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普通高中招生分配生制度的解读

关于普通高中招生分配生制度的解读

关于普通高中招生分配生制度的解读
关于普通高中招生分配生制度的解读

关于普通高中招生分配生制度的解读

一、分配生制度的目的和意义

分配生制度指在普通高中招生中,将省级示范性高中招生计划中的一部分(经多年调整,现比例已提高到招生计划的50%,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先进县为60%)分配到城乡初中学校,并向偏远、薄弱中学倾斜。

实行分配生制度的目的是照顾偏远、薄弱学校,让由于地域、办学条件、师资等差异而造成的教学质量略差的学校的学子们有同等接受优质普通高中教育的机会,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享受分配生的考生资格

按照省市中招政策规定,分配生资格界定为:应届、三年、无休转,即必须是在同一所中学学习三年的应届初中毕业生,从初一入学到初三毕业,若中途转学、休学,则不符合分配生资格。分配生资格审查非常严格,且公开、透明,由市、区、乡校教行部门三级负责审核。越是热点的高中学校,其分配生更是炙手可热,涉及考生及其家庭的直接利益,为社会、学校、家长倍加关注,更需要严肃对待,做到公平、公正。

三、分配生录取分数线的划定

分配生的最低控制线由市教育局划定,可在某高中录取统招线以下浮动一定幅度(2012年我市规定下浮60分,比如市一高统招分数线572分,降60分其分配生最低控制分数线为512分,低

于512分不具备分配生资格)。由于招生任务直接分配到高中,故分配生分数线为一校一线。若在市规定的最低分数线以上完不成任务,则分配生指标作废。各中学质量差异,加之考生志愿因素,事实上近年来每县区整体来说,各高中都完不成分配生招生任务,但市局规定完不成即作废,县区无权自行调剂。

四、准确把握和宣传分配生制度

各中学要加大对分配生制度的宣传力度,准确把握分配生制度在控辍保学、均衡发展等方面的导向作用,让广大教师和全体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分配生制度。要从初中一年级入学即对学生进行分配生政策的解读教育,一方面加强学校管理,打造特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自身吸引力,另一方面教育学生在划定学区就近入学、安心学习,同样可以考取理想的高中。任何人为了学校或家长的一己私利,对不符合分配生条件的考生及家长作出的所谓承诺,均为不切实际的,也是行不通的。

初三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应对

(2012-04-14 15:16:02)

转载▼

标签:

分类:教育教学

初三学生心理

复习备考

教育

初三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应对

初三学生不同类型:1。信心型(成绩好的) 2。迷茫型(一般,升学迷茫) 3。放弃型(基础差)孩子是学习的主角,家长与老师是配角

一、初三学生的心理特点

进入初三,随着中考升学压力的增大,学生无论在身体上、心理上还是价值观念上都在发生相应的变化,其心理特点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点:

1.思维能力空前提高

经常提出各种问题,不轻易接受成人的观点,爱争论,特别希望独立地解决问题,但往往会以偏概全,比较偏激。

2.理想压力空前增大

想进重点的欲望陡然提升,其他同学能进重点我也想进重点。

3.理想热情大打折扣

几次考试不理想就自暴自弃,一点点小小的打击就萎靡不振,丢掉早先的理想。

4.异性交往有所分化

无性别友谊更加牢固而且专一,但个别同学开始思慕起某个特定的异性,进入“早恋”状态。

5.自私叛逆日益强烈

易怒、暴躁、不听话、和家长有对立情绪,甚至自残。

6.厌学情绪继续激化

这样的孩子学习成绩和学习心理都有问题,不听讲、不愿意写,只要不谈学习就是好孩子。

7.自我管理两极分化

有些孩子已能把握自己,有的孩子则完全不能自我管理。

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学生个人对升学的期望值与本身实际的学习能力之间存在着不同的距离。

二、初三学生的行为特点

1.心理浮躁

这类学生学习成绩还不错,但对于学习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情绪波动比较大,学习的态度随心情变动,常会显露出自以为是。成绩掉下来后,就更会自暴自弃,最终一落千丈。这类学生一定要跟踪的比较及时,适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动向,多作对话工作,否则也是让老师和家长感到心痛的类型。

2.力不从心

这类学生对自己有要求,也有目标,学习勤奋刻苦,但成绩总不理想。有的时候表现为忧郁,怯懦自卑,信心不足;又有时表现为烦躁不安,患得患失,思维迟缓,记忆力减退;也有的甚至表现为偏激、嫉妒、神经质。有时还出现了食欲不振,面色苍白,大脑供血不足,失眠头晕等现象。这类学生多集中于女生和性格内向的男生,他们常为自己的成绩不能提高而苦恼不已。

3.欲速则不达信心屡遭挫败

这些同学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之中,他们(包括家长)希望自己的成绩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能提高一二十名,期望能从别人那里得到一种轻松快捷,并且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很大的学习效果的方法,这些同学都希望通过考试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增加对中考的信心,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达不到期望的成绩,产生出较为严重的挫败感。学习上急功近利。

4.作息时间不当学习效率不高

一到晚上便“挑灯夜战”,结果早晨不能按时起床,即便勉强起来,头脑也是昏沉沉的,一整天都打不起精神,有的甚至在课堂上伏桌睡觉。很多同学在上半学期还能挺住,下学期还没有到考试的日子,身体和心理就出现了严重的损坏,不得已要放弃学习活动。所以家长要尽量让孩子在晚

上10:00左右睡觉。“劳逸结合,保证睡眠。”不是我们学习不努力、要偷懒,是为了能够保证我们有持久的学习动力和能量,学习不是谁用的时间长谁就一定能够成绩好,学习重在方法和效果。

5.攻关不下情绪焦虑

一些初三同学表示,他们深知这一年的学习对自己的重要性,但有的时候发现,自己所得到的成绩和付出的努力并不成正比,有的学科再怎么去“攻”它,成绩就是上不去,每次考试都弄得“灰头土脸”(数学、物理、化学中的中等难题怎么弄都是一头雾水),久而久之,对这门学科只能束手无策了,甚至放弃对这门学科的学习。严重的还会产生“习得性无助”心态,更谈不上什么学习兴趣。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要注意一点就是把时间用在难题上的同时,也要花一点时间在基础知识上,尤其是一些成绩好的学生更容易犯这个错误。其实,中考的考试基本知识就占了75%,选择题、填空题考的都是基础知识占了卷面的60%。如果你能很好地掌握了每个基本知识点,在保证基本知识少丢分的情况下,我想剩下的25%的综合题和难题,你也会拿到一些分数的,这样你的试卷的总分就会很高。所以学习是要讲策略的。

