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红楼梦》看明清世俗小说的雅俗共赏

从《红楼梦》看明清世俗小说的雅俗共赏

从《红楼梦》看明清世俗小说的雅俗共赏
从《红楼梦》看明清世俗小说的雅俗共赏

什么是雅?什么是俗?

从《红楼梦》看明清世俗小说的雅俗共赏

序言:世俗小说是史明清时代的主流文学,在《中国小说史略》中,鲁迅先生细致的梳理了中国小说的框架和走向,对明清世俗小说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尤其是《红楼梦》,代表了明清世俗小说的巅峰。明清世俗小说整体上呈现了雅俗共赏的特点。雅与俗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学着重探讨的概念,从文学评论的角度来说,雅与俗主要是围绕着内容和思想展开的。从明清世俗小说的发展角度来体会文学创作对于雅与俗的整合演变,不仅可以实现对明清世俗小说的深刻解读,也可以为当下的文学创作提供新的方向。

《红楼梦》剧照

一、明清世俗小说的发展历程

齐鲁大地是明清世俗小说的发源地,《金瓶梅》和《醒世姻缘传》就诞生于此。《醒世姻缘传》《金瓶梅》出现俗和雅的整合现象:《金

瓶梅》作品故事情节生动,细节描绘精致,语言生动传神,但是呈现出来的爱情故事却是属于文学创作中的俗事。作品对人间情态中“恶”的深度描写又体现了作品深刻的主题,呈现出了文学作品对于“雅”的追求。同理,《醒世姻缘传》也利用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体现了对社会重塑淳朴民风,树立正确伦理价值观念的追求。

《红楼梦》剧照

明清世俗短篇小说主要盛行于苏州吴越之地。短篇世俗小说的集大成者冯梦龙便在苏州,他的短篇小说集《三言》中体现“雅”与“俗”融合的特质,将“雅”的改变引入世俗小说,大力提高了世俗小说在文学中的地位。而凌濛初仿照冯梦龙的《三言》创作的《二拍》更是体现了世俗小说创作对“雅”和“俗”的共同追求:选用了民间百态俗事实现对世人因果报应的伦理教育和惩恶扬善的劝惩。冯梦龙与凌濛初的三言二拍系列小说将“雅”与“俗”的整合提上了小说创作的日程,开启了明清世俗小说的创作热潮。

《红楼梦》剧照

在明清世俗小说的创作热潮中小说的“雅”与“俗”的整合是一种自然的发展状态:陆云龙在此基础上创作了《型世言》,以世俗情事为载体大力弘扬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与之前的《三言》《二拍》形成了著名的“三言二拍一型”系列。而李渔在继承前代世俗小说发展的轨迹时,过分执着于作品格调的高雅追求,将世俗小说的“俗”的特点与传奇小说中的新奇混为一谈,没有实现世俗小说“雅”“俗”的整合。相比之下艾衲的《豆棚闲话》就比较突出。此时小说创作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短篇小说上。

《水浒传》剧照

清代中期迎来了长篇世俗小说的创作热潮:曹去晶的《姑妄言》、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缘下士的《林兰香》、李百川的《路野仙踪》、李绿园《歧路灯》等都是这个时期涌现的著名长篇世俗小说。以《姑

妄言》为例,小说中运用佛家的来世思想劝诫世人要种善因得善果,用种种俗化的荒淫之语来警示世人,这种深刻的主题便体现了作者高雅的情怀,在《姑妄言》中,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主题也从简单的劝诫观念上升为对世人的关怀,此时世俗小说的创作已经实现了世俗情事与高雅情怀的深度融合。

二、《红楼梦》雅俗共赏的艺术魅力

《红楼梦》的创作体现了明清世俗小说将“雅”与“俗”完美地融合。《红楼梦》的艺术创作不仅引领了明清世俗小说的创作方向,更是影响了中国文坛一个世纪的走向。从《红楼梦》问世起,对它的解读从来没有停息过,各种文学领域从不同侧面对《红楼梦》进行解读,时至今日,更是围绕《红楼梦》出现了我国文学的一个流派:红学。这也从侧面体现了《红楼梦》雅俗共赏的特性,可见《红楼梦》将小说创作的“雅”与“俗”融合到了极致。下面我们就以《红楼梦》为例来分析明清世俗小说雅俗共赏的特性。

《水浒传》剧照

1、《红楼梦》中“雅”和“俗”的体现

中国传统文学重抒情,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但由于小说创作并不是传统文学的正宗,导致小说创作中缺乏主观色彩,抒情匮乏。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经历曲折的发展,终于在真实性和思想价值方面获得了突破性的发展。曹雪芹在创作中追求小说内容的真实性,提倡高雅的格调。反对用粗俗的思想和失真的内容拼凑小说。《红楼梦》中的故事大多来自作者曹雪芹或者他身边的人的人生经历,反映了清朝中期社会百态。鲁迅对于这种带有自传性质的纪实创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这种自传性质的叙事不仅体现在主人公贾宝玉的身上,进行对比分析我们会发现,《红楼梦》中不仅贾宝玉的形象是来自于现实,王熙凤、林黛玉等人物形象也是力求写实逼真的:社会叛逆者、封建卫道者、自由向往者都能够从社会中找到对应的形象。也正是小说中众多含蕴深刻的人物,才会令后来的文学评论家孜孜不倦地对其解说,探讨现实的真实与文学的真实。

