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VISTA地震处理实习步骤

VISTA地震处理实习步骤

VISTA地震处理实习步骤
VISTA地震处理实习步骤

一、VISTA数据读入方式:

1、将实习用的在c:实验&实习软件\实习用VISTA\目录下的\q65、\q70拷贝到D:\根目录下;

将\2004级数据\目录中的数据文件(如03J1.sgy)拷贝到\Q65\目录下。

2、数据读入方式:

首先进入DOS命令提示符状态(点击开始菜单->程序->附件->命令提示符,C:\>;

C:\>D:

D:\>CD\q65或CD q65

D:\Q65\> q65d

Command>del a to z

Command>read 03J1.sgy put a(将*.sgy文件输入存入寄存器a中)Command>dos

D:\q65\>CD \q70

D:\q70\>copy D: \q65\LIST.REG

D:\q70\> q70d (进入VISTA7.0版本)

Command>在命令提示符下输入命令就可开始处理A寄存器中的文件。。。。。。。

二、资料处理

1、道炮编辑处理:(命令格式:ikill a)――――(对输入寄存器a的炮序记录进行“剔道”处理,用移动键控制“+”光标的前进,用F2键对所选道剔除或恢复;用F4键对处理后的结果进行保存;F3键继续下一组接收点点数据的操作。)

2、道均衡处理:(命令格式:mean a put b 1.0 0 511)―――(对记录道进行振幅平衡,使强波和弱波振幅控制在一定的显示动态范围内,1.0是权系数,权系数的选择可根据地震剖面深浅反射波同相轴的能量来决定。0 511是地震剖面的时窗范围。)

3、频谱分析:(命令格式:ampl b[开始道-结束道] put z)―――(将a 寄存器中记录进行频谱分析,并将结果存入b寄存器中。)

4、频谱显示:(命令格式:graph z[开始道-结束道] h1 0100―――(将b寄存器中频谱分析结果,按0~100Hz的范围显示在上窗口内。[开始道-结束道]的选择可选全部的,也可根据近、中、远炮检距进行选择,最好能反映该区有效波的频率范围和干扰波的频率。

显示窗口参数选择有如下几种:

1). f, 将显示窗口为全屏幕。

2). q1~q4,将显示窗口划分为上、下、左、右四个窗口。

3). v1~v2,将显示窗口划分为左、右两个窗口。

4). h1~h2,将显示窗口划分为上、下两个窗口。

5). v1~v10,将显示窗口自定义为10个窗口。

5、一维滤波处理:(命令格式:filt b put c f1 f2 f3 f4)―――――(将b寄存器中的记录经一维带通滤波后存入c寄存器中。f1 f2 f3 f4 (5 10 50 60) 带通滤波频带参数,低截、低通、高通、高截频率,以Hz为单位,一般该参数的选择应根据地震记录频谱分析而合理选择,有利用于压制干扰,增强有效波。)

6、二维滤波处理:(命令格式:fkfilt c put d f1 f4)―――――(对c寄存器中的地震数据进行二维滤波,将其结果存入寄存器d中,其频率显示范围在f1~f4(10,60)频率范围内。切除区域的选取,可用四个方向键移动光标,置于要切除部分的一个区域切点上,按F2键确定切点,用同样方法确定另外的区域切点,切除区域设置完毕后,用F3键,对确定的切除区域进行切除,F4键是恢复,F6键实现对c寄存器中的地震记录的F-k滤波)。因v=λ/T=f/k, k =1/λ, f一定后,主要是k的变化,所以切除区域的选择主要是根据面波和有效波视波长的差异,相对于有效波,面波的视波长小(7.5m),k值一般大于0.14,k可取0.14左右。

7、定义观测系统(命令格式:geom *1.h *2.geo)―――――(对d寄存器中的排列地震数据定义其观测系统。执行该命令后提示输入观测系统名,该文件名存放所定的观测系统参数。(道头和观测系统文件名可以自己命名。)

1).按F2键弹出炮点定义菜单(shot definition menu);关键步骤

2).按下F3键弹出炮点信息填充菜单(supplemental shot information);

3).按F4键弹出接收点定义菜单(Receiver Definition Menu);

4).按F5键将定义的观测系统输出显示;

5).按F6键桩号、炮点位置输出显示;

再进入观测系统之前会出现定义文件的菜单,主要是定义距离单位m、炮点桩号的距离(根据野外观测系统的道间距定义(浅层一般为2米)

F2定义炮点与接收点的相对位置关系,首先,主要是根据野外观测系统(接收排列长度N、道间距d、覆盖次数n、偏移距x等)和公式γ=SN/2n=12/2?6=1,r= SN/n=12/6=2(S=1,单边放炮),计算炮点移动的道数γ,满覆盖次数能反映地下共反射点的个数r,然后,定义第一炮记录的炮点(一般在第1个桩号上)、第一检波点和最后一个检波点的位置等,最后,按定义好的炮点移动的距离依次往下推至最后一个炮点的位置,同时,记下最大的检波点的桩号);

F2菜单定义好了,F3一般就自动定义好了,是根据F2定义的观测系统自动计算每炮炮点的地面位置(相对大地坐标以米表示的)。

F4是定义每个检波点的地面位置(相对大地坐标),一般是从1一直推至最大检波点的位置((相对大地坐标也以米表示的)。

8、写道头文件(命令格式:head *1.h put d――――(将定义的观测系统与寄存器d地震数据连接。)写进数据后,在原始地震数据剖面上每道数据的offsets就有炮检距的具体值了(原始共炮道集地震数据剖面总共576道记录=48炮×12道(每炮)=576)。

9、CDP选排(命令格式:sort d put e cdp)―――(对寄存器d的炮道记录进行按cdp顺序抽道,并依次存入寄存器e之中。)

抽道集后,变成了共中心点道集,还是576道,但含义不同了,前面30道分别是1次覆盖记录2道、2次覆盖记录2道、3次覆盖记录2道、4次覆盖记录2道、5次覆盖记录2道,共(1+2+3+4+5)×2=30,从31道到546道是满覆盖6次的记录,后30道也是不满覆盖次数的道集。因此,满覆盖次数的共中心点总共就有:(576-60)÷6=86个点,再加上前面1、2、3、4、5次覆盖的2点(总共2×5=10点)以及后面1、2、3、4、5次覆盖10个点,最后,得到的共中心点的水平叠加剖面长度就为:10+10+86=106道。

10、移出4个满覆盖CDP点的道集,做速度谱分析:

1) 移道(命令格式:move e[31-54] put m)――(将寄存器e中的31~54道记录存于寄存器m中)

2) 相关分析速度扫描(命令格式:semb m put n 100 3000 50)――(对寄存器m中的能量强,信噪比高的CDP道集记录进行相关能量速度谱分析,扫描速度起始值100m/s,终止值3000m/s,增量50m/s,并将其扫描结果存入寄存器n中。)

3) 速度拾取(做3至4个CDP点)(命令格式:vpick m and n put *3.txt)――(显示速度分析拾取界面,进行速度拾取,将速度拾取曲线存放入*3.txt文件中,供动校正等模块使用。)

4) (命令格式:del m to n)-------对一控制点记录进行拾取后,可将所用的寄存器清除,再用同样的方法拾取下一控制点的速度信息。

move e[151-174] put m

semb m put n 100 3000 50

vpick m and n put **.txt(速度文件名可以自己命名)

del m to n

。。。。。。。。。。。。。。。

11、动校正(命令格式:nmo e put f *3.txt)―――(利用拾取的速度文件*3.txt,对寄存器e中的共反射点记录进行动校正,并将动校正后的结果存于f寄存器。)

12、初步迭加(命令格式:stack f put g)―――(将经动校正后寄存器f中的共反射点记录进行叠加,并将其结果存放于g寄存器,即得到水平叠加剖面记录.)

