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拉图尔科学人类学的反身性问题

拉图尔科学人类学的反身性问题

拉图尔科学人类学的反身性问题
拉图尔科学人类学的反身性问题

第20卷,第6期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Vol.20 No.6 2003年12月 Science,Technology and Dialectics Dec.,2003

?科学学与科学管理?

拉图尔科学人类学的反身性问题

曾晓强

(重庆工商大学科研处,重庆400067)

摘 要:本文探讨科学人类学的反身性问题,即建构论如何适用于科学人类学自身的问题,力图借助人类学的认识论反思和拉图尔(https://www.wendangku.net/doc/ff9475353.html,tour)有关“说明的政治学”的论述对科学人类学的反身性运用的有效性作出辩护。

关键词:科学人类学;反身性问题;说明的政治学

中图分类号:N031;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80(2003)06-0046-04

拉图尔的科学人类学追踪创制中的科学和型塑中的社会,进而给出这样一幅科学图景:科学知识的生产把各种社会的和非社会的因素纳入其中,知识的生产过程就是型塑自然和社会的过程,知识不是对世界的表象而是型塑世界的过程和能力;科学在建构一张科学、技术、自然与社会构成的无缝之网,也在这张网中被建构。[1]现在的问题是,这种反表象主义的、介入性的和彻底建构论的知识观念如何适用于科学人类学本身?这就是科学人类学的反身性问题。这个问题对科学人类学来说是生死攸关的,因为它直接关涉科学人类学的一切表述和论证的有效性。科学人类学视知识为建构,那么,科学人类学作为一项知识活动也就不能合理地把自己排除在建构活动之外而占据一个超越的位置。科学人类学必须承认它是在建构一幅科学图景,而并非在客观地描述一幅科学图景。当我们说“科学人类学在建构一幅建构论的科学图景”时,我们感到科学人类学自我辩护的困难。也许,科学人类学很难就反身性问题给出恰当的自我辩护,本文也无意贸然地提出一个完备的辩护策略,只能满足于把反身性问题“作为问题”。尽管如此,本文仍然尝试着依据拉图尔科学人类学的理路给出辩护,努力把建构论贯彻到底。

一 拉图尔有关反身性问题的早期论述

在“科学知识社会学”诞生之初,反身性问题就提出来了。反身性和因果性、无偏见性、对称性一起构成了布卢尔(D.Bloor)强纲领的四条基本原则。何谓反身性,即针对自然科学的解释模式必须适用于社会科学以及科学知识社会学本身。那么拉图尔对布卢尔的强纲领作何评价呢?“布卢尔把杜尔凯姆的社会结构指定为中心,把‘对称’之名给予这个原则:用同样的社会学措辞(sociological term)说明科学发展中的成功和失败。这的确是一个重要的进步,因为此前,只有好科学的说明才诉诸自然,坏科学的说明才诉诸社会。然而,这个对称原则的这种成功掩盖了布卢尔之论证的彻底不对称。社会被用来解释自然!我们从一极出发去解释另一极。”[2]在拉图尔看来,布卢尔用社会因素来“对称地”解释有关自然的信念,这实际上赋予社会比自然更多的实在蕴义,从而未能“对称地”对待社会和自然。一旦我们用社会来解释自然,这就预设了社会科学相对于自然科学的超越地位和权威性。由此看来,布卢尔对反身性的诉求失败了,因为适用于自然科学的解释实际上未能适用于社会科学,“社会建构论”未能适用于“社会建构论”本身。显然,这种反身性诉求很容易要么陷入悖论,要么陷入虚无主义。拉图尔的科学人类学面临着类似的困境。不过,拉图尔在知识论上已经越出了布卢尔的表象主义,而贯彻了介入性的和构造论的知识观,这幸许能为拉图尔提供一条自圆其说的途径。

拉图尔的科学人类学肇始于《实验室生活》。该书用了很大篇幅来说明其民族志的考察和表述方式,阐明了民族志方法的建构论蕴义。该书力图向读者表明,尽管该书的其中一个作者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对萨尔克研究所作了实地考察,尽管该书作为民族志文本使用了大量的记录和图片,作者本人并不宣称该文本拥有描述和评论该实验室活动的权威,而承认该文本同样是作者在田野考察之后编辑和构造出来的。拉图尔在《实验室生活》1986年版的后记里讲述了一个小插曲:第一版的出版商以出版任何“宣称自己无价值”的作品不

【收稿日期】 2003-05-06

【作者简介】 曾晓强(1976-),男,四川自贡人,重庆工商大学科研处,科技哲学硕士,研究方向:科学知识社会学。

符出版习惯为由,要求作者删去了文末坦言原文本的分析“最终并不令人信服”的句子;而在1986年版中作者又将之补充回去了。在拉图尔看来,《实验室生活》如同其他作品一样,其命运掌握在读者的手中,并不因其分析或内容本身而获得任何特权。在后记中,拉图尔毫不隐晦地把《实验室生活》比拟为故事(story)。“正如我们前面表明的那样,报道(account)的准确(或虚构)程度依赖于该故事随后遭遇的对待,而非依赖于该故事本身。”[3]拉图尔并不认为这是一种内在矛盾或自我拆台,相反,一切文本的命运都是如此。他认为,“任何文本、实验室、作者和学科都在努力建立一个世界,在这样一个世界中,它们自己的解释凭借它们所获得的遵从者数量的不断增长而变得越来越可靠。”[4]由此可见,有关方法论反思的反身性问题在拉图尔科学人类学的开山之作中就成为其力图澄清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中确定拉图尔的基本立场:作为民族志文本的《实验室生活》并不自负地宣称客观地描述了实验室生活本身,“如实的描述”本身并不构成其可靠性的依据,它只是一个被构造的故事。可见,拉图尔自始就以建构论看待科学人类学自身。

二 人类学的自我反思

拉图尔的科学人类学是人类学实验时代所进行的尝试之一。而人类学实验时代的来临正是由人类学者在人文学科表述危机下的认识论反思所引发的。因此,不妨把科学人类学的反身性问题放到人类学的认识论反思这个大背景中来作一考察。

20世纪的人类学者承诺要完成两项任务:拯救异文化和批评本文化。通过描写异文化,反省本文化,促使对一些想当然观念进行重新检讨。人类学者努力以如实地描写异文化为己任。在这种努力中,人类学发展出一种独特的考察和表述方式,即民族志。民族志方法的要点在于,民族志学者进入并参与某个特定的族群或社区,进行田野研究,记录该族群或社区的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其社会和文化进行全面的描述。但是,民族志描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很快受到了质疑。一些富有反思性的学者指出,人类学者的研究有意无意地充当了西方文化霸权的工具,他们自觉不自觉地把西方的文化观念和个人的主观信念强加于异文化,“他们的研究歪曲了非西方民族的社会现实”[5]。在此背景之下,人类学者对其方法进行了反思,进而对民族志文本本身做了大量的反思和实验,力图提供更客观和更富反思性的民族志文本。在此反思潮流中,吉尔茨的解释人类学影响甚大。在吉尔茨看来,“调查技术和过程并不决定民族志这种事业是什么,决定这点的是一种知识的努力,或借用赖尔的话,这种探索是一种对‘深描’的追寻。”[6]吉尔茨认为,在田野作业和民族志写作的过程中,人类学者所做的事情实际上是通过描述表达自己对社会、文化、人生的阐释。也就是说,人类学者研究的对象可以是同一个文化或同一种文化现象,但是可以产生不同的阐释,从而使人类学“知识”具有相对性。[7]人类学反思有两条路子,第一条是寻找到客观、如实地描述异文化现实的方式,另一条则不再把“客观、如实的描述”作为人类学的目标,而是表达我们自己对异文化的阐释,如解释人类学。人类学考察的历史情境、本文化的影响、批评的旨趣、个人的立场以及考察者和被考察者之间“距离”的不可消解性,这一切都直指“客观、如实的描述”的不可能性和不充分性。如《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所言,“人类学的非历史传统不断地受到攻击。……我们因而并不鼓励把民族志当成永恒的社会文化形貌的描述来予以阅读。”[8]这就导向了对人类学的任务———描述抑或解释和批评———的反思。民族志工作者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研究者个人才有机会获得的独一无二的研究经历来写作的。人类学的名著大多富有文学性,表达了作者独特的经验和思考。当代的实验民族志也自觉地在文本形式上做新的尝试。“实验民族志作者因为看到民族志受社会氛围的制约颇深,所以主张人类学在进行社会—文化描述时主动地反映社会氛围,并主动地利用民族志表现人类学者对意识形态的批评和对文本艺术或诗学的讲究。”“更重要的是,‘实验民族志’这一概念的出现,为社会与文化人类学研究的认识论的本体提出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那就是,人类学的描述(即民族志)到底是有关‘真理’的探讨还是一种文学或‘故事’的讲述?”[9]田野研究、资料的收集和记录是人类学考察的不可缺少的环节,但是,资料的收集同资料的处理、阐释并不能截然地分割开来。资料触发阐释,但资料本身并不能决定阐释,阐释对资料的收集和处理有反向影响。因此,民族志文本就是在讲故事,在这种叙事中,描述、阐释和批评彼此交融,描述并不能构成阐释和批评的根据。

