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内容整理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内容整理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内容整理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内容整理

1、为什么要进行信息技术整合?

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社会对教育的新的需求(不要固步自封,用心倾听技术时代变革的声音)(信息化+知识经济国民素质决定国力强弱)

2、中国的情况(各国了解)

亚洲:后来居上美国:一马当先中国:奋起直追英国:稳步跟进

美国的举措

美国克林顿政府于1993年9月正式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俗称“信息高速公路”的计划

2000年底,提出了新的国家教育技术目标:数字化学习——让所有的孩子随时都能得到世界一流的教育。

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NETS·美国)

20世纪90年代,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简称ISTE)制定了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简称NETS)

.面向学生(NETS·S)

.教师(NETS·T)

.管理员(NETS·A)

英国的举措第一个提出整合的国家

亚洲各国的情况

新加坡2000年实现全国联网,学生二人一机,教师每人一台笔记本电脑

日本1999年为全部中小学配多媒体电脑(小学24台;中学42台,特教8台)

马来西亚建多媒体学院

印度CLASS2000计划: 万所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千所学校建校园网,百所智能化学校(Smart School)

韩国万所学校建成校园网,教师一人一机

中国的努力

1996年推出了1000所学校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

2000年前后,大多数高校接入中国教科网CERNET 已建成一大批教育网站,包括上百个网校;多所高校开办网上学位教育。

2004年据部分教育信息化专家估计,中小学已经建立的校园网数量应在40000至45000之间

2000年信息技术课程开设

2000年“校校通”工程

2001年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003年启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2004年我国第一个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标准《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颁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

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

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搭建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2020年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框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提升学校信息化建设基本配置与应用水平。根据各学校不同情况从以下主要维度确定发展基线和年度规划:.各种信息化设施和资源的可获得性;

.学校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教师教育技术运用力、专业人员支持力;

.师生、家长对信息化应用的满意度。

学校教育教学方式变革取得突破。根据各学校不同情况从以下主要维度确定发展基线和年度规划:

.教师信息化教学的习惯;

.知识呈现方式、教学评价方式、组织差异化教学等方面的变化;

.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学习方面的改变。

信息化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全面提升,主要维度包括:

.使用信息技术学习的意愿;

.运用信息技术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自律性。

3、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冲击

1、知识爆炸:传授知识为主→培养学习与应用能力为主

2、信息技术对社会生活形态的深刻变革:培养信息社会的文化基础——信息能力

3、信息时代赋予人类的“信息型的认识结构”:课程的组织形式、实施方法和手段要符合信息技术的要求

4、信息技术为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提供的前所未有的手段

4、什么是教育信息化(余胜泉)

教育信息化是指由国家统一计划和组织的推动下,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多媒体、网络、通信等),通过各种渠道重点建设,充分利用软、硬件资源,加速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余胜泉)

5、教育信息化的特征

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管理自动化、学校虚拟化

资源全球化:利用网络,特别是Internet,可以使全世界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个信息海洋,供广大教育用户共享。网上的教育资源有许多类型,包括教育网站、电子书刊、虚拟图书馆、虚拟软件库、新闻组等。

6、信息技术整合与教育信息化的关系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7、信息技术与教育变革的关系

信息时代对教育提出新的挑战

信息技术对课程改革的影响

信息时代对教育提出新的挑战

1、信息时代要求学习者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2、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要求学习者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

3、学习化社会要求学习者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信息技术对课程的影响

1、知识:信息时代的知识爆炸,要求课程要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培养学习能力与应用能力为主。(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2、社会要求: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深刻影响,要求把信息素养作为信息社会的文化基础。

3、社会条件:信息时代要求课程的内容结构、表现形式、实施手段都应符合促进“信息”型认知结构发展的需要。(阅读方式、写作方式、计算方式)

4、学生特点:信息技术为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提供的前所未有的手段,使实施个性化的课程成为可能。

8、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内涵(理想的教学环境)

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理想的教学环境,以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何克抗)

理想的教学环境是指:

1、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

2、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学科资源网站群

3、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 ?多媒体控制系统、教学平台系统

4、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

5、打破地区界限的协作交流

6、以及有利于培养学习者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

9、2-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阶段(3个)

1、CAI阶段–20世纪60年代~80年代–课堂中:辅助教师的教学–演示为主

2、CAL阶段–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期–由辅助教转向辅助学–计算机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并存

3、IITC阶段–90年代中期以来–计算机教育被“信息技术教育”取代

10、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属性(新型教与学方式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1、营造(或建构)信息化教学环境

2、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案例:身边的行程问题 )

3、变革传统教学结构

1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

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构建新型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12、3-1与传统教学相比,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发生了哪些改变,怎么体现的,体现在哪些方面

13、3-1建构新型教学结构是整合的核心(主导-主体相结合)

14、2-2整合的现状中国的情况3个阶段

1、21世纪前–有效探索的“先行期”

2、2000~2006左右–需辩证看待的“繁荣期”

3、2006年以后–回归至理性的“实践期”

15、2-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有哪些

误区一:在技术世界里迷航

1、对技术的抵触与盲目依赖并存

2、以课件而不是教学过程设计为核心

3、追求高、新技术,忽视传统媒体的作用

4、信息技术使用“泛化”

误区二:错误理解学生的主体地位

1、将主体地位绝对化

2、片面地理解信息素养的内涵

3、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4、无效的协作

误区三:未能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创设教学情境时,过分依赖多媒体

2、重视活动形式,轻视活动内容

3、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误区四:资源建设和认识上的偏差

1、重视硬件资源建设,忽视“软件”资源的提升

2、过分依赖网络资源,忽视其他教学资源

3、重视助“教”资源的建设,忽视助“学”资源的建设

4、教学资源建设缺乏组织领导、总体规划和分工协作

16、3-1整合的理论基础3个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二、多元智能理论

三、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结构理论

17、建构主义理论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体现

什么是学习?(核心思想)

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同学、伙伴、同事)的帮助,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实现的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

强调:?学习者为中心?学习环境中的基本要素:情境、协作、会话、资源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几点共识:

?以学习者为中心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构建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强调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

?学习过程包括两方面的建构:旧知识的改组和重构,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学习既是个别化行为,又是社会性行为,学习需要交流和合作

?强调学习的情境性,重视教学过程对情境的创设

?强调资源对意义建构的重要性

如何发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1、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

2、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

3、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

4、“联系”与“思考”是意义构建的关键。

教师如何成为学习者学习的帮助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体现?)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2、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3、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

18、多元智能理论概念8种智能特征要点

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多样化的学习和评价工具,促进多元智能的发展

八种智能:

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

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的要点:

