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想与当代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想与当代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想与当代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想与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

的基本思想与当代价值

李慧勤

摘要:当代人类面临的生存问题引发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思考,这也构成当前高校大学生关注的、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热点问题。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从内容上是极其丰富的,实际应用价值也是巨大的,可以也应该成为解决当前环境问题的指导思想。本文拟从马克思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形成发展的历史地位、主要内容、当代价值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关键词:人与自然;依赖性;社会历史性

作者简介:李慧勤,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副教授(北京100083)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当代最能体现时代精神的问题即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这是关系到整个地球与人类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也是真正的哲学不能回避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毕生都在关注和思考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极为丰富的科学思想和观点。为当今人类摆脱全球性危机,走出生存的困境,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

关系思想的历史地位

从历史角度看,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之所以这样说,是基于人类认识史上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们认识自己与人类产生以后,就面临着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伴随人类的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化,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也经过了不同认识阶段的演变。反思这个认识历史,从中可以看到其自身发展的逻辑和线索:从中国古代的/天命论0到后来人定胜天的/征服论0,从西方的自然主义到人类中心主义,直到当代形成科学发展的/和谐论0,这些理论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实践与认识过程。综观这个历程可以把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大体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古代人类对自然界的态度是一种原始崇拜,是对自然力的迷茫、恐惧和幻想,是人类单纯依赖,崇拜自然力的阶段,是一种主张命定论的宇宙观的阶段。正像马克思所说的:/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于它,因

2008年增1期(第23卷)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 o.S12008(V o l.23)

自然宗教。01

第二阶段是以人为中心,人自以为是自然的主人,确立了人类中心论的思想,是一种人定论的宇宙观的阶段。在此思想指导下,人类开始向大地宣战,向大自然无尽的索取,对地球倾泻,对自然资源滥用甚至加以挥霍,把自然仅仅作为可以随意支配的对象。/人学会了引导自然,使自然作出了没有人的作用而不可能作出的贡献0。o

这种人类中心论思想的理论基础就是主客两极化的二元对立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其错误就在于把人和自然的关系对立起来,把人类摆在自然界/之外0,凌驾于自然界之上去统治自然,主宰自然,从而导致人类对地球上生态资源的贪婪索取和无情掠夺,结果既破坏了自然界,也破坏了人类自己的生存环境。

第三阶段是马克思主义的确立,正确揭示了人的起源和本质特征,确立了劳动的意义,科学分析了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这不仅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与之前的片面的认识相区别,也为当代人类逐渐认识到人与自然界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创造的辨证关系,从而主张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思想,提出人类进步、社会发展与保护环境协调一致的观点奠定了坚实的认识基础。这一点正如马克思自己认为:/迄今为止的一切历史观不是完全忽视了历史的这一现实基础,就是把它仅仅看成与历史过程没有任何联系的附带因素,,这样,就把人对自然界的关系从历史中排除出去,因而造成自然界和历史之间的对立。0?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正确揭示了两者的对立统一关系。

之所以有不同的认识,是由于不同的历史阶段,人类面临的处境是不同的。人类对于自己与自然、社会关系认识的每一过程,都是一种历史的进步,而有些进步是用惨重的代价换来的。

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

关系思想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是如何揭示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历史过程?对此,我们首先应该明确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的出发点是什么。

1.人与自然关系的出发点是人对自然的依赖性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的时候,首先运用当时自然科学的成就,从哲学高度对人类的起源、人的自然属性进行科学的概括,论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人对自然的依赖性。

马克思说:那些/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0/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0,是/自然界的一部分0。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之一。恩格斯也说:/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象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象站在自然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之中的,,0?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人类不仅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而且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基于这样的认识,马克思恩格斯明确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人离不开自然界,要靠自然界生活,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这就明确了人与自然关系上人对自然的依赖性。马克思恩格斯正是以此为出发点,揭示人与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o?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6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1-82页。汉斯#萨克塞著5生态哲学6,北京:东方出版社,1991年,第7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6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2-93页。

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因为人同自然在/实践论0上的主客体关系,并不能消除人同自然在/存在论0上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改变不了人类对自然界整体的依赖性和不可超越性。1

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起源上看,先有自然界,后有人类社会,人类社会出现以前,自然界就存在着。人类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产物。自然界可以不因人的存在而存在,人却不能没有自然界而生存,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是人对自然界的依存关系。

2.人与自然对立统一关系的中介是劳动

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立与自然的关系的?马克思恩格斯进而研究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及其本质。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实现人与自然联系的中介就是人类的劳动,人是通过劳动和人周围的自然发生关系的;人类通过生产劳动不断的改造自然,支配自然。从而创造了一个/人化的自然界0。而人类在运用工具改造自然界的劳动过程中也不断改变和推动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状况。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历史的发展着的。人类与自然界环境之间,通过物质能量的转变,表现出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然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0,/人在生产中只能像自然本身那样发挥作用,就是说,自己能改变物质的形态0。o

3.人与自然关系实现形式的社会性:人与人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继而又分析了人与社会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指出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背后,其实隐藏着深刻的人与人的关系。这是因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是互动共生的。而后者又始终是主要矛盾。这就明确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社会性。

自然界除了以其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必要前提外,还对人类社会有巨大的制约作用。表现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对社会生产生活的加速或者延缓作用,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越的地理区位对社会的综合生产生活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对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技术具有选择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生产方式和各种技术发明和创造,都是为了更高的开发自然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结果。但是,自然演化过程一般说来是缓慢的,而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却是快速的,人类活动所引起的自然变化往往超过自身演化的承受力,从而导致自然的迅速蜕变。上述人与自然的关系表明,人类在其中扮演双重角色,既是自然之子,又是自然界的主体,当然也是人与自然对立与矛盾的始俑作者。

人类作为/类存在物0,在改造和占有自然的过程中,即人们在从事生产劳动过程中,又建立了人与人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在人与自然和人与人这两对矛盾中,人与人的矛盾始终占据主导地位。马克思曾经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角度,把整个人类社会划分为三大社会形态或三个阶段:一是/人的依赖关系0(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二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0;三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0。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考察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提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劳动异化、造成人与人社会关系的扭曲;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导致的周期性经济危机,使社会生产力造成巨大破坏,人类的物质财富巨大浪费,使本来已有限的全球自然资源更趋紧张。而自然资源的日趋紧张和短缺,又反过来进一步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纷争,甚至爆发为争夺资源的战争。所

