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数学必修2《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说课稿

高中数学必修2《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说课稿

高中数学必修2《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说课稿
高中数学必修2《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说课稿

高中数学必修2《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说课稿

一、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是江苏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第三部分内容;

它在第一章线与线、线与面、面与面的知识结构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今后学习共面向量的基础。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空间两直线的位置关系,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的主要内容有直线和平面的三种位置关系和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两部分。平行关系是全章的主要内容之一,而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是平行关系的初步。因此,在立体几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让学生首先借助长方体模型和演示实验,直接认识和理解直线和平面平行的理由和条件。学生在应用观察、猜想等手段探索研究判定定理时,能获得视觉上的愉悦,增强探求的好奇心,激发出潜在的创造力,形成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因为新课标教材重视展现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因此本节教学重点是两个过程的教学:(1)直线和平面的三种位置关系的发现过程;(2)直线和平面平行关系的判定的形成过程。通过直观类比、探究发现、观察实验来突出重点。

由于新课标对判定定理的证明没有要求,而要求学生直接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认识和理解判定定理;并能运用定理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因此我把难点定为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理解及应用,通过分组讨论、设计练习循序渐进等教学手段来突破难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内容分析,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我将教学目标分为三部分进行说明: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直线与平面的三种位置关系;

(2)掌握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3)能较灵活运用判定定理解决有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实物,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2)通过学生对图形的分析,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研究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以及直线与平面平行是实际生产的需要,充分体现了理论来源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充分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2)在师生对数学图形分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进行数学交流、乐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方法

通过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提供学生自主探索和动手操作的机会,鼓励他们创新思考,亲身参与关系和定理的形成过程。

教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直观类比法、探究发现法、观察实验法等教学方法。

这组教学方法的特点是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探究,引导学生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逐步发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究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这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数学,用数学,不仅强调动脑思考,而且强调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注重多感官参与、多种心理能力的投入,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

主体实践活动,促进他们空间想象能力、动手能力等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

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益,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需要,确定利用flsh 动画制作课件来辅助教学;通过问题探究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法:1、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要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断强化自己的创新意识,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成为学习的主人。

2、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学生要注意领会类比联想、符号化与形式化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学会建立完善的认知结构。

3、通过多种实例和模型,自己亲身参与到知识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使学生轻松接受新知识。

四、 教学程序及设想

探究新知

问题1:空间两直线有哪几种位置关系? 问题2:直线和平面有哪几种位置关系呢? 探究:(1)、一支铅笔所在的直线与一个作业本所在的平面,可能有几种位置关系?

(2)、在长方体ABCD-A 1B 1C 1D 1`中,线段A 1B 所在的直线与长方体的六个面所在的平面有几种位置关系?

问题3:如何判定直线与平面平行呢?

(在天花板上安装一灯管,怎样做才能使灯管与地面平行?)

探究:(3)、教室的门,AB 是固定在墙上的门轴,当我们关门时,AB 的对边始终与门框所在的墙没有公共点。(教师演示关门的动作)

(4)、再看长方体ABCD-A 1B 1C 1D 1中,A 1B 1∥AB ,当直线AB 沿着直线BC 平移时,形成

了平面AC ,则直线A 1B 1平行于平面AC 。(动画显示)

由问题1引入新课即可以复习旧知识,又可为本节课内容作铺垫,因为我们可以用线线的位置关系类比研究线面的位置关系。

为了更好地达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突出重点,我设计了问题探究(1)、(2)突出重点一;问题探究(3)、(4)突出重点二;问题探究是以学生身边的物体和熟悉的长方体模型以及flash 动画为载体来探索新知。这样做可让学生经历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直观认识和理解体会线面的位置关系,抽象出空间线面位置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判定定理,又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接着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究,用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表示位置关系和判定定理,让学生掌握三种语言的转换。教师点评判定定理可简述为线线平行,则线面平行,让学生体会平面问题与空间问题的转化。最后分组讨论请同学观察教室内现有物体找出线面平行的例子,同时举出日常生活中用到这个判定定理的例子,从感官和触感上让学生加深对判定理的理解,突破难点。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由问题3的单刀直入式的引入新课的方法也可改为由实际问题引入,如在天花板上安装一灯管,怎样做才能使灯管与地面平行?这样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知不觉学到新知识。

设计例题提高能力

例1:

如图1,空间四边形ABCD 中,E 、F 分别为AB 、AD 的中点,判断EF 与平面ABCD 的位置关系,并证明其结论。

引申变式:上图中,空间四边形ABCD 中,ED

AF

EB AE 判断EF 与平面BCD 的位置关系。

C

例2: 如图2,已知A 是△BCD 所在平面外一点,AC M ∈,试过DM 作一平面平行BC,并说明画的理由.

