的描写,王若虚对它的改动。 (4)韩愈帮贾岛斟酌。 (5)"烟"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 (6)《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7)"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其次,让学生分析作者运用这些材料要证明的观点。 以上七则材料可概括为:

优质课教案公开课

奇妙的图形密铺 教学内容:教科书86-8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密铺现象,初步理解密铺的含义,知道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密铺;通过拼摆密铺的特点,认识一些可以密铺的平面图形。 2、在探究多边形密铺条件的过程中提升学生观察、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合理推理能力,能运用几种图形进行简单的密铺设计。 3、通过欣赏密铺图案和设计简单的密铺,经历欣赏数学美、创造数学美德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享受由美带来的愉悦。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密铺的特点,知道哪些图形可以进行密铺。 教学难点:理解密铺的特点,能进行简单的密铺设计。 教学准备: 1、交互式电子白板和课件。

2、圆、正三角形、正五边形、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七巧板和水彩笔等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分析比较,认识密铺 1、找一找 出示生活中一组图片:(多媒体播放) 师:同学们,在我生活中随处可见这样的画面,你能在上面找到哪些我们学过的图形? (学生回答) 它们是由正方形、长方形拼接而成的,这些图形拼在一起美化了我们的环境。 2、分析比较 师:老师这有一副用圆形铺的画面,和上面两幅图形比一比,有什么不同?(出示用圆形铺的画面) 师:那这样呢?(演示圆重叠效果)就会重叠。 3、小结定义 师:像上面这样把平面图形既无空隙又不重叠的铺在平面

上,这种铺法数学上称它为“密铺”。(板书:无空隙、不重叠铺在平面上) 屏幕演示正方形密铺。看,像这样在平面上无空隙、不重叠的一直铺下去。 4、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师: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密铺现象,(出示:蜂窝、龟壳、棋盘、水立方)找到密铺的图案了吗?播放生活中密铺的例子。 今天就让我们就一起走进“奇妙的图形密铺”世界。(板书课题) 二、操作实践,体验密铺 (一)一种平面图形密铺 出示课始的两幅图形 师:刚才我们发现哪些图形能单独密铺呢?(长方形、正方形)出示这样的两种图形。哪个图形不可以密铺?(圆形) 1、下面几种图形也能密铺吗? 平行四边形、等边三角形、正六边形、等腰梯形、正五边形

最新文艺随笔的特点

文艺随笔的特点 文艺随笔的特点【第一篇】:文艺随笔特点 著名文艺理论家刘锡庆在《散文新思维?“随笔”随谈》中认为“随笔”和散文有明显的区别: “随笔”主“理”,是说理的,呈“讲谈”色彩,较为冷静;而散文主“情”,是抒情的,呈“自白”色彩,较为热烈。 “随笔”面向人生,咀嚼人生况味,重哲理感悟;而散文面向内心,剖露人性奥秘,重生命体验。 “随笔”讲求文化品位,读之能增人智慧,令人玩味不尽;而散文崇尚“人性”深度,读之能开启性灵,使人净化灵魂。 随笔按题材与内容可分为文艺随笔、思想随笔、国际随笔等,其中文艺随笔与思想随笔最为常见。文艺随笔是一种以文学艺术领域的某些现象、观念、理论为写作对象,或展示作者对作品的独到感受,或表达某种新的见解,或谈论某种独特的美学价值,或阐明某种思想意义的随笔。现在也有些文艺随笔重在描述对文学的印象感受,并不注重对知识的阐述,其可读性强。另外,文化随笔是文艺随笔中的常见类型。人们常说的文艺随笔,往往指的就是文化随笔。这类随笔往往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旁征博引,注重知识的丰富性 文艺随笔往往是针对文学艺术领域中的某些现象、观念等发表的感受、见解、体会等。它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擅长旁征博引,注重知识的丰富性。虽说文艺随笔也阐明道理,但它并不像规范

