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幼儿空间知觉

幼儿空间知觉

幼儿空间知觉
幼儿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包括方位知觉、距离知觉和形状知觉等。在幼儿期,各种空间知觉明显发展着。

1.方位知觉:方位知觉即对自身或物体所处方向的知觉,例如对上、下、左、右、前、后、东、西、南、北的辨别。

研究结果表明,三岁幼儿仅能辨别上下方位,四岁幼儿开始能辨别前后方位,五岁幼儿开始能以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六岁幼儿虽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四个方位,但以自身为中心来判断左、右时仍有困难。许多研究认为左右方位的相对性要到七八岁后方能掌握。

幼儿方位知觉发展的顺序是:上、下、前、后、左、右。而左右方位的辨别是从以自身为中心逐渐过渡到以其他客体为中心。所以,教师要求幼儿使用左右手或左右脚、腿做动作时,或者要求幼儿向左右转时,要考虑发展特点,正确作出示范。如要对面站立的儿童举起右手,教师示范时自己要举起左手;或者举出具体的事实说明,如说“伸出右手,就是伸出拿匙的那只手”,不要抽象地说“左右”,避免引起混乱。

2.距离知觉:距离知觉是对物体距离远近的知觉。

幼儿对他们熟悉的物体或场地可以区分出远近。对于比较遥

远的空间距离则不能正确认识。

幼儿对于透视原理还不能很好掌握,不熟悉“近物大,远物小”、“近物清晰,远物模糊”等感知距离的视觉信号。所以,他们画出的物体也是远近大小不分,他们还不善于把现实物体的距离、位置、大小等空间特性在图画中正确表现出来,也往往不能正确判断图画中人物的远近位置。例如,把画中表示在远处的树看成小树,表示在近处的树看成大树。

为了促进幼儿距离知觉的发展,教师应该教他们一些判断远近的线索。例如,两个物体是重叠的,则前面的物体在近处,被挡着的物体在远处。又如画图时,同样大小的两个物体,在近处的要画得大些,清楚些;在远处的要画得小些、模糊些。

3.形状知觉:形状知觉是对物体几何形体的辨别。

幼儿的形状知觉逐年发展着。一般地说,小班幼儿已能正确地辨别圆形、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中班和大班幼儿除以上四种图形外,可以进一步掌握梯形、半圆形、菱形、椭圆形等其他平面图形和球体、正方体、长方体等立体图形。

幼儿形状辨别能力的实验表明:

(1)幼儿辨认物体平面形状的能力,在学前教育影响下随年龄班而增高。认识形状的种数逐渐增多,正确辨认的百分率逐年提高。

(2)幼儿辨认形状时,“配对”(即对各种形状作直觉的具体的辨认)最容易,“指认”(即依照形状名称找出该形状)次之,“命名”(说出各种形状的名称)最难。辨认形状的关键在于掌握形状名称。

(3)在本实验中,幼儿掌握八种形状的难易顺序依次为: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梯形、菱形和平行四边形。圆形最易被幼儿掌握。

(4)根据实验结果,建议对幼儿的形状教学注意以下各方面:

小班应能正确掌握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

中班应能正确掌握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梯形;

大班应能正确掌握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梯形,教师并适当指导幼儿辨认菱形、平行四边形和椭圆形。

总的来说,幼儿的空间知觉有明显发展,但还不精确。他们

只能区辨客体空间特性方面比较明显的特性,还不能分清一些细微的差异。幼儿空间知觉的发展是在实践活动及教育影响下实现的。教师要通过计算、绘画、泥工等教学活动以及拼板等玩具,并利用散步机会为幼儿提供认识空间特性的机会,教会幼儿关于空间特性的词语,使幼儿的空间知觉不断发展。

美工区,益智区,语言区,表演区,建构区。

第四章试题

第四章达标测验 一、单项选择 1、3岁幼儿的方位知觉发展的程度是( )。 A.能辨认左右 B.能辨别上下 C.能辨别上下 D.能辨别上下和前后,并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 2、无论是清晨、中午还是傍晚,我们都会把中国的国旗看作是鲜红色的,这是知觉的()。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3、幼儿认为“早上,就是起床、上幼儿园的时候”,“下午则是妈妈来接的时候”,这表明儿童的时间知觉是:( )。 A.依靠生理上的变化 B.依据他们具体的生活活动 C.根据日夜和季节的变化 D.依靠成人教授 4、( )开始能够正确地辨别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方位。 A.3-5岁儿童 B.5岁儿童 C.3岁儿童 D.2-5岁儿童 5、在方位知觉的发展中,儿童在( )能够正确辨别前后。 A.3岁 B.4岁 C.5岁 D.6岁 6、人们吃过糖以后再吃橘子,会感到橘子很酸,这种现象属于( )。 A.感觉适应 B.相继对比 C.同时对比 D.感觉相互作用 7、( )幼儿在画图时,能运用各种颜色调出需要的颜色,并能正确地说出黑、白、红、蓝、绿、黄、棕、灰、粉红、紫等颜色的名称。 A.幼儿前期 B.幼儿初期 C.幼儿中期 D.幼儿晚期 8、( )是对物体的空间关系和自己的身体在空间所处位置的知觉,包括辨别上、下、前、后、左、东、西、南、北、的知觉。 A.空间知觉 B.方位知觉

D.距离知觉 9、知觉对象由许多具有不同特征的部分组成,但并不认为它是许多个别孤立的部分 而总是把它看作一个整体,这是知觉的( )。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0、“花瓶人头双关图中的花瓶、人头都易被感知”,这体现的是把对象从背景中分出来。它受( )的影响。 A.对象的活动性 B.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C.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 D.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的相结合 11、在空间知觉中,对物体属性的知觉不包括( )。 A.方位知觉 B.形状知觉 C.距离知觉 D.颜色知觉 12、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 )。 A.感觉和知觉 B.感觉和记忆 C.知觉和记忆 D.记忆和想象 13。“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是感觉的( )。 A.适应 B.对比 C.背量 D.选择 14、看到一个物体,我们知道它是苹果,这属于( )。 A.感觉 B.知觉 C.思维 D.想象 15、在指导幼儿观察绘画时,下面哪句指导语易把幼儿的观察引向观察个别事物?() A.图上的小松鼠在做什么呢? B.图上有些什么呢? C.这张图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呢? D.图上讲的是个什么故事 16、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顺序性和速度的反应的知觉叫( )。 A.空间知觉 B.深度知觉 C.方位知觉

