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广州名城传统中轴线

论广州名城传统中轴线

论广州名城传统中轴线
论广州名城传统中轴线

收稿日期:2001-06-18;修订日期:2001-10-24

作者简介:杨宏烈(1946-),男,湖北汉川人,教授,从事城市文化资源与“城中村”改造研究。①广州古城区习惯指越秀区、东山区、荔湾区。

②有段时期,广州片面集中在旧城区大拆大建,且不尊重历史街区的特性。③见广州日报2001-02-16有关报道。

论广州名城传统中轴线

杨宏烈1,陈思访2

(11广州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广东广州 510405;21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 510450)

摘 要:广州名城固有传统中轴线集直轴、曲轴、实轴、虚轴、路轴、绿轴、山水轴、文脉轴、网络坐标轴于一身,在城市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发展过程中不可他移。深刻认识其空间环境艺术、历史渊源、文化内涵,探讨其复兴、整治、拓展的规划手法,营造一个山水生态型的城市主题文化旅游集锦带,对切实保护名城、积极建设新区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广州名城;传统中轴线;功能价值;保护规划

中图分类号:T U984111+4;X 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221(2002)01-0028-06

正当广州市民热切关注古城区①旅游景观建设

之时,市政府文件确定将“传统中轴线”列于广州14片历史文化保护区。这充分肯定了“传统中轴线”不可由其他道路替代。其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积淀警示我们:必须马上抓紧进行着手恨晚的、抢救性的、全方位保护性整治拓展规划,使之成为集瞻仰幽思、旅游观光、休闲娱乐、购物交往、文艺表演、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的中心城区绿色文化风光带。这对有效地保护名城,合理地发展新区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1 广州有条传统中轴线?

广州古城有条传统中轴线?乍听此言,无怪普通市民,就连许多业内人士也会觉得大惑不然。在

路网曲折复杂,仿佛“全城是个大工地”②

,给人总

体意象乃“最说不清”③

的城市里,哪儿还存在一条中轴线吗?然而的确是有的!就在古城区。只是在一个较长的政策时期内不被重视而已。

广州古城处在“五岭北来峰在地,九洲南尽水浮天”的地理位置。城区有一条北自越秀山,南至珠江水的传统中轴线,俗称“一条扁担担起山和水”,将山川形胜、宫室城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城市风景画(图1)。 广州至少有2300年的建城史。从传说中的“古之楚亭”、“南武城”,到有史可考的秦代“任嚣城”、

图1 广州古城风水轴

Fig 11 Fengshiu axis of fam ous G uangzh ou C ity

第22卷 第1期2002年3月 热 带 地 理TROPIC A L G E OG RAPHY

V ol 122,N o 11

M ar 1,2002

南越国“赵佗城”、东汉“步骘城”、隋唐港城、南汉国都城、宋元三城到明清广府城,似乎总有一条通过宫府纵贯南北的中轴线,凝聚着这块风水宝地

的“王气”,稳定着和引导着广州城的建设与发展。

城南珠江北缘则由现西湖路逐渐向南推进至惠福路、大南路、一德路、沿江路直至现江边。

古代城区中

轴线一直于此不太大的地段内平移延伸。最先以南

越宫署为中心向南伸至江边大南门,后有教育路轴

线。明清两代城市始向西部发展。由大北门至归德

门直街,即大北直街(今解放路),形成古城偏西的

一条中轴线雏形。民国时期陈济棠主粤编制广州大

都市发展规划,拆城墙、筑马路、辟公园(中央公

园)、架路灯,市政建设开始向近代化迈进;于上世

纪30年代基本上形成了从越秀山镇海楼、中山纪念

碑,经山下中山纪念堂、市人大楼、市府大楼、中

央公园(今人民公园)、起义路经现海珠广场、跨海

珠桥到刘王殿,山水相连8km 比较壮观的近代史

上的中轴线(图2)。从山水形势看,自北而南从高

图2 广州传统中轴线Fig 12 G uangzh ou traditional central axis

渐低,乃一条怡人的景观视廊。平面上轴线将古城

划分为东西两部。东为官府、衙门、文化区,西为

商贾、宗教、住宅区。“东山少爷,西关小姐”形象

地刻画了两种社区的人文风貌。轴线沿线及两侧分布有大小文物景点(区)30多个,古树名木蔚为壮

观,乃市民休闲、游客参观喜闻乐到的好去处。城市中心能稳定发展2000多年不能不说是个奇迹。保留广州传统中轴线,延续城市文脉,不能不

说是明智之举。在城市肌体遭受摧残的时候,广大市民的心灵也遭到莫大的打击。城市传统中轴线在空间环境和人民心理场上同时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再不下决心保护,很快就可能没什么可保的了。2 中轴线的传统与发展历程轴线是对称与旋转的中心线。从宇观世界到宏观、中观、微观世界,许多物质客体和运动现象都有某种轴线存在。动物中的飞禽走兽及人类,植物中的植株叶脉及花果,日常生活中的器皿、工具及工程设施,甚或在思维方式和社会活动中都可能有“轴线”在起作用。有些轴线看得见摸得到,有些看不到摸不着;有些是固定的、死的,有些是动态的、活的。城市(中)轴线本属概念性的元素,只存在于规划蓝图的构思之中,并无实际的存在形式;但作为一种线性关系构件,人们总还是能感觉得到,并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只要地形条件允许,只要进行过认真统一规划的城市往往都喜欢采用“轴线”或变相轴线,而且随时代发展,轴线的运用越来越普遍、自觉和突出。

文艺复兴前,西方世界的城市轴线并不明显。如埃及阿玛纳城、两河流域的新巴比伦城、古代美洲的特奥蒂瓦坎城、古希腊米利都、古罗马城等,虽有轴线概念,但均停留在从神庙神道宫殿等建筑轴线中延伸出来的片段上[1]。文艺复兴试图在中世纪城市基础上建立新的秩序,采用了拓展轴线的手法,进行城市环境艺术的充实、改造、完善,使空间效果强烈起来。此期一些观念上的“理想城市”模型更是讲究轴对称、中心对称、甚至也用到旋转轴与竖向轴线。

当有了透视法则,[法]造园师勒?诺特将园林中的轴线无限伸向自然、伸向城市后,西方城市中的轴线才格外丰富起来、在城市秩序中起主导作用。如近代巴黎、华盛顿、彼得堡的轴线运用具有极高

的艺术成就(图3)。尤其19世纪之后的现代城市,在全球范围内,无论是田园城市(霍华德)、卫星城(恩维)、带形城市(B ?A ?ЛA B ЛO BA 方案),郊区新城(贝尔格莱德、新德里、沙特Riyad )、科学城(如筑波),旧城中心(如费城)、新城建造(如堪培9

21期 杨宏烈:论广州名城传统中轴线

拉、巴西利亚、昌迪加尔)等都十分积极地规划城

市中轴线甚或多组轴线(图4)

图3 华盛顿主轴线平面

Fig 13 Washington main axial plane

中国把轴线作为城市最根本的基准标志历史渊源久远。体现伦理、道德的礼教,作为维护等级社会秩序的基本体制,反映在城市布局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周朝建城模式。《周礼?考工记》所描述的王城形态、道路布局、城门宫殿、祖庙、社稷坛、里坊市井等城市组成要素,均围绕着中轴线。这一都市传统模式经隋唐长安、元大都到明清北京城一以贯之数千年。广州乃三朝十帝古都,南中国商业大港城市,从古至今中轴线的构造特征越来越鲜明。改革开放新区建设中,又有一条现代轴线初具规模,这条北起燕岭公园、向南经火车东站、中信广场、

体育中心穿珠江新城林荫大道、海心沙,越过赤岗塔继续向南的新轴线,汇聚了中央C BD 、旅游观光

塔和庆典中心正加速发展延伸。

图4 堪培拉规划轴线

Fig 14 Canberra plan axis

中轴线一般不会偏离城市几何中心太远,中轴

线的建设往往就是市中心的建设。市中心是城市生活的焦点。一个城市环境美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从市中心获得的印象。各国60年代以来,在城市中轴线保护建设过程中,为解决内城衰退,增大吸引力、场所(Place )历史文化精神,促进中心广场、步行商业街、城市园林绿化、城市雕塑等方面的复兴建造,发挥了巨大作用。

3 传统中轴线的功能价值

广州近代中轴线由古代中轴线遴选、演进而成,不仅规模大,又宽又长,且构成要素的类型与空间组合方式丰富多彩,历史文化主题内涵更易与现代衔接,在保护基础上进行整治扩展,更易满足众多现实功能,具有继往开来的价值意义。311 作为大地景观构件,

