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感觉与知觉期末复习

感觉与知觉期末复习

感觉与知觉期末复习
感觉与知觉期末复习

Chapter 7 taking action

1、The ecological approach to perception

研究运动的人,以及他们的运动引起的知觉信息如何引导运动和知觉

光流场optic flow:在观察者移动的过程中,周围的环境会形成流动的信息,可以提供运动方向和速度的信息

延伸焦点focus of expansion(FOE):运动的目标位置没有optic flow

self-produced information

toddler experiment:小孩站着,墙动;视觉信息调整身体平衡状态

2、Navigating through the environment

MST(内侧/中间颞上区?)对光流场产生反应

-expansion和rotation的特异性神经元

-猴子判断光流场对应的运动方向,受电刺激MST影响

开车:光流场不是提供运动方向的充分必要条件,FOE可能一直在变化

blind walking:即使光流场信息很少,也能找到路

PPA海马旁回和空间位置有关

-移走场景中的decision-point landmark,比移走non-decision-point landmark,对wayfinding的成绩影响更大

-decision-point在PPA中有更强的激活(走迷宫)

retrosplenial cortex损毁,影响将自我中心的信息转化成别的视角的信息

海马损毁,影响关于路的记忆,在主路上可以开车,小路甚至熟悉的路都不行(MST、海马、海马旁回、retrosplenial cortex)

3、Action on objects

情境支持Affordances:表明一个物体用来干什么的信息

M.P.颞叶损伤,无法命名客体,不能根据物体的名字找到它,但可以根据功能找到

生理学

-顶叶的reach region;猴子先看见一个东西,再在黑暗中抓握它;visuomotor grip neurons视觉运动抓握神经元,在看见物体和去抓握时有反应

-视觉共济失调optic ataxia:顶叶损伤的病人很难正确指向视觉刺激(用手指两个柱子的中间)

4、observing other people’s actions

镜像神经元:猴子自己抓东西和看别人抓东西的时候都发放

视听镜像神经元:猴子自己或看他人剥花生/听声音都会发放

镜像神经元反映的是对下一个动作的预测

5、基于动作的知觉

打softball赢了的人,会觉得球比正常的大一点

网球打得好的人觉得网比实际的低

Chapter 8 perceiving motion

1、Functions of motion perception

感知环境中的事件(运动盲);

吸引注意(注意捕获);

提供关于物体的信息(鸟飞到草里,开始的几秒内可以看见鸟)

物体和观察者的运动都能提供关于物体的信息

2、studying motion perception

真实运动real motion

似动apparent motion(刺激在不同位置上快速出现,但时间间隔必须适当)

诱导运动induced motion(真实运动引发假的运动的错觉,火车上看见树动)运动后效motion aftereffects(瀑布后效,看完瀑布觉得边上的石头往上移动)真实运动和似动激活的脑区相似

产生运动知觉与环境&观察者的运动有关

optic array光流分布(环境中刺激排列的结构)

移动时引发optic array区域性的改变,遮盖和露出某些东西,依此感受到运动global optic flow:所有东西都在动的时候,被试感觉整体是静止的

3、motion perception:retina/eye information

Reichardt detector:检测特定方向的运动(P8)

corollary discharge theory推测放电理论:IDS图像位移信号、CDS(corollary discharge signal)推测放电信号(眼睛运动时产生,MS的一个副本)、MS运动信号影响对运动的感知,CDS和IDS发送信号到comparator,同时发送的话互相抵消

行为学证据

-运动后效:视网膜上视色素被漂白的区域不动,眼睛动,有CDS

-保持眼睛不动,用手挤压眼球,产生CDS,觉得世界在动

生理学证据

-MST损毁的病人,在静止环境中转动眼睛会觉得眩晕,CDS因脑损伤消失,所以觉得世界在动

-猴子的外纹状皮层有real motion neurons,物理刺激都是bar扫过感受野,由实际运动产生时神经元反应,由眼动导致时神经元不反应,考虑了IDS和CDS

4、运动知觉与脑

MT与随机点的coherence有关,coherence上升,MT发放更快

MT完好的猴子,coherence 1%~2%就可以探测到;MT损毁,需要10%~20% 用微电极microsimulation直接刺激MT,猴子判断的运动方向与被刺激的细胞偏好的运动方向一致

小孔问题aperture problem:当通过小孔观察较大刺激(如bar)的运动而判断其运动方向时,会产生误导性信息。

-MT可以结合V1的信息;

-70ms后对垂直于bar的方向反应,140ms后对实际运动方向反应

-使用关于运动物体的顶端的信息(来自V1)判断运动方向

5、motion and the human body

身体的似动:手在头前和手在头后交替呈现,速度快/慢

-速度快时,认为手穿过了头;速度慢时,认为手绕过了头

-两种情况下顶叶与运动相关的区域都激活;运动皮层只在第二种情况激活在走路的人形的关节上加光点,可以看出运动;打乱一部分点,也能看出在走-STS整合腹侧与背侧通路的信息,整合运动信息和客体信息,与看见生物运动biological motion有关

-FFA与生物运动有关,但是EBA(body area)无关

-对STS的TMS刺激使辨认biological motion变困难,二者有因果关系

6、representational momentum静止图片表现出的运动信息

implied motion:静止图片表现出的运动

一个人从墙上跳下来,判断时间靠前和时间靠后的图,是否和第一张一样;发生在第一张之后的图像更难与第一张区分,因为被试预期它是第一张的结果,符合运动的趋势

implied motion强的图片,引起MT/MST更强的激活

implied motion的图片可以产生运动后效

Chapter 9 color perception

1、introduction to color

颜色视觉的功能:信号功能(红绿灯);促进知觉组织;识别客体更加快速准确基本色:红黄蓝绿

颜色锥

三个维度:

-色度(色调)Hue:color circle的中心到相应颜色所在点的方向

-饱和度Saturation:颜色的纯度和鲜艳的程度,矢量的长度

-亮度Lightness:单位时间内光子进入视网膜的数量,颜色在纵轴上的高度

颜色与波长

选择性反射selective reflection/选择性透射transmission:进入眼睛的光的颜色=物体的颜色(反射或穿过物体),物体针对特定波长有特别大的反射率的特性称为选择性反射

反射曲线reflectance curve/透射曲线transmission curve

黑白灰对不同波长的反射率相近,只是彼此之间反射率不同

混合光线:additive color mixture,多种波长进入眼睛

混合颜料:subtractive color mixture,混合的颜料吸收一部分波长的光线,进入眼睛的波长变少

2、trichromatic theory of color vision

颜色知觉的三色论,Young-Helmholtz

行为学证据

-调节三种波长的光的比例,可以获得任何测试区域内的光

-两种波长不行

生理学证据

-三种视锥细胞吸收不同波长的光

-同位异构现象metamerism:两个物理上不同的刺激可以产生相同的颜色知觉——不能在意识层面接受视锥细胞的信息(另外,光在一只眼睛里闪一下,不能报告具体是哪只眼睛,单眼神经元的信息无法到达意识层面)

三感受器的机理是否必要?

-一个感受器:没有颜色视觉

-不同波长的光,只要达到对应感受器要求的强度,就可以使色素达到同样的反应,一种cone只能提供明暗亮度的信息

-两个感受器:两条吸收光谱的值有差别时,可以区分颜色

3、color deficiency色彩缺乏

Ishihara plates看数字测色弱/颜色配对实验

全色盲monochromats

没有视锥细胞;视觉精确度低,对光敏感

二色视者dichromat(鬼知道为什么ff说叫双色盲)

L红色盲protanopia,M绿色盲deuteranopia,S蓝色盲tritanopia

缺少相应的视色素

色弱anomalous trichromats,混合光波长的比例和正常人不一样色素光谱偏移

单眼色彩缺乏unilateral dichromats:一个眼睛有问题

4、opponent-process theory of color vision拮抗论

颜色视觉由红绿,黄蓝,黑白的拮抗产生

行为学依据

-视觉后效:反色

-同时对比simultaneous contrast:绿色中间一块白,看久了觉得白色偏红-有蓝绿色、红黄色,没有红绿色、黄蓝色的感觉

-红绿色盲,黄蓝色盲

生理学依据

-opponent neurons对比细胞,红绿和黄蓝,不同颜色时细胞的反应会兴奋或抑制,视网膜和LGN都有

将两个理论结合:三色论在感受器层次,拮抗论在节细胞层次;opponent neurons 根据视锥细胞传入的信号差异判断颜色

5、color in the cortex

opponent neurons in the cortex

single-opponent receptive field环形:知觉区域内部的颜色

double-opponent receptive field矩形:知觉不同颜色的边界(颜色在识别形状中起作用)