的议论文那样,特别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是更多地关注所选材料的丰富性与趣味性,在旁征博引与娓娓而谈中自然地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或阐明某种知识与道理等。例如《咬文嚼字》一文在阐述“咬文嚼字”的好处时,就列举了郭沫若修改“你是”为“你这”、《史记》李广射虎一段中的三个“石”字用得好、贾岛“推敲”的实例等,可谓旁征博引,材料丰富。 2、笔调轻松,注重行文的理趣性 文艺随笔往往语言庄谐皆具,笔调轻松活泼,常在生动的述说、形象的描绘或巧妙的比喻中营造富有诗意的境界,从而寓抽象的道理于具体可感的图画之中,进而避免行文中枯燥的说理和严谨的论证,使文章在轻松诙谐之中不失理趣。例如林庚的《说“木叶”》,作者为了阐述“木叶”的意象,就在引用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树叶”和“木叶”,指出“树叶”给人枝繁叶茂、浓阴匝地的感觉;而“木叶”则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甚至还仿佛让人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落木”,则比“木叶”更显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来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其中道理的阐述,毫不做作与牵强,在优美诗句引用的基础上作对比启发,一路带领读者体味其中蕴涵着的细微差别与耐人寻味的理趣。 3、思想深刻,注重见解的独特性 随笔大多是作者在阅读中确有所感、实有所得而信手写的文字。因此,这类文章往往蕴涵了作者独特的见解与深刻的思想。

4、3 文艺随笔两篇

《文艺随笔二篇》教案 【教学目标】1.学习著名学者治学为文的态度以及本文所论述的读书方法。 2.理解文艺随笔的体裁及特点。3.学会品味语言,积累成语。 【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的严密准确。2.学习“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注重写作中的“炼字”。 【教学难点】 1.正确理解两篇随笔的主旨。2.如何在写作中“炼字”。 【教学方法】1.小组讨论。2.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成语接龙”游戏:以组为单位,在黑板上接一条成语长龙,多者为胜。 (语文游戏引入课堂,活跃气氛。游戏中同学会发现:积累成语量有限,且由于对成语意思不理解而别字频出。以此激发学生平时多积累,养成多写多用成语的习惯)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篇随笔,都是以成语为题目的,不仅如此,文中还有许多成语,要求同学们整理出来,解释并造句。 (1)请同学解释“不求甚解”和“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要领会精神实质,不必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现代汉语词典》) 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现代汉语词典》) (2)请同学用两个成语的不同义项造句。 (3)在使用中有什么发现? “不求甚解”,旧指读书方法,是褒义词;现在多指做事态度不认真,是贬义词。 “咬文嚼字”,多指一种读书做事的坏习惯,属贬义词。 由此来看,这两篇文章的题目只是圈定了论述的范围,到底作者借用这两个成语做怎样的文章,还需细读文章才知道,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开始我们第一课的学习。 (学生能做的老师不代劳,如查阅工具书,造句练习,分析感情色彩,都由学生来做,同时使学生对这两篇文章的学习有了好奇心。) 二、解题 1.文艺随笔 属于笔记文学,是对文艺问题有所感而随手写出的一种具有独特形式的散文。它篇幅小,形式多样,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朴素自然,意味隽永,以质朴见长。 2.了解作者 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原名邓子健,又名邓云特,福建省闽侯县人,当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1930年参加“左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等职,全国解放后先后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及《前线》杂志总编辑和北京市文教书记等职。1962年3月,以“马南邨”的笔名在《北京晚报》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一直写到同年9月2日。邓拓的杂文寓教于乐,针砭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十年动乱初期,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本文写作于1961年,当时我国处在经济困难时期,邓拓同志应《北京晚报》的要求,遵照毛泽东同志倡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提倡读书、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振奋精神为宗旨,开设了《燕山夜话》专栏。在为合集写的自序中他说:“我们生在这样伟大的时代,活动在祖先血汗洒遍的燕山地区,我们一时一刻也不应该放松努力,要学习得更好,以期无愧于古人,亦无愧于后人!”《不求甚解》就是《燕山夜话》中的一篇代表作。

浅谈中职德育课堂教学中案例法的巧妙运用

浅谈中职德育课堂教学中案例法的巧妙运用 WTT 摘要:在德育课的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既是德育课程教育教学的方法改革,也是德育课本身发展创新的重要课题。本文着重分析中职课堂例案教学活动的教学设计,概括总结五种常用的案例活动方法。 关键词:德育课;案例教学法;巧妙运用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xx)01-085-1 一、案例教学法之新闻故事选用 新闻事实的选用,要求教师对课本熟悉,且对社会新闻、社会现象有着敏锐的洞察力。通过现象反应课本的本质。并要求选用的案例具有时效性,同时要有具备鲜明的对比性。在心理健康课程中《积极面对挫折》一课的处理上:比如教师选用20xx年至20xx年中央少儿联合中央电视CCTV1已举办两年的公益节目《寻找最美孝心少年》活动中,在20xx年的最美孝心少年,摘取其中案例之一,播放吴金琪学生的案例,在面对父母离异,和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的时候,吴同学独自担负起家庭生活重任。学习生活两不误。在面对人生中的挫折时,小小的他,更多的是懂事。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摘取刚刚发生在福建漳州市8月2日《偷一颗龙眼杀人案》,王某刚从网吧出来,路过龙眼树下时,