幼儿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包括方位知觉、距离知觉和形状知觉等。在幼儿期,各种空间知觉明显发展着。 1.方位知觉:方位知觉即对自身或物体所处方向的知觉,例如对上、下、左、右、前、后、东、西、南、北的辨别。 研究结果表明,三岁幼儿仅能辨别上下方位,四岁幼儿开始能辨别前后方位,五岁幼儿开始能以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六岁幼儿虽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四个方位,但以自身为中心来判断左、右时仍有困难。许多研究认为左右方位的相对性要到七八岁后方能掌握。 幼儿方位知觉发展的顺序是:上、下、前、后、左、右。而左右方位的辨别是从以自身为中心逐渐过渡到以其他客体为中心。所以,教师要求幼儿使用左右手或左右脚、腿做动作时,或者要求幼儿向左右转时,要考虑发展特点,正确作出示范。如要对面站立的儿童举起右手,教师示范时自己要举起左手;或者举出具体的事实说明,如说“伸出右手,就是伸出拿匙的那只手”,不要抽象地说“左右”,避免引起混乱。 2.距离知觉:距离知觉是对物体距离远近的知觉。 幼儿对他们熟悉的物体或场地可以区分出远近。对于比较遥

远的空间距离则不能正确认识。 幼儿对于透视原理还不能很好掌握,不熟悉“近物大,远物小”、“近物清晰,远物模糊”等感知距离的视觉信号。所以,他们画出的物体也是远近大小不分,他们还不善于把现实物体的距离、位置、大小等空间特性在图画中正确表现出来,也往往不能正确判断图画中人物的远近位置。例如,把画中表示在远处的树看成小树,表示在近处的树看成大树。 为了促进幼儿距离知觉的发展,教师应该教他们一些判断远近的线索。例如,两个物体是重叠的,则前面的物体在近处,被挡着的物体在远处。又如画图时,同样大小的两个物体,在近处的要画得大些,清楚些;在远处的要画得小些、模糊些。 3.形状知觉:形状知觉是对物体几何形体的辨别。 幼儿的形状知觉逐年发展着。一般地说,小班幼儿已能正确地辨别圆形、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中班和大班幼儿除以上四种图形外,可以进一步掌握梯形、半圆形、菱形、椭圆形等其他平面图形和球体、正方体、长方体等立体图形。 幼儿形状辨别能力的实验表明:

心理学练习题(第二章)

心理学练习题(第二章) 一、填空题 1.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现象的指向和集中。 2.注意时最显著的外部表现有适应性运动;无关运动的停止;呼吸运动的变化。 3.学生上课时又是听老师讲,又是记笔记,又是看黑板,这要求学生有很好的注意分配的能力。 4.注意的品质包括广度、稳定性、转移和分配,其中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注意品质是注意的分散。 5.从亮的地方走进暗室,开始什么也看不清楚,过一会才能慢慢看清,这是使视觉的感受性提高(提 高/降低)的暗适应现象。 6.适应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引起感受性的变化。 7.入学后,小学儿童语音听觉发展迅速,一年级未可达成人水平。 8.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力是小学生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9.感觉和知觉同属于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 10.空间知觉包括大小知觉、形状知觉、方位知觉、距离知觉。 二、选择题 1、教师上课时讲到重要的地方,声音会放大放慢,使学生听清楚,这符合知觉(A)的规律。 A 选择性 B 理解性 C 整体性 D恒常性 2、“月明星稀”是(D)现象。 A 错觉 B 暗适应 C 明适应 D 感觉的对比 3、入药店,刚开始可以闻到很浓的药味,过一会就闻不到了,这是感觉的(B) A 对比 B 适应 C 联觉 D 后像 4、“注意来往车辆”这句话表明注意与(C)过程的共同关系 A 记忆 B 想象 C 感知 D 思维 5、小学儿童的感觉中,(B)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A 听觉 B 视觉 C 肤觉 D 思维 6、小学生常常把“8”写成“∞”,“9”和“6”不分,“b”和“d”不分,其原因是由于(C)的水平不高引起的

A 大小知觉 B 形状知觉 C 方位知觉 D 时间知觉 7、人脑对客观事物最简单、最低级的反映形式是(A) A 感觉 B 知觉 C 记忆 D 思维 8、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D) A 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是各种心理过程共有的特性 B 感觉适应引起感受性的变化是暂时的,有一定时限 C 错觉是一种知觉,只不过是一种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 D 个体的发展中,有意注意的发生先于无意注意 9、人们进入超市,各人注意的东西总不一样,这是知觉(A)的表现 A 选择性 B 理解性 C 整体性 D 恒常性 10、视觉的适宜刺激范围是(C)的光波 A 290—500毫米 B 390—600毫米 C 390—800毫米 D 490—800毫米 11、描述了时间特性的注意品质是(B) A、广度 B、稳定性 C、分配 D、转移 12、“鹤立鸡群“说明事物在()情况下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A 强度 B 对比 C 运动 D 转移 13、下列哪种现象说明了注意的广度(B) A 手脑并用 B 一目十行 C 三心二意 D 心不在焉 14、注意的两个基本特性是(D) A 指向性、选择性 B 选择性、理解性 C 理解性、集中性 D 指向性、集中性 15、(C)岁儿童的视觉调节能力范围极大。 A 6 B 8 C10 D 12 16、人在饥饿时走在街上,有些东西视而不见,但饭馆食品及食物却溶却容易被察觉,这属于(D)现象。 A 感觉 B 知觉 C 有意注意 D 无意注意 17、当收音机里播放《唱支山歌给党听》时,无论男高音独唱还是女声独唱,你都能辨认出来,这是因为人的知觉具有(B)

