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辛弃疾词两首

辛弃疾词两首

辛弃疾词两首
辛弃疾词两首

辛弃疾词两首(一)

课堂互动

问题一:试结合作者的经历,分析《水龙吟》中所抒发的“登临意”是怎样的思绪?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笔记]

问题二:.《永遇乐》一词的主旨归在结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上.试结合全词内容,谈谈你对这个句子的理解。

[笔记]

堂中精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遥岑.(c?n)吴钩.(gōu)栏.杆(lán)脍.炙人口(kuài)

B.玉簪.(zān)螺髻.(jī)鲈.鱼(lú)季鹰.归未(yīng)

C.断鸿.(h?ng )巷.陌(hàng)元嘉.(jiā)神鸦社鼓.(gǔ)

D.拍遍.(piàn)赢得(yíng)廉颇.(pǒ)尚能饭否.(fǒu)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惶北顾。

B.倩何人唤取,红襟翠袖,揾英雄泪?

C.四十三年,望中尤记,烽火扬州路。

D.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B.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C.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D.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遥岑

..远目遥岑:远山。

B.断鸿

..声里断鸿:指快要断气的孤雁。

C.玉簪螺髻

....螺髻螺旋盘结的发,皆形容远山秀美。

D.倩.何人唤取倩:请托。

5. 填空。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选自______,是我国______时期爱国词人______的作品。词人归宋以后,一直力主抗金,但始终 ______。这首词写于1205年。当时,宰相韩侘胄要草率北伐,任命词人为镇江知府。词人既支持韩侘胄北伐,又反对草率冒进。在登上镇江东北北固亭时,抚今追昔,写出了这首词。

反馈测评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寄奴.(nú)水龙吟.(yín)永遇乐.(la)揾.英雄泪(ǎo)

B.唤.取(huàn)孙仲谋.(m?u)求田问舍.(shě)可堪.回首(kān)

C.供.恨(g?ng) 佛狸祠.(cí)元嘉草草

..(cǎo )封狼居胥.(xù)D.翠.袖(cuì)倩.何人(qiàn )舞榭.歌台(xia)英雄无觅.(mì)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舞榭

..歌台舞榭:演出歌舞的楼台。

B.把吴钩

..看了吴钩:指吴地特产的弯形宝刀,此指宝剑。

C.可惜流.年流年:流逝的时光。

D.风流

..总被雨打风吹去风流:放荡不羁。

3.下列“道”的意义与“人道寄奴曾住”中“道”的意义一致的是( )

A.指名道姓

B.俱会大道口

C.余将董道而不豫兮

D.执手分道去

4.下面对词作中典故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鹰:作者拿张翰(季鹰)和自己作比,季鹰有乡可归,而自己纵然乡思无限,却有乡难归,因为故乡仍在金人的铁蹄蹂躏之下呻吟。

B.寄奴:刘裕率军北伐,战胜鲜卑等军事力量,扫平中原,建立南朝刘宋王朝。作者借英雄人物,表达自己虽年事已老仍然壮心不已的精神气概。

C.狼居胥:汉代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并在那里封山志庆。作者借以表达自己渴望建立像霍去病那样的英雄业绩。

D.廉颇:作者以廉颇自比,雄心不减当年,切望为国效力,叹无人前来问讯,徒有英雄豪情。

5.《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对这首词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由景及情。登楼远眺,山河美好,却沦陷于敌人之手,深感苦闷和悲愤。

B.下阕直抒胸臆,抨击那些对国事漠不关心的人,并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

C.从全词来看,作者有愁有恨有忧有泪,心情低沉抑郁未免过于悲观。

D.最后一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作者抒发了英雄失意,知音难觅的感叹。

6.将《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辛词作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词均为登高怀古之作,且均借古伤今,忧愁国势,感叹身世。

B.两词均运用了不少典故,且用意颇有相同之处。《水》词以“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感叹自己怀才不遇;《永》词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表明自己年事虽高仍能为国出力。