13、混波(命令格式:mix g put h 5 1 2 3 2 1 (h是最终时间剖面)―――(将寄存器g记录加权混波后,存入h寄存器中,5为相邻道数,1 2 3 2 1为各道的加权系数。)14、时深转换(命令格式:t2d h put i and j *3.txt 1.0 1600)―――(将寄存器h中的记录进行时深转换后,存入i寄存器中,j寄存器为工作缓冲区,*3.txt为输入

用于nmo的RMS速度文件,1.0为时窗范围(0.0~2.0),1600m/s为偏移速度)

15、输出剖面(命令格式:plot h h1 (时间剖面);plot i h2 (深度剖面))

三、处理流程:

输入--->道炮编辑--->道均衡--->频谱分析--->一维滤波--->二维滤波--->定义观测系统--->用head命令写道头文件--->CDP选排--->移出4个满覆盖CDP 点的道集--->做相关速度谱--->速度拾取--->动校正--->初步迭加--->混波--->输出最终时间剖面--->时深转换--->输出深度剖面--->结束。

Command> era (清屏)

Command>set mouse on (设置鼠标)

四、数据说明

03j1.SGY 是2003级同学在成都理工大学研究生院边第一测线采集的浅层地震反射数据。(0.25msx2k=512ms)

参数:单边放炮,扫描长度512ms,偏移距10米,道间距2米,每炮12道,6次覆盖观测系统,共计48炮。

五、图件编辑

将重要的中间过程图和结果图件屏拷到画图内进行反色,再粘贴到WORD 文档里,(参见黑板贴图),打印出来,作为报告的附件(与报告装订在一起)。

地震数据处理vista软件使用手册

Vista 5.5的基本使用方法 数据输入 地震分析窗口 一维频谱 二维频波谱 观测系统 工作流 一、数据输入 1.1 把数据文件加入Project 首先选择File/New Project,新建一个Project,按住不放,出现按钮组合,可以选择不同类型 的数据集,选择,向Project中增加一个新的2-D数据集,按住不放,出现按钮组合, 可以选择加入不同类型的地震数据,选择,选择一个SEG-Y数据,即可将该数据文件加入新建的数据集。 1.2 命令流中数据的输入 双击进入如下界面 1.2.1 Input Data List 数据输入列表,选择已加入到Project的数据集,下面的文本框中会显示选择的数据的基本信息。 1.2.2 Data Order 选择输入数据的排列方式,对不同的处理步骤可以选择不同的数据排列方式 Sort Order a. NO SORT ORDER 输入数据原始排列方式 b. SHOT_POINT_NO 输入数据按炮点排列方式 c. FIELD_STATION_NUMBER d. CMP_NO 输入数据按共中心点排列方式 e. FIELD_STATION_NUMBER 1.2.3 Data Input Control 数据输入控制 右键-->Data Input Control a. Data Input 进入Flow Input Command(见上) b. Data Sort List 查看数据排列方式的种类 c. Data/header Selection 输入数据的选择,可以控制输入数据的道数和CMP道集 查看所有已经选择的数据 如果没有定义任何可选的数据信息,则如下图所示: 可以选择一种选择方式,单击并设置选择信息。定义有可选的数据信息后,在查看,则如下图所示,会显示选择的信息。 选择共炮点集 单击后,会弹出如下界面:

地震数据处理方法(DOC)

安徽理工大学 一、名词解释(20分) 1、、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就是利用数字计算机对野外地震勘探所获得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改进,以期得到高质量的、可靠的地震信息,为下一步资料解释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有关的地质信息。 2、数字滤波:用电子计算机整理地震勘探资料时,通过褶积的数学处理过程,在时间域内实现对地震信号的滤波作用,称为数字滤波。(对离散化后的信号进行的滤波,输入输出都是离散信号) 3、模拟信号:随时间连续变化的信号。 4、数字信号:模拟数据经量化后得到的离散的值。 5、尼奎斯特频率:使离散时间序列x(nΔt)能够确定时间函数x(t)所对应的两倍采样间隔的倒数,即f=1/2Δt. 6、采样定理: 7、吉卜斯现象:由于频率响应不连续,而时域滤波因子取有限长,造成频率特性曲线倾斜和波动的现象。 8、假频:抽样数据产生的频率上的混淆。某一频率的输入信号每个周期的抽样数少于两个时,在系统的的输出端就会被看作是另一频率信号的抽样。抽样频率的一半叫作褶叠频率或尼奎斯特频率fN;大于尼奎斯特频率的频率fN+Y,会被看作小于它的频率fN-Y。这两个频率fN+Y和fN-Y相互成为假频。 9、伪门:对连续的滤波因子h(t)用时间采样间隔Δt离散采样后得到h (nΔt)。如果再按h (nΔt)计算出与它相应的滤波器的频率特性,这时在频率特性图形上,除了有同原来的H (ω)对应的'门'外,还会周期性地重复出现许多门,这些门称为伪门。产生伪门的原因就是由于对h(t)离散采样造成的。 10、地震子波:由于大地滤波作用,使震源发出的尖脉冲经过地层后,变成一个具有一定时间延续的波形w(t)。 11、道平衡:指在不同的地震记录道间和同一地震记录道德不同层位中建立振幅平衡,前者称为道间均衡,后者称为道内均衡。 12、几何扩散校正:球面波在传播过程中,由于波前面不断扩大,使振幅随距离呈反比衰减,即Ar=A0/r,是一种几何原因造成的某处能量的减小,与介质无关,叫几何扩散,又叫球面扩散。为了消除球面扩散的影响,只需A0=Ar*r即可,此即为几何扩散校正, 13、反滤波(又称反褶积):为了从与干扰混杂的地震讯息中把有效波提取出来,则必须设法消除由于水层、地层等所形成的滤波作用,按照这种思路所提出的消除干扰的办法称为反滤波,即把有效波在传播过程中所经受的种种我们不希望的滤波作用消除掉。 14、校正不足或欠校正:如果动校正采用的速度高于正确速度,计算得到的动校正量偏小,动校正后的同相轴下拉。反之称为校正过量或过校正。 15、动校正:消除由于接受点偏离炮点所引起的时差的过程,又叫正常时差校正。 16、剩余时差:当采用一次波的正常时差公式进行动校正之后,除了一次反射波之外,其他类型的波仍存在一定量的时差,我们将这种进过动校正后残留的时差叫做剩余时差。

