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国家油菜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发展规划

国家油菜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发展规划

国家油菜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发展规划
国家油菜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发展规划

国家油菜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发展规划(2008-2012年)

(讨论稿)

国家油菜现代产业技术体系

二〇〇八年一月

目录

一、我国油菜产业发展现状 1

二、国内外油菜产业技术现状 2

(一)我国油菜新品种选育技术研发情况 2

(二)油菜栽培技术研发现状 2

(三)油菜病虫草害防治技术研发现状 3

(四)油菜产品加工和检测技术研发现状 3

(五)油菜设施与设备技术研发情况 4

三、我国油菜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现状 4

(一)基本现状 4

1、研发队伍4

2、研发经费投入5

3、油菜产业研发基地建设5

4、科研大中型仪器 5

5、科研成果5

(二)油菜科研体系建设的主要问题 5

1、科技投入总量不足5

2、计划管理有待规范5

3、专业结构有待完善6

4、科研力量有待凝聚6

四、我国油菜产业技术需求分析 6

(一)油菜产前技术需求 6

1、高产油量油菜新品种选育技术研究 6

2、油菜抗除草剂、抗裂角、抗病、抗逆等性状改良 6

3、完善油菜现代育种技术体系6

(二)油菜产中技术需求 6

1、油菜直播全苗、迟播早发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6

2、油菜轻简化栽培技术 6

3、油菜机械化生产技术与装备7

4、油菜超高产栽培的机理与技术7

5、优质油菜区划与规范化栽培技术7

6、主要病虫草害和灾害的可持续治理技术7

(三)油菜产后技术需求7

1、适温制油工艺和深加工技术7

2、油菜综合深加工技术7

3、建立油菜质量普查和监控体系7

4、油菜品质实验室精测技术和现场多参数快速定量检测技术7

五、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和考核指标8 (一)发展思路8

(二)总体目标8

(三)基本任务8

(四)考核指标8

六、主要研究内容9

(一)油菜遗传改良与繁育9

(二)耕作栽培与营养施肥技术9 (三)病虫草害防治与监控技术9 (四)产品加工与品质检测技术10 (五)设施与设备研究与示范10

(六)油菜产业经济研究10

(七)油菜产业技术集成与示范10

七、年度进展安排10

八、保障措施11

(一)加强组织管理11

(二)加强资金管理11

(三)人员保障11

(四)科研设施保障11

(五)强化宣传引导11

国家油菜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发展规划

(2008-2012年)讨论稿

油菜是我国最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和总产均居世界首位。菜籽油是我国传统的食用油,年产450万吨左右,占国产植物油总量40%以上,在国内食用油市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促进我国油菜生产发展,增加油料市场供给,缓解国内植物油日益突出的供需矛盾,国务院提出了“加强科技支撑能力建设”等促进油料生产发展的意见,农业部、财政部于2007年12月启动了油菜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试点工作。为保证油菜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作的的顺利开展,根据农业部、财政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试行)》(农科教发〔2007〕12号文)和财政部、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管理试行办法》(财教〔2007〕410号文)等的精神和要求,在深入调查我国油菜产业技术现状的基础上,特制定本规划。

一、我国油菜产业发展现状

油菜是我国第一大油料作物,年均种植面积约为1.1亿亩,年均总产量237亿斤,平均亩产220斤左右,面积和总产均居世界第一。我国油菜产业每年可生产约450万吨菜籽油,占我国自产植物油总量41%以上,占国内植物油总消费量19.7%,在国内食用油市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此外,油菜产业还为饲料产业提供600多万吨的高蛋白饲用饼粕。近年来,通过大力推广高产、抗病的双低油菜新品种及高产栽培技术,我国油菜单产大幅提升,总产显著增加,品质明显改善。2006年全国平均单产达122.4公斤/亩,比2000年增加21.2公斤,提高20.9%;平均总产达1264.9万吨,比2000年提高了11.1%。双低油菜普及率不断提高,全国平均双低率达到70%以上,其中湖北、湖南等省均达到90%以上。

我国油菜生产具有四大发展优势。(一)生产面积发展潜力大。油菜不与水稻、玉米等夏季粮食作物争地,长江流域现有可利用冬闲土地面积1.2亿多亩,到2015年,预计可再扩大4000万亩以上面积,全国有望达到1.46亿亩种植规模。(二)油菜杂种优势利用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全国油菜品种杂交化率已达到50%以上,全国平均单产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部分品种的生产潜力已经达到200公斤/亩的水平。(三)油菜高含油量品种选育进展较快。在实现双低品质基础上,我国加强高油份品种选育,已经获得了一批具有实用价值的双低超高含油量育种材料,部分品种和组合已经超过47-49%,最高已达56%左右。(四)产品区位优势明显。长江流域菜籽上市的时间在6-7月,比加拿大春油菜和欧洲冬油菜上市时间都早,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季节优势。我国菜籽产销同区,可就近供应给位于主产区的加工企业,比完税后进口菜籽价格低10%以上。

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的油菜生产相比,我国油菜生产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油菜生产地区间发展极不平衡,长江流域可大量利用的冬闲耕田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二)产业技术研发滞后于生产发展,造成油菜品种、栽培技术、检测等不能很好地服务当前生产需求。

(三)农村劳动力缺乏,油菜生产的机械化程度低,油菜生产基本上还是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劳动力投入较多,限制了生产规模的持续扩大。

(四)由于我国双低和双高品种混种、混收、混销、混加工以及相关配套种植技术不到位,商

品菜籽品质差,缺乏国际竞争力,产品质量与欧美油菜主产国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五)缺乏必要的国家政策保障,油菜生产市场风险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稳定。

二、国内外油菜产业技术现状

(一)我国油菜新品种选育技术研发情况

建国以来,我国油菜品种选育进展较快,通过甘蓝型替代白菜型、高产品种替代中产品种、双低高产杂交品种的育成和普及,促进了我国油菜产业发展的三次飞跃。我国油菜育种技术经过多年的努力,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不断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的育种成就,形成了我国特色的油菜品种选育理论和技术体系,在杂种优势利用、高含油量材料创新、抗菌核病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其中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统玻里马-CMS(pol-CMS)等在国内和国际上均得以广泛研究和利用,全国推广的杂交油菜种植面积约占油菜总面积的50%以上,是第一个大面积应用杂交油菜的国家。(二)通过种属间杂交、聚合育种、小孢子培养和定向选择等手段获得了一批具特异优良性状如高含油量、大粒、黄籽、抗倒、抗裂角等优良材料,其中高含油材料的含油量高达56%。(三)油菜抗(耐)菌核病育种跃居国际领先地位。育成和推广了“中油821”为代表的一批抗病高产品种,建立了完善的菌核病鉴定体系,在菌核病致病、抗性机理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四)我国是白菜型和芥菜型油菜的起源中心之一,遗传多样性十分丰富,已收集保存各种油菜品种资源8000余份,为我国乃至世界的油菜遗传改良提供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与国外先进的转基因等现代生物技术育种相比,我国油菜育种技术和设备仍相对落后、单产仍然偏低、综合品质不高、抗病虫草害和抗逆性有待提高。

首先,我国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的效率还很低,转基因技术还未进入实用化阶段,适合轻简化、机械化生产的品种选育研究才刚刚起步。

其次,我国油菜单产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与欧洲平均水平(206公斤/亩)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第三,适合机械化生产的抗裂角、早熟、矮杆品种选育技术还不成熟,育种材料较为贫乏。

第四,品质育种技术和成果转化有待加强。优质双低品种与高硫甙高芥酸品种并存,缺乏严格的区域布局,商品菜籽品质需要提高;油酸等营养保健脂肪酸的含量有待进一步改善。

第五是油菜抗病、虫、草、逆境研究相对落后。菌核病还缺乏抗源,根肿病、小菜蛾、草害等缺乏有效控制技术,油菜抗旱、耐渍、抗冻等非生物抗性的选育研究还不深入。

(二)油菜栽培技术研发现状

近年来,世界发达国家均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提高油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降低生产成本为主攻目标,高度重视品种优选、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的创造和集成转化,生产上大力采用大规模集约化种植、机械化栽培和病虫草综合防治、水肥高效利用等先进技术,高新技术日益渗透油菜生产管理的各个方面,如转基因、抗病抗虫、抗除草剂新品种。油菜栽培管理计算机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DSS)、投入/产出会计系统、以3S技术集成为主的油菜生长信息采集和实时监测技术,使油菜生产向标准化、精准化发展。

我国油菜栽培具有精耕细作的传统,在不同地区形成了与当地气侯生态条件相适应的栽培制度、品种类型和栽培管理方法。为解决前后作季节矛盾,油菜以育苗移栽为主。针对不同茬口特点,形成了各种不同栽培方法。为实现油菜的高产,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各地先后提出了油菜“冬发”、“冬壮春发”、“冬春双发”和“秋发”等栽培理论和技术体系,油菜平均单产突破100多公斤。近年来由

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油菜生产受到影响,为此各地又提出了油菜在稻扳田直播的轻简栽培体系,油菜“机播机收,适度管理”的栽培体系等。长期以来,对油菜栽培技术的研究项目及经费难于得到稳定和持续的保障,在双低油菜超高产理论、实现途径、油菜高效冠层的构建、油菜品质形成机理与调控技术、油菜养份高效利用的理论和途径等方面的研究滞后,生产仍然沿用过去传统的油菜栽培管理方式,劳动强度高,劳动力投入较多,生产效益偏低,农民种植收益和积极性普遍下降。(三)油菜病虫草害防治技术研发现状

