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语文课进行美育不是外加的,教师应该有意识、有计划地将美育渗透到教学中去。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像艺术创作一样,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使语文课诸任务融合一起,成为有机的统一体,使教学本身也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如何将美育任务渗透并融化到语文教

学中去呢?

一、必须通过形象思维的途径

美育是以鲜明的蕴藏着人生真理的形象和强烈的情感,来感染人和教育人的。美和形象始终是凝结在一道的多离开了具体形象,就谈不上美和美感。审美教育必须通过形象思维的途径。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导之入境。好的文学作品都有着优美的境界。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境界就是作家描绘的,包含深意的艺术形象。一般来说进行自然美、社会美、情感美方面的教育,都首先要引入意境,不入境就不可能有对美的强烈感受,也就谈不上鉴别和表达了。

怎样导之入境呢?教师可凭借视听工具提供有关的音乐形象和图画形象使学生产生广

泛的联想和想象,进而理解教师的语言形象;或者凭自己的范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意境,全身心地进入作品中,深深受到感染和激动;更多的是依靠分析作品描绘的生活画面和形象。意境的创造依赖于作品中描绘的生活画面及其形象,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把作者描绘的形象再现出来,“状难写之景”于学生面前,将“不尽之意”适当发挥。教师要通过准确的语言、贴切的比喻助之以手势、表情,形象地、富有情趣地、绘声绘色地再现作品的人物和事件,把学生带进文章的境界中去。

当然“导”的手段还很多,具体运用起来也是很灵活的。如讲授《荷塘月色》一课,可采用多种手段“导之入境”。一开始,教师范读,要求学生闭目静听,把学生引进课文意境;又可配合教材选读一组有关写月、月色、赏月的古今名家诗词散文作补充教材;还可组织一次静夜赏月活动,赏月时,让学生欣赏《春江花月夜》等中外名曲。试想,此情此景,学生的心灵,在月白风清的夜晚,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到的是一次多么生动的感情的净化。

(二)动之以情。语文教学必须运用感情的力量。人们常说,语文教学影响学生心灵,应该像春雨那样“润物细无声”,这个“润”,靠的就是情感。美感美感,关键是感。课堂上教师应抓住时机,在情感的关键处点拨、诱发学生的感情,引起共鸣。

都德笔下的《最后一课》,就是一个十分成功的例子。这一课,连班上最不用功的调皮蛋小弗郎士也安静地坐在课堂上认真地听讲,而且听懂了。原因之一,就是韩麦尔老师倾吐的真情,造成了一种特殊的课堂气氛,影响了每一个学生的情绪可见,老师的情感活动在情感教育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三)启发想象。别林斯基说:艺术中起着最积极和主导作用的是想象。”想象是形象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文艺欣赏不能只是消极地享受,必须充分调动欣赏者的生活积累,美感经验,发挥欣赏者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对作品的形象给以补充和丰富。在语文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通过作品展示的生活画面,结合自己的生活画面来“想象、补充、增加”作品所提供的“画面、形象姿态、特征”。让具体形象在头脑中“活”起来。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这都是审美教育所必需的。如《井冈翠竹》中,五百里林海,郁郁苍苍,重重叠叠。山路上走来的两位提竹筒的老表,让人想起了红军的硝盐罐和竹筒饭,这是从具体事物展开的想象。《桃花源记》描绘的桃源胜景是推测想象。这种推测,虽是虚幻的,但活画出了诗人美好的理想。

又如契诃夫塑造的别里科夫,把他叫做“装在套子里的人”,一系列描写,是比拟想象。阅读时,就要启发学生通过比拟想象掌握这个典型。

在教学中,还要启发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作品的形象加以补充、发挥。如《琵琶行》中描写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就需要学生去领会,让他们去补充想象:究竟这无声中包含了多少的幽愁暗恨。启发学生补充想象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由教师提示,或示范。另一种方式是在学生创造想象被挑动的时刻,留给学生一定的想象空间,提一个问题,作一个表情,或者做一个手势,引导联想,设置悬念,唤起学生的想象。如教《梁生宝买稻种》一课,可让学生设想:假如你是梁生宝,怎样去买稻种?假如你碰见了梁生宝,他是什么样呢,会同他谈些什么呢?假设想象,有一种移植作用,能让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感其情。现实生活是想象的基础。在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活积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丰富他们的生活积累。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通过阅读,学习作家如何观察。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多要鼓励创新鼓励“立异”。那种硬要把学生的思路纳入教师的轨道的做法是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的。当然,这个“异”,应该是美的、好的、正确的、健康的。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必须考虑要求他们以什么思想境界,用什么立场观点去想象,这非常重要。有美好的心灵,才有美好的想象;引导学生美好的想象,在于铸造他们美好的心灵。语文课进行美育,应利用教材中美的因素,尽量诱导学生去开拓想象的天地,使想象的境界得到某种程度的升华。

以上所述,是通过形象思维的途径,对青少年进行美的熏陶。其感召力往往胜过说理的力量总之,在讲授语文课时,切忌运用政治图解的办法,或单纯作基础工具来讲,必须抓住形象性、感染性两大特点,从语言因素着手,从动之以情入口。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语文课适于进行美育的特长。

二、组织教学过程要尽可能体现审美过程的特点

在语文教学中,美育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融化于全过程。教学过程是有阶段性的,审美过程也是有阶段性的。它们都必须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由已知到未知。前面已说到,教学过程与审美过程在各阶段都有相共的特点,因此两者是可以协调步伐的。

一般来说,语文教学的程序,可分做“预习--整理一总结、深究和练习--发展与应用”四个阶段。

预习性阅读阶段,就是对美的感知阶段。这一阶段要创造出适合于欣赏的课堂情境,并运用形象直观的手段,使学生获得美好的第一印象,产生审美的兴趣。如教《荷塘月色》一课,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生动地创造课堂情境,教师首先组织学生学习描写荷花的古诗,一唱三叹造出气氛,然后,教师用深情的语言,介绍作者及这篇散文的成就,再次震动学生的心弦,并用设问造成悬念:“它美在什么地方呢?”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将他们带到课文中去。接着,教师又简要地介绍作品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情况,把握感情的基调并通过范读以声传情,再让学生自读,体味作者波澜曲折的思想感情。这一切,都是为了熟悉课文,获得一个总的印象,初步感知它的美。

在整理阶段,通过讲、读、议等一连串教学活动,由预习性阅读推进到理解性阅读。这阶段的审美要求,就要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美点,认识作品所表现的各种美的属性、程度和关系。这时,要带领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之中,变“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在美的天地里张开想象的翅膀,以教师的描述、分析、启发作向导,探幽访胜。

