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新课标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论新课标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论新课标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平远县梅青中学邱梅玉

【内容摘要】语文课程是一门具有浓郁人文特色的课程,是一门训练学生分析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熏陶其情操、发展其个性,培养其审美能力,实现人格的完善与心灵的和谐的特殊的课程。传统语文教学有美被悬置的现象,新课标的全面推行为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带来了生机。在新课标推行的春风下,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一步加强美育的渗透,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重大课题。中学语文教学要注意把握好语文审美教育的特点,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审美教育渗透。第一,挖掘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发现美;第二、创设审美情境,引导学生感悟美;第三、通过指导阅读,引导学生鉴赏美;第四、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学生感受美;第五提供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创造美。

关键词:语文课程传统中学语文教学新课标美育渗透中学语文教学情境写作训练口语交际

语文教学美育渗透

一、新课程下中学语文美育渗透的必要性。

1、语文教学中美育有特殊内涵。语文课程是一门具有浓郁人文特色的课程,

是一门训练学生分析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熏陶其情操、发展其个性,培养其审美能力,实现人格的完善与心灵的和谐的特殊的课程。叶圣陶先生曾作过说明:“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叫语文。”①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它对学生今后长远的学习和工作,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中学生在校期间的语文学习,属于打基础阶段,中学语文教育学

大纲规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学生健全的个性,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中学语文教学原则第一条是“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原则。”②这些都强调了美育在语文中教学中的地位。美育目标也是语文教学目标之一。《教学大纲》中还规定:“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是培养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审美情趣,主要以课文为凭借,课文要文质兼美。”③“文质兼美”是教改后语文教科书的一大特色,优美的语言,清新的文章结构,是它的外在美,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人文内容是它的内在美,范文中饱含的社会生活和人生哲理、历史画卷和个人心灵历程,多方面表现的世界之美,人生之美,思辩之美,语言之美,这一切能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在感情上给人以熏陶,在审美上给人以愉悦,能够丰富人的知识,扩展人的眼界,拨动人的心弦,给学生精神世界的营养是多方面的,是深刻而细腻的。语文范文中所体现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与语言课的思想性溶在一起构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都给学生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能在情感交融中获得美,创造美,语文教学中美育有其丰富的内涵,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美,它们是美的绝佳载体,充分认识并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利用这些美育因素服务教学,是语文教学工作的必要环节。

2、传统语文教学有美被闲置的现象。长久以来,传统语文教育重视知识、技能的培养,表现在学生的语文素养高低以考试成绩来评定,把以自由创造为内涵的美的体验高高悬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社会因素由于高考、中考的指挥棒效应,社会对教育的评价,还是以升学质量为主,教学成绩简单地依靠分数来评定。社会用分数选拔人才,直接影

响到学校教育和学生的学习。语文教学在这样的背景下,也自然以分数来评价教学效果。美育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往往就不被重视,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

学校因素语文教学中审美精神的流失,忽视美育教学与教师在教学中自由创造的审美体验缺乏与藏匿有关。首先,站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大都是从前应试教育的产物,自身缺乏美的体验,审美趣味和审美标准不高甚至缺失,学生时代缺少美感教育是其重要原因。其二,社会利用考试选拔人才,考试形式单调,迫使教师在统一计划内,统一进度内,根据固定的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进行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这个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形成了长期沿袭课堂教学总体思路,介绍作者——理清思路结构——关照人物事件——学习手法语言——挖掘情感思想——归纳总结。这种教学模式有其优越性,但他抑制了教师的主体性,创造性,无法体现到教学创造性的美与乐趣。

学生因素由于社会的影响,教师的引导,整个教育在高亢统一的教学大会唱之中进行,学生的学习形成习惯性和群体化特征,学生的个性,自主与创新意识萎缩,泯灭。趋同、顺应、盲从日渐形成。学生的真实思想情感被覆盖,整日被机械化,程式化,沉闷的学习所困惑,忽略了教材中的美,遏制了学生对语文的创造性理解。自然而然,学生对美的体验、对美的探求就日渐缺失了。

3、新课程的推行为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带来了生机。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已决定从2001年秋季开始,用5年的时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实行基础教育新的课程体系。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材、新的评价体系观,对广大教师和教师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为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带来了生机。

