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科版三上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

教科版三上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

教科版三上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
教科版三上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

说教材:一、教材体系:《空气占据空间吗》这一课是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中的第六课,是在学生通过1~4课的学习,对水有了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并掌握了什么是液体的基本特征后,从第5课开始,学生探究的主题转向空气。学生用证据证明空气确实存在,并且在实证的基础上,让学生把水和空气进行初步的对比。所有的物质都占据空间,本课通过系列活动,在学生认识了空气确实存在的基础上,让学生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由此逐步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学情分析:学生对固体、液体这

类比较具象的物质占据空间易于理解;而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对于刚刚接触科学学习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对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的认识会变得抽象、难以理解。因此,组织开展有序的探究活动显得尤为重要。:设计理念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是在各种活动中由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和方法去观察、实践、体验;然而小学生的探究能力还是有限的,这就决定了他们不能单独地去完成一个探究实验,必须要有同学和教师的合作才能顺利完成。.

新课程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所以本课将学生定位于科学探究活动的实施者、观察者和探究者,教师定位于引领者、合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新课标》指出,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我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题的训练,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主动参与,创设以科学探究为主的观察法、实验法、制作法、演示法。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的实际情况,以及本单元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能力目标: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点: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教学难点: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并能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教学准备:给每个小组准备:1个玻璃瓶、1个小矿泉水瓶、1个乒乓球、2个

注射器、4根吸管、1块橡皮泥。给每个学生准备:记录纸一张、维恩图一张。

二、教学内容:本课主要是按照“问题——假设——论据搜集——结论——交流共享”这些环节设计的,通过组织学生动脑设计,动手实践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等,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获得亲身体验,从而对“空气是实实在在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物体”获得更生动、更具体的感受。本课具体安排了四个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探究空气具有占据空间的性质。1、指导学生探究纸杯中的纸会湿吗。2、指导学生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3、指导学生对水和空气进行比较。4课时。教学时间:1学法:/说教法教学流程:本课主要分四个环

节进行教学:第一个环节:激趣导入、提出问题.

在课的开始,我是用播放多媒体动画“乌鸦喝水”的故事,以旧知带新知识的形式引入。这样的导入,符合学生喜欢看动画片的心理特点,既能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更能使他们直观形象地看到瓶子里的石子多了,石子占据瓶子底部的空间大了,水就会慢慢上升,乌鸦就会喝到水。从而使“空间”这个抽象概念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什么叫占据空间。对学生来说,这其实就是对物质粒子不能同时占据同一空间的初步理解。当学生知道液体和固体都能占据空间之后,充满好奇心和幻想的学生便会不由自主地在自己的心中产生疑问“空气是不是也会占据空间呢?”。教师适时追问“你们还想研究什么呢?”从而引出本节课探究问题“空气占据空间吗?”,学生的探究欲望再次被激发,进而自然过渡到本课的第二环节: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第二环节: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第二环节包括两个部分的探究活动。第一部分的探究活动:主要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形式,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在塑料袋当中收集空气”或“用向饮料瓶中注入空气的方法迫使饮料瓶中的水流出”这两个实验其中的一种实验。从而用实证的方法得出空气也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并完成记录单。教师首先出示为学生准备的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自主选择材料,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方案。再让学生利用材料进行分组实验。此时,教师参与到各小组探究活动中,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探讨。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适当点播,并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做好实验现象的记录。在此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橡皮泥的作用。可以让学生将橡皮泥取出,然后向瓶中吹气,观察水还能不能被挤出。这样做易于让学生理解,由于空气被密封在一个空间里,不能跑出瓶子,所以才能将水挤出。当.

各小组实验结束后,让学生汇报实验情况、解释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教师并在黑板上记录下学生的解释,这将对后面的活动有意义。第二部分的探究活动是:杯子入水,杯底纸巾不湿实验这是一个空气占据空间的典型实验。但是这个实验也存在较大的缺陷:一是浪费材料;二是此实验方法关于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比较明显,但后续实验即水进来把空气赶走的现象不够直观,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理解起来有点困难。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猜测,

这样做既鼓励和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又可以使教师从中了解到学生是否真正认识到了空气会占据空间。教师操作之后让学生就地取材利用身边实验材进行同样的实验。学生实验后,要让学生解释纸没有湿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学用科学思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个环节:对比实验、深入探索空气占据空

间的变化在这里指的是空气可以被压缩到一个较小的空间或扩张到一个较大的

空间里。而固体、液体一般情况下都能保持占据空间的大小不变。对于这一科学概念,学生的认识可能会很模糊,为了学生能够有一个清楚直观的认识,教师直接提出问题——“水能占据空间,空气也能占据空间,那么空气占据空间的时候和水相比,有什么不同呢?”由此把问题引向深处,继而借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注射器开展下一步探究活动。学生对注射器的活塞向内压或向外拉,会导致注射器中的空间变化,对于这一现象大多数学生有过这样的生活体验。教师采取了放手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在实验之前,先让有经验的学生对注射器基本构造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并对如何开展此项探究活动和需要注意的问题谈一谈个人的看法。教师可做适当补充,并友情提示学生在两次实验操作中,用.

