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西江月阅读答案15篇

西江月阅读答案15篇

西江月阅读答案15篇

西江月阅读答案15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所涉及的内容可能只是某一知识体系中的一个或几个知识点,或某一知识点中的一部分内容,在我们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算得上好阅读答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西江月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江月阅读答案1

天上低昂似旧,人间儿女成狂。夜来处处试新妆,却是人间天上。

不觉新凉似水,相思两鬓如霜。梦从海底跨枯桑,阅尽银河风浪。

注:①写此词时临安失陷②刘辰翁:别号须溪,南宋庐陵人③狂:七夕狂欢

1.词人描绘了七夕节怎样的情景?这样写的用意何在?(5分)

2.下阕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表情达意?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写七夕的狂欢的情景。七夕的夜晚,孩子们都在试穿新装,他们不分男女,仍是狂欢如旧,好像这里是人间天上似的。

2.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虚是梦境:表面上写梦境,写天上的的银河,实际上是写人间的风浪梦寐中仿佛我跨在海底枯桑之上,它似乎又变成了桑田。沧海桑田是说人世间的变化。江山易主,这不是桑田之变。实是天凉心凉,我对故国的怀念之情,已经使我愁苦的两鬓如霜。以虚写实,虚实相生,表达了作者经历了亡国之恨的巨大创痛。

赏析

《西江月新秋写兴》是南宋词人刘辰翁的作品。词是作者借七夕来抒发自己寄寓故国之思。上片侧重写七夕儿女幸福欢快景象。下片侧重直抒词人的感受。

这首词是作者借七夕来抒发自己寄寓故国之思。

上片侧重写七夕儿女幸福欢快景象。天上低昂似旧,人间儿女成

狂二句紧扣新秋,分写天上与人间七夕情景。低昂,是起伏升降的意思。

上句说天上日落月升、斗转星移等天象变化,依然像从前一样。似旧二字,意在言外,暗示人间却与自然界的景象不同,发生了巨大变化。暗逗结尾两句。

下句说人间儿女也象从前一样,狂欢欢度七夕。成狂即包似旧之意,言外有无限感慨。在词人看来,经历过人间沧桑巨变的人们,新秋七夕,本应深怀黍离之悲,但今天人们竟依旧狂欢。这种景象不免使词人感慨万千。

夜来处处试新妆,却是人间天上。处处试新妆原是当时七夕风习,也是上文所说儿女成狂的一种突出表现。人们几乎误认为这种处处新妆的欢庆景象为人间的天堂了。正如上文儿女成狂寓有微意一样,这里的人间天上也含有讽刺意味。却是二字,言外有意,沦陷后的故国山河,已成为人间地狱,而眼前的景象却竭然相反,仿佛人们早已忘却家国之痛,叫人无限悲痛。

下片侧重直抒词人的感受。不觉新凉似水,相思两鬓如霜。时间飞逝,不经意间,感到新秋凉意,原来夜深了。由于相思怀念故国,自己的两鬓已经如白梅一样。上句写出一位重重心事的老人久久坐着默默无语,几乎忘却外界事物,下句将长期怀念结果与一夕相思的现境联接在一起给人以时间飞逝的印象,用以突出表现作者深深的思虑。

梦从海底跨枯桑,阅尽银河风浪。结拍写七夕之梦。上句暗用《神仙传》沧海屡变为桑田的典故,下句以银河切新秋。诗人梦见在海底超越枯桑,又梦见在天上看尽银河风浪。这里虽明为纪梦,实为借梦来表达对于世事沧桑与人事巨变的感受。这两句尤其突出全文寄意。结末二句起到了画龙点眼的作用。有此二句,不但上片儿女成狂的情景讽慨自深,就连过片的新凉、相思也都获得了特殊的含义。

作者以自己作为独醒的爱国者与普通人相对照,抒发了自己眷怀故国的深沉悲壮的情感,是这首词构思和章法上的基本特点。

西江月阅读答案2

西江月题溧阳三塔寺

张孝祥①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

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

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①张孝祥,南宋词人。积极主张收复中原,却屡遭排挤。词中的“湖”即江苏溧阳的三塔湖,湖边有寒光亭。

(1)结合全词,说说“此心到处悠然”中“悠然”二字所蕴含的情感。(4分)

(2)请从画面描写的角度,对“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两句加以赏析。(4分)

参考答案:

(2)(4分)①看惯世事后的无奈、淡漠。②在美好的春光中感到愉悦怡然。(各2分)

(3)(4分)天水相连辽阔深远,沙鸥飞翔其间。(1分)诗人运用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的手法,(1分)使画面生动、意境悠远(1分)与作者“悠然”的情感自然相融。(1分)

西江月阅读答案3

西江月

苏轼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1.这首词刻画了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概括。(3分)

2.“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①身处逆境;②乐观自适;③随性洒脱;④热爱自然。(任意

三点得3分)

2.①虚实结合:明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暗写月光朗照,月色美好。(2分)

②通过写景营造出清冷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1分,只答“借景抒情”不给分)

③“弥弥”“隐隐”使用叠词,两句对仗工整,在形式上构成美感。(1分)

西江月阅读答案4

西江月·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评析]:词描写的是一幅农村夏夜图。首联:采用了互文修辞,指明亮的月光,惊动了喜鹊和蝉儿,使它们鸣叫起来了。颔联: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不是人,而是一片蛙声,青蛙叫的似乎就是丰年,丰年,词人自己陶醉在丰收在望的欢乐之中,于是觉得青蛙似乎也在为丰年而欢唱了。也表现了对农村的热爱。尾联:正常语序为:“路转溪头忽见社林边旧时茅店。”

1、下面是辛弃疾《西江月》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词人描绘了一幅山村盛夏月夜图,充满了清幽恬静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B、“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不是人,而是一片蛙声,这种側面烘托极为动人。这首词既写了景,也写了人,用側面烘托、动静相映的手法,写得生动活泼,给人以丰富的美的享受。

C、上片写晴,下片写雨,“七八个星天外”等两句,描写了一场骤雨即将瓢泼而下的气象,也隐寓词人退隐生活中内心的不宁静。

D、“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是倒装句式的句子。见,通“现”。“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的意思是,道路转过溪头,忽然出现社林旁边旧时住过的茅店。

2、①上阙中的惊鹊、鸣蝉、蛙声以动写静,突出了月夜乡村的温馨;下阙中能表现恬静气氛的景物有疏星、微雨等。

②整首词采用白描手法,如实地描写词人的所闻所感,清新活泼,表现了作者热爱农村生活的情感。

西江月阅读答案5

西江月(其一)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西江月(其二)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11.这两首词内容表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表达了作者对贾宝玉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12.这两首词运用的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

11、其一侧重表现贾宝玉行为、性格(脾气)的“偏僻”“乖张”(1分)。其二侧重表现贾宝玉不学无术的“无能”和“不肖”(2分)。这两首词表达了作者对贾宝玉叛逆性格的赞美和褒扬(2分)。

12、这两首词运用的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反语,明贬实褒,似嘲实赞(2分)。表面上是用世俗的眼光批判贾宝玉,句句是对他的嘲笑和否定(2分),实质上句句是对他的赞美和褒扬,是贾宝玉叛逆性格的写照(2分)。

西江月阅读答案6

【作者】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了。

1、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蝉鸣、鹊啼、蛙叫、人声。一方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l 分);另一方面夜行人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

2、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100 字内)。

参考答案:七八颗稀疏的星星刚还远挂天边,转眼间两三滴细雨洒落山前,预示着将要下大雨了。过去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走过桥转过溪水的源头,小茅店便忽然出现在眼前了。

3、词中以()写乌云密布,这样写的好处是增加画面的美感。

参考答案:七八个星天外

4、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调动的是那些感官?为什么这样写?这句词在文中有什么重要作用?