新课程推行后,美育作为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环获得了真正的重视。它

迫切要求教师更新观念,加强学习、进修,尽快提高专业化水平及审美修养。由于评价体系的改革,语文教学不再只注重认识功能,而要求发挥其美育功能。语文美育应该通过教材内容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引导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和评价美,树立学生美的观念,提高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他们积极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及审美能力,无疑给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直接影响着学生,学生开始从机械的纯语文知识训练中解放出来,语文学习不再枯燥无味,从而让学生春风化雨般享受美,欣赏美。良性循环,一旦语文教学纳入了美育的轨道,课堂就会注入生机,师生的审美心理就会被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教师的教学兴趣就会不断增长,教和学都会充满愉悦心理。这样,语文教学的质量也将迅速得到提高。

综上,在新课程广泛推行的背景下,美育走入课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有利于使学生学生形成狼毫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美学素养。

二、新课标下中学语文教学渗透美育的有效途径。

1.挖掘美学因素,引导学生发现美。

要让学生从教学中获得深切的美感体验,由“知之”到“乐之”还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美学因素。教师在感知教材,进行教学设计时,为教材中蕴涵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所感动,心领神会。然后,调动自己的审美经验,将教材中蕴涵的各种美学因素融化到教学设计中,再到课堂上引导学生体验,分享这种美。比如在教学选自曹文轩《草房子》的《孤独之旅》时,引导学生去随着作者优美的笔触走进那个由天空、芦荡、大水、狂风、暴雨、小船、

鸭子等构成的荒芜人烟的世界,感受主人公成长的孤独。“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奋力向前……船首是一片均匀的、永恒的水声。”⑨这些描写能唤起学生对美体验,对学生的审美情操的培养很有帮助。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诗歌教学。诗歌不仅具有一般的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美的因素,更因起情感强烈而更具感染力,因其音韵和谐而具有其它文学作品不具备的音韵美。比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意境辽阔深远,描绘了黄鹤楼、碧空、长江等壮阔画面,诗人将自己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寄托在滚滚东去的大江之中。又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它描写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全词意境壮美,气势恢弘,感情奔放,胸襟豪迈,体现了一种崇高美。再如《蒹葭》、《行路难》、《水调歌头》、《天净沙·秋思》等,中学语文教材选编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篇章,这些都是引导学生发现美的绝佳媒介。教师应善于发掘这些审美教育的因素,引导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灵魂得到净化和升华。

1.创设审美情境,引导学生感悟美。

创设审美情境,引导学生感知审美对象。它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审美情感的熏陶起着重要作用,能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中得到美感体验和审美陶冶,把学生从有我之境,带入到无我之境,变课文中的“此情此语”为“我情我语”。

创设审美情境是以视、听为核心,在多种感觉器官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为此,教师首先应十分重视朗读教学。朗读是学生初步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到“口到、眼到、心到”,积极感知作品以获得较多的审美认识。尤其是诗歌,朗读是学生感悟美,进入情境的重要途径。

其次,教师还应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造审美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去感悟文学作品的美。如指导欣赏课文插图,听课文录音带,看与课文相配套的录像,使用多媒体课件,师生表演等等。如教学《沁园春·雪》时,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听配乐朗诵,辅以北国雪景的画面。随着豪迈的朗诵,及壮美雪景的画面,学生的审美心扉就会自然开启,进入到文章的情感世界,感受到作者豪迈的胸襟了。

3.通过指导阅读,引导学生鉴赏美。

鉴赏美实质就是一种审美活动,教师应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文学作品,引导学生鉴赏美,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丰富,发展学生健康个性和素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般说来,审美活动是从对事物中的美的形象的初步感知开始的,然后再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这时审美活动不再是对美的对象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积极反映的过程。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也要遵循这一原则。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可以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应该让学生通过阅读,去发现作品中美的因素,并通过自己的感知和想象,产生初步的美感。第二步,这种美感积累多了,教师就应指导学生形成一定的审美判断能力。第三步,可以指导学生从美学角度去评价一部作品,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审美活动。这时,学生的思想上已形成了正确的审美观念,既能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又能识别生活中的假恶丑,为创造美作好了思想上的准备。当然对于从美学角度去鉴赏美,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不必强求,以免弄巧成拙。

4.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学生感受美。

语文审美教育活动主要以情动人,通过美的事物激发人的情感,形成审美体验,唤起情感共鸣,使人在情感中受到陶冶,得到升华。教师的应充分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学生感受美。只有当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水乳交融,学生

