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圣才出品】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圣才出品】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圣才出品】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圣才出品】

第8章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

8.1 复习笔记

社会交换和社会影响是对人们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两大因素。通过社会交换,人们能够建立起与他人的积极联系,而通过社会影响,人们知道了自己的生活并非孤立的荒岛。

一、社会交换

(一)社会交换理论的理论基础

社会交换理论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Homans在1958年提出,该理论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交换所遵循的原则和方法。在他看来,社会交换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几乎与Homans同时,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Thibaut,Kelly,Blau等人也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社会交换的问题,在他们看来,功利主义经济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是社会交换理论的理论基础。

1.功利主义经济学

功利主义经济学认为唯利是图是人的普遍特性,人们在市场竞争中与他人交易时,总是理性地追求最大的物质利益。这种功利主义的经济学思想对社会交换理论的产生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Homans吸收了功利主义经济学的几条基本原则融入了自己的理论,这些原则包括:

(1)人并不总是追求最大利润,但当与他人交往时总是试图得到一些好处。

(2)人并非总是理性的,但在社会交往中的确要核算成本与收益。

(3)人并不具备可供选择的完备信息,但人们知道有些信息是评价成本与收益的基础。

(4)在社会生活中,经济交换只是人们普遍交换关系的特例。

(5)人们在交换中不仅追求物质目标,同时也交换非物质的东西,如感情与服务等。

2.行为主义心理学

巴甫洛夫、桑代克、华生和斯金纳等人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观点也给了Homans一定的启发。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是以获得奖励、避免惩罚为基本目的的。受行为主义的影响,Homans把斯金纳从动物行为实验中确立的命题引入了社会交换,这些命题包括:(1)在任何情境中,有机体都将产生能够获得最大报酬和最小惩罚的行为。

(2)机体将重复在以往曾经受到强化的行为。

(3)在与过去行为得到强化类似的情境下,有机体将重复同样的行为。

(4)有机体从某一特定的行为中得到的报酬越高,该行为越不值得,机体可能产生替代性的行为以寻求其他的报酬。

Homans把行为主义的这些原则和李嘉图等人的经济学观点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社会交换理论的主要思路,这个理论被许多行为科学研究者用来解释人类的行为。

(二)社会交换理论的思路

一批心理学家们,深入分析了在心理学领域中的社会交换,提出了社会交换理论,从三个方面说明了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如何使用这一理论:

1.两个基本概念:酬赏与成本

(1)酬赏

①酬赏是指个体从人际交换里所获得的任何有价值的东西,事物对人是否具有酬赏作用因人而定,在一个人看来重要的东西,别人可能认为一文不值。

②Foa等人通过分析人际关系中的酬赏问题,找出了六种基本酬赏:爱、金钱、地位、

知识、物质和服务。他们还发现,这些酬赏可从两个维度加以分类:

a.特殊性:指酬赏的价值大小由提供该酬赏的特殊人物所决定,取决于提供的人是谁。

b.具体性:指有形的、能看到、嗅到、摸到的东西,以及非具体性或象征性的东西。

(2)成本

成本是指与他人交换过程中的付出或产生的负性结果,如社会交换需要时间、精力,有时还伴随着冲突和责难等,这些成本是人们与他人交往时必须付出的。

2.交换结果的评价方式

(1)社会交换理论认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会随时记下从某个人际关系里所获得的酬赏和付出的成本,并且看重从该人际关系中所能获得的整体结果的有利(酬赏大于成本)与不利(酬赏小于成本),可以用公式表示为:交换的总体结果=获得的酬赏-付出的成本。

(2)人们在对结果进行评价的时候采用两种比较标准:

①绝对的比较标准:指个体认为自己从某种人际关系里应该获得的结果的量有多少,是一种主观认定标准,会随着新的经验而改变。

②相对的比较标准:指从某一人际关系里所获得的结果是优于或劣于另一个当时也可以获得的人际关系。

3.公平交换

(1)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们只有在觉得社会关系很公平的时候才能得到最大的满足,作为社会交换理论分支之一的公平理论便强调人际关系的公平性。该理论有三个假设:

①假设彼此有关系的一群人总是企图使他们的行为结果获益最大。

②假设团体会发展出一套如何将酬赏依照比例公平地分给所有有关人员的规则,以便使团体酬赏达到最大。

③假设当个体感觉到某一人际关系不公平时,会感受到某种压力的存在,促使他采取行动以恢复公平。

(2)决定人际关系是否公平的规则:

①均等原则:每个人有得到同样的利益的机会,而不是只有某些人拥有机会。

②各取所需原则:将每个人的需求纳入考虑的范畴,根据每个人特殊的需求决定给他什么样的好处。

③平等原则:每个人获得的利益与贡献成正比,付出的多获得的好处也应该多,付出少获得的也应该少。

(三)社会交换理论的证据

1.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是由Luce和Raiffa设计的一种情境,用以研究在利益冲突情况下人们的选择。心理学家发现,信任在类似于囚徒困境的合作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如果双方存在信任,那么合作就能够形成;而如果缺乏信任,双方之间的合作不可能产生。

2.货运游戏

货运游戏是由Deutsch和Krauss设计的用来研究威胁对冲突的影响的研究范式。研究者发现,当双方使用威胁时,双方总的收益最少;一方有权使用威胁时,有权的一方收益稍微大一些,但总收益较少;只有在双方都采取合作的情况下,各自以及总收益都最大。

(四)社会交换理论的应用

社会交换理论被广泛地用于解决人际冲突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其中最有用的是在协商方面。

1.心理学家根据交换双方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把人们之间的冲突分为:

(1)零总和冲突,是指一方的收益是对方的损失,交换双方完全是竞争性的。

(2)可变总和冲突,是指一方的损失不一定是对方的损失。

2.在协商或讨价还价过程中,利益的范围对这一过程有大的影响。买卖双方拒绝价位之间的区域就是对双方来说可接受的范围,只有当价格在这一区域时,买卖双方才有可能达成协议。

