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全国草原监测报告

全国草原监测报告

全国草原监测报告
全国草原监测报告

全国草原监测报告

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编制说明

草原监测是开展草原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的重要基础性工作。2007年,全

国草原监测采取地面监测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法,重点监测了草原生产力、植被状况、生态状况、利用状况、灾害状况和保护建设工程效益等。地面监测主要在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湖北、广西、重庆、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20个省(区、市)开展。全国有4000多人参加了今年的地面监测工作,调查总行程超过25万公里,共采集样方近9000个,入户调查5000余户。运用MODIS影像植被指数与地面监测数据的相关性建立草原生产力计算模型,测算全国草原生产力;依据《天然草地合理载畜量的计算》(农业行业标准:NY/T635-2002),计算天然草原载畜能力。

本监测工作由农业部畜牧业司负责,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具体组织、协调和指导,全国畜牧总站承担了草原监测的技术支持与服务工作。农业部遥感应用中心、中国农科院区划所、国家气象中心承担了草原利用状况分析、牧草长势监测和气象条件分析等工作。有关省(区、市)草原监测机构承担了本省(区、市)的地面监测工作。农业部发展计划司、财务司对本监测给予了大力支持。

草原监测结果概要

草原植被生长属偏好年份与常年相比,2007年全国草原植被总体长势属偏好

年份。全国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为95214万吨,折合干草约29865万吨,载畜能力约23369万羊单位。

草原保护建设工程效果显著草原保护建设工程区植被恢复明显,与非工程区相比,工程区内植被盖度平均提高16个百分点,植被高度提高51%,产草量提高64%。其中,退牧还草工程区内植被盖度平均提高15个百分点,植被高度提高47%,产草量提高58%。

草原利用状况有所改善全国重点天然草原的牲畜超载率为33%,较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全国266个牧区、半农半牧区县(旗)中,牲畜超载率大于20%的有178个县(旗)。

草原火灾明显减少2007年,全国共发生草原火灾248起,受害草原面积11419.2公顷。与上年同期相比,草原火灾次数减少102起,受害草原面积减少76%。

草原鼠虫害面积增加草原鼠害危害面积3894万公顷,占草原可利用面积的11.8%,较上年增加3.9%。虫害危害面积1758万公顷,占草原可利用面积的5.3%,较上年增加4.5%。

草原生态状况依然严峻草原生态建设工程区以及禁牧、休牧区草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但全国草原生态环境仍呈现总体恶化的态势。局部区域由于受干旱、鼠虫灾害等因素影响,草原生态恶化进一步加剧。

草原资源状况

全国拥有各类草原近4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41.7%。草原在全国各省(区、市)均有分布。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北方16个省(区、市)有天然草原面积3.1亿公顷,占全国草原面积的77.6%。其他15个南方省(区、市)有天然草原面积约7958万公顷,占全国草原面积的19.7%。西藏、内蒙古、新疆、青海、四川、甘肃六大牧区草原面积2.9亿公顷,占全国草原面积的75.1%。全国人工种草保留面积约1086万公顷,约占全国草原面积的2.7%。

全国草原共分18个类,813个型。面积位于前3位的依次是高寒草甸类、温

性荒漠类和高寒草原类,面积1.5亿公顷,约占草原总面积的37.5%。其中,高寒草

甸类主要分布在四川、西藏、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海拔较高的寒冷湿润地带;温性荒漠类主要分布于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的极端干旱与严重缺水地区;高寒草原类主要分布于西藏、青海、新疆等省(区)海拔较高的寒冷干旱地带。

草原是重要的动植物基因库。我国天然草原上已知有饲用植物6704种,其中

属于我国草原特有的饲用植物有320种。天然草原上还分布着大量有经济、药用等价值的植物资源,如甘草、麻黄草、冬虫夏草、雪莲、苁蓉等。天然草原上繁衍的野生动物达2000多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达40余种,如藏羚羊、野牦牛、马鹿、雪鸡、雪豹等。天然草原有放牧和饲喂家畜品种250多种,主要有绵羊、山羊、黄牛、牦牛、马、骆驼等。

草原植被生长状况

2007年牧草生长季节全国大部分草原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降水量接近

常年同期或偏多,全国草原植被总体长势略好于上年,属偏好年份。

气候状况:全国大部分草原地区在5~9月生长季节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气温偏高1℃以上,热量充足,其中内蒙古东部偏高2~3℃。全国大部分草原地区降水量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多,水分条件较为优越,其中西部大部草原区水分条件明显好于常年和上年。内蒙古西部和甘肃西部、新疆北部和西南大部地区水热条件匹配较好;内蒙古中东部、东北地区西部虽气温偏高,但降水持续偏少,夏秋连旱时间长。其他草原区水热条件与常年大致相当。

植被长势时空动态:与上年同期相比,草原植被总体长势呈现出“前期较好,中期较差,后期转好”的态势。5月长势明显好于上年,偏好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中东部、华北北部、西南等地区;6月长势与上年接近;7月长势不如上年,长势变差

的区域主要集中于内蒙古中东部、新疆北部、青藏高原中东部等地区;8月以后长势逐渐好转,至9月中旬长势好于上年,主要表现在东北东部、西北、华北和青藏高原北部等地区。

植被长势综合评价:全国草原植被长势区域差异明显。长势好于上年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西部、甘肃大部、新疆西北部、西藏西部、四川西北部、华南局部等地区;长势差于上年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黑龙江东部、华北北部、内蒙古中东部,新疆南部和东北部以及青海西南部等地区;长势与上年接近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西藏中东部、云贵高原、华中局部等地区。

草原生产力

2007年全国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达95214万吨,折合干草约29865万吨,载畜能力约23369万羊单位。

产草量居前十位的省(区)分别是内蒙古、新疆、四川、西藏、青海、云南、甘肃、广西、黑龙江、湖北,其天然草原鲜草产量约66397万吨,占全国天然草原产草量的69.7%。

从区域看,北方16省(区、市)的平均单产为2232千克/公顷,鲜草总产量达58038万吨,占全国天然草原总产草量的61%。南方15省(区、市)的平均单产为5650千克/公顷,鲜草总产量达37176万吨,占全国天然草原总产草量的39%。西部12省(区、市)的平均单产为2522千克/公顷,鲜草总产量67021万吨,占全国天然草原总产草量的70.4%。全国六大牧区的平均单产为2078千克/公顷,鲜草总产量达50320万吨,占全国天然草原总产草量的52.8%。

与上年相比,产草量明显提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西部、宁夏大部、甘肃东部、新疆西部和西藏西南部等地区;产草量明显下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东北大部、内蒙古东部和河北北部等地区。四川、西藏和新疆3省(区)的产草量相比上年略有增加,甘肃、河南、贵州、宁夏、重庆、云南等6省(区、市)的产草量较上年

