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三秦饮食文化探究

三秦饮食文化探究

三秦饮食文化探究
三秦饮食文化探究

三秦饮食文化探究

摘要:饮食是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它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而且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三秦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在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和文化传统下孕育,具有非常的内涵和外延。本文将介绍三秦饮食文化的发展概况,熟悉三秦关中、陕南、陕北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特色,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三秦饮食文化。

关键字:三秦

饮食文化

地域特色

前言:陕西位于中国的中部,古代被称为中原腹地,分数长江和黄河两大水系,有关中北山和秦岭分隔为三大自然区域,横跨三个气候带,形成了肥沃的平原,物产丰富,地灵人杰,素有鱼米水乡的美誉。陕西的饮食文化,传承精辟的亨饪技艺,给中国的饮食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三秦饮食文化的发展

(一)先秦时期饮食文化

先秦时期,三秦饮食文化发展到第一个高峰,早在三千多年前,周王朝宫廷中就已经出现“西周八珍”和各种名目繁多的筵席、宴会,如“游猎宴、庆功宴、朝会宴、大射礼宴、乡饮酒宴、宾之初宴等。其用料广泛,选料严格,讲究刀工,注重火候,使用多种调料和烹饪技法。形成了鲜、香、酸、辣、甜等多种单一、复合味型俱全的风味特色。周朝时“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路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侯官有积”《周礼·地官·遗(人》。烹饪机构的严密组织和科学分工、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医同源的药膳食疗、)筵席的聚餐格式化、进食礼仪、歌舞伴食、营养饮食的研究与制作等,都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表明中国饮食文化已经形成完整的体系。根据周原遗址考古证明,“三千年前周人食肉多多” 。

1

(二)秦汉时期的饮食文化

秦汉时期,三秦饮食文化发展到第二个高峰。由秦相吕不韦主编的《吕氏春秋·本味》全面总结了先秦时期的烹饪成就,从选料、加工到调味、火候等对烹饪做了系统而科学的论述,一直指导着中国烹饪的实践,其中许多观点直到现在还是非常科学的。例如,“夫三群之虫,水居者腥,肉玃者臊,草食者膻,臭恶犹美皆有所以。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智不能喻”(《吕氏春秋·本味》)。在谈到调和味道时,“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浓,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

淡而不薄,肥而不糇”。在凤翔县姚家岗秦国雍城宫殿群发现的“凌阴”遗址是储冰用的冰窖,冬天将冰储藏于窖内,供夏季消暑降温、防止食品腐烂之用。根据体积计算,此窖就可藏冰块一百九多立方米。两汉时,宫廷内经常举办盛大宴会。著名学者翦伯赞在考证秦汉史时指出,“当宴请宫廷群臣之时,则庭实千品,旨酒万钟,班玉觞,御以嘉珍,飨以太牢。管弦钟鼓,异音齐鸣,九功八佾,同时并舞”就是民间乡饮酒和结婚宴席。《盐铁论·散不足》中记述了“今民间酒食,肴旅重叠,燔炙满案,臑鳖脍鲤,麑卵鹑鷃橙枸,鲐鳢醢醯,众物杂味”。此时已引进了“胡食”。《续汉书》曰“灵帝好胡服胡饭,京师贵戚皆竟为之”。《物原·食原第十》中记有“汉高祖作汉饼,金日殚作胡饼。”红案、白案、炉灶有了明确的分工,各司其职。《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述了掌管帝王、后妃饮食生活和宫廷内的一般膳食,在少府中设有太官令、汤官令、胞人长。他们的责任分工是:太官令主膳食,汤官令主饼饵,导官令主粮食,胞人长主宰割。《翰林志》记

载:“汉制,尚书郎主作文起草……汤官供饼饵。”三原县高渠乡的汤官村,就是因为在西汉时除了一名管理宫廷饮食的官员而得名。秦汉时在烹调方面也有所发展,如《盐铁论》中记载的膳食就有十多种。博望侯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中西方的饮食文化交流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由西域引进的胡瓜、西瓜、黄瓜、胡萝卜、胡豆、胡葱、胡椒、菠菜、胡桃等也首先在关中试种成功,进一步丰富了饮食原料。中国的饮食文化和烹饪技术也迅速向国外传播,促进了各国人民友好往来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三)隋唐至清末饮食文化

2

隋唐时期,三秦饮食文化发展到第三个高峰。那是的京城长安几经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不但茶楼酒肆鳞次栉比,而且经营规模很大,以至于“三、五百人之撰”可以“立办”(《国史补)。烹饪原料已是“水陆罗八珍”(白居易:《清肥》),美馔佳肴不胜枚举,仅韦巨源一席“烧尾宴”就有名菜、美点五十八款。“诗圣”曰:“三月三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杜甫《丽人行》的描绘,反映了当时的宫廷膳食和餐具十分精美。他还对一次家宴做了这样的高度赞美:“长安冬菹酸且绿,金城土酥静如练。兼求富豪且割鲜,密沽斗酒谐终宴。”(杜甫:《病后过王倚饮赠歌》)画家、诗人王维绘制的著名《辋

川图》,被一位女僧人创制成花色冷拼,能够用腊肉、炖肉、肉脯、肉茸、酱瓜、蔬菜等原料,用二十个盘子组合拼制出的精美的“辋川小样”,在京城曾轰动一时。“诗仙”李白在《少年行》中又吟道:“清歌弦古曲,美酒沽新丰。快意且为乐,列宴坐群公.”李白在《少年行》中又吟道:“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在宴会上不但有热菜、面点、丰盛,而且还有“冷饮”。例如,唐玄宗起凉殿,拾遗陈知节上疏极谏,时暑毒方甚,上在凉殿……赐“冰屑麻节饮”。《唐六典》中还有“凡朝会宴飨,九品以上并供膳食。并注明夏月加冷淘粉粥”。当时已经有了“槐叶冷淘”等冷食。此时的药膳、食养、食疗理论更加系统化,主要著作有名医孙思貌的《千金食治》、三原县尉陈藏器的《本草拾遗》等。晚唐以后由于战争频繁,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渐次南移;元、明、清三代均定都北京,陕西和西安的政治地位已不如过去。但作为一方重镇,豪绅富贵仍聚于此。三秦饮食文化也随之缓慢的发展着。

(四)近现代时期饮食文化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三秦大地经济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饮食业也更加繁荣。抗日战争时期,陕西饮食文化发展到第四个高峰。京、津、鲁、豫、晋、川、湘、粤、鄂、淮扬、苏锡以及西餐等菜系的餐馆纷纷进入西安、咸阳、宝鸡、汉中等地。尤其是西安,仅大中型饭店、餐馆就达一百多家,使三秦菜肴得以注入新鲜血液,继承和发扬周、秦、汉、唐的炒、炖、酿、烤、烩、蒸、煮、扒、塌、

3

涮、煎、爆等烹饪技法,形成了技术全面、质感丰富、味型多、适应面广的独特风格。

二、三秦饮食文化的地域特色

(一)关中饮食文化的地域特色

关中饮食文化是以西安市为中心,包括咸阳、宝鸡、三原、铜川、渭南、大荔、杨凌在内的关中道饮食及风土人情、民风民俗,是三秦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关中是陕西省政治、经济、文化、商业中心,曾有十三个封建王朝建都于此,全国各地的山珍海味、农副特产作为贡品源源输入,历来饮食业发达,烹饪原料应有尽有,山珍海味、禽畜水产无所不用;名厨云集,美食荟萃。关中菜肴制作擅长炒、炖、煨、烩、炝、酿、蒸。关中饮食文化属于粟文化地带,是组成历史悠久,光辉灿烂的黄河中有文化的最主要的一部分。因境内有泾、渭两条河流,故也