地震数据处理 重点

1.一维傅里叶变换及其应用:傅里叶变换是地震数据处理的主要数学基础。它不仅是地震道、地震记录分析和数据滤波的基础,同时在地震数据处理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2.采样定理:设x(t)是连续的时间函数,x(t)的最高截止频率为fn,则可用采样间隔为Δt=1/2fn的离散序列X(nΔt)唯一的确定。采样过程:从模拟地震信号到数字地震信号的过程。采样间隔/采样率:采样所用的时间间隔。 3.数字滤波:利用频谱特征的不同来压制干扰波,以突出有效波的方法。 4.频率域滤波的步骤: ①对已知地震道进行频谱分析;②设计合适的滤波器:为了滤去干扰波的频谱成分,应当设计一个带通滤波器,保留有效波频率,把干扰波频率成分滤掉; ③进行滤波运算;④对输出信号谱X(w)进行傅里叶反变换,便得到滤波后的输出X(t). 5.相位性质:最小相位也叫相位滞后或最小能量延迟,实际上最小相位滞后是指频率域,而最小能量延迟则是指时间域而言。最小能量延迟子波:能量聚集在首部;最大能量延迟子波:能量集中在尾部;混合延迟子波:能量聚集在中部。 6.褶积滤波的物理意义: 单位脉冲响应:在时间域的表示方法中,令一个单位脉冲通过一个滤波器,然后观测滤波器的输出,这个滤波器输出的自然过程曲线称为滤波器的脉冲响应。也称滤波器的时间特性。 褶积滤波的物理意义:它相当于把地震信息x(t)分解为起始时间、极性、幅度各不相同的脉冲序列,令这些脉冲按时间书序依次通过滤波器,这样在滤波器的输出端就得到对输入脉冲序列的脉冲响应,这些脉冲响应有不同的的起始时间、不同的极性和不同的幅度(这个幅度是与引起它的输入脉冲幅度成正比的),将它们叠加起来就得到滤波后的输出x(t). 7.数字滤波的特殊性质:离散性:数字滤波是对离散的信号进行运算,这是所谓的离散性;有限性:在数字计算机上进行计算时,滤波因子不可能无穷项,而是取有限项,这就是所谓的有限性。 8.产生“伪门”原因:由于对A离散采样造成的,可以证明“伪门”在频率域出现的周期为A,为了避免“伪门”造成的影响,可以适当的选择采样间隔A,使第一个“伪门”出现在干扰波的频谱范围之外。9.波谱:以任何一种形式展示电磁辐射强度与波长之间的关系,叫波谱。波数:波长的倒数。K0=1/λ 二维频率-波数域中的二维频率-波数谱(简称二维频-波谱)分析是对地震波场进行分析的重要手段,它是建立在二维傅里叶变换的基础上。 10.空间假频:频率不变,倾角越大或者倾角不变,频率越高越容易产生空间假频。产生条件:地震信号的频率f一定时,地震信号倾斜时差δt越大,其频-波振幅谱中的波数k0也越大,而当地震信号频率f 增大时,具有相同倾斜时差δt的地震信号的频-波振幅谱中的波数k0随之增大,当频率f增大到某一个门槛频率fmax时,便开始产生空间假频。 11.二维滤波器的设计:一般二维滤波是指对于波动函数X(t,x)所进行的频率-波数域滤波。这时设计的滤波因子是时间-空间的函数h(t,x),滤波过程类似一维滤波在时间-空间域,可用二维褶积公式表示A. 12.共中心点CMP叠加及叠后处理流程图:野外采集地震数据-解编-预处理-反褶积-抽CMP道集-速度分析-动校正-CMP水平叠加-叠后时间深度偏移。13.共中心点叠加优点:①压制多次波;②压制规则干扰波;③压制随机噪声。综上,共中心点叠加可以有效地压制各种干扰波,增强有效波,使地震剖面的信噪比明显提高,掀桌改善地震剖面的质量。 14共中心点水平叠加存在的问题:当反射界面为弯曲界面时,其反射旅行时存在如图1所示的畸变;当反射界面为,其射旅行时发生如图2所示的畸变;当覆盖介质速度横向变化时,其反射旅行时存在如图3所示的畸变;当覆盖介质速度各向异性时,其反射旅行时存在如图4所示的畸变. 15.块状介质模型地震数据处理的特点:①介质呈块状分布,它不仅有顶部和底部界面,而且其侧面也由断层面或岩层界面所封闭;②由于剧烈的构造运动作用,界面往往呈弯曲界面,界面陡、倾角较大;③介质速度往往沿水平方向变化较快。 16.共反射点CRP叠前处理基本流程图:野外采集地震数据-解编-预处理-反褶积-抽CRP道集-层速度场-速度深度模型-叠前深度偏移 ①②③④⑤⑥⑦ 1.预处理:指地震数据处理前的准备工作,是地震数据处理中的重要基础工作,一般定义为将野外采集的地震数据正确加载到地震资料处理系统,进行观测系统定义并对地震数据进行编辑和校正的过程。预处理包括:数据解编、格式转换、道编辑、观测系统定义等工作。 2.解编:就是按照野外采集的记录格式将地震数据检测出来,并将时序的野外数据转换为道序数据,然后按照道和炮的顺序将地震记录存放起来。 3.野外观测系统定义:观测系统就是以野外文件号和

地震资料处理解释大作业(处理部分)

地震资料处理/解释大作业 (处理部分) 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 班级:12-4 姓名:封辉、孙运庆、何瑞川 学号:2012011236、2012011249、2012011239 2016年 1 月 15 日 评分标准:第三章和第四章各20分,其余各章10分

目录 第一章数据加载和观测系统定义 (2) 第二章道编辑和真振幅恢复 (4) 第三章反褶积 (6) 第四章速度分析 (7) 第五章动校正和水平叠加 (8) 第六章静校正 (10) 第七章偏移 (12) 第八章总结和体会 (13)

第一章数据加载和观测系统定义 地震资料处理流程第一步为数据输入和预处理。预处理是地震数据处理前的准备工作,将地震数据正确加载到地震资料处理系统,进行观测系统定义,并对数据进行编辑和校正。原数据是SGY格式的地震记录文件,用Promax对其进行处理需要格式转换,将其格式转换成软件定义的格式。 图1.1是原始数据炮集。格式转换后可对数据进行加载与处理,但是处理需要的各种测网信息需要进行定义,所以我们做观测系统定义,用FFID(野外文件号)和CHAN(记录道号)为索引将测网的各检波器与炮点坐标、高程、CDP 号等信息与数据的各道联系起来。观测系统定义分为炮点定义,检波点定义与炮检关系定义。图1.3是CDP覆盖次数。 图1.1 原始数据炮集