C.两词均苍凉沉郁而又雄奇豪壮,均属典型的豪放派词风。

D.两首词均由景及情,均是上阕以写景起兴,下阕以抒情作结。

7.比较《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指出解说不当的一项()

A.两位作者都是宋代词坛上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B.两首都是怀古之作,苏词是怀古伤己,辛词则是怀古伤今。

C.辛词中的“舞榭歌台,风流”是指代繁华和英雄业迹,通过慨叹它“总被雨打风吹去”,表达了“英雄无觅”的愤激之情;“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则表达了赶快建功立业的愿望。

D.两首词都借景抒情,以议论入词,综合运用了叙述、议论、抒情几种表达方式。

阅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完成8~10题。

8.“千古江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试分析这里运用孙权典故的表现力。

9.“斜阳草树……气吞万里如虎”,试分析这里运用刘裕典故的表现力。

10.为什么说这首词中运用刘义隆草率北伐、惨遭大败的典故,旨在警告韩侘胄切勿草率出兵?

11.默写。

(1)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子,,,,。

(2)可惜流年,,。,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3)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年,,。

(4),,。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2.请参照下面材料中画线的部分,另选两位我国古代诗人的名句,仿写句子,要求结构一致。

例句:生活是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辛弃疾说:生活是“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痛苦。

感悟积累

一.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21岁时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历任湖北、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安抚使等职。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一带。

辛弃疾的词多以缅怀故国河山、抒发抗金报国之志和揭露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为主题。词的笔势纵横,气势恢弘,境界开阔,形成了豪放、激昂的风格,辛弃疾与苏轼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并称“苏辛”。他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善于创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传统,创造性地运用比兴等象征手法,大量用典,风格多样,善于融诗、辞、歌、赋、经、史入词,善于提炼民间口语入词,给词带来了新鲜、活泼的气息。辛词形成了“稼轩体”的独特风格,把词的容量和表现力都发挥到了极致。《稼轩长短句》是他的代表作。

二.写作背景

《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

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所以,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永遇乐》写于开禧元年(1205),这之前,辛弃疾在福建安抚使任上,因政敌的弹劾而被罢官。他先居上饶,后徙铅山,先后被闲置达八年之久!直到嘉泰三年(1203)又被朝廷召入京师,并派他出任镇江知府,这首词便是在镇江任上所作。这时宰相韩惋胄想用北伐做幌子来笼络时人,以提高自己的威望,扩大自己的权势。辛弃疾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65岁的高龄来到镇江任职的。镇江是一个地势险要的军事重镇,他本以为到这里能有所作为,可以积极备战练兵,积蓄军事实力,准备北伐。但很快他便发觉了韩侂胄是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而朝廷则毫无北伐复国之意。于是作者深感失望和气愤!他登上了北固亭时,

联想起历史上这里的人和事,再回忆自己的经历,并对照自己的现实处境,更加感到悲愤不平!便以怀古为名,借用历史典故,把自己的一腔怒气和怨恨尽情地在这首词中发泄了出来。

辛弃疾词两首(二)

1.对下面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眺望远处的山岭,有如插着玉簪的螺髻,向人们呈献愁恨。

B.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把宝刀吴钩看完,把栏杆拍遍,但没有人领会我登临楼台的用意。

C.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如果不能买田置屋,建立功业,怕会羞于看见才气横溢的刘备。

D.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请谁唤来身穿鲜丽衣服的美女拿着红巾,揩拭英雄流下的眼泪?