同样大小的力,以保证实验公平。同时,还要提示学生为防止空气从注射器管口跑出,不要用太大的力进行实验。接下来学生进行实验。实验结束后,可以请学生对注射器内空气变化的原因进行解释,教师配合课件演示帮助学生加深认识。并且让学生尝试用画图的方式解释空气变化的原因。这是物质概念的一次升华,让学生尝试着从微观的角度来认识物质。学生解释的情况可能有较大差异,只要表示出组成空气的粒子的间距发生变化就可以了。最后让学生填写水和空气的比

较的结果,完成教材80页最下方的维恩图。水和空气的维恩图是重要的评价学

生科学概念发展的依据,收集学生的图表并且反复多次使用,有助于学生认识的发展。第四环节:拓展延伸、学以致用让学生在总结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寻找空气占据空间和利用空气占据空间可变化的性质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并让学

生能够解释其中的原理。学生对原理的解释不做过高的要求,能说明问题即可。?

通过这部分的内容,把学生的探究活动由课内引向课外,把学习引向生活。因为《新课标》要求,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尤其通过第二部分内容的教学,更是给予了学生发挥想象与创造的空间,让学生学以致用,搭建展示平台,充分彰显学生创造的才华。这也正是体现了教育要以人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

空气占据空间。说课稿知识讲解

空气占据空间 说课 稿

各位评委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空气占据空间吗?》,这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与空气》单元的第六课教学内容。我说课的程序主要有说教材,说学生、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设计等六个内容。 说教材 《空气占据空间吗?》的核心内容是建立在学生通过学习《我们周围的空 气》后对空气的一些基本情况有所认识之上,是《我们周围的空气》一课的进一步延伸。 在实际教学中,考虑到三年级上学期学生存在的实际情况,在尊重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我对各板块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形成的教学设计包括五板块:1、认识什么是空间,物质都要占据空间,并提出问题:空气占据空间吗?2、认识空气是物质,也要占据空间;3、认识到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4、利用维恩图比较水与空气的不同和相同。5、根据实验得出的结论, 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学会用科学。 教材的编排里本没有第一个教学板块,我增加这一个板块的目的是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在该课以前并没有直接涉及到“空间”这个概念,而该课又是紧紧围绕“空间”在做文章,所以有必要在进行新课之前引导学生知道什么是“空间”。对第二个板块我也进行了适当的改进,在原有的实验器材(橡皮泥、吸管和矿泉水瓶)的基础上增加了瓶盖和小棒。我曾经让学生试做过这个实验,当学生按照科学书上所显示的把两根吸管透过橡皮泥放入瓶中后,怎么往瓶中吹气,水还是没有被挤出来,原来是吸管被橡皮泥堵住了。增加瓶盖可以防止橡皮泥脱落,增加小棒可以防止吸管堵塞。这样的改进,可以增加实验 成功的几率,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空气能占据空间这一事实。在认识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这一板块中,删节掉了绘制图样说明空气为什么能被压缩,主要考虑的问题是:根据现象绘制想象中的微观世界难度太大,学生根本无法完成;在经过详细提示后虽然能绘制成图,但是并不能真实反映学生是否真的思维发展;学生绘成图后,无法对图进行评价,而导致该部分的教学无法形成完整的教学,从而造成目的性不强。 说学生: 三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学习了《比较水的多少》一课,建立了体积的概念,学习了第五课《我们周围的空气》,认识了空气确实存在,对空气的特性,无色、无味、透明、看不见,摸不着,比水轻,易流动等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并与水进行了初步的比较。但是还没有建立空间的概念,对空气占据空间,空气会被压缩还需要更多的直观的实验来加以证明。 说目标: 《小学科学新课标》指出:设计科学课的教学目标时应注意:"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科学课的目标设计要有"用教材教"的意识,这样,才能把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有机地和科学知识目标结合在一起。根据教材提供的素材和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到空气也是物质,也要占据空间,并且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