2018心理学考研知识点:空间知觉

2018心理学考研知识点:空间知觉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考研中的重点内容,正因为如此,我们一定要在考研备考初期的时间把基础打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普通心理学部分知识点,2018考研的小伙伴们,一定要仔细阅读,好好学习哦! 空间知觉 1.形状知觉 形状知觉是视觉、触觉、动觉协同活动的结果。 主观轮廓表明,当视野中出现了不完整因素时,视觉系统倾向于把它们完整起来,变成比较简单、稳定、正规化的图形。 主观轮廓:当客观上不存在刺激的梯度变化时,人们在一片同质的视野中也能看到轮廓。 图形组织塬则:邻近性、相似性、对称性、良好连续、共同命运、封闭、线条朝向、简单性。 图形识别要求人们对符合特征进行加工,这种加工有序列搜索的特点。 眼动有两类:微动à维持视觉映像,避免局部适应。 2.大小知觉 大小——距离不变假设:我们知觉的物体的大小与物体在网膜上投影的大小有关系,人们在知觉物体时,似乎不自觉的解决了大小与距离的关系,即:物体的大小=网膜投影的大小*物体与眼睛的距离。

邻近物体的大小能对对象物体起到对比作用,使我们知觉到的物体大小不相同(见错觉)。 3.深度和距离知觉 肌肉线索:生理上的变化引起的线索有调节和幅合两种。 调节:水晶体的形状由于距离的变化而变化。 幅合:眼睛随着距离的改变而将视轴汇聚在被注视的物体上,是一种双眼机能。 单眼线索:用一只眼睛就能感受的深度线索,包括:对象重叠、线条透视、空气透视、相对高度、纹理梯度、运动视差与运动。 透视(远近梯度与观察者运动方向的垂直与平行) 双眼线索:双眼视差,当物体的视像落在两眼网膜的对应部位时,人们看到单一物体; 当视像落在非对应部位而差别不大时,人们将看到深度与距离; 两眼视差进一步加大,人们将看到双像。(当距离超过1300m,两眼视轴平行,对距离判断失效) 人们知觉物体距离与深度,主要依赖双眼视差。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有很多,小编会一直为大家整理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你们,快来和小编一起学习吧,知识是积累起来的,要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学习,不要投机取巧哦,所以你们还等什么呢?快学习吧!小编一定会给大家加油的!

认知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认知心理学概述 1、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学科性质 研究内容:是研究认知的内部心理机制--信息的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一门科学。学科性质:认知心理学从广义上说是一种心理学思潮,从狭义上说是一门学科。它从性质上属于理论学科。 2、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一)内部原因 1、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失败 2、早期心理学研究传统与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 3、心理语言学的发展 (二)外部因素 1、系统科学的发展: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 2、计算机科学的发展 3、社会实践、人才培养的要求 趋势: 1、利用新的科学技术,在基础研究方面有较大的突破 2、自然认知与社会认知相结合,加强了研究的生态效度 3、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扩大了研究范围。 3) (一)反应时法 1、反应时相减法 (1)基本内容 由荷兰唐德斯提出,基本假设是人的认知过程是由一系列加工步骤组成的,每个人制过程都是独立的。基本原理:某加工过程的时间=复杂反应时-简单反应时 把反应时分成三种: 简单反应时(A反应时)有一种刺激、一种反应,要求被试看到刺激呈现就立即做出反应。选择反应时(B反应时)是多个刺激,每个刺激都有与之相对应的行为反应。 辨别反应时(C反应时)有多个刺激,但只对特定一个刺激做出反应。对其与刺激不做反应。(2)减法反应时方法的条件 减法反应时实验的逻辑是安排两种反应时作业,其中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因素,而在其它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来判断与之相应的加工阶段。 揭示某种信息加工作业中包含的主要加工阶段。当一种作业由一系列加工阶段完成时。 2、因素相加法(又称加法反应时实验) (1)基本原理: 由斯腾伯格提出,完成某一项作业所需要的全部时间,是每个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的总和。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对作业的完成时间具有独立的效应,那么这些因素一定影响到作业的不同阶段。反之,这些因素影响到同一加工阶段。 (2)加法反应时的条件 某种作业的信息加工必需由一系列独立的加工阶段组成,在每种加工阶段前一加工所得的信息以某种方式被转换,然后继续通向下一阶段。每一加工阶段的信息加工的速度与转换的性质不受其它阶段的影响。