为了进一步突破难点,巩固学生所学的新知识,我设了两道例题,一道是基础知识的运用,一道是能力上的提升。这两道例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即体现了教学的巩固性原则,又兼顾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但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增强了他们的应用意识。同时采用变式教学培养学生灵活应变的能力。 巩固练习

1、以下四个命题(其中a ,b 是直线,C 是平面),其中正确的个数有 。 A 、直线b 平行于平面a 内的无数条直线,则b ∥a ; B 、若直线a 在平面a 外,则a ∥a ;

C 、若直线a ∥b ,b ?a ,那么直线a 就平行平面a 内的无数条

直线;

D 、若a ?a ,b ?a ,且a ∥b ,则a ∥a 。

2、填空:如图,长方形的六个面都是矩形。 (1)直线AB 与平面A 1B 1C 1D 1的位置关系: ;

(2)棱 与平面ABCD 平行(找一条即可);

(3)与直线AD 平行一个面是 。 3、如图,空间四边形ABCD 中,E 、F 、G 、H 分别为AB 、BC 、CD 、DA 的中点,说出图中与平面EFGH 平行的棱,并说明理由。

我首先设计了几道开放性题目体现高考的趋向,而且这样的练习方法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提高能力,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肯定正确的结论和纠正思考的错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还设计一道与例题类似的练习题,放手让学生练习既让学生轻松接受新知识,又巩固了本节的重点内容。

课堂小结

摆脱传统教学的做法,教师提问,让学生小组讨论后自己小结,加深对本堂课内容的认识,更能从小组讨论中得到更深的认识.

作业设计

必做题:在正方体AC1中M 、N 分别为A1B 和C1C 的中点。求证:MN ∥平面ABCD

选做题:一木块如图所示,点P 在平面VAC 内,过点P 将木块据开,使截面平行于直线VB 和AC ,应该怎样画线?

我在作业设计中体现了分层教学的思想。设计了道必做题和一道选做题,必做题是一道基础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做题是对思维发展的激发,让有能力的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水平

五、教学评价

鉴于学生的现状,部分学生缺乏学习方法,缺乏创新精神,不愿自主探索,老想等老师、同学们说现成答案,因此要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有成功的喜悦,坚持“用中学,学中用”来激发他们的兴趣。注意对学生的分层教学、分层要求,对教学中大部分人不能完成的目标,要采用启发和降低难度。特别注意做好教学的小结工作,既注重学生的小结,也要注重自己的反思,对于部分教学任务可让学生分小组,以组为单位完成。本节课由于充分运用了多媒体和实物教具,预计学生对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及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能够较好理解,根据学生及教学的实际情况,估计一节课内能够完成。

C

1

N

说课稿下载https://www.wendangku.net/doc/f518895505.html,声明

1、力求打造最好的教学资源网站。提供各种教学资源,欢迎大家常来!

2、我站完全免费,绝不会向您收取一分钱!

3、请把本站介绍给您的同事,让本站为更多教师服务,成为各位教师教学的好帮手。

4、本站所有资源,为网络收集,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邮箱:admin@https://www.wendangku.net/doc/f518895505.html,

5、不会去除本站水印(背景文字),请参考教程:https://www.wendangku.net/doc/f518895505.html,/help

说课稿网站系列子站点

说课稿网站:https://www.wendangku.net/doc/f518895505.html,

教案下载站:https://www.wendangku.net/doc/f518895505.html,

试题下载站:https://www.wendangku.net/doc/f518895505.html,

课件下载站:https://www.wendangku.net/doc/f518895505.html,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对数函数及其性质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第一课时)说课稿 教材分析:一、(一)教材内容简析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第一课时)》是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本节教材主要研究: 对数函数的图象及其基本性质; 利用对数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来解决一些与对数有关的问题. (二)教材地位及编排依据 地位分析: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函数的基本性质、指数、指数函数以及对数的基础上再来学习的,可以说它是上述内容的延续和发展,同时也为数学在实际应用中提供了一种新的函数模型.因此本节内容起到了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 编排依据:主要是从学生获取知识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出发,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对数函数及其相关知识在高考中的地位以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并了解其图象的特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自主探究数学问题的素养.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以及优化他们的个性品质(四)教学重点、难点与关键 重点: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及其图象,使学生能初步自觉地、有意识地利用图象研究对数函数的性质. 难点:理解和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特征,区分和不同条件下1?a10?a?的性质. a.认识底数与对数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关键:二、教法、学法及教学手段(一)教学方法及确定依据 1 1、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相应的满足.因此本节课采用探究性教学、提问式教学和分层教学. 2、根据本节课的特点,为了给学生的数学探究与数学思维提供支持,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所以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以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二)学习方法及确定依据 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确定了三种学法: (1)自主性学习法:根据作图的常规方法画出对数函数的图象; (2)探究性学习法:通过分析、探索得出对数函数的性质; .3)巩固反馈法: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及其差距((三)教学手段