-每个人都同时拥有这八种智能

-大多数人是有可能将任何一种智能发展到令人满意的水平的

-各种智能之间通常以复杂的方式共同起作用

-每一种智能类别存在多种表现形式

-存在其他智能的可能性

19、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理论教学结构要素之间的关系(图表)

特点: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

-学生是信息加工与情感体验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教学媒体既可以是辅助教师教的形象化教学工具,也可以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协作交流工具;

-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可以从多种学习对象(包括本门课程的教师、同学及社会上的有关专家)和多种教学资源获取多方面的知识。

学生处于开放的、互动的学习环境中,拥有大量经过教师精心选择的信息资源,有利于其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有利于创新思维和时间能力的培养。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学习活动等的设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有很大的自主权,又能保证其学习不会偏离教学目标,并能在适当的时机得到教师的指导或伙伴的帮助,从而

有效地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

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一定的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教学系统四个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

教学结构就是指按照什么样的教育思想、教与学的理论来组织教学活动进程。

特征:依附性、动态性、整体性、层次性和稳定性

20、4-1-1整合方法3个

1、信息化教学环境(投影(多媒体)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

2、“学教并重”教学设计

3、信息化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1、信息化教学环境(投影(多媒体)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

投影教室的学生座位布局:圆环形、马蹄形、蝴蝶形、餐桌形等。

投影教室是一种接受、闭合型教学系统,师生之间存在双向交流,多媒体设备主要起演示教学内容作用,利用视音频多媒体的优势,以丰富的多媒体信息刺激学生的各种感知器官;结构简单便于学生操作,维护比较容易,价格低廉。缺点:主要是由教师使用,媒体主要辅助教师的教,很有可能由“人灌”变成“电灌”。

多媒体网络教室主要是由联网的多媒体计算机和其他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扩音设备等)组成。

功能:视听教学功能、实时监控功能、控制功能、分组管理功能、交互辅导功能。

优点:可以轻松实现集体授课、协作式学习、个别辅导、探索式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学生在各种教学方式下都可以很方便地同教师进行沟通,利用网络扩展教育信息来源,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学习主题的作用。

缺点:这种电子教室涉及范围较小,仅限于教室或学校内部,学生协作空间较小,不利于进行更大范围内的协作学习。

2、“学教并重”教学设计(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流程,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流程)

教学设计:指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或教学目的)、教学条件、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何克抗)(如何教,如何学)

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以“学”为主,“学教并重”教学设计

过程:学习者、目标、策略、评价。步骤: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评价设计

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流程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流程

3、信息化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教学资源

从广义上来讲,教学资源可以指在教学过程中被教学者利用的一切要素,包括支撑教学的、为教学服务的人、财、物、信息等。

从狭义上来讲,教学资源(学习资源)主要包括教学材料、教学环境及教学后援系统。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如实物、口头语言、图表、图像以及动画等。

教学媒体往往要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而实现,如书本、板书、投影仪、录像以及计算机等。

21、教学资源与教学媒体的关系(资源包括媒体)

教学资源与教学媒体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教学媒体包含于教学资源。

22、数字化资源的特点

-处理方式多媒体化: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存储、传输、处理多种媒体形成的教学资源

-教材多媒化

-资源传输网络化:数字化教学资源可以通过计算网络和通讯网络实现远程传输

-数字资源系列化:通常教学资源在教学资源库中已由资源管理人员或教学人员进行了分类,因此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分类快捷查寻到自己需要的教学信息。

-资源建设多元化:大多资源管理平台允许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信息处理方式对资源进行组合及再创造并存储上传,供人分享。

23、什么是网络课程

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

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

–按照一定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

–网络支撑环境(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学习资源、网络上实施的教学活动)

24、获取教学资源的方法4个

1、在专门的教育资源库中检索或查找

2、通过搜索引擎检索查找

3、运用资源建设工具自行创建

4、素材类资源的编辑与加工

25、4-2ASSURE模式作用步骤阶段6个应该做什么案例

ASSURE模式:一个系统地整合教学媒体与技术,计划和实施教学的过程指南。提供给教师使用的模式,用来计划在课堂教学中怎样使用媒体和技术。

基于ASSURE的教学设计:

A:分析学习者特征

S:阐明学习目标

S:选择媒体和材料

U:运用媒体与材料

R:要求学习者的参与和响应

E:评估与修订

ASSURE的特点

?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生和内容有效地选择教学媒体和资源进行教学

?促进学习者主动地利用资源和媒体进行主动的学习

?鼓励学生与教师、同伴和学习环境进行交互,而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

26、“学教并重”教学设计模式方案编写

“学教并重”教学设计四个特点:

1、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结构情况灵活选择“发现式”或“传递-接受”教学分支。

2、在“传递-接受”教学过程中基本采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同时也可采用其他的“传递-接受”策略(甚至是自主学习策略)作为补充,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3、在“发现式”教学过程中也可充分吸收“传递-接受”教学的长处(如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和促进知识的迁移等)

4、便于考虑情感因素的影响:在“情境创设”框或“选择与设计教学媒体”中,可通过适当创设的情境或呈现的媒体来激发学习者的动机;在“学习效果评价”环节或根据形成性评价结果所作的“教学修改”,则可通过讲评、小结、鼓励和表扬等手段促进学习者三种内驱力的形成与发展。

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的核心要素

1、教学目标分析

2、学习特征分析

3、“发现式”教学分支的设计

4、“传递--接受”教学分支的设计

27、教学结构如何设计一门课

28、5-2什么是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活动进程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通常是两种以上方法策略的组合运用。

教学模式的分类

1、基于教学过程(课内整合、课外整合)

2、基于教学策略(讲授式、探究式、研究式)

3、基于教学环境(多媒体演示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

29、几种教学案例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框图探究性教学模式探究性学习研究性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专题/主

题学习网站概念webquest长周期6个模式短周期3个方面长周期与短周期的区别结合案例分析

几种常用的教学模式

1、探究性教学模式

2、研究性教学模式

3、“专题探索—网站开发”模式

4、MiniQuest模式

5、接受式教学模式

1、探究性教学模式

探究性学习:是指通过对教学目标中有关知识点的认真思考、主动探究和协作交流,使学生更好地达到课程标准关于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学习方式。

包括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总结提高五个环节。

探究性教学模式框图:

2、研究性教学模式

研究性学习是指,通过对社会生活中某个真是问题的研究和解决,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包括五个环节: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广泛收集信息、形成解决问题方案,并通过小组协作交流优化解决方案)、实施方案、评价总结(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自我总结、小组总结、教师总结)

3、“专题探索—网站开发”模式

对某一专题进行较广泛、深入的研究学习,并籍此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类学习模式要求学生构建的“专题学习网站” 必须包含如下基本内容:

(1)展示学习专题相关的结构化的知识,把课程学习内容相关的文本、图形、图像、动态资料等进行知识结构化重组;(2)将与学习专题相关的、扩展性的学习素材资源进行收集管理,包括学习工具(字典、辞典、读音、仿真实验)和相关资源网站的链接;(3)根据学习专题,构建网上协商讨论,答疑指导和远程讨论区域;(4)收集与专学习专题相关的思考性问题、形成性练习和总结性考查的评测资料,让学习者能进行网上自我学习评价

学生

活动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实施方案

评价总结

“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框图

4、MiniQuest 模式

WebQuest 是一种以探究为取向的学习活动,其主要方法是在网络环境下,由教师引导,以一定任务驱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要求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WebQuest 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学习者利用网络技术和网络资源实施和完成WebQuest 。

WebQuest 分为短周期和长周期;

短周期也叫miniQuest ,一般需要一至三课时完成,其教学目标是获取并整合知识,学习者需要处理大量新信息并最终形成对这些信息的意识。

长周期的WebQuest 一般耗时一个星期至一个月,其教学目标是拓展与提炼知识,学习者需要深入分析“知识体”,学会迁移,并能以一定的形式呈现对知识的理解。

MiniQuest 由情境、任务、成果三部分构成:

情境:为问题解决提供了可信的具体环境,比如安排学生担任一个真实的、成年人角色。

任务:一套设计好的提问,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学习者可以获取用来回答本质问题所需的事实信息。 成果:学习者将通过什么作品来表现情境模块中提出的本质问题的答案。

5、接受式教学模式

教师:体现在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选择教学内容、选择或设计先行组织者(先导性学习材料)、激发学习动机、

促进学习者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有意义的联系;选择和设计适当的自主学习策略和协作学习策略,促进学习对知识意义的建构、理解、保持、迁移和应用。

30、 5-3整合模式与案例分析小学语文小学英语语觉论交际型教学模式 一、小学语文的理念与实施案例 二、小学英语的理念与实施案例

一、小学语文的理念与实施

学生 活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框图

过去:

将识字、阅读、作文教学分离为几个阶段,使识字难以联系语言实际,反过来又增加了汉字识记的难度,使识字的效果受到影响;

把精力放在“读准字音、分析字形、讲解字义、默写生字”上,反反复复地练写,通过写来识字、记字,繁重的抄写生字作业使学生苦不堪言;

过分强调标准化考试而窒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过分强调写作技巧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观察力、想象力的培养

已有理论的启示

.学前儿童已经掌握3500个以上的口头词汇,这就表明,他们对3500个以上词汇的“音”和“义”均已掌握,只是对与词汇相关的汉字尚不能辨认与书写而已

.4岁以后,本民族母语的各种口语表达句式均掌握.“学了就用”,“在语言情境中进行学习和运用”是儿童快速掌握大量语言的最佳途径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1、以语言应用为中心

1、创造丰富的语言应用情景,学生在语境中学习..

2、以“篇章”为主,而不是以字、词、句为主

3、整体输入、整体输出

2、识字、阅读和写作结合进行教学,具有综合性

1、在识字中阅读,在阅读中识字,通过写作巩固运用

3、识、写分开,打写提前(手写训练)

4、强调信息技术的运用:资源呈现、表达工具、共享交流

5、学科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并重

“三位一体”

反观技术的运用与跨越式语文教学的特征

.扩展识字与阅读:通过大量扩展阅读,可以使学生掌握字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作用,在阅读中掌握不同字词的灵活用法。

.打写训练:打写训练提前。只有学生学会打写,才可能将识字、阅读、写作及信息技术的运用四个方面有机结合在一起。由组词——扩句——说一段话逐渐过渡。

.写作表达:从学拼音开始,就要求用打写(或手写)、习作(组词造句写话写段落)。

.侧重篇章:在字、词、句、篇的教学要求上,重点放在段落篇章上。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培养思维: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

技术的运用

利用多媒体识字教学软件演示生字的正确读音、汉字部件、间架结构、笔顺笔画

电脑游戏:猜认生字、组合生字、送字回家、叫字排队

拼音输入法等手段辨字输入汉字,锻炼学生眼、手、脑并用的能力;在输入过程中认字、拆字、读字、辨字、打字

用拼音法输入汉字,一方面可以检验、提高和巩固学生的拼音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加大识字量

跨越式语文教学的特征

跨越项目的基本特征:拓展

拓展阅读、课堂写作与课文学习的关系

阅读、打写是落实课标的重要手段

阅读可建立大量生字音、形、义的联系,实现快速识字

阅读经典有助于学生思想品德培养、人文素质提高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2、字、词、句、重点段落、背景知识:可结合拓展阅读与打写

3、精读课文:多提启发性的问题

4、扩展阅读:围绕主题、开阔视野

5、打写表达:主题深化、打写表达

贯穿主题思想

促进学习者高级思维发展

二、小学英语的理念与实施

1.理论基础

2.实施方式

1.理论基础:新课改的指导思想

课程理念:

.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

.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

.整体设计目标,充分考虑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

.强调学习过程,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运用性

.优化评价方式,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丰富课程资源,拓展英语学习渠道

1.理论基础:语觉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语觉论要点:

(1)语觉——人类独有的第六种感知觉;

(2)基于语觉的“言语理解与生成模型”;

(3)语觉论对“语音、语法、语义”等三种不同心理加工过程特点的分析;

(4)依据国内外大量儿童与成人学习语言的案例作出的“语觉敏感度曲线”(即儿童掌握听说能力的年龄曲线)。语觉论对小学英语教学的理论支持

“听、说能力”主要靠先天遗传

“读、写能力”主要靠后天习得

在语觉关键期内(尤其是1-4年级)要特别强调“听、说”能力的培养。

在语觉生长发育关键期内必须为儿童创设良好的学习外语的语言环境。

这种语言环境能同时支持“听力”和“说话”这两个方面的训练要求。

“听力”环境的创设可通过扩展听读教学资源来实现;

“说话”环境的创设则要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来完成。

2.实施方式:小学英语整合模式与实施策略

“言语交际为中心教学模式”(简称“交际型教学模式”)

1、“教师引导的师生对话”

“授新课”、“做示范”

教师和个别学生对话,也可和全班学生一起对话;教师在和个别学生对话时要注意抓两头

2、重视“邻座学生的俩俩对话”

俩俩对话有最大的参与度,能把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要求落到实处;

“说什么”、“怎么说”,靠“教师引导的师生对话”来做示范(同时用PPT给出全文或要点提示)

“邻座俩俩对话”必须与“教师引导的师生对话”密切配合

3、重视“扩展听读”

从两方面落实落实这一环节:

一是要提供生动有趣并与课文密切配合的听力材料,而且每篇课文都要配合4-5篇(听读材料要有数量和质量的保证);

