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说课(建筑设计基础)

说课(建筑设计基础)

说课(建筑设计基础)
说课(建筑设计基础)

课程定位与作用

建筑学是一门横跨工程技术和人文艺术的学科。建筑学涉及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以及作为实用艺术的建筑艺术。

建筑学基础2是建筑学专业大一第二学期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是建筑学专业教育平台的学科基础必修课程。训练学生建筑绘图、表现及符号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学习方法,从而提高专业基础能力以及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学生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能力和正确的思维学习方法,才能顺利完成后期教学目标中培养创造思维的设计能力。

课程内容

本课程包括两个大的环节:1理论知识训练。2课程实践综合运用

在理论知识训练中又分为四个部分:1平面构成的训练2立体构成的训练3空间构成的训练,4大师作品分析训练。课程训练安排内容环环相扣,难度循序渐进,缺一不可。

1平面构成训练设置了基本型和骨骼的训练,使学生能够根据基本概念组织骨骼和基本形,设计出有一定视觉效果表达特定主题的方案。

2立体构成训练设置积聚和联结训练,辅助训练还有肌理和量感课堂小训练。使学生能够掌握立体构成的方式,并能够熟练运用到成熟的建筑设计方案中。

3 空间构成训练设置空间限定和空间组织训练。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空间限定合组织的手法,并运用到建筑设计方案中去。

4 大师作品分析训练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通过对大师作品的全面解析,使学生掌握建筑中所运用到的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空间构成的相关知识。

课程实践训练是针对一学期所学的内容的一个检验,在这个环节中设置模型制作训练。培养学生从理论图纸到实物模型的转化过程,强化知识体系,培养动手能力,熟悉模型制作。

教学组织与手段

教学过程中理论部分我们采用了协作教学,班级授课、分组教学、个别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实践部分我们又添加了现场教学。

理论部分

1课程各部分训练虽然一脉相承,但侧重点不同。安排了四个相关专业的老师进行协作。

2每个训练课题先进行集体授课,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学生讲授相关的理论知识。

3然后进行分组教学,通过实物展示等手段,让学生进一步把理论知识和实际方案联系在一起。

4最后采用个别教学,每个学生在课题训练过程中,老师单个辅导学生方案的修改和推进。实践部分

实践部分在此基础上添加了现场教学,带领学生去参观,学生通过现场身临其境的感受,老师再次把相关理论讲授给学生,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知识体系。回到教室老师分组指导学生完成模型的制作。

课程考核与评价

课程评价方式多样化,我们改变过去一张试卷定优劣的状况,强化过程性评价。在注重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侧重学员多种能力的培养和学习过程中有效学习的引导,构建了集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过程(process)评价为一体的“KAP立体考核法”。

在考核方式上,注重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总结性评价由平时成绩和作品展示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主要考核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掌握程度,作品展示成绩要考核学习者对本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成绩计算:由平时成绩、期末考核成绩和实践成绩两三部分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核成绩占40%,实践考核成绩占20%。即: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学习出勤、课堂参与、读书体会、建筑专题研究、小组研究性学习、网上讨论等)×40%+期末成绩×40%(基本型和骨骼、积聚和联结、空间限定、大师作品分析)+实践成绩×20%(模型制作)。

这种考核与评价方式既考察了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也考察了学员的知识运用能力,将理论学习与实际运用有机结合起来;不但关注学习结果,更关注学员学习的过程,达到了全面考核学员学业状况之目的。

授课特色

我的授课特色注重训练学生的感知能力培养。不仅仅是讲解,更多的是放在让知识内化——熟练运用的环节。(讲解——内化——运用)

(空间形式的训练——基本形——圆)

比如空间形式训练中会讲到基本形圆:我会插入让学生用肢体去感知基本形的特征:

讲特征(环向)——肢体描绘(挥动手臂做转圈练习,直到身体能够轻松的投入画圆的运动中)——感知圆特征(不断运动的环状)——静默用心体验圆

这样一个插入,可以让学生把以前对概念的宏观认识转化为具象的认知,当一个概念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后,学生才能更好地运用在设计中。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