参考答案:嗅觉听觉点出季节,不是直接描写而是从身边的感受入手,让人感觉审在其中,也使得词作鲜活写出静中之闹。反衬出夜色之静,衬托出了作者的高兴的心情。

5、该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表大了作者欢快的心情,虽被贬官,但作者仍能体会到乡村之乐,也体现了作者的'豁达的心胸。

6、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句中可以体会到作者的喜悦之情。

参考答案: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7、这首词描写的是()季节,从(),看得出,作者对这些景物的描写,把黄沙道写得()。

参考答案:这首词描写的是(夏季)季节,从(鸣蝉。稻花香,蛙声),看得出,作者对这些景物的描写,把黄沙道写得(充满生机)。

8、其中表明词人畅谈丰收的欢快之情,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的句子是?

参考答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9、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夜行黄沙道中”是()。意思是()

参考答案:“西江月”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词名,即题目“夜”是时间“黄沙道”是地点意思是晚上在黄沙道上行走

西江月阅读答案7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作者】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了。

1.这首词的作者辛弃疾是()人

A.南宋

B.北宋

C.南唐

正确答案:A

2.这首词的词牌名是(),题目是()。

A.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B.夜行黄沙道中西江月

正确答案:A

3.这首诗中有两个对偶句,请找出来。(多选题)

A.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D.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正确答案:A C

4.这首词表达了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答:

答案解析:

反映了作者对丰收所怀有的喜悦之情以及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西江月阅读答案8

西江月·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注释】①张孝祥:宋词人。这首词,是作者船行至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时所作。

②波神:水神。③准拟:预料,打算。

⑴ 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一句中,哪两个词用的最妙,请简要分析。(4分)

⑵ 结尾两句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4分)

试题答案:

14 ⑴留和唤(1分)。运用拟人手法(1分),抒写自己幻觉的意象,词人不说自己的行船为大风所阻,不得行驶的实况,相反却,水神热情地邀请他欣赏那美好的夕阳景色。晚霞映照的水面,闪动着象鱼鳞般的波纹(1分)。将这骤然而至的不速之客摹写得极富人情味,生动而形象。(1分)

⑵ 比喻手法。(1分)前一句写一阵阵江中波涛的声响,就象水府在演奏美妙悦耳的音乐。想象生动,新颖(1分)。达观、豪迈的胸怀。(2分)(显示出作者旷达的胸怀、乐观的态度和高雅的生活情趣)西江月阅读答案9

【宋】苏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②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

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此词所描绘的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景中,处处有“我”之色彩,景物成为塑造“我”的典型性格的凭据。词人不论是醉还是醒,是月夜还是春晨,都能“无入不自得”,随意而成趣,逐步展示词的意境。

B.“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频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既正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C.作者在词中描绘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把自然风光和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在诗情画意中表现自己心境的淡泊、快适,抒发了他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

D.“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宛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E.“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2.“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精妙,请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A.C(答对一项得2分,两项得5分)

B侧面描写。D是借喻,不是借代。E“喧闹和生机”不对,应为“表现了空山春晨的万籁俱寂”。

2.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

②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

③叠词,“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琅琅上口,声声悦耳。

④对仗,“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对仗工整,富于音韵之美。

西江月阅读答案10

【原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阅读训练】

1.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惊”和“鸣”不是分别写“鹊”和“蝉”的,而是说“鹊”、“蝉”、“惊”、“鸣”。

D.“见,读jiàn,见到的意思。

2。词中以“_____________”写乌云密布,这样写的好处是增加画面的美感。

3。从全词看,是生机勃勃的农村风光和令人喜悦的_____________,唤起了词人辛弃疾的愉快心境。

4.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3分)

5.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4分)

6.词的上下片各描写了怎样的场景?

7.“路转溪头忽见”透露了一种怎样的心情?

8.“明月别枝惊鹊”为精妙的写景名句,请体会其妙处。

9.全词描写了江南农村______(时令和时间)的景色,抒发了词人_______的心情。

10.词中写到“稻花香里说丰年”,你认为是谁在说丰年呢?(至少答出两种说法)

11.(08年青海)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见”,读jiàn,见到的意思。

D.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和对农村丰收的喜悦之情。

12.这首词的上阕从_____、听觉和______方面写夏夜的山村风光。

13.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

14.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15.这首词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意境和氛围?

16.“路转溪桥忽见”,“忽见”的是什么?是溪桥吗?并就此简要谈一谈诗歌在用语上的特点。

17.上阕写____景物,通过明月、____、_____、____、稻花、蛙声等景物,组成一幅农村仲夏月夜图。

18.词的前两句是由人的_____感知的,而第三、四句是由人的____感知的。

19.这首词,上阕写农村夏夜,月白风清,阵阵稻香,处处蛙声,它给夜行人带来无限的喜悦。下阕写________。

【阅读答案】

1.C

2.七八个星天外

3.丰收景象

4.第一问:蝉鸣、鹊啼、蛙叫、人声。第二问:一方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另一方面夜行人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3分)

5.示例: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点飘落下来,词人知道骤雨将至,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词人此时的心里是何等的高兴呀!(4分)

6.上片写夏夜所见之景,及对丰收的憧憬。下片写了途中遇雨,峰回路转的情形。

7.惊喜之情。

8.月亮落下,离别了树梢,惊动了树上的鸟鹊。描写细腻,以动这写静,突出了山林的幽静。

9.夏夜闲适(淡泊、喜悦、欣喜、怡然自得)

10.乡村纳凉的人们(村民);词人(作者)与同伴;夜行人;蛙儿们

11.D

12.视觉触觉

13.蝉鸣、鹊啼、蛙叫、人声。第二问:一方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另一方面夜行人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

14.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

暗了,渐渐的,雨飘落下来,词人知道骤雨将至,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词人此时的心里是何等的高兴呀!