组织城市的山水格局

中国古代城市多是礼制与“风水”二者结合的产物。城市中轴线少不了山水要素,如北京中轴线上无山也要垒土堆景山,无水也要挖凿出金水河。

3 热 带 地 理 22卷

国外也有许多类似情况。广州城址基本上符合理想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大风水格局,传统中轴线是城市龙脉的延伸轴。风水的神秘性是社会制度因素造成的。但风水毕竟能使城市建设遵循自然法则获取自然的馈赠及审美体验。广州古城中轴线极生动地寓示出背靠“青山半入城”、携带“六脉皆通海”,东有番山、西有禺山、南有朝山案山,颇具“控五岭、扼三江”的气势;绿荫相贯、山水相连,俯仰畅快、一气呵成,真正起到了上述“扁担”的作用。

312 作为生态构件,改善城区气候环境

广州传统中轴线作为一个最好的“绿轴”、“绿楔”,藏风纳气。作为风、气品质良好的南北气候通道,可有效地改善城区气候环境。广阔的林荫道和公园广场,使南海(江面)之风经过滤降温浸入市中心,强冷北风由北山森林减弱,置换城中混浊的气尘。树大树多炎夏遮挡烈日曝晒,雨季可调蓄浸街水量及空气干湿浓度。华盛顿4×018km的绿化中轴,莫斯科每个市区连通外围森林的绿楔改善气候效果极佳,皆具有共同的原理。

313 作为坐标构件,确立城区的坐标方位

轴线可以是只有一个轴点的射线,也可是有一个轴心、两个方向的直线。两条轴线交成笛卡尔平面坐标系,3条轴线构成三维空间系统。轴点、轴心可以是实体(标志性的建(构)筑物);也可以是精神上的空间(如庄重的广场)。老北京8km的南北中轴线就是一连串节点标志的排列组合;东西向的轴线即后来的长安街。两轴相交原点位于天安门前。如考虑高度上的规定(民居府衙不得超过宫殿城楼),则x、y、z三维均对全城构成定位、定向、定高、定形的控制、参照与联系作用[2]。在心理场、精神空间上,轴线构成的向心力、凝聚力、方位感、安定感,令人对复杂网络具有可驾驭感。类此东西横贯广州古城的中山大道与南北中轴线的交点即为广州中心城区的原点;珠江母亲河道与中轴线的交点则为广州传统水轴的原点。长期以来它们的坐标功用功不可没。巴黎轴线卢浮宫前“零公里”标志,对西欧也产生影响。

314 作为基准构件,打造名城的文化脊梁

无任直轴、曲轴(如机电产品中的软轴),均可发挥空间组织的艺术作用,串联一系列重要的纪念性建筑物,构成城市文化景观脊梁。广州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舞台,许多威武雄壮的活剧在这儿扮演。近代历史文化是广州最丰富有特色、最有影响价值的文史篇章,传统中轴线正好拧结这一主题。广州近代全市第一个公园,中国近代历史哲人大型的纪念碑堂,民国首脑机关大楼,广州起义展馆,近代的跨江铁桥,从“维新路”到“起义路”的命名,还有数十处与之有机相连的“等级高、种类多、规模大”的文物景点,可充分满足人们读史怀旧的心愿,阅览城市特征风貌的需要。轴线上的公共空间可供粤剧、南曲、狮舞、南拳等街头文艺演出,开展街头画像、珠江钢琴演奏、流动花展等活动,大力传播广州悠久丰富的动态旅游景观文化。必要时开展礼宾典礼,作为一条礼仪大道对提高全体市民文化素质大有好处。

315 作为对位构件,网络城区观光线路

利用对位手法可组织旅游景点的游览线路与呼应关系。散落在市区的,尚未形成旅游网络、没扩大知名度的文物古迹游览景点,除加以必要包装改变潜在状态外,可用轴线对位突出视觉效果,组合空间视廊,联手创旅游“规模”产品。如通过芯线对位,实对、虚对、边线对位等方式可组织广州五大宗教游,“把那些失掉了它们的相互依赖性和相互联系性,并已经失去其活力和涵意的组成部分重新统一起来”(马丘比丘宪章),如是扩大了城市旅游容量。作为引伸构件,从中轴线延伸出的支轴、副轴、实轴、空轴可控制和联系更多的街区,提纲挈领、纲举目张,形成更大规模的有序空间系统[3],复兴被拆得遍体鳞伤的历史街区、“老字号”,围绕城区主题整治形象。

316 作为时间构件,记录名城的历史进程

城市中轴线往往也是一条时间轴,从老城中心出发延伸至新区,用物质形态手法,把城市的古代、近代、现代以及美好的未来,通过“时间隧道”串连起来,既便于保护历史街区的辉煌,又有利于发展新区。国外最典型的例子是巴黎中心轴线,从庐浮尔宫至德方斯新区,跨越了一道历史的凯旋门和一道现代的凯旋门正走向另一新时代。广州传统中轴线现继续向南延伸,已使河南海珠区发生深刻变化,彻底改变了过去“宁要江北一张床,不要河南一间房”的居住置业观念。

4 传统中轴线的保护规划

传统中轴线的规划,是一项城市设计的系统工程。它涵盖了诸多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景观要素,并影响到城市总体轮廓及系统环境的框架关系。通过上节对其发展历程,文化特色,功能价值的归纳

13

1期 杨宏烈:论广州名城传统中轴线

分析,对保护规划的基本要点初步可得如下共识。411 突出轴线主题,加强序列设计

设计[美]费城中心轴线的贝肯讲道:“一条轴线可以使众多建筑师在设计他们的建筑时,遵循共同的城市秩序”[4]。当年梁思成先生曾生动地描写了北京伟大的中轴线空间序列艺术,统帅全城宛如一曲壮美的交响乐。广州传统中轴线深深扎根于绵绵云山之中,镇海楼为一重点音符。中山纪念堂及其以北越秀山区定性为纪念性历史文物景观集萃的古典式风景园林区,是一高潮所在,应维护“碑一堂”在该区的视觉中心地位,应降低其他建筑密度和高度,疏解包围山体的房屋屏障,显山漏绿,保卫好优美山林构成的天际轮廓线。人民公园及中央广场应为风格相近的城市公园———市民广场休闲、娱乐、集会活动区。穿过中山路几栋不伦不类大体量玻璃体块高层形成的“峡谷”,是以广州起义纪念馆为代表的革命史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起义路适宜建成近代文化风貌旅游街④,并带旺垂直交汇的众多特色商品专业街。海珠广场应以“胜利”、“解放”为题、绿化为主建成连系珠江、解放路口,中、西沿江路等风光带的枢纽。加强步行道路的连续性,绿化连续性,街面的连续性、视线的连续性、主题的连续性,使轴线空间抑扬顿挫、收放起伏,不失序列之美、旅游趣味性和戏剧性。

412 走向历史街区,落实名城保护

历史街区是名城显性文化的实物遗存,前人文化的杰作,是名城保护的重中之重。保护历史街区能弥补名城保护非普遍性和单体保护的局限性[5]。广州古城内的大、小马站及流水井一带有10多所古老书院群,名人金氏、许(广平)氏家宅花园居室群、民国首脑机关建筑群、玉带豪畔的水街水巷,以及“高第街”一带集中的骑楼街肆等,距离中轴线均不远,尤其中轴线两侧的街面,应从弘扬历史文化的角度进行城市设计。即使无吏官精英文化遗迹素材,商业平民生活文化素材也有开发价值,更具地域民族风趣。

413 转换机制观念,扩充景观空间

不少理论书籍讲道:市民、游客能在轴线空间自由安全进出,轴线才真正有意义。物理时空的刺激与心理时空的反应惬意地结合一致性,则是可憩、可游、可览的人性感应空间环境,不宜庄重得令人可惧,庄严活泼两相适宜为好。可打破若干禁区、或少数单位不该占有的公共绿化游赏性空间环境,向市民游人开放,使“人民客厅”的民主、民生、民权的氛围更浓烈。如纪念堂前后左右的绿色空间,市府后面经绿化美化后的院落类自隋唐以降的抚台园林,某些机关占用的广州起义旧址楼院,有参观意义的办公厅和楼梯道,实行旅游景点化、博物馆化,没啥不可的。适当的时候将行政建筑转化为纪念性旅游项目国内外实例颇多、颇为两全齐美。对北京中南海也有这种构思打算。