嘴馋便跳起来偷摘了一颗龙眼,不料被龙眼树的主人许某看见,于是王某用砖头伤龙眼树主人致死。经查,王某是个有多次盗窃前科的人,以前“蹲号子”时间不长,不过这次他可没那么幸运了,他的行为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同样是小时候父母离异,爷爷奶奶带大,后来相继去世的境况,王某从小不务正业,不学无术,照成今天的后果,在面对人生的挫折时向挫折低头。面对挫折时,孩子们选择应对的方式不同,有的人选择的态度是积极对待,战胜生活中的挫折。有的人是消极对待向人生的曲折低头。学生通过两个案例的鲜明对比,各自讨论、积极发言、探讨人生中挫折产生的原因,树立积极面对挫折的人生态度,并从中找到战胜挫折的方法。新闻事件是德育课堂最好的教学案例资源库。 二、案例教学法之情感共鸣法应用 优秀毕业生们的亲身经历是教师们可利用的现有资源。例如08级会计毕业生给老师的一封信,来信内容介绍自己找工作的一些经验,以及面对自己的疾病时的态度。刚中专毕业经过五次面试失败,最后决定不从事会计工作,放下自尊心、身段,最后选择从基层做起,进工厂做工人,后来经过招聘会进了一家工业手套厂。进厂工作一两个月后,工厂要招聘仓库管理员,听见这个消息了,最后鼓足勇气决定去面试,面试过后心中忐忑不安,带着这样的心情回捡包车间上班。最终应聘上仓库管理员工作岗位。后来生病放弃心爱的仓管岗位,积极治疗,治愈后有了工作

散文教案

写作(一)教学目标: 1、了解散文的一般特点 2、掌握散文写作的注意事项课时安排:两课时写作指导:一、什么是散文? 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散文,在古代指的是一切不押韵的文章,即韵文以外的一切记叙性和议论性的文体。在现代,广义的散文包括了除去诗歌、小说、戏剧、影视文学之外的一切叙事性、议论性、抒情性的文体,这样,就有了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和议论散文等的分类。 狭义的散文则专指抒情散文。这是因为随着文体的发展,叙事散文中的通讯特写、传记文学、报告文学等,已经发展成为独

立的文体,各成一类;议论散文则有了专门的名称——杂文,也从散文中分了出来,剩下的只有抒情散文,这就是狭义的散文。 这里要学习的主要是抒情散文,也涉及叙事散文和其它类型的散文。习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阅历、文化素养和爱好,或写作抒情散文,或作叙事散文,或写文化散文,或写游历散文,或作其它类型的散文。 二、散文的写作特点:散文是一种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篇幅短小、体裁多样、形式灵活、文情并茂的文体。在写作上,它有以下特点: (一)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散文的内容涉及自然万物、各色人等、古今中外、政事私情……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有的。可以写国内外和社会上的矛盾、斗争,写经济建设,写文艺论争,写伦理道德,也可以写文艺随笔,读书笔记,日记书简;既可以是风土人物志、游记和偶感录,也可以是知识小品、文坛轶事;它能够谈天说地,更可以抒情写趣。凡是能给人以思想启迪、美的感受、情操的陶治,使人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心旷神怡的,都可选作散文的题材。 (二)思想警辟。诗意盎然散文多是真情实感的产物,那些优秀的篇章,都有思想火花的闪耀,表现着作者对时代和人生的深刻认识与精辟见解。 10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案例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案例 执教:王丽(湖北省咸宁高中) 【教学标准】 1、在预习过程中了解弗洛姆和他的《爱的艺术》的主要观点和内容。 2、阅读时尽力能通过抓关键句的方法来把握文章思路。 3、细读文本,理解作者对“爱”的定义,“理性对待爱”的观点阐述。 4、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 哲学层次的思考。 5、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有更深入更理性的理解,进而受到教育, 更利于他们的成长。 【课堂实录】 师:都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母爱温暖了我们的心灵,父爱照亮了我们的人生。母爱父爱是人间唱不完的歌、道不完的情。这些都是我们对母爱父爱的感性认识,这种爱又如何理性地看待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哲学家弗洛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看看他能给我们哪些启示。 师:现在就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看看你能找到哪些关键句,能有助于你理清文章思路。生1:第四段开头一句“同爱的能力发展紧密有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 师:为什么你要抓住这个句子呢? 生1:因为我认为这个句子是个结构上的过渡句,文章1-3讲的是孩子爱的能力的发展过程,而后文4-7讲的是爱的对象由与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与父亲的关系密切,这恰恰就是孩子爱的对象的发展,所以这是个结构上的关键句。 师:嗯,不错,这位同学分析得有理有据,不仅让我们明白他的答案是通过科学的分析推理得出的,而且还让我们再一次明确到所谓的关键句原来有一种就是结构上的关键句,谢谢这位同学的精彩回答,除了这一句,还有关键句吗,谁有补充的? 生2:文章最后一段“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师:那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你选择了这个句子吗? 生2:因为刚才那位同学说了,孩子的爱的对象由与母亲的紧密关系会发展到与父亲的紧密关系,而作者写这个目的是为了告诉我们孩子最后要达到把这两种爱综合起来,从而完成他们灵魂人格的成熟,而这个我认为就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所以我觉得这句话是全文的总结句。所以我认为它是关键句。 师:对于这位同学的解答,我不能不说令人赞叹,这是对文章提出的一种高屋建瓴式的见解。而且与上一位同学一样让我们明确到所谓的关键句还有一种就是内容上的主旨句,把掌声送 师:抓住了这两个关键句,我们现在就在这两个句子的基础上来理清文章的思路: 首先是孩子爱的能力的发展(1-3)此时是人同母亲的紧密关系 其次是爱的对象发展及原因(4-7)此时是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