6.不知如何应对家长的压力

不少学生说:“父母对我们真的非常关心,生活上无微不至,学习上千叮咛万嘱咐,精神上殷切期望,但使我们感到关心的背后,有一股巨大的压力。

当然对家长来说,“望子成龙”是十分合情合理的想法。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比自己强,长大有出息,在社会上能够有理想的工作,有美满的生活,并且有相当数量的父母都希望子女能实现自己未完成的理想。心理学上称为未完成情结。他们往往以自己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告诫孩子,要把握机会,考入重点高中,赢在“起跑线”上。这些想法都是出于父母对孩子的爱心和责任心,但对孩子来说则是超负荷的承受。

三、造成这些学生心理特点及行为的原因

我觉得原因很多,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温室环境

温室环境使初三学生的心理普遍地带有“脆弱感”。现在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条件日益宽裕,即便经济不宽裕的家庭对孩子的要求也是尽量满足。家长对教育有体验、有迫切的要求,但有误解。许多家长对孩子是宠爱有加,宁愿自己苦点、累点也不愿让孩子受丁点的委屈,习惯于以包办一切来替代对孩子的教育,而学习恰恰是无法替代的,使家庭教育走入了误区。

什么叫溺爱?即刻满足孩子的要求,见不得孩子难受委屈就是溺爱。不幸的是我们很多人并不能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溺爱。在溺爱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一定会有这样一个意识,“以个人为中心”。盲目自大盲目尊,很难融入社会(班级学校也是社会、建立家庭后也是矛盾重重)。

2.不切实际的目标追求

不切实际的目标追求往往造成事与愿违的“失落感”。因为生活过于顺利,一切来得如此容易,学生对“任何成果的获得是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这个道理不懂,想获得一分收获却不愿付出一分耕耘,得不到时就像天塌了一般,捶胸顿足,于是出现心理障碍。

3.繁重的考前复习形成学生心理的重负感

初三是厉兵秣马阶段,学习竞争进入了白热化状态,若是一不小心名落孙山,就觉得前途无望,于是人人争分夺秒,唯恐复习不周,甚至还有家长找家教开小灶加紧操练,怕的是贻误终身。繁重的课业负担不仅让他们“身”累,更让他们“心”累,此时,便对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从而使他们对学习怀有“重负感”、厌恶感。

4.自我评估的片面性,导致自我意识产生偏差

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认识自我、确立自我形象的过程中,青少年学生由于心理尚未成熟,思维认识能力还在不断发展中,有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缺陷,于是,在自我评价、自我接纳、自我控制中采取否定、消极的态度。有的习惯于对自己“全盘否定”;有的莽撞地为自己下了结论,“我不是读书的料”;也有的因为对即将来临的考试不抱希望而认定自己一生黯淡无光,从而对人、对事都采取回避、退缩的态度,不敢尝试;有的甚至对前途忧心忡忡,失去生活的勇气。

5.单一的价值观,造成了学生心理的恐慌

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少学生甚至家长的价值观也具有片面性、单一性,把做大官、赚大钱作为价值取向的唯一标准,过分追求地位与金钱,片面追求物质的享受与感官的刺激,一旦达不到预期目标就感觉自己被社会所不容,产生一种心理的恐慌。

四、如何应对初三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行为

1.仔细观察

你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初三学生的情绪变化,像春天的天,一会儿阳光明媚,一会儿细雨绵绵。因初三学生处在高度紧张的学习之中,情绪变化很大。孩子比以前更关心自己的内心世界,有时变得沉默,不愿把自己的内心透露在外表。

家长要通过细微的观察去了解孩子,必须要有一定的敏感性,但绝不是捕风捉影,家长的这种敏感是可以在实际锻炼中提高的。不妨从捕捉孩子的变化线索入手:

语言孩子说话声音忽然变轻,或声调不如平时自然,或故意把某些词说得让你听不清楚,或讲话语无伦次,说明他是否隐瞒了什么或因为撒谎而心虚。

表情主要是眼睛,说话时不敢看你,或避开你的眼睛,表情一反常态,或紧张或焦虑不安。

行为行为古怪,躲躲藏藏,做事心神不宁,一看到家长就想停止他正在做的事。

梦孩子告诉你他的梦的内容,比如做的噩梦,也许是他有什么很压抑紧张的事所致。

绘画孩子在草稿纸上的信手涂鸦有时也能反映一些信息。

要细心观察孩子,学会与孩子对话。家长每天与孩子朝夕相处,不可能对孩子的言行熟视无睹。孩子的内心隐秘总会通过种种迹象显示出来。初三的孩子不再像儿童那样把喜怒哀乐写在脸上,而喜欢把“秘密”藏在心里,但这正是孩子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表现。因此,做父母的要多关心孩子,多了解孩子,随时把握孩子的思想动机,才能与孩子一起克服生理、心理上种种矛盾,顺利地走过第二次断乳期,顺利地走过初三,做到防患于未然。

2.平等尊重加强交流

假如你能够走进孩子的世界,到最后形成“多年父子成兄弟的家庭”,就是成功交流的家庭。初三的家长经常问的就是“作业做完了吗?考试得多少分”,很少有家长会问“你今天心情怎么样?你们班级发生些什么事啊?”孩子兴高采烈地和你讲学校的事情,你要么冷漠的不当一回事,要么就是拐弯抹角回到学习的主题。回到他已经累了一天的学习上,孩子会怎么想呢?例:挤公共汽车时,家长教育他,不好好学习就只能坐这样的车。不能分享学生的喜悦和失败,考得不好,自然是一顿批评,考得好了,家长会很严肃的告诫他,不要骄傲,还有人比你更优秀。家长要让孩子愿意听你的话,要么就是他对你的话题感兴趣,要么就是你的话说到他心坎里了,让他感觉到他的心思被你摸透了,愿意洗耳恭听。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忽略这个道理,有意无意地用家长这一天然权威来替自己助威。

交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孩子主动找你谈话,若他能对你建立相当的信赖感,孩子会把他遇到的困难和你述说。另一种是你主动找孩子谈话。此时,你只能先以试探性地的随便谈谈,问他学习