菌核病、霜霉病、蚜虫、菜青虫等传统病虫草害是我国油菜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如油菜菌核病每年造成产量损失在10-30亿元,部分区域草害造成的产量损失达50%。近年来,西南地区的根肿病和春油菜区的小菜蛾等新型病虫害也出现蔓延趋势。目前的主要防治措施是相对抗病的品种利用和化学农药,传统防治技术要求严格,农民不容易掌握,而且抗药性不断增强,为防治带来较大的困难。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传统的综合防治措施已很难在农村全面实施。国外杂草防治目前一般采用化学除草剂,防治成本十分低廉。我国除草一般采用人工除草,劳动强度大,效率很低。近年来,油菜除草剂开始大量在油菜生产中使用,但油菜农田杂草的种类和发生规律尚不清楚,油菜专用除草剂缺乏研究,导致农民对除草剂的选择和使用技术不到位,防治效果差且容易造成药害。

(四)油菜产品加工和检测技术研发现状

1、油菜产品加工技术

近10年来,自动化技术、挤压膨化、脱皮分离、低温脱溶等一大批高新技术在菜籽加工中被广泛使用,产品多样化,用途多元化,油脂加工厂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如ADM公司在荷兰鹿特丹港建成欧盟最大的大豆油加工厂,年处理大豆240万吨。20世纪末,仅ADM、Cargill和EridaniaBeghin Say三家公司的制油能力就约占欧盟总能力的75%。在日本,96个油脂加工厂中,有10个日加工能力超过1000吨,其加工总容量占日本整个加工能力的72%。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油料加工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加工企业大型化趋势显著,世界11家日处理油料6000吨以上的大型油厂有5家在中国。据国家粮食局统计,2006年,全国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1012个,年处理油料能力7177.4万吨。其中1000吨以上企业75个,占7.4%。但大型加工企业普遍以大豆为原料,菜籽由于原料以国产为主、来源有限,通常规模较小。

但我国油菜加工技术研究严重滞后,以初、粗加工为主,增值率仅有40-60%,远低于发达国家油料的精深加工增值率200-400%。国内菜籽制油工艺几乎都是带皮预榨高温后浸出,工艺单一,由于预榨温度较高(130-135℃),降低了菜油和饼粕的品质;菜籽加工过程中的副产品综合利用研究极少,油菜加工产品和利用途径单一,加工效益低。采用先进的加工技术改造油脂加工企业,实现油菜产业加工利用的多元化和多层次深加工增值,打造油菜产品品牌,提高油菜综合利用的途径与产业整体经济效益是我国油菜加工利用的总趋势。

2、油菜质量控制技术与质量标准研究

油菜质量普查与监控成为发达国家提高产品质量、引导市场消费、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的技术措施之一。加拿大自1956年以来开展持续至今的全国油菜质量普查与监控,对促进双低油菜产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近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转移到生产环节规范、安全、可靠控制方面。预防与控制农产品在生产、加工、贮运、销售等全过程中的潜在危害,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已成为现代农业所追求的管理目标,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GAP和HACCP等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已在

世界各国被广泛认可和大力推广。

目前,我国油菜质量控制技术和质量标准体系还不完善,加之油菜因品种和栽培管理的差异较大,双低油菜质量参差不齐,检测的样品数量大,缺乏适合我国国情的油菜品质快速检测技术和仪器,品质检测服务难以满足油菜质量全程控制需求,油菜产品的质量控制具有较大的难度。据2007年全国双低油菜质量普查结果,目前我国双低油菜籽平均芥酸含量11.5%,硫苷含量54.02μmol/g,油菜品质远未达到双低的标准。

(五)油菜设施与设备技术研发情况

除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外,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和德国等发达国家的油菜收获均已实现机械化。采用的机械化收获工艺主要有两种:分段收获和联合收获,其中机械分段收获占70%,机械联合收获占30%。收获机械总体上向大型、高效、智能化方向发展,随着精准农业技术的发展,联合收割机上应用GPS定位、导航、在线测产等技术已越来越多。国外油菜主要采用直播机械,其设备一般采用气吸、气力输送播种,机、电、气、液一体化技术普遍应用,播种机为单元组合式,最先进的大型播种机已采用计算机控制的变量作业技术,并与精细整地、种子清选分级等技术相配合,并向大型、高效、高速发展,扩大机器的通用性和提高适应性。

我国目前油菜生产主要依靠人工作业,到2007年机械播种和开沟不足10%,机械移栽几乎为零,机械收获5.2%。近年来,国内开始研制油菜精少量直播机,能够实现精少量均匀播种,不需间苗,节种省工,部分油菜直播机、开沟机被列入政府补贴目录。国内油菜联合收获机械研制主要集中在最近10年,继几种稻麦联合收获机改进机型后,借鉴国外技术研制出了油菜专用联合收割机,但总体上与国外油菜联合收获机技术和性能差距很大。如江苏近年已开发了油菜专用联合收割机,收获损失率比稻麦联合收割机改进的机型有所降低。

我国油菜机械化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直播机械多为稻麦直播机兼用直播油菜,播量不精,浪费种子,作业效率低。2、联合收获损失率高、适收期短、与稻麦收获兼用性差是制约油菜联合收获的主要因素,设备与品种、栽培技术不配套。3、目前我国油菜种植制度缺乏与现代生产手段相适应的集中、成片种植和规范化管理,不利于机械化作业。4、在种植方式上注重机械直播,忽视了南方面广量大的育苗移栽;在收获方式上注重联合收获,忽视了具有适收期长等多方面优越性的分段收获。

三、我国油菜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现状

自1960年成立了全国性油料作物专业研究所以后,部分省(市、区)农科院也相继成立了油料作物的专业研究机构,部分农业院校逐步形成了一支以油料作物教育与科研为一体的专业技术力量,为油菜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分布在全国油菜各主产区,为促进我国油菜生产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基本现状

1、研发队伍

初步统计,全国油菜科研队伍(硕士或副高以上)的总人数313人,其中,长江下游、长江中游、长江上游、黄淮流域和西北地区分别为78、111、82、31和21人,比例分别为24.9%、35.5%、26.2%、9.9%和6.7%。从队伍结构来看,全国油菜科研队伍45岁以下的总人数为207人,占全国油菜科研队伍的比例为66.1%;博士学历的总人数为93人,占全国油菜科研队伍的比例为29.7%;正

高级职称的总人数为97人,占全国油菜科研队伍的比例为31.0%;从事遗传育种(资源)、栽培(土肥、植保)、检测(加工)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比例,分别为45.7%、20.1%、13.4%和20.8%。

2、研发经费投入

根据1996年以后的统计数分析,“十五”期间全国油菜科研经费总投入为16157万元,是“九五”的4.2倍,“十一五”以后继续呈现较快增长的趋势。“十五”期间油菜的科技投入中央财政占69.5%,长江中游是科技经费投入的重点地区,占全国科研投入的68.4%,长江下游、长江上游、黄淮流域和西北地区分别占8.8%、17.9%、2.9%和1.9%。从经费投入的专业分布来看,“十五”期间全国科研经费的69.7%都投入于油菜的产前研究(遗传育种、种质资源及其相关的应用基础),这种比例在长江中游相对较低;全国科研经费的9.7%和20.6%分别投入于油菜的产中研究(栽培、土肥、植保)和产后研究(检测、加工)。

3、油菜产业研发基地建设

据1992年以来的不完全统计,全国油菜产业研发基地建设的总投资在2个亿以上。其中,“十五”以后投资占70%以上,中央财政投资占80%以上。随着国家科技投入的增加,近几年全国油菜产业研发基地建设的中央财政投入呈现快速增长之势。但是,研发基地的投入都是建设投资,基本上没有运行费的投入。

4、科研大中型仪器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油菜专业研究工作中尚在使用的大型仪器(10万元以上)有218台套,其中超大型仪器(30万元以上)有80台套(表4)。全国近五年新购置的超大型仪器数量明显增加,占全国超大型仪器数量的55%。长江中游油菜科研单位的的仪器条件较为良好,大型仪器占全国大型仪器数量的45.9%。但是,近五年其它生态区域油菜科研单位仪器的购置速度在加快,科研硬环境在不断完善。

5、科研成果

“十五”以来油菜科研工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成果共有10项,其中8项成果均由长江中游科研单位主持完成。从专业上来看,遗传育种有8项,检测、加工1项。2002-2006年通过全国审定的油菜品种有68个,其中由长江中游科研单位主持育成的有29个,占总数的42.6%,长江下流、长江上流、黄淮流域和西北地区科研单位主持育成的油菜品种分别占19.1%、20.6%、16.2%和1.4%。在油菜新品种选育工作中,地区级研究所选育的国审品种占20.6%。

(二)油菜科研体系建设的主要问题

1、科技投入总量不足

根据2001-2005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按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计算,每年人均支出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为14.6万元,而“十五”期间我国油菜科研经费总投入每年人均仅为5.2万元,远远低于其它产业的比重。

2、计划管理有待规范

我国油菜科研课题下达的大小计划渠道、代表中央财政的投资部门较多,而且一些科研计划的稳定性差。科研人员为了保证科研经费的稳定增长,一方面要夯实已有的科技计划支持,另一方面要寻找新的科技计划支持,很大程度上分散了科研人员的工作精力。在基地建设方面,原则上是谁投资谁管理,但由于重挂牌、轻建设,重建设、轻运行,科研基地的管理主线不明确,运行费用无法保证,不利于科研队伍的稳定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3、专业结构有待完善