6、color constancy颜色恒常性

当照射物体表面的颜色光发生变化时,人们对该物体表面颜色的知觉仍然保持不变的知觉特性。

解释

a色彩适应chromatic adaptation:当长时间看到室内偏红的光,处理长波的视锥细胞就逐渐不敏感,反应降低,三种视锥细胞的反应模式回归到白光下的反应别的解释

b,the effect of surrondings:视觉系统运用周围环境的信息,估计光照的特点

c,memory and color:记住了环境中的物体原本的颜色

7、lightness constancy亮度恒常性

反射比决定亮度知觉,而不是反射光的强度

-ratio principle:比例不变,感受到的亮度就不变

-不均匀光照下的亮度知觉:reflectance edge反射边界VS illumination edge 照明边界

-阴影:有意义的形状;明暗交界处模糊的penumbra(半影)

-表面的朝向(对于三维的物体):物体表面与光源的方向

8、infant color vision

做颜色知觉要注意控制色度和亮度

婴儿:颜色习惯化

四个月大的婴儿颜色视觉基本和成人一样

反复给看510nm的光,看的时间越来越短;再给看480或者540,婴儿认为540和510一样,不感兴趣,480和510不一样,感兴趣

Chapter 10 perceiving depth and size

深度线索:眼球运动线索、双眼线索、单眼线索

1、oculomotor cues 眼球运动线索

Oculomotor cues 眼球运动线索:基于我们感知眼睛位置以及眼肌紧张程度的线索,由“汇聚”和“ 顺应”形成。

-汇聚(Convergence):当我们看较近的物体时眼睛向内运动。

-顺应(accommodation):当我们聚焦于不同远近的物体时晶状体形状的改变2、monocular cues 单眼线索

1. Occlusion遮挡:被部分遮挡的物体更远。

2. Relative height:越靠近水平面越远(天空:lower;地面:higher)。

3. Relative size:先前的经验中两个相同大小的客体,远的会占据更小的视网膜图像大小。

4. Perspective convergence透视汇聚:图画中某些线条延伸后会聚到一点,产生深度知觉;距离会聚点越近,距离越远。

5. Familiar size熟悉大小:先前的经验中两个不同大小的客体,如果在视网膜上的成像大小一致,则小客体会被看作更近。

6. Atmospheric perspective空气透视:在空气质量较差的情况下,站在高处远眺,

模糊的内容更远,清晰的内容更近。

7. Texture gradient纹理梯度:对于均匀排列的元素的知觉过程中,距离越远,元素看起来更密集。

8. Shadows:阴影能够帮助我们确定对应客体的位置(e.g.平面or悬浮);运动;还可以提高客体的三维属性,增强对立体的感知(e.g.山脉的阴影)。

9. Motion parallax运动视差:当我们移动时,近处的物体迅速闪过,而远处的物体运动相对缓慢。(解释:客体在视网膜上对应的点的运动轨迹长度。离自己的物体,于retina上的移动较大;相反的,离自己较远的物体,于retina上的移动较小)

10. Deletion and accretion(遮挡与显示):举例说明,左右手伸直,左手稍在前,右手稍在后,左右手均不动。观察者向左移动,则将对远处客体的遮挡称为Deletion;观察者向右移动,则将对远处客体的未遮挡成为accretion。在远物被近物遮蔽一部分的情况下,移动时会有部分的表面消除(surface deletion)及表面重现(surface accretion),此线索也可带来的深度知觉。

3、binocular depth information双眼线索

来自双眼输入的深度知觉

判断优势眼

斜视strabismus:双眼图像不重合

binocular disparity双眼视差:左右视网膜上的成像差异

corresponding retinal points:单眼视网膜上的每一个点,和另一只眼睛视网膜都有一个对应点

Horopter 同视点:当注视某一客体时,所有“能够使左右视网膜上成像的位置与各自中央凹位置之间距离(夹角)一致的”客体的位置所构成的面;即corresponding retinal points往外延长,汇聚成一个弧形的horopter;有无数个,取决于注视点

Absolute disparity绝对视差,表明了离horopter的距离;视差越大,可能离注视点越近,也可能离注视点越远

Relative disparity相对视差,表明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与注视点的位置无关双眼视差产生立体视觉(小正方形最远,圆形第二,大正方形最近)

Crossed and uncrossed disparity(交叉与未交叉视差):

——Crossed:相对于corresponding retinal point(对应视网膜点)朝外,距离观察者更近。

——uncrossed:相对于corresponding retinal point(对应视网膜点)朝里,距离观

察者更远。

3D技术:偏振眼镜、两只眼睛交替呈现图像、屏幕上有不平滑的点

random-dot stereogram(随机点立体图):Bela Julesz(1971)创造的刺激,试图排除其他单眼线索的影响,以证明双眼视差的确可以产生3D视觉。当将该刺激(两个部分)分别呈现给被试的左右眼后,被试可以知觉到一个悬浮于背景之上的矩形

4、physiology of binocular depth perception

Disparity-selective neurons(又叫双眼深度神经元):初级视觉皮层有对绝对视差反应强烈的神经元,腹侧和背侧通路有对相对视差反应强烈的神经元

双眼视差与深度知觉

实验1:selective rearing experiment:在猫出生6个月期间,每次一只眼,左右交替观察世界(交替周期:1天)。结果:双眼神经元较少;不能使用双眼线索知觉深度。

实验2:micro-stimulation experiment:在猴子看某一深度的物体时,使用“微刺激”技术刺激对另一深度绝对视差敏感的群体神经元,猴子的深度知觉发生改变(向被刺激的神经元的方向偏移)。

5、perceiving size

visual angle视角:一个物体相对于观察者的眼睛的角度

The Holway and Boring experiment:持有不同大小的客体可以拥有相同的视角。他们操作了深度线索的多寡,测量受试者对物体大小的判断。测试刺激为远近大小不等、但视角固定为1度的圆,受试者依据测试刺激的大小,来调整比较刺激的直径。结果发现在具有深度线索及单眼观看的情况下,受试者所调整的直径与测试刺激的大小一致;但若受试者透过针孔观看或在黑暗中,为缺乏深度线索的

情况下,受试者比较倾向于依赖网膜上的成像大小来做判断。

—比较刺激vs.不同距离的测试刺激

四种条件(依次减少深度线索):

正常观察(暗含双眼视差、运动视差、阴影);good

单眼观察(取消双眼视差);good

小孔观察(取消运动视差);bad

增加窗帘(取消阴影);very bad

说明:双眼线索、单眼线索对我们知觉深度的重要性。

Emmert’s law / Size constancy function 大小恒常性公式。S=K(R*D)

S是感知的大小,K是常数,R 是视网膜成像大小,D是感觉到的距离

-Afterimage呈现的越远,看起来越大(反映在初级视觉皮层上)

-一样大的黑白圈在不同距离的位置闪,远处的圈在初级视觉皮层激活的区域更大

大小知觉的其他信息:熟悉的大小;纹理梯度

6、视错觉:

—The Muller-Lyer illusion:两条带箭头的线,利用①②解释(distance的不同);—The Ponzo illusion:在视网膜上的成像一样,觉得远的比较大。利用①解释(distance的不同)

—The Ames room:导致2个同样大小的人看起来不一样大(知觉到的距离一样,而visual angle不同)。用①或者相对大小解释。

—The Moon illusion:感觉位于水平面附近的月亮比在高空中的月亮大(视角始终没有变化)。利用③④解释。

视错觉理论解释:

①misapplied size constancy scaling(误用的大小恒常性标尺):大小恒常性通常通过将距离考虑在内,以帮助我们保持对客体的稳定知觉。视网膜上成像一样长,认为反箭头的那条线远

②Conflicting cues theory(矛盾线索理论):我们对于线长的知觉取决(以The Muller-Lyer illusion 为例)线段的实际长度、图形的总体长度。将2条线索综合起来形成折中的长度知觉。

③Apparent distance theory(视距理论):水平面附近的月亮之所以大,是因为在看向它时能够看到填满空间的具有深度信息的地形(即远),而看向天空中的月亮则是通过不具有深度信息的空荡荡的空间(即近)。(认为天空是一个椭圆

形的面,视角一样则大小不一样)

④Angular size-contrast theory(角度的大小-对比理论):当月亮被更大的物体包围时会看起来更小。天空中的月亮被广阔的天空包围所以小,而水平线附近的月亮被部分天空(以及更小的物体)包围所以相对较大(Ebbinghaus illusion)

Tilt illusion:中间是垂直的光栅,边上是15度的光栅,觉得中间的又一点反方向的倾斜(大概四五度)

