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注意、感觉与知觉

注意、感觉与知觉

注意、感觉与知觉
注意、感觉与知觉

第三章注意、感觉与知觉

〔思考·练习〕

一、注意

一、填空:

1.注意的基本特征是______和______,______是保证人们有选择地加工外界信息的必要条件。

2.注意不是独立的______,是伴随感知、记忆、思维等出现的一种共同的______。

3.“一目十行”是关于注意的______的描述。

4.有意后注意不同于有意注意,因为它______,它不同于无意注意,因为它______。

5.注意的种类按其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不同,可分为______和______,例如,有一天阿基米德刚坐进浴池,便发现池内水位上升,此时的注意即______,这使他惊喜不已,他立即对这一现象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此时注意即______,最后提出了著名的流体力学定律。

6.影响注意广度的几个因素是______、______和______。

7.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状态______,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在______方面的特征。

8.注意的外部表现为______、______和______。

9.注意从其发生来说是有机体的一种______。人在集中注意时,大脑皮层相应区域就产生一个______,由于______诱导,大脑皮层的邻近区域就处于______。

10.注意的指向性显示出人的认识活动具有______。

11.注意的集中性,不仅指心理活动______无关事物,而且也______无关事物。

12.我们听到钟声时,一时听到,一时又听不到,或者感到钟的声音一时强,一时弱,注意的这种______的变化,称为注意的______。

13.注意转移的快慢和难易取决于原来注意的______和引起注意转移新事物(新活动)的______。

14.注意的分散是由______的干扰或由______的长期作用所引起。

15.注意的品质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二、单项选择:

1.在同时进行两项或几项活动时,一个人能自如地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上,这是()。

①注意的分配能力好②注意的范围大③注意转移的快④注意的稳定性好

2.有的学生在上课时边听课边做小动作,这是()。

①注意的转移②注意的分散③注意的分配④注意的范围

3.组织利用学生的有意注意是()。

①消除学生的无意注意②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

③组织和利用两种注意转移规律④组织利用学生的有意注意

4.“一心二用”即注意的分配是()。

①有条件的②无条件的③还可能的④以上一个也不是

5.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关系是()。

①根本不相关的②基本相同的③可以相互转移④可以相互替代

6.下列事物哪些是有意注意()。

①一个人身着时装引起人们的注意②围观车祸现场

③专心致志地做作业④“鹤立鸡群”、“万绿丛中一点红”易引人注目

7.若学生上课时对老师的教学“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就说他()。

①注意力差②注意范围小③注意不稳定④没有注意任何事物

8.上课刚开始时的几分钟仍有少数学生在议论课间趣闻或有的在低头做小动作,为使这些同学将注意转移到课堂教学上来,最好的办法是()。

①点名批评或叫他站起来②进行暗示的批评

③讲着讲着去敲几下这些同学的桌子④面向全班同学提问

9.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注意转移的能力()。

①越来越好②越来越差③相对稳定④都不是

10.教师上课时,声调抑扬顿挫,就容易使学生()。

①稳定注意②分散注意③集中注意④转移注意

11.一天,某班新转来一个学生,于是大家都很自然地把目光集中到她身上,这种注意是()。

①有意注意②无意注意③有意后注意④都不是

12.间接兴趣是引起()的原因。

①无意注意②有意后注意③有意注意④以上一个也不是

13.如果活动的任务多,注意范围是()。

①大②小③稳定不变④以上一个也不是

14.实验证明,在听故事的同时进行加法运算是可能的。这属于()。

①注意的范围②注意的分散③注意的转移④注意的分配

15.注意是一种()。

①独立的心理过程②个性心理特征

③心理过程的共同特征④以上一个也不是

三、多项选择:

1.注意具有()

①选择功能②保持功能③强化功能④调节监督功能⑤动力功能

2.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有()

①新异的刺激②事物的活动变化③所处的情况

④需要和兴趣⑤事物的功用

3.注意的品质有()

①注意的时间②注意的范围③注意的稳定性

④注意的分配⑤注意的转移

4.注意的基本特征是()

①稳定性②灵活性③指向性④集中性⑤紧张性

5.根据注意时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把注意分为()

①有意注意②内部注意③外部注意④无意注意⑤有意后注意

6.注意的外部表现()

①感官作朝向活动②无关运动的停止

③内脏器官作适应性变化④神态特殊⑤常出现“屏息”现象

四、判断正误:

1.注意就是认识过程,因为认识过程总伴随着注意。()

2.为什么有的学生注意听课就无法记笔记呢?主要是因为他们还不善于将有注意和无意注意同时结合起来。()

3.注意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开端、因素和终点。()

4.注意的稳定性与年龄无关。()

5.无意注意是一种消极的注意,应通过训练或学习使之消除。()

6.人睡觉时,一声巨响会将其惊醒,可见,睡眠状态也有注意。()

7.广告的新、异、美、动等特点,是为了吸引人们的无意注意。()

8.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因此,在课堂上要尽量消除学生的无意注意。()

9.有人把注意比喻为心灵的窗口,对吗?()

10.有意后注意是指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1.初中学生开始学外语时,几乎是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阅读,这是因为他们注意的分配好。()12.“一目十行”、“一览无余”等,都说明人注意的范围很大。()

五、问答:

1.什么是注意?它有哪些功能?

2.什么是有意注意?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是什么?

3.什么是无意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是什么?

4.注意的基本特征和外部表现各是什么?

5.什么是有意后注意?三种注意的关系怎样?

6.试述上课时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原因有哪些?怎样利用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二、感觉与知觉

一、填空:

1.______与______是认识的开端,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

2.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______,我们关于世界的一切认识的最初的源泉是______。

3.感觉产生的神经结构是______,它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三部分。

4.感受性是人的感觉器官对______的感觉能力,它的大小用______来衡量,两者成______关系。

5.感觉的相互作用是指______,它表现在两个方面:①______;②______。

6.刚穿上棉衣时感到衣服压在身上,经过一段时间就觉察不出来了,这是感觉中的______现象;盲人的听觉特别发达,可以“以耳代目”,这是______现象。

7.感觉对比分为______和______两种现象,“月明星稀,月暗星多”是______;吃完苦药之后,喝白开水也觉得甜,是______现象。

8.根据引起感觉的刺激物和产生感觉的分析器的不同,感觉可分为______和______两大类。

9.知觉的基本规律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10.观察有三个基本特征:______、______和______,观察能力是指______。

11.良好的观察品质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12.知觉的恒常性是指______。

二、单项选择:

