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爱德华.格里格作品《晨曲》Morning Mood from Peer Gynt;Edvard Grieg古典吉他谱

爱德华.格里格作品《晨曲》Morning Mood from Peer Gynt;Edvard Grieg古典吉他谱

爱德华.格里格作品《晨曲》Morning Mood from Peer Gynt;Edvard Grieg古典吉他谱
爱德华.格里格作品《晨曲》Morning Mood from Peer Gynt;Edvard Grieg古典吉他谱

浅析格里格钢琴作品《安妮特拉舞曲》

浅析格里格钢琴作品《安妮特拉舞曲》 爱德华·格里格,挪威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乐曲:序曲《秋天》、《培尔·金特》组曲,弦乐组《从霍尔贝格时代》;钢琴曲:《e小调奏鸣曲》、《抒情曲》10册;合唱《在南方一座修道院门前》;戏剧音乐《西古尔德·约萨法尔》等。而1874-1875年间格里格应邀为易卜生的幻想诗剧《培尔﹒金特》所写的配乐《安妮特拉舞曲》也深受广大音乐学习者的喜爱,在这篇文章里就来对这首作品《安妮特拉舞曲》加以分析。 一、人物背景及作品简介 作者爱德华·格里格(1843~1907),19世纪下半叶挪威民族乐派的奠基人,杰出的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被誉为抒情诗人、“北方的肖邦”。他在6岁时开始接受音乐启蒙教育,跟他的母亲学习钢琴。后经小提琴家布尔推荐,于1858年在莱比锡音乐学院进行专业学习,1862年毕业后在卑尔根举行了首次作品音乐会,并多次到英、法、德、意等国举行作品音乐会,并于1890年被选为法兰西艺术院院士,曾先后获得英国剑桥大学音乐名誉博士衔和牛津大学授予的音乐名誉博士衔。 本首作品《安妮特拉舞曲》是格里格在1874-1875年间应邀为易卜生的幻想诗剧《培尔·金特》所写的配乐。主题描述的故事是在一座阿拉伯酋长的帐篷里面,一位年轻貌美的阿拉伯酋长的女儿安妮特拉爱上了一位年轻的男子,正在用自己热情的舞蹈对这位已婚男子培尔·金特献媚的画面。 二、曲式分析 (一)调式调性 此曲是A和声小调,而A和声小调的特点是神秘、柔美,具有一定的民族风味。 (二)织体

这首作品多用跳跃的单音和柱式和弦。如引子部分后四个小节左手就是单音的跳跃,第7~14小节左手织体又成为单音与柱式和弦的变换跳跃,紧接着第15~21小节是单音三度或二度的级进跳跃。B段与A1段之间十六小节的连接部分织体结构上也是柱式和弦与单音做支撑的,但是这部分织体结构上与前面两个乐段却有很多的变化,加入了第三声部,而且中声部不仅只是柱式和弦而且还有卡农式的模仿旋律。 (三)节奏 这首作品是具有东方风味的马祖卡舞曲。3/4拍节奏的强弱规律在玛祖卡中不再是强、弱、弱,而是强拍落在第二拍或者第三拍上,而这首《安妮特拉舞曲》是把重音落在了第三拍上,给人一种新鲜还带有俏皮的听觉感受,既妩媚又狡猾,虚虚实实的感觉,勾勒出了一幅安妮特拉翩翩起舞的画面。 三、演奏技巧 (一)跳音的处理。此曲属于马祖卡舞曲,在本首作品《安妮特拉舞曲》中,很多地方的旋律都是在跳跃中进行的。 (二)附点音符的处理。弹奏时应该在长音上深入,指尖一定要在琴键上站稳,扣紧,不能掉,力量是向前走的,要往前推;在短时值的音符上要轻巧带过,就像弹奏有小连线的音乐时第一个音落下去,第二个音要提起来,用二音连线的弹奏方法来处理。 (三)装饰音的处理。在乐曲中装饰音是很常见的,也是有各种各样的弹奏方法,有些装饰音要求弹奏时要平均到被装饰音的时值里面。而本首作品里面的装饰音有两种形式一种是tr,多出现在小节的第三拍,而第三拍是本首曲子的强拍,弹奏时不用太多,可以强调但不占时值,轻巧、快速带过。 (四)踏板的使用。在乐曲中踏板经常会用到,不同的乐曲有不同的踏板使用方法,不同风格的乐曲也会有不同的使用方法;有些乐曲里面内容比较丰富,这首乐曲的整个气氛都是比较活跃跳动性很强,舞蹈性很强,因此在踏板的使用上要特别地注意,这首乐曲要使用音

天天猜电影所有答案欧美电影欧美偶像答案

天天猜电影所有答案欧美电影欧美偶像答案为各位玩家带来 ,希望对各位玩家有所帮助。 天天猜电影欧美电影偶像答案 阿诺德施瓦辛格 克拉克盖博 莱昂纳多 玛丽莲梦露 莫妮卡贝鲁奇 娜塔莉波特曼 汤姆汉克斯 汤姆克鲁斯 威尔史密斯 小罗伯特唐尼 休杰克曼 安吉丽娜朱莉 约翰尼德普

奥黛丽赫本 奥兰多布鲁姆布拉德皮特 费雯丽 凯瑟琳泽塔琼斯凯特温丝莱特剪刀手爱德华穿普拉达的女王七宗罪 老雷斯的故事怪兽大战外星人绿野仙踪 机器人与弗兰克摩登时代 后天 幸福终点站 小飞侠 地狱男爵 泰迪熊 蓝精灵 穿靴子的猫 波普先生的企鹅罪恶之城 飞跃疯人院 霍顿与无名氏公民凯恩 海洋

沉默的羔羊 怪兽电力公司 换子疑云 辛普森一家 天生一对 兵临城下 落水狗 致命ID 超人 绿灯侠 好家伙 夺宝奇兵 国王的演讲 超级无敌掌门狗 速度与激情 云图 X战警 环形使者 饥饿游戏 楚门的世界 恋恋笔记本 拯救大兵瑞恩 美食总动员 金刚 了不起的狐狸爸爸达芬奇密码 独立日

禁闭岛 穆赫兰道 蝴蝶效应 恐怖游轮 万能钥匙 这个杀手不太冷 两小无猜 他其实没那么喜欢你初恋次 爱在黄昏破晓前 猫鼠游戏 ET 午夜巴塞罗那 迷失东京 英国病人 天生杀人狂 V字仇杀队 朱诺 重返岁 初恋这件小事 敢死队 死寂 人工智能 猜火车 林中小屋 第六感