3.心理学家还提出了许多协商的策略,这些策略包括:在协商中提出强硬的最初立场和逐渐让步的策略。

二、社会影响

(一)社会影响的定义

1.社会影响

社会影响是指运用个人或团体的社会力量在特定方向之上改变他人态度或行为的现象。这里所说的社会力量是指影响者用以引起他人态度和行为发生变化的各种力量,它的来源非常广泛,既包括与社会地位相联系的各种权力,也包括源于被爱和受尊敬的影响力。

2.社会力量来源

French和Raven对社会力量的来源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了六种社会力量的来源:

(1)奖赏权:指人们向他人提供奖励的能力。

(2)压制权:指拥有权力的人提供惩罚的能力。与奖赏的权力相反。

(3)参照权:指让他人参考的权力。

(4)法定权:指与一定地位相联系的权力。

(5)专家权:指与某些特长相联系的权力。

(6)信息权:指了解某些他人不知道信息而拥有的影响力。

(二)社会影响理论

Bibb Latane提出的社会影响理论指出,在一个特定的社会情境中,来自他人的社会影响的总量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

1.他人的数量

周围的人越多,来自他人的社会影响越大。Latane还提出,伴随着影响人数的增加,每一个人的影响实际上在下降,也就是人数的边际效应递减,第二个人的影响比第一个人小,第N个人的影响比第(N-1)个人的影响小。

2.他人的重要性

又称他人的强度,它依赖于他人的地位、权力以及他人是否是专家。他人的地位越高、权力越大,来自他人的社会影响就越大。

3.他人的接近性

他人在时间与空间上与个体越接近,对自己的影响越大。

(三)社会影响的表现

1.社会促进

社会促进是指人们在有他人旁观的情况下工作表现比自己单独进行时好的现象。对社会促进效的解释有:

(1)Zajonc的简单在场理论

①他人的出现会使人们的唤起增强,而这种生理唤起会进一步强化人们的优势反应。

②在简单任务中,优势反应往往是正确的,而在复杂任务中,正确答案往往不是优势反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课后习题(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圣才出品】

第8章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 1.试述社会交换理论的基础及思路。 答:(1)社会交换理论的基础 社会交换理论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Homans在1958年提出,该理论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交换所遵循的原则和方法。在他看来,社会交换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几乎与Homans同时,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Thibaut,Kelly和Blau等人也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社会交换的问题,在他们看来,功利主义经济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是社会交换理论的理论基础。 ①功利主义经济学 功利主义经济学认为唯利是图是人的普遍特性,人们在市场竞争中与他人交易时,总是理性地追求最大的物质利益。这种功利主义的经济学思想对社会交换理论的产生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Homans吸收了功利主义经济学的几条基本原则融入了自己的理论,这些原则包括: a.人并不总是追求最大利润,但当与他人交往时总是试图得到一些好处; b.人并非总是理性的,但在社会交往中的确要核算成本与收益; c.人并不具备可供选择的完备信息,但人们知道有些信息是评价成本与收益的基础; d.在社会生活中,经济交换只是人们普遍交换关系的特例; e.人们在交换中不仅追求物质目标,同时也交换非物质的东西,如感情与服务等。 ②行为主义心理学 巴甫洛夫、桑代克、华生和斯金纳等人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观点也给了Homans一定的启发。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是以获得奖励、避免惩罚为基本目的的。受行为主义的影响,

Homans把斯金纳从动物行为实验中确立的命题引入了社会交换,这些命题包括:a.在任何情境中,有机体都将产生能够获得最大报酬和最小惩罚的行为; b.机体将重复在以往曾经受到强化的行为; c.在与过去行为得到强化类似的情境下,有机体将重复同样的行为; d.有机体从某一特定的行为中得到的报酬越高,该行为越不值得,机体可能产生替代性的行为以寻求其他的报酬。 Homans把行为主义的这些原则和李嘉图等人的经济学观点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社会交换理论的主要思路,这个理论被许多行为科学研究者用来解释人类的行为。 (2)社会交换理论的思路 Homans等人从心理学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在心理学领域中的社会交换,提出了社会交换理论,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①两个基本概念 a.酬赏 指个体从人际交换里所获得的任何有价值的东西,事物对人是否具有酬赏作用因人而定,在一个人看来重要的东西,别人可能认为一文不值。Foa等人通过分析人际关系中的酬赏问题,找出了六种基本酬赏:爱、金钱、地位、知识、物质和服务。他们还发现,这些酬赏可从两个维度加以分类: 第一,特殊性:指酬赏的价值大小由提供该酬赏的特殊人物所决定,取决于提供的人是谁; 第二,具体性:指有形的、能看到、嗅到、摸到的东西,以及非具体性或象征性的东西。 b.成本 指与他人交换过程中的付出或产生的负性结果,如社会交换需要时间、精力,有时还伴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课后习题(社会心理学导论)【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课后习题 第1章社会心理学导论 1.怎样理解社会心理学知识与常识的关系? 答:(1)社会心理学的界定 ①J.L.Freedman 从行为主义的思路出发,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系统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他认为,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们如何认识他人,如何对别人做出反应,别人如何对人们做出反应,以及人们怎样受所处社会环境影响等问题,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涵盖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所有领域,包括与社会现象直接相关的各种行为。 ②D.Myers 从社会认知的思路出发,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怎样想、怎样相互影响以及怎样与别人相联系的科学。他从社会认知和社会影响角度对社会心理学的重新界定,使得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畴更为广泛。 ③吴江霖 结合他对心理学框架的看法,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心理活动的变化发展的科学。他的定义明显是以个体为主,尽管也提到了“若干个体”,但“若干个体”并不等于集体。 ④沈德灿 对国内众多学者的社会心理学的定义进行分析整合后,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