仍以《荷塘月色》为例,教师通过画面教学,让学生置身于荷塘之上,月色之中,领略作品的意境美;在关键词句的咀嚼品味中,让学生体味这篇散文语言的形象性、丰富性和

音乐性,领略其语言之美;通过作品经纬交织、情景交融等艺术特点的分析,认识其构思之美。这个阶段是阅读教学中最花力气的,由此而完成审美活动的第一个飞跃。

在总结阶段,应当启发学生通过讨论、比较,对美作出评价。换句话说,就是要把学生获得的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上去,让学生从个性化的形象中看到生活的本质,从而使学生获得更深刻的美感。当学生感受到作品中所描绘的一幅幅流动、多彩的画面和鲜明生动的形象时,感受的主要是审美客体的“外在美”。再以《荷塘月色》为例,朱自清先生为什么要把荷塘写得这么美呢?原来在描绘中寄托了作者不愿同国民党反动派同流合污的感情,表达了他对美好事物向往追求的心愿。教这一课,应该从荷塘月色的外在美,进而见到作者的情操美,这就是美感的深化有人把这一步骤称为“晓之以理”。从美育角度说,这个“理”,就是正确的审美观点。

到了发展应用阶段,则要把学生的审美活动再向前推进一步,引导他们抒健康之情,吐时代之声,激发他们讴歌美、表现美、“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美的热情。

以上所说,是要求在设计教学时尊重审美过程的一般规律。一般规律的具体运用又是很灵活的。例如我教《海滨仲夏夜》,设计了这样六个问题:①根据你自己的感知,你发现文中哪些景物具有强烈的美感?(要求学生用美的语言畅谈美的所在)②作者运用哪一个词概括抒写海滨仲夏夜的美?为什么? (幽美)(3)海滨仲夏夜的幽美,首先表现在晚霞的美上,文中怎样描绘晚霞的?④作者是怎样捕捉夜色加浓时海滨景物的特征,设置新的情境,再现这一情境的?⑤文中为了突出威海海滨的个性美,进一步写了什么?怎样写?⑥读了这篇散文,你感知和领悟了作品中的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后想到了什么?六个问题,贯穿着一个意图,意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逐步培养他们感知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才能。这种设计既尊重一般规律,具体处理又非常灵活,说明尊重规律决不会束缚教师的手脚,决不会形成僵死的程式。

在设计教学时,必须注意课文和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审美作为认识现实的一种方式,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具体地、整体地去掌握事物。当然,完整性和形象性密切相关。如果在处理教材时,不注意从艺术形象分析入手,零碎地讲解生字、生词,硬性地划分段落、串讲课文、总结段意,那自然会把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化为一种抽象概念或肢解成散肉碎骨,结果必然情感枯干,味同嚼蜡了。

教学过程自始至终要贯穿着审美的情趣,要善于创造和保持课堂情境。美育主要靠美的事物的感染,是“出于审美者的内心的愿望和要求,采取一种自由的方式来进行的”,犹如游览一处名胜,聆听一首动人的乐曲,欣赏一幅迷人的图画,观看一场婀娜多姿的舞蹈,语文教学也要能引起人的愉悦之情,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寓教育于美的享受之中。”设计教学,一定要注意体现这个特点。

三、要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灵活地、有侧重地确定各课的美育内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水平,应该成为语文教学贯彻美的教育的中心环节,因此,文学作品的教学是进行美育的重点。不同文体的文学作品,其美育内容各有侧重。

意境美,语言美,是诗歌和散文教学中审美的重点。意境美是自然美、社会生活美、思想感情美等美的综合,诗歌和散文一般应从意境美入手,首先找到展开意境的思路或线索,让学生循着这条线索,一步一步走进诗情画意的境界中去,得到美感教育。教诗歌散文,还需要通过反复朗读体味它们语言的美。我教《诗八首》时,努力实现两个要求:①引导学生开展想象,领会诗中展现的种种意境;②反复吟诵,体会诗歌语言的精炼和音乐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深厚感情。这两点都是从美育角度提出的,又是针对诗歌的特点提出的。当然,同样是诗歌、散文还有各自的个性特点,如《春》,《济南的冬天》、《海滨仲夏

夜》、《香山红叶》都是散文,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学会观察,但反映美的角度和表现美的方式又各有特点。

对于叙事性的文学作品,如小说之类的教学,则首先要抓住人物形象的美,应该引导学生从作品展示的鲜明真实的生活画面中,抓细节,抓人物,让学生脑中浮现出典型的环境和典型性格从而引起思想情绪上的共鸣,关心人物的命运,爱作者之所爱,憎作者之所憎。如讲《故乡》中的闰土这个形象,就可以从他形貌、心灵、性格的鲜明对照中,让学生感到正是旧社会的生活重担压弯了闰土,造成了他和“我”的隔阂,从而激发起强烈的感情波澜,更爱勤劳质朴的劳动人民,更加憎恨黑暗的旧社会。

除了文学作品,议论说明的文章也有美育的机缘。

议论文的美,首先在于它所揭示的真理。凡掷地作金石声的作品差不多总是包含着鲜明的思想,结结实实的思想,有闪光的思想之焦点,飞跃着不灭的思想之火焰的。

《谈骨气》的开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句话概括了一个无可比拟的光辉灿烂的思想,是非常之美的。在议论中,这种美的思想通过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来展现}舍生取义的文天祥,拒绝嗟来之食的穷人,拍案而起的闻一多,他们都是有骨气的,作的观点在这里得到了证实。通过这些形象,我们才能发掘议论文的美。

教说明文,似乎没有多少美育因素可挖,容易“板”。其实不然。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说明文都有一定的文学性。如《晋祠》描写的逼真传神,维妙维肖的手法,富有情趣的语言,很有艺术魅力。《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等作品也写得很美。描绘性的文宇,褒扬赞美的感情,富有魅力的艺术情趣,在说明文中经常出现,好比珍珠宝石,镶嵌在平实、朴素的说明性文字中闪烁着其美的光辉,如忽略它们,实在是很可惜的。

总而言之,语文教材,包括论说文,都包涵着审美的内容,但比较起来,文学作品,特别是那些久经考验的、广为传诵的名篇,是语文课最好的美育教材。教学中,应该因文而异,各得其所,而不能平均使用力气,勉其所难,使美育变成外加之物。

四、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要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语文课与现实生活,有着十分直接、密切和广泛的联系。因此,课外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居有特殊地位。有人说“学生的全部语言生活,是我们进行语文教育的起点和归宿。”这话很有道理审美教育,也必须把学生引向大自然和社会生活这个美育的最大课堂。认识美的世界不能囿于课堂的范围,即使是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课本所涉也是非常有限的。要扩展接触美的领域,就应该打通横在课内和课外之间的那垛墙,使语文教学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