图1.2a 炮点与检波点信息 图1.2b 炮点与检波点信息

图1.3 多次覆盖次数 第二章道编辑和真振幅恢复 通常的地震采集中,由于检波器数量很多、野外干扰因素复杂等原因,不是每一道都能很好的反应地下反射界面带回来的信息,最基础的我们需要挑出其中坏检波器采集的道与极性不正常的道,称为道编辑(如图2.1)。 在记录图中使用picking进行编辑。点击picking,有编辑错道和编辑极性翻转道。拾取所有的错道和翻转道集后,分别放在两个文件里面。由震源引发的地震波,会随着波前面变大,底层吸收衰减等因素而能量减小,而我们需要的通常是深部的地层信息,所以我们需要对地震波进行振幅恢复(如图 2.2),经过真振幅恢复以后,深层反射波能量相对增强了,反射界面变得清晰,但面波等 干扰波也增强了。

解释及分析地震数据体一般步骤

解释及分析地震数据体一般步骤: 1、合成人工记录和层位标定 2、追层位,注意闭合 3、解释断层 3、平面成图 在解释过程中可能用到的五种技术方法: 1.层位标定技术 2.三维体构造精细解释技术 3.相干数据体分析技术 4.低序级断层识别技术 5.断点组合技术 其中各项技术的具体用法自己去查资料 若遇到潜山和特殊岩性体时,在成图前增加1项,速度场分析即第6项技术变速成图技术;若有储层描述部分,还需增加反演处理。 1、反演工区建立 2、地震子波提取 3、井地标定 4、初始模型建立 5、反演参数选取 6、反演处理 7、砂体追踪描述 8、成图 在三维地震构造解释的基础上,对有井斜资料的井,分层段进行了井深校正,将测井井深校正为垂直井深。通过钻井资料的校正,利用校正数据表的数据,对断层的断点位置和断距进行归一化处理,对三维地震所做的构造图与钻井数据相矛盾的地方进行反复推敲,分析油藏油水关系,对一些四、五级断层进行组合、修正,反复修改构造,最后编制研究区构造图。静校正statics:地震勘探解释的理论都假定激发点与接收点是在一个水平面上,并且地层速度是均匀的。但实际上地面常常不平坦,各个激发点深度也可能不同,低速带中的波速与地层中的波速又相差悬殊,所以必将影响实测的时距曲线形状。为了消除这些影响,对原始地震数据要进行地形校正、激发深度校正、低速带校正等,这些校正对同一观测点的不同地震界面都是不变的,因此统称静校正。广义的静校正还包括相位校正及对仪器因素影响的校正。随着数字处理技术的发展,已有多种自动静校正的方法和程序。 [深度剖面]depth record section;据磁带地震记录的时间剖面或普通光点记录,用一般方法所作出的地震剖面只是表示界面的法线深度,而不是真正的铅垂深度。经过偏移校正和深度校正之后,得到界面的铅垂深度剖面才叫做深度剖面,它是地质解释的重要资料。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处理磁带地震记录,能自动得出深度剖面 [同相轴]lineups;地震记录上各道振动相位相同的极值(俗称波峰成波谷)的连线称为同相轴。在解释地震勘探资料时,常常根据地震记录上有规律地出现的形状相似的振动画出不同的同相轴,它们表示不同层次的地震波。 [速度界面]velocity interface;是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不同的、相邻的两层介质的公共接触面。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信噪比有多种定义。通常将地震仪器的输出端上,有效信号的功率与噪声(干扰)的功率之比称为信噪比。信噪比既与输入信号本身有关,更决定于仪器的特性,它也被用来衡量资料处理的效果。因此,提高信噪比是提高地震工作质量的关键问题之一。信噪比愈大愈好,可以通过改进仪器性能或选择工作方法提高信噪比。 子波wavelet:从震源发出的原始地震脉冲在介质中传播时,由于介质对地震脉冲有滤波作用,并且地层界面使波产生反射和折射,因此,自距震源一定距离起,脉冲波形便发生变化而与原始波形不同,但在一定传播范围内其形状甚本保持不变,这时的地震脉冲便称为子波。子波的形状决定于震源和介质的滤波性质,其频率随传播距离的增大而有所降低,振幅也逐渐减小。不同的界面各自的子波不同,每一道的地震记录可以认为是由一系列的子波构成的。子波不仅用于制作理论地震记录,而且在断层对比和反褶积处理等方面都需要它。 [有效速度] effective velocity; 把覆盖层看作均匀介质而从实际观测所得的反射波或从折射波时距曲线求得的波速,统称为有效速度。由于在层状地层中存在层理,介质并不真正是均匀的,再加上界面的弯曲,使有效速度不同于平均速度,往往是比平均速度大的一种近似速度,但在各层速度的差别不很大和界面弯曲不大时,两者的差别很小。 [有效波]effective wave; 指能用来解决某些地质问题的人工激发的地震波。有效波是个相对的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试卷合集

一、名词解释 1.道均衡:是指在不同或同一地震记录道建立振幅平衡。 2.数字信号:相对于模拟信号,记录瞬间信息的离散的信号。 模拟信号:随时间连续变化的信号. 有效信号:能为我们所利用的信号就叫有效信号。 3.最小相位:能量集中在序列前部。 4.反射波:在波速突变的分界面上,波的传播方向要发生改变,入射波的一部分被反 射,形成反射波。 折射波:滑行波在传播过程中也会反过来影响第一种介质,并在第一种介质中激发新的波。这种由滑行波引起的波,叫折射波。 5.共深度点:CDP。地下界面水平时,在共中心点下方的点,界面倾斜时无共深度点。 6.解编:地震数据是按各道同一时刻的样点值成列排放的,解编就是将数据重排成行。 12. 最大相位:能量集中在序列后部。 16.地震波:地震波是在岩石中传播的弹性波。 多次波:在地下经过多次反射接收到的波叫多次波。 17. 切除:地震信号经动校正后被拉伸畸变,目前处理动校正拉伸畸变的方法是切除, 即把拉伸严重部分的记录全部充零。 18. 混合相位:能量集中在序列中部。 自相关:一个时间信号与自身的互相关。 互相关:一个时间信号与另一个时间信号的相关。 21.环境噪音:交流电、人、风吹草动等环境因素所引起的对地震波有干扰的信号。 随机噪音:交流电、人、风吹草动等随机因素所引起的对地震波有干扰的信号。 22.反射系数:反射振幅与入射振幅的比值。 28.模拟记录:把地面振动情况,以模拟的方式录制在磁带上。 二、简答题 1、地震资料数字处理主要流程?地震资料的现场处理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中的预处理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简述地震资料数据中有哪些目标处理方法?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如何分类?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质量控制有哪些?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主要流程:输入→定义观测系统→数据预处理(废炮道、预滤波、反褶积)→野外静校正→速度分析→动校正→剩余静校正→叠加→偏移→显示。 地震资料的现场处理主要有:预处理、登录道头、道编辑、切除初至、抽道集、增益恢复、 设计野外观测系统、实行野外静校正、还可以进行频谱分析、速度分析、水平叠加等(2分)。 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中的预处理主要包括登录道头、废炮道编辑、切除初至、抽道集(4分)、增益恢复、预滤波、反褶积等. 地震资料数据中目标处理方法有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处理、三维地震资料处理、叠前深度偏移处理、井孔地震资料处理(4分)、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处理、时间推移地震资料处理等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分类有数据预处理、数据校正、叠加和偏移归位、振幅处理、滤波、分析、正反演、复地震道技术等。(3分)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质量控制包括野外原始资料检查与验收、处理流程及主要参数确定、