《红楼梦》剧照

其次,《红楼梦》的雅俗共赏还体现在作品主题的丰富深刻上。《红

楼梦》不仅仅体现在反封建的主体,也不局限于对贾宝玉和林黛玉凄美爱情故事的歌颂,更是建立在国家层面、政治层面甚至宗教层面上的对人生的一种哲学性质的阐释。这才是作品最终极的涵义,也呈现了作品的大雅。世俗的思想意识一般停留在物质欲望上,很少有人会站在宗教意义的角度去探索人类的精神灵魂,而《红楼梦》突破了这种束缚。

对于文学作品雅俗共赏的评价标准应该体现在读者接受程度上,文化程度高的读者和文化程度低的读者都能够欣赏的作品才可以称得上是雅俗共赏的文学作品。文化高的人倾向于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而文化低的人相对来说会更沉溺于俗欲当中。所以文学作品的雅俗共赏标准便是不雅不俗,例如《三国演义》《西游记》等明清世俗小说便是采用的这种方法。但是,《红楼梦》别出心裁,采取了既雅也俗的办法,而且是大雅大俗。呈现了明清世俗小说雅俗共赏的新境界。

《水浒传》剧照

在《红楼梦》的欣赏过程中,雅人赏雅,俗人看俗,双方从一个文本中各取所需,雅与俗的完美融合最终成就了世俗小说《红楼梦》的伟

大。《红楼梦》中继承明清世俗小说的传统,叙写了纷杂的世情:家族之间的勾心斗角、官场上的争夺名利、大观园里的男女情爱、士族子弟的享乐沉沦。痴情如贾宝玉、敏感多才如林黛玉、泼辣精明如王熙凤、刚烈不屈如晴雯、好色猥琐如贾琏,众多的人物形象将万千红尘尽收眼底。

2、《红楼梦》中“雅”与“俗”的融合

按照我们对于“俗”的理解,有个人私欲就是俗,贪、色、爱、恨、食、睡都是俗的范畴。俗是世间情态,俗是大多数众人的基本审美。那么《红楼梦》从这个角度来说就是一部大俗之作:封建大家庭的消亡史、青年男女的爱情纠葛、对金钱观念的抨击、对平等自由生活的向往、封建伦理价值观念下个人的悲剧、对追求自由个性的女子的赞扬等都是与世俗息息相关的,只不过是我们都是红尘中的一子,有时会身在俗中不知俗罢了。

《三国演义》剧照

但是《红楼梦》又不仅仅局限于俗,除了反帝反封建的思想主体外,

它还表达了更深刻的内容。《红楼梦》中表现出的俗的主题其实是搭建起来通向雅的桥梁。人间最纯洁美好的感情就是男女爱情,这种纯洁的爱情只有不沾染凡世间的污浊欲望时是最高雅的。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柏拉图式的爱情恰恰就符合这一点:灵魂和精神之间的互相欣赏,不掺杂任何肉欲。这种建立在精神共鸣上的相知相爱即是“雅”。

《红楼梦》剧照

如果能体味到这一点,那么贾宝玉对大观园的女儿们的尊重和爱护其实也是一种“雅”。宝玉自己伤了手还要关心他人的痛楚,自己留下晴雯爱吃的豆腐皮包子,怒摔林黛玉没有的宝玉,其实都属于同一种“雅”,一种世界本为空,只有庸人才会自扰的“雅“的境界。但是大多数的读者只会停留在“俗”的境界上,只会羡慕贾宝玉的多情,不理解宝玉的“傻气”。王国维曾经就评价过《红楼梦》,认为它是一本涵盖了哲学、宇宙、文学和人生的一部书。

《金瓶梅》彩绘插画

《红楼梦》中的“雅”还通过书中的雅人: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众多才子佳人的行为表现出来的,也就是他们做的雅事:赏月、吟诗、作画、恋爱、参禅等行为活动。曹雪芹一生只创作了《红楼梦》一部著作:增删十载,修订五次。这种细致入微的修改应该就是建立在对“雅”的追求上。对于其他的文学作品来说,“雅”和“俗”的界限是十分鲜明的,陶渊明的诗歌就是雅,宫体诗就是俗。但是在《红楼梦》中,雅就是俗,俗即是雅。

《三言二拍》插画

《红楼梦》中呈现的宝黛爱情悲剧、贾府没落衰败、世家大族污浊的现状等的确是俗事,但是通过这些俗事又揭示了生命和社会的本质—世界本为空。这又是雅的体现。俗与雅的共通应当就是《红楼梦》最大的艺术成就。《红楼梦》中有这样一个细节:贾宝玉与甄宝玉相见

的情节,甄宝玉对世俗名利的追求和贾宝玉的反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又是雅和俗的对比,这是作者有意让读者认识到大俗外表下的贾宝玉有着大雅的品质。