上的情况、同学之间的情况、老师的情况。在谈话中发现学生的“触痛点”。家长与孩子谈话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偏差:

场合不当比如在饭桌上训斥,或在人多的时候揭孩子的短处,数落孩子的不是。

愿望错误希望孩子全盘接受你的观点,或按照你的要求发展,其实孩子和你在某些问题的认识上不一致是正常的,家长一定要让孩子无条件认同你,显然会加剧亲子矛盾。

态度错误

要么和孩子不说,要么一说就是责骂、训斥、讽刺的口气。一个出走的孩子说,“我再也受不了我妈,她每天都在数落我的不是,好像我是他的出气筒。”所以有话要好好说。出走信案例,每次放长假别人总是高高兴兴的,而我却是提心吊胆,你每天做完家务总要责备我几句,伤害了我的自尊心,弄得我很不愉快。其实,我已经够乖了,我总是先把我力所能及的家务做完,然后就做作业、看书,可你就是不开心,我到底哪里得罪你了。你总是说你太累了,是发泄。可你总不见的做完繁琐的工作,便向你的老板、同事、朋友发泄吧?我也是人,我也有我的自尊心,不是你要说就说的,我希望你能尽快改正这个缺点。我渐渐长大了,而你脸上的皱纹也越来越多了,你别为我多操心,愿你能永葆青春,永远健康,永远快乐,我走了。

内容错误

只看到孩子的缺点,忽略孩子的优点,孩子会觉得自己在父母眼里一无是处,很有失败感。想想有个人每天就挑自己的刺,谁爱听啊。

方式错误

单方面说教,不给孩子说话的机会,其实这也是家长不自信的表现。孩子正处在发展中,他们的成长具有起伏性,反复性,有的家长太急于求成,与孩子谈话失去耐心,谈上几句就不欢而散。

3.不断鼓励

随着中考的不断迫近,学生们埋头苦读,尽心尽力,奋发用功,同时又在一次次的模拟考试中饱受着挫折与痛苦。他们在矛盾和失败中渴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理解、关爱、支持和帮助。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在民主、友好、宽松的环境中学习。因此,家长应当采用点头、微笑、倾听,与学生心理沟通,给学生以积极的评价,适时点拨、鼓励和引导。尤其对于学习效果不太理想的学生,要经常不断地积极评价,以唤起他们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多一点和自己的纵向比较,少一点和他人的横向比较,不要说“你看谁谁都比你考得好,你怎么办?”这类打击信心的话语。在孩子取得点滴进步时,都不要不忘记给一点鼓掌、给一点喝彩(但应适度)。

4.适度压力适度焦虑

压力产生焦虑,焦虑可以变为动力,但前提是适度。人没有压力会“不思进取”,但过度的压力会打垮人的身心。对于不少青少年而言,目前唯一的任务就是读书。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常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因为学习压力而陷入痛苦的孩子屡见不鲜。这其中不乏重点学校成绩优秀的学生,这种压力的产生是老师、家长对学习现状的不满和不恰当的比较,不能接受孩子的现状,过分注重结果,而使其体会不到学习的兴趣。诚然,整个社会、整个学校都在比较的氛围中,要家长、学生真正做到放弃比较,接纳自己的确不易。

面对各种考试成绩,为克服焦虑心理,家长要让孩子首先看自己是不是有点进步。每一次考试失利之后都会出现情绪上的波动、郁闷、烦躁。这种状态至少损失一周的安静复习时间,对复习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中考前的每一次考试都是进步的机会,发现问题,改善复习策略,减少错误才是根本。其次,家长和孩子要理智地面对实际水平,订立合适的目标。目标的订立不仅仅使我们明确前进的方向,更要起到帮助我们坚强信心的作用。具体来说就是:

★跟上老师复习进度,全面掌握知识;

★保持个人相对独立,查漏补缺;

★以平常心态做题目,不求全、不求多、不求难,弄懂过程才是根本目标;

★有准备地进入每一堂课,带着兴趣,带着问题,带着目的听课。准备什么呢?就是根据课程的安排,有针对性地预习弱项课程,预习时要弄清下一节课的内容,其中哪些是清楚的,哪些是模糊的,哪些是不懂的。由此确定出听课的重点,课后再总结一下,归纳出所讲知识的框架,然后做相关练习。

★消除不好意思的心理,多和同学们交流,在讨论中发现他人的好思路、好方法、好心态;这种近距离的交流会使你和大家融为一体,学习心理压力会减轻,你的学习心态放轻松,听课效果会很快提高。

河南深化考试招生制度高考改革实施方案(已公布).doc

河南深化考试招生制度高考改革实施方案 (已公布) 8月23日,省教育厅召开新闻通气会,通报了《河南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有关情况。来自中央、省市共34家新闻媒体参加通气会。 会议发布了《河南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河南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试行)》、《河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试行)》等相关材料。 省教育厅学生处处长王继东对《河南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进行了解读;省教育厅基教二处处长刘林亚对《河南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试行)》、《河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试行)》进行了解读;省招办副主任杜习民就我省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时间、综合改革前期我省招生录取方式的过渡性调整、招生录取机制的变化等进行了说明;省教育厅基教一处副处长王丽霞对在义务教育阶段,通过深化义务教育招生和课程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方面的措施进行了说明。通气会上,新闻媒体就各自关心的问题进行提问和现场采访,相关部门负责人针对问题进行答复并接受采访。 《河南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指出,我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初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进一步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顺应时代要求、符合教育规律和河南省情的考试招生制度。

《方案》明确,我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共有五项主要任务: 一是促进升学机会公平。逐步增加我省考生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逐步增加农村学生升入重点高校人数,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完善中小学招生办法。 二是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选考科目考试(简称“选考科目考试”)。合格性考试范围覆盖国家规定的高中所有学习科目的必修内容。选考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3科。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参加同一科目的两次合格性考试、一次选考科目考试。 进一步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建立全省规范统一的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化管理平台,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真实表现,确保程序严格、公开透明、内容真实可信。 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高职院校(含高等专科学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中职(含技校)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参加文化基础和专业技能相结合的测试。普通高中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参加职业适应性测试,文化素质成绩使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 深化考试内容改革。依据国家高中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培养要求,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突出能力、创新导向,着重考察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