7、Infant depth perception

3个月大,可以用双眼盯住一个东西

3.5-6个月,可以用立体镜看见随机点立体图

婴儿来自绘画线索的深度知觉比双眼线索发展的晚

preferential reaching:婴儿会伸手去抓大的东西

训练阶段给一大一小两个东西,距离一样

测试阶段也是大小不一样,距离一样;婴儿觉得大的近所以抓大的;7个月可以感知pictorial cues的深度线索

阴影线索也可以

Chapter 11 hearing

1、physical aspects of sound

物理定义:空气或其他介质中压力的变化(纵波)

知觉定义:听到的东西(经历和体验)

纵波:沿着传播的垂直方向震动,不移动

纯音pure tone:正弦波

sound pressure level(SPL):dB=20×lg(p/p0),p0=20micropascals,刚好能被听到的声音

复音complex tones

Periodic tone; repetition rate频率; fundamental frequency基频; first harmonic (200 Hz)一次谐波,基波; higher harmonic更高的谐波;

frequency spectrum频谱图:对声音进行傅里叶分析后频率与声强的关系图。移走一个谐波,会改变声音的波形,但是pitch不变,不影响对音调的知觉;频率取决于组成声音的成分的频率的最大公约数

2、perceptual aspects of sound

Loudness响度:声音的大小,与振幅amplitude成正比。如果以能听到的最小声音作为1,根据振幅的比例,那么我们可听到的最大声响则约为一千万,此范围太大了,因此音量改以分贝(decibels)表示大小。dB=20 log(刺激振幅/标准振幅)

SPL声压:声音在媒介中引起的附加压强,表示声压大小的量称为声压级别(sound pressure level,SPL) 。某声音的声压(p)与基本声压值(p0)之比的常用对数的20倍来表示,即20lgP/P0,单位为dB。声波每增加10 倍压力,音量会增加20分贝。

音调pitch:与基频的物理性质关系最密切

-tone height音高:对基频和音调pitch升高的知觉体验

-tone chroma:差一个八度octave的声音感觉比较相似(如A0和A1),叫做一个chroma,因为频率之间呈2^n关系,所以不同的八度音节中同样的chroma可以组成谐波

-effect of the missing fundamental:即使基频或其他谐音被去掉,知觉到的音调依然是稳定的,the constancy of pitch

-pitch由声波的周期或者repetition rate决定,而不是基频是否存在

振幅amplitude、频率frequency:纯音(pure tone)为例,纯音的声波以数学的方程式来表示是十分规律的正弦波。波的振动大小称为振幅(amplitude);一个完整的波长(one cycle)包括一个波峰和一个波谷,每秒包含多少个完整的波称为频率(frequency,repetition rate),一般称为"赫"(Hertz,Hz)。人类听觉约可听到20-20000Hz 的声波

timbre音色:

1)谐波结构harmonic structure影响对音色的知觉;

2)time course of a tone’s attack(声音的开始和结束)

3)time course of the tone’s decay(结束时声音减弱的方式)

也影响对音色的知觉

倒放一个乐器的声音,对音色的知觉会变化

等响曲线equal loudness curves:描述等响条件下声压级SPL dB与声波频率frequency的关系曲线称为等响曲线,是重要的听觉特征之一。即在不同频率下的纯音需要达到何种声压级,才能获得对听者来说一致的听觉响度。其中,最下的一条线称为Audibility Curve可听曲线,是能听到的最小响度的,声音听觉

的阈限Threshold of hearing;最上面一条也是听觉阈限,是能忍受的最大响度threshold of feeling。这之中的区域被称为Auditory response area 听觉反应区 fundamental frequency基频:复杂声音周期的倒数,复合振动或波形(如声波)的谐波成分,它具有最低频率,且通常具有最大振幅——亦称“基谐波”。

可听曲线(audibility curve):即听觉阈限曲线,指的是在不同频率条件下,我们能听到的最低分贝。

3、from pressure changes to electricity

耳朵的主要构成及功能

外耳(组成及功能)

组成:

耳廓pinna:帮助声音来源定位

外耳道auditory canal:保护鼓膜、中耳,维持鼓膜和中耳的温度恒定。

鼓膜eardrum,tympanic membrane:耳道的尽头

功能:保护中耳;保持中耳的温度;共振,提高声强。透过外耳的共振作用可以提高1000~5000Hz 声音的强度。

中耳:

组成:

2块听小骨:锤骨(malleus)、砧骨(incus)、镫骨(stapes)

—空气振动-液体振动。

—增大声音强度的2 个方法:(1)大鼓膜vs.小卵圆窗;(2)杠杆

卵圆窗

震动传递:

由鼓膜振动开始传到三小听骨(槌骨malleus、砧骨incus、镫骨stapes),(镫骨到镫骨底板,镫骨底板到卵圆窗)再传至卵圆窗(oval window),最后进入内耳。外耳与中耳都充满空气,而内耳是充满液体;声波振动从空气传入液体时会造成传送不佳,这时候三小听骨便能解决这个问题

1当振动由鼓膜传入到镫骨输出时,可增加单位面积压力20倍

2听骨链根据杠杆原理传递震动

(鱼没有听骨链,不存在能量损耗)

功能:

在中耳的传送过程可增加振动约20倍,解决声波振动从空气传入内耳液体时造成的传送不佳;中耳的镫骨上附有身体最小的骨骼肌镫骨肌,当低频噪声传入时,它会收缩以减低镫骨的振动,可保护耳朵。

内耳

-耳蜗cochlea:柯蒂氏器(organ of Corti)、毛细胞、基底膜basiler membrane、盖膜tectorial membrane。

-Corti:纤毛cilia与外毛细胞outer hair cell

-听觉受器hair cell又可分为两种:inner hair cell 与outer hair cell。(前者数目较少,约3500个,但是有95%的听觉细胞接受来自此的讯息;后者数目约12000个,但只处理约5%的讯息。)

-外毛细胞和盖膜通过纤毛相连

-当镫骨敲击使耳蜗内液体压力的改变时,基底膜会随之上下振动;此振动造成柯蒂氏器上下振动及盖膜前后移动,外毛细胞弯曲,内毛细胞弯曲,在细胞内产生电流讯号,讯号传送到大脑的听觉接受区,使我们听到声音。

物理信号-电信号(通过结构的改变)

毛细胞向一侧弯曲有发放,向另一侧就没有;向一侧弯曲产生电信号,释放神经递质,激活听觉神经纤维

phase-locked firing相位锁定发放:细胞在声音刺激的相同时间点或相位发放,听觉神经信号的发放和刺激的同步关系

temporal coding时间编码:声音刺激的频率和听觉神经信号发放的时间进程的关系

相位锁定发放最多达到5000Hz

发放不应期

4、vibration of the basilar membrane基底膜的震动规律

基底膜的振动:从蜗底传递到蜗顶

Bekesy’s place theory of hearing(地点理论):基底膜振动形成包络,声音的频率与耳蜗上发放最强烈的位置(即包络最高点)有关,基底膜上每个位置都对应一个声音频率。

证据:

1. Tonotopic map频率响应分布:在猪的耳蜗基底膜上放置电极,测量对不同频率的电信号反应。说明的确是越靠近蜗底(base),频率越高,越靠近蜗顶(apex),频率越低。

2. Neural frequency tuning curves(神经频率调谐曲线):测量猫的耳蜗和听觉神经中的不同位置每个内毛细胞对不同频率的声强阈限。就最敏感频率来说,符合地点学说。

cochlear implant人工耳蜗:接受外界中的声音,分成几个频率段,沿着耳蜗放置的电极把听觉信号转化成电信号

cochlear amplifier耳蜗放大器:外毛细胞根据基底膜的振动,舒张(变长)收缩(变短),并放大了基底膜的振动,使tuning function更加sharp

复音与基底膜发放

声学棱镜acoustic prism:有多个谐波的复音会导致基底膜上多个位置的发放(每个谐波的频率)

复音成分中的基频成分去掉后,耳蜗上的震动变化,位置加工出现变化

5、the physiology of pitch perception

pitch and the brain

A1区域的频率响应分布:前部对低频反应强,后部对高频反应强

对pitch敏感的神经元:对于基频一样的复音,发放一样

6、how to damage your hair cells

老年性耳聋是毛细胞损伤导致的;

来源于长期暴露在噪声下的累积效应、损伤毛细胞的药物、与年龄有关的退化对高频的影响更大,对男性的影响更大,老年人更难抗拒低频噪声的影响

7、infant hearing

婴儿对高频的声音比低频的声音更敏感,阈限比成年人高,u形

识别母亲的声音

-吸奶的时候有sucking的频率,可以建立频率和听到的声音的关系

-当sucking pause的时候呈现母亲的声音,其他时候呈现陌生人的声音;还有一组反过来;发现婴儿会调整pause,更多地听到母亲的声音;听到母亲的声音的时候心率提高,陌生人的时候心率降低

