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政府如何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来缓解一国的经济

政府如何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来缓解一国的经济

政府如何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来缓解一国的经济
政府如何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来缓解一国的经济

政府如何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来缓解一国的经济政府通过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宏观经济活动,从而达到缓解经济的目的。

一、财政政策

政府通过运用税收和财政支出两种财政政策手段来调节宏观经济活动,政府将税收与财政支出作为影响宏观经济的变量,调整这些变量来达到政府控制经济的目标。

财政政策是一国政府为达到既定目标而对税收、财政支出作出的选择或决策。其中,税收主要是税收和公债;财政支出主要是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政府通过运用税收和财政支出两种财政政策手段来调节宏观经济活动,将二者作为影响宏观经济的变量,调整这些变量来达到政府控制经济的目标。

财政支出

政府支出是整个国家中各级政府支出的总和,主要是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政府购买是指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包括购买军事物资、警察装备用品、政府机关办公用品以及支付给政府雇员的工资薪金。政府购买支出中,发生了商品和劳务的实际交易,因而直接形成了社会需求和购买力,是社会总需求和国民收入的一部分。政府购买支出的变动会直接影响社会总需要水平,对整个社会总需需求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直接对产品市场产生重大的影响。当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增加社会总需求水平,从而刺激经济。反之,当社会总需求水平过高时,政府可以通过减少购买支出水平,如减少军费开支,实行裁员等,降低社会总需求水平,以此来抑制通货膨胀。因此,变动政府购买支出水平是政府调整宏观经济活动的有力手段。

税收

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预先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税收作为调节宏观经济的手段是通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来实现的。例如,经济萧条时,政府采用减税或降低税率的措施刺激消费和有效需求从而增加生产和就业,起到阻碍经济衰退的作用。在经济过热时,政府可以采取增税或提高税率的措施抑制总需要过度增加,起到反通货膨胀的作用。改变所得税结构,使高收入者增加些赋税负担,使低收入者减少负担,同样可起到刺激社会总需求的作用,从而降低了经济波动的程度。因此,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是政府调整宏观经济活动的有力手段。

二、货币政策

根据对总产出的影响方面,可把货币政策分为两类:扩张性货币政策(积极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稳健货币政策)。在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采取措施降低利率,由此引起货币供给增加,刺激投资和净出口,增加总需求,称为扩张性货币政策。

反之,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太高时,中央银行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货币供给,以提高利率、抑制投资和消费,使总产出减少或放慢增长速度,使物价水平控制在合理水平,称为紧缩性货币政策。

具体的货币措施:

运用货币政策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七个方面:

第一,控制货币发行。这项措施的作用是,钞票可以整齐划一,防止币制混乱;中央银行可以掌握资金来源,作为控制商业银行信贷活动的基础;中央银行可以利用货币发行权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

第二,控制和调节对政府的贷款。为了防止政府滥用贷款助长通货膨胀,资本主义国家一般都规定以短期贷款为限,当税款或债款收足时就要还清。

第三,推行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通过它的公开市场业务,起到调节货币供应量,扩大或紧缩银行信贷,进而起到调节经济的作用。

第四,变动法定准备金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准备金率,据以控制商业银行贷款、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

第五,再贴现率政策。再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之间的贴现行为。调整再贴现率,可以控制和调节信贷规模,影响货币供应量。

第六,选择性信用管制。它是对特定的对象分别进行专项管理,包括:证券交易信用管理、消费信用管理、不动产信用管理。

第七,直接信用管制。它是中央银行采取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直接进行干预和控制的措施,以控制和引导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

政府如何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来缓解一国的经济萧条

政府如何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来缓解一国的经济萧条 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一、宏观的财政政策划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是根据财政政策调节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中的不同功能来划分的:(1)扩张性财政政策(又称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主要措施有:增加国债、降低税率、提高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2)紧缩性财政政策(又称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主要措施有:减少国债、提高税率、减少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3)中性财政政策(又称稳健的财政政策)是指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温和,既不显得趋强也不显得趋弱。 二、货币政策分为两类:扩张性货币政策(积极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稳健货币政策)。在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采取措施增加货币供给,由此引起利率降低,刺激投资和净出口,增加总需求,称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反之,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太高时,中央银行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货币供给,以提高利率、抑制投资和消费,使总产出减少或放慢增长速度,使物价水平控制在合理水平,称为紧缩性货币政策。近年我国根据不同的经济局势推出了不同的财政政

策,其中包括:促进国民经济调整的财政政策、紧缩的财政政策、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 三、当一国经济处于低迷的时期,为使经济尽快得到复苏,通常要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再加上积极的货币政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配套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一是增发国债,推出财政专项投资,增加财政拨付总量,扩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调整税收政策,降低税率、降低关税,支持出口、吸引外资和减轻企业负担。三是增加社会保障、科教卫生等重点领域的投入。四是充分发挥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通过转移支付和二次分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和个人消费能力。五是降低创办新企业的门槛,给予技术升级、环保项目、新能源项目免息免税优惠,支持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国有企业改革,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积极的货币政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主要体现在:适度降低利率,降低银行准备金率,从而增加贷款额,增加市场流动性的投放。