设计景观联系视廊,可创造整体性的美。在轴线广场、街道、甚或屋顶空间利用连续绿化,街口标志对景、借景等手法扩展视觉廊道,实现轴线对位作用。如人民公园到六榕寺、人民公园到南越王署遗址,纪念堂到三元宫、起义路到大佛寺、广州公社旧址到古书院群、越秀山到流花湖、海珠南、北广场与珠江均可研究实施。合理组织主体交通,轴线不以交通性道路为样板,结合地铁三维空间设计化解矛盾。

414 挖掘历史题材,把握时代风格

轴线北端,尚有许多历史古迹遗存没被开发出来,如粤秀楼(孙中山读书治事处),黄兴墓、光复亭、百步梯、起义军战场等。应扣住中轴线的历史文化主题,选取故事性强、人情味浓的典型素材,进行景点、景区、游园、小品以及路灯、道路铺装、指示牌等城市家具,沿街商住、公建、市政等项目的规划设计。这比某些“前卫”的时作品不知高尚多少?如从鸦片战争到广州解放的名人雕塑生动的具象造型更贴近老百姓。人民公园以北基本风格为中国传统式,起义路段为中西结合式,河南可谓现代式(图5)。这一轴线风格序列变化是有群众认识基础和历史依据的,整体是和谐的。

415 坚持生态设计,突出岭南特色

“说不清的城市”就是缺乏特色、缺乏主题的城市。在传统中轴线保护规划中,只要坚持按岭南气候设计,尊重岭南水山特色设计,善待岭南动植物的设计(如开展广场动物观赏活动),采取岭南历史主义手法,吸取乡土建筑文化的设计,融入民俗风情、了解岭南人爱好与行为方式的设计,坚持地方树种造景为主的设计,善于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设计,坚持少占自然和社会资源、少耗能源的设计,总之,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的设计,

23 热 带 地 理 22卷④传南海镇守使黄志恒等为保留“千顷书院”、“梁千乘侯祠”而造成起义路弯折线界面。

广州古城中心区的形象特色美将会令人无比兴奋。

图5 轴线景观风格分析图

Fig 15 Analytical graph of axial scenery style

参考文献:

[1]沈玉麟.外国城市建设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7.88-95.

[2]梁雪,肖连望.城市空间设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0.3,75.

[3]张斌,杨北帆.城市设计与环境艺术[M].天津:天津大学出

版社,2000.57-58.

[4]刘永德,[日]三村输,川西利昌,等.建筑外环境设计[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101.

[5]阮仪三,王景慧,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83. 

ON TRADITIONA L AXIS OF GUANGZH OU CIT Y

Y ANG H ong 2lie 1,CHE N Si 2fang 2

(1.Architecture and City Planning Institute o f Guangzhou Univer sity ,Guangzhou 510405,China ;2.Guangdong Construction Vocational T echnical College ,

Guangzhou 510450,China )

Abstract :G uangzh ou City has a traditional axis combined with entity ,imagination ,straight ,curves ,roads ,greens ,wa 2ters ,m ountains ,cultures and netw ork into a whole ,which is indispensable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urban natural geography and humanity geography.I t i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recognize deeply the axis ′s space environmental art ,his 2toric s ourc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to study the plan techniques of its revival ,rect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to build an urban 2thematic 2cultural 2tourist band of water and m ountain ecological patterns for practically protecting the fam ous city and actively building new areas.

K ey w ords :G uangzh ou ;T raditional axis ;Functional value ;Protective plan

3

31期 杨宏烈:论广州名城传统中轴线

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沙妈祖信俗 粤与闽连疆,是妈祖信仰重要的传播地。自宋代始,妈祖信仰就开始随闽人入粤。广东沿海及海岛陆续兴建了天后宫或妈祖神祠,祭祀妈祖。每年农历3月23日妈祖诞期间,民众到天后宫朝拜进香者络绎不绝,形成了以南沙妈祖祭祀为核心的民俗文化圈,集中反映了妈祖文化在广东的传播。南沙妈祖信俗是在福建妈祖信俗的基础上融合南沙地域文化而形成的,包括搭炷夜香、祭祀仪式、乐舞、演粤剧、妈祖巡游等内容。南沙妈祖信俗是当地人民俗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成为沟通闽台粤港澳妈祖信众的重要桥梁。 黄阁麒麟舞

黄阁麒麟舞是来自民间的纯自娱自乐的民间舞蹈,有200多年的历史,发源于中山市黄圃横档村。据史料记载,黄圃的麒麟舞始于明代,正宗的麒麟舞套路是由已故老艺人蒋润峰传授的。 “麒麟”造型是根据古代的传说,做成龙头、狮身、鹿角、羊头、牛尾的仁兽形象,做工精细,生动传神;舞动时是一头麒麟独舞,由两个舞者分别舞动头、尾,按特定的艺术套路和舞蹈技艺舞动,伴奏音乐则采用节奏起伏的锣鼓吹打乐,以展现麒麟舞的生动、活泼。 象牙雕刻

牙雕是以象牙为原材料进行雕刻的传统民间手工技艺,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远在秦汉时期,广州牙雕就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明清时期,广州牙雕的工艺与生产规模达到了历史高峰。刀法见棱见角,品种齐全,华丽美观,豪华名贵,以其镂空、透深的技法,在全国牙雕工艺中独树一帜。广州牙雕手工技艺以师徒传承、家族传承为主,采取手工作坊的生产模式。 灰塑

广州灰塑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和传统的民间美术艺术价值。做工方面,广州灰塑精致细腻,色彩艳丽。用材方面,灰塑艺人因地制宜,采用适合广州炎热而潮湿的气候的雕塑材料石灰。它耐酸、耐碱、还耐温。制作流程方面,广州灰塑必须到待雕塑建筑的现场,于常温下制作,不需烧制。制作过程中,在景物之中或每组图案之间,巧妙地留出装饰性通风孔,从而减轻台风对脊饰的猛烈冲击。最值一提的是,灰塑学艺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出师,独立施工。 核雕(广州榄雕)

论广州名城传统中轴线

收稿日期:2001-06-18;修订日期:2001-10-24 作者简介:杨宏烈(1946-),男,湖北汉川人,教授,从事城市文化资源与“城中村”改造研究。①广州古城区习惯指越秀区、东山区、荔湾区。 ②有段时期,广州片面集中在旧城区大拆大建,且不尊重历史街区的特性。③见广州日报2001-02-16有关报道。 论广州名城传统中轴线 杨宏烈1,陈思访2 (11广州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广东广州 510405;21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 510450) 摘 要:广州名城固有传统中轴线集直轴、曲轴、实轴、虚轴、路轴、绿轴、山水轴、文脉轴、网络坐标轴于一身,在城市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发展过程中不可他移。深刻认识其空间环境艺术、历史渊源、文化内涵,探讨其复兴、整治、拓展的规划手法,营造一个山水生态型的城市主题文化旅游集锦带,对切实保护名城、积极建设新区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广州名城;传统中轴线;功能价值;保护规划 中图分类号:T U984111+4;X 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221(2002)01-0028-06 正当广州市民热切关注古城区①旅游景观建设 之时,市政府文件确定将“传统中轴线”列于广州14片历史文化保护区。这充分肯定了“传统中轴线”不可由其他道路替代。其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积淀警示我们:必须马上抓紧进行着手恨晚的、抢救性的、全方位保护性整治拓展规划,使之成为集瞻仰幽思、旅游观光、休闲娱乐、购物交往、文艺表演、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的中心城区绿色文化风光带。这对有效地保护名城,合理地发展新区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1 广州有条传统中轴线? 广州古城有条传统中轴线?乍听此言,无怪普通市民,就连许多业内人士也会觉得大惑不然。在 路网曲折复杂,仿佛“全城是个大工地”② ,给人总 体意象乃“最说不清”③ 的城市里,哪儿还存在一条中轴线吗?然而的确是有的!就在古城区。只是在一个较长的政策时期内不被重视而已。 广州古城处在“五岭北来峰在地,九洲南尽水浮天”的地理位置。城区有一条北自越秀山,南至珠江水的传统中轴线,俗称“一条扁担担起山和水”,将山川形胜、宫室城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城市风景画(图1)。 广州至少有2300年的建城史。从传说中的“古之楚亭”、“南武城”,到有史可考的秦代“任嚣城”、 图1 广州古城风水轴 Fig 11 Fengshiu axis of fam ous G uangzh ou C ity 第22卷 第1期2002年3月 热 带 地 理TROPIC A L G E OG RAPHY V ol 122,N o 11 M ar 1,2002