15.这首词记诗人一次夜晚在乡村行路中所见到的景象及所感受到的情趣,创造了一种既热闹欢快又清悠宜人的境界。

16.“忽见”的是“旧时茅店”。“旧时茅店”在“忽见”之前,更显夜行人的惊喜之情。诗歌用语有一定的跳跃性,为了情感表达、音节韵律等的需要,常运用颠倒词序等方式,以达到独特的效果。

17.夏夜惊鹊清风鸣蝉

18.听觉嗅觉

19.写天外疏星,山前飘雨,溪回路转,茅店忽现。反映出作者的愉快心情。

西江月阅读答案11

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借助注释,完成练习。

西江月

①夜行黄沙②道中明月别枝惊鹊③,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④边,路转溪桥忽见⑤。

注释:①西江月:词牌名。②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③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④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⑤见:同“现”。

(1)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词。时间是____天的夜晚,我是从“”一句看出季节特征的。词的上片主要写山村特有的响声,分别是:鹊惊、、。

(2)用自己的话写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意思。

参考答案:

(1)夏稻花香里说丰年蝉鸣蛙噪

(2)月亮升上枝头惊动喜鹊飞离树枝,入夜,清风习习,不时有蝉在耳边呜叫。空气中弥漫着稻花的香味,耳边传来一阵阵的蛙叫声,

好似在谈论着丰收的年景。(意思对即可)

西江月阅读答案12

西江月秋兴

程馞

尽日荷锄治圃,有时捉杖寻泉。山翁招我坐桥边。笑指菊花开遍。

隔岸重重竹树,近溪点点潭烟。滩头流下小鱼船。转过芦花不见。

【注】程馞:字墨仙,明朝休宁人。

(1)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作者通过“山翁”的形象寄托的思想情感。(4分)

(2)词的下阕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①山翁是一个怡然自安,超然自处的隐逸者的形象。(1分)

②通过“招”与“笑”二字,可以看出作者与山翁关系的亲密,从“笑指菊花开遍”中,可以看出二人共同的高雅的情趣。(1分)作者正是通过山翁这一形象的塑造,传递出自己向往田园山水的隐逸情怀,高洁的品性。(2分)

(2)叠词:“重重”写出竹树浓密蓊郁之态;“点点”营造潭烟轻盈迷蒙之境。

对偶:“隔岸”“近溪”远近对举,“重重”“点点”叠词增韵,“竹树”“潭烟”相对,写出景色清幽静谧之美。

远近结合:“隔岸”远观,“近溪”体察,更显景物的和谐有致,幽美雅静。

动静结合:“竹树”“潭烟”属静景,“渔船下滩”属动景,一动一静显出静谧,引人遐思。(回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2分)

西江月阅读答案13

西江月苏轼

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注释】

①这首词据传是苏轼贬谪惠州时悼念侍妾朝云之作。②瘴雾:惠

州一带的湿热之气。③倒挂绿毛幺凤:(使者是)倒挂树上的绿毛小鸟。幺凤:鸟名。④涴(w):沾污。⑤不与句:苏轼自注诗人王昌龄,梦中作梅花诗。王诗中有梦中唤作梨花云句。

[1]这是苏轼被贬惠州时所作。此年,侍妾王朝云病逝。

[2]东坡自注:岭南珍禽有倒挂子,绿毛,红啄如鹦鹉而小,自东海来,非尘埃中物。

[3]涴(w):沾污,弄脏。语出唐张祜《集灵台二首》却嫌脂粉污颜色。

1.请分析作者笔下梅的形象。(4分)

2.此词哪句话点明了题旨?请简要分析。(7分)

参考答案

1.【①玉骨仙风,不染尘俗,品格高洁(冰清玉洁、品性高洁);

②不施粉黛而姿容俏丽,丽质天然。(意思对即可。不结合诗歌内容谈,减半给分。)】

2.【高情已逐晓云空句。(2分)全词咏赞了梅的形和神,寄托了作者哀悼朝云之情。(1分)该句即集中表露了赞美哀悼之情,(1分)高情指对梅的喜爱之情,实指对朝云的怀念之情;(1分)晓云与朝云语义双关;(1分)空写尽了作者的悲哀、失落之情。(1分)(分项给分,未答对高情已逐晓云空句不影响其他各处得分。)】

西江月阅读答案14

西江月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8.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1)词的上片写感伤,咏人生之短促,叹壮志之难酬。作者撷取秋风萧瑟、落叶纷飞这两个典型秋色秋景,借寒暑的易替,叹时光易逝、容颜易老、壮志难酬。(3分)(2)下片写悲愤,感世道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四句诗中有念怀亲人的无限情思,有对国事的忧虑和对群小当道的愤懑,有渴望朝廷理解、重用的深意,也有难耐的孤寂

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凄凉。(3分)

9.这首词是如何抒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全词将眼前的新凉风叶、孤光明月等景物与感慨身世时世的悲慨之情紧密结合起来,由秋思而虑及人生时局,感慨悲歌,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3分)(2)直接抒情。如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一句,直接写出了中秋寂寞独处、无人与共的内心的凄然。(2分)

西江月阅读答案1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分)

莽遣中郎将蔺苞、副校尉戴级将兵万骑,多赍珍宝至云中塞下,诏诱呼韩邪诸子,欲以次拜为十五单于。苞、级使译出塞,诱呼左犁污王咸、咸子登、助三人至。至则胁拜咸为孝单于,助为顺单于,皆厚加赏赐;传送助、登长安。莽封苞为宣威公,拜为虎牙将军;封级为扬威公,拜为虎贲将军。单于闻之,怒曰:“先单于受汉宣帝恩,不可负也。今天子非宣帝子孙,何以得立!”遣左骨都侯、右伊秩訾王呼卢訾及左贤王乐将兵入云中益寿塞,大杀吏民。是后,单于历告左右部都尉、诸边王入塞寇盗,大辈万余,中辈数千,少者数百,杀雁门、朔方太守、郡尉,略吏民畜产,不可胜数,缘边虚耗。

是时诸将在边,以大众未集,未敢出击匈奴。讨秽将军严尤谏曰:“臣闻匈奴为害,所从来久矣,未闻上世有必征之者也。后世三家周、秦、汉征之,然皆未有得上策者也。周得中策,汉得下策,秦无策焉。当周宣王时,猃狁内侵,至于泾阳;命将征之,尽境而还。其视戎狄之侵,譬犹蚊虻,驱之而已,故天下称明,是为中策。汉武帝选将练兵,约赍轻粮,深入远戍,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三十余年,中国罢耗,匈奴亦创艾,而天下称武,是为下策。秦始皇不忍小耻而轻民力,筑长城之固,延袤万里,转输之行,起于负海;疆境既完,中国内竭,以丧社稷,是为无策。今天下遭阳九之厄①,比年饥馑,西北边尤甚。发三十万众,具三百日粮,东援海、代,南取江、淮,然后乃备。计其道里,一年尚未集合,兵先至者聚居暴露,师老械弊,势不可用,此一难也。边既空虚,不能奉军粮,内调郡国,不