教科版三上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 说教材:一、教材体系:《空气占据空间吗》这一课是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中的第六课,是在学生通过1~4课的学习,对水有了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并掌握了什么是液体的基本特征后,从第5课开始,学生探究的主题转向空气。学生用证据证明空气确实存在,并且在实证的基础上,让学生把水和空气进行初步的对比。所有的物质都占据空间,本课通过系列活动,在学生认识了空气确实存在的基础上,让学生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由此逐步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学情分析:学生对固体、液体这 类比较具象的物质占据空间易于理解;而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对于刚刚接触科学学习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对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的认识会变得抽象、难以理解。因此,组织开展有序的探究活动显得尤为重要。:设计理念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是在各种活动中由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和方法去观察、实践、体验;然而小学生的探究能力还是有限的,这就决定了他们不能单独地去完成一个探究实验,必须要有同学和教师的合作才能顺利完成。. 新课程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所以本课将学生定位于科学探究活动的实施者、观察者和探究者,教师定位于引领者、合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新课标》指出,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我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题的训练,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主动参与,创设以科学探究为主的观察法、实验法、制作法、演示法。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的实际情况,以及本单元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能力目标: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点: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教学难点: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并能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教学准备:给每个小组准备:1个玻璃瓶、1个小矿泉水瓶、1个乒乓球、2个

空气占据空间说课稿

《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 崌峪小学郭学东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空气占据空间吗》,这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与空气》单元的第六课教学内容。我说课的程序主要有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设计等六个内容。 一、说教材 《空气占据空间吗》的核心内容是建立在学生通过学习《我们周围的空气》后对空气的一些基本情况有所认识之上,是《我们周围的空气》一课的进一步延伸。在实际教学中,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在该课以前并没有直接涉及到“空间”这个概念,而该课又是紧紧围绕“空间”在做文章,所以有必要在进行新课之前引导学生感知什么是“空间”。教学设计包括五板块:1、认识什么是空间,物质都要占据空间,并提出问题:空气占据空间吗2、认识空气是物质,也要占据空间;3、认识到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4、利用维恩图比较水与空气的不同和相同。5、根据实验得出的结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学会用科学。 二、说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到空气也是物质,也要占据空间,并且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 2、能力目标:能进行简单的对比实验,能用自己的语言对对比实验的现象进行描述,并形成自己的认识;能利用维恩图对水与空气的不同进行比较,并逐步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 3情感目标是: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尊重实验结果的事实,培养学生乐于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难点 解释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变化的。 四、说教法与学法: 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题的训练,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创设以科学探究为主的观察法、实验法、制作法、演示法。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我分为“课前活动”“问题延伸”“空气占据空间吗”“用事实证明”“空气占据的空间大小是可以变化的。”“比较空气和水”“生活中的科学”七个步骤。 (一)、激趣引入,提出研究问题 1、同学们,你们都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这段童话故事,看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 2、谁能说说聪明的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

空气占据空间说课稿

《空气占据空间不?》说课稿 崌峪小学郭学东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就是《空气占据空间不?》,这就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 册《水与空气》单元的第六课教学内容。我说课的程序主要有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设计等六个内容。 一、说教材 《空气占据空间不?》的核心内容就是建立在学生通过学习《我们周围的空气》后对空气的一些基本情况有所认识之上,就是《我们周围的空气》一课的进一步延伸。在实际教学中,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在该课以前并没有直接涉及到“空间”这个概念,而该课又就是紧紧围绕“空间”在做文章,所以有必要在进行新课之前引导学生感知什么就是“空间”。教学设计包括五板块:1、认识什么就是空间,物质都要占据空间,并提出问题:空气占据空间不?2、认识空气就是物质,也要占据空间;3、认识到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就是可以变化的;4、利用维恩图比较水与空气的不同与相同。5、根据实验得出的结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学会用科学。 二、说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到空气也就是物质,也要占据空间,并且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就是可以变化的。 2、能力目标:能进行简单的对比实验,能用自己的语言对对比实验的现象进行描述,并形成自己的认识;能利用维恩图对水与空气的不同进行比较,并逐步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 3情感目标就是: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尊重实验结果的事实,培养学生乐于与她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难点 解释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就是可以变化的。 四、说教法与学法: 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题的训练,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创设以科学探究为主的观察法、实验法、制作法、演示法。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与科学探究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我分为“课前活动”“问题延伸”“空气占据空间不”“用事实证明”“空气占据的空间大小就是可以变化的。”“比较空气与水”“生活中的科学”七个步骤。 (一)、激趣引入,提出研究问题 1、同学们,您们都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不?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这段童话故事,瞧乌鸦就是怎么喝到水的? 2、谁能说说聪明的乌鸦就是怎样喝到水的?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