暖暖内含光 跳出我天地 海盗电台 真爱至上 青春 公主日记 闻香识女人 爱丽丝梦游仙境无敌破坏王 疯狂原始人 海底总动员 蓝莓之夜 当幸福来敲门放牛班的春天诺丁山 迫在眉睫 心灵捕手 卡萨布兰卡 兰戈 发胶 八月迷情 飞屋环游记 星球大战 银翼杀手 两杆大烟枪 玩具总动员

浅谈蒙克《呐喊》

末世的绝望与惶恐 ——浅谈蒙克《呐喊》 “一天晚上我沿着小路漫步——路 的一边是城市,另一边在我的下方是峡 湾。我又累又病,停步朝峡湾那一边眺 望——太阳正落山——云被染得红红的, 象血一样。 “我感到一声刺耳的尖叫穿过天地 间;我仿佛可以听到这一尖叫的声音。 我画下了这幅画——画了那些象真的血 一样的云。——那些色彩在尖叫——这 就是‘生命组画’中的这幅《呐喊》。” 1890年,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开始着手创作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系列作品“生命组画”。这套组画题材范围广泛,以讴歌“生命、爱情和死亡”为基本主题,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揭示了人类“世纪末”的忧虑与恐惧。1893年所作的油画《呐喊》,是这套组画中最为强烈和最富刺激性的一幅,也是他重要代表作品之一。在这幅画上,蒙克以极度夸张的笔法,描绘了一个变了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把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那种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呐喊》的创作背景与表现手法

在解读这幅画时,首先需要明白这“呐喊”来自何处,是画面中人物的口中还是压抑的环境。曾考据说《呐喊》中描绘的地方是在挪威的奥斯陆,那里有专门收留女性精神病患的奥斯陆医院,站在画中人物所处的位置,就能听到精神病人的尖叫,此外附近也有几处屠宰场,蒙克听到的也许是待宰动物的哀嚎声。在这幅画上,没有任何具体物象暗示出引发这一尖叫的恐怖。这幅画让人惊骇的原因有一部分是来自场景中难以言喻的痛苦和无法表达强烈内在感受的无力感。 具体来看《呐喊》的表现手法: 首先,抽象化的人物直接而且震撼地传达内心深切的绝望。画面中央的形象使人毛骨悚然。他似乎正从我们身边走过,将要转向那伸向远处的栏杆。他捂着耳朵,几乎听不见那两个远去的行人的脚步声,也看不见远方的两只小船和教堂的尖塔;否则,那紧紧缠绕他的整个孤独,或许能稍稍地得以削减。这一完全与现实隔离了的孤独者,似已被他自己内心深处极度的恐惧彻底征服。这一形象被高度地夸张了,那变形和扭曲的尖叫的面孔,完全是漫画式的。那圆睁的双眼和凹陷的脸颊,使人想到了与死亡相联系的骷髅。这简直就是一个尖叫的鬼魂。“只能是疯子画的”,蒙克在该画的草图上曾这样写道。 其次,压抑与鲜艳的色彩的同时运用表达情绪的恐惧与不安。在这幅画上,蒙克所用的色彩与自然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关联。虽然蓝色的水、棕色的地、绿色的树以及红色的天,都被夸张得富于表现性,但并没有失去其色彩大致的真实性。同时,他在此基础上运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比如奇特的造型和动荡不安的线条。一方面,画中的天空颜色十分刺眼,就像滚动着的血红色波浪,令人感到震颤和恐怖,仿佛整个自然都在流血。另一方面,全画的色彩又是郁闷

对油画《呐喊》的赏析

对油画《呐喊》的赏析 一、蒙克的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 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1863—1944)是二十世纪表现主义艺术先驱。童年父母双亡心理阴郁,使他早年作品多疾病与死亡主题。1892年起定居德国16年。他在忧郁、惊恐的精神控制下,以扭曲的线型图式表现他眼中的悲惨人生,对德国表现主义艺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成为“桥派”画家领袖。 蒙克多以生命、死亡、恋爱、恐怖和寂寞等为题材,用对比强烈的线条、色块、简洁概括夸张的造型,抒发自己的感受和情绪;他的画风是德国和中欧的表现主义形成的前奏。蒙克一直想表现人物的内心的心理状态,出现在他画中的人物呈现了最能表现这种状态的姿势,这种安排让蒙克的画带来一种好像人物、空气、记忆、动作和时间在一霎刹那间凝固的感觉,那也许正是人物内心活动达到顶峰的一瞬间。 1890年,他开始创作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系列油画作品“生命组画”。基本主题为讴歌“生命、爱情和死亡”,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揭示了人类“世纪末”的忧虑与恐惧。 蒙克的母亲在1868年死于肺结核,母亲过世后年幼的蒙克由父亲单独抚养。其父患有精神疾病,他向孩子们灌输了对地狱根深蒂固的恐惧观念,他一再告诉孩子,如果他们在任何情况下以任何方式犯罪,就会注定被投入地狱,没有任何宽恕的机会。父亲在蒙克青年期去世(1889年),另一个兄弟和蒙克最喜欢的姐姐苏菲在1877年也死了。蒙克的一个妹妹在小时候就被诊断出患有精神病,蒙克自己也是体弱多病。在五个兄弟姐妹中,只有兄弟安德烈结过婚,但婚后不过数月也过世了。眼见双亲和手足接二连三地死去,严重打击了蒙克的精神与情绪,接踵而至的悲伤对其是深度的精神折磨。因此,死亡烙印在他年轻而敏感的心灵深处,这大概就是为什么蒙克的作品呈现压抑且悲观的原因。蒙克在晚年说到:“病魔、疯狂和死亡是围绕我摇篮的天使,且持续的伴随我一生。” 二、对《呐喊》的解读 蒙克1893年所作的油画《呐喊》,是这套组画中最为强烈和最富刺激性的一幅,也是他重要代表作品之一。在这幅画上,蒙克以极度夸张的笔法,描绘了一个变了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把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那种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蒙克自己曾叙述了这幅画的由来: “一天晚上我沿着小路漫步——路的一边是城市,另一边在我的下方是峡湾。我又累又病,停步朝峡湾那一边眺望——太阳正落山——云被染得红红的,象血一样。