增产明显,增产幅度超过10%;河北、湖北、辽宁、青海4省的产草量相比上年略有减少,陕西、黑龙江、内蒙古、吉林、山西等5省(区)的产草量较上年减产明显,减产幅度在10~30%。

从草原类型看,18类草原中,热性草丛类的鲜草单产最高,为10771千克/公顷,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江西和四川等亚热带和热带地区;高寒荒漠草原类的鲜草单产最低,为473千克/公顷,主要分布在西藏、新疆和甘肃等高寒干旱地区。单产超过全国草原平均单产的草原类有9个,从低到高依次为:温性草甸草原类、低地草甸类、沼泽类、暖性草丛类、山地草甸类、暖性灌草丛类、热性灌草丛类、干热稀树灌草丛类、热性草丛类,其产量之和占全国草原总产量的59.4%。其他草原类的

单产均低于全国平均单产。

与上年相比,有5类草原产草量的增加幅度在10%以上,分别为温性荒漠类、

高寒草甸类、高寒荒漠类、高寒草甸草原类和温性荒漠草原类,其产草量之和占全国总产量的24.1%;有4类草原产草量的下降幅度超过10%,分别为温性草甸草原类、温性草原类、热性灌草丛类和沼泽类,其产草量之和占全国总产量的27.1%;其他类型草原产草量与上年接近。

草原保护建设工程效益

2007年,对国家近年来实施的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草原植被恢

复与建设、草原围栏、岩溶地区草地治理试点工程等草原保护建设项目的工程效益进行了监测。

对内蒙古、新疆、青海等14个省(区)244个各类项目区监测表明:草原生态

建设工程效益显著,与非工程区相比,工程区内植被盖度平均提高了16个百分点,植被高度提高51%,产草量提高64%。

退牧还草工程对内蒙古、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8

省(区)87个

县(旗)的退牧还草工程监测结果表明:工程区内植被盖度平均提高了15个百分点,植被高度提高47%,产草量提高58%。

利用2007年、2000年遥感数据,对内蒙古、新疆、四川和云南省等4省(区)16县(旗)退牧还草工程实施前后的植被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与2000年未实施退牧还草工程时相比,工程区的植被平均盖度提高9个百分点,产草量平均提高26%。

京津风沙源草地治理工程对河北、山西和内蒙古3省(区)9个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县(旗、市)草原建设项目进行的监测表明:

植被恢复良好。与2000年未实施工程时相比,内蒙古自治区3旗(市)、河北省3县、山西省3县(市)全境草原植被盖度分别提高了6.3个、6.0个和5.6个百分点,产草量分别提高了12.6%、12.5%和11%。

严重沙化草地面积减少。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严重沙化草地的扩张。2007年内蒙古自治区浑善达克沙地区域的严重沙化草地约为90360公顷,比2000年减少约20.1%。其中,阿巴嘎旗减少了18.8%,苏尼特左旗减少了21.5%,锡林浩特市减少了24.2%。

通过工程建设,草原植被逐步恢复,生产力明显提高,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日益显现。

草原利用状况

2007年各地继续积极推进草原利用方式的转变,推行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加快人工草地建设和天然草原改良步伐,实施舍饲圈养,减轻天然草原放牧压力,草畜平衡状况有所改善,全国重点天然草原的牲畜超载率为33%左右,较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

从六大牧区的情况看:内蒙古、青海、甘肃、新疆、四川和西藏的牲畜超载率分别为20%、38%、38%、39%、39%、40%。

从牧区、半农半牧区县(旗)情况看:全国266个牧区、半农半牧区县(旗)中,牲畜超载率大于20%的有178个县(旗)。

草原火灾

2007年全国草原火灾发生次数及受害草原面积比上年均大幅下降,处于历史最低水平。全国共发生草原火灾248起,其中草原火警200起,一般草原火灾47起,重大草原火灾1起,无特大草原火灾。受害草原面积11419.2公顷。与上年同期相比,草原火灾次数减少102起,受害草原面积减少35974.8公顷,分别比上年减少了29%和76%。

火灾主要发生在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四川、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山东等12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火灾较为严重的是四川、黑龙江和吉林,受害面积分别为3379公顷、2800公顷和2443公顷,分别占全国受害草原面积的29.6%、24.5%

和21.4%。

烧荒、吸烟、取暖做饭和上坟烧纸等是草原火灾发生的主要原因。与上年相比,因烧荒和吸烟引发草原火灾的比例上升,取暖做饭和上坟烧纸引发草原火灾的比例下降。

草原火灾发生趋势呈现如下特点:一是全球气候变暖,北方大部分草原地区春秋季干旱、大风天气增多,草原火险等级不断攀高;二是草原保护建设项目区和禁牧、休牧区草原植被恢复,地面枯落物增加,可燃物增多;三是草原地区旅游、开矿等经济活动日益增多,草原地区火源管理难度加大。

草原鼠虫害

草原鼠害危害面积比上年略有增加,严重危害面积略有下降。危害面积3894万公顷,比上年增加3.9%,其中严重危害面积1766万公顷,比上年减少14%。鼠害危害较严重的依次是青海、内蒙古、甘肃、西藏、新疆、四川等6省(区),危害面积3363万公顷,其中严重危害面积1540万公顷,分别占全国鼠害危害面积和严重危害面积的86.4%和87.2%。危害严重的主要鼠种有鼠兔、沙鼠、鼢鼠、田鼠、黄鼠等。

草原虫害危害面积较上年略有上升。危害面积1758万公顷,其中严重危害面积795万公顷,分别比上年增加4.5%和9.4%。虫害较为严重的依次是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四川等6省(区),危害面积1474万公顷,其中严重危害面积660万公顷,分别占全国虫害危害面积和严重危害面积的83.8%和83%。危害严重的主要是草原蝗虫、白茨夜蛾、草地螟和草原毛虫等。

今年西藏飞蝗危害面积14.3万公顷,危害区域主要集中在西藏自治区的阿里、昌都和林芝等地和四川省的甘孜和阿坝地区,是连续第五个严重发生年份,但与上年相比危害面积下降42.9%。根据分析测算,西藏飞蝗的适宜发生面积约113.7万公顷,主要分布在四川、西藏、青海3省(区)的噶尔藏布、狮泉河、象泉河、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流域。

草原生态状况

通过草原保护工程建设以及禁休牧制度的逐步落实,部分地区草原生态状况有所改善。但是,草原超载过牧依然严重,鼠虫灾害面积大,开垦、乱征滥占、乱采滥挖等破坏草原生态的现象时有发生,草原生态环境“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态势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东北三省西部、内蒙古中东部、新疆南部、青海南部等地区草原干旱、鼠虫危害较重,草原退化、沙化进一步加剧;贵州、云南和广西等西南岩溶地区草原石漠化严重。