事实上,课外的语文学习,课外的审美活动,自觉不自觉地总在进行着。我们讲延伸,就是

要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和正确指导,提高开展课外活动自觉性,提高它的效率。

语文教学活动有一些传统的做法,如指导课外阅读,开展课外写作和评论活动,举行朗诵会;故事会,排演话剧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行之有效的做法。从美育的角度看,开拓的面还可以更开阔些。如组织游览,参观,组织学生欣赏音乐、美术、电影、戏剧等艺术,都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与审美情趣。问题在于如何与课内的教学联系配合。关键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活动中把美育的内容充实进去。前面介绍的《荷塘月色》就是一例。有些学校开展的“寻春”、“赏月”、“题花”活动,顾名思义就是富有审美的情趣。但是,必须补充说明一点,集体组织的课外活动不宜搞得太多,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广义的课外活动,是面向生活。

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意识、有计划地加强美的教育,这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立志改革的语文教师,都应该不断地试验、探索,这就要求我们努力提高自身修养。不仅要掌握美学的常识,还要扩大生活面,涉猎广阔的艺术领域,不断提高对现实美的艺术鉴赏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提高文学修养。教师的仪表、语言、心灵也应该符合美的要求,成为学生的表率。语文教师要努力掌握…迅速、准确、愉快地使学生接受”的教学艺术,特别要在语言的艺术方面下功夫。语文教师应是培养学生语言美、心灵美的“工程师”和“艺术家”。

如何渗透美育教学

小学美术学科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在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地开展美术教研教改工作,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入手,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质与审美能力,改革并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较好的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下面就将本学期的教研教改工作综合总结如下: 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发展和提高学生对审美意味的理解力,遵照审美活动的规律,采取艺术教育的特殊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观察,学习,评价同龄人的美术作品。在具体评价过程中,结合学生绘画的情景,所表达情感的真实性与观察方法。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去细致观察,回忆,想象中提练创作题材。如家庭趣事,校园生活,家乡风光,民俗风情,家乡的人,家乡的特产,家乡名胜古迹等。我本着美术教育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针对少数尖子的"英才教育"。我给学生扎扎实实地上,为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我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重视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美术教育教学中我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有的放矢地进行美术教育,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美术知识。我对一个学期中的美术课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思想政治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热爱本质工作,认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服从领导的安排,工作上兢兢业业,爱校如家,对学生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二、教学工作 1.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认真遵照《教学大纲》的要求,遵循美术教育原则,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同时在课堂上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尽心的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学到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掌握了美术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同时也学会了判断美和创造美,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教学中,我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我认为兴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摘要】语文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语文学科的知识性、工具性,还要重视它的思想性,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美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感知美;审视美;表现美;创造美 Content abstract: In not only the language teaching must take the language discipline knowledgeable, utilizable, but also must take its ideological nature, fully carries on the esthetic education using the language discipline characteristic to the student, raises student’s esthetic ability. Key word: The language teaching, the esthetic education; The sensation beautiful, carefully examine beautifully; Display beautifully; Create America 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平时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渗透。 1 运用语文教材,感知美 利用现行教材中的美文,挖掘有价值的审美观点,如人物的形象美、事物的形态美、诗歌散文的意境美、语言的诗意美、结构的形式美等,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认识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如《雨中登泰山》一文,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把握结构线索,想象雨中登山的奇特美景,领略那“独得”的“雨趣”,更要通过作者冒雨登山的壮举,唤起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和悠久文化传统的热爱之情,让学生体会到文章表达的人格美——不畏艰险,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 2 在文学欣赏中,审视美 中学阶段的文学欣赏课,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美育的课堂。在课内学习了著名作家的作品后,就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欣赏相关的作品。或者课内学习的名著片段章节,运用文学欣赏课组织学生观看名著改编的影视剧或指导阅读原著。如课内学习了《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阿Q正传》、《雷雨》、《威尼斯商人》等名著节选后,由于课文部分内容有限,只能管中窥豹,还必须让学生阅读原著,来领会作品的意蕴,让学生自己去玩味、去感受,进行一番再创造的工作,进而抓住美的内涵。 3 在写作教学中,表现美 从某种意义上说,作文就是学生心灵的外化。在作文指导中要渗透审美素质教育,让学生写作的同时,感受审美的愉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因而语文教师可以在写作教学中,指导学生将生活中积累的美感材料,通过思维的加工,熔铸笔端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长期以来,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冲击下,美育一度被人轻视,美育的缺位导致出现一些高分低能的“畸形人”,感情贫乏的“文化人”,精神庸俗的“废品人”。语文是工具学科,它所包含的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而文学更是人们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重要途径,因此,语文与美育是水乳交融,不可分离的关系。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 一、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美 语文教材中的作品,都是由书面符号创造的,这就决定它的表现形式的特殊性。不像视觉艺术有形象在眼前,听觉艺术有声音在耳边那样直观,而是间接的表现形象,也就是说,作者创作形象于字里行间,把握它需要阅读者用自己的审美经验转换来实现。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教学中就应该把握语文的这一特殊规律,在学生和作品中架起一道桥梁,引导他们根据作品的内容、表现的方法走进作者创造的世界,感受作品的形象美。 如学习朱自清的《绿》,要让学生领略到作者笔下表现的梅雨潭的绿的艺术美,就必须紧紧抓住铺垫和对比描写这一特点,通过对描写性语句的赏析,即捕捉语言表达出来的信息,去感受美不胜收的直觉形象,从而产生美感。如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扬,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