有人称其为“泾渭文化”,是陕西饮食民俗文化的代表。群众最喜欢麦面、小米,口味偏爱酸辣,旧事农家几乎家家都会做醋。对关中人来说,“一天不吃面

就像没吃饭”。女孩从小就学擀面。陕西不只有“面条像裤带”那种又长又宽的面,也有“薄如纸,细如线,下到锅里莲花转,挑在筷上面不断,吸溜吸溜一大碗的”精细面。这种面条即使不调味,吃起来也是香的。关中面食不下几十种。小米米饭(稠粥)则是关中人冬天的美食,后来大多改为稠玉米糁了。日常饮食以面食为主,往往面菜合一,肉、蛋为辅。关中由于历史也是回民聚集区,清真饮食在民间影响甚大。关中饮食是陕西饮食的代表,在取料上以猪肉、羊肉为主,具有料重味浓、香肥酥烂的特点,而取料单一、滋味醇正有事陕菜的独特风格。注明的关中菜点有“葫芦鸡”、“鸡米海参”、“清汁蝴蝶鱼”、“温拌腰丝”、“桃仁口磨汆双脆”、“奶汤锅子鱼”、“烤羊腿”、“酿金钱发菜”、“肉夹馍”、“米面皮”、“水煎包子”、“酥油饼”、“灌汤包子”、“大肉锅贴”、“泡馍、煮馍”系列小吃及宴席等。

(二)陕北饮食文化的地域特色

陕北饮食文化是包括榆林、延安、绥德、黄陵在内的饮食文化范围,是三秦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陕北东隔黄河和山西相望,西和甘肃、宁夏接壤,北

4

与内蒙古毗邻,南与关中链接,地域广阔,包括榆林、延安两个地区,属草原文化过渡带,菜肴带有满蒙风味。烹饪原料以禽,畜为主,特别是羊馔,几乎家家善烹,擅长炒、炖、烧、烤、炸、煮、烩,以鲜香、酥烂为特色。秦汉时期为陕北的鼎盛时期,《史记·货殖列传》云:其地“西有关中之利,北有戎狄之畜,畜牧为天下饶”。直到隋唐,这里仍是一个发达的地区。而宋代以后,由于植被破坏,气候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干旱少雨,环境日益恶劣,陕北渐渐变为贫瘠之地。旧时北部地区生活贫困,广大群众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日常饮食以小米、糜谷、豆类为主,代表性的副食是红枣、白菜、南瓜、马铃薯。榆林城民谣所说的“穿得漂,走得快,肚肚装的酸酸菜”就是一个形象的写照。陕北饮食则以滚、烂著称。所谓“滚”,即热可炙口。取料多以肉为主,而以羊肉、猪肉合烹为多。在烹饪方法上采取蒸、烩兼制,肉菜和烹,展现了半农半牧的乡俗文化特色。粗粗细细的陕北民间饮食,其饮食文化自成体系,而且能够纯正地保留下来,粗粮细做就是陕北饮食文化的主流之一。陕北饮食中就有用荞麦面做的剁荞面、凉粉、煎饼,陕北的饮食基本上都是这样精雕细刻做出来的,像热腾腾的油糕、黄灿灿的油馍馍等。它是以粗为基础,以细为结果,以杂为数量,以巧为质量;多以营养为出发点,以壮筋骨为落脚处,先天地吻合了现代营养学的观点,后天地巧夺了现代饮食学的天工。人们返璞归真,专门追寻山野农村日常所食,开发出一种叫作大烩菜“名吃”。洋芋切大块,猪肉大块切,捞一颗缸里发酵的盐酸菜,大把捏碎;先炒然后烩再煮,就成“一锅烩”,这些菜以粗粝为美。陕北著名的菜点有“满汉宴席”、“全羊宴席”、“豆腐宴席”、“饺子宴席”、“金钱海参”、“八仙过海”、“虎头鸡”、“麻辣驴肉”、“手抓羊肉”、“全羊背子”、“羊肉冻豆腐”、“糖醋鱼卷”、“鱼酿子”、“马蹄酥”、“肉菜盒子”、“洋芋杈杈”、“陕北米酒”、“轩辕酒”等。由于水利事业的发展,水产资源丰富,以鱼入馔越来越多。

(三)陕南饮食文化的地域特色

陕南饮食文化是包括汉中、商洛、安康在内的长江流域民俗风情,是三秦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陕南与四川、重庆、湖北、河南等省市接壤,汉江,丹江,嘉陵江纵贯陕南,饮食文化受到川、鄂、豫的一定影响,但又有所不同。陕南山地,亦称秦巴山地,属稻作文化过渡地带,具有鲜明的长江文化的特点:一

5

是爱吃米;二是爱吃酸;三是爱吃肉。越是山区,“爱吃酸”越甚。巴山人有“三天不吃酸,腿杆打闪闪”的俗语。一年四季酸菜不离口。吃大肉是山区人的另一种偏爱。群众有“三天不动荤,说话没精神”、“三天不喝油汤,心里燥得发慌” 的口头禅。初一、十五常常“打牙祭”,山里

的腊肉、熏肉常年皆备。吃肉时,肉块要切得厚而大,大的肉片要担在碗边,这种“过桥肉”每块足有二两重。陕南饮食以汉中为代表,菜味多辛辣,具有辣鲜的特点。汉中,自古为陕南政治、军事、文化、经济中心,地理非常重要,属于亚热带气候,山清水秀,物产丰富,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粮食基地,也是陕西省的二线蔬菜基地。数千年来,汉中菜肴、面点、小吃等,是由民间菜、王府菜、市肆菜、民族菜、引进菜所组成的。这里不但是汉王刘邦开创大汉王朝的发祥地,也曾经是三国时曹魏和蜀汉争夺的战场,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必经之地和后方;同时,还有一些历史文化名人的封地,如博望侯张骞、龙庭侯蔡伦、定远侯班超、武侯诸葛亮和张良的隐居地。一六二七年,明朝在汉中城修建“瑞王府”,落成后,瑞王朱常浩携带家人、御厨前来居住,为显其权势,笼络人心,“常设厨膳,宴请汉中各界名流食之”。宴后还没人分送一包宴席上的食品。御厨的烹饪技艺也随之传播。至今,汉中民间流行的“夹包”就始于此。“夹包”

食品,既有油炸

面食,也有干炸荤、素菜的冷盘,一般是 4 个品种,较隆重的宴席,“夹包”多到8 种。明末清初,经过多年战乱,川、陕两省赤地千里、人烟稀少,朝廷便从湖广等地将人民大量迁往川、陕、这就是有名的“湖广填四川、四川填陕西”。湖、广、川大量移民来汉中后,他们的饮食习惯、烹调技艺,使汉中菜点有增添了新的内容。经济繁荣昌盛和对外交往的发展,更加丰富了汉中的饮食文化。总之,陕南饮食文化有六大特点:第一,历史悠久,几乎与中华饮食文化同步;第二,历史上南北移民对陕南的开发和饮食文化的影响;第三;南北交汇的特殊地域位置,使这里物种兼南北,饮食原料种类繁多,水稻饮食文化与麦粟饮食文化在这里兼种并华;第四,秦巴山区种类丰富的山珍野味的优势;第五,无污染的天然绿色健康食品;第六,这里是天然的“药材宝库,有治病疗疾的众多药膳。这是其他任何地方都无与伦比的。从总体上看,陕西民间日常饮食虽有地区差异,但比较单一。常以主食为主,食菜合一,肉菜为辅。最能体现民间饮食习俗的还是节庆礼仪、婚礼喜庆宴席。

6

这叫“穷过日子,富待客”、“宁穷一冬,不穷一年”。菜肴相对丰盛,而且不论南、北、中,各地都有自己隆重的盛宴。

三、结语

透视三秦大地的饮食文化,它与其他地区的饮食传统一样,饮食文化不是孤立的,其特点的形成、发展、演变,是与地区所处的地理环境、物产等特点、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们的经济生活状况,以及其他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众多因素的发展变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三秦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化内涵丰富,地域特色明显,在三秦民众的生活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深刻地影响了三秦文化的方方面面。三秦民众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饮食文化,留下了非常丰富的饮食文化传统和遗迹。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三秦优秀的饮食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挖掘三秦饮食的文化内涵,增强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大力推动陕西旅游业的发展和繁荣。

