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骨筋膜室综合症的应急预案

骨筋膜室综合症的应急预案

骨筋膜室综合症的应急预案

骨筋膜室综合症的应急预案

骨筋膜室综合症多发生于骨折创伤后72小时内。

(1)观察患肢的皮肤颜色、肿胀情况、疼痛性质、感觉活动状况、脉搏及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尿液的性质、颜色、量,以及有无全身反应。

(2)注意伤口敷料的松紧度。

(3)禁止使用止痛类药物,以免掩盖病情。

(4)严格床头交接班

(5)一旦发现,立即放平肢体,松解外固定,有效制动,禁止按摩,热敷。

(6)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尽早行手术切开彻底减压,清除血肿及坏死组织,必要时截肢。

}

(7)做好抢救工作:积极防治失水、酸中毒、高钾血症、肾功能衰竭、心律失常、休克等并发症。

浅谈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治疗

浅谈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治疗 发表时间:2012-12-26T10:35:16.12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6期供稿作者:刘世超1 林丽2 [导读] 结论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后果十分严重,神经干及肌肉坏死致肢体畸形及神经麻痹,且修复困难。避免这种后果发生的惟一办法就是早期诊断并早期治疗。 刘世超1 林丽2(1内蒙古海拉尔区人民医院 021000;2黑龙江省鸡西市人民医院 158100) 【中图分类号】R686.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6-0168-02 【摘要】目的讨论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后果十分严重,神经干及肌肉坏死致肢体畸形及神经麻痹,且修复困难。避免这种后果发生的惟一办法就是早期诊断并早期治疗。如治疗及时且措施正确,则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可免于坏死、神经功能可不受损害而完全恢复。【关键词】骨筋膜室综合征治疗 四肢的肌肉和神经都处于由筋膜形成的间隔区之中,这是一个闭合的空间,当其中的压力增加时,会影响血液循环及组织功能,最后导致肌肉坏死,神经麻痹,严重时可引起肾功能衰竭。过去临床上对这些情况已有所注意,诸如Volkrnarm缺血性挛缩、胫前肌综合征、急性肌肉缺血坏死等,均属于此类病变,但缺乏统一的名称,对其发病原因也了解不够深入。近年来经过研究,提出了“骨筋膜室综合征”这个名词,以包括各个部位的病变,有助于早期发现和及时采取治疗措施。下面将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治疗分析如下。 1.治疗时机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一种具有恶性循环、进行性坏死的疾患,伤后24h即可形成,故应按急症治疗,不可拖延。一般认为在发病24h内治疗者,可以完全恢复。另外,进行手术切开减压的时间对预后也至关重要,有1组病例显示,早期即24h内切开减压的病例,除合并有神经本身损伤外,均可完全恢复。晚期切开减压的病例,因时间早晚而预后不同,36h切开的病例,前臂深层肌肉尚未坏死,术后手功能仍可恢复正常;3~8天切开的病例,深层肌肉已大部分坏死,但浅层肌肉尚好,术后留有轻度缺血挛缩畸形;伤后18天至3个月切开的病例,对肌肉缺血挛缩无改善。 2.非手术治疗 对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或可疑病例,先采用保守方法治疗,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切开,因为切开将使闭合伤变为开放伤,增加感染机会,影响对骨、关节损伤的及时治疗,也导致大量的体液、蛋白丢失,加重肾脏负担。保守方法包括:①制动。②抬高患肢。③脱水:20%甘露醇250ml静脉快速输入,2h后再输入1次,之后再每隔8h输入1次,共使用3~5天。④使用激素如地塞米松30~60mg/d,共使用3~5天。⑤其他药物使用如β-七叶皂苷钠、克炎肿等。进行保守方法治疗时,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如观察6~8h症状无改善,甚或加剧,应毫不犹豫地及时中转手术治疗。 3.手术治疗 骨筋膜室综合征发展迅速,后果严重,早期充分切开深筋膜是中断其恶性循环的有效措施,因此骨筋膜室综合征一经确诊应及时手术切开减压,24h之内切开者肌肉功能多可恢复。 3.1手术指征 3.1.1肢体明显肿胀与进行性剧痛。 3.1.2受累骨筋膜室张力大及压痛明显。 3.1.3肢体末端被动牵拉引起被牵拉肌肉疼痛。 3.1.4受累神经分布区出现功能障碍。 3.1.5骨筋膜室测压在3.99kPa(30mmHg)以上。 3.1.6已做切开治疗,因切口小、浅减压不充分而症状无明显改善者。具有以上这些指征者,应立即行手术切开减压。 3.2手术方法:一般选用局麻,也可选用臂丛或硬膜外麻醉,手术禁用止血带。沿肢体长轴于肿胀最严重且肌肉丰厚的部位做纵形或“S”形切口,筋膜切口与皮肤切口一致或略大;肌膜也应切开,以充分减压。切口位置:上臂前侧于肱二头肌上,后侧于肱三头肌上;前臂掌侧于屈肌群上,背侧于肱桡肌及桡侧伸腕肌之间,前臂一般以掌侧为主,主要切开掌侧就可以使掌背两侧得到减压;手的大鱼际间隙于大鱼际与第2掌骨之间,掌中间隙于小鱼际及第4掌骨之间;大腿前侧于股四头肌上,后侧于股二头肌内侧,内侧于内收肌上;小腿前侧于胫前肌群上,外侧于腓骨肌上,后侧浅层经后内侧切口于腓肠肌上,后侧深层则将腓肠肌与比目鱼肌向中线牵开做胫骨后内侧缘切开。如小腿4个骨筋膜室均受累,则4个室均应切开减压,可采用小腿双切口切开减压,如行小腿前外侧皮肤切口近小腿全长,可切开前侧与外侧室减压,即向前牵拉,可显露胫前外筋膜,将其全长切开达到前室减压目的,再将皮肤切口向外侧牵拉,在外侧筋膜上做近全长切开,以达到外室减压目的;小腿后浅、深两室的减压,可通过胫骨内缘后侧的皮肤切口,在大隐静脉后切开,于腓肠肌前缘处切开筋膜使浅室减压,再将腓肠比目鱼肌向后牵开,显露附着于胫骨内后缘的深室筋膜,做全长切开,使深室得以减压。手骨间筋膜室的减压则在手背、两掌骨之间切开减压。足背则在足背前外侧,注意切断足背上方的小腿横韧带及十字韧带;足底则在足的内、外侧缘进入。 术中要求每个受累骨筋膜室均应打开,不要遗漏,而且减压要充分。要确认坏死的肌肉组织并予彻底清除。应避开及保护重要的神经、血管,创面上重要的神经、血管、肌腱裸露时应一期缝合或减张缝合,其余创面以3%高渗盐水湿敷。怀疑有血管损伤时,用热盐水纱布湿敷,观察肌肉颜色是否转红润,否则要探查血管并适当处理。 3.3术后处理:切口应敞开,松松包扎,待消肿后二期缝合(一般在切开后4天~2周内)。勤换药,及时清除坏死组织。注意分泌物性质、颜色,并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以选用敏感的抗生素。全身应用支持治疗,脱水、给氧及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并注意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防止毒素进入全身引起中毒性休克和肾功能衰竭。 4. 讨论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后果十分严重,神经干及肌肉坏死致肢体畸形及神经麻痹,且修复困难。避免这种后果发生的惟一办法就是早期诊断并早期治疗。如治疗及时且措施正确,则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可免于坏死、神经功能可不受损害而完全恢复。参考文献 [1]过邦辅,孙建民译.骨与关节损伤(上册).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8,57.

