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古人智慧看识人、用人之道

从古人智慧看识人、用人之道

从古人智慧看识人、用人之道
从古人智慧看识人、用人之道

从古人智慧看识人、用人之道

刘敏杰

企业文化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其实这一点我们的老祖宗早已对此有深刻的认识。

燕昭王问为国。郭隗曰:“帝者之臣,师也;王者之臣,友也;伯者之臣,宾也;危国之臣,虏也。唯王所择。”(译文:燕昭王(战国时燕王)问郭隗(战国时燕人)如何使国家强盛。郭隗说:“三皇五帝将大臣当做老师一样看待,将臣子当做朋友一般交往;霸王对待大臣如同宾客;只有七国之君才会将臣下视同罪虏。成败之道在此,希望大王有所拣择。”)

“帝者之臣,师也”,这大概是尊重人的最高典范了。比郭隗更早些时候姜太公对以人为本也为极精辟的论述:

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取天下者,若逐野鹿,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而济,济则皆同其利,败则皆同其害。然则皆有以启之,无有闭之也。译文:为天下人谋利的,天下人支持他,为害于天下人的,天下人摒弃他。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夺得天下的情势,就好比众人猎逐野鹿一样,因为天下人都有想分取鹿肉的欲望。就像同舟渡河一样,渡过了河大家就都受益,没有渡过河大家就都要受到损害。

对于选择人控才的标准,姜太公讲有六个标准:“一曰仁,二曰义,三曰忠,四曰信,五曰勇,六曰谋,是谓六守。”

文王曰:“慎择六守者何?”

太公曰:“富之而观其无犯,贵之而观其无骄,付之而观其无转,使之而观其无隐,危之而观其无穷。富之而不犯者,仁也。贵之而不骄者,义也。付之而不转者,忠也。使之而不断隐者,信也。危之而不恐者,勇也。事之而不穷者,谋也。”

(译文:太公说:“一是仁,二是义,三曰忠,四是信,五是勇,六是谋,这就是六种应该信守的品德。”

文王说:怎么能谨慎地选择具有“六守”的臣子呢?

太公说:使他富贵看他是否恃才而逾越本分;让他地位显贵,看他是否自满放纵;交付他权力,看他是否仗权专断;派他作为使节出使看他是否有所隐瞒;使他处于危险境遇看他是否临危不惧;让他处理繁琐的大事看他是否方略无穷。让他富贵而他没有逾越本分,那就是仁;使他地位显贵而他没有娇贵放纵,那就是义;交付权力而他没有仗权专断,那就是忠;让他作为使节出使而他没有隐瞒,那就是信;让他处于危险之中而他没有惊慌失措,那就是勇;让他处理繁琐的大事而没有穷尽计谋,那就是谋。)

而用人的最高境界应该如姜太公所言:天下之人如流水,障之则止,启之则行,动之则浊,静之则清。呜呼,神哉!圣人见其所始,则知其所终。(译文:天下百姓就有如流水一般,阻碍它就会停止流动,疏导它就会川流不息;搅动它就变得浑浊不堪,不去触碰它就可以说清澈明净。哎呀,多么奇妙啊!圣人看到它的开始,就已经推知它的结局了。)因势利导,才能发掘其潜力,才能充分利用优势,正所谓“介虫之捍也,必以其坚厚;螫虫之动也,必以毒螫。故禽兽知用其所长”(译文:甲虫防卫,是用它坚硬的甲壳;必定用它毒的螫子,所以就

连禽兽都知道用自己的长处。)也唯如此才可能充分发挥人类个性优势,达到自我颠峰状态(这也正契合了我省著名教育家弘济教授所提出的优势教育)。

从古人的智慧我们可以得知:“以人为本”,即把人作为企业管理的根本出发点,把确立人的文化主体地位,满足人的需要,提高人的素质,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也就是提倡尊重人,相信人,激励人,发展人,使人能动地发挥其无限的创造力。

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主旨,其主要实践途径是解决好以下四个相互联系的问题。

1.充分地重视人

充分地重视人,即视员工为企业的最佳资本,把管理的重心转移到做人的工作上来。长期以来,在企业中存在着重经营、轻管理的现象;在管理中又往往把侧重点放在建制度、定指标、搞奖惩上,忽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实践证明,这种只见物不见人、重物轻人的做法,是无法实现管理的预期目的的;只有充分重视人,尊重员工的文化创造和管理参与行为,发挥人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才能确保企业文化建设的活力。

2.正确地看待人

正确地看待人,即明确员工作为企业管理与文化主体的地位,处理好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关系。近一个世纪以来,围绕企业员工是什么人的问题,西方学者进行了大量探索,提出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和“复杂人”等多种假设。尽管随着管理实践的深入,这些假设一个比一个趋于合理,但都没有摆脱一个大的思维模式:管理者是管理主体,员工是管理客体;所谓科学管理就是谋求管理主体对管理客体的有效控制。用这一思维模式指导实践,不能解决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固有的冲突与矛盾。从根本上讲,员工是企业管理与文化的主体。企业只有充分尊重、信任员工,确保其主体性,才能实现管理者与员工文化追求的一体化,企业共享型的文化才能建成。

3.有效地激励人

有效地激励人,即在确保员工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把蕴藏在员工中的聪明才智充分激发出来。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进一步完善企业的民主管理制度,保障员工的民主权益,使员工能够广泛地参与企业的各种经营管理活动;改变压制型的管理方式,变高度集权式的管理为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式的管理,变善于使用行政手段进行管理为多为下级提供帮助和服务,变自上而下的层层监督和控制为实行员工的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发挥个人才能、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完善人才选拔、晋升、培养制度和激励机制,帮助员工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设计,满足员工物质和精神上的各种需求。

4.全面地发展人

全面地发展人,即努力把员工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劳动者。好企业是一所好学校,它不光是人的使用者,而且也是人的培育者。企业只有重视对员工的培养,提高员工的道德修养、科学文化素质和各种能力,丰富员工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才能使员工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有高素养的文化人和关注自身与企业双重价值的现代企业人。企业员工全面发展、素质提升的过程,就是企业文化创造与创新的过程。