高中数学 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说课稿 北师大版必修4

函数y =Asin(ωx +φ)的图象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本节课主要内容是会用五点法来画函数y =Asin(ωx +φ)的图象,主要是运用图像研究函数y =Asin(ωx +φ)的平移伸缩规律,同时能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具有一定的审美意识。 2.地位作用:本节课是高中数学必修4第一章第8节第二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过了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之后的一节,具有更强的综合作用,尤其是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平移规律,对后面研究其性质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是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理解数形结合的重要数学思想方法。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练掌握五点作图法的实质;(2)理解表达式y =Asin(ωx +φ),掌握A 、φ、ωx +φ的涵义;(3)理解振幅变换和周期变换的规律,会对函数y =sinx 进行振幅和周期的变换;(4)会利用平移、伸缩变换方法,作函数y =Asin(ωx +φ)的图像;(5)能利用相位变换画出函数的图像。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画图像,使他们知道列表、描点、连线是作图的基本要求;通过在同一个坐标平面内对比相关的几个函数图像,发现规律,总结提练,加以应用;要求学生能利用五点作图法,正确作出函数y =Asin(ωx +φ)的图像;讲解例题,总结方法,巩固练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树立运动变化观点,学会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分析、探求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感受图形的对称美、运动美,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 4.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相位变换的有关概念,五点法作函数y =Asin(ωx +φ)的图像 难点: 相位变换画函数图像,用图像变换的方法画y =Asin(ωx +φ)的图像 二.说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让学生动手操作,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获得一种体验; 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提问,总结归纳 3、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1、借助多媒体显示巩固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教会学生温故而知新的硬道理; 2、让学生进行活动一:画出函数y=sin2x x ∈R ;y=sin 21 x x ∈R 的图象(简图)。 主要是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理解五点法的真正内涵,并从图像中观察这两个函数图像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引导, 观察启发 与y=sinx 的图象作比较,结论,无形中提升了对美的认识。 3、让学生进行活动二:、画出函数y=3sin(2x+3π ) x ∈R 的图象。这个时候学生就会进行探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2全部说课稿

1.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 ) 教材内容及所处地位和作用 本課是高中新課标人教A版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通过对空间几何体的整体把握,认i,離l:,锥,台,球的结构特征,并能按一定的标推对常见的几何体进行分类。 空间几何体是几何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柱,锥,台,球都是简单的几何体,是研究比较复杂几何体的基础, 也是立件几何的入l]教学。 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使学生对物体形状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培养和发展空同想象能力, 降低立体几何学习的门槛, 激发学生立体几何学习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在初中学生已经学过?空间与图形?,对长方体、圆柱、圆锥、球等都有了直观认识, 但对几何·体的定又和结构特征及分类缺乏系统而准确的界定, 由于投有点, 线, 面的相关知识, 所以本节课的学习还不能建立在严格的逻辑推理基础上, 需要多媒体技术来处理大量的实物模型图片及相关的概念, 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直观感受空间物体,从实物中概括出柱、锥、台、球的几何结构特征,并能 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2.使学生感受空间几何体存在于现实生活周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 期察能力,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同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報、台,球体的结摘特征。 难点·柱、維、台,球体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为了讲清重点、実破难点, 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 下面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i炎: 二、说教法学法 (1)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应用 在教学中, 采取启发式与对话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一方面通过合i般同题情境,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利用多媒体技术,把相关实物图片及概念性质制成课件,让学生观察比较, 体会知调、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 从而増大课堂容量, 提高学生分析和解決实际间题的能力, 既节省时同, 又增加其直观性和趣味性, 起到事半功常的作用。 (2)学法指导 在学法指导上,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归纳,概括。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问题】在我们生活中有不少有特色的建筑物,你能举一些例子吗?这些建筑的几何结构特征如何? 【师生活动】教师借助多媒体动态演示不同的建筑,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建筑物的几何特征;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最后教师总结所举的建筑物基本上都是由这些几何体组合而成的(展示具有棱柱、棱锥、棱台结构特征的空间物体),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高中数学必修一 集合说课稿_高三数学教案