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中外对比研究

1 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历史沿革

2 国内外研究生现行制度比较 世界各国关于研究生的内涵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有的国家对研究生的定位是着眼于研究兴趣、研究能力、研究成果。就传统的培养精英而言,德国制度具有相当的代表性,而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把研究生进行了分层,将研究生区分为技能型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学术型研究生保持了传统研究生的内涵,而技能型或应用型研究生实际上已经和研究渐行渐远,演化成为本科基础之上的高级综合应用技能训练。以日本为代表的国家,对研究生的制度设计,进行了多样化的尝试,并形成制度化模式。我国研究生近年来也进行了多样化的大胆尝试,研究生班如雨后春笋,研究生的类别也有较大变化,职业硕士教育已经有了较大发展,传统硕士研究生招生也进行了推免生的试点,也有破格录取的例子。 2.1 研究生招生计划管理制度 2.2 研究生申报制度 2.3 研究生考试制度 2.4 研究生录取制度

3 我国现行研究生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 国外研究生招生制度经验借鉴 首先坚持改革招生考试管理体制,简政放权,进一步扩大招生单位自主权。招生管理体制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权力逐级下移,最终将研究生招生考试管理权落实到招生单位。在招生单位内部,最有权力决定是否录取考生的(人)应该是研究生指导教师及其组成的导师集体。各级招生管理部门应以“服务”代替“管理”,依法进行宏观的监督和调控。同时,国家在简政放权、权力下移的过程中,应进一步健全完善和理顺与地方研究生招生主管部门、各招生单位的关系,明确各自的职责和权限。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主要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以及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制定每年研究生招生指导性计划(实际招生规模最终应由“市场”来决定),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进行宏观指导和调控。此外,研究生招生单位应加强自身建设,建立健全在法治原则下的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研究生招生考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4.1 设立专门的考试机构、考试与录取工作的相对分离 为使我国的研究生招生录取进一步完善、更加公平,我国可仿照美国的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单独设立考试机构,或者由国家教育部统一组织考试,提供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成绩,试题的编制由全国相关,专业或相关领域的专家组织命题。学生在入学时,要求提供成绩与其它的材料,学校进行审查再决定是否需要面试,学校也可根据该校的具体情况举行复试,进行进一步的淘汰,决定录取名单。 考试与录取的分离,学生可以同时申请几所学校(4-5所),学生可以按全国高校的排名情况,从高、中、低的每个层次中选择1-2所,这就可以避免有的优秀学生由于胆怯或其他原因而与名校失之交臂,也可以有效地保障研究生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选拔。 4.2 完善考试科目,增加考试次数 我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考试内容有诸多不完善的地方。美国的一般测验包括语言、写作、数学三部分。我国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公共课包括外语、政治、(数学—仅限于理工科与部分文科)。现在是日益全球化的世界,各国之间的的影响日益加深,掌握一门外语是研究生必不可少的,可以查阅外文资料,汲取他人研究之先进成果,可以“放眼看世界”,因此,外语作为一门考试科目是可行的。政治课尽管不能测量一个人的思想水平有多高,但涉及的知识比较广、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世界政治与经济等几个方面的知识,作为考试科目是无可厚非的。 在笔者看来,公共课的科目除了外语、政治课之外,最好还加上数学、语文。由于专业的发展,造成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分裂,学理工科的缺乏文学基础,

山东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解读

《山东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解读 《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 1 教育考试招生基本模式 ——进一步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制度,科学划设学区,公办学校严格按学区招生,实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 ——改变单纯以分数为依据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办法,建立多次考试、等级表达、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机制。积极推进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等级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为依据录取新生的招生模式。 ——实行以夏季高考(全国统一考试,下同)和春季高考为主要形式的高等教育分类考试招生制度。夏季高考主要为本科院校招生,春季高考主要为高职(高专)院校和部分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选拔学生。 2 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的主要内容 ——夏季高考实行“两依据、一参考”的考试招生模式。“两依据、一参考”,是指依据统一高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自2017年秋季高中入学新生开始,考生夏季高考考试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和考生选考的3科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成绩组成。其中语文、数学、外语为全国统考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2次考试机会,以最好成绩入分。纳入高考录取的3科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自身特长和兴趣爱好,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等级考试科目中选择。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 ——完善高职(高专)院校招生多元录取机制。高职(高专)院校招生录取采取春季高考、单独招生、综合评价招生等方式进行。春季高考,依据“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考试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录取考生。单独招生,以招生院校组织的考试成绩和中职学生学业水平考试为依据,参考高中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普通高中学生以学业水平合格考试成绩和职业适应性测试结果为依据,参考高中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 ——深化高校招生志愿填报和录取改革。春季高考按专业类别填报志愿和平行志愿录取模式,为考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自2017年起,夏季高考本科段招生,除提前批次外,实行同一批次录取。自2020年起采用“专业(类)+学校”志愿填报和招生录取方式,我省还将探索考生一档多投、多次选择的投档模式,增加高校与考生之间双向选择机会。 3 完善促进教育公平政策体系

《山东省2012和2014年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试行)》解读

《山东省2012和2014年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试行)》解读 一、每年两次“高考” 自2012年起,我省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实行以国家统一考试为主、面向不同学生类型的分类考试办法。实行春季和夏季两次考试,普通高中毕业生可根据自己情况,选择参加春节高考和夏季高考。 春季高考,维持目前的对口高职考试模式基本不变,重点面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同时面向普通高中学生,主要为高职院校选拔合格生源。考试时间为每年5月份。 夏季高考,即目前的全国普通高校统一入学考试,重点面向普通高中学生,同时面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考试时间仍为6月7、8、9日,由山东省招生考试院统一命题、统一组织考试,主要为本科院校选拔合格生源。 对于参加两次高考且成绩均达到高职院校录取分数线的考生,允许参加两类考试志愿填报。春季高考本科招生规模将逐步扩大。 二、体育测试进高考 2012年高考的最大变化是增加了体育测试内容,体育成绩满分20分。全省统一测试时间为4月下旬,我市由市教育局组织统一测试。 体育测试项目设置为:男子1000米、女子800米跑;立定跳远;掷实心球。2012年高考3个项目由考生任选2项,以后每年由省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在12月底依据教育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抽取第二年体育测试项目,提前向社会公布。 体育测试的项目分值为:男子1000米、女子800米跑满分12分,立定跳远满分8分,掷实心球满分8分。 身体残疾丧失运动能力、伤、病等考生,本人提出申请,经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核准后可享受照顾,予以免试,成绩原则上按当年全省应届毕业生考生体育平均成绩计算。不申请照顾的残疾考生,可进行测试,对参加测试的残疾考生进行加分奖励。 社会考生不计平时成绩,根据测试成绩按比例折合计算。对于男50岁以上、女45岁以上的考生,可申请照顾,予以免试。 2014年高考把体育课和体育活动平时成绩纳入高考,占一定比例分值。 三、2014高考模式大变 2011年入学的高一学生不再划分文理科,相应的高考政策也将有较大调整。自2014年起,普通高校考试招生科目设置和考试内容均有明显变化。 2014年,夏季高考将采用“3+X+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相关科目”模式。“3”指语文、数学和外语三个科目,是所有考生的必考科目。“X”指人文基础或科学基础。人文基础包