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这个定义也是人们认为最全面的。 (2)常识的界定 常识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积累的经验,对事物的认识等。 (3)社会心理学的知识与常识的关系 ①社会心理学的知识与常识有着紧密的联系,社会心理学在一定程度上可用常识说明,但是常识未必就是正确的。 ②社会心理学之所以与常识不同,与人类行为的非理性特征有着紧密的联系。社会心理学与常识的不同还表现在意识形态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上。尽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似乎不带有意识形态的成分,但是由于社会心理学家所研究的问题的特殊性,还是或多或少会受到价值观和信念意识形态的影响。 2.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谈谈社会心理学对人类生活的广泛影响。 答: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分支之一,社会心理学不仅关注个体本身的特性,还把个体与社会的种种关系加以考虑,它的目的在于了解各种社会因素对个体及群体行为的影响。社会心理学研究常被分为三个领域,这三个领域涵盖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问题,研究这些领域对人类生活的有广泛的影响。 (1)个体过程 个体过程主要涉及与个体有关的心理与行为研究,到目前为止这个领域的主要研究课题包括:成就行为与个体的工作绩效、态度以及态度改变、归因问题、认知过程与认知失调、个人知觉与自我意识、个体的人格与社会发展、应激和情绪问题等。 该领域的研究有助于人类认识自己与生活的价值。对自我的研究是社会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社会心理学家对自我的分类以及对自我概念的测量,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

社会心理学笔记(侯玉波)电子教案

社会心理学(侯玉波)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 一、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 (一)认识自己 (二)认识他人:“大五”人格理论、中国人人格的七因素结构(三)认识社会 (四)认识生活的价值 二、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二)社会心理学与常识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领域 1、个体过程 2、人际过程 3、群体过程 三、社会心理学的历史脉络 (一)学派时期的社会心理学 1、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社会观 2、行为主义眼中的心理与社会 3、人本主义心理学与人的自我实现 (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产生阶段(1895-1934) 2、起步阶段(1935-1945) 3、发展阶段(1946-1969) 4、危机阶段(70年代) 5、繁荣阶段(80年代之后)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一)假设与理论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两种取向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 1、社会层面 2、个人层面 3、人际层面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程 (一)如何提出问题

(二)如何阅读文献 (三)研究方法选择 1、相关研究 2、实验研究 (四)收集数据的方法 1、观察法 2、调查法 3、实验法 4、档案研究法 5、元分析方法 (五)研究的设计 (六)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七)论文的撰写 三、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生物理论 (二)学习理论 1、学习理论的机制:联结、强化、模仿 2、学习理论的特点 (三)诱因理论 1、理性决策论 2、交换理论 3、需求满足论 (四)认知理论 1、认知理论的两个基本原则 2、一些重要的认知理论:归因理论、认知失调理论 (五)角色理论 第三章自我概念 一、关于自我研究的历史 二、和自我有关的概念 自我图式、自我觉知、自尊、自我提升和自我确认、自我效能、自我表演、自我障碍、自我检控、自证预言、体像 三、自我偏差 (一)焦点效应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第4版)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圣才出品】

第2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2.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归纳】 考点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1.假设与理论 表2-1 假设和理论的特点

2.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两种取向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与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是明显不同的两种研究取向。 (1)联系 两者在选择研究问题、解释结果以及使用方法等方面都有共同之处。随着学科交叉的进一步深入,不同出身的社会心理学者也有逐渐融合的趋势。 (2)区别 表2-2 两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的区别 3.社会科学研究的三个层面 表2-3 社会科学研究的三个层面及特点

考点二: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表2-4 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考点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与方法选择 1.问题提出 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常常从两个方面考虑提出研究的问题: (1)理论来源 从现有理论中演绎出研究问题,其主要目的在于评价该理论。需要研究者阅读大量文献,

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 (2)实践来源 从实践中提出问题,其目的在于收集更多有关某一特殊现象的资料或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但同时要注重以往理论与研究问题的结合。 2.阅读文献 (1)专用数据库 例如PsycLIT和PsyINFO,是查阅心理学文献所必需的。 (2)通用数据库 存在通用的搜索方法,如万维网,或包含新闻和报纸文章索引的数据库。 查阅了大量的文献之后,需要对这些文献进行分析、筛选、归类,针对选题相关文献做进一步的梳理,包括变量选择、实验方法、结论及存在问题等各方面统合分析。 3.研究方法选择 表2-5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特点

4.收集数据 表2-6 收集数据的方法及特点

社会心理学笔记(侯玉波)

社会心理学(侯玉波)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 一、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 (一)认识自己 (二)认识他人:“大五”人格理论、中国人人格的七因素结构(三)认识社会 (四)认识生活的价值 二、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二)社会心理学与常识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领域 1、个体过程 2、人际过程 3、群体过程 三、社会心理学的历史脉络 (一)学派时期的社会心理学 1、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社会观 2、行为主义眼中的心理与社会 3、人本主义心理学与人的自我实现 (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产生阶段(1895-1934)

2、起步阶段(1935-1945)

3、发展阶段(1946-1969 ) 4、危机阶段(70年代) 5、繁荣阶段(80年代之后)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一)假设与理论 ( 1)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两种取向 二 ( J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 三 1、社会层面 2、个人层面 3、人际层面 _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程 、 ( J如何提出问题 — ( J如何阅读文献 二 ( J研究方法选择 三 1、相关研究 2、实验研究 (四)收集数据的方法 1、观察法 2、调查法