广州市古代中轴线推测图

《广州市古代中轴线推测图》 作者:丁丁哥2012/06/01 广州市古代中轴线推测示意图 图中:1、蓝色为中轴线和由此发育的道路;2、浅蓝绿色为其它相涉的道路;3、有些较小和不太相干的街巷没有标上。 广州市的城市历史,其实是远超过“西安”、“北京”、“南京”等最著名的都城,因为这些最著名的都城多是“秦”之后的城市,而按照现在的认识,广州是50万秦军南下之后就开始形成的城市,后来成为南越国的国都,这可能比秦定都西安还早些,西安最早作为镐京的历

史当然不能比,但镐京其实是在西安市长安区的西北角,不像广州一直在城市中心,而过去我们以为广州最早的城市中轴线是在北京路,但如果仔细研究广州市的地图,广州城市中轴线应该还是如示意图所示。 广州的城市历史之所以可能超越到秦军之前,是因为秦军到达岭南时是有“古安阳国”的人在抵抗的,这个“古安阳国”可能就在广州存在过,现在,这一段历史慢慢开始显露,而“古安阳国”应该是商的后裔的国家,商的后裔当然也是来自中原,所以,这是广州因文明而起步的真正起点,这一段历史可能就埋在这张示意图的地下。 意识到广州可能还有秦军到达以前的历史,完全是出于偶然,最开始是因为发现越南在汉朝初期的“交趾”,可能就是现在潮汕人的“胶计人”的“胶计”,然后是发现汉朝初期越南姐妹女英雄的征则姑娘,可能就是潮汕话的“征壹姑娘”,这是有一幅古话证明的,后来还有“安南”可能是“俺人”等,这些证据都说明,越南当时的人类应该是讲跟现在潮汕话一样的语言,而根据历史来推测,现在的潮汕人是中原商民系的一支,而当时的越南人应该是商民系南下的另一支。 在有了这个认识之后,偶然间我看到广州萝岗区有一个暹岗村,据说这个村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我走去看看,结果发现该村的其实是一座古城,其四个城门分别是“南胜里”、“东荣里”、“反修巷”和“拱北”,“反修巷”是新立的名字,其它则是刻在石匾上的,“萝岗”和“暹岗”使我想到暹罗,泰国的古称是“暹罗”,泰国以东柬埔寨的

民俗文化的变迁与发展——以广东“叹早茶”为例

民俗文化的变迁与发展——以广东“叹早茶”为例 [摘要]“叹早茶”是广东传统风俗文化当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这一传统深深地扎根在每个广东人的心里。本文将介绍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从传统的角度和现代的角度论述这种风俗习惯过去的产生和现在的发展情况,并展望这种广式风俗文化未来的前景。 [关键词]早茶文化;“叹”;“一盅两件”;“扣手礼” [作者简介]彭健敏,男,广东佛山人,西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历史文献学专业历史文化资源与教育研究方向 引言: 先看一则报道:① 广州早茶没有式微 10万茶位日日满座—— 老茶客:“我活了大半辈子了,不管是非典还是金融危机,衣服可以少买几件,早茶不能不喝。”——七旬罗伯伯 业界:“广州主要酒楼现在基本上都经营早茶,茶位和前些年相比并未有明显减少。”——广州市餐饮商会会长区又生 民俗学家:“早茶是带旺酒楼的一个最好办法,酒楼想旺就要开早茶。”——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叶春生 “广州主要酒楼现在大都经营早茶,保守估计目前早茶茶位至少在10万个以上,而且有增无减,日日爆满。”广州市餐饮商会会长区又生认为广州早茶文化很有生命力,“广州早茶是岭南民俗文化的一种承载方式,就是‘新广州人’也会慢慢爱上早茶。” 记者连日调查看到,无论是老酒楼还是新派酒店,广州越来越多的餐厅酒楼开设早茶,招揽茶客。 实地调查: 西关18家酒楼仅1家无茶市 …… 早茶档关的少新张的多

…… 市民说法: 衫可少买早茶不可不喝 …… 业界说法: 茶客逼到爆早茶变两班 …… 专家点评: 早茶已成民俗岂会轻易消亡 …… 这是《广州日报》记者针对“广式早茶式微”引起热议所作的一篇报道,从中可以看出广东人对“叹早茶”还是情有独钟的。本文将介绍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论述这种风俗习惯过去的产生和现在的发展情况,并展望这种广式风俗文化未来的前景。 一、传统早茶文化 (一)“叹早茶”的吃和喝 广东人嗜好早茶。早上见面打招就是问"饮左茶未",以此作为问候早安的代名词,可见对饮茶的喜爱。早茶是广东人的一个生活习惯,也是"食在广东"的一大特色。 “叹早茶”是广东茶文化最具特色的重要内容。早茶习惯,遍于各阶层,上至达官白领,下至市井百姓,饮茶去处遍布城市乡镇,广东茶楼之多可为全国之最。每逢周末或假日,广东人便扶老携幼,或约上三五知己,齐聚茶楼“叹早茶②”。由此可见,喝早茶在广东人的心目中是一种愉快的消遣,在这个层面上来说与其他娱乐活动并无二致。当然,“叹早茶”并不是喝几杯好茶那么简单,下面来看看我们广东人早茶都吃喝些什么。 广东茶楼流行一个说法,那就是“一盅两件”。所谓“一盅”就是一壶茶,“两件”是指两件点心。 早茶的茶水以红茶为主,取其暖胃去腻,利于消化,常见的有乌龙茶、铁观音、普洱茶,有的人也喜欢喝菊普茶,即在普洱茶中加入菊花,取其清凉祛火。红茶色深红,汤浓稠,味苦涩,虽在视觉和味觉上都不如绿茶,却与广东早茶中味道浓郁的茶点恰是绝佳配搭。

广州新中轴线规划

一、新中轴线规划介绍 广州新城市中轴线规划开展早、起点高、规划体现了战略性、国际性。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广州市组织开展了新城市中轴线及珠江新城地区的规划设计。近期,为配合亚运会举办和实现《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对广州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2009年广州市政府组织开展了新城市轴线北段和南段地区城市设计。 (一)规划背景与意义 在广州市两千两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上形成了南北向的新旧两条城市轴线。传统城市中轴线是旧城区的中心,北起越秀山镇海楼,经过中山纪念堂、市政府、人民公园、起义路,南至海珠广场,总长约3.3公里。1980年以来,广州经历了高速发展时期,城市向东和向南扩展。1984年广州结合新的发展形势,提出了新城市中轴线的概念,历今26年。新城市中轴线北起燕岭公园,贯穿火车东站、天河体育中心、珠江新城、新电视塔,南至珠江后航道的海心沙岛,总长约12公里。 为深化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和在2010年亚运会之际展示广州新的城市形象与风貌,把广州新中轴线地区打造成国际先进、全国领先的城市核心地区,广州市政府提出高水平、高质量地编制城市核心地区的城市设计,具体实践“中调”城市发展战略,优化城市空间品质,改善人居环境,大力提升城市中心区核心职能和展现城市形象和风貌特色。新城市中轴线北段地区作为2010年第16届亚运会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将优化城市轴线的开

放空间,高水平、高标准地规划建设,塑造具有岭南特色和国际风貌特色的城市形象。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南段地区北连新城市北中轴珠江新城CBD地区,南跨洛西岛隔珠江与番禺新市镇相望,东至广州“南肺”万亩果园和国际会展中心区琶洲地区,西接广佛一体化的桥头堡白鹅潭地区。作为连接广州东西南北的纽带,新城市中轴线南段是广州市实施中调城市发展战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带动城市产业调整、大力提升城市职能和展现城市形象的重要区域。12公里长的新城市中轴线,将成为承载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的战略性地区,体现广州21世纪城市风貌特色和最高品味的标志性地区,按照国际眼光规划、建设、管理的高水平城市轴线地区。 (二)规划的设计范围 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北起燕岭公园,南至珠江后航道,总长约12公里,包括了广州火车站东站、天河体育中心、珠江新城、行政中心和海珠湖等多个重要节点。结合地区发展定位,将新城市中轴线分为南北两段,具体范围为: 1.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北段地区城市设计范围北起燕岭公园,南至电视塔广场,东至以林和中路-体育东路-冼村路向东拓展200米,西至林和西路-体育西路-华夏路向西拓展200米,总用地面积约5.88平方公里。 新中轴北部规划为珠江新城新区。珠江新城北起黄埔大道,南至珠江边,东起华南快速干线,西至广州大道。占地6.12平方公里,其中以冼村路为界,东面为居住区,西面为商务区。规划居住人口