拉图尔由《实验室生活》肇始的科学人类学运用“转熟为生”的策略,把本文化的科学及其相关实践作为人类学考察的对象。这反映了当代人类学实验的一个走向。“当代实验的一个特征在于,民族志作者认识到,自身文化在异文化的解释中具有微妙的影响。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深入描述异文化经验的实验核心在于对现代人类学知识的基础进行认识论和政治批评。这就鼓励了(如果不是要求了的话)民族志向自身发难,去创造一种关于民族志作者自身的社会和文化基础的民族志知识,并使之与以往的异文化民族志具有同等的地位。”[10]科学人类学面临着和异文化民族志相类似的认识论基础的辩护问题。由于科学人类学考察我们自以为熟知的科学实践,而科学实践又自持一种客观主义的自我理解,这个问题就变得尤其棘手。当科学人类学运用民族志方法、案例研究以及理论论证向我们宣称客观主义的、表象主义的科学是一幅虚假的科学图景,进而向我们呈现一幅介入性的、建构论的和开放性的科学图景时,这是用真实的图像取代虚假的图像,用一种真理取代另一种真理吗?实际上,在科学人类学中,“真实的”或“真理”这样的字眼除了标签以外并没有实质意义。在拉图尔认为,任何命题、文本决不会因为其本身或其自称的依据而获得“真实性”或“真理性”,其命运掌握在以后的读者手中。命题、文本所获得的“真实性”和“真理性”乃是基于广泛的认可。这不能简单地视为文字游戏。问题的关键在于:一个信念、一个命题、一个文本只能表象世界吗?按建构论的逻辑并非如此,它们也能建构和塑

造世界。一旦我们相信、认可某个信念、命题、文本的真理性,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当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使我们所谓的“现实”滑向信念、命题、文本所呈现的图景。这类似于默顿所谓的“自我实现预言”。表述同时也是建构。因此,一开始就对表述的真实性或真理性作出评价,很可能是言之过早和无的放矢。就拉图尔科学人类学所建构的科学图景而言,以“是否真实”、“真理或谬误”这样的字眼去评价是不合时宜的,而只能从它的叙事和构造是否有道理、是否有意义、是否能最终为人们所认可、是否最终影响并塑造了我们的科学实践这些方面来对它展开评估。由此观之,并不能简单地把科学人类学对建构论的反身性运用归结为自我矛盾和自我拆台。只要把建构论贯彻到底,科学人类学并非不能自圆其说。在评价拉图尔的理论时不要忘了我们已经在新的知识概念下讨论问题:知识并非仅仅去表象某种东西,而是去介入、塑造某种东西。

三 说明的政治学:另一种选择

在概述了人类学在反思性问题上的进展之后,我们再回到拉图尔本人对反思性问题所做的直接论述上来。拉图尔在“说明的政治学:一种选择”(The Politics of Explanation:an Alternative)一文中对此作了精彩的阐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拉图尔认为,科学一直在追求一种强说明(powerful ex2 planation),即用最少的元素对最大量的事件作出因果说明,其极端情况就是演绎。因果说明的观念一直构成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内核。自然科学家朴素地认为,先在的“自然”能够对科学知识作出完全的说明,并试图用最少的原理来说明或演绎整个自然实在。社会科学家也在追求着强说明(也称为“科学说明”(scientific explanation))。特别地,布卢尔的强纲领试图用社会因素对自然科学作出因果说明。在拉图尔看来,强说明无非是网络建构的结果。比如说,“自然”本身就是科学活动所建构出来的结果,而科学活动包括对各种人和非人的异质要素的征募和动员,因此“自然”并不是某种先在的和纯粹的东西,“自然”并不是科学表述的原因。只有当建构活动结束时,“自然”才成其为原因。社会科学同样如此。当社会学家把某种社会概念作为说明因素时,这种社会概念不过是某些学术网络构造出来的。问题的核心不在于要弃绝科学的强说明,而在于这种强说明或者因与果的指派本身掩盖了其背后的建构活动。拉图尔在这种意义上反对因果说明的观念,因为因与果其实都是被建构的网络上的异质要素,只是在网络建构结束后被指派为原因和结果。

科学人类学把科学、科学的网络建构本身作为说明对象,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科学人类学是否模仿科学本身的建构活动,也采取一种强说明(或科学说明)的策略呢?这个问题实际上涉及科学人类学(甚至科学论)和科学的关系问题。拉图尔根据说明的力量而界定了说明类型的一条连续统,一端是强说明的极端情况,即演绎(deduction);连续统的中点是相关(correlation);连续统的另一端是弱说明的极端,即描述(description)或者说讲故事(story-telling)。在这里,描述就是讲故事或者说叙事。这种叙事的特征是,不再把相互联结在一起的要素人为地区分为说明因素或被说明因素,不再对之进行因果说明,只消讲述有关这些要素的故事就行了。在拉图尔看来,既然因果说明无非是特定的网络建构的结果,那么,当把科学的建构活动作为说明对象时,我们无须对科学进行归因,无须提供一种强说明,我们只消讲述有关科学的故事就行了。请注意,根据前文的论证,表述同时就是建构,因此,讲故事同时就是表述和建构。每种叙事都有所表达,但这种表达即非“真”,也非“假”,而有赖于情境和其他的评判标准。叙事是对强说明和虚构的超越,冲破要么科学要么神话这种选择限制,而提供一种弱的但决非虚构的说明策略。拉图尔明确地表明了其立场:“我们正在寻找对自然科学的一种说明,这种说明不同于通常所谓的科学说明;我们坚决地拒绝社会科学为我们提供的帮手;相反,我们认为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是我们想说明的网络的一部分;我们试图建立一个空间,它既非在那些网络之上,也非在那些网络之内;我们想描述和揭示说明的政治学(the poli2 tics of explanation),但是既非对[科学]学科的复制也不是给已经过多的学科增加另一门学科;我们想同时比科学更为科学———既然我们试图回避它们的斗争———和不那么科学———既然我们不希望使用它们的武器来战斗。我们的困境类似于非暴力的和平主义者,他们希望比暴力的军国主义者更‘强有力’。我们正在寻求更弱的而非更强的说明,但是我们仍然希望这些弱说明能打败强说明。”[11]这种说明就是叙事。这种叙事并不对科学进行归因,比如说用“自然”或“社会”来说明自然科学,这种归因使得我们的说明仿佛凌驾于科学之上即所谓“网络之上”。同样,这种叙事也不模仿科学而对科学本身作科学说明,因而“不在网络之内”。对科学的强说明既使这种说明获得对于科学的优势地位,又不过是复制或增加了一门新的学科。叙事策略将使科学人类学(甚或科学论)和科学获得一种崭新的关系,这一点在下文将变得更为清楚。

基于其叙事策略,拉图尔表达了自己对科学论中的反思性潮流的看法。在他看来,科学论中流行的反思性大多落入了元-反思性(meta-reflexivity)的陷阱。元-反思性乃是基于反思者的下述信念:第一,文本的真实性是可疑的;第二,读者总是轻信文本的真实性。元-反思性因此关注文本写作的方法论问题,使得文本充满了冗长的方法论预告和讨论。元-反思性产生了两个分支,一是德里达代表的解构主义,二是加芬克尔代表的民族方法论。解构主义者认为文本除了文本本身之外不可能指涉或表达任何东西,解构主义文本对文本的处理就是要让读者获得这种印象。与之相反,民族方法论者相信,只要精心地安排方法论预告和讨论,就可以使读者把握对象的真实生活。在拉图尔看来,这两种进路都使得文本充斥着方法论反思而难以卒读。笔者以为,这两种进路都自觉不自觉地把文本和“客观如实地描述”联系起来。解构主义者基于对文本的“客观如实地描述”能力的绝望而试图取消文本的表达功能,而民族方法论者则依然相信