《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

《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 一、说教材: 《空气占据空间吗》这一课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中的第六课,是在学生通过前五课的学习,对水和空气有了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实际的教学中,考虑到三年级上学期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这门学科的实际情况,在尊重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处理。形成的教学设计增加了一个导入内容:了解什么是占据空间。教材的编排里本没有这个教学板块,我增加这一个板块的目的是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在本课以前并没有直接涉及到“占据空间”这个概念,而本课又是紧紧围绕“占据空间”在做文章,所以有必要在进行新课之前引导学生知道什么是“占据空间”。 二、说学情 学生在此之前学习了《比较水的多少》一课,建立了体积的概念,学习了第五课《我们周围的空气》,认识了空气确实存在,对空气的特性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并与水进行了初步的比较。但是还没有建立空间的概念,对空气占据空间,还需要更多的直观的实验来加以证明。三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课,操作能力还不够成熟,在选取实验的时候我都是选择的易操作的小实验。在学习过程中,对于那些平时动手能力比较弱的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动手,勤于思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整个探究活动中,而对那些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则要引导他们学会合作,学会交流。 三、设计理念 科学课主要是培养学生勤于钻研、持之以恒、合作学习的情感态度和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探究、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创造性地感受、鉴赏科学知识。 四、说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的实际以及本单元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到空气也是物质,空气也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变化的。

《空气占据空间》教案以及教学反思

《空气占据空间》教案以及教学反思 《空气占据空间》教案以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2.让学生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使学生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3.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2.让学生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教学准备:

给每个小组准备:1个玻璃瓶、1个玻璃杯、2个注射器、4根吸管、纸巾2张、1块橡皮。给每个学生准备:记录纸一张。 教学过程一、引入 1.师操作演示,吹气球使气球膨胀,让学生观察,并引导学生思考:气球为什么变大了?2.为什么平时我们把没盖瓶盖的瓶子压进水里,水进瓶子时有气泡上来? 3.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杯中的纸会湿吗?师演示,将纸巾塞入杯底后,把杯子倒扣入水中,请学生预测:把杯子扣入水底,杯中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浸湿,为什么? 2.请各小组实验,请学生思考实验中要注意:杯子要竖直倒扣入水中,纸巾要塞入杯底,防止掉下来。 3.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时的现象及自己的思考。 交流:杯中的纸巾有没有被水浸湿,水为什么不能进入杯子里面。(指名学生回答)小组交流汇报:这两个实验都说明了什么?你们对空气的性质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各组派代表回答)三、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1.出示注射器,引导讲解,让学生分别用注射器把水和空气抽入一部分,然后用手或橡皮堵住管口,用同样大的力向下压或向上拉注射器的活塞,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 2.学生进行实验(两

空气在哪里 说课稿

说《空气在哪里》一课的教学 临海市哲商小学程誉技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空气在哪里》是认识、了解空气的一个起始课,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透明的气体。虽然学生知道有空气这种东西,但并没有一种生动具体的实感。因而,课文从三个部分来认识空气。(1)杯子里有什么?主要通过实验证明“空”杯子里并不真是空的,而存在着空气,即:a、借助水的帮助,通过空气在水中形成的气泡间接看到空气;b、以空气占着空间水进不去来说明空气存在。(2)怎样证明空气在我们周围,在学生懂得通过实验可以发现空气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运用别的实验去发现我们周围哪些地方有空气。(3)空气在日常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这课的知识,不仅使不家务事知道我们周围存在着空气,认识到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应用,而且还要渗透一些基本的有关空气的知识,如人的生活与劳动,离不开空气等。同时,学习了这部分的知识,为往后认识空气的其他一些性质,用途奠定了基础。 2.教学目标的确定 (1)在知识上,首先在注意传授知识的科学性,从学生认知的实际水平出发,动手做实验,以事实证明空气就在我们身边,从而进一步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即本课的认识目标为知道在我们周围存在着空气,了解空气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2)形成技能是常识课教学的一个主要任务,主要以自身的动手操作来获取知识。因此,本课的技能目标为初步培养学生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事物的能力。 (3)在思想情感上,让学生在参与认知过程中认识到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可以用不同的途径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学习新知的欲望,具体落实到本节课,则是激发学生探究周围事物的兴

趣。 3.本课时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 虽然学生知道空气这种物体,但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而,本课的重点应是通过实验的方法知道我们周围存在着空气,突破这一教学重点,其关键是指导学生实验,仔细观察实验所发生的各种现象,从而间接地获取知识。本节课的难点则是关于空气占据空间这部分知识。 二、说教法学法 实施“主体性”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目前素质教育的核心,而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前提。因而在教学中,要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获取知识,在本课教学中,在学生懂得通过实验可以发现空气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别的实验去发现我们周围哪些地方有空气,激发学生对周围事物探索的兴趣,调动学生运用所学本领的积极性,而教师尽量少提问题,少占用课堂时间,关键用于引导和点拨。 小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也是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一个过程,因而,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先演示实验到自主实验,最后到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亲眼看到、耳听到、手感觉到空气,最后通过讨论得出空气在我们周围这一事实,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多媒体、实物摄影指导学生认识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教给学生的知识,最终是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当学生知道我们周围存在着空气,教师就出示青蛙玩具,问里边有什么。再让学生把憋了气的娃娃玩具吹鼓起来,最后联系实际说说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对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刻。 三、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问题情景