1.看到一朵红花,这时的心理现象是()。

①感觉②知觉③视觉④色觉

2.在刺激物停止作用以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叫()。

①后象②表象③正后象④负后象

3.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

①感觉对比②同时对比③继时对比④联觉

4.某大型乐团正在排练,突然一名演员走神弹错了一个音符,别人都没在意,但指挥家马上听了出来,这说明感受性发展的根本条件是()。

①遗传和生理成熟②自然环境③物质生活条件④实践活动

5.“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这是()现象。

①感觉②知觉③错觉④运动知觉

6.教师把板书中重要的部分用彩色笔标出来,这是利用知觉的()规律。

①整体性②选择性③理解性④恒常性

7.一种感觉兼而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叫()。

①联觉②感觉适应③感觉融合④感觉对比

8.一般来说,分析器如果受到强烈刺激,会使感受性()。

①提高②降低③无变化④适应

9.刚刚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做()。

①绝对感受性②绝对感受阈限③差别感受性④差别感受阈限

10.用手比较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好象铁重,这叫()。

①大小错觉②方位错觉③重量错觉④运动错觉

11.人在知觉事物时,最终认识到的不是事物的各种属性和各个部分,而是把事物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这叫知觉的()。

①整体性②选择性③理解性④恒常性

三、多项选择:

1.知觉可分为一般知觉和复杂知觉两大类,复杂知觉又包括()。

①空间知觉②时间知觉③运动知觉④社会知觉⑤错觉

2.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①人在不同情况下,对熟悉的物体颜色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知觉特性为知觉的恒觉性

②知觉是对事物整体性的反映,所以,对客观事物的各个个别属性总和的反映就是知觉

③盲人的听觉器官特别敏感是先天形成的

④感觉的对比和适应是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

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对人的错觉

3.下列现象中,属于知觉选择性的是()。

①安静的课堂上,有一位同学说话就特别清楚

②在黑板上用什么粉笔都不如白色粉笔清晰

③球赛中个子特别高大的运动员很引人注目

④新鞋刚穿上时挤脚,穿几天就不挤了

⑤教学过程中强调演示试验的效果

4.下列关于知觉恒常性的论述中不正确的是()

①因为知觉存在着恒常性,所以无论知觉条件如何变化,知觉的映象始终保持不变

②知觉的恒常性使人能够在不同情况下,按照事物的实际面目反映事物

③如果知觉没有恒常性的话,那么人们就要时时刻刻进行新的学习,这样,人就难以适应环境的

变化

④知觉的恒常性是变化的

⑤知觉的恒常性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它与个人知识经验的多少无关

四、判断正误:

1.人的大部分感觉都有适应现象,感觉适应就意味着随着刺激作用时间的延长,感受性逐渐提高。()

2.联觉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变化。()

3.眼睛对暗适应越久,对光的感受越不敏感。()

4.感觉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反映。()

5.人在高兴时觉得时间过得很快,而在烦闷或等人时又觉得时间过得很慢,这都是人的幻觉。()6.在适当的条件下,视觉对光的强度具有极高的感受性,说明其感觉阈限是很高的。()

7.人的感受性的发展潜力是很大的,它的提高依赖于实践活动。()

8.感觉对比是不同感受器接受同一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9.医院的病房里全是白色而不用其他颜色,这主要是利用了知觉的联觉作用。()

10.观察就是认真看和注意听。()

11.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所有光线,听觉的适宜刺激是所有声音。()

12.错觉是指对外界事物不正确的知觉。()

13.星星殒落时,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一条火线形的流星;电扇只有几个叶片,开动时,看上去却象个圆盘,这些都是视觉后象的结果。()

14.既然错觉广泛存在,那么人们无法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

15.具有健全的感觉器官,感觉就产生并发展。()

16.实际上的静止之物很快地相继刺激网膜上邻近部位所产生的物体在运动的知觉,是一种似动现象。()

五、问答:

1.什么是感觉?什么是知觉?简述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2.知觉选择性依赖于哪些条件?

3.什么是观察?

4.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六、实例分析:

1.当我们乘坐在火车上,有时看到临近的火车开动,往往觉得是自己乘坐的列车在开动。这是什么现象?如何判断我们坐的火车是否开动?

2.没有经验的飞行员,在海上飞行,海天一色,辨别不清上、下方位,往往造成飞入海中的事故。

3.圆圆从小不喜欢吃羊肉,也闻不得羊肉那股膻哧。不料有一天在她旁边开了一家羊肉汤馆,这下可好,她每天都在被迫呼吸浓烈的羊肉味,刚开始,熏得她直想吐,可慢慢得她反而觉得味不那么大了,对羊肉也不那么反感了。请你用心理学原理解释这种情况。

第三章感觉和知觉

注意

一、填空:

1.指向集中

2.心理过程心理活动特性

3.范围

4.不需要意志的努力有目的

5.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有意注意

6.知觉对象的特点个人的知识经验活动任务

7.分散时间

8.感官的趋向活动无关运动的停止呼吸的变化

9.定向反射优势兴奋中心负抑制状态

10.选择性

11.离开抑制

12.周期性起伏性

13.紧张度性质

14.无关刺激单调刺激

15.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二、单项选择:

1.① 2.③ 3.④ 4.① 5.③ 6.③ 7.③

8.④ 9.③ 10.③ 11.② 12.③ 13.② 14.③ 15.③

三、多项选择:

1.①②④ 2.①②④ 3.②③④⑤

4.③④ 5.①④⑤ 6.①②③④⑤

四、判断正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五、问答: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主要表现为三种功能:①选择功能②保持功能③调节和监督功能

2.有意注意,也叫随意注意,它是一种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四个:

(1)加强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2)合理地组织活动。

(3)培养间接兴趣。

(4)用坚强的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3.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第二类是人本身的状态。刺激物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新异性。人本身的状态:需要和兴趣,情绪状态,知识经验等。

4.注意有两个基本特征:指向性和集中性。注意的指向性显示出人们认识活动具有选择性,人们选择一定的事物作为心理活动的对象,并且比较长久地保持在所选择的对象上,注意的集中性,不仅指心理活动离开无关事物,而且也抑制无关活动。

注意集中时间有一定的外部表现,最显著的外部表现,有下列几种:①适应性运动②无关运动的停止③呼吸运动的变化

5.有意后注意也叫随意注意或继有注意。它是指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注意虽有区别,但又是密切联系的。在实际学习与工作中,它们很难截然分开,往往从事任何一项学习与工作,三种注意协同参与,共同配合才能使学习与工作持续、有效地进行下去。此外,虽然三种注意各具有其相对的独立性与稳定性,但是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即无意注意可以转化成有意注意,有意注意也可以转化为有意后注意。

六、实例分析:

第二种做法好。这是因为,其一,有意注意主要决定于事先提出和拟定的目的和任务,目的越明确,任务越具体,越容易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因此,教师不仅应提出问题,而且应提出对回答者的要求与对其他学生的要求,(如分析回答者的对错,进行补充更正等),这样,不仅组织了全班同学的注意,使大家都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同时可以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提高他们观察事物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其二,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面向全班提问,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有可能被指定站起来回答,因而会使全班同学都积极思考,即使没被提问的同学,也有助于他们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一、填空:

1.感觉知觉

2.感觉感觉

3.分析器感受器传入神经大脑皮质的相应区域

4.一定强度的刺激感觉阈限反比

5.同一感受器接受的其他刺激以及其他感受器的机能状态对感受器发生的影响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