导演的必修课丨八本书助你成为更好的导演

导演的必修课丨八本书助你成为更好的导演 IP火热的年代,一个不留神就能发现,作家、诗人、画家、摇滚歌手等等之前所处行业看起来和影像艺术毫不相干的人,纷纷拉起大旗拍电影了。无论这电影是上亿投资的宏篇巨制,还是文艺青年的小打小闹,在男女主角之外,受关注度最高的,对影片的整体质量所担责任最大的,无疑是掌舵的导演。 希区柯克、杨德昌这样的天才导演的出现,让我们更加确认了好的导演不一定非要科班出身,然而上天赏饭才华加身毕竟难得一遇。除了令人信服的阅片量积累,基本的电影知识也是一个称职的导演所必须掌握的。 接下来将从「大导演自述」「教你当导演」「导演谈导演」三个部分,给大家推荐几本导演类图书佳作。 大导演自述首先想向大家推荐的是《在好莱坞图谋不轨:伯顿谈伯顿》蒂姆·伯顿是个怪胎!朋友总是急着离他而去,好像闻到了“给我死远点”的气息。他常常看着天上的飞机,目测尾气排放时间;或者拔出自己的智齿,把血滴满整个走廊。伯顿迷茫到不知道自己是谁,却在恐怖电影的怪兽身上找到了共鸣……这是一本蒂姆·伯顿独家授权的导演自述,全景展现了伯顿成长轨迹及《剪刀手爱德华》《科学怪狗》《大鱼》《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等影片创作过程,以及与德普、

薇诺娜·赖徳、海伦娜·卡特等人的合作细节,更有百余张伯顿手绘的珍贵插图。全书像一把通往神秘王国的钥匙,带我们寻访冒险伯顿的异想世界。历时十七年采访整理而成,黄金搭档约翰尼·德普两度作序推荐,这本书称得上是迄今为止最权威的伯顿访谈录了。后浪这次的简体中文版,也是先于港台出版社,中文世界首次引进出版。 第二本书,来自著名作者型导演胡金铨——《胡金铨武侠电影作法》这本书是两位日本电影学者山田洋一、宇田川幸洋模仿《特吕弗对话希区柯克》一书的作法,对胡金铨进行了累计超过30个小时的采访,事无巨细一一访问了胡导的生平和影片,从而集成的导演访谈书。1998年香港出了中译本,2015年后浪首次引进大陆版,当年就在豆瓣年度榜单中,以高分口碑名列影视艺术榜第一名。@magasa老师也曾不吝盛赞此书,称其不仅是关于胡导最好的书,甚至也是最好的导演访谈书之一。这本书表面上是访谈录,实则更像胡金铨导演的口述传记,感觉胡导本人就在你对面坐着聊天儿,聊到兴头上常哈哈大笑,坦荡率真。除了北京时期的童年趣事,他还讲述了在香港做电影学徒的生涯,与电影师傅严俊、把兄弟李翰祥等人的结识交往,做演员、美工的经验,以及后来到台湾后、在美国的经历,去韩国、日本拍电影的往事。问得好,答得详,渊知博闻,满肚子的典故和见识,读罢此书,很难不成为胡导的迷妹迷弟啊,跪!

蒙克《呐喊》欣赏课教案

《呐喊》欣赏课教案 一、意义:《呐喊》是爱德华·蒙克的代表作品,而蒙克被誉为是西方表现主义绘画派的先驱,正是《呐喊》等一系列画作开辟了表现主义的表现手法。他的绘画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悲伤压抑的情调。毕加索、马蒂斯都曾吸收他的艺术养料,对心理苦闷的强烈的,呼唤式的处理手法对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的成长起了主要的影响。2012年5月2日早上7点(北京时间) ,蒙克的《呐喊》在纽约苏富比印象派及现代艺术专场拍卖上,以1.199亿美元成交,一举创造了艺术品公开拍卖的最高纪录! 二、格式: (1)课题:世界名画《呐喊》——欣赏课 (2)年级班次:高二(3)班 (3)教科书:《蒙克画选》,上海书画出版社 (4)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和作品的创作背景;2、了解表现主义绘画的主要特征、创作手法;3、领会布面油画《呐喊》所表现的思想和对后世的意义。 (5)教学时间:一课时 (6)课型:单一课,欣赏课 (7)教学重点与难度: 1、重点:探究作者的所处的时代与创作背景、作品表现的思想之间的关系; 2、难点:对表现主义手法的鉴赏与掌握。 (8)教学方法:多媒体电脑网络教学 (9)教具与学具:多媒体、粉笔、黑板 (10)教材分析:本教材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对挪威著名画家爱德华·蒙克的生平事迹和主要作品进行阐述,《呐喊》是蒙克的代表作,也是书中的重点章节,其表现主义的表现手法值得我们去赏析和探究。 (11)教学过程: 1、导语:同学们下午好,上节课我们对挪威著名画家爱德华·蒙克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赏析这位画家的杰作——《呐喊》,让我们听听,这位不幸的画家到底要“呐喊”些什么…… 2、讲授新课: <1> 作者简介: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是二十世纪表现主义艺术的先驱。他于1863年12月12日出生在挪威洛顿,童年时父母双亡的经历在其心灵深处打下不可磨灭的印记,使得他早年画下了许多以疾病与死亡为主题的作品。他曾在克里斯蒂安尼(今奥斯陆)工艺美术学校学习,1885年第一次旅法,学习印象派的画风,后又受到高更、劳特累克及“新艺术运动”的影响,导致了其画风的重大变革。1892年他应邀参加柏林艺术家协会的展览,由于形象怪异,其作品在德国引起激烈反响,画展只开了一周即关闭了。为此,以利伯曼为首的自由派退出艺术家协会,成立了柏林分离派。这一行动使蒙克大受鼓舞,从此在德国定居下来,直到1908年。这16年是蒙克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其艺术臻于成熟的时期。他在忧郁、惊恐的精神控制下,以扭曲的线型图式表现他眼中的悲惨人生。他的绘画,对于德国表现主义艺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他成了“桥派”画家的精神领袖。 <2>创作背景:1890年爱德华·蒙克开始着手创作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系列作