空间认知

3·1空间认知的3个层次 如前所述,空间实际上有3种表现形式:感知空间、认知空间、符号空间,并且不同的空间表现形式具有不同的认知方式。根据认知方式的差异,空间认知模式包括3个层次: 3·1·1 空间特征感知 空间特征感知发生于感知空间。在感知空间,人们应用各种有关特征产生的感知手段和方法,从某一视点(或角度)来观察空间实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以获得有关空间实体各组成部分的属性特征。由于通过感知手段和方法(如曲率最小原则、感知突现等)所产生的特征具有空间表现性,因此,在感知空间中所产生的属性特征是一种空间特征。由于感知是针对“特征”的感知,因此,感知空间也被称为特征感知空间。 3·1·2空间对象认知 空间对象认知发生于认知空间。在认知空间内,人们在有关空间实体各组成部分的属性特征感知基础上,基于有关空间实体的部分-整体(Part-whole)关系知识(或经验),通过将空间实体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属性特征相集成,来实现对于某个空间实体的对象化认识。由于认知是“对象化”的认知,因此,认知空间也被称为对象认知空间。 3·1·3空间格局认知 空间格局认知发生于符号空间。在符号空间内,人们在对空间要素属性特征的简化、关联与综合基础上,以有关空间实体的部分-整体(Part-whole)关系知识(或经验)为指导,对空间实体进行对象化符号表达,由此,人们将能够基于实体的对象化符号进一步实现有关空间组织、结构与关系的逻辑判断、归纳与演绎推理分析,以形成有关空间的格局认识。 3·2空间认知的两个基本单位 如前所述,“空间特征”、“空间对象”与“空间格局共同构成了空间认知的个层次由于空间格局”是基于“空间对象”的分类和推理,而“空间特征”又是“空间对象”识别与分类的基础,因此,“空间对象”是“空间格局”认知的基本单位,“空间特征”则是“空间对象”认知的基本单位。所以,“空间对象”与“空间特征”是空间认知的两个基本单位,人类正是基于它们实现了空间认知。 3·2·1空间特征 神经系统科学研究认为,“特征”是有关对象识别与分类的基础,是在大脑中存在的“感知符号”。大脑是通过神经元的活动排列来表达感知实体或事件的属性,而有关神经活动状态的记录结果就形成了感知符号,因此,感知符号是对于感知实体或事件的属性表达与记录[8]。空间特征就是对空间实体感知的符号记录。根据空间特征在空间对象认知过程中所起作用的不同,空间特征一般分为两种类型:空间原始特征,空间功能特征。如图2,空间原始特征是空间实体感知的基本单位,它具有最大空间分辨率,是空间功能特征产生的基础;空间功能特征是空间实体感知的高级单位,它具有相对较小空间分辨率,是有关空间对象概念形成的核心。3·2·2空间对象 人类的空间认知行为是直接与空间对象发生作用的,而人类所拥有的空间知识则广泛来源于对空间对象的分类。人类也正是通过认识和建立空间对象来模拟和研究地理世界的。在对于事物、关系、边界、事件、过程、性质以及所有这些方面的数量理解上,“对象”与“实体”被认为具有相同意义[11]。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两者之间还是有差异的,尽管这种差异不很明显。“实体”是指现实世界中占据一定空间位置、并具有某种物理形态的物质,它具有客观实在性;而“对象”则强调了人们对现实世界中客观实体的主观描述,它反映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理解,即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是一层次结构,而该结构的每一层次的组成单元就是对象。 空间对象按其边界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具有真实边界的对象(Bona fide object),如河道、湖泊、土地利用类型等;另一类是边界需要制定或划分的对象(Fiat object),如

视知觉能力

什么是视知觉能力? 视知觉能力是指以视力为基础的使孩子能够对视野内的物体进行观察和辨别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视觉敏感度、视觉辨别能力、视觉记忆能力、视动统合能力、视觉空间知觉能力、视觉专注能力、视觉广度、视听协调能力、观察能力几个方面。 什么是视觉敏感度? 视觉敏感度是指从一定距离感知和辨别细小物体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视觉敏感度,孩子就能对视野的物体做正确的观察与辨别,就能够认识到光线的明暗、距离的远近、图象的正反,以及空间的关系,并配合语言功能产生正确的视觉观念。视觉敏感度对于孩子的学习十分重要,它能够提高孩子通过视觉获得信息的能力。如果一个孩子没有正常的视觉敏感度,当他从事抄写、阅读等学习任务时,就会出现问题,如看书或写作业时,总是趴着或歪着头,写字也歪歪扭扭;读书时吃力,容易跳行或串行;对图形的辨识能力差等现象。 什么是视觉辨别能力? 视觉辨别力是指孩子能够利用视觉来区别环境中的人、事、物的形象、形状或符号,如大小、远近、高矮、长短、胖瘦等的能力。视觉辨别力是影响孩子学习的重要因素,它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提高。但是这种能力的发展有着极大个别差异性。它与孩子从小所受的训练和教育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是孩子阅读、书写等活动的前提条件。视觉辨别力弱的孩子对图形的细微差别观察不出来,对颜色的辨别能力也比较差,对拼音、英语的学习感觉吃力,书写时不能正确地抄写,用蜡笔着色或是用笔写字动作慢而且常超出格子外。 什么是视觉记忆力? 视觉记忆力是指对来自视觉通道的信息的输入、编码、存储和提取,即个体对视觉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的能力。视觉记忆力对孩子的思维、理解都有极大的帮助。如果一个孩子视觉记忆力不佳,会极大地影响他的学习效果。心理学家认为,青少年的记忆力比幼童强的主要原因就是青少年能够利用理解、回忆、祥述、想象等方式把零散的材料联系起来,使它们相互产生关系,再用各种形式重新组织材料,有效地使用视觉形象。 什么是视动统合能力? 视动统合能力是指视觉与身体各部分的精细动作相互配合的能力。视觉和动作是密不可分的,生活中常用到这种能力,如扣扣子系鞋带等,学习上运用手眼协调能力的机会就更多了,如写字、画图、做手工、做实验等。当孩子的视动统和能力较弱时会出现很多问题,如抄写速度慢,比较潦草,经常把字写到格子或行线外;做数学题时经常忘记计算过程中的进位和退位;视觉与肢体的协调性差,容易被绊倒等。 什么是视觉空间知觉能力?