二是要通过教学设计保证课上有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能听完这些材料。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论文

浅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 摘要:随着21世纪的到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的增速过快,教材更新过于缓慢,学习者不能及时接受新知识,以至于不能与时代接轨,因此信息化社会对现代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继而推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就是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进而优化教学,从而使现代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出21世纪的人才。 关键字: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基本特征,利与弊 随着21世纪的到来,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快速地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对于知识的要求也越来越大了,知识更新的速度也因此加快,而教材的更新缓慢,人们满足不了教材上的知识,所以在教学上必须引进信息技术,人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他们所要的大量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以免自己与时代脱轨。 面对发展如此快的时代,传统教育已经逐渐地显露出本身的不足和局限。如果把21世纪比作山中的老虎,那么这个黔驴——传统教育已经技穷了,在传统教育中学科之间相互独立,缺乏学科之间的弹性,与21世纪的全面发展相违背;21世纪需要自主探究的人才,而在传统教育下教学安排孤零,学习者无法深入地探究,更无法培养一个具有自主探究能力的人才;传统教育的教学内容远离日常生活经验,教育者过分强调知识传授,迫使学习者对教学内容只死记硬背,应于考试,而不是加以理解,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因此传统的人才缺乏动手能力和对事物深层次的理解。一个拥有“屠龙本领”——在传统教育下所学的知识,在这个21世纪根本无法施展,也没有

施展的空间,因为这个本领与这个时代不搭配,赶不上时代的步伐,所以也注定拥有“屠龙本领”的人才抑郁而终。从上所述,课程整合是必须的,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在21世纪这个战场上驰骋万里。 为了迎合21世纪的到来,这个“国家之本”——教育需要进行改革,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是顺应时代的需要。是符合人们对于知识的要求,更利于培养出具有创新意思,自主探究,动手能力强,全面发展的21世纪人才。 一.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它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信息技术也可以用于教育之中,这样称为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指学习与掌握信息技术的教育。二是指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活动。前者从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方面来理解信息技术教育,后者则从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来理解信息技术教育。由此,可对“信息技术教育”作如下定义:信息技术教育是指学习、运用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质,实现学与教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二.课程整合 课程整合(Curriculum Intgration)的含义是指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要素做系统的考虑与操作,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认识和研究教育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心得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心得 2013年我们大岭中心小学的所有老师都积极地参加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活动,让我们受益匪浅。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使我们明确了新形势下,基于网络环境的校本研修有了新的发展趋势。以往的研修,老师们都认为与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没有多大的帮助,甚至无关。但这次的项目学习让我们耳目一新,因为它真真切切的做到了与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紧密相连。本次学习让我萌生了许多心得,具体如下: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必须紧密联合 一个人要改变行为,首先要改变观念,而观念的改变在于理念的达成。尽管项目开展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如时间空间的制约;异校交流和专业引领的障碍;校本研修管理手段滞后;缺乏对教师持续性支持平台等。但吉林省对这个项目研修工作开展始终持之以恒,终有成效。基于教师研修为核心,主要着眼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和对教师专业成长真正有效的角度出发,通过网上网下结合,通过主题活动给予落实;围绕课堂教学,整合远程学习与教学研修;做与学思研结合,着力教学问题的有效解决。显然,信息技术与课程必须必须紧密联合。 二、教师培训模式应该与时俱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什么?网络带给我们什么支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实施设计一定要紧跟社会的发展。我们的发展的重点任务是推进信息技术在融合,变革教育理念模式与方法支撑教育创新发展。关键在于营造网络学习环境,推中国教师研修社区平台设计理念:信息技术与课程相结合,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以学校为单位,整体设计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能够支持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教师备课工作减轻工作负担;利用网络工具促进教师养成专业交流的习惯,深度思考的习惯,推动教师终身学习。从教学管理、科研等方面的深入应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 三、要具备信息技术能力是现代教师的基本条件 教师可以在平台的word文档里书写学案、教案、目标等,也可以在网页上书写听课的感受、建议等,全国教师要具有信息化技术能力的操作。显然网上网下的研修形式已走进我们的教育教学生活,我们不得不改变观念,创新理念,逐步发展。 其实“营造网络学习环境,推动教师终身学习”在于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建立校本研修良性运行机制,切实发挥校本研修的基础作用。校本与网络研修整合是使教师专业发展常态化,细致化和可持续化,关键在于这种模式和平台根植教育教学一线土壤,接地气。如果我们持之以恒,把每个细节做好,就是把质量做好,而质量则成就发展。从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到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交流究竟是什么等一系列的细节都要细致化、常态化,的确需要一定坚持力。教师只有具备时代所需能力,不断创新,才能起航远行,杨帆万里,才能为国家培育出更加优秀的人才!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内容整理