6.感觉适应感觉补偿

7.同时对比先后对比同时对比先后对比

8.外部感觉内部感觉

9.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

10.主动性理解性持久性观察的能力

11.观察的客观性观察的主动性观察的精细性观察的动态性

12.在知觉过程中,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而知觉对象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稳定不变。

二、单项选择:

1.② 2.① 3.① 4.④ 5.③ 6.②

7.① 8.② 9.② 10.③ 11.①

三、多项选择:

1.①②③④ 2.④⑤ 3.①②③⑤ 4.①⑤

四、判断正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五、问答:

1.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感觉和知觉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①感觉和知觉所反映的具体内容不同。感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从内容上来说知觉比感觉更为丰富和生动;

②感觉和知觉的产生过程不同。感觉的产生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需要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

③感觉和知觉赖以产生的因素不同。感觉的产生是由刺激物的性质决定的,而知觉主要取决于知觉者本人的特点。

联系:①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②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在头脑中产生的对当前事物的直接反映;

③感觉和知觉密不可分,常将两者统称为感知。

2.知觉选择性取决于主客观两个方面的条件:

客观条件:①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差别越大,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就越容易,反之,区分就越困难。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包括颜色差别、形态差别和刺激强度的差别。

②对象各部分的组合。对象的接近组合和相似组合都有利于知觉的选择。

③对象的运动。在相对静止的背景上的运动的刺激物,或在混乱运动的背景上朝向同一方向运动的刺激物都容易区分出来而成为知觉对象。

主观条件:知觉者的态度、兴趣、爱好、情绪以及有无确定的任务,也同样影响着对象从背景中的选择。

3.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贯穿着思维活动的知觉,它具有主动性、理解性和持久性的特点。

4.从以下几方面来回答:

①明确观察的目的性;②形成浓厚的观察兴趣;③掌握观察的技能,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④端正观察的态度。

六、实例分析:

1.这是似动现象,解释什么是似动现象。可以通过平衡器官判断自己是否在颠簸或加速,也可以以站台上的静物为参考系来判断自己坐的火车是否开动。

2.这是倒飞错觉现象。飞行员在海上飞行时,远处天水一色,分不出天空与海面,失去了空间视觉参考标志,没有经验的飞行员就容易产生倒飞错觉,误将天空知觉为海面,以致最后飞入海中,造成机毁人亡。

3.这是味觉适应现象。解释何谓感觉适应。感觉适应,特别是味觉适应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感觉、知觉、注意、

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开端、知识的源泉,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 感觉的分类:根据刺激物的来源和产生感觉的分析器的不同,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指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属性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等 内部感觉:指受机体内部的刺激,反映身体的位置,运动和内部器官的不同状态的感觉。它包括运动感,平衡感、肌体感觉等。 感觉的一般规律 感受性和感觉阈(yu)限 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绝对感觉阈限:那种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这种对最小刺激量的感受能力 差别感受性:对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感觉的相互作用有两种形式:一、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二是不同感觉指间的相互作用。 1.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感觉的适应:相同的刺激物持续不断的作用于某以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而发生变化的现象,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 感觉的对比:两种不同的刺激物作用于一种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可分为同时对比(两种刺激物同时作用于一种感受器,产生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种刺激物先后作用于一种感受器)。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任何一种感受器的感觉性,都会因同时或继时发生作用的其它感受器的影响的变化而有所变化)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而由其它的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比如:盲人失去视觉,通过实践活动使他的听觉更加敏锐) 联觉(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叫做联觉。如红色给人热烈的感觉,紫色给人以高贵的感觉。) 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官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 感觉和知觉的关系: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区别: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应。

3感觉与知觉

三感觉与知觉 1 什么是感觉 (1) 2 感觉的作用 (4) 知觉的特性(1) (4) 知觉的特性(2) (9) 三感觉与知觉 1 什么是感觉 我们经常用到感觉这个词,但是我们的表达,不一定是心理学家所理解、所研究、所定义的感觉。比如说有的同学说,我对这个女孩有感觉,其实这指的不是感觉,指的是你的情绪反应,你对她的爱慕。还有的同学说,我对这个事情有感觉,或者说我感觉我对这个事情有感觉,这其实指的也不是感觉,指的是你的意识,是你对这个感觉的认识。 那么什么是感觉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感觉是我们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我们各种感官系统的一种个体属性直接的反应。我们可以理解成什么是感官系统,什么是感官系统它的一种反应。 感官系统从感官的接收信息的方式来讲,应该分成五大感官系统:视觉系统、听觉系统、皮肤触觉系统、嗅觉系统、味觉系统。感官系统采收了、接收了我们周围世界的各种各样的信息,让我们对周围的世界有一个直观、直接的反映。 对感官系统的理解,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加以分析和解释:它的信息的来源;我们的感官的生理器官;它所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 人类的五种感官、五种感觉,它的感官系统,它的信息来源,以及相对应的产生的心理的现象,包括视觉。视觉是我们人类最丰富的感觉,大概将近有70%我们周围世界的信息是通过视觉系统来加以接受理解的。视觉包括它的感官系统——眼睛我们看一看眼睛的结构,在这五种感官系统中,它就像一个侦察兵,搜集到我们周围世界的各种刺激,然后通过神经通道反射给我们的大脑皮层,让我们形成对周围世界的直观的认识。 眼睛中间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感受图像的细胞,一个叫视锥细胞,一个叫视杆细胞,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视觉系统,我们就会对周围的世界形成鲜明的印象,这些印象包括我们的颜色视觉,正是因为有了颜色视觉,我们周围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的丰富多彩。但是有的时候,我们的视觉系统也会让我们犯错误,这就是视错觉现象,还有一种视觉现象,引起我们心理学家的关注,叫做时间效应。

感觉与知觉试题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知识考点 P42 一、单项选择题: 1.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 A )属性的反映。 A.个别 B.整体 C.外部 D.本质 2.感受身体运动与肌肉和关节的位置的肌动觉属于(D ) A.远距离感觉 B.外部感觉 C.近距离感觉 D.内部感觉3.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第一步是( C )。 A.视觉 B.听觉 C.感觉 D.知觉 4.产生感觉的第一步是( B )。 A.转换 B.收集信息 C.神经传导 D.中枢加工 5.人眼的可见光,其波长约为( D )毫微米。 —600 —1000 C.380—1280 —750 6.由暗处到亮处,特别是在强光下,最初一瞬间会感到光线刺眼发眩,几乎看不清外界物体,几秒钟之后逐渐看清物体。这种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现象称为( B )。 A.暗适应 B.明适应 C.不适应 D.知觉适应 7.从亮处到暗处,人眼开始时看不见周围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区分出物体,人眼这种感受性逐渐提高的过程叫( C )。 A.明适应 B.光适应 C.暗适应 D.不适应8.白天进入电影院,开始看不见座位情况,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能加以分辨,这个过程是( C )。 A.漂白过程 B.明适应 C.暗适应 D.感觉后效 9.味觉属于( C )。 A.内部感觉 B.远距离感觉 C.近距离感觉 D.本体感觉10.“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 A ) A.适应现象 B.听觉适应 C.嗅觉刺激 D.味觉刺激11.人耳所能接受的振动频率是多少赫兹( C ) —2000 —2000 C.20—20000 —20000 12.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叫( B ) A.感觉 B.知觉 C.记忆 D.想像 13.看电影时,人们的知觉活动主要是( C ) A.视知觉 B.听知觉 C.视、听知觉 D.视、感知觉14.双眼视差是( B )知觉的重要线索。 A.时间 B.深度 C.运动 D.所有 15.看见一面红旗时,人们立刻能认识它的心理活动是( C ) A.视觉 B.色觉 C.知觉 D.感觉 16.将对象从背景中分化出来的知觉特性是( B )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7.下列不属于知觉基本特性的是( C )。 A.知觉的选择性 B.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主观性 D.知觉的恒常性 18.在“万绿丛中一点红”中,绿草更易被归为一组,这是知觉的( A )。