骨筋膜室综合症的护理

骨筋膜室综合症的护理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由骨、骨间膜、肌间膜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症状和体征。最常发生于前臂掌侧和小腿,如不及时处理,轻者导致肌肉坏死,神经麻痹,重者可造成肢体残疾,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肢体由骨干和深筋膜组成封闭的坚韧筋膜室,内有肌肉、血管和神经通过,前臂和小腿都是由双根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组成。 骨筋膜室是一个封闭的腔室,不能扩张,外伤后由于骨折出血、血肿形成及肌肉肿胀,腔室内压力急骤增高。压迫肌肉、神经、组织的毛细血管,造成组织缺血、坏死。此外,肢体的主要动脉、静脉损伤将导致远端肌肉、神经缺血,组织渗出增多,也会造成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肢体长时间受压也会使肌肉缺血、肌肉肿胀,成为发生的又一原因。 临床表现 骨筋膜室综合征发展较快,一般在受伤24小时内出现,主要表现有:(1)疼痛。(2)活动障碍。(3)感觉障碍。(4)被动牵拉痛。(5)肢体肿胀。(6)血管搏动减弱或消失。 术前护理 患者因突然受伤、疼痛,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有恐惧感,不愿意接受切开减压的再创伤,因此要安慰患者,耐心解释切开减压是最有效的治疗措施,以及延误治疗的严重后果,使其消除顾虑,树立信心,密切配合治疗护理,常规准备皮肤,抽血做血型交叉配对试验及麻醉药、抗生素过敏试验。术后观察及护理 1疼痛的观察创伤后肢体持续性剧烈疼痛,且进行性加重,即肢体出现与原发损伤不符的剧痛,这是骨筋膜室内神经受压和缺血的早期信号。肌肉缺血性疼痛,程度较重难以忍受,此外,肌肉、神经缺血性疼痛部位往往超越损伤部位,常出现在肢体远端,而且定位较弥散。一般外伤特别是骨折,只要不造成骨折断端移位,触压未波及的肌肉及被动屈伸脚趾不会引起疼痛;而肌肉缺血后,肌肉内痛觉感受器更为敏感,触压患室肌肉及被动屈伸脚趾时,因肌肉受到压迫而疼痛加剧,但是,当本征晚期缺血严重,间隔内神经受累功能丧失后,可出现疼痛缓解甚至疼痛消失,提示病情加重。 2肿胀的观察患肢在该征早期常表现为皮肤略红,温度稍高,触之可感到室内压力增高,皮肤紧张,可见张力性水疱形成。对于此类患者在采取积极的脱水治疗及抬高患肢处理后未见明显改善后,应密切注意观察患肢的疼痛、感觉及血运情况。小腿筋膜间室综合征诊断一旦成立,应立即松解所有外固定物,将肢体放平[1]。神经组织对缺血最敏感,感觉纤维出现症状最早,除感知疼痛外,会出现辨别障碍、麻木,但麻木常由于剧痛而被掩盖。感觉减退和消失均为神经缺血的结果,故应严密观察肢体感觉功能。 3末梢血运的观察当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到一定程度时,可使供给肌肉血液循环的小动脉关闭,但此压力远远低于患者的收缩压,因此,还不足以影响患肢主要动脉血液。此时,肢体远端脉搏虽然存在,趾毛细血管充盈时间仍属正常,但肌肉可能早已发生缺血,所以,肢体远侧动脉搏动的存在并非安全标志,应结合其他临床表现进行观察分析,以协助诊断。动脉血供受阻,肢端为贫血性缺血,肢端皮肤呈苍白色;静脉回流受阻,肢端为淤血性缺血,肢端皮肤呈青紫色。当血液循环严重障碍时,患肢可呈苍白、发绀、大理石花纹等,此时,必须行骨筋膜室切开减压术。 4术后护理手术后护理除一般护理外,要尽可能减轻患者的痛苦和不适,预防并发症,并及时发现和处理合并症。合理调配饮食,加强营养,增强抵抗力,促进伤口愈合。 5一般护理确保室内空气清新,每日通风2~3次,保持室温在23~25℃,紫外线照射每