7

参考文献:[1]吴国栋.陕西烹饪大典[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 [2]董宪民. 陕西导游新编[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8. [3]聂石樵,李炳海.中国文学史.第一卷,[秦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聂石樵,李炳海.中国文学史.第一卷[M].2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褚斌杰.中国文学史纲要.一,先秦、秦汉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王季生,刘志远.三秦文化[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

8

关中历史文化

1.“关中”一名的由来和区域变迁? 古时,三秦大地关隘忒多,雄踞于古代陕西中部的北萧关、南武关、西散关和东函谷关被称为秦地四大关塞。这些历史名关连接着漫漫交通要道,汇聚于古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京都长安,通往古代中国的四面八方,这四关之中的地域,因群山环抱,四面关隘,而得名关中。 雄踞于关中西北、六盘山下的萧关,其故址位于今宁夏固原东南30里处,早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为抗御匈奴南进,就已设关。 武关坐落在今丹凤县城东约80里的谷涧间。远在春秋时已设置“少习关”,战国时改为“武关”。秦、汉、隋、唐,是京都咸阳、长安南部的雄关要塞即南大门。故关址周匝约3里,板筑土城墙,略呈方形,东西各开以砖石砌券洞门,西门额凿有“三秦要塞”,东门为“武关”二字。关东沿山盘曲,崖悬虚深,狭窄幽长,山环水绕,险阻天成。 武关道是古代长安经蓝田、商州通向南阳邓州、荆襄以至江南的交通要道。由于它在军事上的特殊作用而备受重视 散关也称大散关,为周朝散国之关隘,故名散关。位于秦岭北侧今宝鸡市西南大散岭上。散关汧水、渭水萦流其间,山川之汇,扼南北交通要冲,“北瞰关中,南蔽巴蜀,东达荆襄,西控秦陇”,为秦、蜀往来的咽喉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散关道也称故道或陈仓道,古代中国统一王朝,无论京都定都长安还是开封、北京等地,散关道都是京师连接川、藏、云、贵大西南各省的交通纽带。 函谷关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位于今河南省灵宝市北30里处的王垛村。据史籍载,周武王伐殷,出函谷大会诸侯于孟津,即设专门管理函谷关塞的职官。函谷关因关在峡谷,深险如函而得名。它西接衡岭,东临绝涧,北濒黄河,南依秦岭,号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要道。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 潼关,建关最晚却为四关之首。东汉以前并未设置关城,东汉末,曹操为防御关西兵乱,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始设潼关,并同时废弃函谷关。 关中之名,始于战国。 秦汉以后,由于四方关隘均设官吏把守管理,凡行人车马过关,都要检验过所凭证,使关中久治平安,稳如泰山,多次避免关外的烽火战乱。被史家称为“金城千里”“四塞之国”。由于这里一马平川、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渭、泾、沣、涝、矞(加三点水,请拼字)、滈、浐和灞等八水纵横关中,在中国最早的被史家称为“天府之国”,比“成都平原”获此称谓早了半个多世纪。从西周起,关中就成了帝王建都的风水宝地,光地下就埋葬有70多位帝王,先后有13个王朝争着在此建都,历时1100多年。 由于历史的变迁,关中的范围逐渐缩小,不仅萧关和函谷关早已划出今陕西境外,就连武关也不在关中之内,这样,今日之关中,实际仅指潼关和大散关之间的地域了。当然,也随着历史的变迁,时代的发展,现代之关中,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碰撞和变革。 2关中地理环境的特点? 渭河平原(Weihe Plain)又称关中平原(Guanzhong Plain)或渭河盆地,系地堑式构造平原。为区分关东及关西地区,关东地区位于嘉峪关以东地区,关西即嘉峪关以西,故称关中。位于陕西省中部,介于秦岭和渭北北山(老龙山、嵯峨山、药王山、尧山等)之间。西起宝鸡,东至潼关,海拔约325~800米,东西长约300公里。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因在函谷关和大散关之间(一说在函谷关、大散关、武关和萧关之间),古代称“关中”。春秋战国时为秦国故地,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五市及杨凌区。东西长300公里,平均海拔

浅析陕西饮食文化

浅析陕西饮食文化 摘要:从人类诞生以来,饮食的不断发展一直推动着人类进化步伐的前进,人类社会进步同时又促进了饮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川。至今,中国饮食文化已有八千余年历史,古老的饮食文化创造了中国的史前文明,并随着中华民族的繁盛进入了现代营养饮食新阶段。中国饮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是中国文明的瑰宝之一。“民以食为天”,陕西饮食文化历史悠久而又风韵独特,本文将通过对陕西饮食习惯和文化的研究,运用现代营养学的眼光对其进行粗浅地分析,为促进中国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作出贡献。 关键词:美食佳肴陕西八大怪辣子汤面 陕西,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省,盛产小麦,再加上陕西人久而久之形成的踏实本分的性格特质,所以面食成为陕西人的主要饮食。陕西,这个地处中国西部,依托秦岭资源,自古就是风水宝地,这里的饮食文化自然就是中华文明和饮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陕西饮食文化因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等因素影响,大致可分为关中、陕北、陕南3个不同分支流派,其中以关中饮食文化最为著名。被誉为“八百里秦川”的关中,位于陕西省中部,饮食相对较简单,多面食,少蔬菜,故而形成了颇具特色、影响甚大的面食特产,包括西安的牛羊肉泡馍、面皮、肉夹馍、窝窝面等数以千计种类的面食做法和吃法。 俗话说: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地大物博,因此就产生了许多“怪”现象。“陕西八大怪”中的“面条像裤带,锅盔像锅盖,油泼辣子一道菜”就很有特色。众所周知,陕西小吃有着千年绵长历史,且博采各地之精华,兼收民族饮食之风味,挖掘和继承历代小吃之技艺,因而其以品种繁多、风味各异而著称,是中国烹饪文化宝库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品味陕西名小吃,就是品味陕西古老文化。同时,陕西关中回族的饮食民俗文化内容丰富多样,且很有民族特色和地域风韵。经过数千年发展,关中回族饮食形成了以下特点:喜食种类各异的面食,喜食牛羊肉等食物,对甜食有所偏爱,饮食习惯渐渐与关中地区乃至大部分地区汉族相类似。陕西地处中国腹地,横联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里人杰地灵,物产丰富,烹饪历史悠久,饮食风尚特色突出,既有黄土高原般的粗放,又有鱼米之乡者的秀丽。如关中地区著名的石子馍就葆有先民石烹遗风;史载“黄帝作釜甑”“蒸谷为饭、烹谷为粥”,据考证,岐山臊子面就始于西周“余”之礼。陕西烹饪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广,由此可见一斑。这里也创造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多项之最,如中国历史上第一种美味佳肴系列,叫做“八珍”,首创在建都于陕西的西周王朝,至今我们仍以“八珍”作为一切美味佳肴的统称;中国烹饪界公认的厨祖伊尹是陕西合阳人,最早的烹饪理论典籍《吕氏春秋?本味篇》成书于秦王朝,是伊尹与商汤关于烹饪理论与治国方略的谈话;中国最豪华、最奢侈的宴席是唐时的“烧尾宴”;唐朝时,有名气和影响较大的宴席达数十种,如“曲江游宴”等。 陕西人以面食为主食,而面食中又以面条最为有名,面条种类近千种。俗话说,“陕西人生的怪,光吃辣子不吃菜”,就从侧面反映了陕西饮食文化的一个特色——喜吃面条。陕西人吃面几乎就不用菜,在面里泼上点油泼辣子就狼吞虎咽。除此之外,陕西面食还有关中八大怪中的锅盔,蒸饼、烙饼、花馍等面食也较为常见。五代至今的一千多年里,关中人在面食方面下的功夫最大,创造的面食种类最多,如以“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著称的岐