《红楼梦》剧照

同时,曹雪芹在作品中巧妙地融合了中国传统儒释道的文化,各种人物的判词和诗作,也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总之,《红楼梦》一方面继承了《金瓶梅》写实的明清世俗小说特点,另一方面也将中国诗歌创作的抒情和理趣以及中国主流价值观念儒释道的思想于一体,将雅与俗的整合上升到了境界,对后世世俗小说的创作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三、《红楼梦》之后的世俗小说发展

明清时期世俗小说呈现了繁荣的态势,从以冯梦楼为代表的三言系列到曹雪芹的《红楼梦》一直到晚清世俗小说的创作,世俗小说的发展似乎渐渐慢下脚步,很难再达到明清时期的盛况。梁启超再度擎着“小

说文学最上乘”的口号发起小说界的变革。随之而来的就是世俗小说的创作热潮。但是这类作品中无论是对险恶世道的抨击还是强烈的济世情怀都没有达到《红楼梦》中的雅俗共赏。只能够归类为明清世俗小说的余韵,属于末流尾声。

《红楼梦》剧照

但是在此潮流的影响下,小说终是从文学的边缘地带走上了主流的位置,从后台走向了前台。产生了诸如郭沫若、鲁迅、巴金、沈从文等著名小说家,他们关怀国民、济世爱国,将小说的教化意义发扬到了极致。只不过此时的“道”并非儒家传统文化,而是中国的新思想。《子夜》《家春秋》《四世同堂》《边城》《传奇》都是中国新时代下的世俗小说,这也可以说是中国世俗小说强大生命力的展现。由此观之,明清世俗小说在中国文学发展中一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红楼梦》彩绘插图

结语:明清世俗小说最成功之处,就在与将俗与雅进行了有机的整合。文学的教化意义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学的价值,所以最初的传统小说很难体现文学的雅。明清世俗小说的成功就在于将文以载道的雅和通俗的世情相结合,具有了雅俗兼备的艺术效果。中国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最终诞生了《红楼梦》。《红楼梦》的诞生大大提高了明清世俗小说的文学地位,随后《林兰香》《白鹿原》《美食家》等世俗小说佳作频出,可谓盛况空前。参考文献

《文明小史》

《红楼梦》

《中国小说史略》

从《红楼梦》看明清世俗小说的雅俗共赏

什么是雅?什么是俗? 从《红楼梦》看明清世俗小说的雅俗共赏 序言:世俗小说是史明清时代的主流文学,在《中国小说史略》中,鲁迅先生细致的梳理了中国小说的框架和走向,对明清世俗小说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尤其是《红楼梦》,代表了明清世俗小说的巅峰。明清世俗小说整体上呈现了雅俗共赏的特点。雅与俗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学着重探讨的概念,从文学评论的角度来说,雅与俗主要是围绕着内容和思想展开的。从明清世俗小说的发展角度来体会文学创作对于雅与俗的整合演变,不仅可以实现对明清世俗小说的深刻解读,也可以为当下的文学创作提供新的方向。 《红楼梦》剧照 一、明清世俗小说的发展历程 齐鲁大地是明清世俗小说的发源地,《金瓶梅》和《醒世姻缘传》就诞生于此。《醒世姻缘传》《金瓶梅》出现俗和雅的整合现象:《金

瓶梅》作品故事情节生动,细节描绘精致,语言生动传神,但是呈现出来的爱情故事却是属于文学创作中的俗事。作品对人间情态中“恶”的深度描写又体现了作品深刻的主题,呈现出了文学作品对于“雅”的追求。同理,《醒世姻缘传》也利用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体现了对社会重塑淳朴民风,树立正确伦理价值观念的追求。 《红楼梦》剧照 明清世俗短篇小说主要盛行于苏州吴越之地。短篇世俗小说的集大成者冯梦龙便在苏州,他的短篇小说集《三言》中体现“雅”与“俗”融合的特质,将“雅”的改变引入世俗小说,大力提高了世俗小说在文学中的地位。而凌濛初仿照冯梦龙的《三言》创作的《二拍》更是体现了世俗小说创作对“雅”和“俗”的共同追求:选用了民间百态俗事实现对世人因果报应的伦理教育和惩恶扬善的劝惩。冯梦龙与凌濛初的三言二拍系列小说将“雅”与“俗”的整合提上了小说创作的日程,开启了明清世俗小说的创作热潮。