骨筋膜室综合症护理常规

骨筋膜室综合症护理常 规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骨筋膜室综合症的护理常规 骨筋膜室综合症即骨筋膜室内肌肉和神经因急症和缺血产生的早期症候群。 【护理评估】 1、患肢是否有明显肿胀、发亮、张力性水疱,末端皮肤是否由潮红发展成暗红, 或见大理石样花纹改变,是否有肌力减退,甚至爪形手、足畸形。 2、肢体是否呈持续性烧灼样剧烈疼痛,且进行性加重。 3、是否有受伤史,外伤时间,夹板、石膏、绷带、止血带应用是否正确。 4、X线检查判断患肢是否有骨折和移位。 【护理问题】 1、疼痛。 2、肢体血液循环障碍。 3、焦虑。 4、营养失调。 5、潜在并发症:水电解质紊乱、肾功能衰竭、休克、伤口感染。 【护理措施】 非手术治疗及术前护理 1、由于患肢剧烈疼痛,担心预后,因此对病人需进行心理安慰,解除其因疼痛所致恐 惧,减轻焦虑。向病人说明早期手术的必要性,并做好家属工作,以利配合。 2、立即松解所有外固定物,将肢体放平,不可抬高,以免使动脉压降低促使小动脉关闭 而加重组织缺血,并尽量减少患肢活动。术后可抬高患肢,用护罩支撑伤口上空以免受碰撞;观察伤口分泌物性质、量、颜色;观察动脉搏动和指(趾)端血运、感觉、活动及皮肤温度,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3、对确诊病人,遵医嘱使用镇痛药物,如哌替啶,以缓解疼痛。 4、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食物。调节食物的色、香、味,以增进病人食 欲。

5、在病人使用脱水剂间,应选用较粗血管,确保穿刺针在血管内,防止渗入皮下组织。 观察脱水剂效果:患肢症状有无改善。 6、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尿量、色及相对密度,患肢疼痛、肿胀、温度、颜色、感觉等。术后护理 1、切开减压后,局部血液循环得到改善,大量坏死组织的代谢产物和毒素也随之进入血 液循环,可导致失水、酸中毒、高钾血症、肾功能衰竭、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必须密切观察病人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尿的色及量,及时送检血、尿常规及生化检查,并追查结果,以便及时处理。 2、保持肢体功能位。 3、截肢术后残端锻炼:下肢截肢病人为使日后关节能负重,关节伸屈灵活,每日可使用 弹性绷带包扎数次,每次15~20分钟,对残端给予经常和均匀的压迫,促进残端软组织收缩。此外还可对残端进行按摩、拍打,每次50下,每日2次用残端踩瞪,先瞪踩在软物上,逐渐由软到硬,每次50下,每日2次。鼓励病人早日坐起或离床,上肢术后1~2日可离床活动,下肢术后2~3日练习坐起,术后1周开始扶拐离床活动。 下床进行残肢主动运动,可保持关节尽可能大的活动范围,以增加肌力。 【护理评价】 1、患者疼痛明显减弱。 2、患肢末端血运良好。 3、患者焦虑感减轻。 4、未出现不良并发症。

骨筋膜室综合征病人的早期观察及护理体会

骨筋膜室综合征病人的早期观察及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3-08-20T11:04:31.483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21期供稿作者:吴小婷庄素倩黄芳芳 [导读]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征状和体征。 吴小婷庄素倩黄芳芳(泉州第180医院骨三科 362000)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1-0303-02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征状和体征。常发生于前臂和小腿,是尺桡骨、胫腓骨骨折的严重并发症。前臂和小腿均存在双骨和骨间膜,同时筋膜较为厚韧缺乏弹性,致使筋膜室内容积余量小。因此在外伤引发筋膜室容积锐减以及筋膜室内容物骤增时,会导致筋膜室压力升高,进而造成筋膜室内血管、神经、肌肉等组织受压迫、缺血而引发筋膜室综合征。轻者肌肉挛缩,神经功能损伤,重者肢体坏死、肾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28例患者有23例男性,5例女性,年龄在17~58岁,前臂骨折7例,小腿骨折16例,手术治疗20例,非手术治疗3例。 1.2、临床表现 骨筋膜室综合征发展快,一般在受伤后24小时内出现,主要的临床表现有以下几点:①疼痛剧烈,进行性加重,这是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②相应的手指或足趾活动受限③相应区的感觉减退、蚁麻感或消失④患肢肿胀明显,张力大,皮肤发亮,质硬,有压痛⑤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2、临床观察与护理 2.1、患肢疼痛的护理 疼痛是骨筋膜室综合征最早出现的症状。创伤后肢体持续剧烈疼痛,呈进行性加剧,属于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潜在危机。若出现被动牵伸指、趾时引起剧烈疼痛,为肌肉缺血的早期临床表现。局部组织压增高,可作为切开减压的手术指征。镇痛剂应慎用,以免延误诊断和治疗。 2.2、患肢肿胀的观察与护理 2.2.1、轻度肿胀 患肢皮肤纹理未消失,局部因肿胀引起的疼痛不明显,触诊时压痛不明显,几乎不影响肢体的功能活动。因此,应抬高患肢15°~30°以利静脉、淋巴液回流;3d后可用热疗,促进血液循环,降低神经兴奋性,减少疼痛;遵医嘱使用脱水剂。通过对轻度肿胀的患肢局部情况进行早期观察及实施正确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地防止肿胀。 2.2.2、中度肿胀 患肢皮肤纹理消失,皮肤发亮,肿胀程度增高,肢体局部肿胀可波及四肢关节,局部因肿胀引起疼痛明显,可影响肢体的功能活动。应严密观察患肢肿胀程度、肢体感觉、皮肤颜色、温度的变化,防止患肢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根据不同情况调整肢体位置,皮肤呈青紫色时,说明肢体静脉回流障碍,应适当抬高患肢15°~30°,以利于静脉回流,抬高时间不可过长,防止供血不足加重缺血;当皮肤呈苍白色时,提示肢体动脉供血不足,应放平肢体,可增加脱水剂。一旦怀疑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应及时通知医生行切开减压。 2.2.3、重度肿胀 重度肿胀导致骨筋膜室压力持续增高,神经、肌肉缺血加重。触诊时局部严重压痛,可有张力性水泡形成。肿胀波及四肢关节、手背、足背,受累的肢体变硬而无弹性,肌肉坚硬,甚至呈圆筒状僵硬,严重影响肢体功能活动。应15min~20min巡视1次;局部忌按摩、忌抬高、忌热敷;脱水剂每6h一次快速静脉滴入治疗,记录24h尿量,定时复查肾功能,及时测定骨筋膜室压力,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临界压是4kpa,超过此值,应立即行切开减压术。 2.3、患肢末梢血循环的观察 患肢皮肤早期略红,温度稍高,毛细血充盈时间及动脉搏动基本正常,晚期出现皮肤颜色苍白,皮温降低,脉搏搏动减弱或消失,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压力可能增高,使供给肌肉血液循环的小动脉关闭,还不足以影响患肢主要动脉血流。因此远侧动脉搏动的存在并非安全标志,易被误认为肢端血运障碍,而不考虑为骨筋膜室综合征。肢端色泽的改变:动脉血供受阻,肢端为贫血性缺血,肢端呈苍白色;静脉回流受阻,肢端为淤血性缺血,肢端皮肤呈青紫色。当血液循环严重障碍时患肢可呈苍白、紫绀、淤斑等,此时须紧急切开减压,必要时须截肢以抢救生命。 3、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体温、血压、脉搏、尿量、等状况进行动态监测记录。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现场处理。 4、心理护理 患者行切开减压术后多存在恐惧、焦虑心理,担心预后的情况。护士应加强心理疏导,多关心病人,多与病人交谈,通过美好的语言、端庄的举、亲切的问候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病人感到真诚与温暖。同时护士在进行护理操作时要熟练、准确,动作轻柔,以增加病人的信任感,消除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 5、饮食护理 患者行切开减压后,由于大量体液的丧失及营养流失较多,应给予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向病人及家属宣教饮食与伤口愈合的关系,强调饮食治疗的重要性。戒烟、酒,烟中的尼古丁能引起血管收缩,不利于伤口愈合。 6、加强术后护理 正确的功能锻炼可促进患肢最大限度的恢复功能。术后第当天指导患者进行患肢以外的各关节任意活动,活动量应由少至多、动作由简到繁、循序渐进,防止活动过度,避免疲劳。其目的是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改变局部组织的营养状况,防止肢体发生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硬。 7、护理体会 骨筋膜室综合征常发生在严重软组织挤压伤、挫伤、四肢骨折血管损伤或石膏损伤后,其疼痛症状可被掩盖,如诊疗不及时,后果严