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这段描写运用铺垫、对比的方法,用全国各地名胜绿色来衬写梅雨潭的绿色是兼各家之长而去其短,惟有有它不淡不浓不明不暗恰到好处。教学中学要引导学生体会这些描写,使之产生热爱祖国河山的壮美之情。 《语文课程标准》多次指出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近年来,各种语文实验教科书百花齐放,百花争鸣,虽然选文的角度、审美眼光有所不同,但选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作品。如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是美的,司马光示儿的“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的训诫是美的,对别里科夫“套中人”的本质揭露是美的,对葛朗台守财奴的“人生就是一场交易”的剖析也是美的……。这种阅读作品产生的精神上的愉悦、思想上的教育以及与写作中的情景产生共鸣的现象,就叫做艺术欣赏。欣赏美是在感受美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语文课教学上,教师尤其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中的情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共鸣,完善欣赏美的活动。 吕叔湘曾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语文教学并不是单纯的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宣传,或枯燥的进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语文课进行美育不是外加的,教师应该有意识、有计划地将美育渗透到教学中去。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像艺术创作一样,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使语文课诸任务融合一起,成为有机的统一体,使教学本身也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如何将美育任务渗透并融化到语文教 学中去呢? 一、必须通过形象思维的途径 美育是以鲜明的蕴藏着人生真理的形象和强烈的情感,来感染人和教育人的。美和形象始终是凝结在一道的多离开了具体形象,就谈不上美和美感。审美教育必须通过形象思维的途径。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导之入境。好的文学作品都有着优美的境界。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境界就是作家描绘的,包含深意的艺术形象。一般来说进行自然美、社会美、情感美方面的教育,都首先要引入意境,不入境就不可能有对美的强烈感受,也就谈不上鉴别和表达了。 怎样导之入境呢?教师可凭借视听工具提供有关的音乐形象和图画形象使学生产生广 泛的联想和想象,进而理解教师的语言形象;或者凭自己的范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意境,全身心地进入作品中,深深受到感染和激动;更多的是依靠分析作品描绘的生活画面和形象。意境的创造依赖于作品中描绘的生活画面及其形象,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把作者描绘的形象再现出来,“状难写之景”于学生面前,将“不尽之意”适当发挥。教师要通过准确的语言、贴切的比喻助之以手势、表情,形象地、富有情趣地、绘声绘色地再现作品的人物和事件,把学生带进文章的境界中去。 当然“导”的手段还很多,具体运用起来也是很灵活的。如讲授《荷塘月色》一课,可采用多种手段“导之入境”。一开始,教师范读,要求学生闭目静听,把学生引进课文意境;又可配合教材选读一组有关写月、月色、赏月的古今名家诗词散文作补充教材;还可组织一次静夜赏月活动,赏月时,让学生欣赏《春江花月夜》等中外名曲。试想,此情此景,学生的心灵,在月白风清的夜晚,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到的是一次多么生动的感情的净化。 (二)动之以情。语文教学必须运用感情的力量。人们常说,语文教学影响学生心灵,应该像春雨那样“润物细无声”,这个“润”,靠的就是情感。美感美感,关键是感。课堂上教师应抓住时机,在情感的关键处点拨、诱发学生的感情,引起共鸣。 都德笔下的《最后一课》,就是一个十分成功的例子。这一课,连班上最不用功的调皮蛋小弗郎士也安静地坐在课堂上认真地听讲,而且听懂了。原因之一,就是韩麦尔老师倾吐的真情,造成了一种特殊的课堂气氛,影响了每一个学生的情绪可见,老师的情感活动在情感教育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三)启发想象。别林斯基说:艺术中起着最积极和主导作用的是想象。”想象是形象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文艺欣赏不能只是消极地享受,必须充分调动欣赏者的生活积累,美感经验,发挥欣赏者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对作品的形象给以补充和丰富。在语文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通过作品展示的生活画面,结合自己的生活画面来“想象、补充、增加”作品所提供的“画面、形象姿态、特征”。让具体形象在头脑中“活”起来。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这都是审美教育所必需的。如《井冈翠竹》中,五百里林海,郁郁苍苍,重重叠叠。山路上走来的两位提竹筒的老表,让人想起了红军的硝盐罐和竹筒饭,这是从具体事物展开的想象。《桃花源记》描绘的桃源胜景是推测想象。这种推测,虽是虚幻的,但活画出了诗人美好的理想。

语文美育及其实施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语文美育及其实施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语言文字是中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中学语言艺术教育中充满 着审美的因素,有着无穷的审美机会。因此,如何充分利用45分钟 的课堂教学,来影响和发展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促进学生的素质全面提升,是新课改形势下每位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目前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有一种现象叫“大锅熬”,即是像北 方人做家常菜一样,不管是什么蔬菜,一律投入锅中一熬了事。我们有些语文老师也是如此,每每惯用“大锅熬”的办法,语文课上无论什么文体,精读的也好,泛读的也罢,都丢进一个教学模式去熬,并不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去感知美、鉴赏美,没有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集中而有效地施行美育。 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审美化应侧重于以下两方面: 一、深入研究教学内容,进行审美化设计。 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即阅读教材和写作、 口语交际教材,这两类内容不一样,教学侧重也应有所不同:阅读教学侧重于学生的读,主要是通过反复诵读优美的文章陶冶学生的情操,所以培养语感很重要;写作教学侧重于学生的写,主要是通过观察和想象培养学生的准确表达和写作的能力,所以开发想象很重要;口语、

交际教学侧重于学生的说,主要是通过创设一定的语境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所以创设语境很重要。 单就阅读教学这一大类来说,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不同侧重点的审美教育: 1.以积累语言材料为主的,此类文章以唐诗、宋词居多,教师主要以指导学生找出美词佳句并予以诵读即可,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会语言文字之美。 2.以咀嚼语句为主的,此类文章以议论文为主。例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有这么一句:“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要求学生仔细咀嚼这句话:为什么用“停止思想”而不是“停止呼吸”,通过揣摩,学生不难发现和体会到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功夫,而且在推敲文字表现力的同时,人物的伟大形象,战友之间高尚的情操和语言因素揉合在一起,渗透到学生心中。 3.以解析作品为主,此类文章例如《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在教学时就应着眼于全文思路,分析篇章结构,体会文章的结构美。