《明清小说》教案

《明清小说》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古典小说的创作到明清时期进入成熟阶段,知道明清时期戏剧的繁荣、书法绘画的代表人物,简述四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的成就,理解其思想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 ①指导学生把四大名着的要点制作成表格,训练他们归纳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 ②使学生知道史学研究和文学创作在方法上的不同之处,提高学生的史学素养和文学素养。 ③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④明清文化是明清政治、经济的反映,让学生了解政治、经济(上层建筑)对文化影响的历史唯物主义史观。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充分调动学生从影视剧、连环画等媒体获得的已有认知,进一步了解四大古典名着的成就。 (2)通过设问、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激活学生思维,理解四大古典名着的思想艺术特色。 ⑶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清是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成熟期,这些小说多数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值得我们骄傲。它进一步证明,中华民族具有卓越的创造才能和文化素质,我们应努力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并发扬光大。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从思想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两个方面鉴赏文艺作品的方法,培养学生鉴赏文艺作品的素质,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着原作的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及处理方法 (1)重点:《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大古典文学名着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 处理方法: ①通过让学生制表归纳四大古典文学名着,解决重点;②通过对《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红楼梦》中宝黛的爱情与反封建的关系等问题的细致分析,突破重点。 (2)难点:多方面地了解四大文学名着的内容;多角度地理解明清文化作品的时代特点。 处理方法:①通过提前预习、查找资料化解难点;②将影视音像资料、图文资料和学生已有认知巧妙结合突破难点。 三.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导入: 播放视频《红楼梦中人》 师:为筹拍版《红楼梦》,北京电视台在全国进行大规模的红楼选秀活动。从2006年8月至2007年6月,历时十个月,覆盖了全国赛区,一时间赞许者有之,责骂者有之,反响强烈。 大家都知道,中国有四大名着,除了《红楼梦》还有呢? 生齐声回答:《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师:另外三部名着也在开始筹划翻拍,近来中国出现了翻拍名着热,可以看出这四部名着队我们现在的人依然有极大的魅力。大家知不知道四大名着产生于什么时期? 生:明清 师:这四部小说是明清时小说的代表,那么大家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去读读明清那些迷人的小说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中国古代小说,有着漫长的发展过程。在明以前,中国各类小说一般都篇幅短小,有些甚至只有几十字。到了明朝,小说开始繁荣起来,清朝时继续发展。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小说最为繁盛时期,盛开了无数娇艳的花朵。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时期出现如此众多的小说呢。我们一

中国古典小说之典型代表《红楼梦》

中国古典小说之典型代表——《红楼梦》 说起中国古典小说集大成者,我们认为非《红楼梦》莫属。“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且不说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这份心血精力,单只看书中令人拍案叫绝的伏笔暗喻、让人潸然泪下的爱情绝唱、使人扼腕而叹的如花女子,也让人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旷世巨作。 西方有莎士比亚,中国当推曹雪芹。一部《红楼梦》,引得无数“文人”尽折腰,中国的红学,自清朝光绪初年就已出现,一直发展到现在,愈加壮大。红学主要包括曹学、版本学、探佚学、脂学等,而这一切又都可以归结为对《红楼梦》的文本和作者的研究和考证。二百多年来,红学产生了许多流派,有评点派、题咏派、索隐派、考证派、解梦派、辩伪派等。中国甚至全世界的历史上,都没有对一本书、一个作者建立过如此庞大的研究派系。着迷于红学的知名作家有胡适、周汝昌、张爱玲、王国维、刘心武等,足可见《红楼梦》的艺术魅力,尤其是前几年百家讲坛推出的系列节目“揭秘红楼梦”,更是将《红楼梦》推向了一个全民热议的高峰。 究竟为何,一部残书竟能具有如此大的生命力和魅力,吸引古往今来如此多文人墨客沉醉其中,又是为何,中国那么多文坛权威研究多载也无法彻底分析明白? 愚以为,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红楼梦》具有历代古典小说不可比拟的思想高度性。 众所周知,《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从总体上来讲,《红楼梦》反映了清朝末期的社会现状,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曹雪芹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族的腐朽,对封建的科举、婚姻、奴婢、等级制度及社会统治思想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故事内容上,《红楼梦》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它并以其曲折隐晦的表现手法、凄凉深切的情感格调、强烈高远的思想底蕴,在中国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社会图景、建筑金石等各领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达到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红楼梦》的思想高度性是历代古典小说的高峰,它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百姓民主思想的觉醒。这已不单纯的是一部小说,它上升到政治层面、制度层面,它所蕴含的思想和精华,早已不是区区几百页薄纸所能承载的了。许多伟人都曾赞誉过《红楼梦》。毛泽东就曾说:“《红楼梦》我至少读了3遍……我是把它当历史读的。《红楼梦》写四大家族,阶级斗争激烈。他的书中写了几百人,有三四百人,其中只有三十三人是统治阶级,约占十分之一,其余都是被压迫的,都是奴隶,三百多个,鸳鸯、司棋、尤二姐、尤三姐等等……讲历史不拿阶级斗争观点讲,就讲不通……《红楼梦》是尊重女性的。” 《红楼梦》的思想高度性自不必多言,它在中国文坛上彪炳千古的第二个重要原因便是它的艺术高度性。例如其语言文字的精辟生动,故事情节的曲折丰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伏笔暗喻的精妙绝伦,等等。它就像一颗多面的钻石,每一面都能折射出闪动人心的光芒。 鲁迅评价:“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在我的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证成多所爱者当大苦恼,因为世上,不幸人多。”(《集外集拾遗补编·〈绛洞花主〉小引》)“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事故,则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盖叙述皆存真,闻见悉所亲历,正因写实,转成新鲜。”(《中国小说史略》)周