集合说课稿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我说课的题目是《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六个方面说一下我对这节课的教研究. 一、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学安排为1课时. 【重点难点】 在教学中,我把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作为本节课的重点,而把集合表示方法的恰当选择作为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基础知识相对扎实,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认知情况来看,对于生活实例,他们的感性大于理性,抽象概括能力较弱,但是学生们富有好奇心,充满求知欲,愿意接触新事物.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曾说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做动力,就不可能产生对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因此对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加以引导,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更富创造性.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要求学生理解集合的含义,元素的特征;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熟练掌握常用数集的记号,以及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中,应用自然语言与集合语言描述数学对象,与学生一道归纳出集合的含义,掌握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数学的简洁美与和谐统一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目标. 四、教法学法 由于本节课是高中数学的起始课,而且概念较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决定从身边实例出发,通过老师引导,小组讨论、自主探究等多种方式逐渐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学法指导方面,使教学过程活动化、学习过程自主化、获取知识的过程体验化,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过程,体现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学习的理念.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以老师走进教室关上门,教室内的所有人能否组成集合作为引入,这样生活化的场景让学生感到亲切,集中了注意力,同时抛出问题,为后继教学埋下伏笔,接着介绍集合论的创始人,德国数学家康托,这样处理既让学生了解了相关的数学背景,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数学函数说课稿范文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本科数学**号选手,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第一课时《函数单调性与最大(小)值》(可以在这时候板书课题,以缓解紧张)。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五个方面来陈述我对本节课的设计方案。恳请在座的专家评委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本节课主要对函数单调性的学习; (2)它是在学习函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同时又为基本初等函数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他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可以看看这一课题的前后章节来写) (3)它是历年高考的热点、难点问题 (根据具体的课题改变就行了,如果不是热点难点问题就删掉) 2、教材重、难点 重点:函数单调性的定义 难点:函数单调性的证明

重难点突破: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认真观察思考,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办法来实现重难点突破。(这个必须要有)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函数单调性的定义 (2)函数单调性的证明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以及了解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化归思想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善于合作的意识 (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更注重教学过程和情感体验,立足教学目标多元化) 三、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新课程标准之处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过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本着这一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开放式探究法、启发式引导法、小组合作讨论法、反馈式评价法 2、学法分析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只是。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题,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影响教学效果最重要的因素。在学法选择上,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合作交流法、归纳总结法。 (前三部分用时控制在三分钟以内,可适当删减) 四、教学过程 1、以旧引新,导入新知 通过课前小研究让学生自行绘制出一次函数f(x)=x和二次函数 f(x)=x^2的图像,并观察函数图象的特点,总结归纳。通过课上小组讨论归纳,引导学生发现,教师总结:一次函数f(x)=x的图像在定义域是直线上升的,而二次函数f(x)=x^2的图像是一个曲线,在(-∞,0)上是下降的,而在(0,+∞)上是上升的。(适当添加手势,这样看起来更自然) 2、创设问题,探索新知 紧接着提出问题,你能用二次函数f(x)=x^2表达式来描述函数在(-∞,0)的图像?教师总结,并板书,揭示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并注意强调可以利用作差法来判断这个函数的单调性。 让学生模仿刚才的表述法来描述二次函数f(x)=x^2在(0,+∞)的图像,并找个别同学起来作答,规范学生的数学用语。

(完整版)高中数学优秀说课稿

2.1数列的概念_说课稿1 课题介绍 课题《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方法(一)》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教版A版数学必修5第二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分析、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来汇报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数列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地位作用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1)数列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堆放的物品的总数计算要用到数列的前n项和,又如分期储蓄、付款公式的有关计算也要用到数列的一些知识. (2)数列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初中数学的许多内容在解决数列的某些问题中得到了充分运用,数列是前面函数知识的延伸及应用,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学习数列又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以及通项公式打好了铺垫.因此就有必要讲好、学好数列. (3)数列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良好题材.是进行计算,推理等基本训练,综合训练的重要教材.学习数列,要经常观察、分析、归纳、猜想,还要综合运用前面的知识解决数列中的一些问题,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知识层面看:学生对数列已有初步的认识,对方程、函数、数学公式的运用已有一定的基础,对方程、函数思想的体会也逐渐深刻。 从学生素质层面看:从高一新生入学开始,我就很注意学生自主探究习惯的养成。现阶段我的学生思维活跃,课堂参与意识较强,而且已经具有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 三、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上面的教材分析以及学情分析,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认识数列的特点,掌握数列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并明白数列与集合的不同点.了解数列通项公式的意义及数列分类.能由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出数列的各项,反之,又能由数列的前几项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2) 能力目标:通过对数列概念以及通项公式的探究、推导、应用等过程,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归纳、类比等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更深层次的理解了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性思想.(3) 情感目标:在教学中使学生体会教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并且利用各种有趣的,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认知水平,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数列的概念,能由函数的观点去认识数列,以及对通项公式的理解. 难点:根据数列的前几项的特点,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观察分析归纳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四、教法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波利亚的先猜后证理论,本节课主要以讲解法为主,引导发现为辅,由老师带领同学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过程,本节课会采用由易到难的教学进程以及实例给出与练习设置,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事物的发展规律.同时为了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更吸引同学们的眼光,提高学习热情,本节课还会采用常规手段与现代手段相结合的办法,充分利用多媒体,将引例、例题具体呈现.