李慧勤: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想与当代价值

1赵甲明著5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当代意义6,5清华大学学报6(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第16卷,第66页。

有这一系列状况的出现,不仅严重损害当代人的利益,更严重的是贻害后代人的利益,乃

至断绝后代人的生路。恩格斯也告诫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0。1恩格斯说的/报复0,其实就是指人类的行为违背自然界发展规律而遭到了自然界的惩罚。/每一次胜利的最初确实起到了我们预期的效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0。o今天的事实有力佐证了恩格斯的重要观点。

4.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停留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中介和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上,也为我们提出人与自然对立冲突的解决之道,并把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0确立为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三者关系的最高价值目标,并围绕这个目标提出了人类必须摆正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要立足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去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首先应从调整、改善人与人的关系着手;必须/对我们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0。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的框架内不可能科学地解决人与自然的冲突对立,只有变革社会制度,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才能达到/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0。

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类才能真正地脱离动物界,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才能真正地实现和谐相处、共存共荣。这就从社会制度的运行层面揭示了解决人与自然矛盾关系的途径,为我们解决当前的环境问题提供了宏观的理论基础。

三、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

关系思想的当代价值

作为一个十分丰富而系统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当代显示出巨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1.当代人类面临的各种环境和生存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新思考,给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提供了新的用武之地当代生态文明理论蓬勃发展和兴起,各种新观点和学说层出不穷,还有对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重新解读,如此等等,构成一幅百家争鸣的局面。之所以如此,都是源于对当代人类面临的各种全球生态问题的思考和力图解决当前这一危机。这也从客观上给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大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现实空间;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的根本特征,以及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也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然会以解决和指导时代提出的新课题为己任。

回忆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人类同自然曾经是天然和谐的,但是后来这种天然和谐被破坏,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愈甚,大自然对于人类的报复也愈严重。当代,由于不合理的、盲目的、无节制的、过度的开发,造成全世界的自然资源极度短缺,同时由于向自然排放大量的人类废气物,已经超过自然生态的自我调节能力,造成环境恶化、污染严重,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已处在尖锐的对立之中,已经严重的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形成全球性问题,也就是人类生存困境。这也是当代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新的矛盾和焦点。也就给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一个新的思考问题,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6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17页。

这也必然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发展。

2.马克思恩格斯以其丰富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为解决当前的环境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不仅指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物质性和相互依存性尤其是人对自然的依赖性、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发展性,社会实践性,同时也指出了解决的最高价值目标及其复杂性系统性。

人类社会是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进化发展的产物。但它产生以后,比自然界中任何一个物种对自然的影响都要明显、强烈。人以自己的创造力,把一个独立存在的地球,变成了人为的存在、人化的自然,特别是产业革命以后,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日益加强,环境不断地被人化,不断地被赋予人的特性,人的本质力量体现在不断地被改造了的新环境中,环境不是游离于人的活动之外的孤立存在的、静止不动的某种一经形成就不再改变的实体。但是,不管人的征服自然的力量和人类统治自然的欲望多么强烈,人的活动受其生存于其中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制约这一点永远不会改变。当人类面临全球生存危机的时候,人们就不得不反思:人的能力到底有多大?是人支配自然,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共同发展?

剖析人与自然不和谐现状,可以看出,正是由于人类索取自然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自然资源本身及其代替品的再生速度;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和速度,超过环境的消纳和自净能力;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超过自然恢复与重建的能力,才导致当代如此严重的全球问题。而人类是地球在特定条件下的产物,那么在没有发现或者没有能力创造出相同的地外环境时,地球就是我们人类唯一生存的家园,应该得到人类的尊重、关心和保护。既然人类必须依赖地球提供给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各种资源,人就必须端正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把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摆正,把自己真正当成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生物圈0中的组成成员。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也就现实其巨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3.马克思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也为我们对大学生乃至国民的生态观教育提供了丰富而科学的理论基石

保护环境,解决生态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仅仅单靠经济的、政治的、科技的手段就能解决,对人们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也是其中一条重要的途径。大学生是社会生产力的主力军。他们具有什么样的生态观,将直接影响到他们作为社会生产者的生产方式和行为。

恩格斯指出:/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0/事实上,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特别是从本世纪自然科学大踏步前进以来,我们就愈来愈能够认识到,因而也学会支配至少是我们最普通的生产行为而引起的比较远的自然影响0。1

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困扰当今人类发展的全球问题,也是引起大学生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当前各种生态观理论迭出的情况下,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可以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念,学会尊重自然,自觉以自然规律为指导的人类行为,培养自觉的环保意识和正确的行为方式,建立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在对大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过程中,要使学生认识到:当代人类生态困境的形成,从时间上看是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的,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过程中长期发展积累的结果。作为当代的新课题,不是本时代刚出现的,人类在收获和享受文明成果的同时,环境与生存困境就一直在逐步的积累着,到今天发生质

李慧勤: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想与当代价值

变,成为全球问题。这是一个历史演变过程。从空间上看,当代人类生态困境形成的程度和范围上也发生了新变化。原来是相对分散的地区性的问题,现在逐步演变为或者汇合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从当代人类面临的生态困境形成的原因看,是多方面的原因促成的,有经济发展模式、政治政策因素、战争因素、科技的不当应用等造成的环境破坏、污染和浪费,当然还有认识上的原因:保护环境意识的淡漠、对环境的认识以及所持有的态度等等。从生存问题的解决途径看,面临的不同的问题,解决矛盾的路径是多方面的,可以用经济的手段,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办法解决当前的经济问题,可以用控制人口的办法解决人口问题,可以用政治的政策的手段,解决制度问题,可以用处理不同国家的利益争端问题,避免战争带来的人为的灾难,可以用科学的方式解决资源短缺,环境污染问题。如此等等,但是作为系统工程,单靠某一种方法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人类必须同心协力地调整、改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对于我们不容回避的生态环境问题,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就在于: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清晰的认识生态环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线索和方向。

Guiding Principals of Modern Ecological Civilaziation Theory

)))Marx and Engles Basic Thought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LI H u-i qin

(China Univ er sity of G eosience,Dep ar tment of H umanities and E conomic M anagement,

Beij ing100083,China)

Abstract:In mo dern society,the sur vival pro blem o f human beings bring about reconsider ation in the r elationship betw een human and nature,w hich is placed gr eat attentio n to by now aday university student and?Is also the very im por tant issue in marx ism?s basic theory.The idea of relationship betw een human and nature in marx ism?s theory has rich contents and gr eat practical v alue,and should becom e the guiding principal of so lving r ecent environmental problem.This artical mainly discusses the histo ric po-sitio n,main co ntent and modern value of devolo pment o f the idea o f relationship betw een m ankind and natur e in marx ism?s ther oy.