2.“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对这几句诗中运用的典故理解比较正确的一项是()

A. 批判刘义隆草率出兵,遭到惨败,慨叹刘裕竟有这样不肖的儿子。

B. 批判刘义隆草率出兵遭到惨败,慨叹南宋近期张浚北伐亦曾重蹈覆辙。

C. 以刘义隆草率出兵遭到惨败,类比南宋近期张浚北伐遭到大败,慨叹南宋遭到挫败。

D. 以刘义隆草率出兵、遭到惨败的历史教训,借古讽今,警告韩侘胄切勿草率出兵。

3.“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对上述诗句中运用的典故,理解比较正确的一项是()

A. 写出异族侵略者在佛狸祠下举行祭祀,不可一世,表明这是历史上的耻辱。

B. 写出异族侵略者在佛狸祠下寻欢作乐,气焰骄横,表明陷于异族统治之下的当地百姓,处境凄惨。

C. 写出宋朝百姓在狒狸祠下迎神致祭,慨叹人们竟忘却了历史上的耻辱。

D. 以“元嘉草草”造成侵略者竟在侵占地区建宫设庙、迎神致祭的惨痛后果,警告韩侘胄切勿草率出兵。

4.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最后用了一个典故,写道:“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样写法的作用是什么?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作者以廉颇自比,表明自己虽老,但不忘为国效力。

B.作者借廉颇虽老还有人想起用的故事,表达自己得不到朝廷重用的愤懑心情。

C.表示今天再也找不到象廉颇这样的大将的痛惜心情。

D.怀念廉颇,吊古伤今,渲染一种悲壮苍凉的情绪。

阅读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完成5~10题。

5.“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意境特点?

6.“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7.词人远眺大好的秋景,为什么突然愁恨满怀?

8.“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七句,写“江南游子(词人自称)”,有何特色?刻画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为何自称江南游子?

9.“无人会,登临意”,结合这句与下片的内容关系,说说上片结句“住而未住,收而未尽”的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2题。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10.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11.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

12.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任伯雨字德翁,眉州眉山人。自幼已矫然不群,邃经术,文力雄健。中进士第,知雍丘县,抚民如伤。县枕汴流,漕运不绝,旧苦多盗,然未尝有获者,人莫知其故。伯雨下令纲舟①无得宿境内,始犹不从,则命东下者斧断其缆,趣京师者护以出,自是外户不闭。使者上其状,召为大宗正丞,甫至,擢左正言。时徽宗初政,纳用谠②论,伯雨首击章惇,曰:“惇久窃朝柄,迷国罔上,毒流搢绅,乘先帝变故仓卒,辄逞异意,睥睨万乘,不复有臣子之恭。向使其计得行,将置陛下与皇太后于何地!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臣闻北使言,去年辽主方食,闻中国黜惇,放箸而起,称甚善者再,谓南朝错用此人。北使又问,何为只若是行遣?以此观之,不独孟子所谓'国人皆曰可杀',虽蛮貊之邦,莫不以为可杀也。”章八上,贬惇雷州。

伯雨居谏省半岁,所上一百八疏,大臣畏其多言,俾权给事中,密谕以少默即为真。伯雨不听,抗论愈力,且将劾曾布。布觉之,徙为度支员外郎,寻知虢州。崇宁党事作,削籍编管通州。为蔡卞所陷,与龚玦.张庭坚等十三人皆南迁,独伯雨徙昌化。奸人犹未甘心,用匿名书复逮其仲子申先赴狱,妻适死于淮,报讣俱至。伯雨处之如平常,曰:“死者已矣,生者有负于朝廷,亦当从此诀。如其不然,天岂杀无辜耶!”

绍兴初,高宗诏赠伯雨直龙图阁,又加谏议大夫,采其谏章,追贬章惇、蔡卞、邢恕、黄履,明著诬宣仁事以告天下。淳熙中,赐谥忠敏。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四》)

【注】①纲舟:成批运送货物的船只。②谠:正直。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旧苦.多盗,然未尝有获者苦:苦于,为……所苦

B.睥睨

..万乘,不复有臣子之恭睥睨:斜着眼睛看,轻视

C.向使

..其计得行,将置陛下与皇太后于何地向使:假使

D.若贷.而不诛贷:推卸,推辞

14.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任伯雨“体恤民情”和“正直敢言”的一组是()A.①邃经术,文力雄健②伯雨居谏省半岁,所上一百八疏

