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区域经济政策学考试自己整理

《区域经济政策学考试自己整理

《区域经济政策学考试自己整理
《区域经济政策学考试自己整理

微观经济政策:主要是针对市场失灵而设计的干预工具,例如价格管理、反垄断政策、公共产品政策和再分配政策等,也称为微观管制。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调节社会经济活动总量及其结构,以减轻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国际收支政策等。

经济政策:国或政根特定的客观经济发展问题和经济规划规律的要求,对经济行为进行规范、引导、激励、约束的规定与工具。区域经济政策:称为区域政策,是政府干预区域经济的重要工具之一,通过集中安排,有目的地对某些类型的问题区域实际倾斜,以改变由市场机制作为所形成的一些空间结果,促使区域经济发与区格局协调并保持区域分配合理。

问题区域——也称为问题地区,是由中央政府区域管理机构依据一定的规则和程序确定的受援对象,是患有一种或多种区域病而若无中央政府援助则难以靠自身力量医治这些病症的区域。

区域战略——是国为实其宏观目标而确定的经济、人口、环境等如何在空间上组织的明确计划,是一个重点空间蓝图性谋划,如西部大开发战略等。

自然增长率:主要是指劳动与资本可供利用量、技术存量,可利用的技术进步等因素确定的潜在经济增长力,是在长期内人口增长和科技进步所允许达到的最大增长率,是由最佳的储蓄率和资本/产量比率决定。有保证的增长率——又称合意增长率,是企业家根据对收入与需求的趋势预期认为合理的增长率,是由合意的储蓄率和合意的资本/产量比率决定。

区域分工,指一国内各区域在充分利用区域内优势的基础上实际区域专门化生产,并通过区际交实现其专门化部门生产的产品价值并满足自身对本区域不能生产或生产不利的产品的需求,从而扩区域的生产能力,以图增区域利益。

后发优势:即落后区域可通过外溢效应和学习获得比发达区域更快的人力资本增长速度,从而赶上发达区域。效率工资——即货币工资增长率与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之比。

区际外部性——是指一个区域的经济活动对其他区域产生的不由其考虑或承担的或正或负的影响,如一个区域造林命名其他区域的水土流失减少、一个区域生产的污染物损害其他区域的生产与生活环境、一个区域的产量增加或价格下调使其他区域的生产函数或消费函数改变等都是区际外部性。

信息不对称:是指在经济博弈中的一些参与方拥有而另一方不拥信息或不同的参与方所拥信息的量与质存在差距。

专门的职能部门模式:专门的职能部门模式是指区域政策由特定的中央政府来制定实施的制度模式。单一制国家一般采用这种模式,例如法国与意大利。

联合的职能部门模式:联合的职能部门模式是指区域政策由中央政府内的几个部门联合运作的制度模式,这种模式主要见于英国、瑞典与丹麦等国。

区域政策组织——是指在一个规范的框架内相互作用的一系列区域政策行为主体及其相互关系安排。

区域政策程序:所谓区域政策程序是规范区域政策制定、实施、监督与评价的一套具体规则,包括区域政策制定程序和监督与评价程序。协商程序:要求欧洲议会,并将意见转达理事会,层层传递方式:由高层管理层向基层一层层传递信息的方式。

项目自我监评——是指项目执行者或受益者对区域政策项目的实施过程与结果的一种自我评价。

区域划分——指区域边界的识别,在区域政策研究中指标准区域与问题区域的识别。

功能区域——功能区域又称“节点区域”或“极化区域”,是指有一定的功能内聚性、各组成部分相互依赖的空间单元,其重视的是各组成部分的功能联系而非同质性。

匀质区域——匀质区域又称同质区域,是在某些标准方面有同一性的空间单元;

标准区域:是指名称被标准化并被编码的、范围相对固定的、作为区域政策与规划制定基础的多级规划区域体系。

区域政策目标——指运用区域政策工具解决区域问题时所要实现的目的的明确表述。

区域政策战略——是指为解决区域问题而明确的区域政策目标的大致方向,是以区域战略为基础、

决定区域政策具体目标与工具类型的战略性选择,通常也称为区域政策界线。

捐赠者偏好:指区域政策资源的原始捐赠者(社会中的富有的纳税人)对政策取向的个人意愿表达。开放目标—是确定反映区域问题的现状指标提高或降低的总体的目标,如提高问题区域的就业水平、缩小区域差距等。

区域政策工具——是指为实现区域政策目标而运用的、针对区域问题的具体方法与措施。

协调政策工具——指为避免政策资源浪费而慎重组合各种工具、协调政府政策的措施。

间接援助——是将问题区域而不是问题区域内的企业或其他主体作为区域政策工具作用的直接对象,通过在问题区域内创造良好的投资与经营环境而间接地援助问题区域内的企业。

发展基础设施——是政府运用财政资源直接参与或通过制定优惠规定鼓励私人企业投资于问题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是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来提高问题区域对企业的吸引能力的一种常用的政策措施。

区域政策包——是针对具体的区域发展项目组而选择与组合的一揽子区域政策工具。

区域政策基金工具将各种区域政策资源纳入一个基金框架中进行统一安排,是协调政策工具矛盾的一种有效方法。

项目自我监评:项目自我监评是指项执行者或受益者对区域政策项目的实施过与结果的一种自我评价。

地区团队监评:为了保证地区的需要和关注的问题在监督过程中得到反映,需要组建、扩大或确认地区监督与评价团队。

区域团队监评:区域团队是多方参与、广泛包容并与地区团队相互影响的区域监督与评价组织。

企业布局惰性—指某一企业一旦布局于某一个区域,就难以通过迁移的办法改变其区位,或者即使能迁移,也会因成本太高而得不偿失。

内城地区——指首都或其他大都市的中心地区,在控制聚集体发展政策与城市郊区化的双重作用下,城市内部发展过程中空间分化加剧所导致的新问题区域。

区域政策:是地方政按照中央政府区域管理机构的要求而制定与实施的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措施与工具。

子区域政策是地方政府按照中央区域管理机构的要求而制定与实施的本地经济发展的措施与工具自主的地方政策——是在地方发展战略框架内自主制定和鼓励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措施与工具。

区域政策评价——是根据既定程序与方法,在区域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中或政策项目完成后对区域政策方案、工具或项目的预期或实际效应和效益进行分析研究,以提高区域政策的合理性与作用。

区域政策效益是为综合评价区域政策工具或项目而确定的,反映关键的评价问题的指标,包括适用性、效率、效果、效能和可持续能力。

替代效应指区域政策对繁荣区域所产生的降低需求压力的影响,这是由于区域政策通过鼓励企业外迁将这类区域的劳动力需求导向了问题区域。

收入效应——指区域政策对所有区域所产生的增加需求压力的影响。

区域政策干预逻辑:指一组假设的因果关,假定一个区域政策干预会取得什么效应和实现效应的方式。

自上而下原则——所有援助是依据事先确定的总体目标来安排的。

自下而上原则——由利用各种政策手段或资源收入的管理机构或项目实施人员执行政策措施。

优劣机威——所谓SWOT分析,是研究一个区域或项目目前的优势、劣势以及未来的机遇和威胁。成本利益分析——是比较一个项目的所有社会与私人成本,以判断利益是否超过成本以及超过了多少。成本效果分析——要依据成本利益分析中用到的同样原则来量化一个项目的成本与利益,但不需要将利益转换为通用的货币单位。

部分方法——是用某些数量技术,对区域政策的结果和具体影响进行评价,以说明区域政策的具体目标是否实现。

综合方法——是对各种政策工具的全部成本与利益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这种分析有利于事前选择最佳的区域政策工具和项目以及事后对所运用的政策工具及其组成部分的效益进行评估。

成本利益分析——需要将区域政策的所有成本同所有利益进行对比,以估算其社会价值,并同其他能实现同样结果的政策进行对比。

沿海发展战略——是“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简称,其基本要点是:充分利用沿海地区的优势,面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五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功能区域:功能区域又称“节点区域”或“极化区域”,是指有一定的功能内聚性、个组成部分相互以来的空间单元,其重视的是各组成部分的功能联系而非同质性。

标准区域:是指名称被标准化并被编码的、范围相对固定的、作为区域政策与规划制定基础的多级规划区域体系。

地区繁荣是指政府选择问题区域内的地区作为政策作为对象,其目的是促进整个地区的社会经济繁荣。人民富裕:是指政府选择问题区域内的人口为政策援助对象,着眼于解决这些人口的事业、贫困、教育和卫生等方面的问题。

“八七扶贫攻坚”是指从1994年到2000年,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力争用7年左右的时间,到2000年底基本解决当时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效率,就是指收益与成本的比率最大化,或者指实际的产出与最大可能查处之比最大化。

简答题

1.区域经济政策与一般经济政策的关系?

1、两者在理论上有共同渊源。

2、区域经济政策应该属于经济政策大家庭中的一个成员,

3、区域经济政策工具与宏观和微观经济政策工具有类似之处,

4、由于一般经济政策不会有目的地考虑空间问题,区域经济有着与一般经济政策不同的突出特点,只有区与宏观经济政策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相互支持,政府干预经济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2.简述从不同角度划分区域政策。

(1)从工具性质角度,区域政策可分为奖励政策和限制政策。(2)从作用对象角度,区域政策可分落后区域政策、萧条区域政策与膨胀区域政策。(3)从作用层次角度,区域政策可分为宏观区域政策与微观区域政策。(4)从作用功能角度,区域政策可分为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和区域经济关系协调政。

3.简述区域经济政策的特点:

1、积极的区域倾斜,

2、高度集中化。

4.为什么确定区域政策目标比较困难?