文本可以获得这种能力。因此,元-反思性忽略了文本的叙事功能。这种叙事同“客观如实的描述”毫无关系。在拉图尔看来,文本无非在叙事,而元-反思性并不能使叙事变得更真实或更不真实。在这种意义上,元-反思性并不能提高叙事文本的反思性。拉图尔富有洞见地举了一个有关文本的“自指涉”(self-reference)的例子。他认为:“一个有关马林诺夫斯基写作巴林人的方式的文本并不比马林诺夫斯基的有关巴林人的文本更富反思性或更少反思性,而后者也并不比巴林人自己的话语更富反思性或更少反思性。……为什么它们不能被排列成不同的反思层次呢?因为它们都是文本或故事,涉及别的某种东西。没法分出层次,因为它们都是平等的。”[12]这其实不难理解,一个现代人(包括社会学家在内)能声称自己对本社会的看法就一定是真实的吗?不能。社会无非就是各种看法的汇聚。巴林人的言说同样如此。马林诺夫斯基对巴林人的言说比巴林人自己的言说更真实或更不真实,更富反思性或更少反思性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是否得对马林诺夫斯基的文本作进一步的反思呢?而这种反思的真诚性和真实性是否又需要再反思呢?……这些问题其实是不相干的,因为无论反思的链条如何不断延伸,反思性并没有得到任何的提升。实际上,巴林人,马林诺夫斯基,对马林诺夫斯基进行反思者(或马氏的自我反思),他们表达的并不是同一个东西,他们都在进行着各自的叙事,其对象、旨趣各不相同。因此,任何对他们的叙事进行反思性排序的企图都是不相干的。而文本的自我指涉并不必然提高文本的反思性。

针对元-反思性,拉图尔提出了另一种反思性,即次-反思性(infra-reflexivity)。拉图尔认为,读者并非过于轻信,恰恰相反,读者是多疑和富有批判性的,因此,文本应该尽量运用各种策略以获得读者的信任。文本内容无需纠缠于该文本本身的写作方式,“只管写就好了”[13]。拉图尔对这种次-反思性的叙事策略作了概括。

第一,压缩文本的有关方法论的论述,用文体(style)代替方法论。方法论的膨胀是元-反思性的标志,而次-反思性则要坚决地抵制这种方法论的泛滥。拉图尔认为记者、诗人、小说家在表达时并不比那些元-反思性论者具有更少的自我意识,他们清楚地知道他们面临着什么样的读者,如何把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清楚地表达出来。而元-反思论者纠缠于文本本身的写作和方法论,惟恐缺乏反思性而不敢有所表达。但是,除了文本本身之外而无所表达的文本有任何意义吗?只管呈现你想表达的世界,尽管写就行了。当我们去讲述科学活动时,我们眼中的科学对象,比如TRF,不同于科学家眼中的TRF,我们和科学家在讲述着相关但决非相同的东西。仅此而已,而这又恰恰是我们的讲述存在的理由。在拉图尔看来,反思性并不表现在方法论的赘述上,而是表现在其他地方。因此,文本应该运用所有的文学资源以使文本的表述更为生动、富有吸引力、易于理解和富有启发。

第二,消除对元语言的渴求。在拉图尔看来,“元-反思性和次-反思性之间的重要差别既是方法论上的和文体上的,也是道德上的。”[14]元-反思性试图达到某种元语言或

元层次,以便对其他话语或层次作出评估。而次-反思性并不为自己的表述寻求任何特权,而保持一种谦逊的态度。任何文本包括自己的文本,其命运总是掌握在别人的手中,能做的只是聚集尽可能多的资源和语言学上的可能性。

第三,讲故事,即写作非科学的文本(non-scientific text)。科学的强说明掩盖了这种强说明背后的网络建构和维持活动。区别于科学的说明,我们用故事来呈现强说明背后的这些活动,呈现各种异质元素如何被联结起来并在最后被指派了因果关系。“既然即便再多的反思性、方法论、解构、严肃或统计学也不能把我们的故事变为非故事(non-stories),我们的研究领域没理由去模仿那些最近获得支配地位的少数[说明]类型。学术刊物发展出少数呆板的表达方式,我们应该把小说家、记者、艺术家、漫画家和哲学家发明的那许多的叙事类型和文体增加进来。我们领域的反思性特征在未来将通过类型的多样性而非通过冗长的‘反思环节’而被认识到。”[15]

第四,科学论和科学的杂交而非泾渭分明。这一点极为重要,因为其直接表明了在拉图尔眼里科学人类学甚或科学论所应持守的立场。前面已提及,拉图尔并不认为科学之社会研究或者科学论应该去寻找一套元语言以便展开对科学的强说明,因为这意味着科学论凌驾于考察对象———科学本身———之上,意味着说明者相对于被说明者的权力。林奇(M.Lynch)同样反对这样一种霸权,不过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认为科学家有自己的社会学,无需科学论者的指手画脚,从而剥夺了科学论者的科学话语权。拉图尔指出,“不幸地是,林奇没能为该问题提出一个好的解决方案,因为他仍然为加芬克尔对语义学转向(the semiotic turn)的拒绝所困。林奇的非凡洞见的一个可能的表达是,我们力求获得同我们所研究的科学一样平等的地位。我们不是去解释科学,而是想和科学发生交叉(cross-over)———就像在基因交换中一样。我们想从科学家那里学习我们的社会学,而且,我们想用我们自己的社会学来向科学家传授关于科学的知识。这个纲领似乎是野心勃勃的,甚至是傲慢自大的,但是它仅仅意味着说明者和被说明者的平等地位。这是扩散至社会科学的‘积极行动’;社会科学长期以来一直遭受歧视,它们不应该梦想一个不可能的复仇计划:试图通过元语言的运用来控制[自然]科学。”[16]因此,科学之社会研究并不是站在一种超越的、外在的、客观的位置上去为科学提供一种说明,它和科学存在着一种相互交叉或者说互动,它力图以一种参与者的身份去影响、介入科学,当然,这种影响是双向的而非单向的。科学论者和科学家在共同参与着科学的建构。

既然科学论执守一种参与、介入的立场,因此,它必然追求施行性的效果。“如果我们(科学论)领域的工作只是产生出一个特定的、独特的学术领域———比如说只是成为了一门课程———那么这意味着我们所有的工作是非反思性的。我们的反思性标准是我们让我们的工作扩散到那些(科学活动的)网络中去的能力。这可以通过和科学家的合作来达到(取消观察着观察者的观察者的元语言学态度),但是也通过模糊科学论和其他科学的(下转第63页)

练、支持和发展一些成功的小企业家和成功的企业。孵化器不仅要向创业企业提供低端的商务服务,更重要的是要做好有效降低企业创业风险的各项孵化工作,诸如创业计划修整、政策及信息咨询、管理咨询、人才猎头、营销扶持、提供公共实验设施、组织创业沙龙、提供技术产权交易、提供风险投资,等等。虽然所有这些服务并不都由孵化器本身来提供,但孵化器应围绕扶持企业发展这一目标,根据经济有效的原则,合理统筹孵化器之外的各种社会资源,低成本地将这些服务注入到在孵企业之中。

近年来,各地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孵化器与风险投资融合的趋势。这是因为,对孵化器来讲,在为创业企业提供全面孵化服务的同时,还往往在资金方面提供帮助,促成创业企业与银行、风险投资机构的合作;而从风险投资角度讲,投资于孵化器里的在孵企业,或投资某一企业之后让这个企业进驻到孵化器,投资者容易降低投资风险。但是,两种组织毕竟是有区别的。从时间先后顺序上讲,孵化器和风险投资处于同一业务链上的不同阶段,孵化器在前,风险投资在后;从投资性质上讲,孵化器是一种不苛责投资效益的政府公益性质的投资,风险投资则完全按商业原则运行,以利润最大化为追求目标。

对于现阶段山西创业企业而言,发展基础薄弱,资金瓶颈制约十分严重,风险投资短期内难以实现迅速嫁接,因而更要强调建立并不断发展创业企业孵化器,由政府提供资金支持孵化企业,待其孵化过程基本完成之后再向风险投资商转移。这将有利于小企业减少投资风险,激励创业,促使产生更多的中小企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保留并发展具有公益性质的孵化器而不是简单地完全依赖于商业风险投资,将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更好选择。

【参 考 文 献】

[1]吴敬琏.制度重于技术[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2.

[2]成思危.风险投资及其在中国的发展[M].北京: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2002.

[3]牛仁亮.山西发展蓝图[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2.

[4]郭励弘,张承惠,李志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律与风险

投资[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5]辜胜阻,徐绪松.政府与风险投资[M].北京:民主与建设

出版社,2001.

[6]辜胜阻,李正友.创新与高技术产业化[M].武汉:武汉大

学出版社,2001.

[7]王松奇,王国刚.中国创业投资发展报告2002[M].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8]武士国,宋立.创业投资:国际经验与中国抉择[M].北

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9]杨华初.创业投资理论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10]袁庆明.技术创新的制度结构分析[M].北京:经济管理

出版社,2003.