15、文艺随笔两篇

15、文艺随笔两篇 咬文嚼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2、深人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3、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能力目标 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借鉴吸收课文的写法。 2、结合练习,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独立见解能力。 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2、培养阅读、写作"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精神。 【教学重点】 1、了解文章结构,确定中心论点,评价作者的观点 2、提炼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品味妙语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培养求真求是“咬文嚼字”的精神。 【教学难点】 1、学习揣摩本文透辟例析的方法,克服写作中习惯性流弊。 2、通过品味妙语佳句,从而体会到朱光潜的观点;在品味语言时能发表自己的观点。 3、借鉴本文的分析方法,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4、培养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学习揣摩语言的方法。 【教学方法】 1、立足课本整体感知 2、跳出课本拓展延伸 3、品评鉴赏培养能力 4、举一反三迁移应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 2、《新民晚报》某日头版头条登出了一条新闻,标题是: 论坛开讲,“福”临上海 报道的是世界著名的福布斯全球总裁会议在上海召开的新闻。 提问:标题中,哪个字最吸引你呢? 提到“咬文嚼字”这个词,人们往往会觉得这是对有些人为了卖弄学问而在某些字句上故意纠缠的极大讽刺,很少会想到有什么积极意义。的确,查过《现代汉语词典》,你会发现词典上的三个解释无一不含贬义: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 而今天,当你读过了朱光潜先生这篇《咬文嚼字》,你会发现,这个成语被赋予了一种新的含义,它对我们养成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早年曾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香港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并获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是我国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谈文学》、《西方美学史》等。 三、本文结构 全文一共8段,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共有三个例子,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论述。 第二部分: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语言要想跟着情感走,就要“惟陈言之务去”。这一段共有两个例子,一正一反。 第三部分:在论证“咬文嚼字”道理的基础上,指出只有“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美”。