地震数据处理

地震数据整体流程 不同软件的地震数据处理方式不同,但是所有软件的处理流程基本是固定不变的,最多也是在处理过程中处理顺序的不同。整体流程如下: 1 数据输入(又称为数据IO) 数据输入是将野外磁带数据转换成处理系统格式,加载到磁盘上,主要指解编或格式转换。 解编:将多路编排方式记录的数据(时序)变为道序记录方式,并对数据进行增益恢复等处理的过程。如果野外采集数据是道序数据,则只需进行格式转换,即转成处理系统可接受的格式。 注:早期的时序数据格式为记录时先记录第一道第一个采样点、第二道第一个采样点、……、第一道第二个采样点、第二道第二个采样点、……直至结束。现在的道序记录格式为记录时直接记录第一道所有数据、第二道所有数据、……直至结束,只是在每一道数据前加上道头

数据。将时序数据变为道序数据只需要对矩阵进行转置即可。 2 置道头 2.1 观测系统定义 目的为模拟野外,定义一个相对坐标系,将野外的激发点、接收点的实际位置放到这个相对的坐标系中。即将SPS文件转换为GE-Lib文件,包括1)物理点间距2)总共有多少个物理点3)炮点位置4)每炮第一道位置5)排列图形。 2.2 置道头 观测系统定义完成后,处理软件中置道头模块,可以根据定义的观测系统,计算出各个需要的道头字的值并放入地震数据的道头中。当道头置入了内容后,我们任取一道都可以从道头中了解到这一道属于哪一炮、哪一道?CMP号是多少?炮间距是多少?炮点静校正量、检波点静校正量是多少?等等。 后续处理的各个模块都是从道头中获取信息,进行相应的处理,如抽CMP道集,只要将数据道头中CMP号相同的道排在一起就可以了。因此道头如果有错误,后续工作也是错误的。 GOEAST软件有128个道头,1个道头占4个字节,关键的为2(炮号)、4(CMP号)、17(道号)、18(物理点号)、19(线号)、20(炮检距)等。 2.3 观测系统检查 利用置完道头的数据,绘制炮、检波点位置图、线性动校正图。 3 静校正(野外静校正) 静校正为利用测得的表层参数或利用地震数据计算静校正量,对地震道进行时间校正,以消除地形、风化层等表层因素变化时对地震波旅行时的影响。 静校正是实现共中心点叠加的一项最主要的基础工作。直接影响叠加效果,决定叠加剖面的信噪比和垂向分辨率,同时影响叠加速度分析的质量。 静校正方法: 1)高程静校正 2)微测井静校正-利用微测井得到的表层厚度、速度信息,计算静校正量 3)初至折射波法 4)微测井(模型法)低频+初至折射波法高频 4 叠前噪音压制 干扰波严重影响叠加剖面效果。在叠前对各种干扰进行去除,为后续资料处理打好基础。 常见干扰有:面波、折射波、直达波、多次波、50Hz工业电干扰及高能随机干扰等多种情况。不同干扰波有不同特点和产生原因,根据干扰波和一次反射波性质(如频率、相位、视速度等)上的不同,把干扰和有效波分离,从而达到干扰波的去除,提高地震资料叠加效

地震勘探资料处理

本科生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基于 Vista 系统的地震资料处理学院名称地球物理学院 专业名称勘查技术与工程(石油物探)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唐湘蓉 实验地点5417 实验成绩 2015年3月- 2015年5月

基于 Vista 系统的地震资料处理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认知熟悉地震资料处理软件系统--vista软件的基本功能,了解其并熟练掌握vista软件运行的基本操作; 2)了解并掌握地震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掌握地震数据处理的流程和基本方法,选择合适的处理参数以提高地震数据处理的精度; 3)对比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的理论与实际资料处理的结果,深入理解理论,并在理论指导下提高处理解释的水平、提高资料处理的质量; 4)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与编写实验报告或生产报告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 总流程 图1 总流程图 1)加载数据 打开Vista软件后选择加入2D的SEG-Y格式的原始地震数据,本实验

所用数据为给定的SHOT-20。加载后的原始地震数据如图2: 图2 原始地震数据显示 2)道均衡 各个道由于炮检距的不同,导致的反射波的振幅的变化,因为在共反射点叠加中,要求每一个叠加道的振幅都应该相等,每一道对叠加所做的贡献是等价的,无特殊情况,一般就以记录图中间的振幅为基准,使近激发点的地震道振幅减少,增加远离激发点的地震道记录的振幅。道均衡流程模块如图3,道均衡结果如图4: 图3 道均衡流程模块

3)建立观测系统 图5 观测系统显示4)初至拾取 初至拾取结果显示如图6:

图6 初至拾取结果显示 5)初至切除 地震记录上的初至波包括直达波和浅层折射波,它们能量强且有一定延续时间,对紧接而来的浅层反射波有干涉和破坏作用。另外,动校正后会引起波形畸变,浅层尤其厉害。对这些强能量初至波和动校正畸变引起的处理办法是“切除”,即将这些波的采样值全部变为零值(充零)。初至切除流程模块如图7,初至切 除结果如图8: 图7 初至切除流程模块

地震资料处理复习总结(第16章)