考研究生需要什么条件

在准备考研前,确定是否具有考研报考资格至关重要,教育部对于不同类型考生的具体要求是这样的呢?下面我们参照《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中关于报名的规定了解一下。 以下内容摘自《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准备2020考研的可以参照一下: 第十五条报名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三)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 (四)考生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考生录取当年9月1日前必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否则录取资格无效。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录取当年9月1日,下同)或2年以上的人员,以及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符合招生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学业要求的,按本科毕业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4.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第十六条报名参加全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按下列规定执行。 (一)报名参加法律(非法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第十五条中的各项要求。 2.报考前所学专业为非法学专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法学门类中的法学类专业[代码为0301]毕业生、专科层次法学类毕业生和自学考试形式的法学类毕业生等不得报考)。 (二)报名参加法律(法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第十五条中的各项要求。 2.报考前所学专业为法学专业(仅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法学门类中的法学类专业[代码为0301]毕业生、专科层次法学类毕业生和自学考试形式的法学类毕业生等可以报考)。 (三)报名参加法律(非法学)、法律(法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工程管理、旅游管理、工程硕士中的项目管理、教育硕士中的教育管理、体育硕士中的竞赛组织以外的其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第十五条中的各项要求。

全国建模竞赛一等奖 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问题

承诺书 我们仔细阅读了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竞赛规则. 我们完全明白,在竞赛开始后参赛队员不能以任何方式(包括电话、电子邮件、网上咨询等)与队外的任何人(包括指导教师)研究、讨论与赛题有关的问题。 我们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是违反竞赛规则的, 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明确列出。 我们郑重承诺,严格遵守竞赛规则,以保证竞赛的公正、公平性。如有违反竞赛规则的行为,我们将受到严肃处理。 我们参赛选择的题号是(从A/B/C/D中选择一项填写): 我们的参赛报名号为(如果赛区设置报名号的话): 所属学校(请填写完整的全名): 参赛队员(打印并签名) :1. 夏旭东 2. 刘小均 3. 陈卓 指导教师或指导教师组负责人(打印并签名): 日期: 2012 年 9 月10 日 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编号专用页 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全国统一编号(由赛区组委会送交全国前编号):全国评阅编号(由全国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问题 摘要 在研究生教育规模化趋势下,各高校对研究生的指标分配也呈现出多元化,高等学校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问题,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学科建设和科研成果的取得有直接影响。作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的首要环节,招生指标分配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对我国教育制度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统计中的相关分析理论,针对学科情况、科研情况、国家政策等因素对招生指标分配方案进行了调整,希望为研究生指标分配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针对问题一,主要是缺失数据的补充,利用已知数据选取合理的方法,建立理想的数学模型。根据对数据的细致分析,选择了距离判别分析法,建立模型将未知数据代入,得出数据如下: 级别的相关关系,本文通过Excel作图,直观地反映了招生人数和科研经费等各因素在不同年份的数值与岗位级别之间的关系,得出申请专利数和获奖数与岗位级别相关性较小,其余因素与岗位级别有较大相关性。 针对问题三,首先要确定201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总人数,根据2007-2011前五年的数据,建立灰色预测模型,预测出总人数。通过层次分析法确立的数学模型确定各岗位级别的权重,根据权重得出相应总人数。引入相对权重的概念,将各学科各岗位的权重确定,得到2012年招生名额分配的具体分配方案表。 针对问题四,结合各学科从2007到2011研究生指标分配名额趋势,从学科的特点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出发,分析出A,E,I,J,K学科是重点建设和发展的学科,B,C,D,F,G学科属于基础保持学科,而学科H虽然指标虽增长量很大,但波动性很大,因此在2012年各学科在分配指标的权重上有所差异。分别采取了线性拟合和时间序列不同的分析法,得出了调整方案。 针对问题五,前面的分配方案中,对研究生指标分配的因素还不够充分,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使分配方案更科学、更合理。通过招生计划的探讨,以及分配现状的分析,提出了从学校的学科特色、硕士研究生生源数量出发,提出采用基于加速遗传算法(AGA)的PP法,提取评价指标样本集的分类信息来确定各评价指标的分类权重,解决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编制中名额分配问题,实现研究生招生计划的科学分配以及研究生资源的优化配置。 关键词:判别分析层次分析主成分分析 GM(1,1)模型

山东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山东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推进我省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要求,现就深化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遵循人才培养和选拔规律,按照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有利于教育教学改革、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坚持问题导向,根据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体要求,深化我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提供有力保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基本原则。 ——立德为本。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个性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公平公正。加强宏观调控,改革体制机制,完善标准,规范程序,继续推行“阳光招生”,切实保障考试招生机会公平、程序公开、结果公正。 ——综合多元。注重人才评价的综合性和多元性,满足科学选拔人才和招生录取多样化需要,综合推进考试内容及方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录取办法和招生体制改革。 ——统筹协调。统筹规划各学段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协同推进考试、招生、录取各环节配套改革,促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协调发展。 (三)总体目标。 根据国家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统筹谋划,科学设计,稳步实施。在2015年实施考试招生制度专项改革的基础上,2017年启动高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试点,2020年全面推进,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考试招生体制机制,建立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山东实际的教育考试招生制度。 二、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确立我省教育考试招生基本模式。