高教版高一语文基础上册《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

《文艺随笔二篇》教案 石家庄外国语师范学校杨爱国 【教学目标】1.学习著名学者治学为文的态度以及本文所论述的读书方法。 2.理解文艺随笔的体裁及特点。 3.学会品味语言,积累成语。 【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的严密准确。 2.学习“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注重写作中的“炼字”。 【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两篇随笔的主旨。 2.如何在写作中“炼字”。 【教学方法】1.小组讨论。 2.讲练结合。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成语接龙”游戏:以组为单位,在黑板上接一条成语长龙,多者为胜。 (语文游戏引入课堂,活跃气氛。游戏中同学会发现:积累成语量有限,且由于对成语意思不理解而别字频出。以此激发学生平时多积累,养成多写多用成语的习惯)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篇随笔,都是以成语为题目的,不仅如此,文中还有许多成语,要求同学们整理出来,解释并造句。 (1)请同学解释“不求甚解”和“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要领会精神实质,不必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现代汉语词典》) 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现代汉语词典》) (2)请同学用两个成语的不同义项造句。 (3)在使用中有什么发现? “不求甚解”,旧指读书方法,是褒义词;现在多指做事态度不认真,是贬义词。 “咬文嚼字”,多指一种读书做事的坏习惯,属贬义词。 由此来看,这两篇文章的题目只是圈定了论述的范围,到底作者借用这两个成语做怎样的文章,还需细读文章才知道,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开始我们第一课的学习。 (学生能做的老师不代劳,如查阅工具书,造句练习,分析感情色彩,都由学生来做,同时使学生对这两篇文章的学习有了好奇心。) 二、解题 1.文艺随笔 属于笔记文学,是对文艺问题有所感而随手写出的一种具有独特形式的散文。它篇幅小,形式多样,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朴素自然,意味隽永,以质朴见长。 2.了解作者 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原名邓子健,又名邓云特,福建省闽侯县人,当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1930年参加“左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等职,全国解放后先后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及《前线》杂志总编辑和北京市文教书记等职。1962年3月,以“马南邨”的笔名在《北京晚报》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一直写到同年9月2日。邓拓的杂文寓教于乐,针砭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十年动乱初期,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本文写作于1961年,当时我国处在经济困难时期,邓拓同志应《北京晚报》的要求,遵照毛泽东同志倡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提倡读书、

中职教师德育工作总结(精选3篇)

中职教师德育工作总结(精选3篇) 中职教师德育工作总结(精选3篇) 时光如流水般匆匆流动,一段时间的工作已经结束了,回顾过去的工作,倍感充实,收获良多,来为这一年的工作写一份工作总结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工作总结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职教师德育工作总结,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中职教师德育工作总结1 1、结对初始,在师傅的指导下,对自身情况认真进行剖析,明确自身提高的方向和目标,制定了本学期的工作目标和总目标。 2、xx年4月8日,我和李老师第一次到我们师傅于校长所在的学校——杭州电子信息职业学校。下午第一节课,我们听了师傅的课“linux软件包的安装”,内容比较难,学生的基础都还比较好,大部分学生基本能跟上课的内容,而我们没有接触过linux听起来就不怎么懂了。第二节课,我们一起去听了他们学校邱节老师的一节公开课。课题是“猜猜他是谁——vb分支嵌套语句使用”,听课的老师很多,课也上得很成功。这节课给我的亮点就是她把一节程序理论课分解在操作课中,让学生在操作中学理论,边学理论的同时也在提高操作水平。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用“小助手”来发现和解决程序调试中的问题。最后,给不同程序的学生以不同程度的任务,让其自我挑战。课后到于校长办公室,聊了各自学校的一些现状情况及各自的任课情况和教科研情况。由于于校长第二天有事,我们不得不急匆匆地结束了这次杭州之行,虽然短暂,但也受益匪浅! 3、xx年5月4日—6日,我和李老师第二次杭州电子信息职业学校,参加他们学校组织的杭州市教坛新秀选拔教学周活动。在这三天中,我们听了计算机、语文及德育等相关的课,并且和于校长聊了关于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一些情况,考虑到下学期我们学校也要招收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于校长给了一些建议。最后谈及由于于校长在本学期最后这段时间要忙于学校的招生工作,所以本学期不能来长兴指导了。 4、确定了研修班期间的教学研究课题“基于moodle平台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捶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研究”,并完成了课题意向表,着手开始课题相关的前期工作,确保课题能顺利这实施并结题。 5、本学期上交的“基于沃客的项目教学法研究——以中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教学为例”课题获得湖州市中等职业学校xx年第十二届教育成