1、一些目标不容易量化,平等、协调等目标很难用单一指标量化。

2、目标的具体程度不易把握。

3、平等与效率有时不可能兼顾,要考虑各个区域、各个阶层的利益,以进行综合权衡,是政治妥协的结果。

4、问题区域有多种类型,有多样性特点。

5.空间经济研究的三个阶段:

1、记述阶段,主要研究“什么地方有什么”。

2、解释说明阶段,主要研究“为什么”。

3、规划发展阶段,主要研究“那么该怎么办”。

1、区域经济“囚徒困境”的实质是什么?

具有理性的各区域利益主体选择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结果却导致区域与社会整体的无效率。

2.简单分析三种不同的职能部门模式

分立的职能部门模式是不可取的,专门的职能部门模式和联合的职能部门模式各有所长,也就是说,将区域政策统一在一个专门的部门中或将区域政策活动分解到几个部位都是可行的模式,两种模式各有长处。专门的职能部门模式可使区域政策行动高度统一协调,而联合的职能部门模式既可在一

定程度上保持政策的统一与协调,又可充分发挥有关部门与地区在区域政策决策中的作用。

1. 分立的职能部门模式的缺陷

(1)部门间的区域政策经常会发生矛盾,各部门的利益与目标不尽相同,矛盾甚至是冲突难以避免;(2)有可能造成区域政策项目重复,浪费公共资源;(3)区域或地方争取区域政策资源的成本大。

3.简述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中央政府与区域层次国家管理机构间以及地方政府区域层次的国家管理机构间的关系。

(1)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是区域政策组织中的最重要的关系之一。

在集权制国家,地方政府处于从属于中央政府的地位,没有最终决策权,其区域政策行动要以中央政府决策为依据。但在一些联邦制国家,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要复杂一些。

(2)中央政府与区域层次的因家管理机构的关系区域当局主要从事援助分配与采纳的决策进行控制与监督。它们还就小规模项目进行独立的决策,其所能决定的最大投资规模与援助的性质通常由中央政府确定。区域当局一般是中央政的一个部门或派出机,必须接受中央政府统一领导。(3)地方政府与区域层次的国家管理机构间的关系区域层次的国家管理机构即区域当局是管理跨地区行动与问题的机构,直接隶属于中央政府,或者是中央区域管理机构的派出机构。这种机构与地方政府之间会形成密切的合作关系,同时会引导、协调与约束地方政府行为。

4.区域政策程序包括的那几个方面?

区域政策程序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并互作用的过程,包括四个方面:首先是议程设定,也就是明确问题并确定区域政策目标;其次分配各种政策资源;最后是政策监督与评价。

6.完善、有效的监督与评价程序包括哪些方面?

完善、有效的监督与评价程序包括区域政策项目自我监督与评价、地区团队(local teams)监督与评价、区域团队(regional teams)监督与评价、国家团队(national team)监督与评价及各种监督与评价间的相互参照、对比与影响。

1.确定区域经济政策方向需要具备哪些基本前提?

1,需要专门的职能部门负责(2)需要标准区域与问题区域区划体系(3)需要有一个平衡经济、政治与民族问题的长远战略(4)需要区域经济研究者,政府职能部门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5)需要建立定期调整机制(6)需要一定的政府基金作为支撑手段

2.选择衡量问题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可获得性可接受性可比较性明确性

3、区域划分经历的阶段?不同类型的问题区域识别分别对应于何种类型的区域划分?

落后、萧条属于匀质区划分问题,膨胀拥挤属于功能区域划分

4.标准区域划分依据的主要原则

标准区域划分依据的主要原则有:(1)同质性,即同一个区域内各地区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2)内聚性,即每个标准区域都应有一个中心城市作为核心;(3)行政可行性,即标准区域界线应尽可能不打破行政区界线;(4)历史性,即标准区域应兼顾地区间已经形成的传统联系与文化特色;(5)系统性,即标准区域应该是一个多级系统;(6)完整性,即每个标准区域应具有一定的实力,而且各区域的规模不能相差太大。

5、作为功能区域的问题识别方法主要有哪些?

空间相互作用分析与流分析

1.区域政策战略的几个重要选择是什么?

区域政策战略选择可分为区域间选择问题与问题区域内选择问题两个方面。

区域间选择问题主要有:是“移民就业”还是“移业就民”?是重“最困难区域”还是重“潜力最大区域”?

问题区域内部选择问题主要有:是“繁荣地区”还是“富裕人民”?是重“充分就业”还是重“结构优化”?是“全面扶持”还是“发展增长极”?

2、移民就业选择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1、区域不能完全将希望寄托于人口迁移。

2、发达地区的成熟会对传统工业产生种强大的推力4、.开放目标与封闭目标的关键区别是什么?

开放目标与封闭目标的关键区别在于;前者只规定了一个大致方向,可能没有具体的量化指标,而后者必须是具体的、可测算的,可实现的、恰当的、有时间限制的。

7.区域政策目标量化包括哪几个方面?

政策目标量化包括三个方面:(1)为每一个目标确定数量标准;(2)说明目标实现的时限;(3)给予每个目标一个权重,以确定各个目标的优先顺序。

8.区域政策制定者不愿意量化目标的原因是什么?

区域政策制定者不愿意量化目标,原因有三个方面:首先,明确目标后若不能实现目标、政策制定者会有政治风险。第二,监督与评价区域政策存在操作上的困难。第三,监督与评价方法选择也是一个难题。

9.区域政策目标协调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区域政策的初衷是消除区域间利益矛盾,但在现实中区域政策往往也是区域利益矛盾的重要诱因之一。因而,在确定区域政策目标时,就必须考虑可能发生的目标矛盾及其引起的利益矛盾,主要有国家利益与区域目标间的矛盾、总体效率与区域平等间的矛盾以及区域间目标的矛盾。

10.解决目标选择矛盾的观点是什么?

关于如何解决这种目标选择矛盾,有三种观点:强化政府干预、强化市场机制作用、折中方法。效率,就是指收益与成本的比率最大化,或者指实际的产出与最大可能产出之比最大化。

1.简单介绍协调政策工具的分类。

协调政策工具可分为辖区内协调工具与辖区间协调工具两种。

辖区内协调工具可分为两种:1,不同微观政策间协调,如在一个区域内协调运用布局控制和投资鼓励政策;2,宏观与微观政策协调,如投资鼓励和在基础设施项目上的财政支出的协调。

辖区间协调工具包括两种:1,中央与区域开发机构间政策协调;2,区域开发机构同地方间政策协调。

3.拨款的会产生哪些效应?

对问题区域内的企业拨款有两种方式,即资本补贴和劳动力补贴。一般而言,资本补贴与劳动力补贴会产生多种效应,主要有劳动力替代效应、产出效应和间接与长期效应。

4.为什么需要将直接援助与间接援助结合起来使用?

直接援助难以解决企业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在现实中,许多问题区域的新企业倒闭率非常高,特别是在宏观经济不景气时期。而且比较普遍的问题是,直接援助有可能使得企业产生严重的依赖性,一旦政府不能持续地对其予以援助,企业就会马上陷入困境。此外,从经济公平的角度来说,对企业的直接援助有可能损害市场公正。正因为如此,许多国家的政府将改善问题区域投资环境的举措作为和直接援助同样重要的区域政策工具。从长期来看,这类政策工具更加有效。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越来越重视区域政策的间接援助工具。

5.科技园区的基本构成与功能。

第一,必须有一个管理团队,这个管理队伍一般代表政府;第二,以大学为基地,大学是技术创新企业成长的源泉;第三,为园区内企业或组织提供增值服务的部门;第四,为企业或组织提供高质量的空间;第五,在园区内孵化并衍生新的企业;第六,吸引区域外的企业;第七,对区域经济发展与现代化产生积极的带动作用。

6.科技园区作为区域政策工具的作用。

科技园区作为区域政策工具,有两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主要作用是积极支持与推动地方创新型企业的创办,并提高现有地方企业的竞争力。

第二,次要作用是为外商投资提供有足够吸引力的空间。

7.工业园区与科技园区的异同

工业园区与科技园区都是综合发展问题区域经济的重要措施,都以选定的区位为基础,以促进产业发展为重点。两者的区别是明显的。首先,园区的组织结构不同。其次,园区的产业发展方向不同。再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存在差别。

8.美国联邦政府区域援助工具案例分析的基本结论

第一,具体工具的目的对象非常明确,预算规模也有明确规定。

第二,奖励工具是常用的,其中拨款与贷款是常见的,而且间接奖励与直接奖励是结合在一起的。

第三,美国的区域政策工具主要是针对落后与衰退的农村地区,这是缩小区域差距的根本出路。

第四,在政策资源分散时,需要一个协调机制,而且协调机构与掌握资源的机构应该是分设的,协调机构没有分配资源的权力,但有影响决策和权力。

9、总结盖尔森基兴科技园区案例的经验与问题

成功因素:1、有吸引力与市场影响的思路。2、外部的支持、3、合作的地区环境

制约因素:1、太阳能技术市场仍然较小。2、rud能力不足 3、制度环境。4、就业效应有限

第七章问题区域发展和地方发展政策协调

2.萧条区域的发展政策萧条区域的发展政策主要有如下几种:改善区域投资环境、鼓励经济中心和发达城市地区分散经济活动,引入跨国公司、发展新兴工业和转岗再培训等。

3.如何支持自然条件极端区域的发展?支持自然条件极端区域的政策措施主要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建设高质量住房以及社会和文化服务设施、注重环境保护和给予税收特权等。

6.地方发展政策与区域政策之间的矛盾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地方发展政策与区域政策之间的矛盾主要:第一,区域政策本质上是“抽肥补瘦”,被“抽”者与被“补”者都会在区域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中为本地的利益而讨价还价,并通过制定本地区的发展政策争取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第二,两种政策目标之间存在不可避免的冲突。第三,在区域制度基础不完善时,地方发展政策会利用区域政策的漏洞,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打擦边球”,导致国家区域政策在地主层次上遇到执行障碍。

7.区域合作政策的作用和重点是什么?