中外名著导读及习题——《红楼梦》曹雪芹,清代小说家

中外名著导读及习题——《红楼梦》曹雪芹, 清代小说家 主要内容: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为主线,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荣衰的描写,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视野,森罗万象,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 曹雪芹在写这部书时,用了谐音寓意的手法,他把贾家四姐妹命名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这是谐原应叹息的音;在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警幻仙姑让他饮的茶千红一窟,是千红一哭的谐音,又让他饮万艳同杯的酒,这酒名是万艳同悲的谐音,这样的手法几乎贯穿了全书。 主要事件:1、王凤姐弄权铁槛寺;2、林黛玉焚稿断痴情;3、葫芦僧乱判葫芦案;4、刘姥姥初进大观园主要人物及性格特征: 林黛玉:生性孤傲,天真率直,蔑视功名权贵,与宝玉同为封建的叛逆者 王熙凤:精明强干,贾府的实际大管家,极尽权术机变,残忍阴毒之能事; 贾宝玉:封建叛逆者。他厌恶封建社会的仕宦道路,反对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观念; 薛宝钗:容貌美丽,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她热衷于仕途经济,劝宝玉去做官。她恪守封建妇德,而且城府颇深,能笼络人心,得到贾府上下的夸赞。

相关练习: 1、《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又叫《金陵十二钗》、《情僧录》、《宝玉缘》该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为核心,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为轴线,浓缩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时代内容。 2、《红楼梦》中最卑躬屈膝的丫环是袭人,最有反抗性格的丫环是晴雯,涉及到她的情节有撕扇子作千金一笑,性格最刚烈的丫环是鸳鸯。 3、《红楼梦》中有一个人物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这句话是贾宝玉说的。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不同意。因为男人并不都污浊不堪。这只是贾宝玉就自己的生活范围内所说的比较偏激。用于批评一部分男人可以,倘加之全体则不正确了。 4、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一曲红楼多少梦?情天情海幻情身。作品塑造了三个悲剧人物:林黛玉为爱情熬尽最后一滴眼泪,含恨而死;贾宝玉终于离弃温柔富贵之乡而遁入空门;薛宝钗虽成了荣府的二奶奶却没有赢得真正的爱情,陪伴她的是终生凄凉孤苦。 5、《红楼梦》中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是王熙凤,该人最善弄权术,例如毒设相思局、弄权铁槛寺、逼死尤二姐、

中国文化典籍英语翻译及赏析40:明清小说《红楼梦(节选)》

红楼梦(节选)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excerpted) [清]曹雪芹 By Tsao Hsueh-chin 楔子 In this busy, dusty world, having accomplished nothing, I suddenly recalled all the girls I had known, considering each in turn, and it dawned on me that aJl of them surpassed me in behaviour and understanding;that I, shameful to say, for all my masculine dignity, fell short of the gentler sex.But since this could never be remedied, it was no use regretting it.There was really nothing to be done.I decided then to make known to all how I, though dressed in silks and delicately nurtured thanks to the imperial favour and my ancestors、virtue, had nevertheless ignored the kindly guidance of my elders as well as the good advice of teachers and friends, with the result that I had wasted half my life and not acquired a single skill. But no matter how unforgivable my crimes, I must not let all the lovely girls i have known pass into oblivion through my wickedness or my desire to hide my shortcomings.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实愧则有余,悔又无益,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当此,则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袴之时,饫甘賡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资师友规

19.明清小说

第19课明清小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识目标:了解我国古典小说的创作到明清时期进入成熟阶段,知道明清时期戏剧的繁荣、书法绘画的代表人物,简述四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的成就,理解其思想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①指导学生把四大名著的要点制作成表格,训练他们归纳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②使学生知道史学研究和文学创作在方法上的不同之处,提高学生的史学素养和文学素养。③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④明清文化是明清政治、经济的反映,让学生了解政治、经济(上层建筑)对文化影响的历史唯物主义史观。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充分调动学生从影视剧、连环画等媒体获得的已有认知,进一步了解四大古典名著的成就。 (2)通过设问、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激活学生思维,理解四大古典名著的思想艺术特色。 ⑶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清是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成熟期,这些小说多数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值得我们骄傲。它进一步证明,中华民族具有卓越的创造才能和文化素质,我们应努力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并发扬光大。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从思想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两个方面鉴赏文艺作品的方法,培养学生鉴赏文艺作品的素质,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著原作的欲望。 重点难点 (1)重点:《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 (2)难点:多方面地了解四大文学名著的内容;多角度地理解明清文化作品的时代特点。 教学过程