Key Words:man and nature,dependence,social and historical value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概述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概述 发表时间:2016-10-26T14:16:18.217Z 来源:《文化研究》2016年7月作者:姜其沅[导读] 1869 年生物学家海克尔的《有机体普遍形态学》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生态学”这一概念。 中共莱州市委党校山东 261400 1869 年生物学家海克尔的《有机体普遍形态学》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生态学”这一概念,书中对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观点加以批判、修正和扬弃,倡导建立关注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生态伦理学。此后,现代人类中心主义观念和形态的环境伦理学等理论相继提出。在关于如何正确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基本问题上,前者是以自然界和生态环境本身为核心价值的生态中心主义,后者则是以人类自身利益为核心价值的人类中心主义。在人类中心主义的重要主要流派之中,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学说就是其中之一。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之时,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1] 因此,尽管他们没有专门和系统地阐述过生态观,但由于理论的内在逻辑,当他们在阐述自然观和实践观以及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进行批判性考察中,就包含着关于生态问题的大量论述,即有丰富的生态思想。[2] 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生态”或“生态问题”这些概念范畴,但他们对人与自然关系这一基本、核心命题进行了详细充分的论证,反映出他们对生态问题有着独到精辟的见解,赋予深刻的生态哲学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毕生都在关注和研究实现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伟大命题,对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丰富且较为系统的社会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思想。其中涉及到了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等研究层面。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无疑包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生态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观。 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存在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论证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客观真实存在,阐述了人与自然界的本真关系和人应当以“实践精神”反作用于自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作为自然存在物,人是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然属性是人类的首要属性,人类离不开自然界, 要靠自然界来维系生存。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 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其次,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 。马克思说: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在进行自己的对象性的活动, 他“本来就是自然界”, 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这并不代表人对自然是一种被动的、原始性的服从关系, 而是人类可以基于社会一定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对自然界进行反作用,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实践活动建立对自然界的自由态度,这意味在我们“参与”自然的同时,可以成为自然的占有者和改造者。但这种占有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的占有和改造。因为人类始终要“寓于”自然之中,总是以实践的方式与所交往的自然界相亲熟。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到,自然界是“感性的外部世界”,给人提供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和进行劳动的生产资料。人类一旦离开这一“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那么一切的物质生产活动便无从进行,人类的生命便也终止了,人类的文明便无法延续。作为“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的自然,主要表现为人类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自然条件、自然场所,或者说劳动要素。但这种自然,是统一人的活动、人的劳动改造的自然,表现为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要素的自然, 不仅仅作为劳动过程中的几个分开并列的单独要素。自然渗透在劳动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和整个劳动过程之中。“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是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他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3] 二、劳动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 劳动是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中介和桥梁,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逻辑起点。正如马克思所说: “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至于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4]人类通过实践劳动不断改变、利用甚至是支配自然界,使原本的自然界深深烙上了人类活动的印记。改造自然的同时,人类也完善了自身。人与自然二者双向互动,相互促进,人类在劳动中不断得到强化,生产出代表更高生产力水平的劳动工具,促使自然界的加速变化。在贪婪的欲望和短期利润驱动下的,人类对自然界开始了单方面的征服,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价值利益,无限度向自然界一位索取。这种不顾人的持续健康、环境的持续清洁和资源的永续利用的异化劳动,造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扭曲,扰乱了自然界物质的正常循环。 特别是从第二次科技革命之后,在资本主义制度条件下,对自然界的破坏性更突出地体现在人的异化劳动中,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表现出反自然、反人类的一面。劳动者与自己所从事的劳动异化,改造自然的劳动同时也是破坏自然的过程,造福人类的同时也是危害人类自身持续发展的过程。人类在改造、利用自然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开始征服自然,而这种不尊重客观规律的征服,最终必然导致被自然所征服,由征服者变成被征服者。面对工业文明基础上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类自身的对立统一,人们逐步意识到必须能动地回归到人与自然良性互动、和谐发展的关系中去。正如马克思指出,“我们必须时时记住: 我们统治自然界, 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 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 人类改造自然每一个目标的实现,都建立在对客观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之上。而实践活动愈是深入,认识规律的难度也就愈大。就像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道:“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因此,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尊重和利用自然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断向纵深发展。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416 [2] 李崇富.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现实意义[J]. 湖南社会科学,2011(1):15-21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人民版社2009年版:161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 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559-560

【精品】马克思与恩格斯的革命友谊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革命友谊——相似的灵魂总会相遇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给我们遗留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且给我们遗留了高尚的共产主义思想作风,尤其是他们之间真挚的友谊。正如列宁所赞扬的,它“超过了古人关于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从1842年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会晤起,在长达40年的漫长革命岁月中,他们始终如一地在工作中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关心,形成了牢不可破的兄弟般的感情,他们在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斗争中,团结作战,患难与共,建立了真挚的友谊。 由于革命斗争需要,他们曾身处两地近20年,但他们在思想上的共同生活并没有终止。对与恩格斯之间的友谊,马克思作了高度的评价,1866年2月20日在给恩格斯的信中说:“我们之间的这种友谊是何等的幸福,你要知道,我对任何关系都没有作过这么高的评价。” 恩格斯已成为马克思一家躲避生活风雨的港湾,马克思一到这个港湾,就显得安静和快乐多了。1855年4月,马克思最喜爱的儿子埃德加尔病逝,这给马克思沉重的打击,在致恩格斯的信中马克思倾诉了无限悲痛的心情:“在这些日子里,我之所以能忍受这一切可怕的痛苦,是因为时刻想念着你,想念着你的友谊,时刻希望我们两人还要在世间共同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他们有着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共同的信仰使彼此把对方看的比自己都重要,恩格斯和马克思的崇高友谊,为人类树立了光辉的典范,这两位伟人的伟大友谊告诉我们:建立在共同信仰和追求基础之上的友谊,是万古长青,牢不可破的。 纵观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位伟人可以得到深刻的启示和教益。 一、珍视友谊,热爱共同的事业,是弥合矛盾的根本思想动力。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为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结成深厚友谊的战友,绝非那些为一时意气和庸