三秦饮食文化探究

三秦饮食文化探究 摘要:饮食是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它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而且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三秦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在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和文化传统下孕育,具有非常的内涵和外延。本文将介绍三秦饮食文化的发展概况,熟悉三秦关中、陕南、陕北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特色,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三秦饮食文化。 关键字:三秦 饮食文化 地域特色 前言:陕西位于中国的中部,古代被称为中原腹地,分数长江和黄河两大水系,有关中北山和秦岭分隔为三大自然区域,横跨三个气候带,形成了肥沃的平原,物产丰富,地灵人杰,素有鱼米水乡的美誉。陕西的饮食文化,传承精辟的亨饪技艺,给中国的饮食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三秦饮食文化的发展 (一)先秦时期饮食文化 先秦时期,三秦饮食文化发展到第一个高峰,早在三千多年前,周王朝宫廷中就已经出现“西周八珍”和各种名目繁多的筵席、宴会,如“游猎宴、庆功宴、朝会宴、大射礼宴、乡饮酒宴、宾之初宴等。其用料广泛,选料严格,讲究刀工,注重火候,使用多种调料和烹饪技法。形成了鲜、香、酸、辣、甜等多种单一、复合味型俱全的风味特色。周朝时“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路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侯官有积”《周礼·地官·遗(人》。烹饪机构的严密组织和科学分工、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医同源的药膳食疗、)筵席的聚餐格式化、进食礼仪、歌舞伴食、营养饮食的研究与制作等,都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表明中国饮食文化已经形成完整的体系。根据周原遗址考古证明,“三千年前周人食肉多多” 。 1 (二)秦汉时期的饮食文化 秦汉时期,三秦饮食文化发展到第二个高峰。由秦相吕不韦主编的《吕氏春秋·本味》全面总结了先秦时期的烹饪成就,从选料、加工到调味、火候等对烹饪做了系统而科学的论述,一直指导着中国烹饪的实践,其中许多观点直到现在还是非常科学的。例如,“夫三群之虫,水居者腥,肉玃者臊,草食者膻,臭恶犹美皆有所以。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智不能喻”(《吕氏春秋·本味》)。在谈到调和味道时,“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浓,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 淡而不薄,肥而不糇”。在凤翔县姚家岗秦国雍城宫殿群发现的“凌阴”遗址是储冰用的冰窖,冬天将冰储藏于窖内,供夏季消暑降温、防止食品腐烂之用。根据体积计算,此窖就可藏冰块一百九多立方米。两汉时,宫廷内经常举办盛大宴会。著名学者翦伯赞在考证秦汉史时指出,“当宴请宫廷群臣之时,则庭实千品,旨酒万钟,班玉觞,御以嘉珍,飨以太牢。管弦钟鼓,异音齐鸣,九功八佾,同时并舞”就是民间乡饮酒和结婚宴席。《盐铁论·散不足》中记述了“今民间酒食,肴旅重叠,燔炙满案,臑鳖脍鲤,麑卵鹑鷃橙枸,鲐鳢醢醯,众物杂味”。此时已引进了“胡食”。《续汉书》曰“灵帝好胡服胡饭,京师贵戚皆竟为之”。《物原·食原第十》中记有“汉高祖作汉饼,金日殚作胡饼。”红案、白案、炉灶有了明确的分工,各司其职。《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述了掌管帝王、后妃饮食生活和宫廷内的一般膳食,在少府中设有太官令、汤官令、胞人长。他们的责任分工是:太官令主膳食,汤官令主饼饵,导官令主粮食,胞人长主宰割。《翰林志》记

陕西关中民俗调查报告一览表区域基本状况

陕西关中民俗调查报告 陕西关中民俗调查报告一览表 一、区域基本状况 二、关中民俗调查 (春节A、关于春节民俗B、乡村春节民俗文化) (一)、春节前的准备 (二)、娱乐民俗活动--静态民俗 (三)、娱乐民俗--动态民俗 (四)、礼仪民俗 (五)、节日生活民俗--饮食民俗 (六)、春节期间的民间观念民俗 (七)、总结 一、区域基本状况。 区域基本状况 人口 秦渡镇丰盛村属于秦渡镇的一部分,包括西丰盛和东丰盛两个,共有260余户,人口1300左右。 环境 自然环境:此地位于关中腹地,气候四季分明,土地肥沃。社会环境:民风民情朴实,家家和睦相处,人人团结友爱,尊老爱幼。 民族构成 本地全是汉族。

宗教信仰 佛教。 主要经济作物 冬小麦、玉米、部分有果树和养殖场等。 二、关中民俗调查 陕西关中地区民风朴实,民俗文化丰厚浓郁。从岁首的春节到年末除夕都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活动。其中以春节期间的民俗文化活动最具有特色,最为显著。以下内容主要介绍一下陕西关中地区的春节期间的民俗活动,了解民风民俗,体味民风民俗,走进生活文化活动大家园。 A、,在全国各地大同小异。陕西关中地区民风古朴,春节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腊月二十三到腊月二十七】陕西乡村腊月二十三即入年关,把过腊月二十三叫“过小年”。农村有些地方叫“祭灶”,即祭主宰吉凶祸福的“灶王爷”,以求温饱。过罢小年,人们便为春节做准备了。一般农家,杀猪宰羊,碾米磨面,做点豆腐,购买蔬菜,吊挂粉条,准备好过年所需的一切食物。腊月二十七到二十九为关中人蒸馍时间。家家户均短几笼子馍馍,要吃到正月十五以后,有“正月十五以前不擀面”的习俗。妇女上街为老人和孩子添置衣裳鞋袜、老年人则购买红纸、年画、冥币、白麻纸等大年礼仪用品。 【腊月二十八到腊月二十九】大年前两天,陕西不论关中、陕南、陕北,还是城市农村,要“扫舍”,城里人叫打扫卫生。家家房前屋后,窑里赛外,连拐角都要打扫得于于净净。窗房上重新糊上白纸,贴上大红窗花。年三十早,家家房户贴对联和门神,屋里挂上年画。年终于来临了。 【大年三十晚】腊月三十夜称“除夕”,也叫“大年三十晚”,是全家团圆的日子。在外地的亲属千里迢迢赶回家与亲友团聚。入夜家家户户明灯高照(有的还在院子、田地坟头燃起运火),燃放爆竹,达旦不眠,谓之守夜(岁)。否则一年都会变做或者不吉利。守岁的主要活动内容是包饺子。在城里全家团坐一起。擀面皮的擀面皮,包馅的包馅,欢声笑语,喜气洋洋。刚结婚的新媳妇和女婿“回门”,蒸20个大礼馍,带4包厚礼(糖、烟、酒、点心)看望父母,当日返回,不在娘家住宿,有“正月不空房”的习俗。过年期间,各乡村都组织起来,敲锣打鼓,演戏唱曲,进行文艺和体育比赛,热闹非凡。 B、乡村春节民俗文化

西安旅游特色食品及景点介绍(完全心血)

西安饭庄、老孙家、德发长、春发生四家老字号 萨拉伯尔、福天烧烤、千家粗粮王 泡馍---老刘家泡馍(北广济街内) 小炒----西羊市中段的“天下第一碗”; 杂羔汤----(建设西路旅馆村内) 烤肉----里木烤肉(麻家十子西50米) 肉夹馍----秦豫肉夹馍(柏树林南口) 孜然炒肉夹馍----(洒金桥十子东南角) 腊牛肉夹馍---- 北梢门红码头老旦隔壁“李老四夹馍”,他家的杂肝汤也不错 水盆大肉----老宋家(柏树林十子西南角) 葫芦头----铁蛋葫芦头(柏树林十子西北角) 蒸碗----(建西街东口向西100米路南) 煎饼----顶顶香煎饼屋(龙首村十子向南50米路西) 酱大骨头---骨头庄(吉祥村十子向东100米路北) 麻辣粉----牵人(粉巷) 火锅----竹园(和平路) 蒜蘸面----绿蚂蚁对面 牛肉面----马虎面(西七路) 腊汁肉揪面片----建设西路西头路南第一家 羊肉面----建设西路西头路南“陕北老二面庄” 高新的老王面