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认识

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认识 管理系 11级09班陶海鸥 1103288 自1998年以来,面对总需求不足的严峻形势,中央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几年来,总需求有所扩大,经济持续增长,2002年GDP增长8%,政策效应明显显现,但总需求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政策效应不十分理想。本文试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影响政策效果的因素,以期寻求高政策效应的途径。 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通过发行国债,增加基础设施投资以带动投资和消费的增长,通过增加转移支付,给政府有关人员加薪以刺激消费,通过出口退税鼓励出口。从1998年-2002年政府发行国债6000多亿元,国债投资总规模达到3?2万亿元,一些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取得重大进展。 1999年开始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调整收入分配的政策措施,增加福利性支出和政策性补贴,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支持国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等,还大幅度增加了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补助,建立了艰苦边远地区的津贴制度,使居民消费水平有所提高,再加上消费信贷的配合,使城镇居民住房、汽车等大宗耐用消费品需求大量增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超过了财政支出的增长,供求矛盾有所缓解。 虽然积极的财政政策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但有效需求不足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物价水平持续低迷,通货紧缩压力依然存在,2002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总水平同比下降0?8%,批发价格指数

PPI下降3?9%,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3?4%。据统计600种主要商品中86?3%供大于求;就业压力明显增大,现有失业人口2000万人,每年新增就业岗位仅800万个;入世冲击开始显现,贸易摩擦不断增加。 2001年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一直保持在10%以上的增长速度,其中政府投资是推动投资增长的主导力量。尽管以增发国债为主要内容的积极财政政策在扩大基础设施投资进而拉动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财政政策的更主要作用在于拉动民间投资和消费,发挥乘数效应,刺激总需求增长;而我国政府投资乘数效应较小,启动民间资,带动总需求增长的作用有限。首先,我国政府投资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技术改造投资,产业关联度较小,带动链条较短;其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技术改造投资属于资本密集度和技术密集度较高的投资,投资带动的就业少,政府投资转变为劳动者收入的份额较少;再其次,在我国当前时期,由于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平均消费倾向较低,税率又较高,投资乘数较小;最后,我国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市场体系不完善,信用不足,市场缺乏效率,也使乘数变小。 而今年1月1日起,酝酿已久的增值税转型和成品油税费改革开始正式实施。专家认为,以资源要素价格和财税体制改革为着力点,推动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取得突破,也传递出一个重要信号,即当前的宏观调控不仅是面对困难的应急之策,更是长远发展的战略谋划。把握短期波动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在防止经济出现大幅起落的同时,更加注重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失时

2019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共10页

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主要经济职能部门年度会议基本已召开完毕,2014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也已浮出水面,综合各方面的信息,我们对2014年宏观经济政策走向分析判断如下。 一、深化改革: 经济政策的总纲 当前我国改革的难点在于利益调整,改革涉及面宽,触及利益层次深,风险比较大,改革难度越来越大。为在改革中防止改革设计的“碎片化”,防止改革目标“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急化”,防止推动主体的“部门化”。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在强化顶层设计的背景下,可以预计2014年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将紧紧围绕制度建设、体制改革,即将短期政策融入长期改革之中,注重短期宏观调控与重大制度建设相结合 2014年,为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政府部门将进一步转变职能尤其是下放权力落实好“三个一律”:凡是市场能够调节的经济活动,政府一律不再审批;凡是企业投资项目,除了关系国家安全、生态安全、涉及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的一律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不再审批;对必须保留的审批项目,凡是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交由地方和基层管理。 二、稳中求进:

宏观调控政策的主基调 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7%,高于7.5%的预期目标,国民经济企稳住并逐步向好,说明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科学和中央推动改革、调整结构来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增长的举措是及时和有效的。因此,可以预计2014年的宏观调控仍将保持稳中求进的基调,即“明确区间,稳定政策,重在改调,长短结合”。 “明确区间”是指中央仍可能会明确要守住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守住防通胀的上限,以增强社会信心,稳定社会预期。为改善民生,确保人民的就业、收入能够增长,为改革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 “稳定政策”是指稳定宏观经济政策,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市场主体创造一个可以预期的平稳的政策环境,防止政策不当变动对市场机制的干扰。在保持政策弹性的基础上,尽量避免宏观政策的波动。 “重在改调”就是在稳定宏观政策的前提下,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向结构调整要发展的潜力,把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以改革促进创新发展,完善调控方式手段,强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生动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长短结合”是指政策要既着眼于解决当前问题,更着眼于为长期平稳可持续的发展打造基础,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抓住机遇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合理增长、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化解产能

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分析(同名42661)