感觉和知觉的规律

[2011年大纲]: 1.认知发展与教育 (1) 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2) 记忆及其品质、记忆过程及其规律、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 用 想象及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思维及其品质、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注意及其功能、注意的基本特征(品质)、注意规律在教学 [辅导讲义] 感觉和知觉的规律 (一)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也可以说是感觉 的敏锐程度。 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是衡量感觉的一个 尺度。 感受性有绝对感受性 和差别感受性,分别用绝对感觉阈限 和差别感觉阈限 来衡 量。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感觉是由刺激物引起的,但并不是所 有的刺激物都能引起人的感觉,除刺激物性质要适宜外,刺激还必须达到适当的 限度。女 口:手表、尘埃对人的刺激。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就叫绝对 感觉阈限,而对 这种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就叫绝对感受性。 绝对感觉阈限和绝 对感受性之间成反比关系。即感觉阈限的值越小,说明感觉性就越高。差别感受 性和差别 感觉阈限: 在刺激物引起感觉之后,尽管刺激强度又发生了变化, 但并不是所有的刺激强度变化都能被我们觉察出来。 女口:在原有100克重量中再 加上1克,人们感觉不出它的变化,一定要加上3克或更多一些,人们才能觉察 出前后的 两种重量的差异。 这种刚刚能引起差异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变化量叫 差别感觉阈限,而这种对 同类刺 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也 成反比关系。 早在十九世纪前半叶,德国心理学家韦伯在研究感觉的差别阈限时发现, 如 △ (3) (4 ) (5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心理学分类模拟题感觉与知觉(四)

心理学分类模拟题感觉与知觉(四) 一、简答题 1. 简述感觉的分类。 答案:人类感觉根据它获取信息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三类:远距离感觉、近距离感觉和内部感觉。远距离感觉包括视觉和听觉,它们提供位于身体以外具有一定距离处的事物的信息。近距离感觉提供位于身体表面或接近身体的有关信息,包括味觉、嗅觉和皮肤觉。内部感觉的信息来自身体内部,机体觉告诉我们内部各器官所处状态;肌动觉感受身体运动与肌肉和关节的位置;平衡觉由位于内耳的感受器传达关于身体平衡和旋转的信息。 2. 简述感觉产生的基本过程。 答案:(1)收集信息;(2)转换,即把进入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这是产生感觉的关键环节,其机构称感受器;(3)将感受器传出的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的传导,将信息传到大脑皮层,并在复杂的神经网络的传递过程中,对传入的信息进行有选择的加工;(4)在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区域,被加工为人们所体验到的具有各种不同性质和强度的感觉。 3. 简述感受性与刺激强度的关系。 答案:(1)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受能力; (2)为了产生感觉,刺激的强度必须达到一定数量;随着刺激的强度增大,感觉也在加强,即感受性也在加强; (3)刺激强度超过某种限度时会破坏感受系统的正常活动,太强或太弱的刺激量,并不能被人觉察。 4. 简述韦伯定律。 答案:描述觉察刺激的微弱变化所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之间的关系的规律,由19世纪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发现,称韦伯定律。韦伯定律指出,在一个刺激能量上发现一个最小可觉察的感觉差异所需要的刺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量的大小有固定的比例关系。 5. 简述视觉产生的机制。 答案:(1)眼睛。①眼睛的构造。②网膜上的感光细胞。(2)色觉理论。①三原色说。②拮抗理论。 6. 简述色觉理论的两种学说。 答案:三原色说与拮抗理论为色觉理论的两种学说。三原色说是由杨和黑尔姆兹二人提出的,也称杨一黑理论。他们提出任何颜色都能由三种波长的纯光混合而产生。人具有三种不同形态的锥体细胞,它们分别对红、绿、蓝三种原色最敏感。以不同比例混合这三种原色,可以产生各种不同颜色。拮抗理论也称四色说。黑林提出人眼对光反应的视觉基本单元是成对组织的,有红、绿、黄、蓝四种原色,

注意、感觉与知觉

第三章注意、感觉与知觉 〔思考·练习〕 一、注意 一、填空: 1.注意的基本特征是______和______,______是保证人们有选择地加工外界信息的必要条件。 2.注意不是独立的______,是伴随感知、记忆、思维等出现的一种共同的______。 3.“一目十行”是关于注意的______的描述。 4.有意后注意不同于有意注意,因为它______,它不同于无意注意,因为它______。 5.注意的种类按其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不同,可分为______和______,例如,有一天阿基米德刚坐进浴池,便发现池内水位上升,此时的注意即______,这使他惊喜不已,他立即对这一现象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此时注意即______,最后提出了著名的流体力学定律。 6.影响注意广度的几个因素是______、______和______。 7.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状态______,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在______方面的特征。 8.注意的外部表现为______、______和______。 9.注意从其发生来说是有机体的一种______。人在集中注意时,大脑皮层相应区域就产生一个______,由于______诱导,大脑皮层的邻近区域就处于______。 10.注意的指向性显示出人的认识活动具有______。 11.注意的集中性,不仅指心理活动______无关事物,而且也______无关事物。 12.我们听到钟声时,一时听到,一时又听不到,或者感到钟的声音一时强,一时弱,注意的这种______的变化,称为注意的______。 13.注意转移的快慢和难易取决于原来注意的______和引起注意转移新事物(新活动)的______。 14.注意的分散是由______的干扰或由______的长期作用所引起。 15.注意的品质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二、单项选择: 1.在同时进行两项或几项活动时,一个人能自如地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上,这是()。 ①注意的分配能力好②注意的范围大③注意转移的快④注意的稳定性好 2.有的学生在上课时边听课边做小动作,这是()。 ①注意的转移②注意的分散③注意的分配④注意的范围 3.组织利用学生的有意注意是()。 ①消除学生的无意注意②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 ③组织和利用两种注意转移规律④组织利用学生的有意注意 4.“一心二用”即注意的分配是()。 ①有条件的②无条件的③还可能的④以上一个也不是 5.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关系是()。 ①根本不相关的②基本相同的③可以相互转移④可以相互替代 6.下列事物哪些是有意注意()。