区域合作政策的作用在于:充分发挥一个区域的现有资源与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区域分工;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寻求区域共同发展而不是单个地区发展的机会。

区域合作政策的重点,即内生发展与外生发展。内生发展是在区域内部生长起来的经济活动,如新创立企业或者扩张现有企业。外生发展,是由来自区域外的投资所导致的发展,如国外跨国公司在区域内建立的新工厂。

8.为什么促进内生发展比单纯吸引外生发展更有效?首先,由于来自不同地区和部门的参与者众多,难以形成有效的合作格局。其次,对某些地区来说,将提高区域的竞争优势而不是自身地区的竞争优势放在首位,有一定困难。再次,区域合作不能影响所有经济增长因素。

1.区域政策评价具有什么特点?在区域政策研究中,区域政策评价具有五个方面的特点:(1)分析性(2)系统性(3)可靠性(4)问题指向性(5)用户推动性。

#2.简述进行区域政策评价的原因。进行区域政策评价有三个具体原因:第一,改善管理,第二,提高可说明性,第三,评价也用来改善对财政资源在各种组织的分配。

#3.区域政策评价方法选择的难点是什么?

第一,区域政策目标不明确

第二,区域政策并不是唯一影响经济空间中的区域运行轨迹的力量。

第三,为确定区域政策项目的效应之间的因果关系,需要运用一些方法,但对这类方法存在争议。

第四,对能否运用综合的分析方法长期存在争论。

第五,区域政策评价中存在数据问题。

4.区域经济政策评价方法的分类。

依据评价的不同阶段,可将区域政策评价方法分为安排阶段、观察阶段、分析阶段与判断阶段的方法。依据评价所能利用的时间和预算经费多少,区域政策评价方法可分为:时间长、预算多的方法,主要有经济计量模型、成本利益分析与成本效果分析等;时间短,预算少的方法,主要有案头研究、访谈与座谈会等;中等时间与预算的方法,主要有案例研究、调查、专家团等。

依据评价方法的应用方式,根据戴蒙德与斯彭斯的意见,区域政策评价方法可分为三类:

一是间接方法;二是部分方法;三是综合方法。

1.中国区域战略的变化分为哪五个阶段?

其中改革开放之前可分为三个阶段,改革开放后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内地建设战略阶段(1949-1964年)第二阶段:三线建设战略阶段(1965-1972年)

第三阶段:战略调整阶段(1973-1978年)第四阶段:沿海发展战略阶段(1979-1991年)

第五阶段:协调发展战略阶段(1992年至今)

2.中国的区域问题在不同的战略阶段主要表现是什么?

“内地建设”、“三线建设”和“战略调整”这三个阶段始终没有明确的区域政策支持,主要表现有:1、没有明确的区域政策机构与决策程序。2、没有科学的区域划分框架。

3、政策工具单一。

4、缺乏有效的监督与评价机制,造成大量政府资金浪费。

3.不同时期的主要区域问题

改革开放前,突出的区域问题是贫困落后和生产力地区布局不平衡。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普遍比较落后,在沿海基础较好的地区,运用一定的非常手段刺激部分地区率先发展,是建立全国的“宏增长极”的需要,同时,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经验不足,在具备一定条件的地区进行探索性改革,可以为全面改革开放积累经验教训。

沿海发展战略的实施使区域差距扩大与区域间利益矛盾与冲突加剧。同时,老工业基地的老化和部分发达城市地区的膨胀问题也开始充分显现出来。

区域经济冲突,是在区域经济竞争与区域经济联系中,区域经济主体为追求区域利益而采取的有损于其他区域或整个社会的利益,因而是区域经济关系偏离理想的区域均衡态的利益争夺行为。

4.区域经济冲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84年)为盲目布局与盲目引进阶段。

第二阶段(1985-1988年)为原材料大战阶段。

第三阶段(1989-1992年)为市场封锁阶段。

5.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冲突的演变及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工人下岗、企业不活、物价波动大、内需不足或通货膨胀严重、假冒伪劣产品猖獗、“三角债”越来越多、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区域差距拉大等重大宏观与微观经济问题的发生与发展都与区域经济冲突有密切关系,区域经济冲突引发或加剧了所有的宏观与微观经济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区域经济领域发生了两轮区域经济冲突。这两轮区域经济冲突的基本线索是:重复建设→原料大战→市场封锁→价格大战。

6.中国扶贫开发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第一阶段: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1978-1985年)

(2)第二阶段: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1986-1993年)

(3)第三阶段: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年)

7.中国目前突出的区域问题是什么?

中国目前突出的区域问题主要有:西部地区的落后问题在短期内难以解决,以东北地区为主的老工业基地出现明显的老化问题;东部一些城市地区膨胀问题突出,有可能陷入萧条的泥潭;在全国区域战略格局下,中部六省的相对有可能下滑;从区域经济关系格局的演变趋势来看,未来的主要问题是存在发生第三轮区域经济冲突的可能性。

8.区域经济政策的主要缺陷是什么?

第一,中国没有分工合理,职能明确的区域管理机构。

第二,不存在可供区域政策利用的标准区域与问题区域划分框架。

第三,区域政策工具残缺不全。

第四,缺乏有效的监督与评估机制。

西部大开发政策明确的“12+3”框架,存在明显的缺陷。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作用范围太大,比欧洲几个大国面积之和还要大,中央政府不可能全面扶持如此广大的区域。第二,没有具体的问题区域框架。第三、虽然《“十五”西部开发总体规划》规定了西部大开发重点区域,但这些重点区域并不是西部地区问题最突出的地区。

9.西部大开发政策存在什么问题?

第一,政策决策主体与执行主体的职责范围缺乏规范的、具体立法意义的界定;第二,政策程序不清楚,这会造成西部各地区想方设法寻租,增大政策受益者的成本;第三,政策作用对象范围过大,有可能使中央财政不堪重负,大强度的政策援助在中长期内难以为继,如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等;第四,政策目标十分不明确,因而难以监督政策执行过程,也难以评价政策执行效应;第五,政策工具虽然有很大一部分相当具体,但由于作用对象不明确,这些政策会引发地区间矛盾,并诱发腐败等问题;第六,对西部地区的大幅度援助有可能使中部面临同样问题的地区产生不满情绪。由此可见,西部大开发政策本身有许多待完善之处。

1.如何划分中国的标准区域与问题区域?

考虑到中国地域辽阔,未来的标准区域至少应该包括四级:第一级标区以省市区为基本空间单元,每个区域包括若干个省市区。第二级标准区域以地市为基本空间单元,可打破省市区域界线,每个区域都应该有实力较强的中心城市;第三级标准区域以县为基本空间单元。第四级标准区域以乡镇作为基本空间单元,每个区域有若干个乡镇组成。

1.论述落后区域、萧条区域和膨胀区域的主要特点

(1)落后区域经济结落,以农业为主,工作机会少;人民收入水平长期低下,贫困面大;地方财政拮据,政府无力支撑自立发展;资源利用水平很低,发展环境欠佳。绝大部分国家都有相对贫困的落后地区。

(2)萧条区域是经济结构以传统的衰退产业为主的区域,其主要病证是萧条。这类区域的典型点是:主要产业衰败,竞争力急剧下降;经济结构老化,结构转换乏力,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经济下滑;新工作机会少,失业率居高不下;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人口大量外迁。因此,这类区域的表现是停滞不前与死气沉沉。

(3)膨胀区域主要是经济活动过于集中与产业布局过度拥挤的区域,其主要病证是膨胀。这类区域的典型特点是:人口与经济活动过于集中,负外部性突出;生产与生活成本日益上升,公共服务质量每况愈下;结构趋于老化,发展方向不明确;资源遭到破坏性开发,环境趋于恶化。

2.论述区域经济政策、区域战略和区域规划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1、他们都是政府支持区域发展与区域关系协调的手段;由区域战略到区域规划再到区域政策;干预手段越来越具体;2、三者都是政干区域经济的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区域政策与规划是对区域战略的支持,没有详细具体的区域政策与规划,区域战略很难实现,而且区域战略是制定区域政策与规划的前提,前者会影响后者且后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支持的。

三者的主要区别有两个方面:1、三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区域战略侧重点于空间格局的谋划,其确定的是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内重点发展空间的方向;区域规划重点放在经济活动的空间安排或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上;区域政策主要涉及政策工具的选择。2、三者的基本作用是一定区别。区域战略追求的是空间格局的优化;区域规划追求的是区域内资源利用的优化;而区域政策追求的是区域支持与解决问题的工具优化。