-对母亲的声音的熟悉可能是在胎儿阶段形成的

-母亲在怀孕期间读故事,出生之后再读这个故事

Chapter 12 auditory localization and organization

声源定位、反射的声音、声音的情境分析(区分一个声音)、韵律结构

1、auditory localization

location cue位置线索:binaural cue,monaural cue

azimuth方向角,elevation仰角,distance距离

binaural cue 双耳线索

-interaural time difference,ITD时间差异:对低频声音更敏感;

-interaural level difference,ILD强度差异:对高频声音更敏感;(波长小于障碍物的大小,衍射,有一小块区域没有声音)

ITD和ILD不能确定仰角

-the cone of confusion混乱锥:一个锥体上的所有点的ITD和ILD相同monaural cue单耳线索(仰角)

-在耳廓里填充一些东西(mold),影响仰角判断,不影响方向角,并且可以慢慢适应并回到正常水平(可能有两套表征spectral cue的系统)

2、the physiology of auditory localization

左右耳信息在上橄榄核汇合,与声音定位有关

neural coincidence model:存在ITD的复合探测器coincidence detector,两侧信息同时到达它,它才会发放

ITD tuning curve:猫头鹰narrow,两耳对两侧分别反应;沙鼠broad,两耳对两边都反应

生理学

A1和带状区后部posterior belt area都对声音有表征,后者更准确

A1只对特定范围特定空间的声音有反应,只有出现在偏好的区域时才反应;posterior belt area偏好的范围更小;切掉或者冷却A1,声音定位受损,但没有完全消失

-What:辨别声音identification,核心区core area与带状区的前部-前额叶

-Where:定位声音localization,核心区与带状区的后部-前额叶

证据:

1. 核心区和带状区前部对声音刺激的pattern 反应,而后部对位置反应。

2. 脑损伤病人的双分离证据:(1)颞叶损伤;(2)顶叶和前额叶损伤

3. 脑成像:(1)再认声音;(2)定位声音

3、hearing inside rooms

反射的声音有一个延迟

precedence effect优先效应:lead和lag sounds之间的delay很短时(5-20ms),将两个声音知觉为只来源于lead 的声源。

建筑声学:要考虑声音被墙吸收的量;房间的大小和形状;控制混响时间reverberation time,在声音反射的过程中,声音强度降为原先的1/1000 所用的时间。

音乐厅的声学:

混响时间reverberation time:2s

intimacy time:第一个反射回来的成分和原成分的时间差

低音bass ratio:反射回来的声音里低频到中频所占比例

空间感spaciousness factor:间接声音所占比例

讲堂的声学:

混响时间小于0.6s;信噪比signal-to-noise(S/N)ratio:>+10dB

4、auditory organization:scene analysis

听觉场景分析(auditory scene analysis):环境中各种声源的融合称为听觉场景(auditory scene),分析并区分由不同声源产生的声音,从而产生各自的知觉的过程叫听觉场景分析。

听觉组织原则how to separate the sources:

1. 位置location:声源的位置变化是连续的而非跳跃的;某来自特定声源的声音,声源的空间位通常是基本不变的。

2. 起始时间onset time:如果两个声音有相同的起始时间,那声源基本相同

3. 音调和音色pitch and timbre:

-在某一个范围内波动的音调/音色是一个整体

-auditory stream segregation听觉信息流分离:高音和低音分别知觉为两个乐器、两个旋律;即使是由同一个乐器演奏,也会出现这种现象;

-取决于音调变化、频率变化:缓慢呈现时认为是一整条旋律

-频率差别大的时候,区分出两个声音;频率离的比较近的时候,知觉在两种声音之间跳动

-scale illusion 规模错觉(or melodic channeling):双耳同时听两串音符(如图a,左耳:blue;右耳:red),可以看到,进入每只耳朵的音符都是“高-低-高-低-高……”,但被试的知觉是左耳是低音(从低音开始),另一只耳朵是高音(从高音开始);会整合双耳的信息

4. 连续性continuity:声音出现一下然后停止,把断开的部分用噪声填充,会认为声音在噪声背后连续变化

5. 经验experience:

一个儿歌,把原来的旋律进行一些调整,把一些音改成高一个八度;如果对旋律没有先验知识就不会知觉到旋律;有先验知识能跟上旋律,在高低之间跳跃melody schema 对旋律的记忆

5、auditory organization:perceiving meter韵律

metrical structure韵律结构:音乐的节拍。各成分的时间信号;重音;听觉组织-运动通过前庭系统影响韵律结构的知觉:把婴儿bouncing,给婴儿听同一频率的声音,看注视点,发现婴儿的运动影响了婴儿对声音刺激的频率知觉,婴儿注视注视点时间的长短表明听声音的时间;如果去掉视觉刺激,这个效应依然存在;婴儿本身不动,看其他人动,没有这个效应

-语言:英语和日语重音位置不同

-经验:短长无限循环的声音,英语speaker觉得是短长短长,日语觉得是长短长短,和经验有关

6、connections between hearing and vision

腹语术效应ventriloquism effect(视觉捕获visual capture):声音和图像出现的位置不同,但认为它们来自同一个位置(视觉的位置)

双闪错觉the two-flash illusion:一个flash+两个beep,认为看到了两个flash;声音也可以影响视觉

小球交叉:没有声音,认为是穿过了对方;有声音,认为是碰撞之后分离

视听觉感受野大部分重合

盲人可以通过一个回声系统训练,根据反射回来的声波学习位置和形状

最最最最喜欢考的东西:

corollary discharge theory

听觉的地点学说

aperture problem

optic ataxia

the effect of the missing fundamental

Crossed and uncrossed disparity

Micro-stimulation

1运动方向辨别,用微电极microsimulation直接刺激MT,猴子判断的运动方向与被刺激的细胞偏好的运动方向一致

2 micro-stimulation experiment:在猴子看某一深度的物体时,使用“微刺激”技术刺激对另一深度绝对视差敏感的群体神经元,猴子的深度知觉发生改变(向被刺激的神经元的方向偏移)。

Monochromatism全色盲

Chromatic adaption对色彩恒常性的作用

深度的视错觉:moon/ conflicting cues

ITD

随机点立体图

听觉组织的五个原则

implied motion

MT,MST,STS对运动知觉的功能?????

感觉、知觉、注意、

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开端、知识的源泉,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 感觉的分类:根据刺激物的来源和产生感觉的分析器的不同,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指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属性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等 内部感觉:指受机体内部的刺激,反映身体的位置,运动和内部器官的不同状态的感觉。它包括运动感,平衡感、肌体感觉等。 感觉的一般规律 感受性和感觉阈(yu)限 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绝对感觉阈限:那种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这种对最小刺激量的感受能力 差别感受性:对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感觉的相互作用有两种形式:一、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二是不同感觉指间的相互作用。 1.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感觉的适应:相同的刺激物持续不断的作用于某以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而发生变化的现象,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 感觉的对比:两种不同的刺激物作用于一种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可分为同时对比(两种刺激物同时作用于一种感受器,产生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种刺激物先后作用于一种感受器)。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任何一种感受器的感觉性,都会因同时或继时发生作用的其它感受器的影响的变化而有所变化)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而由其它的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比如:盲人失去视觉,通过实践活动使他的听觉更加敏锐) 联觉(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叫做联觉。如红色给人热烈的感觉,紫色给人以高贵的感觉。) 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官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 感觉和知觉的关系: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区别: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应。