骨筋膜室综合征

骨筋膜室综合征 又称急性筋膜间室综合征、骨筋膜间隔区综合征、骨筋膜室就是指由骨、骨间膜、肌间隔与深筋膜所构成。骨筋膜室内得肌肉、神经因急性缺血、缺氧而产生得一系列症状与体征、多见于前臂掌侧与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就是创伤骨科领域中最严重得并发症之一,对患者与医生都构成严重得威胁,一旦发生并延误诊治将造成灾难性后果,这在某种意义上说骨筋膜室综合征比骨折本身得医疗风险更大。因此,作为一名创伤骨科医生要对其有足够得重视。 病因: 1.骨筋膜室容积骤减 (l)外伤或手术后敷料包扎过紧。 (2)严重得局部压迫:肢体受外来重物或身体自重常时间得压迫。 2.骨筋膜室内容物体积迅速增大 (1)缺血后组织肿胀:组织缺血毛细血管得通透性增强,液体渗出、组织水肿、体积增大。 (2)损伤、挫伤、挤压伤、烧伤等损伤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渗出增加、组织水肿、容积增加。 (3)小腿剧烈运动,如长跑、行军。 (4)骨筋膜室内出血,血肿挤压其她组织。 病理: 骨筋膜室得壁坚韧无弹性,当内容物体积增大或室得容积减少,使室内压力增加,循环受阻,造成室内肌肉、神经缺血、缺氧。因缺血、缺氧毛细血管通透性进一步增强,液体渗出增加,组织水肿严重、室内压力进一步增加,形成恶性循环,如不及时处置将发生: 1、频临缺血性肌挛缩在严重缺血早期,肌肉尚无坏死或少量坏死,若此时立即进行治疗,重建血液供应,可避免发生大量肌肉坏死,恢复后不影响肢体得功能。 2、缺血性肌挛缩缺血持续以致有较多得肌肉坏死。此时开始治疗,恢复血液供应尚可恢复,但由于肌肉坏死较多,虽经纤维组织修复,但将发生瘢痕挛缩及神经损坏,发生特有得畸形——爪形手、爪形足、 3.坏疽缺血不能纠正,大量肌肉发生坏死,已无法修复,只能截肢否则会发生严重并发症,可危及生命、 骨筋膜室综合征就是指频临缺血性肌挛缩阶段或稍稍重些。 12kPa(9mmHg)当压力升至866kPa(65mmHg),组织内得血循环完全中断。小腿间定正常压力为2。0kPa(15前壁骨筋膜室内组织正常压力为? mmH),当压力升至733kPa(55mmHg)时,血循环完全中断。间室内神经缺血30分钟,其功能发生异常,缺血12~ 24小时,则发生永久性得功能损坏、间室内肌肉组织缺血2~4小时发生功能改变,缺血8~12小时,则发生永久性损坏(肌坏死)。 肌肉坏死时可释出大量K+、肌红蛋白、组织缺血缺氧进行得无氧酵解可产生大量酸性代谢产物。受累组织发生无菌性炎症,在炎症过程中产生大量毒性介 ?骨筋膜室综合症得临床表现:? 质。这些物质当血循环改善以后进入血循环,会引起全身得损害,如休克、心功能障碍、心律紊乱等.? (1)疼痛:创伤后肢体持续剧烈疼痛,且进行性加剧,为本征最早期得症状。要注意区分3种疼痛:自觉痛、触压痛、牵拉痛、对于疼痛有得专著视其为最重要得判断指标,即非常剧烈得、暴发性得、止痛药都无法缓解得、不能用其她原因解释得疼痛,特别就是指(趾)得被动牵拉痛,一旦出现这种表现即应断定为已发生肌肉早期明显缺血。至晚期,感觉消失,可无疼痛。 (2)肌力指或趾呈屈曲状态,肌力减弱。被动伸指或趾时可引起剧痛、