全国油菜科研队伍中从事遗传育种(资源)的比例为45.7%,从事油菜产中研究(栽培、土肥、植保)的科研队伍明显偏弱,比例仅为20.1%,“十五”期间油菜产中研究的经费投入比例仅占全国油菜科研经费的8.0%。由此造成产中研究的创新性成果缺乏,不能满足油菜生产发展的实际需要。

4、科研力量有待凝聚

长期以来,不同区域油菜科研单位由于缺乏有机的协作,在人、财、物的建设上都力求大而全,不能更有效地发挥全国油菜科研资源的整体效益,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现象严重,有必要规范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研究单位的科研目标定位,全面提升全国油菜科研创新的整体能力和水平。

四、我国油菜产业技术需求分析

(一)油菜产前技术需求

1、高产油量油菜新品种选育技术研究

在含油量方面,我国目前大多数油菜品种菜籽的含油量在40%左右,与加拿大等国家油菜含油量相差达2~5个百分点。要进一步提高油菜种子的含油量,必须突破决定含油量的关键基因的鉴定、分离、转化及表达技术,建立通过基因工程调控油脂合成和储运来提高含油量的技术。同时利用复合杂交聚合高含油量基因位点,将高含油量资源与育性稳定的新型授粉控制系统有机结合,选育产油量比目前推广品种提高30%左右的高产、高含油量的油菜新品种。

2、油菜抗除草剂、抗裂角、抗病、抗逆等性状改良

在油菜生产水平高的国家和地区诸如加拿大、欧盟、美国等,抗除草剂、抗裂角性和抗倒伏性一直是油菜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其性状改良有利于机械化收获,降低生产成本。目前我国的现有品种不具备抗除草剂、抗裂角、抗旱耐渍、抗冻等性状,为适应我国未来的油菜机械化等轻简化栽培,急需改良这些性状。

3、完善油菜现代育种技术体系

建立高效的新基因源发掘和新功能基因鉴定技术,发掘或鉴定出具有重要利用价值的新基因源或功能基因,着重鉴定和引入与产油量、脂肪酸组成、饼粕蛋白质含量和氨基酸组成等相关的新基因源和新基因,通过种属间杂交或基因工程技术向油料作物栽培种转移优质基因;发掘和鉴定油菜重要性状基因的分子标记,并构建应用性强、选择效率高、规模化的油菜重要性状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建立高效表达且遗传稳定的油菜遗传转化体系;提高小孢子培养技术的效率。(二)油菜产中技术需求

1、油菜直播全苗、迟播早发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为节省劳动力,油菜农户开始主动采用直播、化学除草等轻简化栽培技术,但由于缺乏技术指导和相配套的耐直(迟)播品种,农户尚未完全掌握这些轻简化技术的关键,常常出现直播时间较晚、施肥效率低、除草剂选择不正确导致药害、缺苗和幼苗发育迟缓等问题。目前这一问题在各省都普遍存在,尤其是安徽、河南、江西、湖南、湖北等省较为突出。

2、油菜轻简化栽培技术

解决油菜大面积生产存在的成本高、产量低、抗灾能力差等突出问题。完善传统油菜高产生产技术、集成优化单项特色轻简农艺技术,建立油菜生产资源高效利用、环境友好的多种轻简高效生产技术模式。油菜轻简栽培和机械化栽培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使油菜亩产达到150公斤以上,而生

产成本比现在成本降低1/3。

3、油菜机械化生产技术与装备

由于我国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从事油菜生产劳动力缺乏已经成为限制油菜生产规模扩大的关键因素,尤其是油菜收获、耕作播种、移栽等尤为突出。生产上急需损失率低、适应性强的机械化联合收获或分段收获技术与装备,以及复式、高效的机械化直播、移栽技术与装备。

4、油菜超高产栽培的机理与技术

以成本控制下的可持续高产、超高产为目标,以资源要素优化组配、源库性能协同提高、群体个体强势互补、冠层根层高质高效为技术突破方向,探索发挥非叶绿色器官高光效强抗逆机能的扩库强源途径及关键技术,建立源-库协调和群体质量控制关键技术,对迅速提高我国油菜单产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5、优质油菜区划与规范化栽培技术

国产油菜籽品质不优、生产中优质与高产不相协调、关键品质性状缺乏突破性调控技术等问题比较突出,是造成国产油菜籽与加拿大、欧盟优质油菜籽竞争乏力的主要原因。通过科学合理的区划设计,研制规范化栽培技术并推广,充分发挥优质品种品质遗传潜力,推动双低油菜产业化。

6、主要病虫草害和灾害的可持续治理技术

调查发现,油菜菌核病、病毒病依然是影响油菜稳产、丰产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存在品种抗病水平不高、化学农药防效低、油菜花期喷药困难以及农药残留等诸多问题。随着直播油菜和轻简化技术推广,油菜草害日益严重,但目前缺乏高效的化学防治技术,常常导致防治效率低或药害等问题。此外,部分地区的根肿病、小菜蛾等新型病虫害发生有扩大的趋势,还缺乏有效的防治技术。我国地域辽阔,干旱、渍涝、低温冻害等自然灾害频繁,缺乏有效的防治技术。

(三)油菜产后技术需求

1、适温制油工艺和深加工技术

我国菜油加工产品单一,基本都是四级油和一级油,其他深加工产品很少,预榨浸出工艺生产的菜籽饼粕的质量差,影响了饲用饼粕的质量,对适温制油工艺技术有较强的需求。同时我国的菜油中一般都需要添加合成抗氧化剂,对身体健康有不良影响,因此急需开展油脂的稳态化与营养品质改善技术、油脂深加工技术研究等。

2、油菜综合深加工技术

我国菜籽饼粕通常直接作为配合饲料添加于饲料中,但因抗营养因子的影响,添加量有限,急需加快菜籽饼粕的深加工技术研究,并通过开展磷脂、甾醇、维生素E等功能活性成分的绿色、高效提取纯化技术和修饰改性技术及活性评价技术等的研究,显著提高加工效益。

3、建立油菜质量普查和监控体系

油菜质量普查与监控成为发达国家提高产品质量、引导市场消费、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的技术措施。通过建立油菜质量普查和监控体系,通过油菜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完善油菜质量标准体系,开展油菜质量普查和监控,有利于提升我国油菜产品质量,引导市场与贸易、促进产业发展。

4、油菜品质实验室精测技术和现场多参数快速定量检测技术

实验室精测技术方面,我国已建立了油菜芥酸、硫苷、含油量、蛋白质等检测技术和标准,还需建立油菜籽绿籽含量测定技术、油菜籽及制品中磷脂含量测定技术、饼粕中恶唑烷硫酮、异硫氰酸酯测定技术等,以满足油菜深加工的要求。目前现有的现场检测的芥酸硫苷速测仪,但只能同时

测定油菜芥酸和硫苷的含量,不能检测含油量等其它品质指标,急需研制适合我国国情的油菜现场多参数快速定量检测技术。保障我国双低油菜推广、生产、销售、加工的正常市场秩序。

五、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和考核指标

(一)发展思路

以全面提高我国油菜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从提高油菜生产效益和扩大油菜生产规模两方面着手,集成我国油菜现代产业技术体系的研究人才、品种资源和设备条件,通过研究并建立油菜新品种培育、栽培、植保土肥、加工和质量检测等公益性研究领域关键技术和示范推广体系,提升我国油菜科技创新能力,为我国油菜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二)总体目标

1、建设目标:到2012年,建立国家油菜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实现油菜遗传改良、耕作栽培与营养、病虫草害防治与监控、产品加工与品质检测、设施与设备、产业经济研究等功能研究室正常运转,培育一支35-40人左右的高水平的油菜科学家队伍。根据优势区域布局建设35-40个综合试验站,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形成功能完善、高效系统、制度化管理的全国油菜现代产业技术体系。

2、产业目标:到2012年,我国油菜播种面积达到1.3亿亩,平均单产132公斤,总产达到1716万吨,比2006年平均面积扩大2670万亩,单产提高9.6公斤,总产增加451万吨。双低油菜普及率达到90%以上,商品油菜籽芥酸和硫甙达到农业部部颁标准,含油量达到42%以上。

3、技术目标:到2012年,培育早熟、广适油菜新品种40个以上,新品系150个以上;研制实用油菜生产新技术10项,技术标准5项,获得机械化、加工等新装备新产品和新技术5-10项。

4、带动的示范县数量和面积:加快油菜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我国油菜优势区域100个示范县的科技成果推广和示范力度,每个县带动面积20万亩,共计带动2000万亩面积。加强技术研究与企业的紧密联系,带动10个以上加工和种业龙头企业。

(三)基本任务

围绕油菜产业发展需求,集聚油菜技术研发优势资源,进行高产、早熟、广适和适合机械化生产的油菜新品种选育及产前、产中、产后等关键共性技术研究、集成和示范;收集、分析油菜产业及其技术发展动态与信息,系统开展产业技术发展规划和产业经济政策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积极开展技术示范和技术服务,为产业部门、企业推荐油菜新品种、新技术等技术支撑。