3感觉与知觉

三感觉与知觉 1 什么是感觉 (1) 2 感觉的作用 (4) 知觉的特性(1) (4) 知觉的特性(2) (9) 三感觉与知觉 1 什么是感觉 我们经常用到感觉这个词,但是我们的表达,不一定是心理学家所理解、所研究、所定义的感觉。比如说有的同学说,我对这个女孩有感觉,其实这指的不是感觉,指的是你的情绪反应,你对她的爱慕。还有的同学说,我对这个事情有感觉,或者说我感觉我对这个事情有感觉,这其实指的也不是感觉,指的是你的意识,是你对这个感觉的认识。 那么什么是感觉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感觉是我们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我们各种感官系统的一种个体属性直接的反应。我们可以理解成什么是感官系统,什么是感官系统它的一种反应。 感官系统从感官的接收信息的方式来讲,应该分成五大感官系统:视觉系统、听觉系统、皮肤触觉系统、嗅觉系统、味觉系统。感官系统采收了、接收了我们周围世界的各种各样的信息,让我们对周围的世界有一个直观、直接的反映。 对感官系统的理解,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加以分析和解释:它的信息的来源;我们的感官的生理器官;它所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 人类的五种感官、五种感觉,它的感官系统,它的信息来源,以及相对应的产生的心理的现象,包括视觉。视觉是我们人类最丰富的感觉,大概将近有70%我们周围世界的信息是通过视觉系统来加以接受理解的。视觉包括它的感官系统——眼睛我们看一看眼睛的结构,在这五种感官系统中,它就像一个侦察兵,搜集到我们周围世界的各种刺激,然后通过神经通道反射给我们的大脑皮层,让我们形成对周围世界的直观的认识。 眼睛中间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感受图像的细胞,一个叫视锥细胞,一个叫视杆细胞,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视觉系统,我们就会对周围的世界形成鲜明的印象,这些印象包括我们的颜色视觉,正是因为有了颜色视觉,我们周围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的丰富多彩。但是有的时候,我们的视觉系统也会让我们犯错误,这就是视错觉现象,还有一种视觉现象,引起我们心理学家的关注,叫做时间效应。

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三章-认知过程)

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三章-认知过程)

《心理学》公共课复习提纲 第二章认知过程 关键术语 认知: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和联系,并揭露事物对于人的意义与作用的心理活动。现代心理学中的认知主要是指高级的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言语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人对这种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差别感觉阈限:那种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差别感受性。 韦伯定律:19世纪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发现,在一个刺激能量上发现一个最小可觉察的感觉差异所需要的刺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能量的大小有固定的比例关系。这个固定比例对不同感觉是不同的,用K表示,通常称为韦伯常数或韦伯比率。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注意:是心理活动(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和集中。具有两种基本特征:选择性和集中性。 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注意(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清楚地观察到对象的数量。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久暂特性。 注意的起伏:注意短时间内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 注意分散:是指注意不自觉地离开当前应当完成的活动而被无关刺激所吸引。 注意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注意的转移:是指人有意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感觉与知觉试题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知识考点 P42 一、单项选择题: 1.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 A )属性的反映。 A.个别 B.整体 C.外部 D.本质 2.感受身体运动与肌肉和关节的位置的肌动觉属于(D ) A.远距离感觉 B.外部感觉 C.近距离感觉 D.内部感觉3.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第一步是( C )。 A.视觉 B.听觉 C.感觉 D.知觉 4.产生感觉的第一步是( B )。 A.转换 B.收集信息 C.神经传导 D.中枢加工 5.人眼的可见光,其波长约为( D )毫微米。 —600 —1000 C.380—1280 —750 6.由暗处到亮处,特别是在强光下,最初一瞬间会感到光线刺眼发眩,几乎看不清外界物体,几秒钟之后逐渐看清物体。这种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现象称为( B )。 A.暗适应 B.明适应 C.不适应 D.知觉适应 7.从亮处到暗处,人眼开始时看不见周围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区分出物体,人眼这种感受性逐渐提高的过程叫( C )。 A.明适应 B.光适应 C.暗适应 D.不适应8.白天进入电影院,开始看不见座位情况,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能加以分辨,这个过程是( C )。 A.漂白过程 B.明适应 C.暗适应 D.感觉后效 9.味觉属于( C )。 A.内部感觉 B.远距离感觉 C.近距离感觉 D.本体感觉10.“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 A ) A.适应现象 B.听觉适应 C.嗅觉刺激 D.味觉刺激11.人耳所能接受的振动频率是多少赫兹( C ) —2000 —2000 C.20—20000 —20000 12.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叫( B ) A.感觉 B.知觉 C.记忆 D.想像 13.看电影时,人们的知觉活动主要是( C ) A.视知觉 B.听知觉 C.视、听知觉 D.视、感知觉14.双眼视差是( B )知觉的重要线索。 A.时间 B.深度 C.运动 D.所有 15.看见一面红旗时,人们立刻能认识它的心理活动是( C ) A.视觉 B.色觉 C.知觉 D.感觉 16.将对象从背景中分化出来的知觉特性是( B )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7.下列不属于知觉基本特性的是( C )。 A.知觉的选择性 B.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主观性 D.知觉的恒常性 18.在“万绿丛中一点红”中,绿草更易被归为一组,这是知觉的( A )。

感觉和知觉的规律

[2011年大纲]: 1.认知发展与教育 (1) 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2) 记忆及其品质、记忆过程及其规律、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 用 想象及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思维及其品质、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注意及其功能、注意的基本特征(品质)、注意规律在教学 [辅导讲义] 感觉和知觉的规律 (一)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也可以说是感觉 的敏锐程度。 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是衡量感觉的一个 尺度。 感受性有绝对感受性 和差别感受性,分别用绝对感觉阈限 和差别感觉阈限 来衡 量。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感觉是由刺激物引起的,但并不是所 有的刺激物都能引起人的感觉,除刺激物性质要适宜外,刺激还必须达到适当的 限度。女 口:手表、尘埃对人的刺激。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就叫绝对 感觉阈限,而对 这种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就叫绝对感受性。 绝对感觉阈限和绝 对感受性之间成反比关系。即感觉阈限的值越小,说明感觉性就越高。差别感受 性和差别 感觉阈限: 在刺激物引起感觉之后,尽管刺激强度又发生了变化, 但并不是所有的刺激强度变化都能被我们觉察出来。 女口:在原有100克重量中再 加上1克,人们感觉不出它的变化,一定要加上3克或更多一些,人们才能觉察 出前后的 两种重量的差异。 这种刚刚能引起差异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变化量叫 差别感觉阈限,而这种对 同类刺 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也 成反比关系。 早在十九世纪前半叶,德国心理学家韦伯在研究感觉的差别阈限时发现, 如 △ (3) (4 ) (5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完整版)心理学复习稿:第四章感觉及知觉

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教学要求: 1.掌握感觉、知觉的概念。 2.了解感觉、知觉种类;感觉的一般规律、知觉的基本特征、 直观教学的形式和特点、正确进行直观教学的措施。 3. 掌握青少年感知能力的培养方法。 教学重点: 1. 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2. 知觉的特性; 教学重难点: 感觉、知觉的特性,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教学过程: 导学提示 感觉与知觉是最初级,也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感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步, 通过感觉, 我们从内外环境中获取信息, 通过知觉, 我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于从环境中输入的信息加以整合和识别, 使杂乱无章的刺激具有了意义。现实生活中,纯粹的感觉几乎是不存在的,感觉总是与知觉紧密结合在一起,因而也称感知觉。心理学对感知觉的研究有着最长的历史和最为丰富的内容。 (一)、什么是感觉。 1 、感觉的概念。 (1 )导入:课堂小实验 (2 )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区别于日常概念“感觉”。) 【研究实例】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做的剥夺感觉的实验。 【心理点评】 感觉虽然试一种简单的心理活动,但却十分重要。首先,感觉向大脑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通过感觉的人可以了解外界事物的各种属性,保证机体与环境的平衡。感觉是认识的开端,知识的源泉。而以上实验可以证明刺激和感觉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没有感觉的生活是不可忍受的。 (二)感觉的特点 1 、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的事物。(不是过去的事物或间接的事物) 2 、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不是事物的整体) 3 、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以客观事物为根源,以主观解释为形式)(三)感觉的分类:

心理学分类模拟题感觉与知觉(四)

心理学分类模拟题感觉与知觉(四) 一、简答题 1. 简述感觉的分类。 答案:人类感觉根据它获取信息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三类:远距离感觉、近距离感觉和内部感觉。远距离感觉包括视觉和听觉,它们提供位于身体以外具有一定距离处的事物的信息。近距离感觉提供位于身体表面或接近身体的有关信息,包括味觉、嗅觉和皮肤觉。内部感觉的信息来自身体内部,机体觉告诉我们内部各器官所处状态;肌动觉感受身体运动与肌肉和关节的位置;平衡觉由位于内耳的感受器传达关于身体平衡和旋转的信息。 2. 简述感觉产生的基本过程。 答案:(1)收集信息;(2)转换,即把进入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这是产生感觉的关键环节,其机构称感受器;(3)将感受器传出的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的传导,将信息传到大脑皮层,并在复杂的神经网络的传递过程中,对传入的信息进行有选择的加工;(4)在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区域,被加工为人们所体验到的具有各种不同性质和强度的感觉。 3. 简述感受性与刺激强度的关系。 答案:(1)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受能力; (2)为了产生感觉,刺激的强度必须达到一定数量;随着刺激的强度增大,感觉也在加强,即感受性也在加强; (3)刺激强度超过某种限度时会破坏感受系统的正常活动,太强或太弱的刺激量,并不能被人觉察。 4. 简述韦伯定律。 答案:描述觉察刺激的微弱变化所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之间的关系的规律,由19世纪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发现,称韦伯定律。韦伯定律指出,在一个刺激能量上发现一个最小可觉察的感觉差异所需要的刺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量的大小有固定的比例关系。 5. 简述视觉产生的机制。 答案:(1)眼睛。①眼睛的构造。②网膜上的感光细胞。(2)色觉理论。①三原色说。②拮抗理论。 6. 简述色觉理论的两种学说。 答案:三原色说与拮抗理论为色觉理论的两种学说。三原色说是由杨和黑尔姆兹二人提出的,也称杨一黑理论。他们提出任何颜色都能由三种波长的纯光混合而产生。人具有三种不同形态的锥体细胞,它们分别对红、绿、蓝三种原色最敏感。以不同比例混合这三种原色,可以产生各种不同颜色。拮抗理论也称四色说。黑林提出人眼对光反应的视觉基本单元是成对组织的,有红、绿、黄、蓝四种原色,