感觉和知觉的规律

[2011年大纲]: 1.认知发展与教育 (1)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2)记忆及其品质、记忆过程及其规律、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3)想象及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4)思维及其品质、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5)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6)注意及其功能、注意的基本特征(品质)、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7)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一、感觉和知觉的规律 (一)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也可以说是感觉的敏锐程度。 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是衡量感觉的一个尺度。 感受性有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分别用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来衡量。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感觉是由刺激物引起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刺激物都能引起人的感觉,除刺激物性质要适宜外,刺激还必须达到适当的限度。如:手表、尘埃对人的刺激。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就叫绝对感觉阈限,而对这种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就叫绝对感受性。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之间成反比关系。即感觉阈限的值越小,说明感觉性就越高。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在刺激物引起感觉之后,尽管刺激强度又发生了变化,但并不是所有的刺激强度变化都能被我们觉察出来。如:在原有100克重量中再加上1克,人们感觉不出它的变化,一定要加上3克或更多一些,人们才能觉察出前后的两种重量的差异。 这种刚刚能引起差异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变化量叫差别感觉阈限,而这种对同类刺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也成反比关系。 早在十九世纪前半叶,德国心理学家韦伯在研究感觉的差别阈限时发现,如

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发展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感觉的概念,知觉的概念;感知觉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原始的感觉发展阶段;从感知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知觉标准;观察力发展阶段;视觉敏感发展的机制、年龄特点、测定;影响幼儿视力的因素;颜色视觉及其发展,色盲;儿童听觉的发展,与视觉的协调;学前儿童听觉发展及个别差异;听觉的测定、保护和培养;儿童触觉的发生;触觉和视觉、听觉的协调;动觉的发展、痛觉;学前儿童形状、大小、方位、距离、时间知觉的发展;观察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的发展,观察方法的形成。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1.感觉的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属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联系。包括视、听、嗅、味、肤、动与平衡觉等。 2.知觉的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映。它以感觉为基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信息的加工。它反映刺激所代表的意义,受经验影响,因此,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所不同。 二、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i.感觉和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知过程; 2.两岁前儿童依靠感觉和知觉认识世界; 3.感觉和知觉在3~6岁儿童的心理活动中占优势; 4.幼儿的记忆、情绪和意志也受感知觉的影响。 第二节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

一、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 感觉与生俱有,出生后不久,知觉就在感觉基础上发展起来。在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对刺激物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很低。 二、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出生后第一年,婴儿认识事物依靠知觉的恒常性,随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知觉的概括性逐渐向思维的概括性过渡。 三、掌握知觉标准和观察力发展阶段 3岁后,儿童对物体的知觉,渐渐和有关的概念相联系,知觉活动已发展到能够进行观察。 第三节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 儿童视觉的发展表现在两方面:视觉敏度的发展、颜色视觉的发展。 一、视觉敏度的发展 (一)视觉敏度的概念 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二)视觉敏度发展的机制 1.晶状体的变化调节; 2.中枢神经系统对视感觉的信号加以辨认; 。 3.视觉系统突触组织的发展是辨别能力发展的基础;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感觉的概念,知觉的概念;感知觉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原始的感觉发展阶段;从感知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知觉标准;观察力发展阶段;视觉敏感发展的机制、年龄特点、测定;影响幼儿视力的因素;颜色视觉及其发展,色盲;儿童听觉的发展,与视觉的协调;学前儿童听觉发展及个别差异;听觉的测定、保护和培养;儿童触觉的发生;触觉和视觉、听觉的协调;动觉的发展、痛觉;学前儿童形状、大小、方位、距离、时间知觉的发展;观察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的发展,观察方法的形成。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1.感觉的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属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联系。包括视、听、嗅、味、肤、动与平衡觉等。 2.知觉的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映。它以感觉为基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信息的加工。它反映刺激所代表的意义,受经验影响,因此,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所不同。 二、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i.感觉和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知过程; 2.两岁前儿童依靠感觉和知觉认识世界; 3.感觉和知觉在3~6岁儿童的心理活动中占优势; 4.幼儿的记忆、情绪和意志也受感知觉的影响。 第二节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

一、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 感觉与生俱有,出生后不久,知觉就在感觉基础上发展起来。在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对刺激物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很低。 二、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出生后第一年,婴儿认识事物依靠知觉的恒常性,随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知觉的概括性逐渐向思维的概括性过渡。 三、掌握知觉标准和观察力发展阶段 3岁后,儿童对物体的知觉,渐渐和有关的概念相联系,知觉活动已发展到能够进行观察。 第三节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 儿童视觉的发展表现在两方面:视觉敏度的发展、颜色视觉的发展。 一、视觉敏度的发展 (一)视觉敏度的概念 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二)视觉敏度发展的机制 1.晶状体的变化调节; 2.中枢神经系统对视感觉的信号加以辨认; 。 3.视觉系统突触组织的发展是辨别能力发展的基础;

第四章感觉与知觉(复习稿练习与答案)

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教学要求: 1.掌握感觉、知觉的概念。 2.了解感觉、知觉种类;感觉的一般规律、知觉的基本特征、 直观教学的形式和特点、正确进行直观教学的措施。 3. 掌握青少年感知能力的培养方法。 教学重点: 1. 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2. 知觉的特性; 教学重难点: 感觉、知觉的特性,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教学过程: 导学提示 感觉与知觉是最初级,也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感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步, 通过感觉, 我们从内外环境中获取信息, 通过知觉, 我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于从环境中输入的信息加以整合和识别, 使杂乱无章的刺激具有了意义。现实生活中,纯粹的感觉几乎是不存在的,感觉总是与知觉紧密结合在一起,因而也称感知觉。心理学对感知觉的研究有着最长的历史和最为丰富的内容。 (一)、什么是感觉。 1 、感觉的概念。 (1 )导入:课堂小实验 (2 )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区别于日常概念“感觉”。) 【研究实例】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做的剥夺感觉的实验。 【心理点评】 感觉虽然试一种简单的心理活动,但却十分重要。首先,感觉向大脑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通过感觉的人可以了解外界事物的各种属性,保证机体与环境的平衡。感觉是认识的开端,知识的源泉。而以上实验可以证明刺激和感觉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没有感觉的生活是不可忍受的。 (二)感觉的特点

1 、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的事物。(不是过去的事物或间接的事物) 2 、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不是事物的整体) 3 、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以客观事物为根源,以主观解释为形式) (三)感觉的分类: 根据感觉器官的不同,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1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 2 、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略作解释) 三、知觉的含义及其分类 (一)什么是知觉, 1 、定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2 、分析: (1 )“直接作用”。 (2 )“整体”。( 整体不是个别属性的简单相加,而是对多种个别属性和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的综合的反映。) (二)、知觉的种类。 1 、依据知觉活动时感受器的不同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等。 2 、依据知觉的对象的不同分为: (1)物体知觉 ①空间知觉:对物体的形状、大小、远近、方位等特性的知觉。 ②时间知觉:对节奏、时间的估计。 ③运动知觉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 (2)社会知觉 ①个人知觉②人际知觉③自我知觉 3.根据知觉映象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可分为(补充内容): (1)正确的知觉 (2)错误的知觉(错觉) 概念:~即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 ①对物的错觉(如视错觉、运动错觉、时间错觉、形重错觉) ②对人的错觉(首因效应、晕轮效应、近因效应、刻板印象) 错觉在生活中的运用: 错觉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完全是无益的,如果利用得法,我们是可以利用人们的错觉来达到一定的特殊效果的。 四、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一)感觉和知觉的共同点: 1 、反映的对象相同: 都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都属于感性认识阶

