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复习概要(doc 8页)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复习纲要
第一章公共建筑的总体环境布局
1.公共建筑的类型:
医疗建筑,文教建筑,办公建筑,商业建筑,体育建筑,交通建筑,邮电建筑,展览建筑,演出建筑,纪念建筑。
2.公共建筑与总体环境的关系:
相互联系,相互延伸,相互惨途,相互补充。
3.创造室外空间环境考虑两方面问题:
内在因素:建筑本身的功能、经济以及美观问题
外在因素:城市规划、周围环境、地段状况等
4.室外环境空间的组成部分:
群体建筑广场道路绿化设施雕塑壁画建筑小品灯光造型的艺术效果
5.环境布局的最终目的:
满足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方面的要求以及精神方面的要求
6.室外环境的空间与场所:
集散广场活动场所停车场所
7.总体环境布局的空间与环境的关系:
空间是主要的,环境应与与空间相结合,其最终目的通过考虑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组合做到两者相互依从,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满足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及精神方面的需要。
8.公共建筑出入口及区间道路设置举例并说明其处理手法:
一般公共建筑总平面的出入口应安排在所临的干道上,并与主体建筑出入口有比较方便的联系;有些公共建筑所处的地段并不与干道相临,这时要考虑出入口与附近的干道有比较方便的联系,给人流活动创造通畅的条件;还有一些公共建筑所处的地段,面临几个方面的干道,这就需要对人流的主要来向进行分析,把地段的出入口放在人流较多的部位上,而其他方向应根据需要设置次要的出入口。
9.公共建筑空间环境设计包括:
利用环境改造环境创造环境.
10.室外空间的构成,主要依赖于建筑和建筑群体组合
11.室外空间环境组合的三个基本经验和看法:
1)从建筑的实用性质出发,着重分析功能关系,并加以合理的分区,运用道路,广场,交通联系,手段加以组织,使总体空间环境的布局联系方便,紧凑合理。
2)在群体建筑造型艺术处理上,需要从性格特征出发,结合周围环境及规划的特点,运用各种形式美的规律,按照一定的设计意图,创造出完整而又优美的室外环境。
3)运用绿化,雕塑及各种小品等手段,丰富群体建筑的空间环境艺趣,一取得多样统一的室外空间环境效果。本章其他重点:
1)意大利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平面图及其各种对比效果分析
2)塘沽火车站总体布局分析
3)和平宾馆总体布局分析
4)北京故宫总体布局图及其艺术处理上的三大高潮
5)加拿大多伦多市政厅的总体布局分析
6)巴西巴西利亚三权广场总体布局分析
第二章公共建筑的功能关系与空间组合
3)在8层左右的高层公共建筑中,电梯与楼梯几乎起同等重要的作用,
4)在超过8层建筑中,电梯就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
5)因电梯本身不需要天然条光,所以电梯间的位置可以比较灵活。
16.公共建筑交通枢纽的设计,主要依据两个方面的要求:
功能方面要求精神方面要求
17.功能分区的要点:
当公共建筑的功能关系与房间组成比较复杂时,需要把空间按不同的功能要求进行分类,并根据它们之间的密切程度按区段加以划分,做到功能分区明确和联系方便。
18.功能分区的首要目的和原理:
满足各功能的相互独立使用适当的建立联系便于管理方便人流的引导
19. 功能分区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动、静区域要分开②有联系的空间相互要建立联系
③有声音干扰的空间应加以隔离④有污染的空间要加以隔离
⑤将最好的朝向及位置给予主要功能空间⑥对外联系紧密的空间应设置在底层