《地震勘探资料处理》第一章~第六章复习要点总结 第一章 地震数据处理基础 一维谱分析 数字地震记录中,每个地震道是一个按一定时间采样间隔排列的时间序列,每一个地震道都可以用一系列具有不同频率、不同振幅、相位的简谐曲线叠加而成。 应用一维傅里叶变换可以得到地震道的各个简谐成分; 应用一维傅里叶反变换可以将各个简谐成分合并为原来的地震道序列。 连续函数正反变换公式: dt e t x X t i ωω-∞ ∞ -?= )()(~ 正变换 ωωπ ωd e X t x t i ? ∞ ∞ -= )(~21)( 反变换 通常由傅里叶变换得到的频谱为一个复函数,称为复数谱。它可以写成指数形式 )()()(|)(~ |)(~ωφωφωωωi i e A e X X == 式中)(ωA 为复数的模,称为振幅谱;)(ω?为复数的幅角,称为相位谱。 )()()(22ωωωi r X X A +=,) () (tan )(1 ωωωφr i X X -=(弧度也可换算为角度) 离散情况下和这个差不多(看PPT 和书P2-3) 一维傅里叶变换频谱特征: 1、一维傅里叶变换的几个基本性质(推导) 线性 翻转 共轭 时移 褶积 相关(功率谱),P3-7 2、Z 变换(推导) 3、采样定理 假频 尼奎斯特频率,t f N ?=21 二维谱分析 二维傅里叶变换),(k X ω称为二维函数),(t x X 的频——波谱。其模量|),(|k X ω称为函数),(t x X 的振幅谱。由),(k X ω这些频率f 与波数k 的简谐成分叠加即可恢复原来的波场函数),(t x X (二维傅里叶反变换)。 如果有效波和干扰波的在f-k 平面上有差异,就可以利用二维频率一波数域滤波将它们

地震数据处理课程设计(报告)

《地震资料数据处理》课程设计 总结报告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设计时间: 指导老师: 2011年5月30日

目录 一、设计内容……………………………………………………………… (1)褶积滤波……………………………………………… (2)快变滤波……………………………………………… (3)褶积滤波与快变滤波的比较………………………… (4)设计高通滤波因子…………………………………… (5)频谱分析……………………………………………… (6)分析补零对振幅谱的影响…………………………… (7)线性褶积与循环褶积………………………………… (8)最小平方反滤波……………………………………… (9)零相位转换…………………………………………… (10)最小相位转换………………………………………… (11)静校正………………………………………………… 二、附录………………………………………………………………………… (1)附录1:相关程序…………………………………… (2)附录2:相关图件……………………………………

【附录1:有关程序】 1.褶积滤波 CCCCCCCCCCCCCCCCC 褶积滤波CCCCCCCCCCCCCCCCC PROGRAM MAIN DIMENSION X(100),H1(-50:50),H2(-50:50),Y_LOW(200),Y_BAND(200) PARAMETER (PI=3.141592654) CCCCCCCC H1是低通滤波因子,H2为带通滤波因子CCCCCC REAL X,H1,H2,Y_LOW,Y_BAND REAL dt,F,F1,F2 INTEGER I dt=0.002 F=70.0 F1=10.0 F2=80.0 OPEN(1,FILE='INPUT1.DA T',FORM='FORMATTED',STATUS='UNKNOWN') READ(1,*)(X(I),I=1,100) CCCCCCCCCCCCCCCCCC低通滤波器CCCCCCCCCCCCCCCCC DO 10 I=-50,50 IF (I.EQ.0)THEN H1(I)=2*F*PI/PI ELSE H1(I)=SIN(2*PI*F*I*dt)/(PI*I*dt) END IF 10 CONTINUE CCCCCCCCCCCCCCCC输出低通滤波因子CCCCCCCCCCCCCCCC OPEN(2,FILE='H1_LOW.DAT',FORM='FORMATTED',STATUS='UNKNOWN') WRITE(2,*)(H1(I),I=-50,50) CLOSE(2) CALL CON(X,H1,Y_LOW,100,101,200) CCCCCCCCCCCCCCCC输出滤波后的数据CCCCCCCCCCCCCCCC OPEN(3,FILE='Y_LOW.DA T',FORM='FORMATTED',STATUS='UNKNOWN') WRITE(3,*)(Y_LOW(I),I=51,150) CLOSE(3) CCCCCCCCCCCCCCCCCC带通滤波器CCCCCCCCCCCCCCCCCCCC DO 20 I=-50,50 IF(I.EQ.0)THEN H2(I)=140 ELSE H2(I)=SIN(2*PI*F2*I*dt)/(PI*I*dt)-SIN(2*PI*F1*I*dt)/(PI*I*dt) END IF 20 CONTINUE CCCCCCCCCCCCCCC输出带通滤波因子CCCCCCCCCCCCCCCCC OPEN(4,FILE='H2_BAND.DAT',FORM='FORMA TTED',STATUS='UNKNOWN')

地震数据处理流程(FOCUS 使用教程)

地震数据处理流程(FOCUS 使用教程) ------以L2二维勘探线为例 第一步:建立新的项目、工区、测线。 (1) 在终端相应用户下输入focus打开软件。如图: (2) 单击新建项目,弹出New Project对话框。 在PG_SURVEY_ROOT…(大工区根路径选择)中输入相应存储路径。在Project Name(项目名称)中输入此次项目的名称。 在Title(标题)中输入该项目下此次任务的名称。 在Location(路径)中输入此次任务的路径。

单击OK。弹出Select Register Host(选择存储主机)对话框,选择服务器t7400。 (4): 单击OK。弹出对话框GeoDepth Survey(地下堪区)。系统默认相应参数。

弹出Qustion对话框。提示新的路径不存在,是否要创建。选择YES。 (6): 同步骤(3)。选择t7400主机。单击OK。

在弹出Input Datapath(输入数据路径)对话框中,路径系统已给。单击Add将之加载到Seismic Data Path List(地震数据路径列表)中。 (8): 单击OK。弹出DISK or SDB(磁盘还是缓存)对话框。 在这里我们选择SDB。

创建新的测线。单击YES。 (10): 在弹出New Line对话框中,选填Line Name为l2,GeoDepth Name为l2。

第二步:加载道头数据 单击OK。回到主界面,选择Applications下的Production开始。 在弹出的新工作区可以看到,左边为具体的处理步骤,右边为相应步骤下的具体参数设置。(1)首先导入库函数,使用命令GIN。 在右边填入参数(具体可使用VeiwData查看SEGY文件): LENGTH(数据长度)2499; DT(采样率)1; MAXNTR(最大道头数)300; ENSEMBL(数据记录顺序样式)ffid;另外两项为系统默认值。 在右下方Options一栏中还需选填部分参数:

地震资料处理合同(基地内)

说明 一、起草单位与起草人 本合同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法律事务部组织起草,由胜利石油管理局负责编写,起草人:加庆段清海,联系:0,传真:0,电邮:duanqhslof.。 二、注意事项 1、本合同适用基地场景,发包方、承包方均为系统且在同一基地的单位所发生的地震资料处理业务。 2、本合同的修改。修改本合同不影响甲方实质性权利义务的,应经甲方兼职合同管理员审查同意。修改本合同影响甲方实质性权利义务的,应经甲方专职合同管理员审查同意。 3、具体条款使用说明。 (1)地震资料处理合同示文本作为一个整体,其部的各条款容之间是具有关联性的,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如对个别条款做出变动,那么其相对应的条款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如:要调整双方权利义务的条款容,在与之相对应的违约责任条款中也要改动相应的容。 (2)文本中质量标准和技术要求条款的规定,应结合实际针对不同井的具体情况,选择、引用明确的标准,并把该质量标准详细列明作为本合同的组成部分。 (3)文本中HSE条款对甲方、乙方在安全、环保、健康方面做出了原则性的要求和规定,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引用HSE方面的法规或相关规定执行,或双方另行签订HSE责任书将容细化,并作为合同的附件双方共同遵守。 (4)文本中的价款支付方式和费用的调整,可根据具体项目的不同和本单位的习惯性做法,在与乙方协商一致后做出调整。 (5)违约金的约定在文本中都是以“空格”的形式列出的,在实践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协商做出约定。 (6)违约责任条款中关于赔偿限额的规定,参考国同行业在此问题上的惯例,制定出一个客观的、合理的赔偿额度。 (7)文本中有关“时间”、“期限”的要求,在实际填写中应结合生产实际,按照地震资料处理服务的工序、要求制定出合理的时间和期限。 合同编号:

地震数据处理报告

地震资料处理实习报告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日期:

一、前言 在12月四日和12月5日,老师带领我们学习了地震数据处理的方法,主要包括discovery软件的安装和使用,及叠后地震资料的解释。 二、地震数据处理方法 不同软件的地震数据处理方式不同,但是所有软件的处理流程基本是固定不变的,最多也是在处理过程中处理顺序的不同。整体流程如下: 图2.1 地震数据处理流程图

2.1 数据输入(又称为数据IO) 数据输入是将野外磁带数据转换成处理系统格式,加载到磁盘上,主要指解编或格式转换。 解编:将多路编排方式记录的数据(时序)变为道序记录方式,并对数据进行增益恢复等处理的过程。如果野外采集数据是道序数据,则只需进行格式转换,即转成处理系统可接受的格式。 注:早期的时序数据格式为记录时先记录第一道第一个采样点、第二道第一个采样点、……、第一道第二个采样点、第二道第二个采样点、……直至结束。现在的道序记录格式为记录时直接记录第一道所有数据、第二道所有数据、……直至结束,只是在每一道数据前加上道头数据。将时序数据变为道序数据只需要对矩阵进行转置即可。 2.2 置道头 2.2.1 观测系统定义 目的为模拟野外,定义一个相对坐标系,将野外的激发点、接收点的实际位置放到这个相对的坐标系中。即将SPS文件转换为GE-Lib 文件,包括1)物理点间距2)总共有多少个物理点3)炮点位置4)每炮第一道位置5)排列图形。 2.2.2 置道头 观测系统定义完成后,处理软件中置道头模块,可以根据定义的观测系统,计算出各个需要的道头字的值并放入地震数据的道头中。当道头置入了内容后,我们任取一道都可以从道头中了解到这一道属于哪一炮、哪一道?CMP号是多少?炮间距是多少?炮点静校正量、

(完整版)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复习题答案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20分) 1、速度谱把地震波的能量相对于波速的变化关系的曲线称为速度谱。在地震勘探中,速度谱通常指多次覆盖技术中的叠加速度谱。 2、反滤波又称反褶积,是指为提高纵向分辨率,去掉大地滤波器的作用,把延续几十至100ms 的地震子波b(t)压缩成原来的震源脉冲形式,地震记录变成反映反射系数序列的窄脉冲组合。 3、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就是利用数字计算机对野外地震勘探所获得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改进,以期得到高质量的、可靠的地震信息,为下一步资料解释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有关的地质信息。 4、数字滤波数字滤波就是指用数学运算的方式用数字电子计算机来实现滤波。对离散化后的信号进行滤波,输入、输出都是离散数据。 5、水平叠加将不同接收点受到的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不同激发点的信号,经动校正叠加起来。 6、叠加速度在一般情况下,都可将共中心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看作双曲线,用一个同样的式子来表示:t2=t02+x2/Vα2,其中,Vα就是叠加速度。 7、静校正把由于激发和接收时地表条件变化所引起的时差找出来,再对其进行校正,使畸变了的时距曲线恢复成双曲线,以便能够正确地解释地下的构造情况,这个过程叫做静校正。 8、动校正消除由于接受点偏离炮点所引起的时差的过程,又叫正常时差校正。 9、假频一个连续信号用过大的采样得到的离散序列实际上含有连续信号中高频成分的贡献。这些高频成分折叠到离散时间序列中较低的频率。这种现象是由连续信号采样不足引起的,称作假频。 10、亮点技术所谓“亮点”狭义地说是指地震反射剖面上由于地下油气藏存在所引起的地震反射波振幅相对增强的“点”。利用地震反射波的振幅异常,同时也利用反射波的极性反转、水平反射的出现、速度的降低及吸收系数的增大等一系列亮点标识综合指示地下油、气藏的存在,进而直接寻找油、气藏的技术。 11、相关定量地表示两个函数之间相似程度的一种数学方法。 12、自相关表示波形本身在不同相对时移值时的相关程度。(一个时间信号与自身的互相关) 13、环境噪音由自然条件或环境(如风吹草动、工业交流电的干扰等)造成的对地震波有效信号的干扰。 14、有效信号野外地震工作想要得到的含有地下地质信息的地震信号。 15、振幅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在数值上等于最大位移的大小。 16、共中心点在不同激发点、不同接收点的记录中具有公共炮检的中点。(野外采用多次覆盖工作方法时,如界面水平,则每次都能接受来自界面上同一点的反射。该点在地面上的投影称为共中心点。) 17、共深度点地下界面水平时,在共中心点下方的点,界面倾斜时无共深度点。 18、反褶积同2反滤波