[11]郭斌.对我国产业风险投资微观组织形式与机制的探讨

[J].科研管理.2001(5).(责任编辑 袁 瑛)

(上接第49页)生产之间的区别来获得(因而表明了霸权如何受到实际的挑战)。这进而要求这种能力:突破学术的圈子,并把我们的工作同近来的许多抵制被认识、被解释、被研究、被动员或被再表述的斗争联系起来。反思性的行话不是‘你把作者包括在你的研究中了吗?’,而是‘你能使你的承诺不仅仅停留在学术的边界内吗?’我们的领域将最终根据它的这种能力———表明表述者和被表述者之间的这种关系如何能够被改变,由此创造一种技术的和科学的民主———而获得评判。提出一种替代性的说明策略必然会界定某种新的政治学。”[17]拉图尔说的还不够清楚吗?简单的一句话就可以表明其主旨:科学论不是学术圈里的自言自语,科学论要获得学术圈以外的施行性效果即塑造科学实践,这种效果是通过科学论对作为考察对象的科学实践本身的介入而达到的,而这种介入乃是基于知识本身的介入性和塑造性。

一言以蔽之,科学人类学在叙说着一幅科学的图景,这幅图景不能单单以“是否真实”来评估,它的可接受性乃是基于其随后的一系列结果,这些结果源自介入性和构造性知识的创造性潜能。当然,知识之为知识取决于广泛的认可。因此,拉图尔的科学人类学能否成为知识,其命运最终掌握在读者的手中。科学人类学,以及本文对科学人类学反身性问题的阐释最终将由读者来作出评判。

【参 考 文 献】

[1]曾晓强.科学实践的人类学:考察创制中的科学[J].科学

技术与辩证法.2002(1).

[2]https://www.wendangku.net/doc/ff9475353.html,tour,One More Turn After the S ocial Turn...,in M.

Biagioli(Eds.),The Science Studies Reader[C],New Y ork and London:Routledge,1999.276-289.

[3][4]https://www.wendangku.net/doc/ff9475353.html,tour and S.Woolger,Laboratory Life:The Con2

struction of Scientific Facts[M],Princeton,New Jerse 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6.284、285.

[5][8][10]乔治?E?马尔库斯,米开尔?M?J费彻尔.作为文

化批评的人类学:一个人文学科的实验时代[M].北京:三联书店,1998.16、42、158.

[6]G eertz,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M],1973.5-6.转引

自王铭铭.想象的异邦:社会与文化人类学散论.

[7][9]王铭铭.想象的异邦:社会与文化人类学散论[C].上

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274、282-282.

[11][12][13][14][15][16][17]https://www.wendangku.net/doc/ff9475353.html,tour,The Politics of

Explanation:an Alternative,in S.Woolgar(Eds.), Knowledge and Reflexivity:New Frontiers in the S ociolo2 gy of Knowledge[C],London:Sage,1988.155-176.

(责任编辑 成素梅)

科学与技术形考任务二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如果以附件形式提交,请在输入框中输入“见附件”) 题目1 完成 满分10.00 题干 1.原子的范围是________m。 2.原子核的范围是________m。 3.夸克的的范围________m。 4.原子能释放的方式有三种,分别是原子核衰变、________、原子核聚变。 5.在原子能三种释放形式中,其中利用最多是________? 6.核电站是利用________反应所放出的核能,驱动汽轮发电机组进行发电的设施。 7.三大合成高分子材料是塑料、合成纤维、。 8.分子生物学诞生的标志 是。 9.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是。 10.核酸的基本单位是。 1、 10-10 2、 10-14 -10-15 3、 10-20 4、原子核裂变 5、裂变 6、原子核裂变

7、合成橡胶

8、 DNA双螺旋结构的分子模型的确立 9、氨基酸 10、核苷酸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8分)(如果以附件形式提交,请在输入框中输入“见附件”) 题目2 完成 满分18.00 题干 1.原子核 2.核能 3.纳米材料 4.超导材料 5.细胞全能性 6.基因工程 1、原子核:尺度为10-14—10-15m大小的,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原子的中心区只有原子的万分之一大小,这里却是原子中的全部正电荷和近全部质量集中区,也是核外电子环绕运动的中心。 2、核能:核能即原子能,它是原子结构发生变化而释放的能量。通常的化学反应,仅涉及原子与原子之间相互结合关系的变化,而原子核不发生变化。在原子核反应中,原子核的组成部分(中子和质子)的相互关系发生变化。由于这些粒子之间结合的紧密程度,远远大于原子间结合的紧密程度,因此核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比化学反应大几百万倍。 3、纳米材料:纳米是1m的十亿分之一,即10-9m. 纳米材料就是用特殊的方法将材料颗粒加工到纳米级,再用这种超细颗粒制造人们需要的材料。目前纳米材料有四种,纳米材料表现出奇特的性能。 4、超导材料:在一定条件(温度)下能导致导电材料的电阻趋仅近于零的现象叫超导现象,能产生电阻趋近于零现象的材料称为超导材料。此温度称:临界温度。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科学与技术(本)》形考任务1试题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科学与技术(本)》形考任务1试题及答案 形考任务一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8分) 1.科学与技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科学是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技术是科学发展的手段。 2.高新技术通常是具有突出的社会功能及极高的经济效益,以最新的信息技术为基础,具有重要价值的技术群。3.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是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和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4.工业革命的标志是蒸汽机的使用。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科学: 是反应客观事物本质和运动率的知识体系,是人们分析研究事物的一个探索过程,是一项全社会的事业。 技术: 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各种工具、方法和技能。 电力革命: 是指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发生的以新的电能(代替了蒸汽动力)开始作为主要的能源形式支配社会经济生活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变革。 新技术革命: 20世纪开始,信息技术作为新技术革命的先导与核心,协同其他高新技术,将人类社会带入信息时代的技术革命。 三、简答题(17分) 科学发展的内部和外部因素是什么? 答:科学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动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存在于科学外部的,二是存在于科学内部的。 (1)科学认识发展的外部动因 恩格斯曾经指出:“经济上的需要曾经是,而且越来越是对自然界的认识进展的主要动力”。 一般地说,在19世纪中叶以前,科学是落后于生产和技术的,它的发展是在生产需要的推动下进行的。而从19世纪下半叶以后,科学理论研究不仅走在技术和生产的前面,还为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开辟了各种可能的途径。进入二十世纪以后,现代科学产生了空前的先行作用,科学变成了超越一般技术进步的因素。 (2)科学认识发展的内部动因 科学作为系统化的理论知识体系,有其自身的矛盾运动和继承积累关系。科学发展的内部矛盾运动是它的内部动力。它表现为: 1)新事实和旧理论的矛盾 2) 各种不同观点、假说和理论的矛盾 四、论述题(25分) 论述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答:通常科学和技术总是共同存在于一个特定的范围内,这是因为两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它们相互依存、

2018年电大《科学与技术》形考作业1

2018年电大《科学与技 术》形考作业1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一、填空题 1.科学与技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科学是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技术是科学发展的(手段) 2.高新技术通常是具有突出的社会功能及极高的经济效益,以最新的(科学发现)为基础,具有重要价值的技术群。 3.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是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和(能量守恒与转化 定律)。 4.工业革命的标志是(蒸汽机的使用)。 二、名词解释 1.科学: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运动律的知识体系,是人们分析、研究事物的一个探索过程,是一项全社会的事业。 2.技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各种工具、方法和技能。3、高新技术:对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类产业和产品的统称,是指对一国经济、国防有重大影响和较大社会意义,能形成产业的新技术或尖端技术。 3.电力革命:指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发生的以新的电能(代替了蒸汽动力)开始作为主要的能源形式,支配社会经济生活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变革。 4.新技术革命:始于20世纪中叶的新技术革命,可称为第三次技术革命,它是在20世纪自然科学理论最新突破的基础上产生的。 三、简答题: 科学发展的内部和外部因素是什么? 科学发展的外部原因是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生产活动的需要推动了科学的不断进步,内部原因是由于新发现的事实与旧有的理论之间的矛盾,以及各种已有的各种观点、理论之间的矛盾。 四、论述题: 论述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联系:科学为技术提供知识,技术为科学研究提供应用知识的方法手段。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是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科学是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技术是 科学发展的手段。 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科学与技术的区别是: 1)目的任务不同: 科学是用以认识世界,理解事物,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和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回答“为什么”技术是用以改造世界,发明事物,设计、构造以获得有用物品的方法技能,是回答“怎么做” 2)社会功能与价值标准不同: 科学一般不具有明确的直接的社会目的与追求,技术则是必定具有明确的直接的社会和经济目的。 3)成果形式与肯定方式不同: 科学重理论,以实验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科学的突破叫发现。技术重实践,以试验来解决问题,达成目标。技术的创新叫发明。 2