文艺随笔两篇复习

十五文艺随笔二篇 一、课文分析 《咬文嚼字》是我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的一篇文艺随笔。“咬文嚼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是:过分的勘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枢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汉语大词典》上列有三个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没有一个是褒扬的。但朱光潜在文中赋予它褒扬义,鼓励人们去咬文嚼字。作者提出:“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中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是从根本上抓住了文字的实质。因为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与情境有关,与意境有关,与联想有关,与创新有关,要参透文章,写出好文章,必须学会咬文嚼字。作者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即“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咬文嚼字”应先从思想感情入手,以表达最合当的思想感情为最终目的,再去进一步斟酌文字,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搞表面文章,即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挖掘思想感情的内涵。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是文学艺术进步的根本途径,是精读文章的一个基本方法,有助于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有助于提高语言修养。 “不求甚解”也常被用来指摘别人的学习毛病,但马南邮先生却赋予了它襄扬义。作者对“不求甚解”四个字赋予了两层含义:①虚心;②不固执一点,不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其中好读书是前提,不求甚解是要诀。作者指出,读书要把握住精神实质,不要死枢字句,求其表面。要学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学诸葛亮“独观其大略”,学陆象山“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马南顿要求人们“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总之,这篇杂文全面解释了陶渊明的原话,揭示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作了否定。在批驳过程中阐述的读书的要决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正面主张,也就顺理成章地立起来了。 《咬文嚼字》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三个例子,三种类型,三层意思。例一说明不同句式不同意味,例二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例三说明不同字眼不同意境。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更替文字意味不同。关于“是”和“这”,这一组例子是说: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有必要咬嚼一番。前三个,不论“是”“这”怎么好,“这”字表现力都好一些,作者的分析是有道理的。第四个例子,“这”仍有力量。但与“是”具有不可比的环境限制。因此哪个更好,决不可定论。作者说改成“这”神情完全不对,应理解为,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可以滥改,见了就改,便失去了咬文嚼字的积极意义了。 第二部分(第3-4自然段),“李广射虎”这个例子说明文字与所要表达的情境有关,值得玩味。李广射“虎”,是在一种特定情境之中的,这种情境造就了他的“激变能力”,以千钧之力,以最完美的角度“中石没镇”,而此能力、此力度、此角度不是想做就做成的,因此便有了后文所记,因此这段内容,只可保留原貌甚或增益,不可刻意简洁的。这正是李广射虎的“激变能力”的佐证,原文情节缺一不可。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作者教我们一种推敲(咬文嚼字)的方法:运用联想结合意境。即文字与意境有关,必须“咬嚼”。推敲典故,“推敲”了一千多年了,还有味道吗?作者发常人所未发,不走旧路,不恭维定论,分析了“推”的妙处。“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总之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强调语言是跟着思想感情走的,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意境。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不求甚解》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宗明义,在第一段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义。首先指出“一定要好读书”,其次,不要“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要“会意”;再具体解释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两层意思,一戒“自负”,二戒“固执”。第2自然段,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说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是正确的,值得我们学习。第3自然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所以陶渊明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第4自然段,说明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指出“不求甚解”有两层含义,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就承认“不求甚解”。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固执一点,而是了解大意。 第三部分(第5-9自然段),进一步强调不能求只记住一些字句的“甚解”,要理解“精神实质”。第5自然段,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求甚解”,实际上做了许多曲解。今天我们读经典著作,一定要虚心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第6自然段,介绍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态度读书的。举了诸葛亮的例子。诸葛亮读书是“观其大略”,比徐庶等人“务于精熟”高明,知识面更广,了解问题更全面。第7自然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从反面说,“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很不认真。只是不死枢一字一句,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第8自然段,紧接上一段的意思,说明陆象山的语录的意思,也是不因小失大,与“不求甚解”的意思相似。第9自然段,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因为书籍不是一下子就能读懂的。 《咬文嚼字》是一篇畅谈文学创作的随笔,不仅能够领略朱光潜先生精妙的思想,更能以其不同凡响的写作特色吸引读者,使人受益匪浅。这篇文章的表达技巧是: 1.事例充分典型,说理精辟透彻 本文的最大的写作特点,就在于作者所举事例充分典型,并且分析非常入扣。例如:作者为了剖析“是”与“这”两字的区别,先后选取了《水浒》和《红楼梦》的例子,强调“是”与“这”不单是文字之争,而且涉及“思想感情”的意味。又如为了说明简洁必须以准确表达情味为前提,简单地追求“简洁”是文学创作中必须反对的观点,作者将《史记》李广射虎一段文字和王若虚《史记辨惑》的改文进行对比,从比较分析中,不难看出改文虽然“似乎简洁些”,但“惊讶的意味”和“斩截的意味”却已存无多,因而令人觉得“索然无味”,这就是因为“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造成的,从而很好地论证了上述这一观点。 2.见解新颖独特,语言准确精当 作者以其深厚的人文素养、纤细的文字敏感力,在课文中择用若干精当的语言实例,深入浅出地将运用文字应有的谨严精神表达出来。作者认为,郭沫若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还认为韩愈之“敲”是否优于贾岛之“推”也值得商椎。因为文字的微小改动与调整都影响到思想感情的表达。 《不求甚解》是一篇驳论文,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这篇文章的表达技