地震数据与处理

初至波层析成像 1、简介 近地表速度信息的确定是解决复杂地区地震勘探问题的关键,利用初至波走时层析成像重建近地表速度模型,是确定近地表速度信息的有效手段。近地表速度复杂模型接收到的初至波可能是直达波、折射波、回折波等多种波的组合。传统的折射波成像,是基于层状介质模型来表示实际介质模型。当地表结构复杂时和初至波难以识别时,折射波成像方法常常是不实际的和无效的。 图1.层状介质的初至波 图2.初至波时距曲线 随着基于Fermat原理的多种射线追踪方法的使用,回折波层析成像成为层析成像研究的热点。回折波层析成像能同时考虑直达波!回折波!透射波!折射波等初至波,可以较好的模拟介质横向和纵向的速度变化。朱等提出了弯曲射线层析成像确定近地表速度的层析成像方法假设介质速度虽深度线性变化,介质被离散成矩形单元,每个单元速度为常速,用约束阻尼同时迭代重建技术反演。李录明等把近地表模型离散成矩形单元,单元内的速度用单元节点速度的双线性函数表示,用最短路径射线追踪方法计算射线路径和走时,。用带阻尼的最小QR分解算法反演。张建中等采用双线性函数表示速度单元,用LSQR算法反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在反演问题中,在传统的线性迭代反演中,反演方法容易陷入局部极小解。非线性反演局部优化反演方法逐渐得到了关注,但这种方法依赖于初始模型的选取,模拟退火法,遗传算法等全局优化方法克服了上面方法的确定,不依赖于初始模型的选取,但这类算法的效率太低,极大影响了全局优化的广泛应用。 初至波层析方法的分类: ⑴按所用地震剖面的属性: 走时层析成像 波形层析成像 ⑵按成像所利用的理论: 射线层析成像(基于射线理论) 波动方程层析成像(基于波动理论) ⑶按所用数据类型: 反射层析成像 透射层析成像 折射层析成像 2、模型参数化 地震层析成像的目的是得到地球内部的三维精细结构,而层析成像的结果目前主要是通过对初始模型进行多次迭代得到的。鉴于初始模型与真实地下结构的相似度直接关系到成像的结果能否客观地反应地下物质的属性,因此,初始模型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 模型参数化有2种方法,一种是全球法,这种方法用的参数较少,模型紧凑且便于计算,缺点在于对局部小尺度地区成像时分辨率相对较低,模型边界不稳定;另一种是局部法,包括块体和网格节点2种方式,首次提出用均匀的六面体来表示初始模型,并给出了详细的算法,六面体的中心速度表示其整体速度,这种方法称为分块法,也叫块体法。随后提出用多个尺度不同的六面体来描述模型空间,即为可变块体法,但这类方法仍然不能较好地表示模型空间内复杂介质的非均匀性。采用网格节点法来对地球结构进行模型化,这种方法是把节点上的速度作为未知参数,而其他任意点的速度值是将该点周围8个节点的速度进行内插求出。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在反演时,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数据特征,降低解的不稳定性,从而提高地震层析成像的精度,可以来模拟局部小异常。 3、正演 正演就是指根据地震波的初始速度场计算地震波理论走时和传播路径的整个过程,地震波传播过程中,传播路径取决于地下介质的速度分布。我们可以用地震射线或波前来表示地震波的传播。波前就是指波在传播时,处于同一相位的点连接而成的等值线,地震射线沿波前的法线的方向传播。射线追踪是近年来常用的确定射线路径的比较有效的方法。几何射线

地震数据数字处理总结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震数据处理方法》勘查2011级复习重点总结 第一章地震数据处理基础 1、地震信号的特点: 1)实信号 2)离散 3)有限长 4)能量有限 5)非周期 2、采样定律内容:一个连续信号,如果其最高频率小于尼奎斯特折叠频率,即信号的采样频率大于信号最高频率的两倍,则利用离散采样后的信号可以恢复原始信号。 3、采样定律的应用条件:信号的采样频率大于信号最高频率的两倍,即:最高频率至少要在一个周期内采到两个样点 4、采样频率、折叠(尼奎斯特)频率、信号最高频率定义: 5、假频的定义:高于尼奎斯特频率的高频成分以尼奎斯特频率为中心向低频方向折叠,形成假的频率成分,称为假频。 6、假频的判断和计算: 7、地震信号的频谱特点: 1)有限带宽(带限) 2)有一定主频(主频越高,分辨能力越强) 8、判别相位性质的三种办法: 1)相位延迟(不常用) 2)能量延迟 3)Z变换的多项式求根(根都在单位圆外,为最小相位(延迟)信号) 9、一维数字滤波实现方法、具体步骤: 1)频率域: 实现方法:(以零相位为例,翻译略)

具体步骤: a、地震频谱分析:确定分析有效频率范围 b、设计滤波器:压制噪声保留有效信号 c、地震记录FFT变换:标准化变换长度 d、进行滤波运算:振幅谱相乘相位谱相加 e、滤波结果IFFT 2)时间域:(也叫褶积滤波) 实现方法:(以零相位为例,翻译略) 具体步骤: a、地震记录频谱分析:确定中心频率、带宽 b、设计滤波器:确定滤波算子长度(频带越宽,长度越短) c、确定滤波因子离散值:双边对乘实参数 d、进行滤波运算:地震记录与滤波因子褶积 10、伪门的定义:对连续的滤波因子用时间采样间隔离散采样后,得到离散的滤波因子,若再按离散的滤波因子计算出与它相应的滤波器的频率特性,这时在频率特性的图形上,除了有同原来连续的滤波因子的频率特性对应的“门”外,还会周期性地重复出现很多“门”,这些门称为“伪门”。产生“伪门”的原因:由于对滤波因子离散采样。 11、吉布斯现象:当对滤波因子用有限项代替无限项时,在原始信号突变点(间断点)处,通过信号出现的明显的振荡现象。 12、产生吉布斯现象的原因:在反变换计算过程中,用有限项近似无限项从而丢失原始信号中的高频成分。 13、避免吉布斯现象的方法

地震数据处理方法

地震数据处理方法 预处理 预处理主要包括数据解编、格式转换、道编缉、观测系统定义等工作。 一、数据解编 目前野外地震数据有两类基本的格式,一类是按照采样时间顺序排列的多路传输记录,称为时序记录;另一类是以地震道为顺序排列的民录,称为道序记录。解编就是按照野外采集的记录格式将地震数据检测出来,并将时序的野外数据转换为道序数据,然后按照炮和道的顺序将地震记录存放起来。 每一个地震道由道头和数据两部份组成,道头用来存放描述地震道特征的数据,如野外文件号(FFID)记录道号(Channel Number)、CMP号、炮检距(offset)、炮点高程和检波点高程等。道头是地震数据处理中十分重要的信息,不正确的道头信息会使得某些处理模块产生错误的处理结果。 二、道编辑 道编辑是对由于激发、接改或噪声因素产生的不正常的地震道进行处理。对由于检波器工作不正常造成的瞬变噪声道和单频信号道等进行剔除,对记录极性反转的地震道进行改正对地震记录中的强突发噪声和强振幅野值进行压制等。道编辑是地震数据噪声压制中的重要环节。

三、野外观测系统定义 地震数据处理中的许多工作是基于地震道的炮点坐标、检波点坐,以及根据这些坐标所定义的处理网格进行的。野外地震数据的道头中记录了每一个地震道的野外文件号(FFID)和道号(Channel Number),炮点和检波点的坐标信息记录在野外班报中。观测系统定义就是以野外文件和号和记录道号为索引,赋予每一个地震道正确的炮点坐标、检波点坐标,以及由此计算的中心点坐标和面元序号,并将这些数据记录在地震道头上或观测系统数据库中。观测系统定义一般由炮点定义、检波点定义和炮点与检波点关系模版定义三部分构成。 观测系统定义是地震数据处理中得要的基础工作。不同的处理系统,观测系统定义方式不同,总体而言比较繁琐,特别是当野外采集条件复杂,观测系统变化较大,偏离设计位置的炮点、检波点数目较多时,很容易产生错误,因此需要有相应的质量控制手段对观测系统进行检查。首先参照施工设计对基于观测系统绘制的炮点位置分布图、检波点位置分布图、覆盖次数分布图进行检查,然后对地震记录的初至波进行线性动校正,以共炮点、共检波点和共偏移距显示初至时间变化情况,对初至异常变化地震道所涉及的观测系统参数进行检查和更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