我国当前收入分配不公平研究分析

我国当前收入分配不公平分析

————————————————————————————————作者:————————————————————————————————日期: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收入分配不公 摘要: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和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 都偏低,资本所得不断上升,劳动所得不断下降,现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都与此有关。从根本上看,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是收入差距扩大的深层原因。要解决收入分配不合理问题,就必须从初次分配开始,从根本上提高劳动者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弱化权力在要素市场的支配关系,减少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通过公共决策减小既得利益制度化的几率等。 关键词:国民收入;劳动报酬;居民收入;分配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与此同时,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表现在收入分配方面,国民收入分配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失衡,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两极分化有逐渐加大的趋势;在国民收入分配中,资本所得不断上升,劳动所得不断下降,现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都与此有关。这种状况不仅成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障碍,也将严重影响到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 一、收入分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居民收入差距两极分化 资料显示,过去二三十年,我国正经历着收入差距逐步扩大的趋势,不同人群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都发现了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1988-2007年,收入最高10%人群和收入最低10%人群的收入差距,从7.3倍上升到23倍。有专家断言,目前占全国20%的人占有全部财富的80%虽无从考究,但众多迹象表明,这种断言实不为过。 (二)劳动报酬和居民收入在整个分配中的比重过低 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和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都偏低,前者由1990年的53.4%下降到2007年的41.4%,后者由1995年的67.3%降低到2007年的57.5%。1996-2007年间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下降了10.93个百分点,其中有4.6个百分点是劳动者报酬下降造成的。数据显示,1997-2007年,我国GDP比重中,政府财政收入从10.95%升至20.57%,企业盈余从21.23%升至31.29%,而劳动者报酬却从53.4%降至39.74%。1996-2007年间,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下降了10.93个百分点。 (三)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不对称增长 被中央领导再三强调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指政府、企业和居民三者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的比例关系),在2009年形成了史上最紧张的局面。1992-2007年,政府、企业和居民收入分别增长了9.83倍、19.35倍和7.52倍。政府和企业初次分配收入增长速度均超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企业收入增长主要是本世纪以来比较快,超过了平均增长速度;而居民初次分配收入增长速度始终是最慢的,且低于平均增长速度,这是一种并不对称的增长。结果,在高速经济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2014年9月3日,《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印发。实施意见全文如下: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 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国发〔2014〕3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出全面部署,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明确要求。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考试招生制度不断改进完善,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考试招生体系,为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对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纵向流动、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一制度总体上符合国情,权威性、公平性社会认可,但也存在一些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主要是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区域、城乡入学机会存在差距,中小学择校现象较为突出,加分造假、违规招生现象时有发生。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现就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从有利于促进学

生健康发展、科学选拔各类人才和维护社会公平出发,认真总结经验,突出问题导向,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供有力保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坚持正确育人导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着力完善规则,确保公平公正。把促进公平公正作为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加强宏观调控,完善法律法规,健全体制机制,切实保障考试招生机会公平、程序公开、结果公正。 体现科学高效,提高选拔水平。增加学生选择权,促进科学选才,完善政府监管机制,确保考试招生工作高效、有序实施。 加强统筹谋划,积极稳妥推进。整体设计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促进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之间衔接沟通,统筹实施考试、招生和管理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先行,稳步推进。 (三)总体目标。 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

2020年考研招生工作管理规定:管理机构及其职责

2020年考研招生工作管理规定:管理机构及其职 责 2017年考研招生工作管理规定:管理机构及其职责 第二章管理机构及其职责 第九条教育部负责管理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其职责是: (一)研究制定招生工作的方针、政策、规定和办法,部署全国的招生工作,发布年度招生考试公告,组织实施并监督检查执行情况。 (二)会同国家有关部门制订并下达年度招生计划。 (三)确定硕士研究生招生全国统考、联考科目并审定考试大纲。 (四)监督、指导全国统考、联考科目的命题工作和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组织实施工作。 (五)公布组织单独考试招收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单位名单及其年度招生限额。 (七)组织招生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开展招生宣传和研究工作。 (八)推进招生信息公开,并对各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研究生招生单位招生信息公开工作进行监督。 (九)指导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调查处理招生工作中发生的重大问题。 第十条省(区、市)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负责本地区硕士研究生招生管理工作,统一领导协调本省(区、市)教育行政部门、教育招生 考试机构等部门按照职责开展相关招生考试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执行教育部关于招生工作的方针、政策、规定和办法,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订必要的补充规定,报教育部备案并组织实施。

(二)建立健全研究生招生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加强队伍建设。根据新形势和日益增加的工作任务要求,合理设置负责研究生招生 工作的专门常设机构,合理确定研究生招生工作人员的编制,配备 必要的专职研究生招生工作人员;做好本地区招生工作人员培训工作。 (三)组织本省(区、市)招生单位制定发布招生章程和招生专业目录。 (四)组织并做好试卷印制及保密、保管工作,确保试卷绝对安全。 (五)做好考生的信息安全保密工作。 (六)设置报考点和评卷点,组织报名、考试、评卷等工作,根据教育部要求按时、准确、规范上报有关信息数据。 (七)全面负责本地区考试安全工作,及时处置与本地区有关的考试安全突发事件。省(区、市)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主要负责人对考 试安全工作负领导责任,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分管领导是第一责任人,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主要负责人是直接责任人。省(区、市)高等 学校招生委员会相关部门的分管领导对本部门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职责范围内的工作负全责。 (八)按有关规定开展招生信息公开相关工作,并对本地所有研究生招生单位招生信息公开工作进行监督与管理。 (九)协调并监督检查招生单位和报考点的考试招生工作,调查处理本地区考试招生工作中发生的问题。发现重大问题应立即向所在 地省级人民政府和教育部报告。 (十)根据考生申请,对招生单位信访答复情况进行复查。 (十一)依法维护考生和招生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 (十二)组织开展招生宣传、咨询和研究工作。 第十一条招生单位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 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和国家下达的招生规模,拟定本部门所属各招生单位的招生计划,对所属招生单位的考试招生工作进行监督管