浅析如何在美术学科中渗透美育

浅析如何在美术学科中渗透美育 前进二小吕慧 所谓美育就是审美教育,是以美的对象,美的存在形式为内容进行教育、是形成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而美术课则承担着审美教育主渠道的重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并培养学生健康审美情趣和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使整个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该是美好的。 一、美术教学是传播美育的主要学科。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党的教育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缺少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美育就是促进学生在智力上、道德上和体格上的全面发展,也就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的审美观点,引导学生去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音乐、美术、体育、语文是担负审美教育的主要学科,在传播知识、技能的同时,利用各自的学科的特点进行美的教育。中小学美术教育通过直观形象教学传播美的思想,以形象的生动性、感染性、愉快性对学生益、智、扬善、求美和激情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帮助学生形成较完美、高尚的心理定势和人格。它的独特作用,是其它学科不能代替的。所以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实现四个现代化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以形感人,动之以情。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怎样体现美的教育,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机地把美育与教学结合起来,创造特定的气氛与环境,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的阶段,心理状态,认识能力,表现能力,也就是掌握学生的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心理差异,把美育实施于教学之中,使学生不知不觉的受到美的教育。在小学阶段,以提高艺术美的感受能力为主,培养学生爱美,并逐步扩大对自然、社会生活美的感受,从小在他们心灵里播下美的种子。小学刚进校的学生,求知欲望处于萌芽状态,对事物的形象都感到好奇、新鲜,教师以直观的富有儿童生活、容易接受产生兴趣的物象,呈现在学生面前。以生动的形象,鲜明的色彩,通过学生的感觉去打动、溢发他们的心活动,使他们感到美和赞叹产生兴趣。学生通过教师的熟练示范教学了解形象美的构成,顺利完成课业。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学生的心理状态也随之活跃,有的沾沾自喜,认为自己画的不错,有的则一边画一边嘴里振振有词说对物象相呼应的话,或对他人作业加以评论。在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怎样看画评画,展开学生之间相互观看、比较开发审美意识,学生会以他们的审美意识去衡量他人的作业,这样相互促进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对形象美的表现能力和追求美的能力。 在绘画能力强,思维活跃的学生中,不满足现有的画面,发现画面似乎缺少什么不尽完美,提出添画的要求。这说明学生的思维想象活动已经展开,教师应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大胆的去想象。去表现,使画面更加充实完美。有的会在物象的背景上面画上高大漂亮的楼房,有的在天空上画太阳与云彩,地面上画树木、花草,有的画上幼稚,天真的人物,可爱的小动物等等。这样使他们处于轻松愉快,把面画当作一种乐趣,使学生的画发于冀睹,出于自然、富有稚气和天真。同时又给美术课堂教学提出一个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对课业不要规定的太死板,画应有意识留出一定的余地,让学生自由的去展开丰富的而又天真的想象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随着观察、记忆、感受的不断提高,想象力不断丰富,表现力随之提高,这就要求课堂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发表时间:2018-09-11T10:49:49.883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18年11期作者:唐源[导读] 语文是人文学科,它要求我们不能只关注它的工具性,更应关注它的人文性。 唐源(新疆塔城地区乌苏市第一中学新疆乌苏 833000) 摘要:语文是人文学科,它要求我们不能只关注它的工具性,更应关注它的人文性。它不但教会学生怎样去理解、分析、鉴赏,同时还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和美的启迪。所以,美育应该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做到寓教于美,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美的情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他们审美的能力,提高孩子的品质。 关键词:高中,语文,美育,吟咏,形象,哲理 中图分类号:G65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8)11-155-01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的《师说》非常准确的诠释了老师的功用。 在这功用中,讲到“传道”。这里的“传道”不能简单的理解成“讲道理”,它关注的是学生的人格品质,比如情感、态度、价值观。它虽然在试卷的测试中难以得到体现。但是,对孩子来说,“传道”中渗透的美好的一切是促进她成长和发展的关键要素。 而且《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中也认为,“审美需要是人生的高层要求。”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教会学生审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所以,我们教学的过程不是单纯的是智育的过程。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也是我们教学活动必须重视的,我们不但要传授知识,解除疑惑,还要肩负起“传道”即美育的责任。 那语文教学中,怎样落实“美育”呢?下面我就三方面来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一、吟咏诵读,品味语言美,捕捉情感美 叶圣陶先生说过: “叙事抒情的文章,最好还要‘ 美读’”。怎样美读呢?他说:“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这样读着读着,“ 不知不觉,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这里,叶老先生所言要达到的境界,其实就是通过吟咏诵读达到感知美的境界。 好文章的语言,一定是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它们有的像高山流水,清脆悦耳,比如《边城》;有的如百鸟和鸣,婉转悠扬,比如《春江花月夜》;有的似战鼓催征,高昂激越,如《我有一个梦想》;有的若叙家常,娓娓而谈,如《项脊轩志》。品味朗读这些作品,可以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声韵美、达意美、描述美。 语文课堂,老师不应该因为心疼时间而放弃让学生朗读。相反,老师应该鼓励学生一遍又一遍反复阅读吟咏,而且要对“怎样阅读”进行指导,教会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来调整自己阅读时的语调、语速、节奏、轻重等,带着感情去绘声绘色的读,让自己的声音带自己入境。有感情朗读的次数多了,读到让自己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见其事、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样就自然会感知到文本语言的魅力。会被文章中或形象生动、或质朴自然、或豪迈激越……的语言吸引。反复去琢磨、品味时,就会透过作者的语言文字走入作者的内心去,最终达到感受语言美的同时体会到了作者的情感美,看到作者心灵的美,佩服文本中达到的境界之美。从而激发学生仰慕美好人物和美好事物,追求美好品格的情怀。 咏读的过程,是步步深入的过程,最终让读者乐趣丛生。获益无穷。 二、深入体会,感受形象美,追求品质美 在我们的教材中,华美的诗章,精妙的散文有很多。在这些篇章中,更不乏优美的形象:永不屈服的常春藤(陆蠡《囚绿记》)、凌寒独自开的梅花(王安石《梅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青莲(周敦颐《爱莲说》)……,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崇敬的人物形象,比如不计个人恩怨,深明大义的烛之武;蹈死不顾,报答太子恩情的樊於期和荆轲;追求真理,“宁溘死以流亡”,也要“清白死直”的屈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忠肝义胆的张良;留胡十九年也不变节的苏武;不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忧国忧民的杜甫;挽雕弓、射天狼的苏轼;“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受到迫害还要解剖和反思自我的巴金……他们令人心仪,让人敬服。他们有的豪情万丈,有的心怀天下,有的乐观豁达,有的坚忍不拔。他们都是有着远大理想又能够坚守自我的人,他们是有着高尚道德和情操的英雄。他们的故事可歌可泣,他们可敬可爱。他们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美德我们一生受用。我们要用这些美的人和物去感染学生,让他们崇敬伟人,追求美好的品质! 三、抓住小事情中的大道理——哲理美 有的文章,它通过发生在身边的小事,寄寓深刻的道理,这些道理是我们纯正思想的源泉,是我们远航的指南针,是漫漫黑夜中的灯塔。它们让我们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树立远大的理想,学会取舍,持之以恒……《哀溺》通过一个善游的人因不肯抛弃铜钱而被淹死的故事,告诫我们不要因为贪图利益而导致亡身;《兰亭集序》通过集会产生的感慨告诉我们,珍惜时间,扎扎实实做实事,才不枉这短暂的生命;《赤壁赋》通过夜游赤壁,主客对答,告诉我们面对无法改变的现实,莫要忧伤执着,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就会豁然开朗;《游褒禅山记》告诉我们,要取得成功,就要有远大的理想和“不随以怠”的毅力;《定风波》让我们懂得,再困难的境地,只要有颗开朗的心和一个宽广的胸怀,就依然可以过的洒脱自在…… 学习文本时,让学生水到渠成的受到美育。它的成效远远胜过枯燥的说教。 语文的美无处不在。字的方正之美,遣词造句的语言之美,韵味绵长的音乐之美,所传之情、所达之意的幽远之美,塑造形象的崇高之美,思想境界之广博高洁之美……让我们一起将语文的美育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董成仁《学习研究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刘良华《论教师的教学智慧(上)》.《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06年11期 [3]王拥军.《语文课创新教学实验设计与探索?教学实验综合理论探究》 ,学苑音像出版社, 2004. [4]燕合英《精心打造富有魅力的课堂》.《课外语文(下)》, 2017年6期 .