对策建议

2007年全国草原监测结果表明,全国草原保护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全国草原生态形势依然严峻,草原保护建设任务仍然繁重,必须继续采取有力措施,加快草原建设步伐,推进草原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促进牧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建立草原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明确草原生态效益补偿思路,确定补偿主体、对象、内容、范围、标准和方式。多渠道筹集补偿资金,增强草原生态功能。积极推进草原生态补偿项目试点。建立完善国家支持草原生态保护的长效机制和有效模式。

———稳定完善草原家庭承包制加快推进和落实草原家庭承包制,巩固和扩大草原承包面积。结合实施草原工程项目,推进草原“承包到户”。进一步完善草原承包配套政策,保持草原承包关系长期稳定。规范草原承包管理。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建立健全草原家庭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

———落实草畜平衡制度贯彻实施《草畜平衡管理办法》,推进草畜平衡制度的落实。加大草原保护建设力度,稳定和提高草原生产能力。支持、鼓励和引导农牧民实施人工种草,增加饲草饲料,改良牲畜品种,推行舍饲圈养,加快畜群周转,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降低天然草原放牧强度。

———加大草原保护工程建设力度加快落实《全国草原保护建设利用总体规划》,加大退牧还草、风沙源治理、岩溶地区草地治理等草原保护工程实施力度。完善退牧还草工程后续政策,巩固退牧还草工程成果。

———强化草原执法监督加强草原监理体系建设,认真贯彻实施《草原法》,加大草原执法力度,依法查处、打击开垦草原、乱采滥挖草原野生植物和非法征用、使用草原的违法行为。

国家林业和草原长期科研基地管理办法

国家林业和草原长期科研基地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管理国家林业和草原长期科研基地(以下简称“长期科研基地”),提升长期科研基地建设水平,充分发挥长期科研基地基础和战略作用,依据《“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与条件保障能力建设专项规划》《国家林业和草原长期科研基地规划(2018—2035年)》,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长期科研基地是林业和草原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主要开展林草和濒危野生动植物遗传与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利用,林草和濒危野生动植物育种,森林培育与经营,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自然保护地和物种保护,森林草原灾害防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等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利用、成果示范推广、科学普及教育,以及为产业发展提供服务和支撑。 第三条长期科研基地分为专题类和综合类两类。专题类是指以单一领域和方向为研究内容的类别,综合类是指涵盖两个以上领域和方向的类别。 第四条长期科研基地建设管理坚持面向需求、服务科研、长期运行、开放共享的原则,规范管理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科研提供长期、稳定、持续的基础平台。 第五条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负责长期科研基地建设管理,成立长期科研基地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长期科研基地建设管理工作,研究解决相关重大问题。具体工作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技司负责。 第六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内蒙古、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有关直属单位及系统外涉林草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作为归口管理单位,负责组织本地区本单位长期科研基地的申报推荐工作,并给予相应条件保障。 第七条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统筹各类资源给予长期科研基地相应支持,相关支持措施不包括财政奖励和补贴。承担国家各类科技项目的单位均应当优先在长期科研基地实施项目。 第二章申报条件和程序 第八条申报长期科研基地应当在《国家林业和草原长期科研基地规划(2018—2035年)》区域和符合划分的类型内。 第九条申报的长期科研基地需满足以下基本条件: (一)所申报的长期科研基地土地权属清晰,能够确保长期稳定使用。 (二)申报的长期科研基地需开展相关领域科学研究工作连续5年以上,并具有可发展利用的土地空间。 (三)申报单位应当具备支撑开展相关领域科学研究的仪器设备和场地设施。

生态补偿实施方案

科才乡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 政策实施方案 为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切实加强我乡的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促进草原牧区可持续发展,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草原和牲畜基本情况 全乡土地总面积1063平方公里,拥有天然草原145万亩,其中可利用面积145万亩。截至目前,全乡共落实禁牧草原面积74.5万亩,共有各类牲畜12万头(只)。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生态优先,以保护草原生态、促进牧民增收为目的,以落实草原经营管理制度为基础,以强化草原执法监督为保障,以加强草原动态监测和技术推广为支撑,充分发挥牧民的主体作用,全面落实补奖政策,转变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增强畜产品生产和供给能力,稳定提高农牧民收入,促进草原牧区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协调发展。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正确处理草原牧区人、畜、草的关系和牧民生产、生活、生态的关系,推动草原畜牧业提质增效,促进农牧民收入增长,改善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草原牧区人与自然、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2.政府主导,牧民自愿。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尊重农牧民意愿,发挥农牧民主体作用,明确农牧民权利、义务和责任,全面落实各项政策措施,确保农牧民在政策落实中直接受益。 3.强化基础,健全制度。做好基本草原划定、草原规范承包、基础数据核实等各项基础工作,为补奖政策落实创造条件。制定工作规程和管理制度,加大落实和执法监督力度,构建补奖政策落实的长效机制。 4.封顶保底,注重公平。充分发挥补奖政策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注重各区域间的合理公平,在与退牧还草饲料粮补助政策合理衔接的基础上,确定符合我县实际的补奖标准。参照上年度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对每户的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资金发放总额度实行封顶保底。 5.明确责任,稳步推进。明确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责任,分级落实,积极实施,稳步推进。因地制宜,科学编制实施方案,加强工作指导,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注重政策落实,确保取得实际成效。 (三)主要目标。通过落实补奖政策,进一步巩固草原保护建设成果,推动基本草原划定,完善草原家庭承包经营,落实草原禁牧、草畜平衡制度,改善草原生态环境;调整牧草种植结构,加强优良牧草种植基地建设,为减轻草场压力、发展草业提供物质基础;改良畜牧品种,开展舍饲养殖和异地育肥,转变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增加农牧民收入,切实做到“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肉、减畜不减收”。 三、实施任务和要求 (一)实施禁牧补助。 1.划定禁牧区域。按照国家“对生态脆弱、生存环境恶劣、草场严重退化、不宜放牧以及位于大江大河水源涵养区的草原实行禁牧封育”的要求,对重要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功能区的天然草原实行了禁牧封育,共落实禁牧草原面积74.5万亩。并按照《甘肃省禁牧管理办法》的规定,严格落实禁牧制度,减轻天然草原放牧压力,促进草原植被恢复。 2.兑付禁牧补助资金。根据国家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规定,青藏高原禁牧区补助标准为20元/亩,对实施禁牧的农牧户给予补助。禁牧期满后,根据草场生态功能恢复情况,继续实施禁牧或者转入草畜平衡管理。对落实禁牧措施、实行禁牧管护的农牧户,在核实造册、张榜公示的基础上,将禁牧补助资金通过惠农财政补贴“一册明、一折统”的方式,直接发