小雁塔门口的羊肉面 建国路的梆梆面 尚勤路的歧山面 长乐路的牛肉拉面 高新路北段“一诺面庄”的秦香面 麻辣鱼----建国路中段路西“安平麻辣鱼” 麻辣烫-----七星椒(周家围墙) 火锅-----小天鹅(南二环) 牛肉面----一分利(鼓楼) 沙锅----穆萨(大皮院) 烤肉----(桥子口往西400米) 炒海瓜子————胖嫂(东新街夜市,最近检查12点以后出摊)米线----玄风桥“红油米线” 马厂子的〔大盘鸡〕 兴庆路东隆的楼下〔今日平价酒楼〕的炒菜不错, 西大街桥梓口车站路南小巷里有一家〔卤汁凉粉〕 大雁塔正面的路东有一家〔肉夹馍〕和〔丸子汤〕 长乐西路轻工东半公里〔秦百年〕火锅--要吃蹄花的 交大北沙坡里有一个,〔九龙海天大酒楼〕(刚开的分店在纬十街西北角),夜 市上有一个〔重庆嫩江鱼〕,小巷里有一家四种麻辣 南二环“川渝人家”的菜也不错。

陕西关中的饮食文化

陕西地处中国腹地,贯连黄河长江两大流域,这里既有黄土高原的粗放,又有鱼米之乡的秀丽,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其餐饮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为底蕴,无声润物,在这块土地上形成了极富特色的“秦食文化”。 历史——厚重典雅博大精深 在春秋战国时代,陕西为秦国治地,故简称“秦”,在此基础上发祥和成长起来的古老而又年轻的饮食风味与历史文化结合称之为“秦食文化”,它以陕西为中心,地理位置可以拓展到整个西北地区。历史上,因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贸易的发展,陕西,尤其是西安,形成众多名胜,内外交流相当频繁,这也带来了陕西膳食饮馔的进步发展。 具有代表性的“秦食文化”菜谱主要由衙门菜、商贾菜、市肆菜、民间菜和清真菜等组成。衙门菜,又称官府菜,历史悠久,典雅厚实,如“带把肘子”、“箸头春”等。商贾菜则以名贵取胜,如“金钱发菜”、“佛手鱼翅”等。市肆菜以西安等重镇中心的名楼、名店的肴馔为主,招徕顾客,竞争激烈,如“明四喜”、“奶汤锅子鱼”、“煨鱿鱼丝”、“烩肉三鲜”等。民间菜经济实惠、富有乡土气息,如“光头肉片”、“肉丝烧茄子”、“葫芦头”等。清真菜历经明清发展,规模初具,如“羊肉泡馍”、“全羊席”,闻名遐迩。 陕西餐饮和饮食文化葆有周、秦、汉、唐等十多个王朝遗风,特色精绝,美不胜收。借历史与古都优势,陕西餐饮博采精华,兼收各民族珍馐风味,集内外之荟萃,挖掘继承历代宫廷之技艺,以品种繁多、花色奇异、民族特色浓厚、地方风味各异、古色古香古韵而著称。 但陕西餐饮业在其前期整体上发展比较缓慢,20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陇海铁路通车和抗战兴起,陕西成为中国的大后方,各地迁移至西安的人口急剧增加,各种风味饮食也先后入驻西安,陕西餐饮业得以兴盛。后来,从上世纪80年代西安逐渐成为旅游胜地,国内外的交往日益频繁与密切,促使陕西的餐饮业一日千里,跨越发展。伴随着“饺子宴”、“小吃宴”、“仿唐宴”、“宫廷宴”等经典餐宴的挖掘面世,还出现了一批符合各地游客需要的创新菜,进一步提高了陕西餐饮的知名度。 现状——争流竞胜异彩纷呈 早在唐代,西安(古称长安)就是全国最大最开放的城市,是全国餐饮和饮食文化的中心。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寄胡麻饼与杨万州》:“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 一诗。其实,诗中的“胡麻饼”就是我们今天吃的芝麻烧饼。 三秦大地烨烨华章,名品饮食千古蕴藏。流传于陕西的各式小吃,不论是宫廷的、民间的,数量庞大,做工精细,深受中外人士的欢迎。陕西人在挖掘、整理、保留这些传统餐饮的同时,又给它增添了新的内涵。如把传统的各式各样的饺子和小吃组成使人眼界大开的饺子宴、小吃宴、仿唐宴、宫廷宴。在这里,人们吃的不仅仅是几碟菜肴,而是在品味文化与传统,感受历史脉络和民族风情。 清真菜在中国的菜系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陕西以牛羊肉泡馍为代表的清真餐饮近年来更是独领风骚,西安的老孙家、同盛祥等,则是闻名遐迩的美食店,成为各地游客的口福之地。 餐饮业是一个多面发光的镜子,打理顺畅,不仅能带来最直接的消费,而且对拉动农业、食品加工业以及解决就业等社会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大力

西安美食文化节项目计划书

2014 年西安美食文化节项目计划书 、尸■、亠 前言 西安,古称“长安”,“京兆”。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居中国古都之首,拥有3000多年的历史背景,人们常用13 朝古都来形容这座城市,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有着“天然历史博物馆” 的美誉。 在这座充满浓郁古代文化气息的城市里,每一条街道的名字背后,都有着它悠久而古老的历史,每一个街名,都见证着这座古城的发展与辉煌的明天。西安作为一个传统与现代并存的国际化魅力大都市,深受世界各地的游客的向往。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很多小吃美食,肉夹馍,凉皮,羊肉泡馍等等,虽不是自成一派的菜系,却也在国内外家喻户晓。一座城市的饮食文化和饮食特色是一个城市的品牌形象之一,也是一种文化的精髓,更是游客欣赏、了解、品味和融入一座城的重要方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西安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通过举办美食与鉴赏相结合的美食文化节,旨在以通过美食节的平台,扩大宣传,打响本地企业的知名度,争取成为国内餐饮界的品牌企业。弘扬和传播西安饮食文化精髓,增强市民及游客对西安餐饮的了解和喜爱,促进西安旅游业、餐饮业的综合发展,致力体现西安饮食的整体风貌。通过丰富多彩的综合活动,满足消费者不同层次的美食需求。 第一部分项目范围计划 一、项目整体介绍 1. 项目名称:西安美食文化节 2. 展品主题:游印象古都,品千年味道 3. 展会特色:具有古都味道的传统展会,包括很多民间工艺和民间味道 4. 项目开始时间:2013年12月1日 5. 展会开展时间:2014年2月7日至2014年2月15日(即正初八至正月十六)上午十点至下午十点 6. 项目结束时间:2014年2月15日 7. 展会地点:省体育场 8. 展会结构A.菜式展览区:特色小吃、特色佳果 B. 美食品尝区:休闲区供游客休闲品尝小吃 C. 文化表演区:观看陕西特色的表演,如剪纸表演、面艺表演等 D. 大众参与区:参与大胃王的的比赛