从古人智慧看识人、用人之道

从古人智慧看识人、用人之道 刘敏杰 企业文化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其实这一点我们的老祖宗早已对此有深刻的认识。 燕昭王问为国。郭隗曰:“帝者之臣,师也;王者之臣,友也;伯者之臣,宾也;危国之臣,虏也。唯王所择。”(译文:燕昭王(战国时燕王)问郭隗(战国时燕人)如何使国家强盛。郭隗说:“三皇五帝将大臣当做老师一样看待,将臣子当做朋友一般交往;霸王对待大臣如同宾客;只有七国之君才会将臣下视同罪虏。成败之道在此,希望大王有所拣择。”) “帝者之臣,师也”,这大概是尊重人的最高典范了。比郭隗更早些时候姜太公对以人为本也为极精辟的论述: 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取天下者,若逐野鹿,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而济,济则皆同其利,败则皆同其害。然则皆有以启之,无有闭之也。译文:为天下人谋利的,天下人支持他,为害于天下人的,天下人摒弃他。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夺得天下的情势,就好比众人猎逐野鹿一样,因为天下人都有想分取鹿肉的欲望。就像同舟渡河一样,渡过了河大家就都受益,没有渡过河大家就都要受到损害。 对于选择人控才的标准,姜太公讲有六个标准:“一曰仁,二曰义,三曰忠,四曰信,五曰勇,六曰谋,是谓六守。” 文王曰:“慎择六守者何?” 太公曰:“富之而观其无犯,贵之而观其无骄,付之而观其无转,使之而观其无隐,危之而观其无穷。富之而不犯者,仁也。贵之而不骄者,义也。付之而不转者,忠也。使之而不断隐者,信也。危之而不恐者,勇也。事之而不穷者,谋也。” (译文:太公说:“一是仁,二是义,三曰忠,四是信,五是勇,六是谋,这就是六种应该信守的品德。” 文王说:怎么能谨慎地选择具有“六守”的臣子呢? 太公说:使他富贵看他是否恃才而逾越本分;让他地位显贵,看他是否自满放纵;交付他权力,看他是否仗权专断;派他作为使节出使看他是否有所隐瞒;使他处于危险境遇看他是否临危不惧;让他处理繁琐的大事看他是否方略无穷。让他富贵而他没有逾越本分,那就是仁;使他地位显贵而他没有娇贵放纵,那就是义;交付权力而他没有仗权专断,那就是忠;让他作为使节出使而他没有隐瞒,那就是信;让他处于危险之中而他没有惊慌失措,那就是勇;让他处理繁琐的大事而没有穷尽计谋,那就是谋。) 而用人的最高境界应该如姜太公所言:天下之人如流水,障之则止,启之则行,动之则浊,静之则清。呜呼,神哉!圣人见其所始,则知其所终。(译文:天下百姓就有如流水一般,阻碍它就会停止流动,疏导它就会川流不息;搅动它就变得浑浊不堪,不去触碰它就可以说清澈明净。哎呀,多么奇妙啊!圣人看到它的开始,就已经推知它的结局了。)因势利导,才能发掘其潜力,才能充分利用优势,正所谓“介虫之捍也,必以其坚厚;螫虫之动也,必以毒螫。故禽兽知用其所长”(译文:甲虫防卫,是用它坚硬的甲壳;必定用它毒的螫子,所以就

古今中外识人识才的启示

古今中外识人识才的启示 ——组织行为学不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正确的、合理的识人识才非常重要。在组织单位更应该重视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合理开发与运用。通过一个人的行为,来判断是否组织需要的人才。慧眼识才、量才而用可以提高整体工作效率。那么怎样才能更好的识别与运用人才,减少判断偏差,“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呢,古今中外有很多经典的理论和案例给了我们启示。 一、识人识才需要综合考察 姜太公“六守”识人 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君国主民者,其所以失之者何也?”太公曰:“不慎所与也。人君有六守、三宝。” 文王曰:“六守何也?”太公曰:“一曰仁,二曰义,三曰忠,四曰信,五曰勇,六曰谋:是谓六守。”文王曰:“慎择六守者何?”太公曰:“富之,而观其无犯;贵之,而观其无骄;付之,而观其无转;使之,而观其无隐;危之,而观其无恐;事之,而观其无穷。富之而不犯者,仁也;贵之而不骄者,义也;付之而不转者,忠也;使之而不隐者,信也;危之而不恐者,勇也;事之而不穷者,谋也。人君无以三宝借人,借人则君失其威。” 出自: 姜子牙《六韬·文韬·六守》 译文大意: 对于如何科学的选择人才,姜太公首先对周文王如此回答:选人就是要坚持“六守”选人的方法,即“仁、义、忠、信、勇、谋”。文王又问姜太公:“怎样才能慎重选择具有这六种操守的人才呢?”太公说:使他富裕,看他能否不逾越礼法;给他高位看他是否傲慢狂妄;委以重任,看他是否改变忠诚之心;使之办事看他是否隐瞒欺骗;遇见危难,看他是否临危不惧;遇到突发事件看到是否能随机应变。如给他财富而又谦虚守礼,就是仁爱的人;如果他地位高贵而又不傲慢专横,就是正义的人;委之重任而又心志不改。就是忠实的人;使之办事而又忠实可靠,就是诚信的人;临危不惧,就是勇敢的人;能够对应

识人智慧

1.借伞 孔子有天外出,天要下雨,可是他没有雨伞,有人建议说:子夏有,跟子夏借。孔子一听就说:不可以,子夏这个人比较吝啬,我借的话,他不给我,别人会觉得他不尊重师长;给我,他肯定要心疼。 和人交往,要知道别人的短处和长处,不要用别人的短处来相处和 考验,否则就会友谊不长久 2.取经 一头马、一头驴听说唐僧要去西天取经,驴觉得此行困难重重,便 放弃了;而马却立刻追随而去,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经。驴问:兄弟,是不是很辛苦啊?马说:其实在我去西天这段时间,您 走的路一点不比我少,而且还被蒙住眼睛,被人抽打。其实,我是 怕混日子更累。 真正的累,来自于内心的无知与迷茫 3.停车 瑞典沃尔沃总部有两千多个停车位,早到的人总是把车停在远离办 公楼的地方,天天如此。问:“你们的泊位是固定的吗?”他们答:“我们到的比较早,有时间多走点路。晚到的同事或许会迟到,需要把车停在离办公楼近的地方。” 多为别人着想时,路才会走得更远 4.合作。 一日,夜深人静,锁叫醒了钥匙并埋怨道:“我每天辛辛苦苦为主人看守家门,而主人喜欢的却是你,总把你带在身边,真羡慕你啊!”而钥匙也不满地说:“你每天待在家里,舒舒服服的,多安逸啊!我每天跟着主人,日晒雨淋的,多辛苦啊!我更羡慕的是你!”一次,钥匙也想过一过安逸的生活,于是把自己藏了起来。主人出门后回家,不见了钥匙,气急之下把锁给砸了,并顺手扔进了垃圾堆里。