2.分析传统区域分工理论的主要缺陷

1、传统区域分工是通过假设其他因素一致的情况下讨论区域分工的原因,忽视了区域分工影响因

素的复杂性。

2、传忽视了制度这一重要因素的影响。

3、传忽了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其理论结论都有一个基本的假设前提,即区域关系只能是

和谐的竞争关系与合作关系,区域竞争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进行的,区域经济主体不存有“有限理性”问题。

4、传的一个基本结构是区域分工必然带来区域利益的增进。

5、传不能说明为什么有的区域积极参与分工,而有的区域没有参与分工的积极性或被排斥在区域

分工体系之外。

4、区域要素流动为什么不能导致区域要素收益均衡

1.区域间企业部分是在不完全的市场中进行的,除产品市场垄断外,还存在要素垄断,而且从全国

利益最大化角度安排资源区域分配不一定于每个区域都有利。

2.区的运输成本与摩擦成本不可能为零。

3.区有可能不是减少而是增大区际要素价格差。

4.即使是实现了前述三个均衡条件,各个区域从要素流动中所获取的利益也是不均等的,其原因在于

各区域的要素禀赋结构与产品结构不尽一致。

5.一些要素的区际流动会受某些非经济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影响下的要素区际流动是否合理本身并

不一目了然。

5.区域政策制定程序可分为哪几种?在不同的区域政策制定程序中,立法机构的作用有何不同?

一般而言,根据立法机构在区域政策决策中的参与程序与地位的不同,区域政策制定程序可分为五种,分别为不需协商程序、协商程序、合作程序、共同决策程序和同意程序。

(1)不需协商程序是指,区域管理机构向中央政府提出提案,政府依照一定法规决定是否采纳,而不需要通过立法机构。在立法机构权力小或制度不健全的国家,这种程序较为常见。

(2)协商程序是指,在区域管理机构向中央政府提出提案时,必须同时送交立法机构,并请其表达意见。

(3)合作程序赋予立法机构更大的权力,允许其有三读权,并赋予区域管理机构居中协调的任务。(4)共同决策程序是为提高立法机构的地位所设计的复杂的决策程序。

(5)同意程序是指中央政府在作出重大决定前必须征得立法机构的同意的程序。

由不需协商程序→协商程序→合作程序→共同决策程序→同意程序,立法机构的作用是逐步增大的。

6、在区域政策决策时表决方式有哪些?

在区域政策决策时有多种表决方式,主要有:

(1)简单多数。简单多数是指在多个提案中,获得赞成票最多的提案被通过。

(2)绝对多数。绝对多数是指有权投票者中必须有50%的人投赞成票,提案才能通过。

(3)特定多数也称有条件多数,是指必须有指定比例的赞成票提案才能通过,如有些提案必须有2/3或以上的赞成票才能通过。

(4)一致同意。一致同意是指所有有投票权的人或机构全部投赞成票提案才能通过。

7、在区域政策实施过程中,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作用方式有哪几种?

由于各个国家的区域政策机构与组织的设置方式不尽一致,实际作用关系多种多样,但一般可概括为三种方式:

直接方式是指区域政策决策机构不通过中间层而直接作用于利益收受者的一种程序。

层层传递方式是指按层次逐级转移区域政策再分配利益,决策机构不直接而是通过多种中间层次间接地作用于问题区域的企业或个人。

间接方式是在决策机构与利益收受者之间存在一个中间传递者,其要么为区域开发机构,要么为问题区域机构,要么为地方政府。

8、比较地区繁荣与人民富裕的优缺点?

9、经济的、政治的与道德的区域公平三者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三者的基本联系在于:道德上的区域公平是其他两种公平赖以确立的社会心理基础,因为不同地域的人都有作为人的基本人格与尊严要求,若区域间的竞争演化成弱肉强食,致使一部分区域的人丧失起码的人格尊严,则会造成不满乃至社会动荡,经济上与政治上的公平就失去了基础。因此,可以认为,道德上的区域公平是区域经济效率的上限。

三者的主要区别:1,三者的实现途径不同,经济上的区域公平依靠市场来维系,政治上的区域公平通过权力实现,而道德上的区域公平根植于内在化于人的良心。2,三者的实现手段不能互换。3\,三者的追求结果不一致。第四,三者的功能不同。

10、分析并对比劳动力再布局工具和资本再布局工具。

区域政策中的劳动力再布局政策可分为三种:

1\,迁移政策,即诱导劳动力供给在区域间转移;也就是将问题区域的劳动力供给诱导到存在工作机会的区域;

2\,流动政策,即诱导劳动力在问题区域内部不同工作岗位与不同产业间转移;

3\,改善劳动力市场效率政策,即政府通过建立就业信息服务网络、加强职业培训与再培训和在迁移目的改善住房、学校、社交、娱乐和文化设施条件等措施,提高劳动力的流动效率,使区域工资率差与劳动生产率差相吻合。这三个方面的措施的目的都是尽可能使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相匹配,提高劳动力的流动性。

区域政策中的资本再布局政策可分为三种:

1\,税收与补贴,即通常所说的财政刺激,包括对收入、产出与技术的补贴。

2\,改善资本市场效率,即提高资本区域间流动性的措施,主要有奖励资本流动、提供资本流动信息服务,平衡布局金融机构和限制资本市场上的地区与民族歧视等。

3\,管理控制,即政府对在某些区域的资本布局或扩张课以重税,实施许可制度或干脆明文限制。

11、控制措施的优缺点分析

控制措施优点:1\,由于这种措施采取了一定程度的行政强制,其在转移制造业方面的效果好;

2\,由于只花费少量行政成本,控制措施的政府成本较低,

3\,控制措施是一种灵活的政府工具。第四,控制措施可在政府与打算进行新项目投资的企业之

间建立一个交流渠道。

控制措施的缺点:1\过去受到限制的区域,特别是内城地区,有盛转衰,继续限制其发展会恶化其发展环境,导致一系列严重的社会经济乃至政治问题。

2\若这种区位对企业具有吸引力,则过于严格的控制会使企业作出如下选择:要么完全取消其增长计划,要么转而在国外投资或扩张,或者在问题区域建立企业但效率损失十分大。

12、效果与效率的区别与联系。

效果效率的主要区别在于:

1、,效果指标反映的是产出、结果和影响的实际值与预期值之比;而效率指标说明的是实际的产出、结果与影响同对应的成本(即区域政策资源投入)之比。

2、效果评价主要是监督预期的效应(包括产出、结果与影响),而对潜在的非预期效应,不论其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不太重视,或者不可能反映;效率评价主要回答两个方面的问题:用更少的政策投入能取得同样的结果吗?同样的政策投入是否可实现更多的目标?

3、由于效果评价的主观性比效率评价小一些,因而效率评价难度较大。第四,效果与效率的分析方法不同。效率评价需要将效应转换成货币单位表示的价值指标,而效果评价直接运用实物指标,不需要将效应转换成价值指标。

效果与效率的联系在于:两者都是反映区域政策效益的,都是依据区域政策效应来计算的,可见,效应指标是效益指标的基础;效率与效果指标是互相补充的。

13、简述区域政策评价的划分。

根据评价目的,区域政策评价可分为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根据评价者,区域政策评价可分为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根据评价时期,区域政策评价可分为事前评价、中期评价与事后评价。

14、事前评价、中期评价与事后评价的目的是什么?

事前评价的目的是收集信息与进行分析,以确定目标能得以实现。

中期评价的核心内容是根据适用性、效率与效果而对区域政策实施质量评估。

事后评价的目的确认资源是否有效利用,报告政策干预的效率与效果以及目标的实现程度。

15、总结中国贫困地区发展政策的经验与问题。

第一,2亿多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第二,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2、贫困地区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较快。

3、扶贫开发解决了一些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温饱问题。

同时,在贫困地区发展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没有处理好“地区繁荣”与“人民富裕”之间的关系。

第二,以县为“基本空间单元”的贫困地区识别方法有待改进。

第三,扶持贫困地区的政策资金存在漏洞,一些扶贫项目的区域乘数影响较小。

第四,中央政府的贫困地区政策与其他部门的扶贫政策缺乏合理的协调机制。

第五,中央政府的贫困地区发展政策与地方政策不协调,地方政府争取援助资金的成本大,一些地方政府扶贫资金利用不当,甚至出现严重的腐败问题。

16、目前西部大开发政策存在那些不足?

1政策决策主体与执行主体的职责范围缺乏规范的具体的立法意义的界定

2、政策程序不清楚

3、政策的作用对象范围过大

4、政策目标十分不明确

5、政策工具作用对象不明确

6、对西部地区大幅援助可能使中部点面临同样的问题,对地区产生不满情绪。

17、如何划分中国的标准区域与问题区域

1、以省市为基本单元空间

2、以地市为

3、以县为

4、以乡镇为

18、GDP作为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存在哪些缺陷?人们提出了哪些主要替代指标?