3、实验法 4、档案研究法 5、元分析方法 (五)研究的设计 (六)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七)论文的撰写 三、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生物理论 (二)学习理论 1、学习理论的机制:联结、强化、模仿 2、学习理论的特点 (三)诱因理论 1、理性决策论 2、交换理论 3、需求满足论 (四)认知理论 1、认知理论的两个基本原则 2、一些重要的认知理论:归因理论、认知失调理论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附录:国内外心理学经典教材简评)【圣才出品】

附录:国内外心理学经典教材简评 国内外心理学的经典教材可以分为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心理统计学等几大类。普通心理学教材一般是学习心理学的入门教材,它描述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发展心理学教材注重人类心理系统和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教育心理学教材重视教育过程中所包含的各种心理现象,以揭示教育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实验心理学教材涉及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原理、设计、方法、仪器、技术和资料处理等问题,使学习者能够以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心理测量学教材可以使学习者了解人的心理差异测量和掌握编制心理测验方法。心理统计学教材主要是以统计学的原理处理心理学的数据,从而更好地解决心理学的问题。此外,一些工具书和丛书也会对学习者有很大帮助。下面主要对在心理学学习中常用的国内外经典教材进行简要评析。 一、普通心理学 心理学发展至今,内容已经极为丰富。为了对心理学有全面的了解,最好从一本心理学导论或普通心理学入手。 (一)国内经典教材 1.《普通心理学(修订版)》(彭聃龄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该教材自1988年第一版出版以来,已经再版三次,总印量达20万册,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同时经过多次修订,书中的内容详实,并且反映当代学科的新发展和变化,因此是很多学校本科生所使用的教材,同时也被很多高校作为考研指定参考书。 2.《普通心理学》(孟昭兰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该教材由孟昭兰主编,自1994年第一版问世后,迄今已多次印刷,是深受欢迎的国内普通心理学教材之一。 3.《心理学导论》(第二版)(黄希庭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该著作是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是1991年5月出版《心理学导论》的修订版,该书的第一版获国家教委第三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累计印刷达21次,除了保留了第一版的经典内容外,修订版加强了从当代心理学多种研究取向整合的角度加以阐述,并且新增加了近二十多年来心理学研究的新动向、新成果,同时以本著作为基础的普通心理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本著作是国内最值得推荐的心理学导论类图书之一。 4.《普通心理学(第三版)》(叶奕乾等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 该教材是比较规范的一本教材,体系最为通行,较少个人风格,最具教材特点。较为突出的是融入了许多国内学者的研究。同样也是经典教材的修订版,在保持原有优点的基础上增加了学科的新内容。 5.《心理学基础(第2版)》(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该教材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心理学教材,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由各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或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任编委,参与教材编写者均为各大学心理学相关领域优秀的中青年学者。该教材体系新颖、结构合理,内容充分反映了时代特点及国内外同类教材的优点,将科学性、研究性、应用性、实用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是一本不错的心理学入门教材。 6.《心理学(修订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师范教材中心组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该教材是我国高等师范专科院校公共课心理学教材,这本教材在内容上强调理论联系实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第4版)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行为)【圣才出品】

第5章社会行为 5.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归纳】 考点一: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础 1.遗传因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 (1)生物学理论的观点 ①任何一种行为都有它的遗传基础。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个体由于遗传构成的不同而对环境的适应性不同,适应生存,不适应的被淘汰。 ②Hamilton用“近亲选择”进一步扩展了进化论的范围,认为自然选择不仅给个体好

处而存在,而且也通过给予与个体基因类似的其他个体好处而起作用。 ③Wilson等人将Hamilton的观点引入了社会生物学理论,认为不论是通过直接或是间接的方式,基于遗传的行为总是以最大限度地产生后代为目的。 (2)遗传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任何一种心理特质与行为都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但在不同的心理特质与行为层面上,遗传影响的大小不一样。从特质上讲,基因对身体和智力特征的影响要大于它对社会与人格特质的影响。 2.环境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 表5-1 环境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

3.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在人类心理与行为的发展中,遗传与环境的作用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遗传提供了生理上的基础,而环境提供了发展的空间。许多证据可以说明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

表5-2 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考点二:人类的侵犯行为 1.侵犯行为概述 (1)什么是侵犯行为

表5-3 侵犯行为概述 (2)文化与侵犯行为 有研究证实,早期生活中的行为(家庭经历或电视上的侵犯行为等)会影响儿童的反应。此外,当侵犯来自团体内的权威而不是更低级别的团体成员或团体之外时,集体主义文化下的成员更能够容忍这些侵犯。 (3)性别与侵犯行为 一般说来,男性更具有侵犯性,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女性比男性更友好、更不愿袭击或者伤害他人。女性倾向于关系侵犯,即通过操纵人际关系来伤害他人,如通过传播流言,背后诽谤,回避或排斥他人等。但是当个体被激怒时,侵犯行为的性别差异就消失了。 (4)愤怒与侵犯行为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章节题库(自我概念)【圣才出品】

第3章自我概念 一、单项选择题 1.在詹姆斯看来,我们给周围人们留下的印象、个人的名誉、地位属于()。 A.物质我 B.社会我 C.心理我 D.主体我 【答案】B 【解析】詹姆斯将自我分为主体我和客体我,并将客体我分为物质我、社会我和心理我。A项,物质我是指与自我有关的物体、人或地点,包括自己身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自己的服装、家中的亲人、家庭环境等。B项,社会我是指个体被他人如何看待和承认,包括其给周围人们留下的印象、个人的名誉、地位,以及自己在所参加的社会群体中起到的作用。C项,心理我是指人们的内心自我,它由一切自身的心理因素构成。D项,主体我是指自我的执行者,它的功能包括控制冲动、计划未来,监控并评价自己的进步、控制自我表现的方式。 2.十分强调自我发展的人际关系基础,认为自我的发展来自与他人接触时所体验的感受以及对他人评价的反映性评价的心理学家是()。 A.沙利文 B.詹姆斯