⑦不同类型的空间要相互分开⑧主要功能空间与次要空间布局应便于使用
20.公共建筑的人流聚集与疏散:
不同类型的公共建筑,因使用性质不同,往往存在着不同的人流特点:有的人流集散比较均匀,有的又比较集中。一般反映在人流组织上,基本上可以归纳为平面和立体的两种方式。平面疏散适合与较少的人流场所,立体疏散方式适合于较多的人流场所。
平面组织方式:即把不同的流线组织在同一平面的不同区域。
立体组织方式:即把不同的流线组织在不同的层上,以垂直方向把不同流线分开。
在某些公共建筑的流线组织中,往往需要运用综合的方式才解决,也就是说,有的活动需要按平面方式进行安排,有的活动则需要按立面方式加以解决。
21.公共建筑空间组合的人流组织问题实质:
是人流活动的合理顺序问题。它应是一定的功能要求与关系的体现,同时也是空间组合的重要依据。它在某种意义上,会涉及到建筑空间是否满足使用需求,是否紧凑合理,空间利用是否经济等方面的问题。
所以人流组织中的顺序关系是极为重要的。
22.公共建筑中的人流疏散:
有连续性的(医院,商店,旅馆等)和集中性的(影剧院,会堂,体育馆等)。有的公共建筑的疏散属于两着之间的,兼有连续和集中的特性(展览馆、学校建筑等)。
23.阶梯教室人流疏散的特点:
在高等学校中阶梯教室所容纳的人数,小型的为90-150人,中型的为180-270人,大型的为300人以上。
24.阶梯教室人流疏散的组织常用基本方法:
出入口合并设置出入口分开设置。
25.影剧院,会堂人流疏散的特点:
电影院的人流活动多具有连续性,且各场次中间休息的时间一般较短,所以常要求入场口与散场口分开设置。但是出入口的位置,应密切结合总图的道路系统和室内席位的具体情况妥善安排,使疏散设计达到方便,安全,快捷的要求。在考虑剧院,音乐厅,会堂建筑的疏散时,需要密切注意缓冲地带人流停留时间,切忌各部分之间的疏散时间失调,超过安全疏散的允许范围。
26.体育建筑人流疏散的特点:
体育馆建筑具有集散大量人流,疏散时间集中的特点,所以在安排人流活动时应设置足够数量的疏散口,以满足安全疏散的要求。
27.体育建筑常用的布置方式:
1)在观众席内设置横向通道,即在同一标高疏散口之间的联系通道上
2)只设纵向走道方式,即以纵向走道直接通往各个疏散口。
本章其他重点:
1)北京和平宾馆老楼门厅空间效果分析
2)幼儿园功能关系图解
3)普通旅馆功能关系图解
4)一般剧院功能关系图解与流线示意图
5)阶梯教室出入口设置示意图
6)电影院人流疏散与会堂人流疏散示意图
第三章公共建筑的造型艺术问题
1.公共建筑造型艺术涉及的内容:
基本特点室内空间室外体形民族形式地域文化构图技巧形式美规律等
2.多样统一:
即是建筑艺术形式普遍认同的法则,同样也是公共建筑造型艺术创作的重要依据。公共建筑是由各种不同使用性质的空间和若干细部组成的,它们形状,大小,色彩,质感等不相同,这些客观存在着的千差万别的因素,是结构建筑形式美多样变化的内在基础。
3.简述公共建筑艺术形式的特殊性:
建筑艺术不能像其他的艺术形式,它只能通过一定的空间和体形,比例和尺度,色彩和质感等方面构成的艺术形象,表达某些抽象的思想内容,如如庄严肃穆,雄伟壮观,富丽堂皇,清幽典雅,轻松活泼等气氛。
4.建筑艺术与其他艺术的最不同点(最大特点):
建筑艺术可提供其他艺术形式没有可供人们使用的空间
5.人们在一定时间内于建筑空间序列中活动,所产生的印象及所所构成的综合艺术效果,因为有了时间
因素,常称建筑艺术为四个向量的艺术(四维空间<时间>)。
6.形式美规律用于建筑艺术形式的创作中,常称之为建筑构图原理。如统一与变化、对比与微差、均衡
与稳定、比例与尺度、视觉与失察等构图经验。
7.建筑的空间与实体,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抓住它并认真地去剖析,运用一定的构图技法把它解决
好,则是建筑艺术创作中非常重要的核心问题。
8. 建筑的空间与技术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1)建筑技术水平对建筑的空间形状是有很大的约束力。
2)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又给空间形式的创新提供各种可能性。