格里格人物介绍

人物简介 爱德华·格里格(Edvard Grieg,1843~1907),挪威作曲家,19世纪下半叶挪威民族乐派代表人物。 1843年6月15日格里格生于卑尔根的商人家庭,1907年9月4日卒于同地。6岁随母学钢琴,得到音乐启蒙教育。经著名小提琴家O.布尔推荐,1858~1862年在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毕业后,在卑尔根举行首次作品音乐会。1863~1866年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活动,与挪威民族音乐的倡导者音乐家R.诺拉克等人共创“尤特皮”音乐社,创作并介绍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民族音乐。回国后,为建立挪威民族乐派积极展开音乐活动。1871年创立克里斯蒂安尼亚(今挪威首都奥斯陆)音乐协会,曾任该协会爱乐乐团和卑尔根“和谐”合唱团指挥,并多次到英、法、德、意等国举行作品音乐会。1874年被政府授予终身年俸,1890年被选为法兰西艺术院院士,曾先后获英国剑桥大学和牛律大学授予的音乐名誉博士衔。逝世时,挪威政府为他举行了国葬。 创作简介 格里格一生经历了挪威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年代,具有进步的民主爱国思想。他沿着布尔、诺拉克等人开创的道路,努力钻研民间音乐,作曲家L.M.林德曼搜集出版的《挪威山区民间曲调》《挪威民间叙事曲曲调》等集子,成为他创作的音调源泉。在创作实践中,他借鉴欧洲各国音乐传统,特别是19世纪以来浪漫主义音乐发展的成果,通过对民族历史的歌颂,对祖国大自然和民间生活的艺术感受,创作出具有挪威民族特色和浓厚乡土气息的音乐。 他的创作主要是钢琴抒情小品和声乐作品(包括百余首抒情独唱曲)。如歌曲《来自祖国》(1894),以淳朴的民间曲调,表达了对祖国真挚的感情,钢琴曲《祖国之歌》(1868),以古挪威民间叙事歌的庄严风格,赞颂了民族历史的光荣,诗人比昂松特为此曲配上《前进!这是我们先辈们的战斗呼唤》的诗篇,借颂扬祖先的业绩,为现实的民族独立斗争呐喊。在合唱《水手之歌》(1868)、《乡土在望》(1870)和许多民族题材的作品里,都以鲜明的民族情调表达了维护民族尊严和争取独立的愿望,适应了当时挪威历史发展的潮流,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 在格里格的创作题材中,最突出的是以音乐表现了北国挪威壮丽、俊秀的自然风貌,农村山区的民间生活和童话传说中的奇幻形象。如以民间歌曲、舞曲为素材写的钢琴曲《挪威民间生活素描》(1871)、《挪威农民舞曲》(1903)等,特别是最能代表他的创作特点的钢琴抒情小品(共66首,分别编为10集发表)。在这些作品里,通过民间音调和精雕细刻的艺术提炼,借景物抒情,把挪威的大自然和民间生活乃至神话世界,都描绘成一幅幅色彩瑰丽、风格质朴的音乐水彩画。其中,出色地再现了挪威民间节日和农村婚礼的欢乐场面,响彻着典型的挪威民间舞曲哈林、斯普林的热情奔放和活泼的旋律,艺术地模拟出西部峡湾地区民间提琴手拉奏的五度和弦音响和山区牧民的牧牛歌调,也生动地刻划了民间童话里山妖、

蒙克《呐喊》之我见

一、作家背景 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人生坎坷多难,他将这些人生经历充分融入到了画作当中。他的画作通常表达的是对于性的抗拒和对于生命的忧愁。他所创作的画中人物常常是正对观众,睁大着双眼,表现出了极大的恐惧和孤独。 1863年,爱德华·蒙克在挪威的南部出生,他的母亲拥有较为良好的艺术素养,父亲是一位军医,有着丰富的学识。在蒙克5岁的时候,母亲因病去世,自此,他的生活开始逐渐被疾病与死亡所占据。母亲的去世使得父亲日渐消沉,蒙克的童年承受了亲人死亡的巨大打击。在他成长到13岁的时候,姐姐也因为肺病离开了人世,然后,妹妹又被诊断出患有精神病。在26岁的时候,父亲也离开了他,次年哥哥去世。可以说蒙克的青年时期就已经充分地体验到了失去和死亡的痛苦。 二、对《呐喊》的解析 爱德华·蒙克最出色的画作就是《呐喊》。画作呈现的是一个用双手抱着自己的头、大声尖叫的人,画面中的人物站立在长桥之上,仅有一个大致外形轮廓,如骷髅一般。长桥的笔直延伸和蜿蜒扭曲的沙洲与海湾呈现出鲜明的对比。头顶的天空色彩为醒目的红黄交织,线条惊悸骚动,像一条流淌着鲜血的河,和漩涡形状的海湾与深蓝色的河流相互呼应,就像一个深不见底的恐怖漩涡。画中的色彩与线条似乎在随着主角的尖叫呐喊而颤动,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而画中其他的行人却对主角内心的恐惧毫无感觉,冷漠前行。 由此可以看出,画中主角和行人完全是处在两个世界和两个完全不一样的心理状态。主角内心的恐惧只有自己能感受得到,不能被世人所理解,因此这样的恐惧与痛苦是非常深沉以及难以排解的。通过蒙克的自述,能够进一步体验到这种情感:“天空变成血一样的红色……在深蓝色的峡湾和城镇里,血腥的云彩像火一样……我感到害怕和颤抖,我觉得我在这个景观中听到了永无止境的呐喊,我想我听到了一声尖叫。我画了这张照片,画得像真正的血一样。所有的颜色都在尖叫。”由此可见,蒙克所描绘的并非客观存在的东西,它是艺术家内心潜意识中恐慌和焦虑的表现,受到自然场景中某个特征的启发。 《呐喊》是他的“冻结生命”画组中最杰出的一幅,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在首次看到这幅画的时候,笔者对于设计还只处于初步认知阶段,并没有对各艺术流派和主义有深入的了解,但是看到画的第一眼,就似乎感受到了作者想要表达的强烈的情感。这样的感受与任何知识理论以及学术研究都没毫无关系,它只与生活相关。只要是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以及感受过世界动荡的人,就会对《呐喊》有所触动。在追捧一些做作的、矫揉的古典写实作品时,这样粗糙但充满力度的笔伐极大地冲击了笔者的世界观,让笔者对艺术的看法发生了巨大转变。《呐喊》是充满魅力的,蒙克把自己对于生命的体验完全呈现在画作之中,直击观者的灵魂,叫醒了沉迷于物质享受中的世人,刺痛了人们的内心。 三、画作中体现“恐惧”的原因之探析 在这件作品中充斥着一种令人惶恐的恐惧,那么到底是什么让蒙克感受到这样极度的恐惧呢?不仅是因为他的人生经历以及精神方面的问题,还因为他继承了父亲那种近乎偏执的信仰。首先,蒙克并非是一个坚定的基督教徒。他只是在父亲的影响下对基督教存在一种粗糙的理解,在他心中基督教属于律法主义,用来惩罚有罪的人,但实际上基督教的教义应该是普度众生,主张人通过对基督的虔诚祈祷可以得到永生。蒙克因为存在对基督教的理解偏差,所以对于《圣经》中叙述的地狱充满了极度的恐惧,内心的欲望、败坏的行为以及恶劣的品行都增加了他内心的负罪感。蒙克非常清楚地表达出了自己对异性和性的迷茫以及兴趣,因此在他心中肯定是有着强烈的负罪感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带给他恐惧的原因,加之《圣经》里还用了大量篇幅对人类偷食禁果所受的惩罚进行描述。父亲传达给他的思想就是人一旦犯了错误,就不会被宽恕,死后就要进去地狱。其次,蒙克从小就疾病缠身,死亡无时无刻不在支配着他的生活,地狱的恐惧笼罩了他的人生。蒙克的恐惧感是多么的紧迫,是多么的具体,是多么的强烈。在此基础上,从深层次来欣赏和感受此作品,不能仅欣赏《呐喊》绘画的技艺和技术,更要深刻地体会到蒙克想要表达的强烈恐惧。 第二个原因就是蒙克矛盾的精神世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西方美术研究】 蒙克《呐喊》之我见 殷王芳颖 摘要:《呐喊》,或翻译为《尖叫》,是挪威著名画家爱德华·蒙克于1893年所创作的作品,而这幅画自诞生之日起就成为了表现主义绘画中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2012年5月3日,在纽约苏富比印象派及现代艺术专场拍卖上,1895年版的《呐喊》拍卖成交价约1.1亿美元,打破了当时的拍卖交易记录。正因如此,《呐喊》所涉及的一些故事、一个和死亡及痛苦纠缠一生的天才画家蒙克的故事,再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关键词:表现主义;蒙克;《呐喊》 80