感知觉的概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一节感觉的概述 实习班级13学前1班2班 授课时间2016年**月**日星期五第3、4节课 教学课题第二篇学前儿童的感知觉 教学目标1掌握感知觉的概念及种类 2掌握感知觉的作用 3掌握培养学前儿童观察力的方法 教学重点感知觉的概念、作用。 教学难点培养学前儿童观察力的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环节与内容 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 师:上课前同学们先来看看几张图片。(出示图片:水果、建筑物、生活用品等) 问:请问图片中的是什么?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上台来配合老师完成一个小测试(自愿或随机点名一位同学闭上眼睛,让他摸一部手机并猜测) 问:请问你能猜的出这是什么吗? 师:很好,刚刚同学们不仅答出了图片上的所有名称,也正确猜出了

这是一部手机,那么请问同学们是通过什么来获得这些信息的呢?生:视觉和触觉 师:没错,视觉和触觉都是感知觉的一部分,那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三章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和注意第一节感知觉的概述(板书标题),首先,我们先来学习感觉(板书:一、关于感觉的认识)。二、教学新课 一、感觉的含义及其种类 1.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划线P32 板书:定义) 2.感觉的生理机制 师:那么,感觉是如何产生的呢? (1)感觉系统的构成:由感受器和相应的感觉神经组成的 (2)感觉产生的过程:三个主要环节:感觉器官--转换--感觉中枢(大脑)(划线P32 板书:感觉器官--转换--感觉中枢) 问:是否所有的事物我们都能感觉到呢?生:不是 师:没错,答案是否定的,比如超声波,红外线、某些动物的叫声等。那么达到什么程度我们才有感觉呢?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3)绝对感觉阈限:某种刺激若要引起一个人的感觉,是需要具有一定强度的。只有当物体发出的声音、气味等刺激达到一定强度时才能被听到、闻到。 绝对感觉阈限----- 指刚刚能引起人的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划线

管理心理学多选题 文档

31、【多选题】下列属于韦伯得“理想组织机构模型”即官僚模型得主要管理理念得就是,(ABCDE) A 明确得职能分工B明确得等级制度、职位阶层 C 明确得法律与规章 条例 D 不讲人情,排除感情干扰E组织职务按标准 2-P69构成韦伯得“理想组织机构模式”即官僚模型得主要管理理念有:①明确得职能分工;②明确得等级制度、职位阶层;③明确得法律与规章条例;④不讲人情,排除感情干扰;⑤组织职务按标准 (专业训练与技术能力)选拔聘任,支薪用人;⑥规范书面文件,处理业务;⑦资源控制,提高效率 32。【多选题】对物知觉属于一般知觉,它得主要包括(ACE) A 空间知觉B形状知觉C运动知觉 D 角色知觉E时间知觉 3-P80对物得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与运动知觉等,属于一般知觉。根据知觉所反映得客观对象不同,可将知觉分为对人得知觉与对物得知觉、对人得知觉属于社会知觉得范畴 33.【多选题】关于对气质在组织管理与思想教育方面得运用得描述正确得就是(ABCDE) A 扬长避短,发挥特长 B 合理匹配,提高工作效率C注意互补,协调关系 D认识差异,关注健康 E 因人而异,管理教育 4-P109本题主要考察得知识点就是气质差异在管理中得应用,属于简单应用得内容,考生需理解 掌握。气质对人得实践活动有一定得影响。了解人得气质类型及其特征,对于组织管理、思想教育等都有重要意义、其运用主要包括:(1)扬长避短,发挥特长,合理匹配,提高工作效率;(2)注意互补,协 调关系;(3)认识差异,关注健康;(4)因人而异,管理教育。 34、【多选题】影响人际关系得因素包括:(ABCDE) A 空间距离与交往频率 B 相似性与同质 C 需要、性格、气质得互补作用 D 能力与专长 E 仪表 7-P180影响人际关系得因素(1)空间距离与交往频率;(2)相似性与同质;(3)需要、性格、气质得互补作用;(4)能力与专长;(5)仪表。 35。【多选题】合理得领导素质结构应当包括(ABCD) A 年龄结构B知识结构 C 智能结构 D 心理结构 E 资历结构 10-P253领导结构包括领导组织结构与领导素质结构。重点介绍领导素 质结构。(1)年龄结构,就是指领导班子成员得平均年龄与年龄结构比例。

幼儿什么时候具有空间知觉

幼儿什么时候具有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知觉,它是物体的形状、大小、远近、方位等特征在人脑中的反映。有形状知觉、大小知觉、立体知觉和方位知觉等。 婴幼儿方位知觉的一般发展趋势是:3岁婴儿仅能辨别上下方位;4岁幼儿开始辨别前后方位;5岁幼儿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6岁幼儿达到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四方位。但还不能辨别左右。在良好的教育条件下,可以达到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 婴幼儿期间,由于尚未掌握测量距离的尺度,一般不能精确地估计距离,只能直接地感受自己生活中熟悉的较近的距离。 幼儿有时间知觉吗? 时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它是对客观事物运动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时间具有非直观性、连续性、感知的主观性以及时间词语的标志性等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儿童认识时间的艰巨性。儿童是在现实生活的连续事件中逐渐认识时间关系和时间概念的。 我国学者研究表明,5岁幼儿的时间知觉极不正确,极不稳定,尚分不清空间关系和时间关系,往往用事物的空间关系代替时间关

系;6岁儿童的时间知觉基本上与5岁儿相似,只是对短时距知觉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有所提高,并开始能把时空关系分开,但再现时距的准确度仍受到空间关系的影响。 皮亚杰有一个著名的时间知觉的实验研究,他给幼儿看放在桌上的两只机械蜗牛,其中一只爬得快,另一只则爬得慢。当快的蜗牛停止爬行时,慢的蜗牛尚在爬,但最终未赶上快的蜗牛。在这种情况下,儿童不能回答哪一只蜗牛先停下来的问题。大部分幼儿说慢蜗牛先停下,因为它走的路程比较短。由此说明4.5~5岁的儿童的时间知觉常常受到空间距离的直觉影响,尚不能把空间关系与时间关系区分开来。 幼儿的立体知觉有什么特点? 立体知觉又名深度知觉,是对立体物体或两个物体前后相对距离的知觉。长期以来,人们以为4岁的儿童才具有与成人一样准确的深度知觉,但美国心理学家吉布森和沃尔克著名的“视觉悬崖”的实验证明,出生约6个月的婴儿便开始具有深度知觉的能力。有人用球形或圆形实物或图片对婴儿进行实验,发现他们对立体的球形更感兴趣,即小婴儿对球形注视的时间大大超过圆形实物或图片。这些研究为婴儿具有深度知觉提供了证明。