1、为什么要进行信息技术整合? 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社会对教育的新的需求(不要固步自封,用心倾听技术时代变革的声音)(信息化+知识经济国民素质决定国力强弱) 2、中国的情况(各国了解) 亚洲:后来居上美国:一马当先中国:奋起直追英国:稳步跟进 美国的举措 美国克林顿政府于1993年9月正式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俗称“信息高速公路”的计划 2000年底,提出了新的国家教育技术目标:数字化学习——让所有的孩子随时都能得到世界一流的教育。 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NETS·美国) 20世纪90年代,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简称ISTE)制定了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简称NETS) .面向学生(NETS·S) .教师(NETS·T) .管理员(NETS·A) 英国的举措第一个提出整合的国家 亚洲各国的情况 新加坡2000年实现全国联网,学生二人一机,教师每人一台笔记本电脑 日本1999年为全部中小学配多媒体电脑(小学24台;中学42台,特教8台) 马来西亚建多媒体学院 印度CLASS2000计划: 万所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千所学校建校园网,百所智能化学校(Smart School) 韩国万所学校建成校园网,教师一人一机 中国的努力 1996年推出了1000所学校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 2000年前后,大多数高校接入中国教科网CERNET 已建成一大批教育网站,包括上百个网校;多所高校开办网上学位教育。 2004年据部分教育信息化专家估计,中小学已经建立的校园网数量应在40000至45000之间 2000年信息技术课程开设 2000年“校校通”工程 2001年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003年启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2004年我国第一个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标准《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颁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 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 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搭建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2020年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框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提升学校信息化建设基本配置与应用水平。根据各学校不同情况从以下主要维度确定发展基线和年度规划:.各种信息化设施和资源的可获得性; .学校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教师教育技术运用力、专业人员支持力; .师生、家长对信息化应用的满意度。 学校教育教学方式变革取得突破。根据各学校不同情况从以下主要维度确定发展基线和年度规划: .教师信息化教学的习惯; .知识呈现方式、教学评价方式、组织差异化教学等方面的变化; .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学习方面的改变。 信息化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全面提升,主要维度包括: .使用信息技术学习的意愿; .运用信息技术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常见问题及应对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常见问题及应对方法 山东邹城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张爱清 273500 随着教育技术现代化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成为热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教育信息化已进入普及发展阶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是通过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这个目标绝非是几次公开课或研讨课就能实现的,必须通过日常教学中执行并贯彻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指导理念才能达到,在全面掌握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理论、方法的基础上,在教学中达到应用自如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协作交往能力的培养。然而在实践中,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化,一方面广大教师的整合水平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逐步发生转变,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教育目标正在一步步走向现实。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不断深入,遇到的问题也越发突出的表现出来。如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推动课题的深入发展?结合自己几年来从事电教工作的感受,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及其解决建议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硬件、设备、环境影响 对于刚参与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课题的实验教师来说,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教学需要有一个心理适应过程。硬件环境的整体设计是否合理、硬件和配套软件的质量好坏、是否运转正常都会直接影响其上课的积极性。如果在硬件环境构建时考虑不当,极易导致课堂上频发故障,影响了教学的进度,几次三番的挫折经历会让教师形成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教学的畏难心理: 对整合方面的研究采取敷衍或逃避的态度。对上述问题,我们必须采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1、硬件教学环境的合理构建。信息技术硬件环境初始构建时,帮助实验学校细致周密的计划,设计易于师生操作,方便学生之间协作、学生和教师的信息交流和教师课堂的组织管理的信息化硬件环境,严把硬件设备质量关,禁止伪劣产品进入课堂教学环境,消除硬件在课堂教学中潜伏的负面因素。消除学科教师对使用教学设备的后顾之忧。 2、对网络环境进行定期的检查维护,要求实验学校安排专业技术人员,保证网络教学环境的正常运转,对学校网络硬件机器设备定期进行维护和检修,对教学软件和环境及时更新升级,确保网络的安全畅通。使其时刻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多方面多形式提高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服务教学的积极性。 二、针对性资源匮乏,教师负担加重 有了合理的硬件环境构建,教师缺乏可用的教学资源,由于技术人员和教学软件开发商开发的资源与中小学的实际教学环节不相适应,教师就需要额外花费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在资源收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试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试题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2011-2012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试题 一、名词解释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2、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通常是两种以上方法策略的组合运用。 3、信息素养:是一种基本能力,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涉及信息的意识、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的应用。它不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选择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传递信息并创造信息的能力。 4、教学设计: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等多学科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并对其进行评价、试行与修正的一种理论和方法。 5、虚拟现实技术:又称灵境技术、临境技术,它汇集了数学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技术、人工资能、人机接口技术、传感器技术以及人体行为学多项关键技术,是对计算机技术的综合应用,是多媒体技术发展的最高境界。 6、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是将可得到的各种信息转化为知识,并将知识与人联系起来的过程。在教育领域,知识管理就是要将各种教学资源转化为具有网状联系的规范的知识集合,并对这些只是提供开放式管理以实现知识的有效、利用和共享。 7、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用于检查在活动过程中被评者的进展或进步情况,用以调节活动进程,通过反馈信息保证目标顺利实现。 8、量规:一种结构化的评价标准,往往是从评价目标相关的方面详细规定评价指标,具由操作性好准确性高的特点 二、简答题 1、简述webquest的组成部分及设计要点 Webquest教学设计包括介绍,任务,资源,过程描述,学习建议,评价和总结七个部分,各个部分的设计要点如下: (1)介绍:对所“探究”问题的简要描述。Webquest简介部分包括两方面目的:第一,让学习者明确将要学习的是什么;第二,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2)任务:对于学习者要做的事情的描述。 (3)资源:指向网上相关站点的链接。 (4)过程描述:说明要做些什么才能完成指定的任务。 (5)学习建议:指导学习者如何组织信息。 (6)评估:创建量规来展示如何评价最终的结果。 (7)结论:对于将可完成的学习成果或学习过程的简要总结。 2、说出技术、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学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各种化验单

各种化验单 1。血常规 一般看病最常做的就是3大常规,这也是住院病历里面必须的,特别是小孩子发烧感冒时,建议大家去医院要自己要求验,看看是不是病毒感染,这样可以避免医生滥用抗生素。 血常规化验现在一般取指尖血(过去取耳垂末梢血),内容包括血红蛋白浓度、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及血小板计数,均用英文字首缩写表示。 血红蛋白(HGB) 正常值为120-150g/L 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值为4×109/L-10×109/L 其中中性白细胞(NEUT%)正常时为0.5-0.7 淋巴细胞(LYM%) 正常时为0.2-0.4 嗜酸细胞(MXD%) 正常时为0-0.02 血小板(PLT ) 正常值为100×109/L-300×109/L HCT 红细胞平均体积(MCV)正常值为82-92fL 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正常值为340-360g/L 临床意义: 如果HGB值低于120g/L,就说明有贫血存在,应该进一步检查是什么性质的贫血,如果HGB值高于160g/L,可能是因为患有血红蛋白增高症或者血液被浓缩的缘故,WBC代表的白细胞是人体的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相当于国家的军队,共总数的增高(超过10×109/L)时,多表明有炎症、感染存在,此时病人多有发热症状,如果白细胞总数太高在(30-50)×109/L以上,病人是于少年儿童或年青人,伴有较严重的不能解释的贫血,请不要掉以轻心,应该进一步做骨髓穿刺检查,排除白血病的可能,白细胞总数低于4×109/L,可由接受放射线,病毒感染药物及化学物质中毒等引起。中性白细胞比例增高多意味着感染(特别是细菌感染)存在,淋巴细胞增高多见于慢性疾病及长期接受放射线照射,嗜酸性白细胞增高时,往往说明体内有过敏原存在引起的过敏,如寄生虫(蛔虫多见),过敏性炎症,过敏反应等。PLT减少时,可能会有出血,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增高时,说明血液呈高凝状态,易发生血栓。 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红蛋白(HGB)减低,即可诊为贫血。按红细胞体积大小可分为巨细胞性贫血,小细胞性贫血和正细胞性贫血。MCV(红细胞平均体积)和MCHC(平均血红蛋白浓度)为主要分型依据。 2.尿常规 蛋白(PRO)正常为阴性 尿糖(GLU)正常阴性 红细胞(RBC)正常0-1/高倍 白细胞(LEU)正常0-5/高倍 尿酸盐结晶(NIT) 酮体(KET)正常阴性 尿胆元(UBG)定性:弱阳性定量1-4mg/24h 胆红质(BIL)正常阴性 尿潜血(ERY)正常阴性 比重(SG)正常1.018 临床意义: 泌尿系统感染时,LEU常为30~50个/高倍(正常值为阴性:neg)、PRO "+"(正常值为阴性:neg)。如同时伴有大量NIT,及ERY阳性(正常为neg)则提示为泌尿系统结石(继发);GLU "+~+++"要进一步做空腹血糖或糖耐量试验检查,确定是否有糖尿病存在。因糖尿病患者,更易发生泌尿系统或其他部位感染。