骨筋膜室综合症护理常规

骨筋膜室综合症的护理常规 骨筋膜室综合症即骨筋膜室内肌肉和神经因急症和缺血产生的 早期症候群。 【护理评估】 1、患肢是否有明显肿胀、发亮、张力性水疱,末端皮肤是否由 潮红发展成暗红,或见大理石样花纹改变,是否有肌力减退, 甚至爪形手、足畸形。 2、肢体是否呈持续性烧灼样剧烈疼痛,且进行性加重。 3、是否有受伤史,外伤时间,夹板、石膏、绷带、止血带应用 是否正确。 4、X线检查判断患肢是否有骨折和移位。 【护理问题】 1、疼痛。 2、肢体血液循环障碍。 3、焦虑。 4、营养失调。 5、潜在并发症:水电解质紊乱、肾功能衰竭、休克、伤口感染。 【护理措施】 非手术治疗及术前护理

1、由于患肢剧烈疼痛,担心预后,因此对病人需进行心理安慰, 解除其因疼痛所致恐惧,减轻焦虑。向病人说明早期手术的必要性,并做好家属工作,以利配合。 2、立即松解所有外固定物,将肢体放平,不可抬高,以免使动脉 压降低促使小动脉关闭而加重组织缺血,并尽量减少患肢活动。 术后可抬高患肢,用护罩支撑伤口上空以免受碰撞;观察伤口分泌物性质、量、颜色;观察动脉搏动和指(趾)端血运、感觉、活动及皮肤温度,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3、对确诊病人,遵医嘱使用镇痛药物,如哌替啶,以缓解疼痛。 4、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食物。调节食物的色、香、 味,以增进病人食欲。 5、在病人使用脱水剂间,应选用较粗血管,确保穿刺针在血管内, 防止渗入皮下组织。观察脱水剂效果:患肢症状有无改善。 6、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尿量、色及相对密度,患肢疼痛、肿胀、 温度、颜色、感觉等。 术后护理 1、切开减压后,局部血液循环得到改善,大量坏死组织的代谢产 物和毒素也随之进入血液循环,可导致失水、酸中毒、高钾血症、肾功能衰竭、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必须密切观察病人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尿的色及量,及时送检血、尿常规及生化检查,并追查结果,以便及时处理。

骨筋膜室综合征健康教育

骨筋膜室综合征健康教育 筋膜间隙综合征是骨科急症,是最为严重的急重症之一,常伴发于四肢骨折合并软组织损伤、血管损伤。特别是肱骨髁上骨折和小腿外伤合并胫、腓骨骨折的患者,应警惕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 一、早期诊断筋膜间隙综合征最快可在创伤发生30 分后出现,临床表现: (1)疼痛:创伤后肢体持续剧烈疼痛,且进行性加剧,为本征最早期的症状。至晚期,感觉消失,可无疼痛。 (2)指或趾呈屈曲状态,肌力减弱。被动伸指或趾时可引起剧痛。(3)患室表面皮肤略红,皮温稍高,有严重压痛,触诊可感到室内张力增高。 (4)远侧脉搏和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正常。若不及时处理,将发展成缺血性肌挛缩,其主要表现为:①由疼痛转为无痛;②苍白或发绀、大理石花纹等;③感觉异常;④肌肉瘫痪;⑤无脉。 三、心理指导 1、患者因突然受伤、疼痛,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有恐惧感,不愿意接受切开减压的再创伤,因此要多与患者交谈,给予安慰,消除患者焦虑、恐惧感,耐心解释切开减压是最有效的治疗措施,以及延误治疗的严重后果,使其消除顾虑,树立信心,密切配合治疗护理。 2、对于截肢的患者及时做好关于病情、治疗、护理方面的解释工作,给予确实的心理安慰,尽量使患者短期内勇敢的面对现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逐渐顺利康复,并做好家属的工作,以利于配合。 四、各种手术后指导保持肢体功能位,各肢体功能位分别为:(1)、股骨干骨折:保持髋关节前屈15~20度,外展10~20度,外旋5~10度,呈外展中立位。 (2)、胫腓骨骨折:保持肢体患肢抬高过心脏,踝关节趾屈5~10度。 (3)、胫骨平台骨折:保持膝关节屈曲5度或伸直0度。 (4)、前臂骨折:保持肘关节屈曲90度或伸直0度。 (5)、踝关节骨折:趾屈5~10度。 五、功能锻炼功能锻炼为治疗性运动,可以维持及恢复关节功能,预防肌肉萎缩,避免和减轻后遗症的重要措施。功能锻炼应在术后第1天就开始进行规律性的指导,主要以主动活动为主,被动活动为辅为原则。 1、患肢锻炼方法主要包括: (1)、股四头肌等长等张收缩:每次50下,3次/日。检查锻炼方法是否正确,可将双手放于髌骨两侧并推动髌骨,应不能活动,则股四头肌坚强有力。 (2)、直腿抬高5~10cm,并保持1~5min,3次/日。 (3)、负重锻炼:开始时,踩称15~20kg,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增加力量。 (4)、牵引锻炼:从5kg逐渐加至25kg,3次/周。 (5)、前臂旋转练习:旋转是前臂的主要功能,也是评价尺桡骨骨折治疗效果的主要依据。根据生物力学力矩的概念,把尺桡关节作为受力点,旋前方肌与支点力臂长,功能锻炼省力。而旋后方肌与支点力臂短,则功能锻炼费力。其旋前动作应由前臂的旋前方肌为主动肌,