C.米勒 D.罗杰斯 【答案】A 【解析】A项,沙利文开创了精神病学的人际关系学说,十分强调自我发展的社会、人际关系基础,认为自我的发展是人际关系的产物。B项,詹姆斯将自我区分为经验的自我与纯粹的自我,前者包括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精神自我。C项,米勒强调社会经验在自我形成中的作用。D项,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人现象场中与个人自身有关的内容,是个人自我知觉的组织系统,它代表一个人看待自身的方式。 3.詹姆斯的自尊公式是()。 A.自尊=成功/自信 B.自尊=成功/抱负 C.自尊=自信/抱负 D.自尊=抱负/成功 【答案】B 【解析】自尊是指一个人如何肯定与赞扬自己,是自我评价的重要维度。詹姆斯提出一个经典的自尊公式,即自尊=成功/抱负,即自尊取决于个体在实现其设定目标的过程中成功或失败的感受。 4.有利于提高个体自尊水平的做法是()。 A.与比自己年龄小的人比较 B.扬长避短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认知)【圣才出品】

第4章社会认知 4.1 复习笔记 一、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又称社会知觉,Fiske和T aylor把它定义为人们根据环境中的社会信息推论人或者事物的过程。具体来讲,就是指人们选择、理解、识记和运用社会信息作出判断和决定的过程。在社会认知的过程中,人们首先要进行的是对事物的分类,而分类的依据则是图式。 (一)分类 1.在认知他人的时候,人们并不是把某个人当成独立的个体,而总是立即且自动地将其归到某一类当中,这个过程就是分类,它是自发的、立即的。 2.人们在分类的时候往往以他人或事物与原型的相似性来分类,即将被分类的物体与该类物体的一个典型或理想的范例相比较,这个范例就是原型。另外,性别和种族也是重要的分类标准。 3.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有一种强烈的倾向,就是让一个群组中的物体比实际上更为统一。比如,人们常常认为同一月份的两天的气温要比相邻两个月份的两天的气温更接近。对人的分类也一样,一旦把人分成不同的群体,人们就有可能夸大群体内部的相似性和群体之间的差异性,从而造成“外群体同质效应”的出现——即认为类别之外的他人都是“相似的”,不同于“我们”和“我们的”群体。因为人们一般都喜欢那些觉得与自己相似的人,不喜欢那些与自己不一样的人,所以这种分类最终导致内群体偏好。

(二)图式 1.定义 图式的概念是由Tayloy和Crocker提出来的,指一套有组织、有结构的认知现象,包括对所认知物体的知识、有关该物体各种认知之间的关系及一些特殊的事例。 2.分类 心理学家根据不同的包含内容把图式分为: (1)个人图式:指人们对某一特殊个体的认知结构。 (2)自我图式:指人们对自己所形成的认知结构,它与自我概念有着紧密的联系。 (3)团体图式:指人们对某个特殊团体的认知结构,有时候也称团体刻板印象。团体图式使得人们将某些特质归于一个特殊团体的成员所共有。 (4)角色图式:指人们对特殊角色者(如教授)所具有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 (5)剧本:指人们对事件或事件的系列顺序的图式,尤其是指一段时间内一系列有标准过程的行为。 3.作用 为了节省时间与精力,人们常常用图式化的方式去处理大量的信息。图式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有助于人们快速而经济地处理大量信息,它的具体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1)帮助人们解释新获得的信息,从而做出有效的推论。 (2)提供某些事实,填补原来知识的空隙。 (3)能使人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的预期结构化,以便将来有心理准备。 (三)社会认知法则

北大 社会心理学 侯玉波 考试题

阿伦森等著,侯玉波等译 1社会心理学导论 定义:研究人类的思想、感觉、行为如何受其他人真实或想像的存在的影响。 社会影响的威力:超越人们性格上的个体差异而成为人类行为的决定因素。 人性的基本动机:社会心理学强调对社会环境的解读。一个人对社会的解读来自两种基本动机:维护自尊的需求;正确了解自己和社会的需求。只有考察人们如何解读社会环境的动机,才能了解社会影响的力量,避免归因错误。 社会心理学作用:应用到各种社会现实性问题解决,如减少偏见、遏制暴力及劝导人们更健康的生活。 研究方法:实证研究,而不是依赖常识或长者的智慧。 2 研究方法论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实证科学,假说的来源自研究者的灵感或以前的研究和理论。 观察法:描述社会行为。外部观察不会加入他们自己的任何预成观点;参与观察法,研究者和被观察者互动;档案观察法。 相关法:相关系数高并不能决定因果关系。 实验法:社会心理学偏好的设计,因为他能使研究者推论出因果关系。 实验设计的内部效度:确保除了自变量外,没有其他客观因素影响结果。 实验设计的外部效度:确保实验结果能外化到不同的人群与情境中。 内部效度与外部效度的取舍被称为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困境:不要尝试在单个实验中做到滴水不漏,通过实验室实验可以确保内部效度,通过现场实验可以最大限度提高外部效度。 跨文化研究表明:在某些文化中的发现并不总是能类化到其他文化中去。 基础研究旨在获得对人类社会行为的了解,应用研究旨在解决特定的社会问题。 社会心理学伦理问题包括知情同意(能随时离开实验的自由)、确保匿名性、私密性、实用后释疑(尤其使用了欺瞒手法的时候)。 3 社会认知—我们如何思考社会性世界 社会认知:关于人们如何选择、解释以及运用信息来做出判断和决定的研究。 自动化:低付出思维,它不带意识、意图和目的,不需要努力。 图式对我们所识、所思、所记都有强烈影响,非常有用,也存在缺陷,可能导致人们自动形成刻板印象。 图式的可提取性是指图式和概念在我们头脑中所处的位置的优先性,以及我们在做关于社会世界的判断时使用这些图式和概念的可能性。 图式的启动是指近期经验提高图式、特点或概念的可提取性的过程。 对图式影响我们行为的例子就是自证预言,即通过无意识中与我们图式相一致的行为对待他人,从而使图式变为现实。 除了图式,人们还会自动运用判断法则处理他们所面对的大量社会信息。 可用性法则是指我们能够想起某事的容易程度,对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具有巨大的影响。 代表性法则帮助我们判读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相似性以进行分类。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课后习题(社会认知)【圣才出品】