移动互联网 期末复习资料精心整理

移动互联网复习资料 1、互联网 是指各种不同类型和规模的计算机网络相互连接而成的网络。 2、移动互联网 是以移动通信网作为接入网的互联网。 包括三种类型:以移动运营商为主导的封闭式移动互联网;以终端厂商为主导的相对封闭式移动互联网和以网络运营商为主导的开放式移动互联网。 3、云计算、 指在整合的架构之下,基于 IP 网络的虚拟化资源平台,提供规模化 ICT 应用的实现方式。云计算的实质是网络下的应用,由 IP 和 IT 技术共同构建的。 4、移动云计算 移动云计算是指通过移动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取所需的基础设施、平台、软件(或应用)的一种IT资源或(信息)服务的交付与使用模式。 5、体系结构、 计算机或计算机系统的组件的组织和集成方式。 6、SOA (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一种架构模型,它可以根据需求,通过网络对松散耦合的粗粒度应用组件进行分布式部署、组合和使用。 7、CORBA、 CORBA(Common Object Request Broker Architecture,公共对象请求代理结构):是对象管理组织提出的面向对象的体系结构。它为分布式异构环境下各类应用系统的集成提供了良好的技术规范和标准,CORBA是一种采用通用对象请求代理ORB间互联协议进行客户和服务器之间的交互,采用接口定义语言(IDL)对象建模的对象参考模型。 8、IMS、 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IP多媒体子系统,是一种全新的多媒体业务形式。IMS 被认为是下一代网络的核心技术,也是解决移动与固网融合,引入话音、数据、视频三重融合等差异化业务的重要方式。 9、P2P、 对等网络(Peer to Peer)是一种资源(计算、存储、通信与信息等)分布利用与共享的网络体系架构,采用分布式数据管理能力,发挥对等节点性能,提升系统能力,是移动互联网核心业务和网络节点扁平化自组织管理的重要方式。 10、移动通信、 移动通信:指通信的一方或双方在移动中实现的通信 11、移动IP技术 移动 IP 技术:指在互联网中满足移动功能的网络层方案。 12、IPsec IPSec 技术:IPSec 是一种在 IP 环境下支配安全管理的标准技术,它提供了一种标准的、健壮的以及包容广泛的机制,可用它为 IP 及上层协议提供安全保证。 13隧道技术 一种通过使用互联网络的基础设施在网络之间传递数据的方式。常用的三种隧道技术:IP-in-IP 封装、最小封装、通用路由封装。 14、Widget Widget是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环境下,运行在终端设备上的一种基于Web浏览器/Widget引擎的应用程序,它可从本地或互联网更新并显示数据,目的是协助用户享用各种应用程序和网络服务。分为桌面引擎Widget和网页Widget两种。 1 / 5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 为什么要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整合的意义何在?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或作用。 一.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属于教育教学范畴之中的行为,教育教学的本质就是信息技术整合的本质,教育教学的目的就是信息技术整合的目的。因此,信息技术整合追求的目的应该是教育教学方面的目的,信息技术应该在促进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确实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为课程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手段,拓宽了课程设计的范围。信息技术强大的功能,使得教学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二.可以帮助教师教学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学。这似乎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在实践中却是一个长期困扰教师们的瓶颈。信息技术到底能够帮助教师干什么?教师自己应该负有什么教学责任?到底如何整合?这些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关于作为教学工具的作用,一般的观点是学科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备课,可提高备课质量和节约备课的时间。其次学科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授课,延长了师生交流的时间,也更有利于学生与教师的深层次的交流与沟通。而且,通过计算机联网,可以大大减少教师的重复劳动,教师可以从大量的备课和讲课的任务中解放出来,能把较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科研活动中,使教学活动从劳动密集型转变为技术密集型,从而提高了教学活动的效率。 任何一种媒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有它的作用,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一种替代关系。我们使用信息技术应该把重点放在解决那些传统教学不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十年发展历程概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十年发展历程概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十年发展历程概览 从2000年至今,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与长足发展,具体表现在“校校通”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班班通”工程、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等大规模项目和工程的实施;硬件设施建设日渐完备、软件资源建设日益丰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认识备受重视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环境的建设与完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教师技能大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现代教育发展论坛等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内涵发展及理论提升 的相关活动举办;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加强、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等效果日益明显。 ●发展历程 概览十年来的发展,我们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多媒体的到来 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到2000年也积累了很多经验。但是这段时间的发展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和问题,没有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氛围,一些学校和地区仅仅停留在视听教学的硬件本位时代;缺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及方法指导,教师应用信

学生而言,多媒体教学中应用了图片、动画、影音、视频等素材,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也使得呆板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而容易理解和领会。 2.网络资源库的建设 多媒体的到来阶段对于那些从未接触过信息技术的教师而言,是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应用过程中教师们也逐渐发现:他们能够获得的资源多是针对某一知识或者具体章节的演示课件或素材,往往无法根据需要对其内容进行修改。他们渴望能够根据个人能力及学生特征选择适合的资源,然而当时的资源建设极大地滞后于教学需求,虽然已经涌现了很多致力于资源建设的公司和企业,但是由于缺少教学理念指导,并非所有资源都是有价值的,甚至很难在其中查找真正需要的资源。 这种情况随着“校校通”工程的深入而日益凸显,阻碍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开展,因此,资源建设和资源库建设受到了教育信息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初期,大多数人都在关注网络资源库快速建设,同时,一些专家学者以发展的眼光关注网络资源库的内涵发展,对其定位、分类、标准、功能等层面进行了深入思考。我国的网络资源库建设也逐渐关注资源的规范和标准。因此,可以将资源建设的发展历程归纳为资源建设和资源平台建设两个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为全面推进我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为目的,运用信息技术的功能,全面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主动的发展。通过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遵循的原则 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相整合的过程中,要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自己动手,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创建以评价学生信息能力为主的评价体系。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是单纯地学会知识,而是转移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因此,在教学评价体系中,不仅要有对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评价,更重要的是要有对学生的信息素养、综合能力、实践能力等因素的全方位评价,不能离开信息技术而单纯对学科知识本身学习进行评价。 3.信息技术作为课程学习的工具。随着学习资源的迅速膨胀,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来获取信息资源已经成为新型学习模式的重要特征。以整合思想为指导的教学模式需要师生在各学科教与学的环节中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要求学生能够有效地使用信息工具处理信息、表达思想,以及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4.探索新型的教学方式。信息化教学环境要求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教学的关键在于通过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来诱导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思维的契机,使学生在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影响,为他们的个性发展提供自由广阔的空间。 5.构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结构。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既是知识的构建者,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习者建构恰当的学习情境,并提供必要的帮助信息,他是课程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设计者。要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学习上的指导和帮助。 6.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要立足于相互融合。信息技术教育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建立在教师和学生都接受过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教育和基本技能训练之上的。这里有个层次问题,也就是说,学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层次制约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水平。利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重点.