包含四层含义:一是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二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三是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四是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今年7月份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突出强调了“稳增长”。会议公报中有这样一段关键性的话:“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扩大内需为战略重点,以发展实体经济为坚实基础,以加快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以保证和完善民生为根本目的,统筹当前与长远,更加注重拓宽增长空间,更加注重增长质量,更加注重激发发展活力,更加注重共享发展成果,着力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题,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从这段话看出,下半年经济工作的中心是“稳增长”。 在中国,宏观调控的目标除了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国际收支平衡外,还需要加两个,一是根据阶段发展要求,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是根据社会主义要求,调整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我国应在“稳增长”的基础上着力实现经济的平稳转型,首先,应贯彻破产制度;其次,应完善市场定价机制,进一步放开市场的准入管理;最后,应完善政府职能,解决政府越位、缺位和不到位的问题。 四.结论 本文从外需拉动作用减弱、内需依旧不足,经济下行趋势明显,面临经济稳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两难境界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得出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一个困难时期,中央对经济发展的实质性变化及时反应,于今年7月份提前5个月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门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并作出相应的经济决议。今年,中央扔坚持实施积极地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重视宏观调控的预调微调,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由“控物价”转变为“稳增长”,并着力在此基础上实现经济结构的平稳转型。努力使我国经济进入新的更加健康的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 【1】何克亮.如何认识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理论学习》 2012年10期 11-17 【2】吴思远.浅谈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和财政政策《宏观经济》 【3】张立群.我国宏观经济刑事特点及政策分析《阅江学刊》 2012年10月第5期 5-13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研究》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公共物品 2.外部性 3.货币流通速度 4.国内生产总值 5.通货膨胀 6.市场失灵 7.负外部性 8.挤出效应 9.潜在GDP 10.赤字依存度 二、简单题 1.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有哪些? 2.当增加政府支出时,IS曲线如何移动?为什么? 3.财政扩张带来的挤出效应的原因是什么? 4.请结合货币数量论(方程)说明货币供应量和物价的关系 5.何为自动稳定器?请说明它对缓和经济波动的作用。 6.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什么? 7.请阐述货币主义学派的主要观点 8.私人储蓄、公共储蓄、国民储蓄的含义及其关系 三、论述题 1.请说明IS曲线、LM曲线的形状及原因,并分析曲线斜率的变化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2.请阐述浮动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的效果 3.请推导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及平衡预算乘数 4.请结合IS-LM-BP模型分析固定汇率制度下政府增发货币所产生的影响。

四、分析题 1.假设对于一个特定的经济体,在特定的时期内,投资等于100,政府支出为75,净税收固定在100,消费有下面的消费方程决定: C=25+0.8Y D 是可支配收入。请回答: 其中,Y D (1)均衡收入水平是多少? (2)政府支出乘数值是多少?税收乘数呢? (3)假设投资下降了40个单位,变成60,请问新的均衡收入是多少? 2.请结合IS-LM-BP模型分析固定汇率制度下政府增发货币所产生的影响。 3.假定货币需求为L=0.2Y,货币供给为M=200,消费C=90+0.8Yd,税收T=50, 投资I=140-5r,政府支出G=50,求: (1)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 (2)若其它情况不变,政府支出G增加20,那么收入、利率和投资有什么变化? (3)是否存在“挤出效应”? 4.已知消费函数、投资函数分别为C=130+0.6Y和I=750–2000r,设政府支出为G=750亿元。试计算: (1)若投资函数变为I=750–3000r,请推导投资函数变化前和变化后的IS 曲线并比较斜率。 (2)增加政府支出时,请比较投资函数在变化前和变化后哪种情况的收入变化大?为什么? (3)增加货币供给时,比较投资函数在变化前和变化后哪种情况对收入的影响大?为什么?

(完整版)政府如何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来缓解一国的经济萧条

政府通过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宏观经济活动,从而达到缓解经济的目的。 一、财政政策 政府通过运用税收和财政支出两种财政政策手段来调节宏观经济活动,政府将税收与财政支出作为影响宏观经济的变量,调整这些变量来达到政府控制经济的目标。 财政政策是一国政府为达到既定目标而对税收、财政支出作出的选择或决策。其中,税收主要是税收和公债;财政支出主要是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政府通过运用税收和财政支出两种财政政策手段来调节宏观经济活动,将二者作为影响宏观经济的变量,调整这些变量来达到政府控制经济的目标。 财政支出 政府支出是整个国家中各级政府支出的总和,主要是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政府购买是指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包括购买军事物资、警察装备用品、政府机关办公用品以及支付给政府雇员的工资薪金。政府购买支出中,发生了商品和劳务的实际交易,因而直接形成了社会需求和购买力,是社会总需求和国民收入的一部分。政府购买支出的变动会直接影响社会总需要水平,对整个社会总需需求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直接对产品市场产生重大的影响。当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增加社会总需求水平,从而刺激经济。反之,当社会总需求水平过高时,政府可以通过减少购买支出水平,如减少军费开支,实行裁员等,降低社会总需求水平,以此来抑制通货膨胀。因此,变动政府购买支出水平是政府调整宏观经济活动的有力手段。税收 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预先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