骨筋膜室综合症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骨筋膜室综合症 骨筋膜室综合症(psteofascial compartment syndrome)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症候群。 最多见于前臂掌侧和小腿,由创伤骨折的血肿和组织水肿使其室内内容物体积增加或外包扎过紧,局部压迫使骨筋膜室容积减小导致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所致。 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前臂8.7kpa(65mmhg),小腿7.3kpa(55mmhg)】可使供应肌肉的小动脉关闭(图61-15),形成缺血-水肿-缺血的恶性循环。 症状: 根据其缺血的不同程度而导致 1.濒临缺血性肌挛缩---缺血早期,及时处理恢复血液供应后,可不发生或仅发生极小量肌肉坏死,可不影响肢体功能。 2缺血性肌挛缩-较短时间或者程度较重的不完全缺血,恢复血液供应后大部分肌肉坏死,形成挛缩畸形,严重影响患肢功能。 3坏疽----广泛,长时间完全缺血,大量肌肉坏疽,常需截肢。如有大量毒素进入血液循环,还可导致休克心率不齐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前壁骨筋膜室内组织正常压力为12kPa(9mmHg)当压力升至866kPa(65mmHg),组织内的血循环完全中断。小腿间定正常压力为2.0kPa(15mmH),当压力升至733kPa(55mmHg)时,血循环完全中断。间室内神经缺血30分钟,其功能发生异常,缺血12~24小时,则发生永久性的功能损坏。间室内肌肉组织缺血2~4小时发生功能改变,缺血8~12小时,则发生永久性损坏(肌坏死)。肌肉坏死时可释出大量K+、肌红蛋白。组织缺血缺氧进行的无氧酵解可产生大量酸性代谢产物。受累组织发生无菌性炎症,在炎症过程中产生大量毒性介质。这些物质当血循环改善以后进入血循环,会引起全身的损害,如休克、心功能障碍、心律紊乱等。 石膏固定注意事项及复查要求 一、骨折是较严重的损伤,受伤部位及远侧肢体会有逐渐肿胀的过程。即使骨折经整复后位置满意,也可以发生较严重的肢体肿胀,致使整复当时适应肢体周径的石膏变得相对紧张,从而影响肢体的血液循环。如果发现患者手腕或足背血管搏动消失,不能主动活动手指或脚趾,手摸或者针刺手指或足趾时患者毫无感觉或感觉迟钝,手指或足趾颜色苍白或暗紫,同时温度较对侧下降甚至冰凉,伴有强烈的疼痛时,说明肢体有较严重的血液循环障碍,此时应立即将石膏外缠绕的绷带松解开,必要时甚至将石膏拆开。同时立即到医院检查并及时处理,我院急诊24小时有医生值班,可随时接诊病人。 二、骨折治疗后第二日应返回我院观察肢体血运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 三、肢体固定后,未固定的部位应经常活动。例如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手指、膝关节、踝关节、足趾等,既有利于防止僵硬、恢复功能、又有利于促进血运循环,使肿胀尽早消退。 四、骨折固定后,肢体下垂不利于消肿,甚至加重肢体肿胀。因此如肿胀较重时,最好平卧,将受伤肢体用枕头或者被褥适当垫高,至少高于心脏水平,有利于血液回流以减轻肿胀。 五、就诊当日请挂好下次看病的预约号,带上病历本,按预约日期复查(周一至周五上午8:30~11:30)。 六、因石膏固定消肿后石膏会松动,骨折可能会移位,有可能需要重新复位和固定,必要时应住院观察及治疗。

骨筋膜室综合症护理查房

神经外科护理查房 时间:2015-11-20 地点:神经外科医生办公室 查房内容:骨筋膜室综合症 参加人员:神经外科全体护理人员 目的:了解学习骨筋膜室综合症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防措施。 主持人:袁丽 袁丽:各位老师下午好,欢迎大家来参加我们科的护理查房,今天我们的查房内容为骨筋膜室综合症。以下是骨筋膜室综合症的基本内容。 定义:即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缺氧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又称急性筋膜间室综合症、骨筋膜间隔区综合症。(好发部位:四肢肌肉神经血管等软组织均位于筋膜间室中,最多见于前臂掌侧和小腿) 临床表现: 1.疼痛创伤后肢体持续激烈疼痛,且进行性加剧,为最早期症状。 2.肌力指或趾呈屈曲状态,肌力减弱。被动伸指或趾时可引起剧痛,这个是个重要的观察指标。 3.感觉此项指标只能作为骨筋膜室综合症发展到晚期的指征 之一。如果出现明显的感觉障碍则表明已发生缺血性神经肌肉麻痹。 4.皮肤张力和硬度皮肤张力增大和触摸肌肉部位时硬度增加 均是间隙压力增高的外在表现,据此可判断间隙内压力的变化趋势。 5.表明皮肤略红,皮温稍高,有严重压痛。(其主要表现为:①由疼痛转为无痛;②苍白或发绀、大理石花纹等;③感觉异常④肌肉

瘫痪⑤无脉)。 护理措施:非手术治疗: 1、由于患者患肢剧烈疼痛,担心预后,因此对病人需进行心理安慰,解除其疼痛所致的恐惧,减轻焦虑。向病人说明早期手术的必要性,并做好家属工作,以利配合。 2、立即松解所以外固定物,将肢体放平,不可太高,并尽量减少患肢活动。术后可抬高患肢,用护罩支撑伤口上空以免受碰撞;观察伤口分泌物性质、量、颜色;观察动脉搏动和指(趾)端血运、感觉、活动及皮肤颜色温度,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3、遵医嘱使用镇痛药物,以缓解疼痛。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4、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尿量、颜色及相对密度,患者疼痛、肿胀、温度、颜色、感觉。 术后护理: 1.切开减压后,必须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及尿的颜色和量,及时送捡血,尿捡等常规检查以便及时处理。 2.保持肢体功能位。截肢术后残端锻炼:为保证日后伸屈灵活,每日可使用弹性绷带包扎数次,每次15—20分钟,对残端寄予经常和均匀压迫。促进残端软组织收缩。 3.健康宣教。①保持病人心情舒畅,消除恐惧心理。②保持病室空气清新,冬季晨晚均应开窗通风。每次30分钟,并注意患者保暖。 ③多食用高热量、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饮食。④戒烟、酒,不利于伤口愈合。 下面有请本次查房的管床护士赵文琴为我们介绍一下病史。 赵文琴:各位老师好,我是32床管床护士赵文琴,下面由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病史。