空气占据空间说课稿

《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 崌峪小学郭学东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空气占据空间吗?》,这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 与空气》单元的第六课教学内容。我说课的程序主要有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设计等六个内容。 一、说教材 《空气占据空间吗?》的核心内容是建立在学生通过学习《我们周围的空气》后对空气的一些基本情况有所认识之上,是《我们周围的空气》一课的进一步延伸。在实际教学中,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在该课以前并没有直接涉及到“空间”这个概念,而该课又是紧紧围绕“空间”在做文章,所以有必要在进行新课之前引导学生感知什么是“空间”。教学设计包括五板块:1、认识什么是空间,物质都要占据空间,并提出问题:空气占据空间吗?2、认识空气是物质,也要占据空间;3、认识到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4、利用维恩图比较水与空气的不同和相同。5、根据实验得出的结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学会用科学。 二、说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到空气也是物质,也要占据空间,并且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 2、能力目标:能进行简单的对比实验,能用自己的语言对对比实验的现象进行描述,并形成自己的认识;能利用维恩图对水与空气的不同进行比较,并逐步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 3情感目标是: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尊重实验结果的事实,培养学生乐于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难点 解释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变化的。 四、说教法与学法: 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题的训练,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创设以科学探究为主的观察法、实验法、制作法、演示法。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我分为“课前活动”“问题延伸”“空气占据空间吗”“用事实证明”“空气占据的空间大小是可以变化的。”“比较空气和水”“生活中的科学”七个步骤。 (一)、激趣引入,提出研究问题 1、同学们,你们都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这段童话故事,看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 2、谁能说说聪明的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

《空气的性质》_说课稿·优选.

《空气的性质》说课稿 说教材 我说课的题目是《空气的性质》。《空气的性质》选自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中的第1课。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对于空气已经积累了一些认识,知道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空气看不见摸不着等等,但是都是停留在生活经验上。所以本课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了解空气的性质,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手段,去证实空气的存在并且研究它的性质,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提升到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空气性质。从而关注空气的性质在生产生活中得应用。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在以后的学习中,有关空气的知识将不断出现,因此本课为本单元以后几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想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导入对空气性质的研究 第二部分用多种感官和不同的实验方法,去认识空气的性质。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部分。共有4项活动,1、探究空去具有占据空间的性质;2、认识空气有质量;3、认识空气具有流动性;4、感受空气能被压缩。 第三部分比较空气和水的异同。 第四部分了解人们对压缩空气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

说教学目标 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对空气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如何用科学的方法来认识空气的特点以及具体怎样来探究这两个方面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和指导,而这恰好是我们教学最有价值的地方。有人将科学比喻为引导学生过河,但学生不能自己盲目地过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运用好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过河”的下脚石。为此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能用一定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知道空气要占据空间,空气可以流动,空气有质量、空气能够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3.初步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 1.能对“瓶子里的气球为什么吹不大”做合理的解释与假设,并能用实验验证; 2.能初步依照“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认知程序,进行关于空气的探究活动,做好简单的记录。 情感目标

空气占据空间。说课稿

各位评委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空气占据空间吗?》,这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与空气》单元的第六课教学内容。我说课的程序主要有说教材,说学生、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设计等六个内容。 说教材 《空气占据空间吗?》的核心内容是建立在学生通过学习《我们周围的空气》后对空气的一些基本情况有所认识之上,是《我们周围的空气》一课的进一步延伸。 在实际教学中,考虑到三年级上学期学生存在的实际情况,在尊重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我对各板块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形成的教学设计包括五板块:1、认识什么是空间,物质都要占据空间,并提出问题:空气占据空间吗?2、认识空气是物质,也要占据空间;3、认识到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4、利用维恩图比较水与空气的不同和相同。5、根据实验得出的结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学会用科学。 教材的编排里本没有第一个教学板块,我增加这一个板块的目的是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在该课以前并没有直接涉及到“空间”这个概念,而该课又是紧紧围绕“空间”在做文章,所以有必要在进行新课之前引导学生知道什么是“空间”。对第二个板块我也进行了适当的改进,在原有的实验器材(橡皮泥、吸管和矿泉水瓶)的基础上增加了瓶盖和小棒。我曾经让学生试做过这个实验,当学生按照科学书上所显示的把两根吸管透过橡皮泥放入瓶中后,怎么往瓶中吹气,水还是没有被挤出来,原来是吸管被橡皮泥堵住了。增加瓶盖可以防止橡皮泥脱落,增加小棒可以防止吸管堵塞。这样的改进,可以增加实验成功的几率,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空气能占据空间这一事实。在认识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这一板块中,删节掉了绘制图样说明空气为什么能被压缩,主要考虑的问题是:根据现象绘制想象中的微观世界难度太大,学生根本无法完成;在经过详细提示后虽然能绘制成图,但是并不能真实反映学生是否真的思维发展;学生绘成图后,无法对图进行评价,而导致该部分的教学无法形成完整的教学,从而造成目的性不强。 说学生: 三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学习了《比较水的多少》一课,建立了体积的概念,学习了第五课《我们周围的空气》,认识了空气确实存在,对空气的特性,无色、无味、透明、看不见,摸不着,比水轻,易流动等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并与水进行了初步的比较。但是还没有建立空间的概念,对空气占据空间,空气会被压缩还需要更多的直观的实验来加以证明。 说目标: 《小学科学新课标》指出:设计科学课的教学目标时应注意:"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科学课的目标设计要有"用教材教"的意识,这样,才能把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有机地和科学知识目标结合在一起。根据教材提供的素材和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到空气也是物质,也要占据空间,并且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