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税收作为调节宏观经济的手段是通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来实现的。例如,经济萧条时,政府采用减税或降低税率的措施刺激消费和有效需求从而增加生产和就业,起到阻碍经济衰退的作用。在经济过热时,政府可以采取增税或提高税率的措施抑制总需要过度增加,起到反通货膨胀的作用。改变所得税结构,使高收入者增加些赋税负担,使低收入者减少负担,同样可起到刺激社会总需求的作用,从而降低了经济波动的程度。因此,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是政府调整宏观经济活动的有力手段。 二、货币政策 根据对总产出的影响方面,可把货币政策分为两类:扩张性货币政策(积极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稳健货币政策)。在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采取措施降低利率,由此引起货币供给增加,刺激投资和净出口,增加总需求,称为扩张性货币政策。 反之,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太高时,中央银行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货币供给,以提高利率、抑制投资和消费,使总产出减少或放慢增长速度,使物价水平控制在合理水平,称为紧缩性货币政策。 具体的货币措施: 运用货币政策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七个方面: 第一,控制货币发行。这项措施的作用是,钞票可以整齐划一,防止币制混乱;中央银行可以掌握资金来源,作为控制商业银行信贷活动的基础;中央银行可以利用货币发行权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 第二,控制和调节对政府的贷款。为了防止政府滥用贷款助长通货膨胀,资本主义国家一般都规定以短期贷款为限,当税款或债款收足时就要还清。

运用政府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对我国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政策进行分析撰写一篇不少于1500字的小论文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 摘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的两大政策支柱,相应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应是决定宏观调控成效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事关国民经济能否保持平稳运行和实现长期增长,因而在一个国家的策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宏观调控 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此后10多年,我国经济增长先后经历了速度过快、稳中趋降和平稳较快三个阶段,总体上呈现出持续增长和波动幅度收窄的良好态势。在这个过程中,财政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自2004年5月份以来采取的财政货币政策调控,深化财税管理体制改革,长期居高不下的投资规模终于大幅回落,物价无论是PPI还是CPI均疾步走低,货币供应量回到央行盯住范围内。从而体现了财政政策在促进体制改革、促进协调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5年,中国在加强财政宏观调控、推进依法理财、推进依法理财,推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实施了以“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为主要内容的稳健财政政策,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财政经济状况进一步改善。 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31627.98亿元,突破3万亿元大关,比

上年同期增长19.8%。2005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脉络已经清晰。国民经济在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的情况下,出现了几个值得关注的趋向:一是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连续下滑,目前已经进入理想的区间;二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顺利实施,人民币汇率在初始升值2%之后稳中有升;三是在人民币升值后净出口继续上升,贸易顺差大幅增加,外汇储备创历史新高;四是工业企业利润率下降;五是部分行业能过剩矛盾突出。 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增加了操作的难度。若要保持高增长、低通涨的理想发展格局,短期内通过利率、汇率调节经济增长、改善进出口平衡、提高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压缩长线投资等已经没有太大的余地。而与货币政策相比,财政政策则可以通过降低企业税负总水平、调整进出口关税政策、实行有差别的行业税制和税收优惠政策、调整公共支出的方向和比例、加大转移支付等措施,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抑制和消除目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健康因素,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 2003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在整个货币政策调控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从2003年4月份开始,人民银行通过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加大对冲外汇占款的力度;此后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向商业银行提示房地产信贷风险,要求商业银行加强信贷管理;此外,还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原来6%调高至7%。2004年一季度开始,人民银行连续出台了三大政策:3月25日起分别上调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4月25日起再次上调存款准