注意、感觉与知觉

第三章注意、感觉与知觉 〔思考·练习〕 一、注意 一、填空: 1.注意的基本特征是______和______,______是保证人们有选择地加工外界信息的必要条件。 2.注意不是独立的______,是伴随感知、记忆、思维等出现的一种共同的______。 3.“一目十行”是关于注意的______的描述。 4.有意后注意不同于有意注意,因为它______,它不同于无意注意,因为它______。 5.注意的种类按其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不同,可分为______和______,例如,有一天阿基米德刚坐进浴池,便发现池内水位上升,此时的注意即______,这使他惊喜不已,他立即对这一现象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此时注意即______,最后提出了著名的流体力学定律。 6.影响注意广度的几个因素是______、______和______。 7.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状态______,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在______方面的特征。 8.注意的外部表现为______、______和______。 9.注意从其发生来说是有机体的一种______。人在集中注意时,大脑皮层相应区域就产生一个______,由于______诱导,大脑皮层的邻近区域就处于______。 10.注意的指向性显示出人的认识活动具有______。 11.注意的集中性,不仅指心理活动______无关事物,而且也______无关事物。 12.我们听到钟声时,一时听到,一时又听不到,或者感到钟的声音一时强,一时弱,注意的这种______的变化,称为注意的______。 13.注意转移的快慢和难易取决于原来注意的______和引起注意转移新事物(新活动)的______。 14.注意的分散是由______的干扰或由______的长期作用所引起。 15.注意的品质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二、单项选择: 1.在同时进行两项或几项活动时,一个人能自如地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上,这是()。 ①注意的分配能力好②注意的范围大③注意转移的快④注意的稳定性好 2.有的学生在上课时边听课边做小动作,这是()。 ①注意的转移②注意的分散③注意的分配④注意的范围 3.组织利用学生的有意注意是()。 ①消除学生的无意注意②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 ③组织和利用两种注意转移规律④组织利用学生的有意注意 4.“一心二用”即注意的分配是()。 ①有条件的②无条件的③还可能的④以上一个也不是 5.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关系是()。 ①根本不相关的②基本相同的③可以相互转移④可以相互替代 6.下列事物哪些是有意注意()。

心理学复习稿: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心理学复习稿: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教学要求: 1.掌握感觉、知觉的概念。 2.了解感觉、知觉种类;感觉的一般规律、知觉的基本特征、 直观教学的形式和特点、正确进行直观教学的措施。 3. 掌握青少年感知能力的培养方法。 教学重点: 1. 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2. 知觉的特性; 教学重难点: 感觉、知觉的特性,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第一节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教学过程: 导学提示 感觉与知觉是最初级,也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感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步, 通过感觉, 我们从内外环境中获取信息, 通过知觉,

我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于从环境中输入的信息加以整合和识别, 使杂乱无章的刺激具有了意义。现实生活中,纯粹的感觉几乎是不存在的,感觉总是与知觉紧密结合在一起,因而也称感知觉。心理学对感知觉的研究有着最长的历史和最为丰富的内容。 (一)、什么是感觉。 1 、感觉的概念。 (1 )导入:课堂小实验 (2 )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区别于日常概念“感觉”。) 【研究实例】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做的剥夺感觉的实验。 【心理点评】 感觉虽然试一种简单的心理活动,但却十分重要。首先,感觉向大脑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通过感觉的人可以了解外界事物的各种属性,保证机体与环境的平衡。感觉是认识的开端,知识的源泉。而以上实验可以证明刺激和感觉对于任

何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没有感觉的生活是不可忍受的。 (二)感觉的特点 1 、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的事物。(不是过去的事物或间接的事物) 2 、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不是事物的整体) 3 、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以客观事物为根源,以主观解释为形式)(三)感觉的分类: 根据感觉器官的不同,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1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 2 、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略作解释) 三、知觉的含义及其分类 (一)什么是知觉, 1 、定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心理学《认知学习的过程》归纳总结

第二节认知学习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 认知理论将学习的过程概念化,探讨信息是如何接收、组织、贮存和提取的,并探讨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性质以及它们是如何变化的. 以过程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学习过程(learning process)可看作是信息的收集、加工、贮存和在需要时提取出来加以运用的过程。 学习过程涉及:刺激-〉感觉记忆-〉注意-> 知觉-> 短时记忆-〉长时记忆认知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型 认知学习过程 一、早期加工二、短时记忆三、长时记忆四、元认知 早期加工 一)感觉记忆 ?进入视线的=知觉的? ?进入视线的>知觉的? 感觉记忆的性质 ★感觉记忆也称瞬时记忆、感觉登记,是感觉刺激停止后所保持的瞬间映像,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 ★信息保存时间非常短暂,大约0.25—2s,大部分迅速消退。如果延迟回忆,成绩迅速下降。 ★是一种原始的感觉形式,是记忆系统在对外界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工之前的暂时登记。★容量较大,但只有一部分信息进入短时记忆。 二)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特点:指向性集中性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选择性;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稳定性(持续性注意)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认识的客体或活动上。 注意的选择性个体在同时呈现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

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分配个体在同一时间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 注意的转移 ?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指向和集中的对象,而把注意指向于其他的对象上. ?注意的分散(分心) 由无关刺激的干扰或单调刺激的长期作用引起的,使人发生兴趣的或强烈地影响情绪的刺激也会引起注意分散。 注意的类型: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做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有目的,但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避免分散注意、内容丰富、生动活泼】 ?运用有意注意规律进行教学【加深理解、了解任务、自我提醒、和命令、智力与外部活动结合】 ?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注意发展特点组织教学 ·吸引注意的策略 (三)知觉学习者对从感觉记忆中获得刺激信息附加意义的加工,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的整体的认识。 知觉的特征:对象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适应性 一、选择性/对象性 二、整体性(组织性) 知觉的对象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但我们并不把它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 三、理解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四、恒常性 当知觉对象的刺激输入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的时候,知觉形象并不因此发生相应的变化,而是维持恒定。 五、适应性 当视觉输入发生变化时,我们的视觉系统能够适应这种变化,使之恢复到变化前的状态。 ?斯特拉顿的研究 错觉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觉 感觉记忆向短时记忆的转换 ?感觉记忆中只有能够引起个体注意并被及时识别的信息,才有机会进入短时记忆. ?与长时记忆无关的或者没有受到注意的信息,在感觉记忆中很快就消失了。 短时记忆 又称工作记忆,是我们当前能意识到的记忆,包含正在思考和操作的信息(20s-1min), 短时记忆里的信息来自于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过渡环节。 短时记忆的容量 短时记忆的容量是7±2个组块

感觉和知觉的规律

[2011年大纲]: 1.认知发展与教育 (1)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2)记忆及其品质、记忆过程及其规律、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3)想象及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4)思维及其品质、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5)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6)注意及其功能、注意的基本特征(品质)、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7)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一、感觉和知觉的规律 (一)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也可以说是感觉的敏锐程度。 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是衡量感觉的一个尺度。 感受性有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分别用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来衡量。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感觉是由刺激物引起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刺激物都能引起人的感觉,除刺激物性质要适宜外,刺激还必须达到适当的限度。如:手表、尘埃对人的刺激。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就叫绝对感觉阈限,而对这种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就叫绝对感受性。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之间成反比关系。即感觉阈限的值越小,说明感觉性就越高。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在刺激物引起感觉之后,尽管刺激强度又发生了变化,但并不是所有的刺激强度变化都能被我们觉察出来。如:在原有100克重量中再加上1克,人们感觉不出它的变化,一定要加上3克或更多一些,人们才能觉察出前后的两种重量的差异。 这种刚刚能引起差异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变化量叫差别感觉阈限,而这种对同类刺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也成反比关系。 早在十九世纪前半叶,德国心理学家韦伯在研究感觉的差别阈限时发现,如