小学数学教学中怎么渗透美育

小学数学教学中怎么渗透美育 美育对美好心灵的塑造有着较大作用,而且也与提高学生创造力有密切联系。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数学,充分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创造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因此,教师应转变观念,做到课前挖掘教材美、课上释放数学美、课后延伸数学美,提高数字教学质量。 在一些学生心目中,数学是一门枯燥乏味的课程,特别是伴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逐渐淡漠,有些甚至开始厌恶数学,原因是,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把数字美的一面传播给学生。数学家罗素认为: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它,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具有至高的美。其实,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数学的数字、符号、公式、算式、图形、表格、方程、解题方法、思路等都是美丽而具有创造性的。 什么是小学数学美育呢?就是将美学贯穿到小学数学教育中,优化小学数学教育。小学数学教育之所以能够接纳美育,就是因为美育中蕴含着我们当前数学教育所缺乏的、却能更好服务数学教育的有益成分。所以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应结合数学内容充分展示数学美,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教育熏陶。 一、小学数学教学与美育 既然在小学数学中蕴涵着众多美的因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美育不仅是需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1、加强美育教育,促进学生在愉快气氛中学习数学。 我们知道,整个小学阶段,学生思维发展总的趋势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美育是一种形象教育,它所凭借的感性材料本身,就是知识的重要来源。美育以美的形象育人,符合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美育,不仅不会妨碍数学教学,相反能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促进数学教学的顺利进行。数学教学中美的形象运用,绝不仅限于算式美,图形美等,在多数情况下,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艺术,要求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讲解,巧妙的启发,优美的板书去创设一个美好的教学情景。这种美的教学情景,能使学生的识记能力,思维能力,欣赏能力活跃起来。可见,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美育对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重要的。 2、加强美育教学,充分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心理因素主要是指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习惯等。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问题,不再是单纯依靠智力因素,还应该把眼光放到具有极大潜能的非智力因素上。而审美教育,则为我们充分开发非智力因素开辟了广阔的途径。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发表时间:2009-08-20T14:28:37.763Z 来源:《现代教育教学探索》2009年第4期供稿作者:解冠英(青海省湟中县第一中学青海湟中811600) [导读] 在语文教学中无处不渗透着美的教育,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主要是审美鉴赏活动。 在语文教学中无处不渗透着美的教育,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主要是审美鉴赏活动。它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愉悦学生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美化学生的心灵。 语文教材中的诗歌、散文、小说等无不凝聚着丰富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文质兼美的作品犹如一块块精美的玉石,时刻吸引着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挖掘、感受教材中的美,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针对教材中的美,教师应怎样引导学生去发现、去体味呢? 1. 读美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和学生的自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涓涓细流渗透心田,又似绵绵春雨沁人心脾,激起情感共鸣。《背影》中父亲朴实深情的话语,能读出人性的亲情美。读《藤野先生》要读出滕野先生的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的人格美。 2. 品美自然事物的美是普遍的、大众化的美,像《春》《济南的冬天》《苏州园林》等美文无不融进了作者的情感,渗透了作者的思想。读这些文章就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体验、知识水平、艺术修养展开丰富的想象,去品味作品中的美。尤其是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理解了诗词的意境,体味了文章的神韵,才能感悟作品中的美。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了解了文章的写作背景,融入到北国气势恢宏的壮观雪景之中,随诗人一道指点江山,评古论今,才能品味出一代伟人宏阔的胸襟,领袖的风范。 3. 悟美如果说阅读和品味是对作品的接触、想象、移情和体验,悟美则是对作品深层次的理性把握,是对作品艺术深层次的理性揭示。在教授《岳阳楼记》一文时,我先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赏析洞庭湖壮美的景观,后感受迁客骚人或喜或悲的览物之情,进而引导学生从感受中走出来,在对比中感悟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从而获得对作品的深层次理解,在感悟中培养了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社会责任感。 运用阅读、想象、感觉等手段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领悟美的同时,安排与教材内容相应的作文训练,让学生用语言文字来表现美、体验美,就是创造了美,这样就使美育真正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了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提高了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_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_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在小语教学中渗透美育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语道出人们对美的需求已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为美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一种陶醉。真正的美应当是纯洁的,真实的,善良的。他能使人的内心产生无比的喜悦和兴奋,在欣喜中受到启迪,领悟生活的真谛,从而完善自己的道德,陶冶自己的情操。 陶冶儿童美感,培养审美感受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无论是语言文字的表述,还是从内涵意义的阐明都充满了美的因素。面对这样的教材,作为语文教师,其本身具有双重任务:不仅自己需要从教材中领悟美,而且还得教会学生从课本中学到美。那么,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一、教师语言揭示艺术美

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时最重要工具。著名的教育家斯霞曾指出:对于教师来说,他的语言恰似一面镜子,通过它,可以看出教师思维的逻辑性、感情的丰富性、知识的广阔性、认识的深刻性、表达的艺术性以及反映问题的敏捷性。可以想象,教师语言缺乏美感,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师语言深奥,学生就难以接受和理解。所以,一位好的语文老师,语言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课堂上要尽量做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逻辑性,富有吸引力,有条有理,声音抑扬顿挫。只有这样,才能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性和情感性如润物无声的丝丝春雨自然地与学生交融。语文教师虽然不是演员,但总还是一个有感情的人,只要感情真实,语言动人,就永远给学生一种艺术的美。 二、创设情景感受语言文字美 文章不是无情物,大部分课文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但如果教师不能身临其境,进入角色,只作为旁观者,作一般的叙述,学生是不能很好地受到美的感染。因为文学作品是用形象来反映生活的,而形象又是借助语言塑造出来的。在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具体的、感性的典型形象。只有我们身临其境,与作品息息相通,才可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如何发挥自己的情感去激发、感染学生,这是教学艺术的更高层次。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意境,制造气氛,表情范读,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以情动情,使语文教学达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