第1讲 感知觉与注意

感觉与知觉 考点聚焦 1.本节在历年考试中大多以单选题形式进行考察。 2.在历年考试中,各类心理现象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和规律是考察重点,考生需 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各个概念的内涵,对于认知过程中的相关规律及特性要重点掌握。 一、感觉和知觉概述 (一)感觉和知觉的含义 1.感觉的含义 人脑通过感受器接受并认识了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它作为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为他们提供原始资料。 2.知觉的含义 感官得到的外部世界的信息经过头脑加工,产生了对事物整体的认识。(二)感觉和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感觉和知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 第一,感觉和知觉所反映的具体内容不同。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通过感觉可获得事物个别属性的知识,知觉是人脑对事物整体的反映,通过它可以了解事物的意义,因而具体内容更加丰富和生动。 第二,第二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它的产生主要来自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相同的客观刺激会一起相同的感觉; 二直觉则是在感觉到基础上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加以综合和解释的生理活动过程,直觉的反映要借助人的主观因素的参与。 第三,第三,从生理基础来看,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 感觉和知觉又是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具体表现为: 第一,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直觉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第二,它们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在头脑中产生的对当前事物的直接反映,离开了当前事物的直接影响,便不可能产生任何感觉或知觉。 第三,第三感觉和知觉密不可分,感觉只是在新生儿中才有,二在儿童和成年人实际的心理活动中,单纯的感觉是很少有的,总是以知觉的形式来反映事物。 知识拓展 知觉中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加工 自下而上的加工(数据驱动):知觉依赖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特性进行加工。 自上而下的加工(概念驱动):知觉依赖作为感知主体的人的主观取向和经验这些头脑中已存的信息进行加工。知觉中,已有的非感觉信息越多,所需的感觉信息就越少,而自上而下的加工就越占优势;反之,非感觉信息越少,就只能更多依赖感觉信息,从而自下而上的加工占优势。 二、感觉和知觉的种类 (一)感觉的种类 1视觉 1)视觉刺激 任何感觉都是由刺激引起的,引起视觉的刺激是光,而光的本质是电磁波,对人眼儿说的可见光只是电磁辐射中狭窄的区域380-780nm。刺激物除了少数光源,大部分都是反射光,因此我们接受的刺激由光源的特性和反射物体表面决定。 2)视觉的生理机制 视觉的生理机制包括折光机制、感觉机制、传导机制、中枢机制。 眼球的结构:眼球包括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眼球外面还有三对眼肌,分别受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支配。 眼球壁分三层:外层为巩膜和角膜(屈光作用);中层为虹膜、睫状肌和脉络膜;内层是网膜(感光)和视神经内段。眼球内容物包括晶体、房水和玻璃体。都是屈光介质。网膜是眼球的光敏感层,分为外层的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中间的双极细胞;内层的神经节细胞。 棒体细胞和锥体细胞不同点: a形态上具有明显的区别;一个是棒状一个是椎状。 b在网膜上的分布也不同;网膜上对光最敏感的区域中央窝只有锥体细胞没有棒体细胞;离开中央窝棒体细胞逐渐增多,在16o-20o度处最多。 在网膜的边缘只有少量的锥体细胞。在中央窝附近,有一个对光不敏感 的区域叫盲点,来自视网膜的视神经节细胞的神经纤维在这里聚合成视 神经。 c功能不同;棒体细胞是夜视器官,在昏暗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明、暗;锥体细胞是昼视器官,在中等和强的照明条件下起作 用主要感受物体的细节和颜色。 知识拓展

感觉与知觉

一、名词解释 1、感觉:指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指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属性的反应,是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3、感受性:对刺激的感觉能力。 4、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5、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6、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差异量。 7、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8、明适应:由暗处到光亮处,最初会感到光线刺眼发眩,几乎看不清周围事物,几秒钟之后逐渐看清事物,这叫明适应。 9、暗适应:从光亮处进入暗处,开始什么也开不清,慢慢人眼对光的敏感度增加,逐渐看清周围的的事物,这叫暗适应。 10、社会知觉: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包括对他人、对自己和对群体的知觉。对他人和群体的人际关系的知觉是人际知觉,对自己的知觉是自我知觉。 11、首因效应:在人际知觉中,人对人的第一印象。 12、近因效应:是指在人际沟通过程中,知觉对象最近给人留下的印象。 13、晕轮效应:指在他人的某种特殊表现突出时,印象深刻,由此引起对其他特征的忽视,从而产生以点概面的现象。 14、社会刻板效应:人们用刻印在自己头脑中的关于某人或事的固定印象,作为判断和评价某人或事的依据的心理现象。 15、韦伯定律:感觉的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用数学公式来表示这种关系——K=△I/I(I是原来的刺激量;△I指刚能引起较强感觉的刺激增加量;K是一个常数),这就是著名的韦伯定律。 17、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人主动获得感性认识的活动形式。