三年级科学上册4.6《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新版)教科版正式版

空气占据空间吗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生、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课后反思这几个方面进行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 《科学》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原则,以探究活动为科学学习的核心,因此在教学时我突出“任务驱动”的特点,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本课内容是通过观察、实验、搜集资料等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空气的性质与用途。因此,我对教材中的活动进行了重新安排:第一课时我将引导学生了解“空气在哪里”,并通过“‘捕捉’空气”和“转移空气”认识空气具有可以流动的性质。第二课时,我将采用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让学生充分了解空气还具有占据空间的性质。这一课时的安排是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在该课以前并没有直接涉及到“空间”这个概念,而该课又是紧紧围绕“空间”在做文章,所以有必要在学生学习压缩空气之前引导他们知道什么是“占据”和“空间”。第三课时,我将引导学生了解空气可以被压缩以及压缩空气的应用等知识。今天,我重点来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二、说学生 三年级学生以直接兴趣为主,他们的观察往往只停留在一些表面现象,往往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吸引,探究的开展随兴所至,探究过程简单,这需要教师引导他们向更深层次研究。 在学本课前,学生认识了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能流动,没有一定形状的气体。由于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物体,学生往往对空气的认识停留在找空气的层次上。因此,我们就要借助空气与其他物体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动手实验中了解空气和其他物体一样,能够占据空间。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以下几方面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探究活动,认识“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 2、科学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对空气占据空间的研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倾听和积极交流的习惯,以及根据事实进行分析、猜想和验证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四、说教学重难点

《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空气占据空间吗》,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单元第六课。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实验设计理念、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课是“水和空气”单元的第六课,通过前五课的学习对于水和空气的基本性质有了一些基础的认知和比较,本课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认同空气跟其它物质一样可以占据空间。同时认识到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会发生变化的,而水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二)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的。 2.过程和方法: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重点:知道空气占据空间,并且占据的空间多少(体积)是可以改变的。难点:设计实验,并能用实验的方法证实空气占据空间,以及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改变的。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固体、液体这类比较具象的物质占据空间易于理解,而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对于刚刚接触科学学科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对于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的认识会变得抽象、难以理解。因此,组织开展更直观、有序的探究活动显得尤为重要。 三、实验设计理念 新课程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因此本课实验环节的设计是循序渐进的,选用的实验材料多数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的一步步,不但可以直观形象的探究总结出科学概念,更让学生知道科学就在生活中,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他们善于观察发现科学的习惯。 四、教学过程 本课分以下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个环节:激趣导入、提出问题 在课的开始,教材原设计的是用乌鸦喝水这个童话故事导入。我觉得这一处设计有两点不足之处:不直观,缺少了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流动的空气1空气占据空间教案大象版12134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流动的空气1空气占据空间教 案大象版12134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物质科学领域部分,具体是 主要概念3.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 3.1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形状随容器而变,没有固定的体积。 3.4知道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空气占据空间》是大象版科学三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流动的空气》第1课。通过一年级《空气》单元找空气、观察空气的活动,学生已经认识了我们周围有空气,空气存在于很多物体中,知道了空气的基本性质,在此基础上再来认识空气是占据空间的,既是以前空气知识的扩展和延伸,又是对空气性质的新的认识,本课内容还会成为空气的用途、空气的流动等教学内容的学习基础。 在知识上,学生认识了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能用各种办法找到空气,认识了空气的基本性质,这些都是学生建立“空气占据空间”概念的学习基础。但由于空气是看不见的物体,这种看不见的物体使学生无法觉察空气的变化,只能借助其他物体的帮助,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来认识,这给学生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科学概念带来一定困难。因此,本课,教师要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有结构材料的观察、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讨论、相互启发和交流,促进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概念的理解。 学习本课时,学生已经有了两年多的科学课学习经历,观察、实验能力,表达交流能力等都已具有一些基础。因此,一方面教师要通过实验材料的操作、实验现象的观察,继续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科学思维能力,逐步引导学生养成认真观察、主动思考的学习习惯。 三年级的学生处于认知阶段的具体运算阶段,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原有认识出发,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挑起学生的矛盾认知,再通过典型事实的观察和分析,最终使学生建立空气占据空间的科学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探究活动,认识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 2.通过空气占据空间内容的研究,学生初步学会做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初步具有根据事实进行猜想的科学能力,初步养成认真细致、独立思考的科学学习习惯。 3.通过空气占据空间的科学概念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合作研究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