世界经济周期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浅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418718358.html, 世界经济周期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浅析 作者:王俊 来源:《商情》2020年第16期 【摘要】受美国2008年次贷危机影响,世界经济已进入了新一轮经济周期。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经过十几年政策调整,经济增速已慢慢稳定在6%左右,一定程度上对世界经济起到了“减速阀”作用,减弱了经济周期振动幅度。因此,在不确定的经济形势下实行逆周期经济政策是目前需考虑的现实。 【关键词】经济周期;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世界经济周期是指受某些因素影响,世界经济活动总体上表现出繁荣、衰退、萧条和回升的周期性的运行态势,且从长期来看,这种趋势循环重复。全球经济危机发生以来,世界已进入了新一轮经济周期,我国政府抗住经济压力,并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經济渐渐复苏,但目前经济发展前景仍不明朗。在此背景下,本文将尝试从世界经济周期角度来研究我国宏观经济政策,通过梳理过去20多年不同阶段施行的经济政策,并结合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探讨政府目前的宏观调控政策,以及展望未来经济发展态势。 一、世界经济周期的理论研究 (一)康波理论 19世纪末,帕尔乌斯首次提出在经济增长中存在着50~60年的长期波动,一战后,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研究战后世界经济波动态势,并提出了长波假设,其具体表现为价格波动,这奠定了康波理论的基础。一般认为,经济周期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和回升四阶段,繁荣和衰退是康波的上升期,而萧条和回升则是康波的下降期。从历史发展来看,资本市场共经历了四次周期波动,每周期总是伴随新兴技术革命。第一波是纺织和蒸汽技术发展,历时63年,第二波是钢铁和铁路技术发展,历时47年,第三波是电气和重工业领域发展,历时56年,第四波标志是汽车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历时43年,现阶段全球经济正处于第五轮康波周期中。 (二)金融周期说 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共同作用影响世界经济,金融本身具有独立性,但同样也会反作用于实体经济,因此,宏观经济研究应当将金融因素置于核心地位。“金融周期说”是经济危机发生以来比较流行的说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凯恩斯时期,后来信贷理论的发展正式拉开了金融周期理论研究。“金融周期说”认为金融是经济周期的重要传导渠道,并根据金融运行现状,模拟了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去年中国经济继续以超高速度增长,既给中国带来了骄傲,也给政府带来了尴尬。骄傲的既给中国带来了骄傲,也给政府带来了尴尬既给中国带来了骄傲是,中国再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似乎正朝着其梦寐以求的世界强国的地位又迈进了一步。尴尬的是,几乎所有的政府宏观调控目标,如降低增长速度、改变依靠出口和投资带动增长的经几乎所有的政府宏观调控目标,如降低增长速度、几乎所有的政府宏观调控目标济结构、将更多的资源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等等,都没有能如期实现济结构、将更多的资源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等等,都没有能如期实现。中央政府的权威似乎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有效。这种尴尬的局面表明,中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正面临进退失据的困中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正面临进退失据的困境。这种困境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中的三个难点问题的具体体现。 第一个难点是,经济增长的速度既高不得、又低不得第一个难点是,经济增长的速度既高不得、又低不得。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始终停留在一种外延式的增长陷阱之中。按照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的绿色国民生产总值统计口径,如果将增长的环境和社会成本也考虑在内,中国实际上是负增长。换一句话说,中国当前的增长,是以破中国当前的增长,中国当前的增长坏未来中国人民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来实现的。这样的增长,说好听一点是借来的增长,说坏未来中国人民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来实现的难听一点是掠夺来的增长。这样的增长一是没有福利效果,二是不可能持续。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把经济增长速度降下了,把经济中的结构问题调整好。但是,中国目前有五六千万的城镇失业人口,还有两亿多的剩余农村人口等待流向城镇。经济速度一降下来,

对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简要评价

对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简要评价 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风云跌宕愈趋复杂,全球性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冲击仍不容小觑,国内需求也存在放缓压力,房地产市场、投融资平台、民间借贷等领域潜在风险增大。在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与国内通胀的双重压力下,国内经济面临着原材料价格上涨、生产成本上升、融资环境恶化、外部需求下降等多方面挑战。但同时作为“十二五”的开局之年,经济保持较快发展的冲动和政策周期效应会更加明显,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为不争事实。 一、2012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与宏观政策基调 2012年,中央明确经济工作的总基调是稳中求进。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进,就是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 所以,2012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主基调就是在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同时,增强宏观经济政策的弹性与灵活性,进一步释放中小型企业及新兴产业的活力和潜力,努力防范和化解风险,积极推进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争取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而在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上,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要准确把握经济走势的趋势性变化,更加注重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把握好调控的力度、节奏、重点,并根据形势变化及时做出预调微调,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就是根据目前经济运行情况,宏观经济政策要保持调控方向的连续和稳定,基调不作大的调整。 增强针对性,就是要在把握好宏观调控方向的同时,使政策更好地体现分类指导、有保有控的要求,不搞“一刀切”、不搞“急刹车”,更好地解决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增强灵活性,就是要根据形势的变化,对宏观政策进行适时适度的预调、微调,既要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势头,保持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又要缓解企业的经营困难,防止经济增速的过度下滑。 增强前瞻性,就是要加强国内外形势的跟踪监测,及时发现经济发展的苗头性问题,搞好各项政策的统筹协调,防止不必要的叠加,增强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成果,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具体来说,就是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继续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其中,积极的财政政策具体包括继续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加大民生领域投入,积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严格财政收支管理,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而稳健的货币政策则是根据经济运行情况,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优化信贷

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

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为应对当时的严峻经济形势,中国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1998年至2002年,中国面临通缩压力,那时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是增加货币供应量。2003年以来,面对经济中出现的贷款、投资、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等新变化,稳健的货币政策内涵开始发生变化,适当紧缩银根,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 “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被确定为2007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按照今年6月1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在坚持稳健的前提下,货币政策要“稳中适度从紧”,已释放出了适当控制货币投放的信号。 2007年12月0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明年经济工作时明确提出,明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已实施了十年之久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将“功成身退”,取而代之的是从紧的货币政策。在2007年的“一个防止”的基础上增加为“两个防止”: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 2008年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一年来,中国宏观调控政策经历了迅速而大幅度的调整:从“双防”转向“一保一控”(7月2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了下半年经济工作的任务: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即“一保一控”),再转向“保增长、扩内需”。