知觉与感觉

知觉与感觉 知觉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的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是感觉,对同一事物的各种感觉的结合,就形成了对这一物体的整体的认识,也就是形成了对这一物体的知觉。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在人脑中的反映。知觉是各种感觉的结合,它来自于感觉,但已不同于感觉。感觉只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却认识了事物的整体;感觉是单一感觉器官的活动的结果,知觉却是各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感觉不依赖于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知觉却受个人知识经验的影响。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对它的感觉是相同的,但对它的知觉就会有差别,知识经验越丰富对物体的知觉越完善,越全面。显微镜下边的血样,只要不是色盲,无论谁看都是红色的;但医生还能看出里边的红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没有医学知识的人就看不出来。知觉虽然已经达到了对事物整体的认识,比只能认识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更高级了,但知觉来源于感觉,而且二者反映的都是事物的外部现象,都属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所以感觉和知觉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形成对某一事物的知觉的时候,各种感觉就已经结合到了一起,甚至只要有一种感觉信息出现,都能引起对物体整体形象反映。例如,看到一个物体的视觉包含了对这一物体的距离、方位,乃至对这一物体其他外部特征的认识,所以,现实生活中很难有单独存在的感觉,单一或狭隘感觉的研究往往只能产生于实验室中。 知觉的基本特性 知觉有这样几个特性:整体性、恒常性、意义性(理解性)、选择性。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都是我们对现实的感性反映形式。离开了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直接作用,既不能产生感觉,也不能产生知觉。知觉的相对性—2通过感觉,我们只知道事物的个别属性,通过知觉,我们才对事物有一个完整的映象,从而知道它的意义。与感觉相比较,知觉又具有不同于感觉的特征:第一、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意义,知觉的目的是解释作用于我们感官的事物是什么,尝试用词去标志它,因此知觉是一种对事物进行解释的过程。第二、知觉是对感觉属性的概括,是对不同感觉通道的信息进行综合加工的结果,所以知觉是一种概括的过程。第三、知觉包含有思维的因素。知觉要根据感觉信息和个体主观状态所提供的补充经验来共同决定反映的结果,因而知觉是人主动地对感觉信息进行加工、推论和理解的过程。可以说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 影响知觉的其它因素 知觉不仅受感觉系统、生理因素的影响,而且极大的依赖于一个人过去的知识和经验,个人的兴趣、需要、动机、情绪等心理因素的影响。知觉的选择性—1现代神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知觉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机能系统,这个系统依赖于许多皮层区域的完整复合体的协调活动。知觉过程还受个性倾向性的影响。需要和动机对知觉过程有制约作用。布鲁纳和戈德曼(1947)以出身贫富不同家庭的儿童(10岁)为被试,要他们在同样的条件下估计各种硬币,以比较儿童的金钱价值与知觉的关系。结果发现两组儿童对硬币面积的估计都有夸大的倾向,但贫困儿童组的夸大倾向远超过富裕儿童组。这一结果说明了需求强度对知觉的影响。 观察知觉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观察是只涉及到知觉的狭义的观察,是指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知觉的选择性—2比较持久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现代心理学将观察视为人们发现并获取知识的重要一环,是智力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编辑本段基本特征 知觉的相对性 知觉是个体以其已有经验为基础,对感觉所获得资料而做出的主观解释,因此,知觉也

感觉和知觉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 一、感觉 1、感觉的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刺激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客观事物→感受器官(眼、鼻、耳、皮肤)→大脑感觉部位 2、感觉的分类 依据刺激物的来源不同,可将感觉氛围两类: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1)外部感觉——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部客观事物属性的感觉。 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等。 (2)内部感觉——接受有机体内部刺激,反映身体位置,运动和内脏状态的感觉。 如:内脏觉、运动觉、平衡觉等。 3、感觉的一般特性 (1)感受性和感阈限 ①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限 每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和感受阈限:并不是任何强度的刺激都能引起感觉。 >绝对阈限:刚刚能引起的最小刺激量例:9L水加入一勺糖后有甜感。 >绝对感受性:刚刚能察觉出最小刺激的能力 ②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并不是刺激量的任何变化都能被人们察觉。 >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刺激量。例:可乐中加多少糖,口味比现在感觉甜。>差别感受性:对两个刺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 (2)感觉适应 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下降或消失的现象。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如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常见的感觉现象————适应现象 例如:凝视着黑点一段时间后,围绕黑点的灰色阴影会逐渐收缩。

(3)感觉对比 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受器官,使其感受器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 例如:万绿丛中一点红 (4)联觉 当某种器官受到刺激时出现另一种感官的感觉和表象。 红色、橙色、黄色——暖色 绿色、蓝色、紫色——冷色 二、知觉 1、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2、知觉的种类 ⑴空间知觉: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方位和距离等空间特性的反映。 ⑵时间知觉:对客观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⑶运动知觉:对物体的静止、运动以及运动速度等特性的反映。 3、知觉的特性 ⑴知觉的选择性 客观事物是多样性的,人们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而把周围的

感觉的特性和知觉的特性()

感觉的特性和知觉的特性 感觉: 1.感受性 感受性即感觉的能力。不同的人对同等强度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是不一样的。感受性高的人能感觉到的刺激,不一定能被感受性低的人感觉到。如,有经验的染色工人能辨别出几十种不同的黑色,而一般人则很难分辨。 一个人的感受性高低不是一成不变的。同一个人在不同条件下,对同一刺激物的感受是有高低的。2.感受性的变化 感受性的变化有下列几种情况。 (1)感觉的适应。适应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引起感受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是感受性提高,也可以是感受性降低。通常,强刺激可以引起感受性降低,弱刺激可以引起感受性提高。此外,一个持续的刺激可引起感受性的下降。例如,当你从光亮处走进电影院时,起初感到伸手不见五指,要过一段时间才能慢慢看清周围的东西,这是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暗适应。反之,从暗处到光亮的地方,最初强光使人目眩,什么也看不见。但过一会儿视力就恢复正常,这是视觉感受性降低的明适应。除了视觉适应外,还有嗅觉、味觉等其他感觉的适应。古语说“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人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是嗅觉的适应。适应现象具有很重要的生物学意义,使人能在变化万千的环境中,做出精确的反应。 (2)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的相互作用一般是指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因其他感觉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现象。这种变化也可以在几种感觉同时产生时发生,也可以在先后几种感觉中产生影响。一般的变化规律是:微弱的刺激能提高对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刺激的感受性,而强烈的刺激则降低这种感受性。如,轻微的音乐声可提高视觉的感受性,强烈的噪音可以引起对光的感受性降低。 感觉的相互作用也可以发生在同一种感觉之间。最明显的就是对比现象。如,“月明星稀”,天空上的星星在明月下看起来比较稀少,而在黑夜里看起来就明显地增多;灰色的长方形放在黑色背景上看起来要比放在白色背景上更亮些。这些是同时性对比。在吃过甜点心之后再吃苹果,苹果变得发酸,而吃了酸苹果之后再吃甜点心,点心就显得格外甜。这是相继性对比。教师在使用直观教具和组织教学时,应充分考虑感觉的相互作用和对比规律。例如,浅色的教具可放在黑板前演示,深色的教具可放在白墙前演示。要使学生区分出地图上的不同部位,就可以着上红绿或黄蓝等对比色。在进行字词教学时,把不易分辨的形近字:辨、辫、辩的中间部分用红笔写,以示醒目。在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自然现象、图片或阅读课文时,教师的讲解、提示的声音不宜过高,更不允许周围大声喧嚷,以免影响学习的效果。 (3)感受性与训练。前面提及的两种感受性的变化是暂时的,有一定的时限。要使个体感受性从根本上提高,则与实践活动的训练有关。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因实践活动的需要,对某种感觉做长期的、精细的训练,能使感受性大大超过其他人。如,炼钢工人能够根据钢水的火花判断炉内温度的高低;染料工人能够分辨出几十种浓淡不同的黑色;有经验的面粉工人能够单凭触觉,摸出面粉的质量以及辨别出这种面粉是由哪个地区生产的麦子磨成的。此外,由于某种原因造成丧失一种感觉能力的人,他们其他感觉能力会由于代偿而得到特殊的发展。如,聋哑人的视觉特别敏锐,盲人的听觉和触觉特别发达。受过专门训练的小学生,能敏锐地辨别相差1/2音高的两个音,而没有受过专门乐器训练的小学生,就是对相差一个音阶的两个音都不易区分。所有这些事例说明,人的各种感觉能力都蕴藏着极大的发展潜力,经过专门训练可以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小学生的学习活动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感受性的提高。如音乐、朗读能发展儿童的纯音听觉和语音听觉能力,绘画能发展儿童的视觉能力,手工、泥塑能发展儿童的触觉能力,体育能发展儿童的运动觉、平衡觉的能力等等。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和课外活动,有意识地对儿童的各种感觉能力加以训练和培养。 知觉: 人对于客观事物能够迅速获得清晰的感知,这与知觉所具有的基本特性是分不开的。知觉具有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等特性。