《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 三年级科学朱克佳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空气占据空间吗》这一课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中的第六课,是在学生通过1~4课的学习,对水有了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并掌握了什么是液体的基本特征后,从第5课开始,学生探究的主题转向空气。学生用证据证明空气确实存在,并且在实证的基础上,让学生把水和空气进行初步的对比。 所有的物质都占据空间,本课通过系列活动,在学生认识了空气确实存在的基础上,让学生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由此逐步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二、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的实际以及本单元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1、知识目标: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2、能力目标: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经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本课需要的教学准备是: 给每个小组准备:1个饮料瓶、1个玻璃杯、2个注射器、2根吸管、1块橡皮泥、抹布。 老师演示准备:塑料杯、餐巾纸、水槽、烧杯、石头、红色的水、饮料瓶、气球。 四、教学与学法的确立 《新课标》指出,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我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题的训练,鼓励

教科版三上《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说教材: 一、教材体系: 《空气占据空间吗》这一课是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中的第六课,是在学生通过1?4课的学习,对水有了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并掌握了什么是液体的基本特征后,从第5课开始,学生探究的主题转向空气。 学生用证据证明空气确实存在,并且在实证的基础上,让学生把水和空气进行初步的对比。 所有的物质都占据空间,本课通过系列活动,在学生认识了空气确实存在的基础上,让学生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 由此逐步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学情分析: 学生对固体、液体这类比较具象的物质占据空间易于理解;而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对于刚刚接触科学学习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对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的认识会变得抽象、难以理解。 因此,组织开展有序的探究活动显得尤为重要。 设计理念: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是在各种活动中由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和方法去观察、实践、体验;然而小学生的探究能力还是有限的,这就决定了他们不能单独地去完成一个探究实验,必须要有同学和教师的合作才能顺利完成。 新课程强调: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所以本课将学生定位于科学探究活动的实施者、观察者和探究者,教师定位于引领者、合作者。

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新课标》指出,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 我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题的训练,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主动参与,创设以科学探究为主的观察法、实验法、制作法、演示法。 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的实际情况,以及本单元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能力目标: 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 教学难点:

空气在哪里说课稿

说《空气在哪里》一课的教学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空气在哪里》就是认识、了解空气的一个起始课,空气就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透明的气体。虽然学生知道有空气这种东西,但并没有一种生动具体的实感。因而,课文从三个部分来认识空气。(1)杯子里有什么?主要通过实验证明“空”杯子里并不真就是空的,而存在着空气,即:a、借助水的帮助,通过空气在水中形成的气泡间接瞧到空气;b、以空气占着空间水进不去来说明空气存在。(2)怎样证明空气在我们周围,在学生懂得通过实验可以发现空气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运用别的实验去发现我们周围哪些地方有空气。(3)空气在日常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这课的知识,不仅使不家务事知道我们周围存在着空气,认识到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应用,而且还要渗透一些基本的有关空气的知识,如人的生活与劳动,离不开空气等。同时,学习了这部分的知识,为往后认识空气的其她一些性质,用途奠定了基础。 2.教学目标的确定 (1)在知识上,首先在注意传授知识的科学性,从学生认知的实际水平出发,动手做实验,以事实证明空气就在我们身边,从而进一步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即本课的认识目标为知道在我们周围存在着空气,了解空气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2)形成技能就是常识课教学的一个主要任务,主要以自身的动手操作来获取知识。因此,本课的技能目标为初步培养学生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事物的能力。 (3)在思想情感上,让学生在参与认知过程中认识到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可以用不同的途径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学习新知的欲望,具体落实到本节课,则就是激发学生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 3.本课时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