中国草原畜牧业发展现状与发展措施

中国草原畜牧业发展现状与发展措施 王田涛 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E-mail:wangtian19862003@https://www.wendangku.net/doc/0315157726.html, 摘要:草原畜牧业是以草地为主要载体的家畜生产体系,是草原牧区的传统产业和主体产业。大力发展草地畜牧业对促进草原牧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我国天然草地建设和草地畜牧业生产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面对草地承载能力下降与牲畜头数迅速膨胀的矛盾,还有各种矛盾,如何实现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们当前急需研究思考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草原作为一种自然资源,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也是草原畜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当然,在畜牧业向舍饲、半舍饲方向发展的今天,人们却开始追求"绿色"食品,草原畜牧业独具的"绿色"性和原始性,在人们需求中更表现出了不可替代的地位。随着人口数量的迅猛增加,家畜存栏量的越来越大,草原面积越来越小,植被也越来越差。现在,不是"风吹草低见牛羊",而是"风吹荒野沙满天飞"。 本文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我国草原畜牧业发展存在的各方面的问题,提出了要实现我国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所要采取的政策和措施。 关键词:草原畜牧业发展现状发展措施 1引言 草原畜牧业是以草地为主要载体的家畜生产体系,是草原牧区的传统产业和主体产业。大力发展草地畜牧业对促进草原牧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我国天然草地建设和草地畜牧业生产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面对草地承载能力下降与牲畜头数迅速膨胀的矛盾,还有各种矛盾,如何实现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们当前急需研究思考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草原作为一种自然资源,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也是草原畜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当然,在畜牧业向舍饲、半舍饲方向发展的今天,人们却开始追求"绿色"食品,草原畜牧业独具的"绿色"性和原始性,在人们需求中更表现出了不可替代的地位。随着人口数量的迅猛增加,家畜存栏量的越来越大,草原面积越来越小,植被也越来越差。现在,不是"风吹草低见牛羊",而是"风吹荒野沙满天飞"。 面对草原畜牧业发展的众多问题,显然要使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国家和个人都要面对和解决好所面临的问题。 2草原畜牧业发展现状 中国的草原面积40000万公顷(400万平方公里),其中可供利用的草原面积31333万公顷(313.3万平方公里)。2002年牲畜存栏数量为:羊31655.2万只,其中山羊17275.9万只,绵羊14379.3万只;牛13084.8万头,马808.8万匹,驴849.9万头,骡419.4万头。 [1] 我国草原畜牧业的状况不仅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兴衰,而且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草原畜牧业发展与草原生产能力不协调,草原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草原生态退化(退化、沙化和盐碱化)面积迅速扩大,草原建设速度赶不上退化速度,草原生态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控制,严重影响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牧区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2.1草原利用现状

全国草原监测报告

全国草原监测报告 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编制说明 草原监测是开展草原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的重要基础性工作。2007年,全 国草原监测采取地面监测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法,重点监测了草原生产力、植被状况、生态状况、利用状况、灾害状况和保护建设工程效益等。地面监测主要在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湖北、广西、重庆、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20个省(区、市)开展。全国有4000多人参加了今年的地面监测工作,调查总行程超过25万公里,共采集样方近9000个,入户调查5000余户。运用MODIS影像植被指数与地面监测数据的相关性建立草原生产力计算模型,测算全国草原生产力;依据《天然草地合理载畜量的计算》(农业行业标准:NY/T635-2002),计算天然草原载畜能力。 本监测工作由农业部畜牧业司负责,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具体组织、协调和指导,全国畜牧总站承担了草原监测的技术支持与服务工作。农业部遥感应用中心、中国农科院区划所、国家气象中心承担了草原利用状况分析、牧草长势监测和气象条件分析等工作。有关省(区、市)草原监测机构承担了本省(区、市)的地面监测工作。农业部发展计划司、财务司对本监测给予了大力支持。 草原监测结果概要 草原植被生长属偏好年份与常年相比,2007年全国草原植被总体长势属偏好 年份。全国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为95214万吨,折合干草约29865万吨,载畜能力约23369万羊单位。

草原保护建设工程效果显著草原保护建设工程区植被恢复明显,与非工程区相比,工程区内植被盖度平均提高16个百分点,植被高度提高51%,产草量提高64%。其中,退牧还草工程区内植被盖度平均提高15个百分点,植被高度提高47%,产草量提高58%。 草原利用状况有所改善全国重点天然草原的牲畜超载率为33%,较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全国266个牧区、半农半牧区县(旗)中,牲畜超载率大于20%的有178个县(旗)。 草原火灾明显减少2007年,全国共发生草原火灾248起,受害草原面积11419.2公顷。与上年同期相比,草原火灾次数减少102起,受害草原面积减少76%。 草原鼠虫害面积增加草原鼠害危害面积3894万公顷,占草原可利用面积的11.8%,较上年增加3.9%。虫害危害面积1758万公顷,占草原可利用面积的5.3%,较上年增加4.5%。 草原生态状况依然严峻草原生态建设工程区以及禁牧、休牧区草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但全国草原生态环境仍呈现总体恶化的态势。局部区域由于受干旱、鼠虫灾害等因素影响,草原生态恶化进一步加剧。 草原资源状况 全国拥有各类草原近4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41.7%。草原在全国各省(区、市)均有分布。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北方16个省(区、市)有天然草原面积3.1亿公顷,占全国草原面积的77.6%。其他15个南方省(区、市)有天然草原面积约7958万公顷,占全国草原面积的19.7%。西藏、内蒙古、新疆、青海、四川、甘肃六大牧区草原面积2.9亿公顷,占全国草原面积的75.1%。全国人工种草保留面积约1086万公顷,约占全国草原面积的2.7%。

