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我先说说我的总体思路,我从以下七个方面来介绍本次教学.<展示课件>
一、教材分析《课件》
《青玉案?元夕》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职业高中语文新教材第四册第二单元大珠小珠落玉盘,本单元主要内容是唐诗宋词,重点是感受唐诗宋词的艺术魅力,要求能够在诵读涵咏中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理解作品真淳深挚的情感美、形神兼备的形象美和齿颊生香的语言美。《青玉案?元夕》是其中的第四首,是辛弃疾的代表作,更是宋词豪放派的名篇。本词无论在文学史中还是在教材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塑造了一位孤高淡泊、自甘寂寞的女性形象,这个女性形象在花间派以来的文人词里很少见,作者郑重的运用了两层比衬手法来描写她。本词表面上看是一首爱情词,然而别有寄托,寄托了词人的身世之感。《展示课件》
二、学情分析
我所教授2011机械班学生,他们对诗词有一定的兴趣,同时也具备一定的欣赏能力,个别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较高。但这个班级几乎都是男生,也许是性别差异,也许是男生不够感性,对语文的感知和领悟能力相对来说较为迟钝,表达能力也较差。加之他们平时不注重积累、学习方法也较为单调贫乏,很难领悟诗词的深刻含义,所以对诗词写作手法以及意境方面的体会还难以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我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补充必要的知识和背景,加以引导,并构建一个合理的平台,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和诗词鉴赏能力。<展示课件>
三、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前提,是具体实施教学的重要环节。一节
课的成与败、得与失,起决定作用的首先是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否
全面、准确、具体、切合实际。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课程标
准、教材和学情,三者缺一不可,据此我再结合对口单招学生的
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为:
1.知识目标: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
理解作品思想内涵。
2.能力目标:学习鉴赏诗词的意境及其表现手法。
3.情感目标:理解作品情感美、形象美、语言美
四、教学重难点:
中国古典诗歌温柔敦厚,内敛含蓄,鲜有直抒胸臆,本文也不例外,依据文本教学内容及我班级具体学情设置重难点。教学重点为体会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手法;难点为理解“那人”形象,体会词人情感,把握主旨。《展示课件》
五、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和提高教学质量
的关键所在,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学,不仅影响着学生对知识和技
能的掌握情况,而且对学生智能和个性的发展也有重大的影响。古典
诗词是整个中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考中占相当的比分。国家
教育部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学生人
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整体提高,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培养学生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
趣。学生在感受、鉴赏作品过程中,陶冶情操,深化热爱祖国语言的
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据
此采取以下教学方法:诵读法,朱光潜说,要培养学生纯正的文
学趣味,就要从诵读开始,我们要求在诵读中品味语言,
整体把握意境;讨论法,在学生讨论与教师点拨中赏析诗词的
表现手法;探究法,在探究中明确词中“那人”的寓意和作者的意图。
教学过程
下面具体说说我的教学实施过程.我的教学环节分为导入新课、初读感知、再读探究主旨、拓展延伸、布置作业、板书设计六个步骤。
1、导入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首要作用和功
能就是引导学生顺利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它好比通往正题的桥梁,能有
效的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正轨,从而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我们高三教材五
本书中反复出现作者的名篇较多,而且我们要求在理解基础上熟读背诵,学生掌握的很好,师生很容易互动,所以我选择由作者名句导入,为吸引
学生注意力,我采用先由学生畅所欲言说名句,我再出示要补充的内容,
从而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与此同时顺带简介作者,让学生了解豪放派词
风。并由此让学生明确豪放派和婉约派词风的不同。
2、古典诗词的欣赏离不开正确的阅读朗诵,学生初次接触诗词的时
候往往不会断句,所以下面紧接着就是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感知内容,首
先就是让学生听范读录音,学会正音、正确断句。然后在此基础上,再由
学生自由阅读,感知全词从而达到体会该词的情感美、语言美、意境美的
目的,为了检验效果,再由教师提读个别朗诵,并指出不当地方。最后让
我们再一次在优美的范读旋律中结束这一环节。
3、当然要真正理解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不仅仅靠诵读,它终究离
不开探究文本把握主旨这一重要环节,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为此我主要
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第一:从分析该词意象、修辞,意境入手。整体上把握全词内容。
第二:分析该词表现艺术手法入手,理解作者运用反衬手法的作用。
第三:从背景入手,知人论世,深入探讨难点“那人”,形象,明确主旨。针对上述思路,我先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分为几个讨论小组讨论,对这几个问题,主要由学生来回答,然后我出示课件作小结。在理解全词的基础上,我采用了设问,追问的方法,引导学生探讨本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妙处在哪里。这首词共十三句,作者却用十三句中的九句来写景、写热闹的女子,只用了三句写“那人”。而探讨“那人”的形象恰是本课难点,由此我自然进入思路的第三点,为了让学生能准确理解,先用课件出示本文习作背景,请同学们运用前面三篇学过“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结合背景材料来探究本词的内涵。为了突破难点“那人”形象,我又结合梁启超的"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的评论,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原来词人苦苦追寻的“那人”,其实是自我人格的写,含蓄的表达了词人自己不愿随波逐流的美好品格。至此主旨不言而喻同时
我们联系旧知,形成知识链:政治上失意的文人,许多作品都寄托了他自己的身世之感,这就是托寓的手法。水到渠成,学生也明白了本文的重点,托寓手法的运用。由于本文主旨不是很显豁,我采取的是由浅入深,先易后难的方法引导他们。
六、拓展延伸
2014年新大纲和旧大纲有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增加了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考查。本词最后一句话是千古名句,也是清朝国学大师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最后一境界,拓展延伸部分我设计让学生自由讨论,谈谈对这三境界的认识与理解,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本词的理解,巩固了教学重难点,并且还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
路;境界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境界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通过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小结,渗透德育教育,塑造人生价值观,领悟作
品以及作品以外的艺术魅力)
六、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是为巩固学习效果而安排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巩固新授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发
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跨越的一环。为此我针对
性布置两个作业
1、美读全词,有感情的背诵全词。
2、根据拓展讨论的内容,谈谈你对治学三境界中某一境界的认识与
理解。
七、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教学设计中的画龙点睛之笔,对教学内容起到提纲挈领,突出重点,加深印象,也是提高教学质量有力措施之一,针对这个原则和本文实际内容,我作了如下板书设计《展示课件》
八、教学反思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曾经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更有学者提出二十一世纪教师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是教师的自我
反思能力。反思教学对教师成长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对本节课作了如下反思。
我在教学中采用“提问——讨论——交流——明确”的模式展开教学,结合学生情况以及教材实际,有梯度的设计问题,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让学生自悟,自得。不足就是未能做到大胆取舍拓展时间不充裕,很难兼顾每一个学生。
我的说课结束,敬请各位多提宝贵意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