最新高中数学万能优秀说课稿模板

精品文档 说课稿模板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选自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章第节的我分别从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内容。下面,学过程的设计这四个方面来展开我今天的说课。 地位如何(承上启下) 作用分析(通过,培养学生能力,体会思想方法。 成功的教育必须以认识学生为前提,他和他的学习能力可能不一样,对知识的理解也可能不一样,我们教师只有充分地了解他们,才可能使我们的教学比较顺利地进行。他们高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抽象思维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针对这一节课,在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启发引导。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将这节课的三维目标设置如下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新课标要求,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考试大纲,本节课的重点是,难点是,这是由于。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接下来,我来说第二点,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与学法是互相联系辩证统一的,不能孤立地去研究,什么样地教法必定带来什么样的学法。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影响教学效果最重要的因素。根据这个原则,结合本节课实际,在教法上,主要体现教师的引导,在学法上,突出学生的探索发现。通过大量生动有趣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引导、反馈式评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为优化教学内容,提高课堂表现力和学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5说课稿[1]

必修一说课目录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I 《函数及其表示》说课稿III 函数的单调性V 函数的奇偶性(说课稿)VIII 指数函数X 对数函数说课稿XII 《幂函数》说课稿XIV 方程根与函数的零点说课稿XVI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一.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 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 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 二.目标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 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2.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三. 教法分析 1. 教学方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 教学手段:在教学中使用投影仪来辅助教学. 四.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首先提出问题:(1)介绍自己的家庭、原来就读的学校、现在的班级。 (2)问题:像“家庭”、“学校”、“班级”等,有什么共同特征? 引导学生互相交流. 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 2.活动:(1)列举生活中的集合的例子;(2)分析、概括各实例的共同特征 由此引出这节要学的内容。 设计意图: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为新知作好铺垫 (二)研探新知,建构概念 1.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7个实例: (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3)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4)所有的正方形; (5)海南省在2004年9月之前建成的所有立交桥; (6)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的点;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4《平面向量》说课稿

平面向量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很高兴参加这次说课活动。这对我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感谢各位老师来此予以指导。希望各位评委和老师们对我的说课内容提出宝贵意见。 我说课的内容是<平面向量>的教学,所用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4,第二章,第一节。针对我校学生基础相对较好。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也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四个方面来汇报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向量是近代数学中重要和基本的概念之一,有着深刻的几何背景,是解决几何问题的有力工具。向量概念引入后,全等和平行、相似、垂直、勾股定理等就可以转化为向量的加(减)法、数乘向量、数量积运算,从而把图形的基本性质转化为向量的运算体系。向量是沟通代数,几何与三角函数的一种工具,有着极其丰富的实际背景,在数学和物理学科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是在学生了解了物理学中的有关力,位移等矢量的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向量的深入学习。为学习向量的知识体系奠定了知识和方法基础。 (2)教学结构的调整 教材在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为一课时,首先从重力、浮力、弹力这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出发,抽象出向量的概念,并说明了向量与数量的区别。然后介绍了向量的几何表示、向量的长度、零向量、单位向量、平行向量、共线向量、相等向量等基本概念。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基本概念,同时深化其认知过程和探究过程。在教学中我将教学的顺序做如下的调整:将本节教学中认知过程的教学内容适当集中,以突出这节课的主题;例题、习题部分主要由学生依照概念自行分析,独立完成。