9.艺术创作中值得深入思考:
1)多样统一应是所有的建筑环境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原则。
2)形式与内容的辨证统一,既是建筑艺术形式创作的普遍法则。也是公共建筑艺术形式美的创作准绳,因而需要正确解决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协调,并善于运用娴熟的艺术技巧和新的技术成就,更好地为创新的建筑艺术形式服务。
3)正确对待传统与革新的问题,善于吸取建筑历史传统优秀的创作经验,取其精华,取其糟粕,做到“古为今用,外为中用”,在公共建筑艺术创作中,力求不断创新。
空间形状:(常见的有几何图形和不规整图形)空间的围透划分与序列导向。在设计时要根据不同空间所处的10.公共建筑室内空间的形状:
1)规则的几何形:给人严肃,庄重的气氛和感觉,如古代宫殿和宗教建筑,近现代某些政治性、纪念性较强的建筑。
2)不规则的自由形:给人开敞,活泼,轻松的感觉,如园林建筑、旅馆以及各种文娱性质的公共建筑。
11.空间的尺度:
就是人们权衡空间大小、粗细等视觉感觉上的的问题。
12.空间的尺度与细部关系:
1)空间的尺度感表现在参照物体与建筑的内部构件的比例关系上。
2)人们观察空间时,尺度以及和人体相关的细部尺度(如踏步,栏杆等)作为参照物。来衡量空间的体量,以此体会到空间气氛的宏伟粗壮和亲切。
3)细部尺度的设定影响人们对整体空间的感受,如在大的建筑空间中,如果缺乏必要的细部处理,则会使空间尺度产生变小的错觉,甚至使人感到简陋和粗笨。相反,如果细部处理过分细腻,也会因失掉尺度感而产生繁琐的感觉,因此注意尺度的推敲,把握控制与处理。
13.常见的划分空间的方法:
1)空间组合中界面的围透,是空透还是封闭一些,两者的效果是迥然不同的,需要依据设计意图而定;
2)室内空间环境的划分,应根据设计的意图,采用如半隔墙,空花墙,博古架,落地罩或家俱组合等方法,以取得空间之间既分又合,隔而不死的效果;
3)在公共建筑空间组合中,还应对人流的导向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
14.对外部体形与室内空间统一的正确理解:
绝不是简单地把室内空间当做内容,把外部体形作为形式去理解,建筑外部体形的艺术形式是一定思想内容的反映,而建筑形式又可反作用于内容。
15.公共建筑造型设计中取得统一的三种方式:
1)以简单的几何形体取得统一
2)通过共同的协调要素达到统一
3)以主从分明而达到统一
16.“韵律”按其形式特点可分为四种类型:
连续的韵律、渐变的韵律、起伏的韵律、交错的韵律
连续的韵律:其构图手法系强调运用一种和几种组成要素使以冷暖和重复出现产生的韵律感。
渐变的韵律:此种韵律构图的特点使常将某些组成要素如体量的大小高低色调的冷暖浓淡,质感的粗细轻重等做有规律的增强与减弱,以造成统一和谐的韵律感.
起伏的韵律:该手法虽然也是将某些组成部分作有规律的增减变化所形成的韵律感,但是它与渐变的韵律有所不同而是在体形处理中,更加强调某些因素的变化使体形组合或细部处理高低错落。
交错的韵律:系在建筑体形构图中运用各种造型因素,有体量的大小,空间的虚实,细部的梳密等,做有规律的纵横交错相互穿错的处理形成一种丰富的韵律感。
17.建筑构图中比例问题,一般包括两方面问题:
一是建筑整体或它的某个细部本身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
二是建筑物整体与局部或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
18.在建筑设计构思中,常运用光线的明暗,颜色的冷暖,质地的粗细等对人的视觉所引起的不同感受,
借以增强各种建筑形象的特色气氛。一般来说,暖色调给人们以亲切热烈的气氛,冷色调则给人以幽静深沉的感受,亮光易突出材料的质感和色彩,并能使光滑材料闪闪发光,使粗糙的材料因造影导致色彩暗淡等。
第四章公共建筑的技术经济问题分析
1.公共建筑设计中常用的结构形式:
混合结构框架结构空间结构.