三秦地域文化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地域文化(本) 分校(工作站) 宝鸡分校陇县教学点 专业行政管理 学号1361001256880 学生姓名胡洋 2014年7 月 摘要:在人文地理学中,按其要素分出人种、民族、人口、社会、政治、文化、聚落、军事等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各文化在其起源、扩散的演变中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及其所形成的文化景观。从总的来说,地理环境是文化发展的舞台,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一些文化的发展。 关键字:文化三秦地域结构自然条件思想 三秦地域文化 一、概述 三秦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秦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表现为文化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对立统一。同样, 三秦文化作为一个整体, 它的内部并非完全一致, 其内容呈现出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对立统一。而三秦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既是文化规律的体现, 又是秦地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的结果。自然条件的作用, 使三秦文化表现为更小的相对独立的区域性, 体现为三大文化地域。 三秦文化之名始于三秦大地, 它是指在三秦大地生长、发展起来的历史区域文化或传统区域文化。不仅包括楚汉相争以后的文化, 还应包括周秦时期甚至先周时期的文化。总之, 凡在三秦大地自古以来发生、发展起来的文化都属三秦文化的范畴。三秦文化内涵极为丰富,不仅包括三秦大地上丰富的历史文物、文化遗存, 而且包括民俗、制度、艺术、宗教、思想、学术、哲学、伦理, 以及深层次的自然观、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等。 二、三秦文化的地域构成 三秦大地地处祖国中部偏东靠北, 位于东经105。29’~111。15’、北纬31。42’~ 39。35’。南北长863公里, 东西宽400公里, 面积约20. 6万平方公里。与蒙、晋、豫、鄂、川、甘、宁等省毗邻。整个地貌以高原为多, 山地次之, 川地平原较少。 在认识地域文化时, 既要重视整体把握, 也要注意微观分析。三秦文化是在秦地地理环境作用下形成的三秦地域文化, 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广义地又可把它相对分为陕北黄土高原文化、关中平原文化和陕南山地文化( 或称陕北文化、关中文化和陕南文化) 。秦地自然环境可分为北部的黄土高原、中部的关中平原和南部的秦巴山地三块不同的区域。在这三块相对隔离的自然区域里发育的文化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它们是陕北文化、关中文化和陕南文化。陕北文化属于黄土高原文化, 是在黄土高原环境中形成并受其影响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来自北方的草原文化的影响, 具有粗犷、豪放和较为开放的特性。关中文化是平原地带的文化, 是典型的农耕文化。关中三面环山, 一面向水, 地形较为封闭; 又土壤肥沃, 气候适宜, 灌溉便利, 农业发达, 因而有周秦汉唐等王朝在这里建都。受其影响, 关中文化早期具有积极开拓进取精神; 然国都迁出关中后, 关中文化受封闭的自然环境的影响和植根于渭河平

2013年中国饮食文化最新论文 (2)-亲自己写的哦

舌尖上的陕西 摘要:中国是文明之国,也是悠久的饮食文化之国。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漫长的文化河流中独树一帜,历史留给我们以宝贵的饮食文化传统。“民以食为天” ,陕西饮食文化历史悠久而又风韵独特,本文将通过对陕西饮食习惯和文化的研究,运用现代营养学的眼光对其进行粗浅地分析,为促进中国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作出贡献。 关键字:陕西八大怪面条美味舌尖 前言:陕西省在我国内陆地区,与蒙古相连,黄河长江两大河 流贯穿其中,形成了肥沃的平原,物产丰富,地灵人杰,素有 鱼米水乡的美誉。陕西的饮食文化,传承精辟的亨饪技艺,给 中国的饮食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正文 一、陕西饮食历史

我的家乡陕西在春秋战国时代为秦国治地,故简称“秦”,在此基础上发祥和成长起来的古老而又年轻的饮食风味与历史文化结 合称之为“秦食文化”。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寄胡麻饼与杨万州》一诗中,对胡麻饼的赞誉。唐代长安驰名的胡麻饼就是今天的芝麻烧饼。陕西饮食文化的历史,犹如一部荡气回肠的历史长卷,翻开这部长卷,每一种看似平常的小吃,都是一篇悠远的陕西人独特的生活画卷。 陕西美食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用最简单的石烹法烹制的石头馍,可谓古风犹存;在唐代有着“槐叶冷淘”这样优雅名字的菠菜面,至今仍是陕西人的家常饭;家喻户晓的臊子面在唐代叫作长命面,是皇亲国戚庆祝寿辰的寿面。最晚出现的柿子饼,算起来也有着400年的历史。 二、陕西饮食特点 陕西居民的饮食习惯基本沿袭着传统的饮食结构, 即以粮 食碳源热能为主体的高谷类饮食类型, 各区虽有不同,但却有 明显的共性特点。陕西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省,盛产小 麦,再加上陕西人久而久之形成的踏实本分的性格特质,所以 面食成为陕西人的主要饮食陕西面食闻名于世,地方风味小吃 更有盛誉。 陕西饮食文化因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等因素影响,大致可分 关中、陕北、陕南 3 个不同分支流派。我的家乡陕南山清水秀,气

西安饮食文化

西安饮食文化的历史及发展状况分析 1104000140 会计学院CGA1101 王玉 一、西安概况: (一)地理位置 西安,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北临渭河,南依秦岭,是陕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9区4县,总面积10108平方公里,人口741余万。 (二)历史 西安古称长安,又曾称西都、西京、大兴城、京兆城、奉元城等,西周、秦、汉、隋、唐等13个王朝先后在这里建都,西安有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120多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久的城市,是与雅典、罗马、开罗齐名的世界著名历史古都。自公元前约11世纪至公元9世纪末,西安曾长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在多数朝代,西安属于郡、府级建制-京兆府(郡)辖区,元代改京兆为安西路,后改奉元路,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废奉元路设西安府,西安即由此而得名。1928年,在西安首次设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安一直为陕西省省会所在地,现属副省级城市。 (三)气候 西安市平原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冷暖干湿四季分明。冬季寒冷、风小、多雾、少雨雪;春季温暖、干燥、多风、气候多变;夏季炎热多雨,伏旱突出,多雷雨大风;秋季凉爽,气温速降,秋淋明显。 (四)民族 西安是一个多民族散杂而居的城市。截至2012年,全市共有民族53个,其中少数民族52个,常住人口9.78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15%。在少数民族中,回族人口最多,有64216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5.28%。高中时我的同桌就是一个回族小伙。 (四)宗教 西安的宗教也丰富多彩。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长安,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 截至2012年,西安有佛寺百余所,僧尼约700人,信教群众约8万人。在中国和东南亚影响深远的八大宗派中,有六个宗派的祖庭在西安市。同时,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也比较发达,全市现有道教宫观27所,道教职业人员约200人,信教群众约5万人。当然,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也存在很多。我的外婆就是一位基督教徒。

陕西十大文化符号

陕西十大文化符号 历时一个月,6000余名读者参与,十余位文化名家把关,58991票,终于选出了咱陕西今天的十大文化符号:兵马俑、大雁塔、黄帝陵、西安城墙、革命圣地延安、秦腔、碑林、秦岭、半坡遗址、羊肉泡馍。由于陕西文化厚重博大,为了尽量减少此次评选留下遗憾,我们在读者建议、专家推荐的基础上,另设立了十大入围文化符号。 兵马俑 无论是影响力、知名度还是“含金量”,兵马俑成为陕西文化符号都当之无愧。有句话叫“没去过兵马俑,就等于没到过中国”,兵马俑和秦始皇陵已经成了国际友人来中国必选的旅游景点,它不仅是陕西的,也是中国的文化符号。 兵马俑修筑时间长达38年,工程浩大、气势宏伟,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最伟大发现,目前是陕西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兵马俑坑的规模宏大,三个坑共约有2万多平方米,坑内共计有陶俑马近八千件,木制战车一百余乘和青铜兵器4 万余件。其中一号坑规模最大,面积12000平方米,有俑马六千余件;二号坑次之,面积是前者的一半,有俑马千余件;三号坑只有500余平方米,内有武士俑68个。根据考古判断,这几座从葬坑象征着始皇生前的宿卫军守卫着陵园,而三座坑是按兵法布阵的,其中三号坑是总指挥部统帅三军。这是世上无与伦比的地下军阵,站在一号坑前最令人感到强烈的震撼:最前面的是前锋,二百一十名武士俑,横列三队,手持弓驽,背负箭囊;后面紧紧跟随的是身穿铠甲的步兵,间杂着驷马战车组成四十路纵队从十几条坑道里涌出;军队左右各有侧翼,末尾又有三列后卫。整个军阵布局严密,酷似待发之势,令人联想到当年始皇帝金戈铁马,横扫六合,所向披糜的声威。兵马俑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不可低估,而兵马俑更是全世界的一个奇迹,他让外国人赞叹,让中国人骄傲! 西安城墙 在哪里还能看到比西安城墙更为完整的古代城防建筑?没有了,陕西仅此一座,中国仅此一座,世界也仅此一座。 明洪武年间,在明太祖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政策指导下,一座大于唐皇城的城垣拔地而起,600多年后,西安城墙最初的防御功能早已成为历史。现在,西安城墙连同它四周近百万平方米的绿化带——环城公园,成为今天西安人休闲娱乐、外地人凭吊历史的文化景区。 秦岭 “试登秦岭望秦川,遥忆青门春可怜”,在众多古代诗歌中,秦岭是出现频率很高的自然景观。同时,秦岭是“界线”。在地理学家眼里,是中国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是长江黄河的分水岭;在动物学家眼里,秦岭将动物区系划分为古北界和东洋界;在气候学家眼里,秦岭是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在文学家眼里,秦岭和黄河并称为中华民族的父亲山、母亲河,被尊为华夏文明的龙脉……秦岭山脉全长1600公里,南北宽数十公里至二三