高中数学必修二《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说课稿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说课稿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选自现行苏教版数学教材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的第三个问题。下面我从教材分析、目的分析、教法分析、过程分析及评价分析等5个方面进行汇报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一节课的内容是高考中的热点问题,在整个立体几何体系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空间直线的垂直关系的基础上,研究空间直线与平面垂直关系的重要内容。判定定理既是线线垂直关系的应用之一,又是以后学习线面角、两个平面垂直以及研究空间距离等知识的奠基。这节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2.重点、难点和关键 (1)教学重点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 (2)教学难点操作确认并概括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 (3)突破难点的关键学生操作感受线面垂直试验。 3.教材内容和教材处理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概念、判定定理及其应用。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直观上感受线面垂直的概念,激发求知欲望。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演示明确线线、线面的垂直关系并归纳出线面垂直的概念与判定定理,弥补不对定理进行证明的不足。这样处理教材既体现了数学与社会生活及生产的关系,也可以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二、目的分析 1.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指出本节课学习目标是: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能运用判定定理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 2.学情分析 本人从教于韶关市第一中学,学生素质相对来说比较高,能积极思考,动手能力比较强,但理科学生的文字组织能力及表达能力依然比较欠缺。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是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具体直线与平面垂直的直观形象(学生的客观现实)和直线与直线垂直的定义、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等数学知识结构(学生的数学现实),这为学生学习直线与平面垂直定义和判定定理等新知识奠定了基础。 学生学习的困难在于如何从直线与平面垂直的直观形象中提炼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感悟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意义;以及如何探究和把握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3.目标设定 综合以上情况,本节课将目标设定为: 知识与技能 (1)经历对实例、图片的观察,提炼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并能正确理解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 (2)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并能运用判定定理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说课稿汇编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说课稿汇编 目录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2) 《函数及其表示》说课稿 (4) 函数的单调性 (6) 函数的奇偶性(说课稿) (9) 指数函数 (11) 对数函数说课稿 (14) 《幂函数》说课稿 (16) 方程根与函数的零点说课稿 (19)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一.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 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集合 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 二.目标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 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2.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三. 教法分析 1. 教学方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 教学手段:在教学中使用投影仪来辅助教学. 四.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首先提出问题:(1)介绍自己的家庭、原来就读的学校、现在的班级。 (2)问题:像“家庭”、“学校”、“班级”等,有什么共同特征? 引导学生互相交流. 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 2.活动:(1)列举生活中的集合的例子;(2)分析、概括各实例的共同特征 由此引出这节要学的内容。 设计意图: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为新知作好铺垫 (二)研探新知,建构概念 1.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7个实例: (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3)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4)所有的正方形; (5)海南省在2004年9月之前建成的所有立交桥; (6)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的点; (7)国兴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学生的全体. 2.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7个实例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3.每个小组选出——位同学发表本组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7个实例的特征,并给出集合的含义.一般地,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称为集合(简称为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作这个集合的元素. a b c d… 4.教师指出:集合常用大写字母A,B,C,D,…表示,元素常用小写字母,,, 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集合的概念,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乐于求索的精神

高中数学说课稿

高中数学说课稿 篇一:高中数学说课稿:《三角函数》说课稿范文 高中数学说课稿:《三角函数》 一、教材分析(一)内容说明 函数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中学数学对函数的研究大致分成了三个阶段。 三角函数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基本初等函数。4.8节是第二章《函数》学习的延伸,也是第四章《三角函数》的核心内容,是在前面已经学习过正、余弦函数的图象、三角函数的有关概念和公式基础上进行的,其知识和方法将为后续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是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良好素材。数形结合是数学研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和解题方法。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的诗句:......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休......可以说精辟地道出了数形结合的重要性。 本节通过对数形结合的进一步认识,可以改进学习方法,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兴趣。另外,三角函数的曲线性质也体现了数学的对称之美、和谐之美。 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的知识作用和思想地位是相当重要的。

(二)课时安排 4.8节教材安排为4课时,我计划用5课时 (三)目标和重、难点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考虑了以下几点: (1)高一学生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而形象思维在学习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所以本节要紧紧抓住数形结合方法进行探索; (2)本班学生对数学科特别是函数内容的学习有畏难情绪,所以在内容上要降低深难度。 (3)学会方法比获得知识更重要,本节课着眼于新知识的探索过程与方法,巩固应用主要放在后面的三节课进行。 由此,我确定了以下三个层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层面:结合正弦曲线、余弦曲线,师生共同探索发现正(余)弦函数的性质,让学生学会正确表述正、余函数的单调性和对称性,理解体会周期函数性质的研究过程和数形结合的研究方法; 好学教育: (2)能力层面:通过在教师引导下探索新知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自学能力,为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人教高中数学必修二2.2.1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说课稿设计