2019年最新《领导科学与艺术》(本)中央电大形考作业参考-答案形成性考核一

形成性考核一_0001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0 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案例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10 道试题,共20 分。) 1. 自古以来中国为官从政的首要之德是( )。 A. 坚持真理 B. 弘扬正气 C. 廉洁奉公 D. 执政为民 2. 下列不属于领导活动的基本构成要素是()。 A. 领导者 B. 被领导者 C. 领导环境 D. 领导方法 3. 在我国党政系统中作为一个领导者来说,首要的素质条件是( )。 A. 心理素质 B. 身体素质 C. 政治素质 D. 知识素质 4. 现代领导要树立大局意识,所谓大局,最重要的是( ) A. 恪尽职守,做好本职工作 B. 改进技术,提高经济效益 C. 服从组织、社会或国家整体利益 D. 学会妥协,搞好领导班子团结 5. 下列不属于领导的特点的是()。 A. 系统性

B. 动态性 C. 静态性 D. 权威性 6. 下列关于领导与环境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领导不可以随意改变环境 B. 领导受到环境的影响 C. 领导可以随意改变环境 D. 环境对领导的风格产生重要影响 7. 领导作风的内在基础是( )。 A. 领导素质修养 B. 领导方法 C. 领导决策 D. 领导方式 8. 领导的象征是()。 A. 权力 B. 权利 C. 金钱 D. 财富 9. 社会主义领导从本质上讲就是( ) 。 A. 管理 B. 指挥 C. 服务 D. 决策

10. ()不仅是现代领导者必备的素质要求,而且是领导者提高素质修养的基础条件。 A. 法律常识 B. 能力修养 C. 业务水平 D. 文化知识 形成性考核一_0001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0 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案例选择题 二、多项选择题(共10 道试题,共40 分。) 1. 领导科学的基本特征有()。 A. 综合性 B. 应用性 C. 艺术性 D. 科学性 2. 当代领导活动的发展趋势包括()。 A. 集团化趋势 B. 专制化趋势 C. 民主化趋势 D. 科学化趋势 3. 下列关于现代领导要树立大局意识表现正确的是( )。 A. 关心、支持集体和国家的发展 B. 只重视本组织效益 C. 服从组织、社会或国家整体利益 D. 搞好领导班子团结 4.

国开形成性考核《科学与技术》形考任务1试题及答案

国开形成性考核《科学与技术(本)》形考任务(1)试题及答案(整套相同,如遇顺序不同,Ctrl+F查找,祝同学们取得优异成绩!) 一、填空题 1、科学与技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科学是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技术是科学发展的(手段)。 2、高新技术通常是具有突出的社会功能及极高的经济效益,以最新的(信息技术)为基础,具有重要价值的技术群。 3、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是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4、工业革命的标志是(蒸汽机的使用)。 二、名词解释 1、科学: 答:是反应客观事物本质和运动率的知识体系,是人们分析研究事物的一个探索过程,是一项全社会的事业。 2、技术: 答: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各种工具、方法和技能。 3、电力革命: 答:是指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发生的以新的电能(代替了蒸汽动力)开始作为主要的能源形式支配社会经济生活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变革。 4、新技术革命: 答:20世纪开始,信息技术作为新技术革命的先导与核心,协同其他

高新技术,将人类社会带入信息时代的技术革命。 三、简答题 1、科学发展的内部和外部因素是什么? 答:科学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动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存在于科学外部的,二是存在于科学内部的。 (1)、科学认识发展的外部动因恩格斯曾经指出:“经济上的需要曾经是,而且越来越是对自然界的认识进展的主要动力”。一般地说,在19世纪中叶以前,科学是落后于生产和技术的,它的发展是在生产需要的推动下进行的。而从19世纪下半叶以后,科学理论研究不仅走在技术和生产的前面,还为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开辟了各种可能的途径。进入二十世纪以后,现代科学产生了空前的先行作用,科学变成了超越一般技术进步的因素。 (2)、科学认识发展的内部动因科学作为系统化的理论知识体系,有其自身的矛盾运动和继承积累关系。科学发展的内部矛盾运动是它的内部动力。 它表现为:(1)、新事实和旧理论的矛盾。 (2)、各种不同观点、假说和理论的矛盾。 四、论述题 1、论述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答:通常科学和技术总是共同存在于一个特定的范围内,这是因为两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科学是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技术是科学发展的手段。 科学常常可以启发我们提出新的、以前没有想到过的事物特性,进而导

2020年电大《科学与技术》形考任务三

一、填空题(10分)(如果以附件形式提交,请在输入框中输入“见附件”) 1.宇宙中最主要天体类型是恒星和星云 2.板块构造说的理论是在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的。 3.世界上第一个微处理器是.Intel 4004 ,诞生于1971 年。 4.世界上第一个提出集成电路思想的人是达默。 二、名词解释(10分)(如果以附件形式提交,请在输入框中输入“见附件”)1.星系 2.地球圈层结构 3.CPU 4.计算机病毒 1.星系:由无数恒星和星际物质构成的巨大集合体称为星系。 2.地球圈层结构:地球外部圈层结构指地球外部离地表平均800千米以内的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3.CPU:在计算机中,通常将运算器和控制器合起来称为“中央处理器”,简称CPU。 4.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是仿造生物病毒建立起的概念,它是指可以制造故障的一段计算机程序或一组计算机指令。 三、简答题(30分)(如果以附件形式提交,请在输入框中输入“见附件”)简述宇宙的未来。(15分) 按照大爆炸模型,宇宙在诞生后不断膨胀,与此同时,物质间的万有引力对膨胀过程进行牵制。这里有两种可能: 一种可能是宇宙膨胀将永远继续下去。如果宇宙总质量小于某一特定数值,则引力不足以阻止膨胀,宇宙就将一直膨胀下去。在这个系统里,引力虽不足以使膨胀停止,但会不断地消耗着系统的能量,使宇宙缓慢地走向衰亡。宇宙越来越稀薄和寒冷,直至物质本身最后衰亡,只剩下宇宙背景辐射。到非常遥远的将来,所有的恒星燃尽熄灭,茫茫黑暗中潜伏着一些黑洞、中子星等天体。出现寒冷、黑暗、荒凉而又空虚的宇宙,它已经走完了自己的历程,达到了“热寂”的状态。 另一种可能是膨胀停止而代之以收缩。如果宇宙的总质量大于某一特定数值,那么总有一天宇宙将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收缩,造成与大爆炸相反的“大坍塌”。收缩过程与大爆炸后的膨胀是对称的,像一场倒放的电影。在最后的时刻实现“大紧缩”,宇宙逆转回到出发点。引力成为占绝对优势的作用力,所有的物质都因挤压不复存在,一切有形的东西,包括空间和时间本身,都被消灭,成为一切事物的末日。宇宙在大爆炸中诞生于无,此刻也归于无。宇宙是膨胀还是收缩这两种可能主要取决于宇宙物质的总量。根据目前的估算,宇宙物质的总量只达到要使宇宙重新坍缩的临界质量的百分之十左右,因此如果仅仅依据观测证据,则可预言宇宙会继续无限地膨胀下去。但是可能还有其他种类的暗物质未被我们探测到,可能最普通的基本粒子中微子也存在静止质量,只要其中任何一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总引力便足以阻止膨胀,宇宙最终可能会坍缩。 此外,宇宙大爆炸学说在两个关键问题上无法解释:其一,大爆炸以前宇宙的图景如何?大爆炸宇宙的理论不能外推到大爆炸之前,尚不能确切地解释“在所存物质和能量聚集在一点上”之前到底存在着什么东西,是什么引起了大爆炸。其二,如果宇宙最终重新坍缩回到原点,又会发生什么?有天文学家提出了宇宙“无始无终” 论:宇宙一直在反复地收缩然后又膨胀着。宇宙曾经处于体积非常大、物质密度非常小的状态,它在万有引力作用下渐渐收缩、聚拢起来,直到所有的物质统统撞到一起

领导科学与艺术第四次形考作业及答案

题目11: 西汉初年,天下大定。 汉高祖刘邦即位以后,经常举行宴会犒劳那些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大臣将领。有一次,刘邦在洛阳南宫大宴群臣。席间,刘邦问众位文臣武将:“大家说说看,我刘邦为什么能得到天下,项羽为什么会失去天下?”高起和王陵坐在座位上说:“陛下虽然好笑话人,可是只要部下攻下了城池,陛下总会将攻下的城池交给部下去管理。可是,项羽虽有妇人之仁,但心眼小,好妒忌人,打了胜仗部下也得不到好处。时间长了,谁也不会愿意替他卖命。这大概就是原因吧。” 刘邦听后哈哈一笑,说道:“你们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若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若论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不绝粮道,我不如萧何;若论集结百万雄兵,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任用他们,这就是我得天下的原因。项羽只有一个范增,又不能很好地任用他,这就是他失败的原因。”众人听后,恍然大悟,纷纷点头称是。答:(1)一个领导最重要的才能是,如何调动下属的积极性,下属都有什么才能,他的才能是哪些方面,有什么性格,有什么特征,及长处、短处,放在什么位置合适。这个也是一个领导最大的才能,领导不是说自己亲自去做事,事必躬亲的领导绝非好领导,作为一个领导,要做好的是掌握一批人才,把他们放在适当的位置上,让他们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作用。正因为刘邦能够信任人才,使用人才,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又暗中地加以防范和控制,从而把当时天下的人才集结到自己的周围,形成一个优化组合,这样一来,她夺得天下也