心理学 复习题(1)

一. 单选. (共 15 小题,60 分) 1. 下列不属于心理学的性质的选项是( ) C .试验科学 2.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根据注意时是否有目的和意识努力程度的分类()。 D .被动注意 3. 下列对于注意的转移说法正确的是()。 C .注意的转移与注意的分配紧密相连 4.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意识的各种状态()。 C .失眠 5. 知觉系统用错误的方式去体验刺激时,就产生了()。 A .错觉 6. 视崖试验是用来测试幼儿是否有()知觉。 C .深度 7. 下列属于根据知觉所反映事物的特性所作的分类有()。 A .运动知觉 8. 埃默斯房体现了知觉的()。 D .恒常性 9.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知觉的理解性同知识经验有关系。

10. 感觉可区分为外部和内部感觉,下列属于外部感觉的是()。 B .肤觉 11. 韦伯定律说明了()与原刺激量之间近似为恒定的正比关系 C .差别感觉阈限 12. 对最小刺激的感受力在心理学中称之为() B .绝对感觉阈限 13. 德国心理学家冯特首创了心理学研究方法(),是一种对自己内在经验与感受的觉察与分析 B .试验内省 14. 下列哪一个学派是心理学的第一个学派() D .构造心理学 15. 心理学分为两大领域,下列属于基础理论领域的是() A .普通心理学 二. 多选. (共 8 小题,40 分) 16. 注意的种类可分为()。 A .不随意注意 B .随意后注意 C .随意注意 17. 心理学的功能包括()。 A .认识内外世界 B .调控行为

18. 注意的基本特征是()。 A .指向性 C .集中性 19. 对于意识的理解可以从下列哪几项进行()。 A .意识是一种觉知 B .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机能 C .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 D .以上都是 20. 知觉整体性的组织具有一定的规律,包括()。 A .接近律 B .相似率 C .连续率 D .封闭率 21.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 A .观察法 B .测验法 C .实验法 D .访谈法 22. 意识包括三个基本元素,分别是()。 A .感觉 B .意象 C .情感 23. 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A .认知与学习C .心理特性 D .心理发展与职业规划B .动机与情绪

浅析空间知觉的现象学意义

浅析空间知觉的现象学意义 摘要:电影,绘画,建筑能引起我们的空间知觉,能引起人们深刻的感受和共同记忆, 这是一切艺术所拥有的共同特质。现象学正是从艺术和人之间的联系出发,从人的感受去看待艺术,这也就成为我们认识空间知觉的有效途径。我们通过对空间知觉的现象学分析,最终引导和教化我们去如何对待今天的建筑和设计。 关键词:现象学,空间知觉,人的感受,直观本质,人的身体。 一,现象学论(Phenomenology)研究方法简介 所谓现象学,就是把哲学方法和建筑学交叉在一起的边缘性学科模式。现象学研究是从观念上进行的,不是一个经验过程;现象学研究是一个观念的还原过程,即把研究中的实际状况和经验删除,成为单纯的直观本质。各种各样的本质东西不仅与意识相符合,而且是由意识构成的;因此现象学研究的内容包括了人类五官感觉于存在之间关系,重视删除各种实际因素后的“本质的直观”内容。 建筑理论中的现象学研究就是注意建筑有关的现象和环境:地点,景观,视觉感。研究的中心针对建筑与现象因素的相互关系,视觉感,触觉感,嗅觉感,听觉感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建筑原来仅仅关切空间,体积,墙面处理,顶棚,布局等等,而根据现象学的要求,建筑还同时应该高度重视与人的感觉相关的内容,比如光线,材料的心理感受,以及它们综合起来造成的意义。 二,艺术家的“空间创造” 艺术家使用现象学的方法意味着对事物本质的纯粹的看,放下了经验和理性的解释。 一个作家、画家、导演设置一个场景,必须限定一个行为发生的背景和环境,假想一个地点,而“创造空间”是建筑师的首要任务,因此,这些艺术家不自觉地承担了建筑师的任务。由于没有受到建筑学专业的规则和教条的基础,艺术家更能达到建筑体验的精神度向,也更为直接的显示出建筑艺术的现象学基础。 首先,电影艺术中的蒙太奇手法的应用。 蒙太奇在电影创作中呈现了惊人的艺术效果并创造了感人的艺术力,在流动的画面结构里面,蒙太奇成了最有效的创作方法。蒙太奇方法,就是把两个或者多个元素合成一个具有全新内容的方法。例如:汉字中的“口”和“犬”组成“吠”,要知道,这就是蒙太奇——“口”和“犬”都是名词,各自有独立的含义,但是,当把它们组合到一起的时候便发生了 质的变化,成了动词。它们展现在银幕上,“口”和“犬”的特写镜头剪辑在一起,自然使观众悟到那是一只叫着的狗,或是那有一只狗在叫,并且如闻其声。这种蒙太奇方法成了电影独特的语言形式。