2.2.1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您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2第二章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本课为第二节“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性质”第一课时内容,下面我就从教学内容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是人教版高中教学教材必修2第二章第2节第1小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同时又是后面将要学习的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的基础,因此学好本节内容知识,不仅可对以前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加深理解和巩固,而且也为判断直线与平面平行增添了一种新的方法,同时又为后面将要学习的知识作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因此,本节内容在《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并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②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发现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借助已有知识,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习,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②让学生了解空间与平面互相转换的数学思想。 3、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空间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以及平面与平面间的位置关系,并掌握直线与直线平行的判断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许多线面平行的素材,和直观判断的方法,但对这些方法是否正确合理,缺乏深入理性的分析。在空间想象和逻辑论证等方面的能力有待于在进一步学习中提高。 4、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关键点, 重点: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应用。 难点:定理的应用及证明过程的书写格式。 二、教法学法分析 1.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内容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的特点,针对高中生思维特点和心理特征,本节课我将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类比引导学生理解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及一定的练习掌握本节知识。 2.学习方法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说课稿 对数的运算说课稿[整理]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说课稿对数的运算说课稿[整理]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 2.2.1 对数的运算说课稿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数学必修1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2.2.1对数与对数运算第二课时.课程标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对准要求理解对数的运算性质,能灵活运用对数运算性质进行对数运算. 数的概念”后进行的,它是上节内容的延续与深入,同时也是研究学习后续知识对数函数与性质的必备基础知识.学习本节课,要体现本节内容的基础性、工具性、实用性. 学情分析: 对数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对数运算是一种类似于但又不同于实数的加减乘除、指数的运算的全新运算.要探究并发现其运算性质,学生是有相当难度的,但是通过上节的学习,学生能够利用对数定义进行简单对数计算,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常用对数计算,能够进行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学生还熟知指数的运算性质.有这些已有知识作为基础,教师再设计合理的导学案,是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并能自主完成探究、发现、证明、应用的全过程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对数运算性质及其推导过程,并能灵活运用运算性质进行对数运算. 应用对数运算性质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发现、证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对数运算性质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探索的自主学习习惯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运算性质的探究、发现、证明及应用 教学难点:运算性质的发现与证明 教法学法: 教法:教师通过设计导学案,由导学案引导学生探究、交流、发现新知识,再现知识的生成过程,教师将成为课堂自主学习模式的创设者,师生对话的聆听者,学生探究发现的引导者. 学法:学生将采用独立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自主学习方式,学生将成为新知识的发现者,课堂的主宰者. 教学过程: 一.复习 问题:1.对数是怎样定义的, 2.对数与指数有怎样的相互转化关系, 3.指数有哪些运算性质, 设计意图:现代教育学心理学认为任何新知识的学习新发现的创造都得以现有认知水平和经验为基础~因此~设计旧知识的复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为下一步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铺平了道路. 二(探究、发现对数运算性质 (一)猜想 问题:请从所学过的运算中,以一种为例,说明它有那些运算性质,类比这些性质你能猜想对数的一些运算性质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并为下一步探究发现指明方向. (二)探究、发现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至5全部说课稿(精华)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一.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二.目标分析: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 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2.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三. 教法分析 1. 教学方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 教学手段:在教学中使用投影仪来辅助教学. 四.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首先提出问题:(1)介绍自己的家庭、原来就读的学校、现在的班级。 (2)问题:像“家庭”、“学校”、“班级”等,有什么共同特征?引导学生互相交流. 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 2.活动:(1)列举生活中的集合的例子;(2)分析、概括各实例的共同特征由此引出这节要学的内容。设计意图: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为新知作好铺垫(二)研探新知,建构概

念1.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7个实例:(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3)所有 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4)所有的正方形;(5)海南省在2004 年9月之前建成的所有立交桥;(6)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 所有的点;(7)国兴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学生的全体. 2.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7个实例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3.每个小组选出——位同学发表本组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7个实例的特征,并给出集合的含义. 一般地,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称为集合(简称为集).集合中的每个 对象叫作这个集合的元素. 1 a,b,c,d4.教师指出:集合常用大写字母A,B,C,D,…表示, 元素常用小写字母…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集合的 概念,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乐于求索的精神(三)质疑答辩,发展思维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思考:集合中元素有什么特点?并注意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疑难.使学 生明确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即: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只要 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我们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 2.教 师组织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 成集合,并说明理由: (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 (2)我国的小 河流.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建解. 3. 让学生自己举出一 些能够构成集合的例子以及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并说明理由.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及时的评价. 4.教师提出问题,让学

高一数学必修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说课稿

高一数学必修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 二.目标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 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法分析

1.教学方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教学手段:在教学中使用投影仪来辅助教学. 四.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首先提出问题:(1)介绍自己的家庭、原来就读的学校、现在的班级。 (2)问题:像“家庭”、“学校”、“班级”等,有什么共同特征? 引导学生互相交流.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 2.活动:(1)列举生活中的集合的例子; (2)分析、概括各实例的共同特征 由此引出这节要学的内容。 设计意图: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为新知作好铺垫 (二)研探新知,建构概念 1.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7个实例: (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 (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3)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4)所有的正方形; (5)海南省在2004年9月之前建成的所有立交桥; (6)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的点; (7)国兴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学生的全体.