第一章 信息从认识论角度上看,信息既是客观存在的,又是人的主观认识的产物,它不同于客观世界,也不同于精神世界,而是物质与精神的中介。信息资源管理学家和计算机专家则认为,信息是数据处理的最终产品,是经过收集、记录、处理以及能检索的新式存储的事实或数据。 信息分类从信息的记录符号划分,有语音信息、图像信息、文字信息等;从信息应用领域划分,有工业信息、农业信息、政治信息、科技信息、文化信息和经济信息。 技术在信息社会,技术是人类在生产活动、社会发展和科学实验过程中,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而根据客观规律对自然和社会进行认识、调控和改造的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等的综合体。信息技术是指能够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和使用等功能的一类技术,或者说信息技术主要是指感测与识别、通信、计算机与智能以及控制等技术的整体。 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中所有学科的总称,或指学生学习活动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是指一门学科,课程与学科是同等概念,学科即课程,课程即学科。课程是指为了达到一定教学目标所需要的全部教学内容与教学安排:教学内容主要是指教材(文字教材或电子教材和相关的教学资源;教学安排则包括讲课、自学、实验、辅导、答疑、作业、考试等。 整合即由系统的整体性及其在系统核心的统摄、凝聚作用而导致的使若干相关部分或因素合成为一个新的统一整体的建构、程序化的过程。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南国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为一体,也就是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何克抗(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

教你明白看懂肝功能检测化验单

教你明白看懂肝功能检测化验单 来源: zfgfz 作者:陈医生 临床上肝功能检查的主要项目包括:蛋白代谢检查、糖代谢检查、脂类检查、胆红素代谢检查、血清酶学检查等。 一、如何看血清酶学化验单 常见以下几种酶:谷丙转氨酶(英文简写为ALT或GPT)、谷草转氨酶(AST 或GOT)、碱性磷酸酶(英文简写为ALP)、γ-氨酰转肽酶(英文简写为γ-GT)、胆碱酯酶(英文简写为CHE)。它们的正常值一般在化验单上标示出来,如果采取的化验方法不同,各种酶的值也就不同。通常的参考值是: ALT<40U;AST<40U;ALP:30-133U;CHE:3278-13200U;γ-GT<40U 大多数脂肪肝病人的AST、ALT正常或仅有轻度升高。如果这两个值远远高出正常值,则应该怀疑病毒性肝炎或其它急性肝炎。ALT和AST存在于正常肝细胞中,当肝细胞损伤时即逸出细胞外进入血液中。因此血液中的ALT和AST 升高间接反应肝脏受损的程度。 二、如何看胆红素代谢化验单 常用的胆红素代谢化验项目有: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直接胆红素(DBil)、血清间接胆红素(IBil)三项。这些指标的正常数值为:血清总胆红素: 1.7l-17.1μmol/L;间接胆红素:0~6.81~mol/L;直接胆红寨:1.7-10.2μmol/L。 血清总胆红素的临床意义:①判断有无黄疸或黄疸的程度:TBil 17~ 34μmol/L为隐性黄疸,34~170pμmol/L为轻度黄疸,170~340μmol/L为中度黄疸,大于340μmol/L为高度黄疸;②判断黄疸的类型:TBii在340~510μmol/L 者多为阻塞性(完全梗阻)黄疸,不完全性梗阻多为170~265μmol/L,肝细胞性黄疸多为170~200μmol/L,溶血性黄疸很少超过85μmol/L;③结合血清胆红素分类判定黄疸类型:TBil和直接胆红素增高为溶血性黄疸。TBil和间接胆红素增高为阻塞性黄疸,TBil、间接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增高均为肝细胞性黄疸。 三、如何看血浆蛋白化验单 肝脏是机体蛋白代谢的主要器官。如白蛋白、脂蛋白、凝血因子和纤溶因子以及各种转运蛋白等均系肝细胞合成,当肝功能受损时这些蛋白质便减少;γ-球蛋白虽不是肝细胞合成,但肝脏功能受损时,如有炎症时,γ-球蛋白可增多。测定血清蛋白水平,可了解肝脏对蛋白质的代谢功能。 脂肪肝最常见的异常变化是血浆蛋白总量改变和白、球蛋白比值倒置,有些病人的α1,α2,β-球蛋白增加。脂肪肝治愈后,血浆蛋白恢复缓慢,常要经过3-6个月之后才恢复正常。肝功能化验单上蛋白检查主要有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 作者:何克抗 电化教育研究 2019年04期 一、当前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尽管在我国已开展多年,但迄今为止,在广大中小学教师中(乃至整个教育界)仍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种种片面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例如,有 少数教师至今还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看作是一种时尚,不清楚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是为了什么目的,只是因为大家都在应用信息技术,或者是上级号召应用信息技术而不得 不应用。还有不少的教师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仅仅看作是现代化教学的一种工具、手段 或是更有效地学习信息技术的一种方式。比方说,有这样一种观点(这种观点在中学计算 机教师中颇为流行,甚至在一些信息技术——教育专家中也不鲜见),认为信息技术与课 程整合就是要把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融合在一起(即要实现两门课程之间的融合),以便在学习其他学科课程的同时能更有效地学习信息技术”,就是把信息技术与课 程整合看作是有效学习信息技术方式的一个典型例子,这种观点显然是不了解信息技术与 课程整合的内涵实质。更多的教师则是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完 全等同起来,认为只要在课堂上应用了多媒体或是课件就是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这种看法不仅反映出广大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实质缺乏了解,也表明他们对 于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与方法还只是一知半解,甚至根本没有掌握。凡此种种,都是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错误或是片面的认识。归纳起来,这些错误或片面的认识 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意义)不清楚,即不清楚为什么要整合。 ·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实质)不了解,即不了解什么是整合。 ·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途径)不掌握,即不知道如何进行整合。 任何一种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都必须能够对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作出 科学的回答,并要能够通过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实践的检验,尤其是想要达到深层次整合的 要求,就更要能经得起这种检验。下面二、三部分的内容就是力图从这三个方面,对信息 技术与学科课程如何实现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作一扼要的介绍。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涵 1.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发展概况 众所周知,自1959年美国IBM公司研究出第一个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以来,信 息技术教育应用在发达国家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网络教育应用复习