进屋后,主人找到了钥匙,气愤地说:“锁也砸了,现在留着你还有什么用呢?”说完,把钥匙也扔进了垃圾堆里。在垃圾堆里相遇的锁和钥匙,不由感叹起来:“今天我们落得如此可悲的下场,都是因为过去,我们没有看到对方的价值与付出,而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彼 此斤斤计较,相互妒忌和猜疑啊!”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相互的,互相扯皮、争斗,只能是两败俱伤,唯有互相配合、相互欣赏、相互团结、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相互珍惜,方能合作共赢。 故事一:小孩的心 有一位单身女子刚搬了家,她发现隔壁住了一户穷人家,一个寡妇 与两个小孩子。有天晚上,那一带忽然停了电,那位女子只好自己 点起了蜡烛。没一会儿,忽然听到有人敲门。原来是隔壁邻居的小 孩子,只见他紧张地问:阿姨,请问你家有蜡烛吗?女子心想:他 们家竟穷到连蜡烛都没有吗?千万别借他们,免得被他们依赖了! 于是,对孩子吼了一声说:没有!正当她准备关上门时,那穷小孩 展开关爱的笑容说:我就知道你家一定没有!说完,竟从怀里拿出 两根蜡烛,说:妈妈和我怕你一个人住又没有蜡烛,所以我带两根 来送你。此刻女子自责、感动得热泪盈眶,将那小孩子紧紧地抱在 怀里。 故事二:我们只不方便三小时 那天跟老公幸运地订到了票回婆家,上车后却发现有位女士坐在我 们的位子上,老公示意我先坐在她旁边的位子,却没有请这位女士 让位。我仔细一看,发现她右脚有一点不方便,才了解老公为何不 请她让出位子。他就这样从嘉义一直站到台北,从头到尾都没向这 位女士表示这个位子是他的,下了车之后,心疼老公的我跟他说: 让位是善行,但从嘉义到台北这么久,大可中途请她把位子还给你,换你坐一下。老公却说:人家不方便一辈子,我们就不方便这三小 时而已。听到老公这么说,我相当感动,有这么一位善良又为善不 欲人知的好老公,让我觉得世界都变得温柔许多。心念一转,世界

相由心生 读曾国藩《冰鉴》有感

相由心生读曾国藩冰鉴有感 2008/11/12 21:27[未分类 ] 读曾国藩《冰鉴》有感 暑假我读的是书是曾国藩的《冰鉴》,曾国藩是位官僚,所处的是吏治败坏并极端腐朽的从政环境,但就在那个价值取向日趋多元的时代,他几乎揽尽天下英才,有史书评价说,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他能以待籍侍郎的身份镇压勃然兴起的太平军,挽狂澜于既倒,成大清之柱石,多得益于其观人之术,鉴人之略。 毛泽东曾三次这样评价曾国藩,第一次在1917年8月25日《致黎锦熙信》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 第二次是在34岁,1926年3月18日《纪念巴黎公社的重要意义》说:“打倒太平天国出力最多的是曾国藩,他当时是地主阶级的领袖。” 第三次在1969年1月的一次谈话说道:“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从毛泽东的对他的高度评价中我们更加相信曾国藩真的是非常擅长识人用人。更有清史稿曾国藩传为证: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就是说曾国藩识人用人从未出过差错。 《冰鉴》一书是曾国藩总结自身识人用人心得而成的一部传世奇书,冰鉴的意思就是取以冰为镜,能察秋毫之义,它是曾国藩体察入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诀。因其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启迪性和借鉴性而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喜爱。关于识人,于丹在论语心得中就借古人的口表

示过人最大的智慧在于能识人,三国时期曹操的谋士刘邵也说:圣贤之所美,莫美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中国也有一句意思相同的通俗的老话叫:世事洞明皆学问。这些都表明了识人对于领导者也好,对于普通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难的,曾国藩的《冰鉴》就是一本教人识人的书。 《冰鉴》总共分为七章:神骨鉴、刚柔鉴、容貌鉴、情态鉴、须眉鉴、声音鉴、气色鉴,就是从一个人的气质,眼神,表情,为人处世,言辞语音,行为动作,性格来阐述识人用人之道,曾国藩摒弃传统相术之习俗,从整体出发,就相论人,就神取人,从静态中把握人的本质,从动态中观察人的归宿 比如其中的:声雄者,如钟则贵,如锣者贱,意思是所发之声雄浑刚健,像钟声一样激越洪亮,充满阳刚之气为最佳;如果发出的声像敲锣一样浮泛无力,则显得卑贱。在容貌篇中曾国藩认为形象敦厚,神态安定,气质清高,声音响亮,耳朵厚实贴脑,鼻梁正直,面孔呈方形,背丰厚,牙口整齐的人会是很有才华,能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有富贵相的人,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第一个想到的是怪不得我们周校长这么厉害,长相就不一般了啊。在神骨鉴中认为一个眼神坚定清澈的人是内心超凡脱俗,品德高尚的人,我就想起了我第一天来四十八中时看见史秀辉大姐,当时给我的印象很深,感觉是这是一个很有学问很有气质的知性的人,在后来的接触中发现果真如此。 归纳起来就是说一个人的精力·智力·品德·性格·心态·能力·相貌和气质决定成败,而成败写在脸上,因为精力写在脸上·智力写

道家的处世智慧-糊涂的智慧(3)

道家的处世智慧:糊涂的智慧(3) 聪明反被聪明误 从古至今,那些聪明绝顶的人,其结果总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红楼梦》里的“女人精”王熙凤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王熙凤极具管理才能,荣、宁两府的人,在她的刚性管理下,哪一个不怕她?哪一个不被她管得服服帖帖?她八面玲珑,内刚外柔,在微笑背后藏有奸计。为她的美色所惑的贾瑞,被她整得一缕孤魂上了青天;看上其夫贾琏的尤二姐,被她逼得吞金自尽;软弱的颦儿,也被她用“偷梁换柱掉包计”送掉了性命。 这位聪明过头的女强人,处处争强,事事好胜,说话尖酸,手段狠毒,树敌过多,仇怨甚多,特别是她得罪了大太太。所以,在她的靠山贾母去世后,这位聪明绝顶的女人,终于落到“聪明反被聪明误,反送了卿卿性命”的悲惨下场。 如此聪明有手段为什么反落得这样的下场?正因为她锋芒毕露,争强好胜,处处树敌,为人处世不精通道家的“糊涂哲学”真谛。 她眼睛太亮,容不得一点沙子,对于生活中的小事,做不到睁一只眼闭一只

眼,往往因一点小事她就恼羞成怒,惩罚部下,积怨甚深。 她牙尖嘴利,言语苛刻,发现一点不如意的事,不能一笑了之,而是穷追猛打,一查到底,批评过严,使部下满心不快活。 她聪明过人,好为人师,指手画脚,求全责备,横挑鼻子竖挑眼,矛盾重重,争斗纷纷,总是讨人嫌,招人怨。 如果王熙凤精通道家的“糊涂哲学”,具备宽容、忍让的美德,真正做到“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原谅他人,使己快活”,就不会导致那样的悲惨下场。 美国第九任总统威廉·亨利·哈里逊,出生于一个农村小镇,是一个文静害羞的孩子。于是,有些人就把他看成傻瓜,经常捉弄他。他们经常把一枚五分硬币和一枚一角硬币扔在他面前,让他任意捡一个,而他总是捡五分硬币而不捡一角硬币,于是大家都嘲笑他。有一位好心的人同情地问他:“你真的不知道五分硬币和一角硬币哪个值钱吗?”答:“当然知道。”既然知道,威廉为什么还要那样做?威廉慢条斯理地说:“如果我检了那一角硬币,恐怕他们就再没兴趣扔钱给我了。”威廉·亨利·哈里逊所以能登上美国第九任总统宝座,与他的这种“大