卫星城市

评述 与母城相距较近的卫星城市,居住职能强,依附性强;距离较远的,工业职能强,独立性强,人口规模也大,有时甚至可达中等城市规模。 当前,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与中心城市距离越来越远。这对发展生产协作,提供就业机会,平衡男女劳动力,提高公共设施水平,强化卫星城的独立性有着重要作用。 卫星城一般依托大城市,作为大城市空间上、功能上的疏解部分 基本结论:一致百虑,殊途同归 是,如果我们能审时度势,冷静思考,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 中吸取智慧,则不难得出下列基本结论: 第一,在纷繁的世界中,探寻整合之点。 中国成语:“高屋建瓴”,“兼容并包”,“和则生物”以及中国山小画论“以大观小”等等,这些话内涵不尽一致,但其总的精神都强调在观察和处理事物时要整体思维,综合集成。 20世纪建筑的成就史无前例,但是历史地看,只不过是长河之细流。要让新世纪建筑学百川归海,就必须把现有的闪光片片、思绪万千的思想与成就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地整合起来,回归基本的理论,从事更伟大的创造,这是21世纪建筑学发展的共同追求。 第二,各循不同的道路达到共同目标。 区域差异客观存在,对于不同的地区和国家,建筑学的发展必须探求适合自身条件的蹊径,即所谓的“殊途”。只有这样,人类才能真正地共生、可持续发展…… 西谚云“条条大路通罗马”,没有同样的道路,但是可以走向共同的未来,即全人类安居乐业,享有良好的生活环境。 为此,建筑师要追求“人本”、“质量”、“能力”和“创造”……在有限的地球资源条件下,建立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公平的人居环境。 时值世纪之交,我们认识到时代主旋律,捕捉到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努力在共同的议题中谋求共识,并在协调的实践中随时加以发展。应当看到,进入下一个世纪只是连续的社会、政治进程中的短暂的一刻。今天我们的探索可能还只是一个开始,一个寄望于人类在总目标上协调行动的开始,一个在某些方面改弦易辙的伟大的开始。 21世纪人居环境建设任务庄严而沉重,但我们并不望而却步。无论面临着多少疑虑和困难,我们都将信心百倍,不失胆识而又十分审慎地迎接未来,创造未来! 在此社会变革时期,任何理论研究与实践都是一种阶段性探索。笔者通过历史与实践的纵横对比分析方法,并将地理界关于城市地域空间的有关成果与传统城市规划界的关于城市规划的理论相结合,试图对我国城市规划编制系列的完善进行探索和尝试,试图对都市圈规划这一时代特征鲜明的规划型式作一探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不少城市受到破坏,伴随着新一轮的城市重建工作,卫星城的实践又往前推进了一步。英国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艾伯克隆比(Patrick Abercrombie)于1944年主持完成了大伦敦规划方案(Greater London Plan)中,主要采取了在伦敦周围建设卫星城的方式,来疏散伦敦中心区人口。这些卫星城独立性较强,城内有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而且还有一定的工业,居民的工作及日常生活基本上可以就地解决,从而形成一个职能健全

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地区规划

廣州新城市中軸線地區規劃 在廣州市兩千兩百多年的發展歷史上形成了南北向的新舊兩條城市軸線。傳統城市中軸線是舊城區的中心。新城市中軸線北起燕嶺公園,貫穿火車東站、天河體育中心、珠江新城、新電視塔,南至珠江後航道的海心沙島,總長約12公里,成為承載廣州作為國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的戰略性地區,和體現廣州21世紀城市風貌特色和最高品味的標誌性地區。 廣州市傳統城市中軸線與新城市中軸線對比 廣州新城市中軸線規劃集中體現了以下特點: 1.延續“山城水”的自然空間格局 新城市中軸線北段城市設計提出了打造“亞運之城、生態之城、宜居之城”的總體目標與功能定位,著重強調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規劃遵循了本地區“山城水”的自然空間格局,充分突出公共空間的可達性與延續性,體現綠色生態的規劃理念和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本次城市設計有效整合了基本建成的城市地區已有中軸線地區規劃成果和節點改造方案,重點在於完善中軸線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空間品質和形象。

廣州市新城市中軸線北段地區 2.突顯城市中軸線嶺南文化特色 新城市中軸線南段地區提出了“嶺南印象,花城綠軸”的規劃理念和“具有嶺南特色的行政中心”的定位,規劃了旅遊觀光區、行政辦公區、生態休閒區、濱水居住區、科技創意區等五大功能分區,提出了“海珠塔、嶺南第一門、海心沙五羊雕塑”三個重要景觀節點設計,充分體現了城市功能分區明確和彰顯嶺南特色的規劃理念,既符合城市總體發展戰略對新城市中軸線南段地區作為城市主中心重要組成部分和重點發展行政辦公等高端要素為主的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的職能定位,又體現了多中心、主次分明、各具特色、組團式城市空間結構。 3.提升區域中心城市高端要素集聚服務功能 新城市中軸線南段地區在比較分析 國內外城市核心地區建設經驗的基礎 上,提出打造“中央綠軸”,並在堅持 生態優先原則下,考慮地區功能發展和 體現城市特色需要、營造疏密有致、宜 居宜業的城市環境。規劃結合功能定位 與用地佈局,採用TOD(交通導向)、EOD (生態導向)、SOD(公共服務導向)三 珠江新城核心商務區

广州的风俗

广州的风俗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人口众多,各地的风俗习惯更是不同。我是广州人,而且广州又有怎么的风俗呢? 广州既有喧杂繁华的闹市,又有清僻幽静的所在;既给人强烈的现代冲击,又保留了悠远的古代风俗;既被人们称作荒芜的文化沙漠,又拥有灿烂的古老历史。。。一个拥有着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正释放出勃勃的生气。 隋唐五代时期,广州就是世界著名的港口,一直到宋朝,都保持着全国第一大港的地位。到了清代,清政府实行的一中通商持续83年之久。在改革开放初期,广州曾是时髦的代名词,到处充斥着广州的发财神话,对充满幻想的淘金者来说,那里大概是天堂,又是地狱。现在,广州仍是一个各种生存规则和游戏规则的商业大市场,一年两度的广交会更加重了它的商业氛围。 广州声色犬马的生活方式,如诱人的夜生活、狂飙的锐舞、新潮的时装总是冲淡人们记忆中的羊城传说、三元里抗英、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类的旧事;人们印象中的广州缺乏文化,但走近广州,就会体会到广州不是没有文化,只是主宰这个城市的不是那种抽象、优雅、远离生活的文化,而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温厚的世俗文化。 吃、买、玩、娱等方面的“动态”人文旅游资源反映了广州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迎春花市、龙舟节、荔枝节、荷花节、美食节、欢乐节等节庆活动又为广州这座南国都市增添了繁华与魅力,而广州人温软绵甜的口音则使城市具有了一种独特的韵味。 对匆匆过客而言,空乏地走过几条大街、几个景点,广州呈现的或许只是拥挤和浮躁的一面而已;只有细心地品味广州的生活,才能体会到这座城市的真谛。 生在苏州,住在杭州,食在广州。广州,名菜名点丰富,茶楼酒肆林立,想食什么都可以如愿,故食在广州当然惬意。这首全国流行的民谚,道出了“食在广州”之誉闻名海内外。 粤语:来广州的人都可能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来到广州,听本地人说话,就象听鸟语,不明白!人们对广东、对广州的印象恐怕最早是从粤语、粤菜、粤语歌开始的。 关于粤语,有人曾做过“广州人在外地人中的印象”这样一个抽样调查,结果发现,几乎将近1/3的外地人一提起广州人首先联想到的是广州话,即粤语,成为排在第一位的印象,可见,粤语影响之大,它远非一般地方方言所能比拟的。 粤语又称为广州话、白话,它通行于广东、广西东南部以及香港、澳门,使用人口超过7000万,为现代汉语方言的七大方言之一(汉语七大方言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粤方言、闽方言、客方言、赣方言)。广州是粤语的中心,广州市区是方言,是所有粤语区(包括香港、澳门在内)的标准语,广州话在整个粤语方言中最具权威;有着粤方言“普通话”的地位。而且长期以来,广州一直是岭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使得以广州话为代表的粤语在整个岭南地区都具有有“普通话”的作用。 广州人嗜好饮茶。早上见面打招呼就是问“饮佐茶未?”,以此作为问候早安的代名词,可见对饮茶的喜爱。饮茶是广州人的一个生活习惯,也是“食在广州”的一大特色。 广州人所说的饮茶,实际上指的是上茶楼饮茶,不仅饮茶、还要吃点心,被视作一种交际的方式。广州的茶楼与茶馆的概念也不尽相同。它不但既供应茶水又供应点心,而且建筑规模宏大,富丽堂皇,是茶馆所不能比拟的,因此,广州人聚朋会友,洽谈生意,业余消遣,都乐于上茶楼。一壶浓茶几件美点,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边吃爱谈,既填饱了肚子、联络了感情,又交流了信息,甚至谈成了一桩生意,实在是一件惬意的事情。正国为如此,广州人把饮茶,又称“叹茶”。“叹”是广州的俗语,为享受之意,这也正是广州茶楼业历百年而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广州的老字号饮食店中,有相当一部份就是当年的茶楼,现在已是百年老字号店了。 广州人在饮茶上并无什么礼仪上的讲究。唯独在主人给客人斟茶时,客人要用食指和中