是必然之事。(2)优化领导班子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在领导班子建设中属于首要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我们把领导班子的整体政治思想素质作为选配领导班子的首要问题来对待。优化领导班子的配置,选配领导班子时,始终站在全局、战略和长远的高度,通盘考虑领导班子的优化配置。围绕全旗发展的需要、班子结构要求、个人成长要求三者的最佳结合配备班子,既要考虑本单位本班子的人选,又综合考虑外单位的人选,既考虑现有班子中的人选,又考虑年轻干部的成长,既重视培养使用党员干部,又重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妇女干部和党外干部,既重视班子建设的目前需要,更要着眼班子的长远建设。 题目12: A市公安局交通处长期以来管理混乱。张明从B市公安局政治部调到A市公安局交通处当处长。面对管理混乱的状况,张明通过二个月的调查,查明问题后采取了一系列的行政措施:召开大会,通报情况,对存在的问题上纲上线;追究责任,对相关人员进行警告、惩罚和处理;加强组织性、纪律性;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等等。一年内,终于使交通处管理状况变得井然有序。这样,他本以为自己威信会大增,却没想到交通处很多工作人员不敢接近他,平时见到他都绕道走。经打听,原来有些同志认为张明处长只注重行政手段,因此威信很难真正树立起来。请运用领导科学的有关知识和原理,分析上述材料。提示:(1)张处长为什么会面临这样的困境? (2)领导者怎样才能真正树立起威信? 两位局长经常在一起交流领导工作的经验。一天,在谈到自己的绝招的时候甲局长说:领导工作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则、身先士卒、让下级先敬佩你,然后心服口服,这叫人格的魅力。乙局长认为这不好,领导工作最重要的是让下级先畏惧你,然后才服从你,这就叫权威。请你分析一下他们的所谓“绝招”,然后谈谈自己的看法。

2018年电大《科学与技术》形考

2018年电大《科学与技术》形考三 形考三 一、填空题(10分)(如果以附件形式提交,请在输入框中输入“见附件”) 1.宇宙中最主要天体类型是和。 2.板块构造说的理论是在学说、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的。 3.世界上第一个微处理器是,诞生于年。 4.世界上第一个提出集成电路思想的人是。 1.恒星星云 2.大陆漂移海底扩张 3.Intel 4004 1971 4.达默 二、名词解释(10分)(如果以附件形式提交,请在输入框中输入“见附件”) 1.星系 2.地球圈层结构 3.CPU 4.计算机病毒 1.由无数恒星和星际物质构成的巨大集合体称为星系。 2.地球外部圈层结构指地球外部离地表平均800千米以内的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3.在计算机中,通常将运算器和控制器合起来称为“中央处理器”,简称CPU。 4.计算机病毒是仿造生物病毒建立起的概念,它是指可以制造故障的一段计算机程序或一组计算机指令。 三、简答题(30分)(如果以附件形式提交,请在输入框中输入“见附件”) 简述宇宙的未来。(15分) 按照大爆炸模型,宇宙在诞生后不断膨胀,与此同时,物质间的万有引力对膨胀过程进行牵制。这里有两种可能: 一种可能是宇宙膨胀将永远继续下去。如果宇宙总质量小于某一特定数值,则引力不足以阻止膨胀,宇宙就将一直膨胀下去。在这个系统里,引力虽不足以使膨胀停止,但会不断地消耗着系统的能量,使宇宙缓慢地走向衰亡。宇宙越来越稀薄和寒冷,直至物质本身最后衰亡,只剩下宇宙背景辐射。到非常遥远的将来,所有的恒星燃尽熄灭,茫茫黑暗中潜伏着一些黑洞、中子星等天体。出现寒冷、黑暗、荒凉而又空虚的宇宙,它已经走完了自己的历程,达到了“热寂”的状态。 另一种可能是膨胀停止而代之以收缩。如果宇宙的总质量大于某一特定数值,那么总有一天宇宙将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收缩,造成与大爆炸相反的“大坍塌”。收缩过程与大爆炸后的膨胀是对称的,像一场倒放的电影。在最后的时刻实现“大紧缩”,宇宙逆转回到出发点。引力成为占绝对优势的作用力,所有的物质都因挤压不复存在,一切有形的东西,包括空间和时间本身,都被消灭,成为一切事物的末日。宇宙在大爆炸中诞生于无,此刻也归于无。 宇宙是膨胀还是收缩这两种可能主要取决于宇宙物质的总量。根据目前的估算,宇宙物质的总量只达到要使宇宙重新坍缩的临界质量的百分之十左右,因此如果仅仅依据观测证

2021年领导科学与艺术本中央电大形考作业参考答案形成性考核一

1. 自古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官从政首要之德是( )。 A. 坚持真理 B. 弘扬正气 C. 廉洁奉公 D. 执政为民 2. 下列不属于领导活动基本构成要素是()。 A. 领导者 B. 被领导者 C. 领导环境 D. 领导办法 3. 在国内党政系统中作为一种领导者来说,首要素质条件是( )。 A. 心理素质 B. 身体素质 C. 政治素质 D. 知识素质 4. 当代领导要树立大局意识,所谓大局,最重要是( ) A. 恪尽职守,做好本职工作 B. 改进技术,提高经济效益

C. 服从组织、社会或国家整体利益 D. 学会妥协,搞好领导班子团结 5. 下列不属于领导特点是()。 A. 系统性 B. 动态性 C. 静态性 D. 权威性 6. 下列关于领导与环境关系论述错误是()。 A. 领导不可以随意变化环境 B. 领导受到环境影响 C. 领导可以随意变化环境 D. 环境对领导风格产生重要影响 7. 领导作风内在基本是( )。 A. 领导素质修养 B. 领导办法 C. 领导决策 D. 领导方式 8. 领导象征是()。 A. 权力 B. 权利 C. 金钱

D. 财富 9. 社会主义领导从本质上讲就是( ) 。 A. 管理 B. 指挥 C. 服务 D. 决策 10. ()不但是当代领导者必备素质规定,并且是领导者提高素质修养基本条件。 A. 法律常识 B. 能力修养 C. 业务水平 D. 文化知识 1. 领导科学基本特性有()。 A. 综合性 B. 应用性 C. 艺术性 D. 科学性 2. 当代领导活动发展趋势涉及()。

A. 集团化趋势 B. 专制化趋势 C. 民主化趋势 D. 科学化趋势 3. 下列关于当代领导要树立大局意识体现对的是( )。 A. 关怀、支持集体和国家发展 B. 只注重本组织效益 C. 服从组织、社会或国家整体利益 D. 搞好领导班子团结 4. 下列属于领导者普通特性是()。 A. 担任职务 B. 拥有权力 C. 负有责任 D. 富于创新 5. 被领导者普通体现特性有()。 A. 服从性 B. 受动性 C. 对象性 D. 相对性 6. 按照领导环境性质划分,领导环境分为()。 A. 自然环境 B. 经济环境

2019《科学与技术》形考4参考答案

2019年电大《科学与技术》形考任务4 一、填空题(10分) 1.全球主要环境热点问题是温室效应、酸雨和。 2、我国环境的基本情况是,,相当严重。 3.环境科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环境质量,环境质量和环境质量的科学。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首次提出了“”的概念。 1、臭氧层破坏 2、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3、变化规律、保护、改善 4、可持续发展 二、名词解释(10分) 1.臭氧层破坏 2.物质生产力表达式 3.自然 4.可持续发展 1、臭氧层破坏:是指人类大量使用作为致冷剂(氟利昂)和溶剂等的氯氟烃类物质,造成大气的臭氧层逐渐减少,地球上的人和其他生物遭受紫外线伤害的现象。 2、物质生产力表达式:物质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管理+……) 。 3、自然:自然是指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相对立的物质世界。 4、可持续发展:人类应当享有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权利,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不损害、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以及长期延续的发展,它是一种健康的、公正的发展。 三、简答题(20分) 1、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0分) (1)19世纪的下半叶,马克思在考察了近代欧洲科学技术发展和产业革命的历史以后,提出了生产力包括科学技术的着名论断。邓小平同志坚持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邓小平同志的论断强调了在现阶段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当今,高科技及其产业不仅可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而且高科技领域的每一个突破都会带动一大批新产业的建立,深刻地改变着传统产业的技术面貌。因此,两者的关系应该是指数规律,即:物质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管理+……)高科技。显然,这是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最直观描述。 (2)科学技术进步改变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18世纪中叶产生的蒸汽技术革命,导致了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以电能的开发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电力技术革命,在世界范围展开了新的工业革命的浪潮。20世纪下半叶,以微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已经拉开帷幕,科技进步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