第4章社会认知 1.人们怎样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答:对他人形成印象的过程也称作印象形成,是指人们把他人若干有意义的人格特性进行概括、综合,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性的过程,对印象形成过程的特性总结如下:(1)第一印象 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象称做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总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它决定着人们对他人的知觉。评定人或事物时有三个基本维度: ①评价:指对他人或事物从好与坏方面加以评定; ②力量:指对他人或事物从力量的强弱方面加以评定; ③活动性:指对他人或事物从主动与被动方面加以评定。 (2)整体印象的形成 第一印象尽管很重要,但随着人们对他人认识的深入,逐渐会形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人们在知觉他人的时候往往会获得许多信息,对于如何让组织这些信息,心理学家们提出了几个信息加工处理的模型,包括: ①平均模型 是Anderson在1965年提出来的,该模型认为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人们以简单平均的方式处理所获得的有关他人的信息。 ②累加模型 是指人们对他人片断信息的整合方式是累加的而非平均。

③加权平均模型 是Anderson于1968年提出来的,该模型认为人们形成整体印象的方式是将所有特质加以平均,但对较重要的特质给予较大的权重。相对前两个模型而言,加权平均模型能够解释的范围更广,它是人们对他人形成整体印象时最常使用的模型。 (3)个人知觉中的偏差 在知觉他人的过程中,人们常常会出现一些偏差,这些偏差是知觉过程的特性。人们可以注意到它,并把它们的影响降低,但人们无法避免它的存在。这些偏差包括: ①晕轮效应 又称光环效应,是指评价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其某一特质高分印象的影响而普遍偏高。与晕轮效应相对的是负晕轮效应,又称扫帚星效应,主要是指评价者对一个人的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某一特质低分印象的影响而普遍偏低。 ②正性偏差 又称慈悲效应,是指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对他人的正性评价超过负性评价的倾向。对于这种偏差发生的原因,心理学家有两种解释: a.Matlin的“极快乐原则” 强调人们的美好经验对评价他人的影响,认为当人们被美好的事物包围的时候,便觉得愉快。即使后来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人们依然会依照美好的经验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做出有利的评价。 b.Sears的观点 认为人们对所评定的他人有一种相似感,因此人们对人的评价要比对其他物体的评价更宽容。人们倾向于对自己作较好的评价,所以对人作评价也比较高。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3章)【圣才出品】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 第1章社会心理学概述 1.1复习笔记 心理学的发展体现了人类理解自我的探求过程。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分支之一,不仅关注个体本身的特性,还把个体与社会的种种关系加以考虑,它的目的在于了解各种社会因素对个体及群体行为的影响。 一、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 (一)认识自己 对自我的研究是社会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社会心理学家对自我的分类以及对自我概念的测量,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 (二)认识他人 生活中人们时时刻刻在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尽管不同的人的行为差异很大,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人们对他人的认识可以从两方面人手 1.从对方的人格特点出发,知道对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从情境出发,知道对方在什么样的情境之下会有什么样的表现。 社会心理学非常强调从第二个方面去认识他人,在人和情境之间,外部情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大于内在个人特点的影响。

(三)认识社会 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社会的形态常常决定着个人的行为选择。通过学习社会心理学,人们能够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的特性,以及在这样的社会中个人的可能反应,从而有助于更好地适应社会。 (四)认识生活的价值 从个人的角度来讲,要想理解生活的意义,首先就必须知道人们最需要什么。Kennon M.Sheldon(2001)等人发现,自主(autonomy),能力(competence),关系(relatedness)和自尊(self-esteem)是人们最需要的品质。 二、社会心理学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对于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不同的心理学家有不同的观点: 1.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J.L.Freedman从行为主义的思路出发,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系统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涵盖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所有领域,包括与社会现象直接相关的各种行为。 2.D.Myers从社会认知的思路出发,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怎样想、怎样相互影响以及怎样与别人相联系的科学。 3.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吴江霖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心理活动的变化发展的科学。 4.沈德灿教授,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积极心理学)【圣才出品】

第12章积极心理学 12.1 复习笔记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1.积极心理学的定义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正确把握幸福人生的科学。 2.积极心理学的关注点 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生的整个过程,认为每一个人的人生都会经历高峰与低谷,即有美好的经历,也会有挫折和消沉的经历,正是这些高峰和低谷才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人生。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生中那些美好的东西,在他们看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好的事件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 3.积极心理学的产生 积极心理学的提出和心理学发展的范式转变有关。心理学关注的一直都是“偏差或者变态”的心理与行为,心理学的很多方法也是致力于如何纠正这种“偏差或者变态”。这种关注是以心理学对人类内在天性的假设是病态的为前提的,而积极心理学假设人类善良美好的一面与病态的一面同样真实地存在着。 (二)积极心理学要澄清的几个问题 1.研究对象