中国草原生态系统退化的价值损失量遥感估算

中国草原生态系统退化的价值损失量遥感估算 * 王瑞杰 1** 覃志豪1,2 姜立鹏1 叶 柯 1 (1南京大学国际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南京226007;2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区划研究所,北京100081) 摘 要 在传统的草原生态系统退化价值估算基础上,利用遥感技术对草原生态系统退化 的价值损失进行估算,利用2003和2005年的MODIS 数据获得草原生态系统退化的价值损失量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2003)2005年价值损失量共为661603亿美元;单位面积价值 损失量在0~1000美元#k m -2 的面积约占草原总面积的1/4,价值损失量1000~3000美 元#km -2 的面积约占草原总面积的1/3;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甘肃、云南和四川等西部7省的价值损失总量为521219亿美元,占总价值损失量的78141%,其中,内蒙古的价值损失量最大,占总价值损失量的25189%。关键词 草原生态系统;生态系统退化的价值损失;遥感;中国 中图分类号 F062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4890(2007)05-0657-05Lost value of Chinese grassland ecosyste m due to degradation :A n esti m ate based on re -m ote sensing .WANG Ru-i jie 1,Q I N Zh-i hao 1,2,JI A NG L-i peng 1,YE K e 1(1International Insti -t u te for Earth Syste m Science ,Nanjing Universit y ,Nanjing 226007,China;2Institute o f Agro -R e -sources and R eg ional P lanning,Chinese Acade m y o f Agricult u ral S ciences ,B eijing 100081,Chi -na).Chinese Journal of E colo gy ,2007,26(5):657-661.Abst ract :Ch i n ese grassland ecosyste m plays an i m portant ro le i n econo m ic deve l o p m ent and ec -olog ical services of this coun try .In recent decades ,th is ecosyste m is fac i n g cha llenges of degra -dation due to heavy population pressure and over g razi n g .Based on the conventional eva l u ation on the lost val u e of range land due to deg radati o n ,an i m pr oved m ode lw as used to reevalua te the l o st val u e w ith theMODIS data of 2003and 2005,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 f t h e l o st value of Ch i n ese g rassland ecosyste m w as deve l o ped .The resu lts sho w ed that fro m 2003to 2005,the tota l lost value o f Chinese grassland ecosyste m serv ices due to degradation w as 661603@108 US $.The area w ith a lost value o f 0-1000U S$#km -2 w as about 1/4o f the to ta l area o fm eas -ured grasslands ,and thatw ith a lost va l u e o f 1000-3000US$#km -2w as about 1/3of the to -ta.l The seven prov inces ofW est Ch i n a i n cluding Inner M ongo lia ,X i n jiang ,T ibe,t Q ingha,i Gansu ,Yunnan and S ichuan had a lost va l u e of 521219@108 US$,accounting for 78141%o f the tota,l a m ong w hich ,Inner M ongo lia had the lar gest loss ,occupy i n g 25189%of the tota.l K ey w ords :grassland ecosyste m;lost value of ecosyste m degradation ;re m ote sensing ;China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571078)和科技部社会公益资助项目 (2003DI A7J 047)。**通讯作者E-m ai:l ru iji e w ang @163.co m 收稿日期:2006-07-21 接受日期:2007-01-29 1 引 言 草地是中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生态系统类型,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1%左右(全国畜牧兽医总站编,1996),其重要性不仅表现在经济价值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它的生态功能上。草原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划分为产品提供、调节功能、文化功能和支持功能4 大类(赵同谦等,2004a ,2004b)。草原生态系统的直接经济价值早已被认同,但对其生态价值目前还了解不多。对于草原生态价值的研究国内外已取得一定进展,如Sala 和Paruelo(1997)阐述草地能维持 大气成分、基因库、改善小气候和土壤保持等功能,并对部分功能的生态经济价值进行了评价。Costan -za 等(1997)在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中,得出了基于全球尺度的各功能类型的单位面积平均价值。陈仲新和张新时(2000)、谢高地等(2001)和潘耀忠等(2004)根据Costanza 等(1997)的研究成果 生态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 f Eco l ogy 2007,26(5):657-661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办法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办法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内蒙古、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各司局、各派出机构、各直属单位: 为加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设和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有关规定,我局研究制定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办法》(见附件),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附件: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办法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2019年1月17日 附件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标委会”),是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组建的,从事行业标准起草和技术审查等标准化工作的非独立法人技术组织。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标委会构成、组建、换届、调整、工作要求和监督管理等工作。 第四条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负责标委会规划、协调、组建和监督管理等工作。具体工作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学技术司(以下简称“科技司”)负责。 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协助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标委会,为标委会开展工作提供条件。 第二章组织构成 第五条标委会由委员组成,设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秘书长和副秘书长。标委会的委员应当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由生产经营单位、科研机构、检测机构、高等院校、政府部门、行业协会、消费者等代表组成。

第六条标委会的委员应当为单数,不少于25人,其中主任委员1名,副主任委员不超过5名。同一单位在同一标委会任职的委员不得超过3名,主任委员和秘书长原则上不得来自同一单位,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不得来自同一单位。同一人不得在3个以上标委会担任委员。 第七条标委会委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者具有与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相对应的职务; (二)熟悉本专业领域业务工作,具有较高理论水平、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三)掌握标准化基础知识,热心标准化事业,能积极参加标准化活动,认真履行委员的各项职责和义务; (四)在我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法人组织中任职,并经其任职单位推荐; (五)标委会章程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八条标委会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本专业领域的技术专家; (二)在本专业领域内享有较高声誉; (三)具有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者具有与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相对应的职务; (四)能够公正履行职责,兼顾各方利益; (五)熟悉标委会管理程序和工作流程。 第九条标委会设秘书处,负责标委会日常工作。秘书处承担单位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在我国境内依法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或者社会团体; (二)有较强的技术实力和行业影响力; (三)有连续3年以上开展标准化工作的经验,牵头起草过3项以上国际标准、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 (四)将秘书处工作纳入本单位工作计划和日常工作,并为秘书处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和办公条件;

2017年畜牧兽医站工作总结

2017年竹院乡畜牧兽医站工作总结 2017年,我站在乡党委、政府以及县畜牧兽医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单位的关心支持下,随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及“两学一做”活动的深入开展,在全乡养殖户的密切配合下,以创建“群众满意基层站所”为主题,对照创建标准,按照服务规范的要求,攻坚克难抓落实,凝心聚力谋发展,促使了常规工作有创新,重点工作有突破,阶段工作有成效,提升了服务水平,提高了养殖效益,赢得了群众的满意,促进了全乡畜牧业稳定发展。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如下:一、完善制度管理体系,加强强化队伍建设,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根据党的“两学一做”活动和党的十八届五中、六中全会的会议精神以及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统一思想,提高理论知识,掌握政策方针,使大家认识到:进一步转变服务观念,以群众满意为标尺,全面推动全乡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我站明确各自的职责和职能,完善了单位服务承诺、办事公开、监督反馈、责任追究等四项制度,同时完善了畜牧兽医优质服务规范、医药管理、动物检疫员守则、创建规划、工作学习、检疫制度、防疫制度、药品管理制度等十项制度,努力做到有章可循。并按照年初制定的工作计划,结合当前的农村畜牧业发展形势,在民主生活会上进行总结和自检自查。为凡涉及全站重大问题的决策,都经过讨论决定。自觉规范自己的“工作