(四)考核指标

1、培育适合高产、早熟、广适油菜新品种40个以上,新品种的含油量42-44%(其中含油量>45%高含油量新品种5-10个),品质和产量等指标到达国家审定标准;2012年时,体系内育成品种推广面积占全国种植面积的60%以上;培育新品系150个, 并在体系内交流使用。

2、研究获得高效栽培新技术3-4项,油菜轻简栽培和机械化栽培面积占油菜生产总面积的50%以上。油菜主产省实现万亩示范片平均单产200公斤以上水平,千亩示范片平均单产250公斤以上水平。

3、在全国建立有效的可持续油菜重大病虫草害预报和防治技术体系,掌握各产区油菜病虫草害性发生危害和流行情况,筛选和培育抗菌核病与根肿病、抗除草剂的材料和品种,菌核病、根肿病、

草害等主要有害生物的关键防治技术应用面积占主要发生流行区域面积的70%。获得菌核病或草害防治新技术1项。

4、油菜饼粕和油脂精深加工技术3-4项,开发饲用蛋白、功能食品等新产品,企业应用新技术后加工增值率提高20%以上;提交年度国内外油菜质量监控报告;开展国际国内实验室间油菜品质比对检测5-8次;研制油菜质量控制技术及相配套的技术标准草案5-6项,研发多参数智能检测仪(检测参数不少于5项)。

5、确定我国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路线,研究开发油菜生产关键装备4-6种,制定主产区油菜生产关键环节技术规范2-3个,形成油菜生产新技术2-3项,研究开发的新装备实现产品化,2012年生产销售2000台以上。

6、积极向产业部门推荐油菜产业技术体系研究新品种、新技术等成果,被产业部门应用推广的品种和技术不低于50个(项)。综合试验站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现场展示和示范,面积五年累计达到2.5万亩。

7、每年定期开展油菜生产现状、技术现状、市场信息、国内外动态等方面的综合调查研究工作,向农业部等产业主管部门提交3份以上全国性的产业技术调研报告和发展建议。

六、主要研究内容

(一)油菜遗传改良与繁育

通过各种途径创造油菜新种质,研究新的育种方法,采用生物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加快育种进程。加强油菜现代育种技术体系建设,创新杂种优势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小孢子培养等技术,提高育种效率。重点开展适宜直播、耐迟播的高产、高含油、早熟、抗逆性强的双低广适油菜新品种选育,同时配合机械化生产选育矮杆、抗倒、抗裂角、少分枝的早熟、高产、高含油量的双低油菜新品种,通过试验示范推进我国油菜产业的发展。在实施期间,共选育新品种40个,新材料150个;到2012年时,体系各参加单位选育品种(包括原有品种)推广面积占全国种植面积的60%以上。

(二)耕作栽培与营养施肥技术

研究适应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后的免耕栽培、直播全苗、迟播早发、机械操作的轻简化栽培技术和施肥技术,提出油菜亩产300公斤左右的形态、生理生化指标以及栽培技术措施,获得油菜轻简栽培和机械化栽培亩产200公斤左右技术体系,并在生产上应用。研制出供植株体内贮藏物质迅速向油菜种子中转移的化学催熟剂,以及施用时期与方法。研究并提出不同区域油菜对NPKSB的需要量,以及合理精量施肥的技术体系,并在生产上应用。积极进行数字栽培技术的研究和实践,并有若干技术成果在生产上应用。

(三)病虫草害防治与监控技术

明确我国油菜主产区油菌核病、根肿病、蚜虫、小菜蛾和主要杂草等发生与流行规律;阐明油菜菌核病在新的环境条件(气象条件、栽培条件)下发生、流行和成灾规律,提出一套高效、可持久的符合绿色植保要求的防控技术体系。研究其相应的病虫草害防控技术。筛选新型高效、低毒、低残留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研制以油菜菌核病生物防治真菌盾壳霉为主体的化学农药防治替代性措施,年产量1000 吨。获得根肿病防菌剂、小菜蛾和菜青虫等Bt杀虫菌剂、油菜专用高效除草剂等产品。

(四)产品加工与品质检测技术

1、开展低温压榨油生物精炼技术、适温压榨饼同步提取饲用蛋白、油脂和功能成分技术、菜籽饼粕饲用品质改良及其应用技术、油菜脂质活性成分提取及改性技术、油菜秸秆生物预处理技术、优质油菜生产过程控制技术等研究,开发饲用蛋白、增色饲料添加剂、秸秆蛋白饲料、功能食品等新产品,并在2-3个企业示范应用。以油菜全程质量控制为总体目标,采用国际先进的关键点控制HACCP和GAP理论,分析研究制约我国油菜质量的关键控制点和控制技术,建立油菜良好农业规范(GAP)等质量控制技术标准,完善油菜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与标准体系,研制与油菜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与标准体系相配套的含油量、芥酸、硫甙、蛋白质等多参数快速定量检测技术和仪器,并开展油菜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与标准体系示范推广应用,开展国内外实验室间油菜品质比对检测,培训油菜质量检测技术人员,为油菜现代产业发展提供质量技术支撑。

(五)设施与设备研究与示范

综合经济、社会、生态类型等多种因素,研究确定我国油菜全程机械化技术路线;研究开发稻、麦、油兼用的联合收割机、分段收获的割晒机和捡拾脱粒机,降低损失率,提高适应性;研究开发精少量、复式、高效的油菜直播机和新型高效的油菜移栽机;开展农机与农艺技术结合的研究,制定油菜机械化生产的技术规范和主要装备技术标准。

(六)油菜产业经济研究

以试验站为依托,建立23个“农户固定观察点”,搜集、处理、分析油菜产业经济数据和情况,并建立中国油菜产业数据库;开展油菜产业国内外发展动态、油菜产业技术进步与技术经济评估、油菜产业国内和国际市场、油菜产业产业化、油菜产业价格波动、油菜产业技术推广体系等专题研究;根据我国油菜产业生产供给和市场需求形势及时开展对策和政策问题研究,为政府及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和政策建议;为企业、农民、中介组织和市场主体等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撰写“中国油菜产业发展报告”蓝皮书。

(七)油菜产业技术集成与示范

将6个功能实验室的技术成果进行集成整合,每个综合试验站在本区域选择5个以上油菜大县,在全国不同生态区域建立油菜产业技术集成与示范基地,系统收集、分析油菜产业及其技术发展动态与信息,进行集成技术的试验示范、评估和推广。各示范基地通过消化吸收产业技术体系选育的油菜新品种、耐迟早发和直播全苗的高产栽培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机械化生产技术、高效加工技术和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开展一定规模的试验示范,提高区域油菜生产中的科学技术贡献率。在油菜产业发展好、加工能力强的地区建立2-3个综合技术的产业化示范基地,协调产业部门、产业协会和龙头企业,通过品种、栽培技术、机械化和植保技术服务、加工技术、质量检测和控制技术、创新生产组织形式等综合集成,探索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的产业化开发模式。

七、年度进展安排

油菜产业技术体系首个5年发展规划为2008-2012年,其中分为两个阶段完成:

启动和技术积累阶段(2008年1月-2010年12月):完成体系的初步建立,确定目标,制定工作运行、考核等制度,实现体系机构、人员、管理等方面的初步运转,积累必要的技术储备,完成5年规划目标总任务50%左右。其中,选育油菜新品种21个,体系育成品种占全国油菜面积40%以上,获得新品系70个;新技术5项,技术标准3项,新装备2项。

全面发展阶段(2010年1月-2012年12月):实现产业体系的全面高效运转,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全面实现预期目标。

油菜现代产业技术体系的分年度主要目标如下:

年度07/08 08/09 09/10 10/11 11/12 合计

新品种 5 7 9 9 10 40

新品系15 25 30 35 40 150

新技术 1 2 2 2 3 10

技术标准 1 1 1 1 1 5

新装备0 1 1 2 2 6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管理

认真落实农业部、财政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试行)》(农科教发〔2007〕12号文)和财政部、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管理试行办法》(财教〔2007〕410号文)等的精神和要求,制定实施严格的国家现代油菜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实施细则,通过成果的产业检验等导向,面向油菜产业需求,建立开放、流动、协作、竞争的运行机制,实现油菜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高效化。

(二)加强资金管理

按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管理试行办法》有关规定,严格专项经费管理,加强对经费的管理和监督。开展年度考核、不定期开展资金使用情况的检查,确保建设经费及时到位和专款专用,并将工作业绩和经费预算额度挂钩。

(三)人员保障

依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人力资源管理的有关规定,各依托单位主要负责体系中的聘用人员的工资福利、党政关系、人事管理和后勤保障,保证体系人员的科研时间,提供必要的研究辅助人员,为开展研发和试验示范任务提供必须的保障。体系聘任人员应积极认真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优先保证完成油菜产业技术体系中所承担的各项工作任务,需要承担其他科研任务的,首席科学家必须报管理咨询委员会批准,其他人员需经首席科学家同意后上报管理咨询委员会批准。聘任人员应自觉接受体系内相关制度的管理,享受体系内相关政策,保证将油菜产业技术体系产生的技术成果优先交给体系及相关试验示范与推广应用部门使用,不得在企业兼职。

(四)科研设施保障

各岗位和综合试验站依托单位应保证必要的办公条件和实验室条件建设、仪器设备使用和试验示范用地(或设施);保证综合试验站的办公条件、试验示范用地(或设施);保证油菜产业体系各岗位与体系上级部门的垂直管理和独立开展科研活动。