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是积极的特质和性格,包括友善、好奇心、团队协作能力,以及价值、兴趣、天赋和能力,同时还研究可以促进幸福生活的社会因素,包括友谊、婚姻、家庭、教育和宗教等。 2.积极心理学不是常识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并不是大众所认为的常识,所谓的常识通常都是在事实发生之后才提出的,并非事前提出的;而积极心理学的成果正是对这些所谓常识的矫正。 3.积极心理学的目的 积极心理学研究积极体验、积极特质、自主的特质,并去描述、解释客观事实,使得人们可以了解在什么情况下追求怎样的目标。积极心理学强调并非所有的结论都是乐观的,但它们都是有价值的,因为这些都与美好生活相关。 4.积极心理学的关注点 积极心理学不只关注人类积极美好的一面,也关注人类病态的一面。无论是从事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积极心理学家,还是研究临床心理的积极心理学家,他们都承认人类美好的生活中存在着偏见和争端。 5.积极心理学的本质 积极心理学并非是一场根本性的革命,而是对研究问题的重新聚焦,是使用以往的心理学研究范式研究新领域中关于美好生活的问题。 6.积极心理学的分支 积极心理学涉及心理学很多的分支,如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应用临床心理学和组织管理心理学,但在发展心理学、社区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中还不是很流行,在认知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中,积极心理学仅仅是个开始。 7.积极心理学的支柱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第4版)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10章~第12章【圣才出品】

第10章健康心理学 10.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归纳】 考点一:与健康相关的概念 1.健康、心理健康与健康心理学 (1)健康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 (2)心理健康定义

心理学家把心理健康定义为:个体能够积极地、正常地、平衡地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的良好心理状态,心理健康者不仅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还能够与社会相和谐。 (3)健康心理学定义 健康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之一,它致力于研究人们怎样保持健康,研究内容包括人们患病的原因,人们生病后的反应以及健康预防等。 2.健康模式的变迁 在医学领域,人们对健康的模式的观念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表10-1 健康模式的发展阶段

3.心身疾病 (1)什么是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属于躯体疾病,但其产生、发展、治疗与预防都和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对这些疾病的治疗也采取心理治疗的方法。一般来讲,心身疾病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①是由情绪和人格因素引发的疾病; ②患者身上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 ③患者躯体变化与正常情绪反应时的生理变化相同,但更为持久和强烈; ④心身疾病不是神经症和精神病,后两者没有器质上的异常。 (2)心身疾病及其致病因素分析 心身疾病的种类很多,研究发现,心身疾病往往和个体的一些人格特征联系在一起。心身疾病的产生是因为心理因素导致应激或情绪反应,并进而出现身体器质性病变的过程,总结心身疾病的致病原因,除了人格特征之外,还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表10-2 心身疾病的致病原因

考点二:压力 1.生活事件 (1)定义 生活事件是指对个体生活可能产生影响的变化性事件,它表明了生活变化对个体健康的价值。 (2)生活事件与应激 生活事件会给个体带来压力,个体应对这些压力的过程被称为应激,它是身体对威胁性事件所产生的一种生理性反应。Holmes和Rahe发现,应激的产生取决于人们在应对外界事件时所做的转变及适应的程度:转变越多,应激就越强烈。 (3)生活事件的测量 为了评价这些转变对个体的影响,Holmes和Rahe编制了《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在这个量表中,一个事件所得到的“生活转变值”越高,它对个体的影响就越大。许多研究表明,人们在该量表上的得分越高,他们的身心健康就越糟糕。 我国学者杨德森和张亚林编制了一个适合中国人的生活事件量表,该量表包含48个项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课后习题(态度与偏见)【圣才出品】

第6章态度与偏见 1.什么是态度?它包含哪些心理成分? 答:(1)态度是社会心理学中定义最多的一个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定义。但是以下三位学者的观点具有代表性: ①G.Allport认为态度是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通过经验组织起来,影响着个人对情境的反应。他的定义强调经验在态度形成中的作用。由Allport对态度的定义演变出的态度实体派主张将态度看作存储在记忆中的稳定的实体结构。 ②Krech认为态度是个体对自己所生活世界中某些现象的动机过程、情感过程、知觉过程的持久组织。他的定义忽略了过去经验,强调现在的主观经验,把人当成会思考并主动将事物加以建构的个体,反映了认知派的理论主张。由Krech对态度的定义演变出的态度建构派主张态度是人们依据当前信息做出的临时判断。 ③Freedman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他的定义强调了态度的组成及特性,是目前公认的对态度的较好的解释。 (2)态度的心理成分 Freedman对态度的定义包含三个成分: ①认知成分 指人们对外界对象的心理印象,包括有关的事实、知识和信念,认知成分是态度其余部分的基础。 ②情感成分

指人们对态度对象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及由此引发的情绪情感,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与关键,情感既影响认知成分,也影响行为倾向成分。 ③行为倾向成分 指人们对态度对象所预备采取的反应,具有准备性质。行为倾向成分会影响到人们将来对态度对象的反应,但它不等于外显行为。 2.通过态度预测行为时我们应该注意哪些因素? 答:人们的态度与行为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人们经常从他人的态度来预测其行为。但是态度与行为之间并非一对一的关系,态度只是一种行为倾向,并不等于实际行为。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受到大量其他因素的影响。通过态度预测行为的时候,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尤其重要: (1)态度的特殊性水平 在通过态度预测行为的时候,首先应该看看态度是指向一般群体还是特殊个体。许多研究者发现态度的特殊性越高,其预测行为越准确。 (2)时间因素 时间因素也影响人们用态度预测行为的准确性。一般说来,在态度测量与行为发生之间的时间间隔越长,不可知事件改变态度与行为之间关系的可能性越大。 (3)自我意识 内在自我意识高的人较为关注自身的行为标准,因此用他们的态度预测行为有较高的效度;而公众自我意识高的人比较关注外在的行为标准,所以难以用他们的态度对其行为加以预测。 (4)态度强度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自我概念)【圣才出品】