2008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根据金融危机中的经济现状分析,扩大内需、保增长成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因此宏观经济政策也进行了重大的调整,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 2009年最突出的政策主线是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成为2009年影响金融市场最为显著的经济变量。 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10年提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发展中小城镇和转变发展方式等调整措施,被各界广泛认同。在中国经济企稳向好之际,明年经济增长将重点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货币政策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 2010年延续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1年转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连续六个月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2011年世界经济的总体特点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异化程度降低,经济形势波动起伏,机遇和挑战并存。美国经济进入复苏轨

第十三章 宏观经济政策

第十三章宏观经济政策 第一节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宏观经济政策是国家进行总量调控,以达到一定目的的手段。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应该达到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稳定,为此要同时达到四个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稳定经济增长,如果考虑到开放经济,还包括国际收支平衡。 经济增长是达到一个适度的增长率,这种增长率要既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所能达到的。减少经济波动并不是要消灭经济周期,只要使波动的程度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而且,尽量缩短经济衰退的时间,使衰退程度减少到最低,就达到了目的。 充分就业并不是人人都有工作,只要消灭了周期性失业就实现了充分就业。 物价稳定是维持一个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这种通货膨胀率能为社会所接受,对经济也不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国际收支平衡。持续的出口大于进口,或者持续的进口大于出口,都是收支失衡,将对国内经济运行产生冲击,导致经济波动。 第二节财政政策 一.财政政策的含义及政策工具. 1.财政政策含义: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改变财政收入和支出来影响社会总需求, 以便最终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西方宏观财政政策的理论依据是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凯恩斯认为:国民收入水平和就业水平取

决于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作用下,社会总需求总是不足的,在总供给既定的情况下,不充分的有效需求所决定的国民收入水平,不能使资源充分利用,从而导致生产下降和失业增加。为此,政府需要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刺激社会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和提高就业水平,如果社会总需求膨胀时,政府可通过宏观调控抑制社会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和降低就业水平。 2.财政政策工具. 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政策。 (1)财政收入政策工具包括税收和公债。 政府税收是政府按法律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通过改变税收总量和税率会影响社会总需求,因而影响国民收入。如果政府税收不足以弥补政府支出时,可以发行公债。 公债是政府运用信用形式筹集财政资金的特殊形式,政府发行公债一方面能增加财政收入,属于财政政策,另一方面影响全面市场的扩张和收缩,进而影响货币供求和社会需求水平,所以也是重要的财政政策工具. (2)财政支出政策工具包括(政府购买,转移支付和政府投资。)政府购买支出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劳务的支出。 政府转移支付包括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失业救济金,农业补贴, 退伍军人津贴方面的支出。 政府投资包括公共项目工程和国家特殊重大项目的投资。

结合当前宏观经济形式分析我国应采取的财政政策重点

一、当前宏观经济环境下我国财政政策的基本现状 (一近年来财政政策的基本定调 财政政策取向是与对应的宏观经济形势密切相关的。自金融危机以来,国内外经济环境均面临较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财政政策的基本定调必然以积极的政策措施为主,这样才能保证国民经济发展维持在较高水平,同时保证社会就业率不受较大冲击。自世界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历年财政政策毫无例外全部为积极的财政政策。而这也充分显示了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下行阶段对经济增长的重要补充推动作用。 (二我国财政政策的主要指向 在政策指向方面,财政政策因具有较强的公共性质,一般以涉及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和公共福利事业为主。本部分中,我们以今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为例对此进行简要分析。报告中指出,最近几年来中央政府以财政投资的形式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加大了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环保、自主创新等方面建设,两年来新增投资4万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为1.26万亿元。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财政政策具体指向需以那些私人资本所无力或不愿进入的领域为主,从而起到补充社会投资失灵的作用。其中,居民社会保障支出、科教文卫事业、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是财政政策通常指向的具体领域。 (三近年来实施财政政策的主要成效 最近几年来政府为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新经济形式所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从效果上说是值得肯定和认可的。具体来看,金融危机后五年来我国因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而使得各项社会福利事业和基础建设都得到了长足进步。在“三农”工作领域,五年来中央财政累计共支出4.47万亿元,建立健全了种粮农民补贴制度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在国民教育领域,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五年累计达到7.79万亿元,全面实现了城乡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在自主创新领域,中央财政用于科技的投入五年累