网络教育应用 1、什么是网络教育 目前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概念。(1)网络教育是一种手段;(2)网络教育是一种学习方式;(3)网络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4)网络教育是一种后现代教育;(5)综合观点:网络教育既是一种教育手段,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教育理念,同时还是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即网络教育是利用现代信息网络工具所特有的跨时空沟通、互动,共享信息的开放、平等的无中心网状环境来发展学生个性,从而实现以学生个体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 从网络教育过程和网络教育环境角度,网络教育是指以计算机网络、卫星通信网络和电信通信网络为介质,在以多媒体网络课程为核心的学习资源构建的网络教育环境中展开教学与学习活动进程的教育组织形式。 2、网络教育与远程教育、终身教育、传统教育的区别 网络教育是远程教育的一种形式;与传统教育比,具有时空不限性。网络教育使终身教育成为一种可能。 3、网络教育发展现状 基础教育领域 “校校通”工程、基础教育资源库建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项目)、教师专业发展 高等教育领域 校园网建设、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精品课程建设(MIT的OpenCourseWare )、各种教学支持平台的应用 远程教育及培训领域 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教育,企业E-learning 4、认识灵活性理论 是美国心理学家斯皮罗提出。知识划分为良构和非良构,认知灵活性理论是针对复杂的非良构领域中学习的本质问题提出来的。继承了构建主义关于学习的基本观点,即学习使学习者者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以自己答方式主动构建内部心里表征的过程。认识灵活性,学习者通过多种方式同时构建自己的知识,以便这情景发生根本变化时候能够做出适宜的反应。学习分为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乔纳森:初级知识学习、高级知识学习、专家知识学习。 5、教育环境 是基于网络这一虚拟空间创设的特殊的学习环境 一种特殊创设的虚拟空间 不仅仅是物质环境,还包含物质之外的其他要素(学习目标、人际关系等) 是一个动态概念,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步变化,并且受其影响 6、以学为中心的教育环境的教学内容是什么 (1)以学习者学习活动为中心,围绕学习着的实际需求,创设符合学习者个性化特质的学习任务与活动,提供丰富的参与机会,引导学习过程(2)以充分的支撑性条件集,灵活的辅助和促进学习这的参与过程(3)通过恰当的评价和反馈机制,帮助学习者掌握自己的学习过程,督促有效学习的发生。 7、网络教学环境的内容 8、支撑平台的功能构成 网络教学支持平台、网络学习支持平台、网络教学教务管理平台 9、支撑平台的类型 通用型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详细介绍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详细介绍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源于何处现已很难查明,但可以认为最初是源于课程整合的概念。整合一词,来源于英语的"integrative"意为:"使结合(with);使并入(into);使一体化,使其成为一体"。课程整合(Curriculum Integration)意味着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作系统的考虑与操作,也就是说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认识、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比较狭义的课程整合通常指的是,考虑到各门原来割裂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将这些课程综合化。刘茂森教授在全国教育技术学校"十五"课题开题研讨会上说:"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目的、任务与学科课程教学的目的、任务整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这里明确地界定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即课程的综合化。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而不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是我们理解其含义的关键。在系统科学方法论中,“整合”表示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较小部分的事物、现象、过程、物质属性、关系、信息、能量等在符合具体客观规律或一定条件的前提下,凝聚成较大整体的过程及结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可以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两种。 “大整合论”所理解的课程是一个较大的概念。这种观点主要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 “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我国教育技术界权威专家李克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整合的三个基本点是:⑴要在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⑵ 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⑶利用信息化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 何克抗教授认为: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整合的三个基本属性:营造新型教学环境、实现新的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教学结构。

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课件

谈谈怎样结合信息技术应用上好某一堂课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源于何处现已很难查明,但可以认为最初是源于课程整合的概念。整合一词,来源于英语的"integrative"意为:"使结合(with);使并入(into);使一体化,使其成为一体"。课程整合(Curriculum Integration)意味着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作系统的考虑与操作,也就是说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认识、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比较狭义的课程整合通常指的是,考虑到各门原来割裂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将这些课程综合化。刘茂森教授在全国教育技术学校"十五"课题开题研讨会上说:"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目的、任务与学科课程教学的目的、任务整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这里明确地界定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即课程的综合化。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而不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是我们理解其含义的关键。在系统科学方法论中,“整合”表示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较小部分的事物、现象、过程、物质属性、关系、信息、能量等在符合具体客观规律或一定条件的前提下,凝聚成较大整体的过程及结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可以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两种。 “大整合论”所理解的课程是一个较大的概念。这种观点主要是

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 “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特征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是:有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的指导、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意识的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甚至多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比如目前的网络游戏,刚进去玩时,系统一般都会提供一系列的新手任务,当你完成这些新手任务后,该游戏的基本操作你也就基本会了,可以说这也是教育技术在游戏中的体现。 2、信息技术作为教师、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学科的内在需求,服务于具体的任务。教师和学生都已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恰当的融到课程的教学与学习中去。 3、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强调能力的

网络教育应用基础作业

网络教育应用基础作业2 1.(30.0分)如何通过网上教学平台进行交作业?请写出具体新平台的操作步骤 2.(30.0分)你是如何完成网络课程的“课程内容”学习?请写出具体的新平台操作步骤 3.(40.0分)你认为新的教学平台还要哪些地方需要修改或功能需要优化的? 作业1 1.(35.0分)你是如何进行学院电子邮箱的申请与注册,请写下具体的操作步骤。 2.(35.0分)网络教育与传统的教育相比,有那些显著的特点? 请结合自已的体会针对其中的某一特点进行阐述 3.(30.0分)你为什么要报名参加福建师大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的学习?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业2单选题 (共20道题) 1.(3.0分)在Excel 图表中,使用x轴作为()。 ? A、函数轴 ? B、数值轴 ? C、分类轴 ? D、公式轴 2.( 3.0分)在Word的编辑状态,连续进行了两次“插入”操作,当单击一次“撤消”按钮后( )。 ? A、将两次插入的内容全部取消 ? B、将第一次插入的内容取消 ? C、将第二次插入的内容取消 ? D、两次插入的内容都不被取消

3.(3.0分)在PowerPoint中,改变当前一张幻灯片的布局,应选择"格式"菜单中的命令是______。 ? A、幻灯片版式 ? B、幻灯片配色方案 ? C、应用设计模式 ? D、母板 4.(3.0分)在Excel的电子工作表中建立的数据表,通常把每一列称为一个________。 ? A、记录 ? B、元组 ? C、属性 ? D、关键字 5.(3.0分)访问,其地址的正确写法是______。 ? A、 ? B、 ? C、 ? D、ftp:\\ 6.(3.0分)某台主机的域名为,其中______为主机名。 ? A、public ? B、cs ? C、hn ? D、cn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