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发展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感觉的概念,知觉的概念;感知觉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原始的感觉发展阶段;从感知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知觉标准;观察力发展阶段;视觉敏感发展的机制、年龄特点、测定;影响幼儿视力的因素;颜色视觉及其发展,色盲;儿童听觉的发展,与视觉的协调;学前儿童听觉发展及个别差异;听觉的测定、保护和培养;儿童触觉的发生;触觉和视觉、听觉的协调;动觉的发展、痛觉;学前儿童形状、大小、方位、距离、时间知觉的发展;观察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的发展,观察方法的形成。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1.感觉的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属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联系。包括视、听、嗅、味、肤、动与平衡觉等。 2.知觉的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映。它以感觉为基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信息的加工。它反映刺激所代表的意义,受经验影响,因此,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所不同。 二、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i.感觉和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知过程; 2.两岁前儿童依靠感觉和知觉认识世界; 3.感觉和知觉在3~6岁儿童的心理活动中占优势; 4.幼儿的记忆、情绪和意志也受感知觉的影响。 第二节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

一、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 感觉与生俱有,出生后不久,知觉就在感觉基础上发展起来。在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对刺激物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很低。 二、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出生后第一年,婴儿认识事物依靠知觉的恒常性,随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知觉的概括性逐渐向思维的概括性过渡。 三、掌握知觉标准和观察力发展阶段 3岁后,儿童对物体的知觉,渐渐和有关的概念相联系,知觉活动已发展到能够进行观察。 第三节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 儿童视觉的发展表现在两方面:视觉敏度的发展、颜色视觉的发展。 一、视觉敏度的发展 (一)视觉敏度的概念 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二)视觉敏度发展的机制 1.晶状体的变化调节; 2.中枢神经系统对视感觉的信号加以辨认; 。 3.视觉系统突触组织的发展是辨别能力发展的基础;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感觉的概念,知觉的概念;感知觉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原始的感觉发展阶段;从感知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知觉标准;观察力发展阶段;视觉敏感发展的机制、年龄特点、测定;影响幼儿视力的因素;颜色视觉及其发展,色盲;儿童听觉的发展,与视觉的协调;学前儿童听觉发展及个别差异;听觉的测定、保护和培养;儿童触觉的发生;触觉和视觉、听觉的协调;动觉的发展、痛觉;学前儿童形状、大小、方位、距离、时间知觉的发展;观察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的发展,观察方法的形成。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1.感觉的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属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联系。包括视、听、嗅、味、肤、动与平衡觉等。 2.知觉的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映。它以感觉为基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信息的加工。它反映刺激所代表的意义,受经验影响,因此,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所不同。 二、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i.感觉和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知过程; 2.两岁前儿童依靠感觉和知觉认识世界; 3.感觉和知觉在3~6岁儿童的心理活动中占优势; 4.幼儿的记忆、情绪和意志也受感知觉的影响。 第二节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

一、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 感觉与生俱有,出生后不久,知觉就在感觉基础上发展起来。在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对刺激物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很低。 二、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出生后第一年,婴儿认识事物依靠知觉的恒常性,随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知觉的概括性逐渐向思维的概括性过渡。 三、掌握知觉标准和观察力发展阶段 3岁后,儿童对物体的知觉,渐渐和有关的概念相联系,知觉活动已发展到能够进行观察。 第三节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 儿童视觉的发展表现在两方面:视觉敏度的发展、颜色视觉的发展。 一、视觉敏度的发展 (一)视觉敏度的概念 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二)视觉敏度发展的机制 1.晶状体的变化调节; 2.中枢神经系统对视感觉的信号加以辨认; 。 3.视觉系统突触组织的发展是辨别能力发展的基础;

消费者感觉知觉分析

光明百货 一、目标消费群 超市地址:学校 因为学校客流量较多,且该地区的超市并不多,质量不高,所以竞争力较低,适合在该地区开中小型超市; 因本超市的主要目标客户是在校学生、老师,所以本超市的目标客户年龄层定在了18~24岁之间,集中精力对此年龄层进行营销,其他年龄层的客户为次要考虑对象; 由于学生的收入不高,但因为学生为本超市的主要目标客户,因此客户的月收入考虑区间为1000以上; 对于学生在饮食方面,学生的生活里充斥着垃圾食品、快餐食品、吸烟喝酒、“大鱼大肉”、暴饮暴食的现象,作息方面,上网通宵、开夜车已经愈来愈严重。 二、消费者知觉和感觉 消费者获取的85%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得的,10%左右是通过听觉获得的,因此超市中环境中灯光、色彩、音响等因素是不可忽视的。1.店内装饰: (1)灯光:灯光能够直接影响整个店堂的气氛,采用明亮的照明灯,使消费者有感觉明快、轻松;

(2)色彩:色彩可以对人们的心情产生影响和冲击,红色、黄色、橙色是暖色,给人一种温暖、热情、亲近的感觉。 (3)音响:音响可以为顾客创造轻松、愉快的购物环境,消除顾客和店员的疲劳感,使顾客在音乐的陪伴下挑选商品,产生强烈的购物欲望。 2.利用知觉的理解性和整体性也可以通过广播播放一些促销信息和 新产品介绍。除此之外,陈列方法也很重要,人的视线的最佳醒目位置是与眼睛成直角的地位,从顾客的眼睛以下到胸部是最有效的高度,对这一黄金面积必须充分利用,防止空置浪费。这样营造一种愉悦的购物环境,让消费者形成更好的消费冲动。人们对整体的知觉可能会优于部分的知觉。数量少而小的东西,不引人注目,必须使小商品和形状固定的商品成群陈列,集小为大以造成声势。 三、消费者情绪和情感分析 大学生有消费结构多样化、追求个性化的特点,追赶时尚潮流、消费差距较大。这跟消费者的气质、性格等方面息息相关,现在大学生大多数是冲动消费,喜欢什么买什么,消费者购物是受情绪和情感的影响。 首先,我们的商品要严格把控检查,绝不出现过期、有瑕疵的商品,给消费者树立一个良好的商品印象。正如“蝴蝶效应”,一件表面上看来毫无关系、非常微小的事情,可能带来巨大的改变。况且

第1讲 感知觉与注意

感觉与知觉 考点聚焦 1.本节在历年考试中大多以单选题形式进行考察。 2.在历年考试中,各类心理现象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和规律是考察重点,考生需 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各个概念的内涵,对于认知过程中的相关规律及特性要重点掌握。 一、感觉和知觉概述 (一)感觉和知觉的含义 1.感觉的含义 人脑通过感受器接受并认识了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它作为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为他们提供原始资料。 2.知觉的含义 感官得到的外部世界的信息经过头脑加工,产生了对事物整体的认识。(二)感觉和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感觉和知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 第一,感觉和知觉所反映的具体内容不同。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通过感觉可获得事物个别属性的知识,知觉是人脑对事物整体的反映,通过它可以了解事物的意义,因而具体内容更加丰富和生动。 第二,第二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它的产生主要来自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相同的客观刺激会一起相同的感觉; 二直觉则是在感觉到基础上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加以综合和解释的生理活动过程,直觉的反映要借助人的主观因素的参与。 第三,第三,从生理基础来看,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 感觉和知觉又是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具体表现为: 第一,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直觉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第二,它们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在头脑中产生的对当前事物的直接反映,离开了当前事物的直接影响,便不可能产生任何感觉或知觉。 第三,第三感觉和知觉密不可分,感觉只是在新生儿中才有,二在儿童和成年人实际的心理活动中,单纯的感觉是很少有的,总是以知觉的形式来反映事物。 知识拓展 知觉中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加工 自下而上的加工(数据驱动):知觉依赖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特性进行加工。 自上而下的加工(概念驱动):知觉依赖作为感知主体的人的主观取向和经验这些头脑中已存的信息进行加工。知觉中,已有的非感觉信息越多,所需的感觉信息就越少,而自上而下的加工就越占优势;反之,非感觉信息越少,就只能更多依赖感觉信息,从而自下而上的加工占优势。 二、感觉和知觉的种类 (一)感觉的种类 1视觉 1)视觉刺激 任何感觉都是由刺激引起的,引起视觉的刺激是光,而光的本质是电磁波,对人眼儿说的可见光只是电磁辐射中狭窄的区域380-780nm。刺激物除了少数光源,大部分都是反射光,因此我们接受的刺激由光源的特性和反射物体表面决定。 2)视觉的生理机制 视觉的生理机制包括折光机制、感觉机制、传导机制、中枢机制。 眼球的结构:眼球包括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眼球外面还有三对眼肌,分别受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支配。 眼球壁分三层:外层为巩膜和角膜(屈光作用);中层为虹膜、睫状肌和脉络膜;内层是网膜(感光)和视神经内段。眼球内容物包括晶体、房水和玻璃体。都是屈光介质。网膜是眼球的光敏感层,分为外层的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中间的双极细胞;内层的神经节细胞。 棒体细胞和锥体细胞不同点: a形态上具有明显的区别;一个是棒状一个是椎状。 b在网膜上的分布也不同;网膜上对光最敏感的区域中央窝只有锥体细胞没有棒体细胞;离开中央窝棒体细胞逐渐增多,在16o-20o度处最多。 在网膜的边缘只有少量的锥体细胞。在中央窝附近,有一个对光不敏感 的区域叫盲点,来自视网膜的视神经节细胞的神经纤维在这里聚合成视 神经。 c功能不同;棒体细胞是夜视器官,在昏暗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明、暗;锥体细胞是昼视器官,在中等和强的照明条件下起作 用主要感受物体的细节和颜色。 知识拓展