(五)强化宣传引导

充分利用媒体平台,加强宣传,扩大油菜现代产业技术体系的社会影响。通过市场监督、新闻发布等各种途径,宣传和推介双低油菜的价值,大力推广国产低芥酸菜油的健康营养特性和低硫甙菜籽粕的优良特性,促进优质优价。

产业发展与规划的内容

产业发展与规划的内容 产业规划内容与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以及面临的发展问题等有密切的关系。产业发展与规划内容体现创新、特色和区域一体化等理念。立足行业和区域,但又要跳出行业和区域自身的限制,从长远来设计和确立产业发展蓝图,构建创新型的产业体系。产业规划一般包括以下内容:产业发展现状和特征的分析、产业发展目标和发展定位、产业发展重点方向、产业空间引导和产业发展政策等。 一、产业发展现状和特征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发展可分为不同的阶段,产业发展在各个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发展的驱动因素、产业政策、空间布局特征及其区域经济影响作用明显不同。因此,产业发展和规划的前提条件是要立足不同行业的总体发展态势,从更广阔的区域背景条件出发,搞清楚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和特征。 (一)产业发展水平的判断 产业发展水平需要从行业和区域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和判断。首先要从不同行业的国际和国内发展趋势和特征出发,分析该行业在国际或国内同行业中的发展地位和优势,判断和分析该行业的总体发展水平。其次要在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分析各行业的比较优势和发展水平。有时从行业角度来看,某行业并不代表本行业发展趋势和最高水平,但从区域角度来看,却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相反,有些行业在区域发展中地位不一定突出,但它也许代表着行业的发展趋势。因此,对产业发展水平的判断,应该从行业自身和区域视角两个方面加以分析和判断。 (二)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准确分析和把握一个行业或一个地区不同行业在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是制定产业发展和规划的基础。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需要跳出区域或行业自身的束缚,从更广阔的区域和行业视角来分析产业整体、不同产业之间、产业内部等在发展水平、产业关联、资源利用、区域优势发挥、生态和环境保护、产业用地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三)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的基本格局及其特点分析

心得体会:建设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最新)

心得体会:建设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最新) 中共X省委提出,未来X产业发展着力点要放在控制力和竞争力上,把丰富的产业、科技、人才资源整合起来,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未来,X看产业不能只看规模、体量,而是要把多重资源叠加的优势体现出来,释放出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大能量,建设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 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内涵 现代产业体系自主性的构成要素。现代产业体系的自主性主要包括以下构成要素:一是国民性。产业的自主可控是以国民产业权益为主体的,控制力不能脱离国民这个主体,主要强调要使国民为主体的产业权益在国际竞争中得到保证并不受伤害。国民性的指标主要体现在具有产业控制力的企业主体中内资所占的比重、外资的非主导作用等。二是竞争力。产业控制力依靠的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这种竞争力是在开放条件下基于创新技术、标准等竞争优势而形成的。可以说,一个产业没有国际竞争力,就不会有国际控制能力。三是主导权。在更高层次上,自主可控体现在对这个产业创新方向、技术路线的话语权,确保产品在较长时间内不被替代。四是安全性。自

主可控是实现产业安全的基础和核心,也是实现产业安全的重要边界。一国对某一产业控制力弱化,即表示该产业的安全边界受到威胁,产业控制力的提升和实现,是维护产业安全边界和实现产业安全的重要途径。 现代产业体系自主性的来源。现代产业体系自主可控的能力主要来源于以下因素:一是核心技术。利用核心技术控制产业体系是价值链中链主的最常见行为,欧美日主要发达国家仍然在主要产业领域垄断核心技术。二是标准制定。国际高端产业的竞争直接表现为标准的竞争。比如,较长时间困扰中国发展大型商用飞机的问题是获取欧美的适航证。尽管中国民航有自己的适航证,但国际普遍认可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和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的标准,并且EASA和FAA是互认的。三是商业模式。随着新经济模式的发展,部分企业利用商业模式形成的市场势力在产业链条中处于支配地位,如亚马逊、阿里巴巴的商业模式。四是资本联盟。在高端产业的产业链中,一家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的企业不太可能控制全部的重要环节,产业链当中的若干企业会通过股权等资本合作建立联盟。 建设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的两个层面 哪些产业需要自主可控。结合国家发展需求和X产业特点,选择和确定自主可控的产业可按照以下原则:一是市场容量原则。中国市场容量巨大,但由于核心技术

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规划(doc 52页)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规划 现代物流运用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手段对分散的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进行系统整合和优化,实施一体化、专业化运作,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优化服务的目的。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是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基本内涵之一,是发展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支撑,对于改善发展环境,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重庆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和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为促进重庆现代物流业持续、协调、快速、健康发展,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委《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的通知》、《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及相关规划,按照战略性、协调性、指导性、操作性的规划原则,编制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06—2010年,展望到2020年。 第一章发展形势 第一节发展机遇 发展现代物流业是经济全球化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产业升级和转移加速,全球采购、全球生产、全球销售已成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方式。企业必须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和技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生产和营 1 / 52

销布局,扩大市场规模,提高市场反应速度,降低库存和成本,增强国际竞争力。同时,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特别是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使我国社会物流需求持续高速增长,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发展机遇。 发展现代物流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物流业的协调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可以有效促进市场整合,推动区域联动和区域产业提升。近年来,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已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重点经济区。重庆与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市经济协作和合作进一步加强,生产要素流动更加频繁。近年来,重庆周边各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城镇化步伐加快,对重庆物流的需求大幅增加。 发展现代物流业是把重庆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必然要求。国家明确在“十一五”时期继续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格局。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综合交通枢纽和工商重镇,是国家承东启西的战略要点,担负着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战略任务。“十一五”时期,重庆将基本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总体框架,GDP预计达到5000亿元。重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发展重庆现代物流业创造了必要的基础条件,同时也对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重庆在更大空间范围内,配置资源,调整结构,强化功能,聚集要素,拓宽市场,改造传统物流业,发展现代物流业。 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已具备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先进经验。现代物流业是第三利润源泉,是国家鼓励发展产业。进入21世纪,在国家引导和扶持下,我国现代物流由起步阶段开始迈向理性、务实、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取得了较快发展。社会物流需求持续高速增长,物流业增加值稳步上升,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率平稳下降。2005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48万亿元,同比增长25.4%;物流业增加值1.2万亿元,同比增长12.5%;物流费用占GDP比率降为18.5%。“十一五”时期,国家将统筹规划,增加投入,抓好物流基础设施的整合与建设,并加强物流标准化、物流教育和培训等基础性工作,落实物流业发展扶

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规划

西安现代物流产业进展规划 现代物流产业是西安着力培育和进展的新兴产业之一。加快进展现代物流业,关于西安实现“建经济强市、创西部最佳”的奋斗目标、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空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西安物流业进展现状 目前,西安现代物流业正处于起步进展时期,总体规模较小,进展水平较低,但进展潜力巨大。据统计,交通运输、仓储和批零商业,对西安经济的贡献(物流增加值)从1993年的16.15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111 亿元。物流业占GDP的比重也从1993年的 7.98 %提高到2002年的13.5 %。在经济持续增长的带动下,物流业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和迫使企业探究降低经营成本、开发新的利润源的途径,。一些传统物流企业和商业批发零售企业都对原有的购、销网络进行改造和完善,提升和强化了服务社会的功能;特不是新兴商业业态(如连锁业、大型综合超市、货运代理企业等)发挥其信息传递快、网点分布广的优势,利

用建立配送中心拓展了服务范围。西安石油公司、西安十九粮贸公司、陕西邦家食品营销公司还被列为“全国进展物流配送重点企业”。中储等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专业化改造差不多开始启动现代物流的营运。现代物流产业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在的进展动力差不多形成;建立以西安为中心的西部地区区域性物流服务体系的时机差不多成熟。 目前,西安也存在一些制约现代物流业进展的因素,诸如: 1、条块分割,自成体系,传统的行业治理制约着现代物流业的规模进展。受长期打算经济的阻碍,物流被分割成多个部门治理,物流体系的内在联系被人为地分割,造成了物流资源重组和整合困难,物流设施社会服务水平不高。 2、观念陈旧、自我封闭,造成物流专业化水平较低。部分企业固守传统的思维定式,追求大而全、小而全,不愿将物流业务托付给专业性企业完成,造成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流通成本居高不下,第三方大型龙头物流专业企业难以形成,参与国际竞争的主体实力无法增强。

6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六论认真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六论认真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2019-02-27 17:20 来源:南方日报 现代产业体系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把“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作为推进大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指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先进标准提高产业发展水平,促进产业优势互补、紧密协作、联动发展,培育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 粤港澳三地产业体系完备,集群优势明显,经济互补性强,

香港、澳门服务业高度发达,珠三角九市已初步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已经具备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条件。同时也要看到,大湾区经济运行仍存在产能过剩、供给与需求结构不平衡不匹配等突出矛盾和问题,内部发展差距依然较大,协同性、包容性有待加强,部分地区和领域还存在同质化竞争和资源错配现象。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务必按照规划纲要的部署要求,从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四个方面加快推进。 先进制造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柱。加快发展大湾区先进制造业,重点是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优化制造业布局,加快制造业结构调整。根据规划纲要部署,要完善珠三角制造业创新发