GDP在量度经济福利方面的不足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除不能真实反映区域购买力水平差异外,其主要缺陷有(1)GDP是一个度量区域内生产的概念,而非收入概念。(2)不能全面反映区域内收入分配状况。(3)不能反映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社会代价。(4)不能正确反映各区域人民所享受的福利。(5)忽视非交换的产品与劳务。(6)GDP只依靠官方的报表。

人们提出的主要替代指标有:HDI,人类发展指数;ISEW与GPI;绿色GDP(Green GDP)

19、区域经济政策功能性质分类的优点。

区域经济政策功能工具分类的优点在于:第一,依据功能性质不同进行分类,可对工具的主要功能和性质一目了然;第二,这种分类法基本上包括了主要的财政、金融、行政手段,而且还强调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建立工业与科学园区这几种具有区域经济特点的工具,从而突出了区域政策工具的重点与特色,避免了照抄一般经济政策分类;第三,排除了非区域政策工具,使政策工具同前面各章节所规定的区域政策内涵、作用方向与目标等保持了逻辑的一致性。

20、简述并评价传统的区域政策工具的类型

21、按功能性质分,区域政策分为哪几种?这种分类的优点是什么?

优点是奖励政府欢迎的特定的空间经济行为,控制政府不希望的特定的空间经济行为

22、简述控制措施的优缺点。

优点:1、采取了一定的行政强制2、花费少量行政成本,政府成本较低3、控制措施是一种灵活的政府工具4、在政府打算投资新项目建立

缺点:1、过去受到限制的区域,发展导致环境恶化,2、如果对企业有吸引力,严格控制会让企业做出如下选择完全取消增长计划,转而去区外投资扩张。

23、#4.地方发展政策与区域经济政策的异同分析

区域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主体是中央政府,而地方发展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主体是各级地方政府,这是两者的功能存在差别的主要原因。

两者的差异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区域政策既可能针对单个地区,也有可能针对若干地区组合成的问题区域。第二,区域政策的直接作用是缩小区域差距与发展区域经济,直接作用于问题区域地方发展政策,并间接影响非问题区域的地方发展政策。第三,区域政策的工具与手段比地方政策的丰富。

区域政策同地方发展政策之间存在的必然的联系。首先,两者是相互影响的,地方发展政策通常会受到中央政府的约束,而中央政府的区域政策也会受到地方发展政策的影响。其次,区域政府的资源归根到底要求源于非问题区域的发展。其次,区域差距程度与区域总体发展水平会对地方发展政策的性质与工具产生很大影响。最后,问题区域的地方发展政策受区域政策的直接影响。

总之,地方发展政策与区域政策存在明显区别,区域政策只有处理好同地方发展政策的关系,才有可能实现其既定目标。

5.区域经济政策评价的间接方法的优缺点是什么?

优点:简单易懂;能对区域政策影响作出大致判断并指出改进方向;这一方法的分析所需时间短,数据不足问题对其影响不大。但间接方法也有明显缺点,主要的缺点是:缺乏严格的标准,不能对影响因素的综合性作出评估以精确分析区域政策的影响;不能证明区域政策的效果,只能指出存在的或将要出现的现象;不能将区域政策因素与众多的非政策因素结合起来分析,也难以预测缺乏区域政策时的情况;没有标准的指标体系以反映区域政策的效果。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模拟测试试题()开卷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开卷

————————————————————————————————作者:————————————————————————————————日期: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模拟试题(1)开卷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道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创立的区位理论,并借出了经济地理学的一些概念。 2.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起者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区内经济活动和区外经济联系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3._欧洲联盟___、_____北美自由贸易区___和APEC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的代表。 4.总部经济实际上指的是作为经济区域中心的城市,是企业在空间上实现分离的经济产物。 5.在结构变化导向的选择和结构调整上,应特别注意综合平衡_和__内外兼顾___ 。 6.各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根据各地域的______实际状况_____,并要以___从地球系统___的观点去制定具体方案。 7.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必须采取“___超特区__”模式,给予比当年的__经济特区___更具优惠的政策。 8.制度创新是一个严谨的过程,包括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制度创新是通过复杂规则、标准和实施的边际调整来实现的。 9.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为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创新、发展、成熟、衰老。 10.各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根据各地域的______实际状况_____,并要以___从地球系统___的观点去制定具体方案。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道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区域结构:区域结构由中心城市、中心城镇、广大乡村以及各种网络所组成,正因为这种核心、节点、网络的有机组成,区域内经济活动能够把其影响波及区域的任何部分,并产生乘数效应,带动整个区域经济活动的进一步高涨。 2.类型经济区:为了认识各区域的经济分布现状和经济结构特征,研究经济现象分布区域分异规律,根据区内的同一性和区际差异性的基本原则,确定不同的区域划分指标3.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一个随着经济发展而变化的漫长过程,这种变化表现出有序的阶段性。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就是向增长速度、效益更高一级的产业结构推进。在改造二重结构,促进产为结构的高级化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理论。(新书159页)4.成本决定论:区位论中的古典区位论也叫成本决定论。它研究的是各种区位因素对产业配置的吸引作用。区位因素指的是在特定区域或在某几个同类地点进行一种经济活动比在其他区域进行同类活动获得更大利益的因素。 5.总部经济:总部经济是指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入驻,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集群布局,生产加工基地则安排在营运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从而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核心内容:企业总部的集群分布和合理的价值链分工。 三、判断正误题(本大题共1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区域经济的研究范围不再是一个国家内的区域经济,其重点是城市区域经济。(×)2.诺斯的区域经济观点强调经济活动的内容以及空间组织。(√)

公共政策学复习题(1)

公共政策学复习题 一、单选题 1、政策工具本身是(C)的。 A.一元B.单一C.多元D.复杂 2、古德诺(Goodnow)认为,国家和地方利益矛盾,(C)可能导致国家解体或集权政府。 A.利益分配B.权力分配C.权利分配D.资源分配 3、解决国家和地方的矛盾的方法是在中央和地方合理分配(A)的范围。A.意志表达B.利益表达C.呼声表达D.情感表达 4、利益集团最早出现于(B)世纪末的北美13州。 A.16B.18C.19D.20 5、官方的政策活动者是指(B)的、行使公共权力的政策过程的参与者。 A.政治体制外B.政治体制内C.政治体制内外D.政治体制之间 6、政策环境是政策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的总和,即各种直接或间接地作用和影响政策活动的(B)客观因素的总和。 A.内部B.外部C.内外部D.所有 7、结构不良问题(ill-structured problem)是指(C)。 A.有明确的答案和固定的解决办法的问题B.没有明确的答案的问题C.没有明确的答案和固定的解决办法的问题D.没有固定的解决办法的问题 8、政府过程实质上即(C)政策过程。 A.执行B.监督C.公共D.评估 9、政策是理论指导实践的(C)。

A.主体B.客体C.中介D.环境 10、公共政策对社会利益的分配,服从于政府整体目标需要,服从于政府对(C)的追求。 A.精神B.公开C.利益D.公正 11. Path Dependence 是指(C)。 A.制度依赖B.习惯依赖C.路径依赖D.心里依赖 12. public choice theory是指(C)。 A.社会选择B.自我选择C.公共选择D.生态选择 13. 现代政策科学诞生后,在美国兴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A)。 A.政策科学运动B.社会科学运动C.自然科学运动D.工程科学运动 14. 行政决策目标的特征不包括(D )。 A.可行B.合理C.科学D.人治 15. Inter Market意为(B)。 A.外部市场B.内部市场C.国内市场D.国外市场 二、多选题 1、公共政策评估具有(ABCD)。 A.诊断功能B.预测功能C.反馈功能D.校正功能 2、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有(ABCD)。 A.理论渊源B.概念体系C.研究对象D.研究方法 3、政策方案的选择,实际上是对实践活动的各要素及其结合方案的选择,包括(ABD )。 A.实践主体的选择B.在特定的实践时空环境中的选择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 答案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区域经济学》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1、区域2、经济区域3、区位4、经济区位5、集聚经济 1、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是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4、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它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5、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相对集中所产生的相对节约) 二、简答题 1.区域的特征 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过程 5.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哪些因素 1.地域性、开放性、独立性。 2.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3.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酝酿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使一些学者比较系统地提供了区域开发的理论方法。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区域经济学研究通过参加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世纪80年代以

后,区域经济学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上。 5.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三、对错题(判断对错,并改错)1.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2.区域经济学是“区域”与“经济”的简单叠加。() 3.从布局层次上看,区位论属于宏观范围,区域经济学则属于微观范围。()4.强调经济活动区位以及空间组织是区域经济研究对象之一。() 5.自然禀赋的差异和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是区域差异的基础。() 1.ד缩小”改为“扩大” 2.ד是”改为“不是” 3.ד宏观”改为“微观”,“微观”改为“宏观” 4.√ 5.√ 四、论述题(要点) 1.目前国内外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哪些 2.有关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观点主要有哪几种 3.论述改革开放后,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 1.(1)研究区域经济演变规律,尤其是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及发展变化规律。(2)研究在国家范围内建立多层经济区域体系,在发挥各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整体经济效益最佳的途径。(3)研究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转换升级、区域政策和效应规律。(4)研究区际经济关系发展变动规律,主要包括区际间的均衡与国民经济总效率的关系,区域分工与经济技术协作、区域差异与区际关系的调整等。(5)研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相关学科成果,完成区域经济研究方法和开拓区域经济研究领域。(6)引进国外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加强国内外学术研究的交流。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一、简答题 (一)区域经济学主要研究的内容 1.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主要介绍区域经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状况。 2.区域经济的整张与发展(主要研究介绍区域经济学发展所依托的资源环境的主要内 容和评价方法,研究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路和方法, 介绍区域经济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实现路径)。 3.区际关系(主要研究区域贸易利益的形成及实现路径,以及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理 论和主要内容)。 4.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主要研究城乡结构与区域城市体系的建设问题,研究宏 观空间结构)。 5.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宏观政策与管理的角度介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的制定 以及如何规范地方政府的职能,制定区域经济政策来指导,监督区域经济战略目标的 实现以及如何改善投资环境,塑造地区形象并提升所在地区的区域竞争)。 6.区域经济学的展望(探讨21世纪区域经济学的发展态势)。 (二)区域经济增长机制 1.要素投入的驱动机制 2.中间产品的投入的拉动和驱动机制 3.产业部门增长的拉动机制 4.先行地区增长的拉动机制 (三)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均衡增长理论 1.低水平均衡的描述理论 2.打破低水平循环的增长理论 3.非均衡增长理论 非均衡增长的概念 1.首先发展某一类或几类有带动作用的部门,通过这几类部门的发展,带动其他部门 的发展