漫谈美育的学科渗透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d4754768.html, 漫谈美育的学科渗透 作者:张建华 来源:《语文周报·教研版》2019年第48期 美育,主要通过具体的审美活动,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 一、创设情境渗透美 教师根据课堂需要,创设适合于渗透美育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很快进入探究学习的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学习乐趣,领悟人生哲理,开发创新潜能,使学生动起来,使课堂教学活起来,从而创造自由、愉悦的课堂气氛。 德国美育家席勒说:“从感觉的受动状态到思维和意志的能动状态的转变,只有通过审美自由的中间状态才能完成。”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种自由、宽松、和谐的气氛,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才会有自由、自主的心境去感受美,使学生的想象、理解、情感、感知等心理因素处于自由愉快的状态之中,从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造力。 二、挖掘教材内容展示美 美育是一种自由形态的教育,蕴含了丰富的美育因素,我们要认真研究,找到美育渗透的融合点,将其渗透到各学科课程教学中,既拓宽美育的途径,又提高学科教育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发现知识美的闪光点,引导学生进入美的鉴赏和领悟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教师应巧妙呈现教材内容美,努力创设最佳教学情境,切入具有审美价值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主动去发现教材的内容美,有效提高学生感知美、鉴赏美的审美意识。 三、优化教学方法展现美 教学活动既是一种科学,也是一种艺术。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其既符合学科教学规律又具有很强的艺术美,从而培养学生情感态度,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设计者,并充分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方式的搭配艺术,让学生在享受艺术美中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 四、艺术实践渗透创造美 艺术课程的学习离不开艺术实践,学以致用是艺术教育的目的。让学生自己动手,大胆参加艺术实践活动,使学生由感受美、欣赏美上升到表现美、创造美。学校美育课程要注重激

语文学科中如何进行美育渗透

(二)加强朗读,诱发同感。 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的作用,能够激发美感,唤起内心视像感受作品意境,并能引起群体效应。所谓“涵泳玩索,久之当有自见”,有其合理的内核。40年代,叶圣陶就指出过:“从前人读书,多数不注重内容与理法的探究,单在吟诵上用工夫,这自然不是好办法。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探究上比从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工夫太少,多数只是看看而已。这又是偏向了一面,丢开了一面。惟有不忽略探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面不偏。”从阅读理解的角度来看,朗读应该是一种加深理解的有效方法。“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平时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 语文学科中如何进行美育渗透 18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席勒说过:“如果要把人变为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径就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对学生进行美的事物、美的榜样的诱导、启迪,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培养他们美好的品质和崇高的情操是现代教育的首要目标。小学语文教材多数是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的节选。课本上那一篇篇具有情感震撼力量、飞扬着灵性的小说、散文,一首首或清新、或激昂、或含蓄的诗歌既有知识之美,也有情感之美,更有艺术之美。这些教材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审美素质教育内容,这就要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需要进行美育,要求教师以美启真,以美怡情,以美育人。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启迪美、感受美、体悟美、塑造美,从而使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初步具有对语言、文字、文章乃至文学的审美能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进行润物细无声

的美育渗透呢? 一、引导学生发现美 由于小学生知识水平有限、思维不够开阔、艺术鉴赏能力不强、道德修养不足、阅历不丰富等方面的局限,读书时经常见美而不知美,教师必须善于指导学生去充分发现课文中各种美。根据作者的思路,将儿童带进作品所描绘的艺术思想境界中去,同作者同呼吸、共命运,产生共鸣,使学生充分感受其中的美。比如,《桂林山水》中千姿百态的和谐美;《长城》雄伟壮观的气势美等等,所有这些都为儿童树立了美的典范。教师要尽力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源泉,从备课到讲课以及作业批改,都要诱导儿童鉴赏各种美的形态,使儿童产生美感。艺术作品往往是由一个主题思想统帅下的一个个的具体形象构成的统一体,因此要培养儿童具有鉴赏能力,就必须从作家创作的每一个艺术形象入手。 1、在字词教学中渗透美。即通过字词学习感受文字美,如学习“月”字,让学生联想到蓝蓝的夜空中象镰刀或像玉盘的月亮,从而产生不尽的遐想之美; 2、在语言中渗透美。即通过读诗句名篇,感受语言美。如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让学生感受到宏伟气势之美。还有《桂林山水》的清、静、奇、秀的美。《月光曲》中的月光若明若暗,朦胧迷离,如梦如幻。感受到仙境般的幽静,仙境般的柔和之美; 3、图片欣赏中渗透美。即通过欣赏课文插图、图片、影视资料等,让学生欣赏中获得美,如教学《北京亮起来了》通过光盘教学,看录象,欣赏到北京夜景之美; 4、人物形象中渗透美。即,抓住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内心美。如教学《视死如归》、《狼牙山五壮士》等课文,通过抓住王若飞,五壮士等人物的形象,深入体会美的意蕴,获得独

英语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英语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摘要】美是人们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美育也逐渐成为了当代社会的客观要求。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美育,也成为了中小学教师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是美的传播者,而学生则是美的实践者。通过师生互动,使学生对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以美育人,以美激情,在学生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把英语学习变得生动而有效率。 【关键词】渗透美育欣赏美感悟美体验美 蔡之培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中说过;“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体育、智育、德育、美育”,美育以陶治我们的情操为目的,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英语新课标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英语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教给学生有关这种语言的一大堆干巴巴的词汇、枯燥的语法规则,而是要教会学生发现、欣赏、领悟这种语言背后所蕴涵的内在美,从而激发起他们学习语言的兴趣和极大愿望,要对学生进行一种美学渗透,即审美教育,下面我就英语课堂中如何渗透美育内容这个话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教师是美的传播者 著名教育家克莱顿·柯伦《教学美文》指出:当教师更多地懂得了美学素质怎样进入生活,当人们能够有意识地来完善,扩展各种美学方法时,人们踏上了教学艺术文路。因此,英语教师不仅要具有美