以《红楼梦》为例浅谈明清小说语言艺术

以《红楼梦》为例浅谈明清小说的语言艺术 范旭虹 1110110007 小说是语言的艺术,它是用语言叙述情节、塑造人物、描绘各种生活场景。古代小说语言精炼传神,气韵飞动;雅俗有致,变幻多姿;语言和内容水乳交融,和谐统一。这使得中国古代小说以独特的姿态在文学的殿堂散发出馨香,透露出勃勃生机,让我们探索不已,玩味再三。明清作为中国古代小说的繁盛时期,其小说的语言艺术更是值得好好品味一番。 一、高度个性化 语言的锤炼在诗歌创作中,曾有人用“才吟五字句,又白几茎须”来形容谴词造句的艰辛,当然小说的创作也不例外,小说家们重视丰富的语言积累,尽力挖掘群众语言的丰厚资源,在二者之中寻找最佳的切合点,力求大语言的表现力,做到炼字炼句,语言生动传神,意味深长。语言不求形似,但求传神,着重写意,作品不做穷形尽相的外貌、服饰、姿态描写,而是借助语言传达出人物的情韵、神态,产生一种朦胧的印象和优美的意境。 在《红楼梦》里,人物身份很不一样,有贵族青年,有封建家长,有优伶,有市侩、有无赖、有村妪……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于别人的语言。刘姥姥,一个从农村来贾府讨点好处的“积年老寡妇”,她的语言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初次进贾府是为了给女儿女婿家要点东西过年,但向别人要钱要物怎好意思开口?“论理今儿初次见姑奶奶,却不该说,只是大远的奔了你这里来,也少不的说了。”多么难为情的话,却又不得不表白!为的仅仅是生存。“你那爹在家怎么教你来?打发咱们作煞事情来?只顾吃果子咧。”自己不好意思说,只好启发自己的外甥,其尴尬之心情可见一斑。“我们生来是受苦的人,老太太生来是享福的,若我们也这样,那些庄稼活也没人作了。”纯朴的话语里包含着劳动人民的宿命论,很适合这样一位农村老妇人的身份和心理。“是个庄稼人罢;大火烧了毛毛虫;一个萝卜一头蒜;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这些酒令,与这样一位农村老妇女的日常生活是多么的密切相关!而作为市井无赖的醉金刚倪二,听说贾芸有难处时,为了显示自己的豪气,对贾芸说“不妨不妨,有什么不平的事,告诉我,替你出气。这三街六巷,凭他是谁,有人得罪了我醉金刚倪二的街坊,管叫他人离家散”。这些话,与这样一位既痞霸又有些豪气的市井人物的身份极为相

《红楼梦》中的“睡鞋”与明清小说中的性暗示

《红楼梦》中的“睡鞋”与明清两代小说的史料价值小议 作者:夏薇文章来源:《红楼梦学刊》2014年第1辑点击数:665 更新时间:2014-3-28 10:06:45 摘要:本文通过对几十种明清小说中“睡鞋”的考索,论证了古代小说的史料价值,使尚无定论的“《红楼梦》中女子到底是否小脚问题”得到初步解决。“晴雯之死”事件,从原因到结果之间缺少一个联结点,“睡鞋”的发现,使晴雯的命运发展由不合逻辑变得情理兼备。作者曹雪芹把“睡鞋”这一极具性的私密性的物件独送给晴雯,恰是要表现她对理想的追求及理想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悲剧,表达自己对红楼纯真女儿的无限同情。 关键词:红楼梦睡鞋明清小说史料晴雯 一、引子: 《红楼梦》里到底有没有提到过“睡鞋” 前些时,海外著名汉学家浦安迪先生来中国社科院文学所讲座,浦先生讲座的主题是:睡鞋、猫狗、秋千架。学者们为其新颖的题目和独特的研究视角所启发,思绪云涌。笔者亦有幸亲睹闻名海内外的学者风采。浦先生把小物件作为切入点,用睡鞋、猫狗、秋千架在中国古代小说中出现的频率和作用来分析和研究古代小说的思想内涵,这种研究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其中,秋千架和猫狗两个意象是他的研究重点,对睡鞋的问题则所涉不多。 浦先生在谈到中国古代女子所穿睡鞋时,很着意地指出了《醒世姻缘传》和《金瓶梅》两部小说中对睡鞋的描写,并强调:“《红楼梦》中一次都没有提到过…睡鞋?”。 《红楼梦》中真的一次都没有提到过“睡鞋”吗? 其实,《红楼梦》中不仅提到了“睡鞋”,而且意义重大,并与其他众多明清小说对“睡鞋”的使用有着显著的区别。 《红楼梦》①第70回,晴雯、芳官等在床上打闹。庚辰本作: 那晴雯只穿葱绿苑紬小袄,红小衣红睡鞋,披着头发,骑在雄奴身上。 程甲本、程乙本此处作: 那晴雯只穿着葱绿杭紬小袄,红紬子小衣儿,披着头发,骑在芳官身上。 无怪海外学者浦先生未能注意到《红楼梦》中描写的睡鞋,因为偌大一部《红楼梦》,也仅此一处,再无他文提及“睡鞋”一词。然而作者却并不是随意一写,而是有意为之的。 要想明白《红楼梦》作者的深意,我们须先通盘了解“睡鞋”其物品在明清时