相及属,此二难也。计一人三百日食,用十八斛,非牛力不能胜;牛又自当赍食,加二十斛,重矣;胡地沙卤,多乏水草,以往事揆之,军出未满百日,牛必物故且尽,余粮尚多,人不能负,此三难也。胡地秋冬甚寒,春夏甚风,多赍釜、薪炭,重不可胜,食饮水,以历四时,师有疾疫之忧,是故前世伐胡不过百日,非不欲久,势力不能,此四难也。辎重自随,则轻锐者少,不得疾行,虏徐遁逃,势不能及。幸而逢虏,又累辎重;如遇险阻,衔尾相随,虏要遮前后,危殆不测,此五难也。大用民力,功不可必立,臣伏忧之!今既发兵,宜纵先至者,令臣尤等深入霆击,且以创艾胡虏。”莽不听尤言,转兵谷如故,天下骚动。数年之间,北边虚空,野有暴骨矣。(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九王莽中始三年》)

①阳九之厄:指灾难之年或厄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赍珍宝至云中塞下赍:携带

B.兵连祸结三十余年,中国罢耗罢:通“疲”

C.以往事揆之揆:揣度,估量

D.虏要遮前后要:如要,要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是时诸将在边,以大众未集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B.命将征之,尽境而还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C.南取江、淮,然后乃备而后乃今将图南

D.军出未满百日,牛必物故且尽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有相同意义的一项是

A.历告左右部都尉、诸边王入塞寇盗

B.疆境既完,中国内竭

C.兵先至者聚居暴露

D.令臣尤等深入霆击

“莽遣中郎将蔺苞、副校尉戴级将兵万骑”阅读答案及翻译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莽当政后,对北方匈奴政权采取了拉拢分化政策,让蔺苞、

戴级用丰厚的珍宝招诱呼韩邪部并加封官爵,试图割裂其势力,因而激怒了单于,给边关带来了灾祸。

B.北方边境的汉与外民族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汉代以前的历代执政者处理这一矛盾的策略也各不相同。做得最差的是秦始皇,较好的是周宣王,然而都没有解决双方的对立,都不是最好的办法。

C.要发兵征讨边关,王莽政权势必面临一系列的难题,而这些难题的核心是军用物资的征集和调运。讨秽将军严尤清醒地认识到严峻的现实,以致俯卧床榻也深深忧虑,所以向王莽真诚直谏。

D.通过本文中的事实和古今更多的史实可以看出,在封建统治时代,要达成中外民族的和解,双方统治阶级之间的相互认可和和解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深入远戍,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3分)

(2)筑长城之固,延袤万里,转输之行,起于负海。(3分)

[参考答案]

1.D(要:拦截)

2.C(C、均为:才。A、因为/凭借;B、就/来;D、将要/尚且)

3.D(D、向纵深进入。A、侵犯/敌寇盗贼;B、中原/国名;C、露天居住/显露)

4.C(文中“臣伏忧之”的“伏”为谦辞,不能理解为“俯卧床榻”)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向纵深进攻,到遥远的地带驻守,虽然有战胜敌人和缴获战利品的功勋,但匈奴也总是反攻报复。(3分)

(2)修筑起坚固的长城,延展它的长度达万里之遥,运输和调运的举动,从靠近海边的地方开始。(3分)

【译文】王莽派中郎将蔺苞、副校尉戴级率领一万骑兵,携带大量金银财宝前往云中边塞,招致引诱匈奴呼韩邪单于的儿子们,打算依照顺序封他们为十五个单于。蔺苞、戴级派翻译出塞,将左犁污王栾提咸,以及栾提咸的儿子栾提登、栾提助等三人,诱骗到云中塞下。

他们到达后,就用威胁的手段,封栾提咸为孝单于,栾提助为顺单于,都给予厚重的赏赐,用朝廷驿车把栾提登、栾提助送到长安。王莽封蔺苞为宣威公、任命为虎牙将军,封戴级为扬威公、虎贲将军。匈奴单于栾提知听到上述消息,勃然大怒,说:“先单于受过汉宣帝的恩惠,不能辜负。现在中国皇帝并不是宣帝子孙,恁什么坐上宝座?”于是派左骨都侯、右伊秩訾王栾提呼卢訾、左贤王栾提乐,率军进攻云中郡益寿塞,大肆屠杀中国官吏和平民。从这以后,匈奴单于栾提知逐个地告诉左右部都尉、各沿边亲王,侵入中国边塞进行攻掠,规模大时有一万余人,中等规模有数千人,规模小时则数百人。他们击杀雁门太守、朔方太守,及这两郡的都尉,掳掠官吏百姓、牲畜财产,不可胜数,沿边一带郡县空虚衰败。

这时,在北方边塞的各位将军因大军集结没有完成,不敢出击匈奴。讨崐将军严尤上书建议说:“我听说匈奴侵害中国,为时已久,汉有听说上古之世有非征伐不可的事。后来,周、秦、汉三代王朝才用武力攻击,然而所用的全不是上等策略。周朝用的是中策,汉朝用的是下策,秦朝则没有策略。周宣王时代,猃狁部落侵扰中原,前锋直抵泾阳,周朝命将领征伐,把他们逐出境外,即行班师。宣王看待外族的侵扰,犹如蚊子、虱子,驱赶掉也就算了,所以天下称颂英明,这是中等策略。汉武帝挑选将领,训练军队,携带轻便的装备和粮草,深入遥远的敌人心脏地带,虽然有克敌制胜和获得战利品的功勋,但匈奴反攻,以致兵连祸结三十余年,中国疲惫虚耗,匈奴也受到创伤,从而天下人称之为‘武帝’,这是下等策略。秦始皇忍不住小的耻辱,轻率地浪费民力,修筑长城,坚固结实,长达万里,运输调动,从海滨开始,虽然保持疆界完整,但中国内部枯竭,因而丧失政权,应是没有策略。而今,国家正遭受灾荒,连年饥馑,西北边陲,尤其严重。而朝廷却动员大军三十万人,供给三百天口粮,东方搜刮到海滨、贷山,南方搜刮到长江、淮河,然后才齐备。计算道路,大军一年都还不能集合。先到边塞的军队聚居在露天,士气已衰,武器已钝,在气势上已不可以作战,这是困难之一。边塞既然已经空虚,无法供应粮秣,从内地各郡各封国征集运送,又相互接续不上,这是困难之二。

总计一个士兵三百天所用干粮,就要十八斛,不用牛力运输,是不能胜任的。而牛本身也要饲养,再加二十斛,负担就更重了。匈奴境内,都是沙漠碱地,大多缺乏水草,拿往事揣度,大军出发不满一百天,牛一定几乎全部倒毙,剩下的粮秣还很多,士兵却无法携带,这是困难之三。匈奴地区秋冬之季天气苦寒,而春夏又有大风,军队要多带炊具、木柴、炭火,重得几乎搬运不动。吃干粮饮水,经历一年四季,军队里会有发生疾病瘟疫的忧虑。

因此从前讨伐匈奴的军事行动不超过一百天,并不是不想持久,而是力量不够,这是困难之四。大军自己携带物资补给品,则轻装的精锐部队很少,不能快速推进,即使敌人慢慢撤退,也无法追及。幸而追及,又被物资等拖累。如果遇到险要而难于通行的地方,大军鱼贯而进,后面马头紧接前面马尾,敌人前后夹攻,危险不能测度,这是困难之五。大量使用民力,功业又未必能够建立,所以我深深地忧虑!而今既然已经征调军队,应该让先到边塞的部队发动攻击。命令臣严尤等深入敌境,以雷霆万钧之势进击,给匈奴一个重创。”王莽不听严尤的建议,如同从前一样,把战士跟粮秣输往边塞,于是天下动乱不安。几年之间,北方边疆一片荒凉,野外有无人掩埋的白骨。