关学在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及其对关中的影响

关学在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及其对关中的影响 ·关学:关中之学、关中的理学。关中地区在宋代形成的学术派别,是宋明理学中一个重大派别。 ·宋明理学:濂、洛、关、闽四派。 ·关学创始人:张载,世称“横渠先生”(1020-1077),大梁(今河南开封)人。·张载名言: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各个时期关学学派的重要人物: 宋:蓝田三吕(吕大忠、吕大临、吕大钧)、苏昞、范育、李复 金元时期:许衡、杨奂、杨君美、杨恭懿 明:王恕、马理、韩邦奇、冯从吾 清:李二曲、李柏、李因笃 清末民初:李元春、贺瑞麟、刘古愚、于右任 关学著作: 张载《正蒙》(取“蒙以养正”之意,张载说过“养其蒙使正者,圣人之功也”)思想主要内容:

(1)弘扬正学、批判异端 改变了以往汉学注重章句训诂的传统,形成了新的宋学学风。 (2)论太虚,言气本 建构了“太虚即气”的宇宙生成论,“气”是生成万物的基质和动力。 (3)辩一两,论“太和” 提出“一物两体”的说法,即凡事都有其对立面。“太和”是事物运行发展的趋向和法则。 提出“仇必和而解”,认为“斗到底”终将被“和而解”取代。 (4)“民胞物与”的和谐论和天地境界 以《正蒙》中的《西铭》,又名《订顽》篇为代表。 (5)“四为”的博大情怀和人格境界 为人类重建精神价值系统,为民众确立生命的意义,为继承前圣已终端的学术传统,为社会开拓万世太平的基业。 关学的作用及对关中的影响: (1)敦本尚实,不善空谈 蓝田三吕在《吕氏乡约》中提出:“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 冯从吾创办关中书院,制定了《学会约》《士戒》《关中士夫会约》等。 (2)躬行礼教,崇尚气节 薛敬之“尝师事周小泉,每鸡鸣而起,候门开,洒扫设坐,至则跪以请教”。 冯从吾曾抨击万历皇帝“欢饮长夜,倦于窈窕之娱而晏眠终日,不然,朝政

三秦文化之陕南文化风情

三秦文化之陕南文化风情 殷书文 【摘要】作为巴山蜀水之地,陕南以其特别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因素,形成了它特别的陕南韵味。它有别与关中和陕北传统的三秦文化,“秦风楚韵”是它典型的文化特征,其中商洛、安康、汉中便是陕南文化的代表,它们虽同为陕南,却又大不不相同,从而更加增添陕南独特文化的魅力。 【关键词】陕南、文化、地理 陕南简介 史记《项羽本纪》有载“而三分关中,王秦降将以距塞汉王。项王乃立章邯为雍王,王咸阳以西,都废丘。长史欣者,故为栎阳狱掾,尝有德于项梁;都尉董翳者,本劝章邯降楚。故立司马欣为塞王,王咸阳以东至河,都栎阳;立董翳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三位诸侯王都是秦降将,故人们称他们为三秦王。与之相应地,这三诸侯国之地称为三秦,沿袭下来,“三秦”也就成为了陕西的代称。 从地域文化的一致性上考虑,以三秦来代表陕西是不太合适的。陕南北靠秦岭、南倚大巴山,汉江自西向东穿流而过。陕南从西往东依次是汉中、安康、商洛三地。陕南的汉中、安康自然条件方面具有明显的南方地区特征。汉中、安康尤其是汉中,接近四川、重庆,通常采用四川、重庆方言。陕南商洛位于陕西省东南部,有南北过渡的气候条件以及秦楚文化融合的人文特征,商洛北部的方言接近陕西官话,西部、南部各县方言比较多呈现出南北方言荟萃的特点,有“秦风楚韵”之称。 明显地,秦岭以南的汉水谷地,自古至今,其地域文化受楚文化影响较深;陇中和宁南黄土丘陵地区倒是与关中、陕北在民俗文化上表现出了较大的一致性。 那么巴山蜀地这一方水土是如何灌溉这一方人? 陕南韵味 在陕西三大板块的文化底色中,关中以农耕文化的历史延续性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化,与此种文明相辅相成的儒家文化便作为其文化的主要思想基础而形成了重本轻末,重农轻商和以“躬行家教为本”的个性,陕北则以游牧文化的底色杂以江南色泽,形成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共同构成的强悍与粗犷,细腻奔放但不委婉,挑战传统而无传统的剽悍疏狂。而陕南三大板块均以渔猎文化作为其最

陕西饮食文化

陕西的饮食文化 陕西省是公认的文化大省,历史悠久堪比紫禁之巅。陕西省在 我国内陆地区,与蒙古 相连,黄河长江两大河 流贯穿其中,形成了肥 沃的平原,物产丰富, 地灵人杰,素有鱼米水 乡的美誉。陕西的饮食文化,传承精辟的亨饪技艺,给中国的饮食 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你像历史上有名的八珍菜肴系列就创 造于陕西,对古今中国的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饮食被规划整理成一种文化时,曾有过一段辉煌的时期,就是在五代至隋唐时期。这段时期的文化古城地处陕西,深深的接 受了这段时期精深的饮食文化,这个时期里亨饪技术达到了一个发 展顶峰,包含了现在烧蒸炒等等所有的技法,在菜点的风格上更加 注重色味俱全,外形美观, 乘肴的器具也是别具一格, 作为一个整体的宴会是相当 有魅力的,不仅仅是一场味

觉的盛宴了,更是一场视觉享受。还有就是宴席的规模上,古代浓 重的文化气氛深深的影响着饮食文化的发展,像当时倡导尊老敬学 的思想就明确的运用在了饮食文化上。这些辉煌的饮食文化都深刻 影响着文化大省陕西的饮食,带给陕西美味不小的冲击。 陕西美食也分为好几个地区,不同的地方特点不同。尤其是特 色的小吃,数不胜数,美不胜收。凭借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陕西 的小吃博取华夏大地各民族的小吃精华,兼顾每一个地方特色,交 合混杂在一起,汇聚成一道新的美食大杂烩,花色起义,民族味浓厚,夹杂着历史特有的古色古香,光是想一想就忍不住流口水了, 如此繁盛的美味更待何时呢? 另外,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提高,现代化的气息日渐浓重,深 深的传播到每一个省份,亨饪技术日新月异,恒河沙数似的特色菜、传统菜、改良菜都一一涌现,各种风格的晚宴、喜宴、仿唐宴等新 奇古怪的宴请都创制出不同口味的宴会,不仅仅影响当地人民的口味,全国各地的食客都纷纷来到陕西期待一次美美的味觉享受,感 受一下陕西特色小吃的不同。 陕西的饮食文化表现在 陕西的小吃上,讲究精细、