从格里格作品中对民间音乐元素的运用看其创作观的形成_以钢琴作品_幽默曲_为例

中国音乐(季刊)2011年第2期 CHINESEMUSIC 一 1862春天,19岁的格里格以优异的成绩从莱比锡音乐学院毕业, 5月,他回到了故乡卑尔根并于5月21日举行了毕业之后在家乡的第一场个人音乐会,音乐会获得了成功。这一时期整个挪威形势动荡,音乐发展不景气,卑尔根仅有的音乐组织———和谐音乐协会也是业余性质的,挪威剧院也因为经济的原因于1863年停业,即使首都克里斯蒂安尼亚的专业音乐也处于滞后的局面。[1]但是, 19世纪挪威文艺的发展已呈现出追求民族风格的趋势,挪威进步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开始将目光投向民间,去学习掌握民间史诗、神话及歌舞等,使得19世纪中叶的挪威文学、戏剧、美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两位文学巨匠易卜生①和比昂森②的现实主义创作使挪威文学发展至高峰。相应的,在挪威民间音乐方面也涌现了一批音乐家,如曾经出版《古 今挪威山歌曲调》的林德曼(Ludvig M athias Lindeman )、小提琴家布尔(Ole Bull )、作曲家科耶鲁尔夫(Halfdan Kjerulf )等。在格里格的青年时期,虽然专业音乐并不是特别活跃,但民间蕴藏着丰厚的音乐宝藏:民歌广泛存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民间乐器丰富多彩;民间舞蹈盛行并经常是婚庆仪式的一部分。③挪威民间音乐元素同格里格在莱比锡音乐学院所获得的作曲技术相比,在音调、节奏、曲式和音响学等方面有不同的美学原则。[2]尽管科耶鲁尔夫和布尔已经在创作中注意到了对挪威民间音乐素材的运用,但格里格感到这还 远远不够,[3] 所以,在1862年夏天随父亲及哥哥赴巴 黎、伦敦旅行期间,格里格做出了到国外继续学习的决 定。[4]1862年7月12日,格里格上书国王申请到丹麦首 都哥本哈根进修,1863年4月,在父亲的帮助下,格里格终于如愿以偿来到了哥本哈根。[5] 从格里格作品中对民间音乐元素的 运用看其创作观的形成 詳王晓云 摘要: 作为19世纪后半叶挪威著名的民族主义音乐家,爱德华·格里格(E dvar d G r i eg,1843-1907)在继承德国古典及浪漫主义音乐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将挪威民间音乐有机地融入其中,创作出具有挪威民族风格的艺术音乐。作曲家在他的创作早期———哥本哈根时期就确立了自己的创作方向并产生出了他的第一批杰作,钢琴作品《幽默曲》(O p.6)作为其中之一尤为引人注目,它是格里格第一次在作品中集中而大量地运用挪威民间音乐素材从而第一次鲜明地展示了其创作理念的作品。本文通过研究此作品, 揭示其在格里格创作生涯中的重要意义。关键词: 格里格;民间音乐;《幽默曲》中图分类号: J 62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9923(2011)02-0117-06收稿日期:2010-06-28 作者简介:王晓云(1975-),女,山西晋城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讲师,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硕士(导师:杨静茂)。 ———以钢琴作品《幽默曲》为例 ·117·

如果不考虑收入和面子,你最想做什么工作

如果不考虑收入和面子,你最想做什么工作 我们工作是为了什么? 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为了养家糊口? 为了打发时间? 不管怎样,其实我们生活中很少有人的工作是自己发自内心喜爱的。 因为我们要考虑工资,能否养家糊口。 要考虑工作的体面层度,否则一个博士生去扫大街,会让人贻笑大方。 还要考虑能否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一个有研究天分的人不去做研究,在家当家庭主妇,大多数人会说是在浪费资源。 如果可以抛开一切,不考虑收入,不考虑面子,只考虑自己喜欢不喜欢,自己舒不舒服。你最想做什么工作呢?

@花椰菜 我特别喜欢说话,有时候和朋友能聊好几个小时还意犹未尽,所以如果抛开一切,我最想做一个配料师。 就是专业陪人家聊天的,听人家吐槽,我就帮着一起吐槽,听人家炫耀,我就配合着羡慕,听人家矫情,我就配合着说“我懂你”。 感觉有点爽诶! @123木头人 我非常喜欢宠物,所以我最喜欢的工作是帮人家遛宠物,只要是毛绒绒的宠物,我都可以溜,没有毛的,那就算了吧。 @剪刀手爱德华 我想做一个理发师,只剪头发,不做造型的理发师,因为我觉得咔嚓咔嚓剪头发的感觉非常的爽,有种毁灭的快感,哈哈。 @隔壁阿毛