展生态体系,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大力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优化发展,加强产业分工协作,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要以珠海、佛山为龙头建设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以深圳、东莞为核心在珠江东岸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电子信息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加强大湾区产业对接,提高协作发展水平。要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发展,以机器人及其关键零部件、高速高精加工装备和智能成套装备为重点,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未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具有科研资源优势和高新技术产业基础,大湾区还有一批国家级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等高端

集团十四五规划编制(2020年编制可直接用,也可用于公司发展规划)

“十四五”规划报告 ——推动跨界发展提高产业格局 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了相对低增长的新常态,企业面临的困境需要通过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来解决。为了适应改革发展步伐,XXXXXXXXX积极探索转型发展路径,顺应时代发展新趋势,创新突破、多措并举,想法设法盘活资源资产,开辟XXXXXXXXXXX产业,努力实现XXXXXX产业的融合发展、跨界发展,走出一条符合XXXXXXXXX实际的新路径。 一、“十三五”发展评估 (一)主要经济指标回顾 根据财务报表显示,XXXXXX年,XXXXXXXXX总资产XXXXX 亿元,净资产XXXXX亿元,累计实现营业收入XXXXX万元,净利润XXXX万元。XXX年XX-XXX月份,XXXXXXXXX总资产达XXXX 亿元,净资产XXXX亿元,累计实现营业收入XXXXX万元,净利 润XXX万元,分 别比XXXX年累计增长XXXXX%、XXXX%、-XXXX%、XXXXXX%。 因XXXXX年底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导致XXXXX年营业收入有一定幅度的下降。其他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其中净利润指标增长程度较高。详见下表:

1、综合改革方面 优化企业内部管理结构。一是对企业管理层级不断压缩,通过内部择优与市场化配置相结合,组织架构调整逐步到位。二是强化绩效考核,突出过程监控。三是加强制度建设,适时推出了一批新

的规章制度,使相关工作进一步得到规范和强化。四是狠抓作风建设,不断改进工作作风。 2、资源盘活盘优方面 一是国有房产租赁方面,严格按照市场化操作,公开招租,统一政策、标准及尺度。XXXXX年XX-XXX月,实现房租收入XXXXX 万元。二是拟通过XXXXXXXXX林场棚改项目及生态养老项目的建设,盘活林场土地资源。三是通过减持XXXXX万股XXXXX股票,实现投资利润XXXXX万元,股票投资回报率达XXXX%。四是充分利用暂时闲置的资金做好理财项目,实现经济收益提质增效。 3、贸易发展方面 项目决定产业结构,关系到发展方向。XXXX年,XXXXXXXXX 抓住XXXXX实施联手、联营、联盟的战略契机,利用优质资源,开展与XXXXXXXXX的贸易业务,有效增加了集团营业收入,现金流有了明显改善。 (三)存在不足 “十三五”期间,面临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虽然XXXXXXXXX在资产管理及项目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实质性进展,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1)XXXX企业仍然存在着产权结构单一、权责不够明确和内部管理机制不够灵活等问题;(2)XXXXXXXXX对资产的监管力度尚且不够充分,发展活力和动力仍显不足;(3)XXXXXXXXX存量资源的闲置和现有运作下的盈利模式有待改善。为此,在“十三五”规划工作中,集团将不断拓宽思

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新乡市现代物流业进展规划(2011-2015年) (征求意见稿)

目录 序言 (1) 第一章规划背景 (1) 第一节规划总则 (1) 一、规划目的 (2) 二、规划期限 (2) 三、规划范围 (2) 四、规划依据 (2) 第二节现代物流业进展现状 (4) 第三节现代物流业面临的形势 (5) 一、面临的机遇 (5) 二、面临的挑战 (7) 第二章进展目标和任务 (9) 第一节指导思想 (9) 第二节战略定位 (9) 第三节进展原则 (10) 第四节要紧任务 (11) 第五节战略布局 (12) 第六节进展目标 (13) 一、总量进展目标 (13) 二、结构优化目标 (14) 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目标 (14) 四、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建设目标 (14) 第三章构建主导服务产业体系 (15)

第一节主导服务产业 (15) 一、产业筛选原则 (15) 二、制造产业筛选 (16) 三、商贸产业筛选 (18) 四、主导服务产业 (20) 第二节大力进展汽车物流 (21) 一、进展重点 (21) 二、要紧任务 (21) 三、进展目标 (23) 第三节加速进展医药物流 (25) 一、进展重点 (25) 二、要紧任务 (25) 三、进展目标 (26) 第四节做大做强家电物流 (26) 一、进展重点 (26) 二、要紧任务 (27) 三、进展目标 (30) 第五节积极进展钢铁物流 (30) 一、进展重点 (30) 二、要紧任务 (30) 三、进展目标 (32) 第六节重点培育冷链物流 (32) 一、进展重点 (32) 二、要紧任务 (33)

三、进展目标 (33) 第七节强力开发煤炭物流 (35) 一、进展重点 (35) 二、要紧任务 (35) 三、进展目标 (35) 第八节全面推动粮食物流 (36) 一、进展重点 (36) 二、要紧任务 (36) 三、进展目标 (37) 第九节稳步进展化肥物流 (38) 一、进展重点 (38) 二、要紧任务 (39) 三、进展目标 (39) 第四章打造核心物流功能组团 (40) 第一节全力打造新乡国际物流区 (40) 一、明确国际物流区功能定位 (40) 二、加快专业物流园项目建设 (40) 三、推进新乡货运东站扩能升级 (42) 四、加快地点铁路专用线建设 (43) 五、积极助推综合保税仓建设 (43) 六、全力打造内陆无水港项目 (43) 七、努力拓展国际物流业务 (44) 第二节重点建设平原新区物流高地 (45) 一、明确平原新区物流区功能 (45)

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焦桥镇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为进一步促进焦桥镇农村文化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市县文件精神和镇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结合我镇文化发展特色及现状,编制本规划。 一、文化事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现状。近年来,我镇坚持把文化工作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同时把文化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与中心工作同步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同奖惩。以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为中心,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同时,以城乡文明共建、共促、共享活动为契机,大力争取支持,加强村级文体设施建设。目前,建有镇文化中心一处,图书馆一处,48个行政村实现了村村有文化大院,31个村配备了健身器材。全镇有艺术表演团体9个,培训和审批社会体育指导员50多人,群众健身点50多个;成立体育协会5个,极大的丰富了群众生活。 (二)存在问题。一是基层文化基础设施陈旧落后;二是基层文化事业建设投入总量偏少;三是基层文化队伍青黄不接,专业人才匮乏;四是文化站(中心)编制、机构、活动阵地未完全落实,管理体制不顺。五是现有剧文艺表演团体演员队伍青黄不接,已不适应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观赏要求,缺乏一批有影响力、具有较强时代特征的优秀文艺作品。 二、总体思路、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 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加大政府投入,调整资源配置,深化体制改革,加强设施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政策调控,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倡导科学、文明,克服愚昧、落后,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改造建设1个文化中心,1个图书馆,扶持建设5个村剧团,30个新农村示范文化室,培育发展20个农村示范文化大院(文化专业户),创建省级文化体育先进镇。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要将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列入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加大资金投入,积极推进“一馆一站一室”建设。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及资 金支持,镇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每年投入至少50万元,扶持建设10个新农村示范文化室,发展10户农村示范文化大院,为,农民放映300场电影。 (二)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镇综合文化站补充人员。鼓励、吸引高校毕业生到镇综合文化站工作,加强文化从业人员及农村文艺骨干的培训,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的作用,巩固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农村文化单位和基层文化工作者予以表彰奖

大庆市现代物流业年度发展规划报告

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2003--2020年) 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使社会生产、物资流通、商品交易及供销服务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随着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经济运行规模的逐步扩大,货运量不断增加,对现代物流业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对改善全社会物流系统运行效率,降低经济运行成本,提高的综合竞争力,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为大力促进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特制定本发展规划。 一、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现状 所谓物流,是指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在起源地到消费地之

间,有效率和有效益的正向和反向移动与储存进行的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主要包括运输、储存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目前,我市现代物流处于快速增长的起步阶段,物流基础设施具备一定规模,综合运输网络初步建成,交通运输仓储等传统物流业仍居主要地位,代表现代物流组织形式的第三方物流正在兴起。 (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应对国外宏观环境的新变化,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完善,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主要产品覆盖全国各地。2002年全市实现国生产总值1030.7亿元,全社会实现商品销售总额142.5亿元(不含中石油销售分公司销售收入),交通运输货运量2605万吨,货物周转量33亿吨公里。全市巨大的物流量决定了对现代物流有着强大需求,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为现代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虽然地处东北陆,“不沿海、不靠边”,但距离省会较近,距离俄罗斯不远,肇源松花江大桥建成后又可与省直接相连,且铁路、公路运输发达,完全可以成为东承接、西辐射省西部、南连接吉辽、北呼应俄罗斯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近几年,全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城区之间道路畅通,境铁路总长度305公

最新版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规划项目解决方案(2017-2024)

最新版 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规划项目 解决方案(2017-2024年)

目录 1.规划总则1 1.1规划背景 (1) 1.2规划原则 (2) 1.3规划范围 (3) 1.4规划依据 (3) 2.现实基础与发展承载力分析 4 2.1**发展现代物流的现实基础 (4) 2.2区域现代物流发展格局分析 (17) 2.3各级规划对**发展现代物流的定位 (29) 2.4**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33) 3.需求分析与预测35 3.1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35) 3.2物流需求量预测 (37) 3.3用地面积测算 (38) 4.指导思想、发展定位与目标 39 4.1指导思想 (39) 4.2总体定位 (39)