西江月阅读答案15篇

西江月阅读答案15篇 西江月阅读答案15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所涉及的内容可能只是某一知识体系中的一个或几个知识点,或某一知识点中的一部分内容,在我们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算得上好阅读答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西江月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江月阅读答案1 天上低昂似旧,人间儿女成狂。夜来处处试新妆,却是人间天上。 不觉新凉似水,相思两鬓如霜。梦从海底跨枯桑,阅尽银河风浪。 注:①写此词时临安失陷②刘辰翁:别号须溪,南宋庐陵人③狂:七夕狂欢 1.词人描绘了七夕节怎样的情景?这样写的用意何在?(5分) 2.下阕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表情达意?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写七夕的狂欢的情景。七夕的夜晚,孩子们都在试穿新装,他们不分男女,仍是狂欢如旧,好像这里是人间天上似的。 2.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虚是梦境:表面上写梦境,写天上的的银河,实际上是写人间的风浪梦寐中仿佛我跨在海底枯桑之上,它似乎又变成了桑田。沧海桑田是说人世间的变化。江山易主,这不是桑田之变。实是天凉心凉,我对故国的怀念之情,已经使我愁苦的两鬓如霜。以虚写实,虚实相生,表达了作者经历了亡国之恨的巨大创痛。 赏析 《西江月新秋写兴》是南宋词人刘辰翁的作品。词是作者借七夕来抒发自己寄寓故国之思。上片侧重写七夕儿女幸福欢快景象。下片侧重直抒词人的感受。 这首词是作者借七夕来抒发自己寄寓故国之思。 上片侧重写七夕儿女幸福欢快景象。天上低昂似旧,人间儿女成

狂二句紧扣新秋,分写天上与人间七夕情景。低昂,是起伏升降的意思。 上句说天上日落月升、斗转星移等天象变化,依然像从前一样。似旧二字,意在言外,暗示人间却与自然界的景象不同,发生了巨大变化。暗逗结尾两句。 下句说人间儿女也象从前一样,狂欢欢度七夕。成狂即包似旧之意,言外有无限感慨。在词人看来,经历过人间沧桑巨变的人们,新秋七夕,本应深怀黍离之悲,但今天人们竟依旧狂欢。这种景象不免使词人感慨万千。 夜来处处试新妆,却是人间天上。处处试新妆原是当时七夕风习,也是上文所说儿女成狂的一种突出表现。人们几乎误认为这种处处新妆的欢庆景象为人间的天堂了。正如上文儿女成狂寓有微意一样,这里的人间天上也含有讽刺意味。却是二字,言外有意,沦陷后的故国山河,已成为人间地狱,而眼前的景象却竭然相反,仿佛人们早已忘却家国之痛,叫人无限悲痛。 下片侧重直抒词人的感受。不觉新凉似水,相思两鬓如霜。时间飞逝,不经意间,感到新秋凉意,原来夜深了。由于相思怀念故国,自己的两鬓已经如白梅一样。上句写出一位重重心事的老人久久坐着默默无语,几乎忘却外界事物,下句将长期怀念结果与一夕相思的现境联接在一起给人以时间飞逝的印象,用以突出表现作者深深的思虑。 梦从海底跨枯桑,阅尽银河风浪。结拍写七夕之梦。上句暗用《神仙传》沧海屡变为桑田的典故,下句以银河切新秋。诗人梦见在海底超越枯桑,又梦见在天上看尽银河风浪。这里虽明为纪梦,实为借梦来表达对于世事沧桑与人事巨变的感受。这两句尤其突出全文寄意。结末二句起到了画龙点眼的作用。有此二句,不但上片儿女成狂的情景讽慨自深,就连过片的新凉、相思也都获得了特殊的含义。 作者以自己作为独醒的爱国者与普通人相对照,抒发了自己眷怀故国的深沉悲壮的情感,是这首词构思和章法上的基本特点。 西江月阅读答案2 西江月题溧阳三塔寺

《西江月》苏轼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西江月① 苏轼 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③。障泥④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 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 ②弥弥,是水盛的样子。 ③层霄,即层云。 ④障泥,是用锦或布制作的马荐,垫在马鞍之下,一直垂到马腹两边,以遮尘土。 1.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频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鞍,即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 “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 “可惜一溪风月”的“可惜”是可爱的意思,一溪风月惹人爱,写出了风月之美及人的喜悦赞美之情。 D. 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2.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精妙,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 答 1. B B项,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琼瑶,这里比作皎洁的水上月色。 2. 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②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③叠词,“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琅琅上口,声声悦耳。④对仗,“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对仗工整,富于音韵之美。⑤俯仰结合。“弥弥浅浪”是俯视,“隐隐层霄”是仰视。 【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艺术手法和鉴赏诗句的能力。作答时,指出诗词运用手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常见的艺术手法有用典、烘托、渲染、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

西江月辛弃疾阅读答案

西江月辛弃疾阅读答案 【篇一:【阅读欣赏+训练】《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豪放派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居士。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有词集《稼轩长短句》,强烈的爱国主义 思想和战斗精神是其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主题 这首词写的是作者在山乡夜行中的所见所闻。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溪流小桥,构成了江南山乡夏夜一幅优美动人的画面。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丰收的喜悦之情。 赏析 词的前两句,由六个名词词组组成,描绘出了一幅清新的乡村夏日 夜景:夜空晴朗,月亮悄悄升起,投下如水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 乌鹊;夜半时分,清风徐徐吹来,把蝉的鸣叫声也送了过来。以动 衬静,表现了乡村夏夜的宁静。 词的三、四句写的是路旁的稻田里,稻花飘香,预告着又一个丰年 的到来。田里的青蛙也不甘寂寞,阵阵叫声此起彼伏,连成一片。 写出了词人热爱自然的情感。 五、六句则写出词人抬头望空,“七八个星”挂在天边,稀稀落落, 原来星星都被乌云遮挡住了。突然,山前下起小雨,“两三点雨”滴 落到了词人身上。这一来,刚才还闲情逸致的词人不禁有些着急了。他加快了脚步,赶着寻找避雨之所。 1 2 最后两句词写词人从山岭小路转过弯,过了一座溪桥,就在土地庙 旁的树林外,一座茅屋突然出现在词人眼前。他细细一看,竟然就 是从前落过脚的那家小店! 题库