我想当一个化妆模特,让化妆师在我脸上画出各种妆容。 我非常羡慕那些化妆化的好的男生女生,偏偏自己是个手残党,自己画不好,又没钱请化妆师,当一个化妆模特最棒,天天有人给免费化妆。 @我怎么这么好看 我想开一家小小的花店,每天就侍弄侍弄花,给花浇浇水,客人来了就认真给客人介绍每一种花,希望我卖出去的花能够温暖他人。 @相思病深度患者 我想开挖土机,每天开着挖土机到处挖挖挖,一爪下去就是一个大坑,偶尔还去给小朋友们进行一场挖土机汇报演出。 毕竟,挖土机是每个小男孩心里的梦。 @不吃人的黑山老妖 从小到大,最羡慕的职业就是看门大爷,每天坐在小房子里,偶尔还能打个盹,冬天天气晴朗时,还能搬个椅子在外面晒着太阳看报纸,手边放着保温杯,时不时喝一口。

格里格人物介绍

人物簡介 愛德華·格裏格(Edvard Grieg,1843~1907),挪威作曲家,19世紀下半葉挪威民族樂派代表人物。1843年6月15日格裏格生於卑爾根的商人家庭,1907年9月4日卒於同地。6歲隨母學鋼琴,得到音樂啟蒙教育。經著名小提琴家O.布爾推薦,1858~1862年在萊比錫音樂學院學習。畢業後,在卑爾根舉行首次作品音樂會。1863~1866年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活動,與挪威民族音樂的宣導者音樂家R.諾拉克等人共創“尤特皮”音樂社,創作並介紹斯堪的納維亞國家的民族音樂。回國後,為建立挪威民族樂派積極展開音樂活動。1871年創立克裏斯蒂安尼亞(今挪威首都奧斯陸)音樂協會,曾任該協會愛樂樂團和卑爾根“和諧”合唱團指揮,並多次到英、法、德、意等國舉行作品音樂會。1874年被政府授予終身年俸,1890年被選為法蘭西藝術院院士,曾先後獲英國劍橋大學和牛律大學授予的音樂名譽博士銜。逝世時,挪威政府為他舉行了國葬。 創作簡介 格裏格一生經歷了挪威民族獨立運動高漲的年代,具有進步的民主愛國思想。他沿著布爾、諾拉克等人開創的道路,努力鑽研民間音樂,作曲家L.M.林德曼搜集出版的《挪威山區民間曲調》《挪威民間敘事曲曲調》等集子,成為他創作的音調源泉。在創作實踐中,他借鑒歐洲各國音樂傳統,特別是19世紀以來浪漫主義音樂發展的成果,通過對民族歷史的歌頌,對祖國大自然和民間生活的藝術感受,創作出具有挪威民族特色和濃厚鄉土氣息的音樂。

他的創作主要是鋼琴抒情小品和聲樂作品(包括百餘首抒情獨唱曲)。如歌曲《來自祖國》(1894),以淳樸的民間曲調,表達了對祖國真摯的感情,鋼琴曲《祖國之歌》(1868),以古挪威民間敘事歌的莊嚴風格,讚頌了民族歷史的光榮,詩人比昂松特為此曲配上《前進!這是我們先輩們的戰鬥呼喚》的詩篇,借頌揚祖先的業績,為現實的民族獨立鬥爭呐喊。在合唱《水手之歌》(1868)、《鄉土在望》(1870)和許多民族題材的作品裏,都以鮮明的民族情調表達了維護民族尊嚴和爭取獨立的願望,適應了當時挪威歷史發展的潮流,具有一定的歷史進步意義。 在格裏格的創作題材中,最突出的是以音樂表現了北國挪威壯麗、俊秀的自然風貌,農村山區的民間生活和童話傳說中的奇幻形象。如以民間歌曲、舞曲為素材寫的鋼琴曲《挪威民間生活素描》(1871)、《挪威農民舞曲》(1903)等,特別是最能代表他的創作特點的鋼琴抒情小品(共66首,分別編為10集發表)。在這些作品裏,通過民間音調和精雕細刻的藝術提煉,借景物抒情,把挪威的大自然和民間生活乃至神話世界,都描繪成一幅幅色彩瑰麗、風格質樸的音樂水彩畫。其中,出色地再現了挪威民間節日和農村婚禮的歡樂場面,響徹著典型的挪威民間舞曲哈林、斯普林的熱情奔放和活潑的旋律,藝術地模擬出西部峽灣地區民間提琴手拉奏的五度和絃音響和山區牧民的牧牛歌調,也生動地刻劃了民間童話裏山妖、風精、侏儒等奇幻形象。在民族風格的探索上(如民間樂匯、調式的運用、民族色彩性的和聲配置、民間舞曲特定的節奏音型等),都取得了豐富的經驗。

疯狂猜图电影电视攻略 所有电影电视答案大全

疯狂猜图电影电视攻略所有电影电视答案大全疯狂猜图是一款移动平台上的国产解谜猜图游戏,本作侧重于休闲和互动性,适合打发闲暇的时间。另外,游戏还是具有一定难度的,疯狂猜图的题目涉及面广,含盖了人物、电影电视、名人明星、公司品牌、游戏等多方面。 疯狂猜图安卓版下载 疯狂猜图iPhone版免费下载 疯狂猜图攻略之电影电视答案影视类答案介绍

19 电影&电视 lost 20 电影&电视阿凡达 21 电影&电视阿甘正传 22 电影&电视爱丽丝梦游仙境 23 电影&电视沉默的羔羊 24 电影&电视达芬奇密码 25 电影&电视大卫科波菲尔 26 电影&电视盗梦空间 27 电影&电视丁丁历险记 28 电影&电视独立日 29 电影&电视断背山 30 电影&电视二十八天后 31 电影&电视飞屋环游记 32 电影&电视绯闻女孩 33 电影&电视风云 34 电影&电视功夫梦 35 电影&电视功夫熊猫 36 电影&电视国王的演讲 37 电影&电视憨厚先生 38 电影&电视汉尼拔 39 电影&电视黑客帝国 40 电影&电视黑夜传说 41 电影&电视黑鹰坠落 42 电影&电视机器战警 43 电影&电视剪刀手爱德华 44 电影&电视角斗士 45 电影&电视金刚

47 电影&电视老友记 48 电影&电视雷神 49 电影&电视里约大冒险 50 电影&电视绿灯侠 51 电影&电视马达加斯加 52 电影&电视霹雳娇娃 53 电影&电视千与千寻 54 电影&电视三个傻瓜 55 电影&电视闪电侠 56 电影&电视神奇四侠 57 电影&电视生活大爆炸 58 电影&电视狮子王 59 电影&电视史密斯夫妇 60 电影&电视特洛伊 61 电影&电视天使爱美丽 62 电影&电视铁甲钢拳 63 电影&电视小羊肖恩 64 电影&电视星际迷航 65 电影&电视星际争霸 66 电影&电视驯龙高手 67 电影&电视艺妓回忆录 68 电影&电视异形 69 电影&电视音乐之声 70 电影&电视勇敢的心 71 电影&电视欲望都市 72 电影&电视珍珠港 73 电影&电视拯救大兵瑞恩