(完整版)识人是门艺术--阅人无数,不如阅人有术

识人是门艺术--阅人无数,不如阅人有术 【宁可不识字,不可不识人】 人的品德看言行,人的思想看行为,人的内心看做事,人的心术看眼神,人的知识看谈吐,人的内涵看表现,人的修养看性格,人的能力看业绩,人的身手看对手,人的为人看朋友,人的本质看历史。 【姜太公的阅人术】 与之间谍,以观其诚。故意向对方透露一些小秘密,以此来品察其德行。 故意让他经手钱财,以考察其廉洁性。追根问底,以品察真假虚实。 品察其面对挫折的勇气。追根问底,以品察真假虚实。品察其面对挫折的勇气。 【诸葛亮识人七法】 问之以是非以观其志;穷之以辞辩以观其应变;咨之以计谋以观其学识; 告之以祸难以观其勇;醉之以酒以观其性;临之以利以观其廉;期之以事以观其信。 【孔子:九种鉴别人才的方法】 故君子远使之而观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其知; 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测; 杂之以处而观其色。 【孔子的“三步识人”术】 视其所以:即看对方跟什么人交往,一个人生活社交圈的状况,是思想境界高低的“标尺”; 观其所由:即看对方追求的是怎样的东西,为达到目的,所采用的手段方式如何; 察其所安:即看看对方的情感取向,看他“心安”或“情系”何处。 【战国李悝“识人五法”】 居视其所亲:看一个人平常都与谁在一起;富视其所与:看一个人如何支配自己的财富; 达视其所举:处于显赫之时,看他如何选拔部属;窘其所不为:处于困境时,看其操守如何; 贫视其所不取:人在贫困潦倒之际也不取不义之财,则可重用,反之,不可重用。 【曾国藩识人口诀】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 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教你如何识人用人

治理之道,就是善于用人之所长,避人之所短,也就是使人人各得所宜,而都能各扬其所长,避其所短。 识别人才,考核才能,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因此,在很早年间,古人就提出:为治以知人为先。即治理国家以了解、识别人为最首要的事情。可以说,非知人不能善其任,非善任不能谓知之。这很富有哲理的良言告诉世人,不了解人就不能很好地使用人。没有很好地使用人就是因为没有了解人。所以,得人之道,在于识人。而识人之前,重在观人。观人重在言与行,识人重在德与能,不细观则不能明识,不明识则不能善用。只有知人才能善任,因为对一个人了解得越深刻,便用起来就越得当。历来人们都认为,帝王之德,莫大于知人。也就是说,帝王的作用,没有比识人更重要的了。如果一个国君,有贤不知,知而不用,用而不任,这是一个国家三种不祥之兆的表现。所以,作为一个明君,最大的隐患就在于不能知道和识别人才。若不能识人,势必不能用人。一旦知道和识别到人才,又不及时地推荐和提拔使用,则为失才的表现;同样,一旦了解和识别的人既缺德又缺才,而又不及时地从其现任的位置上撤职和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罢免,继续将其留用,这必然是国家之祸,使人民受害,后患将是无穷的。古今中外的有识之士对识人的重要性都看得非常清楚,他们产生了极为相近的一种共识:要想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完善,可以不识字,但不能不识人。总之,国家兴亡,务在得人、用人。得其人任用之则存,失其人未任用则亡。何世无才,患在不识。 知人善用,择贤而任。要做到知人善用,所谓知人,就是考察选准人才;所谓善用,就是正确地使用人才。要做到择贤而任,所谓择贤,就是要选择那些德、才、能三才兼备的善良者;所谓而任,就是将具有德、才、能三才兼备的善良者任用到重要的工作岗位上去,发挥他们应有的智慧与才能。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考察出一个人的品德如何、能力如何及其是否具有真才实学呢? 其实,标准很多,方法也很多。在此,笔者提出一个全面衡量人才的10项标准,以供明君参考:一、品德;二、能力;三、学识;四、交际;五、目的:六、行为;七、志向;八、专长;九、发展;十、成就。 举凡对那些品德高尚、能力突出、学识渊博、交际广泛、目的纯正、行为端庄、志向远大、专长精熟、发展全面、成就卓越的人来讲,我们可认定他为上上之才;而对那此品德恶劣、能力平平、学识粗浅、交际凡泛、目的不纯、行为不端、志向渺小、专长全无、发展没有、成就归零的人来讲,我们可认定他为下流之徒;再对那些具备10项标准中一两条或三四条的人来讲,我们可认定他为平庸之辈,或是一般性人才,对那些已具备10项标准中五六项或七八项的人来讲,我们可认定他为中才,或确定其为上等人才。衡量一个人的全面并定义一个人才的水准,是应有所变动的,因为人本身是无时无刻都在变化与发展之中的,坏的人也可能变好,好的人也可能变坏。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用客观真实的眼光审视人,用全面公正的眼光定义人。观人要由表及里、注重表里如一,识人贵新不贵陈,用人须鉴古察今。以史为镜,明兴衰;以经为镜,通事理;以人为镜,知得失。 衡量一个人是否真的是一个人才和贤良,其方法举不胜举。下面,笔者就庄子和诸葛亮提出的一些观人、识人、用人的方法,再结合本人对观人、识人、用人总结出的一些浅显方法与见识,提出观人、识人、用人26法。特陈述如下,以供圣明的领导参考。

国学大师之识人法

纵观中国历史,善于识人者比比皆是,周文王渭水河畔识得姜太公,吕太公挑选无赖刘邦为婿,曾国藩初会江忠源纵观……诸如此类的典故可谓数不胜数。近日网络疯传中国古代识人之法,“神准”! 早在数千年前,中国古代就有了相关的理论书籍,如《周易》、《易经》等等。除此而外,圣人先贤们还总结出了很多识人方法,如三国时诸葛亮的“观人七经”,刘邵《人物志》中的“九征”、“五常”学说,吕不韦提出的“八观六验”和“六戚四隐”,曾国藩《冰鉴》中关于识人的著述等等。 1、《吕氏春秋》提出的识人六验法: (1)喜。验其节制能力,不得意忘形。 (2)乐。验其癖性爱好,不玩物丧志。 (3)怒。验其控制能力,不失去理智。 (4)惧。验其是否勇于负责,当铮铮好汉。 (5)哀。验其是否悲观失望,怨天尤人。 (6)苦。验其是否有坚韧不拔的气度,能够吃苦耐劳。 以上六法松下幸之助评价甚高。 孟子: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 2、魏人李悝提出识人的五视法: (1)居视其所亲。即考察该人经常和谁在一起。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都黑。从一个人平时所喜欢亲近的人那里,就可以知道他的人品。 (2)富视其所与。即考察该人在生活富裕时将钱花在什么上面。 (3)达视其所举。即考察该人身居高位时,提拔重用的是什么样的人。是任人唯亲还是任人唯贤。 (4)穷视其所不为。即考察该人在身处逆境时的作为。是否会人穷志短,牺牲原则换取利益。 (5)贫视其所不取。即考察该人在贫困境地时的作为,看能否洁身自好,不取不义之财。 3、诸葛亮提出的识人七法: (1)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通过观察该人对一些大是大非问题的态度和观点,了解他的信仰和志向。 (2)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通过和该人展开辩论以观察应变能力。