1、全词描写了江南农村______(时令和时间)的景色,抒发了词 人_______的心情。 答案:夏夜闲适(淡泊、喜悦、欣喜、怡然自得) 2、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 答案:蝉鸣、鹊啼、蛙叫、人声。一方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另一 方面夜行人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 3、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 行描绘。 答案: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 昏暗了。雨飘落下来,词人知道骤雨将至,想找个避雨的地方。当 年曾经住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词人此时的心里是何等的高兴呀! 4、词中写到“稻花香里说丰年”,你认为是谁在说丰年呢? 答案:乡村纳凉的人们(村民);词人(作者)与同伴;夜行人; 蛙儿们。 5、理解性默写 (1)词中以“七八个星天外”写乌云密布,这样写的好处是增加画面 的美感。 (2)词中描写农村丰收景象的是:稻花香里说丰年。 (3)词中表现作者惊喜的语句是: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2 【篇二:2009年高考北京卷《西江月黄陵庙》阅读及 答案】 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 阳,唤起鳞鳞细浪。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 《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 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 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②波神:水神。③ 准拟:准定。①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 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

《西江月苏轼》阅读答案

《西江月苏轼》阅读答案《西江月苏轼》阅读答案「篇一」 西江月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8. 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9.你认为这首词是如何抒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8.词的`上片写感伤,咏人生之短促,叹壮志之难酬。作者撷取秋风萧瑟、落叶纷飞这两个典型秋色秋景,借寒暑的易替,叹时光易逝、容颜将老、壮志难酬。(3分)下片写悲愤,感世道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这两句有念怀亲人的无限情思,有对国事的忧虑和对群小当道的愤懑,有渴望朝廷理解、重用的深意,也有难耐的孤寂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凄凉。(3分) 9.寓情于景,情景交融。(2分)全词通过对新凉风叶、孤光明月等景物的描写,将吟咏节序与感慨身世、抒发悲情紧密结合起来,由秋思及人生,触景生情,感慨悲歌,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3分) 《西江月苏轼》阅读答案「篇二」 西江月 苏轼 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常嫌粉涴①,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孤雁儿 李清照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游春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注:①涴:污,弄脏。 简要分析两首词描写梅花时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苏轼的词正面描写梅花的风姿、神韵等,表现了词人对梅花的喜爱之情;李清照描写梅花时使用了拟人手法,用“梅心惊破”来表现梅花听到笛声后急于开放的状态,表现了词人情感上的波澜;用“一枝折得”表达折梅无人寄达的悲凉之情。 解析:苏轼的`词是正面描写梅花的各个特点,以此塑造梅花的形象,表达对梅花的喜爱之情;李清照的词涉及梅花的仅有两句“梅心惊破”“一枝折得”,第一句写了梅花听到笛声后急于开放的状态,第二句写词人折梅无人寄的悲凉。 对比赏析 《西江月·梅花》也题作《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西江月·梅》。这是苏轼被贬惠州时所作。上阕通过赞扬岭南梅花的高风亮节来歌赞朝云不惧“瘴雾”而与词人一道来到岭南瘴疠之地。下阕通过赞美梅花的艳丽多姿来写朝云天生丽质,进而感谢朝云对自己纯真高尚的感情一往而深,互为知己的情谊。并点明悼亡之旨。全词咏梅,又怀人,立意脱俗,境象朦胧虚幻,寓意扑朔迷离。格调哀婉,情韵悠长,为苏轼婉约派词中的佳作。 孤雁儿,词牌名,这首词明为咏梅,暗为悼亡,寄托了词人对于朝廷南迁后不久不幸病故的爱侣赵明诚的深挚感情和凄楚哀思。全词以景衬情,将环境描写与心理刻画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婉的意境,取得了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词调原名《御街行》,后变格为《孤雁亡》,专写离别悼亡等悲伤之情。词人取后者,盖以自况。 《西江月苏轼》阅读答案「篇三」 西江月 苏轼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西江月诗词阅读原文及答案

西江月诗词阅读原文及答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下面是第一我为你整理的《西江月》诗词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西江月》诗词阅读原文 西江月(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西江月》诗词阅读题目 (1)"路转溪桥忽见'词句前文"路转',后文"忽见',透露出词人当时怎样的心境?(1分) ▲(2)请你绽开想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夏夜景象。(2分) ▲ 《西江月》诗词阅读答案 (1)既衬出了词人突然间看出了分明接近旧屋的欢欣(惊喜),又表达了他由于沉醉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路途远近的怡然得意的入迷程度。(1分,紧扣"欢欣(惊喜)'"入迷',意对即可) (2)示例:半夜里,明月爬上山头,皎洁的月光拂过树梢,惊飞了树枝上栖息的山鹊,它们惶惶地在林子上空回旋;一阵阵清风缓缓吹来,幽静的田野里传来悦耳动听的蝉鸣声。(2分,语言生动形象1分,表达正确流畅 1分)。

《西江月》诗词鉴赏 此词中所说的黄沙岭在上饶县西四十里,岭高约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下有两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余亩。这一带不仅风景美丽,也是农田水利较好的地区。辛弃疾在上饶期间,常常来此巡游,他描写这一带风景的词,现存约五首,即:《生查子独游西岩》二首、《浣溪沙黄沙岭》一首,《鹧鸪天黄沙道中即事》一首,以及这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的这首词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奇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回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由于月光光明,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肯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缓缓吹拂时,往往特殊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闲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严厉情趣所浸润,更关怀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快,尽在言表。稻花飘香的"香',当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美之感。而说丰年的主体,不是人们常用的鹊声,而是那一片蛙声,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

辛弃疾《西江月》阅读题及答案

辛弃疾《西江月》阅读题及答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阅读训练】 1.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惊和鸣不是分别写鹊和蝉的,而是说鹊、蝉、惊、鸣。 D.见,读jiàn,见到的意思。 2。词中以_____________写乌云密布,这样写的好处是增加画面的美感。 3。从全词看,是生机勃勃的农村风光和令人喜悦的_____________,唤起了词人辛弃疾的愉快心境。 4.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3分) 5.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4分) 6.词的上下片各描写了怎样的场景? 7.路转溪头忽见透露了一种怎样的心情? 8.明月别枝惊鹊为精妙的写景名句,请体会其妙处。 9.全词描写了江南农村______(时令和时间)的景色,抒发了词人_______的心情。 10.词中写到稻花香里说丰年,你认为是谁在说丰年呢?(至少答出两种说法) 11.(08年青海)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见,读jiàn,见到的意思。 D.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和对农村丰收的喜悦之情。 12.这首词的上阕从_____、听觉和______方面写夏夜的山村风光。 13.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 14.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15.这首词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意境和氛围? 16.路转溪桥忽见,忽见的是什么?是溪桥吗?并就此简要谈一谈诗歌在用语上的特点。 17.上阕写____景物,通过明月、____、_____、____、稻花、蛙声等景物,组成一幅农村仲夏月夜图。 18.词的前两句是由人的_____感知的,而第三、四句是由人的____感知的。 19.这首词,上阕写农村夏夜,月白风清,阵阵稻香,处处蛙声,它给夜行人带来无限的喜悦。下阕写________。 【阅读答案】 1.C 2.七八个星天外 3.丰收景象 4.第一问:蝉鸣、鹊啼、蛙叫、人声。第二问:一方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另一方面夜行人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3分) 5.示例: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点飘落下来,词人知道骤雨将至,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词人此时的心里是何等的高兴呀!(4分) 6.上片写夏夜所见之景,及对丰收的憧憬。下片写了途中遇雨,峰回路转的情形。 7.惊喜之情。