中国近几年的宏观经济政策浅析

中国金融危机前后宏观经济政策浅析

内容摘要: 本文从07年年底开始,一直贯穿至今,归纳了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对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后我国经济发展的调控。文章从宏观经济政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双方面进行论述,侧重于财政政策,最后简单浅显地总结了我国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经济理论依据及其实际效果。 关键词:积极、宽松、宏观、结构调整、民生……

目录 一、导言: (4) 二、2008年金融危机前奏 (4) 三、08年金融海啸之后的经济低迷时期 (5) 四、2010年至今经济发展开始走进复苏 (6) 五、结语 (7)

一、导言: 从07年至今,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走过了一个“V”字形的轨迹。07年至08年金融危机之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高速发展的趋势,甚至有过热的倾向,股市泡沫严重,经济发展存在水分。08年10月金融危机危及到中国后,中国经济一下从极度繁荣、有活力,坠入了低迷的深渊。经过国家积极灵活的宏观政策调控,在2010年中国经济已经开始了渐渐的复苏,可以说,如今中国的经济已经走出了“V”字的拐点,重新开始了高速稳健的发展。这其中国家宏观的经济政策可以说起到了举重若轻的作用。 二、2008年金融危机前奏 07年是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一年,而在高速之中,已经出现了过热的趋势。在统计年鉴中的数据显示,在06年以及以前的年份,物价指数一直保持在一个正常的较低水平,是经济正常发展的体现。但07年的物价指数中,居民消费指数较06年上涨了4.8%,股市过热,整个经济的发展和运行已经开始产生泡沫。 面对过热的经济发展和物价上涨趋势,07年底,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国家出台了计划的08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其主旨即为:“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可以高度概括为:从紧的财政政策和适度紧缩的货币政策。具体表现如下: (一)从紧的财政政策:首先,优化政府的支出结构,加大对社会福利的支出幅度,间接地就减少了投资支出。其次,运用财税杠杆,大力支持粮油肉等农 产品生产,同时做好必需商品进口,加大产品市场的供给,抑制物价的上涨。再 次,调整产业结构,在创新型领域实行税收的优惠政策,鼓励经济产业的转型。 最后,针对原材料、能源等的价格上涨,鼓励新能源的开发,以期在未来能对能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研究分析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分析

————————————————————————————————作者:————————————————————————————————日期: 2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分析 ------由微观数据看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摘要: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经过2009、2010年两年的经济复苏之后,我国经济又逐渐恢复。随后2011年和2012年有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两年,“复杂性”“多变性”贯穿其中,发展和变化多端。由于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新兴市场资产泡沫和过剩流动下通胀压力加大,国际保护主义升温。未来国际经济和金融形势更趋复杂,中国处于十分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内生增长动力强劲,国内投资不足,通货膨胀不减,经济周期波动,急需结构调整。 关键词:经济增长国内生产总值通货膨胀失业率投资 对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分析,须先由具体的相关数据分析开始:一、GDP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从2006年至今GDP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0%以上,2012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193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8%。GDP绝对额的快速增长,带来的是我国国力的迅速提升和财富的不断增加,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但是与此同时,我国GDP高速增长的背后也隐藏着诸多的问题。首先,我国GDP的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特别是经过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政府推出四万亿投资计划,这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2008年,资本形成总额对GDP的贡献率为47.5%,拉动GDP 4.6个百分点;2009年,资本形成总额对GDP的贡献率更

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与形势分析(上)

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与形势分析(上)

————————————————————————————————作者:————————————————————————————————日期:

2015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与形势分析(上) 袁钢明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二0一五年三月 今天的主题是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与形势的分析,并且还要结合两会的热点,以及一些政策的讨论。那么,我们现在面对的情况是,2015年马上就要展开了,在此之前我们回顾一下2014年,在此基础上分析一下2015年。2014年总的来说是“困难重重、稳中趋缓、有稳有缓”,2015年是“隐患难消、退中求稳”。 一、2014年宏观经济形态 (一)2014年宏观经济的变化 按照我的研究,目前的宏观经济势态是“有退有进”。当然政府报告和中共中央说的是“稳中有进”,中央电视台归纳的是“三稳四进”,就是政府报告中说的“增速稳、就业稳、价格稳”,“四进”就是经济协调性可持续性增强,发展质量提升,人民生活改善,改革开放新突破,“进”主要从运行质量和结构状态上来说,这是政府报告的说法。但是,根据我的研究或者经济的实际情况来看,它是“有退有进”,不完全都是“进”。 那么,按照统计局最新的说法是“稳中趋缓”,“缓”是什么东西呢?就是减缓或者放缓,就是稳中有退,稳中有落,不是稳中有“进”,是有“落”。为什么呢?因为稳中出现了放缓。前面三句话不一定是稳,应该是“增速落、就业增、价格落”,也就是两落一增。从结果和运行状态上来看,相对于上面的说法,是增长底线失守后撤,增长底线是7.5%,原定的底线后撤到区间去了。结构调整进退交错,收入增速全面下落,虽然人民生活有所改善,但是政府、企业、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全面下落。改革创新,且行且止,就是正在前进,也有停止不前的地方,因为有困难。风险挑战新旧交加,有旧的风险的积累,也有新的风险的产生。 那么看第一个图像,这是37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曲线,上下波动,去年掉到了7.4%,也就是说GDP增长速度“艰难守稳,似稳未稳”。为什么叫做“艰难守稳”呢?就是要想守住7.5%的底线非常艰难。你看最右端,从2012年底的7.7%降到了7.4%,降了0.3个百分点,没有守住7.5%。“似稳未稳”,看起来好像下降的幅度比2008年到2012年期间要平缓了,但是还在下落,所以还没有稳定。总的来看,我们进入了“新常态”。“新常态”的第一个特征就是高速增长换挡为中高速增长,高速增长指的是以前平均10%的高度增长,甚至10%以上,但是现在变成了7%多一点的中高速增长,因为10%的中间即5%的增长是中速,