宁可不识字-不可不识人(18个识人技巧)

宁可不识字-不可不识人(18个识人技巧)

宁可不识字,不可不识人(18个识人技巧) 一、【宁可不识字,不可不识人】 人的品德看言行,人的思想看行为,人的内心看做事,人的心术看眼神,人的知识看谈吐,人的内涵看表现,人的修养看性格,人的能力看业绩,人的身手看对手,人的为人看朋友,人的本质看历史。 二、【孔子:九种鉴别人才的方法】 1、故君子远使之而观忠; 2、近使之而观其敬; 3、烦使之而观其能; 4、卒然问焉而观其知; 5、急与之期而观其信; 6、委之以财而观其仁;

7、告之以危而观其节; 8、醉之以酒而观其测; 9、杂之以处而观其色。 三、【孔子的“三步识人”术】 1、视其所以:即看对方跟什么样的人交往。一个人生活社交圈的状况,是思想境界高低的“标尺”; 2、观其所由:即看对方追求的是怎样的食物,为达到目的,所采用的手段方式如何; 3、察其所安:即看看对方的情感取向,看他“心安”或“情系”何处? 四、【诸葛亮识人7法】 1、问之以是非,以观其志; 2、穷之以辞辩,以观其应变; 3、咨之以计谋,以观其学识; 4、告之以祸难,以观其勇; 5、醉之以酒,以观其性; 6、临之以利,以观其廉; 7、期之以事,以观其信。

五、【战国李悝“识人五法”】 1、居视其所亲:看一个人平常都与谁在一起 2、富视其所与:看一个人如何支配自己的财富 3、达视其所举:处于显赫之时,看他如何选拔部属; 4、窘其所不为:处于困境时,看其操守如何; 5、贫视其所不取:人在贫困潦倒之际也不取不义之财,则可重用,反之,不可重用。 六、【八大识人术】 1、自私的人---没智慧; 2、情绪不好的人---没领导力; 3、没魂的人,对爱与智慧美不绝对崇拜---他没指导思想; 4、没逻辑的人---没组织能力; 5、没自律的人---不会管理; 6、没运营力的人---会错过机会; 7、对未来不敏感的人---只会成功一时; 8、不能引领客户的人---会被客户淘汰。 七、【四大识人术】

曾国藩的做人36字诀

曾国藩的做人36字诀 一、局面做大之法: 曾国藩怎么由一介书生而成为统领群伦的“中兴”名臣?如何把局面越做越大,最后连朝廷都怕他三分? 1、场面做大,才能群雄影从; 2、毛羽不丰,不可以高飞; 3、避人耳目,走为上计; 4、患难与共,才可以赢得人心; 5、局面狭小时,以属下自立门户为大忌; 6、事关成败时,敢于抗上; 7、功不可以一人独享; 8、鼓励下属独立发展; 9、自己立功业与别人立功业; 10、待价而沽,为集团争待遇; 11、荣誉相关,相得益彰; 12、投桃报李,互为所用;

13、集纵人之长,补一己之短; 14、合众人之私,成一人之公; 15、薪火相传,不找掘墓人; 16、多山头时的应对之策 二、广结关系网: 曾国藩说:“结网天下,雀无所逃”,他把结交关系视为“一生成败之所系”,他说提炼的“未发迹时善交人”和“识人于未发迹之时”等,足为后世所效法。 1、见多才能识广; 2、未发迹时善交人; 3、联姻自固,多得贤人帮助; 4、择友为人生第一要义; 5、药食之有,催人向上; 6、一生之成败,关乎朋友之贤否 7、深交之人,宁缺勿滥;

8、择友如同择师; 9、相交不成,勿使为仇; 10、“与人为善,取人为善”; 11、用“六不”主义,对待以怨报德的人; 12、宽能得众, 三、居官不败之道 曾国藩的仕途虽然屡经坎坷,可为什么官越做越大? 1、做官宜公而忘私; 2、息事宁人,委屈做官; 3、人言可畏,省察舆论; 4、居官四败:昏、傲、贪、诈; 5、为官不能凭一己之好恶; 6、久居高位的三大法宝:不参与、没有结局、不胜任; 7、不让快乐的性情妨碍做大事;

道家的智慧

《道家的智慧》的一点小感悟 学号:76 杨琪 一,对上善若水的一点小感悟: 做人如水,你高,我便退去,决不淹没你的优点;做人如水,你低,我便涌来,决不暴露你的缺陷;做人如水,你动,我便随行,决不撇下你的孤单;做人如水,你静,我便长守,决不打扰你的安宁;做人如水,你冷,我便凝固,决不漠视你的寒冷;做人如水,你热,我便沸腾,决不妨碍你的热情。上善若水,从善如流,如水人生,随缘而安。做人如水:能适应任何环境,就像水一样,能包容万物,本身却非常的纯静;做事如山:要踏踏实实的做事,像山一样稳重,像山一样给人以信任!做人像水。水,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一切都是因为它柔美、滋润。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既弘扬水的精神,也道出了一种处世哲学:做人应该像水一样,要有极大的可塑性。因为水性柔而能变形。在海洋中是海洋之形,在江河中是江河之形,在杯盘中是杯盘之形,在瓶罐中是瓶罐之形。做人应该像水一样,至柔之中又有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气度。 二,对无为而治的一点小感悟: 老子说“困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以为难,故终无难矣。”(德经63)。“圣人”遇到事情还认为其中有困难,而善于处理,所以终于没有困难。这是说:要重视困难,事物的发展都有一定的阶段,抓到有利的阶段去做,就容易成功。老子还说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德经64)双事物的成就都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近到远发展起来的。这一定的步骤必须循序渐进,不可躐等。由此可观之,老子的“无为”又不是真正的无所作为,无为是作为治的前提而实现的,无为只是一种行为的作风做法,而最终达到的目的还是“千里之行”之类的宏远目标。 老子的“无为”学说,以“道”(自然法则)和“名”(自然现象)为基础,对待自然和对待人民都要依照自然发展规律。 顺其自然,方能叫做真正的“无为而治”。 三,对齐物论的理解(部分资料引用于百度百科): 齐物论分为:齐彼是,齐是非,齐物我,齐生死 “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凡事凡物都有相对的两面,都以“偶”的形式存在。庄子齐物思想涉及是非,寿夭,成毁,美丑,彼此,物我,身心,大小,利害,安危,生死,有无等对待概念,庄子认为这些对待性的概念都具有相对性,表面性和不真实性,而相对性是相对于比较的方面,角度,标准,时间和地点等等。“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万物莫不大莫不小,从与道同体的至人的观点看,根本不存在所谓此物与彼物的区分,因此更不存在所谓的贵贱之别。但是,作为万物中之一物的人总是以己为贵,以人为贱。正是因为凡事凡物都