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摘要】生态思想的产生与人类大规模的改造自然的活动所带来的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有关,日益严峻的生态形势迫使人们不断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加深对生态思想的研究。在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恩格斯是最早的生态思想家,他们的生态思想至今仍在世界范围内对人类的生态环境保护运动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自然观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建立在他们共同的自然观基础上的,他们承认自然的客观优越性;主张自然的社会性,不能脱离人和人的活动谈论自然问题;自然是个整体,是个系统,人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人的活动必须受到自然的限制,所以人要预测和调控自己的行为,以免对自然系统造成破坏。 1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保护自然 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提出“人创造环境”的思想。人和动物不一样,动物是被动性的存在物,人则是主动性的存在物,人类比一切动物都强,在于人的主动创造性。当自然环境改变时,动物只能通过改变自身以适应环境,或者归于灭亡。人的能动性则使人始终把追求更适宜的环境作为奋斗的目标。马克思恩格斯主张依靠积极地、能动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在他们看来,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应该是健康的、合乎人性的。“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 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建设自然、美化自然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 然而人创造环境的活动不是为所欲为的,而是要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要在遵守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活动。人是具有能动性,但是它永远不可能完全摆脱外部自然和自身自然的制约;在任何时候,人的能动性的发挥不是不受制约的,人类只能顺应自然界的规律性而不能违背自然地规律性。无论是在历史还是现在,人类的盲目活动对自然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早在19世纪50年代,雅科比在《改革报》上发表了关于论地球毁灭的的文章,马克思恩格斯对此给予了关注。对于人们不尊重客观规律的行为,恩格斯指出:“文明是一个对抗的过程,这个过程以其至今为止的形式使土地贫瘠,使森林荒芜,使土壤不能生产其最初产品,并使气候恶化。” 人通过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这体现了人类对自然改造“进”的方面;而在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条件下,合理地进行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保护自然环境,则体现了人堆自然改造“退”的方面。二者有机的结合,让人类对自然的改造有进有退。 2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人与自身的关系 马克思将自然界规定为人的一种身体。在他看来,人“不但是有机体,而且还是这种作为主体的无机自然”。自然对人来讲,不再是外在的存在,而是与人和人的活动不可分割的、紧密相连的另一种身体。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的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是人的身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它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单方面的需要,而是为了双方的互依互存、共同发展。人的有机身体和无机身体具有功能和需要价值关系,是双向的价值关系。一方面,自然地功能首先表现为满足人的物质需要,提供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物质资源;其次表现在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提供人展示其本质力量的舞台,满足人的审美需求。另一方面,人的活动方式也改变了

恩格斯重要贡献

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Friedrich Von Engels)(1820年11月28~1895年8月5日),德国社会主义理论家、哲学家,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的伟大导师和领袖、近代共产主义的奠基人。他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还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和马克思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参加了第一国际的领导工作。马克思逝世后,他承担整理和出版《资本论》遗稿的工作,还肩负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重担。除同马克思合撰著作外,他还著有《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 恩格斯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之一,无产阶级军事科学的奠基人。诞生于德国莱茵省巴门市(今伍珀塔尔市)一棉纺厂主家庭。 1834年10月入爱北斐特中学读书。 1837年 9月受父命中途辍学,到商行当练习生。 1841年9月至1842年10月在柏林炮兵部队服役,同时在柏林大学旁听哲学课。1842年 4月开始为《莱茵报》撰稿(K.马克思当时在该报社工作)。同年11月到英国曼彻斯特“欧门-恩格斯棉纺厂”的办事处工作。在这里他经常深入工厂,参加工人集会和斗争。这次赴英途中,他在科隆与马克思第一次会面。 1844年 8月在巴黎与马克思再次会面,从此开始了他们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极为亲密的合作和始终不渝的友谊。 1845年出版了他同马克思合作的第一部著作《神圣家族》,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原理。他同马克思一起不仅致力于创立革命理论,而且积极投身革命运动,为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做准备。 1847年他们改组正义者同盟,使之成为第一个国际共产主义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翌年 2月出版了他们受同盟委托撰写的《共产党宣言》,阐明了新的世界观并提出共产主义社会的创造者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4 月受同盟委托组织出版革命运动的战斗机关报《新莱茵报》。 1849年 5月德国西部和南部为保卫帝国宪法举行了武装起义。恩格斯赴爱北斐特领导该地起义人民的防御工事构筑,在巴登 -普法尔茨起义期间,参加志愿部队的战斗。事后,他撰写了《德国维护帝国宪法的运动》和《德国农民战争》,总结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探讨无产阶级斗争的战略和策略。他深深体会到军事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的重要意义,开始长期、系统地研究军事。他阅读历代军事家浩瀚的军事理论和军事史著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探讨军事问题,对当时的重大军事行动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1850年11月至1869年6月,恩格斯完成了许多重要军事著作。他撰写的《1852年神圣同盟对法战争的可能性与展望》,论证了军事组织和作战方法的发展决定于生产方式的发展,并预言无产阶级的解放在军事上也将有它自己的表现,将创造出自己特殊的新的作战方法。他在《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1851~1852)一书中,总结历史经验,提出革命是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动力,起义是一种艺术。他为纽约《美国新百科全书》写了《军队》、《步兵》、《炮兵》等59个条目,涉及到军队建设、装备发展、作战指挥、筑城、炮兵、海军等范围十分广泛的问题。他在《纽约每日论坛报》、《新奥德报》、《新闻报》、《曼彻斯特卫报》和《派尔-麦尔新闻》等多种报纸上发表了关于克里木战争、意大利战争、美国内战、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等的评论文章和其他军事论文。他摆脱经商活动后,迁居伦敦。 1870年10月当选为第一国际总委员会委员,直接参加共产国际的领导。