《心理学教程》:小学儿童空间知觉的发展

空间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空间特性的反映。空间知觉包括大小知觉、形状知觉、方位知觉、距离知觉等。人没有专门感知空间的感觉器官,它是由多种感觉器官联合协调活动的结果。1. 大小知觉 小学儿童不仅能熟练地用目测和比测进行直觉判断,而且还逐渐能用推理进行判断。研究发现,对图片空间面积大小的判断能力,7~8岁儿童处于直觉判断和推理判断相交叉的过渡阶段,高年级儿童有85%以上人次已能运用推理判断来比较空间和面积的大小,大小知觉发展到新的水平。 2. 形状知觉 在小学教育的影响下,儿童形状知觉水平逐年提高,他们不仅能正确辨认几何图形,而且能正确绘制各种图形,最后还能用语言正确说明图形的特征。说明小学儿童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已由对具体直观图形的认识过渡到对一类图形共同特征的掌握。 但由于认识水平的局限,小学儿童识别几何图形表现为:(1)在识别和说明图形的特征时常常会把非本质特征当做本质特征,或把本质特征作为非本质特征,从而产生缺漏或错误的判别。如把“直角在下方”“摆得端正”这些非本质东西,加到直角三角形特征中去,把“由上到下垂直着”这一非本质因素作为垂线的特征等等。(2)立体几何图形知觉水平不高。表现为小学儿童对描绘在纸上堆积在一起的立方体数,因不懂透视原理和缺乏立体感,常常不能正确辨认。如在计算图2-7的立方体数时,二三年级学生中,竟有20%~30%的儿童不能看出是9个立方体,而把图形中的每一个小方格子错误地当做一个立方体来计算,说成有12个立方体。随着儿童思维水平的提高和对几何图形知觉的全面学习,识别几何图形能力可以逐年提高。 3. 方位知觉 刚入学儿童方位知觉的水平不高,表现为:(1)对上下、前后方位已能正确判断,对左右方位,只能比较固定化地辨认,而且不够完善。如体操课时,对“向左转”“向右转”的口令反应不够灵敏和准确,往往有1/3的儿童出现错误。(2)对字形的感知,注意形状而不注意方位。刚学汉字和阿拉伯数字时,常把“3”写反,“9”“6”不分,“b”“d”和“q”“p”不分等。为此,教师在低年级的教学中,要结合实际训练学生的左右方位知觉。教学字形时,对字形各部分的方位,特别是形近字的方位差异要设法将其突出和提醒,以增强学生的方位意识。 在小学教学的影响下,儿童在方位知觉上有了较大的发展。7~9岁儿童已能初步、具体地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9~11岁儿童已能比较概括、灵活地掌握左右概念。

《幼儿心理学》练习题参考答案

《幼儿心理学》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 一、名词解释 1.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个体能够清楚的知觉到的对象数量。 2.绝对感受性:是指幼儿分辨最小声音的能力,差别感受性是指幼儿分辨不同声音的最小差别的能力。 3.自变量:是由研究者主动操纵而变化的变量,是能独立的变化并引起因变量变化的条件、因素或条件的组合。比如在学习内容、教学方法、惩罚方式、学习次数、活动方 式等方面研究者采取的变革措施。 4.最近发展区: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 5.差别感受性:是指幼儿分辨不同声音的最小差别的能力。 6.关键期: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指儿童在某个时期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但过了这个时期,发展的障碍就很难弥补。 7.感受性:所谓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能力,也就是感觉能力。感受性分为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绝对感受性是指能够感觉最小刺激量的能 力。差别感受性是指能够感觉出刺激物间最小差别量的能力。 8.表象:是外在客观事物及其相互联系在智能系统中的记忆映像。 9.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能够以同一强度在某一对象上或某一活动中保持的时间的多少。 保持的时间越长,稳定性越好。 10.意义记忆:是指根据对所识记材料的内容意义以及逻辑关系的理解进行的记忆。11.空间知觉: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知觉,是由视觉、听觉、运动觉等多种分析器联合活动组成的。空间知觉包括方位知觉、形状知觉、大小知觉。 12.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任务主动、及时的从一个对象或活动转移的另一个对象或活动中去。 二、简答题

心理学练习题(第二章)

心理学练习题(第二章) 一、填空题 1.注意就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现象得指向与集中。 2.注意时最显著得外部表现有适应性运动;无关运动得停止;呼吸运动得变化。 3.学生上课时又就是听老师讲,又就是记笔记,又就是瞧黑板,这要求学生有很好得注意分 配得能力。 4.注意得品质包括广度、稳定性、转移与分配,其中与注意得稳定性相反得注意品质就是 注意得分散。 5.从亮得地方走进暗室,开始什么也瞧不清楚,过一会才能慢慢瞧清,这就是使视觉得感受 性提高(提高/降低)得暗适应现象。 6.适应就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引起感受性得变化。 7.入学后,小学儿童语音听觉发展迅速,一年级未可达成人水平。 8.观察就是一种有目得、有计划得知觉过程,观察力就是小学生智力发展得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 9.感觉与知觉同属于认识过程得初级阶段。 10.空间知觉包括大小知觉、形状知觉、方位知觉、距离知觉。 二、选择题 1、教师上课时讲到重要得地方,声音会放大放慢,使学生听清楚,这符合知觉(A)得规律。 A 选择性 B 理解性 C 整体性D恒常性 2、“月明星稀”就是(D)现象。 A 错觉 B 暗适应 C 明适应 D 感觉得对比 3、入药店,刚开始可以闻到很浓得药味,过一会就闻不到了,这就是感觉得(B) A 对比 B 适应 C 联觉 D 后像 4、“注意来往车辆”这句话表明注意与(C)过程得共同关系 A 记忆 B 想象 C 感知 D 思维 5、小学儿童得感觉中,(B)占有极其重要得作用 A 听觉 B 视觉 C 肤觉 D 思维 6、小学生常常把“8”写成“∞”,“9”与“6”不分,“b”与“d”不分,其原因就是由于(C)得水平不高引起得 A 大小知觉 B 形状知觉 C 方位知觉 D 时间知觉 7、人脑对客观事物最简单、最低级得反映形式就是(A) A 感觉 B 知觉 C 记忆 D 思维 8、下列哪种说法就是错误得(D) A 注意不就是独立得心理过程,它就是各种心理过程共有得特性 B 感觉适应引起感受性得变化就是暂时得,有一定时限 C 错觉就是一种知觉,只不过就是一种不正确得,歪曲得知觉 D 个体得发展中,有意注意得发生先于无意注意 9、人们进入超市,各人注意得东西总不一样,这就是知觉(A)得表现 A 选择性 B 理解性 C 整体性 D 恒常性 10、视觉得适宜刺激范围就是(C)得光波 A 290—500毫米 B 390—600毫米 C 390—800毫米 D 490—800毫米 11、描述了时间特性得注意品质就是(B) A、广度 B、稳定性 C、分配 D、转移