的心灵受到感染,引起情感的共鸣时,美育才算初步达到目的。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教师首先应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让他们把注意力指向情感天地,去把握作者的情感,设身处地的去体验作者的情感。有明确的目标、方向,做事就成功了一半。其次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采取适当措施,激发学生的情感。如教学《香菱学诗》时,可介绍香菱身世,如何被薛蟠强占,最后悲惨的遭遇等。激发学生对香菱的同情,既而在这种基础上来看香菱苦志学诗,这个人物形象便在学生的心里活起来了。为进一步激发学生情感,教师可以和学生交流阅读体会,进行有表情的示范朗读等。最后,静思默想也是激发学生情感好方法。让学生静下来,归结整理自己有点朦胧的情感。这是一个情感发酵的过程,学生的情感会明晰起来,这样增加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也为其创造美打下了基础。

5.提供实践机会,引导学生表现美、创造美。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美的能力,关键是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审美创造的情感和兴趣,这是审美创造的源泉和动力。学生有了表达的愿望,教师就要提供其实践机会,引导学生表现美、创造美。

写作训练,是学生对美的创造性表达。作文中多让学生观察,探索生活的奥妙,绘制生活的彩图,引导学生尽可能去接触、感受和认识周围现实的美。教师既要鼓励学生每周写周记,又要引导、选读、推荐一些优秀文章,还要让学生明确每次作文的要求。比如:学习了《孤独之旅》,学生随着作者的笔触沉浸在杜小康成长的孤独感中,当读到杜小康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学生的心情也为之一振。这时就可引导他们以《我的孤独》或《我长大了》为题作文,写出自己生活中的经历。近年来,话题作文成了中高考作文的主流题

型。它既不限定文章的立意选材,也不规定表达方式、体裁的运用,且题目自拟,内容只要与话题有关即可,从而让考生最大限度地施展写作才华,展示写作个性,真正做到鼓励学生创新,让学生获得抒写个人情致感悟的自由,这就更为学生表现美、创造美提供了机会。

口语交际也为学生表现美、创造美提供了舞台。新课程的语文教材将语文实践活动改为了口语交际,这更有利于学生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当前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颇令人担忧,高中学生讲不清一件事情的例子屡见不鲜。这种状况与素质教育是相悖的。因此要在口语交际训练中,注意根据新课程的,对学生口语上的弱点进行针对性训练,纠正经常出现的偏离中心观点,前言不搭后语,临场胆怯等毛病。还可以用林肯等演说家口语训练成功的例子激励学生,让学生以审美的心态来对待口语训练。指导学生从语言美、仪态美、思辨美等方面来要求自己。教师还可设计一些学生有兴趣的话题,采取多种形式(辩论会、演讲赛、朗诵会等),鼓励学生踊跃发言。

另外,教师可引导学生多参加语文课外活动,给学生提供广阔接触社会的机会,调查、参观、访问、联欢、考察、游览等活动,可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开拓视野,接受自然美的陶冶和滋养。指导课外活动时要不断创造新的活动形式,让学生获得尽量多的审美愉悦,共享创造美的乐趣。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推行的大背景下,语文美育有着广阔的发挥空间。这也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特点,有目的、有计划的,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融美育于语文教学之中,使实施素质教育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蒋孔阳、朱立元《美学原理》,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

2.朱绍禹《中学语文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3.陈钟梁《中学生写作美学》。

4.钟启全《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5.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

注:

①引自《中学语文教学法》王世堪主编10页。

②引自《中学语文教学法》王世堪主编77页。

③④引自《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⑤⑥引自《古代文论选读》。

⑦⑧引自《美学原理教程》曾永成、董志强主编。

⑨引自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本70页。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而语文课堂教学不仅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阵地,也是教师用来感染熏陶学生的大熔炉。因此,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教学的艺术性,尤其要注重美育的渗透。因为这不仅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也将直接影响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有效实现。那么,作为语文教学如何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适时地渗透审美教育,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呢?根据笔者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和探索,在此谈一点个人粗浅的看法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不再单纯是智育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的过程。教学实践证明,美育渗透于阅读教学中是贯彻新课改精神的良好途径。

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的情趣。也是说,语文教师应当特别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中也认为,审美需要是人生的高层要求。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会学生审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加强美育工作,让学生学会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情操,是教育、教学工作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美育是培养和提高人们对自然、社会以及文化艺术的鉴赏和创造能力,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生活趣味,使人们变得更高尚、积极,在思想感情上得到健康成长的教育。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美育呢?