B.①知雍丘县,抚民如伤②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

C.①伯雨处之如平常②章八上,贬惇雷州

D.①如其不然,天岂杀无辜耶②伯雨下令纲舟无得宿境内

15.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伯雨自幼与众不同,做雍丘县县令时,爱民如子,大力整顿漕运,使盗贼不得入其境。

B.任伯雨担任大宗正丞时,上书高宗,揭发章惇有篡位的野心,奏章上了八次,章惇被贬雷州。

C.任伯雨多次谏言,大臣很畏惧他,皇上也让他少谏或不谏,伯雨不听,后因党事被革职。

D.任伯雨对朝廷忠心耿耿,子捕妻逝,但他处之如常。高宗诏赠他为龙图阁,加赠谏议大夫。

16.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者上其状,召为大宗正丞,甫至,擢左正言。

(2)何为只若是行遣?

17.学习了辛弃疾的两首词,让我们领略了他浓烈的爱国情怀和激情澎湃的语言。搜集辛词的相关诗句,认真体会作者的这种爱国热忱,并以“我眼中的辛弃疾”为题写一段400字左右的文字。

感悟积累

一.辛弃疾词的分类

辛弃疾的词集名《稼轩长短句》,存词600余首,是宋代存词最多的词人。他的词大致可分为三类:

(1)爱国词。主要追忆当年的抗金生活,抒发自己的报国壮志,表达对于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和对投降派的愤懑之情。代表作有《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

(2)农村词。主要描写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以化解现实中的痛苦。代表作有《清平乐》(茅檐低小)等。

(3)闲适词与言情词。代表作有《西江月遣兴》和《祝英台近》(宝钗分)等。辛弃疾词的内容虽有差别,但都贯串着爱国主义的英雄情怀。

二.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

第一.密切反映时代风雨,表现重大的抗战、爱国主题。辛词的价值在于他以坚定的抗战决心,炽烈的爱国热情,顽强的斗争精神和豪迈的气概,反映了南宋的社会面貌,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辛弃疾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把金戈铁马的铿锵之声带入词作的词人。他所创造的多种多样的生动的抒情艺术形象,也是前代词作所没有的。

第二.辛弃疾继承并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推倒了词为“艳科”的旧说,打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在苏轼“以诗为词”的基础上,进而“以文为词”。辛词的豪放,是与多样的内容,丰富的情感结合在一起的,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了抗战爱国的基调。

第三.在词的形式、格律、语言手法上敢于大胆创新。在形式上,他打破了传统的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局限,有的词干脆不分片。在风格上,有的慷慨激昂,有的苍凉沉郁,有的含蓄婉转,有的清新明媚。

第四.辛词的语言也是独具特色的。他是有高度驾驭文学语言的能力。他善于吸收口语中具有表现力的成分,以增强词的艺术效果。

三.用典的作用。

1.增加了词的容量,使内蕴更为丰厚。

2.语言简练,风格典雅。

3.言近旨远,辞约意丰。

4.以古比今、借古写怀。

辛弃疾词两首(一)参考答案

课堂互动

问题一[笔记]辛弃痰于绍兴32年(1162)率领北方抗金艾军授奔南宋,为的是参加南宋军队北伐抗金。但他从南来至创作此词时已有12年之久,在这段时间里,南宋朝廷只让他担任一些维持地方治安之类的官职.并没有派他去杀敌陷阵,所以作者心中十分失望和愤慨。当他在秋季登上赏心亭时,眺望寥廓的天空、悠悠的江水、高耸的山峰.看到楼头落日,听到断鸿袁鸣,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处境:他如夸流落南方,事业无成!岁月不待人,他急切地希望有用武之地.却不能被人理解。词人深感孤独寂寞,面对楚天清秩不禁恬然泪下。他的“登临意”就是这种要去杀敌报国、建立功业的愿望扣对于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的悲痛和愤慨。词中对于自然景物的描写,为他的抒情营逢了一种苍旅、空同的意境。