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 开始: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将要说课的课题是《空气占据空间吗》。 一、说教材 《空气占据空间吗》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单元的第6课,本课力图让学生通过一系列活动,认识到空气确实存在的,让学生认同空气和其它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由于组成空气的粒子间的空隙较大可以随容器的大小而变化,所以空气既可以被压缩,也可以膨胀扩张。 教材首先以乌鸦喝水的童话故事引入,认识水和石头能占据空间,那么空气能占据空间吗?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实验做一个初步的猜测后,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实验验证。之后,在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 了解空气占据空间是可以变化的。 二、说学情 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了解空气存在,并具有流动性的特点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空气的其他特点。在前面一课时,学生通过直接感受或通过简单实验观察到现象来说明空气存在并且具有流动性,相对比较简单,而且学生在生活中有一定感知。但是要理解空气占据空间,并且占据空间的大小可以改变这一概念有一定难度,因此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是教学的关键。 三、说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和扩张的)。 2、过程与方法 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的方法来研究空气占据空间大小可以改变;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通过实验探究突出重点。 五、说教学法 1、教法: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实物演示、知识渲染等手段创设课堂的教学情景,小学生们大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但自制力和理解力相对较差,通过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使学生大胆表现自己认识世界,我尝试采用如下教学法: (1)想象法:通过教师巧妙的介入,引导学生在大自然中感知植物的特点。 (2)表现法:通过感知,使学生产生强烈亲身体验和

空气占据空间说课稿教学文案

空气占据空间说课稿

《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 崌峪小学郭学东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空气占据空间吗?》,这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水与空气》单元的第六课教学内容。我说课的程序主要有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设计等六个内容。 一、说教材 《空气占据空间吗?》的核心内容是建立在学生通过学习《我们周围的空气》 后对空气的一些基本情况有所认识之上,是《我们周围的空气》一课的进一步延伸。在实际教学中,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在该课以前并没有直接涉及到“空间”这个概念,而该课又是紧紧围绕“空间”在做文章,所以有必要在进行新课之前引导学生感知什么是“空间”。教学设计包括五板块:1、认识什么是空间,物质都要占据空间,并提出问题:空气占据空间吗?2、认识空气是物质,也要占据空间;3、认识到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4、利用维恩图比较水与空气的不同和相同。5、根据实验得出的结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学会用科学。 二、说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到空气也是物质,也要占据空间,并且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 是可以变化的 2、能力目标: 能进行简单的对比实验,能用自己的语言对对比实验的现象进行 描述,并形成自己的认识;能利用维恩图对水与空气的不同进行比较,并逐步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3情感目标是: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尊重实验结果的事实,培养学生乐于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难点 解释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变化的。 四、说教法与学法: 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题的训练,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创设以科学探究为主的观察法、实验法、制作法、演示法。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我分为“课前活动”“问题延伸”空气占据空间吗”用事实证明” “空气占据的空间大小是可以变化的。”“比较空气和水”生活中的科学”七个步骤。 (一)、激趣引入,提出研究问题 1、同学们,你们都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这段童话故事,看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 2、谁能说说聪明的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 3、那么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会占据空间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验证空气占据空间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3

《空气占据空间》说课稿

《空气占据空间》说课稿 新蒲新区第七十小学:余章凤 一、背景与理论依据 《空气占据空间》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6课。在第5课里,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我们周围有空气。本节课要让学生了解空气能够占据空间的知识;在小组合作中,通过实验、观察等学习方法进行探究。本节课教材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既陌生又难于理解。因为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这比固体、液体占据空间更抽象。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自己动手实验,去体会、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集体讨论、交流、开展探究活动,最后得出“空气占据空间”的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思维、探究、合作学习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通过自身的学习与思考,我认为激发出每一名学生的内在探究兴趣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 基础之一。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孩子年龄比较小,实验能力弱、不完全具备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水平也比较低,加之“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又比较抽象,孩子的思维水平不容易提升上来。面对这一切,教师怎样搭建一个合理、科学的框架,让学生把认知点由“到处都有空气”,提升到“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上来呢?

在充分了解学生现有情况的基础上,在设计《空气占据空间》的教学活动中,我并没有一味的依托教材,对教材适当地增减了一些教学内容。 我采用谈话和活动的方式“把石头和装有空气的塑料袋压入水中”作为情景创设和教学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做了教学前测,了解了学生的前概念和对这个问题的认知水平,为后面的探究活动打下基础。 在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对教学重点的把握,适时的采用了课件、实物展示等辅助了教学,努力创造发挥课件、实物的最佳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以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为主线,以探究活动为重点,以思维培养为核心,以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为着力点,引领孩子们在过程的体验中进行科学探究。 三、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空气能够占据空间;认识到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变化的(压缩或扩张)。 2、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占据空间的大小可以发生改变;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3、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