手稿上的马克思和恩格斯 丰富有趣又激情

手稿上的马克思和恩格斯, 丰富有趣又激情 张福公鲁宝来自文化课 6月26日至6月30日,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历史研究所所长亨克·华尔斯(Henk Wals)教授,研究部主任列奥·卢卡森(Leo Lucassen)教授、高级研究员雅普·克鲁斯特曼(Jaap Kloostermann)教授及文献收集部负责人马林·范德海登(Marien van der Heijden)博士来到南京大学参加了系列学术活动。6月27日,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张异宾教授与亨克·华尔斯教授签订合作协议。 双方希望在网站信息互动、研究成果译介、人才培养计划以及经典文献建设等方面开展进一步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尤其是合作编译国际社会史研究所的代表性研究成果等重要项目,将有助于提升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文献平台和国际视野。先前,南京大学已从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历史研究所带回的一批马克思恩格斯重要手稿复制件,目前开始供学生和学者在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使用。南大方面表示:“不对社会开放,只供专业学者和研究生做研究参考,不做商业目的使用。” 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史研究所是马克思恩格斯原始手稿档案的主要保存地之一,也是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的重要成员单位。这里珍藏了超过三分之二的马克思恩格斯文献遗产,因而成为全世界社会历史科学研究者的“朝圣之地”。那么,它究竟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文献遗产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穿越到马克思恩格斯文献遗产所经历的那段漫漫旅途。 1883年3月14日下午,马克思在他书房的安乐椅上,平静而又安详地离开了人世。但他怎么也不会想到,他手边散落的这些杂乱无章、字迹潦草的手稿会经历一番怎样的惊心动魄之旅。 根据这位老人的口头遗嘱,他的小女儿爱琳娜和挚友恩格斯成为其“文献著作的处理人”。处理完后事,他们随即开始整理这间面朝伦敦梅特兰公园的书房。没想到的是,这项工作整整持续了一年左右,恩格斯从中找到了《资本论》第二、三卷的手稿以及他与马克思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由于编辑《资本论》手稿的需要,这段时期全部手写材料都搬到了恩格斯的住处。1895年8月5日,恩格斯逝世,8月27日,他的骨灰被葬在伊斯特勃恩比奇角灯塔附件的大海中。根据恩格斯的遗嘱,所有马克思的文献手稿都移交给爱琳娜,马克思恩格斯的藏书和往来通信则交给德国社会民主党。然而,此后不久,悲剧接踵而至:1898年3月,爱琳娜去世,她手中的大部分手稿寄给她的姐姐劳拉·拉法格和姐夫保尔·拉法格;1911年拉法格夫妇双双离世,马克思的遗稿再次一分为二:一部分由马克思长女燕妮的后人继承,另一部分则通过各种渠道归入德国社会民主党档案馆。 由于种种原因,德国社会民主党整理出版马克思恩格斯手稿的计划一再搁浅。与此同时,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在列宁的支持下,梁赞诺夫成立了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招募了一批专业人员组成国际通信员网络,竭尽全力收集马克思恩格斯的文献遗产,并着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1)的编辑出版工作。

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及其时代价值

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及其时代价值 近代西方工业革命引发了人类社会及生产力的空前发展,巨大的 社会变革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同时也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出 现了带有风险性的深层次变化。以现代主义作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力革命是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社会历史基础,同时,马克思在研究和批判那个时代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想过程中,经过反复批判与创新发展形成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认识,揭 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造成人和自然关系出现异化的根本原因,形 成了以历史唯物主义为主旨内涵的生态哲学思想。马克思深刻洞见人类社会发展的命运走向,从总体性视角出发,鲜明地指出了资本主义 私有制对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关系的破坏,从人与自然合理的生态哲学 视角深刻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较之资本主义的优越性,为无 产阶级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观点与 方法论,更为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指明了正确的 方向。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探寻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内在逻辑,并 总结其价值所在。从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形成的历史环境成果及思想,剖析马克思关于生态问题的思想精髓,解读其生态哲学思想的基本内 涵及理论意义,全面把握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的时代价值,最终得 出结论、获得启迪。研究认为,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增强了生态哲学 思想的理论深度,为新时代美丽中国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并从哲学视 角上为解决生态危机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从马克思的实践理论出发,分析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对人与社会及自然关系统一、

生产实践以及精神文化创造的启示,继而从经济、生态、文化等多方面提出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向生态治理、生态文化建设等实践的转化措施,论述了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对人与社会及自然关系统一思想的实践引领,分析了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生产实践转化,继而以科学合理的哲学分析结果助力美丽中国的建设。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对现实社会的理性思考。从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下半叶,以人类运用技术控制和改造自然为特征的工业文明时代到来,英国率先开启了工业革命,从此使人类生产由工厂手工业向机器化生产进军,它打破了数千年来以自然生产力为主导的农业文明体系,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提高。 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城市化进程步伐加快,工业文明一些内在的弊端不断显现出来,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等废品给新兴工业城市的生态环境带来了空前的压力。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描述到:“到处都是弥漫着浓浓煤烟”,“肮脏的大杂院”,“难看的城市”,生活富裕的资本家会为自己建造花园式的别墅,然而工人们不得不生活在混乱、肮脏、令人发呕的环境当中。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基础就是建立在人和人之间及人和自然之间的对立的社会现实之上,是从工业革命时期开始的。 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在亲眼目睹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给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的重大危害之后,分析了资本主义工业化所导致的近代环境污染的发生过程、涉及领域及其所造成的危害等一系列问题。马克思披露: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为了减少成本,占用工人的劳动时间,让工人在条件非常恶劣的环境中工作以榨取劳动价值。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用生产技术去剥削并向自然无限制的索取,在对自然造成严重破坏的同时,也危害了人类的生存环境。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快速发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更加恶化。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制度的层面上批判了资本主义现有的生产方式,使我们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目的,意识到环境问题的根源。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 对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马克思早期受黑格尔的影响,黑格尔的思想秉承了其客观唯心主义的特点,对自我意识比较重视,认为自然是“绝对精神”自我异化的产物,力图用自我意识来解释自然。即“自然是作为他在形式中的理念产生出来的。”[1]马克思主义对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主要集中于对其抽象的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黑格尔抛开人及人类社会的抽象谈自然,认为自然是抽象思维的自我丧失,把自然界引向客观唯心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生平