骨筋膜室综合征

骨筋膜室综合征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骨筋膜室综合症 骨筋膜室综合症(osteofascialcompartmentsyndrome)即由骨,,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缺氧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的症状和体征。又称急性筋膜综合征、骨。 一、概述:骨筋膜室是指由骨、、肌间隔和深筋膜所构成。最多见于前臂掌侧和小腿。 二、症状:常由创伤骨折的血肿和使其室内内容物体积增加或外包扎过紧,局部压迫使骨筋膜室容积减小而导致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所致。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前臂8.7kpa(65mmHg),小腿7.3kpa(55mmHg)】可使供应肌肉的关闭,形成缺血--缺血的恶性循环,根据其缺血的不同程度而导致 三、分型:1、濒临---缺血早期,及时处理恢复血液供应后,可不发生或仅发生极小量肌肉坏死,可不影响肢体功能。

2、缺血性肌挛缩-较短时间或者程度较重的不完全缺血,恢复血液供应后大部分肌肉坏死,形成挛缩畸形,严重影响患肢功能。 3、----广泛,长时间完全缺血,大量肌肉坏疽,常需截肢。如有大量毒素进入血液循环,还可导致和。 四、临床表现:的早期临床表现以局部为主。只在肌肉缺血较久,已发生广泛坏死时,才出现全身症状,如体温升高、增快、血压下降,增多,血沉加快,尿中出现等。 1.疼痛:创伤后肢体持续性剧烈疼痛,且进行性加剧,为本征最早期的症状。是骨筋膜室内神经受压和缺血的重要表现。对缺血最敏感,感觉纤维出现症状最早,必须对此予以足够重视,及时诊断和处理。至晚期,当缺血严重,神经功能丧失后,感觉即消失,即无疼痛。 2.指或趾呈屈曲状态,减弱。被动牵伸指或趾时,可引起剧烈疼痛,为肌肉缺血的早期表现。 3.患室表面皮肤略红,温度稍高,肿胀,有严重,可感到室内张力增高。 4.脉搏和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正常。但应特别注意,骨筋膜室内组织压上升到一定程度:前臂8.66kPa(65mmHg)、小腿7.33kPa(55mmHg),就能使供给肌血运的小动脉关闭,

骨筋膜室综合症护理常规

骨筋膜室综合症护理常 规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骨筋膜室综合症的护理常规 骨筋膜室综合症即骨筋膜室内肌肉和神经因急症和缺血产生的早期症候群。 【护理评估】 1、患肢是否有明显肿胀、发亮、张力性水疱,末端皮肤是否 由潮红发展成暗红,或见大理石样花纹改变,是否有肌力 减退,甚至爪形手、足畸形。 2、肢体是否呈持续性烧灼样剧烈疼痛,且进行性加重。 3、是否有受伤史,外伤时间,夹板、石膏、绷带、止血带应 用是否正确。 4、X线检查判断患肢是否有骨折和移位。 【护理问题】 1、疼痛。 2、肢体血液循环障碍。 3、焦虑。 4、营养失调。 5、潜在并发症:水电解质紊乱、肾功能衰竭、休克、伤口感染。 【护理措施】 非手术治疗及术前护理

1、由于患肢剧烈疼痛,担心预后,因此对病人需进行心理安慰, 解除其因疼痛所致恐惧,减轻焦虑。向病人说明早期手术的必要性,并做好家属工作,以利配合。 2、立即松解所有外固定物,将肢体放平,不可抬高,以免使动脉 压降低促使小动脉关闭而加重组织缺血,并尽量减少患肢活动。 术后可抬高患肢,用护罩支撑伤口上空以免受碰撞;观察伤口分泌物性质、量、颜色;观察动脉搏动和指(趾)端血运、感觉、活动及皮肤温度,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3、对确诊病人,遵医嘱使用镇痛药物,如哌替啶,以缓解疼痛。 4、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食物。调节食物的色、 香、味,以增进病人食欲。 5、在病人使用脱水剂间,应选用较粗血管,确保穿刺针在血管 内,防止渗入皮下组织。观察脱水剂效果:患肢症状有无改善。 6、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尿量、色及相对密度,患肢疼痛、肿胀、 温度、颜色、感觉等。 术后护理 1、切开减压后,局部血液循环得到改善,大量坏死组织的代谢产 物和毒素也随之进入血液循环,可导致失水、酸中毒、高钾血症、肾功能衰竭、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必须密切观察病人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尿的色及量,及时送检血、尿常规及生化检查,并追查结果,以便及时处理。