西江月阅读答案

西江月阅读答案 【宋】苏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②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 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此词所描绘的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景中,处处有“我”之色彩,景物成为塑造“我”的典型性格的凭据。词人不论是醉还是醒,是月夜还是春晨,都能“无入不自得”,随意而成趣,逐步展示词的意境。 B.“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频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既正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C.作者在词中描绘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把自然风光和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在诗情画意中表现自己心境的淡泊、快适,抒发了他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 D.“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宛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E.“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2.“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精妙,请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A.C(答对一项得2分,两项得5分) B侧面描写。D是借喻,不是借代。E“喧闹和生机”不对,应为“表现了空山春晨的万籁俱寂”。 2.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 ②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 ③叠词,“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琅琅上口,声声悦耳。 ④对仗,“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对仗工整,富于音韵之美。

辛弃疾《西江月》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相关试题及阅读答案 1.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惊”和“鸣”不是分别写“鹊”和“蝉”的,而是说“鹊”、“蝉”、“惊”、“鸣”。 D.“见,读jiàn,见到的意思。 2。词中以“_____________”写乌云密布,这样写的好处是增加画面的美感。 3。从全词看,是生机勃勃的农村风光和令人喜悦的_____________,唤起了词人辛弃疾的愉快心境。 4.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3分) 5.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4分) 6.词的上下片各描写了怎样的场景? 7.“路转溪头忽见”透露了一种怎样的心情? 8.“明月别枝惊鹊”为精妙的写景名句,请体会其妙处。 9.全词描写了江南农村______(时令和时间)的景色,抒发了词人_______的心情。 10.词中写到“稻花香里说丰年”,你认为是谁在说丰年呢?(至少答出两种说法) 11.(08年青海)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见”,读jiàn,见到的意思。 D.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和对农村丰收的喜悦之情。 12.这首词的上阕从_____、听觉和______方面写夏夜的山村风光。 【参考答案】: 1.C 2.七八个星天外 3.丰收景象 4.第一问:蝉鸣、鹊啼、蛙叫、人声。第二问:一方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另一方面夜行人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3分) 5.示例: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点飘落下来,词人知道骤雨将至,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词人此时的心里是何等的高兴呀!(4分) 6.上片写夏夜所见之景,及对丰收的憧憬。下片写了途中遇雨,峰回路转的情形。 7.惊喜之情。 8.月亮落下,离别了树梢,惊动了树上的鸟鹊。描写细腻,以动这写静,突出了山林的幽静。 9.夏夜闲适(淡泊、喜悦、欣喜、怡然自得) 10.乡村纳凉的人们(村民);词人(作者)与同伴;夜行人;蛙儿们 11.D 12.视觉触觉 【问题】 (1)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 (2)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3)这首词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意境和氛围? (4)“路转溪桥忽见”,“忽见”的是什么?是溪桥吗?并就此简要谈一谈诗歌在用语上的特点。 【参考答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阅读问题及答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阅读问题及 答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阅读问题及答案「篇一」阅读诗歌并回答问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_______________。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这首词的作者辛弃疾是人 A.南宋 B.北宋 C.南唐 正确答案:A 2.这首词的词牌名是,题目是 A.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B.夜行黄沙道中西江月 正确答案:A 3.这首诗中有两个对偶句,请找出来。(多选题) A.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D.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正确答案:A C 4.这首词表达了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答:反映了作者对丰收所怀有的喜悦之情以及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_______,词题是_______。 2.把词中的空缺处补充完整。 3.词中的“见”读_______,它的'意思与“_______”相同。 4.词中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词上片写_______的夏夜,以鸟惊、_______、_______这些山村特有的音响,把_______写得生机勃勃;下片以轻云小雨、 _______和_______的突然发现,表现_______的乐趣。本词流露出作者_______和_______ 。 答案 1.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清风半夜鸣蝉 3.xiàn 现 4.月、鹊、蝉、蛙、星、雨、店、桥 5.月明风清蝉鸣蛙噪黄沙道天气时阴时晴旧游之地夜行乡间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阅读问题及答案「篇二」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9.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指明月、清风惊动了喜鹊和蝉儿,使它们鸣叫起来了。“惊鹊”和“鸣蝉”两句以动写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30.“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苏轼《西江月》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20~21题。 西江月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注】此词写于苏轼被贬黄州后第一个中秋。 20.下列各项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以梦喻世事,既有对人生旅程充满牢骚的评判,又有从怅念前尘到摆脱人生烦恼 的感情挣扎。 B.“新凉”照应“中秋”,加上“几度”一词,更传达出词人内心的伤感与悔恨之情。 C.下片头两句写实,中秋夜对月独酌,悲人生之寥落,充满对世事人情的留恋和对 友人的期盼。 D.这首词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都渲染了“寒”“凉”的意境,表现出中秋 夜的独特感受。 E.这首词的语言不尚藻饰,用语平稳妥帖而又蕴含深意,富于人生哲理,十分耐人 寻味。 21.清代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请举例分析这首词中景与情的关系。(6分)

20.(5 分)BC。选对一个2分,选对两个5分。B.“传达出词人内心的伤感与悔恨之情”错。更传达出人生的人短促,对年华似水的无限惋惜和悲叹。“凉”字既有喻示人生之“凄凉”,也喻示现实人间之“凄凉”。C.“充满对世事人情的留恋和对友人的期盼”错。以自我嘲讽的形式来抒发了对世态炎凉、小人当道而忠良被害的愤懑之情。在此,词人借酒贱客少的常理言身贱而门庭冷落之事,借明月被云妨的常景喻满怀抱负不愿流于世俗的自己被奸邪小人所谤,因谗入狱而被贬之事。 21.(6 分)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2分)“夜来风叶已鸣廓”,中秋之际,西风飒飒,落叶萧萧,烘托了悲凉气氛,以引出下句词人的迟暮之悲。(2分)“月明多被云妨”,明月总是被乌云遮去光芒,借惨淡之景,暗寓对小人当道,才高人妒,忠而被谤的愤懑之情。(2分)(若答:“中秋谁与共孤光”,以虚笔中的乐景写哀情,使哀情为之更哀。也可给2分)