第3章自我概念 3.1 复习笔记 一、关于自我研究的历史 自我,又称自我意识,是社会心理学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对自我的关注贯穿于人类认识自己的全过程。 (一)哲学先贤眼中的自我 1.亚里士多德把自我看成是一个单纯而又主动的实体,即所谓的灵魂,并认为灵魂联合了个体多种知觉。 2.洛克从经验主义角度出发,将自我与人的记忆相联系,认为人的自我统一性是由人们的记忆完成的。 3.休谟声称自我完全是虚构的,只是“我”这个代名词所指的幻想的东西。 4.康德在古典的灵魂论或称为实体论的基础上,提出超验的自我的概念。 (二)早期心理学家眼中的自我 1.詹姆斯 詹姆斯将自我区分为经验的自我与纯粹的自我,其中经验的自我包括物质自我、社会自我,精神自我。他还认为自我知觉具有二元性:自我既是由对自己的看法与信念所组成的“宾我”,又是一个活跃的信息处理器,即“主我”。 2.库勒

库勒提出自我是通过人际关系建立的自我,不仅是一个个人实体,还是社会的产物,他把自我的这个方面称为投射自我或镜中自我。 3.Mead Mead强调社会经验在自我形成中的作用:他指出当个体与其他人可以比较时,个体只有采取在某一社会环境中其他个体对自己的态度时,互动才能进行,没有社会经验,自我便不可能产生。 4.沙利文 沙利文十分强调自我发展的社会和人际关系基础,强调家庭成员对儿童自我形成的直接作用,认为“自我”概念只有在人与人关系中才能进一步得到发展。 5.Eormuth Eormuth从生态系统观来把握自我的发展,他把客体、他人和环境整合为一个自我生态系统,认为自我概念与自我生态系统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在互动中实现动态平衡。 6.T ajfel和Turner Tajfel和Turner的社会认同理论认为,社会关系是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努力使自己对自己感觉良好,所以当人们发现自己所属的群体比其他群体更好时感觉更好。 由此可见,从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上来看,心理学大家们也都非常强调自我概念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 (三)当代心理学眼中的自我 1.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人格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 社会心理学概述)【圣才出品】

第1章社会心理学概述 1.1复习笔记 心理学的发展体现了人类理解自我的探求过程。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分支之一,不仅关注个体本身的特性,还把个体与社会的种种关系加以考虑,它的目的在于了解各种社会因素对个体及群体行为的影响。 一、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 (一)认识自己 对自我的研究是社会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社会心理学家对自我的分类以及对自我概念的测量,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 (二)认识他人 生活中人们时时刻刻在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尽管不同的人的行为差异很大,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人们对他人的认识可以从两方面人手 1.从对方的人格特点出发,知道对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从情境出发,知道对方在什么样的情境之下会有什么样的表现。 社会心理学非常强调从第二个方面去认识他人,在人和情境之间,外部情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大于内在个人特点的影响。 (三)认识社会 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社会的形态常常决定着个人的行为选择。通过学习社会心理学,

人们能够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的特性,以及在这样的社会中个人的可能反应,从而有助于更好地适应社会。 (四)认识生活的价值 从个人的角度来讲,要想理解生活的意义,首先就必须知道人们最需要什么。Kennon M.Sheldon(2001)等人发现,自主(autonomy),能力(competence),关系(relatedness)和自尊(self-esteem)是人们最需要的品质。 二、社会心理学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对于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不同的心理学家有不同的观点: 1.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J.L.Freedman从行为主义的思路出发,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系统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涵盖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所有领域,包括与社会现象直接相关的各种行为。 2.D.Myers从社会认知的思路出发,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怎样想、怎样相互影响以及怎样与别人相联系的科学。 3.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吴江霖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心理活动的变化发展的科学。 4.沈德灿教授,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二)社会心理学与常识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第4版)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4章)【圣才出品】

第1章社会心理学导论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归纳】 考点一:学习社会心理学的意义 表1-1 学习社会心理学的意义

考点二: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表1-2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2.社会心理学与常识 (1)联系 一定程度上,社会心理学可以用常识来说明,但常识有时未必正确。(2)区别 ①常识是理性的产物,而社会心理学中的人类行为具有非理性特征。 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会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而常识不同。 3.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领域 表1-3 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

考点三:社会心理学简史 1.学派时期的社会心理学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从而宣布了现代心理学的诞生。19世纪末到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各个理论流派的理论发展最为迅速。行为主义(第一势力)、精神分析(第二势力)和人本主义(第三势力)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三个流派。

表1-4 各理论流派的心理社会观 2.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表1-5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1.2 课后习题与详解 1.怎样理解社会心理学知识与常识的关系? 答:(1)社会心理学的界定 ①J.L.Freedman 从行为主义的思路出发,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系统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他认为,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们如何认识他人,如何对别人做出反应,别人如何对人们做出反应,以及人们怎样受所处社会环境影响等问题,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涵盖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所有领域,包括与社会现象直接相关的各种行为。

②D.Myers 从社会认知的思路出发,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怎样想、怎样相互影响以及怎样与别人相联系的科学。他从社会认知和社会影响角度对社会心理学的重新界定,使得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畴更为广泛。 ③吴江霖 结合他对心理学框架的看法,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心理活动的变化发展的科学。他的定义明显是以个体为主,尽管也提到了“若干个体”,但“若干个体”并不等于集体。 ④沈德灿 对国内众多学者的社会心理学的定义进行分析整合后,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这个定义也是人们认为最全面的。 (2)常识的界定 常识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积累的经验,对事物的认识等。 (3)社会心理学的知识与常识的关系 ①社会心理学的知识与常识有着紧密的联系,社会心理学在一定程度上可用常识说明,但是常识未必就是正确的。 ②社会心理学之所以与常识不同,与人类行为的非理性特征有着紧密的联系。社会心理学与常识的不同还表现在意识形态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上。尽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似乎不带有意识形态的成分,但是由于社会心理学家所研究的问题的特殊性,还是或多或少会受到价值观和信念意识形态的影响。 2.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谈谈社会心理学对人类生活的广泛影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