第四章消费者的知觉_消费心理学

第四章消费者的知觉 教学要求: 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心理活动,是从对商品的认识过程开始的。它是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前提,也是消费者其他心理过程的基础。本章学习中,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感觉和知觉的含义、分类和营销应用,掌握提高企业展露水平的技巧;学会利用知觉原理分析和解决营销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感觉和知觉的含义、分类、特征,感觉知觉的心理现象在营销中的应用。错觉的产生、种类及营销应用。知觉过程、知觉风险以及在营销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展露及展露选择性的认识以及营销应用;零售商如何提高展露水平;植入式营销和埋伏式营销的认识和营销应用。知觉风险的产生和降低知觉风险的途径。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讲授教学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内容: 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心理活动,是从对商品的认识过程开始的。它是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前提,也是消费者其他心理过程的基础。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个过程包括了消费者对商品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注意和想象等心理过程。

第一节消费者的感觉和知觉 感觉与知觉是消费者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是其他心理过程的前提和基础。消费者通过感觉和知觉活动可以获得有关商品的各种信息资料。 一、消费者的感觉 (一)感觉的概念 所谓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消费者对商品的认识过程是从感觉开始的。 (二)感觉的分类 人的感觉是多种多样的,根据感觉反映事物个别属性的特点,可把各种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两类。外部感觉是指由人体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属性的感觉。外部感觉按引起感觉的刺激物与感受器官有无直接接触,分为距离感受作用和接触感受作用。内部感觉是指接受肌体内部刺激,反映身体位置和运动及内脏不同状态的感觉。主要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内脏觉。 多种多样的感觉使消费者能够从各个方面了解商品的属性和特点,初步获得对商品的感性认识。 (三)感觉的基本特征 (1)适宜刺激。(2)感受性。(3)适应性。(4)关联性。 (四)感觉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 1、感觉使消费者获得对商品的第一印象。感觉是消费者认识商品的起点,是一切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消费者只有在感觉的基础上,

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三章-认知过程)

《心理学》公共课复习提纲 第二章认知过程 关键术语 认知: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和联系,并揭露事物对于人的意义与作用的心理活动。现代心理学中的认知主要是指高级的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言语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人对这种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差别感觉阈限:那种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差别感受性。 韦伯定律:19世纪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发现,在一个刺激能量上发现一个最小可觉察的感觉差异所需要的刺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能量的大小有固定的比例关系。这个固定比例对不同感觉是不同的,用K表示,通常称为韦伯常数或韦伯比率。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注意:是心理活动(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和集中。具有两种基本特征:选择性和集中性。 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注意(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清楚地观察到对象的数量。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久暂特性。 注意的起伏:注意短时间内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 注意分散:是指注意不自觉地离开当前应当完成的活动而被无关刺激所吸引。 注意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注意的转移:是指人有意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知觉与感觉

知觉与感觉 知觉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的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是感觉,对同一事物的各种感觉的结合,就形成了对这一物体的整体的认识,也就是形成了对这一物体的知觉。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在人脑中的反映。知觉是各种感觉的结合,它来自于感觉,但已不同于感觉。感觉只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却认识了事物的整体;感觉是单一感觉器官的活动的结果,知觉却是各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感觉不依赖于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知觉却受个人知识经验的影响。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对它的感觉是相同的,但对它的知觉就会有差别,知识经验越丰富对物体的知觉越完善,越全面。显微镜下边的血样,只要不是色盲,无论谁看都是红色的;但医生还能看出里边的红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没有医学知识的人就看不出来。知觉虽然已经达到了对事物整体的认识,比只能认识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更高级了,但知觉来源于感觉,而且二者反映的都是事物的外部现象,都属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所以感觉和知觉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形成对某一事物的知觉的时候,各种感觉就已经结合到了一起,甚至只要有一种感觉信息出现,都能引起对物体整体形象反映。例如,看到一个物体的视觉包含了对这一物体的距离、方位,乃至对这一物体其他外部特征的认识,所以,现实生活中很难有单独存在的感觉,单一或狭隘感觉的研究往往只能产生于实验室中。 知觉的基本特性 知觉有这样几个特性:整体性、恒常性、意义性(理解性)、选择性。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都是我们对现实的感性反映形式。离开了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直接作用,既不能产生感觉,也不能产生知觉。知觉的相对性—2通过感觉,我们只知道事物的个别属性,通过知觉,我们才对事物有一个完整的映象,从而知道它的意义。与感觉相比较,知觉又具有不同于感觉的特征:第一、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意义,知觉的目的是解释作用于我们感官的事物是什么,尝试用词去标志它,因此知觉是一种对事物进行解释的过程。第二、知觉是对感觉属性的概括,是对不同感觉通道的信息进行综合加工的结果,所以知觉是一种概括的过程。第三、知觉包含有思维的因素。知觉要根据感觉信息和个体主观状态所提供的补充经验来共同决定反映的结果,因而知觉是人主动地对感觉信息进行加工、推论和理解的过程。可以说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 影响知觉的其它因素 知觉不仅受感觉系统、生理因素的影响,而且极大的依赖于一个人过去的知识和经验,个人的兴趣、需要、动机、情绪等心理因素的影响。知觉的选择性—1现代神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知觉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机能系统,这个系统依赖于许多皮层区域的完整复合体的协调活动。知觉过程还受个性倾向性的影响。需要和动机对知觉过程有制约作用。布鲁纳和戈德曼(1947)以出身贫富不同家庭的儿童(10岁)为被试,要他们在同样的条件下估计各种硬币,以比较儿童的金钱价值与知觉的关系。结果发现两组儿童对硬币面积的估计都有夸大的倾向,但贫困儿童组的夸大倾向远超过富裕儿童组。这一结果说明了需求强度对知觉的影响。 观察知觉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观察是只涉及到知觉的狭义的观察,是指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知觉的选择性—2比较持久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现代心理学将观察视为人们发现并获取知识的重要一环,是智力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编辑本段基本特征 知觉的相对性 知觉是个体以其已有经验为基础,对感觉所获得资料而做出的主观解释,因此,知觉也

感觉与知觉

一、名词解释 1、感觉:指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指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属性的反应,是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3、感受性:对刺激的感觉能力。 4、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5、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6、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差异量。 7、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8、明适应:由暗处到光亮处,最初会感到光线刺眼发眩,几乎看不清周围事物,几秒钟之后逐渐看清事物,这叫明适应。 9、暗适应:从光亮处进入暗处,开始什么也开不清,慢慢人眼对光的敏感度增加,逐渐看清周围的的事物,这叫暗适应。 10、社会知觉: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包括对他人、对自己和对群体的知觉。对他人和群体的人际关系的知觉是人际知觉,对自己的知觉是自我知觉。 11、首因效应:在人际知觉中,人对人的第一印象。 12、近因效应:是指在人际沟通过程中,知觉对象最近给人留下的印象。 13、晕轮效应:指在他人的某种特殊表现突出时,印象深刻,由此引起对其他特征的忽视,从而产生以点概面的现象。 14、社会刻板效应:人们用刻印在自己头脑中的关于某人或事的固定印象,作为判断和评价某人或事的依据的心理现象。 15、韦伯定律:感觉的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用数学公式来表示这种关系——K=△I/I(I是原来的刺激量;△I指刚能引起较强感觉的刺激增加量;K是一个常数),这就是著名的韦伯定律。 17、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人主动获得感性认识的活动形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