15文艺随笔两篇

教学设计:文艺随笔两篇 咬文嚼字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2.过程与方法: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理解文中所选的诗词及故事背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咬文嚼字”的习惯。 4.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5.教学难点: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咬文嚼字”。 6.设计思路:这篇文章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随笔,同时也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议论文。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了解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因此,教学设计在分析论证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09年9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市第三十五中学调研时说“广大师生应该做到:不计名利,成功不必在我;甘为人梯,奋斗当以身为先。自强不息,成功必定在我;奋发有为,报国当以身为先。”我想这是对我们的希望也是要求。大家一起朗读一下这段话。做学问也好,生活也罢,我们都需要有不计名利,自强不息的精神,今天我们学习的《咬文嚼字》的作者便是拥有这样精神的人。 二、认识作者 朱光潜(1897-1986),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奠基者之一。代表作品:《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人生格言:“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明确:朱光潜的人生格言正是温总理讲话中所提到的不计名利,自强不息的写照,而他的这篇随笔正是被这样的精神触发,思考完成的。 三、粗读课文,把握论点

优质课 学会倾听心理教案

县级优质课教案 《学会倾听》教学设计 中职德育《心理健康》教育课开课地点:实验楼四层物理多媒体教室 时间:2014年4月1日上午第一节 授课班级:12级学前教育(1)班学生人数:30人 教材分析: 中职《心理健康》独辟5个心理教育专题即知识篇、成长篇、生活篇、学习篇和职业篇。有针对性地帮助同学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成长、学习、生活和就业中遇到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学会倾听》是教材第三单元生活篇—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做积极适应社会生活、自信快乐幸福的人的重要内容。中职生要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前提就是要学会倾听,学会倾听不仅是一种人际交往中的文明礼貌行为,也是表达对人的欣赏和帮助他人建立自信的重要方式,将有助于使自己取得他人的信赖,赢得友谊。学会倾听对中职生缓解与老师,与同学、与父母等紧张的人际关系,养成良好地学习生活习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促进中职生健康成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情分析: 中职德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们惊喜地发现,大部分中职生变得活泼了,胆子大了,课堂变得活跃了,学生都敢于提问,敢于表演,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同时大部分中职生有个很明显的心理特点就是自尊心强,爱面子,她们非常注重自己是否受人尊重,希望得到老师,同伴的喜欢,但却常常不懂得尊重他人。表现在在课堂倾听时容易我行我素,如上课玩手机,QQ聊天,吃东西,聊天、睡觉,个别班级的学生上课还随意走动等;同伴交谈时她们往往急于表达而疏于倾听,缺乏倾听别人说话的耐性,甚至表现出种种不耐烦、不礼貌的倾听行为,这极大地影响到课堂学习效率,影响到他们在同伴,老师中的形象,影响到他们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因此,面对我们的学生,非常有必要让他们意识到倾听的重要作用,并引导她们注意自己的言行,改变不良的倾听行为,掌握倾听的艺术与技巧,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做一个合格的倾听者,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在交往时赢得好人缘,为和谐人际关系的发展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从倾听开始,认识到倾听的重要性,学会正确分辨不良倾听行为和良好的倾听行为,掌握良好倾听的要求。 2.运用目标:运用倾听的技巧,培养学生交往的能力,帮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情感态度观念目标:感受倾听的重要性,养成倾听的良好习惯,学会做一个合格的倾听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验不同的倾听行为带给别人的不同感受及对人际关系影响,认知良好的倾听行为, 促进学生做一个合格的倾听者。 2.难点:把学到的倾听技巧应用到生活中,促进人际交流,消除人际交往的障碍。