2.连锁效应:(前向关联效,后向关联效应,旁侧关联效应) 新增长理论 1.外部性与经济增长理论 2.收益递增与经济增长理论 3.创新与经济增长理论 (四)区位选择基本要素 1.自然因素(自然环境自然资源) 2.社会经济因素(人口与劳动力,资金,市场、运输) 3.科技因素(投资软环境,智力资源) 技术进步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技术进步改善了产业本身的分布状况;技术进步改变了产业内部结构。(科技对产业区位选择影响是通过技术进步体现的) (五)产业布局的指向类型 ①能源指向, ②原料地指向, ③劳动力指向, ④交通运输枢纽指向, ⑤无固定指向, ⑥高科技指向 (六)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 1.在较高的区位商或专业化水平。 2.在地区生产中占有较大比重,能在一定程度上主宰地区经济发展。 3.与区内其他主要产业关联度高,二者之间的联系越广泛,越深刻,越能通过乘数效应 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 4.能够代表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富有生命力的产业。 (1)根据本区域所处经济发展阶段选择主导产业。 (2)根据产业发展阶段来选择主导产业。 (3)根据产业产品的收入弹性来衡量。 (七)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模式与类型 a)初级产品出口战略。 b)进口替代战略(下游产业进口替代,上游产业进口替代)。 c)出口替代战略。

区域经济学考试重点

区域经济学 第一章导论 1. 什么是区域? 特定的地理空间围,可大可小。视研究的问题与规划的目的决定一个区域的围与所要探讨的区域问题。 2、经济区域 从研究经济活动出发,对地理空间的围划定。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围。经常指经济活动相对独立、部经济联系紧密、体系较为完整、具有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三大类:全国国土,一国围特定的区域,以及跨国界的特定区域。 3、经济区域形成的原因 (1)自然禀赋差异即要素分布的非均衡性。 (2)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3)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 (4)创新能力的集中性。 (5)产品和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4、区域经济学

研究对资源、要素和市场在空间上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进社会福利的经济科学。 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熟悉其它相关的经济学知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5、区域开发 区域开发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区域开发是人们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的主观行为。 6、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 (1)如何组织区域经济发展。 (2)研究区际关系,经济分工与协作。 (3)区域经济政策。 7 、区位理论的初期研究 区域经济学这门学科的母体是区位理论。古典区位理论主要发源在20世纪初的德国。区位理论是微观经济理论。主要包括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运输区位论。 8、农业区位论 杜能认为,影响农业布局,起决定作用的是级差地租,即特定农场(或地块)距离城市(农产品消费市场)的远近。在证明这些论点的过程

(完整版)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1、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 (1)政治学的研究途径 系统途径、过程途径、团体途径、精英途径、制度途径 (2)经济学研究途径 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主义 2、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公共政策 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利益 4、公共政策的规范性和指导性的具体表现 (1)规范了具体的客体、指向目标、制定程序,对人或包括政党在内的组织都具有约束力。(2)政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人员及人们的行为予以指导 (3)分为宏观指导和微观指导,总指导或具体指导,指令性指导或一般性指导。 (4)与法律不同,公共政策的指导性只具有一般性约束力。 5、公共政策的时代性的具体表现 (1)在与公共政策同时期的历史条件下,政策自身为适应时代所显示的特征。 (2)公共政策的内容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政府职能转变不断丰富。 (3)政策理论和政策分析方法的多元化 (4)政策问题的复杂性问题体现了时代性。 第二章 1、公共政策的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的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政策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充当人们处理问题,进行社会控制以及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 公共政策的目标团体:从人的角度看,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是社会成员,这些受规范、制约的社会成员称为目标团体。 政策所要调整或规范的是人的行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 2、政策环境的定义: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3、社会问题的定义:社会正常发展过程中出现偏差或现实状况与社会期望状况之间的差距。偏差和差距导致了社会的紧张状态,涉及较为广泛的社会关系。 4、社会经济状况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 (1)首先,经济状况是一国或地区的政府制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2)其次,经济实力是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资本物质条件。 (3)最后,社会物质经济利益的分配调节,是一定历史时期政策体系,特别是大量经济社会政策得以确定的主要根据。 5、制度或体制条件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 (1)首先,体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其次,一项政策的决策,往往是在多个方案中选择的,选择的结果与体制密切相关。(3)在次,体制的习惯势力的大小和所占优势的程度,影响着人们对各种社会利益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和表达以及这些利益和问题得到正确解决的机会。 (4)最后,体制制约着政策的执行。

区域经济学试题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一、判定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区域经济学》试题 一、判定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区域经济开发的主体包括政府和企业。() 2.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3.感应度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4.任何地区都应放弃自身优势去发展那些在全国分工体系中具有优势地位的产业。() 5.后向联系产业是为专门化产业提供产后服务或进一步加工的产业。() 一、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 2.√ 3.× 4.× 5.×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来源包括(AB)。 A.经济地理学 B.区位理论 C.均衡增长理论 D.非均衡增长理论 2.埃德加?胡佛构筑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是指(ABC)。 A.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B.生产要素的不完全可分性 C.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D. 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可分性 3.区域自然资源利用的类型包括(ABCD)。 A.纯自然资源型 B.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 C.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 D.资源缺乏型 4.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BCD)。 A. 区域自然环境 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

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 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 5.非均衡增长理论提出的“连锁效应”包括(ABD)。 A.前向关联效应 B.后向关联效应 C. 集聚效应 D.旁侧关联效应 6.区域开发的特点包括(ABCD)。 A.开发对象位置的明确性 B.开发范围的明确性 C.开发的时效性 D.开发行动的综合性 7.区域经济发展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的要害性阶段是(B)。 A.工业化初期阶段 B.工业化中期阶段 C.工业化后期阶段 D.后工业化社会 8.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动因是(C)。 A.国民生产总值增加 B.海内生产总值增加 C.各产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 D.各产业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特征 9.影响产业区位选择的社会经济因素包括( AB)。 A.人口和劳动力 B.市场 C.自然环境 D.自然资源 10.根据区域经济合作主体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分为(BCD)。 A.国际经济合作 B.民间合作 C.官方合作 D.官民合作 11.区域间的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BD)。 A.股份合资 B.信贷 C.契约合资 D.证券投资 12.工业化促进城市化的经济条件包括(ABCD)。 A.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B.产业结构的递次演进

公共政策学考试重点整理

公共政策学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就是指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而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2.政策研究组织:是由具有不同学科知识背景的专家、学者和有经验的前政治家、行政人员所组成的综合性的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其主要工作是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性的政策理论研究、政策规划、政策分析、政策评估等工作,以帮助改进执政党及政府部门的政策质量。 3.政策系统是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 4.政策主体(政策活动者)可以一般地界定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5.政策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 6.公共政策问题是指客观存在的已经被社会上多数人觉察、认同、感觉出来的,已经与既定的价值、规范、利益发生冲突,并且由社会中的团体与个人表达出来属于政府管辖的范围并且能被列入政府的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 7.政策议程:又称政策日程,是指政策制定者就某个广为关注的公共问题进行讨论,以决定是否需要对其采取行动、何时采取行动及采取什么行动。 8.公众议程:公众进行讨论的议程;是指公共问题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从而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要求政策制定者将其列入自己的议事日程。 9.政府议程:指政府相关部门根据特定程序而把公共问题列入自己的议事日程,进行讨论、研究和处理的过程。政府议程本质上是一种行动议程,是决策机关和人员对有关问题依照特定程序予以解决的实际行动过程。 10.方案规划:指发展一个计划、方法和对策,以满足某种需求,解决某项问题。 11.政策规划者是指参与政策方案的设计、研究、审议等活动的各种机构和人员,他们可分为政策系统内部的规划者和政府系统外部的规划者。 12.方案审议指有关机构、团体和人员对围绕某个政策的所有备选方案进行鉴定、评估和考察。 13.方案择优是指决策主体对各种备选方案进行综合评价,确定最优化方案的阶段,它是决策程序中最关键的步骤,其中包含两个紧密衔接的环节: 一是对所有方案进行分析论证,作出评价;二是权衡各种方案的利弊,从中选优,拍板定案。

区域经济学孙久文重点-(寝室合作完成)