对蒙克油画《呐喊》的赏析

对蒙克油画《呐喊》的赏析 一、蒙克的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 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1863—1944)是二十世纪表现主义艺术先驱。童年父母双亡心理阴郁,使他早年作品多疾病与死亡主题。1892年起定居德国16年。他在忧郁、惊恐的精神控制下,以扭曲的线型图式表现他眼中的悲惨人生,对德国表现主义艺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成为“桥派”画家领袖。 蒙克多以生命、死亡、恋爱、恐怖和寂寞等为题材,用对比强烈的线条、色块、简洁概括夸张的造型,抒发自己的感受和情绪;他的画风是德国和中欧的表现主义形成的前奏。蒙克一直想表现人物的内心的心理状态,出现在他画中的人物呈现了最能表现这种状态的姿势,这种安排让蒙克的画带来一种好像人物、空气、记忆、动作和时间在一霎刹那间凝固的感觉,那也许正是人物内心活动达到顶峰的一瞬间。 1890年,他开始创作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系列油画作品“生命组画”。基本主题为讴歌“生命、爱情和死亡”,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揭示了人类“世纪末”的忧虑与恐惧。 蒙克的母亲在1868年死于肺结核,母亲过世后年幼的蒙克由父亲单独抚养。其父患有精神疾病,他向孩子们灌输了对地狱根深蒂固的恐惧观念,他一再告诉孩子,如果他们在任何情况下以任何方式犯罪,就会注定被投入地狱,没有任何宽恕的机会。父亲在蒙克青年期去世(1889年),另一个兄弟和蒙克最喜欢的姐姐苏菲在1877年也死了。蒙克的一个妹妹在小时候就被诊断出患有精神病,蒙克自己也是体弱多病。在五个兄弟姐妹中,只有兄弟安德烈结过婚,但婚后不过数月也过世了。眼见双亲和手足接二连三地死去,严重打击了蒙克的精神与情绪,接踵而至的悲伤对其是深度的精神折磨。因此,死亡烙印在他年轻而敏感的心灵深处,这大概就是为什么蒙克的作品呈现压抑且悲观的原因。蒙克在晚年说到:“病魔、疯狂和死亡是围绕我摇篮的天使,且持续的伴随我一生。” 二、对《呐喊》的解读 蒙克1893年所作的油画《呐喊》,是这套组画中最为强烈和最富刺激性的一幅,也是他重要代表作品之一。在这幅画上,蒙克以极度夸张的笔法,描绘了一个变了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把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那种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蒙克自己曾叙述了这幅画的由来: “一天晚上我沿着小路漫步——路的一边是城市,另一边在我的下方是峡湾。我又累又病,停步朝峡湾那一边眺望——太阳正落山——云被染得红红的,象血一样。

格里格挪威民族音乐独特的艺术风格

格里格挪威民族音乐独特的艺术风格 爱德华·格里格是挪威著名的音乐家、钢琴家,也是十九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民族乐派重要代表。格里格所处的年代,正是浪漫主义在欧洲大陆大行其道,加之挪威民族独立运动发展,使得格里格深受感染。 他接过布尔、诺拉克等人的衣钵,把挪威音乐推向了世界。在格里格的作品之中,通过带有挪威风格的音乐,表现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冰川、峡湾、森林等自然风光。 还有以挪威民间的日常生活和古老传说的神奇人物为蓝本的钢琴曲,以及对挪威传统民歌、舞蹈的改编,都使格里格的作品广受欢迎,与易卜生等挪威作家的合作,为其作品配乐,使格里格走进了殿堂级人物的序列。全文一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了格里格学习、创作音乐的路径。 格里格青少年时期求学于莱比锡音乐学院,毕业后游历数地,最终还是回到了自己的故乡。他称自己在风格和形式上属于“德国浪漫主义的舒曼学派”,他运用浪漫主义时期所流行的体裁,创造性地将典型的挪威民间音乐的元素纳入其中而形成一组色彩斑斓的民间音画。 笔者通过介绍格里格的这一艺术路径,可以更完整清晰的说明欧洲音乐发展在格里格音乐作品中的印记以及格里格对于民族乐派的贡献,说明了格里格当时所处的浪漫主义与民族主义相互交织的洪流中,整体展现了格里格与其音乐。第二部分,分析了选自钢琴抒情小品《特罗尔德豪根的婚礼日》,展现了挪威民族音乐独树一帜的风格。 《特罗尔德豪根的婚礼日》出自《钢琴抒情小品》OP.65 no.6.是作曲家在卑尔根近郊风景优美的乡村一特罗尔德豪根创作的,描写了挪威民间婚礼风俗。

通过详细解析这首钢琴小品,为格里格创作的挪威民族音乐做了一个注解。 最后,总体评价了格里格钢琴小品的民族特色及其艺术价值。指明了格里格抒情小品在音乐史中的地位。 笔者通过介绍格里格的创作历程和作品创作风格的浓郁挪威特色,为格里格的音乐作品分析提供必要的线索。完成了《特罗尔德豪根的婚礼》的曲式结构分析,展示了独特的挪威音乐风格与演奏特点。 本文主要以格里格从浪漫主义转向挪威民族浪漫主义为线索,通过分析格里格成熟时期的音乐作品《特罗尔德豪根的婚礼》,发掘了钢琴小品中挪威元素。由浪漫主义到民族乐派,格里格成功的扎根于挪威民族之中,是挪威民族音乐史上的第一人。 把挪威音乐作品由北欧带到了世界。为艺术创作打开了新的视野,也为其他民族如何将各自民族艺术特色融入到世界文艺发展的大潮流中提供了范例。