关于辛弃疾《西江月》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关于辛弃疾《西江月》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相关试题及阅读答案 1.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惊”和“鸣”不是分别写“鹊”和“蝉”的,而是说“鹊”、“蝉”、“惊”、“鸣”。 D.“见,读jiàn,见到的意思。 2。词中以“_____________”写乌云密布,这样写的好处是增加画面的美感。 3。从全词看,是生机勃勃的农村风光和令人喜悦的_____________,唤起了词人辛弃疾的愉快心境。 4.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3分) 5.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4分) 6.词的上下片各描写了怎样的场景? 7.“路转溪头忽见”透露了一种怎样的心情? 8.“明月别枝惊鹊”为精妙的写景名句,请体会其妙处。 9.全词描写了江南农村______(时令和时间)的景色,抒发了词人_______的心情。 10.词中写到“稻花香里说丰年”,你认为是谁在说丰年呢?(至少答出两种说法) 11.(08年青海)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见”,读jiàn,见到的意思。 D.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和对农村丰收的喜悦之情。 12.这首词的上阕从_____、听觉和______方面写夏夜的山村风光。 答案: 1.C 2.七八个星天外 3.丰收景象 4.第一问:蝉鸣、鹊啼、蛙叫、人声。第二问:一方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另一方面夜行人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3分) 5.示例: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点飘落下来,词人知道骤雨将至,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词人此时的心里是何等的高兴呀! (4分) 6.上片写夏夜所见之景,及对丰收的憧憬。下片写了途中遇雨,峰回路转的情形。 7.惊喜之情。 8.月亮落下,离别了树梢,惊动了树上的鸟鹊。描写细腻,以动这写静,突出了山林的幽静。 9.夏夜闲适(淡泊、喜悦、欣喜、怡然自得) 10.乡村纳凉的人们(村民);词人(作者)与同伴;夜行人;蛙儿们 11.D 12.视觉触觉 二: (1)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 (2)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现代文阅读】西江月 阅读附答案

【现代文阅读】西江月阅读附答案 【现代文阅读】西江月阅读附答案 西江月 写作 附答案① 【宋】苏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②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是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头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 14.以下对本词的认知,恰当的两项就是()()(5分后) a.此词所描绘的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景中,处处有“我”之色彩,景物成为塑造“我”的典型性格的凭据。词人不论是醉还是醒,是月夜还是春晨,都能“无入不自得”,随意 而成趣,逐步展示词的意境。 b.“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酒眠芳草”,写下词人濒临溪流,从马上下来,按捺 不住放下马鞯,即为欲眠于芳草。既负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整体表现了词人的欢欣 心情。 c.作者在词中描绘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把自然风光和自己的感受融 为一体,在诗情画意中表现自己心境的淡泊、快适,抒发了他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 d.“可是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就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犹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下水月之静美。 e.“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 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15.“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绝妙,恳请详细赏析。(6分后) 参考答案: 14.a.c(答错一项得2分后,两项得5分后)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阅读练习及答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阅读练习及答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下面我们再一起做一些阅读练习加以巩固吧。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一: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作者】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了。 1.这首词的作者辛弃疾是( )人 A.南宋 B.北宋 C.南唐 正确答案:A 2.这首词的词牌名是( ),题目是( )。 A.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B.夜行黄沙道中西江月 正确答案:A

3.这首诗中有两个对偶句,请找出来。(多选题) A.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D.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正确答案:A C 4.这首词表达了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答: 答案解析: 反映了作者对丰收所怀有的喜悦之情以及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二: 1.默写这首词。(16分) 2.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 10 分) 答:蝉鸣、鹊啼、蛙叫、人声。第二问:一方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另一方面夜行人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 3.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30 字内)。(12分) 答: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飘落下来,词人知道骤雨将至,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词人此时的心里是何等的高兴呀! 4.用自己的话赏析“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10分) 答: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指明月、清风惊动了喜鹊和蝉儿,使它们鸣叫起来了。“惊鹊”和“鸣蝉”两句以动写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5.词中以“七八个星天外”写乌云密布,这样写的好处是增加画面的美感。(4分)

辛弃疾《西江月》阅读训练附答案-古诗-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阅读训练附答案-古诗-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阅读训练】 1.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惊〞和“鸣〞不是分别写“鹊〞和“蝉〞的,而是说“鹊〞、“蝉〞、“惊〞、“鸣〞。 D.“见,读jiàn,见到的意思。 2。词中以“_____________〞写乌云密布,这样写的好处是增加画面的美感。 3。从全词看,是生机勃勃的农村风光和令人喜悦的_____________,唤起了词人辛弃疾的愉快心境。 4.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3分) 5.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4分) 6.词的上下片各描写了怎样的场景? 7.“路转溪头忽见〞透露了一种怎样的心情? 8.“明月别枝惊鹊〞为精妙的写景名句,请体会其妙处。

9.全词描写了江南农村______(时令和时间)的景色,抒发了词人_______的心情。 10.词中写到“稻花香里说丰年〞,你认为是谁在说丰年呢?(至少答出两种说法) 11.(08年青海)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见〞,读jiàn,见到的意思。 D.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和对农村丰收的喜悦之情。 12.这首词的上阕从_____、听觉和______方面写夏夜的山村风光。 13.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 14.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西江月贺铸阅读答案

西江月贺铸阅读答案 篇一:20届高三语文综合练习(十) 20届高三语文综合练习(十) 语文 (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冠盖/冠军消弭/所向披靡诤友/铁骨铮铮...... B. 笑靥/梦魇.. C. 抓阄/龟裂..悭吝/铿锵有力悖逆/勃然大怒....剽窃/虚无缥缈丝绦/涤荡尘埃.... D. 鹰隼/榫眼解数/解甲归田罪愆/繁衍不息......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 A. 辩论赛上,选手们就当代青年关心的问题展开了激辩,有的辩手可谓字字珠玑,闪.烁其辞,体现出良好的思辨能力和语言驾驭能力。... B. “老街”东头一处古宅的外墙昨夜坍塌。有网民认为这起事故本可预防,现在却祸.起萧墙,应该追究相关管理部门的责任。... C.

22年来,杨善洲带领大家义务植树造林5.6万亩,濯濯童山现在变得郁郁葱葱,被.... 评选为202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D. 《平凡的世界》读来令人荡气回肠,被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真是无可厚非。.... 3. 请为下面的新闻评论拟写一个标题。(15字以内)(4分)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最后一座正在运营的核电站5号夜间停止发电。在东京电力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发生1年零2个月后,在弃核呼声高涨的民意面前,日本迎来了“零核电”的局面。过去近半个世纪都在发展核能的日本去核代价沉重:一方面,丧失了几乎三分之一的发电能力,对居民生活和生产活动都产生了影响;另一方面,去核必然让资源短缺的日本增加对能源进口的依赖,在经济上势必要接受沉重的打击。但无论代价有多沉重,日本政府在民意面前仍然选择了尊重民意。 4. 110周年校庆,是南师附中百年大庆以后的首个“十年庆”。结合你对附中精神及其文化传统的理解,写一则宣传语。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30字。(5分)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江州路总管李黼,字子威,汝宁人。元至正十一年五月,红巾寇逼淮西,公即申告江西行省,以谓蕲黄乃九江唇齿之邦,不可不早为进兵守护。或者非其过虑。公乃张文榜以谕. 民曰:“为臣死忠,为子死孝,在黼之分,惟知尽死守土而已。所谓城存与存,城亡与亡者也。”闻者悚然。秋九月,寇侵蕲黄属邑。公复上言,宜速乘机进援。苟淮西失守,长江之险,与彼共之,非所恃矣。行省不报,既而蕲州陷。冬十月,黄州陷。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