第四章 知觉与个体行为(自考)

第四章知觉与个体行为(4学时) 第一节知觉的一般概述 人依靠感觉与知觉了解周围的世界,而知觉作为一种较高层次的抽象活动,通过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从而完成一系列的信息加工和处理。当一个行为者接受到信息或受到环境中刺激因素刺激的时候,会形成对这一信息或刺激因素的知觉,即对信息或刺激进行选择、组织和判断。然后,行为者对知觉到的信息加以组织和加工,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刺激因素做出反应。总的看来,知觉依赖于个体过去的知识和经验,知觉信息是现实刺激的信息和记忆信息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知觉的概念与过程 1、知觉:当前的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并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这个事物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2、知觉与感觉的关系: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在大脑产生的对这个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之所以能够反映客观事物的整体,是因为在知觉之前已经有了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感觉,并在大脑中储存着相应的感觉信息组合。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觉。感觉只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属性。 3、知觉与思维的关系:知觉要获得一定的意义,必须依靠思维的力量。 思维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最高级形式。思维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抽象的反映,知觉则是对客观事物直接的、具体的反映。知觉是思维的“窗口”,为思维提供感觉信息;思维对感觉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把知觉组织起来,使知觉获得一定的意义。 4、知觉的过程 人的知觉过程一般经过五个阶段: (1)观察:即个体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去观察外界的客观事物,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肤觉、触觉、嗅觉等,去感官客观事物的各个个别属性。 (2)选择:即根据自己的需要、动机、兴趣、经验以及客观事物的特征和所处的背景,去决定知觉对象的取舍。 (3)组织:即运用思维的力量,把感觉信息与大脑表象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组织起来,将其综合成整体的认识。 (4)解释:即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对知觉对象进行加工、处理,经过抽象、概括、使其获得一定的意义。 (5)反应:即个体对知觉对象的解释,最终会在自己的态度或行为中反映出来。 二、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 1、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客观因素:

感觉和知觉

感觉和知觉 1 感觉定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种类:A外部感觉身体外部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感觉 Eg: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触觉温觉冷觉痛觉) B 内部感觉身体内部刺激引起 Eg: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内脏感觉饿、胀、渴、窒息、性、疼痛) 2 感觉性:感觉器官对是以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阈限量低,很弱的刺激就能感受到,感受性高)↓→so 感受性与感受阈限成反比eg:嘈杂环境阈限高,感受性低 {Ps:一个感觉器官只对一种刺激最敏感,一种刺激能引起某一感觉器官最敏锐的感觉,这种刺激就是这种感觉器官的适合刺激} 感觉阈限种类:A 绝对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绝对感受性 ↓→是一个范围最小刺激强度(下限)最大强度(上限) B 差别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差j.n.d)→差别感受性 ↓→一个人察觉到的差别越小,差别感觉性越高 3.德韦伯定律费希纳 公式:▲I = I / K (▲I →差别阈限I →原刺激强度K →常熟) 感觉现象 1 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A光适应(快):一两分钟 B 暗适应(慢):30-40分钟 保护暗适应→戴红色眼镜(波长620纳米)→视紫红质不会分解 2 感觉后像: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还能暂时保留一段时间的感觉形象 A 正后像与刺激物性质相同eg:灯亮→灯灭→视觉形象亮的灯

B 负后像与刺激物性质相反eg:红色→蓝绿色(彩色负后像是刺激色的补色) ↓→后像持续时间与刺激强度成正比 3 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是感受性发生变化 A 同时对比:两种感觉同时发生所形成的对比eg:红花绿叶 B 相继对比:两种感觉先后发生所形成的对比eg:先苦后甜 4 联觉:一种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 Eg:看见蓝色→蓝色(视觉)感到清凉) PS:在有些人身上产生的联觉在别人身上不存在,这个现象很特殊,而且长大后会消失各种感觉 视觉(枕叶) 1 视觉的适宜刺激:波长(光波)在380mm--780mm之间 2 视网膜:由视觉神经细胞组成的薄膜,分三层,最外边一层的视细胞层是直接接受 光刺激的感受器(视神经→大脑皮层枕叶后端) 3 视细胞层有两种视觉神经细胞: A椎体细胞(明视觉器官)→中央窝→强光下起作用→分辨物体细节颜色 B 杆体细胞(暗视觉器官)→视网膜边缘→对弱光敏感→分辨明暗轮廓 4 颜色包括:彩色非彩色 A 彩色:色调取决于光的波长,长波的红→短波的蓝紫 明度取决于光波的物理强度,光越强,越明亮 饱和度取决于彩色中灰色所占比例,灰色比例大,饱和度小(所有颜色都有灰)↓→三棱镜从太阳分出来的彩虹是最纯的颜色饱和度百分比 B 非彩色:灰色无色调,饱和度为0,只有明度明度:黑→白 5 视觉缺陷的人靠明度差别来辨认颜色 造成原因:隔代遗传、隐形基因

感觉和知觉

第五章感觉和知觉 一、选择题。 1、感受性的大小与感觉阈限之间是() A.正比例关系 B.反比例关系 C.函数关系 D.非确定性关系 2、我们听到悦耳的歌声,这时的心理活动主要是()。 A.感觉 B.知觉 C.思维 D.想像 3、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称为()。 A.知觉的理解性 B.知觉的整体性 C.知觉的选择性 D.知觉的恒常性 4、感觉的对比现象可分为()。 A.同时对比 B.短时对比 C.长时对比 D.继时对比 5、在知觉中,对象和背景是()。 A.相互作用的 B.相互转换的 C.彼此无关的 D.固定不变的 6、“国际歌”不管用什么乐器演奏,人们都能辨别它,这是由于知觉的()。 A.理解性 B.恒常性 C.选择性 D.整体性 7、知觉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 A.外部属性 B.个别属性 C.整体属性 D.本质属性 8、人们进入百货公司,各人注意的东西总不一样,这是知觉()的表现。 A.选择性 B.理解性 C.整体性 D.恒常性 9、成人与儿童对一幅图画的知觉有很大的差别,年龄较小的儿童只能说出图画中主要的部分,而成人能把握整个图画的意义,这说明了( ) A.知觉的选择性 B.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恒常性 D.知觉的整体性 10、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强度,称为( ) A.阈限B绝对阈限 C .差别阈限 D.相对阈限 11、当物体移到100米远处,视网膜上的像相应缩小到距我们1米远时大小的1/100,但是我们知道该物体的大小没有太大变化,称为( ) A.大小恒常 B.形状恒常 C.颜色恒常 D.亮度恒常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