问题二[笔记].“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句,是说武将廉颇被免职后,到了年老时,越王又想起用他,就派人前去探视。看到了廉颇饭量很大,还能骑马。作者由此联想到自己,他并不如廉颇老迈,却没有人来过问。作者在这里运用典故,是以廉颇自况,表达了要北伐抗敌的迫切愿望和报国无路的悲痛、愤慨。这一句集中地体现了全词的主旨堂中精练

1A 2D 3A 4B 5.《稼轩长短句》南宋辛弃疾壮志难伸

反馈测评

1D 2D 3A 4A 5C 6D 7D 8.用“千古”修饰“江山”,表现出深沉的古今兴亡之感,蕴含着对南宋国势日益衰微的深切忧虑。在这大好河山上,自古以来多少代兴,多少代亡,现在国势又日益衰微了。“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即赞美历史上的孙权,更深恨现实中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紧承上句,并且用“总”修饰“被”:这就既慨叹孙权时期京口繁华景象和孙权这样的英雄人物,都已随着时光的流逝而不复存在;更表明了英雄人物及其业绩都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逝。江山本应代有英雄出,当时却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抒发了对屈辱苟安的南宋统治者的不满。

9.单写“斜阳”之下的“草树”,用“寻常”修饰“巷陌”,表明刘裕出身寒微,突出他以寒微出身而建立了赫赫功业,含有讽刺南宋朱紫权贵失地误国的意思。“金戈铁马”,表现出刘裕统帅万众精锐部队勇战强敌的英雄气概;“气吞万里如虎”,更表现出他灭南燕、平后秦,所向无敌的气势声威。这和南宋统治者的屈辱苟安构成鲜明的对比,抒发了不满庸懦统治者的感情。

10.辛弃疾忧国愤时,渴望收复失地而又反对草率冒进。这首因时为事而作的词中,运用刘义隆草率北伐、惨遭大败的典故,当然旨在借古讽今,警告韩侘胄切勿草率北伐。如果联系到张浚的草率北伐失败,也只能从警告韩侘胄方面来理解。

11.(1)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2)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3)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4)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12.陶渊明说:生活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白居易说:生活是“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的闲适。

辛弃疾词两首(二)参考答案

1C 2D 3D 4C 5.“楚天”金口登临的地点。“清秋”,点明登临的季节。楚天千里,浩浩荡荡的长江随着词人的目光流向遥远的天际,境界壮阔,气势雄浑。雄浑而不失清丽。

6.(1)以玉簪螺髻比喻山峰,既符合远望的特点,也描写了远山的秀丽。

(2)“献愁供恨”移情入景。

7.江山虽然美丽多娇,可惜已成南北分裂之局,半壁江山已落敌手,且恢复无望,怎能不满怀愁恨。

8.(1)①景物烘托:夕阳残照楼头,孤鸿哀鸣天际,一见一闻,烘托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意境。以有声有色的景物,写出了词人的孤寂和悲苦。

②虚实相生:这里是实景,同时那落日残照又恰好是面临覆灭的南宋王朝的反映,那失群的孤雁也正好是词人自身的写照,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形象鲜明,含义丰富深刻。

③强烈而极富暗示性的动作刻画人物:把看吴钩,言复国壮志凌云,手握宝剑却没有用武之地;栏干拍遍,言国事难为,寥无知音。不言忧愤,而忧愤之情自见。

(2)形象:在阔大苍茫的背景上,呈现于读者眼帘的是一个忧愤孤寂的爱国者的形象。

(3)自喻为“江南游子”,表明作者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南归,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意北上收失地,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9.上片结句“登临意”扣住题目,但未明言“登临”之意,为下文抒情留出余地,由下片来落实,暗领下片内容,因此说是“住而未住,收而未尽”。

10.想当年,到而今。借代。

11.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12.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13D 14B 15B 16.(1)朝廷使者上奏了他的事迹,伯雨被召,做了大宗正丞,刚到任,又提升为左正言。(2)为什么(对他)只像这样放逐贬谪呢?

17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