曾国藩教你观眼识人

曾国藩教你观眼识人 曾国藩指出,眼神是我们判断人心地的重要依据。古人通过不断的研究和观察,把眼神区别为清与浊两种,清与浊是比较容易区别的,但邪与正却不容易区分,因为邪与正都是托身于清之中的。考察一个人眼神的邪正,要从动静两种状态入手。 眼睛处于安静状态时,目光安详沉稳而有光,宛如晶莹玉亮的明珠,含而不露;处于运动观物状态时,眼中光华生辉,精气闪动,犹如春水之荡清波。或者眼睛处于安静状态时,目光清莹明澄,静若无人;处于运动状态时,锋芒内蕴,精光闪射,犹如飞射而出的箭,直中靶心。以上两种表现,澄澈明亮,一清到底,属神正的状态。 眼睛处于安静状态时,目光像萤火虫的光,一点柔弱却又闪烁不定;处于运动状态时,目光又像流动的水,虽然清澈,但游移不定,没有归宿。以上两种目光,一种属于奸巧和伪善的神情,一种属于奸心内萌的神情。处于安静状态时,眼睛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处于运动状态时,又像受惊吓的鹿,总是惶恐不安的样子。以上两种神态,一是聪明而不行正道的表现,一是深谋内藏、又怕别人窥探的表现。前一组神情多是品德欠高尚、行为欠端正的表现,后一组神情多是奸心内萌、深藏不露的表现。这两种状态都属于奸邪神情,由于

二者都混迹在清莹之中,因此必须仔细、正确地区分。按照曾国藩的经验,一个愚笨的人,在不断的训练中,如果大脑升华了,人也聪明起来了,眼神也会由浊而清。也许曾国藩本人就是一个由浊到清的人。 曾国藩7岁时,他父亲因多次童试未果。愤而设立私塾,起名叫“利见斋”,曾国藩就开始随他读书,前后共八年。他父亲自信心连遭重创,因此自卑,自认天分有限,教书的秘诀就是不厌其烦,重复是记忆之母。父子俩同睡一床,同行一路,时时不忘考曾国藩功课。他常自我解嘲地说,“因为我自己笨,所以教起你们这些笨弟子来,一点也不感到厌烦。” 曾国藩并不聪明(至少在童年时没有表现出聪明),才思也欠敏捷。一天,他与妹妹随父亲外出,一路上学习作对联。父亲随景出上联“狗尾草”,妹妹立刻接口说出“凤冠花”,父亲点头说:“也还工整。”曾国藩却答不上来。过一座桥时,父亲又命上联:“观风桥。”兄妹俩都未对出佳联。一天,曾国藩跑去对父亲说:“对‘听月楼’。”父亲一时间竟没想过来,继而点头赞许他的倔强。并说他的这种性格深受母亲的影响。他自己也讲道:“吾兄弟皆秉母德居多,其好处亦正在倔强。”“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19岁时,他与弟弟曾国潢去衡阳,师从汪觉庵。弟弟聪明伶俐,深得汪觉庵的欢心,常受夸奖,而曾国藩却默不好言,

李悝提出了识人五法

识人五法 战国时期的李悝提出了―识人五法‖。即: 第一,居视其所亲。看一个人平常都与谁在一起:如与贤人亲,则可重用,若与小人为伍,就要当心; 第二,富视其所与。看一个人如何支配自己的财富:如只满足自己的私欲,贪图享乐,则不能重用,如接济穷人,或培植有为之士,则可重用; 第三,达视其所举。一个人处于显赫之时,就要看他如何选拔部属:若任人为贤,则是良士真人,反之,则不可重用; 第四,窘其所不为。当一个人处于困境时,就要看其操守如何;若不做苟且之事,不出卖良心,则可重用,反之,则不可用; 第五,贫视其所不取。人在贫困潦倒之际也不取不义之财,则可重用,反之,不可重用。 (魏文候请老臣李悝为他挑选的两位宰相候选人提出裁决意见,李悝说:宰相是君主的主要助手,应由魏文候自已而不是别人酌定。李悝提出了五种意见供魏文候参考) 李悝(前455-前395)战国初期魏国著名政治家、法学家,也作李克。李悝为魏文侯到武侯时人,曾受业于子夏弟子曾申门下,作过中山相和上地守。司马迁说:―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强君。‖班固称李悝―富国强兵‖。这些记载都表明,文侯时魏能走上富强之路,李悝曾作出很大贡献。李悝是魏国丞相。 —–谋断广角—– 李克识人:多方明察而断 领导者明断,起源于明察,而且一定要多方明察。只有这样,才能在了解全面信息的基础上,分析与综合,判断而决断。 战国时期,晋国被韩、赵、魏一分为三,同时被软弱的周王朝正式确认为诸侯。三国之中,只有魏文侯最有名声,广纳贤才,励精图治,一时成为强国,连西面强大的秦国都惧怕魏国三分。 《史记》中记载一段故事,是说魏文侯想找一个贤能的人来当宰相。当时有两个候选人,一个是魏成子,一个是翟璜。这两个人都很有才干。魏文侯不知道应该如何取舍,就去请教他的一位大将李克。 李克列举了五条评判领导人(特别是作为一国宰相这样的主要领导人)的标准,供魏文侯作参考。结果魏文侯根据李克所提供的识人标准,录用了魏成子作宰相。 李克的评判领导人的5条标准是:

道家智慧与美妙人生

道家智慧与美妙人生 王晨阳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国学体系架构:诸子百家一共十二家,道家最早,伏羲月7000-9000年。比儒家早3000年。 诸子百家最核心的是道家,封建社会高层领导人讲究内修黄老,外示儒术。鲁迅说:“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由此读史,很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学习国学,必须学习国术,不练功很多东西就不能理解。什么是气、什么是道,什么是一心不乱。 道教是研究怎么活得长,活得好,给活人准备的;佛教是研究怎么让人死得好,死的安详,是为死人准备的。 正统道教智慧:玄妙之学和经济之才。 主要目标:长生、久视、建功、避祸、善终——完美人生。 功遂身退,天之道。别人的评价,自身的感觉。 代表人物:罗洪(好利来);里维斯(牛仔裤) 姜子牙、范蠡、张良、陈平、诸葛亮、李泌 道家“无为”与美妙人生:不造作动因循谓“无为”;不先物而为谓“无为”;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连山易、归藏易