学素质,更要不断提高美学素质,用教学塑造美的形象,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 1、教师的教态美 要实现美育教学,首先要增强外语教师的审美意识,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修养。当教师站在讲台上时,仪容、风度、神情、目光、姿势和举手投足都要向学生传递着信息。因此,教师教态要亲切,态度要端庄大方,衣着要美观得体。既让学生感受美的愉悦,又在教学活动中营造美的氛围。 2、教师的语言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中学英语教师的语言艺术水平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自然流畅的语调,抑扬顿挫的节奏能使学生置身于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保证教学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发挥最佳的效能,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听力和英语语音语调。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专业语言,要在简明、准确、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和韵律、节奏等方面下工夫。英语教师必须坚持用英语教学,让学生用英语来想英语。同时,相应的“体太语”要尽可能符合英美人的习惯,这种“仿真”,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并置身于英语语言环境之中,以满足学生语言美之心理需求。 英语教学的语言不仅要具有与其他学科一样的形象性与确凿性,还应追求语言的韵律感、幽默感、新鲜感。作为一名英语老师,除了口语流利外,还要学点洋腔洋调,当教师在课堂上讲英语时,具有节奏感的语调,听起来像外国人特有的那种韵味会让学生从听觉上感受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一堂良好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一种“愉快的艺术”,它是建立在教师、学生和知识三位一体的和谐共鸣的基础之上的,它的确是一种精神享受,一种美的享乐。 教师进行教学时,一定要对教材的美进行挖掘和再创造,使其渗透着自己的情感,成为能强烈地吸引着学生的一种审美对象,从而引导学生曲径通幽,深入这种美的境界。我结合平时教学中的感受,说说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知识传授与趣味引导的统一 艺术生来就和趣味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国古代的《礼记?学记》里说;“不兴其艺,不能乐学”,也就是说,不能引发兴趣,就不能使学生乐于学习。大教育家、美学家梁启超说:“趣味是活动的源泉,趣味干竭,活动便跟着停止。”这话说得有一定的道理。教学中,教师必须引起和培养学生的趣味,让学生在趣味导引下进行学习活动,从而使学生最佳地完成学习任务。我在教学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时,为了不至于把主要精力放在文字的理解和抽象的概念上,分析课文时,我用深情地诵读将学生带入温情而美丽济南冬天,让学生从我的范读中感受济南冬天的温情,济南山的可爱、秀气,济南水的温暖。想象这如诗如画的济南冬景

图:济南小山的雪景,老城、阳光,城外远山,冒着热气的清水,山上“青黑”的矮松,“全白”的山头,露“草色”的山坡,“镶边”的“蓝天”。然后,我让学生把心中的济南的冬天描绘出来。没想到,学生情绪高昂,竟把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画得如此美妙,如此传神,有的学生还主动到黑板上去一显身手。我知道,这一课已经印在他们的脑海里,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洋溢在他们心中,同时,快乐也写在他们的脸上。这样,不仅在趣味中乐学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品质、广泛的兴趣、坚强的意志、开朗的性格、平和的心态和健康的情绪。 二、语言审美和科学认知的统一 言为心声,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文学作品的创作,是作者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教学必须凭借作品语言来进行,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在语文教学中,我做到了寓教于言,也就是通过对作品语言的意义和情感的剖析,使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思想美。七年级课本中《夏》这篇散文,作者用生动形象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写出了夏天的特点,表达了对夏天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赞美,我让学生认真诵读、品味、感悟。诵读文章时,要求同学用心感受文章语言所表现的夏天之特点,读出夏天的蓬勃生机与勃发向上的精神。要求读出轻重、缓急、节奏。在朗读品味中,学生很快对生动传神的动词,富有表现力的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发表时间:2017-05-02T13:37:29.83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7年5月总第227期作者:范惠敏韩延珍[导读] 语文教师公认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山东省潍坊市育华学校261000 摘要:语文教师公认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正确的欣赏、评价自然美、艺术美及其精神,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审美节操,激起学生的爱心和热情,提高学生的审美及创造美的能力。那么,教师该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呢?基于语文情感美育的特点,在实施审美教育过程中,教师要遵循一个感悟的程序。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作者及作品的情感,是使学生不光从作品中读出作者的情感,读出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读出自己美的感受。具体地说,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语言体现情感美育 一、通过体会文章的语言使学生感受美 通过体会文章的语言使学生感受美,就是指教师充分利用文章中的语言美来培养学生审美的感受力,即通过语言艺术让学生感受到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家在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或朴素或华丽,或婉约或豪放,或准确或生动,都体现出语言的美。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课文的独特语言艺术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进入到课文美好的情思中去,从而更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例如,教授《春》、《济南的冬天》等文章时,教师必须仔细讲解、分析作品的美好语言和优美词章,使学生从中领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实现文道统一,即文章的语言和学生的心灵美得到很好的结合,最终使得教学过程在潜移默化中滋润了学生的心灵,培养了学生的美感。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欣赏、分析作品中语言形式的变幻、语言节奏的强弱、遣词造句的色彩等方面,获得自身语感的提高,使得他们对文章语言的形象性、情感性有更为直观的感知,从而发现和认识到祖国语言的美。 二、通过探索文章的意境使学生感悟美 通过探索文章的意境来感悟美,就是指教师充分利用文章的意境美来培养学生审美的想象力,即通过具体的情景引发学生美的想象力。教师应在学生具有感受文章语言美的能力和语感基础上,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索美、理解美,真正了解美的本质,使得作品的“此情此景”内化为学生的“我情我景”。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还要让学生把作者的创作过程与自身的认知过程有机融合起来,从而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陶冶,获得美感。实践证明,通过探索文章的意境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对美的感悟,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美的想象力。 例如,在朱自清先生所写的《春》一文中,作者深情地给我们描绘了春天,赞颂了春天,表现出了春的绚丽多姿。我们从中可以概括出春景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迎春图等等美的图景。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带领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探索春的美景,并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使学生通过细读、细品以及想象认识到春的美,得到美的陶冶,获得丰富的美感,使得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培养。 三、通过教师的引导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所学文章的背景材料来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通过创设合理的引导来促进学生审美理解力的提高。好的文章和文学作品,对人可以产生巨大的影响,例如,使人的灵魂得到净化,养成健全的人格,陶冶情操。作者的思想和情感都溶于作品之中,学生可以通过作品实现与作者思想的沟通。因此,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就是通过分析所学作品的时代和背景,摸索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产生思想共鸣。 例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是一篇优美的作品。由于当时遵义会议刚刚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在下过一场大雪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的塬上视察地形,过后写下了《沁园春·雪》。在这个作品中,祖国山河纵横千里的景色得到展示,同时也表现了大气磅礴的广阔意境。教师在教学这篇作品的时候,应通过深入分析词中的意境和背景材料,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作品中的景色以及隐藏在作品之中的深层内涵,从而使学生受到情感的感染,进而提高学生审美的理解力。 四、通过作文教学体现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即教师采用多种教学形式进行作文教学,从而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语文教师可通过以下几种方法: 1.在大自然中观赏美。教师在课余时间可以让学生走出课本,到真正的大自然中,观察身边的事物和景色,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 2.在生活中寻找美。例如,学生可以在平时的生活中记录学校中的环境美、教师育人美、学生行为美和心灵美等等。 3.让学生自己创造美。学生可以自己设置墙报或手抄报,自办校刊校报。这样既能美化学校和班级的环境,又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审美教育和创造美的能力都能够得到培养、锻炼、巩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