简笔和繁笔 教学设计

【有关"简笔和繁笔" 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1. 简笔和繁笔 前言 不惜笔墨与一字千金常常用来形容写作中的两种孑然不同的状态,课文也正是论述的这个问题。 学习目标: 学习辨证观点分析说理的论述方法。 教案内容: 内容1:教学重点、难点 《简笔与繁笔》一文可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①段至第⑤段),阐述简笔和繁笔的辩证关系。可分为三个层次:第①层(第①段)说明简笔和繁笔二者各有所长;第②层(第②、③、④段),对上述论点加以阐释并举例论证;第③层(第⑤段)揭示要做到繁简适当,关键之一是要“来自生活,发诸真情”。 第二部分(第⑥、⑦段),说明“重议文章繁简得失这个老题目”和原因(即表明写作动机或写作的针对性)。 此文作者行文思路大致是这们的:简笔与繁笔,由于当前文学创作普遍趋长,其中大多数“简而淡,繁而冗,往往两病兼具”。所以作者再“老调重弹”,提倡简练为文。 《简笔与繁笔》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是文艺评论的一种。语言警辟,生动形象。作者运用了比喻、对比手法。譬如用“背着一块石板在剧场里看戏”比喻读拖沓累赘文章之吃力头疼,用“顺风行船”比喻读好文章之轻松畅快。如“言简意赅,是凝炼、厚重;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谈,单薄”,是对比写出简得好与不好两种情况。 内容2:解题指导 第一题:引用别人的话应注意下面几点:①要能恰当地说明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话密切配合,并要联系实际,有的放矢,不要无目地引用。②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原文的意思,不要牵强,更不歪曲。③如果引用原文,一定要认真核对,不可抄错或抄漏,并加引号。如果中间有省略,要用省略号表示。必要时还应注明详细出处。如果只引用大意,就不加引号,不注出处。

5、德育优质课

德育教案 城北中学王素莲 活动主题:团结合作 活动目标:1、使学生明白团结力量大,在生活中,学习中发扬团结合作的精神,才能促使个人的健康成长。 2、增强学生自身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感,才能更好的维护集体的荣誉,办好事情。 3 、通过活动让学生真实的体验成功和失败,感受群体合作带来的乐趣,明白成功来自大家的团结协作,认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4 、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合作的意识,增强班级团队的凝聚力。 活动重点:通过活动让学生真实的体验成功和失败,明白成功来自于大家的协调和有力的合作,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活动难点:培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会合作的意识,增强班级团队的凝聚力。 活动过程:一、激情导入 教师教师:上学期我们学校举行了一次25米接力赛,我们班取得了男生第二名,女生第一名的好成绩,同学们可以回忆一下当时激励人心的场景,思考一下,我们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好的成绩呢?(指名回答) 教师总结:教师总结:大家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用,齐心协力,这就是团结,我们为了共同的目标,一起拼搏努力,互相配合,这就是合作,今天我们的班会主题就是团结合作。(多媒体出示:团结协作) 二、活动明理 1 相声:(五官争位)(故事内容) 旁白:眉毛、眼睛、嘴巴、鼻子、耳朵五种器官,各有各的能耐,各有各的灵气,有一天,它们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互不服气。A 嘴巴对鼻子说:“人所有的食物、营养,都是通过我才被接纳的,我的功劳最显著。而你,有什么本领,位置竟然居于我的上面?” B 鼻子哼了一下,说:“这你就不清楚了吧?我能辨香味臭味,只有先经过我的辨别,才能决定什么东西可以进到嘴里,什么东西不能进到嘴里,我的作用比你大多了,位置当然也就应在你之上!”嘴巴一时语塞,不出声了。鼻子越说似乎越有道理,似乎真的是自己功劳最大,于是它不满意自己居眼睛之下,它冲着眼睛说:“你有什么本事,竟然摆在我的上头?” C 眼睛被激怒了,它瞧都不瞧鼻子一眼,说:“我能观察美丑,了望四方,人的信息有85%都通过我获得,别说什么辨别香臭、接纳食物,那都只是小事情,跟我的能耐比起来,全部不值一提!我居你们之上,是天经地义!”说完,眼睛傲慢地往上一翻,发现有眉毛在自己的上面,于是它非常生气。眼睛对眉毛说:“喂,你是什么东西?你凭什么竟然在我的上面?” D 眉毛也不示弱,得意地一扬,说:“是呀,我为什么就偏偏高居你们各位之上呢?你们想想,如果把我摆在眼睛、鼻子、嘴巴之下,那可就滑稽了,那不知道整个脸该放哪儿啦!” E没想到,耳朵终于沉不住气了,它也说:“各位刚才的争论我都听见了。要论能耐,我决不在你们之下,要说功劳,我的功劳也不小。我耳听八方,辨别动静。说起来我最委屈,你们不管高低,总还摆在脸上显眼的地位,而我却连脸都上不了,我能服气吗?”旁白:由于五官意见不能统一,所以他们决定他们每人“值班”一天,“值班”期间其他部分不能帮忙,看看谁最厉害。五天过去后,他们发现每一天人的生活都不能正常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