骨筋膜室综合症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骨筋膜室综合症 骨筋膜室综合症(osteofascial compartment syndrome)即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缺氧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的症状和体征。又称急性筋膜间室综合征、骨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最多见于前臂掌侧和小腿。 临床表现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临床表现以局部为主。只在肌肉缺血较久,已发生广泛坏死时,才出现全身症状,如体温升高、脉率增快、血压下降,白细胞计数增多,血沉加快,尿中出现肌球蛋白等。 1.疼痛:创伤后肢体持续性剧烈疼痛,且进行性加剧,为本征最早期的症状。是骨筋膜室内神经受压和缺血的重要表现。神经组织对缺血最敏感,感觉纤维出现症状最早,必须对此予以足够重视,及时诊断和处理。至晚期,当缺血严重,神经功能丧失后,感觉即消失,即无疼痛。 2.指或趾呈屈曲状态,肌力减弱。被动牵伸指或趾时,可引起剧烈疼痛,为肌肉缺血的早期表现。 3.患室表面皮肤略红,温度稍高,肿胀,有严重压痛,触诊可感到室内张力增高。 4.远侧脉搏和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正常。但应特别注意,骨筋膜室内组织压上升到一定程度:前臂8.66kPa(65mmHg)、小腿7.33kPa(55mmHg),就能使供给肌血运的小动脉关闭,但此压力远远低于病人的收缩血压,因此还不足以影响肢体主要动脉的血流。此时,远侧动脉搏动虽然存在,指、趾毛细血管充盈时间仍属正常,但肌已发生缺血,所以肢体远侧动脉搏动存在并不是安全的指标,应结合其他临床表现进行观察分析,协助诊断。 以上症状和体征并非固定不变。若不及时处理,缺血将继续加重,发展为缺血性肌挛缩和坏疽,症状和体征也将随之改变。缺血性肌挛缩的五个主要临床表现,可记成5个“P”,字: (1)由疼痛(pain)转为无痛。 (2)苍白(pallor)或发绀、大理石花纹等。 (3)感觉异常(paresthesia)。 (4)麻痹(paralysis)。 (5)无脉(pulselessness)。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观察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观察 骨筋膜室综合征: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产生的早期证候群,是一种严重损伤后的反应性疾病。 临床表现:患肢疼痛,麻木,手指或足趾不自觉屈曲,被动牵拉可引起剧烈疼痛,患肢肿胀触痛明显。多见于前臂掌侧和小腿。 病因:一、骨筋膜室容积骤减 1、敷料包扎过紧:四肢损伤或骨折应用绷带石膏,随着患肢创伤性水肿的发展,使原松紧适中的包扎物变得过紧而形成压迫。 2、严重的局部压迫:在地震或建筑物倒塌,肢体长时间被重物挤压,或者昏迷、安眠药过量、酗酒等原因致肢体长时间被压在身下 二、骨筋膜室的内容物体积剧增: 1、任何原因致肌肉缺血后,发生缺血、水肿的恶性循环; 2、挫伤、挤压伤等损伤性室内肌肉严重水肿。 3、小腿的激烈运动和过度疲劳的长途跋涉。 4、有凝血机制障碍或严重骨折移位,引起的骨筋膜室内大血肿。 5、毒蛇、毒虫咬伤而引起的严重水肿。 三、血供障碍:大血管受压损伤痉挛梗塞血栓形成如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肱动静脉损伤,断肢再植或血管术后血流不畅,止血带使用时间过长等造成组织缺血—渗血—水肿恶性循环而发生本征 观察要点:是否出现“5p”征象 1剧烈疼痛(painless):发病部位出现持续性深部胀痛呈刀割样针刺样烧灼样痛,一般止痛药不能缓解,晚期严重缺血后神经麻痹即转为无痛。 2肌肉麻痹(瘫痪)(Paralysis)(被动牵拉疼痛):患肢进行性肿胀,肌腹处发硬,肌肉僵硬似条索状,肢体甚至呈圆筒状僵硬;手指处于屈曲位,主动或被动牵伸时疼痛加剧。 3患肢苍白(pallor)或发绀:早期受累区远侧的指(趾)苍白发绀或潮红后期呈暗红或暗紫色或成大理石花纹状皮肤菲薄光亮有水泡花纹状皮肤菲薄光亮可有水泡。 4感觉异常(paresthesia):患处局部麻木感和异样感,两点分辩觉消失和触觉异常 5无脉(pulselessness).: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但是此项指标并非可靠,因为骨筋膜室内压力上升时,首先阻断毛细血管和小静脉,但此压力尚不足以影响肢体主要动脉的血流,因此肢体远端脉搏依然存在,指趾毛细血管充盈时间仍属正常,但肌肉可能早已发生缺血,只有大动脉损伤者一开始便无脉 治疗

骨筋膜室综合症

骨筋膜室综合症 骨筋膜室综合症(osteofascial compartment syndrome)即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缺氧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的症状和体征。又称急性筋膜间室综合征、骨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最多见于前臂掌侧和小腿。 临床表现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临床表现以局部为主。只在肌肉缺血较久,已发生广泛坏死时,才出现全身症状,如体温升高、脉率增快、血压下降,白细胞计数增多,血沉加快,尿中出现肌球蛋白等。 1.疼痛:创伤后肢体持续性剧烈疼痛,且进行性加剧,为本征最早期的症状。是骨筋膜室内神经受压和缺血的重要表现。神经组织对缺血最敏感,感觉纤维出现症状最早,必须对此予以足够重视,及时诊断和处理。至晚期,当缺血严重,神经功能丧失后,感觉即消失,即无疼痛。 2.指或趾呈屈曲状态,肌力减弱。被动牵伸指或趾时,可引起剧烈疼痛,为肌肉缺血的早期表现。 3.患室表面皮肤略红,温度稍高,肿胀,有严重压痛,触诊可感到室内张力增高。 4.远侧脉搏和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正常。但应特别注意,骨筋膜室内组织压上升到一定程度:前臂8.66kPa(65mmHg)、小腿7.33kPa(55mmHg),就能使供给肌血运的小动脉关闭,但此压力远远低于病人的收缩血压,因此还不足以影响肢体主要动脉的血流。此时,远侧动脉搏动虽然存在,指、趾毛细血管充盈时间仍属正常,但肌已发生缺血,所以肢体远侧动脉搏动存在并不是安全的指标,应结合其他临床表现进行观察分析,协助诊断。 以上症状和体征并非固定不变。若不及时处理,缺血将继续加重,发展为缺血性肌挛缩和坏疽,症状和体征也将随之改变。缺血性肌挛缩的五个主要临床表现,可记成5个“P”,字: (1)由疼痛(pain)转为无痛。 (2)苍白(pallor)或发绀、大理石花纹等。 (3)感觉异常(paresthesia)。 (4)麻痹(paralysis)。 (5)无脉(pulselessness)。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