《红楼梦》对其他传统小说的突破

《红楼梦》对其他传统小说的突破 在总的思想倾向上,它打破了历来小说传统的“大团圆”结局,以冷峻的现实主义笔触,写出了一个贵族家庭的彻底败落,并由此把批判的锋芒伸向了封建社会的全部上层建筑,预示了业已腐朽的封建阶级正无可挽回地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 明清之际,我国小说创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中人情小说一支发展尤其迅速。但在这时期涌现的大量作品中,往往也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弊病,即支配着人物命运及其结局的,不是生活本身的规律性,而是某种封建的观念,诸如因果报应的善恶观念,或是科举名教观念。因而无论是小说的情节或是人物的命运,最后都必须屈从于这种观念,而拼凑成一个皆大欢喜的大团圆结局。这种使生活屈从于观念的倾向,即使在当时比较优秀的作品中也难于幸免。 明代后期以“三言”为代表的话本小说,代表了我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但这类小说就大都贯穿了一个“劝世”的宗旨(所谓“警世”、“喻世”、“醒世”,都是“劝世”之意),宣扬了劝善惩恶的观念(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天理昭昭,丝毫不爽”),因而小说中善的、美的代表,最终都会得到一个圆满的结果。像《卖油郎独占花魁》,美娘遭辱而恰遇秦重,秦重所义养的莘善夫妇恰又是美娘的父母,最后秦重又找到了自己的父亲老香火秦公,于是“一则新婚,二则新娘子家眷团圆,三则父子重逢,四则秦小官归宗复姓:共是四重大喜”,加之以后生下两个孩儿“俱读书成名”,真可谓圆满无缺;又如《金玉奴棒打薄情郎》,尽管薄情的莫稽企图杀人害命,

但最终还是采用偷天换日的手段,通过改变金玉奴的地位,使之终于团圆,对杀人犯只是棒打一阵”了事,一场重大的社会问题就此轻易地以喜剧的方式收场;凡此种种,为了“证明”善恶因果观念而硬是凑成大团圆结局的作品在明清话本小说中比比皆是。 在明清之际诞生的中长篇章回体人情小说中,则更是充斥着为宣扬科举名教观念而凑成大团圆结局的作品。《玉娇梨》、《平山冷燕》和《好逑传》,就是这类作品中比较好的代表。这类作晶尽管人物情节有异,但其大旨无非是“私订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最后是“天子赐婚,宰相嫁女,状元探花娶妻:一时富贵,占尽人间之盛”;正像鲁迅先生所指出的,“凡求偶必经考试,成婚待于诏旨”(鲁迅:《中国小说史赂》),几乎形成了一个阻定韵套于。这类作品之违背生活和悖于情理更是显而易见。 《红楼梦》则不然,它正如作者在开卷第一回所声明的: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哄人之目面反失其真传者。”这里所谓追求“真传”而反对“穿凿”,便是指严格忠实于生活的真实,写出了一个贵族家庭由合而离、由兴而衰的历史过程,彻底打破了历来小说传统的大团圆格局。即便是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续作者在宝黛爱情悲剧和宝玉出家问题的处理上,也已显示了他高出于同时代作家的思想水平;更何况按照曹雪芹的原意,荣宁二府的社会家庭悲剧和大观园青年男女的爱情命运悲剧远要比现在所看到的悲壮得多!那是一个真正的惊天动地的人间大悲剧:贾府“事败抄没”后,“子孙流散”,“破家灭族”;其中远

红楼梦

《红楼梦》中称谓语的语用价值 摘要:汉语的称谓语不仅是汉语词汇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汉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红楼梦》作为一部不朽的文学名著,在很多方面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其中称谓语便具有特定的语用价值。 关键词:《红楼梦》;称谓语;语用价值 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在交际过程中人们必然要使用一些词语来彼此称呼或指称交际双方以外的人,使自己和交际对象得以定位,这些词语就是称谓语。称谓语根据其使用对象和范围,可以分为社会称谓语和亲属称谓语两大类。亲属称谓语指互相有直接或间接血缘、婚姻、法律等的亲戚和亲属的名称。如:父亲、母亲、丈夫、妻子、儿子、女儿等。亲属称谓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社会称谓语主要指作为社会群体的人在互相交际时按双方的社会地位所使用的称呼,这种社会地位一般指对方的职务、职称、学衔或其他头衔。社会称谓语一般不体现被称呼者的具体地位,只有性别的差异。称谓语的功能主要是标志人的社会身份,并且维系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红楼梦》是一部家谱式的小说,人物洋洋大观,且多沾亲带故,其称谓也就纷繁复杂,具有典型性,具有特殊的语用价值。 一、体现了社会的等级性 《红楼梦》亲属称谓的运用,突出地显示了汉语亲属称谓系统与高度专制的宗法制度的内在联系。一方面等级严格的亲属称谓系统是封建宗法制度在语言层面的产物;另一方面,等级严格的亲属称谓系统又维护着人与人的等级关系,从而强化了封建宗法制的统治秩序。 在《红楼梦》中,家庭成员在大多数场合较少使用真正意义上的亲属称谓。贾宝玉同探春谈话,双方均称其父贾政为“老爷”,而且贾母与王夫人也常用同样的称谓来称呼他。这样的称谓是由贾政在荣府中的地位决定的,贾政及王夫人等称贾母为“老太太”,而非“母亲”。孙子辈也多用此称呼,有时也称她为“老祖宗”,不用“奶奶”或“外奶奶”等。王夫人通常被称为“太太”。由此可见,“老爷”、“老太太”、“太太”等称谓主要反映了被称对象的地位,血缘关系则处于从属地位。 《红楼梦》中以男性为中介来称呼女性,这显示了女性在家庭中的从属地位,