格里格

格里格 1、生平 爱德华·格里格(Edvard Grieg,1843~1907),挪威最杰出的作曲家,挪威民族乐派的奠基者。 1843年6月15日格里格生于卑尔根一个苏格兰移民家庭,祖父和父亲曾任英国驻卑尔根领事。母亲是当地一位著名钢琴家和作家,6岁随母学钢琴,得到音乐启蒙教育。12岁格里格便开始音乐创作活动,著名小提琴家O.布尔发现格里格非凡的音乐才华,便精心引导他倾心谛听挪威精神在自己的心灵中的歌唱,同时推荐他到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1858~1862年,15岁时,在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毕业后,格里格回到在丹麦首都最活跃的音乐中心哥本哈根,师从丹麦作曲家加德,但最重要的是1864年结识了作曲家、挪威民族音乐的倡导者音乐家诺拉克(挪威国歌作者),1865年,同丹麦的其他作曲家,组织了亦在宣扬斯堪的纳维亚青年作曲家作品的“欧忒耳社”(希腊神话中缪斯九女神,专管抒情诗),创作并介绍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民族音乐。格里格在这一时期的作品,包括钢琴曲《幽默曲》等,都已初具独特风格。 1866年回国后,为建立挪威民族乐派积极展开音乐活动。他住在克里斯蒂安尼亚(今挪威首都奥斯陆),继续他紧张而多方面的活动:他组织挪威音乐会,担任爱乐协会的指挥,建立挪威音乐学院,1868年创作了他著名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就是这一时期写成的。可是,他富有成果的巨大活动,并没有得到社会上应有的承认。他又不上致力于民族、民主艺术的同道,如斯文森和比昂逊等,但也有不少敌人。因此,在这困难重重的年代,他在1869年初接到李斯特从罗马寄来的热情洋溢的赞扬信时,对李斯特的友谊和支持是多么铭感肺腑呀。1870年,这两位艺术家会面了,创作的民族基础使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873年,格里格回到家乡卑尔根,他一生中在创作上获得巨大成功并得到国内外普遍承认的最后一个漫长阶段的开始。首先是他在1874年-1875年间为易卜生的戏剧《培尔.金特》所写的配乐使他荣名传遍全欧---甚至连《培尔.金特》能闻名全球,功劳也似乎全属于格里格,而不是易卜生。1874年被政府授予终身年俸,1890年被选为法兰西艺术院院士,曾先后获英国剑桥大学和牛律大学授予的音乐名誉博士衔。1903年,他60岁生日时,在挪威举行的庆祝活动,几乎向全国性节日一般,此外,世界各地也同时举行庆祝音乐会,莱比锡格万豪

机器人一级考试详细知识点

机器人一级考试知识点 一鸣机器人教育第一部分:机器人的相关知识: 1.机器人的英文:Robot 2.机器人三大定律: a)第一条:机器人不应伤害人类。 b)第二条: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与第一条违背的命令除外。 c)第三条:机器人应能保护自己,与前两条抵触者除外。 3.美国约瑟夫·英格伯格和德沃尔创造出第一台工业机器人,被称为工业机器人之父。 4.主流机器人的影像以及其中的机器人:《剪刀手爱德华》、《超能陆战队》、《变形金 刚》、《机器人总动员》等 5.机器人系统基本结构(只有三条):机械部分、传感部分、控制部分。 6.2008 年6月第12 届机器人世界杯在中国举办。 7.恐怖谷理论:随着机器人的拟人程度增加,人类对它的好感度就会改变(反感)第二部分:书本知识 一、基本结构:钉子、螺丝钉、螺丝杆、螺母、楔形(斜面)、螺丝刀、扳手的辨别 二、秋千: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单摆原理(理 解) 高度:最低点→最高点→最低点 速度:速度最大→速度为零→速度最大 能量:动能最大→势能最大→动能最大(机 械能永远不可能为0) 单摆:单摆运动的周期T和摆幅以及物体的重量无关,与摆长和重力加速度g有关。

物体稳定性分析: 1)与地面接触面积越大,物体越稳。 2)重心越低,物体越稳。 3)通过重心作竖直向下的直线与地面的交点,如果在接触面上,则 物体较稳,若在接触面外,物体不稳。 能量守恒:能量不会凭空消失,也不会凭空产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量的总和保持不变。 三、跷跷板 杠杆原理(杠杆:能绕某支点转动的杆)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阿基米 德 (F1×L1=F2×L2) 一边的重量X物体到支点的距离=另一边的重量X另一边物体到支点的距离。 杠杆分类(常见杠杆分类): 应用快速辨别:一般来说杠杆上徒手办的到的但是用杠杆办的更轻松就是省力杠杆四、搅拌器(打蛋器)齿轮和轮轴 齿轮:是一种轮缘上有齿且能连续啮合传递运动和动力的机械零件。分为:平齿轮、冠齿轮、涡轮 齿轮啮合的两种方式:平行啮合和垂直啮合

爱德华·蒙克《呐喊》

爱德华·蒙克《呐喊》 文章摘要:《呐喊》是挪威印象派画家爱德华·蒙克的代表作之一。本文从其作者,色彩,构图等方面进行赏析。 关键词:爱德华·蒙克印象派存在主义呐喊 导语:《呐喊》是挪威印象派画家爱德华·蒙克的代表作之一。画面的主体是在血红色映衬下一个极其痛苦的表情,红色的背景源于1883年印尼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火山灰把天空染红了。画中的地点是从厄克贝里山上俯视的奥斯陆峡湾,有人认为该作品反映了现代人被存在主义的焦虑侵扰的意境。 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1863年12月12日-1944年1月23日)是挪威表现主义画家,堪称二十世纪表现主义艺术的先驱。他出生于挪威洛顿,童年时父母双亡的经历在其心灵深处打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因此蒙克多以生命、死亡、恋爱、恐怖和寂寞等为题材,用对比强烈的线条、色块、简洁概括夸张的造型,抒发自己的感受和情绪。这种对心理苦闷的强烈的、呼唤式的处理手法对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的成长起了主要的影响。 存在主义(英语:Existentialism),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它认为人存在的意义是无法经由理性思考而得到答案,以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其最著名和最明确的倡议是萨特的格言:“存在先于本质。”他的意思是说,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没有天经地义的道德或灵魂。在20世纪中它流传非常广泛,其哲学思想还延续到了60年代兴起的人本主义。 《呐喊》描绘了一个面容近似骷髅的人,他双手捂住耳朵,站在一条看不见首尾的公路桥上,似乎由于惊吓而大声呐喊。画中的背景源于1883年印尼喀啦卡托火山爆发,画中的地点是挪威的奥斯陆峡湾。画家以版画的方式,把红、蓝、绿、赭石的色线,组成流动的河水与天空的形状,造成—种游动与飘忽的动态,给人以不安感,似乎是一场“恶梦”的再现。它象征着“世纪末”人们的彷徨情绪。 在这幅画中,蒙克主要运用的色彩有蓝色、红色、黄色、墨绿色。 蓝色在颜色系中是最为沉静的颜色,具有镇静的效果,运用在这种恐慌气氛的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