什么是收入分配制度

什么是收入分配制度?? 收入分配体制简单地说就是一个社会或地区在一定时间段内劳动者创造出的社会总价值按照什么样的原则在各个参与价值创造的主体间进行分配。 一般有几点具体表述: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收入分配过程包含不同的环节和阶段,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相应地,收入分配格局也可以划分为初次分配格局和再分配格局。个税不再以个人收入为准,而是以家庭收入征收。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具体举措是在初次分配中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则。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提高最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加快对国有垄断企业改革,完善价格听证制度等;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完善财税体制改革,调节过高收入者收入,创造条件让群众拥有更多的财产性收入,发放财政补贴,加强对基础公共设施投入力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私人慈善事业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三次分配”体系建立等等 为什么要加快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 因为:城乡差距问题 一,城乡收入差距近几年呈扩大趋势 到了2010年,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4——聚焦民生》显示,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比为3.23:1,成为世界上城乡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 二,教育差距同样触目惊心 一、教育经费 我国的教育投入本来就少,始终徘徊在国民生产总值的4%之下,远远低于世界各国5.1%的平均水平。而有限的投入在分配上又存在着诸多不合理之处。2006 年,占全国总人口60%以上的农村只获得全部教育投入的23%。 二、收入群体享受教育资源不均 在重点中学,干部、知识分子和高收入家庭子女占学生总数的70%以上,在高等教育阶段也占绝大多数。农民子女的比例随着院校层次的升高而降低。 三、教师素质 在全国范围,东西中小学教师学历总体平均相差三十个百分点左右,2006 年全国小学具有专科以上学历教师,农村占47.49%,比城市低31 个百分点;全国初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在农村是24.34%,比城市低约38 个百分点。农村教师队伍整体存在着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的问题。 四、教师年龄结构 在年龄结构上,农村小学年轻教师偏少。2006 年全国共有49.9 万代课人员,主要集中在农村小学,其中,75.9%分布在中西部农村小学。农村小学教师工作生活的环境相对于城市小学来说非常差,条件也相当困难,老教师不断退休,新教师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农村小学任教,造成农村小学教师紧缺。

北京市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doc

达州市2010年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物理与化学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2页;第Ⅱ卷3至6页为化学试题,7至10页为物理试题。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按要求填涂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号的答案标号涂黑,不能将答案答在试题卷上。 3.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8题为化学题,9-16题为物理题)在每小 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海水晒盐 B.“可燃冰”燃烧 C. 浓盐酸挥发 D. 洗洁精除油污 2. 我国有端午吃粽子的风俗,“返青粽叶”包装的粽子中含有硫酸铜,误食这样的粽子有害健康。硫 酸铜属于 A. 混合物 B. 氧化物 C. 盐 D. 酸 3. 工业酒精中常含有甲醇(CH3OH),误食后会使人眼睛失明,甚至死亡。下列有关甲醇的说法中不 正确的是 A. 甲醇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 甲醇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3∶1∶4 C. 甲醇由甲醇分子构成 D. 一个甲醇分子中共有5个原子 4. 实验测得下列四种溶液的pH如图1所示,其中溶液呈碱性的是 A. 氯化钠溶液 B. 稀硝酸 C. 硼酸 D. 碳酸钠溶液 5. 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从t1℃升温到t2℃,仍是饱和溶液 B. 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 C. t1℃时,甲和乙各30 g分别加入80 g水中,均能恰好完全溶解 D. t2℃时,在100 g水中放入60 g甲,形成不饱和溶液 6. 下列关于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切过泡菜的菜刀比置于潮湿空气中的菜刀更易生锈

收入分配方案分析

论我国收入分配方案 国民收入分配的三大主体包括政府、居民和企业,这三大主体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份额的具体情况称之为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国民收入分配关系包括两个不同的方面,一是国家和企业支配的部分与直接分配给个人的部分二者之间的比例关系;二是在居民之间收入数量的差距问题。前者是要回答整个国家积累或投资与消费的关系问题,后者则是回答正确处理个人之间的收入差别问题。二者的分配关系是否正确,都关乎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影响着千家万户。前者属于正确处理生产发展与消费水平提高的关系,涉及长远发展与当前利益、国家整体利益与居民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后者则属于是否符合社会主义现阶段的按劳分配为主体、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分配原则,也就是是否符合在这种关系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公平、公正等权利原则。 一、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现状 (一)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不断缩小而企业和政府所占比重不断扩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计算,1992年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政府、企业和居民所占比重分别为20∶19∶73,2008年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政府、企业和居民所占比重分别为20:22:56。 (二)居民总体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根据统计局的数据,2010年城镇居民中20%最高收入组(82475.6 元)是20%最低收入组(15233.4 元)的5.4倍,农村居民中20%最高收入组(14049.7 元)是20%最低收入组(1869.8元)的7.5倍。根据财政部的调查,当前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已经达到“高度不平等”状态,10%的富裕家庭占城市居民全部财产的45%。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已由改革开放前的0.16 上升到目前的0.47 ,不仅超过了国际上0.4 的警戒线,也超过了世界所有发达国家的水平。由于部分群体隐性福利的存在,有专家认为我国实际收入差距还要更高。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127 个国家近年来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的指标表明,基尼系数低于我国的国家有94个,高于中国的国家只有29个,其中

深化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深化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Implementation plan of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exa mination and enrollment system 汇报人:JinTai College

深化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前言:公务文书是法定机关与组织在公务活动中,按照特定的体式、经过一定的处理程序形成和使用的书面材料,又称公务文件。本文档根据公文写作内容要求和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1、高考改革主要想解决哪些问题? 一是扩大考生和高校双向选择权。把更多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学习潜能;有助于学生发现专业性向,合理规划学习及发展方向;同时,也有助于减轻学生学习心理负担,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把更多的选择权交给高校,有助于高校选拔适合自身培养要求的学生,有助于高校及学科专业办出特色,实现多样化发展。 二是推进综合评价选拔。统一高考招生实行高考与学考、必考与选考相结合,高职提前招生实行高中学考或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相结合,单独考试招生实行文化素质与职业技能相结合,三位一体招生实行统一高考、高中学考和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各类考试招生模式均强调评价选拔的综合性,推进人才评价选拔从单一向综合转变。

三是弱化一考定终身现象。多种考试招生模式给学生提供了多种升学发展选择通道;自主选择选考科目可实现“考其所长”、“考其所好”;使一次考试的重要性降低,一考定终身得到弱化。 2、改革贯穿的教育理念是什么? 我省这次设计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着力彰显选择性教育理念,以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利于高校科学选拔人才、利于维护社会公平公正。 好的教育,必然是在学生、学校不断选择中实现的。近几年,我省推行的深化高中课程改革已经贯彻了这一思想,并已取得明显成效。高考招生改革强调把更多选择权交给学生和学校,旨在实现教育改革从选课到选考的进一步推进。在方案设计中,首先考虑是否有利于学生选择,是否有利于高校自主权扩大。通过学生学校的双向选择,促使招生公平从已有的程序公平、机会公平进一步走向内容公平。 3、高考科目有什么变化? 20xx年起,统一高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不分文理,其中,外语考试一年举行两次,另外一次安排在每年