2018年电大《科学与技术》形考2

2018年电大《科学与技术》形考 2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如果以附件形式提交,请在输入框中输入见附件” 1 .原子的范围是 ________ m。 2?原子核的范围是 ______ m。 3. _______________ 夸克的的范围m。 4.原子能释放的方式有三种,分别是原子核衰变、 ________ 、原子核聚变。 5.在原子能三种释放形式中,其中利用最多是 ? ■ 6. ________________ 核电站是利用反应所放出的核能,驱动汽轮发电机组进行发电的设施。

7.三大合成高分子材料是塑料、合成纤 维、。 8?分子生物学诞生的标志 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 10.核酸的基本单位是 ___ 。 1.10-10 2.10-14 3.10-20 4.核裂变 5.核裂变 6.核聚变链式 7.合成橡 胶8.1953年沃森、克里克提出的DNA双螺旋结构9.氨基酸10.核苷酸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8分)(如果以附件形式提交,请在输入框中输入见附件”)1?原子核 2?核能 3.纳米材料 4?超导材料 5.细胞全能性 6?基因工程 1?原子核是原子中非常小的核心部分,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与正电荷。

2.核能(或称原子能)是在原子核变化过程中,从变化前后原子核质量亏损的质量差转化来的。 3.纳米材料就是用特殊的方法将材料颗粒加工到纳米级(10-9米),再用这种超细微粒子制造人们需要的材料。 4.能产生电阻趋近于零现象的材料,称为超导材料” 5.细胞的全能性指每一个细胞中都包含着产生一个完整集体的全套基因,在适宜条件下,能形成一个新的个体。 6.基因工程是指在基因水平上,采用与工程设计 十分类似的方法,按照人类的需要进行设计,然后按设计方案创建出具有某种性的性状的生物新品系,并能使之稳定地遗传给后代。 三、简答题(每题7分,共21分)(如果以附件形式提交,请在输入框中输入见附件”)爱因斯坦质能关系式说明了什么? 爱因斯坦在关于狭义相对论的第二篇短文中论述了质量与能量的关系 △ E =(△ m)c 式中的E为能量,m为质量,c为光速。光的速度为c=3X10 km/s,是一切物质运动速度的最大极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科学与技术(本)》网络核心课形考网考作业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科学与技术(本)》网络核心课形考网考作业及答案 100%通过 考试说明:2018年秋期电大把《科学与技术》网络核心课纳入到“国开平台”进行考核,它共有四个形考任务,针对该门课程,本人汇总了该科所有的题,形成一个完整的标准题库,并且以后会不断更新,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形考任务一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8分) 1.科学与技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科学是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技术是科学发展的手段。 2.高新技术通常是具有突出的社会功能及极高的经济效益,以最新的信息技术为基础,具有重要价值的技术群。 3.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是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和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4.工业革命的标志是蒸汽机的使用。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科学: 是反应客观事物本质和运动率的知识体系,是人们分析研究事物的一个探索过程,是一项全社会的事业。 技术: 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各种工具、方法和技能。 电力革命: 是指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发生的以新的电能(代替了蒸汽动力)开始作为主要的能源形式支配社会经济生活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变革。 新技术革命: 20世纪开始,信息技术作为新技术革命的先导与核心,协同其他高新技术,将人类社会带入信息时代的技术革命。 三、简答题(17分) 科学发展的内部和外部因素是什么? 答:科学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动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存在于科学外部的,二是存在于科学内部的。 (1)科学认识发展的外部动因 恩格斯曾经指出:“经济上的需要曾经是,而且越来越是对自然界的认识进展的主要动力”。一般地说,在19世纪中叶以前,科学是落后于生产和技术的,它的发展是在生产需要的推动下进行的。而从19世纪下半叶以后,科学理论研究不仅走在技术和生产的前面,还为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开辟了各种可能的途径。进入二十世纪以后,现代科学产生了空前的先行作用,科学变成了超越一般技术进步的因素。 (2)科学认识发展的内部动因 科学作为系统化的理论知识体系,有其自身的矛盾运动和继承积累关系。科学发展的内部矛盾运动是它的内部动力。它表现为: 1)新事实和旧理论的矛盾 2) 各种不同观点、假说和理论的矛盾 四、论述题(25分) 论述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答:通常科学和技术总是共同存在于一个特定的范围内,这是因为两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科学是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技术是科学发展的手段。 科学常常可以启发我们提出新的、以前没有想到过的事物特性,进而导致新技术的产生。反过来,技术也为科学提供了眼睛、耳朵和一部分肌体,扩展了人的触觉、听觉和感觉。例如,电子计算机使气象研究、人口统计、基因结构研究和其他以前不可能进行的复杂系统的研究取得巨大进步。对某些工作来说,技术是科学的基础。例如测量、数据收集、样本处理等等,人们运用技术,发明了越来越多的新仪器和新技艺,进而推动了各方面的科研研究。 技术不仅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工具,而且还可以激励理论研究动机并提供方向。例如基因工程技术促进了绘制整个人类脱氧核糖核酸基因构造的工作,这项技术不仅提供了绘

最新科学与技术形考任务三

精品文档 一、填空题(10分)(如果以附件形式提交,请在输入框中输入“见附件”)题目1 完成 满分10.00 题干 1.宇宙中最主要天体类型是和。 2.板块构造说的理论是在学说、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的。 3.世界上第一个微处理器是,诞生 于年。4.世界上第一个提出集成电路思想的人是。 1、恒星星云 2、大陆漂移海底扩张 3、 Intel 4004 1971 4、达默 信息文本 二、名词解释(10分)(如果以附件形式提交,请在输入框中输入“见附件”)题目2 完成 满分10.00 题干 1.星系 2.地球圈层结构 3.CPU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4.计算机病毒 1、星系:也叫恒星系,星系是有千百亿颗恒星以及分布在它们之间的星际气体、宇宙尘埃等物质构成的、占据了成千上万光年空间距离的天体系统。(亦即:由无数恒星和星际物质构成的巨大集合体称为星系.) 2、地球圈层结构:地球的圈层结构是指从它的核心到外部由不同的圈层构成,每个圈层都有各自的物质成分、物质运动特点和物理化学等性质,厚度也各不相同。这些都以地心为共同的球心的同心圈层,分为外部圈层(大气、水、生物)和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3、CPU:通常将运算器和控制器合起来称为中央处理器,简称CPU(中央处理单元),CPU是整个计算机系统信息控制和加工的核心。 4、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是指可以使计算机系统产生故障的一段程序或一组计算机指令。它可以在计算机系统之间复制、扩散和传播并造成大面积的计算

机系统的破坏,犹如生物病毒使生物染病一样,故命名之。 信息文本 三、简答题(30分)(如果以附件形式提交,请在输入框中输入“见附件”) 题目3 完成 满分15.00 题干 简述宇宙的未来。(15分) 这一问题是关于人类宇宙观的问题,至今尚无明确答案,人们只能按照大爆炸的模型,进行推论,有三种可能:一种是宇宙膨胀将永远继续下去。一种是膨胀停止而代之以收缩。第三种是振荡宇宙,宇宙一直在反复地收缩然后又膨胀着。天文学家、科学家、哲学家、物理学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们的一种看法要从宇宙的过去说起。大约150亿年前,宇宙由一团物质爆炸而产生,物质炸开后,碎片也开始向四周扩散,范围膨胀再膨胀。在这个膨胀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星云、星系、星体,于是形成了我们现在的宇宙。当宇宙膨胀到一定的时候,就会由膨胀转为收缩,又回到爆炸前的状态。这些物质就不断地聚拢又分开,重复着大爆炸和大塌陷,永无止境。科学家称之为“振荡”宇宙。 未来宇宙——静宇宙。宇宙在膨胀,但不是某个天体内部膨胀。事实上,是太空本身携带着超星系团在膨胀。由于太空的每个区域都以相同的比率膨胀,因此两个超星系团离得越远,他们之间的退行速度就越快。30亿年前,超星系团之间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的距离比现在小25%,宇宙现在每过一年扩大0.01光年。预计宇宙的直径应该2000光年,20亿年后,超星系团之间的距离将比现在远15%。最新的测量结有10果表明宇宙可能在加速膨胀。大爆炸以来,遥远超星系团似乎运动得更远、更快。天文学家、科学家、哲学家、物理学家所说的宇宙常数,就是把超星系团推远的排斥力。排斥力可能是太空在缓慢延伸中产生的。 25年,宇宙中所有的恒星都会死亡,10恒星遗体会落入质量大的黑在大爆炸后的洞。星系逐渐变为黑洞,随之超星系团之间的排斥力加大。宇宙在无限长的时间后会变得非常薄,并永远处于静止状态,也不再有时间。 题目4 完成 满分15.00 题干 简述你对网络道德问题的看法。(15分) (1)网络道德失范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网络的“个人性”。在真实的社会,个体的人一举一动都在众人的“监视”之下,人们要顾及自己的身份、地位、角色,所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自觉和不自觉的约束和控制,这就是道德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然而人们在网上的时候,人与人之间存在距离,只能靠所提供的信息来相互认识和理解,基本上无法约束个人的行为。这种极端个人化的境况,容易使人暴露出自私、贪婪、欺骗的本性。 (2)网络道德失范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网络的“虚拟性”。当人们卸去了现实