道家“水”德与美妙人生:顺势、善时、俭、信、仁、渊、清、曲、善止(学会什么时候停下来)。 小劳术:双掌排山 道家之“谦”与美妙人生(十五卦,吉)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显故彰。 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 喜怒偏执是一病;以智轻人是一病;以力胜人是一病;语欲胜人是一病;以直伤人是一病;以功自矜是一病;喜说人过是一病;施恩望报是一病;败人成功是一病;追念旧恶是一病;好自掩饰是一病;多憎少爱是一病;无施责人是一病;当权任性是一病;笑愚痴人是一病;强夺人物是一病;唱祸道非是一病;轻口喜言是一病;以德自显是一病。 行宽心和是一药;起居有度是一药;动静有致是一药;教化愚顽是一药;开导迷误是一药;常行方便是一药;言语谦逊是一药;受辱能忍是一药;见贤内省是一药;不自夸彰是一药;与多取少是一药;位高下士是一药;不掩人功是一药;对人恭肃是一药;心平气和是一药;听教服善是一药;不评论人是一药;愤怒能耐是一药;不尚争斗是一药;节俭守中是一药。 多言为涉世第一病;多智为立心第一病;多费为持家第一病。

曾国藩识人用人智慧对企业人事管理工作的启示

曾国藩识人用人智慧对企业人事管理工作的启示曾国藩的识人用人之道在于重视人才的道德品行,以“广收、慎用、勤教、 严绳”形式最大化发挥每个人才的优点,做到人尽其才。曾国藩识人用人智慧对今天企业人事管理工作的启示主要是: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健全选人用人机制;充分发挥人才培养教育机制。 标签:曾国藩;识人用人智慧;企业人事管理;启示 晚清重臣曾国藩(1811—1872年),湖南湘乡人,自道光二十年初(1838)會试中名列三甲,由从七品的翰林院检讨迁为兼属五部的侍郎,位居晚清“中兴名臣”之首。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之后,曾国藩以用人三策向咸丰皇帝进言,认为“今日急务,首在用人”,又推荐李棠阶、吴廷栋、王庆云、严正基、江忠源五人,咸丰帝心服而纳谏,并对其加以褒奖。 比起他平定太平天国之乱,更为人所熟知的是他选人用人的本领,曾国藩一生举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四十多人,这在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曾国藩的成功和他善于选人用人密切相关,他的部下人才济济,助推他事业的成功。曾国藩的选人用人思想对当今人事部门具有积极借鉴作用。 一、曾国藩识人用人智慧的体现 1、德才兼备的识人选人思想 (1)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品德比才能更为重要,他在选拔任命人才时始终把道德操守放在首位,他认为如果人的品德有问题,无论其才华有多么的出众都不会有长久的发展和伟大的建树,正所谓“才德不可兼得以德重,好利之人不能用”。曾国藩自身也有着自虐般的自律,严于律己、生活简朴,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为他赢得所有人的尊重。曾国藩的选人用人之道即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并进行不断的磨炼和培养,调动和激发人才的潜力,将个人的优点尽可能地发挥出来,充分利用人才的优势和长处,做到人尽其才。在曾国藩的眼里,德、才、学、识这四个方面,排列的顺序是德、识、学、才。他对于那些投机取巧、官僚习气重、不切实际之人不予使用,二是重用能够吃苦耐劳、踏实肯干之人,在此观念的主导下,在曾国藩的麾下实现了“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 (2)终身学习,立志有恒。曾国藩出身平凡、才智中等,正是这种平凡人蜕变的过程,才对大多数人都有借鉴意义。他并非天才式的人物,他的成功,是逐步克服自身弱点的过程,是从理想主义到实干家的蜕变。有人说曾国藩的成就不是取决其兵法,而是取决于他的学识,他在德才兼备的基础上,于人于己都要求立志有恒,从自身做起做到终身学习。 梁启超对曾国藩是这样评价的:“并时诸贤中最称钝拙,其一生得力在立志,

道家智慧的学习心得

中国哲学智慧学习心得:对道家的认识 吴奇 西哲课上我们就曾被“残酷”的告知:没有认真阅读过哲学的著作就不要说自己学过哲 学,只能说暂且听过哲学课而已。扪心自问,哲学方面的书籍我确实涉猎得少,少到 除了那本编得不算好的课本外就很难想到第二本了。所以,我这个听过中国哲学课的 人也就只能浅谈一下认识了。我打算说一下道家。 过去,一说起道家,脑海里浮现出的就是青城山那帮会算命的道士,或者就是武当山上 那一票靠教授慕名而来的外国人太极拳赚钱的“真人”。初尝中国哲学智慧之后才发现以上 说的那一套其实和哲学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翻开之前上课的笔记,凌乱的字里行间里我发现一个大大的“道”字,看得出我 当时写这个字的时候还是很有激情的,大概是被课堂氛围所感染了。道家说的道即是 无,是宇宙万物的根本,之所以说道即是无,是因为再也找不到一个东西和宇宙相对 立了,没有参照物的存在当然也就很难证明其本身为何物。这是我认为道家理论体系 里面最难被人所了解的地方 (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有没有真正领会其中的深意)。 说到这里,我突然又想到另外一件事。记得当年理论物理学的泰斗霍金在其著作《时间 简史》里面也曾有类似的表述。大概意思是这样的,为什么我们不能准确地描述宇宙? 为何我们无法精细的预测宇宙的走向而只能看到一个很混沌的状态?那是因为我们无 法找到一组 完整的公式来描述宇宙的初状态(宇宙的开端)。这好像很奇怪,怎么就不可以呢?那是因为宇宙的开端就是一个质量无限大的点,在此之前,没有时间的概念,因而今天我们所 秉承的那一套经典物理学和量子物理学的东西就都不适用了,毕竟过去的一切公式定 理都是建立在“时间”概念基础之上的。没有时间概念,自然科学体系也就土崩瓦解 了。所以说:道即是无。这和道家的理论核心不谋而合。虽然说用自然科学的思想来 揣度哲学的意境得出的结论就不纯粹了,会显得很低级,不过,对于一个理科生而言, 这样总能找到一点儿心理慰藉。 时常无聊的时候也可以借此聊以自慰道:原来我离哲学也挺近的嘛。 继续翻笔记,,道家的另一个主张是无为而治。因而不知从何时起,道家思想家在我眼 中也就变成一群不思进取的人了,总觉得这种主张有些消极。而后课堂上的学习纠正 了我这一看法。这里的无为而治其实是无先为,指的是不要干扰民众的生活,就像现 在提倡政府应该做服务型政府一样。况且春秋时期的统治者大都是一些无能之辈,让 他们有所作为必定就免不了百姓受罪,所以,在这个层面上来说,道家提倡无为而治 就很有现实意义了。 接下来说一下这学期上中国哲学智慧课的感受。始终觉得中国哲学不像西方哲学 那么纯粹,不是单纯的追求终极认知,其中的功利色彩多了些。在另一方面,这又正 好印证了中国人的普遍特点—外圆内方。内心始终有自己的操守,但外在却能很好地 适应这个社会。刚好回避了哲学是高贵的清醒的痛苦这一命题。所以,当个中国人其 实挺幸福的。 好像还想说点儿什么,哎,还是不说了吧,毕竟道可道,非常道嘛。 (我的搜狗输入法完全没有哲学气味,很多哲学上的名词都找不到,短短的一篇文章打 了半天,不过终于还是写完了。。。。。。)篇二:从道家经典中感悟人生智慧从道家经典中感悟人生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人生智慧的关注与思考。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儒、道思想对中国人的生存方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提到儒家、道家,人们往往就会用积极 与消极,入世与出世来进行抽象的评价,那其实是大大的误解,林语堂先生说得好,“其实我 们每个人都一半是儒家主义者,一半是道家主义者。”