北京中轴线城市设计

北京中轴线城市设计 21世纪以来,高速发展的北京城市建设改变了城市面貌,进一步明确中轴线在北京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妥善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确定空间形态等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我设想以北京的中轴线设计为切入点,通过中西方的比较和历史和对未来的对比,进行阐述。 北京城市中轴线既是传统的轴线,更是不断发展的轴线,关于中轴线的历史,原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主任魏成林曾说,: 主要应说明中轴线在我国传统城市中的地位。中国传统城市的轴线不同于西方,以西方城市的景观,透视理论无法理解中国城市的轴线。 一。 在中国古代的文献中崔然没有明确提到“轴线”一词,但是纵观中国的传统建筑与城市,轴线的存在却是很明确的。我国古代都城大都较为方正,且大多存在过城市中心的轴线。 中国古代素有很强的方位思想,而且方位是与权力尊卑联系在一起的,“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吕氏春秋“择中”的原则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早有体现 另一方面,在中国古代的风水理论中,“负阴抱阳,背山面水”是住宅,村镇,城市选址的基本原则,这样的空间已在宏观上产生出堆成的空间形态,心里轴线已经形成。 从规划设计的角度加以总结,中国古代城市中轴线的发展可以概括为,按着一个理想的范本,历朝历代不断探索能表现集权统治和宗教礼法的城市中轴线系统最终达到美学上的高度一致与和谐性。

西方文明发源于古希腊并在那里度过了一段黄金时期,之后,文明的重心转到了罗马。虽然中世纪在罗马灭亡后阻碍了他的发展,但他中意文艺复兴的形式在意大利再度崛起,并在法国有得到了新的发展直至现在的西方世界。这个温室是由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文明所不断提高补充、发展向前的,这种情况造就了它的丰富多彩、民主宽容的特点。城市是这种文明的集中体现,不是宗教通知的工具,其中轴线系统的发展,则更多的是对使用、精神、美观的追求。 二( 北京的中轴线也在随着北京的发展而发展,其中最大的变化,自然来自城市性质的变化,北京已经有一个封建王朝的通知中心成为共和国的首都,成为新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解放以来,北京中轴线中最大的改变莫过于原来的全城中心————故宫随着天安门广场的改建而退居从属地位,使后者成为全城新的中心,这是社会进步的要求并从根本上改变了北京中轴线的意义。中轴线在成长是中的定位不再是为反映皇权通知服务,而增加了人民性的内容。 随着北京城市规划范围的扩大,旧城8千米的中轴线已经发找到南起南苑北至北五环路,长约32千米的范围。在这32千米长的范围内,在这32千米的范围内安排符合中轴线形象的公共活动空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我们用丰富的远见设想来填补。例如北部奥运公园用地早在十九世纪50年代的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保留的。南苑也在总体规划中被确定为要建设成首都南大门的形象。随着轴线上城市道路向南北方向的延伸,两侧的城市形象的确定就成为现阶段亟需解决的问题。由北至南,逐段审视现在的中轴线我们对这一问题可以有更深切的体会。 虽然中轴线向南北演唱的设想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早已明确,并得到公众认可,但其具体空间形态却始终处于模糊状态。

广州民俗文化之我见

广州民俗文化之我见 广州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是岭南文化的中心和发祥地,是国务院颁布的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这两千多年的文明史留下许多说不完道不尽、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它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饮食、居住、建筑、商贸、语言、岁时节令、婚姻、祭祖、礼仪、娱乐等。 广州,一个有着十分丰富的民间民俗风情的南粤名城。这里融汇中外文化之精华,形成了独特的岭南文化。岭南画派、岭南建筑、岭南园林、岭南盆景、广东音乐、粤剧、粤菜、粤语以及城市景观、生活习俗等,都体现了岭南文化的风格。 身为广州人的我,虽然是生长在郊区,但对广州民俗文化多多少少有点了解,下面由我来讲讲我对广州民俗文化的见解。 广州文化艺术 (1)粤剧 粤剧是我国的一大地方剧种,扎根于广东民间,也流行于广西部分地区和港澳地区,以及东南亚和华人居住区,至今约有300多年的历史. 广东粤剧是由多种外来戏曲声腔和本地土戏、民间说唱艺术不断融合而成、发展起来的。同时粤剧先后把南音、粤讴、龙舟歌、木鱼歌等地方说唱艺术,以及广东流行小调、小曲先后吸收进来作这曲牌使用,形成今天粤剧以梆子、二黄为主的地方演唱和小曲小调为辅,富有地方特色和丰富多彩的唱腔体系。 (2)广绣 广绣,又称粤绣,中国名绣之一,是产于广东地区的刺绣品。据传创始于少数民族,明中后期形成特色。国内以故宫藏品最多。它以布局满、图案繁茂、场面热烈、用色富丽、对比强烈、大红大绿而著称。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布局满,往往少有空隙,即使有空隙,也要用山水草地树根等补充,显得热闹而紧凑;粤绣的另一个独特现象,就是绣工多为男工,和其他地区绣工均为女子不同,在绣制大件时,绣工常手拿长针站着施绣。 粤绣用线多样,除丝线、绒线外,也用孔雀毛绩作线,或用马尾缠绒作线。针法十分丰富,把针线起落、用力轻重、丝理走向、排列疏密、丝结卷曲形态等因素都用来强化图像的表现力。 (3)粤语讲古 “讲古”即说书、讲故事。粤语讲古是艺人用广州方言对小说或民间故事进行再创作和讲演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这种民间技艺来源于古代的说唱艺术;形式上而言,当是直接承继元明以来的评话、评书,并结合粤语方言而产生。据说明朝末年,江苏泰州说书大师柳敬亭(1587~1679)出任抗清将领左良玉的幕客,在随军南征时把说书艺术传来广东。 (4)广式家具 广式家具工艺是广州传统民间手工技艺的代表。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明末朝廷已有广式家具出现。清初,广式家具的豪华造型满足了统治者对富贵的追求,成为清廷家具的主要来源。清中期,广式家具受欧洲巴罗克式和洛可可式的艺术风格影响,在造型和装饰上达到鼎盛时期。民国后期战乱使广式家具行业萧条中落,抗战胜利以后,家具行业逐渐复苏。

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沙妈祖信俗 粤与闽连疆,是妈祖信仰重要的传播地。自宋代始,妈祖信仰就开始随闽人入粤。沿海及海岛陆续兴建了天后宫或妈祖神祠,祭祀妈祖。每年农历3月23日妈祖诞期间,民众到天后宫朝拜进香者络绎不绝,形成了以南沙妈祖祭祀为核心的民俗文化圈,集中反映了妈祖文化在的传播。南沙妈祖信俗是在妈祖信俗的基础上融合南沙地域文化而形成的,包括搭炷夜香、祭祀仪式、乐舞、演粤剧、妈祖巡游等容。南沙妈祖信俗是当地人民俗生活的重要容,也成为沟通闽台粤港澳妈祖信众的重要桥梁。 黄阁麒麟舞