2.常用的结构选型:
1)对于一般标准的中小型公共建筑,如中小学校和卫生院等,多选用墙承重结构;
2) 在高层公共建筑中,如宾馆,大型办公楼等,多选择框架或框剪结构体系;
3) 而对于大跨度的公共建筑,如剧院,会堂,体育馆,大型仓库,超级市场等多选择空间结构体系。
3.混合结构体系与公共建筑:
混合结构形式以砖或石墙承重及钢筋混凝土梁板系统最为普遍
优点:①取材容易②造价不高③构造简单④使用广泛⑤施工方便
缺点:①不能做灵活的大跨度的空间②抗震性能较差③要保证墙体的刚度。
进行建筑布局时,应注意下列要求:
1)为了保证墙体有足够的刚度承重墙的布置应做到均匀,交圈,并应符合规范的规定;
2)为了使墙体传力合理,在有高层的建筑中,上下承重墙应尽量对齐,门窗洞口的大小也应有一定的限
制;
3)墙体的厚度和高度,应在合理的允许范围
4.框架结构体系与公共建筑:
优点:①承重体系与非承重体系统有明确的分工
②分割室内外空间的围护结构和轻质隔断是不承受荷载的
③层高高一些④抗震性好⑤开窗很随意。
5.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常选用6-9m的柱距结合功能要求与空间处理,排列一定形式的柱网和轻墙,力求做到空间体形的完整性和结构体系的合理性。
6.悬索结构在公共建筑中的运用:
突出特点:
1)悬索结构的钢索不承受弯矩,可以使钢材耐拉性发挥最大的效用,从而能够降低钢材的消耗量;
2)施工时不需要大型的设备和大量的模板,施工期限较短。
7.悬索结构一般的形式:
单曲悬索双曲悬索鞍形悬索。
8.马鞍形悬索结构优点:
1)在观众厅容量相同的条件下,椭圆形比赛大厅能获得更多的视线较好的席位;
2)在相同的条件下,一般马鞍形悬索结构的技术经济指标优于其他结构形式;
3)马鞍形的屋盖形式,使观众厅的空间利用较为合理,有利于音质和空调的处理;
4)马鞍形的悬索结构,具有较大的刚度,抗风和抗震性能较好,并有利于排除雨水。
9.空间薄壁结构(壳体结构)在公共建筑的运用:
突出特点:
1)壳体结构的刚度,取决于它的合理形状,而不像其他结构形式需要加大结构断面,所以材料消耗量底。
2)厚度可以做的很薄。
3)壳体结构本身具有骨架和屋盖的双作用,而不像其它结构形式,只起骨架作用。
10.空间网架结构在公共建筑中的运用:
特点:
①消耗的钢材量较少②用于大跨度公共建筑,具有很大的经济意义③空间平板网架具有较大的刚
度。
11.建筑设备主要包括采暖通风、空气调节、电器照明、通讯线路、闭路电视、网络系统、自动喷淋以及
煤气管网等。
12.采暖:
1)热水采暖:温度低,安全热惰性大,保温稳定,适用于医院,幼儿园或旅馆等类型公共建筑
2)蒸汽采暖:温度高,安全热散量大,室温不稳定适用于学校,会堂,影剧院等
其他类型:地板辐射采暖,带型辐射采暖以及热风采暖等
13.空气调节:温度(22℃-26℃)湿度(40%-65%)
集中空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