西安的历史演变与文化经济发展

西安的历史演变与文化经济发展西安古称“长安”“京兆”,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当今西安为副省级城市,陕西省省会,中国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亚洲知识技术创新中心,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和黄河流域最大的中心城市,中国大飞机的制造基地,中国中西部地区最大最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西安历史之悠久,其文化经济的发展状况与其历史的演变是息息相关的,下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下它们相互的关系以及相互间的影响。 一.西安一名的由来 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至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隋时,隋文帝杨坚曾被周明帝封为“大兴都公”,因而将新都命名为“大兴城”,长安隋时也被称为“大兴城”。唐朝时,又恢复长安之名。元代,易名为“奉元城”。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取义“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来。 二.十三朝古都——西安 从奴隶制秦于鼎盛的西周,到封建社会达到颠峰状态的唐王朝,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东汉[献帝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1140年之久。自公元前1057年至公元904年,西安曾长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公元前1062年,世居关中盆地的周人把活动中心由盆地西部的周原[今陕西歧山、扶风县一带]移入今西安市西南郊沣河流

域。文王在沣河西岸建立丰京,武王继位后于公元前1057年伐灭商,建立西周王朝,在沣河东岸建都镐京,开创了西安地区长期作为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历史格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安市曾经是陕甘宁边区辖市、西北行政区辖市、中央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从1954年以来,一直为陕西省省会所在地,现属副省级城市,辖九区、四县。1981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把西安确定为世界历史名城。 三.西安名片——人类起源地、中华文明摇篮、黄河文化、丝绸之路西安境内史前文化遗址囊括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等人类社会演进各历史阶段的多种类型,构成人类社会进化世上举世罕见层次清晰的完整系列。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被称“中华民族摇篮”,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也是整个亚洲重要得人类起源地和史前文化中心之一。 中华文明的摇篮在黄河流域,而黄河文明的摇篮是在渭河流域。从神话和传说看,出自中国西部的炎帝和黄帝是公认的最早圣王和“人文初祖”。炎帝、黄帝的族居地和陵墓都在西安地区。经考古发掘证实,西安是华夏古文明最重要、最集中的发源地之一。 距今约6000-7000年前,黄河中下游地区经历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高度发展的仰韶文化时期。距今约4000-5000年前,黄河中下游地区继仰韶文化之后,经历父系氏族公社的龙山文化时期。龙山文化相当于古籍传说的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皇帝时代。历史由混沌步入朦胧。 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往中具有重要的枢纽和中心位置,汉唐两带尤为突出。佛教文化中心魏晋南北朝时,长安与西方各国

陕西关中地域文化

陕西关中的地域文化 陕西简称陕或秦。人们又称陕西为“三秦”,一般是按从陕西地地理特征分为关中、陕北、陕南三个自然区域来理解地。陕西地势特点是南北高,中部低,而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北部是陕北高原,中部是关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地。 关中的农村有很多习俗,也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凳子不坐蹲起来”,就是一俗、一景,也是关中八大怪之一。蹲,按咱陕西方言说的更俗一点,就是圪蹴,就像秦腔戏一样老陕都知道。关中农村人爱圪蹴,爱圪蹴着“晒暖暖”,尤其爱圪蹴着吃饭。 特别是早上,在村子巷口十字老槐树下圪蹴着一堆人吃饭,除非天气实在不好,一般天气时村里的男人们大都会端一个大粗瓷碗,圪蹴在老槐树下边吃边谝闲传,不知啥时起,也不知是谁,把这种吃饭谝闲传的场合称为“老碗会”。能来“老碗会”的一般饭菜水平都差不多,每人一老碗烧的稠糊糊的苞谷榛,有的在苞谷榛上盖一坨子浆水菜,手弯子夹两三个杠子馍或蒸馍,右手捉筷子,边走边吃。也有讲究的人,左手一个老碗,虽然同样是苞谷榛,但浆水菜不盖在苞谷榛上,而是右手除了握着筷子,还端着一个碟子,里面有不多的浆水菜,边上围着几个蒸馍。也有日子过得殷实的用碟子端着毃的蒜再加些腌蒜薹,或者就是一碟油泼辣子加腌蒜薹,到了秋天有人就端着炒绿辣子,但差不多都吃着半揸厚的苞谷面发糕。 不管是一碗端的还是一碗一碟的,来到“老碗会”同样没有坐的,同样得圪蹴着吃饭。先来后到的人以最早圪蹴在此的人为准,自感与其关系近或者资格差不多的,就圪蹴在左右或对面,后来的人来了就补留下的空子,自动地围成一圈。开始围小了,随着来人越来越多,后来的人就不断地往后退着。当然,不管最后这个圈退到多大,最早来的那个人是不用动的。 “老碗会”的主题永远是屋里的婆娘,上学的孩子,后头的猪娃,地里的庄稼,日月的辛劳,社会的趣事,当然打趣逗乐也是一项重要内容。吃着各自碗里的饭,看着人家碗里的,如果比别人的好,就会有一种自豪感,神气活现,觉得娶了个好媳妇,饭比别人差的,自觉

关中

关中 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建立将促进整个区域的产业发展,其文化产业资源是该区域的优势资源,文化产业是带动该经济区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其开发模式的定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化产业能否快速稳定的发展。从资源现状及商业属性的探讨,借鉴其他产业经济区的开发模式,为关中天水经济区产业开发模式提供了参考 建议。 标签:关中天水经济区;文化产业;开发模式 关中地区历史文化悠久,文物资源丰富。国家批准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对于天水、关中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这是国家推进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大举措,对于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增长,推动陕、甘两省乃至整 个西北地区的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 关中天水经济区文化资源现状 关中天水经济区可作为文化产业的资源很丰富,有大量的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关中天水经济区主要覆盖区域在陕西省和甘肃省,故以陕西省和甘肃省的总 体概貌来介绍。 陕西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地域历史文化资源,其蕴含丰富,涉及面非常广泛,有着13个王朝的建都史,文物景点星罗棋布。全省文物景点35750多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8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64处,馆藏文物65万件组,其中国家一级文物3637件组。这些国内其他省市无法相比的、具有绝对优势的珍贵历史文化资源,为陕西的特色文化产品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资 料信息和实物标本。 甘肃省在历史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民俗文化资源等也较为丰富。有野外文物点1133万处,石窟群达23处之多,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26处。在古代历史文化资源方面,甘肃有古文化遗址优势、彩陶文化优势、简牍优势、长城优势、石窟寺优势。甘肃的民间文化兼有农耕文化、游牧文化、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与多民族交流融合的特征。陇东地区是周先祖的故乡,这里的剪纸、皮影、刺绣、道情等民间艺术样式中,保存了丰富的图腾文化 和远古民俗风情。

陕西文化概述

陕西文化概述 陕西在上古时代是华夏“九州”中的“雍州”,历史悠久,早在110万年前,“蓝田猿人”就在灞河两岸生息繁衍;西安城东的半坡遗址,展示着六七千年前母系氏族社会的进步和文明;大约五千年前,华夏始祖炎帝、黄帝带领各自的部落,在陕西北部黄土高原一带开创了中华文明;后稷开启农耕文明,仓吉创造汉字,张骞发轫丝绸之路,司马迁独领传记史书之风骚……无不标志着陕西古代文明的灿烂与辉煌。 以西安为中心的陕西曾经是中国历史上的政治中心。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长达1180年。另外还有刘玄、赤眉、黄巢、李自成4次农民起义在此建立政权。在近代中国革命史上陕西具有重要的位置。1935年,红军长征到达延安,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在这里领导中国革命13个春秋,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陕西历史源远流长,民族文化闻名遐迩。这里是中国古人类和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中华民族历史文明最早走向世界的地方,也是现代中国革命的圣地,为炎黄子孙的生存、繁衍和人类历史文明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文明发祥】陕西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大约在80万年前,蓝田猿人就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开始制造和使用一些原始的工具,采集果实和狩猎鸟兽。1963年发现的“蓝田猿人”,是全国发现的时间最早、最为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化石。约三四万年前,关中地区的原始人类逐步进入氏族公社时期。1953年发现的西安半坡村遗址,就是六七千年前母系氏族公社的一座定居村落。 【农业发祥】陕西是我国农业生产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大约在6000年前,半坡人就在这里从事农业生产,饲养家畜,打猎捕捞,采集果实。当时种植的谷物主要是粟。传说中最早从事耕种稷和麦的人,是陕西关中周人的祖先。到了西周末年,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有了新的发展,并向其他地区传播。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