黄阁麒麟舞是来自民间的纯自娱自乐的民间舞蹈,有200多年的历史,发源于市黄圃横档村。据史料记载,黄圃的麒麟舞始于明代,正宗的麒麟舞套路是由已故老艺人润峰传授的。 “麒麟”造型是根据古代的传说,做成龙头、狮身、鹿角、羊头、牛尾的仁兽形象,做工精细,生动传神;舞动时是一头麒麟独舞,由两个舞者分别舞动头、尾,按特定的艺术套路和舞蹈技艺舞动,伴奏音乐则采用节奏起伏的锣鼓吹打乐,以展现麒麟舞的生动、活泼。 象牙雕刻

牙雕是以象牙为原材料进行雕刻的传统民间手工技艺,历史悠久,涵丰富,远在汉时期,牙雕就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明清时期,牙雕的工艺与生产规模达到了历史高峰。刀法见棱见角,品种齐全,华丽美观,豪华名贵,以其镂空、透深的技法,在全国牙雕工艺中独树一帜。牙雕手工技艺以师徒传承、家族传承为主,采取手工作坊的生产模式。 灰塑

灰塑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和传统的民间美术艺术价值。做工方面,灰塑精致细腻,色彩艳丽。用材方面,灰塑艺人因地制宜,采用适合炎热而潮湿的气候的雕塑材料石灰。它耐酸、耐碱、还耐温。制作流程方面,灰塑必须到待雕塑建筑的现场,于常温下制作,不需烧制。制作过程中,在景物之中或每组图案之间,巧妙地留出装饰性通风孔,从而减轻台风对脊饰的猛烈冲击。最值一提的是,灰塑学艺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出师,独立施工。 核雕(榄雕)

广州城市新轴线系列空间调查珠江新城定稿版

广州城市新轴线系列空间调查珠江新城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 1.1调研背 景 (1) 1.2调研范 围 (1) 1.3调研方 法 (1) 1. 4 CBD专题研 究 (2) 1.4.1 CBD概念理 解 (2) 1.4.2 CBD类 型 (2) 1.4.3 CBD结构布 局 (2) 第二章调研内容 (3) 2.1用地性 质 (3) 2.1.1规划历史与对 比 (3) 2.1.2珠江新城规划检 讨 (4) 2.1.3现状用地构 成 (5) 2.1.4分 析.......................................................5 2.2空间形态结构 (6) 2.2.1空间形态布 局 (6) 2.2.2天际轮 廓 (8) 2.3建筑现状 (10) 2.3.1建筑质量分 析 (10) 2.3.2建筑高度分 析 (10) 2.3.3建筑风貌分 析 (11) 2.3.4综合评 价 (11) 2.4交通分析 (12) 2.4.1轨道交通系统分 析 (12) 2.4.2车行系统分 析 (13) 2.4.3人行系统分 析 (13) 2.5.公共空间体系 (14) 2.5.1公共空间结 构 (14)

2.5.2公共空间类 型 (15) 2.5.3公共空间尺 度 (16) 2.5.4行为活 动 (16) 2.5.5地下公共空 间 (18) 2.5.6小 结 (18) 2.6景观、视线及绿化植被分析 (19) 2.6.1景观分 析 (19) 2.6.2视线分 析 (20) 2.6.3绿化植 被 (21) 2.7公共服务设 施 (22) 第三章综合评价....................... ........................... (23) 附件广州市花城广场植物应用情况详表 第一章调研背景 1.1调研背景 作为广东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三大综合性门户城市之一、国际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广州正在朝着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目标迈进,一个强有力的城市中心

广州城市中轴线的历史演变

一、广州城市历史发展 广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4年,2000多年来一直都是华南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政治、经济、环境、规划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广州城市布局及形态发生了深远的变化。广州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可大致分为:1)秦汉时期 公元前214年(秦33年),秦始皇在岭南设南海郡,广州(番禺)为南海郡治,任嚣任郡尉,建城郭番禺城。番禺就是最古老的广州城,至今已有2228年历史。秦至二世而亡,赵佗继任任嚣自立南越国而称王,将任嚣城扩大到周长10km的大城,俗称“赵城”或“赵佗城”。南越都城的建设时广州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有规划的建设。南越国共存在93年(公元前203年-前111年),历经五代君主。现位于广州越秀区解放北路的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即为第二代南越王赵昧陵寝原址上修建的博物馆,可在此追寻南越国的踪迹。 汉平南越后,中央皇权加强了对岭南的统治。东汉末年,广州虽亦遭战乱,但商业繁荣,居民富足。当时的交州刺史步骘将其州治从苍梧郡广信(今梧州)搬到广州,重修“越城”西半部,并将城向北扩展,史称步骘城。广州的正式定名在三国孙吴时代。 2)隋唐南汉 隋初经济发展,大兴土木,开运河、建造宫殿,沟通南北交通,广州城有了长足的发展。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高潮,出现了贞观、开元盛世,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城市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在盛唐时,广州已成为全国三大商业城市之一(其它两城是扬州、汴梁),主要是对外贸易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使得西亚各国大量商人来中国经商,很多人迁居广州。 广州城自晋至唐未见扩展,但城市日益兴盛,人口众多,城市的范围早已突破了城墙的限制。唐代的广州城墙范围很小,城市形态已呈现出坐北朝南的布局形态,形成了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从而为南汉都城兴王府的建设打下了基础。 公元917年,南海王刘建大越国,翌年改国号为汉,史称五代南汉。广州再一次成为都城,称兴王府。历五主,共67年(917-971年),后被宋所灭。南汉兴王府仿唐都长安建造,兴建大批宫殿王府。城市区域分工明确,分内城与郭城,内城又包括宫城与皇城两大部分,具有都城建设特点。 3)宋代时期 继南汉仍以北部中间地区为政治中心,宋代时期西部及沿江的商业区得到巩固,城市风貌大为改观,呈现开放性平民化特征。由于广州城墙受南汉灭亡时的破坏,残垣断壁,北宋时对此进行修复,形成三重城墙围绕的空间形态格局。三城即指子城、东城和西城三城并立。 子城又称中城,是在南汉兴王府基础上修建而成,其范围未扩大,周长五里;东城是在古越城的基础上修建起来的,与中城并列,共四里,西城规模最大,方圆13里,这里是主要商业区。从此,城市开始向西扩展,至此三城并立的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就形成了。 4)明清时期 明代对广州城有过多次改造和扩建,使城市发展更多结合了周围独特的自然环境。明洪武三年,拆除原三城并立中间的城墙,填埋部分濠池,使三城合一,解决交通不便和城市协调发展问题;洪武十三年,地方官朱亮祖为扩展城区,“辟东北山麓以广之”并“拓北城八百余丈建五楼,为会城壮观”;嘉庆四十三年(1563)年又加筑外城,后称明代新城。此时,广州城的范围已扩展至北抵越秀山,南抵珠江边,东至大东门,西达西濠,已形成广州今天旧城中心区的轮廓,周长约21里。 明末清初闭关锁国,广州成为全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对外贸易和交通空前繁荣,城市建设得到一定发展。鸦片战争后,广州城破坏惨重,商业凋零,外贸日渐,外贸中心地位

广州饮食文化

广州饮食文化 一. 地理位置和饮食资源: 广东地处亚热带,濒临南海,四季常青,物产丰富,山珍海味无所不有,蔬果时鲜四季不同,清人竹枝词曰:"响螺脆不及蚝鲜,最好嘉鱼二月天,冬至鱼生夏至狗,一年佳味几登筵。"把广东丰富多样的烹饪资源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 广州菜集南海、番禺、东莞、顺德、中山等地方风味的特色,兼京、苏、扬、杭等外省菜以及西菜之所长,融为一体,自成一家。 广州菜之所以选料博杂,其原因首先是“天时”与“地利”。广州气候适宜农作物的生长,一年可以两熟、三熟,珠江三角洲的水网与漫长的南海海岸线,历史上均为广州府属,这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广州地区富足的果、蔬、肉类和水产,为菜肴的烹调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其次,广州作为商埠,是各种商品的集散地,岭南的食料以至国内外的食料荟萃广州,为广州菜拓宽选料提供条件。广州菜中的上乘食料,不少来自海外,如南洋的鱼翅、燕窝,墨西哥的鲍鱼,日本的干贝。第三,岭南饮食保留古代人食杂的习惯,“不问鸟禽虫蛇,无不食之”。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人每天需要上百种的营养成分,人的消化器官需要大量纤维素的辅助,广州菜选料博杂,无疑有助于人体健康。 二. 菜肴特点: 1.选料 选料是菜肴的基础,是广州菜风味独特、变化无穷的前提。广州菜选料之博杂,可谓“天上飞的,地卜跑的,洞里钻的,水里游的”,不论其精粗,不论是动物、是植物,不论是山珍、是海味,只要能食用,一概拿来制作菜肴。用料鲜活,也是广州菜选料的一大特点,制作菜肴的食料,都务求鲜活,海鲜要鲜活的,肉类要刚杀的,蔬菜要当天摘的。