4.3发展目标 (41) 5.现代物流空间布局体系规划 43 5.1一个产业园 (44) 5.2两条发展带 (49) 5.2.1**东部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带 (49) 5.2.2 320国道商贸物流发展带 (52) 5.3三个物流中心 (55) 5.3.1嘉兴出口加工区(B)区 (55) 5.3.2浙江临沪物流园区 (57) 5.3.3陶庄循环经济城 (60) 5.4多个作业节点 (62) 5.5交通集疏运体系 (63) 6.现代物流服务系统建设工程 66 6.1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66) 6.2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工程 (68) 6.3电商物流服务系统建设工程 (70) 6.4国际物流服务系统建设工程 (72) 6.5两业联动服务系统建设工程 (74)

6.6多式联运服务系统建设工程 (76) 6.7物流总部服务系统建设工程 (77) 6.8物流金融服务系统建设工程 (78) 7.政策措施建议 80

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十三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代、信息等功能的复合型服务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国民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为推动我市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更好地服务X三省交界区域和支撑我市产业转型升级,根据《X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X政〔X〕11号)和《X 市城市总体规划(X—X年)》等精神,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物流业发展的主要成绩 1.物流业规模水平不断提升。我市传统运输业、仓储业加快向现代物流业转型,制造业物流、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物流等领域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能力逐步增强,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十二五”期间,我市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实现增加值由X年的40.1亿元扩大到X年的66.8亿元,年均增速10.7%;全市公路完成货运量7.4亿吨、货运周转量2890.5亿吨公里。 2.物流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我市是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8297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达到148.2公里。目前,我市立体综合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初步形成了由X高铁、X铁路和X铁路组成的“二纵一横”铁路枢纽;形成了由X、X、X高

速公路与正在建设和推进的X、西北绕城高速公路构成的“二纵二横一环”高速公路网,由X、X、X等组成的“三纵二横一联”国道干线和由X、X、X等组成的“五纵四横四联”省道干线路网;X通用航空机场、X机场等项目正在加快推进,通用航空优势独特。 我市是国家二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是X经济区5个区域物流枢纽之一,已被纳入X协同发展战略联动城市,成为“一带一路”、环渤海经济圈、X五大国家战略辐射带动的重要节点。X交通物流园、X 物流园、X物流园、X国际物流港、国药X物流中心、X果蔬城等一批重大物流项目加快实施,呈现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态势。X年以来,全市在建占地300亩以上的物流园区8个、100亩以上的11个,其X 国际物流港被评为X年X省示范物流园区。 3.物流技术装备条件有所改善。货运车辆逐步向多元化、规模化、绿色节能方向发展。全市货车总量达到8.2万辆,重型牵引车14943辆,半挂车15962辆,大中型集装箱货车118辆,厢式货车4689辆,液化天然气货车1317辆。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智能标签、跟踪追溯、路径优化等技术得到有效推广,大多数物流企业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八挂来网”“X农资物流电子商务平台”和“运的易”移动互联等物流智能化服务模式不断涌现。 4.产业物流发展较快。“十二五”期间,我市已初步形成了能够与工业、商贸、农业等产业相融合的物流服务体系。在工业物流方面,随着我市钢铁、煤化工、冶金建材、新能源、纺织、装备制造、医药等支柱产业的快速发展,大量生产性物流需求得到充分释放,X物流

(完整版)XXX集团公司“十三五”产业发展规划

XXXXXXXXXXXXX 公司“十三五”发展规划 起草部门:XXXXXX 主管领导: 编制日期:

目录 1前言 (1) 2 基本情况 (1) 2.1企业概况 (1) 2.1.1企业简介 (2) 2.1.2 组织机构与管理体制 (2) 2.1.3.业务范围 (3) 2.2 经营管理状况 (3) 2.2 1企业资产情况 (3) 2.2.2 人力资源状况 (3) 2.2.3 经营管理情况 (4) 2.3 企业“十二五”规划预计完成情况 (5) 2.3.1研发及持续改进 (6) 2.3.2技改项目 (7) 2.3.3 物资采购 (9) 2.3.4生产制造 (9) 2.3.5安全质量 (10) 2.3.6人力资源 (12) 2.3.7财务资产 (12) 3 发展环境分析 (13) 3.1 宏观环境分析 (13) 3.1.1 经济环境分析 (13) 3.1.2政治环境分析 (14) 3.1.3、社会因素 (15) 3.1.4、技术环境 (15) 3.2 企业核心业务发展趋势及市场分析 (16) 3.3竞争力分析 (17) 3.3.1 竞争对手分析 (17) 3.3.2.主要优势 (19) 3.3.3 存在的问题 (21)

4 规划总体思路与目标 (23) 4.1 指导思想 (23) 4.2战略定位 (23) 4.3总体思路 (23) 4.4 发展目标 (26) 4.4.1.总体目标 (26) 4.4.2.具体目标 (26) 5 “十三五”规划重点 (27) 5.1业务发展规划 (27) 5.1.1 总体目标 (27) 5.1.2 规划重点 (29) 5.2 业务支撑体系建设规划 (32) 5.2.1 内部管控 (32) 5.2.2 市场营销 (34) 5.2.3 生产制造 (35) 5.3.4质量、安全 (36) 5.3.5人力资源 (42) 5.3.6 物资采购 (44) 6 “十三五”规划投资及效益分析 (46) 6.1投资方向与规模 (46) 6.2 资金筹措 (49) 7 保障措施及建议 (49) 7.1保障措施 (49) 7.1.1加强领导,强化组织实施 (49) 7.1.2 以人为本,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50) 7.1.3加强市场交流与合作,拓展新市场 (50) 7.1.4释放产线产能,增强履约能力 (50) 7.1.5完善管理体系,提高运行效率 (50) 7.2 公司建议 (51)

山东省年度现代物流业振兴发展规划报告

独家发布:中国物流技术协会信息中心中国物流产品网 现代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货代和信息等行业与社会化大生产紧密结合的新型服务业,其核心是突出系统整合的理念,运用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技术进行有机整合一体化运作,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技术,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促进生产、拉动消费作用大,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保增长、扩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促进物流业、商贸业平稳较快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及面临形势 (一)发展现状。近几年来,我省现代物流业得到较快发展,发展环境和条件不断完善,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步提高,物流业已经进入了整合、推进、提升的新阶段。全省社会物流总额63950.9亿元。从事物流业的企业5000多家,形成了由多种所有制、不同经营规模和各种服务模式构成的、具有行业特色的物流企业群体,其中有22家企业先后进入全国物流100强企业,39家企业列为全国物流税收试点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还有10个物流品牌被评为“服务名牌”。重点工业在不同环节、不同层次采用物流管理方式的企业占78.02%,运输、仓储等实施外包的占54.9%,可降低物流成本10%以上。信息管理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电子数据交换技术、信息扫描及RFID(射频识别技术)等现代管理技术在物流行业得到广泛应用,物流现代化装备利用率不断提高。商贸连锁企业476家,连锁店2.3万家,涉农服务网点8万个,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9700个。连锁批发零售企业统一配送商品比重达到73%,在全省农村建设标准农家店4.3万处,基本覆盖全省50%以上的行政村。全省现有铁路2924.2公里,铁路货运能力达到15172万吨,铁路公用专用线260余条;公路通车里程22.1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285公里;民航机场8个,航线236条,其中国航线218条,国际航线18条;沿海港口23个,生产性泊位440个,货物吞吐量完成6.58亿吨,建成了至铁路轮渡,实现年货运量535万吨,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线路和覆盖全省的邮电通信网络,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服务平台。但是,现代物流服务水平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物流服务需求尚不匹配;综合交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的机制尚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物流园区建设缺乏统一标准和规划;物流公共信息网络系统建设相对滞后,信息化体系尚达不到联通共享的标准;物流现代化发展还需要政策性的支持。 (二)面临的形势。从现在到2011年,是我国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时期,既面临着严峻挑战,也面临很多机遇,挑战与机遇并存。我省物流业与其他行业一样,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当前,国际、国市场需求疲软,实物量增速回落,物流需求急剧减少,市场竞争加剧;企业经营困难,效益普遍下滑,大多数物流企业运输和仓储等收费价格大幅度下降,甚至出现亏损;物流企业受市场形势的影响,垫付资金回笼放慢,投资减少,发展后劲不足;外资物流企业进入国市场,物流产业竞争加剧。这种状况对物流企业发展造成了冲击,影响了现代物流业健康快速发展。现代物流业发展也有许多机遇。一是有利于物流业资源整合,调整产业结构。在当前市场形势下,抗拒风险能力弱的企业将主动退出市场,给规模以上的物流企业腾出了市场发展的空间。二是物流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我省是经济大省,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不断加快,经济总量逐步增大,社会商品零售额、工农业产品、能源及原材料和进出口商品的流通规模将显著增加,对于全社会物流服务能力