《明清小说》习题

第19课明清小说 一、单项选择题 1.明清文学的主要成就是( ) A.诗 B.词 C.曲 D.小说 2.《三国演义》的作者是( ) A.罗贯中 B.施耐庵C.吴承恩 D.曹雪芹 3.《水浒传》的作者是( ) A.罗贯中 B.施耐庵C.吴承恩 D.曹雪芹 4.《西游记》的作者是( ) A.罗贯中 B.施耐庵C.吴承恩 D.曹雪芹 5.《红楼梦》的作者是( ) A.罗贯中 B.施耐庵C.吴承恩 D.曹雪芹 6.“齐天大圣”孙悟空是下列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 A.《水浒传》 B.《西游记》 C.《三国演义》 D.《红楼梦》7.施耐庵写《水浒传》取材于( ) A.北宋末年的宋江起义 B.明朝末年李白成起义 C.秦末陈胜、吴广起义 D.秦末刘邦、项羽起义 8.描写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的时代风云的小说是( ) A.《水浒传》 B.《西游记》C.《儒林外史》 D.《三国演义》9.罗贯中写《三国演义》的题材源于( ) ①史书《三国志》②民间传说③民间广为流传的神话故事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10.诸葛亮在民间被认为是智慧的化身,以他为主人公的小说是( ) A.《封神演义》 B.《水浒传》 C.《三国演义》 D.《红楼梦》11.曹雪芹写《红楼梦》前80回,续写后40回的是( ) A.罗贯中 B.高鹗C.刘锷 D.蔡锷 12.当今世界“红学”是一门学问,它是( ) A.研究《红楼梦》的学问 B.研究《水浒传》的学问 C.研究《西游记》的学问 D.研究《三国演义》的学问

二、连线题,将以下三栏中的相关项用直线连起来。 罗贯中《水浒传》猪八戒 施耐庵《三国演义》诸葛亮 吴承恩《红楼梦》林冲 曹雪芹《西游记》王熙凤 答案: 一、1—5 DABCD 6—10 BADAC 11—12 BA 二、罗贯中《水浒传》猪八戒 施耐庵《三国演义》诸葛亮 吴承恩《红楼梦》林冲 曹雪芹《西游记》王熙凤

从四大名著看明清小说的差异

从四大名著看明清小说的差异 清朝着名小说--《红楼梦》 四大名著是我国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作品,脍炙人口,经久不衰.但是人 们常把它们笼统地归于明清小说,并没有注意区分明朝小说与清朝小说的不同之处. 单就体裁形式而言,明清小说并无差异,也就是说清朝只是继承了明朝的小说形式而并无发展。如果从主题内容来看,明清小说则截然不同。以四大名著为例,《水浒》、《三国》、《西游》都是明代的小说,内容多是男子汉大丈夫如何建功立业的故事,充满阳刚之气和开拓进取的大智慧,其文字明朗,气势磅礴,读起来神清气爽,让人产生奋发图强的精神。 而《红楼梦》则是清代的小说,其内容多为家族内部的零碎琐事,主要教导人们如何待人接物,如何理顺处理各种关系,主要是主奴关系。再就是如何偷偷摸摸谈点自由恋爱。其文字阴晦,主旨不明,通篇充

满着阴柔之气和圆滑世故的小聪明,读起来压抑不畅,让人产生悲观厌世的消极情绪。 从明清小说的差异也可以看出明清文化的差异,明代的小说从世界范围来讲也是最早最成熟的小说,《水浒》比欧洲的文艺复兴还要早,《金瓶梅》比西方最开放的性文学作品还要开放深刻。可以说明代的小说是百花齐放的,明代的文化也是积极向上的。 而到了清代,文化就向着内部的主奴关系上发展,稍有点思想的小说也写得阴晦含糊,比如《聊斋》,清代的小说要远比明代小说晦涩难懂,可以说这是小说发展的倒退,也是文化发展的倒退,更不用说精神方面的了。就《红楼梦》而言,它对人的消极影响远大于积极影响,只是客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还算有点意义。但它宣扬的宿命观和主奴观都已经深刻影响了一代代中国人,麻木了人们的灵魂,削弱了人们的反抗意识。统治者也大力宣传《红楼梦》,满清还流传“开言不谈红楼梦,读遍诗书也枉然”的反动论调。其实在民间,其他三部明代的名著更脍炙人口,《红楼梦》只是靠着统治阶级的炒作才得以与之并肩,统治者为了持续麻木人们的精神,不惜钱财,供养大批的所谓红学家,诱导人们把精神意志消磨在《红楼梦》的研究上,而也有大批愚昧之人无限祟拜红学,这实在是文化界的一个大忽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