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就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城市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以及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空间的表现。 城市化的内涵 1.、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 2.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3.城市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4.城市化是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 5.城市化过程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 6.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 城市化动力机制的一般分析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指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能够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各种力量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可以概括为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及其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共同的作用力。 1.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原始动力 城市化总是起步于农业基础良好的地区。 农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了寻求新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进入城市。 2.规模化和集聚共同构成城市对企业的拉力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经济支柱。在城市化过程中,表现为企业对规模化和集聚的追求而集中在城市发展。城市对企业的空间配置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拉力 3.较多的就业机会和城市文明共同构成城市对居民的拉力 工业化造就了足够多的就业机会,为乡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广阔 的发展空间; 城市文明能够为进入城镇的农村人口提供更高的生活质量。 结论:城市化的速度取决于农村的推力、城市对企业和农村居民的拉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如果推力大而拉力小则城市化速度缓慢大量的劳动人口滞留在 农村; 如果拉力大而推力小,则说明城市化已基本完成。 城市化规律 1.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相互促进,并随着社会经济发 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2.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 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是指城市化的发展进程要规律性地经过若干阶段(起步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全过程呈现出S 形运动轨迹。 起步阶段工业化前期,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 发展阶段工业化中期,城市化加速,城市化水平由30%持续上升到60%左右。 成熟阶段工业化后期,城市化减缓,城市人口比重大体稳定在70%一80%。影响区位选择的四个机制 1.目标驱动机制 2.利益驱动机制 3.宏观调控机制 4.市场调控机制 产业布局的指向 概念:所谓产业布局指向是指在各种因素和布局机制共同作用下的产业布局,往往反映出倾向于某一类地域的倾向。这是从产业自身的角度来分析产业的布局。 产业布局指向的类型 1.能源指向 2.原料地指向 3.消费地指向 4.劳动力指向 5.交通运输枢纽指向 6.高科技指向 7.无固定指向 地域合理规模概念: 企业生产装置和设备的最佳组合,会使生产能力和产量大幅度增加,产品成本下降,从而带来大规模的节约效益。具有这种节约效益的企业在地域上的相互协作,又可以带来更大的规模效益,这种能够带来大规模节约效益的企业在某个地域的聚集规模,我们称之为地域合理规模。 地域合理规模的构成 1.企业的合理规模(企业的合理规模是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的基础。) 企业的规模效益:1.单项设备的经济合理规模。2.联合企业的合理规 模。 2.地域合理规模 地域合理规模主要由地域的环境容量来决定,地域的环境容量主要取决于下列三点: ⑴资源要素的供给限度。⑵基础设施要素的容量。⑶管理要素的能力边界。 地域合理规模的评价 1.产业聚集在某地的原因分析 ⑴由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相互联系,这些企业共同布局在某一个地域,形成地域产业聚集。 ⑵为了共同使用基础设施,一些企业共同布局在某一个地域,形成地域产业的聚集。 ⑶为了管理上的方便,一些企业共同布局在某一个地域,形成地域产业的聚集。 2.地域合理规模的评价标准 (1)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否最好。(2)地区产业结构是否最优。(3)社会效益是否最大。 聚集与分散 概念:聚集与分散,也称集聚和消聚,是实现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 1.聚集可分为功能聚集和非功能聚集 功能聚集: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 非功能聚集:指工业基础设施、文教卫生等服务功能以及人才、信息等方面的聚集 2.聚集可分为两个阶段,即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 低级阶段:仅表现为单个工业企业生产规模或最主要设备生产规模的扩大。高级阶段:则表现为各类工厂由于不同因素的作用而向某一个地域集中,包括第三产业与工业的聚集。 如何处理好聚集与分散的关系 1、工业化大生产发展要求按规律促进生产的空间集中。 2、不能过大,大并不等于强。 3、知识经济时代的新要求:“小与活”。 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特点(1)要求靠近市场。(2)要求靠近科研机构和大学。⑶要求有高级的企业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力(4)要求优良的基础设施。 (5)要求具有完备的辅助工业和发达的第三产业支撑。(6)要求有优良的投资软环境。(7)要求能靠近投资机构。(8)要求该地区具有创业精神的城市气氛。 (9)要求聚集性。(10)要求良好的周边环境和生活质量。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两个概念。 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产品和劳务的产出的增长。 经济发展则是随着产出的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投入结构、产出结构、产品结构、分配状况、生活水平、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等等在内的变化。 2.经济增长的内涵较狭窄,是一个偏重于数量的概念; 经济发展的内涵较宽广,则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又包含质量,既包含经济因素又包含非经济因素的概念。 3.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内容,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一般而言,没有经济增长就不可能有经济发展,但有经济增长不一定会带来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一、产业结构演化的一般规律 1. 产业结构随着社会分工的永远发展而有不断复杂化的规律--部门越来越多,部门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 2.产业结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有不断高级化的发展规律--资源的配置总是趋向从利用效率相对较低的产业流向效率相对较高的产业。表现为:资源从生产力水平较低的传统产业部门流向生产力水平较高的新兴产业部门。 二、三次产业的演化规律 1.配第一克拉克定律 ⑴配第定律 ?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弟(William Petty)。早在17世纪,他在 其著名的《政治算术》一书中描述了不同产业之间的,并将这种 差异与劳动力就业结构联系起来。 ?他说:工业的收益比农业多得多,而商业的收益又比工业多得多。” 这种产业之间的收益差异会推动劳动力由低收入产业向能获得 高收入的产业流动。这就是所谓的配第定律。 ⑵克拉克定律 ?20世纪5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通过对40多个国家 的截面和时序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 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 转移。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看,第一 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 业劳动力的比重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此即为“配第 —克拉克定律”。 2.库兹涅茨法则(美) ?第一,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区域内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在 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 与第一产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 ?第二,在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创造国民收入的比重及占用劳动 力比重都会提高,其中前者上升的速度会快于后者。在工业化后 期特别是后工业化时期,第二产业的国民收入比重和劳动力比重 会不同程度地下降。 ?第三,第三产业创造国民收入的比重及占用劳动力比重会持续地 处于上升状态,其中在工业化中、前期阶段,其劳动力比重的上 升速度会快于国民收入的比重。 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 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由各产业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及产业技术进步和技术结构特征所决定。 1.各产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是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动因。 2.各产业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特征是决定产业结构变动的第二因素。 制造业内部结构的演变规律:在整个工业化过程中,制造业内部结构的演化可分为三个过程。 1.重工业化过程,即工业结构由以轻工业为主逐步向以重工业为主转换。 (霍夫曼系数反映了重工业化程度,其计算公式: 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生产资料工业的净产值) 2.深加工化过程,即在工业结构中的深加工工业比重不断提高。 3.技术集约化,即在制造业结构深加工化的过程中,进一步表现出高技术化的趋势。 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 1.有较高的区位商或专业化水平,一般q值在2以上或专业化系数在0.5以上,该产业的生产主要为区外服务。 2.在地区生产中占在较大的产值比重,能在一定程度上主宰地区经济发展。 3.与区内其他主要产业关联度高,二者之间的联系越广泛、越深刻,越能通过乘数效应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4.能够代表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富有生命力的产业。 主导产业的发展 1.一个地区的主导产业要得到良好的发展,至少应该注意解决如下问题: 第一,选择先进的技术武装主导产业。一个地区主导产业的发展是否成功,关键在于其技术水平和产品竞争力。 第二,培育大型企业集团作为地区主导产业发展的载体。 第三,选择具有发展潜力的幼小产业进行扶持,为未来时期主导产业的升级和更替做准备。 地区主导产业的组成: 主导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 1.主导产业升级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区域经济发展是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来实现的,主导产业是区域产业的核心,主导产业的升级是实现区域整体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力。 2.建立以主导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个地区除了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外,还应该发展如下性质的产业,以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与主导产业直接产生生产性和非生产性联系的产业。2.基础设施产业。 3.为地方生产和生活提供服务的产业。) 地区产业结构示意图 由上往下:服务业主导产业群主导产业基础设施产业区域资源基础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模拟试题(1)开卷汇编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模拟试题(1)开卷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道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创立的区位理论,并借出了经济地理学的一些概念。 2.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起者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区内经济活动和区外经济联系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3._欧洲联盟___、_____北美自由贸易区___和APEC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的代表。 4.总部经济实际上指的是作为经济区域中心的城市,是企业在空间上实现分离的经济产物。 5.在结构变化导向的选择和结构调整上,应特别注意综合平衡_和__内外兼顾___ 。 6.各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根据各地域的______实际状况_____,并要以___从地球系统___的观点去制定具体方案。 7.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必须采取“___超特区__”模式,给予比当年的__经济特区___更具优惠的政策。 8.制度创新是一个严谨的过程,包括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制度创新是通过复杂规则、标准和实施的边际调整来实现的。 9.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为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创新、发展、成熟、衰老。 10.各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根据各地域的______实际状况_____,并要以___从地球系统___的观点去制定具体方案。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道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区域结构:区域结构由中心城市、中心城镇、广大乡村以及各种网络所组成,正因为这种核心、节点、网络的有机组成,区域内经济活动能够把其影响波及区域的任何部分,并产生乘数效应,带动整个区域经济活动的进一步高涨。 2.类型经济区:为了认识各区域的经济分布现状和经济结构特征,研究经济现象分布区域分异规律,根据区内的同一性和区际差异性的基本原则,确定不同的区域划分指标3.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一个随着经济发展而变化的漫长过程,这种变化表现出有序的阶段性。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就是向增长速度、效益更高一级的产业结构推进。在改造二重结构,促进产为结构的高级化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理论。(新书159页)4.成本决定论:区位论中的古典区位论也叫成本决定论。它研究的是各种区位因素对产业配置的吸引作用。区位因素指的是在特定区域或在某几个同类地点进行一种经济活动比在其他区域进行同类活动获得更大利益的因素。 5.总部经济:总部经济是指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入驻,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集群布局,生产加工基地则安排在营运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从而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核心内容:企业总部的集群分布和合理的价值链分工。 三、判断正误题(本大题共1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区域经济的研究范围不再是一个国家内的区域经济,其重点是城市区域经济。(×)2.诺斯的区域经济观点强调经济活动的内容以及空间组织。(√)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资料1