圈”、“社交圈”、“生活圈”,从严要求自己。根据全乡党风廉政建设要求,认真抓好全站职工作风建设,教育职工切实增强为农服务意识,努力为农民增收服务。 二、我乡全年畜禽存栏情况 2017年存栏总数9450头匹只条,其中:驴存栏3匹,骡存栏93匹,马存栏4匹,牛存栏852头,猪存栏1125头,羊存栏1291只,犬存栏247条,鸡存栏5835只。 三、主要工作 (一)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工作有序开展 我站始终把重大动物防疫做为日常工作之首抓实抓好,认真落实各项免疫措施。坚持贯彻执行国务院制定的“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技、依法防治、群防群治、果断处理”的工作方针。结合本站的自身实际工作,年初同每个站员签订了目标责任制,与每位防疫员签订了防疫员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强化了责任意识。平时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在春秋两季防疫结束后,组织专人进行检查考核。确保每项工作具体落实到群众中,不留在口头上,对存在问题认真整改,责任明确到人,坚持认真抓好落实。 一是防控措施进一步加强根据竹院乡政府的要求,完善了突发重大动物疫情预防预案,层层落实各项防控责任制,做好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工作。

中国最大的草原牧区——内蒙古

中国最大的草原牧区——内蒙古牧区 秦为胜 我国的四大牧区是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大部分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均在400mm以下。北方和西部各省区是我国天然草原的主要分布区。西部十二省(区、市)草原面积3.31亿公顷,占全国草原面积的84.2%;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和四川六大牧区省份草原面积共2.93亿公顷,约占全国草原面积的3/4。我国南方地区草原以草山、草坡为主,大多分布在山地和丘陵,面积约0.67亿公顷。 内蒙古资源储量丰富,有“东林 西矿、南农北牧”之称,草原、森林 和人均耕地面积居全中国第一,稀土 金属储量居世界首位,同时也是中国 最大的草原牧区。内蒙古牧区东起大 兴安岭,西至额济纳戈壁,面积88 万多平方公里,草原面积13.2亿亩约 占全国草场面积的1/4,全区生长着 各种牧草近千种。大小牲畜4000万 头,居全国首位,牛羊肉产量居全国 第二,牛奶产量为全国第四,绵羊毛、 山羊毛及驼毛产量居全国第一。从东 到西随距海距离增加,导致降水不断 减少,牧区草场依次出现森林草原、 草原、荒漠草原和荒漠,畜种也相应 地由牛、马、绵羊向山羊、骆驼过度 分布,载畜量由东向西递减明显。 全国四大牧区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最高的是内蒙古牧区,它地处温带地区,热量条件好,东部距海相对较近,降水较充足,牧草生长量大,且质量好;畜牧业发展历史悠久,有三河马、三河牛、细毛羊等优良畜种,畜牧业发展历史悠久,生产经验丰富,具备较高的生产能力。 呼伦贝尔大草原一般指位于呼伦贝尔市西部的呼伦贝尔草原,是我国保存最完好的草原,总面积一亿四千九百万亩,它位于内蒙古东北部,因境内的呼伦湖和贝尔湖而得名。每逢盛夏,草原上鸟语花香、空气清新,微风吹来,牧草飘动,处处“风吹草低见牛羊”;蓝天白云之下,一望无际的草原、成群的牛羊、奔腾的骏马和牧民挥动马鞭、策马驰骋的英姿尽收眼底。这里水草丰美,生长着碱草、针茅、苜蓿、冰草等120多种营养丰富的牧草,有"牧草王国"之称。地势东高西低,海拔在650~700米之间。呼伦贝尔大草原也是一片没有任何污染的绿色净土;不仅出产的肉、奶、皮、毛等畜产品备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连牧草也大量出口日本等国家。它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出生地,同时也是中外闻名的旅游胜地。 锡林郭勒草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境内,面积107.86万公顷,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纳为“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1997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沙地疏林草原和河谷湿地生态系统。2005年10月23日,中国最美的地方排行榜中评选出的中国最美的六大草原之一。锡林郭勒草原属中温带半干旱、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寒冷、多风、干旱,年平均气温1℃—2℃,无霜期90天~120天,年降水量从西北向东南为150㎜~400㎜。锡林郭勒草原不仅植被类型繁多,而且植物种类也十分丰富;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锡林郭勒草原是中国境内

国家林业局2018年12号令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告 2018年第12号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证明事项清理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8〕47号)要求,现将取消的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设定的证明材料(见附件)予以公布。 对规章《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办法》(2015年3月30日国家林业局令第35号,2016年9月22日国家林业局令第42号修改)、《林木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国家林业局令第40号)涉及的证明材料,自公告之日起停止执行,规章按程序修改后另行公布。 对涉及的规范性文件《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规范》(林资发〔2015〕122号),删除第二部分“(二)林地证明材料”中“1.没有权属证书的林地或者政府统一征地的,可以由县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出具林地权属证书明细表,或者由县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依据经批准的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出具林地证明。其中,出具林地权属证书明细表的,有关林地权属证书应当在县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存档;出具林地证明的,国有林地应当明确到具体的经营单位,集体林地应当明确到具体的村(组)。” 特此公告。 附件:取消的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设定的证明材料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2018年8月4日 附件 取消的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设定的证明材料 一、《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办法》第七条“(三)拟使用林地的有关材料。包括:林地权属证书、林地权属证书明细表或者林地证明;属于临时占用林地的,提供用地单位与被使用林地的单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个人签订的使用林地补偿协议或者其他补偿证明材料;涉及使用国有林场等国有林业企事业单位经营的国有林地,提供其所属主管部门的意见材料及用地单位与其签订的使用林地补偿协议;属于符合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等规划的建设项目,提供相关规划或者相关管理部门出具的符合规划的证明材料,其中,涉及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的林地,提供其主管部门或者机构的意见材料。” 二、《林木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第七条“申请林木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提交下列材料:(三)经营场所、生产用地权属证明材料以及生产用地的用途证明材料。” 三、《林木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第八条“申请林木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属于下列情形的,申请人还应当提交下列材料:(一)从事林木种子生产的,应当提供生产地点无检疫性有害生物证明。其中从事籽粒、果实等有性繁殖材料生产的,还应当提供具有安全隔离条件的说明材料、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确定的采种林分证明以及照片。” 四、《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规范》“二、建设项目申请材料(二)林地证明材料。