用人之先在于识人

用人之先,在于识人 古人云:为治以知人为先。即是指治理国家以了解、识别人为最首要的事情。可以说非知人不能善其任,非善任不能谓之知。这很富有哲理的良言告诉世人,不了解人就能不很好地使用人。没有很好地使用人就是因为没有了解人。所以,得人之道,在于识人。只有知人才能善任,因为对一个人了解越深刻,使用起来就越得当。历来人们者认为,帝王之德,莫大于知人。也就是说,帝王的作用,没有比识别人才更重要的了。如果一个国君,有贤不知,知而不用,用而不任,这是一个国家三种不祥之兆的表现。所以,作为一个明君,最在的隐患就在于不能知道和识别人才。若不能识人,势必不能用人。一旦知道和识别到了人才,如果不及时推荐和提拔使用,则为失才的表现;同样,一旦了解和识别的人既缺德又缺才,如果不及时从其责任的位置上撤职和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罢免,仍将其使用,这必然是国家之祸,使人民受害,后患将是无穷的。正因为古今中外的有识之士对识人重要看得非常之清楚,所以都产生了共识:要想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可以不识字,但不能不识人。总之,国之兴亡,务在得人,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何世无才,患在不识。不能识人,害霸也;知而不能用,害霸也;用而不能信,害霸也。这是识人学的第一要义。 可以不识字,不可不识人 "得人者兴,失人者亡",自古以来是人们共识的一条真理。从识字与

识人的重要性 相比较而言,我们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可以不识字,但不能不识人。人不易知,知人不易。 天下所须者才,而才诚难知也。普天下所需要的是人才,而人才确实太难了解、识别了。可以说,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但我们不能因为识人难,就不识天下才了。世上岂无千里马,人间难得几方皋。如果我们对社会存在的贤者不识,那就是国不祥之兆了。因为治国需要贤才。而平凡的人,难以发现杰出的人才。"唯知贤,唯圣知圣,凡人安能知凡人邪?正因为只有贤德的人才能了解贤德的人,圣明的人才能了圣明的人,平庸之贤怎么能够了解杰出失物呢?所以,对于识人者来说,要识贤,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自己的综合分析能力,才能为国家需要提供所需要的贤才。 知贤不用,国不祥 自古以来,人们都知道,知贤不易。然而知贤却不用贤,这实在是人才的在大浪费,是国家的一种不祥之兆。 古人说:"天下之政,非贤不理;天下之业,非贤不成。"也就是说,国家大政,没有贤才就得不到治理;天下大事,没有贤才就不能成功。说明治理国家要任用贤才。我们讲识贤也正是为了举贤。常言道:"为国入宝,不如能献贤。"这就是说,给国家送宝物,不如去推荐贤才。其实,贤才,就是国之宝也。换言之,"国之宝器,其在得贤。"我们"以贤为宝,不以珠玉为宝",即说明人才是国家的珍宝,其价值

百家讲坛讲稿文字材料:曾国藩家训(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

百家讲坛:曾国藩家训(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主讲人简介: 郦波,1972年4月17日出生,祖籍江苏省丹阳市。中共党员。现任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专业博士,汉语言文学博士后。2007年出现在江苏城市频道《万家灯火》节目,开创了该节目收视率的第二新高。2009年10月初,他已在《百家讲坛》主讲《大明名臣:风雨张居正》、《大明名臣:抗倭英雄戚继光》、《大明名臣:于谦》和《大明名臣:海瑞》。 为官要学曾国藩专题讲座(洱吧下载网提供) 国学堂:曾国藩克已修心智慧(梁冬、栗强解读曾国藩修身十二法) 百家讲坛: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MP4视频点播下载 百家讲坛: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MP3点播下载 《曾国藩家书》里的教育智慧(郦波) 历史人物传记:曾国藩传 晚清名臣曾国藩:治世与自省(陈仲丹) 晚清两江名臣之——曾国藩:在道德与事功中挪移(陈仲丹) 城市传奇:不近人情曾国藩(牛贯杰) 曾国藩成功之道的现代启示(隋丽娟) 曾国藩与传统文化(唐浩明) 影响中国百年的师徒:曾国藩、李鸿章(唐浩明) 曾国藩的识人用人之道(唐浩明) 向曾国藩学用人(唐浩明) 抗倭英雄戚继光 从农家子弟到封侯拜相——曾国藩评说(唐浩明) 曾国藩全集中的修齐治平理想(唐浩明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演讲视频) 论道:评点曾国藩(唐浩明) 城市传奇:曾经愤青曾国藩(牛贯杰)

曾国藩成功之道的现代启示(隋丽娟) 晚清名臣曾国藩:治世与自省(陈仲丹) 曾国藩的“官道”之变(董丛林) 曾国藩:《讨粤匪檄》与湘军出战后的胜负顺逆(董丛林) 曾国藩:编练湘军——湘系势力崛起的奠基(董丛林) 曾国藩的科举历程与京官生涯(董丛林) 曾国藩的家世概况(董丛林) 近代文学史:曾国藩与“桐城中兴”(王飚) 曾国藩与湘淮派系(董丛林) 清代后期人物:曾国藩——“旧教育之特产人物”(杨东梁) 凤凰大视野:近人曾国藩(梁文道) 曾国藩与晚清文化(史革新) 马骏谈晚清军事变革(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 晚清重臣曾国藩(隋丽娟、今波讲述)|文化中国 谭伯牛说湘军传奇--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彭玉麟|湖湘讲堂 曾国藩和他的同时代人(王澧华)|湖湘讲堂 唐浩明评点晚清重臣、中兴名臣曾国藩|湖湘讲堂 百家讲坛:曾国藩家训(一)《谁来拯救笨小孩》 (曾国藩是晚清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近百年来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褒贬不一。但是无论是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对他所撰写的《曾国藩家书》推崇备至。时至今日,民间还流传着“为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说法,可见《曾国藩家书》不仅仅是一部记录平淡家常的书信集,还是一部蕴含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人生智慧书。在当今社会,教子成才一直是困扰天下父母的最大难题,很多孩子因为成绩不好就会被贴上“笨小孩”的标签。就连一百多年前的曾国藩,小时候也被看作是不会读书的“笨小孩”。) 公元1825年,一个腊月里头数九寒天的夜晚,在湖南湘乡的一户人家的一个屋子里,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