德国哲学家康德曾说过我们要经常怀着无限的赞美和敬畏心来看待世界,此话正说明了审美意识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以及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康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可见,中学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是相铺相成的。美育的目的就是在传授各种知识、技能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个体的审美能力,使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情感和心智受到

美的熏陶,从而达到提高整体素质的目标。中学语文课文所选的课文,大多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学作品既是语言艺术,也是美的艺术。语文教师就是传播这些美的艺术的桥梁,在教学这些课文内容时,应抓住学生对美的渴求,把美的艺术贯穿在教学的整个过程,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情趣;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美的熏陶,精神的愉悦,即寓教于乐。那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美育呢?

一、领悟美的结构

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语言美、形象美、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情感美、创造美的美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给予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学应高屋建瓴,针对不同文体确定不同的教学重点。散文诗歌鉴赏注重优美语言所创造的或深沉或悲愤或激昂或婉伤的情感意境,而议论文、说明文除注重语言的严密性外,也应理解课文严谨的结构:议论文或递进或并列的结构,说明文或逻辑或时间或空间的说明顺序。授课时教师要梳理清楚文章的结构情感脉络,设计好板书,让学生从中感知作者匠心独运的构思,领悟文章美的结构,进而指导写作实践。

二、鉴赏美的语言

语言是文章的基本材料,文章是语言的艺术,表达的艺术。无论是屈原的浪漫,杜甫的沉郁,柳永的婉约,苏轼的豪放,还是鲁迅的深刻,朱自清的清新,徐志摩的缠绵,舒婷的真挚,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感受到语言美产生的巨大艺术魅力。它们或纯粹,或精微,或谨严,或飘逸,无不是经过作家们精心地推敲,细致地打磨,才如珍珠般熠熠生辉,点缀在文学的夜空之上,令人叹为观止,百读不厌。语文教材中所选文章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语言美。例如:散文语言的流畅,小说语言的生动,诗歌语言的凝练,议论语言的严谨,说明语言的平实,抒情语言的动人等,体现了各种各样的语言美。语言审美应成为语言阅读重要内容,也是语文教学与美育的最大渗透点。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要在阅读文本中引导学生品味好词语,分析好句子中发现美,品味美,鉴赏美,在散文中,语言美体现得尤为突出。它是一种从内容到形式都非常自由的文体,因此它具有较广泛较有效的审美教育功能。如在朱自清笔下,无论是荷塘还是月色,还是父亲的背影,都显得格外的美。下面我们以《荷塘月色》为例来分析散文语言的美学价值。如:“月光如水一般,静静地泻在每一片叶子和花上”,一个“泻”字,并加以用“静静”修饰,极为形象贴切地状写出月光的特点——无声幽静而又富有动感,如一泻千里的瀑布般

美丽壮观。接下来,作者写荷香时:“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采用通感,把荷香比喻为“歌声”,并用“渺茫”来修饰,更显得天衣无缝,可见作者在锤炼词句方面的独到之处。文中众多的极具个性色彩,联想丰富,变幻多姿的语言,在引导学生品词析句的同时,应反复揣摩和领悟,渐渐提高对文本语言的审美能力。散文的语言美育价值如此,其它体裁的作品也并不逊色,如宋词,无论是豪放派的词还是婉约派的词,他们在用词造句中都给人一种独特的审美感受,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在开头就用“浪淘尽”三字,极简单的三字,就把倾注不住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为读者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的审美空间,它既引领我们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到风流人物的卓越气概,更可领悟到作者兀立江岸凭吊胜地人才所产生的起伏激荡的心潮,气魄极大,可见语言的感染力之独到以及审美价值。同样戏剧语言中丰富的潜台词也值得品玩,《茶馆》中李三“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谐音双关表露出的凄凉和不满;吴祥子“你聪明,还能把那点意思闹成不好意思吗?”所表现出的无耻的地痞流氓无赖形象,都是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审美情趣的感触点。在语文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捕捉并激发学生感受美的信息点,引导学生探究感悟,就能引起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产生强烈的审美体验。