卡尔·马克思的生平事业年表 1,1818年5月5日出生于普鲁士莱茵城 2,1830年秋天,马克思进入特利尔中学 3,1835年,中学毕业 4,1836-1938年,进入伯恩大学法律系学习,哲学,历史,艺术。在此期间结识布·鲍威 尔 5,1839年-1841年,马克思学习希腊哲学,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和,博士论文《德谟克利 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区别》 6,1842年,马克思为黑格尔左派分子创办的杂志“德法年鉴”写“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令”。1842年11月首次会见恩格斯。 7,《莱茵报》由马克思主持,但是青年黑格尔拍企图利益这份报纸来宣传他们的唯心哲学观点。最后被普鲁士查封。 8,1843年---1844年,马克思为“德法年鉴”所写的两篇论文《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评导言》,标志着马克思由唯心主义者变成唯物主义者,由革命民主主义者变为共产主义者。1844年,马克思收到恩格斯为“德法年鉴”所写的两篇论文《政治经济学批评大纲》和《英国状况(评马斯·卡莱尔的‘过去与现在’)》。这些论文被普鲁士当局误认为是对国家的叛乱和侮辱陛下而停止。 弗·恩格斯的生平事业年表 1,1820年出生于普鲁士莱茵诚 2,1834年中学转学 3,1837年父亲不让七读书,恩格斯辍学在父亲的营业所打工。 4,1838年---1841年,边工作边学习,黑格尔的哲学等 5,1841年----1842年,进行服兵役,在柏林大学课间学习 6,1842年---1844年,恩格斯研究英国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英国工人的生活条件和劳动 条件,了解英国工人的斗争和宪章运动,他访问了曼切斯特的工厂和工人区,参加各种群众 大会和工人集会。 7,

浅述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生态哲学思想

浅述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生态哲学思想 摘要:近年来,生态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世界各国也在积极探索环境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法,马克思主义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马克思恩格斯十分具有前瞻性的察觉到生态问题并进行了思考,此外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对资本的阐述也有助于我们理解生态危机。本文联系当今环境现状,探索马克思主义中的生态哲学思想,并试图从马克思主义角度理解环境问题。 关键词:生态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背景简介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工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航空航天、计算机、医疗、大规模生产等方面快速发展,人口数量也有显著增长,实现了经济高度繁荣,物质高度丰富,推动人类文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以征服自然为手段获取的成功却付出了牺牲自然的代价,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问题逐渐凸显,伴随着这些巨大的进步的是不再蔚蓝的天空,而是漫天的雾霾;不再清澈的河流,而是漂浮着垃圾、散发着刺激性气味的水沟;不再成荫的树林,而是黄沙肆虐的沙漠。由于人口激增和城市膨胀,过度消耗资源和大量排放污染物,地球上最重要、最宝贵的自然资源遗产出现了巨大赤字,生存环境普遍恶化,开始出现诸如粮食短缺、资源枯竭、土地沙漠化、森林覆盖率降低、生物多样性锐减、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腐蚀、有毒废料全球转移等问题。生态问题具有全球化、发展迅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等特点,因此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反思,生态主义思潮逐渐兴起,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绿色理论,人们意识到超越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建设一个人与人之间公正、公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世界新秩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经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在这种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由于其具有的社会批判特征和独特的历史地位而成为了人们寻找环境问题解决方案的重要思想来源,马克思主义被从生态哲学角度重新解读。全面树立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并且这有利于探究在时代问题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也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繁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建设的重要途径。 二、马克思恩格斯有关生态问题的思想 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就环境问题进行系统的论述,但他们的思想中包含有环境保护的观点,他们的著作中已包含了深刻的生态理论,这些生态哲学思想不是即兴的、孤立的,而是贯穿于马克思恩格斯一生的思想中,而且这些思想对于马克思恩格斯有关世界历史观点以及对资本主义的分 析都起到了一定作用。马克思曾指出,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然条件所能提供的东西往往随着由社会条件决定的生产率的提高而 相应的减少”,“文明和产业的整个发展,对森林的破坏从来就起很大的作用,对比之下,对森林的护养和生产,简直不起作用”。1839年3月,

【课外阅读】马克思与恩格斯

马克思与恩格斯 马克思与恩格斯这两位革命巨人之间的友谊,是世界上的任何友谊都没法比的。马克思对恩格斯的才能十分敬佩,说自己总是踏着恩格斯的脚印走。而恩格斯总是认为马克思的才能要超过自己,在他们的共同事业中,马克思是第一提琴手而自己是第二提琴手。《资本论》这部经典著作的写作及出版,就是他们伟大友谊的结晶。 1848年大革命失败后,恩格斯不得不回到曼彻斯特营业所,从事商务活动。这使恩格斯十分懊恼,他曾不止一次地把它称作是“该死的生意经”。并且不止一次地下决心:永远摆脱这些事,去干他喜爱的政治活动和科学研究。然而,当恩格斯想到:被迫流亡英国伦敦的马克思一家经常以面包和土豆充饥,过着贫困的生活时,他就抛开弃商念头,咬紧牙关,坚持下去,并取得了成功。这样做,为的是能在物质上帮助马克思,从而使朋友,也使共产主义运动最优秀的思想家得到保存,使《资本论》早日写成并得以出版。 于是,每个月,有时甚至是每个星期,都有一张张一英镑、二英镑、五英镑或十英镑的汇票从曼彻斯特寄往伦敦。1864年,恩格斯成为曼彻斯特欧门——恩格斯公司的合伙人,开始对马克思大力援助。几年后,他把公司合伙股权卖出以后,每年赠给马克思350英镑。这些钱加起来,大大超过恩格斯的家庭开支。 从马克思来说,也正是为了对刚刚兴起的科学社会主义进行有效的指导,为了揭露资本主义的根本缺陷,才接受了恩格斯这种帮助。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亲密无间的朋友,他们所有的一切,无论是金钱或是学问,都是不分彼此的。 虽然他们分开了20年,但他们在思想上的共同生活并没有终止。他们每天要通信,谈论政治和科学问题。在一段时间,马克思把阅读恩格斯的来信看作是最愉快的事情。他常常拿着信自言自语,好像正在和恩格斯交谈似的。 “嗯,不对,反正情况不是这样……” “在这一点上你对了!” 马克思说着说着竟高兴得流出了眼泪。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那样地相互尊重,在他们看来,任何人对他们的思想和著作的批评都不及他们彼此交换意见那样意义重大。于是,一有机会,恩格斯便摆脱商务,跑回伦敦。他俩天天见面,不是在这个家里,就是在那个家里。讨论问题时,他们在屋子里,各自沿着一条对角走来走去,一连谈上几个钟头。有时两人一前一后,半晌不吭一声地踱步,直到取得一致的意见为止。于是,两人就放声大笑起来。 1867年8月16日,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天凌晨两点,马克思向他的战友报告说,《资本论》第一卷所有印张(一共49个印张)的校对工作,都已结束。他兴奋极了,写信对恩格斯说: “这一卷能够完成,只是得力于你!没有你为我而作的牺牲,这样三大卷的大部头著作,是我不能完成的,我拥抱你,感激之至!” 《资本论》于1867年9月14日在德国汉堡出版,这是整个国际工人运动中,具有伟大意义的大事,也是两位巨人友谊的结晶。 这种理解的友谊是那样深厚,甚至一直延续到马克思逝世之后。 马克思在病重期间,曾告诉女儿爱琳娜说,希望恩格斯能为他尚未出版的《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做出点什么”来。当然,即使马克思没有提出这样的要求,恩格斯也会去做的。从1883马克思逝世时起,整整十年,恩格斯放下自己的工作,尽力从事《资本论》后两卷手稿的整理、出版,补充了许多材料,重新撰写了一些篇章,使《资本论》得以在1885年和1894年问世。