201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录取细则

建筑学院201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录取细则 、 复试程序: 一、报到 报到时间:2013年3月30日上午7:30时。 报到地点:华南理工大学北校区(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381号)27号楼一楼大厅。 报到手续: 1.领取档案袋,填写封面上的个人信息。 2.验证:应届生须持学生证、二代身份证、大学成绩单的原件及全部复印件;往届考生须持毕业证、学位证、二代身份证、大学成绩单的原件(或加盖档案单位红章的成绩单复印件)及全部复印件接受审查。 3.领取《报到验证流程表》、《调剂申请志愿表》(报建筑学、城乡规划学的考生)。 4.于8:30~8:40全体考生集中到27号楼一楼多媒体室,宣布考试纪律和有关事项。报考建筑学、城乡规划学的考生填写《调剂申请志愿表》并交表。 5.于9:00分进行专业笔试。 二、面试 下午2:30所有考生到二楼多媒体室集中待考,须交出手机等通讯工具。 下午3时开始按专业分组进行面试,考生在监考老师引领下陆续进入面试考场面试。 纪律要求: 1.面试期间等待的考生须在27号楼二楼多媒体课室集中,不得随意外出; 2.面试完毕的考生须到一楼多媒体课室集中,不得随意外出,待全部面试完毕后才能离开。 三、公布 3月31号上午9:00~10:00在27号楼一楼大厅公布面试成绩和拟录取名单,拟录取考生领取《拟录取志愿书》、《选择导师志愿表》、《体检表》前往校医院体检。 四、调剂复试 1.报考建筑学、城乡规划学的考生复试前须填写《调剂申请志愿表》,只能选择一个调剂专业或选择放弃调剂。 2.原报考城乡规划学选择申请调剂到城市规划专业学位者,不另行调剂面试,其复试成绩作为调剂录取成绩使用;选择申请调剂到风景园林学和风景园林专业学位者须另外参加调剂面试,调剂面试的时间为31日上午9点,地点在27号楼。 五、办理手续 4月1日下午3:00前,拟录取考生把《报到验证流程表》、《拟录取志愿书》、《选择导师志愿表》交回,并领取《政审表》《调档函》《录取协议书》。地点:27号楼一楼学院团委与学生工作办公室。 复试方式:

论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意义和措施

论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意义和措施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在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收入差距也在明显扩大,也由于这原因,社会出现了各种的社会问题。当前,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已成为我国现阶段发展生产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关健任务。在此我们探讨一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带来的现实意义及具体的改革实施措施。 自从党的十六大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特别是其中的收入分配问题,为此提出了一系列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公正收入分配制度的新措施。上述措施的实施对于遏制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进而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尽管如此,我国收入分配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收入差距大,分配关系紊乱,制约机制缺失等。 首先,收入差距过大,严重影响到经济和社会发展。高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走低,低收入群体的支付能力不足。一般来说,初次分配造成收入不平等,再分配缓和并缩小不平等。但我国当前的再分配却加剧了不平等,公共服务在城乡、区域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不平等问题尤为突出。 这其中包过1.尽管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一定缓解,但是城乡收入差距仍然过大。2.农村区域间收入差距过大,而城镇区域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根本改变。3.行业收入差距过大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其次,收入分配关系紊乱,直接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自从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之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在我国建立起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分配制度随之也在我国建立起来,即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尽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逐渐在我国建立起来,但是收入分配制度在现实中却没有得到有效的体现,造成收入分配关系紊乱,直接导致收入差距扩大。其表现在1.政府过多涉入收入初次分配。2.相关劳动法令得不到有效执行,劳动者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 最后。制约机制缺失,缺乏对收入差距的调节。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障存在许多问题,阻碍了它们收入分配功能的发挥。1.个人所得税对收入差距调节不

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

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 摘要 高等学校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问题,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学科建设和科研成 果的取得有直接影响。本文针对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问题建立层次分析模型,提出了合 理的分配方案,并得出了2012年招生指标的分配方案。 针对问题一,补充缺失数据,对教师岗位级别的划分,明显属于归类问题,因此本文利用招生人数、科研经费、发表中英文论文数、申请专利数、获得优秀论文数量描述样本属性,建立朴素贝叶斯分类模型,通过MATLAB编程得到教师属于各级别的概率,概率最大者即为该教师所属岗位级别。最终得到结果如下:18、103、110、123、150、168、274、324、335、352分别属于4、5、5、7、3、1、1、3、6、5。 针对问题二,以教师岗位级别为指标,分析统计规律,首先利用Excel求得各量的均值并作图,然后利用SPSS分析岗位级别与其他各量的相关性,得出岗位级别与其他指标的统计规律。 针对问题三,本文建立以各岗位级别分配人数为目标层,以招生人数、到账经费、年均发表中英文论文篇数等指标为准则层,以各岗位级别招生人数的比重为方案层的层次分析模型,通过模型求解得到了其各岗位级别权重系数,进而利用2012年的预测招生总人数确定了2012招生指标预分配方案。 针对问题四,考虑学科特点,参照问题三同样建立层次分析模型,得到各学科权重 系数,进而对预分配方案进行调整。 最后,联系实际,添加就业前景与招生能力等指标,建立优化模型,拟对方案作出 进一步调整。 关键词:朴素贝叶斯分类层次分析法Spearman检验指标分配方案MATLAB 一、问题重述 高等学校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问题,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学科建设和科研成果的 取得有直接影响。特别是2011年研究生招生改革方案中,将硕士研究生招生指标划分 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类。这一改革方案的实施,给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带来发展机遇的同 时,也给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的优化配置提出了新的思考。 附件的数据是某高校2007-201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实际情况。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 主要根据指导教师的数量以及教师岗位进行分配。其中教师岗位分为七个岗位等级(一 级岗位为教师的最高级,七级岗为具备硕士招生资格的最低级)。另外数据表还列出了 各位教师的学科方向,2007-2011年的招生数,科研经费,发表中、英文论文数,专利 数,获奖数,获得校、省优秀论文奖数量等信息。 请你参考有关文献、利用附件的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并解决下列问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