近三年我国宏观政策的变化及个人分析

近三年中国宏观 政策的变化及个人分析

目录 近三年中国宏观 (1) 政策的变化及个人分析 (1) 一、政策提出背景 (2) 1、2015年度经济政策背景 (2) 2、2014年度经济政策背景 (2) 3、2013年度经济政策背景 (3) 二、近三年预期目标的制定 (3) 1、2015年度目标制定 (3) 2、2014年度目标制定 (3) 3、2013年度目标制定 (4) 三、近三年经济中出现的问题及政策分析 (4) 1、对下行因素的分析 (5) 2、对企稳或上行因素的分析 (5) 3、对一些不稳定因素的分析 (5) 四、近三年中国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预测 (6) 1、2015年中国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预测 (6) 五.经济预测与政策应对 (6) 1、2015年经济预测与政策应对 (6) 2、中长期视角下的中国经济潜在增速 (7) 3、改革、发展和治理应取的方向 (7) 4.走向好的治理的三要素:法治、执行力和问责 (8) 六、个人分析 (8) 一、政策提出背景 1、2015年度经济政策背景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决策部门再次打开稳增长的政策工具箱。自3月份以来,国务院及各部委不断出台新的政策和措施,为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习近平主席在博鳌论坛上发表主题讲话时表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中国经济体量大,韧性好,政策工具多。国家发改委秘书长李朴民表示,将围绕“7大类重大投资工程包、6大领域消费工程”和“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充实项目库,形成“实施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滚动机制。 2、2014年度经济政策背景 面对经济持续下行的压力,政府坚持去年以来的探索,继续创新调控思路和方式,在加强区间管理的基础上,推出定向调控措施,宏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主要指标处于合理区间,特别是在经济增速稳中缓降的同时,结构优化效应增强。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继续处于合理区间。经济增长和就业仍在下限之上。下行与上行因素并存,结构优化效应增强。最近两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一个特点是,上有压力、下有支撑,向新常态转换。

第十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流动偏好陷阱中()。 A.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十分有效B.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无效 C.货币政策无效和财政政策有效D.货币政策有效和财政政策无效 2.如果投资对利率是完全无弹性的,由于货币供给的增加引起LM曲线的移动将()。 A.不增加收入,但降低利率B.提高收入水平并降低利率 C.提高收入水平和利率D.不增加投资,因而不增加收入 3.采纳下列哪些财政政策可将经济稳定在充分就业水平()。 A.确保货币供给不会增加过快或过慢B.改变政府的支出水平和税收水平 C.运用财政赤字政策减缓经济衰退 D.采取能够在整个经济周期使联邦预算保持平衡的政策 4.当政府税收或转移支付有一定变化时,消费将()。 A.变化相等的数量B.保持稳定不变,如果可支配收入不变 C.变化幅度肯定比税或转移支付幅度小 D.变化的多少,要决定于由此而引起的可支配收入水平的变化以及边际消费倾向 5.在三部门经济中,当以下因素如何变动时,IS曲线会变得较为平缓() A.投资对利率的变动较为敏感B.边际消费倾向较小 C.税率较大D.货币供给增加 6.如果经济处于流动性陷阱,那么()。 A.利率的变动对投资没有影响B.投资的变动对计划的总支出没有影响 C.公开市场活动不会引起货币供给增加D.实际货币供给增加对利率没有影响 7.减税将()。 A.通过增加可支配收入而增加总支出B.通过引起利率下降而增加总支出 C.通过减少可支配收入而减少总支出D.通过引起利率的上升而减少总支出 8.如果同时出现货币收缩和政府开支扩大,通过IS-LM分析,则()。 A.GDP和利率都有会上升B.利率会上升,而对GDP的影响则不明确 C.GDP会上升,但利率则会下降D.GDP会下降,但对利率的影响不明确 9.下列哪项不是政府调整总需求的财政政策手段()。 A.改变政府购买水平B.改变政府转移支付水平 C.改变税率D.改变货币发行量 10.你认为下列哪些情况在衰退期是不会出现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