四川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四川省现代物流业 发展规划 1

四川省”十五”及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纲要 近年,在世界范围内,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技术,日益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新增长点和利润源泉。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专业分工不断深化、生产销售效益充分提高的大背景下,传统的运输、仓储、保管等物流活动正逐步被整合、提升为现代化的物流产业。现代物流业把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有机地连接起来,加速社会再生产过程,以最快速度、最佳时间、最优组合完成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流通领域、消费领域的转移过程,最大限度地节省流通费用。现代物流业作为一项重要的产业,被誉为”第三利润源泉”。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加快我省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对于降低企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增强竞争能力,迎接加入WTO后服务业逐步放开的挑战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四川物流业发展现状和态势 (一)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整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已初步勾画出中国西部区域性金融、贸易、运输、信息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雏形。,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421.76亿元,比上年增长10.26%,比1995年增长76.52%;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680.40亿元,比上年增长10.28%,比1995年增长79.46%,生产、生活资料摆脱了长期存在的短缺状态。在此期间,全省社会、经济、文化、人民生活等各方面的基础 2

设施建设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多年来一直困扰我们的能源、交通、通信等"瓶颈"制约初步得到缓解。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省物流业迅速发展。 一是物流业增加值快速增长。,包括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讯及批发零售业在内的物流业增加值为630.6亿元,自1995年以来年均增长8.9%,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4.6%提高到15.7 %,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二是物流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到,我省铁路通车里程已达2751公里,成渝、宝成、襄渝、成昆、内昆、达万等铁路干线与毗邻各省市相连;公路里程达10.9万公里,成渝、成广、成灌、成南、成乐、成雅、内宜等高速公路相继通车;全省有长江、岷江、金沙江、大渡河、沱江等大小通航河道120条,通航里程达7300多公里;航空运输已开通航线140条。,全省完成的货运量为57140万吨,完成的货物周转量为636.8亿吨公里。各种交通运输装备和工具门类齐全,更新周期缩短,数量和质量基本适应需要。全省各类仓储设施先进,容量巨大。城乡商业网点密布,大中城市内新型商业经营业态不断出现,连锁化经营初具规模,各种配送机构正在兴起。 三是传统物流业开始向现代物流业转变。随着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的现代化、物流信息网络的建设以及集中配送等新的生产 3

企业发展规划报告编制大纲

企业发展规划报告编制大纲1 总论 1.1企业基本情况 1.1.1企业概况 1.1.2组织结构 1.1.3法人法理结构 1.1.4主要经济指标 1.1.5主业构成及发展回顾 1.1.6重点下属企业概况 1.2规划编制背景 1.3规划范围及时限 1.3.1规划范围 1.3.2 规划时限 1.4规划依据 1.5规划方法 1.6规划主要结论 1.6.1产业规模及结构 1.6.2资源消耗或占用 1.6.3投资规模及经济效益 1.6.4节能减排指标 2 企业发展环境分析 2.1 宏观环境 2.2 行业发展形势 2.3 竞争力分析 2.3.1 企业发展竞争力分析 2.3.2 主要产品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3 指导思想、规划原则和发展目标 3.1 指导思想 3.2 规划原则 3.3 发展目标 3.3.1 总体目标 3.3.2 产业结构(调整)目标 3.3.3 主要经济指标 3.3.4 产权结构(调整)目标 3.3.5 组织结构(调整)目标 3.3.6 信息化建设目标 3.3.7 财务目标 3.3.8 国际化并购与经营目标 3.3.9 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目标 3.3.10 人力资源目标 3.3.11 企业文化目标 3.3.12 安全、环保、节能目标 3.3.13 绿色发展指标

4 产业发展规划 4.1 总体发展思路 4.2 产业发展路线和实施重点 4.3 重点项目实施方案 5 空间布局规划 6 支撑体系规划 6.1 资源配置 6.1.1 原料资源配置 6.1.2 公用工程配置 6.1.3 人力资源管理 6.1.4 投资和融资规划 6.2 市场营销 6.3 技术创新与科研开发 6.4 国际化并购与经营 7 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规划 7.1 企业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现状 7.2 规划项目“三废”排放及能源消费情况7.3 主要污染控制措施 7.3.1 水污染控制 7.3.2 大气污染控制 7.3.3 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措施 7.3.4 环保机制与监督 7.4 主要节约能源措施 7.4.1 生产节能 7.4.2 管理节能 8 安全生产规划 8.1 安全生产现状 8.2 主要危害因素分析 8.3 安全生产规划 8.3.1 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8.3.2 安全布局 8.3.3 安全防控设施 8.3.4 应急措施 8.3.5 安全教育培训 9 规划效果分析 9.1 产业规模及结构分析 9.1.1 产业规模 9.1.2 产业结构调整 9.2 资源消耗或占用 9.3 投资规模及效益 9.4 节能减排分析 10 规划实施建议 10.1 战略规划管理建议 10.2 管理体制创新建议

珠海“三高一特”现代产业体系规划

珠海市“三高一特”现代产业体系规划 珠海市发展和改革局 2013 · 1

目录 前言 (1) 一、发展基础和环境 (2) (一)发展基础 (2) (二)存在问题 (6) (三)发展环境 (14) 二、总体思路 (22) (一)指导思想 (22) (二)战略定位 (22) (三)基本原则 (23) (四)发展目标 (24) 三、发展重点 (27) (一)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 (27) (二)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30) (三)优先发展高端服务业 (35) (四)创新发展特色海洋经济和生态农业 (40) 四、空间布局 (44) (一)总体布局 (44) (二)重点布局 (49) 五、实施路径 (62) (一)区位突围,释放产业发展能量 (62) (二)聚焦招商,瞄准产业链高端环节 (69)

(三)自主创新,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71) (四)无缝对接,打造产业金融特区 (75) (五)龙头带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78) (六)内外兼修,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 (81) 六、保障措施 (85) (一)加强组织保障 (85) (二)加大政策的支撑力度 (86) (三)强化发展要素供给支撑 (89) (四)加强高端人才培养引进 (89) (五)深化体制机制创新 (92) (六)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92) 附件珠海市“三高一特”现代产业发展导向目录 (94)

前言 本规划所指“三高一特”现代产业体系是指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的产业群为核心,以技术、人才、资本、信息等高效运转的产业辅助系统为支撑,以生态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备、社会保障有力、市场秩序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为依托,具有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和可持续性特征的新型产业体系,主要包括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服务业、特色海洋经济和生态农业(以下简称“三高一特”产业)。 珠海大力发展“三高一特”现代产业体系,可以有效突破日益紧张的资源环境约束,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素质、改善生态环境、缓解能源短缺压力、提升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发展“三高一特”现代产业体系是我市调整产业结构、构建“核心技术-战略产品-世界知名品牌”高端产业价值链、提高行业话语权的根本途径,是我市“经济要能参与全球经济中高端竞争”、实现“生态文明新特区、科学发展示范市”的必然选择。 本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在充分掌握我市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基础上,借鉴国际先进城市的成熟经验,厘清未来一段时期我市“三高一特”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确定重点产业领域发展的任务,明确产业集聚和布局框架,提出实现路径和相关保障措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进“三高一特”现代产业体系快速、健康发展,推动珠海经济在参与全球中高端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13年至2020年。

西安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规划

西安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规划 西安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规划(上)2003-4-48:48:00 现代物流产业是西安着力培育和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西安实现“建经济强市.创西部最佳”的奋斗目标.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空间具有分重要的意义。 一.西安物流业发展现状目前,西安现代物流业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总体规模较小,发展水平较低,但发展潜力巨大。据统计,交通运输.仓储和批零商业,对西安经济的贡献(物流增加值)从1993年的16.15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111 亿元。物流业占GDP的比重也从1993年的7.98 %提高到2002年的13.5 %。在经济持续增长的带动下,物流业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和迫使企业探索降低经营成本.开辟新的利润源的途径,。一些传统物流企业和商业批发零售企业都对原有的购.销网络进行改造和完善,提升和强化了服务社会的功能;特别是新兴商业业态(如连锁业.大型综合超市.货运代理企业等)发挥其信息传递快.网点分布广的优势,利用建立配送中心拓展了服务范围。西安石油公司.西安九粮贸公司.陕西邦家食品营销公司还被列为“全国发展物流配送重点企业”。中储等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专业化改造已经开始启动现代物流的营运。现代物流产业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在的发展动力已经形成;建立以西安为中心的西部地区区域性物流服务体系的时机已经成熟。

目前,西安也存在一些制约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因素,诸如:1.条块分割,自成体系,传统的行业管理制约着现代物流业的规模 发展。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物流被分割成多个部门管理,物 流体系的内在联系被人为地分割,造成了物流资源重组和整合困难,物流设施社会服务水平不高。 2.观念陈旧.自我封闭,造成物流专业化水平较低。部分企业固守传统的思维定式,追求大而全.小而全,不愿将物流业务委托给专业性企业完成,造成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流通成本居高不 下,第三方大型龙头物流专业企业难以形成,参与国际竞争的主 体实力无法增强。 3.设备老化,技术落后,致使现代物流业发展速度缓慢。批 发零售业.仓储业和交通运输业等物流主体行业现有仓库设施陈旧,设备老化,从事现代物流的技术含量不高,管理思想和信息 化管理手段落后,还不能有效地运用网络信息和电子技术进行现 代企业管理。 4.人才缺乏,难以保证现代化物流业高起点和高水平发展。 由于生产和流通企业中的相当企业领导层对现代物流业的作用.认识不到位,使物流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工作相对滞后,造成西安物 流业专业人才匮乏。 二.发展现代物流业是西安建设西部经济强市的必然要求 (一)西安发展现代物流业具有重要意义1.发展现代物流业有利于增强西安综合服务功能。现代物流业作为新世纪的重要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