领导科学与艺术形考任务3参考答案

领导科学与艺术-0003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 1.(2分) 一般说来,领导集体的年龄结构的理想状态是( )。 A、多采用老干部的结构 B、多采用中年干部的结构 C、多采用青年干部的结构 D、老中青结合的梯形结构 2.(2分) 人与自然和谐就是要()。 A、不断征服和改造自然 B、从自然获取更多的资源 C、坚持改造自然与保护自然相结合 D、搞好人际关系 3.(2分) 中国自古以来为官从政的首要之德是( )。 A、坚持真理 B、弘扬正气 C、廉洁奉公 D、勤政为民 4.(2分)

下列对领导班子成员的整体要求错误的是()。 A、要顾全大局 B、要大度包容 C、无须协商配合 D、要各尽其责 5.(2分)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影响人们积极性的内因主要是指( )。 A、社会交往 B、物质待遇 C、人生观 D、生活挫折 6.(2分) 领导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关系是( )。 A、领导科学就是管理科学 B、领导科学从管理科学中分化出来并形成一门独立的科学 C、领导科学与管理科学是根本对立的 D、领导科学接近于硬科学,管理科学接近于软科学 7.(2分) 领导艺术的最突出特点是( )。 A、综合性 B、创造性

C、经验性 D、稳定性 8.(2分) .下列关于领导者语言表达基本要求不正确的是()。 A、领导者讲话要力戒假、大、空 B、领导者讲话要言简意赅 C、模仿伟人说话 D、力戒故弄玄虚,做到简洁朴实 9.(2分)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指出,()是人的最高层次需要。 A、物质需要 B、交往需要 C、安全需要 D、自我实现 10.(2分) 现代领导要树立大局意识,所谓大局,最重要的是( )。 A、恪尽职守,做好本职工作 B、改进技术,提高经济效益 C、服从组织.社会或国家整体利益 D、学会妥协,搞好领导班子团结 11.(2分) 下列关于领导者正确把握并创造良好的领导环境方法错误

科学与技术形考任务一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8分)(如果以附件形式提交,请在输入框中输入“见附件”) 题目1 完成 满分8.00 1.科学与技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科学是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技术是科学发展的。 2.高新技术通常是具有突出的社会功能及极高的经济效益,以最新 的为基础,具有重要价值的技术群。 3.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是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 和。 4.工业革命的标志是。 1、手段 2、科学发现 3、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4、蒸气机的使用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如果以附件形式提交,请在输入框中输入“见附件”) 题目2 完成 满分20.00 1.科学 2.技术 3.电力革命 4.新技术革命

1、科学: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运动律的知识体系,是人们分析、研究事物的一个探索过程,是一项全社会的事业。 2、技术: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各种工具、方法和技能。 3、电力革命:是指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发生的以新的电能(代替了蒸汽动力)开始作为主要的能源形式支配社会经济生活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变革。 4、新技术革命:从20世纪40年代末起,开始了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航天空间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这场新科技革命发源于美国,尔后迅速扩展到西欧、日本、大洋洲和世界其他地区,涉及到科学技术各个重要领域和国民经济的一切重要部门。从70年代初开始,又出现了以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型材料技术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是在20世纪自然科学理论最新突破的基础上产生的。 三、简答题(17分)(如果以附件形式提交,请在输入框中输入“见附件”)题目3 完成 满分17.00 科学发展的内部和外部因素是什么? 答:科学发展的外部原因是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生产活动的需要推动了科学的不断进步,内部原因是由于新发现的事实与旧有的理论之间的矛盾,以及各种已有的各种观点、理论之间的矛盾。 四、论述题(25分) 题目4 完成 满分25.00 论述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答: 通常科学和技术总是共同存在于一个特定的范围内,这是因为两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科学是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技术是科学发展的手段。 科学常常可以启发我们提出新的、以前没有想到过的事物特性,进而导致新技术的产生。反过来,技术也为科学提供了眼睛、耳朵和一部分肌体,扩展了人的触

2016管理方法与艺术形考作业01-04

2016年领导科学与艺术形考任务01-04答案 第一次作业 题目1 假设你召集下属开会,研究解决领导所布置的一项紧急任务,结果其中有位比较罗嗦的人大讲特讲与主题无关的教条理论,耽误很多时间。你认为如何应付这种情况为好?( ) 选择一项: A. 任其讲下去,让其他与会者群起而攻之 B. 允许其畅所欲言以表示广开言路 C. 有策略地打断其讲话,指出时间很宝贵 D. 不客气地打断其讲话,让别人发言 题目2 在领导方式诸因素中,处于主导性因素的是( ) 选择一项: A. 被领导者 B. 领导者 C. 组织结构 D. 环境 题目3 邓小平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句话体现的领导观念是( ) 选择一项: A. 市场观念 B. 效益观念 C. 改革创新观念 D. 空间观念

题目4 哪个选项对领导活动的各个方面都起指示路标的作用选择一项: A. 领导决策 B. 领导方法 C. 领导艺术 D. 领导观念 题目5 领导科学研究的对象是( ) 选择一项: A. 领导活动的历史演变 B. 领导活动的各个基本范畴 C. 现代领导活动的矛盾、特点及其规律 D. 各种变幻复杂的领导现象 题目6 领导本质通过( )的关系表现出来。 选择一项: A. 爱护与拥护 B. 理论与实践 C. 说与做 D. 领导者与被领导者 题目7 领导活动产生于( ) 选择一项:

A. 人类的祭祀活动 B. 人类的精神活动 C. 人类的沟通活动 D. 人类的共同劳动 题目8 孔子提出“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名言,体现了古代领导思想中的 选择一项: A. 民本思想 B. 谋断分离的思想 C. 重视纳谏的思想 D. 人本思想 题目9 领导工作形成一门独立的科学,是从20世纪( )之后开始的。 选择一项: A. 30年代 B. 40年代 C. 80年代 D. 90年代 题目10 既是领导活动的出发点,又是领导活动的归宿,是反映领导者能力和领导活动成效的综合性指标。选择一项: A. 领导目标 B. 领导效果

领导科学与艺术形成性考核(一)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10 道试卷,共 20 分。)得分:14 。( )自古以来中国为官从政的首要之德是 1. 坚持真理 A. 弘扬正气 B. C. 廉洁奉公 D. 执政为民 满分:2 分 )。下列不属于领导活动的基本构成要素是( 2. 领导者 A. B. 被领导者 C. 领导环境 D. 领导方法 满分:2 分 。( )在我国党政系统中作为一个领导者来说,首要的素质条件是 3. 心理素质 A. 身体素质B. 政治素质C. 知识素质D. 满分:2 分

4. ) 现代领导要树立大局意识,所谓大局,最重要的是( 恪尽职守,做好本职工作 A. 改进技术,提高经济效益 B. 服从组织、社会或国家整体利益 C. 学会妥协,搞好领导班子团结 D. 分2 满分: )。下列不属于领导的特点的是( 5. 系统性 A. 1 / 8 动态性 B. 静态性 C. D. 权威性 满分:2 分 )。下列关于领导与环境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6. 领导不可以随意改变环境 A. 领导受到环境的影响 B. 领导可以随意改变环境 C. 环境对领导的风格产生重要影响 D. 分满分:2

。领导作风的内在基础是( ) 7. 领导素质修养 A. 领导方法 B. 领导决策 C. 领导方式 D. 分满分:2 )。领导的象征是( 8. 权力 A. B. 权利 C. 金钱财富 D. 满分:2 分 。社会主义领导从本质上讲就是( ) 9. 管理 A. B. 指挥2 / 8 C. 服务 D. 决策 2 满分:分 )不仅是现代领导者必备的素质要求,而且是领导者提高素质修养的基础条( 10. 件。 法律常识 A.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