自然辩证法论文-马克思自然生态观

姓名:单佳 学号:20120035 专业:动力工程 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观内容以及对它的评价 摘要: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观的理论体系中深入全面阐述了人、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深入解读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对于解决当下生态危机,以及建立和谐的生态文明社会有着非常现实且有效的重大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自然生态观 生态文明 和谐社会 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观要求人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爱护自然,保护环境,人类在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的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自然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又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否则将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观的主线。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观的基本内涵,阐发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观的内蕴与价值取向,对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能够提供理论支撑。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观的主要内容 1、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 首先,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和高度发展的产物,人高于自然,但人却来自于自然并且只能在自然中生存发展。恩格斯指出:“我们必须时时记住: 我们统治自然, 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一样, 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这决定了人与自然本质上是统一的。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对此马克思说:“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恩格斯也说过:“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不是纯粹的消费与被消费的关系,而是休戚相关、互利共生的有机整体。马克思认为人类是自然界中的一员,而非外来的征服者。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而非单纯的改造对象。 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人的精神生活的充实和物质生活的满足都以自然为基础。为了生存,人必须从自然界中获取生产生活资料。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人们就什么也不能创造。马克思说:“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比动物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从理论上讲,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艺术的一部分。是人类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粮食。”马克思把自然界称为“感性的外部世界”,自然界是人类精神活动产生的源泉。认为它给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生存环境和进行生产劳动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场所。人类在生产中经过人与自然的物质、能量变换,把自然这个无机的身体部分地变成了自己有机的身体,维系和延伸着人类的物理存在。马克思说:“自然界一方面在这样的意义上给劳动提供生产资料即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自然界也在

宫崎骏作品中的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818748689.html, 宫崎骏作品中的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分析作者:吴捷刘建涛 来源:《资治文摘》2016年第11期 【摘要】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对于指导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日本著名动画作品创作家宫崎骏先生在自己的很多作品中都体现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将二者相结合,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视角。 【关键词】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态思想;宫崎骏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 生态思想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很多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基于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并总结了前人关于生态理论的优秀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揭示了一般生态系统是由人——社会——自然所组成,而且重点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环境问题,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生态思想,这些生态思想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1人靠自然界生活马克思在《手稿》中阐述了无论从精神上还是从肉体上人靠自然界生活的生态思想。“……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马克思在这段话中表达了深刻的生态思想,即“人靠自然界才能生活”的思想,人和动物、植物一样,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依赖于自然界,不能脱离于自然界,我们的衣、食、住、行,其中的任何一样行为,如果离开了自然界,都是无法进行的。并且,伴随着人类的生产生活规模扩大,对大自然的依赖愈发显著。所以,如果外界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将对人类产生严重的影响,人类不能脱离自然界,正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 2人必须尊重自然马克思认为,在适应自然的方式上,人和其他生物有本质的区别,其他生物并不能有效的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只能被动的适应,它们的生存完全依赖于自然界;而人在自然面前却是一种能动的存在,人类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作用于自然,驾驭环境,从而改造自然,有选择和创造自己命运的自由。人类适应自然体现了人类的受动性,改造自然体现了主动性,二者有机统一不可分离。但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绝不是随心所欲的。马克思在《手稿》中非常明确的表明“它(人)所以只创造或设定对象,因为它是被对象设定的,因为它本来就是自然界。”这说明了现实中的人,并非是什么神奇的存在,只不过是拥有意识的、高级的自然界。因此,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必须以尊重和理解自然为基础,不能仅凭自我意识违背客观规律。尊重和理解自然,实质上就是尊重和理解人类自己,因为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界不是一般人意识中的简单的外部世界,而就是人类本身,就是人的存在。 3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既然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自然界,就更应该对自然界产生敬畏之情。我们可以找到人与自然界之间的一个平衡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对于这一点,恩格斯