高中数学必修1《函数的奇偶性》说课稿

课题:《函数的奇偶性》(第一课时) 教材:必修1(人教版)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函数的奇偶性(1)”。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教法与学法、课堂设计、教学效果反思六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函数”是本章的核心概念,也是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基本概念,函数的思想方法贯穿整个高中数学课程.奇偶性是学生在学了函数的概念和单调性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是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函数图象整体对称性的.学习本节课对巩固前面学习的知识,以及为后面进一步学好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三角函数等内容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根据我所在学校是一所普通的面向完中,学生素质较差,认知能力较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使学生喜欢数学,从而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在学习中享受乐趣。由于学生刚上高一,很多同学还处于适应阶段,因此课堂练习的设计要循序渐进,让所有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理解函数的奇偶性并能熟练应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解决、推导问题;能应用奇偶性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函数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函数奇偶性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抽象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养成积极主动,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学习习惯和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高中数学说课稿(共5篇)

篇一:高中数学说课稿:《三角函数》说课稿范文 高中数学说课稿:《三角函数》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说明 函数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中学数学对函数的研究大致分成了三个阶段。 三角函数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基本初等函数。4.8节是第二章《函数》学习的延伸,也是第四章《三角函数》的核心内容,是在前面已经学习过正、余弦函数的图象、三角函数的有关概念和公式基础上进行的,其知识和方法将为后续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是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良好素材。数形结合是数学研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和解题方法。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的诗句:......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休......可以说精辟地道出了数形结合的重要性。 本节通过对数形结合的进一步认识,可以改进学习方法,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兴趣。另外,三角函数的曲线性质也体现了数学的对称之美、和谐之美。 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的知识作用和思想地位是相当重要的。 (二)课时安排 4.8节教材安排为4课时,我计划用5课时 (三)目标和重、难点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考虑了以下几点: (1)高一学生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而形象思维在学习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所以本节要紧紧抓住数形结合方法进行探索; (2)本班学生对数学科特别是函数内容的学习有畏难情绪,所以在内容上要降低深难度。 (3)学会方法比获得知识更重要,本节课着眼于新知识的探索过程与方法,巩固应用主要放在后面的三节课进行。 由此,我确定了以下三个层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层面:结合正弦曲线、余弦曲线,师生共同探索发现正(余)弦函数的性质,让学生学会正确表述正、余函数的单调性和对称性,理解体会周期函数性质的研究过程和数形结合的研究方法; 好学教育: (2)能力层面:通过在教师引导下探索新知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自学能力,为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3)情感层面:通过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让学生体会(数学)问题从抽象到形象的转化过程,体会数学之美,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2. 重、难点 由以上教学目标可知,本节重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正、余函数的性质,在探索中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难点是:函数周期定义、正弦函数的单调区间和对称性的理解。 为什么这样确定呢? 因为周期概念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理解上易错;单调区间从图上容易看出,但用一个区间形式表示出来,学生感到困难。 如何克服难点呢? 其一,抓住周期函数定义中的关键字眼,举反例说明; 其二,利用函数的周期性规律,抓住“横向距离”和“k∈z的含义,充分结合图象来理

新课标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1全册说课稿汇编

新课标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1 【全册说课稿】 目录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1)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说课稿) (1)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5)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 (10) 1.2.1函数的概念说课稿 (18) 1.2.2函数表示方法说课稿 (22) 1.3.1单调性与最大(小)值 (28) 1.3.2奇偶性 (38)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I) (44) 2.1.1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44) 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说课) (47) 2.2.1对数与对数运算 (56) 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说课稿) (60) 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 (60) 2.3《幂函数》说课稿 (67) 第三章函数的应用 (73) 3.1.1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73)

3.1.2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81) 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88) 3.2.1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 (101) 3.2.2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 (105)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1.1集合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08数学本科(2)班的xx,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下面我先对教材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是选自高中新课标A版教材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集合的一些相关概念,如自然数的集合、有理数的集合.集合是一个基础性概念,是数学以至所有科学的基础,应用广泛. 集合是高考的对象,在高考中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在高考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本节内容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数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