2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监测工作方案

附件1 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监测工作方案 草原资源监测是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草原的重要信息平台。多年来,草原监测结果,为依法实行草畜平衡、禁牧休牧管理制度及实施草原生态建设项目奠定了理论基础,为各级政府制定宏观决策,调控畜牧业生产,合理利用草原提供科学依据。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创新,我区草原监测工作基本步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逐渐成为了外界认识内蒙古草原的一扇窗户。 今年,是落实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第二年,对补奖政策实施后的草原生态做出科学客观的监测和评估,是摆在我们草原监测工作者面前的硬任务,是对监测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为进一步做好全区草原监测工作,及时准确发布全区草原监测信息,科学分析与评价补奖机制生态效果,依据国家草原监测工作总体部署,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全面、及时、准确的获取全区草原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动态信息,掌握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和保护建设工程生态效益状况,逐步建立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评估体系,编制各类专题监测分析报告和年度监测总报告。 二、工作内容及技术方法 (一)天然草原监测:监测天然草原5月份返青状况、7月

份植被长势状况、牧草生长旺季最高月产量及群落各项指标。 全区在主要草原类型上设置988个监测样地。技术方法按照《草原返青期地面观测方案》、《国家草原监测技术操作手册》、《国家级草原固定监测点监测工作业务手册》(初稿)要求。 (二)人工草地及其他饲草料监测:监测人工草地、青贮饲料、农作物秸秆的面积、分布、产量等状况; (三)植被恢复情况及草畜平衡状况监测:以2011年的监测数据为本底资料,从今年开始,在补奖机制实施区域,定期对植被恢复情况和草畜平衡状况进行跟踪监测。为提高监测精度,科学评价草原补奖机制实施成效,8月份在完成草原资源常规监测的同时,要求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监测样地,样地数量可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而定。通过对天然草原生产力、人工草地产量监测及实际饲养的牲畜头数,分析评价该区域的草畜平衡状况。 (四)草原生态状况监测: 掌握本地区草原退化、沙化、盐渍化的等级、面积、分布及其变化情况等。 (五)工程生态效益监测:退牧还草工程、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前后、工程区内外植被和生态状况的变化等。 (六)草原自然灾害监测:草原火灾、鼠虫害发生次数、面积、分布以及预防和损失等情况,草原雪灾、旱灾等自然灾害情况等。 (七)典型牧户抽样调查:为掌握实施奖补机制区域内牧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开展典型牧户抽样调查工作。全区33个牧业旗

草原火灾应急预案(最新)

草原火灾应急预案 1.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建立健全草原火灾应急工作机制,全面、迅速、有序地依法处置草原火灾,最大程度减少草原火灾损失,保护草原资源,维护草原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1.2编制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草原防火条例》、《全国草原火灾应急预案》,《农业部草原火灾级别划分规定》、《X草原管理条例》、《X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编制。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X市行政区域内发生的草原(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火灾的应急处置。 1.4工作原则 草原火灾扑救应急管理工作坚持统一领导、军地联动、分级负责、属地为主,以人为本、科学扑火的原则。 2.组织体系 2.1X市草原防火指挥部

成立X市草原防火指挥部。在市委、政府安排部署下,负责领导、组织、协调草原火灾方面的应急管理工作,统一指挥草原火灾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应急处置工作。 发生重大或特别重大草原火灾,或者草原火灾出现复杂情况,超出草原防火指挥部处置能力和工作职责时,由自治区应急委负责指挥应对处置工作。 总指挥:市人民政府分管草原防火工作的副市长。 主要职责:统筹火场的组织扑救工作,制定扑救方案,调度各方力量对草原火灾实施有效扑救,必要时,对不服从指挥、贻误战机、工作渎职的有关人员就地给予行政处罚。 副总指挥: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市农牧局、武警X支队负责同志。 主要职责:协助总指挥落实各项具体工作任务。 总调度长:市草原防火办公室主任。 主要职责:负责草原火灾扑救工作调度,督促落实火灾扑救有关指令、各项工作方案和扑救措施。 成员:市委宣传部、发改委、卫生和计生局、农牧局、园林局、公安局、民政局、财政局、环保局、交通运输局、教育局、国土局、商务局、水务局、监察局、气象局、安监局、粮食局、电信X分公司、武警X市支队、X市公安消防支队,X国家农业科

2019年林业和草原科技成果国家级推广

2019年林业和草原科技成果国家级推广 项目申报指南 为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快成果推广应用步伐,提高行业科技水平,制定2019年林业和草原科技成果国家级推广项目申报指南。 一、申报原则 重点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对科技的迫切需求,以提高生产建设水平和地区发展水平为目标,重点选择一批先进、成熟、实用的技术成果,优先选择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发布的2018年重点推广林业科技成果,在林业和草原重点领域实施具有较强示范效应的推广项目。 二、支持重点 (一)用材林、经济林、生态抗逆树种优质苗木繁育、丰产栽培及经营管理等技术; (二)木本粮油、经济林果、林下经济、竹藤花卉优良品种(系)繁育、丰产栽培、贮藏保鲜及产业化等技术; (三)草原修复与管理、天然林保护和经营、困难立地造林、湿地保护、荒漠化治理等林业和草原生态修复与治理技术; (四)病虫鼠(兔)害综合防治、生态效益监测、森林与草原防火、林草机械化和信息化等技术;

(五)木(竹)材加工、林产化工、林特资源开发及加工利用等技术。 三、申报条件 (一)项目支持对象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有关直属单位,北京、东北、南京、西南林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二)项目依托成果必须同时符合:(1)是生产上急需并经过鉴定或认定的科技成果、审(认)定良种;(2)必须已被国家林业科技推广成果库信息管理系统收录,申报时须提供成果库号;(3)符合国家相关政策,不得对生态环境、资源造成危害。 (三)科研单位及大学项目申请人必须是本人完成的科技成果, 且在成果使用等方面无异议。 (四)每个项目资金40-50万元。 (五)正在承担推广项目的主持人不得申报2019年项目,申报项目主持人年龄不得超过57周岁。 四、申报材料 (一)《2019年林业和草原科技成果国家级推广项目申报书文本格式》(见附件1)一式3份。 (二)项目汇总表1份(见附件2)。

2008年全国草原监测报告

2008年全国草原监测报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编制说明 为准确掌握全国草原资源与生态状况,促进草原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农业部组织开展了2008年全国草原监测工作,重点监测了草原植被生长状况、生产力、利用状况、灾害状况、生态状况和保护建设工程效益等。 本次监测工作由农业部畜牧业司负责,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具体组织、协调和指导,全国畜牧总站承担技术支持与服务工作。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湖北、江西、广西、重庆、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21个主要草原省(区、市)的草原监测机构承担了草原地面监测工作。农业部遥感应用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国家气象中心承担了草原利用状况分析、草原植被长势监测和气象条件分析等工作。 为做好2008年监测工作,农业部制定了专门的实施方案和技术规范。各地根据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全国共有4000多人参加了本次监测工作,在400多个县开展了草原地面调查任务,设置样地3700个,获得样方数据8800个,工程效益样方数据790组,入户调查数据5400条。根据各地监测数据,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组织进行了认真审核分析,并召开专家会进行会商,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监测报告。