三、感受美的形象

文学作品是作家对社会生产活的反映和感受的物态化表现,是在生活的基础上观察、思考、选择,按照美的规律塑造美的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好的文学作品,不仅给人以知识,读者在反映生活的同时,对作品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爱与恨,善与恶,美与丑,也会产生共鸣和思索。甚至得到心灵上震撼,从中得到启示和教益。如水生嫂是那样的善良、清纯,是白洋淀里的一朵荷花;翠翠是边城湘西的爱情女神,凄美而古老,作品中塑造了这样一个个同命运抗争的或刚烈或凄美或清纯或进取的妇女形象,她们的爱情和个人历程,展现了中国古代妇女的坎坷命运史和婚姻幸福观。美学家朱光潜认为:“丑与美不但可以互转,而且可以由反衬而使美者愈美,丑者愈丑。”施耐庵笔下的正面人物鲁达是值得赞颂的,但反面人物镇关西同样具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鲁达形象正是靠镇关西的反衬,越发显得耀眼,使学生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无论是鲁迅笔下的阿Q,还是巴尔扎克笔下的葛郎台;无论是《柳毅传》中的美丽善良的小龙女,还是《西厢记》中的多愁善感的崔莺莺,都是鲜活可感的人物形象,都具很高的审美价值,成为艺术感染的起点。可以说,教材中那些栩栩如生的

艺术形象比比皆是,他(她)们如同百花园中千姿百态、姹紫嫣红的鲜花,以其独有的色和香,给于难以忘怀的艺术享受。再如表现大量英雄人物的文学作品。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春之歌》等更使人们受到熏陶和教育。读者不仅从心中崇敬保尔·柯察金、林道静等英雄人物,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仿效他们,模仿他们,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加强自己的意志,净化人的灵魂,增加生活的信心和力量。

四、体验美的意境

意境融合着作家的思想感情,是客观与主观的有机统一。它能产生诗情画意的效果,启发我们产生联想和想象,让人产生身临其境、余味无穷的感受。“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表现的安谧恬静的意境真是令人陶醉。诗人仅用了40个字便展示了一幅清秀的山水画:秋雨过后的傍晚,空灵宁静的青山,柔和皎洁的月光,清澈的泉水,翠绿的竹林,浣纱归来的少女,渔歌唱晚的小船 ……画面中还有那侧耳倾听、凝神注视、陶醉其中的诗人,真是诗情洋溢,画意盎然!教材中像这样表现意境美的诗歌、散文真是不胜枚举。情感性是文学作品打动我们心灵的重要原因。如果作品不具备这一特征,就必然“平典似道德论”(钟嵘语)。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自古及今,一篇篇佳作之所以经久不衰,常读常新,百读不厌,就是因为作家的笔墨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作者既然是借景抒情,读者就应该读文生情,望文生义。重新激活文学作品中意象世界所蕴含的审美经验。为此,语文教师教学中必须架起一条沟通作者情感与学生情感之间的桥梁,使之碰撞交融,贯通,引导学生品悟美的意蕴。例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教师紧扣诗中有关传达审美意象的“千山”、“鸟”、舟”、“蓑笠翁”、“寒江”等词中,探境中意,悟意中情,感情中美,理解感悟此首诗,使学生认识到此诗的清峻、深幽的境界,触动人们的审美情感。诗的形象是美的,耐人回味的。诗人把自己的情感,人生感受倾注在所描写的雪景中,诗人在政治上遭到打击,把那十分险恶的环境化为一片冷峻、孤寂的境界。宁静中透出诗人心灵的再创造,赋予自然以再生的灵魂,从中透出人生理想、人生态度和审美情趣。从而使这生真正从个体情感上受到陶冶和启迪。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课文具体内容出发,把握时代脉搏,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美

的事件和美的心灵来陶冶学生情感。品读精美文段,可以让学生直接感受美、体验美,甚至通过想像和联想来创造美。.例如《岳阳楼记》中所表现出来的忧国

忧民、以天下为已任的抱负,可以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社会责任感;《我与地坛》中所体现出来的母子情深,可以培养学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社会亲情美;《<指南录>后序》所展现出来的矢志不渝爱国爱民,可以培养学生“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社会节操美;《庖丁解牛》《都江堰》所显现出来的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善于思考的社会智慧美。语文教学就是通过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的整合,调动审美情趣,让阅读者创造出一种自我的审美意境,进而取得审美教学效果。

语文课堂需要美育精神,把中学语文教学与美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挖掘语言文字中丰富的思想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发现语文中的语言美、情感美、形式美,培养学生用美的眼睛去发现美,以美的心灵去领悟美,以美的行动去创造美,使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塑造美的人生、净化美的心灵的课堂。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真正寻找到自身的精神家园,真正放飞自已的梦想与追求……

总之,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教学,更要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体验。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注重情感的体验和熏陶,要把审美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能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审美情境,适时的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形成审美意念,从而获得美的熏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