电大心理学平时作业及答案1---4

《中学心理学》平时作业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专业: 分校、工作站: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制

中学心理学 第1次平时作业(第1—3章) 一、不定项选择题(含单选题和多选题,每个1分,共10分,请将正 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入括号中) 1.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和人的个体心理的发生和发展规律的是( C )。 A .生理心理学 B .社会心理学 C .发展心理学 D .普通心理学 2.在人为的控制条件下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研究该变量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这种心理学研究方法是( D )。 A .观察法 B .访谈法 C .测验法 D .实验法 3.精神分析理论是由( B )提出来的。 A .艾利斯 B .弗洛伊德 C .马斯洛和罗杰斯 D .斯金纳 4.意识有以下哪几种不同的状态:( ABCD )。 A .睡眠与梦 B .催眠 C .白日梦和幻想 D .特殊药物下的意识状态 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 C )。 A .指向和选择 B .集中和紧张 C .指向和集中 D .集中 6.“一心二用”即注意的分配是( A )。 A .有条件的 B .无条件的 C .不可能的 D .以上一个也不是 7.突然的敲门声,打断人的思路,属于( B )的干扰。 A .随意注意 B .不随意注意

C .随意后注意 D .注意的动摇 8.“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是感觉的( A )现象。 A .适应 B .对比 C .后象 D .感受性 9.将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其依据的标准是( C )。 A .知觉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B .在知觉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感觉器官 C .知觉反映事物的特性 D .知觉是否有目的、有计划 10.学生对自己的文章进行校对时,很难发现其中的错误,但校对他人文章时,却很容易发现,这是由于( D ) A .注意分散 B .粗心 C .知觉组织性 D .定势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 3 分,共24 分) 1.个体心理:人是以个体为单位而存在的,个体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为个体心理。 2.认知: 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心理的最基本的过程。 3.观察法:是一种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观察,从中发现学年里现象发生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4.实验法:是指创设并控制一定的条件,并对其引起的某种心理及行为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根据实验情境的不同,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两种。 5.意识:是指个体所拥有的对现实生活的知觉体验。 6.催眠 是由催眠师诱导而出现的一种介于清醒与睡眠之间的、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7.注意 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8.差别阈限 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之间的最小强度差叫作差别阈限又称为最小可觉差. 三、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42分) 1、简述心理学的功能。

幼儿心理学(答案)东北师范大学2014

期末作业考核 《幼儿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 1.空间知觉:空间知觉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知觉,是由视觉、听觉、运动觉等多种分析器联合活动组成的。空间知觉包括方位知觉、形状知觉、大小知觉。 2.注意的转移从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任务主动、及时的从一个对象或活动转移的另一个对象或活动中去。 3.思维的独立性思维的独立性是指善于根据客观事实,冷静独立地思考问题,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品质。所谓思维的独立性是指善于独立思考,遇事总要问一个为什么,善于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决不盲从、人云亦云,更不迷信权威。 4.利他行为利他行为指人们出于自愿、不指望任何报酬而帮助他人的行为。它可能在紧急情况下发生,也可能在日常情况下发生。人出于自愿而不计较外部利益帮助他人的行为。利他行为者可能需要做出某种程度的个人牺牲,但却会给他人带来实在的益处。西方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利他行为包括两方面:一是人们在一般社会交往中的利他行为;二是人们在紧急事件中的利他行为,即旁观者介入行为 5.感受性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能力,也就是感觉能力。感受性分为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绝对感受性是指能够感觉最小刺激量的能力。差别感受性是指能够感觉出刺激物间最小差别量的能力。 6.表象表象是外在客观事物及其相互联系在智能系统中的记忆映像。表象世界即是这些映像的总和,它代表着智能系统对外在客观世界的认识。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讲,表象是指当前不存在的物体或事件的一种知识表征,这种表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在心理学中,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幼儿交往类型有哪几种? 答:(1)受欢迎型(2)被拒绝型(3)被忽视型(4)一般型 2.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中都包括哪些智能? 答: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第四讲知觉

第四章知觉 教学目的:了解和掌握本章基础内容,重点是掌握其知识点。 知识点:知觉概念;感觉和知觉的区别;知觉的种类;知觉的基本特征——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空间知觉——概念,形状知觉,大小知觉,距离知觉,立体知觉,方位知觉;时间知觉——时间知觉的参考系,生物钟,时间估计;运动知觉——真正运动知觉,似动知觉;错觉——视错觉及其种类,产生错觉的原因。 教学内容: 第一节知觉的概述 一、什么是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理事物的整体反映。 二、感觉与知觉的联系与区别 1、感觉和知觉的联系非常紧密,但也有一定的区别。感觉和知觉的紧密联系,只有感觉器官对事物的反映,才会产生感觉和知觉,事物在人的感觉器官所及的范围内消失时,感觉和知觉也就停止了。 2、感觉是对物体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则是对物体整体的反映。因此,感觉是知觉的基础,而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很少有弧立的感觉存在。在心理学中,为了科学研究的需要,才把感觉从知觉中区分出来加以探讨。 然而,感觉和知觉又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1、感觉和知觉是两种不同的心理过程。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它的产生主要通过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过程,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相同的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而知觉则是纯粹的心理活动,它在感觉的基础上对物体的各种属性加以综合和解释的心理活动过程,处处表现出主观因素的参与,相同的刺激常常引起不同的知觉。 2、由感觉到知觉,其间要经历一个主观选择的过程,即从感觉到的各种属性中选取一部分属性加以综合和解释,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个人的过去经验,并受个人当时的兴趣,需要,动机和情绪的影响。人的态度和需要也会使知觉具有一定的倾向性。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