马克思与恩格斯思想上的关系

马克思与恩格斯思想上的关系 广告1201 徐振泽 1219200112 通过以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我们都知道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革命家。两人情同兄弟,志同道合,有着很深的友情。我想两个人能够成为好兄弟,志趣相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两人的世界观价值观是相近或趋于一致的。这也是我觉得首先导致两人在思想上有相同的地方的原因。 有很多马克思主义者都坚持认为:恩格斯的哲学思想与马克思哲学在本质上时一致的,其中包括他们的出发点、基本原则、基本路线等等。这一点我们不可否认,两人在基本思想主张是趋于一致的,两人都为无产阶级的事业做着努力。包括后来,我们可以发现,说恩格斯的哲学思想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在本质上时一致的这种观点不是别人,而是恩格斯自己。在看了恩格斯写的《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中我们可以验证到这样的观点。 而且,恩格斯也把自己从事的理论研究看做“第二小提琴手所演奏的乐章”,而把马克思当作是“出色的第一小提琴手”,并且以有马克思这样的第一小提琴手而骄傲。1886年,恩格斯在回顾他和马克思所共同走过的历程时,十分诚挚地说:“我和马克思共同工作四十年,在这以前和这个期间,我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但是,绝大部分指导思想(特别是经济和历史领域内),尤其是对这些指导思想的最后的明确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我所提供的,至多除了几个专门的领域外,马克思没有我也能很容易地做到。至于马克思所做到,我却做不到。马克思比我们一切人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观察的多些和快些。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非常公正的。由此就可以看到两人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思想也是一脉相承的。 当然,除此之外,我们还要看到两人思想上的一些差异性和不同点。首先一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研究的视野上存在的区别,主要表现为超验和经验的分野。由于在视野上的不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致思取向。第二点,如果说马克思更强调“存在决定意识”,那么恩格斯则更侧重于“物质决定精神”。而这两个命题之间存在着不可忽略的差别。所以,我们现在在课本上所学到的“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也是恩格斯在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上的总结,深化。 以上两点是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两者思想上的一些差异。当然,这些问题都是有一些客观的因素所带来的,也是难以避免的。因为我们都知道,马克思是接受过大学教育的,而恩格斯则没有。再加上两个人个性上的小差异,也不可能造成两个人的思想完全同化。再加上在两人的分工合作上,也难免会有一些疏忽和遗漏的地方。但是好在经过实践的发展,恩格斯在马克思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总结,他在马克思逝世之后所做的贡献也是不可磨灭的。 在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上,马为主,恩为辅,但离开了恩格斯,马克思主义也很难以形成,更难以传播。马克思一生的主要创作中,要么是在恩格斯的帮助下完成,要么是两人共同完成,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恩格斯在资金上给了马克思极大的帮助。在马克思逝世后,他为宣传马克思的著作出版和宣传作了不朽贡献。

马克思的一些生平小故事

马克思的一些生平小故事 一、抗美援朝时期,一个年轻的战士在战场上被击中了,由于缺医少药,无法医治,年轻的战士奄奄一息,他的班长紧紧的握着战士的手,问他还有什么心愿!小战士想都没想对班长说,我想见见毛主席!班长听了很为难,对小战士说,主席在北京,太远了,这样把,我给你找个一毛主席像章让你看看把。小战士同意了,于是班长出去找像章,但是那时候是在战时啊,那里会有毛主席像章啊!!班长很为难,这时候一个年轻的女护士过来对班长说,我倒是有毛主席头像,但是。。。。班长一听眼睛就亮了,那就赶紧给我拿来啊!!!护士难为情的说,我得父母都是老红军,他们都非常仰慕毛主席,所以我一生下来就在我得身上纹上了毛主席的头像,所以。。。。。。班长说,都什么时候了,他马上就要死了,难道你想让他带着遗憾走吗!!!护士想了一会,进去了,过了一会护士出来了,班长忙上前问给他看了吗??护士红着脸点点头走了。班长马上进去问小战士,好了,你看到毛主席头像了,你可以安心的去了,我们会帮你多傻几个美国鬼子的!!!小战士艰难的转过头对班长说了一句话就死了!他对班长说,班长,如果你找不到毛主席像章就算了。刚才那个明明是马克思吗!! 二、一天早晨,伦敦大不列颠博物院图书馆的阅览室里,有一位读者手里拿着一本书,正要在一个空座位上坐下来,这时候,值班的图书馆员走过来对他说:“先生,这是马克思的座位,请您不要坐在这里,他就会来的。” “马克思?”那位读者愣了愣,“就是共产党宣言》的作者,那位工人领袖吗?” “我想是的。这里给马克思摆着工厂工作的年报,他现在正研究这份年报。” “他天天来吗?今天也一定会来吗?” 图书馆员微笑着回答:“一定会来的。几年来,马克思天天到这儿来工作,一天足足工作10小时。我在这里已经20年了,在我所见到的读者中,他是最勤劳最准时的。” 这位图书馆员转身做他的工作去了。那位读者还站在那里思索,注视着马克思座位上的那一堆书。几年来,马克思每天都在伦敦大不列颠博物院图书馆里工作10小时,在家里又继续工作到深夜。他读过1500多种书籍,他写提纲,写内容提要和笔记,这些内容提要和笔记就可以编成许多书。一切科学,主要的如历史、哲学、经济学、法律学、物理学、化学、数学、语言学、文学,他都用极大的钻研精神进行研究,从中追求他所发现的新思想。他的好朋友恩格斯曾经说,马克思在写作的时候,如果他不确实知道所有的有关书籍都参考过了,所有的疑义都考虑过了,所有的论点都彻底探讨过了,他是绝不肯下笔的。三、今年3 月14日是马克思逝世120周年纪念日。为纪念这位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和领袖对人类共产主义事业的伟大贡献,特向读者介绍一段鲜为人知的,发生在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的邮票故事。马克思在其一生的革命生涯中,曾受到恩格斯的全力支持。马克思的许多革命活动经费都来源于恩格斯无私的援助。据《马克思恩格斯通信集》中记载,1869年3月21日,恩格斯给马克思的信中说:“明天寄一镑邮票给你,作为对厄·琼斯的群众运动的

(完整版)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观点及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启示

试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观点及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启事? 近一个世纪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工业文明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气候变暖、物种减少等全球性环境问题也日渐突出。人类终于认识到,发展生产力是必要的,但决不能破坏自然平衡,不能一味地向自然索取,而必须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点,世界各国也开始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 一、 生态文明理念的发展 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文明形式。它的主旨是尊重和保护生态环境,依据是可持续发展,着眼点是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和自律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谐共生。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文明是相对于“野蛮”而言的。从生产水平的角度来看,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人类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总是占第一位的,面向自然的无限度的索求是合法的人类活动,所谓“物质中心”的观念也就无可厚非了。然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发展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带给人们的灾难性的惩罚,终于 唤起了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讨论并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从而揭开了全人类共 同保护环境的序幕。1983年11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并于1987年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更是高度凝结了当代人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认识。直到最近有192个国家参与召开的旨在讨应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至此,生态文明理念已经成为世界人民的共识。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迫使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我们的自然观,从理论层面上寻找解决生态问题的良策。 对生态问题和生态文明的研究随之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 迄今为止,人们就生态文明的认识基本达成一致,世界各国都致力于环境保护以求缓解或解决生态问题。但是,相比之下,从哲学层面,特别是从马克 思主义自然观哲学的角度对生态问题进行探讨的研究还比较薄弱。 二、 解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生态哲学意蕴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并没有直接使用生态文明这一词语,但是马思主义的自然观以实践为出发点,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既肯定自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