Ch1.公共政策学 ●案例1-1(书P4-6)辨析是否属于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的功能(单选/简答P157) (1)引导功能:正向与负向 (2)管制功能:对影响社会良性发展的不利因素进行管制与约束。 如《杭州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为消极性管制,还有突出正激励原则的积极性管制。(3)调控功能 公共政策不仅需要指明人民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而且还需指明人民应该先做什么和后做什么。Eg:新农村建设,西部大开发 (4)分配功能 ●公共政策分类(了解) 1、实质性政策和程序性政策 实质性政策与政府将要采取的行动有关; 程序性政策只涉及采取行动和由谁来采取行动的问题。 2、分配性政策和再分配性政策 分配性政策一般只产生得利者,而没有明确的受损者; 再分配性政策涉及社会各阶层和团体中财富、收入和权利的转移分配。 例如,累进收入税、养老退休金额度的重新分配),美国的“反贫困”计划。 3、管制性政策和自我管制性政策 如广播、电视、煤炭、电力等特殊行业兼具自我管制政策的性质。 4、物质性政策和象征性政策 最低工资标准、经济适用房政策、农民收入补贴政策等 设立教师节、环境政策 5、涉公政策和涉私政策 国防是典型的涉公政策 而垃圾收集、邮政服务、医疗卫生、养老保障等也带有一些私人物品的特征。 Ch.2 公共政策的理论模型与公共政策系统 ●公共政策理论模型 A**过程模型(P235): 1.公共政策的阶段性 2, 公共政策是一个动态过程

B渐进模型: 1. 林德布洛姆:公共政策是政府根据过去的经验对现行政策作出的局部调整。 2. 渐进模型有以下特点(P238): (1)政策具有承继性,要求决策者必须保留对以往政策的承诺; (2)渐进模型注重研究现有政策的缺陷; (3)渐进模型强调目标与方案之间的相互调适。 C团体模型:公共政策是利益团体之间的平衡。 ●公共政策的系统 1.公共政策的主体 直接主体:执政党/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领袖权威人物 间接主体:利益集团/大众传媒/公众/非执政党/思想库 2.公共政策的客体 公共政策问题(政策问题) 概念:权威当局认为所提出者属其权限范围内的事物,且有采取行动,加以解决的必要者。社会问题如何转化为政策问题:公共权威当局趋同(+概念) 目标群体:公共政策影响和制约的社会成员 目标群体理解、接受、服从政策的程度是衡量政策有效性的关键因素。 3.公共政策环境(了解) 自然环境社会变迁国际环境 经济环境(经济实力、经济体制、经济利益) 政治文化(政治心理、政治价值、政治行为模式) Ch3公共政策工具 ●公共政策工具的内涵:指政府为实现公共政策目标所采用的各种手段的总称。 ●公共政策工具的类型(简答) 公共政策工具分类: 三分法(按国家干预程度分) 自愿性工具(非强制性工具) 强制性工具 混合型工具

延边大学级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知识讲解

延边大学2015级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

区域经济学期末重点 第五章总部经济 1、总部经济的概念与内涵诠释 (1)区域经济的层面:总部经济形成和发展的主体是区域; (2)城市经济的层面:区域中心城市是主体; (3)总部经济的层面:总部是指在企业系统中独立于生产环节但对其具有指挥和控制权的决策机构; (4)微观经济的层面:企业因为发展的需要,将总部从运营系统中分离出来,使之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机构,并且总部与生产环节发生了空间上的分离。 2、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体系设计 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体系设计有三个层级: (1)一级指标层按照城市总部经济的内涵和发展条件设计,由基础条件、商务设施、研发能力、专业服务、政府服务和开放程度构成; (2)二级指标主要是表现一级指标所蕴涵的细分领域; (3)三级指标是衡量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的具体指标。 3、不同阶段城市发展的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1)向心城市化:影响因素:工业化和人口增长 特征:城市中心区域形成和发展,由外围的落后地区向中心移民。 (2)城市郊区化:影响因素:技术与经济的发展;规模不经济,工业结构的改变,由工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转变,城郊基础设施的建设。 特征:中心城市进一步发展,出现市郊区,向中心城市移民的速 度减慢,城市拥挤,出现分散化趋势。 (3)逆城市化:影响因素:通信条件改善,工业结构继续变化 特征:内城区衰落,出现新的城镇 (4)再城市化:影响因素: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信息网络推动新的信息革命特征:新的城市体系与格局形成 第六章区域经济梯度发展理论 1、经济发展的梯度概念 (1)杜能的农业圈理论系统地阐明了农业经济集约化水平由中心城市向四周农牧业区逐级下降,经历多个梯度最终变成荒野的过程。 (2)韦伯利用等费线来探究各种类型工厂的生产成本在地区间的变化梯度并据此找出工厂的最优区位。 (3)现代生产布局研究中,各国普遍遇到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就需要绘制地区经济发展梯度图。 2、经济发展的梯度转移理论的内容 (1)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 (2)创新活动发源于高梯度地区,按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3)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展开来。创新在空间上的扩展主要有局部范围的与

《区域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word版本

《区域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区域经济增长 2、地区生产产业专业化 3、核心区 4、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5、投资环境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第三产业3、商品交换4、创新5、S形6、关联性7、能源生产弹性系数8、区域性原则、效益原则9、资本流量和流向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 2、市场因素是对--------影响最大的因素。 3、区域贸易是指一个地区与其他地区进行的--------活动的总称。 4、熊彼特认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应该作为一种崭新的生产要素被引入生产函数。 5、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表现为----------。 6、城镇体系域城镇群的最大差别体现在---------。 7、一般来说,----------是用来反映能源生产与国民经济发展的相互适应状况的指标。 8、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一方面要体现-----------的原则,另一方面要体现 ----------的原则。 9、投资三要素是指投资主体、资本流向和流量、获利程度,其中,-----------是核心要素。 三、不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ABCD 2、BC 3、A 4、A 5、D 6、ABCD 1、中国区域经济跨世纪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A 规范政府职能 B 培育大型企业集团 C 加强宏观调控力度 D 实现经济协调增长 2、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的主体是------ A目标驱动机制B 利益驱动机制C 市场调控机制D 宏观调控机制 3、在下列经济合作中属于水平性经济合作的是----- A棉花生产企业与纺织厂的合作B 为汽车总装厂生产零部件的加工企业 C 南南合作 D 东西合作 4、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是--------- A科技进步B 人力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C 第三产业的高速增长 D 政策的改善与优化 5、在城镇体系建设中,城市的基础是-------- A最大的城市B 大城市C 中等城市D 小城市 6、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条件是--------------

公共政策学(自考复习资料)知识分享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1、“政策分析”作为学术用语最早由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林德布洛姆提出。 2、作为一门学科,公共政策学发端于1915年拉斯韦尔和勒纳两位美国政治学家合编的《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一书。 3、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研究对象、概念体系和研究方法。 4、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 ⑴公共政策: 具体的个别政策: 政策群和政策链: 政策群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在某一较长实践内指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但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聚合体。 政策链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为解决统一政策问题而先后指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 政策一般:从某项具体的个别政策和众多的政策群、政策链中,抽象出所有的政策共同的本质和属性。 ⑵政策系统: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与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系统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 ⑶政策过程: 5、公共政策的概念体系分三个层次:核心概念、次级概念、

边际概念。 次级概念是核心概念的子概念或丛书概念。 边际概念是指从其他学科引进或移植过来的概念。 6、古代中国政策研究十分发达的原因:史官制度、策士制度、谏议制度和科举制度起了很大的作用。 7、古代中国重视政策研究的原因:中国古代王朝赓续相传,但在政权更迭中宗教不能为一个政权的合法性的获得与丧失提供充分解释,而孔孟之道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又强烈地主张从为政得失上去解释政治合法性的获得与丧失,这就使得统治者从维护王朝统治着想去重视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重视人才的征聘并在读书人做官的入口处注重考核他们的对策和施政能力;我国先秦时期就形成了“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到隋唐形成的科举制度又让学业优良者踏上了“读书做官”的人生历程。 8、古代中国没有形成独立的公共政策学的原因:古代中国在政治体制上尚非依据“主权在民”的理念设计而成,国家权力的公共性和政府政策的公共性都还没有显露出来,人们有关政府政策的知识、思想和观点太多是对政策结果所作的观察和分析,而不是对政策过程所作的观察和分析;古代有关政府政策的知识、思想和观点,通常是个人只管体验的产物,而且对政策的解释往往是从权威和哲学的原则出发。 9、20世界前半期学科孕育的历史条件: ①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 特点:系统性、动态性和最优化 基本方法:系统方法、信息方法、反馈方法、功能模拟的方法。 ②决策科学的而形成: ③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