味乃烹调之本,调料丰富变化多,是广州菜能烹调出数千款菜来的重要条件。广州菜的调料不限于糖、盐、酱油,而有各种各样用农作物和海产品(鱼、虾、蚝等)制成的酱料,有各种各样的植物调料,如蒜头、姜、葱、洋葱、芹菜、芜荽等。广州讲究调料,追求新味、多味甚至怪味,这固然是岭南人开拓、求新的文化心态的体现,又是广州天气炎热的要求。 2.烹调 广州人注重火候,并不见得就懂得了温度可以使食物产生物理和化学变化,而其中体现的却是岭南人的“中庸”。“无过而无不及”,以及对待不同事物采用不同的方法的辩证思维。烹调技艺是菜肴制作的关键,广州菜博取中外烹饪技艺之长,融汇成多样而完善的烹调方法。广州菜烹法的多样和完善,再与刀工、火候、油温、调味、造型等配套,就能制作出数千款的菜肴来,使广州莱格外地丰富多彩,成为岭南饮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 3.口味 广州菜注重质和味,口味比较清淡,力求清中求鲜、淡中求美。而且随季节时令的变化而变化,夏秋偏重清淡,冬春偏重浓郁。食味讲究清、鲜、嫩、爽、滑、香;调味遍及酸、甜、苦、辣、咸;此即所谓五滋六味。 口味清淡,首先是岭南民风古朴的体现,是岭南文化对传统的承袭,也是特定的地理气候使然。由于天气的原因,广州菜十分注重汤水。俗语说:“宁可食无菜,不可食无汤。” 4.艺术 广州菜肴,追求色香味俱全,通过刀工、烹调、火候、佐料、拼盘、菜名以及饮食的环境等的相互配合与协调,而达到饮食与艺术融为一体的美的境界。 刀工考究,把食料雕砌成龙凤花鸟或山水风景,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再配以寓意美好而颇有艺术性的菜名,如以“羊城八景”命名的菜肴,给人的味觉与其他感官同时得到美的享受,饮食不仅为了生存,而同时也是一种艺术欣赏。 三. 饮食特点:

北京市中轴线城市设计

编制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编制时间:2002.7-2002.11 王管总丄:土景慧 项目负责人:邓东朱子瑜 主要参加人:董珂张播范嗣斌陈振羽王宏杰 中轴线鸟瞰 一、项目背景 中轴线核心区南起规划南五环路,北至北五环路,长度约25公里,宽度约1000米。目前,传统的中轴线及其两侧的许多历史地段已被划定为文物保护单位或保护区,并随城市的扩展向南北方向延伸,北端正在规划奥林匹克公园,南部也在逐步发展之中。目前,无论是宏观上中轴线与城市整体的关系、核心范围内的功能与空间布局,还是微观上具体项目实例及重要节点的设计,还存在很多不明确、不完善之处。北京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对城市面貌的改变使进一步明确中轴线在北京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妥善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确定空间形态等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规划构思 北京旧城曾被誉为是古代中国都城计划的无比杰作”,以中轴线为核心的北京旧城的总体布局和城市艺术也赢得了各种赞誉。项目组在分析研究国内外城市轴线的基础上,结合对北京城市发展的战略展望,得到这样的认识:中轴线是体现中国气质”的精神象征,是包含世界文化遗产和体现北京职能的轴线,它整体代表了民族精神、大国气度,古都神韵,是集中展现着中华文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精粹的一条轴线。以此确定以中国气质之体现,传统精髓之传承”为主题,并由此来确定空间布局方案、提出详细的设计要点以及建设实施项目建议。 宏观结构

、空间布局 从城市宏观尺度上来看,北京中轴线与北京未来空间结构发展模式和整体城市功能布局等功能因素密切相关。从北京经济和社会现状发展条件来看,中轴线宜上收下展,轴线向南部的延伸,随着与两条轴向发展带联系趋弱,最终融入两带间的绿楔之中。在这种模式下,中轴线将成为成未来北京城市的双十字” 功能与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南北中轴线与东西长安街构成的大十字”轴,是未来北京城市功能结构中至为重要的政治文化核心轴线,它控制和组织了未来北京东西南北的各大城市主要功能片区;南北7.8公里传统中轴线与东西朝阜大街构成的小十字”轴,是体现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中心轴线,它对北京名城的整体保护、古都神韵的展现具有重大意义。 模型照片 具体到中轴线,其中国气质”体现为古都风采、时代精神和国际公园三大设计主题。它们贯穿于中轴线的北段、中段和南段三个不同空间区段之中,并总体展现出中轴线的整体气质。 北京中轴线中段的主题是古都风采:永恒的民族精神的中轴线”。建议7.8 公里长的北京传统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在整体保护的前提下,整合梳理城市格局结构并通过发展旅游赋予其活力,充分展示古都风采”;恢复轴线结构性景物并以之为带动点组织设计积极的城市空间;以新的交通组织观念和更为宏观的分析来处理旧城的交通问题。 北京中轴线北段的主题是时代精神:现代化的首都形象的活力中轴线” 北京中轴线北段是魅力活力的中轴线,集中代表和展现了北京现代化的城市风貌。北面奥林匹克公园内堆山作为中轴线的北面收尾,以体现古老中国的传统意识;将原规划方案国家体育场的位置调整到邻近大屯路,使交通组织以及与城市的联系更为合理,也使其与公园内的山体及千年步道的关系更为密切;整治和控制北二环至土

惠州市民俗风情

惠州市民俗风情 春节舞龙、舞狮 春节舞龙、舞狮,在惠州的历史已十分悠久。自古以来,惠州人从正月初一至正月半(即正月十五),龙队、狮班穿街过巷,天天热闹非凡,颇有惠州的地方特色。 惠州传统的舞龙、舞狮活动由民间自发组成,多为一街一龙,武班、乡村舞狮。 惠州民间的舞龙具有典型的广东风格。所舞的龙自己扎造。龙头主骨架由竹料扎成,外表糊纸上漆,彩布作龙身,整条龙长达13丈,约合42米。舞龙时,最前面由日月牌、匾额、宫灯、扮色队(化装成历代的民间故事人物),鳌鱼、凤、狮、杂水(由人扮装的鱼虾蟹蚌等)在前面引路,最后才是活灵活现的龙。一路鼓乐不断,一路鼓乐不断,人数从多,浩浩荡荡,穿街过巷,满城轰动。龙过之处,不时有长者带子、孙在龙的肚子下钻来钻去,谓“钻龙架”,意思是望子成龙,舞龙时的“钻龙架”、“猎龙公”、“派龙贴”等民俗,颇有惠州的地方特色。 惠州民间的舞狮活动与舞龙有相同的特点。把狮扎好后,先到元妙观“开眼”,并进行“抢青”活动。新春的第一天清晨,各路狮队由师爷携匣领路,狮子、锣鼓镲钹、手持各种冷兵器的武术队伍依序表演,所到之处,店家、住户

鞭炮相迎,并封红包,热热闹闹,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才告一段落。 端午节龙舟竞渡 端午节,惠州民间称之为“五月节”。赛龙舟,惠州民间称之为“扒龙船五月节”。在惠州,流传着一首民谣:“五月节,扒龙船,龙鼓响,大江边”。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一至初六,惠州都举行传统的赛龙舟活动,历经千年,常盛不衰。 每年农历“五月节”,惠州多为河水涨满,“龙舟水”使各街(村)的龙船队兴趣倍增。以往的五月节,在东江河畔,完成了赛前仪式的龙船队沿江分批举行龙舟赛。参赛龙舟先是顺水而下,而后逆水而上,最后冲刺决出输赢。奖品多为花江(用竹串吊整幅衣布,上面贴满纸巾),设奖者也多为地方的殷商巨贾。得者把“花江”插在船头,沿江而上,以为荣耀。 中秋赏月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的中秋节,惠州称:八月半。 惠州民间过中秋节仅次于春节的一个大型欢庆节日。 为了能过好中秋节,惠州民间从节羊一个月就着手节日的筹备,购买月光饼(一种用白糯米粉加白糖做成的白饼),风粟、菱角、表榄、红柿、芋头、柚子、花生等吃物,当然,每家必不可少的是月饼和灯笼。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