目录 编制说明 草原监测结果概要 (4) 草原资源状况 (6) 草原植被生长状况 (7) 草原生产力 (10) 草原保护建设工程效益 (13) 草原利用状况 (17) 草原火灾 (18) 草原鼠害 (20) 草原虫害 (22) 草原生态状况 (24) 对策建议 (25)

草原监测结果概要 草原生产力与上年基本持平 2008年全国草原植被总体生长状况与上年接近。全国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94715.5万吨,折合干草约29626.8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载畜能力约23178万个羊单位。 草原保护建设工程成效显著 与非工程区相比,草原植被盖度平均提高16个百分点,高度平均提高63%,鲜草产量平均提高80%,可食鲜草产量平均提高83%,毒杂草比例下降。 草原超载率继续下降 全国重点天然草原的牲畜超载率为32%,其中266个牧区、半农半牧区县(旗)中,牲畜超载率大于20%的有176个县(旗),超载程度较重的县旗个数有所减少。 草原火灾处于历史低位水平 2008年,全国共发生草原火灾251起,受害草原面积9895.9公顷。与上年相比,受害草原面积减少1523.3公顷,下降13%。与前6年的平均水平相比,火灾发生次数下降39.5%,受害草原面积减少79.4%。 草原鼠害程度略有下降 草原鼠害危害面积3675.8万公顷,占草原总面积的9.4%,较上年减少5.6%。内蒙古、青海、西藏、甘肃、新疆、

地广人稀景美 国内七大原生态草原(全文)

地广人稀景美国内七大原生态草原(全文) O.1 若尔盖草原 若尔盖草原宛如一块镶嵌在川西北边界上瑰丽夺目的绿宝石,素有“川西北高原的绿洲”之称,是我国三大湿地之一。其行政区域包括四川省的若尔盖、红原、阿坝、松潘,甘肃省的玛曲、碌曲,青海省的久治等县,总面积约5.3万平方公里。 每年的夏天,是去若尔盖大草原的最佳时间。辽阔!无聊从哪个方向望去,草原上看到的风景几乎一致:一幅简单而美丽的画。说它简单,是因为两块巨大的色彩就组成了画面的全部;说它美丽,是因为没有会不喜欢这绿色的草与蓝色的天。这还是一份相依相存的美丽,却其一则无法成其美,只有那永远遥不可及的天界才能将它们分开。依稀可见的帐篷和牛羊在绿色的世界中点缀出白色的亮闪。 若尔盖草原是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一块特殊的区域,海拔高度在3300米至3600米之间,独特的地理位置,让这片土地形成了多种景观。除了若尔盖大草原,黄河九曲第一弯蜿蜒逶迤,风姿绰约;纳摩大峡谷怪石嶙峋,峰峦叠翠;降扎温泉氤氲缭绕;原始森林莽莽苍苍;巴西会址光芒四射;古潘州遗址绵亘至今。 交通

乘车:成都茶店子客运站有直达若尔盖的班车,早上六点半有三班车,下午三点左右到达。自驾:成都出发沿成灌高速、国道213经汶川——茂县——松潘古镇——川主寺——朵里台——若尔盖 贴士: 若尔盖平均海拔在3500米左右,因此行前要做细致的准备工作,带上雨衣、防寒衣物等。 NO.2 祁连山大草原 “青海青,黄河黄,更有那滔滔的金沙江。雪浩浩,山苍苍,祁连山下好牧场,这里有成群的骏马,千万头牛和羊,马儿肥牛儿壮,羊儿的毛好似雪花亮。” 祁连山,一个令人神往的名字,绵延在青海和甘肃的边界上。因“交融之美”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六大草原之一的祁连山大草原就坐落于大山山麓。淳朴的牧民,黑色牦牛和白色羊群在广袤的草原上谱写着一曲动人的草原牧歌。 草原上绿草萋萋,开满了各色野花,牛羊悠闲的吃着草儿,白色或者黑色的帐篷散落在绿草地上,清澈的大通河潺潺流过。7、8月间来祁连山旅行是最为 惬意的,气候凉爽,水草丰茂,的确宛如天境。 这里是历史上“天马”的产地,汉武帝就是从此获得良马,最终拥有了强大的骑兵。甘肃山丹军马场有着2000年的悠久历史。遥想当年在这样美丽广阔的

我国草原概况

我国草原概况: 我国是世界上草原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草原总面积将近4×108 hm2,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0%,为现有耕地面积的3倍。如果从我国的东北到西南划一条斜线,也就是从东北的完达山开始,越过长城,沿吕梁山,经延安,一直向西南到青藏高原的东麓为止,可以把我国分为两大地理区:东南部分是丘陵平原区,离海洋较近,气候温湿,大部分为农业区;西北部分多为高山峻岭,离海洋远,气候干旱,风沙较多,是主要的草原区。 我国草原一般可以划为五个大区:东北草原区、蒙宁甘草原区、新疆草原区、青藏草原区和南方草山草坡区。 东北草原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的东北部,面积约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2%。 蒙宁甘草原区包括内蒙古、甘肃两省区的大部和宁夏的全部,以及冀北、晋北和陕北的草原地区,面积约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30%。本区大多为高原地带,如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等。本区气候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湿多雨,春秋气候多变。其中的牧草种类丰富,优良牧草有200多种,如羊草、披碱草、雀麦草、狐茅、针茅、早熟禾、野苜蓿、冷蒿等。牲畜主要有牛、马、绵羊、山羊和骆驼等。内蒙古草原是本区的主体,包括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乌兰察布草原和鄂尔多斯草原等。 新疆草原区北起阿尔泰山和准噶尔界山,南至昆仑山与阿尔金山之间,面积约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22%。本区距海洋十分遥远,周围高山环耸,海洋气流难以到达,因而干燥少雨。牧草种类有羊茅、狐茅、鸭茅、苔草、光雀麦、车轴草等。主要牲畜有新疆细毛羊、三北羔皮羊、伊犁马等。 青藏草原区位于我国西南部,北至昆仑山和祁连山,南至喜马拉雅山,西接帕米尔高原,包括青海、西藏两省区的全部和甘肃的西南部,以及四川和云南两省的西北部等,面积约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32%,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高原草原区,也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盛产牦牛、藏羊、黄牛等。 在我国南方各省,除了面积广阔的农田外,还有大片的草山草坡、林间草地以及大量的零星草地,这些统称为南方草山草坡区。本区气候条件较好,牧草种类繁多,可以放养牛、羊等牲畜。 由于长期的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等原因,我国草原的沙化、退化现象较为严重。合理利用和保护草原资源是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